《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精选8篇)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 篇1

实验一函数与程序结构(1-2)

1.实验指导书P123:

一、调试示例,掌握采用“文件包含”和“工程文件”实现多文件模块程序的两种方法

2.实验指导书P132:编程题2,5,7,8

实验二 指针进阶(1-2)

指针进阶根据数据结构中的内容做以下要求

要求会使用指针数组,链表等内容

实验题目

1、实验指导书P138:编程题2,32、实验指导书P140:

一、调试示例

3、实验指导书P145:编程题1,2,3实验三 文件(1-2)

文件实验指导书中主要涉及普通数据的写入和结构体类型数据的写入,我们重点强调一下结构体类型数据的写入,因此布置集中在结构体类型数据的题目 题目中没有如何将链表写入文件中,建议补充上去,作为题目4实现吧!

1、实验指导书P148:改错题

2、实验指导书P150:编程题3,7

实验四综合设计

标准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开发出一个标准化考试系统,所谓标准化考试系统即仅支持选择题,也是为方便自动批改的功能的实现。要求实现以下基本功能:

(1)提供给教师添加试题的功能(试题信息用文件保存)--输入与存储

(2)试题的整体浏览功能(按照知识点、章节、分页显示等)--输出

(3)能够抽取试题组合成一套试卷(组卷的策略:可以是随机的,当然若教师添加的试题时有知识点、章节等信息,亦可以实现按照一定的组卷策略实现出题:如每个知识点抽取若干题目,最终组合一套试卷)

(4)教师实现题目信息的管理,比如删除、修改等

(5)查询功能(至少一种查询方式)、排序功能(至少一种排序方式)

扩展功能:可以按照自己的程度进行扩展。比如(1)简单的权限处理(2)成绩报表打印功能(3)甚至根据自己情况,可以加上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信息的管理,并扩充为广义的考试系统。即学生输入账号密码登陆,进行考试,交卷后显示成绩;(4)模糊查询(5)综合查询(6)数据加密、统计、分析等功能。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 篇2

1 实验内容的合理设置

微生物学实验是基础课程,实验内容以微生物学基础方法与技术为主。微生物实验基础内容包括:无菌操作(如接种、培养等)与无菌概念的建立,这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个体特征、微生物的基本染色方法、微生物的稀释涂布技术及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等。这些基础的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在进行这些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介绍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启发学生创新。只有了解基础才知道“何为新”,只有掌握了基础才明确“怎样创”。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尽管微生物的广泛存在性作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已有一定的概念,但还不深刻。在微生物学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检测实验室、学生宿舍、人体表面与体内气流、不同的水体、食品或饮用品中的微生物。一旦学生在平板上看到各种不同的菌落时,会大吃一惊,这样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将微生物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包括不同的接种工具、接种方法。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的接种方法应掌握熟练,特别要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与无菌概念。

1.3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

区分不同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养特征(液体与固体培养基)、生长特征(斜体、半固体等)、个体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以及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菌落特征识别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群,个体特征主要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杆菌、球菌、弧菌和螺旋菌、产鞭毛细菌等)、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及其相关的染色方法。例如革兰氏染色法、美兰染色法、死活菌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并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重在了解不同微生物在代谢上的差异,用以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1.4 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

微生物生长曲线、数量与大小的测定。生长曲线测定中平板活菌计数和光电比色法是学生应掌握的方法。

1.5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这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根据重基础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实验内容或实验方法与技术每年进行更新约25%,开放实验和综合实验分别占学时的12.5%左右,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2.1 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

有效地将实验课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是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实验教学要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使他们对实验课程更感兴趣。不少学生在实验中除完成实验教学内容之外,还特意进行与此相关的其他实验或使用其他方法与技术。

对生命科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微生物学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名词和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我们的理论课教学从2003年开始,已经采用国际权威教材“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实施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活动。结合微生物理论课的双语教学,实验课也适当用英文展示部分实验内容,对电子版的课件内容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新[2]。除了“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还包括其他影印版或原版英文教材,如“Prescott's Principles of Microbiology”,让学生及时掌握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内容发展的最新动态。

2.2 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以前实验课的顺序基本上是按理论教学的内容顺序安排,如显微镜使用、染色技术、计数和大小测定等[3],调整后增加了实验顺序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例如把培养基配制、微生物分离和微生物记数3个实验按顺序连续做,类似一个综合实验,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以前先做微生物分离的培养基,把培养基储存在实验室待用,然后来观察由教师提供的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培养基的配置和微生物的分离之间要相隔几周的时间。调整后,一方面不需要长时间储存培养基,减少了培养基染菌的风险;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观察自己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的形态,相当于为形态观察提供了材料,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改革,使原来孤立、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每次实验都是使用未知菌种,并且学生往往对自己分离的菌株有更强烈的兴趣,形态特征也更容易记住。

2.3 让学生自选实验材料、自设实验因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传统微生物实验中,实验材料、实验因素等都是预先选定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按照操作步骤把实验做完。改革后的微生物学实验体系,实验中所涉及的实验材料很多都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诸多实验因素,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4]。如在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实验由学生自己选择测定环境的因素,每组学生除了接种指定小环境的微生物外,可以另外自由准备几个平板,比如其中一个平板分成4个区域,让每组的4名学生用手指在平板表面划线,比较各自手指上的微生物,其他平板可以接种身体表面任何部位的标本。结果学生采集标本的部位很广,在身体表面容易取材的部位采取了标本,还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物品以检测其表面的微生物,如纸币、手表、手机、钥匙、饭卡等。自由选择的空间广阔,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很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2.4 减少验证性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实验

大多数微生物学实验在一个教学单位时间内往往难以完成,完全按课程表时间开设实验已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5]。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验空间并能自行支配实验时间,我们单独设置一周,让学生完成不同选题的开放式实验。比如其中一个让学生完成“不同环境(污染土壤、废水等)中微生物(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纯化及初步鉴定(细菌、放线菌、真菌、酵母等)”的实验,此实验囊括微生物中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和灭菌、无菌操作、染色技术、微生物计数及其大小测定、微生物的纯培养、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等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不超过4人,循环进行实验,教研室保证药品和仪器设备的提供。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由学生自行设计,每组学生开始实验前要做一个报告,面向全班同学讲述实验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只纠正方案中的大问题,小问题可以不说,可以让学生去试,对失败的实验进行分析后可重复操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5 关键方法与技术重点把关

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很难在每次实验中逐个检查,但是几项关键方法与技术需要教师严格把关。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倒平板技术”“稀释涂布技术”和“接种技术”,每名学生均要通过教师的严格检查,并且实行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学期总成绩的重要部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些重要实验操作的掌握。

3 结束语

以上是我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尝试,结合微生物理论课双语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校已有多名毕业生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攻读研究生,从事微生物学方向的研究,有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到国外攻读微生物学方向的研究生。随着微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地探索与改革,建立更为完善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摘要: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近几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重组和探索,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合理设置,并不断更新,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志茹.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1):52.

[2]何晓青,谢响明,李志茹.理科(生物学)基地班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4):123-125.

[3]万洪善.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6):111-112.

[4]龚明福,贺江舟,赵小亮.建立创新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7,19(1):94-96.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 篇3

关键词: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1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的必然

近年来,我国广告业发展迅猛、势头喜人。根据中国广告协会2003年度和2010年度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广告从业人数从87万增加到了148万,经营单位从10万户增加到了24.3万户,全年广告经营额从1078亿元,增加到了2340.5亿元。国际广告协会主席阿兰·卢瑟福德(Alan Rutherford)在2011中国长沙国际广告节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广告市场,并正在从低成本生产过渡到创新和营销创意为主,迈向世界广告大国。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和需求,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高校纷纷拓展艺术设计和广告设计相关专业方向,增添招生名额,培养了大批广告设计相关专业人才,为广告业输送人才力量。然而,我国的广告设计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质量与广告业的人才要求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广告业的人才需求增大,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相对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薄弱,导致学生广告设计的实践能力不足,是不可忽略的原因。《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求高校“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广告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广告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广告设计的表现方法、具备广告设计的实践能力。遵循我国教育的方针政策、考量广告设计课程的自身特征;高校纷纷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的分量。随着力度的加强、课时的增加,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如何合理设置,从而达到其教学效果,是目前急需思量的问题。

2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内容,是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发展的智力、能力,灌输的思想、观点,培养的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直接体现在实践教学课题之中。因此,本文将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化称之为“实践教学课题”。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课题,是指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目的,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所采用的具体实践任务。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课题可分为:(1)虚拟课题,参赛课题,竞标课题,实际课题。依据实践教学课题的真实度,可以分为:虚拟课题、参赛课题、竞标课题、实际课题。虚拟课题,是指将模仿真实广告设计的项目,作为实践教学课题。参赛课题,是指将国内外的设计比赛引入到课堂中,作为实践教学课题。竞标课题,是指将市场上面向社会公开竞标的设计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作为实践教学课题。实际课题,是指将市场上真实的设计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作为实践教学课题。(2)指定课题,可选课题,自选课题。依据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程度,可将课题分为:指定课题、可选课题、自选课题。指定课题,是指由教师指定,学生不可以自主选择的实践教学课题。可选课题,是指教师给出多个课题或课题选题范围,学生可以在指定的选题中或范围内自主选择的实践教学课题。自选课题,是指教师给出选题规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实践教学课题。

3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的策略探索

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通过实践教学课题展开的。因此,实践教学课题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教学效果、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实践教学课题设置的过于单一,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设置的过于繁杂,会使学生觉得眼花缭乱;设置的过于简单,会引发学生产生轻视感;设置的过于困难,会引发学生产生挫折感。设置的学生自主选题空间不足,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征。设置自主选题的空间有余,不利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课题设置上,应考虑以下设置策略:(1)选择性设置。选择性设置,是指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课题的设置上,根据课程情况和学生情况等,有选择性的设置实践教学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了解学生的前期设计知识和能力水平,并根据其知识能力水平,选择性的合理设置整体实践教学课题。二是根据课程的进程和学生水平的变化,选择性的合理设置阶段实践教学课题。选择性设置,强调的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设置实践课题,避免了广告设计课程实践课题设置的教条化。(2)渐进性设置。渐进性设置,是指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课题的设置上,根据不同类型课题的难易度和学生自主选择度,并结合课程情况和学生情况等,由易到难、由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到自主空间大,渐进性的设置实践教学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实践课程初期,设置相对容易的课题,如模拟课题、参赛课题;在实践课程的后期,设置相对困难的课题,如竞标课题、真实课题。二是由于学生的水平是随着课程发展的,在实践课题初期,设置学生自主选题空间小的课题,如指定课题、可选课题;在实践课程的后期,设置学生自主选题空间大的课题,如可选课题、自选课题。渐进性设置,强调实践课题的由难到易、有学生自主选题空间小到空间大的逐步设置,避免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课题设置的无序化。(3)调整性设置。调整性设置,是指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课题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调整实践课题的设置。具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实践教学初期,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实践教学课题的整体设置。二是在实践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实践教学的阶段设置。调整性设置,强调的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的调整实践课题的设置,避免了广告设计课程实践课题设置的僵硬化。

4结论

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既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又决定着学生的广告设计水平和能力,以及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探讨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以期望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从而提高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参考文献:

[1] 弗兰克·惠特福德(英).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2] 谭旭红.从市场化向度看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J].装饰,2013(1).

高级实践护士教育的课程内容 篇4

高级实践护士教育的课程内容

APN硕士课程是针对APN在不同的实践领域需要的多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的。AACN(1966)提出APN硕士课程的安排应包含3个基本内容,分别是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必修课程、APN核心课程和专科课程。必修课程是指所有接受APN教育的学生,不分所修专科或岗位都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核心课程内容是指针对APN的最基本的核心能力——高级临床护理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专科课程是由个专科护理学会组织指定的、该专科所必读的所属专科理论知识及专科临床实习。

一、护理硕士专业必修课程

(一)医疗保健体系的运行体制、政策及财政

1.健康及医疗政策包括认识社会公共医疗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如何有效 参与及影响政策的形成过程、如何在临床工作和医疗结构内发挥影响等。此部分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分析有关医疗健康体系的政策研究。

(2)清楚描述及区别立法与执法管理的过程。

(3)清晰描述及区别立法与执法管理的过程。

(4)评价省、市及国家的社会经济及健康政策所争论的问题与趋势。

(5)清晰描述有关健康热点问题,以引起决策者及受影响人士的关注。

(6)参与有权威性的健康体系政策制定委员会或专门小组的服务。

(7)为医疗健康决策者及消费者解释对健康体系的研究结果。

(8)在备受关注或存在争议的健康政策上,维护社会人士及消费者的权益。

(9)向决策者、其他健康工作者及消费者清晰地描述和分析APN的服务角

色、意义及重要性。

2.健康及医疗机构与体制包括机构整体的运作、管理及服务链,在机构管理上成为领导者。此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下列的知识与能力:

(1)理解健康及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包括社区以群体为本的组织体系。

(2)在多元化的健康医疗机构内管理及提供护理服务。

(3)在健康机构及医疗体系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3.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高层次的经济以会计知识能力并不是必要的,但当管理及建设健康机构时,APN应知道什么时候及何种情况下要寻求经济或财会专家的意见。此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下列的知识与能力:

(1)了解健康医疗计划所涉及的经济方面的考虑、人力及资源的编制、缴费系统及健康服务的经济效益分析和权衡得失。

(2)运用健康经济以及财政管理及预算的基本知识及原则。

(3)分析及监控临床决定的经济效益,提供可以提高服务的经济效益的建议。

(4)利用并选择高质量及效益良好的医疗保健资源。

(5)保证自己的临床工作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及财政效益。

(6)制定财务预算案及资源管理制度,包括了解何时及何种情况下应寻求律师或经济顾问的意见。

(二)伦理学

APN教育应让学生认识以伦理观、个人价值观及信念形成的护理工作原则。学生应先探究个人的价值观,分析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影响或支持个人的专业临床/

5工作和决策的。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识别及分析常见的、有争议性的伦理道德难题以及对患者护理的影响。

2.衡量伦理道德的决策方法,参与伦理道德决策的过程。

3.从个人及机构的角度去评价伦理道德的决策,探讨两者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4.探究与个人价值出现矛盾的方面,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或行动。

5.理解健康保健机构中伦理道德委员会的角色与宗旨,参与委员会的工作。

6.对个人的工作质量及表现负责。

(三)专业角色发展

专业角色发展课程是APN临床工作的理论及操作的精髓,包含帮助学生对护理专业及高级护理角色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其必要条件、资格及管理条例。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和促进APN角色演变,把APN的功能及职责贯穿到硕士课程教育中。专业角色的演变就是能处理角色的不明确,把已有的角色范畴或局限性都视为不固定的和可变化的因素,努力促进角色及服务范畴的扩展。同时APN也要与其他专业的工作者建立共同合作的伙伴关系,识别其独特性或相类同的各种角色。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与其他专业工作者沟通,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合作。

2.承担维护服务对象利益及促进健康体系改进的责任。

3.实践及履行APN的多种角色,如教育者、研究者、患者权益维护者、临 床工作者、临床顾问、健康服务合作伙伴及管理领导者。

4.商讨及确定个人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5.不仅对他人提出的建议作出适当反应,而且能主动倡议以促进和监控健康体系的改革,改善所提供的服务和增进健康效益。

6.能向其他健康工作者、政策决策者及消费者清晰地解释和区别APN的角色分类。

7.维护和拥戴护理专业,积极鼓励有志者加入护理专业队伍。

(四)护理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为APN学生提供其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包括护理自身的理论和综合采纳了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护理理论的重点集中在理解和解释患者及服务对象的健康与疾病经验。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评论及评价护理及其相关的理论。

2.运用相关理论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通过相关理论的应用,明确临床工作的健康体系。

(五)人类异同与社会争议

本课程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认识及欣赏人类文化的差异及健康和疾病的不同体验,以求达到合适个人特色的医疗健康服务。本课程还关注现今社会及个人的健康问题,如社会及家庭暴力、性暴力及滥用药物等。因为目前许多的健康问题,都因社会问题及生活方式而引发,对此APN应能有所认识,并能灵活地提出整体的健康计划。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执行社区健康评估,适当运用流行病学的原则。

2.清楚识别及比较不同种族及社区的文化与健康习性。

3.明确界定、计划及执行适宜文化的健康服务。

4.确保医疗健康体系能满足不同人种及文化的健康需求。

5.根据不同种族、文化、年龄及性别的健康状况及生理差异,进行适当健

康评估及护理服务。

6.与其他文化的专业人员共同工作,共同计划和执行健康服务。

(六)健康促进及疾病预防

本课程的主要概念包括健康生活方式、自我照料、整体健康、疾病风险的减除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等。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运用流行病学、社会及环境所得到的资料确认和判断个人、家庭、社区及全民的健康状况。

2.发展及监督为社区及全民健康促进及疾病预防而制定的广泛而全面的服务。

3.结合科研及理论而制定教育及辅导应用的策略,促进及维持全民的健康与健康生活方式。

4.建立和推行跨专业的途径,交流讨论及整合资源,教育和指导全民,使之达到及维持最高良好状态的身体机能。

5.运用专业的影响力,促进及维护全民健康,促使政府及私人机构制定有关条例、法律及公共政策。

(七)护理科研

科学研究课程旨在训练APN精通及善于研究,包括研究评价、制定临床实践的研究课题、发掘及认识临床研究结果及效益。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检索最新的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解答护理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疑问。

2.采用最现代的知识去分析护理干预的成效,从而改进现行的护理实践工作。

3.使用计算机及适合的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统计。

4.使用资料管理系统进行有关资料的处理、存放及翻查。

5.建立和探究系统的数据库,方便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应用所得的研究结果。

6.能有效地发表及书写研究报告,清楚地提出临床疑问,用实例说明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对有关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用评判性思维去分析有关疑问及所得到的最新知识,制定和采取措施把科研结果纳入治疗方案。

二、APN核心知识课程

APN硕士研究生临床护理的核心课程,都是在本科护理课程的生理及病理学、药理学及健康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详尽的学习。课程目标及成果是为了更好地使APN毕业生承担社会责任及义务,在全民健康方面进行促进健康的活动,进行健康评估、诊断及对患者直接的护理,其中包括可以在其专科范围内开处方。在整个课程中,强调的是提高临床的正确决策能力,包括诊断和推理能力。

(一)高级健康及身体评估

高级健康评估及身体评估课程包括患者个人病史、身体及心理评估及体征、病理或心理改变。评估应包括患者在内的家庭及社区的环境情况、成长过程与文化差异、患者所表达的健康需求等。高级健康及身体评估的目的在于详细地了解患者情况,从而制定合适及有效的健康服务及促进健康的策略。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显示出正确且合乎逻辑的评判性思考及临床决策能力。

2.开发全面及综合的数据库,包括整体身体机能的评估、健康及身体检查、病历及恰当的诊断性测试的数据。

3.对患者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包括生活方式及其他疾病诱因。

4.辨别常见精神或心理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5.进行基本的化验检查,分析所得到辅助诊断的资料。

6.将评估结果与潜在的生理改变或病理变化联系起来。

7.基于评估所得到的数据,确立及鉴别诊断。

8.为患者制定合适有效的护理计划,该计划能考虑及关注到患者的环境情况、文化、种族及成长经历。

(二)高级生理学及病理学

APN应该掌握生理及病理机制,并以此作为临床评估、临床决策及个案管理的主要基础。APN毕业生能应用有关知识来理解由于疾病所导致的症状、所影响的正常身体机能的改变,同时能评价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比较生命过程中的生理改变。

2.分析比较由于年龄变化而引起的生理改变和病理改变两者间关系。

3.综合先进的有关疾病及病理转变的研究结果的知识。

4.概述生理发展、病原学、病理学及常见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5.分析疾病的生理反应及治疗模式。

(三)高级药理学

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包含一般常用药物的药理特性及治疗作用。APN学生应有相关知识及能力去评估、诊断和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及节约成本的药物处方。此课程学习应提供学生下列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常用药物的分类及治疗范畴。

2.分析辨别身体对药物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3.明确常用药物的药理特性、原理及所产生的作用。

4.能辨别患者寻求处方的动机及是否愿意依从指示服用药物。

5.能按照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安全及合乎经济原则的药物治疗及处理方法。

6.提供全面及适当的有关所来处方药物使用的教育。

7.辨别单一药物及多种药物联合对患者健康及机能的影响。

8.阐述APN在当地的药物处方认可资格及职权。

9.遵守当地对APN处方的法律指引及要求。

三、APN专科课程

以NP为例,尽管有很多不同领域工作的NP,如成人护理、成人心理和精神卫生、全科护理、家庭护理、家庭心理和精神卫生护理、老年护理以及儿科护理等不同的NP培养课程要求,除了各个方面的重点要求知识有所不同以外,要求每个专科的NP都必须达到共同的培养目标,即全面综合地进行健康评估、发展和执行健康和卫生政策、参与和利用科学研究成果、领导和教育、进行个案管理和提供咨询等。家庭护理的NP和家庭心理和精神卫生NP,除了要学习包括所有儿科、青少年、成人、老年护理的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家庭运作机制、个人成长过程、行为问题和心理状况及健康的影响等课程。

CNS的专科类别一般以疾病为依据进行分类,常见的专科有糖尿病专科护士、造口专科护士、褥疮伤口专科护士、失禁专科护士等等。每个独特的专科课程,都包含该疾病的病理、因疾病而引起的身体结构或机能的改变、相应的治疗、护理及康复计划措施等。这些课程都是建立在大学的生理及病理学、药理学及健

康评估等护理课程的基础上。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 篇5

罗锦彬

(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与科研结合三个方面对“DSP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讨论,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DSP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符:A 文章编号:

DSP既是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缩写,也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缩写。前者是指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则是只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可编程微处理器。在这里是指通用的或者专用的DSP处理器,用于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与技术。“DSP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自动化、测控仪器、生物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实用新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工程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1]。它以工程实践为主的技术类专业课程,其内容发展快、应用越来越广、实践性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有它独特的重要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DSP及DSP控制器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DSP及DSP处理器的硬件结构及其各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使学生掌握DSP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方法。学会TMS320系列中1至2种DSP芯片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重点利用DSP及DSP控制器设计典型的应用系统, 为今后从事相关设计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DSP技术应用能力,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教学内容探索与实践

1.1 理论讲授与动手实验相结合

“DSP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其课程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和掌握DSP器件有哪些资源,通过系统配置和软件算法,对这些资源加以合理的应用。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DSP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DSP结构和DSP的开发环境与工具。在教学中我们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开设了相关实验,最后落实到DSP应用系统的开发上。

1.2 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的出现,使DSP的性能和高新技术含量都有很大的提高。DSP的应用需要考虑数据格式、数据宽度、速度、存储器的安排和系统开发工具等方面[1]。通过课程改革和创新,调整授课内容和顺序,增减课时数,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过程中,根据通常情况下开发一个DSP系统,80%的努力以及80%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软件这一特点,把“DSP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DSP开发的关键——软件编程能力上。把学生的DSP软件编程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编程开发能力。使学生对DSP的开发与应用有清晰的了解。1.3课程内容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

DSP应用技术集中了大量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知识。例如:一个DSP应用系统,很多情况下,先将模拟输入信号经过预处理后变换成数字信号,经数字信号处理之后,再变换为模拟信号输出。这就涉及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转换的问题,应用到数[2]字信号处理中的信号采样及奈奎斯特定理。因而,“DSP技术”教学要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

1.4 教书育与人相结合

爱岗敬业,认真备课,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教风促进学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此,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原则,使课程体现出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特点。让课程突出了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课程内容及其逻辑运算过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DSP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的同时,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电子竞赛和全国DSP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2 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实践 2.1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DSP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器件复杂,算法灵活,授课难度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知识表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全兼容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各种教学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使课堂教学由被动变为互动[3]。例如在讲解DSP访问外部存储器的时序时,可参照相应的硬件连接原理图,在课件中利用动画丰富的表现力并配合讲解,可将控制信号有效的先后次序及其产生的效果一览无余。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提高了授课效率。图片的大量应用,使DSP芯片的复杂结构和功能更直观展现出来, 课堂教学密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都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2 理论教学与开发实践相结合

有关DSP处理器及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的DSP实现的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面对具体的开发目标,分析其技术指标和要求,确定适当的算法,估计运算量、存储器的使用和功耗,从而选择适当的DSP处理器,进行软硬件的设计、实现和调试,是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的工作。只有在大量工程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学习与完善,才能越做越好[4]。因而在教学中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应用中,掌握DSP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通过DSP开发和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DSP的应用设计方案思路,如基于DSP方案设计中的数字化的实现、DSP基本系统设计、DSP系统软件开发思路以及工程应用的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的实现。通过DSP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知识、掌握技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直面困难、克服困难,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精神。2.3 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

DSP课程作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学好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共同承担一定的开发任务,使学生把课堂和课后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2.4 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提供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这些资源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的空间,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而且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范围,学生真正成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人。在“DSP技术”课程教学中,布置学习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任务,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采取网络查询、图书阅览、讨论交流、互动协作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在作品的创制中采取鼓励性评价方式,给学生以体验开发过程的激情和感悟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在上课时告诉学生自己的电子邮箱号码、QQ 号码、手机号码。在课后,利用网络和通信等各种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辅导答疑,与学生及时地沟通、讨论教学内容。把DSP技术相关资源的网址告诉学生,并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3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3.1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上台阶。立足本校实际的科研条件,重视专业发展,体现自主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3.2 教师科研与学生科研相结合

从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关键问题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使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更加接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将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及科研的新动态引入到课程教学,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科研工作及时改变实践环节的选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把科研工作的思维方法融入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结束语

“DSP技术”课程探索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DSP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DSP技术”课程探索与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了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和实践方法, 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科军,黄云志.以科研促进DSP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6):94-96.[2]彭启琮,李玉柏,管 庆编著.DSP技术的发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3.[3] 李天华,杨秀德.“电视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遵义: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4):62-76.[4]彭启琮,李玉柏,管 庆编著.DSP技术的发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9.作者简介:罗锦彬(1973-),男,福建龙岩人,助教,硕士(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微机及电子技术应用。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in “DSP Technology Curriculum”

Luo Jin-bin

《企业形象策划》课程设计内容 篇6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网络营销 / E-marketing

周数/ 学分:2周先修课程:

适应专业:市场营销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市场营销系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网络营销》课程设计是网络营销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从事营销实务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网络营销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网络营销管理的科学工作能力,引导学生依据网络营销理论对企业营销的网上管理环节进行前瞻性、可行性的设计和谋划,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设计由二个部分构成:

1、网络营销在线调查报告

根据所学的网络营销理论与市场调查方法,选择工业品市场、消费品市场、非盈利市场、中间商市场等的一家企业对其网络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要求设计可行的调查方案,实施网络调查,并针对在线顾客的需求特点,提出该网站营销优化设计的方向与策略。5000字。

2、企业网站建设与策划书

运用一门网页制作语言,选择与本课设第一部分属于同行业的中小企业,为该企业制作或优化网络营销站点,从“网站结构、网站内容、网站功能、网站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充实和完善,能够正常运行、内容丰富的网页不少于10页。策划书要求对建站目的、原则、依据、过程、结果等进行总结,策划书不少于5000字。

三、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四、课程设计说明书

1.设计工作量

课程设计由二部分组成:网络营销在线调查报告30%、企业网站建设与策划书70%。

2.课程设计制作要求

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设计任务书规定的设计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学习态度端

1正,高质量地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设计报告中在线调查方案目标明确,结构完整,方案可行,调查报告过程符合科学性要求,调查结论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制作的企业网站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内容丰富、运行正常、链接流畅,策划书应观点正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五、课程设计评分标准

评定项目

1.选题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明确(10分)

2.在线调查报告观点正确、数据翔实,思路清晰(15分)3.网站内容丰富、结构齐全、运行正常、营销导向(40分)4.网站策划书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具有创新性(15分)5.态度认真、学习刻苦、遵守纪律(10分)6.设计报告撰写规范(10分)总分100分

评分成绩

备注:成绩等级: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六、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教材:

《网络营销》(第二版)主编:黄敏学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7年9月

参考书:

《网络营销主编:姜旭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6年10月

《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三版)主编:冯英健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或修订时间:2008年1月

《网络营销技术》主编:赵晓鸿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或修订时间:2006年10月

《E-Marketing》(第四版)Editor: Judy Strauss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 篇7

企业参与国际商务竞争获取成功的必要因素是职业化、技能化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许多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 非常需要精通商务英语的人才, 急需一大批既能从事实际业务操作又擅长英语、精通商务的双向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据商务部统计, 我国涉外企业各类高级管理人才将近10万人的巨大缺口及有限的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供给, 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高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由于当前的学校教育与经济不能协调发展, 因此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许多毕业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 但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商务处理能力低、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的能力欠缺。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时更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 缺少实践能力的锻炼。

1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语言类比例过大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 原因首先在于看重学生的语言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有些时候对于商务英语的词汇积累很少, 那么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学生考试时能有好成绩, 忽略了商务技能的提高;其次在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差, 缺乏商务英语知识, 平时积累又少, 所以学生对这个专业了解少, 更不会课下主动涉及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再次在于师资力量。我系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 商务英语专业课毕业的教师很急需, 现在的商务英语课程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教师, 大多数都是后来进行进修与自学, 因此要想发展商务英语课程的发展, 急需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2 课程呈现三明治模式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应该把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有机结合, 不能把二者简单的叠加形成三明治模式, 二者同时要重视, 只有把技能与理论有效地进行结合, 才能做到培养专业技能型的商务英语人才。而对于课程的设置者, 要充分把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寻找出和商务知识及技能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把商务英语的特点突出出来。同时, 对包含有商务内容的语言类基础教材持肯定态度, 并积极开发此类教材, 找到真正适合培养学生商务英语技能的教科书。

1.3 开设范围过于宽泛

商务英语课程过去给学生的只是一个大体的概括, 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对具体的商务等实训太少、职业能力训练较少, 使得学生毕业就业后, 只是简单会一些定义, 基础知识, 对商务英语这个学科真正的内涵了解不透彻, 而所学知识更无法满足就业岗位的职业岗位需求, 与职业岗位实践相脱节, 这就造成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 就即使就业了也不能适应岗位的具体要求, 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会阻碍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商务英语课程的设计既要结合学生就业前景的实际情况, 又要突出学生的特点, 设置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 达到就业与所学知识不脱轨的目的。

2 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明确几个关系

大家都知道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 但是怎样来建设和改革一门课程是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我认为在进行单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之前, 首先要明确几个关系, 这对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2.1 明确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 而课程是专业建设的细胞

在专业建设时, 课程作为细胞, 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 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 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 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只有如此, 课程才是活的, 才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经过这些年《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 我们发现, 以往精品课程建设只是一味关注把单门课程做得很漂亮、很全面, 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申报课程不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及这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但往往最后会发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 这样的课程不完善甚至可能被淘汰, 因为从体系的角度考虑它已经陈旧了, 只剩下教学技巧还有些许价值。因此, 课程的建设要依托整个课程体系和整个专业。把专业看作学校的产品, 如同商务英语一个专业, 商务英语课程就是整个产品上的一个主要零部件。因此, 建好一门课程犹如生产产品的一个零部件。

2.2 明确课程开发与产品开发的逻辑关系

1) 课程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开发过程是一致的

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确定产品功能, 设计产品系统, 设计零部件, 制造零部件, 然后进行零部件检测, 再进行零部件组装调试, 最后是产品出厂;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的过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然后进行本门课程的设计, 课程的实施, 课程考核, 再进行综合项目训练, 最后学生毕业。

2) 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步骤

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就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

第一步:专业定位

要进行课程改革, 进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本门课程所在这个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说, 社会、行业需要哪类人?这个专业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是什么?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而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 每个工作岗位的人员, 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工作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学科课程改革要明确我们所教授的课程要完成就业岗位的哪些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 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第三步:确定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的构建最好的途径就是由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经过分析归纳确定的, 也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

第四步:确定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类似于我们传统的课程, 是对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思考。不同的行动领域任务的完成, 我们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要经过教学论和方法论思考, 将行动领域的行动性特征转化为教育任务特质, 开发出具有真实职业特征, 具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领域。

第五步:设定学习情境

将每个学习领域内的任务按照工作过程重新序化整合, 设定学习情境。类似于传统课程的每个教学单元。开发学习情境的原则有三个:首先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的;其次每个学习情境都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最后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 要注重工学结合降低训练成本。

第六步:教学实施

按照学习领域确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明确每个学习情境要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老师如何做,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并完成什么, 教学实施每一步骤都完成哪些任务, 任务之间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点是什么, 同时, 需要什么媒体来支撑进行学习领域 (课程) 实施方案设计。

第七步:教学评价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三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要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方式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公正的成绩, 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教学的发展, 优化课程体系。

2.3 明确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即教学准备与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关系

教师教学课程的准备与课程体系的开发正好是一个反向的过程。因此做好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考虑到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作用等方面, 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要满足社会需求。

3 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3.1 课程设计理念

1) 课程目标设计:全面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活动的要求, 体现“就业为导向, 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

2) 课程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和业务流程, 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主线, 以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运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3) 课程教学设计: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实行“课证一体”, 结合教学内容, 采用任务先行、项目驱动、能力本位、双线并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做好“教、学、做”一体。

3.2 课程设计思路

1)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核心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必需, 实用, 够用”为度,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核心,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应用性英语人才为目标, 以适应职业教育和岗位需求的发展与需要。

2) 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点与技能点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创设仿真和全真商务环境, 就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典型教学,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仿真和全真的双线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需知识, 跨越理论与实际间的鸿沟, 以到达融会贯通的水平。

3) 以案例分析、实证分析为主体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安排具体的商务实例, 进行项目和情境教学, 以案例、实证分析为主线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案例, 身临其境的学习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 并进一步在实际商务实例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4) 以业务流程和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根据具体的业务或商务活动开展的流程为主线进行教学, 并把业务流程分解为各工作业务模块, 使学生以业务流程的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托, 熟悉业务操作流程并在其过程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5) 以商贸行业企业为背景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中涉及的商务活动、商务专业术语、产品专业术语、案例、情景等都是以真实的商贸行业企业为背景。

参考文献

[1]刘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探[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 .

[2]渠川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 篇8

关键词:Arduino;传感器;可视化编程VVVV;交互原型;实验教学

0 概论

Arduino(圖1)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搭建平台,包含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电路主板、电子元件和软件控制开发平台(Arduino IDE)。简单地说,其就是一块电路板,具有可供存储、编辑等处理的芯片和多个用于输出、输入信号的连接口——针脚(Pin)。Arduino的工作过程可以表述为:通过针脚连接不同的传感器捕捉外界信号通过针脚输入Arduino电路板;再通过之前上传到Arduino电路板的函数进行自动编辑;之后通过连接在针脚上的输出设备(有线或者无线的)把信号传递出去;从而控制如LED、麦克风、电机等电器元件,如图像信号、应用软件等数字信息。使用者可以在不需要了解过多电子技术知识与计算机编程语言知识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练习,了解引脚连接的规律、函数的作用或可视化编程软件VVVV,便可以进行设计与产品开发原型制作。从某种程度来说,其更适用于艺术家、设计师利用其创作和设计互动类艺术作品、空间装置、工业产品等。

如图1所示,Arduino unn基础开发PCB板正反面,正面提供各种接入、输出和通讯端口。

Arduino于2005年诞生于意大利。作为教学实践,国外高校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很早就引入了Arduino平台,作为学生设计作品呈现与评价的必要形式与方法。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德国施瓦本格民得专业设计学院(图2),早已在教学实践中系统地引入了Arduino交互平台,并将其用于交互设计教学中学生开展交互产品设计创作与最终作品表达的技术基础与手段。

1 产品交互原型设计课程

交互设计的设计规则中,原型设计是《设计方法学》的核心内容。该课程主要面向产品设计专业和信息交互专业方向3年级以上的本科教学,并作为专业实践课程而设置,共60~80课时;主要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课程中使用Arduino开源电子平台,真实模拟产品人机交互概念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智能产品设计领域,对于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等的概念表现和产品功能与人机互动行为等的形象化、表达和评估等能力。这是目前国际上交互设计领域主流的设计方法与评估设计手段;并且,培养学生对未来产品的前瞻性设计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是其核心的专业实践课程。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根据产品设计和信息交互专业方向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目前国内艺术院校设计学科的特点,重新规划了课程的结构和授课方式,以适应艺术类学生学习和掌握偏向电子技术与计算机语言的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在翻阅了国内外相关Arduino内容的教材和资料后,笔者发现目前的教程及教材基本只针对Arduino的基础技术内容及开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及技术解决方案的案例分析,并未对其应用及在艺术设计应用领域做有针对性的介绍。此外,大部分该类教材多为工科专业人员编写,所针对用户也大多是工科类电子工程、产品技术开发等背景的专业人员和专业爱好者。而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类专业是学生大多不具备掌握这类工科专业基础资料的能力,很难理解其中的单片机、传感器等电子元件以及计算机语言、软件编写与逻辑等,因此对其并不适用。可见,设计出一套适合设计类专业用户的Arduino产品交互原型课程迫在眉睫。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在充分考虑产品设计专业特点与艺术学科的基础情况,在研究专业学习必要的电子技术原理内容基础的过程中,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形式与教学方法:

首先,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专业词汇、公式、定义基本的电子部件和电子技术原理。教师授课时应尽量把晦涩的技术过程形象化描述,从而更为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呈现硬件的连接图而不是电路图(图3)。

其次,硬件的模块化分类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为形象化地理解各个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及其在完整的系统里的作用与功能。例如,在一个用Arduino单片机完整搭建的电路中,教师应明确哪些电器元件属于输入元件、哪些属于存储元件、哪些元件具有通讯功能、哪些属于输出元件;并在授课前充分考虑学生设计方案中可能会频繁使用到的元件及元件组合,从而对其定义、分类。例如,在智能家居设计方案中,课题小组可能会用到的元件,如光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可将其归类为同一类型的输入模块,用于捕捉家庭环境中的环境数据;而对于某些用于使数据在不同设备中相互交换的元件,可以归类为通讯或者接口类模块,如蓝牙模块、WIFI模块、RFID模块、USB接口等。

计算机语言用于驱动和编辑连接好的电子元件,是用于发出指令的数据。可以形象地描述:硬件相互连接产生了躯体,而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则是赋予躯体的灵魂。在程序编写部分,通常的课程和教材中会使用Arduino IDE(集成开发环境)完成,该环境需要具备C语言基础、工业设计专业;而艺术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不具备掌握这一计算机语言的前置专业基础。因此,在实践的教学中,笔者寻求一种可视化编程语言的解决方案,可视化编程软件VVVV可实现这一教学要求。该软件是一款简单原型设计和开发的图形化编程软件,可以作为大型数字媒体与物理硬件接口、实时动态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数据信息;可以同时进行与许多用户交互环境的处理;是非常适合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可视化编程解决方案(图4)。

上一篇:《有趣的脸》教学反思下一篇:林中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