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的养老最主要和最突出的是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我国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已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十分紧迫。文章从法律制度层面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更加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劳动者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者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论文 篇1:

劳动者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讨

摘 要:文章指明了养老保险的概念、特征及其在保障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等方面的积 极 作用,阐述了人们享受养老保险的资格与条件。养老保险已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被各国政府所 重视。

关键词:养老保险 法律制度 资格 条件

在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如何使这些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使其能够安 居乐业,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养老保险。所谓养老保险,也叫老年保险 ,是指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年老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出社会劳动领域后 ,由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强制性是社会保险的共同特征,此处的养老保险就是一 种社会保险,因此,也要通过国家立法,依法强制实施。当然,商业保险中也有关于养老的 保 险条款,但它属于自愿保险,是否愿意投保以及投保多少,均由投保人与被保险人自愿所为 ,不受国家强制性规定的限制,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是两个概念。世界上多数国家均已 实行社会养老保险,这些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强制征收养老保险费( 税),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并规定了养老保险的待遇项目、享受条件及给付标准。

第二,养老保险的基本对象是劳动者,即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当 然,也有少数国家在普遍养老金制度中包括非雇佣者,其前提条件是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 。

第三,养老保险是劳动者在年老时退出社会劳动岗位后,才开始发挥其作用。养老对于 在职的劳动者而言,只是一种期待权,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按规定退休以后,才能享受 养老的现实权利。这一点也与普通商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不尽相同,商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可以约定享受养老保险的年龄,这种约定通过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和投保人的意愿而定。例 如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国寿金色夕阳养老年金保险条款中,在投保时便可以 约定从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也可以从60周岁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第四,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退出社会劳动后的劳动者提供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以保 障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养老保险的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是法定的,其物质基础来源于养老 保险基金,其最后责任人是国家,可见其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第五,养老保险实行基金化和社会化服务管理。基金化和服务化管理的社会化,是社会 保险最根本的特征。该特征在养老保险方面体现得最为充分。养老保险基金在社会保险基金 中所占份额最大,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是社会保险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养老保险在保障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 养老保险保障了劳动者在年老时退出劳动后的基本生活,保护了劳动者的社会经济权利。养 老保险制度通过强制征收养老保险费(税),建立养老保险基金,规定一系列的诸如享受条 件、待遇标准及支付办法等制度。保障功能是养老保险制度固有的基本功能,养老保险制度 其他作用的发挥都要以此为基础。其次,养老保险促进了经济发展,这是通过养老保险制度 的内部激励机制来实现的。通过规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与工作业绩挂钩的办法,尤其是与就 业关联的养老金直接取决于缴费标准,缴费年限及工作年限。这样,对于那些长期勤奋工作 、对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劳动者,退休后就可以享受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最后,养老 保险制度正是通过内在的社会互济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保障基本生活与促进发展 的功能,既安定人心,又激励进取精神,从而从整体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稳定社会、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养老保险立法的根本目的,又是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总体 功能。

从法律角度出发,根据其实施的主体与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基本养老保险 、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所谓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强制实施, 涉及面较广,是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而补充养老保险则是指在养老 保险的基础上,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本单位的职工建立的一种追加式的或 称辅助性的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则是指从一定的年龄开始缴纳相应的养老保险费, 具有储蓄功能,因此,称作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此外,养老保险从理论角度出发,根据国家对养老保险承担责任方式的不同与发挥作用 的不同,可以将养老保险分为强制储蓄型、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和国家保障型四大类。 强制储蓄性养老保险也叫储金性养老保险,其雏形是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职业保险基金 ”,由国家实行强制储蓄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它通过国家立法强制要求雇员与雇主各自缴 纳等额的保险费,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作为专款分别存入每个雇员的账户,作为雇员的 存款;当被保险人发生事故(即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时,连本带息一次性发给本 人;在少数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以选择分期领取年金,或者将存款留给其继承人。这类养老 保险的理论基础是由雇主和雇员个人承担资金责任,国家对养老保险不承担任何资金责任, 其现实基础则是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能力。自保公助型的养老保险又称作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 ,它以“国家干预主义”为理论依据,国家承担养老保险一定的资金责任。该理论起源于俾 斯麦时期德国的养老保险,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仿效。它强调养老是个人的事,因此,应 以 自保为主,国家予以一定的资助。国家福利型养老保险起源于英国,其理论依据是“福利经 济学”,后被瑞典所发展,是国家借助于财政经济政策,保障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从而缓 解社会矛盾。它把养老保险作为一项福利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专门的主管法院,监督执 行。它还强调享受待遇的普遍性,除普遍养老金发行的对象为所有老人外,退休人员还享受 与收入相关的年金,该类型的养老保险的主要资金责任,养老金的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基 本由国家与企业共同负担,个人不缴纳或者只须缴纳少量的养老保险费。而国家保险型养老 保险是以社会保障学说为理论依据的。该模式首创于原苏联,我国目前也采用该制度,它是 由国家宪法把以养老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本原则确定下来,老有所养是公民 在宪法上享有的一种社会经济權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保证。个人无须缴纳养老保险费, 退休金的支出,全部由国家和企业负担,工会可以参与决策与管理。

以上是从法律、理论的不同角度对养老保险所作的分析,从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享 受养老保险的资格与条件。

被保险人的退休年龄、工龄、投保年限,居住期限与公民资格等都可作为享受养老保险 待遇的资格与条件,关于退休年龄,多数国家规定了年满60—65岁可以退休。法定的退休年 龄低的可达45岁,高的可达70岁。世界上不少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男女有5岁的差别,但也 有半数之多的国家男女平等,退休年龄一致。把年龄作为享受养老基金的基本条件,这是根 据人们有权利获得休息与悠闲生活的原则,同时根据人们进入老年后,许多人自然处于工作 能力减退阶段的情况确定的。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付养老金最为合适呢?如果支付年龄偏 低,则保险费用就偏高,而如果支付年龄偏高,则又难以适应人的身体机能变化的状况。况 且退休年龄的高低还会对国家人力资源和补充性的私人年金制度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适度的退休年龄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关于工龄条件,各国之规定也不一 致,短的15年,长的40年。至于工龄是否作为领取退休金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国家或者是不 同的投保职业其情况是不一样的。在实行个人缴费制的国家,多数以投保年限或缴费年限替 代工龄条件;在不实行个人缴费制的国家,工龄则成为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关于投保年限或 者缴费年限,只有少数国家规定只要3年或5年,但多数国家规定要15—20年才能成为合格的 年金领取者。关于居住期限和公民资格,一些国家规定必须在本国居住满一定期限或者具有 该国公民资格,才能成为年金的领取者。如在新西兰,被保险人须年满65岁,并在最近20年 居住在本国的,才能领到养老保险金,在此问题上,国际上一般采取对等原则。

通过以上对劳动者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探讨,我们深切感到养老保险已作为一项法律制 度被各国政府所重视。由于养老保险会受到通货膨胀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 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养老保险调整机制,从而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稳定社会,这也必将是一件涉及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熊先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从福利型到保险型的转变历程[J].中国医疗保险,2003(1)

2.山西省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省直管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

(作者单位: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太原 030021)(责编:小青)

作者:闫爱青

劳动者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论文 篇2:

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摘要】 中国的养老最主要和最突出的是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我国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已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十分紧迫。文章从法律制度层面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更加完善。

【关键词】 农村 社会养老 法律制度 制度设计

一、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一九九二年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国家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而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实质就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全部依靠农民个人缴费,使得《基本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其次,《基本方案》第三章第1条规定保险资金的筹集办法“可由县或乡(镇)、村、企业制定”。因此,在实践中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主要体现为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以及一些规范性法律文件,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差。再次,《基本方案》确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月缴费标准为:2、4、……20元等十个档次,供投保人选择。按每月2元投保,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领取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即使是选择最高10元标准投保,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制度保障水平过低。

2、现阶段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趋势严重

近年来,按照国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我国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最初只有北京大兴、广东东莞、安徽邱县等个别试点,到目前全国一片“争前恐后、遍地开花”的局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在制度上和标准上都不统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碎片化”趋势严重。这些互不相同的制度都是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财力而设计的,精神值得鼓励,而且不用从全国的范围内整体设计,制度建立比较容易,执行起来也比较顺利。但从长期看,由于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制度安排,各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制订时各行其是,方式五花八门,标准差异极大,也会带来诸如制度的整合成本巨大等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动荡。

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已明显影响农业效率的提高,在这一制度下,由于土地使用权难以有效流转,大批进城务工人员不愿种地,但又不愿放弃承包权,使得一些种植能手又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究其原因,就是整个农村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如果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有可能实现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流转,有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有利于启动农民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实现“保增长”的目标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刺激内需是解决保增长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巨大,但由于受传统的家庭自我保障为主的养老观念的影响,促使多数农民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防遭遇年老、伤残、疾病等风险,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民的心理预期,从而激发农村潜在的购买力,扩大内需,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保稳定”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的头等大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调节器,在坚持公平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阶层、企业和劳动者按不同的比例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在其覆盖范围内对国民经济收入进行再分配,间接调节其收入水平,同时对丧失劳动能力者及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提供物质保障,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

1、覆盖范围与适用对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坚持广覆盖的要求,因此,覆盖范围与适用对象看,应包括农村各类人员,以期最终实现农村各类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方向。所谓一体化,是指凡非城镇户口的公民,不论是务工、务农、经商或当干部,都实行同一制度,统一管理。

2、参保方式

由政府组织引导,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筹资建立个人账户,储蓄积累与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农民原则上不允许退保,但允许其在发生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绝症难以支付医疗费、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突发意外事件,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经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审核,可以借支部分或全部保险费积累余额。

3、筹资方式及保险待遇给付条件

(1)筹集方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改变《基本方案》中规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的扶持” 的政策,实行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制度,资金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方式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基础养老金(即统筹部分)和农民本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基础养老金由统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高的地区基础养老金标准应高一些,但同一统筹区内标准应是统一的。

(2)保险待遇给付条件。首先是年龄条件,农民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年龄不应低于60周岁,并且男女都应相同。其次是缴费条件,缴费年限可参照城镇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统一规定为15年。缴费标准可以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确定。

4、保险待遇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在年满60周岁以后,可根据交费的标准、年限,按月或按季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给付直至领取人身亡为止,领取保证期为十年,不满领取养老金年龄或领取不足10年去世的,由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余额。同时建立弹性待遇调整机制,如增强领取年龄的伸缩性,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提前1-5年领取养老金,每提前一年减发1%-2%的养老金,鼓励推迟领取,每推迟一年增发 1%-2%的养老金。

5、机构设置

设中央、省、县三级经办机构。中央政府负责全国范围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立法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中央政府主管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根据基本政策规定制定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实施基金监督,集中管理并负责投资运营全省农保基金并对基金运营收益进行分配;市、县级劳动保障局根据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履行日常基金收支各项管理职能,组织实施本级及乡镇基金稽核工作,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建立、中止、转移和终止,审核、发放社会保险金,提供查询服务等。另外设置相应的保险基金监督部门,以实现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监督。此外,应明确规定各级机构工作所需经费从财政中列支,不得从基金中提取。

6、制度衔接

(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转换。参加“农保”的人员因职业变动纳入“城保”范围时,个人账户随同转移,将个人和集体的缴费全部划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政府缴费部分划入相应的统筹账户,从而实现账户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参加“城保”的人员因职业变动从事农业生产的,即可保留“城保”关系并继续缴费也可选择参加“农保”,当“城保”转入“农保”时,其个人账户资金全部转入个人账户,而统筹账户资金的一定比例进入个人账户,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化。

(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折算和缴费年限的确定。保险费折算时,应该以迁入地的保险费标准或缴费比例为依据折算后入账。如果是“农保”转“城保”的则以迁入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标准进行计算缴费年限;相反,则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进行计算缴费年限。统筹账户不予计算缴费年限。

(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的调整。对于保险关系转移的参保对象,养老金待遇的发放应该以迁入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为标准。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基本养老保险金自基本养老保险帐户转换之日起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执行,按照相应的待遇标准发放;相反,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应该按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

7、争议的处理及法律责任

(1)争议的处理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纠纷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大类纠纷是缴费人与经办机构之间的纠纷,如参保对象的资格、身份确认、养老金待遇问题以及相关程序权利纠纷等。这类纠纷从性质上是属于行政纠纷,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制度及行政诉讼来解决。第二大类纠纷是缴费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纠纷,如基金管理人侵占、挪用,未尽合理注意义务以及基金运营执行人的不法行为等。这类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可采用一般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来解决,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民事诉讼等方式。

(2)法律责任

所谓法律责任是指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关系中各法律关系主体违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应依法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第一,以伪造有关证件或者其他手段多领、冒领养老金的,由经办机构追回多领、冒领的养老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基金管理人违反保险金保值增值相关规定违规投资,或者进行非法拆借、担保,或者贪污、挪用养老保险基金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或基金管理人的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因上述行为造成参保人损失的,由基金管理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基金损失的,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故意拖欠发放养老金,情节较轻的,由上一级机关责令其更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 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国军:社会保障法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5] 牟放: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6] 赵建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法学杂志,2004(7).

[7] 卢海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和突破的基本取向[J].中国劳动,2006(4).

作者:江 俊

劳动者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论文 篇3:

解决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现存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21世纪的中国将步入老年型国家,建立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笔者在本论文中试图以法的一般研究方法对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制度进行解剖,提出自己对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理解及其相关制度的修改思路。

关键词: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养老金;个人账户

一、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社会保障事务的职责,建立健全省级调剂基金,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的基础部分全国统筹。这一提法确实针砭时弊,切中要害。为了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为了养老保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从世界各国养老保险的改革发展看,政府主办的基本养老的管理,英国是由社会保险部负责,而且在地区及基层不设分支机构,它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由社会性组织及该组织在本地区和基层的分支机构执行。新加坡也是这种管理模式。日本则是由中央和地区两级机构管理,中央管理机构为厚生省的年金局及社会保险厅负责基本养老保险年金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计划的编制和数据的统计;地方管理组织由都道府县厅和地方事务所组成,主要负责本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监督。国外的养老保险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有借鉴作用。

1.建立行政纵向管理层体制

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混合管理体制,不利于全国统一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为,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是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劳动部的管理职能主要是对劳动就业与培训、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以及劳动争议与仲裁、劳动监督与检查等在宏观上进行政策制度、组织协调与指导,其管理的性质是纯行政行为。而社会保障部的管理职能除了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行政管理外,还代表国家行使金融管理职能,即控制着保障基金的调配与使用。从养老保险看,无论是在宏观管理上还是在微观操作上都将由政府直接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计划化、社会化的管理与发放。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保障部门代表政府兼行政机构,也是一个准金融机构,责任重大。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十五纲要”制定的关于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应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垂直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行政管理层分中央和省、市(指计划单列市)二级行政管理体制,省市以下均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其性质是准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负责险种有别的各项社会保险业务。

2.建立行政横向管理层体制

目前,我国财政实行“分灶吃饭”的管理体制,政府性财政收支预算总额中地方大于中央,因此,养老保险的事权主要应在地方,那么,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贯彻实施、基金的筹措、个人账户的建立与管理、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等项事宜,原则上都应由各省级政府承揽起相应的责任。因此,在同一统筹地区(同级政府部门间)应建立起收、管、支等环节相对分离的社会保险横向管理体制。即由税种部门征缴社会保障税,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险事务性工作(包括退休审批、待遇计发等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统一调配。在收、支、管业务运作管理中,财政、税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三方可采取微机联网方式共同管理。如养老金支出方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微机将当月应支出的养老金传送财政方(联网的第一个月可以这样,次月只需报增减变动),财政方据实直接将所需金额拨款到各代发银行,这样形成一个收、支、管良性循环的养老保险支行机制,既能确保基金应收尽收,又能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二、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1.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首先,应将全体城镇劳动力逐步纳入到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将城镇劳动力全部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是养老保险立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目标,也是一个理想模式。但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条件下,尚无力将城镇劳动力一下全部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中,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养老保险的运作,不管采取哪一种模式,都需要国家财力的支持,否则,将会出现巨大的预算赤字或出现空账。从各国养老保险运作方式看,主要都采取了区别对待原则,并不是一开始就把全体雇员都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范围,通常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才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如德国在采取养老保险制度时,其范围也是逐步扩大的,最后才适用到全体劳动者;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通过了《养老保险法》,但直到80年代中期,在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后才付诸实施。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试图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实施覆盖面很广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试图在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一并扩展这一制度;三是在养老保险改革上没有明确的立法,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发布一些政策性指导原则,由地方政府进行试验改革。这些现实情况使我国在养老保险改革中面临重重困难。统一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发展的趋势,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将其法定的养老保险制度确定为国家统一制度,但在统一前都允许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制度,等条件成熟后再统一起来。

其次,应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逐步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对于目前我国公务员以及比照公务员执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改革是毫无疑问的,应逐步实行养老保险的做法。但现在的问题是,对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究竟是自成体系建立还是纳入到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形成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笔者主张还是应当将其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主要理由有:一是有利于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打破劳动力资源条块分割的局面,打破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限制,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置于统一的市场条件下进行,使劳动力能够自由合理地流动。因此,我们在设计公务员养老保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尽可能地打破各种人为的障碍,以解决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流动时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否则,养老保险基金在两套体制下分割管理,无法调剂使用,养老保险的问题无法衔接,必然大大限制劳动力的自由合理流动。二是有利于降低成本,增进效率。如果将公务员的养老保险独立开来,必然造成两套体制并行,需要有两套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这应当是我们在制度设计上需尽量避免的。

最后,还应处理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农村劳动者的养老应当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涉及面最大的问题。因为我国有八亿多农民,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同样不能实现建立社会保障的目的,也会对社会构成巨大的不安全隐患。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农民养老主要由农村集体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此后随着土地和收入分配体制的瓦解,赡养老人的责任又转由家庭来承担。但目前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正逐步弱化,主要原因是:受计划生育影响,家庭平均人口下降,壮劳力减少,使得家庭赡养老人的资源减少;耕地逐年减少,导致农民作为生存依托的资源严重稀缺;农村壮劳力大规模向外迁徙,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使许多家庭养老的希望落空。面对这种形势,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势在必行。但在如何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上,却存在分歧。在理论界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将农民的养老保险也纳入到城镇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但笔者认为,将农民的养老保险纳入到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存在很大障碍的,这种障碍既来源于理论也来源于现实。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险是基于劳动关系,是为了防范工业劳动者的风险而建立的,保险费通过共同负担的原则来缴纳。而农业劳动者自身拥有生产资料,可以通过自给自足来实现生活保障,因而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存在明显的不同。从现实来说,目前城镇的养老保险是属于强制性保险,保险费并非由劳动者个人支付,而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缴纳,而且养老保险存在缴费年限长、缴费数额高的特点。从中国农村整体现状来看,农民的人均收入不足以支付庞大的社会保险费;从政府的财力看,目前也无力对八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给予财政支持。

2.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即将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对现行的单一支柱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巨大的压力,所以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96年世界银行在《中国养老体制改革》报告中就提出在中国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从总体上看,三支柱或三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切实可行的改革目标,适合中国的国情。第一层次是政府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通过纳税或征收保险费的形式强制收缴基金,纳入政府社会保障财政预算,由政府或公共机构经办,覆盖全社会。这一层次的保险构成最低养老保险的社会安全网。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储存额积累模式。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职工个人自愿投保,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上三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的责任,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储蓄和保险三种功能的发挥。其中,第一层次主要体现再分配功能,使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工在退休后能享受待遇相同的基本生活保障;第二层次由于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运作,有利于促进储蓄积累,可弥补经济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三层次适应不同经济状况人员的不同需要,既可积累可观的保险基金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育和经济的增长,又可为加入者提供更加丰裕的养老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丛树海.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和运行效果分析[J].财政研究,2001(6):78-79.

[2]朱家甄.中国社会保险工作全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72-176.

[3]陈红.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0(6):128-129.

[4]张左己.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J].劳动保障通讯,2001(7):67-69.

作者:王 斌

上一篇:饭店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计划生育保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