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要求引导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也日趋丰富,其中,围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策略讨论最为激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摘 要:在中职教育时期,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重点工作,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渗透途径。爱国精神不但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且是每个中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思想品质。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职班级管理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使中职班级管理模式契合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全面完善中职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思政素养。

關键词:新时代背景;中职班级管理;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也是中职班级管理中必须具备的教育板块。但是从中职班级管理现状来看,爱国主义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严重阻碍学生爱国精神和思政素养的完善效率。基于此,中职班主任应该立足新时代背景,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渗入途径,从而妥善弥补教育缺陷,使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学生的精神视域,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目标展开简单策略研究。

一、加强班级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纵观我国中职班级管理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现状,渗入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班级内的爱国主义气氛不够浓厚。中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但是独立思考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都有待加强,随着新时代浪潮的席卷而来,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影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思想意识所造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尤其对各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是爱国主义教育渗入班级管理中的最大阻碍[1]。如何规避多元文化给学生爱国思想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何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渗入空间,都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环境建设中科学把握。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综合考虑外部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重点加强班级环境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营造和谐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另一方面也能由内而外的规避多元文化给学生爱国思想造成的冲击,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初步渗透。比如,班主任可以搜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代表人物、事迹资料,如钟南山院士的抗疫事迹、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事迹等等,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宣传画、宣传册,张贴和摆放在教室内,使学生了解先进爱国主义代表人物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但可以弘扬奉献精神,也能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从而发挥班级环境对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校园各项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班级管理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绝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教育口号,而是应该落到班级管理的实处,贯穿班级管理全过程,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得到智慧心灵的启迪和思政素质的完善,想要达成这些目标,班主任就必须找准爱国主义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入点,从根本上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有效性。在中职教育阶段,学校经常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2]。基于此,班主任应该依托于新时代背景、跟随教育改革的浪潮,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资源,发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一方面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渗入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比如,在学校军训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学生的休息空档,给学生讲一些提前搜集到的关于戍边士兵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体悟到安宁生活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的默默守护与无私奉献,而支撑这一切的都是他们骨子里那份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热爱,不但可以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也能促使学生将爱国情感化作锐意进取的动力,立志成长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三、优化班级管理模式,打通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渠道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短短五字真言却道出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以往班主任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时,沿用的管理方法过于单一,他们通常反复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理论,而没有跟进有效的实践教育,不但难以实现教、学、做的高度统一,甚至会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抵触情绪,从而增大了学生思政素质和爱国思想的养成阻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班级管理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遵循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只有落实这一点,才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渗入实效[3]。基于此,班主任应该延展思路,积极改进和优化不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在管理体系中增加实践教育比重,一方面可以打通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通道,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将爱国思想内化于心践于行。比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向学生渗透了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爱国主义理论教育,那么在接下来的班级劳动中,班主任就应该鼓励学生践行爱国理论思想,通过实际的劳动参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不但可以培育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从而努力为祖国物质文化财富的充实而拼搏奋斗。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中职教育必然的改革趋势,也是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基于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把握时代主流脉搏,积极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开发利用校园内的活动资源、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多角度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渗入渠道,全方位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建新.新时代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234-236.

[2]杨爽茹.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9(33):18-19.

[3]王爱国.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教育工作[J].新课程学习(中),2014(06):166.

作者:席丹丹

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管理论文 篇2:

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提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要求引导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也日趋丰富,其中,围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策略讨论最为激烈。本研究认为,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提出了新要求,为使之实现,有必要引入认同理论,探讨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联结之处,并结合实际情况,研讨其开展策略,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文化认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杨 蕾,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朱梦蓝,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法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88)

[基金项目]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2020HSWHSZ002)

愛国主义教育,其实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增强对中国政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中华民族的认可,并将其转化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群体性认可。为使其实现,有必要引入文化认同理论,并在此视域下探讨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有必要对文化认同理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要求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讨如何增强其实效。

一、认同理论与文化认同

(一)认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1.认同的内涵

对“认同”概念的解释,诸多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提出见解。崔新建认为,认同指作为个体的人,对共同的对象进行相互确认。认同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双向和互动的关系,真正的认同会建立起认同关系。[1]韩震认为,认同具有历史性。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不断交融,传统意义上的认同出现动摇,认同真正成为一个问题,甚至上升到政治与文化安全层面。[2]Tajfel在研究人类最简群体范式后指出,社会认同即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随之会产生群体内偏好与群体外偏见现象。[3]结合相关研究,可将“认同”定义为:不同个体或群体间对共同文化的确认。在真正的认同关系下,个体或群体会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行为准则与思维方式。

2.认同理论的外延

在社会意识的不断解构与重构下,“认同”理论分化出多种亚型: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种族认同等,但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认同。一方面,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出现的重要基础就是相同的文化,这种文化涵养出了现实意义上的身份、角色与合法性。另一方面,在高度紧密的文化认同下,不同国家、民族或种族间,亦能出现共同的文化理念与行为方式。

当然,上述文化认同并非天然生成,人的文化属性也并非与生俱来。这意味着文化认同具有可塑性。特定的文化认同,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个体与群体间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认同。其中,尤其需要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若不对其文化身份、文化角色等进行认同培育,则会为不良社会思潮等问题的出现埋下隐患。

(二)文化认同的现实作用

1.文化认同的政治功能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社会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并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4]在现实中,文化认同总是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等联系在一起。开展什么样的文化认同教育,就培育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就产生什么样的政治观念。随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认同对个体政治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无论是国家、群体、抑或个人,只有明确了文化方向,才能明确政治方向,进而实现长远发展。

2.文化认同的凝聚作用

文化认同能培养个体的认同感与主观认识。文化认同能够很好地引导个体适应并接纳某种文化或某种身份(这种文化或身份常常是单一的,且具有高度稳定性,一般不随地域、时间发生巨大转变),一旦个体接受这种文化设定、身份设定或心理设定,便会不自觉地对设定产生主观认同感,自觉地将设定与个人行为方式进行联结,并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换言之,文化认同能够涵养个体的思想与精神,成功的涵养能使个体在面对国家、民族与文化问题时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

3.文化认同的边际效益

文化认同能促使群体内部产生交互性行为,促进群体主动地形成自我内驱力。进行群体性文化认同教育,教育对象虽为群体,但实际上仍由个体组成,若能够培育高质量文化认同,那么个体之间便能自觉地相互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群体。这种自我内驱力与英国的“导生制”类似,既能兼顾群体的教育,又能完成人际间的主动交互教育。简言之,文化认同在增强实现政治功能与凝聚功能的同时,还能边际性地在群体内部产生交互教育,这种交互教育常表现为高度自觉的自我教育。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要求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要求,主要以2019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蓝本。《纲要》开篇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5]《纲要》围绕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总体要求与具体要求,提出了共计六大部分,三十四小条的行动指导。

(一)对教育对象的系统性细化

《纲要》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关注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这是对教育对象的系统性细化。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常单纯聚焦青少年,但《纲要》创造性地将广大知识分子与社会各界人士都纳为系统性教育对象,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诸多社会力量给予肯定。如此,一来有助于扩大受众数量,倡导全社会都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二来有助于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终身化,使个体在不同年龄或事业阶段,均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涵养。

(二)对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统筹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后,如何科学地教育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在政治、文化、思想、经济等方面的交织更为紧密,相互刻画更为深刻。为保证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航向,《纲要》对这一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内容进行了科学规划,新增了中国梦、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等内容。[6]同时,创造性地提出“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

增强中国历史内容的学习,可帮助受教育者更深刻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正确观点,摒弃以往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让受教育者更科学、更深刻、更鲜活地回顾中国历史,进而对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是如何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作出正确判断,同时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大意义。

国民心态涵养,有助于在复杂世界背景下,培育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和平的心态。帮助受教育者对于中国发展大势与国际整体形势做出科学判断,使受教育者养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发展观念,对国内外大局保持关注,养成理性爱国、理性发声的良好习惯。

(三)对教育形式与保障的统一规划

《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也提出了要求,指出实施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要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要有组织地推出爱国主义精品出版物”。对教育形式的统一规划,有利于从多方面合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保障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始终在线。

同时,《纲要》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提供了相应保障。例如,要求强化制度与法治保障,发挥其在法治与理性爱国中的指导、约束与教育作用。通过法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理性爱国,进而维护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成果。

三、文化认同视野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策略

现实中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频率高,开展数量丰富,在普及中国梦、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实效,但仍具有一定完善空间。教育者应对爱国主义教育持有科学认识:简单填鸭或短平快式活动难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科学过程。当然,现实中开展的各项活动,在事实上为后续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增长提供了一定基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应更多地聚焦“一主二副”的教育渠道,从文化认同培育出发,在以下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开展策略中寻找突破口。

(一)夯实校园教育主渠道的主体功能

1.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交互性

校园是大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地点,校园教育为实现全时性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可能。当前,校园组织者在各纪念日或节日时,常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但活动实际效果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状态,这源自对活动参与者文化认同培养的缺失。一般情况下,活动组织者已具备较高的文化认同水平,但作为参与者的大学生,对文化认同还不够深刻,导致他们常机械地参与活动。为此,活动组织者需在文化认同培育上做功课,增强教育活动的交互性,让大学生从机械地聽、机械地做中解放出来,要提升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感与自觉性。

2.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感染力

校园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需要不断提升教育的感染力与感召力,强化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活动的第一印象。当前处于和平年代,大学生对于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更多地源自课本或网络,部分大学生的历史观、文化观没有与历史现实或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这导致他们难以与国家历史、文化产生共情。个别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而发展出“躺平主义”“咸鱼思想”“摸鱼学习”“国外的月亮更圆”等不良思想。事实上,若能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培养,并探索如何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新中国建立过程之不易、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之不易、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让大学生更多地从唯物史观了解中国文化史、革命史与发展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更多不良思想的出现。

(二)拓宽社会教育副渠道的支撑功能

1.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面向全体大众,针对的年龄层次多样化。但在实际开展中,因覆盖受众较多,难以兼顾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常泛化为简单的朗诵、歌舞等形式,这类形式虽然具一定实效,但更多地只能与中老年群体产生共鸣,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较弱。事实上,青少年群体更具活力、思维更活跃,更希望参与互动性强且更现代化的活动。因此,在开展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应更多地考虑对受众的分层,注重对活动实施多元分层,拓宽活动的类型,开发真正面向全年龄段不同层次的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影响力

社会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常以社区、县、市为单位,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因此,有必要做好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期宣传和后期反思,做到全方面、全时性跟踪。在前期宣传时,应更注重植入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传统文化地域认同的内容,以给受众全局式的印象。同时,注重提炼特色内容与宣传点,特别是挖掘地域内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受众产生更多共鸣。在教育活动实施中,要注重做好过程宣传,可将过程记录后制作成短视频等形式,在各信息平台置顶宣传。教育活动完成后,可将活动精彩点汇总形成资料存档,同时做好后期调研工作,汇总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做好工作反思与未来工作规划。

(三)增强自我教育副渠道的补充功能

1.培养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内驱力

内驱力理论将内驱力分为第一内驱力与第二内驱力,这里谈到认同内驱力,主要指的是第二内驱力,即在社会责任感驱使下,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内化,主动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日常接触各式信息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在其中寻找符合本民族、本国文化认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形成常常学习,跟进学习的习惯。同时,将这种学习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大学生渴望吸收爱国主义知识,乐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能在其中寻找学习乐趣的能力,最终形成主动地自我教育意识,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本能需求。

当然,除大学生个人努力外,社会教育也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只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现实。

2.培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观认识力

无论开展何种学习,只要大学生是学习主体,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对爱国主义具备科学的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的形成前提,要求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认同文化认同概念。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风俗、政治理念与社会思潮类型丰富,其中既有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人类发展需求的,也有逆发展潮流的诸多亚文化与不良文化,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上述文化或思潮提供了传播平台。这一复杂情况对大学生的主观认识力提出了考验与要求:要明辨是非,自觉地在各类信息中,筛选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真实的、不歪曲的信息,培养自身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督促自身在接受各类信息时,自觉地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自身思想成长,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增强对本国、本民族认识的内容进行学习。

四、结语

文化认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实效具有深刻意义。在文化认同涵养下,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程度、主动参与程度、主动认识能力都发生了飞跃。当然,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日益丰富,因此,也应在文化认同的内涵和外延上下功夫,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延伸拓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J].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1986,13(3).

[4]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9).

[5]中共中央 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 2/content_5451352.htm.

[6]張立双,王峥.论《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

[责任编辑:马丽莎]

作者:杨蕾 朱梦蓝

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摘 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激励民族复兴与发展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在总结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凸显了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无畏向前的精神。因此,大力宣传爱国主义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让人民大众在学习爱国主义的基础上,了解中国的发展史和革命史,在传承先辈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摆正自身的位置,用正确积极的思想提高生活和学习的质量。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丰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此,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与培养工作中的意义,能够有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价值。

[关 键 词] 新时代;爱国主义;问题;策略

纵观爱国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历史,無不凝聚着中国革命先辈的光辉伟绩和伟大精神。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高校要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与发展,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历史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回顾历史发展的轨迹,强化自身的思想认识,为促进新时期文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一、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区别于其他类的文化形式,爱国主义更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感。站在现实发展的角度看待爱国主义,正是实现时代发展的基础。在革命发展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和光辉事迹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1]。在爱国主义传承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博物馆、革命纪念馆,还是烈士陵园等场所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之所以在时代发展中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就是因为爱国主义是以真实的事件为载体,向人们提供了历史发展的资料。爱国主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责任。只有充分推动爱国主义的传播,才能够让人们以革命先辈为楷模,传承革命传统,以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爱国主义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时代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爱国主义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中,利用爱国主义的影响力和驱动力能够有效实现新时期文化精神的传播。由此可见,强化对爱国主义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能够有效提高大众的品质修养,让大众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开拓进取,以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为价值追求,增强时代发展的内驱力。让大众在忆苦思甜的基础上,铭记国家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2]。只有爱国主义不断传承,才能让大众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的积极意义。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中,也应紧扣爱国这一关键因素,从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角度出发,探寻历史事件背后存在的感人事迹,进一步激发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与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及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因为有了这些精神,才能够让伟大的爱国主义跨越时空,永不褪色。为了发挥爱国主义的影响力,我们应从爱国主义教育身上挖掘革命传统,用爱国主义教育诠释革命精神的含义。有了教育的具体形式,我们能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在新时期,高校要在刷新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将爱国主义教育当作爱国主义传承的载体,为文化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础。

二、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现状

(一)对爱国主义理论认知不清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面对全球化思想的日益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强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让大学生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增强青年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感。就目前的大学教育而言,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缺乏具体的教育板块,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在理论上将爱国主义进行有效的升华。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思想认识的不成熟[3]。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用崇高的理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在理论建设方面,高校的作用能够清晰地体现在系统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如果忽视理论认知的作用,就会弱化高校的育人能力。高校必须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在思想上做好引领,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的意义,强化对爱国主义的认知[4]。爱国不能只在嘴上说说,还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国际沟通的日益频繁,大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坚守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对祖国的热爱。部分大学生在国际交流和网络生活中,没有意识到自身言行对国人形象的影响,种种行为都暴露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问题。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祖国是归属与精神的家园,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在未来的建设中构筑充满发展力和吸引力的中国。

(二)爱国教育管理缺乏严谨性

就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管理制度的落后和缺乏严谨性上[5]。由于部分高校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在教学人员的配置上没有过多的投入。这就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方式仍缺乏明晰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人员管理也是确保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爱国主义教育人员专业不对口、经验不足、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广,文字信息体量庞杂。因此,要想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由于工作人员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没有明确爱国教育内容的种类,而进行了错误的教学和指导,由此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混乱的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管理者工作方式的不恰当和不严谨。由于缺乏规范性的操作,部分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出现了整体工作失序的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讲,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的开展情况。恰当的工作方式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流程能够确保大学教师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有所遵从,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爱国主义教育从开设以来就沿袭着传统的教育办法和管理机制[6]。这种固化思维会降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效率,诱发知识传播错误,带来消极影响。受到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始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制度和方式的制定与应用上,没有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部分大学不仅没有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进方式,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育办法,教育工作无法与社会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已经从信息技术手段中找到提高自身发展效能的途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如果仍止步不前,就会降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社会性和系统性。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思想属于历史发展的范畴,为数辈中国人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对于爱国主义教育,高校的教學体系更适合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相较于其他阶段,大学生具有更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具备强烈的是非意识,能够自行判断学习内容的优劣[7]。因此,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在学习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有益的信息,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爱国主义既是历史也是未来,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文化思想,还应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将国家的命运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铸就更加辉煌的未来。首先,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情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基于生活实际发展起来的。为了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然要强化对学生的理解,了解现代青年缺少的东西,才能进行有效的补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极为重要。爱国主义是时代发展的良药,充分重视爱国主义的作用,才能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其次,要展望未来。未来的生活属于青年一代,未知的机遇与挑战正等待着他们,他们的未来需要自己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应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内容,以此,提高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价值[8]。

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为了确保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教育者与高校管理者应形成思想共识,从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衡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才能够找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在正确梳理高校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执行手段,以此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够制定合理的教育办法。在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工作和教育理念,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与高校发展相结合,通过标准化的手段和方式进一步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让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成为牵引高校发展的因素[9]。高校也要兼顾其他领域的发展情况,借鉴其他高校的发展优势,从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和执行手段等多个角度出发,引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获得有益的参考,通过对不同高校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对比和学习,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二)明确教育工作要点,发挥人才培养优势

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通过有效的工作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心就能够大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让高校发展获得更大的便利。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只有大力发挥人才的带头作用才能够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顺利实施。对此,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制定有效的教育工作制度,在强化自身执行力的同时,为其他工作部门提供保障与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人员在岗位上要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能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树立主人翁意识,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在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社会效益。为了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在常规的管理中,领导者应成立监督、监察小组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机制和手段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影响力,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获益[10]。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挖掘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促进爱国主义传播做出了明确的指示。爱国主义是对中国革命先辈奋斗事迹的概括和总结。传承爱国主义,能够有效鞭策大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学习爱国主义能够让现代人坚持正确的方向,受到先进思想的指导。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传播爱国主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任礼姝.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话语创新的困境与化解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2):42-45.

[2]邓张新.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初探[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1):181-182.

[3]杨少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133-134.

[4]兰美荣.数据主权安全观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0(7):126-130.

[5]郭子悦,赵方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体系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3):24-25.

[6]张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路径[J].文存阅刊,2020(36):179-180.

[7]赵统堂.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探析[J].商情,2020(48):231.

[8]李治勇,王建波.讲好抗疫故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J].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教育,2020(24):14-16.

[9]李心月.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效果的路径研究[J].文渊(高中版),2020(7):304-305.

[10]马蓉.中西政治制度比较课堂中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探索与思考[J].才智,2020(32):25-26.

◎编辑 张 慧

作者:贾文龙 邢军梅 冯玉倩

上一篇:机关文化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法普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