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精选8篇)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篇1

爱国文章的读后感

(一)詹天佑——一个爱国工程师,我为他的勇气和智慧所佩服。

课文所提及到的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一项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的艰巨任务——建一条搭在高山深涧上的京张铁路。他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智慧破解了一道道难关,出色地完成任务,为中国争了一口气。

是什么力量驱使詹天佑不怕困难,出色的完成了这条铁路呢?我想,应该是那颗热切的爱国心吧。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一颗爱国心,他不可能不怕困难,接受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一颗爱国心,他可能会面对帝国主义者的讥讽中低下了头;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爱国,这条铁路不可能这么出色地完成,直至用到现在,甚至以后……

这一切成功的因素,全因为他的一颗爱国之心,一颗赤诚的中国心。爱国,每个人也许会说,也会懂。可是,有人会认为,我们还小,爱国要长大后才是我们的事。可我却认为,爱国,也可以从小事做起——捡起一张纸,为我们周围的环境添一份洁净;遵守交通法规,维护秩序安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节省资源;认真听好每一节课,多学知识、本领……

我们从小就要爱自己,爱集体,爱社会,爱城市,其实都是爱我们自己的国家。

爱国文章的读后感

(二)读了《我的祖国》这本书,我知道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祖国只用了短短60年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在农业、医疗技术发展方面,还是在教育推进上,我国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遨游太空,一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梦想。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对浩瀚无边的宇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美好的梦想。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未来几个月里,中国人民还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天宫一号,这个人造卫星可以让人在太空中生活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科技的发展,让我国提升了国际地位。

5.12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救灾和赈灾中,我感觉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舍己救人,无私无畏,大爱无疆的伟大光辉。

《我的祖国》这本书使我知道了祖国的强盛,我热爱我的祖国!我愿祖国在新的一年里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爱国文章的读后感

(三)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尊严?在《一千句爱国名言》中有一个最好的答案,那就是:“民族尊严--这是从历代爱国英雄手中传接下来的一面神圣的旗帜。”

古往今来,正是为了这种尊严,多少炎黄子孙奔走呼号,多少中华英杰前赴后继,“精忠报国”,写下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展现一幕幕惊天动地的“血染的风采”……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留美女学生曲小雪维护人格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四年前,曲小雪留学美国,到露意丝太太家勤工俭学,在多次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之后,她决定辞工。而老太太的儿子银行家爱德华却蛮横地拦住了她,并声称,中国人比他最看不起的黑人都不如。事关中国人的尊严,曲小雪不卑不亢,针锋相对。爱德华母子恼羞成怒,竟对弱小的曲小雪进行人格侮辱和毒打,致使曲小雪膑软骨永久性挫伤、脊椎骨错位弯曲以及严重脑震荡。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爱德华母子竟恶人先告状,告她无理取闹。无奈之下,曲小雪被迫四处求告。法庭上,曲小雪以超群的智慧击败华盛顿三位大律师“庭外和解”的企图。法官被迫宣判被告5250美元,并当场向原告赔礼道歉。曲小雪半接过支票,向全场抖了抖,义正词严地说:“刚才被告不得不向我公开道歉之后,你们又非常及时地在法庭上公开给我递上这张支票,你们这样做,是想造成一种印象:这个中国姑娘之所以旷日持久地坚持要打这场官司,无非就是为了这张支票,让人觉得钱是这场官司的目的,也只有钱能为这场官司画上句号。可你们错了!至少我这个中国人,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决不会在你们的美元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我打这场官司,是为了讨回我做人的尊严!尊严!美元,在我的尊严面前一分不值。见鬼去吧!美元。”曲小雪把五千多美元的支票一点一点地撕碎,抛向法庭的上空。(.)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篇2

关键词:扩张主义,文明冲突论,宗教使命,战争,非武力

一 、扩张主义的起源

笔者认为, 美利坚民族的扩张思想发源于欧洲。众所周知, 美国最初的公民大部分是欧洲的移民。而欧洲有殖民地一类思想的深远传统, 在美利坚民族最初公民的脑中不可谓不根深蒂固。可以说, 扩张主义思想渊源于欧洲, 大成于美国。

使命意识是美国扩张的力量源泉。美国的扩张主义包括陆地扩张, 后来又发展了海权扩张。支持扩张主义的代表人物杰斐逊在1803年对拿破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做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便宜的一桩买卖。以极低的价格从法国受理了路易斯安那, 自此以后, 美国的疆域迅速膨胀起来。这里的扩张可以用西进运动和南进运动来概括。“天赋人权”是美国扩张过程中大多数人深信不疑的宗教文化理念。同一时期出现“天定命运”之类的词汇等, 还有美国许多的领导人都喜欢用一些基督教色彩很浓的词来说明他们感受到的使命感。“换句话讲, 美国人认为, 不管美国将要干什么, 都是出于上帝的意愿, 因而也都是正义的”。[1]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美国在为他们血淋淋的扩张找到的遮羞布, 也是用来安慰自己良心的一剂良药。美国为抢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寻找到了理论依据, 寻找到了道德支持。海洋文明, 正如很多次孕育出欧洲大国的兴盛, 又集大成的孕育出了美利坚民族。“开阔的胸襟”和“开阔的眼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美国扩张主义的摇篮, 为美国扩张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备条件。而军舰走在商船前面, 使政府必定要民主, 高效率地调动国民共同追求战略目标。所以夹在大西洋文明和太平洋文明中的美国, 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条件足以使这个民族产生扩张主义思潮。

与扩张主义有关的, 还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阶级偏见甚至性别歧视等因素。倡导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美国扩张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包装;种族主义不仅表现为西部扩张时期对印第安人的灭绝政策, 也体现在对拉美和亚洲的扩张过程中, 这些都与扩张主义的产生和更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美国扩张主义的内容及手段

在美国成立之初, 孤立主义盛行。直到美国文化界“新天定命运论”盛行, 为美国扩张定下了思想基调。然而美国对于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扩张,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经过美西战争, 美国确立了这一战争方式。战争养肥了美国扩张主义。在二战结束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孤立主义被放弃, 扩张主义盛行, 美国成功实现了军事和经济的扩张。随着美苏关系恶化, 美国采用了“冷战”的方式, 继续进行全球扩张。随着苏联解体, 美国享受了和平的红利。战争使美国因为扩张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好处。

除了武力战争的方式, 美国采取了非武力称霸世界的方法。实现了军事和经济的扩张, 美国认为文化扩张才是最深远持久的方式。于是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 不遗余力地去干预别国的内政。殖民地时期更是欧洲天主教向外扩张的时期, 而且殖民主义向外扩张的名义就有传播文明, 包括基督教文明。“当一个人自认为掌握了最终的真理时, 他的‘救世主’心态和‘传教士’心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他会怀着一种宗教式的热情向别人兜售他的价值理念, 并且总是试图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改造别人。一个人如此,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当美国把自身看作是自由民主的典范时, 它的这种‘传教士’心态就是注定了的。”[2]可以说, 宗教扩张是美国经济等扩张的载体。美国宗教主义的扩张, 将美国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传向世界, 例如美国的传教士在许多国家还是促进非政府组织建设的力量, 深深地渗透进当地社会。他们的行动时而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 然而却能得到当地民众的一些支持。这将美国的民主等思想传向世界各地, 扩大美国文化在全球的扩张。

除了海外传教, 美国还利用“软力量”, 操纵舆论与影响舆论, 控制信息权和话语权, 进行扩张。可以看出, 美国在不遗余力地对其他国家进行强势扩张的同时, 不忘对本国进行扩张的宣传。美国自称是自由的世界, 当然包括新闻自由。“但是, 美国的新闻却也不像美国政府宣传的那样自由。美国政府在新闻自由上执行的是地地道道的双重标准:一方面, 他对攻击的目标国展开‘狂轰滥炸’式的新闻管制加利诱, 引导舆论向它希望的方向转变。”[3]可以看出, 因为美国号称自由的国度, 政府关于扩张的决策必须获得民众的支持。因而它对内采取诱哄的方式, 培养扩大扩张意识。这两方面相辅相成, 不可不说, 美国为推进扩张主义在全球的进程, 煞费苦心。

三、美国扩张主义的影响和评价

回眸美国扩张的历史进程:从英属殖民地的扩张到美国的独立, 领土扩张是其称霸的开端, 向太平洋扩张, 据门罗主义指导去称霸西半球, 到美西战争奠定了美国全球帝国的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全球性大国, 领导西方世界进行冷战, 冷战后的美国的全球扩张, 我们注意美国在扩张主义道路上, 只能越走越远, 无法回头。

在政治方面, 美国的扩张主义助长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国霸权主义的形成过程也漫长而复杂, 开始时是为了国家生存的努力, 这一切又伴随着美国独特的“历史使命感”。到了现代, 美国在对外战略中一直把维护自己的霸权、防止其他地区出现同样的“霸权”当做最主要的目标。为保持绝对的军事优势作保障, 美国强势推行强权政治, 以达到实现扩展本国影响, 为国家发展开道的目的。

美国经济因为扩张主义, 获益显著。“美国的对外扩张首先是源自于其经济发展的需要。”[4] 扩张加上全球化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是最大的受益方, 这其中又首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不断显现, 通过全球扩张加速经济全球化, 向海外转嫁危机, 促进本国经济恢复与发展。从“门户开放”政策到促进金融自由化, 用经济战打垮苏联, 房地产泡沫搞垮日本, 美元霸权, 利用经济打手控制世界资源, 控制全球石油供给等方式, 都与美国扩张主义紧密相连, 这些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促使两极分化和南北分化日益严重。

从军事上看美国的扩张主义, 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有人说, 如果美国一年收入一百美元, 就会有二十美元花在军事上。为什么美国军事花销如此之巨?这与美国的军事扩张不可分割。从军事装备上看, 苏联解体后,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强大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的国家。美国经过一系列事件, 如遭到恐怖袭击之后, 就正如布什政府所说的“以实力求和平”政策, 有恃无恐的美国明目张胆的进行军事扩张。众所周知, 只有军备平衡, 实力能相互制约, 才能达到一定的和平。所以, 其他国家也纷纷搞起了军备扩张。这埋下了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 很可能导致世界地区性冲突升级。

“美国文化的对外扩张, 与其政治、军事的对外扩张是分不开的。一方面, 政治、军事的对外扩张为其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 而文化上的扩张又为其军事、政治的扩张提供了内在的价值支援。” 好莱坞大片, 奥斯卡奖项, 明里暗里在向世人推销美国的价值理念。文化扩张, 或许才是最可怕的扩张。因为当一个民族彻底被同化的标志, 就是外来文化彻底侵占本国文化。为抵制美国的扩张, 也引发了一波一波世界保护本土文化的风潮。

扩张主义发源于欧洲, 大成于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扩张主义, 使美国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的扩张主义也严重威胁了其他国家的生存。随着全球化发展, 其他国家在与美国交往的同时, 接受了益处, 抓住发展的同时, 也不能拒绝美国主义带来的威胁。如今, 各国都在努力发展, 风云际会看东方, 鼎足之势话西方, 世界朝向多极化发展。虽然美国仍是惟一的超级大国, 但可以看到“一超多强” 的局面, 让美国的扩张主义不再有恃无恐。

参考文献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建议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点。

笼统的说,爱国主义是长期生活在一定疆域里的人们在深刻理解祖国所代表的各种价值对人类进步做具有的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强烈而执著的爱国之情和神圣信念。 [1]具体而言,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忠诚和挚爱的情感, 表现为维护祖国利益和尊严、捍卫祖国主权和统一、促进祖国发展和进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这里,热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热爱祖国壮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2]

爱国主义的特点包括历史性、阶级性、国别性和归一性。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是指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那里有不同的内容。[3] 爱国主义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表现为对现存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热爱。[2]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4]

二、我国的爱国主义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5]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时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从儒家的“仁义之道,忠君报国”,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再到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无不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思想;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近代革命先烈们的赴死卫国,都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我国的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爱祖国的山,爱祖国的水,爱祖国的民族和人民,维护祖国的主权,捍卫祖国的领土、名誉、荣誉与尊严。

爱国主义教育是是指依靠一定的载体,运用一定的手段,给人们以爱国主义的心理疏导和强化,也包括人们自发的进行爱国主义自我积累和强化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应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6]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属无产阶级爱国主义范畴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同国际主义相一致,二是同社会主义相一致。[7]同国际主义相一致,我们一方面要爱我们的国家,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名誉、荣誉和尊严,同时还要尊重他国的主权、领土、名誉、荣誉和尊严,并积极谴责一切损害他国主权、领土、名誉、荣誉和尊严的行为。同社会主义相一致。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的目的本身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的精神的需求,促进人的解放、生存和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8]

三、目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在现实中,大部分人只是把祖国的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祖国荣誉和尊严的维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而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科技文化,大多数人不把它们作为爱国主义的内容。具体表现为,人们一谈起爱国主义教育,就想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祖国血与火的革命史,民族自豪感;而往往不会认为祖国的科技文化知识,祖国的山山水水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人们爱国的方式不当,缺乏理性。去年在外国反华势力猖獗的情况下,我国的爱国缺乏理性又一次显现出来。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爱国主义往往停留在情感爱国层面之上,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爱国主义方式缺乏大国情怀;其次是爱国主义方式与社会主义相背离;再次是爱国主义方式缺乏远见性和整体全局性;第四使爱国主义方式与中央政策背离;第五是爱国主义方式与全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背离。

(三)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发现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上面,投入经费也不少,但是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原因何在,我们发现很多单位和个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很多人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只是想转转玩玩,消遣一下时光,或者是寻惊猎奇,主观上并没有把之当作一种爱国主义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管理方,往往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由游客自取其乐。

(四)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意识淡化的趋势。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与利益、民族文化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反映在意识层面上,就是使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给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9]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跟开放,中外文化的冲突和选择与经济的强势往往挂钩,在新时期,特别是青少年这一代,一出生就面对着外国“优质产品”的诱惑,于是会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还有一些人会慢慢的丧失国家观念,没有祖国意识,这是十分可怕的。

(五)爱国主义受教育主体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持续性。当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是及其被动的,这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体性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自主教育很少,往往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引导和督促,特别是年轻人,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娱乐化的“方便面”式的生活,往往不会主动去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这方面的,这也是有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可罗雀、人迹罕至的原因。由于没有主动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六)爱国主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走访过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一些游客很多,像湖北省博物馆由于实行了免费参观,游客暴涨,需要排队领票才能进入。其他的一些就不行了,由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展品)级别较低,这些单位知名度不高,参观的人很少,同时由于国家和地方上的财政支持又很少,单位不得不收取门票以缓解经费紧张,这样去的人就更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样,一种是供不应求,一种是无人惠顾,大大浪费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一)广泛的开展爱国主义内涵的宣传教育。这是最基本的,要想使人们爱国,首先就应该是民众知道,爱国究竟包含那些内容,接着他们才会知道怎么做,从而实现理性爱国。当前我国的爱国主义内涵应当包括, 首先要爱自己生活的土地, 爱自己的同胞, 还要遵守和维护共同的秩序[10];其次爱国主义包括爱祖国的历史、传统美德、革命精神、科技文化、尊严和荣誉;第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爱中华民族、爱党、爱社会主义以及应当具有的国际主义品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既要有理论的支撑,还要有广泛而长期的宣传教育作为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二)指导人们“理性爱国”。 如果说情感爱国是爱国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理性爱国则是爱国主义的高级形态,是情感爱国的升华,是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理智判断、选择,具体表现为爱祖国与建设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形象、利益与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统一。理性爱国是建立在深厚的爱国情感之上的。[11] 理性爱国不能建立在仇恨之上,不应盲目排外国,更不应是一种冷漠的状态。理性爱国首先应当与国家步调一致地爱国,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态度保持一致,要有大局观念;其次,理性爱国不只是公民的义务,也是一种权力,民众应广泛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公共事务中去;第三,所有的爱国激情(情感爱国)都应落实到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上来,为祖国的富强增砖添瓦。

(三)加强组织管理,使爱国主义教育应成为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爱国主义教育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建议学校和社会团体成立专门负责爱国主义教育的机构,经常性的开展工作,并且不能把它当作“例行公事”。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不仅要有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于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样一个机构来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有步骤有秩序的经常性开展。

(四)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鉴于爱国主义教育受教育者放任自流的状况,建议有关单位应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工作。一方面,组织方应当加强前期的准备工作,使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背景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流程务必要科学,并且还要有充分的讲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观赏设备。另外,在爱国主义教育结束之后,应积极督促和引导去体会和感悟,并且还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反馈,发现问题,提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五)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已达到自我启发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主要靠事物的内因起作用,我们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是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主动性行为。具体而言,刚开始我们应多采取一些激励手段,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之后就应当开展更多的互动环节,把他们真正纳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来,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鼓励他们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教育者再进行分析解剖,施加外力,达到使他们自我启发的目的,接下来便是他们自身所进行的爱国主义自我教育。

(六)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首先,国家和省市应建立流动展品平台。就是对于一些规格较高的展品,应组织到各爱国主义教育单位流动展出,一方面可以缓解档次较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单位游客流量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是档次较低的爱国主义教育单位资源,在这些展品的带动下,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合理分配爱国主义教育单位支持经费。加强对档次较低的爱国主义教育单位的经费支持,一方面要保证其场馆、设备和展品等的运行经费,另一方面还有更新换代、资源引进的资金。

参考文献:

[1][3][7]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14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J],爱国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求是杂志/文化视野,2009年1月

[4][5][8]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41页,学习出版社,2009年3月

[6]赵睿,爱国主义教育之我见[J],科教文汇/教育教学,2008年3月

[9] 苏宝芳,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考[M],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3 月

[10]杜平,关于中国的爱国主义[J],华人世界,2008年第7期

关于爱国主义影片小兵张嘎观后感 篇4

今天,我们组织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部抗战电影,名叫《小兵张嘎》,我深深地被张嘎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电影的内容大约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叫张嘎的小男孩与惟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为替奶奶报仇并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排长罗金保执行任务时,表现得勇敢、机智。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的一枝枪,偷偷把枪藏进鸟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敌人拷问时,他英勇反抗,坚强不屈。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终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鸹窝里的枪主动拿出来交公,队长则正式宣布把枪发给他使用。嘎子心满意足,便将自己珍爱的木制小枪送给了好朋友胖墩。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要像嘎子学习,不管多么困难,多么辛苦,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对!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一定要坚强!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关于爱国主义的作文 篇5

关于爱国主义的作文

(一)人聚而为家,家合而成国。千百万人的人权合而成为国权;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是国人获得和保持国格人格,维护自己的人权的先决条件。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这本书便是如此,它记述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辛亥革命;从盘古开天劈地到推翻腐朽繁荣清王朝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的历史前程。

它记载了无道的纣王,秦始皇的暴政,再到六国,杨坚再次统一中国,唐朝的建立,有史以来的第1位女皇帝武则天,到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腐败的清王朝,从中看到的仅有封建帝制的腐败。

爱国,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精神,人民群众之中蕴藏着巨大的爱国力量。正如古时的宴子,楚王的有意刁难,借辱使者来辱国。最终败于宴子之下。还称他为圣人。本想悔辱他人,反倒自败其辱。宴子从不畏权威,以性命来保卫国家的荣誉与尊严。而如今的我们正应该领悟到这一点。就像蜜蜂一样,明知道蛰了人使会失去生命,但为了集体的利益,它宁可失去生命。

不管在哪种社会形态下,爱国都是那个时代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爱国主义”具有最强大的召唤力、凝聚力。正如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同样召唤出了林则徐这样的人,同样有虎门硝烟这样的壮举。因为爱国的心是不会变的。

祖国,英文的意识是母亲的土地。祖国是人们生活或长的土地,是成功的摇篮,是一切权利的保障。爱国的感情与生俱来,随着人生的发展而日趋成熟,而成为一种信念,一种原则,是爱国主义。

在我们新的时代,应该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内容:国,从自己的立足点上爱起。

关于爱国主义的作文

(二)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爱国主义的作文

(三)每个星期一的早上,我都格外兴奋,因为星期一是学校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的日子。今天当然也不例外,我吃完早饭之后,就高高兴兴的走在了去学校的路上。今天天气很好,万里无云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街上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看这一栋栋的高楼,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无比美好。

突然,我的脚下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我低头一看,呀!是谁把这么好的一块移动硬盘掉在这里了。

我弯腰把它捡了起来,拿在手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的脑子里好像出现了两个小人,左边的一个说:哈哈,今天运气真好,捡到了一个好东西,快拿着它去上学吧。右边的那个小人马上说道:不行,丢了这东西的人一定很着急,你应该等在这里看有没有人来找它。左边的小人又说:真傻,真傻,你现在用的不还是U盘吗?你看学校里,同学们用的都是移动硬盘了,如果把它拿在手里,那该多好啊!右边的小人回敬道:拾到东西要还给别人,这是老师教给我们的,不这样做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他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吵着,让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我想起了雷锋叔叔的光辉形象,我决定留在这里,等失主来找我。

过了一会儿,一个叔叔神情焦急的走了过来,看他那个样子,左顾右盼的,好像是在找着什么,于是,我马上走上前去,问道:叔叔,您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啊?

叔叔着急的说:是啊是啊。

我又问道:那您丢了什么呢?

叔叔说:我丢了我的移动硬盘

我立刻问:您的移动硬盘是什么样的啊?

叔叔答道:我的移动硬盘它是爱国者的存储王,采用的是G—safe抗震性能,从而保证了在任何状态下的数据信息安全,而且是白色的。说完了这些,叔叔似乎察觉到了什么,问道:你是不是看到了我的移动硬盘啊?

我遗憾地摇摇头,说:我是捡到了一块爱国者移动硬盘,但不是白色的,您是不是掉在其他地方了啊,您再找找看吧。

听到这些,叔叔失望的走了。

于是,我继续在路边等着,这时,我看看表,已经快八点了,马上就要开始升旗仪式了,虽然我心急如焚,但我想,失主一定比我还着急呢,为了把东西还到失主手里,我错过一次升旗仪式也是值得的,相信老师一定会原谅我的。想到这些,我更坚定了信心,站在路边,警惕地看着过往的行人。

正在这时,一个阿姨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她紧张地看着地面,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走着,仿佛在搜索着什么。

我马上走过去,问道:阿姨,您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啊?

阿姨兴奋地说:对对对,我刚才上班时,不小心把我的移动硬盘弄丢了,小朋友,你看见了吗?

我接着问道:那您丢的移动硬盘是什么样子的,能说说看吗?

阿姨答道:“我的移动硬盘是爱国者青花瓷H8176,预装了爱国者安全大师说完这些,她又补充着说了一句:“这是目前最好看的移动硬盘啊”

我摇摇头,答道:阿姨,我是捡到了一块爱国者移动硬盘,但是不是青花瓷H8176,所以应该不是您掉的,您再去其他地方找找看吧。

听了我说的,阿姨很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几个人来找他们丢的移动硬盘,但我捡到的,都不是他们掉的,于是,我就一直站在路边,等啊,等啊。就这样,天慢慢黑了。

看着快要落下山去的太阳公公,我更着急了,想一走了之,但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教诲,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是一切事情都比不上的啊,我在这里等着失主,不也是在为人民服务么?就这样,我更坚定了等下去的决心。

很快的,天上渐渐布满了点点繁星,已经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了,但我还是站在那里等着,我相信,失主一定会找回来的。

又过了很久很久,路上走过来一个老婆婆,她步履蹒跚地走着,穿着一件黑色的大棉袄,颤颤巍巍地,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显眼。她的表情很焦急,走一步看一次地面,似乎是在找着什么。

我快步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啊?

老婆婆焦虑地答道:是啊,我今天来城里买移动硬盘,好不容易来一次城里,可是走在路上,不小心把我的移动硬盘掉在哪里了,现在我找了一天了,还没找到,这可怎么办哪?说完,老婆婆急得哭了起来。

我连忙安慰老婆婆说:婆婆,您别着急,您说说看,您丢的移动硬盘是啥样的,说不定我能帮您找到呢!

老婆婆答道:我的移动硬盘是帮我儿子买的。采用g-safe重力感应存储保护技术”,利用重力加速度原理,一旦侦测到意外,能在摔落的瞬间将磁头撤至安全停泊区,可使移动存储器安全性能提升500%以上,达到甚至超越无电状态下的抗震水平,从根本上确保了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移动存储器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了在任何状态下的数据信息安全。

她又补充着说道:它可是爱国者的啊

我兴奋地问道:那您的移动硬盘上还有什么标记吗?

老婆婆答道:有啊,因为爱国者存储王很结实,我就在上面写了一个“王”字。她拿出手绢,又擦了擦眼泪,说:这是我儿子的名字啊!

我偷偷拿出捡到的移动硬盘,果然是采用G—safe的爱国者存储王,真的照片背后还写着一个红色的名字。

看来,这真的是老婆婆掉的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拿出爱国者存储王,递给了老婆婆,说:婆婆,这是我今天早上捡到的,您看看,是不是这一块。

老婆婆看着这失而复得的移动硬盘,又看看我,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过了一会,她问道:谢谢你啊,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微微一笑,说:您就叫我一个少先队员吧。说完,我一转身就走了。

走了一会儿,我才回过头,看见老婆婆还站在那里看着我,她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我对着老婆婆笑了笑。我突然觉得,我的这一天过得是多么的充实啊!虽然我少参加了一次升旗,但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又是多么值得啊。

关于中国文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篇6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关于中国文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具有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有不同时代的文化在交汇融合,彼此间擦出火花而使文化得到升华。其中,爱国主义一直贯穿在这条长河中,在不少的文人作品中,都可找到他们的爱国情怀,可见爱国主义的情怀已经深深地蒂固在文人的心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里面的名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但是由于他反对楚怀王和秦国签下的盟约而被楚怀王逐出,从此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但是屈原还是时刻关心自己国家的情况。当秦国大将白起把楚国灭了后,屈原感到失望难过,于是投江自杀。他的《离骚》就是一篇爱国长诗,他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己的怨愤都写了进去,希望楚怀王要看清时势、是非分明,不要和秦国签订盟约,但是楚怀王却不听屈原的劝告,最终导致了楚国的灭亡。屈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没办法阻止楚怀王的做法,但是他却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受到秦国的侵略,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把爱国的情怀寄托在文字上,而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文人并不像武将那样上战场保家卫国和敌人厮杀,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情怀,他们只能向君主提出自己建议,为国家的安全繁荣出谋划策。他们并不像武将那样,可以随时有机会上战场,就算不能当将领,也能为国家出一份力,但文人却不一样,因此当他们不能被重用就会郁郁寡欢,只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南宋诗人陆游就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诗人,在他至死的那一刻也不忘国家的统一,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因为当时秦桧当道,导致了陆游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写的诗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报国抗金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在不得志的时候,他也是把自己的爱国情怀寄托在诗词上,而且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情感。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因为主张变法救国失败而引致判死刑,在临死前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在清朝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谭嗣同认为清朝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文化,但是腐败的清政府并没有正视这些问题,因此主张变法使国家强大起来,但是由于变法失败而导致了清政府的逮捕,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爱国,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它便被很传统地写进了人类的文明史。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我对祖国的热爱一旦变得无比明显的时候,那我怎么也躲避不了。它会使我为之献出我的财富和生命,我的血液和骨髓,我的天空和光明,即我的一切的一切。”文人虽然没有在战场上拼杀,但是他们也有一份热血,像鲁迅先生《自题小像》这首诗上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虽然自己不能和侵略者进行厮斗,但是也有无惧死亡的精神,以文笔来唤醒国人应该自强起来,勇敢反抗外敌的侵略。鲁迅的作品中都有不少的人物角色,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他希望通过文字来唤醒国人要团结自强。同时他的作品中还揭露了当时的另一个社会状况,一个封建的、充满动荡的社会,他希望国人的思想能得到解放,因此,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充当了一位思想家的角色,想通过自己的文墨来洗涤人们的心灵。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篇7

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载体作用,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 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进取的原动力,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 我镇拥有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

1、“老营盘战斗”始末

1931年9月7日, 红军计划在兴国高兴圩围歼国民党蒋鼎文第九师。由于情报有误, 红军并不知蒋鼎文已于6日将高兴圩移防给了国民党蔡廷锴第十九路军, 经老营盘撤往泰和县。红三军军长黄公略7日凌晨率部赶到老营盘附近时, 意外地发现敌蒋鼎文师正在老营盘村的峡谷里集合, 准备出发开往泰和。原来, 蒋鼎文师6日行军到达老营盘村, 天降大雨, 山洪冲走了山溪间的小桥, 蒋鼎文师无奈留滞在了老营盘村、黄土坳一带宿营。由于事发突然, 来不及请示, 敢打敢拼的黄公略率领红三军, 在萧克的独立五师配合下, 以寡击众, 迅速向老营盘附近的敌军发起进攻。蒋鼎文的第九师为国民党主力师, 下辖2个旅6个团, 加上师部直属部队, 共有近万人马。而黄公略的红三军虽然号称一个军, 但经过连续大半年的反“围剿”战争后, 不过3000多人。由于进攻突然, 敌人猝不及防, 老营盘的敌第九独立旅3000多人被消灭, 其中一个新兵团被集体俘虏。当日午后1时, 红三军打扫战场后迅速撤离了老营盘。这一仗, 据当时的战斗详报, 俘敌1133人, 缴枪1186支。红军此战伤443人, 阵亡135人, 失去联络133人, 这就是红军历史上著名的“老营盘战斗”。

2、“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建立

为表彰烈士和纪念此次战斗, 1964年泰和县人民政府在老营盘镇敬老院南侧建“革命烈士纪念碑”。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碑基方形, 二层平台, 边长23.15米, 碑身方塔式, 高12.5米, 该碑为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建筑。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3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1988年11月重修, 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为纪念碑题“万古长青”四个字。现在, 陵园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运用好本土红色资源的载体作用,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老区人民富有革命的光荣传统。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相当丰富,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教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最好素材。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运用好革命老区本土红色资源, 以其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

1、探索新时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是学校教育模式。把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写进教材、纳入课堂, 通过课堂教育, 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将其根植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二是参观学习模式。红色旅游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革命遗址等景点参观, 通过身临其境, 深刻领会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从而达到增强继承优良传统、保持政治本色的决心和信心。三是纪念活动模式。举行各种革命纪念活动, 到英雄陵园或墓地祭扫烈士墓, 到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访问革命老人, 重温部分烈士的英雄事迹, 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戏剧, 演唱革命歌曲和戏剧, 举办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四是自我教育模式。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就应把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力, 克制自己, 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2、营造学习和弘扬革命传统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校园内时时处处都能得到熏陶、净化、升华, 收到环境育人、物化育人的之效。同时,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焕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豪情。二是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 抵制和净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某些混乱的舆论、腐朽的文化、低俗的社会风气。

三、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载体作用, 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应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载体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挖掘地方人文资源

爱国, 先要爱家乡, 先要了解家乡的文化。老营盘革命老区不但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而且还诞生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称得上“物宝天华、人杰地灵”。要挖掘该地地方红色文化精华, 塑造地方楷模, 培育地方精神。

2、是利用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

乡土历史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祖国总是包含着爱家乡的情愫,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第一块基石。把宝贵有限的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为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 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成为学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亮点。在教学之中, 恰当地运用地方史料, 贯穿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对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组织编写乡土教材

教师自行编写乡土教材, 让学生入学时通过乡土教材学习, 了解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 增强广大师生爱校、爱乡的情结意识和提升办学的知名度。对于我县而言, 大有文章可做。

摘要: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载体作用,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运用本土红色资源的载体作用,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载体作用, 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均是重要方式。

关于自由主义的若干问题 篇8

“自由主义”一词源于十九世纪初西班牙一个政党的名称,而其思想渊源则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思想与信仰中。但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政治信念、哲学和社会运动,作为社会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以及宽容异己、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主义,一般认为,它发生发轫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发展、成熟于“光荣革命”到一战之前,而在二战以后直到今天的六十多年里,自由主义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话语。

在自由主义发生发展的漫长时期内,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涵。萨托利曾这样写道:“如果我们用‘自由主义’这个标签与那些和它相近的概念比较,如民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么,自由主义在有一点上是无可匹敌的:它是所有概念中最不确定、最难以被准确理解的术语。”尽管如此,但它还是大致保持了其基本的价值追求和理论内涵,与其他政治理念和思潮有着显著而重要的界限。众多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都曾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讨论过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在我国,胡适先生曾经简明总结过“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容忍反对党,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改革”。近年,顾肃教授概括说:“自由主义把自由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强调尊重人,不可轻信权力和权威,坚持宽容和民主政治,接受真理、理性和社会变迁,但也要学会妥协和保持批判精神。”并以为“这些可谓自由主义之精华所在”。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群体或集体。胡适先生当年著名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一语,盖缘于此。其次,自由主义把自由作为它的核心价值来追求,走的是一条以自由为本位兼顾平等的道路;而社会主义,走的是一条以平等为本位兼顾自由的道路。再次,自由主义奉行宽容原则,不同意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垄断,以为多元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竞争就像太阳系的星星一样,可以造成一种均衡与协调。最后,自由主义强调权威应该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以上的这些认识,使自由主义注重个人权利、机会平等、妥协和合法性,倾向于支持法治、宪政、代议制政府和民主制度。

自由主义的认识论以理性为基础,反对盲从和非逻辑思维,认为经验观察、理性思维、逻辑自洽是伦理、社会和政治原则得以成立的条件。自由主义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的。它把个人作为社会分析的最小和最基本的单位,确信在政治中并不存在比个人目的更优越的原则。这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建立在“每个人是其自身利益以及知道如何促进这些利益的最佳判断者”这一基本信条之上的。它在强调自我依靠、隐私权以及对他人权利尊重的同时,对权威、权力表示怀疑和否定,但并不排斥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换言之,这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在逻辑上并不必然推导出排斥一切集体取向和选择的结论,甚至从经验上看,在个人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一点也不缺少爱国主义情怀和利他主义精神。

二、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自由主义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十五、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但作为一种思潮和知识传统,作为一种可以辨认的思想要素,则一般以十七世纪英国的光荣革命为起点,并把洛克当作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从那时到现在的三百多年里,自由主义大约经历了革命的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等四个阶段。

自由主义在其发轫的时候,作为对中世纪的一种反动,它强调的是解构中世纪的神权政治,因而带有十足的革命性。那时,它甚至尚没有精力去积极设想在自由主义成为主流以后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问题。霍布豪斯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出现的,有时甚至作为一种破坏性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长时期内,它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的任务似乎是破坏而不是建设,是去除阻碍人类前进的障碍而不是指出积极的努力方向或制造文明的框架。它发现人类受到压迫,立志要使其获得自由。它发现人民在专制统治下呻吟,国家受一个征服种族的蹂躏,工业受社会特权阻挠或被赋税摧残,就提供救济。它到处消除自上而下的压力,砸烂桎梏,清除障碍。

早期的这种革命的自由主义反映了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愿望,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与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联。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它只是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并没有倡导后来的自由主义者所极力主张的民主政治的意涵。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被后世称为古典自由主义者的斯密、洛克、贡斯当、托克维尔等人都或多或少将社会视为个人的联合体,而不是有机的共同体。他们在继续反对专制主义、砸碎中世纪黑暗牢笼的同时,积极探寻前进的方向,期望建立一个以争取并保障他们一再珍视并宣称的个人权利的新世界。在政治体制上,他们不再将自己的视角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是试图发展出一套关于个人、国家、社会的基本理论以及制度设计。总的看,此时的自由主义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强调个人自由是目的,国家权威是手段,接受有限政府这个前提,并将政府的职能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到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致完成了这方面的任务,建立了宪政政府:一方面,对个人的权利有了切实的法律上的保障,一方面对政府权力来源和行使有了明确规定和有效制约。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第一次有了明确的界限,自由主义在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从洛克、贡斯当到密尔的理论大致反映了自由主义在这方面的诉求。

在经济上,受牛顿力学的鼓舞和影响,古典自由主义者所信奉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受到推崇和赞美,而一切政府对经济的干涉都受到抱怨和谴责。它反对国家任何形式的对经济生活的干涉,在它看来“最好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政府”,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不仅是保障个人自由、促进经济繁荣的充分必要条件,它还是保证社会正义的最好方式。而国家的职能就是一个“守夜人”,其任务就是保证公民的自由不受侵犯。

但从十九世纪中后期起,强调私有财产、市场经济以及国家较少对经济的干预与控制的经济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劳资关系紧张、工人待遇恶劣、贫富差距悬殊等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等左翼社会思潮开始兴起,另一方面也迫使自由主义内部开始进行反思和回应。于是,作为对古典自由主义修正的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有格林(1836—1882)、霍布豪斯(1864—1929)、霍布森(1858—1940)等。它的主要理论受到黑格尔主义的较大影响,拥护一种更为宽泛的“积极自由”的观点,强调国家应该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一是国家应该干预经济,保障公共利益;二是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应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以保证最低限度的社会公正。这些理论的提出,体现在英国的现实政治中,是其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实行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体现在美国的现实政治中,是大萧条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被罗斯福接受并日渐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经济思想,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可以把凯恩斯主义约略地认作是既主张政治自由又主张经济平等的一派,是自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一条中间道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71年、1973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连续发生了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两次经济危机,致使1944年建立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美元由稳定汇率变化为浮动汇率而宣告解体。而凯恩斯主义面对这些经济危机无能为力,于是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区别于格林时代的newliberalism)风生水起。事实上,凯恩斯主义即使是在它最流行的时候,也曾经遭遇哈耶克等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者的巨大挑战。neo本身有“复古”之意,neoliberalism的内涵主要是对亚当·斯密等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复兴,其主要流派包括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新自由主义主要还是书斋里的学问,对现实政治经济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此时,它被撒切尔政府、里根政府明确地作为其经济纲领。其后,在欧洲诸多国家,从德国开始,一个又一个放弃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政策,接受或部分接受新自由主义作为其基本的经济政策。在拉美,包括智利、巴西、阿根廷等也先后进行过以其为基本内涵的改革。而苏东剧变后,新自由主义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迅速传播。从九十年代中期至2004年“朗顾之争”,国内也多次掀起新自由主义的浪潮,并且一度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的主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自由主义在今天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思潮和经济模式。

三、自由主义的价值关切

自由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关切,一曰自由,二曰平等,三曰民主。

一、自由

自由这个词在西方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希腊、罗马时代。在东罗马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里面,则有了自由的明确定义:“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到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能力。”

在英文中,liberty和freedom被视为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将liberty一词和“自由”对应起来,是严复先生的贡献。严先生当年翻译密尔的《论自由》的时候,曾经深为我们的文明中没有把自由“立以为教”而遗憾。但是,当我们把探寻的目光移向其他古老文明的时候,我们发现,正像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中所指出的,就自由“作为个人权利的观念”而言,它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是缺席的。因为这一意义上的自由,纯属现代人的观念。

一般,在英语表达中,这一现代人的观念常常被定义为免受强制和阻碍,即一个人的自由意味着他的行动和选择不受他人行为的阻碍。这应该是自由一词的本义,其他的意义均由此引申而来。

古典自由主义者是在上述原初意义上使用自由这个词的。他们的“自由”与封建的“专制”相对应,指的是自愿的不受强制的行动,也即个人出于自愿选择而做出的行动。当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允许的事情”的时候,他还同时批评了封建专制对人的自由的各种限制,他并不以为自由就是做“恶法”所允许的事情。因此,他对自由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石上。

卢梭在其著作中,频繁地使用了自由这个词。但卢梭的自由,按照贡斯当的说法,是一种古老的自由,而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由。

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家研究的深入,伯林在贡斯当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区分的基础上,发展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所谓消极自由,就是不受干预,即个人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可以按照其意志做或不做某事。所谓积极自由,是指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个人能够实现其意志的能力。在英文里,自由的上述表述分别被表述为:being free from something和being free to do something。前者强调的是“你不要干涉我”,而后者则着重“我能干我要干的事”。你干涉我,使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当然是不自由;你尽管不干涉我,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我却干不成事,这仍旧不是自由。对前者的限制,如果说来自外部的话,对后者的阻碍则来自自身。于是,消极自由又被称作外在自由,积极自由又被称作内在自由。

斯密、洛克等古典自由主义者坚持消极自由的概念,把内在自由的实现交由个人去解决,其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使他们确信,在涉及自己利益的问题上,谁都不比谁聪明多少,个人可以而且能够做出足够明智的决定。如果不加限制和干预,每个人就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幸福。所以,他们以为,构建一个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公共权力除了维持其基本的公共职能外,最好什么都不管。政府是“守夜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等等都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提出来的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典型口号。从英国的洛克、密尔到法国的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他们均认为,在个人自由和公共权力之间,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如果超越了这个界限,专制就将必定出现。

而格林等新自由主义者则坚持积极自由的观念。自由这个词的积极意义,来源于个人想要成为自己主人的愿望。“我希望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由我本身来决定,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但希望是一回事,希望能不能变成现实是另一回事。新自由主义者正是在这里为自己辩称:

对于一个靠要饭为生的人,如果政府说“我不限制你,你有要饭的自由,如果哪一天你不愿意了,你也有不要饭的自由”,那么,这个政府简直就是最不道德的;对于身受疾病折磨而又无钱医治的病人,如果政府说“为了保障你的个人自由不受侵犯,我同情你,但我不能管你”,那么,这个政府简直就是最不人道的;对于一个无钱上学的孩子,如果政府说“你现在有上学和不上学的自由,将来还有失业的自由”,那么,这个政府简直就是最不负责任的。

所以,持积极自由观念的自由主义者批评“消极自由”限制了政府发挥的作用,降低了政府所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并且,消极自由的观念把整体看成是个人之总和,没有注意到个人和整体、眼前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忽视了政府在调解这些关系上应有的担当。但无疑,历史上由积极自由的观念所带来的权力的滥用,并因此造成的人类文明史上的灾难更值得警惕。于是,在公共权力与个体的私权利之间,设置一道坚实的屏障,就同样成为“积极自由”支持者的要求。并且,无论消极自由的支持者,还是积极自由的支持者,他们都认为这道屏障的坚实与否,正是专制社会与自由社会的分水岭。

由此,自由主义明确划分了属于个人自由的三大领域,即思想意识活动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并确定公民应当享有如下的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一)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行动自由、安全自由、居住迁徙自由、住所安全自由等;(二)精神活动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著作和讲学自由等;(三)选择职业自由、团体生活自由(包括秘密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这即是时至今日全部自由主义者所理解的属于私域的绝对不容侵犯的自由,是自由主义的首要价值关切,可以把它们叫做“绝对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由主义者说:“No Liberty,No Life”。

二、平等

平等这个词与自由一样,“作为个人权利的观念”,也是一种现代的政治思想。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贵族提出平等要求的时候,它针对的是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其平等的理想主要是政治权利的平等。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与自由连用。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曾就自由与平等的关系说过一句大堪玩味的话。他说:“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做了主人的人,就不可能自由。”他认为如果允许一部分人居于另一部分人之上,可以干涉和支配他人,便没有自由可言,也就是说,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

随着后续思想家讨论的深入,平等的概念也像自由一样逐渐丰满起来。如果说,前述消极自由的意涵侧重的是对个体人所具有的个体差异的尊重和保护的话,平等则更多侧重于对个体人种属的肯定和保护。伏尔泰曾经在孟德斯鸠的书上挥笔写下:“人类早已丧失了他的尊称,孟德斯鸠重新找到了它,把它归还给人类。”而勒鲁说:“其实,卢梭才配得上这样的夸奖。”

卢梭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指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后继者勒鲁则直接把平等思想的有无视为区分新旧两个世界的界标。当代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德沃金则强调平等权利观念的普适性,认为每一种自洽的政治理论都具有平等这一种终极价值追求。它们都是一种在权利和人格上平等的所谓“平等主义”的理论。它超越了具体文化和伦理差异而具有普适意义,是衡量当今世界政体的最基本的尺度。

从前述消极自由的概念出发,在逻辑上我们可以推导出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并且享有的这种自由都应该是平等的。但从积极自由的概念出发,我们发现每一个个体都是存在差异的,并且,他“能干什么”与他的这种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大约是从平等的概念出发、却并没有得出平等的结果这样一种事实,使得政治学中所讨论的平等概念从哲学上的信念转向资源的分配原则。而根据所分配的对象不同,平等大致有了以下四种形式:

(一)根本平等:是哲学信念上的平等,坚信人生而平等,强调人类的生命是等值的。

(二)形式平等:指社会成员在权利和资格方面的正式身份的平等,如法律面前的平等和政治参与的平等。

(三)机会平等:指每个人起点相同,机会均等。其意义在于区分了两种不平等的结果:由于社会的区别对待而产生的不平等和由于个人在价值、才能和工作意向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平等,它反对前者。

(四)结果平等:指收益的平等分配。

上述平等形式的前三种,关涉的是人的基本权利。否认这三种平等,则前述属于私域的个人自由即无法想象。因此,这三种形式的平等,本文以为可以叫做“绝对平等”。它同样是公权力所必须保障的。套用“No Liberty,No Life”的表达方式,则“No Equality,No Life”。而第四种结果平等,指涉的是非基本权利的分配,可根据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和多少来进行,而这种贡献的大小和多少的计量,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因此这种形式的平等,本文称为相对平等。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他们内部的论战决然不是要不要平等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平等的问题。在自由主义内部,对于前述绝对平等的三个方面,也不存在重大分歧。他们讨论的重点是收益的平等分配问题。其中,罗尔斯解决该不平等的途径是通过国家税收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而诺齐克则认为任何平等的分配最终都将导致不平等,任何再分配都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平等”在内的任何东西都不得越过“权利”这个“雷池”一步,这也就是他著名的“边际限制理论”。并且,鉴于该种“平等”的实现需要公共权力的介入,以致可能助长其对私权利的过分干预的倾向,从哈耶克到诺齐克等自由主义右翼均对该平等的实现抱持极度的谨慎,力主“最小国家”,以防人类在追求“平等”的号角声中不幸踏上“通往奴役之路”。

三、民主

俞可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李君如纠正说,周延的表达应该是“民主是个不坏的东西”。其实,考察现代民主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它是和对自由、平等这些权利的保护相伴随的,或者干脆说,民主是为了预防在积极自由的口号下对每一个个体的消极自由可能的侵犯而产生的。民主就是横亘在私权利与公权力之间的那道屏障。如果说,近世以来,自由主义追求的是“私域要自由”,追求的是前述平等的前三项“绝对平等”的话,那么,民主就是实现这种自由和平等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手段,民主就是对于公权力的一种当然要求,也即“群域要民主”。正是从这个角度,自由主义以为,就民主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来说,它是功能性的,是构成现代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不管民主是“好东西”、“坏东西”,还是“不是一个坏东西”,它都不能缺少,就像心、肺对于人体不能缺少一样。

因此,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无论是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对古典民主理论的批判,还是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对精英民主理论的反动,民主之所以成为其最重要的价值关切之一,就在于它第一要回答的是公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题,第二是公权力合法行使和制约问题。于是所谓民主的标志就是公民可不可以和平地任用和解雇他们的“老板”。

综上所述,贯穿启蒙以来的思想家们思想始终的是对自由、平等状态的描述、展望和对自由、平等精神的维护和弘扬。他们或为自由、平等寻求哲学依据和伦理法则,或以自由、平等的立场去寻求社会政治的变革和制度设计,并在这一过程中,生长出了下面的这些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历史信念:

上一篇:大高坪乡安全生产工作第一季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一封家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