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正逐步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实施以CDIO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文章探讨构建CDIO模式下软件专业的“保合格、有规范、追卓越、形特色”工程类课程体系,阐述了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教学中有工程背景教师的作用,分析了工程类课程教学任务设计,给出了CDIO模式下的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论文 篇1:

广西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建构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中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教学大纲设定课程传授的知识与行业需求知识不匹配、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与教学实现能力不匹配等问题,提出应用型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现路径:以核心专业为依托构建专业集群,形成整体优势;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教学大纲;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内部转化、外聘行业专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師队伍;学习企业培训的方式,探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新方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协同育人 育人体系 建构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了国家人才战略的新要求,协同育人作为主要的方式,也将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要建设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体系,仅仅依靠高校这一“单核”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与社会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协同育人体系。近年来,关于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方面,教育界对协同育人平台的内涵、构建要素、育人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关于协同育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系的各要素上,成果系统性不足,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分析广西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以期对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有所裨益。

一、广西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西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意识到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探索,比如对部分专业人才培养大纲进行修订、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建立各类协同育人平台、参与地方行业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各个地方高校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有的高校已经呈现出应用型高校的雏形,但大部分高校没有从整体战略上构建育人协同体系,并未形成合力。总体分析,广西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多脱胎于教学型高校,增加了应用能力的要求,但是,与行业、企业实际用人所需求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行业、企业要求劳动者需要具有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体的能力是随着行业发展不断变动的,而高校专业培养目标是四年不变,四年以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生刚进大学时的要求存在差异。

(二)教学大纲设定课程传授的知识与行业需求知识不匹配

首先,应用型高校现行使用的教学大纲呈现较高程度的同质性,很多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几乎一样。基本是沿用科研类、教学类高校的教学大纲,即使增加了部分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还是参照高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设置课程体系。其次,教学大纲设置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一个教学大纲用几年,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教学大纲与新的社会知识脱节严重,教师长年累月在课堂教学,但是却没有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变革、设备的更替,学生学到的知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与教学能力要求不匹配

应用型高校主要是由地方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转型而来,虽然学校对原有教师进行转型方面的培训,但他们不可能迅速转变成“双师型”教师,因而难以快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各应用型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工作,比如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更新知识和技术、鼓励教师考取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邀请企业家来校讲学或参与课程改革等,但是,由于教师对“双师型”教师认识不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评判标准不明确、教师到企业进修的平台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许多老师不愿转型、不会转型。在引进新教师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但没有一线工作经验;一些人才虽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技能,但因学历、高校教师资格等限制,无法进入高校教师队伍。

二、应用型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以核心专业为依托构建专业集群,形成整体优势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原有专业分布,整合成若干个专业集群,以核心专业带动支撑依托专业,汇聚整个集群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力量,构建专业互通互用互惠平台,凸显核心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以点带面,形成整体优势。如广西某高校将34个专业凝练成经贸类、管理类、艺术类、语言文学类、信息工程类五大专业集群,将分散的教学资源和力量集中起来,打造“拳头”专业,形成整体优势。

(二)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结合当地社会的需求,对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进行调研,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列出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以及需要培养的几种能力。在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邀请行业或企事业专家加入,确保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一线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教学大纲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包含哪些课程,学生就只能学习哪些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因此,在明确社会需求后,应根据高校教学规律,改革课程体系,从调整课程模块、优化课程设置、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三个方面建立课程体系。

1.调整课程模块。根据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将原来的公共课、公选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6个模块调整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素质拓展课5个模块。公共课只保留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且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学分,扩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

2.以“三合”方式优化课程结构。一是“结合”:将大学英语、计算机课程分别与专业结合,如将英语课程与国际贸易课程结合,开设国际贸易英语课程;将计算机课程与国际贸易课程结合,开设国际贸易软件课程等。二是“融合”:将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与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三是“整合”:将部分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中教学内容相似,将两门课整合成“电子营销”。

3.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学分,扩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把实践教学学时提高至总学时的40%左右。

(四)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应用型高校要立足广西区情,形成区域化、国际化、差异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比如广西某应用型高校凝练出5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3年国内+1年国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泰语、越南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国际教育等14个专业中,采取3年在国内学习,1年到国外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外语能力;二是“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东南亚国家语言、英语等6个语言类专业中设置经贸、管理、人文类专业课程模块,让语言类专业学生可以获得另一个专业的知识;三是“专业+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8个专业中增加英语、东南亚国家语言等语言类课程模块,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增加一门外语的技能;四是“3年校内+1年校外”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品设计、烹饪与营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动画等专业中,采取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派老师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方式,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五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软件使用能力。

(五)内部转化、外聘行业专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关键点是师资队伍,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靠高校,还要与社会共同建设。社会方面,要广泛宣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定义,提高全社会对这一类型教师的认识,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准入门槛、必备条件和能力、考核指标等政策性规定,统一、规范“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聘。同时,出台鼓励性文件,从待遇、职称评定方面鼓励应用型高校教师、行业人才转化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应用型高校同样要出台配套制度,采取内部转化、外聘行业专才两个途径,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内部转化,就是鼓励并要求原来理论教学的教师逐步转化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到企业见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实现理论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同时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课酬、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教师转化积极性。如广西某高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评定与管理办法》,规定参评“双师型”教师要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持有地市级以上由人事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且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获评“双师型”的教师,每学期工作量减免10%,在职称评聘、评优、培训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利。外聘行业专才,即根据行业专才技术能力强、学历水平不高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应用型高校需要的行业“双师双能型”教师聘用办法,明确行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执业能力、酬劳标准、考核办法等,既要保障教学质量,也要能吸引具有丰富实干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优秀人员能到应用型高校授课。

(六)学习企业培训的方式,探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新方式

高校传统的填鸭式、自觉式教学无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学习企业培训的方式,从高校课题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创新。

1.积极吸取企业培训的强调互动、注重效果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提高知识的传播和吸收效率。如广西某应用型高校给所有上课教师配备“小蜜蜂”和多媒体翻页笔,要求教师从“坐着念”变为“走着讲”,不能只在讲台讲课,要走到学生中间授课,同时由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学生教材和听课笔记的检查,将学生课堂笔记情况纳入期末考核,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采取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大力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体系。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成立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专家进入指导委员会,联合修订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在校内建设实验室,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中心,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规定好在校内实验室和企业实训中心学习的学分和课时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比如广西某应用型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学校提供1000平方米的场地,企业投入1400万元购买设备、装修实验室,同时双方成立了校企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的公共课如思想政治、体育、英语等课程由高校教师授课,专业限选、专业任选课、实习实训课、毕业论文和设计由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在授课模式上多采取项目化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实现了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就业的“直通渠道”。

【参考文献】

[1]邓前军,陈东初,袁毅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行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

[2]田玉敏.“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

[3]吴海涛,梁迎春,李云鹤,等.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16(2).

[4]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

【作者简介】黄贵森(1982— ),男,广西合山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助理研究员,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王 一)

作者:黄贵森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论文 篇2:

CDIO模式下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摘 要: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正逐步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实施以CDIO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文章探讨构建CDIO模式下软件专业的“保合格、有规范、追卓越、形特色”工程类课程体系,阐述了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教学中有工程背景教师的作用,分析了工程类课程教学任务设计,给出了CDIO模式下的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软件专业;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工程认证;工程类课程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不断发展,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持续增加。但同时,地方高校软件专业初次就业率却不尽人意出现滑坡,企业急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实用型软件人才,与应届毕业生掌握理论但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形成供需矛盾。

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一方面,强调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另一方面,急需加强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CDIO)模式又是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工程创新能力强、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1]。鉴于此,地方高校软件专业陆续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专业培养目标改进并涵盖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但对于软件专业的工程类课程界定模糊,缺乏系统性,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与CDIO理念存在差距。

1 建立CDIO模式下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

1.1 面向高等教育国标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課程群初始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教学,一定程度上由知识、原理和方法构成了以教学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缺少对学生软件复杂工程问题识别、分析、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与IT企业需求脱节。

软件专业培养方案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计算机大类标准,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限制条件、最低标准,并与其中一个独立核心课程示例匹对,建立复杂软件工程问题关联矩阵,筛选软件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工程类课程,体现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的培养,初始工程类课程群。

1.2 符合CDIO模式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建立

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工程类课程界定不清,能力培养定位不成体系[2]。运用CDIO理念,围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产出工程师具备的素质,反推其涉及的工程知识、能力,拓展工程类课程群。分析实践带动作用的发挥,形成实验、实践回溯理论,在此过程中,融合产生新课,课程互通,加强不同类别课程之间、工程类和非工程类课程之间、课程与实践环节之间的关联和互动,设计、完善工程类课程的课程目标。

研究工程教育视角下的课程知识点的分解与能力定位,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架构严格依据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载体,识别、表达、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培养个人工程素质和工程系统能力。进行有效课程质量形成性评价环节,实现工程类课程能力培养对相关毕业要求的具体支撑。

1.3 兼顾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提升

根据软件专业的工程类课程的具体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兼容卓越工程师计划。拓展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层次内容,体现能力层次和宽度,覆盖工程知识、个人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3个层面能力,优化工程类课程体系。鼓励学生以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工程实践、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形式,开展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实践,规范能力成果认定与课程学分置换,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1.4 拓展行业特色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优化

继续保持专业自身办学的多样化、优势化和个性化,立足学校电力行业资源,突显依托电力行业特色,设计融入与电力行业问题相关的工程问题[3],兼顾面向电力行业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3种扩展能力递进培养,扩展电力行业及应用就业领域。

遵守高等教育国标,符合规范工程认证标准,兼顾卓越工程师计划,形成电力行业特色,培养教学理念,构建“保合格、有规范、追卓越、形特色”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

2 CDIO模式下的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

2.1 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工程背景的作用

为满足高等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引入人才和在职培养解决软件学科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高学历不等于教师具有工程背景,需要认定教师工程背景,分析工程能力的教学作用发挥是否满足工程教育要求。

新进教师实施工程实践能力准入制度,在上讲台前完成门槛核定。除了理论课程外,需要负责指导实验、课程设计和软件实训等实践环节以及组织学生开展实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少,积累假期短期企业培训,专业选派教师按学期完成企业兼职实践,核算认定工程背景。

在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量化为工程能力。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横向科研项目,参与企业合作项目,依据所负责具体工作,量化、认定为工程经验,满足教师工程背景要求。

2.2 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参与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高校软件专业积极聘请校外具有专业工程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承担的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任务不系统,主要是参与指导本科软件项目实训、实习,部分高校专业还聘请临时兼职教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环节。

分析有工程背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工程能力的优势和特点,避免教学工作都处于培养方案实施的后期,系统性实施教学任务,合理分配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到特定的教学环节,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差异性工程背景,能够结合经典工程案例给学生进行各个环节实践教学,培养学生CIDO思维,进行工程实践,提高对工程实践和岗位职责、团队协作以及工程与社会、工程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针对具体教学环节依据执行机制提供支撑材料,专业还需要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跟踪评价,并及时反馈、改进教学,满足CDIO模式下的工程教育要求。

此外,有工程背景的专任教师和有条件的兼职教师,结合承担的专业工程类课程特点,落实非课程教学任务,承担相关学生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指导,提升覆盖学生面,提高学生培养层次。

兼职教师充分发挥行业背景的优势,有效参与教学有关的其他工作。依据学校和学院相关机制,分析执行培养方案出现的问题和毕业要求达成的情况,反馈给学院教学委员会。使得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并依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大纲,基于CDIO意识实施工程类课程,形成培养方案、大纲的修订、执行闭环。

2.3 實施CDIO模式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工程性质课程教学主体缺少与复杂工程问题的直接联系。逐步开展软件工程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逐渐形成实训和实习的实践环节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CDIO意识,忽视了工程类课程作为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支撑作用,没有形成专业知识、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衔接。

将CDIO意识应用于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聚焦识别、分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教会学生设计、开发解决系统,需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连贯性设计。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工程类课程改革,通过每门课、每个模块、每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对能力的要求。课程评价的核心标准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实现由“分数”向“能力”转变的考核目标,形成围绕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的工程类课程教学。

融入软件工程涉及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因素满足工程认证标准,并推进拔尖发展实现拔高的卓越人才培养:

(1)在设计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实例中,穿插尊重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意识。

(2)在设计与实现软件系统实践环节时,避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规避不利于健康、社会与环境的因素。

(3)工程类课程工程问题涉及他人的合法数据,通过分析、加工、处理等专业智慧结果需要保护产权,须实施有效措施防止信息丢失、泄密,将对软件工程的威胁降至最低[4]。

[参考文献]

[1]周波,乔付.黑龙江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实践CDIO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69-170.

[2]黄荣兵,张洪,于曦.新工科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9):120-124.

[3]刘长银,宋人杰,侯艳权,等.高压输电设备辅助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9(4):86-90.

[4]吴云,吕伟东,李春哲,等.基于身份认证和聚合加密的智能电表数据隐私保护方案[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8(5):91-96.

Study on optimizing of software major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under CDIO model

Jiang Wanchang, Guo Shuqiang, Su Chang, Huo Guang, Wang Jingd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132012, China)

Key words:software major;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 model;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engineering courses

作者:姜万昌 郭树强 苏畅 霍光 王敬东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改革论文 篇3:

面向职业化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改模式探讨

摘要: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脱离职业化”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高校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传统的教改模式已经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从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化

自2002年我国高校设立软件工程专业之初,软件工程就是一门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领域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从事软件开发、科研、教学和应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科。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像其他以实用性教学为目的的学科一样,面临着如何向职业化转变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达到了20万人,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1]。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因素的存在阻碍着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化转变,影响着我国软件人才的各种能力的培养[2]。因此,如何探索并革新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其职业化的转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1 课程体系侧重理论

受制于计算机行业的整体环境,如软件复杂性较简单,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较低等,软件工程专业设立的初期并未对实践性人才提出过高的要求,更加侧重于培养“知识型”人才。因此,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加侧重于培养软件行业人才对软件理论的理解与掌握[3]。对于实践性的要求,仅限于能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即可。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比重要远远大于实验课,实验课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4]。课程内容也大多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内容。实践证明,经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却无法在实际中很好地运用这些理论。

1.2 教学目标脱离职业化

职业化培养模式下的软件行业人才应该具备软件、硬件、网络等各学科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软件行业人才不仅应该具备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应具备将这些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然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则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了职业化的软件行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以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为目的。这种模式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理论和实际的融合,影响了职业化的发展。

1.3 软件工程就业缺乏导向性

当前,软件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就业。来自前程无忧等几家公司的报告显示,企业对软件工程师的需求仍居于首位,且具有可观的薪酬。然而,跨入软件技术领域,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相应的技能水平及经验又是必备的“入场券”。如何在由学校跨入就业岗位后能够快速掌握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软件开发技能,将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5]。然而,现有软件工程教学缺乏就业导向性的不足,注定了这些专业学员无法快速适应就业能力需求。

2 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2.1 明确教学目标

当前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职业化的具备软件、硬件、网络等各学科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软件专业的教学目标可以基于S-CDIO[6,7,8]培养模式,将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强力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软件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各种新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VR等。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能力。

2.2 课程体系设置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了培养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它的设置,必须兼顾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围绕这一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1) 基础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动手能力。首先,基于SE2004软件工程方案設置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科目,这些科目涵盖的理论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由机器语言到汇编语言及各种结构化程序语言和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各种语言、能够用基础语言处理的各种新型技术理论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建立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完整概念。其次,设置能够应用软件工程方法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够将实际的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并将基础程序设计方法的学习和小、中规模的软件结构设计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具体课程方面,可以设置一些如基于瀑布模型的设计方法,可以为学生讲授小组级、中规模软件系统建的综合技术;如基于螺旋开发模型的方法,可以通过构建中等规模系统,培养学生理论、管理、开发等综合技能。

(2) 专业核心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思路主要是用于构造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知识[9]。针对这一情况,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则倾向于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计算机高级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涵盖了与软件工程相关的各种计算机硬件、不同等级的程序设计、互联网环境下的软件设计、数据库环境下的软件设计、面向人机交互的软件设计等知识。除了这些课程,还设置了一些覆盖软件工程高级技术需求的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软件工程的需求、设计、构造、质量、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知识,能够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解决整个软件项目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专业职业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教、学、做”的合一。然而,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得现有教学方法只是做到了“教”和“学”两点,却忽视了“做”是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核心。

针对这点,可以从两点进行改进。第一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始终围绕已有的项目进行。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和理论体系拆解分配到个个教学环节中。在每个环节,则明确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分析关键技术和步骤、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展示项目效果。第二点则是考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围绕发挥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地位,通过增加实验内容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开展大型综合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教学,通过开设大型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或综合实训课程、组织学生到Ⅱ企业顶岗实习、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4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教学队伍是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水平影响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在现有的一些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往往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然而却缺少足够的项目经验[10]。这给学生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具体的举措方面,要做到两点:(1)学校要引进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教师或者制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计划。通过实施这些计划,使教师能够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2)学校加大对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投入,多组织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培训、校级培训等再培训工作,着手培养基础好、教学技能优秀、有事业心、敬岗爱业的专业教师,增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师资力量。

2.5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实战能力

为学生创造职业化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和一些企业合作,将学生放置到企业的真实项目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 组织学生参加和学习企业的项目文化,如定期为学生模拟企业项目运行方式、参观企业产品展示厅、听取企业项目负责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关企业产品开发的专题报告以及生产管理模式、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文化、企业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题报告等;

(2) 通过持续的教学,为学生建立就业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能够从事的职业;

(3) 这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职业技能等。可以联合企业严格按照企业产品的开发以及企业需要的一些技能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团队精神、职业规范等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职业素养。

3 結束语

当前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处于向职业化转变的时期。只有对传统教学模式中那些制约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化转变的因素进行改革,才能提高我国软件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教学模式职业化转变,并最终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蓝斌. 浅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改模式[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17):313-313.

[2] 郝隽. CDIO理念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6(3).

[3] 张凯, 孙华, 冷洪勇,等. 项目驱动模式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反思[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16, 12(1Z):150-151.

[4] 檀明, 许强, 张家锐. 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16, 12(2):145-146.

[5] 司海平, 王晓茜. 面向市场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优化[J]. 信息系统工程, 2017(5):166-168.

[6] 钟瑛, 朱顺痣.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模式若干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31):187-188.

[7] 王立娟, 何丹丹, 翟悦. 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5(12).

[8] 胡安明. 基于CDIO理念创新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 科学导报, 2016(2).

[9] 叶娜, 祁飞, 边根庆,等. 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5):142-143.

[10] 陈惠影. 校企合作下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课程改革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8X):5697-5698.

作者:李明珍 唐凤仙 罗富贵

上一篇:城市交通治堵实施方案下一篇:国土局企业竞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