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PPP模式理论研究和项目实施不断发展,在PPP项目中,政府、社会资本、社会公众作为博弈主体,地位逐渐突出,但三者利益诉求不同,与此同时三方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利益冲突。文章基于不同主体,建立PPP模式中三方的利益协调机制,以达到推动PPP项目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论文 篇1:

建立平衡的利益协调机制

[摘要]通过对土地相对价格的变化、利益结构及其背后利益集团相互竞争的要求、主张、制度环境等影响土地制度变迁的因素和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的分析表明,在现有土地产权安排的探索性主张中,似没有哪个方案是充分可行的。土地收益的分配是土地问题的核心,建立以合作博弈为核心的平衡利益的土地制度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产权; 土地制度; 合作博弈

[

作者:楼 戬

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论文 篇2:

建立PPP模式的利益协调机制

[摘要]近年来,PPP模式理论研究和项目实施不断发展,在PPP项目中,政府、社会资本、社会公众作为博弈主体,地位逐渐突出,但三者利益诉求不同,与此同时三方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利益冲突。文章基于不同主体,建立PPP模式中三方的利益协调机制,以达到推动PPP项目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PPP模式;利益协调机制;冲突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5051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自2013年起,我国政府大力推行PPP项目,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现阶段PPP项目需求总量规模庞大。PPP模式在我国蓬勃发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专门研讨PPP模式,各省市开始推广应用PPP模式,放宽准入,使我国PPP项目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正转型发展迈向新时代。当前我国对项目风险的定义、项目产生的条件、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相对丰富,但对于PPP模式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建立相应的机制达到政府、社会资本、社会公众三方关系的平衡状态的研究较少见。因此,对于PPP模式的利益协调机制将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1建立PPP模式对政府、社会资本、公众三方关系的影响

政府、社会资本、公众三方关系是一种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这有助于推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良性利益关系,力促PPP项目“风险可控,收益可期”。

对于政府而言,建立PPP模式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大型基础设施及其他项目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资金,而地方财政往往出现吃紧状态,引入社会资本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而且减轻政府财政赤字现象;政府换届与企业有可能导致PPP项目违约;政府对投资者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监管工作与信用政府建设不到位。

对于社会资本而言,公共事业项目相较于其他项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但企业亦畏惧较长的回报周期,有逐利短视行为,缺乏与政府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意愿。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近年来,公众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PPP项目直接使用者,公众往往更关注于该项目是否满足了自身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民主政治,在政府管理建设中献计献策,从而进一步督促政府及社会资本提高公众对公共产品服务的满意度。

2政府、社会资本、社会公众三方利益存在冲突

21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博弈

这种博弈集中体现在权利博弈,具体表现为:财政方面,为了推动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并提高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1994年,政府实施分税制度改革,在新的财税体制下,在保证省级政府获得一定财政收入的基础下,地方政府获得了充分发展经济的自主权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地方各项建设开支,地方政府拥有庞大的财政负担,为了面对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财政负担,大多地方政府追求地区利益最大化的,地方保护主义泛滥。与此同时,这种形势之下,二者拥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地方政府在追求地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与省级政府展开了博弈。在这种情况之下,PPP项目通过省级政府审批之后,难以在地方政府得到充分贯彻落实。很大一部分PPP项目成为“烂尾”项目,最终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而且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22政府、社会公众与社会资本三方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

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重,而在PPP模式下,政府可以利用资信与少量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足财政资金不足的缺陷;企业也可以在政府的保护下突破旧制,寻找新路。而社会公众也可从此模式中满足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但同样不可避免,各方参与者中同样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各方冲突与博弈不可避免。政府换届与企业易人有可能导致PPP项目违约;政府对投资者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监管工作与信用政府建设不到位;企业亦畏惧较长的回报周期,有逐利短视行为,缺乏与政府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意愿。综上所述:从政府、社会资本、社会公众三方的行为动机出发,PPP模式中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即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财政压力,民间资本的投入是为了获取更大利益,而社会公众关注更多的则是公众服务的质量。瞄准其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有助于推动政府、社会资本、社会公众之间形成良性利益关系,力促PPP项目“风险可控,收益可期”

图1PPP模式下不同利益相关者下的相互影响及协调机制

3建立PPP模式下的三方利益協调机制

31政府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首先改变政府公职人员对PPP项目的消极看法,认真学习并领会相关政策精神,提高重视程度;其次要明确职责,将每一环节安排到位,并辅以监督机制;再者明确政府、社会公众及社会资本三方关系及其利益诉求。最后,政府应当厘清自身职能与市场的边界,既不越位又不失位,掌控得当,做好新背景下的舆论工作,并引导政商关系向“风险共担、诚实守信、利益共享”的方向发展。逐步提升政府公信力。

32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益

政府通过项目估价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与PPP模式的滥用的确无误,然而基础领域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民营企业难免出于风险考量而忧虑重重,因此,要建立相关沟通平台,加强社会资本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力度,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益。敦促利益相关者秉持契约精神且引入外部监管力量,推动建立合理的价格管理、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快经济领域的制度完善。

33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

在传统机制中,基础设施与涉及民生的其他领域由政府全权包办,如今的PPP模式打破民众的常规思维,民众或多或少会担心社会企业是否会制造“豆腐渣工程”,甚至联想到官商勾结之类的阴暗字眼。政府的罔顾民意与民众的不通政情都会阻碍PPP项目落地,因此要推广PPP模式,政府须做好面向大众的PPP项目宣传推介,民众也要及时更新观念,这样政府决策才能集中民智,政策实施方能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 周正祥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

[2] 胡改蓉PPP模式中公私利益的冲突与协调[J].法学,2015(11).

[3] 胡丽,张卫国基于SHAPELY修正的PPP项目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2011(4).

作者:昝家馨 温薇

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论文 篇3:

控制社会阶层分化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社会阶层分化是中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共同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利益协调机制的存在宗旨决定了利益协调机制以社会公正、公平作为价值取向,同时也使利益协调机制成为控制社会阶层分化的最有力工具。因此,要有效地控制社会阶层分化,就要建立起以公正、公平为取向的利益协调机制。

关键词:阶层分化;利益协调机制;社会公正

在转型过程中,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取向不断强化,不同社会群体在利益实现程度、利益追求能力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扩大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因此,要从根源上控制社会阶层分化就有必要探寻如何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促进不同群体的利益整合,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

一、利益协调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利益协调是在承认不同利益主体利益合法性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合作、妥协、调节等方式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理性地保持在一定限度。利益协调机制则是为了实现利益协调目的,以公正、公平为基本价值理念建立的一套政策、组织及制度体系。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必然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并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因而,公共政策是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其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

利益协调制度是用于协调、规范利益表达和利益分配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其价值理念的基本途径,包括利益表达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利益调节制度。

利益协调组织为不同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的各种组织保障,主要包括人大、政协等政治组织,工会等经济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

二、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原因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转型时期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则是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根源。

(一)公共政策存在价值取向的偏差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推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收入分配领域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公共政策价值取向,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但以“效率”作为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目标,而忽略了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公共性。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偏离,为拉大收入差距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保障,孕育了贫富分化的潜在趋势。在这种存在偏差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引导下,利益协调机制的“公平、公正”价值理念得不到保障,公共政策容易向市场竞争机制筛选的“强者”倾斜,保障“强者”利益,忽视甚至损害“弱者”的利益。

(二)利益协调组织发展滞后

中国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利益协调组织发展的滞后。在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中,利益协调组织的发展应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发展相适应。即随着社会利益分化,一些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性组织也纷纷建立和发展,使不同利益主体都能找到自身的利益代表。

然而,由于中国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各种利益协调组织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阶层分化。突出表现为社会组织发展严重滞后,各种志愿性组织、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公民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着对政府依赖性强、人员素质不高、数量少、规模小、服务领域狭窄等不可忽视的缺陷,难于成为不同利益主体的组织代表,也难于有效发挥其利益协调功能。

(三)利益表达制度的不完善

利益表达制度为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良好的利益表达制度应充分体现出民主性,为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然而,中国正缺失这样一个利益博弈的制度平台,强势群体在进行利益表达上往往比较顺畅,而弱势群体则缺少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强势群体已是利益既得者和社会资源掌握者,他们可以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社会公共舆论等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方式来表达并实现其利益诉求。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政治上的选举制度、决策听证制度、监督制度等,经济上的工会制度、行业协会制度、商会制度等制度体系没有形成鼓励不同社会阶层公共参与决策的包容性。弱势群体因所掌握资源有限、自身的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在追逐自己的利益、影响公共政策时,显得非常乏力。

(四)市场分配制度的不规范

市场分配公正是保证社会公正的基础和本质要求。市场分配制度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承认分配的差异性,但这种分配的差异性并不阻碍市场分配的公正性,其公正性体现在竞争机会平等和规则、程序平等以及市场机制运作的有效性。市场分配制度的不规范则主要指其分配公正性的破坏。首先,市场进入制度不完善造成竞争机会不平等。表现为一些领域中垄断企业依然存在。垄断企业通过排斥其他企业的进入,降低其经营风险,获得垄断利润。、垄断企业在此过程中的获利明显多于其他非垄断企业,造成垄断行业员工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扩大行业收入差距。其次,影响市场分配的企业制度的不健全。表现在:现行工资制度不合理,一些企业单位工资以员工资历为主要分配标准,违背了市场的“效率优先”原则,给一些工作绩效好的年轻员工造成不公待遇;人事、就业等制度也不完善,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定岗、定薪时看重员工户籍所在地,在较高层次的岗位往往录用本地户籍人员,而将外来人员安排在待遇较差的岗位,对外来工不公。

(五)财税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再次分配措施。即在“公平优先”原则下,通过强制性手段转移支付公共财政,起到缩小初次分配多产生的利益差距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存在着监督不力、执行不严等问题。国家征税包括对企业的征税和对个人所得征税。就对企业征税而言,法律上规定我国企业的税负是不轻的,但是,由于缺少有力的监督纳税制度,税收效率不高。这实际上减少了国家可以用于再分配的财力。就个人所得税而言,由于对高收入群体征税缺乏制度化的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对偷税漏税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等因素,使高收入群体缴纳税收存在很多漏洞,个税很难成为调节贫富差距的有效机制。

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制度建设明显滞后。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社会覆盖面太窄。一方面向社会保险倾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投入

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向城镇倾斜,城乡居民在享受福利保障上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缺乏健全的失业救济体系,失业人员常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三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被侵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

三、建立以“公正、公平”为取向的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机制不是一项独立的政策、单一的组织机构或特指某一制度,它是由政策、组织、制度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部分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要控制社会阶层分化,必须以“公正、公平”作为价值取向,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政策、组织制度三个子系统。

(一)保证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公共性”

针对当前中国的阶层分化不断加剧问题,我们的公共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改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把“公平公正”、“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扭转其价值取向偏离,恢复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即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斗争中,公共政策既要适当保护强势群体的合法利益,更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侵犯,并且应该适当地向弱势群体倾斜。

(二)完善利益表达制度

在政治上,以制度创新的方式,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民主党派的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功能,鼓励公民政治参与,使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利益都能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渠道得到充分表达。在经济上,要完善工会制度、行业协会制度、商会制度等,充分发挥工会、商会和行业协会等在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在社会上,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一个汇集和表达社情民意的有效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公共传媒等方式掌握广大群众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并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公共决策正确反应和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

(三)建立“公正”的市场分配制度体系

市场分配的公正性要通过一套严密的制度体系来实现。首先,规范市场的准入制度,尽快出台一部反垄断法,打破行政垄断局面、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其次,健全市场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维护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交换商品权益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遏制在经济领域的权力寻租,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再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转变观念,在人事录用、收入分配等方面消除歧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加强政府在利益协调中的调节作用

完善税收制度,重点是加大征缴税收的执行力度、监督力度和完善税种体系。为此,一是要建立重点纳税人、重点纳税企业档案,尽早制定和出台《个人收入年度申报制度》,对于不履行缴税义务的企业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二是要在时机成熟时开征诸如个人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利息税等税种,以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和缩小社会阶层差距。另外,要加强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健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加大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投入,完善城市居民的失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不断扩大其保障对象的覆盖面;同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对贫困群体实行社会救助和救济。

(五)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

公民社会组织具有自愿性、非营利性、民间性等政府和市场不具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其在利益协调机制中起着政府和市场不能顶替的作用。为此,应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在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自身都要充分认识到公民社会组织的自主性、非政府性和独立性,改变原来的认为只有行政方式进行利益调节的观念;二是消除公民社会组织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的法律政策障碍,为公民社会组织进行利益调节提供公平的平台;三是要加强有关公民社会组织的立法,规范公民社会组织的行为;四是逐步实现公民社会组织的财政独立,扩大公民社会组织的财政来源。

[责任编辑 张凌]

作者:张菊梅 吴克昌

上一篇:农调队工作总结下一篇:老干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