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本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文本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对文本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与思想性分析过度深入,对文本内容审美性体验浅尝辄止与对所谓重要知识点碎片化要求片面重视等问题限制了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取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文本阅读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学文本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多文本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和组建初探

多文本阅读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创新性的实践,并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当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正确、高效地组织好多文本阅读就显得极其重要和急切。结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正确选择和组建阅读教学内容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文本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和组建,需要注意文本选择的针对性。而要做文本选择的针对性,一是要关注学情,把握阅读对象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现阶段的阅读水平,阅读期待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切身需求的、符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点的阅读文本,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要密切关注教情和考情,在多文本的选择和组建之前,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考试大纲,教材及历年的高考试题,围绕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选择符合要求和有价值的话题组建多文本阅读材料,这样才能让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得。

其次,多文本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和组建,需要注意多文本之间的关联性。所谓多文本阅读教学,就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因此,教师在文本的选择和组建时,要特别注重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同一个人或同一类人,可以是同一类题材或体裁,或同一热点讨论话題,或是同一思想内容,还可以是同一表现手法,或同一语言特色,或同一时代特征或地域色彩等。只有在多文本之间建立起这种有机联系,才能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思维,比较阅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文本之间的联系点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比较、分析,最终促使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具体地研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快速、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从根本上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第三,多文本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和组建,还要注意文本选择地广泛性。组织多文本阅读教学根本目的是扩大学生阅读的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在多文本的选择和组建时可兼顾不同作者、不同的时代、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达形式、不同体裁,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相结合,将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相结合,将现代作品与古代作品相结合,将涉及诗歌、散文、小说、传记、新闻、通讯、评论,戏剧等不同内容的文本相结合。只有注重文本选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给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

最后,多文本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和组建,还要注意文本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多文本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任何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都是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策略性地引导固不可缺,但文本本身的魅力亦不可缺。因此,在文本的选择时,优先选择对学生来说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的文本,这样可更容易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

总之,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的选择和组建,绝不是多个文本简单地堆砌和罗列,而是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文化素养,秉承一种科学的精神,拥有教学为育人情怀,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去精心选择,才能合理组建的。

作者:余霞

教学文本阅读教学论文 篇2:

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

内容摘要:文本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对文本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与思想性分析过度深入,对文本内容审美性体验浅尝辄止与对所谓重要知识点碎片化要求片面重视等问题限制了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取得。从“语文与人”、“语文与文化”、“语文与精神”、“语文与社会”等角度出发,从“推敲文字,体会语言的文化内涵”、“创设意境,强化文本的情感熏陶”、“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等路径入手提高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以教学对象为本,处理好对文本文化内涵的挖掘“度”的问题,将文本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方面。

关键词:文本阅读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文本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对文本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与思想性分析过度深入,对文本内容审美性体验浅尝辄止与对所谓重要知识点碎片化要求片面重视等问题限制了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取得。从“语文与人”、“语文与文化”、“语文与精神”、“语文与社会”等角度出发,从“推敲文字,体会语言的文化内涵”、“创设意境,强化文本的情感熏陶”、“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等路径入手提高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以教学对象为本,处理好对文本文化内涵的挖掘“度”的问题,将文本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方面。

一.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文本阅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展小学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字词基本涵义、句型基本结构,分析并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形成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拓展小学生课外阅读视野,增强学生阅读自学能力,提高课外阅读效果,养成发散思维和智力开发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形成一定文学修养和基础写作能力的核心环节。同时,语文文本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深厚的社会历史语境、饱满的家国情怀,又赋予文本教学承担起审美教育的职能,开展文本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体验语言的美妙、故事的精彩和文学的魅力,启迪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促进语文教学与学生情感世界的深入沟通,强化语文课程的亲和力,培养学生场景感知能力、情景融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美的体验。

但是,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传统文本阅读教学习惯和僵化的知识性要求严重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对文本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与思想性分析过度深入,对文本内容审美性体验浅尝辄止与对所谓重要知识点碎片化要求片面重视等问题普遍存在,从而使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在失去趣味性、体验性等美感的同时,严重削弱了文本对学生阅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语文文本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体验,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担负着塑造民族灵魂、建设精神家园的巨任,因此它也是我们终身享用的文化资源”课程目标的取得。

二.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第一,推敲文字,体会语言的文化内涵。推敲文字是语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小学教材所选阅读文本都是文学精品,作品不仅体现着作者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和文学功底,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蓄就越丰富。”因此,在小学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文内的语言文字教学与文外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既要从一字一句出发,引导学生走入文中,体会文本用字之巧和用语之妙;更要引导学生走向文外,体会文本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既要避免偏重语言文字教学导致课堂枯燥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要避免过于拔高文本思想境界导致教学活动虚化而使学生难以理解。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在阅读中既要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引导学生发现安徒生童话语言本身的密码,又要让孩子体会为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会如此可怜。当然,这些文外的教育不可过深,孩子的不同理解也应给予鼓励。

第二,创设意境,强化文本的情感熏陶。任何一部作品,都承载着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凝结着作者深深的情感体验和感情寄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合文本内容的阅读情境,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文本和情感融入,从字里行间入手,置身其中,深入体会文本之美和作家内心世界。创设教学意境的方使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文本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制作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动态的课件,以打破静态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单调与枯燥,吸引学生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古诗《村居》的教學设计中,教师结合诗词意境提供画面,利用画面营造作者在乡村对景吟诗的氛围,吸引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反复诵读,并进而依托情境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心境。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随教师创造的意境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一文的讲解中,教师为学生进行范读引导,将语音的重点放在“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上面,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循序渐进地推动故事情节,突出文中我和妹妹的表现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完成朗读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并结合故事说说自己的理解,并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妹妹的天真可爱和爸爸对孩子充满智慧的关爱。

第三,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语文文本与其他学科文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他学科的文本更多体现为显性的文字和数字的堆积,而语文文本则体现为显性文字和隐性文化的综合,阅读语文文本掌握显性的语言文字知识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感悟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征,语文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往往表现得十分隐晦、含蓄、曲折而饱含深意。因此,教师应该在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入把握文本主题,适时提出阅读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字词句体会文本魅力,理解文本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从而获得对文学作品及其隐含文化内涵的多重认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和感悟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进行《搭石》的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乡亲们怎样摆搭石、走搭石的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次读书思考,层层推进,深入理解。比如一读抓“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通过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乡亲们走搭石的画面美;二读抓“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词语,体会居民们的热心,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三读抓“伏下身子”等动词,进一步感受搭石与乡亲们美好情感的联系。通过重点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而对文章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搭石的无怨无悔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我给乡亲说句话”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与文章、与搭石、与乡亲们产生情感沟通,达到生命与生命对话、心灵与心灵交融的境界。

三.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文本文化內涵的挖掘要适度。如上所述,语文文本阅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本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不但必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那么小学语文文本文化内涵应该挖掘到何种程度?从当前文本阅读教学的实际来看,一般情况下,对文本内涵挖掘深度不够往往是教师文学修养和教学能力不足,但对文本过度挖掘也是教师脱离小学教学实际、超出教学对象心智水平的另一种极端表现。有著者记载了一位教师执教《晏子使楚》一文的情景,当教师开始从文学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从文化高度对课文进行诠释时,老师铿锵的讲演和学生全场的缄默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著者设问到:“(小学)课堂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是深度,还是广度?或许,我们的课堂更需要的是适度。”因此,文本阅读教学,适度才是有“高度”,教师只要站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立场上,面向教育对象进行适度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文学感悟和文化体验,才是保证有效文本阅读教学的前提,当我们的教师能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文本阅读的温度,文本阅读教学才算真正达到了效度。

第二,文本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明确。文本阅读教学的本质是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的说法似乎是一句不痛不痒的空话,阅读文本教学当然是要提高文本阅读能力。但从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教师更多的把文本阅读教学重点放在了思想性方面,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被认为是文本思想性的获得,文本阅读过程分析的重点被认为是文本思想性的解读,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最“语文”的东西,从而忽视了文本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文本阅读能力,这种现象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著者认为,这样的语文课,不只是少数,而是多数;不只是过去,现在也有这种现象。因此,小学教师应将文本阅读切实回归到文本本身,将文本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方面,从而提高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获得。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朱光潜.咬文嚼字[A].朱光潜经典作品集:谈文学[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

[5]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陈琳.从名师课堂看小学语文文学文本阅读教学——窦桂梅和她的文学课[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6).

[7]许兵.问题在左,探索在右[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7.

[8]杨海棠.诊断式阅读教学探索与教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杏小学)

作者:代小静

教学文本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 要]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是教师在一个时段内组织学生对内容、题材、形式接近的文章进行阅读,这是拓展阅读活动的全新模式。其有利于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有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利于扩大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多文本阅读的价值和作用,积极探索多文本阅读的实施策略,通过组织多文本阅读,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多文本阅读制定科学的、翔实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文本,优化组文方法,在多文本阅读中渗透阅读策略,结合多文本阅读落实以读促写,适当留白,鼓励学生独立阅读与揣摩文本,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多文本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文本阅读;阅读作用;阅读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多文本阅读,能够扩大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对学生阅读速度、语文素养以及阅读习惯都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本文将对多文本阅读的实践策略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多文本阅读的内涵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广大语文教师益发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多文本阅读得以被研发出来。在此种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同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特定议题为准据,遴选一组文章,其后,教师带领学生按照预定的议题开始阅读。从性质来看,多文本阅读乃是对传统群文阅读方式的凝练处理,通过此种处理模式,实现了横向阅读活动对纵向阅读活动的替代,让学生的阅读面得以扩展,阅读速率获得提升,并且帮助学生在进行多文本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语文知识体系的架构,探索出适合自身的阅读路径,最终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切实提高。

在组织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致的把握以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洞悉,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议题,以便能够让学生在遴选适宜自身阅读兴趣的议题之后真正得以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并且让学生能够领会到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加以审视的方式,进而可以通过对比去发现不同,从而达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举例而言,均是以描绘人物形象为内容的文本,但是描述的切入点和选取的视角存在不同,当学生对这样的文本内容加以阅读之后,其能够实现对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的认知。借助多文本阅读活动的开展,将会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在。特别是相对于传统的单一文本阅读活动而言,多文本阅读将让学生的阅读更加深入。

二、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扩大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

就多文本阅读活动而言,其需要学生在特定议题的指引下,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加以阅读,由此便让阅读课的教学半径由课堂中延展到课堂之外,从而让学生的阅读视野随之扩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进行多文本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其阅读量获得了提升的同时,语文知识体系亦得到了完善的契机。具体而言,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实现了对自身语法知识的丰富和储备、文学常识的积累等。此外,多文本阅读活动建立在特定的议题基础之上,由此确保学生的文本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本的中心思想与内涵。

(二)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运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授课,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加以逐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文本的中心思想。可以发现,此种教学模式将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并且难以对文本阅读活动产生真正的兴趣,最终的阅读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将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议题基础上展开自主阅读,因为有了预设议题的明确指引,学生的阅读目标将得以明确。同时,在学生完成多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阅读心得的分享、阅读方法的交流以及阅读经验的共享,由此确保了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以及分享过程之中实现对文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的深层次把握。这样将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而当这一感觉在学生心目中生成之后,其后续便无需教师的督促,便可以自行进行文本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有利于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有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学生形成阅读兴趣后,教师便应当着手实现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在阐述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任务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应当实现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此可以說,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亦应当致力于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新课标之所以着重提出语文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多文本阅读,其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当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后,其将进行自主阅读。同时,新课标进一步指出阅读活动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展开合作阅读,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投身于阅读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拓展自身的阅读思路,丰富自身的阅读方法、强化自身的阅读体验。当前一个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最大问题便是课上阅读活动同课下阅读活动未能形成协同效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之中习得的阅读技法并未应用到课外阅读活动之中。课上用来阅读的课文素材也多是零散的,这些现象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三、多文本阅读的实践策略

(一)为多文本阅读制定科学的、翔实的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事先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于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而言,学生需要同时对较多的文本进行阅读,如若教师未能帮助其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则将导致学生陷入无序、无主题阅读的怪圈中。因此,教师所设定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所开展的阅读活动获得明确的目标指引,从而能够依托对阅读目标的遵从,实现对不同文本内容的有效、有序阅读,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不同文本内容的洞悉与把握,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提高的同时,亦达成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增强。在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表现情况加以关注,帮助学生通过多文本阅读活动领会如何做到融会贯通。为此,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或者将阅读文本的内容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分析与讨论热情,这样将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精心选择文本,优化组文方法

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选择哪些文本非常关键,如果选择不当,无法起到多文本阅读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精心选择文本,优化组文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文本的选择:(1)以文章主题组文。比如,可以通过选择《背影》《荷叶·母亲》《散步》三篇文章,让学生分别感受深沉的父子之情、无私的母爱、真挚的子孙三代情。(2)以文章作者组文。根据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组文。比如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进行对比阅读,引领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奔放和婉约深情。(3)以文章情感组文。根据文本表达的相同情感进行组文。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岳阳楼》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可以组合学习。(4)以文章体裁组文。按照体裁也可以进行组文,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该体裁的特点。例如可以将古代名家苏轼、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议论文、现代名家鲁迅、梁启超、钱钟书等人的作品以及国外名家的议论文放在一起,以供学生欣赏,同时精心讲解其中的一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时代、国别、地域、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视野的目的。

(三)在多文本阅读中渗透阅读策略

为了提升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科学的阅读策略,当学生掌握这些阅读策略之后,其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的文本阅读效率,同时亦能够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当学生领会和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阅读策略之后,其将由此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具体可供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阅读策略包括下述几种:

1.求同法

此种阅读方法要求作为阅读者的学生在进行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要洞悉不同文本的共同点。举例而言,同样是以父母为主题的文本,在描述双亲之爱时选取的角度不同,有的文本内容展示出双亲慈爱的一面,有的文本内容则展示出双亲严格的一面,学生应当找出其共同的地方。

2.比异法

此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活动,发现不同文本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举例而言,同样是过年,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是热闹、欢乐的,而梁实秋的《过年》则是无聊、累人的。

3.整合法

举例而言,不同的文本对鲁迅的描述存在不同,一些文本将鲁迅视为伟人,一些文本将鲁迅视为普通知识分子,一些文本指出鲁迅的性格偏激,一些文本認为鲁迅为人随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活动,并要求学生对不同文本所描绘的鲁迅形象加以整合,由此将学生心目中鲁迅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

(四)结合多文本阅读落实以读促写

1.在多文本阅读中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手法

从初中生所提交的作文习作来看,之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完成的作文内容空洞、文笔乏味,主要原因在于其写作模式较为单一,未能在写作中进行创新。可以说,这是学生写作手法匮乏的一种表现。为了达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写作眼界的扩展。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应当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即,借助多文本阅读活动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如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了多文本阅读活动之后,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这些文本使用了哪些写作技法,每一种写作技法的优点为何。借助这样问题的提出,将会帮助学生实现深度思考,进而达成了对学生多文本阅读效度的保障。

2.在多文本阅读中引导学生仿写、扩写

在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结合刚刚阅读的文本内容开展仿写、续写以及扩写练习,这样便达成了读写结合的目的,使学生实现将阅读过程之中习得的知识实现向写作领域的迁移,如此能够让学生的写作素材获得积淀,并且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在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增强,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了《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后,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紫藤罗花的描写技巧,帮助学生回忆概括以前学过的《春》《观沧海》等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相关写作技能并做到合理应用,即可在日后写作中灵活应用,以便提高写作作品的综合价值;在续写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皇帝的新装》等文本,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联想,进而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写作潜力,可为写作作品附加多种魅力;扩写活动,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写作更规范、更得体,避免学生在写作中犯较大过错,也可保障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五)适当留白,鼓励学生独立阅读与揣摩文本

传统的一堂语文课40分钟,要在这40分钟内,阅读少则三四篇、多则七八篇的文章,教师和学生的阅读理念必定会产生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可能有很长时间讲解,不可能有很多的提问,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完成许多的题目,更不可能像传统课堂那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为此,在实施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获得阅读的自主权,将自身定位为学生从事多文本阅读活动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从中获得专属于自身而非教师的阅读体验。为此,适当的留白就有必要了。因为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由于文本内容较多,如果教师过多地解读、分析,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也会使课堂枯燥无味,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有的教师在进行多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收获更多,设计了满满当当的课,使学生一节课下来非常疲惫,教师也口干舌燥。为此,应该为课堂做“减法”,将不重要的内容留到课后完成,课堂上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讨,让学生有成长的空间。

(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多文本阅读

在每次组织学生进行多文本阅读活动之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制作阅读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将会让学生在对多篇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理清和明确自身的阅读路径,遴选适宜的阅读技法。具体而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先行实现对一组文本的浏览,以此实现对不同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大体认知,其后,要对每一篇文本加以快速阅读,以便能够从中获取初步的阅读体验,并将之作为绘制思维导图的素材。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上添加内容,诸如学习目标、阅读当中所需要着重把握的段落、语词等。在思维导图绘制完成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彼此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交换检查,以便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可谓是半壁江山,教师应该利用多文本阅读来充分挖掘阅读的价值,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认知,并且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提升分析、整合、比较、思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廖诗雨.做好引读写,让多文本阅读“花开遍地”[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1):50-51.

[2]都温中.多文本阅读课内外结合“1+X”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1(27):90-91.

(责任编辑:吕研)

作者:张崇

上一篇:培训班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思想交流材料(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