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养立法思考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过去的50多年里,劳动教养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极为明显。但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轮廓基本建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教养制度的很多方面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与法律的正当性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劳动教养立法思考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劳动教养立法思考论文 篇1:

劳动教养制度缺陷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本文对劳动教养制度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倡采用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法对当今的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完善,使劳动教养制度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更加符合法治要求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劳动教养 制度缺陷 改进措施

在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了严峻挑战,一是受到某些国外人士的攻击,二是在国内的地位也遭到质疑。因此,对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必要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法制环境下,如何寻求一条适应国情的改革之路却是莫衷一是。最根本障碍在于这项制度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从实体法以及程序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实体法上的缺陷

1、适用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剥夺行为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措施,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应该是具体明确的。然而,50 多年来,多个关于劳动教养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对象却从来没有稳定过,一直在变化,致使各部门的法律文件对劳动教养适用对象的规定存在明显的差异。如,1957年《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将适用对象概括为不务正业,有流氓行为或有盗窃、诈骗等行为,但不够刑事处分条件、屡教不改的;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罪行轻微,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条件的反革命分子,受到单位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在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内,具有正常的劳动能力,但长期拒绝参加劳动、破坏劳动纪律,受到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不服从工作调度以及就业安置而又不断地无理取闹、寻衅滋事、屡教不改的等四种人。而1961 年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当前公安工作十个具体政策问题的补充规定》明确规定了三种人适用劳动教养,1982 年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中将适用对象归纳为六种人,1986 年 9 月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又增加了三种人。此外,还有一些专门性的法律文件也有关于劳动教养对象的规定,如《关于禁毒的决定》、《关于卖淫嫖娼的决定》等等。近年来,一些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也纷纷增加劳动教养适用对象。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特点各异,具体的法律文件有时也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法律体系之间的协调性,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法律的稳定性、权威性受到质疑。

2、执行期限方面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养的执行期限为 1 至 3 年、必要时可以延长一年,即最长可达到 4 年。由此可见,劳动教养不仅重于治安管理处罚,而且重于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以及管制,劳动教养在执行期限方面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它和短期自由刑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在司法实践当中,有些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犯罪分子还没有那些不构成犯罪或由于情节显著轻微不给予刑事处分者被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间长。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当事人宁愿按照犯罪处理而被科以刑罚,也不愿被劳动教养的情况。

二、程序法上存在的问题

1、法律依据缺乏合法性

目前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甚至还有地方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这些法律文件或多或少都存在违法的嫌疑,因为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同时,《行政处罚法》也规定,限制人生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这两处的“法律”当然是指狭义的法律,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而我国目前关于劳动教养的所有法律文件均不满足这个条件,虽然有些法律,如 1957 年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 年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但这毕竟不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因此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法律”。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加入《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劳动教养制度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显露出来,并且会影响这些国际公约在我国的生效执行。

2、适用程序存在重大弊端

现今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最大缺陷还是程序上的不正当性。劳动教养作为一种可以剥夺当事人人身权利长达 4 年之久的处罚措施,法律应当规定一套严谨、具体的适用程序。然而,现行的劳动教养相关法律文件对适用程序的规定却过于简单,对程序中应遵循的步骤、手续以及应对当事人采取的强制措施等具体操作内容规定得也很笼统。另外,现行的劳动教养法律、法规对人民检察院有无权限对劳动教养的审批过程进行法律监督也未作明确规定。虽然《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第 5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机关的过程实行监督。”但人们一般将 “劳动教养机关”理解为劳动教养执行机关,而不包括审批机关。人民检察院本身也有这种认识。

由上可知,劳动教养不经司法程序就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如此一来,对行为人是否适用劳动教养以及适用期限完全取决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无权干涉,不能对公安机关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有关劳动教养的一切事宜完全由公安机关一家说了算,这样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导致当事人的人权被肆意践踏。

三、劳动教养具体改革措施及建议

(一)完善劳动教养执行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劳动教养制度执行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要加大劳动教养执行的立法规范力度,转变以往重实体、轻程序、漠视执行的立法观念。在当前劳动教养立法体系日臻完善的关键时期,可尝试先制定一部专门的劳动教养执行法规,对劳动教养执行环节所涉及到得一系列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待到时机成熟之时,再将该法与劳动教养的主体法律进行整合,完善劳动教养法律体系。

(三)以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为核心,构建符合法治要求和时代特征,既区别于监狱又能体现教育改造特色的劳动教养新制度。即在劳动教养执行过程中引入类似“人格调查”的机制,从教育矫正的现实需要入手,建立一套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劳动教养新制度,使分类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四、结束语

劳动教养制度在预防犯罪、教育改造违法犯罪之人、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同时也在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执行环节等方面存在弊端。我们不能将其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乐观,忽视这一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改革的紧迫性,建议在执行环节,应该更多的吸收、借鉴国外的最新成果及先进经验,使其改革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更加符合法治要求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乔金茹.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存废问题之思考[J].法律适用.2003年06期

作者:王莉

劳动教养立法思考论文 篇2:

从宪法角度浅析劳动教养制度

摘要:在过去的50多年里,劳动教养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极为明显。但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轮廓基本建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教养制度的很多方面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与法律的正当性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法治国家中劳动教养制度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为今后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养制度;违宪性;改革和完善

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在建国初期的“肃反”运动中应运而生。这一制度产生伊始就存在着很多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些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扩大的趋势。作为一项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制度,劳动教养违反了宪法和立法法的相关规定,直接关涉公民基本人权等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考。目前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在实施过程出现诸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劳动教养制度是否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深刻问题。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违宪性

2006年10月,时年仅11岁的永州女孩乐乐(化名)失踪。11岁乐乐被朋友周军辉骗奸并被胁迫卖淫,三个月里接客一百多次。受害人母亲乔装打扮确定情报后,请两名亲戚扮成嫖客救出了女儿。此后,唐慧为女儿的遭遇奔走各处上访,上访中屡屡受到不公正对待,被抓被打。2008年4月,案件由永州市人民检察院向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但唐慧对判决结果不满,继续上访。2012年8月湖南省永州市公安局零陵分局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由,对唐慧处以“劳动教养1年6个月”。 这个事件一出现引起一片哗然。劳动教养这种缺乏限制人身自由合法性的的制度遭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激烈批评,同时引发对劳动教养制度违宪性的深入思考。从宪法角度看,劳动教养制度作为一种行政处罚措施,是宪法之痛。这包括五个方面:

1、违反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劳动教养制度所依据的法规、规章明显与上位法宪法相冲突。

2、违反宪法规定的人权保障原则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的劳动教养案件,剥夺公民自由的权利不应转给行政机关。但事实是基本上是公安机关自行侦察自行决定,导致其权力累积过大,平等性和公平性失衡,劳动教养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权,并以此为威慑,影响到公民表达权、信访权、财产权的行使。被劳动教养者的宪法和法律方面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所以违背了该原则。

3、直接违反宪法规则(正当程序原则)

憲法第37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一款)。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而劳动教养制度是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长达数年处罚,这是一种比逮捕更加严重的侵害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理所当然应遵守宪法第37条的规定。由于司法机关具有中立性,公开性等特性,最适于作为第三者解决纠纷,因此纠纷一般应由司法机关解决,再交由公安机关执行。但我国劳动教养的决定由各地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作出,但是实际上由于该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设在公安机关,日常事务也由公安来处理。公安机关是承担维护社会治安任务机关,劳动教养的对象又是可能破坏社会治安的人。这就导致公安机关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即使公安机关是出于公心,也不排除仅仅从本单位职责出发,而使非经合法合理的法定程序任意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的情况发生。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劳动教养制度虽然有其缺陷存在,但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否定。在特殊历史时期,这项制度的确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和法制的进步,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面对“上访妈妈”唐慧事件、重庆大学生“村官”任建宇因言获罪被劳教事件等,再次将劳教制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让人不但认识到劳动教养制度的违宪性,而且对于如何修正使之合宪,我国许多学者提出了改革劳动教养制度的构想和进行劳动教养立法制度设计,并且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如今,我们是否需要对劳教制度进行改革呢?答案好像呼之欲出。随着劳教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与中国人权状况和法制进步趋势相悖,这一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改革不可避免。

据报道,甘肃、山东、江苏、河南的四个城市正在进行劳教制度的改革试点,试点工作由违法行为矫治委员会负责。此项试点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委关于印发《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委员会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进行的。我个人认为,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1、关于劳动教养的司法化

劳教教养制度改革要坚持“司法化”,就是要将劳教教养纳入司法审查,走正规的法律程序,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由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现在劳教教养最让人诟病的就在于劳教基本上由公安机关自己当自己案件的法官,程序上缺乏中立性和公平性。因此,未来的违法行为教育矫治不能再采用这种公安机关一家审查的方法,而必须引入类似于西方国家那样的司法审查机制,实现明确分工,相互监督,由公安机关搜集证据,并提交法院,由法院来居中裁决是否对当事人采取矫治措施和限制相应的人身自由。同时,也可以参照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让检察机关有权介入监督,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可以提出控告。甚至可以鼓励广大的人民群众发挥主人翁的意识,监督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司法执法的合法合理性。

2、 关于劳动教养的期限

劳动教养限制人身自由最长可以达到四年,这是一种相当严重的惩戒措施。与刑法中的管制和短期自由刑相比,在严厉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违背了比例原则,在实践中会导致种种反常现象。要缩短限制人身自由的年限以消除劳动教养与短期自由刑在严厉程度上的失衡现象。

3、 关于劳动教养制度的创新

劳动教养制度是对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但非犯罪行为的一种强制措施。如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及精神病人等没有可责性,不以犯罪论处;而一个吸毒成瘾的人,即使治安拘留也改不掉他的毒瘾,因此对吸毒者的保安處分是强制戒毒,这也不是犯罪;而加入对一个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成年人进行劳动教养。根据危害程度的大小,对轻罪或者不作犯罪记录处理,可以借鉴外国相关制度,给一个期限,如果两三年没有再次犯罪就抹掉这个记录。不能说劳动教育一概不算犯罪记录,也不能说一概要算犯罪记录,而是根据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4、 关于劳动教养的法律程序明确化

劳教教养如今成为公安机关对那些证据不足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劳教了事。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更是将上访人员作为劳教的重点,以实现地方“维稳”,唐慧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一例。首先,要通过法律途径来重新明确确立劳教的标准、条件和范围,让劳教的法律程序与实体法相对应。其次,劳动教育应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如说明理由、听取申辩和职能分离以及公开、公正的程序。应设立有相对独立性的裁决机构;裁决应实行听证制度,听证原则上公开,允许相对人与调查、指控机构辩论;相对人在听证中所作的申辩,裁决机构认为有理的应予采纳;最后,完善劳教对象的救济途径。在裁决阶段,对裁决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在实施劳教或矫治阶段,对劳教措施、方式,实施的惩戒行为不服,同样应该可以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以上关于劳教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趋势均属个人观点,且至今仍是理论上的探讨,具体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但只要我们能明查劳动教养制度的违宪性,并付之努力修正,劳动教养制度真正完善之日就在明天。(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本文属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戴小容.行政程序法的理论基础及法律价值[J].实事求是,2005(3).

[2]陈瑞华.劳动教养的历史考察与反思[J].中外法学,2001(6).

[3]司法部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课题组.改革与完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下)[J].中国司法,2004(4).

[4]云山城.劳动教养立法刍议[J].政法学刊,1996,(4):8-9.

[5]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310.

[6]董升太.完善当前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探析[J].荷泽学院学报,2005,(2):27.

[7]余凌云.违法行为矫治措施[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6):65.

[8]陈瑞华.劳动教养的历史考察与反思[J].中外法学,2001,(6):648.

[9]邹惠.论劳动教养适用对象规定的完善[J].政法学刊,2004,(8):21.

[10]王博冰.关于劳动教养的几个法律问题[J].执法研究,2006,(6):55.

[11]岳光辉.治安管理处罚法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1):69.

[12]段学标,朱锦成.完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5,(6):72

作者:王梦凯

劳动教养立法思考论文 篇3:

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的思考

摘要: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劳动教养制度,从其产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从1957年创立至今已历经风雨五十余年,在此期间该制度的利弊一直饱受争议,对其存废之争亦达数十年。本文通过分析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进程和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在勞教存废之争的理论基础上,对劳教废止后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劳动教养制度;废除之争;改革完善

作者简介:刘冰(1989-),女,汉族,河南济源人,青海民族大学12级法硕(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规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至此,关于劳动教养制度存废问题的激烈争论终于尘埃落定,在我国实行五十余年之久的劳动教养制度终于走入了历史。

一、劳动教养制度废除的必要性

劳动教养制度经过50余年的风雨历程,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缓解了我国严峻的治安形势,解决了司法资源匮乏的情况,弥补了我国法律的不足之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各项立法的完善,法制教育的普及,公民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劳动教养制度显露出一些问题与缺陷。

(一)劳动教养制度立法上存在严重欠缺

关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实行的法律依据学者们达成的共识是:“195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和1982颁布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以上三项法规,均属于行政法规的范畴。但是,199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第十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由此表明我国的行政法规没有制定限制人身自由处罚的权利,同时《行政处罚法》中也不存在关于劳动教养制度的规定。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开始施行,其中第八条第五项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而劳动教养的主要法律依据均是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明显不符合《立法法》的规定。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留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但实际操作中,被执行劳教的人员并未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此种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做法是与宪法的精神及规定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法制构建中,劳动教养存在的合法性根据岌岌可危。

(二)劳动教养制度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国家的法治建设在大踏步前进,1957年劳动教养笼统的几条规定用到现在,内容已经严重过时,损害了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具体表现为:

1.决定和执行程序中随意性大,缺少监管和救济措施,有违程序正义

柯维尔曾将程序比作正义的蒙眼布,而最初也有文件对劳动教养的管辖机关“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做了相关规定:它一般由公安、劳动、民政、司法、法制等部门组成,内部有分工,将办案与审批工作分开进行,实现权力制约,尽量在体现程序的合法正义。但在实践中,通常将劳动教养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公安局内,由公安局的局长或副局长兼任劳动教养委员会办公室的主任,并由其掌握公章,因此,公安机关在劳教的适用上拥有绝对性权利。公安机关本身是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力量,但在劳教的适用中其既做了裁判员又充当了运动员,自己盖章、抓人,没有有力的监管,极易产生混乱。同时,劳教的性质一直很模糊,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这就导致了被劳教人员的相关权利在遭受损害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济。

2.劳动教养的法律性质与它的严厉程度不相符

劳动教养无论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改造手段或行政强制措施,它主要以预防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为目的,适用于仅为轻微违法行为,但还达不到犯罪处罚标准的人。197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其中对劳动教养的期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年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节日、星期日休息。”劳动教养是对不够刑事处分的劳教人员的人身自由的限制,但它比刑法中的管制(3个月至2年)和拘役(1个月至6个月)这两种刑罚还要重。构成犯罪的处罚比不构成犯罪的还要严厉,逻辑发生了混乱,形成了严重的不协调。

(三)不利于我国国际义务的履行

1988年,我国签署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成为了人权宣言的缔约国。《公约》第九条第一款规定:“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第三款规定:“任何因刑事指控被逮捕或拘禁的人,应被迅速带见审判官或其他经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力的官员,并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审判或被释放。”根据国际条例的规定,凡是条约的缔约国和参加国,除保留条款外,都有义务履行条约的规定。在保障人权成为全世界共同信仰的今天,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不仅与我国签署的国际条约相冲突,同时与我国所奉行的维护人权、依法治国的政策也不相适应。

二、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的思考

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是中国人权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但鉴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劳教不能一废了之,关键是如何处理劳教制度废除后遗留下的难题,如何使新制度尽快的衔接上。

我国许多学者和法律工作者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后续措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对策,主要的观点有:1、刑罚与行政处罚化分流,即将现行劳教调控的对象进行分流,将其中构成轻微刑事犯罪的对象纳入刑法轻微罪系统;将另一部分治安违法者纳入行政处罚系统①2、轻罪化,借鉴西方现代刑法犯罪的分类,将现有的劳教制度改建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轻罪制度,纳入犯罪圈,建立轻罪法庭和轻罪监狱。3、建立我国的保安处分制度,可以将西方的保安处分制度引入中国,在废止劳动教养的同时,通盘考虑并解决目前各种保安处分措施存在的问题,实现保安处分措施的法治化。4、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或社区矫正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规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指明了劳动教养的出路,即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但是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长期重刑主义的影响下极其的不成熟,现实中的处境极其尴尬,存在很多缺陷及漏洞。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朱薇在专访刑法学家陈忠林教授的报道中,陈教授曾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起,劳动教养的法律化问题便纳入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规划中,尤其是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将制定《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根据立法计划,这部法律草案是要在2010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讨论通过的,但是就在一个问题上‘卡’住了,就是劳教审批机关放在哪里、谁来审批劳教。当时各方对此分歧较大,最终导致法律草案未能上会。”②现在劳动教养制度虽然废除,但是对其后续工作的关注不够。笔者认为可采用徐昕教授的先构建由司法行政机关主导、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一体化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兼顾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和帮助服务;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刑罚执行权,对罪犯实施必要的监管;社会团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对罪犯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帮扶的建议。③当然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看,最终从长远来看我们应在制度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尽快的制定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

[注释]

①屈学武.轻罪之法价值取向与人身权利保护[J].河北法学,2005,11(11).

②朱薇.废止劳教是人权保障的重大进步——专访连续8年提劳教改革建议的刑法专家陈忠林教授[J].新华每日电讯,2013,11(008).

③海燕.劳教时代废止,新制度如何尽快接轨[N].中国商报,2013.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于建嵘.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路向[J].战略与管理,2009(5).

[3]徐丹.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存续的可行性辨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刘冰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下一篇:公务员个人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