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影响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影子银行的影响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摘 要: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的原因,并阐释影子银行对中国的货币体系、商业银行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影子银行;原因;影响

近些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市场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据中信证券估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达到了23万亿元。本文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特征

2007 年8 月,在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Paul McCulley)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概念,指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定义,广义上的影子银行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狭义的影子银行指“信贷中介系统中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纽约联储将影子银行界定为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的金融中介机构。

“影子银行”的特点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从功能上看,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一样具有信用中介的作用,也能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化;从机构上看,影子银行包括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信托等;从监管上看,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或者不像传统银行那样受到严格的监管,影子银行发行的往往是复杂的结构化产品,传统的监管方式很难适用;从风险上看,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复杂、信用链条长,杠杆率高,且多为场外交易产品,信息不透明,因而比传统银行蕴含着更高的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产品结构较为简单。美国的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各种结构复杂、信用链环环相扣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衍生品;而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资产规模较小,杠杆水平较低,较少使用复杂的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大多数仍然是结构简单的信贷扩张,并且影子银行的各种产品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信用链条。第二,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基本上脱离传统的商业银行独立发展,而中国的影子银行则依附于传统银行发展,主要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本身就是银行的一部分,是银行为了脱离监管的束缚、创造更多利润而把部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中国的信托业务也大多采取“银信合作”的方式,信托公司将企业所需贷款的项目“打包”处理成理财产品,由银行主导设计后发行,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企业获得所需贷款,银行、信托公司获得相关管理费用,投资者有风险地获得预期收益。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1)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理财产品、表外商业汇票、委托贷款等;(2)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的部分,例如信托融资、券商资管、典当行、小额担保公司、融资租赁、私募基金(PE)等;(3)各种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产品;(4)民间借贷体系和互联网金融等。

二、影子银行膨胀的原因

总体来讲,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膨胀的原因可以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解释。从资金需求来看,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一直有很强烈的融资需求,而商业银行贷款很难完全满足这些融资需求。从资金供给来看,中国的居民储蓄增长迅速,这些储蓄资金需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投资渠道;而银行也希望突破监管的限制,通过影子银行业务获取更高的收益。

(一)影子银行资金的需求

中国的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中国的银行信贷分配极不均衡,大型国有企业信誉良好、抗风险能力强,很容易以较低的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中小民营企业近些年来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空间被挤压等问题,企业的生存状况和盈利能力不断恶化,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不得不以较高的利率从影子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这就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

自2008年中央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后,地方政府掀起了一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成立地方融资平台,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融资。地方债务规模迅速膨胀,2010年底达到了10.7万亿,其中80%是银行贷款,面临着严重的违约风险。

银监会等四部委自2010年开始着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并陆续出台了各种措施来限制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导致地方政府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在建项目。因此,为避免出现违约问题,很多地方融资平台转向信托等影子银行来获取资金支持,不断地借新账,换旧账。另外一些银行为了避免前期的贷款变为坏账,也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间接地给地方政府提供后续资金。

(二)影子银行资金的供给

近十年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快速膨胀,截至2012年末,中国的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M2/GDP达到1.88,市场一直处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与巨额的货币供应量相对应,中国的居民储蓄额也迅速增加,2012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将近40万亿人民币。然而由于央行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存款利率长期被人为压低,在通胀较高的年份存款利率甚至为负利率,再加上中国股市长期低迷、住房限购等因素,普通居民严重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城乡居民希望获得更高投资回报率的需求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吸引了大量存款,资金绕开了传统商业银行存款渠道,从银行表内转移到了表外,成为了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商业银行受到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信贷额度等诸多方面监管,信贷扩张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益,通过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方式将大量资金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扩展了信贷空间,提高了经营利润。特别是当央行收紧银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市场资金供不应求,银行有更强烈的动机通过表外业务来发放贷款。

影子银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打破银行业垄断,进行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导,社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凭借其在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长期享受低风险高收益。尽管目前银行业仍然在融资市场中保持相对优势,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通过与银行合作或是其他形式来分享市场融资业务的收益,银行在融资市场的垄断地位也在逐渐削弱。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一种表现,是金融机构通过设计新颖的金融产品来突破监管限制的结果。相比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与资金需求者之间处于更为平等的地位,影子银行能根据融资者的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三、影子银行的影响

(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有两个: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由于中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宏观经济。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这种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第一,影子银行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融资的结构。过去中国的社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90%的社会融资都是银行贷款,近些年来社会融资结构趋于多元化。央行的《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降6.1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8.2%,同比升6.6个百分点;2012年新增的2.93万亿社会融资中信托贡献了1.29万亿。影子银行的发展动摇了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中的垄断地位,过去央行只要控制了银行贷款规模和流向就能掌握社会融资情况,而现在影子银行同样具备了强大的信用创造的能力,仅仅调控银行贷款规模、盯住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完全掌握社会融资情况,很难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效果。另外,由于大量的影子银行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其规模和投向难以监测和统计,更是加大了央行掌握社会融资情况的难度。

第二,影子银行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充足,市场对影子银行资金的需求减弱,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规模相应也会减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但央行紧缩货币时,银行信贷额度减少,资金供不应求,一些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企业就会转向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补充了商业银行收紧的信贷,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子银行的利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信托融资的利率高于一般贷款利率,民间融资的利率更是高达20%以上。影子银行资金的利率不受制于央行的利率限制,完全由市场的供需决定,更能反映出市场的资金供需状况,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利率市场化。大量资金绕开银行而投入到影子银行体系中寻求更合理的回报率,造成了金融“脱媒”现象。影子银行的活跃使得社会融资的规模越来越难以统计,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迫使央行向价格目标转换,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从而不得不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第四,国家通过控制信贷的投放方向可以影响产业结构,影子银行会削弱政策的效果。央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能够影响国家的产业结构,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一些受到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却能够从影子银行获得资金,导致国家的产业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补充。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领域居于垄断地位,但由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信贷配给等限制,一些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足够的银行贷款。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种种限制的问题。影子银行游离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设计增加了市场的信贷供给,满足了市场的融资需求。一些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经营前景不确定性较大、违约风险较高,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为其发放贷款,影子银行则出于高收益的目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这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影子银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民间融资甚至高达20%以上,吸收了部分原本存放在银行的资金,长期而言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影响。同时,影子银行的经营方式更为灵活,提供的金融产品更为丰富和个性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小微客户群体。

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很容易向商业银行传导。商业银行为了绕开监管获得更高的利润,发行了大量的理财产品。然而银行并未向购买者说明理财产品资金的投向,各种期限和收益的理财产品放在同一个“资金池”中,信息极不透明,并存在着期限错配的问题。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则认识不到这些风险,认为银行会为理财产品兜底,一旦理财产品投向的业务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理财产品就会发生违约问题,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也会给银行的正常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了一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也引起了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

第一,从资金流向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资金从最初的提供者到最终的使用者的链条变长,很多资金都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而没有直接进入到实体经济。例如,一些大型国企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从银行取得了低息贷款,然后用这些资金购买信托或其他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来赚取息差,而并没有把资金直接投入到企业生产中。一些流入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和民间借贷的资金更是类似于“庞氏骗局”,不断地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而没有投入到企业生产或是基础设施建设中。

第二,从资金成本来看,企业从影子银行获得的资金的成本平均要高于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中国发行的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大多在9%~15%之间,民间借贷的利率达到了20%甚至更高,而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净利润都在10%以下,很难承受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高昂的资金成本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也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的规模。由于融资困难和资金成本高昂,许多中小企业干脆放弃了实业,将资金投入到影子银行体系中赚取利息。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萎缩和制造业的衰退,整个国民经济也将失去稳固、强大的根基。

四、结论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影子银行在满足各类融资需求、金融创新、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过度使用杠杆等原因,影子银行体系也蕴含着巨大风险。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引导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第一,加强并完善影子银行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第二,应对不同性质、不同风险的影子银行实行差异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第三,建立统一的影子银行监管机构,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各项法律法规。第四,建立防火墙制度,有效隔离影子银行风险。

参考文献:

[1] 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4).

[2] 鹿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与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 赵蔚.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3,(5).

[4] 雷曜,祝红梅,王亮亮.客观看待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J].中国金融,2013,(4).

[5]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3).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王维维

第2篇:影子银行运作模式及其影响

[摘要]影子银行是监管不足环境下,银行表外业务的一种创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的推手是金融脱媒。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影子银行形成了多元化营运模式,对银行、信托、证券和政府融资等行业的业务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决定了其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体系影响的程度,在大量提供共享金融要素的同时,其金融脆弱性也凸显。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基础。

[关键词]影子银行;模式;影响

[

从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影子银行可以简单概述为银行表外业务缺乏监管条件下的集中表现形式。具体来讲,影子银行包括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如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贷款承诺、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担保、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和机构。

一、影子银行的产生

影子银行的推手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脱媒危机。为了应付脱媒导致的银行危机,政府开始鼓励银行金融创新,并逐步放松金融监管。银行体系围绕产品、服务、工具和组织的金融创新潮开始出现。

(一)资产证券化为影子银行的兴起提供了可能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和高收益债券的兴起,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遭遇巨大冲击,开始走向资产证券化,发展“发行一分销”的经营模式。资产证券化通过提供在特定市场进行交易的金融产品,促使银行的部分流动性欠缺资产转向高流动性而获得盘活,是一个有效的、低成本的筹资途径。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表,清理风险资产,平衡表内的各种财务比率,进而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此外,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过程,由于各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出现和上市,满足了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基于上述原因,资产证券化在欧美国家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影子银行的基本业务模式。

(二)金融管制放松是影子银行成长的前提

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美国金融体系中,有两部重要的法律为银行业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实施了60年之久阻碍银行业转型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有关条款,从法律上消除了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其结果是商业银行开始同时大规模从事投资银行的活动。随后,美国于2000年出台了《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该法规定场外交易不受商品交易委员会监管,一定程度成为影子银行的保护性法律,导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起云涌。

(三)旺盛的资金供求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壮大

一方面影子信贷传导作为金融创新,构成了一部分社会总货币供给。另一方面,拥有闲置资金的供给者,为了实现存款的保值增值,进而获取更高的收益,也乐于承担风险,参与影子银行的交易活动。

不管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元危机和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政府推行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6年间,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由宽松走向适度紧缩,在收紧银根的政策背景下,企业与个人的资金需求都没有得到遏制,投资渠道长期缺位。为了摆脱金融抑制,资金供应者开始把大量的闲置或低收益资金转向银行以外,寻求更高收益的投资领域。于是,大批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和民间借贷机构相继出现。围绕着这些机构,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服务、衍生品层出不穷,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规避监管是影子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

影子银行的动力主要来自利率管制和金融管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均衡利率会在动态中不断达成。在政府管制条件下,市场利率始终低于均衡利率,必然导致存款的供应量少于银行希望的存入量。二者的差距就是短缺的存款。为了获得这部分短缺的存款,银行愿意付出更高的利息,并把存款贷给另外的借款人,使存贷之间仍然产生利差。这是影子银行规避利率管制的基本原理。中国利率管制形成了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促使商业银行大量发行银行理财、集合理财和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以满足“短缺存款”供应者对存款高收益的需求。此外,中国金融管制还包括另外两类,一是贷款规模管制,由此引发了银信合作、票据承兑和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二是行业信贷管制,导致房地产信托、私募基金大量涌现。

二、影子银行的模式

按照影子银行运作的过程和发挥的效能来划分,可简单将其归结为资产证券化型组织、运作型组织和结构型投资组织。此外,具有典型混业特点的银行一证券交叉业务,包括有价证券的一、二级市场业务、经纪、融资融券和承销业务等,也被列入影子银行体系。

(一)银行理财模式

“资金池一资产池”理财产品是国际上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普遍采用的银行理财模式,也是一种类基金化运作模式,具有“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四大特征。国内银行业资金池—资产池与国外相比,具有风险量度低而扩散速度快的特点。由于人民币理财过程中的银行基础资产没有像国外那样多次抵押和打包,因而总体杠杆率较低。同时,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中没有植入类似SPV的风险隔离机制,如果基础资产出现问题,很容易形成威胁表内资产的反向传导,把风险直接带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银行理财的资金池一资产池模式见图1。

(二)信托产品

我国信托业的参与方主要是商业银行、政府投融资平台、基金(信托平台)等金融机构。银信合作是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形式,单一资金信托是我国信托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信托资金的投向集中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房地产和工商企业。2013年我国信托业规模增速为46%,截至2013年年末,信托资产总规模达到10.91万亿元。信托业成为资产规模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服务业。推动我国信托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严格的监管,促使银行利用信托等金融创新进行突破,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表内外价格双轨制的存在,激发了银信之间利用价差进行套利的动机和积极性。

由于刚性支付的要求,以及由政府主导的信托机构之间兼并重组(接盘)的预期较大,我国信托业问题因技术原因引致整个金融体系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小,但并不排除信托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整个信托业大范围违约事件发生的可能。由于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形式,银行体系对信托业的系列风险并没有天然的免疫力,风险联动的基础是存在的。银信合作模式见图2。

(三)地方政府融资

城投债作为一种证券资产,是银行理财产品和银信合作产品的重要标的物,它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子银行的产品风险。城投债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城投公司的组建和管理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是以现有的市政资产包括土地、房产和公用事业类资产(水、电、气、热等)注资成立平台公司,地方财政部门为它的管理和营运核心,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二是以国有资产注资成立平台,受地方国资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监督,是地方政府的市场化经营主体。

我国城投债的融资投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在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城投债的发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我国城投债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城投债是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债务体系中相对优质的一部分,尚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但恰恰是城投债理论上的低风险率保障和统计上的零违约宣传,导致了表面的安全,实质上降低了城投债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催生地方政府平台的道德风险。

(四)银证合作

银证合作是银行以本行的票据和信用证为标的物,通过券商通道实现表内资产向表外转移的一种手段。这是在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强银信合作管理之后,银行开拓的另一表外业务通道。具体操作步骤包括,银行首先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然后与券商的资产管理机构签订定向理财合作协议,将表外资金委托给券商,本行仍为资金托管行。按委托协议的安排,由券商资产管理机构运作理财资金,对银行已贴现的票据(表内资产)进行买断,从而实现表内资产向表外的转移。银证资产管理合作,银行动用信用额度,将信用类资产向表外转移,具有典型的影子银行特征。

(五)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主要指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而形成的集合性投资理财产品。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具有鲜明的投向性和目的性,同时行事低调,充满神秘色彩,是影子银行构成中的重要分支。近10年来,国内私募基金的发展风起云涌,在资产规模上甚至可以比肩银行,成为银行的重要业务对手,其丰厚的行业利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但与银行相比,私募基金是一种“灰色”的运作模式,对投资者公开的信息有限,同时信息的获取渠道狭窄,这导致私募资金长期游离在监管之外。一些股私募权投资机构,可能以圈钱作为发起的唯一目的,对所投企业和项目没有法律意义的风险审核和充分的尽职调查。在越来越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中,这类草根机构引发风险的可能性最大。

三、影子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1.高杠杆率。影子银行是运行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产品和机构,其所依托的非存款资金不受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规范,也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因此,理论上它吸纳存款的规模可以达到无限大,其资产池中的资产可以进行多次无限制地抵押担保、再抵押再担保,从而推升杠杆率。影子银行高杠杆率的运作方式相应抬高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杠杆率,是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杠杆率的业务模式下,影子银行的风险与资产价格高低息息相关。当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风险将快速集聚,影子银行为了弥补资产下跌形成的损失,不得不动用相应的资本金来偿还债务。当影子银行出售风险资产规模达到一定量值时,会引起风险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使资产池内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从而加剧资金紧张局面,直接威胁银行或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2.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影子银行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从货币市场获取资金,期限较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较差。其资产管理的主要标的物是一些期限较长、风险较高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如银行信贷资产。这种资产与负债的高度错配是影子银行信用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大隐患。当金融市场出现不稳定信号时,投资者也就是影子银行的负债方可能会考虑撤出部分或全部资金。在兑付投资者的过程中,资金形成卖方市场,影子机构将很难再从市场中获得新的融资,以新账还旧账的业务模式被打乱。如果资产池中的长期限资产无法立即为银行变现解困,银行流动性困境或系统性流动性危机就难以避免。

3.关联传导。这是指影子银行体系通过通道业务进行风险传导。“通道传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传导。一方面,商业银行直接为影子银行产品创新和期限转换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直接购买影子银行的各类创新产品和工具以期提高表内收益。二是混业业务之间的传导。包括影子银行与银行内部非信贷部门(含信托、保险、基金和证券)之间,以及影子银行与银行外部银信、银证、银保和银基之间的各类业务和各类代理业务传导。三是影子银行通过国际金融活动建立起的跨国传导。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影子银行的国际通道逐步成为全球表外业务最大的利益和风险通道。

4.监管放松。在金融自由化时期,监管当局往往将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置于管制要求之上,放任金融机构以规避监管和拓展利润为目的的过度产品创新行为。监管当局管制力的弱化,为影子银行内部风险培植和聚集提供了土壤。影子银行的风险暴露和引燃是在两种情形下下发生的:一是高杠杆化产品的机制链条发生急性断裂时,“影子大厦”会因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而倾覆,此时监管当局的事后监管已经于事无补。二是影子银行在常规状态下突然遭遇监管阻击,比如政策性紧缩、规范性调控以致强有力的行政性干预等措施时,会迅速陷入流动性风险,融资主体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5.无保护性。影子银行是游离在政府监管之外的产品、服务和机构,它失去了法律和政策性安全网的保护。一方面,它的所有融资不能被列入保险系统的存款保险制度范畴,不能在紧急状况下获得保险公司的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是附属于商业银行的“地下”银行,除少数政府支持型业务外,当流动性出现问题时,不能享受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资金支持。此外,影子银行的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担保是完全的市场化行为,产品和担保方的信用等级因市场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当出现信用或流动性风险时,很难获得政府的救助。

(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有益补充

金融的本质就是资金的融通过程,亦即汇集闲散资金提供给资金需求者。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具有天然的缺陷,随着新资本协议的规范和监管的日趋严格,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商业银行存在追加资本的路径制约。另外,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习惯于与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结成同盟,还没有在针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碎片型、零售型资金供给上形成机制。这种市场倾向性导致一个庞大的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影子银行顺应了这种需求,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和风险安排,使原先残缺的资金市场得以补充和完善,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及其服务的群体得以扩大和激活。当前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具有较强的补充效应。

2.影子银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商业银行风险转移

由于存在着客户对新型产品和全面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同时提供服务的银行也亟待实现业务转型,因此,金融创新成了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新秩序下生存、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影子银行恰恰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中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是影子银行金融创新最典型的代表。通过高杠杆率的实现,资产证券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融资途径,并引发信用体制的创新,实现了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换,商业银行的风险转移机制得以形成。

3.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产生挤出效应,加剧了金融脱媒

金融管制环境下,很大部分资金供求不再以商业银行为协议平台,而是绕过商业银行进行体外循环。影子银行实际上可以模糊地理解为一种变相的资金存贷模式。目前,私募基金、信托机构、担保公司、典当行以及小额信贷机构几乎都能以非银行揽存的方式募集存款,并向特定的机构进行类似银行的放款。互联网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揽存和高利贷的效率甚至远甚于银行,它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资金获取途径,又以高息进行广泛的揽存。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变相揽存和放贷,影子银行已经成为类似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机构,必然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可避免地挤出,从而加剧金融脱媒格局。

4.影子银行虚增盈利,扭曲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的加速发展和占比提高,是商业银行改善盈利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商业银行适应金融脱媒现实环境、绕道发展的唯一选择。银行理财业务作为一种创新型中间业务,顺应了商业银行的结构优化和利率改革方向,推动了银行经营思路和战略的转型。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和对外合作带来的盈利增加,并非建立在经营水平提高和盈利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而是寄生性地利用了商业银行现有的资金和客户渠道,实际上成了商业银行虚增利润、有限创新的外在表征。此外,由于创新动力不足,商业银行出售理财产品募集的很大部分资金被绕道还原成了信贷资产,这部分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过度扩张而导致的对理财业务的扭曲,是利率市场化预演背景下高息揽存的变种,也是银行规避监管进行资本套利的手段。银行理财以中间业务的外衣,掩盖了银行的实际业务结构、创新能力和经营水平,造成了商业银行的虚假繁荣。

四、监管建议

在鼓励影子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发挥补充性融资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对银子银行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聚集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金融不断深化的先决条件。

首先,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基本载体,具有动态性、长期性、预演性的特点。因此,政府和监管部门应从长期性的制度安排出发,明确相关的政策和立法,确保影子银行在有法可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防范和隔离系统性风险,同时保障参与方的合法诉求和正当权益。其次,对影子银行机构、创新产品实行不同社会影响和风险等级的分类管理,建立相应的动态和协调监管机制,通过影子银行微观监管体系及不同监管单元之间合作机制的架构,规范和确保影子银行安全营运。第三,建立统一的信息获取、发布、共享、处理平台,降低交易成本,限制高杠杆率产品的运作行为,强化影子银行信息披露义务,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苗晓宇,陈烯.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沂的影响探析[J].华北金融,2012,(2).

[2]谭洪涛.影子银行的兴起及其对财务报告的挑战[J].会计之友,2013,(10).

[3]冯柏.对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运作模式及风险特征的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7).

[4]尹继志.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运作、风险特征与金融监管[J].新金融,2013,(2).

[5]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J].中期报告,2013,(4).

[6]肖崎.影子银行体系与流动牲创造的新形式[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7).

[责任编辑:熊一坚]

作者:王文乐

第3篇: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机构创新的不断推进,影子银行通过非常规的形式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边界,从而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影子银行一方面能够促使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及盈利能力发生转变;但另一方面由于其高杠杆性、高关联性以及期限错配等特点又放大了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本文着重探讨了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影子银行 业务发展 影响

1 影子银行的定义和基本内涵

1.1 影子银行的基本内涵 影子银行的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在该会议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使用了“影子银行”这一概念,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美联储则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一种在央行流动性支持和公共部门信用无法兑现的情况下设立的,能够积极转换融资期限、信用以及流动性的金融中介机构。影子银行的出现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采用信贷评级的方式优化信贷结构,并通过严格的社会化监管,以保证融资的正常稳定进行。而我国则在2011年由银监会在年报中对影子银行进行了科学统一的定义,它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一个非传统银行体系的、以信用中介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金融机构。本文中对影子银行的理解是:银行体系内外起到中介作用、从事信贷融资活动并且不受银行监管或是监管存在漏洞可能引发套利或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

1.2 影子银行的特征 影子银行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具有信用中介功能,通过与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相联系形成信用中介链;影子银行游离于对传统银行的监管之外;影子银行从事银行的业务活动,容易引发“挤兑效应”等系统性风险共四个本质特征(王胜邦、俞靓,2012)。蒋冠和霍强(2013)还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与欧美影子银行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并有许多相似点,如都具有流动性转换、采用监管套利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金融信用风险等特点。

2 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贷款在社会总融资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与2002年相比,其比重由92%逐渐下降至55%左右,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拓展,信用增量显著,仅在2012年就高达3.87万亿元,占总额的29.2%。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家庭和企业在影子银行的存款比例约占普通银行总存款金额的33%①。另外,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也给社会融资结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2012年为例,影子银行在当年的总规模为28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民间借贷、委托贷款、融资类信托产品是最主要的四类中介活动,其所占比例高达84%。而创投基金、典当、小额贷款公司等主体参与的信用活动规模较小,其所占比例仅为16%(纪汉霖、李曙,2013)。张佳坚(2013)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传统信贷难以满足经济体需求,迫使资本需求方转向影子银行;银行实际负利率以及投资渠道少,迫使资本供给方转向影子银行;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转贷业务,加剧了资本供求的不平衡等。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影子银行正在逐渐发展壮大,因此,需要探析其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并从中总结出影子银行的利与弊。

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3.1 正面影响 ①极大地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了中间收入所占比例。一般地,金融创新必然会带动金融管理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升级,这对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制的日益严格,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升迫使银行进一步加强贷款业务管理,采用信用等级评价的方式以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其资金安全。影子银行,顾名思义就是采用看不见的金融监管手段,在不采用相关金融部门监督方式的前提下,通过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市场和规模的方式,提升其盈利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影子银行还积极与信托、典当、证券公司等机构合作,加强金融资产业务的联系度,以满足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不同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提高业务的针对性和目的性。②有效地补充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缓解融资矛盾。随着我国利率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货币紧缩政策的推出和实行,商业银行融资矛盾也日益激化,一方面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设置多重借贷限制,人为加大融资难度,这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影子银行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针对一些融资需求较大的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融资战略,保证了其资金供给。另外,影子银行还极大的补充了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不足,完善了其功能结构(杨卉,2013)。

3.2 负面影响 ①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产生冲击。目前,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影子银行虽然筹款和放款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存贷款作用并无明显区别。同时,影子银行的筹资利率普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且放宽限制较少,这就使得引资银行代替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此外,自201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我国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以遏制其过快增长,保证楼市安全,开发商的融资难度逐步增加。而资金短缺问题势必会影响房地产开放商的开发规模和力度。但影子银行的出现给开发商们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向,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开发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①。②限制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议价能力,影响其经济效益。对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其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拓展,其融资渠道也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方面补充了银行的业务空白,增加了其存量贷款;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议价能力,不利于其盈利增长空间的进一步提升,影响其经济效益。另外,影子银行的出现还进一步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分流趋势,增加了经营负担,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③不利于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日趋发展完善,金融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对影子银行而言,其发展壮大是我国市场利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一定的冲击。④加速商业银行贷款分流趋势。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及微企业而言,其理想的融资方式为民间融资,它以其方便快捷、灵活多样、风险控制机制健全等优势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效地解决了其发展资金不足、融资周期长、融资难度大等问题,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另外,随着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创业板以及中小板等的发展成熟进一步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渠道获得发展资金,但与此同时这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分流趋势。⑤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环境的变化,其管理对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管理中所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加大了管理难度。影子银行要想适应当前的管理需求,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其风险应对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风险应急机制。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采用无形的手段和方式直接套取银行资金,而不显示资金的具体来源和去向,给其监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对其信贷资金使用情况作出科学的评价,也无法预测信贷资金回流的时间和金额,客观上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收回。

4 结论

由此可见,影子银行能够迅速发展很大部分取决于它能够逃避监督部门的监管,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影子银行监督方面的法律,避免这种没有监督的资金流隐患的爆发。而商业银行由于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的支撑,在资金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具有这么独特的优势就应该发挥出它的“价值”,改善存贷款利润结构,在盈利上可以直接做出让步抢占客户。影子银行则必须规范自己的业务,透明资产负债,并凭借自身目前大好的发展劲头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削弱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让金融机构多元化,健全金融秩序而稳定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金融时报新闻http://www.bigear.cn/news-206-93068.html.

参考文献:

[1]张佳坚.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J].金融商务,2013(14).

[2]蒋冠,霍强.中国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治理路径[J].宏观经济,2013(8).

[3]纪汉霖,李曙.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13(14).

[4]王胜邦,俞靓.影子银行:定义.监测和监管改革[J].国际金融,2012(9).

[5]汪宏程.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2(32).

[6]邱峰.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融合及风险规避研究[J].华北金融,2012(6).

作者:董珊珊

第4篇: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

概念: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特征:

(一)机构数量多,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大

(二)服务对象以中小企业和居民为主

(三)信用链条短,杠杆程度低

表现形式包括:

银信理财合作。银信理财合作是典型的传统商业银行表外影子银行业务,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影子银行形式。

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企业或个人等。

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对资金的吸纳与投资,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吸储放贷极其类似,应属于影子银行的范围。。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核心业务,广泛使用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创造与市场融资。

二、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从对商业银行的替代、补充、依附、促进、扭曲和扰乱来分析。

(一)影子银行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内外部金融脱媒,放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

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得更加短

期化和波动化,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系统性的风险开始显现。

(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市场有丰富的金融需求,当商业银行体系难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时,“影子银行”体系就通过创新的工具设计和风险分散安排,使原先不能完成的融资成为可能,进而扩大了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及其所服务的群体。影子银行机构灵活高效,满足了紧缩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缓解了商业银行业务覆盖不足造成的问题。 (三)影子银行体系依附商业银行

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除了其适应了形势需要,满足了特定的需求外,还在于其充分利用了银行的资源。在迅速做大自己的同时。也加剧了银行系统风险的集聚。

影子银行体系套取了银行资金,隐蔽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此时,如果银行根本无法或者没有努力去了解和监控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银行就不能正确地评估企业是否滥用了资金,不能把握贷款中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也无法预测信贷资金回流的时间和金额,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收回。

(四)影子银行体系扭曲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银行理财业务作为一项创新中间业务,不仅不占用资本,而且契合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增长,将加快推动银行经营转型。理财产品市场是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预演,一定程度上改变的银行的收益结构,缓解了金融脱媒给银行带来的存贷款

压力,增加了银行的利润。

(五)影子银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构建和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和引领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商业银行的一系列金融创新都来源于影子银行的先行实践。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带来了信用体制的创新,建构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化关系,使银行能够更加主动的管理信贷风险。

第5篇: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中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场由影子银行掀起的金融海啸,很快波及到了传统商业银行,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也随之壮大。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1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2.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它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例如,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领域,而房地产商所获得的利润又进入民间信贷,形成了一个资金循环。这使得当房市过热,政府需要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打压房产泡沫的时候,由于委托贷款、民间信贷、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政策抗衡,削减了政策的调控效果。

第6篇: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的定期爆发,使得影子银行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逐步文件,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一步步被压缩。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子银行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而有效避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影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越来越受到限制,市场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各大企业的贷款需求却在不断加强。相对而言,影子银行的监管环境比较松,这使得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并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金融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使得影子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银行资金出现了严重的错配问题,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银行内的可用资金,这就使得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有了显著的降低。

一、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内的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在进一步被控制,使得很多企业不能在商业银行中贷到相应的款项。因此,影子银行出现,有效的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使得商业银行在传统的银行模式上进行创新,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这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不过,由于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得都比较快,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严重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管理,降低其对银行业务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这几年来,我们国家的民间融资规模正在进一步的扩大中,这使得一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有了显著的降低。这种形式的融资方式,金融监督管理的力度比较低,这属于影子银行的范围内,但是这种形式的影子银行,却不断的滋生出了高利贷的形式,为资金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这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1.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客户提款需求

目前,国家不断的加强对利率的市场化建设,对一些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理已经基本放开。但是,我们国家的利率现阶段并没有完全的实现市场化。很多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都受到央行的严重控制,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在贷款过程中的需求不能被有效的满足。但是,影子银行的种类比较纷繁复杂,其收益率比银行存款的利率也要高得多,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和个人以及投资者都愿意将资金放到影子银行当中,这样能够收到更高的利益。很多影子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大部分的银行存款,使得很多商业银行的存款都被严重的分流,使得银行客户的取款需求有了显著的增加,这就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严重的降低,致使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严重的风险。

2.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到期支付需求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一个主要的优点就是其存款和贷款的期限都比较短,投资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收益,这就使得很多人都将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或者是到期的定期存款取出来,放到影子银行当中,使得商业银行的各项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商业银行中,越来越多的客户的取款需求额度有了显著的上升,还无形之中增加了商业银行到期偿还的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都比较少,致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严重降低。与此同时,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本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都使得商业银行的违约支付需求严重增加。在影子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收到的管理和制约相对比较少,其风险较之传统的银行,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影子银行太过依赖市场,对很多资产的价格都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这就使得影子银行不能对市场的冲击进行有效的抵抗。尽管影子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资者自己承担赢利和亏损,银行并没有保证投资者收益的义务,不过,影子银行在实际的发展中,是利用商业银行进行担保的,这就使得一旦影子银行出现了问题,很多商业银行就会代替支付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但是,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债务支付需求大大的增加了,也就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了。

3.加剧了商?I银行的体系期限错配现象

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过程中,期限错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会利用一些款起存款来支撑长期贷款。这样就造成了银行资产与银行的负债期间的不匹配,就会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的现象。一旦期限错配严重,就会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出现缺口,进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期限错配已经成为影子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影子银行会利用投资和的资金来进行房地产和信托等投资,影子银行通过出售理财产品来赢得相应的资金,一旦投资者停止投入资金,影子银行就不能获得有效的资金,这样就会出现影子银行的现金流短缺的现象,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存在风险,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的缺口越来越大,致使其资金流动性严重降低。与此同时,影子银行的资金可以全部放出去,这样就更加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程度,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对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关影响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发现,影子银行短期资金缓解流动性的压力,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债务偿还能力造成影响,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水平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影子银行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可能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也会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而严重降低,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各项业务的有效控制。

三、应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策略

1.对影子银行的业务进行规范

(1)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更好的降低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的风险,应该对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规范,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到央行的管理对象中,这样有利于央行对社会融资情况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同时,应该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央行对影子银行的宏观调控,这样就能够加强对影子银行各项业务的约束,也能够为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影子银行内部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的监督与管理,一旦影子银行机构内出现较高的风险时,能够及时进行监督与管理,避免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

(2)加强风险控制

影子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这样才能够对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也能够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程度进行有效的限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非银行机构,建立比较完善的流动资金应急方案,并不断的提高相关人员的任职资格,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司内部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现场监督管理制度,这样就能够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控制,避免产生严重的资金外溢效应。还应该在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建立完善的风险防火墙,这样就能够对影子银行的融资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影子银行中,避免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2.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

(1)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的避免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的严重影响,应该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加强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管理层之间的职责,并建立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的管理。在监督的过程中,如果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风险,董事会应该承担全面的责任,监事会也应该承担必要的监督责任,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该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策略,并在银行的各项业务中抽离出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行使监督权力,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2)优化管理策略

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策略,在制定的过程中,各个商业银行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制定,综合分析银行内部的财务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制定出控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策略,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也能够建立新的机构,并开发出新的产品,将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和管理模式都纳入到风险管理过程中,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影子银行的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的影响,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的更好开展。

(3)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

在影子银行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风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的规避这种风险,应该加强商业银行对自身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现金流量分析,并制定一些应急计划,加强对流动性薄弱环节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银行对自身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规避,有效的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影子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的影响,进而有效的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璧琴.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6.

[2]张里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5,(11):80-82+147.

[3]赵敏.关于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4]蔡群.影子银行对我国上市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的比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5]江西.我??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6]刘筠.浅析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4.

[7]解红.同业业务视角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与对策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4,(07):20-24.

[8]董薇.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监管机制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9]周娅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收益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4.

[10]张鹏飞.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1]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

[12]邹梦佳.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3]潘丕超.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14]蔡子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对宏观市场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3.

[15]程方泽.国内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13.

作者简介:芮琳琳(1978.06- ),女,汉族,籍贯:江苏省溧阳市,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第7篇: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衰

中国的影子银行在其全盛时期常常被中国分析师视为不可避免的,因全球和国内经济状况而出现。影子银行本身也扮演了政府无法履行的角色:为经济中新的需求来源提供贷款。这个过程始于全球危机。

2008年席卷美国和欧洲的全球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负面冲击,影响了全球股市和其他国家向这些发达国家的出口。2008年至2009年初,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萎缩。作为回应,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高达586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该方案引导资金升级和重建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从而引发固定资产投资热潮。

基础设施占经济刺激方案的72%,大部分支出是由地方政府实施的。中央政府为这一揽子计划提供了30%的资金,其余资金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借款筹集的。由于地方政府不能自己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工具从银行和影子银行机构手中承担了债务。刺激计划的实施,启动了影子银行业务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影子银行的增长强化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影子银行为风险较高的借款人提供了资金。影子银行是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另一种融资来源,它们建立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有效地创造了GDP。中国领导层承认影子银行有风险。主席习近平Jingping表示2013年10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潜在的问题和挑战从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我们密切关注可能影响来自外面的。”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的增加,政府官员选择不彻底根除影子银行业,而是加强了监管和监管。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12年11月,说“影子银行是不可避免的在银行发展业务…“影子银行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和解决方式是符合金融稳定委员会监测框架。银监会密切关注银行和影子银行部门的潜在风险来源,但允许影子银行活动继续进行。

银行有从理财产品中获利的动机,因为其他资产渠道,包括向国有企业发放低息贷款和央行票据的回报,都没有获得多少回报。如果将理财产品出售的做法被证明是对中国领导层不满意的做法,那么在银行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的做法后来被发现,整个财富管理业务很容易被禁止。事实上,这是有先例的。信托行业最早起源于80年代,将外国资金引入中国。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GITIC)由于在房地产领域的高风险投资而拖欠付款,信托和投资公司随后被暂停,并于2000年被勒令重新认证。

因此,中国领导层支持影子银行业,因为它满足了流动性供应和需求需求,推动了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由于过度的风险,无法从银行获得融资,因此能够获得影子银行融资,主要来自信托公司。地方政府被迫通过增加固定投资来维持增长,即使这些项目的回报很低。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地方政府的企业部门,为了以产生增长的名义为项目融资,获得了许多贷款,但这一过程充斥着道德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于地方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本身)的信用度获得贷款,严格来说,它们不是贷款借款人。资金用于建设从未被填满的城市,以及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比其他项目更可行。

影子银行产品不仅满足了融资需求,也满足了投资需求,因为零售和机构投资者从影子银行产品获得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财富管理产品经常提供比存款更高的回报。流动性过剩的个人和企业正变得越来越精明,对从金融投资中获利颇有兴趣。

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影子银行业务已增长到约20%至41%的资产负债表银行贷款。如果没有影子银行,贷款总额将下降16 - 29%,进而影响GDP的创造。中国可能已经错过了目标增长率。

2012年前后,随着信托和财富管理产品的违约,影子银行业的风险变得明显。华夏银行(Huaxia Bank)在2012年12月允许一家理财产品违约。一些信托贷款也处于危险边缘,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煤炭信托贷款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开始恶化,原因是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最明显的情况下,信托贷款违约的威胁,“信贷/黄金#1 ”,30亿元(4.7亿美元)财富管理产品基于信托贷款倒塌的矿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秘密救助贷款产品的资金,中国工商银行,信托产品的卖方。当“信贷/黄金 # 1”被包装成信托产品,并于2010年被工商银行分行出售时,它向投资者承诺的收益率为10%。然而,2012年煤炭行业受到了中国降低污染水平的努力的沉重打击。在不景气的行业中苦苦挣扎的“真富能源”(Zhenfu Energy)在管理和现金问题上陷入困境。当还款的日子到来时,它无法拿出资金,并得到信托公司的救助。最终,信托公司或其他机构经常对信托贷款进行救助,从而避免了系统的混乱。

2014年,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房地产行业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带来了悲观的基调。这种增长放缓将会在“新常态”下被接受。

随着房地产供应过剩,开发商难以找到资金,房地产业的恶化导致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显示,4月份在中国的44个城市的房地产销售比前一个月下降了9%,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

与此同时,4月份平均房价较去年同期上涨了0.1%,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1%。这些连续上涨是自2012年中期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时房地产市场在上次经济低迷后开始上涨。房地产投资的数量也传递了负面信息。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26个省份中的4个省份的房地产投资出现负增长,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降幅超过了25%。 尽管2013年和2014年房地产行业恶化,但分析师们担心的是最糟糕的情况。然而,尽管环境中弥漫着金融脆弱性,但政府的干预令经济得以持续,因为信托被下令吸收任何损失,货币政策放松,以鼓励支出,往往是目标行业,房地产购买政策也得到放松。

CBRC在2014年告诉信托公司,它们必须准备为违约公司提供资金。信托公司被要求限制业务和减少资产,或者让股东提供额外的资本。这削弱了信托行业的迅速扩张,并让信托公司注意到,它们必须小心行事。

2014年9月,中央银行出台了一些政策,允许那些已经还清抵押贷款的购房者被重新归类为首次购房者,为第二次购房者提供了打折抵押贷款,并为第三次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这让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逐渐下降。不过,尽管中国此前曾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破裂,但这一次,房地产市场的下跌与影子银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造成了更广泛的影响。随着影子银行贷款在2014年缩减规模,为规模较小的开发商融资要么完全被砍掉,要么变得更加昂贵。作为融资来源的预售业务减少,也限制了小型开发商的融资池。 2014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声明草案,建议允许地方政府将其债务转至市政债券,以维持政府运作。10个富裕的城市被允许发行市政债券,作为结束禁止发行市政债券的试点项目的一部分。

更多的可能来自于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发展。2014年3月3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其中包括来自成员国和国际机构的约70名高级代表。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全球金融体系核心监管改革的进展,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和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批准了其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进程,以支持除货币市场基金以外的影子银行实体的监督和监管。FSB将于今年5月启动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并将于2015年在这一政策领域对国家执行FSB的高级政策框架进行同行审查。金融稳定委员会还批准了一份政策建议的实施时间表,以解决2013年8月公布的证券融资交易相关的金融稳定风险。金融稳定委员会还审查了公众咨询和定量影响研究的结果,该研究针对的是对非集中清算证券融资交易进行削减的监管框架。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巴塞尔银行监管框架(“BCBS”)的最终结果表示欢迎。该委员会对大型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进行了简短的发布,并对银行在资金方面的投资进行风险敏感的资本要求,以减轻银行和影子银行实体之间的溢出效应。其中一个目标是将影子银行转变为透明和有弹性的市场化融资。为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和监管,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已同意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支持实施政策框架,以监督和监管货币市场基金以外的影子银行实体。进一步制定政策框架,解决与证券融资交易相关的金融稳定风险。在此之前,对公众咨询的结果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全面量化影响研究。该领域的政策建议的实施时间表已经达成,并将发表。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BCBS)已经完成了对大型风险敞口的监管框架,短期内公布,以及对银行股本投资的风险敏感资本要求,以减轻银行和影子银行实体之间的溢出效应。

影子银行业务的下滑也标志着一个永久性的转变。随着官员们强调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政治气氛发生了变化。在这一点上,领导层认识到,在制造业的增长下,以及后来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张下,数十年来令人兴奋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GDP增长预计将会下降,在2015年第三季度降至7%以下,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经济需要重组以保持增长。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在短期内提振了经济增长,但中国领导层意识到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重点改革服务业和高科技制造业。

影子银行业务的下滑被纳入一个更大的政治经济姿态,警告称经济放缓是重组的自然组成部分。由于影子银行的问题,投资者的情绪并不高涨,也没有下跌。

经济放缓被认为是理性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仅仅因为影子银行活动的减少而造成的,这使得领导层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国际社会接受了这种解释;尽管对中国允许坏账累积的做法存在一些负面反应,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影子银行和整体经济的下降是结构性变化的可接受的组成部分。

“简单的逻辑表明,中国的GDP几乎不可能以目前的速度增长,同时重新平衡其对出口和债务推动的投资过度依赖的危险。”——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北京大学金融时报教授,2013年7月28日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一件好事,它将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更稳定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音译)在2014年10月14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上表示。

“…分析家认为市场不应该过于担心经济放缓,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向更可持续的增长。“劳拉,市场观察,2014年4月1日。”

经济放缓被认为是合理的,防止市场非理性反应。2014年中期,中国股市总体保持稳定,甚至在2014年年底出现反弹。交易规模在去年12月迅速膨胀,交易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以前每天的平均交易量不到3000亿元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影子银行系统是股票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一些理财产品转向股票市场或赎回,因为房价缓慢下跌,投资者把钱投入股市。随着沪港通(上海和香港交易所之间的交易渠道)被执行,投资者创造了一个牛市,建立了另一个资产价格泡沫,这次是在股票市场。

影子银行资金流向股市的渠道,远不如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流动,因为股市的投资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变动,而没有伴随的建设热潮。2015年7月,网上P2P贷款平台的股票购买贷款被禁止。政府还对银行和灰色市场机构的保证金贷款进行了打击,财富管理产品对股票投资的杠杆作用有所下降。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一样,股市泡沫破裂是由政府资金做空的,阻止了为股市繁荣融资的常规银行业和影子银行板块的挤兑。

由于影子银行一般不被视为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特别是在股市繁荣期几乎不可见的情况下,对影子银行的额外监管力度不够。同时介绍了法规,包括在2013年底发布的一份通知,这阐明了影子银行的范围,以及一些最初的影子银行规定,草案规定,鼓励银行直接投资基金理财产品从2014年12月,127年循环,限制贷款企业伪装成银行间拆借2014年5月,和10原则2014年9月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P2P,没有规定实施真正撤销影子银行业务的精神。事实上,尽管经济放缓,影子银行实体仍在一些方向上扩张;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增持信托产品,而众筹,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允许规模较小的投资者购买有风险的房地产项目的股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结果,该行业既没有被根除,也没有成为替罪羊。这与美国在全球危机期间所发生的情况完全相反,当时金融部门被认为是经济放缓的原因。这个故事是不同的,因为美国经济放缓是金融失败的结果,并没有被设计出来。中国的情况是,经济放缓是必要的,从激进的立场看,甚至是有意的。尽管重点转向整体经济增长,影子银行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但行业并未消失。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紧张和困境,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票据的新融资在2014年下半年有所下降,但委托贷款(以及流向公司债券和股权的流动)的额外流动是积极的。后来,资金也流向了伞形信托和P2P贷款公司,用于投资股市。

很明显的是,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政府控制和政治意愿联系在一起,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如果中国政府希望在任何时候彻底根除影子银行,那么通过监管和指令就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然而,这一行业已经被允许继续生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现有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这种情况与银行和政府之间更为明确的关系并行。银行继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目标和整体的经济环境,把贷款集中在特定的部门或实体上。事实上,刺激措施是直接向大型银行注入资金,用于向指定部门发放贷款。因此,中国影子银行业在其政治经济中是独一无二的。

不过,影子银行已成为中国非主流、市场化和风险更高的融资的全部。虽然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只是在最近的经济低迷中受到了轻微的惩罚,但不应想当然地认为影子银行实际上是被视为风险的。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领域,如果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赞美,而不是咒骂,中国的经济增长。

第8篇:影子银行的意义及风险

摘要:影子银行的存在在银行资金面紧张,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经济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因为其不受监管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本文通过论述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存在的风险,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影子银行的弊端,并将其引导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

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的中介体系。但是,影子银行也并不单指一种机构,也可以是指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行或信托的理财产品。影子银行大多存在于外国的金融系统,美国更是拥有数以万计的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的影子银行通过吸收大量银行贷款证券化而进行信用扩张,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转变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看上去不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因为我国绝大部分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所以我国大部分的投行,信托、保险公司基本不属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商业银行有其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第二,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第三,杠杆率非常高,经常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第四,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其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第五,由于影子的负债不是存款,主要是采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等来分散风险,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

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利益来源,也是导致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不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也让这种信贷扩张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成了系统性风险的新来源。

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现象。为了应对这种信用危机,政府大开始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促使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随着美国金融管制放松,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

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今年年末的中央经济会议更是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加大,传统的商业银行资金面不断吃紧,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也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中国影子银行反而起了很好的作用。影子银行体系作为一种跨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新型金融运作方式,能够有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的困难,同时影子银行开辟了多元化的居民和企业投资渠道,丰富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渠道,以多特征、多层次、多方式的金融服务产品和衍生工具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

影子银行的大步伐进入金融市场,与传统商业银行抢占市场份额,加剧金融市场的竞争,客观上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尤其是融资效率,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的巨大融资需求也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斗争中,影子银行也在推动着传统的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长期的垄断地位,中国的传统商业银行目前在金融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银行的不良资产已达近几年的新高,而且存款利率比较低,难以大幅度吸引存款,经济低迷以致计提坏账可能上升。为扭转困局,传统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通道创新、机制创新,并且推出更多的高利率理财产品以吸引存款。

影子银行在短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凡事皆是双刃剑,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固然要重视,但其消极作用也不能置之不管。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负债业务脱离传统的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体系,以金融创新的方式以及高收益的各类理财产品获取市场化融资;但是它的资产并未实现市场化,而是以高风险的原始信贷方式抢占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这种长期斗争的后果就是信贷市场的高度竞争与无序扩张。高度竞争促使贷款价格的降低增加社会福利,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但是,无序扩张的后果就很严重了。影子银行的低利率贷款导致大量融资盘的诞生,最终会推动某些行业的泡沫、债务会滚雪球式发展,不良贷款大量增加,极其容易引爆金融危机,挫伤投资者的信心。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极其容易逃避宏观调控,导致资金流向高收益但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希望其泡沫化的经济领域,大量的资金流入会进一步加剧本已存在泡沫的行业泡沫化,加剧产能过剩,这种负面的系统性风险,不仅无法优化经济结构,反而使其恶化,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影子银行的弊端分分钟可以秒杀中国经济,所以,有必要防控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消除经济发展的隐患,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为了更有效的掌握影子银行的信息,政府应该提高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强度,尽量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并要求各大私募或基金提供符合要求的资质能力报告和有效内部治理、估值方法资料。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的标准,要求私募基金,信托以及相关的基金向政府的监管机构上交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限制风险,提高他们的运行成本。政府应该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明确的监管主体,监督影子银行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建立信息披露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保证监管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提高监管过程的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强风险隔离,防止风险从影子银行传递到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防范道德风险,每年按照一定比列提取影子银行的一部分资产以应对其破产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如果防范得当,其能够激活市场活力,拉动投资需求,为推动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贡献一份力量。

第9篇: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秦岭

【关键词】美国;“影子银行” 【全文】

对于此次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诸多分析和批评中,“影子银行”受到的关注不亚于传统商业银行。“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包括投资银行[2]、对冲基金、抵押贷款经纪人或发起人、证券化载体以及其他私人资产池,又被称为“平行金融体系”( parallelfinancial system)。资产庞大的“影子银行”机构,提供丰富多彩的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活跃于全球资本市场,以智力密集著称。本文以美国为例,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及监管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风险

2008年6月9日,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现在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蒂姆·盖特勒,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名为《减少动态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Reducing如temic Risk in a DynamicFinancial System)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

“在此次繁荣期间,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商业银行系统之外的资产所占比重大大提高。这个非银行金融系统变得非常大,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尤其如此。2007年初,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的总资产值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左右。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的资产增加到2.5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增加到约1.8万亿美元,原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五家银行持股公司当时的总资产只有6万亿美元多一点,而整个银行系统的总资产约为10万亿美元。”[3]

上述文中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指“影子银行”。在美国经济繁荣(或者说泡沫积聚)期间,“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其迅速膨胀的规模几乎能够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表现脆弱,曾经傲视资本江湖的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或破产,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三分之二的对冲基金倒闭,到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4]

金融危机中的脆弱表现暴露出“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首先是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借助高杠杆率,“影子银行”往往只需要很少的资本金,其在高风险投资领域获得辉煌的业绩,甚至向投资者允诺其高超的投资策略能够带来“绝对回报”,使得自有资本金过低的风险不为人们所关注;而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充足的自有资本金正是金融机构缓冲外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次是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和市场是“影子银行”长袖善舞的平台,但是金融创新只有基于盘活基础资产并分散风险从而提高市场效率时,投资者能够根据基础资产的状况判断其衍生品的价值,衍生品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影子银行”设计出的众多衍生品和交易方式,却与基础资产的联系越来越少,产品的供需都呈现“泡沫化”。一旦泡沫破裂,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就对“影子银行”造成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首先,“影子银行”业务的高杠杆性需要引入众多机构投资者,并依赖于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机构投资者如传统商业银行为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传统业务之外的经营收益,为“影子银行”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当“影子银行”突然出现个体性风险时,已经进入“影子银行”高杠杆投资中的银行资产就不再安全了;而机构投资者不能独善其身,意味着整个金融体系都将面临风险。1998年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给市场带来过这方面的教训。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风险更是成为监管者的噩梦。其次,“影子银行”从事的类似银行“零售”业务也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以“拍卖利率证券”(Auction-Rate Securities,ARS)为例。ARS是1984年由雷曼兄弟公司设计出的一种金融产品,通常由美国地方政府、共同基金、医院,以及为学生提供贷款的机构发行,华尔街各大投行是它的承销商。虽然是将资金长期借贷给借款机构,但投行等券商向投资者承诺可以随时变现,并且投资者能够获得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的收益,[5]因此,众多机构及中小投资者也都对ARS青睐有加。这种业务既满足了出借人随时收回借款的愿望,又满足了借款人得到长期借款的需求。如果不考虑资金与证券之间的区别,对于投资者和融资者而言,这与商业银行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的业务没有本质区别。即便一向以小范围高端私人客户为投资者的对冲基金也具有“零售化”(Retailization)倾向。所谓零售化,主要指间接意义上的,因为对冲基金基本涵盖了所有私人资产池投资业务,[6]其大量投资于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大学、捐赠基金(Endowments)及慈善基金(Charities),使得私人资产池与大量本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对冲基金投资者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发生联系。也就是说,由于对冲基金在投资中扮演了“基金的基金”的角色,中小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对冲基金的投资者。而投资者范围越广泛,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引用IMF在2009年2月发表的报告《危机的首要教训》中的表述,“影子银行系统”对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监管当局对于这些机构所从事金融业务及产品的杠杆程度和风险集中度却存在着重大的信息缺口。[7]也正如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质疑的:既然“影子银行”业务与银行相近,危机中与银行一同受到救助,就应当受到与银行相同严厉程度的监管。[8]但是至少危机发生之前,“影子银行”从未像传统商业银行一样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关注”。

二、“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现状

如前文所揭示,“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具有功能上的相似性,却并未受到美国银行法律制度的约束。

稍加留心,我们便能发现,“影子银行”业务与银行业务最为相似之处便在于“短融长投”。但是银行的“短融长投”其风险主要在于投资形成呆坏账,然而这种风险对于银行经营的威胁受到银行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的限制;对于储户权益形成的威胁,由银行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保障。除非出现大规模挤兑及银行间资金拆借的流动性障碍,正常情况下银行能够控制其业务风险;如果出现银行不能满足储户随时提取存款的要求的情况,必然是因为银行已经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但ARS类的证券投资者如果不能变现自己持有的证券时,作为承销商的投行或其他券商可能仅仅是出于流动性的困难而甘愿损失交易带来的佣金而已,最糟糕的情况也莫过于因为投资者的起诉而受到罚款,吐出获利。[9]同样性质的债权,美国银行的债权人受到存款保险和政府担保的双重保护,ARS类的债权人却只能通过诉讼实现自己的权益。这种权利保护上的差异,现在看来竟然仅仅取决于投资者是投资于商业银行还是“影子银行”。

另外,虽然“影子银行”中的投资者权益能够被定义为证券,却只受到极少的证券法律监管。

先来看看“影子银行”的首要成员投资银行的法律监管问题。自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Gramm-Leach-Bliley Act),投资银行便经由银行控股公司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监管方面,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3条对“投资公司”的定义中豁免了投资银行;当投资银行为商业银行控股或是经由全能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可以按照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3条的规定取得作为“经纪人”或“交易商”的豁免。

“影子银行”的核心成员对冲基金也总是能够从美国的证券监管法律中得到豁免和除外。例如1933年《证券法》规定,公开发售的证券必须经由SEC主导的注册程序才能正式向公众销售,但是非公开发行的证券满足一定要求后便不必披露相关信息。需要满足的要求集中于对投资者的限定上,如合格的投资者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自然人,自然人投资者至少拥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或者至少拥有20万美元的个人年收入或30万美元的家庭收入(美国当年人均GDP为5 000美元)。虽然根据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情况,SEC不断提高投资者进入对冲基金的门槛,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投资者的限定并不能够阻止风险的扩散。但是对冲基金仍得以从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中得到相关信息披露的豁免和排除。

美国金融监管法律以其周密和发达著称,却疏于对“影子银行”进行制度约束,并非是没有因为缺乏足够和有力的理由。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美国法律对“影子银行”一直“善意漠视”的主客观原因所在。

主观上是因为“影子银行”的业务被认为有利于金融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包括在保持和提高市场流动性,通过发现和矫正失真的市场价格来维护资产的真实价值,以及通过灵活的投资组合策略为投资者带来“绝对回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虽然金融危机使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的呼声空前高涨,但更为熟悉金融规则的监管部门却并未因此作出明确表态,因为他们担心对极富生命力的“影子银行”加强监管,会遏制他们引领金融创新的热情,而金融创新不仅帮助美国继续领跑世界经济,而且帮助美国在此次危机中获得全世界的“支持”—虽然支持者是不得已而为之。

客观上是因为存在法律监管的实际困难。例如,税收这一“向飞速转动的轮子中掺入沙子”的政策,因为避税天堂(tax havens)能够为“影子银行”离岸组建和利润转移提供诸多便利而失效;如果对“影子银行”施行更为严格的注册程序,提高信息披露的要求等,可能会造成“影子银行”的大幅萎缩,因为绝大部分私人投资业务对相关信息的保密性要求很高,并且信息的不透明也是私人资产池获取所谓“绝对回报”的技术需要。现存制度的设计缺陷,使监管部门难以有效获得必要信息从而对“影子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监控;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富有挑战性的业务性质,吸引了大批金融业界的精英,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能力差距也成为加强监管的现实阻碍因素。

三、加强“影子银行”监管

“影子银行”遍布全球,美国只是“影子银行”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所以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不能仅限于对美国范围内的讨论。金融危机反映出加强“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现有的监管制度缺陷主要在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的产品面临不同的监管规则和制度,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即使从事同类业务,也因为监管机构不同,受到监管的标准高低不一,加上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足,为监管套利创造了空间。”[10]针对“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重点应当在于控制其行为的风险性,包括业务模式的个体风险性与系统风险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个体性风险

首先,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影子银行”们擅长高杠杆操作,因此自有资本金通常较低;一旦出现流动性紧缩,“去杠杆化”的过程就会将“影子银行”们拖下深渊,而提高最低资本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杠杆率。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影子银行”的业务规模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系统重要性,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投行、对冲基金、其他私人资产池,均应明确相应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并且建立严格的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检查制度。这种要求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标准应该有所差异,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是金融行业的合理原则,如果法律规定“影子银行”满足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当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意味着投资于银行与非银行机构风险相当,却要求非银行机构提供更高的投资回报,这反而会鼓励投资者的道德风险。

其次,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正是因为缺乏对“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使得其风险的出现显得猝不及防。监管机构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就无法了解和控制“影子银行”的个体风险。这里的信息披露对象是指监管机构,披露内容则应当涵盖所有与机构本身、产品本身和交易方式相关的信息。机构信息的披露由机构注册地主要负责管理,经由特定的渠道即时或定期进行公布;产品和交易方式的披露由初次发售产品所在地负责管理,监管机构有义务为“影子银行”提交的产品和交易信息保密。评级机构秉持独立、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产品和交易方式进行评估,监管机构保持对评级机构的监督和评价。

(二)加强外部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

首先,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机构的全球合作。“影子银行”之所以具有金融系统重要性,正是因为其业务范围的全球化。资本为追逐利润而生,在追求高利润回报的“影子银行”眼里,只有利润多少,没有国界之分。美国的次贷危机能够迅速传导至全球金融体系并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与“影子银行”的全球性存在密不可分。谋求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合作,重点在于建立一套各国政府都能够接受的监管标准,并可发布具体的监管制度设计指引供各国参考。为了降低各国国情差异和利益冲突导致的协调难度,指引只供各国政府参考,不应附加强制性要求。监管标准的核心在于各国有义务向特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定期提供相关信息,而此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职责在于对各国信息进行分析,向各国反馈汇总和分析的情况,提示风险,提出建议。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也可以通过签订国际合作协议的方式进行,保证各国提供和交换信息的权利义务受到监督。

其次,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离岸注册和转移利润的便利,使得对“影子银行”们原本松散的监管更加接近于真空状态。诸多小小的离岸金融中心成为避税天堂,但“影子银行”实际经营所在地的政府不仅在税收方面损失巨大,监管方面更是“鞭长莫及”。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强烈呼吁关闭离岸金融中心,除了打击毒品犯罪洗钱以外,上述原因是很重要的理由。但是离岸金融中心并非只是违法者的天堂,作为巨额资金的中转站,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促进了那些没有更多土地和劳动力、以至于不能获得足够的直接税收的地区的发展,而且其中一些地区还培养了国际金融领域的高端专业技能。因此,以消灭离岸金融中心的方式代替有效的法律监管,可能并不值得提倡。对“影子银行”离岸监管的难度关键在于税收信息的获得方面,如果能够达成一个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允许(或要求)税务机关共享信息,可以更加合理和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负责任的离岸金融中心已经在实践这种方法,如百慕大和巴巴多斯。

(三)控制“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其他制度安排

包括建立各国监管机构人员的国际培训体制,提高监管者的业务能力;要求或建议各国以法律确认的方式建立金融咨询服务体系,使金融衍生品的潜在投资者在投资前能够了解投资产品的基础和风险,而不仅仅是可能的收益;建立金融消费者保险体系,可以强制性要求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参加相关保险;等等。

四、结语

如果回顾美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与金融危机中提出的加强监管需求,再次印证了这种互动性。秉持规避性创新诱因理论的凯恩(E.J.Kane)认为,当外在市场力量与机构内在要求结合,寻求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的时候,金融创新就会产生。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并使政府的货币政策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时,就又会产生加强金融监管的要求。[11]可以预见,因为危机而启动的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措施,今后还将继续面临金融创新的挑战,并在挑战中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

秦岭,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本文取最广义的“投资银行”定义,即所有从事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参见Robert Lawrence Kuhn,Investment BankingThe Act and Science of High-Stakes Deal mak-ing,New YorkHacpec&Row Publisher,1990. httpwww.newyorkfed.orgnewseventsspeeehes2008tfg080609.html,2009年3月23日访问。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市场最新情况2009年1月28日》,http2008081802441656213.shtml

及httpdetail.aspcol=100&id=3144,2009年3月27日访问。 杨卫红:《商业银行监管比较》,206-209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上一篇:学习纪律心得体会下一篇:消防部队最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