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2022-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备课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

一、课文内容重点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这本书是由 (年代)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

2、全文主要使用了 (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向我们描述了一位 、

的唐雎(用两个词语来回答)。 3.用原文回答。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5、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②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 ______ ④与臣而将四矣。

三、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 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 ( ) 唐雎使于秦 ( ) 时人莫之许也 ( )

以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错 故不错意也 (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阴差阳错 ( ) 以君为长者 ( ) 故 故不错意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 ) 扶素以数谏故 ( ) 轻 轻寡人与 ( ) 轻于鸿毛 ( )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从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5、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6、《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两文中的“士”含义是否相同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6、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7、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几列。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暴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暴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暴力,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暴力。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暴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四篇:《责任与使命》班会教案

责任与使命

三里河小学五年四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明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而感到幸福”,绝非一句格言,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境界,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平凡行动。

2、使学生明白幸福是在他人的赞美、尊重、认同、关爱、欣赏等行为中产生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爱与责任”促进他们高尚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怎样做才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而感到幸福”。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上课前)

二、授课:

投影: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马特洛索夫(苏联)

(一)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

1、老师: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五年级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具转折意义的时期,许多人都是在这个阶段明白了“爱与责任” 以及“幸福”的深刻含义。

2、投影:我们的同龄人马腾飞两岁失去双亲,5岁就开始照顾眼睛失明的奶奶。在奶奶生日时,帮奶奶过生日„„马腾飞用爱与责任伴随自己成长,是我们广大青少年的楷模(老师边展示投影边引导学生讲出事迹)。

3、老师:对以上事迹做简介:小小的马腾飞用自己幼小的双肩承担一切,让奶奶觉得幸福。

4、投影: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5、老师:黄香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6、学生谈感受。

7、过渡:讲得很好。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二)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

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 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

1、提问:怎样才是一个好学生?

怎样才是一个好伙伴?

怎样才是一个好少年?

2、学生讨论——发言。

3、老师小结:周恩来12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啊!最后他实现了理想。残疾少年周炜顽强勤奋,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同学,他们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把欢乐带给周围的人。他们让老师觉得幸福。

4、对于同学们来说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更多的时候往往只需举手之劳:

投影:

图片及文字: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

图片及文字:有同学病了,你哪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

图片及文字:在楼道里,你为正在吃力上楼的大妈提一提菜篮子,她会为有你这样一位好邻居而幸福;

图片及文字:骑车过马路,你宁肯停在烈日下等候绿灯,也不愿擅自闯红灯,那警察叔叔和老大娘会因为有你这样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市民而感到幸福„„”

投影:品德高尚,立志勤学,自立自强,乐于助人,健康快乐。

5、老师:我们要发展多种兴趣爱好,使自己学有所长,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做一个让老师幸福的好学生,做一个让同学幸福的好伙伴,做一个让社会幸福的好少年。

(三)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1、老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谈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公民。

2、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观点。

视频1:杨利伟着陆后走出分离舱说的第一句话: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杨利伟从小就是一个懂事、顾大体的人。无论做什么,小利伟非做明白不可,决不中途放弃。小利伟还是个节俭的孩子,别说是买玩具,就是爸爸给他一毛钱,让他买两根冰棍,他也只买一根,剩下的五分钱,舍不得花,攥出汗来,给母亲,让母亲给弟弟也买一根。

3、学生谈感受

4、投影2:诚信小故事。

北宋词人晏殊,请求改换考试题目。

5、教师: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3、投影:朗读以下格言名句。

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英.欧文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德.歌德展。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投影:周总理的小故事。9“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

教师: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5、投影:全国文明出租车驾驶员——王涛。

教师: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教师小结:做一个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祖国幸福的人。

投影: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三、班主任结语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这样,当我在的时候,人们的感觉就象如逢春雨,当我远去的时候,人们的思念就会如风悄悄地传递。我的存在是他们幸福的源泉,伴随他们的是安全、愉悦和无穷的动力。

四、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班会结束。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安达市第六中学 徐凤

一、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 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把握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美国记者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的钢笔呢?”周总理回答道:“提起这支笔啊,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请同学们想想,美国记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周总理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象周总理这样成功地的外交家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展示唐睢的多媒体图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3.辱:辱没。

(三)、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

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四)、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

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五)、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六)、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安达市第六中学校 徐凤

教学反思

一、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都能如此深刻,是我在准备这一课是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了许多种引导学生思考的过度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的表现很精彩,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让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不要让学生被老师的担心束缚了手脚。

二、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理趣。

当然,该节课也有不足,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第六篇:思想品德:第十三课《 神圣的使命》教案(陕教版九年级)

第十三课 神圣的使命 教案

课题:理想之光 照亮征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

2、能力:通过学习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3、知识:知道理想的含义,了解崇高理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的重大作用。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我的理想》的发言稿,要求真实,搜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讲述三个名人少年立志的故事,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多媒体显示三则材料)

生:毛泽东,周恩来、陈景润

师:听了这几个名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生:回答交流略

师:我们必须思考:今天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将来工作又是为了什么?人为什么会有理想?什么是理想?应该怎么样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新知探索

1、活动一:说一说——我的理想 学生发言略。

师:人不能没有理想。听了大家的理想我很高兴也很欣慰。那么什么是理想呢?

生:回答略。

师:理想不是现实的东西,是高于现实的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请看书回答:按照内容可以把理想分为几类?

生: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占主导地位的,起核心作用的。

师:请思考:这些理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并填写书上的相关内容

生:填写交流略。

师:补充70年代的理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现在冰箱彩电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生:理想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也离不开社会现实。 师:理想有什么作用吗?

生:崇高的理想是人们的精神支撑,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2、演一演:夏明翰,方志敏,李大钊。 生:表演略

师:说明了一个人一旦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精神支撑和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3、填一填:三次巨变,三位伟人。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38页,思考三位伟人,他们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他们的理想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讨论回答略

师:上述说明了三位伟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说明了时代不同历史使命不同,但是三位伟人的理想始终与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与共同理想和崇高理想一致,他们的生命因此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4、谈一谈:理想社会。

师:请看书139页,谈一谈现阶段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呢? 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师:富强、民主、文明是什么意思?阅读回答 生:回答略

师:我们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呢? 生:共产主义

师:请描绘共产主义的蓝图 生:略

师:谈一谈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个关系是什么?

生: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三、小结

我们为了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崇高理想,也要为我们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从而为最高理想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教后记:

课题:艰苦奋斗,实现理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

2、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做生活的强者。

3、知识: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艰苦奋斗的名言警句或故事。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曹雪芹《红楼梦》——10年;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34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36年;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37年;摩尔根《古代社会》——40年;马克思《资本论》——40年;歌德《浮士德》——60年。

师:他们理想的实现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任何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艰苦奋斗

二、新知探索

1、活动一:讲一讲:艰苦奋斗的故事

多媒体显示:人类的文明成果:金字塔,万里长城,电灯的发明,飞机的制造,三峡工程„„

生:讲述略

师:人类为了创造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结晶! 师: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和书上的名言警句,讲述艰苦奋斗的故事

生:讲述略。

师:艰苦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得到发扬光大。补充介绍航天精神,延安精神和抗洪精神。

师:理想是美好的,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是理想的实现是要有一定条件的,艰苦奋斗就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

2、活动二:演一演:名人访谈

师:看书阅读刘校长的故事,体会他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艰辛,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尊敬的科学家,袁隆平。请看名人访谈

生:表演略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理想是人活着的希望,没有理想的青春就象没有太阳的早晨,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

师:请设计一个激励自己实现理想的座右铭。 生:设计并填写书上有关内容略

3、议一议。我们国家为什么需要长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师:有人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必要艰苦奋斗?你认为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我们现阶段更需要长期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讨论回答略

师: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振兴中华,任重而道远。

师:你有下列行为吗?看到别人穿名牌,不顾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向父母索要;过生日的时候为了面子而宴请同学;不爱穿校服,只爱穿新潮服装。

生:回答略

师:我们需要在哪些事情上艰苦奋斗?

生:刻苦学习;艰苦朴素;节约水电;节约粮食;不比吃穿;不讲排场;不乱花钱„„

师:思考艰苦奋斗是不是吃最坏,穿最烂? 生:回答略

师:我们进说的艰苦奋斗,不是说正常的,力所能及的消费不要,而是要提倡节约,更主要的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注重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

师:请朗读指点迷津

师:青少年在发扬艰苦奋斗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怎么样创新呢?

生:略

三、小结

不论现在将来,艰苦奋斗是任何时代,任何人成就事业、实现理想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是每个人每个国家推动理想实现的法宝。当然倡导这种精神,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人们脚踏实地苦干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四、教后记:

课题: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能力: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制定成才规划的能力。

3、知识:学会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

重点难点:明确青年肩负的神圣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课前准备:收集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排练小品《20年年后的我们》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小品《20年年后的我们》

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无数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埋头苦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我们要怎么样做呢?

二、新知探索 设计四个环节

1、 活动一:谈谈“观后感”

播放中央电视台2004年6月23日《新闻联播—温家宝看望许振超侧记》,也可以讲述。

师:什么是振超精神?他为什么被人们誉为“民族复兴的脊梁”?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略

师:就是爱岗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师:一个普通工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己,勇挑大梁成为世界航运界敬佩的一流桥吊专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2、 讲一讲:“无私奉献的故事”

师:阅读教材“阅览人生”中《让青春之歌更嘹亮》思考:我们青少年应该向莫锋学习什么?为了让你的青春之歌更嘹亮,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生:讨论回答略

师:学习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掌握专业技能,克服困难挫折,担负起历史的责任。

师:根据你们收集的材料,讲一个无私奉献的故事。

生:略

师:祖国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肩负起时代的神圣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师:请阅读指点迷津思考:马克思的择业观是什么? 生:略

师: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3、 说一说“我的成才计划” 完成第二个圈的相关内容

师:选择成才目标的前提和标准是什么? 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师:出发点呢? 生:从实际出发。

师:下面请谈谈你的成才目标,并制定我的成才规划。可以选择以下的模式

长远目标 中期目标

高中毕业后我要 (上大学或找工作等)

近期目标

(1)在思想品德上要 。 (2)在学习上要 。 (3)在人际交往上要 。 (4)在身体健康上要 。 (5)在爱好专长上要 。 (6)在其他方面要 。 师:成才目标的规划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吻合,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近期目标一定要具体。

活动四:想唱就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欣赏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将来要成为 样的人,希望从事的职业是

三、小结

人生之路,紧要的往往只有几步,希望我们在这个人生的重要选择时期,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一个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人!!

四、教后回味:

上一篇:司机转正工作总结下一篇:特色村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