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使命
青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代名词,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一种力量,创造无限可能的激情与动力。对于我们,青春也是一种使命。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立成90周年之际,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主义青年的使命与责任。90年前在中国革命风云激荡的历史变革中,在伟大的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我可以想到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在斗争中,青年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的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感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
放眼看吧,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新时代青年的楷模:维护正义的邱娥国,党的好战士高建成,战地英雄许杏虎、朱颖,海空卫士王伟以及无数的奔赴新闻热点的记者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我们要注重锤炼品德。优良的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全社会提倡诚信、讲究文明的今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青年大学生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名利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艰苦能磨练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结合。同人民紧密相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这是当代青年最嘹亮的口号,我真心地希望,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旗帜!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说:“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青年运动90周年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启迪,我们要牢牢记取、倍加珍惜。”他还提出了五个必须:“--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事业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一部中国青年运动
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坚持奋斗的历史。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青年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沿正确的道路蓬勃发展。--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股主义精神是伟大名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伟大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主意旗帜感召和凝聚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和人民忘我奉献。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大青年才能激发出经久不息的奋斗热情,中国青年运动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必须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青年的前进步伐从来都是与时代并肩前行,走在祖国和人民前进队伍的行列中,是青年成长发展、大有作为的的前提条件。只有走在时代前列,广大青年才能成就远大抱负,中国青年运动才能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贡献。--必须始终投身人民伟大实践。人民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任命创造历史的丰富实践,是青年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与人民相结合,拜任命为师,向人民学习,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投身人民伟大实践,广大青年才能站稳最基本最扎实的政治立场,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拥有最强大最深厚的前进动力。--必须始终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青年是青年运动的主体,青年运动是青年人的事业。必须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充分照顾青年特点、发挥青年优势。只有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广大青年才能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中国青年运动才能始终保持薄薄的生机活力。”
如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天接触着是感动,是欣慰,也有沉思。
今天的我们沐浴在先辈的创造的优越环境中,享受着舒适的物质生活和多彩的精神生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党赋予我们的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们要为企业为国家而奋斗。要明白国胜则家胜,国亡则家无的道理。不能只去圈囿于个人狭小的空间,为个人的小家而奋斗。
每个当代青年都肩负着振兴祖国的使命。鲁迅先生为了拯救愚弱的国民,弃医从文,用笔作为投枪,同黑暗的封建社会做殊死斗争,为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助威呐喊。“大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我们已经过上了安稳的好日子,更应该珍惜,更应该为祖国和人民做些什么。
也许,你要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工人、商人,等等,我不是领导干部,不是科学家,怎样为企业、祖国作贡献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是做什么的,都要怀有一颗爱国心,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现在一些学生忘了人民的厚望,忘了“为中华之岖起而读书”的责任。在“读书无用论”的烟幕弹下,学习无精打采,甚至弃学从前,下海淘金。如此虽然无可厚非,但是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进步飞速向前,没有充足的知识,怎样与企业、社会同步?企业又如何发展?
我根据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充分的发挥了特长,进入企业中实习,跟随前辈虚心认真的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将在校所学的内容与社会企业所需相结合,逐步了解企业的需求。我学的是会计专业,会计作为以么应用性的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学习好会计工作不仅要学习书本里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的参与各种会计实习的机会,让理论与实践有机务实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我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在实践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在实践期间我学会的社会的人际交往,与人文明交往等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就比如如何与同事相处,人际关系是现如今大学生刚踏入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
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与同事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要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人们说“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领导和同事的经验,好的习惯和他们的知识也会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宝贵的财富。这一次实践虽然时间短暂,虽然接触到的工作很浅,但是依旧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无法得来的,通过实践,我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了解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更能够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青年对社会和祖国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通过这次暑期的社会实践,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快速找到自己的目标,为自己以后职业生涯做好规划。设定人生目标,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当我真正理解了“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内涵后, 深深感到自己带领一班人所干的事业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发展散装水泥,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能降低水泥业的物耗、能耗, 减少水泥行业的污染, 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年来, 河南省散装水泥事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 经过全省“散装人”的团结、拼搏, 走过了坎坷、曲折的路途;有过困惑、有过遗憾, 但收获更大。下面的数字和变化足以能够证明:2000年到2007年, 散装水泥供应量从550万吨增加到2802万吨;散装率从14.78%提高到30%;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从800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综合社会效益从2.48亿元增加到16.65亿元;18个省辖市实施预拌混凝土“禁现”。省会郑州作为全国第一批10个预拌砂浆“禁现”城市之一在全国会上介绍经验。农村推散工作走过了典型引路, 全国数百人次参观, 起到了积极的推广带动作用。2006年全国散装水泥工作会议在河南召开, 从组织、领导到效果得到了各兄弟省市的赞扬和鼓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坚定了一个信念: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 平凡的人只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 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样能够干好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不平凡的大事业。
在2013年两会上,一批新当选的年轻代表委员闪亮登场,他们走进人民大会堂,走上了中国最高的政治舞台,展露他们的风采。特别是两名“90后”全国人大代表的精彩亮相,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青春中国的魅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80后”“90后”代表委员成为特别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代表着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新力量、新价值、新方向。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年轻代表委员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谦虚和认真,他们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学习各种知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年轻,一样能担当重任。
3月10日,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一线工人农民代表谈履职”为主题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铁飞燕,这位用弱小身躯救起落水修桥工人、“最美90后女孩”的基层收费员,被称为自信地回答记者提问,她说:“我这么年轻当人大代表是因为我们‘90后’逐步走向了社会,我们马上就要面临着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要给予我们历练的机会;我之所以当了人大代表是国家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认可。”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走上领导岗位,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走上工作岗位,大家已经感受到青春大潮的涌动。两会上,人们对青年代表委员寄予厚望,正是希望他们以青春的激情演绎,给国家带来新的能量。
因为,他们展现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年轻的代表委员有着乐于积极学习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性格,他们学习能力强,有着年轻人所特有的自信与活力,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代表了我国新生力量的青春锐力,以一种青春的正能量为国家、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源泉。
因为,他们展现了青春的使命和担当。在我国最高政治舞台上,青年代表委员心系人民,与人民紧密相连,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与急需解决的问题,责任重大。作为新生力量,青年代表委员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充沛的精力和实力彰显着年轻一代为国为民情怀,以年轻化、知识化、活力化的特质,为中国政治贡献智慧,开始在民生与发展的舞台上倡导着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因为,他们展现了青春的未来和远景。年轻没有失败。年轻人拥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拥有昂首阔步挥洒青春热血的胆气,拥有书写精彩人生的能力和气魄,这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年轻,所以敢于担当;因为年轻,所以能够担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当代青年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这样评论:中国青年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世界的未来,并对人类社会的前景产生很大影响。正如铁飞燕在回答记者时所表达的那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青年人正在用青春担起社会责任,相信中国梦离我们已不远!中国青年加油!
你们好!
很高兴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青春与使命。
生命不仅仅是一滴滴的鲜血,它更是渴望燃烧的激情;青春也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因为生命的光环,因为青春的绚丽,它赋予了我们青年一代新的使命!
在享受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之时,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的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感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
今天,我们沐浴着党的光辉,感受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物欲横飞争名夺利的驱使下,在追求潇洒的物质享受的刺激下,在灯红酒绿和花花世界的歌舞升平中,或许我们被乱花的溅入迷糊了双眼,或许我们被金钱侵蚀了灵魂,或许我们满腔的激情已渐渐消退……,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深思:难道这就是珍惜青春、拥抱青春吗?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过:“青春是易逝的,你挥霍它,它同时也会抛弃了你。”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是我们最先触碰时代的前沿,也是我们,心跳和着民族的脉搏。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使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那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电信员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事业紧紧相连,能为自己的企业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20号参赛选手,今天,我带来的演讲是“让青春与使命同行”
晨光初现,耳边又响起了那亲切的声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夜阑人静,眼前又见那熟悉的形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或许,这些诗文不能完全道出为人师者的全部内涵,但从中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奉献的圣洁和伟岸。是的,面对着大千世界,有许多前线教育工作者心怀淡泊,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无悔的人生,用责任与使命奏响起亮丽的生命。他们虽然平凡,但他们的学子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双手托举起明天的太阳。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脱下西装毅然地走向了讲台,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要学习他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学习他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怀。这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高尚情操的体现。我们应该学习他,当一名老师,为山区里寻梦的孩子指引道路,在他们的心灵写一本最美的书;做一盏明灯,在他们前进的路途上耗尽我所有的灯油。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粉尘必将染白我们的双鬓,辛苦也许压弯我们的背脊。但是,我们作为一名师范生,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坚守教师这神圣的岗位。在一块无垠的沃土上,将生命之树,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虽然,我们平凡,也许,我们清贫。但是,我们可以挥洒三尺人生的豪情,可以收获“桃李满天下”的欣慰。我们将拥有莘莘学子用祝福化成的最美的彩虹。
今天,我已不再彷徨,也不再浮躁,因为我心如磁石,已指向既定的行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人师者最起码的条件。作为师范生的我,只有与时惧进,刻苦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不负未来的使命。我的青春将注定化为春蚕的丝,红烛的泪,园丁的梦。我要接过老师的棒,在黑板上抒写炎黄子孙的向往,在课堂里托起共和国的黎明,用芬芳的桃李描绘锦绣大地,以纯洁的童心点亮人间繁星。
寒假里,我阅读了《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这篇文章。它讲述了作者自己的艰辛生活和奋斗历程。读过以后,我深深地为作者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所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不满三岁时父亲去世,当时妹妹刚出生两个月。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母亲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来维持,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作者入中师刚半年多,母亲又不幸去世。他和妹妹的生活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上学读书。可是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下,作者硬是凭着个人的努力读完了中师读大学,还供妹妹继续上学读高中。这其中的艰辛,又岂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作者的不幸和面临的困难,若是放在一般人身上也许早就垮了下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作者呢?是从他母亲身上学到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的奋斗精神!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他七岁时就“拿起镰刀和绳子上山砍柴,用嫩弱的肩膀将一担担柴禾挑回家”;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上中学时他常常在周末步行爬山一百里地往返于家里和学校;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读中师时他“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菜场运菜,到车站当下扛,到建筑工地当抹灰工”,以解决自己和妹妹的学习生活费用;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在大学里,每天早晨同学们还在睡觉,他却“悄悄地爬起来,躲到墙角一遍一遍地朗读英语,甚至背下来”,以缩短与同学的差距;因为有了这种奋斗精神,他“擦去妹妹的泪水,自己却像当年的母亲一样悄悄地咽下酸涩的眼泪”。
想想作者的艰辛生活和奋斗历程,再看看我们这些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在家里有父母的疼爱和爷爷奶奶的呵护,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帮助。我们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茁壮成长。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啊!
与作者相比,我们是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缺。但仔细想想,我总觉得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什么呢?我们缺少的正是作者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虽说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却也好不了多少,常常是挑肥减瘦,这个不爱吃,那个不爱喝。自己的被子不叠,自己的书桌不抹,自己的书本不整理,更别提做一点家务事了。平时一有时间就想到看动画片和玩,就别说主动看看书开拓一下视野了
。做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就依赖老师讲解,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没想要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所有这些毛病,不正是缺少作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的表现吗?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怎么能再让孩子去吃苦受累呢?”是的,如今祖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是没有必要让我们再去吃一遍苦受一遍累了,但是,这种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不能丢!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少年儿童,时代赋予了我们肩上重大的责任。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在将来建设祖国的征途上,我们会面临着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能行吗?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读了《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这篇文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不平凡之处;更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一代少年儿童是多么需要他那种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奋斗演讲稿:青春、奋斗、使命
朋友,你知道虎门吗?你到过虎门吗?那你一定看过大型历史故事片《鸦片战争》吧?你更不会忘记那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吧?
公元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一声巨响,中国广东省虎门海滩的上空腾起了一团团白色的浓烟,紧接着,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毒害中国人民已久的鸦片被那咆哮的海水卷走了。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那雷鸣般的欢呼声向世界显示着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国人民的自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一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回顾起这段历史,内心仍然激动不已。
那个时候,中国的一些城镇烟馆林立,喷云吐雾的大烟鬼成千上万,多少体格强壮的中国人变得骨瘦如柴,浑身瘫软;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当时就流行着鸦片危害的歌谣: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这满目疮痍的画面,这妻离子散的情景,让我们知道了鸦片的危害,而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也就成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国的史册。
2009年、2012年全世界都见证了PISA考试中的“上海奇迹”,当然,这也意外地激发了全球特别是美英等教育发达国家(地区)对中国教育的强烈好奇。为什么?各方教育专家纷纷研究中国教育,探求中国教育的“秘密武器”。我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是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专程来到上海,其中一个重要结论是:在中国最好的学校里,老师很大的一部分时间用在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行个人职业发展。“整个教育系统有本事把原来一般的老师,变成非常有工作效率的老师,再把最好的老师派到最具有挑战性的课堂上去。”
二是香港著名学者、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先生在《上海的PISA测试全球第一到底说明了什么》的文章中阐述:“我觉得上海的PISA测试成绩之所以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海基础教育的教研体制。教研是一种中国特色,在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全世界对上海的教研体系都感到很有兴趣。”
到这里,我想是该给中国教研揭开面纱的时候了。
说起教育和学校,谁都知道必须有校长和教师,甚至谁都知道有部长、厅长、局长等等大大小小层次不同的管理者,可是不了解中国教育体系的朋友就鲜有人知道,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还有一支独特的专业队伍———教研员。
教研员?做什么的呢?我试着描绘一下:
当你看到一些人经常走进各个学校的课堂里坐在后面听课,十有八九是教研员;当你看到各个学校的教师们聚在一起研究探讨教学问题,其中一定有教研员;当你看到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和专业问题研究,其中肯定有教研员;当国家出台新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方案时,各地负责政策转化和具体落地实施的也一定是教研员。
教研员是做什么的呢?我尝试概括一下,他们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专业指导者,区域教学研究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国家和地方改革政策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上海“整个教育系统有本事把原来一般的老师,变成非常有工作效率的老师”,这是谁的本事呢?我想这应该是教研员的本事。
下面我以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具体描述中国教研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中国教研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参谋,发挥着专业智库的作用。教研机构和教研员会围绕课程规划、课程实施、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等专业问题,组织开展研究工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其次,中国教研部门会围绕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带领骨干教师共同专项研究,指导区域内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手段的改革,及时解决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小学校及教师排忧解难。
第三,中国一些地区的教研部门还会承担区域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估任务、区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任务以及编写地方教材和乡土教材的任务。
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教研部门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省、市、县级教研部门牵头主持的项目,获得一等奖的有7项,占一等奖获奖成果总数的15%;获得二等奖的有74项,占二等奖获奖成果总数的20%。这个数据在某一个角度上证明了中国教研系统的专业实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培养起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业务管理指导能力较强的近10万人的专职教研队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教研体系。这一教研体系同时也延续到了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教学研究部门。可以毫不谦虚地讲,这支教研队伍应该是世界唯一的。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在一穷二白的发展起点上,用短短30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历经百年才实现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并且,并没有因为教育发展的中国速度带来教育质量的滑坡,而且同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教育质量水平。(当然,上海是中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最佳代表)这可以说是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奇迹”。在这样的“中国奇迹”中,我认为,不能低估中国教研体系的巨大作用,不能忽视教研员在其中的独特贡献。如果要总结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及在世界范围的独特经验,我以为,非教研制度和工作体系莫属。
有人会说,10万教研员对应中国1200万中小学教师,意味着平均一个教研员要指导带动120位教师,会有你说的那么大的作用吗?如果我说中国教研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很多以点带面、行之有效教研模式和教学研究活动形式,是不是可以打消你的疑虑呢?在6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教研队伍创造了很多经验,包括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模式,同时也创造了例如课题研究、示范观摩、课例研修、教学论坛、行动研究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形式,整体带动了区域范围内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了教育的基本质量。
当然,下一步,中国教研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进入以促进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心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将成为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中国有1200万名中小学教师队伍,10万名专职教研员可以说是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只有整体提高教研队伍的整体教育观念、专业素养、研究能力、服务精神,才能充分发挥教研系统在整体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杠杆”作用。中国教研必须进行全面创新,转型升级:
一是从过去着重研究课堂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二是从注重研究知识传承转向研究全面育人,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三是从过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四是从过去关注传统教学的研究转向关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五是从过去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向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学研究,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六是从过去注重对区域范围内教学共性问题的研究转向既要研究共性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个性问题的研究,将教研重心进一步下移,重视学校特色引导和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最终,希望教研战线要从过去较为封闭的、自我中心的教研发展为更加开放的、注重整合各类专业资源、以学校为中心的教研系统。
张瑞敏1999年5月26日在青岛会见惠普公司总裁普莱特时谈到:“海尔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走过的道路,如果说这算是一个‘道’的话,就是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张瑞敏还说:"老子的《道德经》我一直非常推崇,里边有两句话我是当作座右铭来记取的。一是强调无形比有形更重要。无形是灵魂,就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恰恰是非常重要但看不见的东西。再一个就是'柔弱胜刚强'"。张瑞敏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实干家,还是一个思想家;不仅能够务实,还能够务虚。海尔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亏损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化大公司,成功实施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关键就在于独特的“海尔文化”。在CCTV-2《海尔全球行——再造海尔》专题节目中,主持人问张瑞敏:“在海尔国际化过程当中,您认为您的最终理想目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张瑞敏回答说:“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不管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都知道海尔是一个非常好的、众人喜欢的名牌”。这就是海尔的愿景。
海尔的企业使命则是“敬业报国”。可以说,没有海尔如此的愿景和使命,就没有海尔的三大战略和今天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没有战略意识和战略技术,而在于缺乏“意图素质”,他们太“务实”了,只能称其为“企业主”,而不能称其为“企业家”。
中国第一个建筑商标的创造者天泰集团,正在从优秀走向卓越,并且体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究其原因,也在于其董事长王若雄有着清晰的愿景和使命。天泰的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房地产企业”,天泰的使命是“兴业报国:让企业长盛不衰,让事业兴旺发达;将我们所创造的财富,以合理的方式回报给生我、养我的社会,使国人同享幸福之生活。”于是才有其独特的"培育了不起的人,成就了不起的事业"的天泰战略,以及“用做家电的方法做房地产”的精细化管理、放量发展策略以及捐资助学、支持申奥、吸收下岗职工就业等善举。这就是境界和层次。
刚刚获得“中华餐饮名店”盛誉的青岛美达尔食品有限公司,从青岛中山路“三角地”烤起,烤出了品牌,烤出了事业,而很多其他街边小店就像中断了进化,总是常年停留在“原始”阶段。其中的奥秘也就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崇高的愿景和使命感。美达尔的董事长陈文强有个心愿:要在有生之年让美达尔成为全国名牌,成为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世界名牌,要让美达尔遍布世界。他的使命就是“弘扬中国美食文化”。
VISION一词在战略规划领域,原译为“展望”。随着“五项修炼”理论的风行,它以“愿景”的概念形式广为接受,并且出现了“愿景领导”理论。愿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通过改变心智模式来创造奇迹。“愿景”就是“理想”,企业家有理想,然后才能谈得上有战略。
紧接“愿景”的,便是“使命”。在西方,比较规范的企业都有自己书面的“使命陈述书”,并将其纳入企业政策体系和年度报告。然而,这在中国企业界却没有引起重视。这或许是文化背景的问题。
企业使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企业的存在意义或目的性:包含企业“终极目的”和“直接的产品目的”。比如天泰的“兴业报国”属于其“终极目的”;其直接的产品目的则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关注我们的城市,关注我们的地球,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事业中”。[2]事业领域:说明企业的主要活动范围,比如海信的3C(通讯、消费电子、计算机)。[3]对于命运攸关人(stake holders )的义务,主要包括对投资者、员工、客户、合作者以及社会应尽的义务。西安杨森的使命堪称典范:"我们首先要对医生、护士和病人,对父母以及所有使用我们产品和接受我们服务的人负责;我们要对世界各地和我们共事的男女同仁负责;我们要对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对整个世界负责;最后,我们要对全体股东负责,企业经营必须获取可靠的利润。"这些命运攸关人的排序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社会第三,股东第四。
青春,是一个人的故事 从年少轻狂到使命担当 青春是梦想的勋章
青春,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从山河破碎到中国梦想 荆棘丛生,乘风破浪
青春如五四,泪与笑的集聚
在泪中挣扎 在笑中咆哮
中华民族重生的蒸腾 使命与担当交融的永恒 铁蹄蹂躏 凤凰涅磐 新生孕育 灵魂震颤
这是那一个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过了愁恶的高山 过了释然的平原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使命与担当 把晶莹留给了年少如我辈
青春如歌,回荡着旋律 青春如画,镌刻着瑰丽。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中国梦就是我辈的使命 我们是否敢于担当 今日之责任 当在我少年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担当起使命
挥洒青春与智慧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使命承载着梦想 传承发扬启航 青春使命担当 展我青年锋芒
我们是雨滴
泪水向田野而落 欢笑奔向海河 势不可挡
终将,用青春当做筹码 将使命担当 谣风拂过天涯 枯木生出新芽 我们的中国梦
新时代的使命在召唤
“钟不敲不响,人不学不灵。” 从古至今几千年文明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许多千古佳话,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学习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必然途径,是一个人决策千里的法宝。青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是获取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容量将影响以后的发展方向。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有目标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制定间断性的目标,以激发枯燥乏味的学习热情,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切合实际,切勿好高骛远,虽说困难多成长进步快,但长期实现不了,就会放弃,就会失去信心。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尽力解决问题;周围环境有干扰时,要静下心来,排除干扰,坚定意志,做好工作;实践检验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来指导解决问题,俗话说,学习不足以修身治世则为无用之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部队是一所大学校,青年同志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加紧学习充电,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争取在军队转型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年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时期,但实现梦想的道路崎岖不平,并且会遇到许多困难,经历磨难后能否站立起来,继续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就需要青年们有好的心态,有坚强的意志。一些同志理想远大,信心十足,但遇到几次挫折后就萎缩不前,坚固在自己谨慎的牢笼里,不愿走出去深怕受到伤害,让大好时光白白流失,等到醒悟过来已是满头白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同样是十七八岁的小伙,经过部队生活的锤炼,会成熟许多,会能干许多;相比,地方的青年就青涩许多,因为当兵去了部队,就肩负了祖国的使命,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有了这份责任和使命,无形中就会给自己增加担子,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做一个敢于担当的军人。
80后接近90初的这一代青年生在和平的年代,长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代,长辈们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蜜罐里泡大的孩子。的确,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安逸。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减轻肩上的责任。尤其是作为一名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随没有战争的考验,但决不能忘记战争,并且趁着年轻的大好时光,利用时间加紧学习,增加的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紧跟信息化时代军队建设的步伐,做一名有为、敢为、能为之人。谈起青春,很少会有人把它和使命联系在一起。青春是热情奔放,使命却坚定如山;青春是神采飞扬,使命却使人眉宇紧锁;青春的你有时以挥霍光阴来显示洒脱,使命却使人感到人生的厚重与珍贵。青年军人注定比同龄人承担更多的使命,一个人尽的责任越多,他所做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人所承担的使命越大,他的人生也就越有价值。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人们总难以将青春与责任联系到一起,一个神采飞扬,一个却是约束劳累。但是,陈独秀说过:“青春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于身。”所以,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赋予了我们应尽的责任。
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这时应该做些什么呢?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是一心博取功名利禄。我们应该抛弃这个狭隘的思想,走出个人的小圈子。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阶段,即“修身”阶段。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明确我们的行为规范。同时作为军人,我们应强健体魄,努力学习科技知识,用科学武装我们的头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一个随时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青年。
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写道:“冲决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
在整整二个小时的大师课中,她仔细聆听了来自音乐学院键盘系不同年级的四位学生的演奏。每一位同学的表演前,茅为慧博士会和学生有简单的交流,包括学生对作品、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演奏后,她都加以赞扬和肯定,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讲解,并且在大师班结束时激情演奏了阿根廷民族作曲家吉纳斯特拉的《阿根廷组曲》;签售了她的新书《孩子学琴,父母先上课》,用她所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向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诠释着当代的钢琴音乐和钢琴教育。
让大家感受深刻的是茅老师亲切的笑容和一直在口头的“谢谢”,大师班结束后,茅为慧博士在紧张的行程中欣然的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以下谢为作者 茅为茅为慧)
谢:茅老师,欢迎你来到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学。今天您是带着您的新书《孩子学琴,父母先上课》到来的 ,那么我们的话题就从孩子聊起。
茅:好的!
谢:就您的生活学习经历,给我们讲讲你眼中中国家长和国外家长对于孩子学琴的态度。
茅:培养孩子,家长的心态至关重要。中国家长是以孩子可以取得怎样的成就或者说可以练到哪里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国外的家长压根从第一堂课就不是很在乎,也从来不刻意的希望孩子在专业的道路上能走多远。
谢:确实是,包括我们自己作为琴童的家长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茅:在国内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做一个钢琴老师是一个不错的职业,而在国外家长则不这么认为。抛开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我想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大环境、国家的体制问题。国外相对良好的社会福利下,他们不会太担心自己的孩子以后的生存。
谢:最近有一本新书叫《我在美国当妈妈》,“虎妈”几乎成了华裔妈妈的代名词,您觉得“虎妈”对于钢琴教育有借鉴意义吗?
茅:是的,“虎妈”在美国很受欢迎。他们不知道,在中国“中国虎妈”比比皆是!美国妈妈看过这本书知道哦原来是有这样的亚洲式的家庭教育。中国妈妈很有牺牲精神,也促进了孩子的优秀。我觉得国外的教育过于尊重孩子,太过于随意。过于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一种消极的方式。两种观念在实践中能够相互结合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想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谢:聊了那么多孩子的话题,我们换一个思路。您常常在国内外演出,国外的观众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了解是怎么样的状况?您对现在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有怎么样的看法?
茅:我觉得中国的大部分的钢琴作品都是用民歌改编为主,但现在近代的谭盾、叶小刚等等作曲家也写了比较有主见的音乐。在国外,除了梁祝大家比较了解,几乎在没有其他作品是听众较为熟悉的了。很多的中国钢琴家或是中国学生会带一些中国作品去,那可能是孩子要考一所国外的音乐学院比较讨巧的方法。中国孩子总体上对二十世纪的作品懂得不多,大部分弹得不太规范,那么不如弹一个具有自己本土文化,自己本民族音乐语汇的作品,向百鸟朝凤之类的,觉得会很有意思。但一定要尽量弹得淳朴,不要四不像,不要太西方,让听众了解你弹得是一个什么意思。
整个大的环境来讲,中国作曲家在世界乐坛上没有占到一个主流的位置,很少你会听到一个白人或是欧洲的音乐家去弹一个中国作品,非常的少。他们对中国的民乐比较熟悉,二胡、古筝之类的,喜欢但毕竟文化背景差异太大,很难完全的接受。
谢:钢琴本身具有很强的共通性和包容性,这也是钢琴在众多中外乐器中大行其道的原因。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孩子对自己本民族的作品弹得太少,您是否让贊成中国孩子用钢琴演奏的方式更多的了解中国音乐?
茅: 我非常的赞同。中国孩子对五声音阶有着本能的熟悉,很亲切。但是我听过很多的中国孩子弹琴一般都会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踏板用的太多,太西洋化,二是节奏和触键很难让你感受到这个民歌和民族音乐本来具有的俏皮和淳朴。另外中国曲子描绘的东西比较多,比如形容鸟、古筝模仿流水的声音等等,但是发展的比较少,很难让人一遍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听下去,尤其外国人他没有这种文化背景的话,就更难产生共鸣,也谈不上喜欢了。所以中国孩子多弹本国的作品是有必要的,我更希望未来中国也有像柴可夫斯基那样即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又了解钢琴的音乐家!
谢:刚刚给四个孩子上了课,您都听得非常仔细,给我们聊一聊今天您上课的感受吧。
茅:今天的四个孩子都很认真! 我想说这么几点。首先是选曲,尤其我们这些学生以后以教学为主的话,我觉得选曲都斟酌的不够仔细。选曲一个是要适合自己的能力,适合自己的手型和体力。二是背谱,孩子们都背谱太少。象这种公开课,公开场合,背谱应该是必须的,哪怕有错音,都没有关系、最后就是比方孩子弹这个巴赫,我能听到其它的巴赫弹得很少。她弹这个舒曼,别的舒曼弹得很少。整体来讲,我们的孩子曲目浏览的量偏少、偏难。然后因为一难就应接不暇。踏板、手指都顾不上了,很多方法不到位,弹得不精。我想这样还不如我能听到他们弹一个简短的曲子,但是弹得非常精致,这样对他们以后做老师、教学都会很有帮助!
谢:好的,谢谢您给我们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那么多中肯的建议,很高兴和您一起聊天,期待您的下一次讲学和演奏!
茅:谢谢!
一流大学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它的内部
种种丑事的出现虽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但是主要源于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内部学术精神的消解。
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 自从古老的欧洲大学建立以来, 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就逐步从贵族们的门客这样的身份中解放出来, 学术研究也逐步职业化。然而, 这个职业化是有问题的, 尽管表面上提高了整个学术研究的生产力, 但作为个人来说, 它会扭曲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性。
从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 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就是一个科学和学术逐渐制度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确立了一种独立、超脱、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 并逐渐成为高级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和基地, 这就是我们大学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学者西尔斯 (Edward Shils) 认为, 研究型大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外部, “一流的大学在21世纪的生存将取决于大学的内部条件, 以及科学精神与学术精神的状况”。在他看来, 实际上大学的学术精神并不是那么牢固, 并且有被逐步消解的危险。
从国内目前学术界的状况来看, 与二三十年前相比, 我们的学术精神也有所消解。李醒民先生在讨论科学和科学家被异化时警示说:“在不良的社会大环境和失范的学术共同体的小环境的熏染下, 学者们也会被世风流俗所裹挟, 被污泥浊浪所席卷;学者们也会被极权政治异化为学术官僚和政治痞子;也会被市场经济异化为经济的机器, 甚至堕落为经济动物;也会被泡沫的学术异化为学术掮客或科学骗子;或被时尚文化异化为学术的玩偶或文化小丑。”我曾经提到过两种人, 一种是鲁迅批判的才子加流氓, 另一种就是才子加上帝王气, 当了一点官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例如, 曾经有个别院士为一种根本没有任何科学性的所谓的药物作广告。因此, 我相信学术精神确实是很容易被消解的。
这样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例如, 国家曾经逮捕过一个业务上相当不错的化学家, 他的有机合成水平很高, 合成的成本也很低, 但是他合成的是毒品, 严重危害社会。再如,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毒奶粉事件, 往奶粉里面加三聚氰胺;让黄鳝吃避孕药;往养活鱼的水箱里加孔雀绿;将苏丹红加到辣椒酱里;用硫磺熏白木耳……这些丑事显然都是懂科技的人所为。这些行为不仅仅危害的是学术和学术共同体的内部, 而且会毒害整个社会。种种丑事的出现虽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但是主要源于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内部学术精神的消解。
学术精神是诚笃、独立和超越的精神
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一种自由探索的氛围, 不允许任何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
只有坚守学术精神, 才能实现大学的学术使命。
所谓学术精神首先是一种诚笃的精神。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说过:“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时, 才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因此我们每一位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 都要拷问一下自己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 是否真的是出于探求真理的内在需求。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说:“我们探索人究竟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时, 我们就接触到了人的本质。”因此, 我们也要问一下自己, 我们做学术研究时究竟想获得什么?因为这个涉及人的本质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教授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到:“在学术的探索中, ‘知识的诚笃’ (Intellectual Integrity) 是特别重要的德性……只有当这种德性充分发挥时, 知识的尊严与学术的纯净性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 而且从长远的意义上说, 发扬光大这种德性也是大学以及她所培养的学子能够对社会文化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学术精神也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我们复旦大学的校歌唱得很好:“学术自由, 思想独立, 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 前程远。”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做到了?我们的学者在研究当中有没有羁绊?我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各种各样的羁绊。我希望复旦的教师, 当你感到思想不自由的时候, 当你感到你的学术研究不独立的时候, 应该向校领导提出来。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校领导为复旦大学建立一个真正的思想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环境。
复旦的毕业生, 非常有名的陈寅恪先生, 大家都称他是“学术大师”。他说:“我以为研究学术, 最主要的是要有自主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国内大学的某位老校长曾经说过, 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我个人认为, 这种氛围就是一种自由探索的氛围, 不允许任何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这是大学的特质, 也是大学要坚守的学术使命。所以, 我们的校歌中才会唱响“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无论如何, 复旦大学学术独立的精神传统不应该被消解。坚持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精神气质不仅有利于对真理的探求, 而且也有利于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纷繁躁动的干扰与羁绊, 保持一种必要的平静。
学术精神还是一种超越的精神。温总理勉励大学和大学生要“仰望星空”。我认为温总理说的就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大学应该考虑十到二十年后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十到二十年后的一流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 在这个坐标下来看现在我们应该怎么来做事情。做这样的思考, 我们必须坚持理想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过理想主义, 她在哲学上是具有彼岸性质的东西, 虽不能至, 但心可向往之。但是, 难道因为她永远不可能达到而我们就不向往吗?不行。因为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 她照亮你此岸脚下的路。大学是孕育理想主义的精神家园, 复旦大学是具有理想主义传统的学校。我们的校友说:“复旦大学的氛围让我立即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 这是复旦给我最为宝贵的东西。”
道德、精神和知识运用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
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为大学是民族精神的脊梁骨。因此, 大学必须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社会出现任何失范的行为时, 大学应该发出警世之言。我们很多的教授就在做这些事情。我认为, 作为社会责任的体现, 大学及其教师们的“警世之言”必须是建设性的, 而不是破坏性的。
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为大学是道德的楷模。人们对一所大学的要求, 希望它是崇高的、纯洁的, 认为在里面从事的学术活动都应是高尚的, 而不是危害老百姓的事情。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对大学的崇尚。尽管对每一位学者个人来说, 学者的秉性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 但作为学者的整个群体而言, 由于他们的职业是探索真理, 他们应当具有许多优良的品行:一是他们对真理有敬畏感, 如果对真理没有敬畏, 这不是学者的态度;二是对不良的行为有羞耻感, 对学者来说, 这个羞耻感的要求比一般人更高;三是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有历史感, 因为如果你有历史感, 你就不会狂妄, 不会随心所欲, 你就会抱着对大家负责, 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工作。
大学的社会责任还体现为在扎实的学理研究的基础上, 大学要为社会、为国家, 乃至为整个人类解决技术和社会问题。我这里要强调的是, 服务社会不是泛泛的空谈, 也不是成为一般的服务站, 而是应该深入问题的本质, 提供分析和理论思考, 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理论方法。一言以蔽之, 我们应该在高深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 给国家和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在一些不伦不类的班上, 随意讲一些不三不四的内容, 一小时拿几千块钱, 但说的东西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与大学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不相协调的, 对社会也常常是有害的。
大学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服务站。所谓服务站, 就是社会需要什么, 尤其是市场需要什么, 你就在低水平上提供什么。大学应该是在坚守学术研究的基础上, 为社会提供高水平服务。美国密歇根大学前校长杜德斯达 (J.J.Duderstadt) 在《21世纪的大学》一书中特别强调说:“大学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是学术活动, 大学的其他主要活动只有与教学和学术研究相关联才具有合法性。”这个合法性, 是针对一所大学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来说的。
我们复旦大学不乏为了学术、为了社会责任进行奋斗的楷模。数学学院的谷超豪教授现在已经90岁了, 去年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但是他仍然关心、支持学术以及本学科的发展战略。数学学科究竟该怎么发展, 他一碰到我就讲这个事情。外文学院的陆谷孙先生已经76岁了, 他是享誉世界的《英汉大辞典》的主编, 现在还会通宵达旦地工作, 天亮后就在学校附近服务区里喝杯咖啡继续工作。经济学院的张军教授, 他1968年出生, 年龄不太大, 但是得了白血病。他在治疗期间, 仍在报纸上与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进行学术切磋。张五常说, 张军给他上了一课, 甚至用了“得到张军的提点”这样的说法。还有更年轻的, 如计算机学院的孙贺博士, 1984年出生, 他和1988年出生的本科生郭泽宇, 这样一对复旦校园里最年轻的师徒, 在各方面条件不佳的情况下, 推动了“曼哈顿最小网络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实质性解决。曾经通过复旦“莙政学者”计划资助他们的李政道先生, 立刻给他们发来了贺信。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复旦文、理、医等各个学科还有很多。作为复旦校长, 每次听到这些动人的故事, 我的心里都十分感动。我希望这些学者的故事, 能够让我们思考和明白, 什么样的人在大学的神圣殿堂里才能得到崇敬。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有人说, 30年以后中国将和美国、欧洲成为世界上的三强, 前景十分诱人。但是, 前提是经济的持续增长、政治的稳定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而前提的前提则是人。我们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 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也会影响到世界和人类的未来。
我想强调, 一个没有思想家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一所没有一流学者的大学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就是真正的软实力。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里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思想家、学术家, 他们坚守学术使命。这样, 我们的大学才能成为国家的神圣殿堂, 成为在无数人心目当中能够唤起崇敬之心的神圣殿堂。我们只要坚持这点, 就不会辱没大学的学术使命, 就不会辜负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青春与使命】推荐阅读:
让青春与使命同行(乡镇干部演讲稿)07-28
青春使命歌词07-05
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06-03
(青春使命)策划书09-28
“青春使命”团日活动总结10-24
青春励志演讲稿:理想,信念和使命10-29
青年的担当与使命10-14
强国时代的使命与担当07-16
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07-28
当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