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 坚定信心 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肩负使命 坚定信心 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共5篇)

肩负使命 坚定信心 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篇1

——赴省党校师资培训归来 黄木发

在组织的关怀下,我于2008年11月10日—12月12日参加了省委党校2008年下期师资培训二班的学习。本期培训班是要求党校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参加,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党校的教学科研、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发展问题。33天的学习收获甚多,感受颇深,为推进我县党校教学事业的发展,我想把我在省党校的所学所思所感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

33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三个单元,即第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第二单元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第三单元党校行政学院发展与改革创新。省党校教师授课17个专题,外请讲座4个专题,选听讲座8个专题,自学或小组讨论18个下午。来自全省42个市、县(市区)党校的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老师42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班的培训学习,重点是培训党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等问题。在培训中,省委党校的领导指出,随着《党校工作条例》的出台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召开,党校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党校要有为才有位,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工作十分迫切,十分必要。

二、《党校工作条例》、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亮点”

自十六大、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注重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今年以来对党校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中共中央每年出台下发的 文件不到20个,而今年就以中央文件形式下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2008年9月3日中共中央中发[2008]13号),还于10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央的这些举措为党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注入了活力。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省委党校领导的授课宣讲,今年的《党校工作条例》、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体现了如下的“亮点”:

一是党校的定位问题。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由过去的双重定位发展到四重定位,进一步强化了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

二是总书记用“五个作用”“五种意识”为党校指方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7日上午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党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发挥党校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五个作用”,牢固树立“五种意识”。“五个作用”是:要充分发挥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要充分发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要充分发挥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五种意识”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要牢固树立勤俭意识、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

笔者注意到,“五个作用” 和“五种意识”,是迄今为止总书记对党校工作和党校事业论述最系统、最全面、也是最有分量的一次。在这之前,总书记也曾多次谈及党校工作:如早在1994年胡锦涛同志就曾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进一步办好党校,更好地为党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服务,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再如《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出席全国党校校长会议的全体代表时讲话》时强调,各级党校作为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和干部增强党性的熔炉,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之前论述不同的是,这次讲话中总书记的“五个作用” 和“五种意识”,从强调做好党校工作,到强调党校事业,从强调党校培训服务到强调党校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强调一定要把党校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认识、去把握、去部署、去推进,增强办好党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面推进党校工作,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扎扎实实推动党校工作和党校事业有新的发展和进步,这就为办好党校、推动党校工作和党校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三、目前县级党校的现状 党校从1933年诞生以来,在“实事求是”旗帜的指引下,已走过70多年的历史,由当时一所“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学校”发展成为以央省市县党校为骨干的干部教育网络。特别是1984年党校“正规化”建设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党校在思想大解放,在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各级干部的整体素质方面,功不可没。但是,近些年来,党校教育走入了低谷,“中央党校喜气洋洋,省市党校勉勉强强,县委党校哭爹叫娘。”尽管各级党校特别是县级党校想方设法扩大办学规模,甚至偏离主业,开展联合办学,以维持运转,但还是内外交困,步履维艰,陷入边缘化状态。作为执政党唯一一所党校,走到如此地步,不能不让人汗颜和思考。关键因素是因为党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在于重构党校系统。

1.经费保障难。

一是投入渠道狭窄。“科教兴国的„教‟,包括党校教育”。可是党校不象国民教育,没有上级财政、计划部门和党校系统的专项资金,只有地方财政拨款这一条路,却又没有硬性规定,除人员工资外,财政几乎没有其他拨款。如果党委重视一点,政府支持一点,财政好一点,当地党校的日子还好过一点,否则,党校的日子就无法过了。如遇到校舍维修等具体困难,经再三申请,财政才拨付一点,还要看情看面。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不少党校债台高筑,如某县党校累计欠款高达200多万元,债主告上法庭。为了给党校也是给县委留一点面子,县财政出资低价收回党校8间门面房用于还债,美其名曰“支援党校”。二是创收难以为继。过去创收如函授教育、门面房出租等,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水、电等费用。随着生源的枯竭和停办、门面房被政府收回,通讯费医保费公积金等还要自己解决(行政部门由财政解决)。县级党校的生存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2.阵地建设难。

教学基地是现代干部教育中开展现场教学的需要。它更注重学以致用和能力培养。目前,县级党校基本没建教学基地。从办公教学场地看,好多党校甚或不如农村中小学。某县党校原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一直无钱更新改造。狭小拥挤,破陋不堪,脏乱差严重,“远看象破庙,近看不象校,仔细看牌子,原来是党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县委决定搬迁异地重建,原址挂牌出让,进行商品房开发。一年多了,原址早已卖掉,新校在哪儿建还未成定数,何时建成新党校,大家还在伸长脖子等待。房子扒了,党校蜗居在一所中学的几间房子里,偶尔办班,就要借教室。

3.设备更新难。

一是信息化建设普遍落后。某县党校去年才添置几 台电脑。省里曾专款解决C级站部分建站费用,由于没有资金配套,有的县党校至今没建;二是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一些党校设施设备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水平,基本上还是一只粉笔一张嘴,课桌板凳缺胳膊少腿。

4.资源整合难。

前几年在干部培训中,存在着多头培训、争抢生源的问题,随着主体班的减少和函授萎缩及停办,党校办学能力过剩,再加上无钱投入难以达标,有的地方从“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出发,搞了“培训资源整合”。如某县提出党校与农广校、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等整合在一块,但恰恰没有对功能相近的行政学校、讲师团、组织部电教中心、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进行整合。从目前看,这种整合从统一规划、统一领导以及人、财、物等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讲,是一件好事,也有利于党委、政府对培训工作的有效领导。问题是:(1)党校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某县整合后,成立了“××县教育培训中心”,丢掉了党校这块牌子,似乎成了教育局的下属单位,性质、规格都发生了变化。(2)培训对象不同,培训的理念规律不同,方式方法不同,培训目标也大相径庭。党校培训重点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党性锻炼,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而“培训中心”没有这个必要和功能。(3)电大、教师进修学校、农广校等隶属于不同部门,上有婆婆,硬整合在一起,如何运作,也是个待研究的问题,搞不好,1+1∠2,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5.计划落实难。

党校的干部培训轮训,全国没有统一的安排和要求,都由各级党委决定,弹性很大。党委主要领导重视,党校就有班办,不重视,就没班办。事实上,不少县每年安排的培训计划都在10期以上,但真正办的少,流产多,编个材料应付上级检查了事。组织部门还充当“运动员”,自己把班拉到外地办或安排给其它部门办,把党校抛在一边。

6.培训调学难。

党校培训内容主要是党的理论、政策,这在高层干部中非常重要。到了基层,主要是怎么干,这就是具体工作部门的事情了,理论似乎不那么重要。现在整个社会浮躁,不少干部并不想学习,学不学都能干,该提拔还是提拔,同时单位人手少,经费紧张,再加上县级党校条件太差,上级党校办班层次的下延,其它办学机构的抢办等,组织部调学存在一定困难。即使调学来了,也未必坐下来受训。

7.主导办班难。

党校办学,如何办,主导权应在党校。但现实是,干训 计划组织部门拿,公务员培训计划人事部门拿,各班教学计划主办单位拿,讲什么,怎么讲,多由主办单位说了算,党校不成党校,变成招待所。即使安排党校上1-2课,根本体现不了“主体班”。党校无法制止多头办班现象,也不能主导授课内容和管理,只是听令行事。

8.教改推进难。

主体班次少,办学缺乏主导权。有些部门把办班当作创收手段或是旅游、福利手段,要的是形式。一些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甚至转变为服务组织管理机构,从根本上放弃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教师无心钻研业务,也无意探索教改。

9.队伍建设难。

(1)知识结构倒挂。面对着多元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员很难胜任。某校6名专职教员,5名从中学调进,第一学历专科4人,中师2名;第二学历本科中,1人自考,其余均为党校函授。很少具有实践经验,很少接受培训,能上主体班课的更少。(2)年龄结构急需改善。教师队伍老化。某校6名教师,年龄在50上下的5名,只有1名计算机教师是近年招聘的。青黄不接等问题在县级党校尤为明显。(3)教师进出难。过去说党校教师“出生入死”,现在实行公务员制度,党校教师基本出不去,致使党校教职工年龄老化,知识退化,思想僵化,只能“入死”,没机会“出生”。“党校成了养老的地方”。想补充新人,受编制等限制,想来的来不了,想走的走不了;不该来的来了,该来的不能来。(4)人员比例不合理。目前县级党校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偏高,某校在职人员18名,各占1/3,前后勤人员比例失调,直接导致了教师与后勤人员的矛盾。

10.知识更新难。

党校教师既没有机会走出去考察实践,接受新鲜血液,又没有机会到上级党校高校充电,即使有,多半也只是一两个星期的短期培训,难于快速实现知识更新。

11.提高培训效果难。

党校教师知识老化、思想僵化,又没机会更新知识,再加上党校教学手段、设备落后,怎么能提高培训效果呢?赶鸭子上轿也得上呀,“党校教师听党话,党叫讲啥就讲啥,现买现卖走过场,哪还顾及好与差”!诙谐的话语流露出党校和教师的处境尴尬和无奈。

12.工作协调难。

国民教育学校实行条块管理,工作比较单一,有关政策从上到下统一,并有组织、有人员专门检查落实,党校干训工作“虚、软”,培训人员涉及到各个单位、部门,党校要跟众多单位、部门及各个方面的领导打交道。很多问题上级又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仅靠面子去争取,去协调,处处求人, 可以想象,该有多难!

13.政策落实难。

党校从上到下基本上各自为政,有关党校的具体政策不多且原则、空泛,难以落实。特别是县级党校无职无权无钱,仅靠党校去协调解决,很难奏效。党校的地位说起来重要,操作起来次要,有关政策又少组织出面督办,检查落实,很多就只能是写在纸上了。

14.科研工作难。

党校教师水平有限,能看到的材料有限,考察调研机会有限,没有一个好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系统内也没形成一个良好氛围,再加上现在论文发表难,所以县级党校的科研工作也非常难。不少教师为了评职称,拼命写几篇,花钱找关系发表。一旦晋职过后,就没有科研干劲了。

15.教师权益保护难。

党校现行管理体制经常会出现两难境地。国家有关学校、教师的政策、待遇主要是教育部门在办理;党校从上至下没有统一管理机构来争取、研究解决教师权益问题。国民教育教师在政治、经济、生活、社会地位上有人关心、过问,政策有人具体落实,逢年过节有领导慰问看望,有政府表彰奖励,有专项基金进行教育培养;党校教师被打入了另册,成了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四不象”——说你是教师,又没享受教师的相关待遇;不是公务员,也享受不到公务员的权益;落实相关待遇也只是“参照”,打“擦边球”,好象是别人的恩赐,党校人总觉得理不直,气不壮,低人一等似的。似乎党校就会给自己争待遇。

16.业务指导难。

尽管《条例》、《决定》都明确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业务指导”,但在具体工作中,上级党校既不掌握县级党校的人权、财权,又不掌管党校的专项经费,上级党校对县级党校基本没有业务往来,没有指导,也无法指导。县级党校常年见不到上级党校文件,也未见开过会,研究过党校工作。

四、推进我县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1.以强化党校职能,夯实主阵地为立足点,着力搭建教育培训新平台

(1)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赋予党校新职能。一是赋予县委党校组织协调、统筹指导职能。明确县委党校具有协调、指导和统揽全县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要求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在县委党校的统一协调和管理下开展。二是赋予县委党校整合资源的职能。由县委党校具体组织协调和统筹利用各乡镇、各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 将行政学校、讲师团、组织部电教中心、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三是赋予县委党校督查、指导和评估职能。县委党校负责对乡镇、县直部门教育培训进行督查、指导、评估。(2)巩固党校中心地位,不断完善培训网络。一是不断完善县委党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党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教学楼、学员宿舍的改造,加大图书资料的采购和教学设备的添置。二是不断规范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建设。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色和定位,筛选和建立起一批效益好、有潜力、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并对其等级和标准进行了统一规范。三是不断充实和更新“三库一地”。制定《“三库一地”管理办法》,实行“三库一地”(“三库”指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一地”指教学(实习)基地。)准入制度、动态管理、资源共享和更新、淘汰制度。

(3)发挥党校主体作用,不断延伸培训功能。一是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开展大规模培训。县委党校认真履行协调、督查、指导的职能,进一步加大办班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完成了对乡镇(科局)干部、村干部、协会负责人全部轮训一遍的任务。二是指导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开展自主培训。各专业协会要按照县委党校的要求,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使各类专业协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三是组织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开展技能培训。坚持学科技、用科技,成功地摸索出符合农村发展的“家庭产业”,引导本村群众参与并带动周边村群众发展,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2.以创新培训模式,突出实效为切入点,着力建立教育培训新格局

(1)拓展培训对象,合理设置培训班次。一是培训对象实现“三个拓展”。在抓好县委党校干部全员培训的同时,着力抓好培训对象的拓展,将县委党校培训对象从党员领导干部拓展到党员,从党员拓展到各类人才,从各类人才拓展到普通群众。把村“两委”全体成员、入党积极分子、私营民营企业骨干、基地(协会)骨干、中心户、农村乡土人才致富能手、普通群众以及各级教育培训的师资等人员作为县委党校培训对象。二是培训班次实现“五个增加”。在培训班次上,增加了民营企业管理骨干、基地(协会)骨干、党员致富能手、各类实用技术、协会师资提高等专题培训班。

(2)针对学员需求,充实培训内容。一是围绕提高受训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安排培训内容。对党员干部强化理想信念、勤政廉政、机关效能教育;对村“两委”干部着重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管村、依法治村、科技兴村的能力;对农村党员强化党员意识、政策法规教育;对各类人才和普通群众,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安排培训内容。按 照“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实用深学”的原则,大力开创实用技术培训和特色产业培训。三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安排培训内容。以“农家课堂”为载体,灵活安排教学培训内容,把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放到群众的培训中,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四是围绕提高劳动技能安排培训内容。针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迫切需要实用技术知识的实际,县委党校根据农民青年的意愿,在培训中适当增加了实用机械操作技术知识和技能,切实解决外出务工青年的当务之急。

(3)结合教学实际,创新培训模式。一是内引外联,长短结合。根据学员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采用本地经验与外出取经、校内与校外培训、课堂与基地培训、集中与分散培训、常规与专项培训、长期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党校指导,基地培训。使协会(基地)“随意松散型”培训向“规范效率型”转变。三是公司出资,党校承办。创建由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党校组织、农户参与的“党校+公司+农户”的培训模式,以求达到公司发展、农民增收和党校“少花钱、不花钱”搞培训“三赢”的目的。

3.以探索长效机制,规范管理为支撑点,着力完善教育培训新体系

(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激发党校活力。一是改革县委党校人事管理制度。要求县委党校在遵循国家有关人事管理制度法规的前提下,对新进人员聘用、在岗人员聘用、原受聘人员要求解聘、中层干部调整选拔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完善县委党校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县委党校教师要主动承担党校举办的党员、干部以及各类人才培训班的授课任务,并将教师每学期所任课程班次、学员调查问卷、科研成果、进修及考评情况记载形成教师档案,供年终考核参考。三是规范县委党校业务指导和联络工作制度。明确县委党校经常了解、调查乡镇(部门)工作情况,协助乡镇(部门)完成工作基本情况统计与分析工作。使县委党校得过且过的人减少,钻研业务的人增多;评头品足的人减少,干实事的人增多;没事可做的人减少,直接参与培训的人增多;满足现有学历的教师减少,积极进修“充电”的教师增多。

(2)建立跟踪督导机制,完善服务措施。一是建立培训跟踪服务制度。在县委党校、县直相关部门建立培训跟踪服务机构,通过设立培训服务热线电话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扶持,为培训对象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二是完善督察指导制度。由县委党校牵头组织实施督查指导, 采用目标督查、专项督办、专题督查、责任督查、现场督查等形式,不定期对培训网络进行督查指导。

(3)加强外部保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领导联系点制度。县(区)四家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乡镇、一个县直部门和一个示范基地(专业协会)或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二是经费保障制度。把县委党校行政经费、教学业务、科学研究、图书资料、教员进修和业务指导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实行全额拨款,党校基本建设经费由各级计划部门安排;培训经费采取财政出一点、党费出一点、部门出一点、乡镇出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三是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县委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工作目标管理,作为各级党组织、县直部门、乡镇、村(居)委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把学习成效与干部的考核使用结合起来,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优秀学员的提拔重用。

4.以提高党员素质,增强能力为落脚点,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新发展

一是要通过县委党校的改革有力地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农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农民致富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着眼于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开辟培育新型农民新途径,党校教员走出校门,走向田间地头,在生产第一线设立“田头党校”,向农民宣讲政策形势,讲市场经济知识,讲致富技术,开辟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中央方针政策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农村党员、群众转变了思想观念,确立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党群、干群关系更和谐,党校成为农民的“发展规划室”、“信息交流室”、“致富点子室”。

肩负使命 坚定信心 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篇2

2011年, 是垦区农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 也是农业工作开拓创新、再创佳绩的一年。垦区农业战线在总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紧紧围绕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黑龙江省千亿斤产能工程, 深入实施总局党委提出的“三步走”百年垦区发展战略, 围绕抓城镇、强工业、优农业、兴服务、惠民生、促共建等重点工作, 扎实推进“夯基础、调结构、增科技、上标准、抗灾害、强管理”等措施, 克服了自然与市场的双重影响, 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可以概括为“一个”重大突破、“三个”快速增长和“八个”显著提升。

1.1 “一个”重大突破

垦区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 坚持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不动摇, 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 农业生产实现“八连增”, 粮食生产再夺历史性大丰收, 粮食总产首次突破200亿kg, 达到203.7亿kg, 较2010年新增21.9亿kg。预计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53亿元, 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6300元, 分别较2010年增长15.8%和17%。

1.2 “三个”快速增长

1.2.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快速增长

垦区粮食总产跨上50亿kg台阶用了48年, 跨上100亿kg台阶用了10年, 跨上150亿kg用了4年, 粮食总产突破200亿kg大关, 仅用了3年, 并保持了年均增产15亿kg的发展节奏, 粮食年递增速度达到14.7%, 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 控制通涨预期做出了巨大贡献。

1.2.2 高产高效作物面积快速增长

全局高产高效作物水稻、玉米面积已达213.53万hm2,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7.8%。其中:水稻面积145.49万hm2, 较2010年新增17.26万hm2;玉米面积68.04万hm2, 较2010年新增5.88万hm2。尤其是西部及北部旱作区早熟及中早熟玉米的快速发展, 为促进农业增产, 职工增收, 实现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2.3 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快速增长

全局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再次突破历史, 达到7424kg/hm2。其中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麦平均单产分别达到8790、8199、2718、5718kg/hm2, 均创历史新高。经测算, 在2011年粮食总产增量中, 面积扩大因素占11.5%;科技提升因素占47%;种植结构调整因素占41.5%。

1.3 “八个”显著提升

1.3.1 现代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 集约和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国家、省和总局有关畜牧业扶持政策的激励下, 垦区以发展“两牛一猪”为重点, 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扎实推进畜牧业“倍增计划”, 现代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垦区全面推行标准化养殖, 狠抓以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草原生态安全为重点的行业安全监管, 着力构建绿色现代畜牧产业, 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绿色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2011年新建和扩建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84个, 累计达到1097个。重点推广了集约化饲养、疫病综合防治、品种改良等“十大”新技术, 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 垦区口蹄疫、禽流感和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奶牛、肉牛冻精配种率分别达到100%和80%;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生猪三元杂交率92%以上。到2011年底, 垦区奶牛存栏42.3万头, 比上年增长7.2%;肉牛存栏50万头, 出栏66万头, 分别比上年增长2%、8.6%;生猪存栏240万头, 出栏570万头, 分别比上年增长3.5%、7.8%;肉、蛋、奶产量分别为66.2万t、8.1万t和127.5万t, 分别比上年增长8.5%、8.2%、7.0%;畜产品产量首次突破200万t大关, 达201.8万t, 预计实现畜牧渔业增加值108亿元, 比上年增长15.3%。

1.3.2 农机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管理和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以加强现代农机装备为重点, 以“一个转变、六个延伸”为核心, 着力加快农机现代化发展步伐, 推进垦区由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转变。2011年农机更新总投入达26亿元, 再次突破历史。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6亿元, 比2010年增加5000万元。新建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20个, 累计建成旱田现代农机装备区351个, 更新购买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5.1万台件。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5亿元, 新建和改建农机场库棚166万m2, 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多功能、现代化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农机总动力达到695万kW, 比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重点推广应用农机“十大”新技术和新机械, 节本增效10亿元以上。2011年完成飞机航化作业面积106.67万hm2, 为垦区农业提质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年底, 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7%, 比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垦区农机装备水平、标准化管理水平和农机化发展水平不仅保持国内领先, 而且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被誉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领跑者”。农业机械化为垦区实现农业大丰收, 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3.3 生态经济型林业势头强劲, 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以创建“森林垦区”为重点, 全面实施林业生态护农工程、林业产业富民工程和农垦城镇森林靓化工程, 使垦区小城镇园林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完成造林绿化1.33万hm2, 完成计划的133%, 小城镇暨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37%, 区域森林覆盖率达18.3%。林权改革加快推进, 生态经济型林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食用菌、经济林、棚室经济及烤烟等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涌现出一批亩效益达千元的林业经济示范场, 林业经济综合产值达20亿元以上, 林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0%以上。垦区林业发展计划全面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并赢得了国家、省林业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林业基础建设和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 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 林业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扑救森林大火和森林病虫害的应对能力大幅增强。林政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年未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毁林毁湿案件, 总局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 被授予全省惟一的造林绿化三年决战标兵单位, 森林和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3.4 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加大, 抗灾和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以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多方争取, 全年水利建设投入突破18亿元, 三江平原灌区工程扎实推进, 勤得利等7个灌区工程进展顺利。江川、蛤蟆通、查哈阳等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以西部管理局为重点新建了一批旱田节水灌溉工程, 新开工了窝棚河和轱辘滚河2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及晨光等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强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实施, 解决了1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启动了北兴等7个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项目, 并在继续推进胜利农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又新开工了汤原等9个重点农场水土保持工程。全年可完成工程量约9286万m3, 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7.33万hm2、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04万hm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9万hm2, 新增改善防洪除涝面积7.73万hm2, 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基础。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投资1176万元, 启动了垦区自动雨量网建设, 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测纳入全省规划, 建三江管理局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2012年将投入使用, 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壤肥料工作以推进落实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建设为重点, 全面完成20个项目实施农场耕地地力评价任务,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3.33万hm2, 配方肥使用面积93.33万hm2, 秸秆还田面积180万hm2。各级农业和植保部门深入开展病虫测报预警、专业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服务等重点工作, 扎实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 以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的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有效地维护了垦区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 为农业防灾减灾, 实现连续8年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3.5 现代种业快速发展壮大, 监管和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种子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建设日臻完善, 种子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十查”为内容的种子执法年活动影响进一步增强, 通过全覆盖的种子市场治理方式, 有效规范了种子生产和经营秩序, 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了99.8%, 种子用价达到了90%以上。北大荒种业集团按照国发[2011]8号文件精神, 完成了全垦区种子业务整合, 并以服务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己任, 以打造一流民族种业为目标, 自我加压, 强势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目前已位居全国大型种子骨干企业第7位。其所属子公司垦丰种业在中国种子行业信用等级评价中, 荣登全国AAA种业, 为企业上市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垦区全年实现安全供种38.5万t, 对外辐射供种17万t, 辐射供种面积275.87万hm2, 比2010年增加47.53万hm2。销售收入15.3亿元, 实现利润6500万元, 同比增长54.5%和80.6%。种子工厂化加工率、标准化包装率、包衣率、专用优质品种和良种覆盖率已连续8年实现了100%, 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统供率达到100%。通过国家、省、垦区审定的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6个, 310份 (次) 新品种以主导品种、搭配品种和苗头品种为推介方式进行了展示示范, 加速了新品种的推广。坚持生产用种的更新更换制度, 更新更换面积达到86.67万hm2, 仅此一项就为垦区粮食增产贡献了5亿kg产能。

1.3.6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凸显, 创新和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按照“建体系、上科技、增效益、抓队伍”的要求, 着力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开发和推广体系建设, 建立了与国际、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和院校, 在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应用、高端人才培养等合作平台。有效运用装备、生物和信息等技术, 加强新品种选育、新技术集成、新机具及配套研发、生物和自然灾害防控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支撑作用, 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加大新品种、新技术保护力度, 创新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垦区国家级、总局级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引领示范等作用进一步增强。以集成完善和推广应用农业“十大”栽培模式, 农业、农机和畜牧三个“十大”新技术为重点, 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健身防病、GPS导航、集中浸种催芽、智能化育秧、毯式育苗机插和奶牛性控冻配等技术。按照农业部和总局农作物高产创建的要求, 以百亩核心区为立足点, 万亩片为着力点, 整建制推进为突破点, 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模式、复制高产典型、扩大高产群体, 带动垦区粮食生产均衡发展。高标准开展整场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1个, 整管理区高产创建试点5个, 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共计165个。其中, 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84个, 共计6.25万hm2, 万亩片实收单产10992kg/hm2, 核心区最高单产达到14494kg/hm2。通过加快科技进步, 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为垦区粮食总产突破200亿kg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3.7 农业标准化载体功能增强, 管理和追溯能力显著提升

围绕垦区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加快绿色有机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 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和北大荒绿色食品市场竞争能力。坚持以开展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为载体, 以推进农产品基地认证和实现清洁生产为手段, 有效促进了垦区农业“四全”标准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全局形成了创先进、争一流、扛红旗的良好氛围, 使垦区农业标准化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垦区坚持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监管和产品质量追溯,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1年末, 垦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量达到275个, 有机产品230个, 全年种植绿色食品监测面积144.33万hm2, 有机产品认证面积15万hm2,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达492个, 产地认定面积226.67万hm2, 无公害农产品540个。垦区22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场顺利通过验收, 建立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63个, 农产品质量追溯创建单位达58家,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个。

1.3.8 场县共建扎实深入推进, 示范和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垦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种子研发、农机装备和龙头带动等优势, 在继续抓好“32111”工程的同时, 积极探索科技带动, 产业拉动, 社会事业联动战略, 通过“三代”和“三动”不断丰富共建内涵, 扩展共建外延, 提升共建层次,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年初以来, 9个管理局、105个农牧场与省内12个市 (地) 、65个县 (市、区) 、528个村开展合作共建。完成农机“三代”面积270.13万hm2, 共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23个, 共建科技园区88个, 辐射供种17万t, 向农村推广模式化栽培、少耕深松、旱育壮秧等技术20余项, 推广面积266.67万hm2;良种推广面积275.87万hm2;为周边农民开展室内和现场培训10万人次;农业保险覆盖农村160.67万hm2;龙头企业拉动地方种植基地266.67万hm2, 全省1/3左右的农户纳入垦地共建产业体系。场县共建的深入开展, 促进了全省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认清形势, 科学定位, 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协调发展

当前, 垦区已进入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快速推进, 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隋凤富书记在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2012年是垦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跨越”的决胜年。当今世界正处在发展变革大调整时期, 既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又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重大挑战。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八次全会精神为指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高举现代化大农业伟大旗帜, 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 启动“强工”攻坚战, 进军世界五百强, 发展繁荣北大荒文化, 创经济建设之业、创社会发展之新、创民生改善之优, 全面实现跨越发展奋斗目标。这是总局党委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 是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判断, 是对省情和垦情的科学把握。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随着垦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客观上对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也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现代农机装备、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禀承绿色发展理念, 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垦区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 形成具有垦区特色和引领作用的绿色发展模式。要科学把握“三化”统筹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 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 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牵动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辐射作用, 努力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垦区农业战线各级领导和部门必须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增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科学把握, 扎实推进, 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落实新举措、实现新突破, 夺取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跨越发展目标的全面胜利。

按照总局党委确定的总体目标, 垦区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 深入贯彻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优化战略布局, 调整农业结构, 构建绿色农业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把垦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全面实现跨越发展奋斗目标, 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更好更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农作物总播面积稳定在284万hm2,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2万hm2, 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15亿kg左右, 商品总量突破200亿kg。

3坚定信念, 勇担使命, 开创现代化大农业跨越发展新局面

为实现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总体目标, 全面抓好2012年农业重点工作, 我们要按照总局党委的总体部署, 扎实推进“八项”重点措施, 促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向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迈进。

3.1优化农业结构, 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垦区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我们必须把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继续实施土地整理复垦、标准良田和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 以农业生产“九连增”和商品总量突破200亿kg为目标, 按照“两扩、两增、两稳、两提、一强化”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 扩大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甜菜、马铃薯面积;稳定大豆、小麦面积;提单产、提品质;强化设施农业和绿色果蔬种植。东部管理局继续扩大水稻和玉米面积, 西部管理局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为重点, 稳步发展马铃薯和甜菜种植。全局要在扩面积、提单产、增总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地缘、水土、人文资源, 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等优势, 加快发展绿色果蔬生产, 扩种有机、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 全面拓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广阔发展空间, 加快提高维护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有效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2012年要确保农作物播种面积284万hm2, 其中:粮豆播种面积272万hm2, 其它作物12万hm2。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46.67万hm2, 玉米73.33万hm2, 大豆40万hm2, 麦类10万hm2, 薯类2万hm2, 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15亿kg左右, 商品总量突破200亿kg。

3.2推进健康养殖, 发展现代畜牧产业

继续以发展“两牛一猪”为重点, 推进北大荒绿色奶牛、肉牛和生猪产业同步发展, 培育鲟鱼、白鱼和河蟹等特色养殖业。加快推进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质量安全监管常态化的“六化”建设。新建标准化牧场 (小区) 200个, 标准化机械集中挤奶站150个, 率先实现奶牛大集群100%标准化集中机械挤奶, 生鲜乳全封闭冷链生产、贮藏和运输。启动“北大荒乳肉兼用牛”新品系培育建设工程, 引进德系西门塔尔牛优质冻精和胚胎, 培育“北大荒乳肉兼用牛”新品系。加快推进机械化挤奶、饲草饲料机械化收获、加工、饲喂和粪肥无害化处理。建立“优质苜蓿+全株青贮玉米+混合精料”的高产高效奶牛日粮结构, 启动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全面实现垦区草原全年禁牧。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 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加大监测和督查力度, 抓好生鲜乳、饲料、兽药和添加剂以及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坚决杜绝和查处违禁添加物, 确保实现“放心奶”、“放心肉”生产, 促进以“两牛一猪”为主的优质畜牧业生产登上新台阶。2012年要实现奶牛存栏47万头、肉牛饲养量126万头、生猪饲养量875万头, 分别比上年增长11.1%、7.9%和8%。生产肉、蛋、奶分别为74、8.8和145万t, 分别比2011年增长11.8%、8.6%和13.7%。

3.3夯实农业基础, 增强抗灾减灾能力

农机工作要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继续推进“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 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加大投入力度, 继续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要以大豆、玉米精密播种机、大型谷物 (玉米) 联合收获机、水稻高性能快速插秧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智能化控制设备、农机卫星定位自动导航设备和玉米秸秆根茬处理机械为重点, 农机更新计划总投入30亿元, 新增国内外各类机械5万余台 (件) 。继续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 其中新建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20个, 使垦区现代农机装备区总数达到371个, 负担旱田耕地面积达到120万hm2以上。继续加快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基础设施建设, 计划购置农用飞机20架, 达到总数70架以上, 确保航化作业面积突破113.33万hm2。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 计划投资3亿元, 新建和扩建“场库棚”100万m2, 进一步提升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到2012年末, 垦区农机总动力突破700万kW, 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7.5%, 其中旱田达到98%、水田97%。水利工作要以三江平原灌区、西部抗旱工程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供水安全保障、城乡水利防灾减灾、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水利管理“五大”体系, 推进现代水利快速发展。力争2012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0亿元, 基本完成勤得利灌区近期项目, 加快推进江萝等6个灌区灌溉渠系建设, 全面启动青龙山灌区渠首主体工程。进一步加快江川等4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步伐。因地制宜发展大型喷灌工程, 推广水田节水控灌面积13.33万hm2。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提高农田灌排和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任务。稳步推进北兴等7个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项目和汤原等10个农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到2012年底, 达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6.67万hm2、防洪保护面积92万hm2、除涝面积144万hm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万hm2。

林业工作要以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深入开展“森林垦区”创建活动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档次, 促进林业产业升级, 规范林业执法, 有效保护森林和湿地资源。全年计划完成造林绿化任务0.67万hm2, 小城镇和管理区绿化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推进森林经营体制改革, 着力打造浆果、食用菌和特禽养殖等基地, 示范带动家庭林场、民营苗圃由以营林为主向产业化方向转变, 促进蓝莓产业、木耳产业、北药产业、特禽养殖产业及生态旅游业多元化发展, 使林业经济保持30%增速。进一步完善垦区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技术推广“三大”体系, 落实责任, 加强监管, 有效防控, 使森林过火面积控制在0.5‰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4‰以下。要依法保护农田防护林网, 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 严厉打击和严肃查处毁林、毁湿案件, 林政案件结案率达98%以上。

种子工作要以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为重点, 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任务、把握关键环节, 快速提升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要以健全机构、强化职责、稳定队伍为保障, 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 依法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和种子质量全程监控,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2012年是全面落实国发[2011]8号文件要求, 促进垦区种业运营机制转型提速发展的关键年, 要扎实推进北大荒种业与垦丰种业整合后业务的平稳过度, 各管理局、农 (牧) 场必须按照总局党委的统一部署,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垦丰种业要承担起垦区统一供种和辐射供种业务, 保证垦区种子市场的稳定和有序供给。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垦丰种业上市工作, 稳步推进垦丰种业与德国KWS公司的战略合作, 积极申请国家立项审批, 组建垦丰科沃思合资公司。通过行政引导和市场机制, 促进专业人才、育种资源、科研成果向垦区种子研发机构有序流动, 着力提升新品种研发能力, 加快培育出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2012年种业完成种子销售总量40万t, 对外辐射供种面积273.33万hm2以上, 种业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 实现利润1亿元。种子工厂化加工率、包衣率、标准化包装率、良种覆盖率和主要农作物统供率继续保持100%。

气象工作要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提高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增雨防雹决策指挥中的作用, 确保建三江雷达投入业务使用, 完成宝泉岭气象遥感系统和北安及垦区重点农场新型雷达项目建设, 实现各农场测墒站和各管理区自动温度雨量站的组网观测, 提高现代化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土肥工作要继续推进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 完成垦区耕地地力评价, 建立垦区耕地质量预警信息系统;完善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 扩大配方肥应用面积, 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和到位率;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进一步扩大秸秆还田、有机肥使用面积。植保工作要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 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 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 努力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3.4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创新转化水平

积极争取和依靠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持, 加快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实施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建设, 以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创新转化为重点, 着力推进科技大厦建设, 加快物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转化和前沿科技跟踪等, 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加强智能化、集成可视化等高端技术广泛服务于农业生产领域, 着力推进地力培肥、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化控技术、节水灌溉、疫病防控、低碳生产等领域的管理创新。要坚持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环境友好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建设, 有效发挥典型示范、成果展示和辐射带动作用, 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按照常规技术规范化, 关键技术标准化, 重点技术普及化的要求, 继续集成推广“十大”栽培模式, 重点推广水稻智能化催芽、毯式育秧机插等“十大”农业新技术, 扩大应用保护性耕作、GPS导航等“十大”农机新技术, 大力推行健康养殖、TMR饲喂等“十大”畜牧新技术。继续开展农业部和总局“六大”作物高产创建活动, 强力推进水稻、玉米和大豆整场创建, 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克服耕地等资源制约。推进人才强农战略, 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 加强信息化等实用科技知识培训和科普宣传, 培养知识型农垦职工队伍, 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劳动者。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巩固农产品保障能力, 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5强化监管追溯, 打造绿色农业体系

垦区要围绕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和保障能力为重点, 以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为载体,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北大荒绿色食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立具有开放式、动态化、全过程管理特点的农产品生产过程追溯体系, 达到投入品可监控、生产可记录, 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 实现垦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可追溯。加快垦区3个农业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督质检中心建设, 完成9个管理局6个重点县级和3个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在建项目。落实17个企业承担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覆盖90%的农场。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和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完善和实施主要农 (畜) 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 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继续以“六看”为主要内容, 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 促进垦区生产田与示范田、旱田与水田、田间与地头、农场与农场之间农业标准实现“四个”一样。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到2012年底, 实现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达到290个, 全年绿色食品监测面积170万hm2;有机产品企业55个, 有机产品达到240个, 有机认定基地面积15.33万hm2,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达到520个, 认定面积233.33万hm2, 无公害农产品590个。

3.6坚持创新实践, 稳定土地规模经营

稳定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是深化农业改革的关键。垦区多年探索实践所形成的“大集团套大农场”、“大农场套家庭农场”的双层管理和经营体制, 充分体现了集中与分散、集权与分权特征。这既不同于北美的家庭农场模式, 也不同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是基于激励相容机制, 调动不同主体积极性的“统分模式”。实践证明, 这种体制极大地加速了垦区“三化”进程, 使垦区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领跑者。近年来, 随着农业比较效益不断提升, 外出务工职工回流, 土地争租急剧升温, 一方面出现了个别单位土地均分、以包代管等情况, 造成小型机械作业回潮、品种和技术难以统一, 大型机械效率不能充分发挥, 作业成本提高等问题;另一方面, 出现了整管理区、整作业站承租等情况, 产生了经营主体不清、责权利分离、质量效益下降等问题。按照垦区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客观要求, 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通过广泛宣传, 典型带动, 积极引导家庭农场自主参加农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公司等现代农业经济组织, 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抓住垦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好机遇, 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促进土地向种地大户、种田能手相对集中, 稳步推进垦区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完善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平台, 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服务能力,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3.7推进场县共建, 发挥两个领跑作用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垦区要继续推进“32111”工程, 以“两个领跑”为目标, 以“三代”为手段, 扎实推进科技带动、产业拉动和社会事业联动, 探索场县共建、垦地合作的新机制、新形式, 促进场县共建向纵深发展。要建立互惠互利机制, 实现共赢;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力;建立合作推动机制,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使其成为场县共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确保共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要坚持行政引导、典型带动, 自主参与, 市场运作的原则, 积极探索整乡整村整体承租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作业组织承租农村土地, 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农技合作组织建设, 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服务。高标准建设桦富、同三和依饶等公路沿线的场县共建示范带, 引领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力争完成“三代”面积333.33万hm2, 向地方推广良种300万hm2, 推广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育秧等农业新技术333.33万hm2, 农业保险覆盖农村面积186.67万hm2, 进一步促进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3.8加强组织领导, 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肩负使命 坚定信心 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篇3

一、省国资委成立以来的工作回顾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前提。围绕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省、市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较好成绩。一是新的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省国资委于去年6月下旬开始组建,在时间紧、任务重、事务繁多的情况下,经过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落实了“三定”规定、人员划转、职能分解和一些重要制度的建设。继省国资委组建后,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市(地)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意见》精神,截止目前,全省各设区市都相继完成了国资监管机构的组建。二是国有资产监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省国资委相继拟订了《陕西省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实施办法》、《省属企业改制重组程序》、《省国资委立法工作规则》、《省属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18部规范性文件。出台了《陕西省国有企业改制及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办法》。《陕西省企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陕西省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办法》已列入省政府2005年制定规章计划。三是省属企业经营责任、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得到加强。省国资委成立后,对所出资企业前三年经营业绩进行了调查核实,对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实行了备案制。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绩效评价、薪酬管理与规范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稽察特派员制度向监事会制度改制的方案已经政府批准。四是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推开。省属企业清产核资和推行新会计制度工作已全面实施,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资产评估、统计评价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展明显。过去的一年,我省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工作力度,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到去年年底,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化改制面已达70%以上。省上重点抓的省属75户试点企业的改制重组进展较好。截止目前,基本完成改制的共22户,方案已批正在实施的共21户,方案基本完成拟报批的共15户。国有重点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明显。陕西建设集团股份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中国铝业公司对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陕西煤业集团公司完成组建并正式运营,浙江广厦集团成功重组了陕西路桥工程公司,略阳钢厂引进民营企业东岭集团合资共同组建了陕西略钢有限公司,省高速公路集团兼并重组了陕国投,南京斯维特集团与省国资委签订了重组长岭集团的协议。国有困难企业的兼并破产工作稳步推进。国家批准的我省省属24户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其中9户已经终结破产,共争取中央,财政补助25亿元,核销银行呆坏帐和资产管理公司损失26元;有7户进入破产程序。除政策性破产外,陕西焦化厂和陕西兴秦化纤厂的依法破产试点取得圆满成功。

(三)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省国资委在对省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捉出了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对所出资的16户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初步建立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制度框架,理顺了部分省属企业和中央在陕企业的党组织隶属关系。按照省委要求,组织新闻媒体开展了国企改革发展先进典型宣传报道活动。企业统战工作、群众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纪检工作和反腐败斗争稳步推进。去年省国资委系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1492件(次),办理923件,办结751件;全系统效能监察立项154项,提出监察建议170项,为企业挽回损失、增加效益2.22亿元。

(四)花大力气抓了国有企业的稳定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国资委组建工作一开始,就把保持企业稳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成立了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对所出资企业不稳定性事件及时进行了排查,制定了处理突发性群访事件的工作预案。去年省国资委刚成立之际,咸阳华润、陕西精密、陕西钢厂、略阳钢厂、长岭集团先后发生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事件发生后,省国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国资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本着“沉着应对、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原则,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艰辛,妥善处理了主要问题,使事件得到基本平息,维护了企业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五)国有企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去年,省属企业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奋力拼搏,加快发展,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好转,整体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其中省属112户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206.7%,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国有资产取得较快增长。据对省属112户企业统计,截止2004年12月底,总资产为1535.4亿元,比上年增加324.7亿元,增长21.8%;所有者权益409.7亿元,比上年增加112.6亿元,增长27.5;总负债1125.7亿元,资产负债率73.3%,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

开局之年,我们所做的上述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只是起步性的、基础性的、阶段性的。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十分突出的,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进行研究和解决。

二、2005年国有资产监管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2005年全省国资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省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全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大局,解放思想,紧抓机遇,夯实基础,扎实工作,大胆探索,攻坚破难,力争在产权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新推进,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上有新进展,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方面有新局面,进一步健全完善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系,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力争到2005年末,使监管范围内国有资产总量递增10%以上,保值增值率超过8%,资产负债率再降低3个百分点,国有资产质量有新的提高,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上述要求,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做大做强一批国有企业。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集中有效资产、整合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消除无效资产”的思路,抓紧制定今后3—5年我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明确调整原则、方向、战略重点和工作目标。积极稳妥地划转一批处于竞争性领域的省属企业到所在市实行属地化管理。大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更多地将国有资本投向对地方经济带动性强的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和重点企业;进一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做大做强一批国有重点企业。引导、支持和推动国有企业吸引民资、外资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改制重组,加快石油、煤炭、电力、交通、旅游等大集团的改革改制步伐。省属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管理水平,科学合现确定主营业务,围绕主业配置资源,加快主业发展,抓紧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内涵生产,转变生产方式。要以开拓创新的理念,在积极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生产经营、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敢于和善于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特别是在股票证券市场融资。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从严治企,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真正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严格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抓紧推进我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目前没有改制的国有企业,都要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除极少数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公司形式外,其余都要改组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分散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现有的国有股份比重大的控股企业、参股企业,要指导其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调整产权、股权结构,逐步降低国有股比重。广泛引进各类所有制经济,以多种途径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进程。目前,所有省属企业都要研究探索本企业的改革发展思路,凡具备改革条件的,要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方案一经批准,抓紧组织实施;凡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实施改革。对省政府确定的省属“三个一批”75户尚未完成改制重组的试点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对方案已批准、正在实施改制的企业,督促其加快工作步伐;对方案基本成熟并上报待批的企业,尽快组织审查并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力争早日操作实施;对正在完善方案的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力争尽快完善改制方案。派出指导组,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取“一企一策”的方法,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对策措施,协调企业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力争在年底前基本完成省属75户试点企业的改制重组任务。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健全改制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进一步落实股东会作为企业最高权利机构的职权,任何部门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其他方式代替股东大会行使权利。强化董事会的决策职能,规范董事会的工作程序,严格执行董事表决签字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保障总经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指挥权。实行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执行董事会决议,负责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不能超越权限决策。强化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功能,使监督职责真正到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争取用3-5年的时间在省属企业普遍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全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会议提出,从今年开始,再用4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问题,基本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国家政策性破产优惠适用到2008年。从2009年开始,企业破产全部实行依法破产。我们要抢抓机遇,继续抓紧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已批项目的实施工作,重点组织好省属困难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抓紧制定职工安置方案,落实财政托底资金,同时要做好关闭破产企业的遗留问题的处理。对于进入政策性关闭破产盘子的企业,严格按政策逐户推进,力争今年年底再有5户省属企业破产终结。与之同时,组织财政、劳动、银行等部门,配合商业银行和资产经营公司,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我省16户困难企业列入今年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进行困难企业依法破产的试点。

(五)抓好所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今年要在理顺所出资企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新颁布的产权登记办法对企业进行一次国有产权登记,明确产权归属。积极实施所出资企业清产核资和推行新会计制度工作。抓紧建立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体系,制订有关管理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加强产权管理和产权交易工作,今后省属企业的资产和股权转让交易一律在西部产权交易所进行,协议转让在西部产权交易所办理转让手续,产交所也要改进服务态度,简化交易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原16户省属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及未纳入这些机构的全部省属企业,要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整合、重组、构建国有资产营运层的方案。逐步建立所出资企业基础资料信息库及全省国有资产统计信息网络,尽早形成实用、快速、准确、规范的网络体系。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企业财务快报制度,为开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做好准备。按照“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在省属重点骨干企业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促进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

(六)抓紧制定国资监管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认真制定《陕西省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办法》和《陕西省企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列

入省政府2005年制定规章项目。尽快出台《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省属企业改制重组程序》、《省属企业负责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陕西省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安置有关问题的意见》、《陕西省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

(七)认真做好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对所监管的国有企业实行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积极开展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把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更好地结合起来。按照教育和惩罚相结合、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要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制度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分配办法,合理把握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职工工资水平的比例。

(八)建立和加强企业外派监事会工作制度。抓紧实施我省稽察特派员制度向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改制,建立外派监事会机构,完成现有人员向监事会人员身份的转换。建立健全外派监事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分期分批向国有重点企业派出监事会。加强监事会队伍建设,改进监事会工作方法,提高监督检查的时效性。监事会要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己任,坚持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以过程监督为主,重点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防止同有资产流失。严格执行监事会“六要”、“六不”的纪律规定,坚持监事会监督检查结果责任追究制度。

(九)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企业党的建设。要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部署,在省属企业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查找国企党建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积极探索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目标,大胆起用一批靠得住、有本事、想于事、能干成事的人。不断创新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加快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全面推进警示训诫工作,健全廉政预警、动态监督、保护挽救三个机制。从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重视并引导所出资企业进一步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具有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发展的企业经营理念,培育奋发有为、昂扬向上、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

(十)切实抓好企业改制重组中的稳定工作。为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省委、省政府明确国有企业的稳定工作由省国资委牵头负责,成员由财政、劳动、工会等部门组成,省国资委已经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各市国资监管机构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针对国有企业改制和职工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排查企业中的不稳定因素,妥善解决好已发生的不稳定问题和上访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妥善处理国企改制中的各种遗留问题。要进一步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省国资委和各市国资监管机构维稳和信访机构要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做到信息畅通、反应及时,切实防止群体性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和扩大。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本地的社会稳定负总责,各省属企业的稳定工作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各市国资监管机构不但要搞好所出资企业的稳定工作,还要关注驻地省属企业的稳定问题。省屈企业出现不稳定现象时,各市国资监管机构应积极协助省属企业向地方党委和政府报告,积极主动地进行部门协调,切实帮助省属企业做好企业稳定工作。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探索性的全新事业。应该说,我们的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进行创新性探索才能得出答案,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陕西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新局面而奋斗!

努力开创我县水果流通工作新局面 篇4

努力开创我县水果流通工作新局面

---在全县流通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县委副书记 奉海峰

(~年3月25日)

同志们:

今天上午我们召开全县水果流通工作会议,主要是为了表彰~-~在全县水果流通工作中涌现出的水果先进分子和水果销售大户,交流经验,动员部署今年的水果销售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水果流通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是广西的水果生产大县,~年全县水果面积达36万亩,产量超过41万吨,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水果,抓好水果流通工作事关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局,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事关生态农业的成败兴衰。为此,我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始终把提升水果品质和抓好水果流通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主要工作来抓,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对头,在全国水果市场日趋饱和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严峻形势下,我县的无公害水果仍畅销国内市场,远销港澳台,出口东南亚和日韩欧美等国家。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水果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进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我县认真分析研究形势,采取得力措施,营造宽松环境,不断开创我县水果流通工作新局面。

第一,把水果流通工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抓水果流通工作,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水果流通工作领导小组,抽调门人员,落实目标责任,动员全县上下的力量共同做好水果流通工作。

第二,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一是培育水果流通协会。为提高我县大宗农产品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了进一步发挥各乡(镇)农村产业协会的作用,成立了专门水果销售协会联合会,并建立健全了联合会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县、乡、村三级水果销售组织网络,培育出了一大批农民成为专门从水果销售经营的专业户,部分村成为了专门从事水果销售经营的专业村。二是兴办水果流通企业。我们通过兴办水果流通企业,逐步把松散型的水果流通经纪人队伍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组织水果销售中的作用。

第三,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内引外联,共同做好水果流通工作。主要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客商的合法权益,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鼓励县内外果商共同做好水果流通工作。

第四,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巩固老市场,就是进一步巩固我县水果在南方省市和东南亚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开拓新市场,就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我县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郑州、沈阳和太原等北方大中城市进行推介,通过水果大蓬车北方行活动,提高了我县水果的知名度,为拓宽我县水果的销售渠道,扩大我县水果的销售量,促进我县水果的销售规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依托现代工业发展现代农业,搞活水果流通。主要是引进知名企业到我县搞水果规模加工,实现水果产业的升值增效,引进汇源集团落户恭城,在发展水果加工龙头企方面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鼓励我县的水果加工企业实现滚动发展,现在我县的野木牌月柿果酒也已实现批量生产。

第六,抓好品质管理,确保水果销售。一是抓好水果无公害生产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流程进行生产,确保水果质量安全。二是抓好商品化处理,搞活水果加工。首先,以汇源果汁工厂上鲜果打蜡生产线为契机引导广大果农做好蔬花和采前肥水管理、完熟采收工作,强力推行采后分级处理。同时,扶持和引进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其次要根据不同果品的特点和消费者的不同要求,综合考虑标注标识、保鲜和贮运的需要,在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上搞好果品系列包装。

第七,加强宣传推介,唱响水果品牌。一是抓好水果推介。到郑州、沈阳和太原等北方大中城市水果主要批发市场举办推介会,到南博会举办了展示会,扩大了恭城水果的知名度。二是做好广告宣传。在全州、灌阳等邻县的重要交通路段和公共场所设立了广告牌,制作和广泛张贴宣传画和宣传年历,并抓住了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的机遇,在广西电视台推出恭城的名优水果广告。三是把握了北京汇源集团柑橙果汁加工项目落户恭城的机遇,实现恭城生态品牌与“汇源”品牌紧密结合,将恭城水果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八、狠抓流通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其重点是抓好了信息服务和整顿市场秩序。流通工作办和相关部门及时收集、掌握全国各大中城市场的水果供求信息,并通过县、乡、村三级网络向全县发布。乡(镇)、村所在地和农贸市场以及农村公众活动频繁的地方,都设立了信息公告牌。针对水果流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都制定了专门的治理工作方案,突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人身威胁、盗抢财物等不法行为,保护果农和客商的合法权益;严厉查处了水果流通中坑、蒙、宰、骗等恶性行为,建立和维护好公平、公正、诚信的市场秩序;畅通流通渠道,完善交通运输道路设施建设,严肃查处运输环节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和各种不合理收费。

我县水果流通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总的来讲,全县的水果销售形势还相当严峻,不能盲目乐观。一是全国水果市场持续疲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二是目前所销的橙类水果只占全县橙类水果总量的极少部分,销售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市场经济难以预测,必须扎实抓好全县的水果流通工作。对水果销售的形势,不但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还要教育全县广大果农转变观念,克服惜售思想,适时适价销售,特别要避免烂果、倒果现象的出现。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努力促进我县的水果流通工作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各级领导都要把水果销售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乡(镇)要充分发挥流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乡(镇)委书记、镇长要亲抓,分管领导专抓,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确保销售工作不失时机地顺利进行。

肩负使命 坚定信心 努力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 篇5

稳步推进, 落实好各项任务, 2012年中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 中心加强电波秩序监测, 圆满完成“两会”、“十八大”等重大任务无线电安全保障;扎实做好频谱资源管理技术工作, 承担完成新版频率划分规定修订任务;积极促进空间业务发展, 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管理支撑工作取得新成绩;夯实台站科学管理基础, 圆满完成了全国无线电台站核查工作;大力推进设备管理规范化, 检测工作获得新发展;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技术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加大科研工作力度, 科学研究和政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有效参与国际事务, 成功举办国际空间无线电监测大会;围绕中心以人为本, 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维护秩序提升效率, 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把握形势, 贯彻好方针政策, 以十八大精神引领中心工作

报告要求全体同志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 进一步增强做好无线电管理技术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深刻认识中心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进一步树立履行职责使命的自信心与紧迫感;深刻分析中心核心职责和核心能力, 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提升履行“电波监测、频管支撑、设备检定、数据管理、标准制订、决策支持”这一核心职责的能力, 加快高水平的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和综合业务素质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全面加强标准规范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着力推动法律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成为全国无线电管理技术中心。

突出重点, 履行好核心职责, 开创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工作新局面

对于2013年的工作思路, 报告指出, 2013年是中心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各部门要深化对中心核心职能的认识, 准确把握履行核心职责这一主题, 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三管理、三服务、一突出”这一核心任务, 在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 在部无线电管理局的指导下, 着力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 提升核心能力, 履行核心职责, 扎实推进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建设, 全力做好对部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支撑以及对地方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无线电管理事务, 努力成为全国无线电管理技术中心, 实现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工作的新跨越。。

报告提出, 2013年, 中心要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深化核心能力建设, 加大发展规划实施力度;提高核心支撑水平, 扎实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夯实基础完善体系, 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保障改进服务, 着力提升科学管理效能;改进作风务实清廉, 巩固扩大文明创建成果。

报告要求, 2013年要着力完成好以下5项重点任务:制订和组织制订一批为频谱管理、无线电监测、一体化平台等工作所急需, 对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标准规范;承担组织开展全国无线电台站规范化管理专项活动;加强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管理的技术支撑工作;完成全国无线电管理一体化基础平台建设, 完善信息系统技术验证平台;开展WRC-15议题研究及ITU-R的有关对口工作。

上一篇:雪的现代散文下一篇:春季学期《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