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改实验报告

2022-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学作文教改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中学作文教改实验报告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本文是该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有效 研究课题

经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人串报的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获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D/2008/02/176。 现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构建的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一种作文教学。

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状。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包含了有效教学的五个主要理念,即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时间效量,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或量化,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

课题主要通过以下层面探讨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即“(1)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2)“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作文有效教学”,(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5)“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读写一体化”的研究重要观点有陈文娟在《高中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的裂缝及整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7年1期)一文中表达的阅读教材在选文时要以写作训练为基准的观念。郭志荣老师力图探讨一种阅读课和写作课互动的路径。在“感受——领悟——积累——汲取——迁移——表达”中,使读和写、汲取和表达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为学生打下精神种子,又达到表情达意,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10期),这是对叶圣陶先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论”观点的深入探讨。

2.关于“生活写作一体化”的研究。有潘新和提出的“贴近个性化生活的写作观”,他提出“写作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人的生命化。”(《福建教育》2005年)叶黎明、种海燕则认为写作“内容贫乏”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贫乏”的问题,更是“认识贫乏”的问题,“学生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贫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造成写作没什么可写的直接根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期)四川董旭年老师则又从“说写生活化”角度对生活写作一体化作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2期)。程红兵从“作文是中学生个体生命整体成长性、创造性表现,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的角度表现出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6期)李斌辉从“中学作文要弱化写作的教化,载道功能,强化写作的自娱,宣泄作用”角度,表达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2004年2期)毛荣富则从三种体验(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表现独特的个性体验,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写作内容的角度隐含了对生活写作一体化问题的探讨。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郑桂华、王荣生等人编拟的《写作单元样章(上)》(《语文学习》2006年10期),表现出了写作教材编制中对过程互动的关注,但样章对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或程序性知识,对作前、作时、作后的互动性探讨尚有强化、完善的较大空间。

4.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研究,重要文章则有程慕宏从科学地命制高考作文命题从而良性促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所作的探讨,(《学语文》2006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期则集中选刊了一组总题为“高考作文与语文教学:谁是谁的风向标?”的系列文章,集中探讨了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教学的和谐问题。

5.“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应该说成果颇丰,重要的有福建俞发亮汇编的中学生有争议的文章集,有许国申被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的题为“中美两篇高考满分作文比较”。作文教学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涉及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可以揭示共性的问题,可以呈现个性化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从“读写一体化”、“生活写作一体化”、“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作文典型案例”等五个层面立体深入地探讨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师生共同构建出能够在中学学段里大面积地使每个学生作文水平取得达标或超标成绩的理想作文教学模式。

内容与重点:

①读写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②生活写作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③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④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⑤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⑥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

其中③⑥是研究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是围绕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分别以“读写一体化与有效电学作文教学”、“生活作文一体化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高考作文、日常作文教学之和谐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典型案例与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等层面为研究切入点。遵循行为研究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完成相应研究任务。

课题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4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问卷。了解师生在作文教学上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组织申报立项工作;

2.初步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1)举行课题开题活动,邀请专家再次论证方案,并成立专家指导组:

(2)子课题分工,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方式;

(3)初步小结子课题研究成果,汇编、交流各自成果:

(4)向专家组报告阶段研究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

3.深入开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

(1)完成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1—5册)的编写任务,并交出版社出版:

(2)汇编“作文教学典型案例”及相关教案成册。争取公开出版:

(3)其余各子课题完成中期报告,发表相关论文:

(4)举办中期成果汇报展出活动;

4.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

(2)整理汇编课题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终结报告;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主要有:

①潘新和《中国当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版1997版:

②章熊等《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版2000版:

③王荣生等《写作单元样章》《语文学习》06年10期:

④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xx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有关中学作文教学部分:

⑤国外作文教学相关研究成果;

⑥有效教学理论。

参与研究者要有阅读后的读书笔记撰写和交流。

2.调查法。调查组成员坚持听课、蹲点制度,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各方面反映,作专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成果。

3.个案研究法。确定重点实验班级。重点实验项目,发掘提炼。系统研究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写出典型个案的分析报告,作为课题研究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案例依据。

4.经验总结。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有利条件,并使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利于鉴定与推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读是写的基础”。“读”是阅读文本,滋养精神;“读”是提升精神,激发表达;“读”是感受范本,模仿表达。

2.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力,使作文做人一体化,是作文生活一体化的含义。

3.“过程互动式高中作文教材建设”更加关注作文前,作文时,作文后的每个过程,更加关注作文是作者与范本、与老师、与同学、与家长、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4.高考作文复习、命题必须与日常作文教学构成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日常作文教学呈现有效有用的状态,教考一体化、和谐化是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5.典型案例使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既关注面上的共性问题,又深入点上的个性问题。

创新之处:

1.如此全方位地挖掘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互动性、过程性是可能的创新之一。

2.力图通过课题研究,使高考作文复习命题与日常作文教学和谐共进是可能的创新之二。

3.编写出体现过程性、互勘性的作文教材是可能的创新之三。

作者:赵长河

第2篇:教改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教改实验报告

——化学与生活

作为农村初中要想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改。化学也不例外,针对我校化学学科的现状,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适应化学知识向应用方面的转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联系生产、生活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至用,结束几年来化学学科无所创新的局面。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开展创新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组织研讨“化学与生活”实验课题,做到全校化学教师人人参与教改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努力形成化学学科的特色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开展化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的,不能有赶时髦或应付局面的思想。要端正教学思想,要放弃化学的“纯学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从现实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切实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及社会的联系,全力造就有一定文化,善于吸收现代科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一代劳动者。从根本上实现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

二、具体内容

化学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很关键的是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思想性。指在对学生进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科学性。教学内容科学性要强,要准确无误。要求教研内容选有依据,不能信手拈来。

3、简单性。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减轻过重负担,要求所选内容尽可能简单、精练。对某些复杂的内容可以进行压缩处理。

4、实用性。所选教学内容要确有实用价值,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确有用途,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趣味性。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事才能去努力探索和追求。

根据以上原则和各校实际情况,在教学时重点选择以下内容:⑴、教材中加热碱式碳酸铜,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白磷燃烧实验,提纯含有沙子的氯化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实验,有关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实验等,都可以做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⑵、工农业生产。包括化肥知识、农药知识、土壤知识,农副产品加工、海产品加工、无机盐制取,碘酒、医用酒精的配制,煤气中毒的预防与急救等。水垢的清除、工业废弃物、海产品废弃物的污染及防治。⑶生活中。天然水的净化、制取蒸馏水,收集池沼中的甲烷并进行燃烧实验,钢铁的防腐及铁锈的清除,大理石、石灰石、氢氧化钙转化实验,汽水、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检验。⑷趣味实验。用废干电池锌片制备硫酸锌,自制指示剂,烧不坏的手帕,隐显墨水,检验有毒塑料,蜡烛燃烧实验,安全火柴的有关实验。

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第一层次为理论知识,第二层次为基本技能,第三层次为实际应用。

三、实施办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课堂强化。就是紧扣教材,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尽力挖掘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评价化学课时,教师必须渗透生活中的化学相关问题。或深化、或扩展、或搭桥、或补缺、或应用。要切实抓好实验课的教学,开齐上好每节学生实验课,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实验技能,课外定期开放实验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根据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化学课外小实验,有指导、有检查。提倡学生自制简易实验仪器,土法上码,设计并完成好家庭小实验。

2、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将化学知识与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富集在一起,形成网络,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时政信息”,“科技动态”,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积累解决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3、探究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建立课题小组,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探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在评价上应侧重于学习、研究的过程,只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气氛、研究方法不断提高,不论结果如何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4、课外阅读。组织好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观看科普电视讲座,阅读报刊杂志和上网查阅,拓宽学生化学知识视野。同时列举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训练或者师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制订好阅读计划,确定研究重点,作好笔记摘要。

5、实践应用。指导学生实践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可以把实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将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向生产生活实际中迁移,转化为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是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能自己制订出实践方案,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6、撰写小论文。要求学生人人动手,题材限制在化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内容,限制为亲自做过,联系生活中化学知识的一些体会和想法,总结和启示。要求各小组围绕课题目标、研究过程、实验结果,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

四、时间安排 实验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初步实验。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4月。主要任务是正式实验,全面推广,逐步提高。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广经验。

五、课题组织 课题组组长:苏永生 课题副组长:肖武云 课题组成员:全校化学教师

2009年8月

教改实验报告

第3篇:教改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教改实验报告

——化学与生活

作为农村初中要想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改。化学也不例外,针对我校化学学科的现状,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适应化学知识向应用方面的转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联系生产、生活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至用,结束几年来化学学科无所创新的局面。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开展创新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组织研讨“化学与生活”实验课题,做到全校化学教师人人参与教改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努力形成化学学科的特色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开展化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的,不能有赶时髦或应付局面的思想。要端正教学思想,要放弃化学的“纯学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真正从现实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切实加强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及社会的联系,全力造就有一定文化,善于吸收现代科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一代劳动者。从根本上实现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

二、具体内容

化学教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很关键的是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思想性。指在对学生进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的同时,要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科学性。教学内容科学性要强,要准确无误。要求教研内容选有依据,不能信手拈来。

3、简单性。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减轻过重负担,要求所选内容尽可能简单、精练。对某些复杂的内容可以进行压缩处理。

4、实用性。所选教学内容要确有实用价值,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确有用途,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趣味性。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事才能去努力探索和追求。

根据以上原则和各校实际情况,在教学时重点选择以下内容:⑴、教材中加热碱式碳酸铜,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白磷燃烧实验,提纯含有沙子的氯化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实验,有关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实验等,都可以做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⑵、工农业生产。包括化肥知识、农药知识、土壤知识,农副产品加工、海产品加工、无机盐制取,碘酒、医用酒精的配制,煤气中毒的预防与急救等。水垢的清除、工业废弃物、海产品废弃物的污染及防治。⑶生活中。天然水的净化、制取蒸馏水,收集池沼中的甲烷并进行燃烧实验,钢铁的防腐及铁锈的清除,大理石、石灰石、氢氧化钙转化实验,汽水、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检验。⑷趣味实验。用废干电池锌片制备硫酸锌,

自制指示剂,烧不坏的手帕,隐显墨水,检验有毒塑料,蜡烛燃烧实验,安全火柴的有关实验。

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第一层次为理论知识,第二层次为基本技能,第三层次为实际应用。

三、实施办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课堂强化。就是紧扣教材,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尽力挖掘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评价化学课时,教师必须渗透生活中的化学相关问题。或深化、或扩展、或搭桥、或补缺、或应用。要切实抓好实验课的教学,开齐上好每节学生实验课,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实验技能,课外定期开放实验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根据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化学课外小实验,有指导、有检查。提倡学生自制简易实验仪器,土法上码,设计并完成好家庭小实验。

2、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将化学知识与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富集在一起,形成网络,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时政信息”,“科技动态”,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积累解决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3、探究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建立课题小组,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探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

力。在评价上应侧重于学习、研究的过程,只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气氛、研究方法不断提高,不论结果如何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4、课外阅读。组织好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观看科普电视讲座,阅读报刊杂志和上网查阅,拓宽学生化学知识视野。同时列举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训练或者师生共同讨论。要求学生制订好阅读计划,确定研究重点,作好笔记摘要。

5、实践应用。指导学生实践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可以把实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将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向生产生活实际中迁移,转化为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是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能自己制订出实践方案,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6、撰写小论文。要求学生人人动手,题材限制在化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内容,限制为亲自做过,联系生活中化学知识的一些体会和想法,总结和启示。要求各小组围绕课题目标、研究过程、实验结果,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

四、时间安排

实验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初步实验。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4月。主要任务是正式实验,全面推广,逐步提高。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广经验。

五、课题组织

课题组组长:苏永生

课题副组长:肖武云

课题组成员:全校化学教师

2009年8月

教改实验报告

第4篇:物理教改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的实验报告

五华县河东中学刘奕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的课题确立于2010年9月,同年11月被县教研室批准为课改研究课题。两年来在县教研室的关心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及同级同科老师的帮助下,本实验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两年来有针对性的实践,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所试验班级初三(2)、初三(13)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兴趣也变得更浓了,其中初三(2)班的及格率从原来的38.5%提高到59.2%,优良率从原来的21.3%提高到41.5%,平均分从原来的47.1分提高到60.1分;初三(13)班的及格率从期初的40.5%提高到68.2%,优良率从原来的25.3%提高到48.5%,平均分从原来的49.1分提高到63.1分。作为山区学校,面对的往往是:学生基础差、两极分化严重,学校硬件上不去等问题。如何从实际出发,有效的实施实验教学,我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

无论从教材的安排还是《课程标准》的纲要都可见实验教学非常重要。首先,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实验)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实验教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方式之一。自然科学的特点告诉我们,仅凭教师抽象地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要观察和实验才能准确的领会科学道理,实验教学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再者,实验技能是近年中考的必考内容,所占比重也较大,是检验实验开展情况的有力措施。

有好些物理知识,光凭嘴说,可能你一两节课你都说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明白,但是你只要通过几分钟的实验表演,再加上你对实验现象的成功解释,并加以适当的总结,学生可能就会茅塞顿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争取堂堂有实验,人人有实验,切忌怕麻烦如“以讲代做”、“学生实验老师做”。

(二)调动学生因素,积极完成实验教学

山区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受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待学习往往兴趣不浓厚,基础又较差,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努力争取运用好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完成实验教学。从开学初的第一堂起,便可通过小实验,提出身边的生产常识问题,来激发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经常

开展丰富的、适合他们的活动,如:研究楼道开关,开展制作竞赛,组建兴趣小组等,由于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可大大调动他们完成实验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

1.合理安排时间,弥补硬件不足。

山区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有些设备、器材严重不足,且由于班级多、班额较大,进行分组实验时,现有的实验器材往往能够开出的组数远远不足,这样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保证学生实验质量,我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以弥补实验室和分组实验器材的不足。

2.提倡教师学生自制教具,积极开展小制作。

自制教具学具如用木条制作杠杆、用牙膏皮演示浮力实验等不仅充实了实验器材,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是对实验的改进,使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功感。开展小制作如废塑料瓶制作小鸡自动喂水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潜望镜、袖珍针孔照相机等让学生无形中运用了所学所记。

3.让实验回归学生的生活

山区学校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 但山区的学生有着他们自身特殊的优势:劳动实践多,对大自然认识全面,独立生活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这些都是宝贵的实验财富,也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只需我们积极主动帮他们点拔、分析,便可成为较好的课程资源。 其次,我们身边的许多物品,诸如一本书、一个板擦、一枝铅笔,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实验工具,只要我们去发掘,就会弥补山区实验资源的不足,就能利用它们去做实验。如扁担中的杠杆、压强知识,深山里喊人时的回声知识,自行车上的摩擦、惯性知识等。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新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投影片、挂图、光碟、各类课件等)。虽然山区学校中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不丰富,但不是没有,国家在各地均有投入,我们应尽量去利用,使之成为实验教学的好帮手。 这些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创设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在实验技能、情感、价值教育方面都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光碟中的实验演示和一些生动形象的课件非常好,能帮助学生观察不能实地演示的实验,让学生愉悦中掌握技能、领悟知识。

注重实验教学,推行素质教育,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变革。这些课的特点是:(1)结构新颖 内容丰富。如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后的“复习课”变成了“应用课”。课上教师“组织”“引导”着,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实践研究的成果,从中不仅复习、巩固、拓展了所学知识,而且也

培养、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而生活中大量生动的实例又大大丰富了所学内容;大大超出课本范围。 (2)兴趣盎然 气氛活跃。由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加课外实践研究活动,在课堂上,人人争先恐后,都想一展自己的成果,因此发言踊跃,气氛热烈。(3)关系融洽 效益提高。在这些课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思维活跃,不仅有教师和学生间的启发、互动,情感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互动,情感交流,出现了师生间共同切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知识的拓展、思维的开放、能力的增强,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做法,今后将会更加努力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总结,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动手能力。

第5篇:中学物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实践与体会_物理论文[大全]

如何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育科研的重要问题之一。多年的教研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落后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发现新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改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初步实验阶段1.预实验阶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这一年里组织各区、县(市)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学习理论,考查和借鉴国内外各种教法的长处,设计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框架,边学习边研究,初步形成了进行教改的骨干队伍。2.探索前进阶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进行各种专题研究,边探索边完善。探索的问题有如何掌握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准备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参与的形式和质量;如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等等。第二阶段:探索提高、推广阶段1990年到1992年,?对前3年的实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以实验点为基地,逐渐推广。要求在哈市的八区五县中,区区县县有实验点,这样就由原来的五个实验点发展到二十多个实验点,有的实验点从实验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数教师能操作的作法,推广到其它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个阶段:大面积推广并向教学常规转化阶段教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全体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市物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从教改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中提取易于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操作性强的,使用有效的好作法,向广大教师推荐。这些作法是:(1)?用丰富多彩的鼓励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2)针对学生的实际,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优异成绩,用以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可以学好也一定能学好物理的心理意识。(3)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启发、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获取的过程。(4)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协作完成同一任务的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5)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观察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话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6)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7)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组织阅读物理课外读物的读书会,做一些物理趣味实验,师生共同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学具,举办小制作展览和评比,举办物理小论文评比,组织现代科技讲座等等。(8)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如抽查、同桌互检、自检,交流学习经验等。经过近10年的实验,我们的体会是:(1)提高各区教研员对教改工作的认识是搞好教改,并使其深入发展下去的前提。在开展”综合教改实验”的前几年里,仍有教研员认为不教改学生也能升学到盛市重点校,教改是花架子,摆样子。在有的区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时候,他们仍按兵不动。当认识到“综合教改实验”的目的不是着眼于提高中考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时,他们才真正参与到这项改革实验中来。(2)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的认识,是使教改在学校扎根并使其发展下去的动力。有一些教改实验出现短期行为,昙花一现,虎头蛇尾,追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在课堂上要摆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不是教师一方就能左右、主观臆断的事情。所以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关系,是伙伴,是朋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能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激发和点拨的作用,而不能有主宰、代替学生思维、动作的想法和行为。(3)树立教改样板,可促使学校领导下决心进行教改。我市阿城五中,在1987年以前是教学的三类学校,学生入学后纷纷外流。自从1987年齐和老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后,出现一批教改成果。齐和老师担任校长职务后,又将物理科的教改成果,扩展迁移到其他各个学科,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五中由原来不知名的学校一跃而为在阿城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校,流失生、外流生不见了,还有不少学生要求到五中就读。我们宣传五中的做法和成就,宣传齐和老师的精神和远见卓识,引起了社会效应,1995年哈市四十一中、五十三中等,由校长组织全校教师集体到阿城五中听课调研,吸取五中的经验和做法。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地进行本校的”综合教改实验”,现已收到良好效果。(4)只有常规教学槁得好的教师,才能成为教改的重点试验点,才能出成果。我们在“综合教改实验”的开始阶段,只注意选择一般学校中的教学能力也一般的教师作为我们的实验教师。实践证明还没有掌握好教学常规的教师是没有能力槁教改实验的,更谈不上出成果。所以教改实验是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的事,吸取教改成果中的有效做法是广大教师的事。我们将教改成果转化为教学常规也是基于这一思想进行的。(5)教改锻炼人,教改培养人,教改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哈尔滨市近五年,初中物理科评出的市级骨干教师共36名,其中有31名搞“综合教改实验”?,占86%,其他5名”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搞其他教法的教改实验。近几年的省级公开课,东北三省教改研讨会公开课,以及省电视自聘请的讲课教师均为我们教改实验的教师。哈市五十三中物理组有四名教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近五年其中有两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做省级公开课4人次,市级公开课6人次,有一人被哈尔滨有线电视自聘请为讲课教师,有一名教师的电教课被评为市电杯竞赛一等奖。 中学物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实践与体会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改实验报告

刘俊杰高波范林芳尤志兰常建国 张占海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改实验报告”课题是在充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政治教学的现状决定的。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政治素质。实验从2010年开始,实验过程尚未结束。

一、 实验研究的原因

1、实验研究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以往政治科教学的状况是: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政治课无非就是“背”,学生从听课到考试,全都是条条框框,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所应有的要求,从而失去了政治科教学的目的。开卷考的实施,无疑给政治科教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2,实验研究是教改的重要性决定的,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学科性,时代气息很强,变化也快,要提高教学质量,单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单靠教师个人主观努力,学生苦学,搞“题海战术”也是不行的;因此,必须讲究科学,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卷考试的能力要求

三年来,我对初三学生的政治科教学和中考复习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我认为,开卷考有利于改革政治科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考试的要求上来看,开卷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能力要求,注重能力立意,扩大思维的开放性。

实行开卷考试,现成的答案在书本中是找不到的,要求学生要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原先的那种知识间机械的组合变成了知识间的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很强调学生的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

2、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意识。

在开卷考试的要求下,试题本身是开放性的,答案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够强化自己的参与意识,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一些社会现象能够作初步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理性思考,多角度思维,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3、抓住政治课的时代性、思维性,进行多学科渗透,要求学生具有知识性、思辨性、挑战性的素质要求。

这第三点就避免了以往政治科给人假、大、空,思维狭隘的错觉。政治科所学习研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跟现实社会联系比较紧,往往要求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成长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性问题,但由于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缺乏思想上的进取和拼搏精神。开卷考试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事,进而联系到国家乃至世界问题。因此载体上的多元设置对应的要求思想上开阔和知识储备上的全面,多学科的渗透。比如小到个人的心理调整,大到一个国家的人口问题,

甚至可以思考世界性的环境现状。所以我觉得开卷考真正让老师、学生感到政治科时代性、思维性、思辨性、挑战性的魅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做法

针对上述开卷考的能力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中考的总复习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教学中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结构体系,构筑新的教学模式。

开卷考试后,虽然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了,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识记,甚至要理解或运用的。因为开卷考试“开”的是课本或一定资料,而在时间、空间、规则、答案逻辑结构的组织上还是“闭”的。即使有一些题目,不是拘泥于课本,而是根据题意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熟悉,回答起来是很难的。无论题目多么新颖,评分标准多么宽泛,但答案最终更多是通过教材的相关原理或专业术语体现出来。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一个个“目”的积累。

但是,仅仅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又是不够的,命题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纲带动点目。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课,我们可以依据国情的具体内容和函待解决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去展开分析。我们务必使学生明确一个章节,一个单元在教材框架中处于

何种地位,也就是把单元、章节的内容纳入整体知识体系中去把握,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和完善一个正确的认识结构体系。在处理教材时,既要把整体知识分解为一条条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条目,又要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要引导学生搞清一单元一课一节的内在结构,又要挖掘不同的单元、课、节等之间的有机联系,使知识以网络化呈现;既要注重强调知识结构,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又要引导学生自由地发现知识,并从中领悟创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经过这样的剖析、挖掘、创新,最终一定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

2、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课前发言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载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是以知识性为本的;学生课前发言是能力的载体,这是以创造性为本的。在现行初中政治教材中,除了正文以外,还有大量的小栏目,如“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做一做”等等,这些小栏目都具有开放性的思维空间。用好这些小栏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进行逻辑性培养和训练。

理论与实际结合,反映和体现社会现实及热点问题,这是思想政治课本身要求和特有形式。尤其是开卷考试后,题目新、材料广、答案活,命题更注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更加

真实与全面地模拟现实。如考查我国加入WTO、祖国统

一、反对封建迷信、西部大开发、保护环境、打假反腐、科教兴国等,都要求我们必须把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首先,我广开教学门路,走小课堂大社会的路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引进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以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而且联系国内外重大实事进行教学,加深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其次,我注重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社会现象,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讨论,在彼此的交流中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独创性。并在表达中注意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这样一来,创造性思维在语言上、思维上、实践上、写作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教改实验的效果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尝试,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10年、2011 年升中考试中,我校政治科各项指标均列全市前列,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各项指标均排在学校同类班级的前列,这些都归功于平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其在考试中发挥自如,这也显示了教改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第7篇:教改实验总结材料

我校教改工作主要有“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和“诵古诗、巧识字”等两大块组成。

““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教改宗旨,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快乐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各项能力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我们学校的教改模式““三三六””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以“重个性、重创新、重探索、重迁移、重情感”为策略,初步构建了“激趣引入--展开思路--展示自学成果--拓展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已在各个班级推广使用,并定期对各科教师进行考评,效果明显,效率提高。

“诵古诗、巧识字”,这一课题已在我校实验几年了,顾名思义就是背诵古诗词,并认识古诗中的常用汉字。实验的重点班是“学前班”,因为学前班的教学内容较少,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前班的幼儿可塑性强,学习兴趣浓厚,他们背诵古诗就像歌谣一样兴趣盎然,在幼儿背诵古诗的同时,让他们认识一些常用汉字,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写作等奠定坚实的基础。1——6年级的小学生每周一首,轻松学习。

在这项教改实验中,重点实验班级——学前班的教材选用的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必须背诵的古诗70首,以及专家推荐的古诗30首,共计100首古诗学前班一个学年全部学完,同时还可以认识1000多个汉字;教学进度是平均每周两首古诗,进入一年级以后改为每周一首,教材选用的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专家推荐的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及其它简单易记的诗歌,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背诵积累的一项兴趣内容。

实验证明,每周两首古诗学前班幼儿可以轻松掌握,别看每天只用二十多分钟的古诗教学时间,可孩子们每天反复地朗读、吟诵天长日久这些古诗就刻印在幼儿的脑海之中,终生不忘。

实验成果:

实验第一年我执教的实验班学前一班,共34人,其中入学年龄满5 岁的只有16人,学年结束背会100首古诗有27人,占80%,其4人也会背85首以上,占12%,3人会背60首,约占8%;识字效果相比有些参差不齐,其中认识一千字以上的有9人,占26%,认识七八百的有6人,也有的只认识二三百。有的家长说,就算孩子一字不识,5岁的孩子能背诵这多古诗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啊!现在这些孩子大都上了三年级,他们在阅读、写作上表现出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功显得很扎实,师生们乘胜追击,一年级后按每周一首的速度进展得也很顺利,现在他们已背诵古诗200多首,识字量也比同龄孩子多!

前年,这项教改在我校学前班全面铺开,由于孩子们入学年龄大部分不满5岁,我把教学目标减少为每学年90首,识字800个左右,80%孩子能完成预期目标。现在这些孩子大都上了二年级,他们在上了一年级后按每周期一首的进度,现在已背诵古诗150多首,识字、阅读也比以前的二年级学生基础扎实。

去年我执教的实验班是学前二班,共36人,其中入学满5岁的只有6人,因为入学年龄偏小,我把背诵古诗的数量减少到一学年80首,识字800个左右,80%的学生可以背会这80首古诗,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识字效果也不错。现在这些孩子已在一年级就读,他们也背诵古诗百首以上,学起生字来很轻松!

今年我校的学前班共三个班,由专职教师教三个班古诗,尽管孩子们的入学年龄在4岁半左右,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第一学期结束他们已学习古诗35首左右,识字也不少,深受家长、社会的好评!

存在问题:

(1)由于社会原因(幼儿园收费相对较高等),孩子入学年龄偏小,孩子们差几个月就会有明显不同,更何况有的孩子入学时不满4岁,怎能达到预期目标?

(2)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急剧增多,造成很多孩子无人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连孩子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更没有精力、能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了!

(3)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设备不够先进、资源紧缺等因素都制约着教改实验的发展!如果是在城市学校开展这项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总之,“诵古诗、巧识字”这项教改实验已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家长、社会的好评!以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做好这项工作,让孩子们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2012.12

上一篇:学校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社工个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