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寿保险发展现状

2023-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人寿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人寿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及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分析

摘 要:保险不仅是经济的助推器,而且还是社会的稳定器。发达的人寿保险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深,人寿保险对于国家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正逐步凸显。本文介绍了保险的相关概念,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寿险市场发展的基本概况,并就公众对寿险的认识和需求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寿险市场在未来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无穷的市场潜力。

关键词:人寿保险 发展现状 社会公众 需求分析

1 保险的相关概念解析

人壽保险通常是指当被保险人的生命发生了保险事故时,由保险人支付相应的保险金。它是人身保险的一种。最初的人寿保险是为了预防不可预测的死亡可能给个人或家庭造成经济负担而提供的保障。后来,人寿保险中逐渐引入了储蓄的成分,保险变成了一种投资形式,对在保险期满时仍然生存的人,保险公司也会给付约定的保险金。人寿保险变成了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以人的生命、身体为保险对象的保险业务。其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主要是:保障的经济性、产品的复杂性以及延时消费的特点。

在当今的保险市场上,人寿保险在保险业务中占有主要份额。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需求的增加,人寿保险公司不断推出各种人寿保险产品,但总体来讲,人寿保险只有生存保险与死亡保险两大基本类型,其他种类繁多的险种都是在此基本险种上延伸或者附加某些约定条款形成的,用以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保险需求。从投保风险来划分,人寿保险又可分为三大类,即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

人寿保险的经济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安定、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三方面。首先,人身保险可以在人们面临各种重大风险或因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制度及时给予经济上的补偿,分散了人们面临的各种风险,且弥补了人们的不幸损失,对人们未来生活的焦虑起到消除或缓解作用,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其次,人寿保险可以积聚大量的社会资金,为居民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提供渠道,分散了储蓄过于集中银行的金融风险,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金融通,进而改善资本市场结构。最后,保险的各项保障功能在促进和协调社会各领域的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中发挥着“社会润滑剂”的作用。

2 我国人寿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2.1 人寿保险业资产管理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再加上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保险业蓬勃发展起来,保险资源总量迅速扩增。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逐年提高,据资料显示,从2003年至2018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50%。2018年,在行业监管越来越严的情况下,多数公司主动调整产品销售结构,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变缓,此后随着行业转型的逐步推动,2019年上半年行业增速上扬,寿险业务结构逐渐向好,其中健康险业务近年来发展向好。从寿险历年保费收入结构上来看,寿险业务一直是主力产品,但是近年来健康险业务持续高速增长,人身意外伤害险也平稳增长,约保持在10%~20%的水平,健康险与意外伤害险合计占比逐年上升,寿险行业销售产品结构逐渐向保障型产品转型。

保险代理人规模高速增长是资产管理规模迅速扩大的重要推动因素。自2013年受监管政策放松、代理人考试取消等因素影响,行业中的保险代理人规模迅速扩增,推动了寿险行业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行业代理人规模复合增长率与行业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呈现较大的正相关性。

自2014年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家对于保险的各种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种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说明国家重视保险业发展。G20峰会以后,大量外资寿险公司涌入中国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法则逼迫着本土中小保险企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91家人身保险公司,其中中资寿险公司数量达63家,较2017年底增加6家,外资寿险公司数量持平,仍为28家。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

2.2 寿险行业尚存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与国外几百年的保险发展历程相比,还显得非常稚嫩。近20年来,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腾飞,保险业也跟着发展壮大起来。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在这之后进入迅速增长期。于2017年首次突破2万亿元,而到2018年,全国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已高达20722.86亿元。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足以看出中国寿险市场的广阔前景。

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持续加快,使得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巨增,供不应求,迫切需要引入商业养老保险来扭转日趋严峻的养老形势。2017年,国务院发文提出,到2020年,将完成运营安全稳健、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的商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届时,商业养老保险将成为个人和家庭养老保障的主要承担者,这无疑会给寿险业务带来新的市场发展机遇。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寿险业务发展无论从深度还是密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深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其寿险深度高达9.17%,而我国始终在1.91%的均值附近不断徘徊。另外,我国大陆的寿险保险密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寿险的保险密度约为159美元,而日本、英国均超过900美元,美国、瑞士更是超过2000美元。根据弘康人寿《中国居民寿险保障充足度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寿险缺口人均高达41万元,并且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人均缺口还会随之不断提升。因此,为缓解我国持续增长的养老压力,我国寿险深度和密度都尚存发展空间。

2.3 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与该区域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以及人口密集的省份保险收入相对较高,2018年统计我国各省市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排名前十的省份或直辖市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浙江、北京、河北、湖北和上海,这些省市2018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总比重约60%。同时,这十个省市全国常住人口合计占比约51%、全国GDP合计占比约61%,我国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现阶段保险产品显现出一定的消费属性,我国保险市场区域发展较不均衡。

3 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识和需求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达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程度。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甚至低于某些较贫弱的国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自身素质、保险机制、社会发展程度、人们的文化素养等。从当前人们对保险的认识程度来看,保险意识不够,能主动去认识和了解保险的人不多,更不要说主动购买保险了。这就导致大量保险销售人员到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出发认识到其作用。这就要求保险业要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向民众普及保险知识,增强人们的保险意识。同时,保险公司要注意挖掘保险投资市场,对于有潜在投资需求的客户要帮助其提高基本金融素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以寿险低风险高收益的优势吸引投资者,帮助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推动我国理性投资主体的形成,进而促进寿险业的发展。

我国寿险行业经过了快速发展后,仍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寿险需求将会持续释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升将带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多,居民购买力提升,寿险产品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分散风险的实用工具,加之目前银行储利率的降低,势必将受益于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二,老龄社会的到来势必将带来保障需求的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影响,人们的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再加上早期计划生育出现的少子化趋势,我国老年人口总抚养比仍在不断上升,国内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难以应对未来老龄化趋势。长寿将带来养老、疾病等保障需求提升,未来以年金、健康险为代表的强制储蓄型和保障型产品有可能迎来快速发展。此外,创新类的面向“银发人群”养老需求的产品市场空间将非常大。

4 结语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寿保险作为一种既有保险保障功能又有储蓄增值功能的投资手段,开始被许多人认识、理解和接受。寿险在我国未来会拥有非常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且隨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素质的提升,人们的经济能力和寿险意识都会得到很大改变,寿险需求会迎来高峰,寿险市场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我国保险业只有做大做强且没有退路,现实要求保险业必须做到量和质两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惠及更多的消费者,为国家的和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董希渊,刘逸树,高建国.我国寿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改革方向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

陈绪昌.我国的人寿保险业现状及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王秀清.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刘佳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寿险需求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作者:潘秋君 李文如 刘晓华

第2篇:论人寿保险信托在我国的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国力的不断提升,家庭财富的积累量达到了空前高的额度,个性化财富传承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人寿保险信托兼具保险保障和信托财产隔离及管理的功能, 受益人可以依照委托人的规划,享受到保险金的利益。在国内属于一种非常有效保护资产,传续委托人意愿的新型财富传承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海外人寿保险信托制度的先进经验,建议我国从完善相关法律、监管、税收优惠等方面,选取适当的模式,适时开展人寿保险信托业务。

关键词:人寿保险金信托;必要性;运作模式

一、我国开展人寿保险信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寿险信托的内涵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账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业的各项法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二)寿险信托的市场需求分析

1、老龄化状况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①。如图1所示:

图1:2000年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比分析图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从人口结构上看,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未来会有很大一批老人面临着如何把财富交给下一代的问题。

2、财富积累量

2012年瑞信《全球财富报告》指美国、中国和日本是全球财富三大来源地,截至2012年年中,这三个国家的家庭资产分别增长1.32万亿美元、5620亿美元和3680亿美元,总额分别达62万亿美元、20万亿美元和2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成为过去十年亚太区内最重要的新增財富来源,内地家庭财富自2000年起的年均增长率为13%,较全球平均5.8%的财富增长率超出一倍以上。预计中国在未来五年有望为全球财富带来18万亿美元的进账,家庭财富净值达到38万亿美元,超越日本的35万亿美元,在2017年成为全球排行第二的富有国家。这些财富最终能否高效、有益的传续下去,也需要新的财富传承模式去支撑。

3、财富传承方式的个性化需要

人寿保险信托兼具保险保障和信托财产隔离及管理的功能,即托管的保险金具有独立性。当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受益人常常不具备合理处理保险金的能力和条件,例如年纪太小或身心有障碍、挥霍过度,甚至由于各继承人或监护人间利益冲突使得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

此时,保险受益人虽然形式上拥有保险金,但实际上并不能享受到保险金的利益,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设立人寿保险信托,保险金将由受托人依照委托人的意愿管理和运作。原则上,无论是委托人、受托人还是受益人的债权人或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再对信托的保险金强制执行。保险信托的受益人一定可以依照委托人的规划,享受到保险金的利益。另外,人寿保险信托还可以为被保险人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可以实现信托保险金的保值增值、防止保单失效、确保保险金及时恰当地得到处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受益人的权益。

(三)寿险行业规模衍生的商机

寿险信托的信托财产是保险金(或保险金和保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保持30%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意识已逐渐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单位。根据保监会的官方统计数据②,2012年全国保费收入1.55万亿元,同比增长8%。保险业资产总额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9%。其中人身保险费收入1.02万亿。人身保险赔付支出为0.19万亿。日趋增长的寿险保费及庞大的寿金给付为寿险信托业务提供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二、海外人寿保险信托制度的先进经验

(一)美国的保险金信托制度

设立的程序是父母亲先进行人寿保险投保前的体检,同时向国税局申请"信托账号",再凭此账号向银行申请开立一个"信托账户",并依此账户为信托财产,成立保险信托契约;也可以对已经成立的保险契约来设立信托,但为规避美国税法中的"三年规定",即:转移既存的保险单至受托人,倘被保险人三年内死亡仍必须课征遗产税。一般而言,都会在保险信托之时同时购买保单,如此就算被保险人于保险信托成立三年后死亡,也不会被课征遗产税。

信托根据设立时委托人是否保留权利,分为可撤销信托与不可撤销信托,美国广泛采用不可撤消人寿保险信托(Irrevocable Life Insurance Trust,简称ILIT)的运作模式。投保人将保单的所有权利转移给受托人,不具有变更信托合同的内容及受益人设定的权利。信托公司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为其制定保险计划、签订保险合同,还要负责在被保险人去世后受领保险金并依照双方在信托合同中的约定处理保险金。通过订立不可撤销人寿保险信托计划,委托人将一切保单权益转移给受托人。如图2所示:

图2:美国不可撤销保险金信托运作流程

美国《遗产税法》对于保险金的免税规定非常严格。而这种模式可以全面考虑到《遗产税法》的规定,保证受益人对于保险金的收益权成为一种确定的、不可撤销的利益,并将保单从被保险人的应税遗产中完全分离出来,满足美国税收法的保险金免遗产税规定,实现成功避税。因此,不可撤消人寿保险信托计划也成为美国最常使用的遗产税避税方式。

我国若开展类似寿险信托建议将"不可撤销"设计为"可撤销"或"有条件变更"的模式。这样既可以增加委托人资金的灵活度,还可以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受益人、受益比例、期限等等。

(二)台湾地区保险金信托发展状况

台湾信托业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90年代进入发展、完善时期。1996年《信托法》和2000年《信托业法》的颁布标志着台湾人寿保险信托业走向了规范发展的道路。

台湾人寿保险信托的运作模式一般来说,人寿保险信托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保险金债权信托,即委托人将保险金债权委托给信托机构;另一种是保险金信托,即委托人将保险金委托给信托机构。

在保险金债权信托模式中,保险受益人是信托机构,保险公司直接将保险金支付给信托机构;而在保险金信托模式中,保险受益人是子女,保险公司将保险金支付给子女,再由子女以委托人的身份将保险金委托给信托机构管理。

根据台湾地区《遗产及赠与税法》的规定,若信托合同中的委托人与受益人不一致,则视委托人将享有信托利益的权利赠与受益人,该信托行为属于赠与行为,受益人应依法缴纳赠与税;若信托的委托人与受益人一致,则受益人无需缴纳赠与税。

在保险金债权信托模式下,信托合同中的委托人是父母,受益人是子女;需要纳税。而在保险金信托模式下,信托合同中的委托人和受益人均是子女。因此,为避免课税问题,台湾人寿保险信托大多采取保险金信托模式,其具体的运作方式如图3所示:

图3:台湾保险金信托运作模式

父母以子女为受益人投保人寿保险,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向其子女支付保险金;子女以保险金为信托财产,委托信托机构进行管理;信托机构依据信托合同管理信托财产,为子女提供生活保障。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信托合同中的受益人(子女)可基于信托委托人的地位終止或更改信托合同内容。这会导致投保人(父母)当初设立信托的目的无法达成。

鉴于台湾的两种保险金信托的模式,大陆地区更适合台湾的"保险金债权信托"方式。首先,此种方式更能够从头至尾贯彻委托人(父母)的意愿,不会因为保险公司把赔款直接给付给受益人(子女)而出现用途偏移的状况。同时,大陆如若实施此种模式,应制定适宜的法律税收优惠政策。使其不论于法律层面,还是情感角度,都能够妥善实行。

三、我国开展人寿保险信托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并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法律层面上,应通过制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允许保险公司经营信托业务。但考虑到保险公司经营信托业务所带来的新的风险,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如规定一定的准入标准等,既可以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又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保险公司加强管理。保险公司直接经营信托服务,提供人寿保险信托产品将不仅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而且也非常方便投保人办理相应的保险信托手续。

(二)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险金信托监管体制

目前现代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四大行业。目前我国在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前三大行业均有各自独立的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信托业虽实行了分业经营,但其监管部门却是银监会。未来,保险金信托业务的开展,要有一个明确的行业划分,将其归入保险业,还是信托业。关乎监管层面的权责利明细划分。由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保险金信托发展的监管体系,以保障其健康、永续的发展。

(三)予以适当税收优惠

人寿保险与信托相结合的好处,首先是具有储蓄与投资理财的双重功效。受托人专业理财的能力,往往成为受益人能否享受到合法权益的关键所在。而以被保险人死亡为保险事故的人寿保险,大部分都具有储蓄功能,因而将人寿保险与信托相结合,可以达到储蓄与投资理财的双重功效。其次是人寿保险信托具有免税功能。依照现行《所得税法》、《保险法》以及《遗产法》的相关规定,人寿保险的保险金原则上免税。因此,如果将人寿保险与信托相结合,对于想要达到税收优惠目的的投保人来讲,无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四)可采取的运作模式

1、保险公司兼营"信托"业务

可在原有保单的基础上加注一纸批单(如:"身故保险金分期支付确认书")。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方面,对投保人来说:简便易行。当理赔发生时,批注单可以发挥类信托的作用。保险金可以分期分比例的给到受益人,或于客户约定的受益人达到某个年龄时,再一次性给付。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保险金一次性支付给受益人,被其挥霍、受骗甚至被害等现象,进而达到财富无忧传承的目的。

另一方面,对保险公司来说:几乎无任何额外投入和成本,即可预留更多未赔付资金在账面上做其他投资和运营。与此同时,又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周全的服务,提升客户的粘性。

2、建立中介型运作模式

中介型运作模式是指保险客户作为保险投保人和信托业务委托人,信托公司作为信托业务受托人,保险公司作为人寿保险信托中介人。由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先签订保险合同,再根据保险合同条款的事先规定或者保险公司的推介,与信托公司签订一个信托合同,将保险金交予信托公司管理。两个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时间、权利义务和法律效应上的重叠。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报告》。

②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2013年1月22日《2012年保险业经营情况表》。

参考文献:

[1]高文琦.从美国制度看保险金信托推展[N].经济日报,2005-10-16.

[2]高英慧.信托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刘涛,林晨.我国人寿保险信托制度创新初探[J].上海金融 ,2008,(12).

[4]刘永刚.人寿保险信托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0,(1).

[5]潘登.遗产信托产品设计的框架构思--让信托业走进千家万户[EB/OL].中国信托业协会网,[2011-12-30].

[6]马琳琳.浅论我国人寿保险信托制度的发展--基于台湾地区人寿保险信托制度的研究[J].上海保险,2012,(10).

[7]梁晓强,陈继.人寿保险信托及其在我国推行面临的问题[J].上海保险,2012,(10).

作者简介:李悦,女,天津市人,南开大学2011级保险专业研究生。

作者:李悦

第3篇:论我国保险营销现状与开辟保险发展新思路

摘要:我国保险业恢复发展30多年来,发展时间不长,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但新的营销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必须创新保险营销机制,才能不断提高保险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保险营销;产品创新;发展策略

文献标识码:A

1 保险业市场营销的内涵

1.1 保险营销并非等于保险推销

保险营销是围绕满足投保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整体营销,即从搜寻保险市场上的需求,一直到完成险种设计以及对投保人投保后的服务等一整套营销活动。而保险推销的重点则在于保险产品本身,主要是为了销售保险产品而进行的活动。

1.2 保险营销更适于非价格竞争原则

保险商品价格(费率)是保险人或保险主管机关依据对风险、保额损失率、利率、保险期限等多种因素的分析,并通过精确的计算而确定的,因而它是较为客观、较为科学的。为了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为了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为了促进规范竞争,国家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价格有统一管理和限制。所以,价格竞争在保险营销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相反非价格竞争在保险营销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2 保险市场营销管理现状

2.1 保险企业竞争激烈却没突显各家的特色服务

从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以来,我国保险业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业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保险营销还处于低级阶段,各家保险公司主要是停留在价格竞争上,还未按市场细分的原则定位,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2.2 保险产品远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仍是保险公司推出什么产品,客户就买什么产品,当前保险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保险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即保险供给不适应保险需求。近年来,虽然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险种设计与开发远不能满足顾客对险种的多样化需求。

2.3 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保险企业普遍采用人海战术,大量招收人员,补充营销一线。这些保险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低偏,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总人数的30%~40%。据调查,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

3 如何巩固市场

3.1 树立公司品牌形象,营造公司企业文化

品牌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保证。当代市场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企业要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围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做文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保险公司要想使顾客选择自己,就必须树立自己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品牌形象。

3.2 开发创新保险产品

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石。近年来,我国保险公司虽然不断开发新险种,但具有鲜明个性的险种很少,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导致过度竞争和内耗较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保险公司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积极开发、设计新的保险产品,从而提高市场份额,赢得更多客户。

3.3 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同业、研究自己为主要内容,为更好的开展各项业务、制定可行性营销方案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子市场的特点,推出不同的适应各个子市场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并针对不同客户消费口味的差异开发不同的险种,做到既有的放矢,又区别对待。

3.4 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

保险营销是一项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保险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及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管理体系,实行保险业人才信息化管理。最后,要改进保险教育培训制度。加强人才教育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教育培训体系。

总之,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腾飞、高新科技的发展、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保险市场的成熟和竞争加剧,在维护好原有营销渠道同时,各保险企业也要积极开展营销渠道的多元化建设,及时恰当地根据特定的市场、特定的客户、特定的产品、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营业区域的变化,建立新的营销渠道是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确保保险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薛梅. 保险营销及创新思路[J].社会科学家, 2000,(3).

[2]田惠琴,高振虎. 试论保险市场营销与管理[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1).

作者:石磊

第4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学院:金融学院

班级:09保险

姓名:李豹

学号:902022110

任课教师:赵丽娟

成绩: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保险概述

农业保险是指专门的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形式,直接受保对象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性和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农作物经常遭受不可抗性的自然灾害。我国农业保险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轮农业保险的试验,使得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险种已涉及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

二、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一)赔付率高,承保业务亏损严重

据调查,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78.53%,远远超过保费210.61%的增长率,赔付率达91.24%。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综合赔付率超过110%(保险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为70%),2007年—2009年4月承保亏损合计达2510.5万元。

(二)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发展动力不足

政府参与农业保险主要方式是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较单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并且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甚至被挤占、挪用,资金到位率低,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核算和偿付能力。

(三)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保险意识薄弱

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小而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经济价值低,使得农户投保意识淡薄,自愿缴费积极性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很好的发挥作用。而且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给农作物投保对农民来说实属有心无力。

(四)保费收入低,规模化经营受限制

目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险种少、覆盖面窄且承保率偏低,导致保费收入过低甚至亏损;且受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农业保险公司规模化经营受制约,无法有效扩展业务。

2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存在法制缺失、有效需求不足、化解风险能力差、巨灾保险支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如四川省到2006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26.26万,按19791959户农户计算,户均投保费用仅为0.47元。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由于农民还存在着“一旦遭灾,会有政府来救济”的依赖思想,因此,不少农民认为购买农业保险没有什么必要。二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因而投保能力较弱。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的保费率一般为8~15%,甚至更高,而农民可以承受的保费率仅为4%,这就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三是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且零星分散。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2007底,中国耕地面积为1.22亿hm2。据调查,全国平均每个农户耕种0.61hm2土地。被分割为8.99块,平均每块面积为0.068hm2,这种过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格局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二)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配套政策的保障

国际上,凡开办农业保险的国家,政府都将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农业信贷、价格保护、农业灾害救济等措施配套实行,一些国家甚至明确规定,不参加保险就不能贷款,不参加保险就不能享受灾害经济。这种由配套措施共同推动农业保险的计划,对农民吸引力大,约束力强,动作效率高,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我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救灾救济和价格补贴等手段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对通过保险转嫁以分散风险的方式则运用比较少,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各种支持十分有限。在政策上,农业保险业务,除免交营业税外,其他方面同商业保险一样对待。政府也没有像相关的财力投入和扶持型政策,如补贴保费、管理费、支持再保险、允许经营健康险等。

(三)农业保险的水平较低

首先,我国农业保险在总体上普及率很低,覆盖面很小;其次,农业保险险种单调,保险范围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保险和养殖业保险。农作物保险主要承保自然灾害险,而自然灾害外的社会政治风险则属于保险责任以外,如农药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泄漏等造成的损失3

未列入保险责任以内。一是农村保险市场主体不够健全。目前绝大部分县级及以下保险分支机构仅是展业单位,机构配置不全,服务功能弱化,经费、车辆和人员配置仍然不足。二是农村保险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仍不能适应农村保险发展的要求。三是农村特色的保险产品匮乏。许多保险产品缺少差异性和适应性,城市和农村同一条款费率,缴费高、期限长、偏重投资理财,与农村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四)农业保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对农业保险的规定十分笼统,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农业保险的组织制度、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都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定,忽视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试验普遍存在着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问题,业务开展波动较大,很难正常运作下去。2006年底,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农业保险条例》的起草工作已经启动,但至今没有出台。2008年初的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过千亿元。尽管保险业在雪灾救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覆盖面较窄,赔付总额占雪灾损失还不到2%,远低于全球同类灾害中保险赔付超过30%的平均水平。另外,在农业保险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农业生产单位作为委托方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这样,就容易出现出现逆向选择,发生道德风险。据有关专家统计,就农作物保险赔付这一项,其中道德风险所占的比例就高达20%,在牲畜赔付骗赔现象更为严重。以上问题的存在,归其原因,就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适应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

四、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发展现状比仍然存在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农业保险的规模过小,保险保障水平很低、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针对农业保险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体系

4

山东保监局局长任建国说,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2007年开始酝酿的农业保险条例也尚未出台。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农业保险在政府职责、经办主体、组织形式、资金运作、保险费率厘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不明确,甚至有的地区开办农业保险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农业保险条例》在2011已列入了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计划,2012年也同样被列入。他预计,这一条例将很有可能在今年问世,这将使农业保险发展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因此,他建议尽快颁布实施。 其次,各省市区应根据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及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性质,费率水平,保障范围,经营模式,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保险机构和农民的责任,各主体的保费负担比例,风险准备金的提留,监管责任,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农业保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长效机制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议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常规项目,明确每年财政预算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比例。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投入要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增加对西部落后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农产品保险的补贴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方式,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降低县级财政补贴投入比例。尝试建立省市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统筹制度,省市区财政拿一部分,其余部分根据各县(市区)财政状况,分配农业保险保费统筹数额,财政状况好的多拿,差的少拿或不拿。统筹起来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由省上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三)加大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支持力度

要研究制定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给予补贴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全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所得税。将机关车辆保险等赢利稳定的险种交由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机构经营,弥补农业保险业务的亏损,达到以险养险的目的。

5

五、结论

本文通过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农民对农业保险购买率低,对农业保险缺乏了解。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法律制度,农民年收入、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保险理赔以及是否必要购买保险。从分析对策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收入依然较低的情况下,“政府拉动型”农业保险应当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当促进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民增强对农业风险的认识程度,从主观上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此外,政府应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和了解农业保险。从试点地区做起,让农户亲眼见证农业保险的好处,对农业保险的进一步推行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关静,马利军,胡佳.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思考 孔云梅.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

彭钢.对促进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建议[7]张文奇.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研究

第5篇: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 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 60 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

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业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3.保险监管水平提高

1) 偿付能力监管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第一,研究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改进方案。根据国际金融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下一步建设思路和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我国风险资本制度的建设思路和方向,即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按照与国际趋同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符合保险业发展阶段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目前监管部门正在根据各方意见研究起草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改进的总体规划,同时继续完善现有偿付能力评估标准。

第二,研究完善资本补充制度。一是出台了新的《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完善次级债的发债条件,加强次级债的监督管理。该办法已于2011年10月正式发布。二是研究制定了《完善保险公司补充机制的总体工作方案》,确定了近期和长期工作任务,进一步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第三,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在2011年,保监会启动了《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办法》和配套的《保监会分类监管工作内部指引》研究制定工作,将法人机构分类监管和分支机构分类监管结合在一起,明确保监会机关、保监局在分类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细化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修改完善现行分类指标、分类方法和评分规则,以期提高监管效率,充分发挥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作用。 2) 保险集团监管全面启动

2010年,保监会印发《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实行)》,到2011年,对保险集团的监管全面启动。一是建立集团监管员和监管联系人制度,召开监管联系人会议,加强与集团公司的工作沟通,落实集团监管工作责任。二是逐步开展对集团公司的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撰写监管报告,提出工作建议。2011年的全面调研对象包括平安集团和太平集团。三是辅导规范新集团的设立和改制。对华泰和安邦申请设立保险控股公司进行合规性、审慎性审核,指导其规范股东资质和集团架构,为后续的有效监管搭建良好平台。四是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沟通与合作,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防范保险集团经营风险。 3) 完善市场行为监管制度

第一,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银行保险和销售误导问题,联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监管引导》,全面系统地规范银保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化银保业务结构调整。

第二,针对车险经营中的弄虚作假问题,加快推进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建设。2011年,除西藏外,涵盖交强险和商业车险的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全部纳入车险平台管理。

第三,针对车险“高保低赔”、“无责免赔”等引起广泛争议的产品服务问题,研究制定车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从产品设计、流程控制、理赔服务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

第四,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规则。2011年,保监会正式印发了《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和《中资保险法人机构市场准入内部审核程序》,严格执行准入要求,合理把握准入节奏,努力提高准入质量,广泛吸引人才、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行业聚集,积极推动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也在讨论中。2011年,保监会共批复锦泰产线、众诚车险、利安人寿等7家公司开业。

(二)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保险业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寿保险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定程序正式批准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仅9家、经纪公司3家。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十几年来,我国重视直接保险市场的建设,忽略了对再保险市场的培育,导致国内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分保计划安排不当经常造成损失;同业间信任不足,再保险行为不规范,外币保险业务过分地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对保险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和监管力度与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三、总结:

保险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是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业发展的思想不断解放,发展的动力逐渐加强,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优化,各种有利因素共同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和繁荣。但如果想长期的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就不得不解决前文提到的问题。如人才方面加强对人才储备的投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人才,从政策上鼓励人才向西部等地区发展。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规范信用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出更多的百姓需要的保险产品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五个服务”的发展方向。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保障民生服务,为促进金融稳定服务。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国际化;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保险业。在新形势下,保险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挑战.廖建民.《中国金融》2011年3期 [2]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 吴定富. 《中国金融》 2010年第13期 [3]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魏希霆.《中国金融》2011年13期 [4]和谐六大关系构建保险业发展的生态平衡.王和.《中国金融》 [5]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与发展.吴定富.《中国金融》 [6]在创新中壮大的中国保险业. 吴定富.《中国金融》

第6篇:我国医疗保险现状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公费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然而在1994年4月,针对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出台,经过试点不断扩大,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又于1998年12月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将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多层次”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立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的现状是多种改革模式并存。

国家和企业对医疗费用负担过于沉重,同时管理体系也尚待成熟,亟待更有效的控制机制,以减轻此过程中的浪费造成的损失。根据我国现在生产力有待发展的基本情况,“低水平、广覆盖”仍然是一段时间内的趋势,而它存在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还要依靠商业医疗保险来补足。

(二)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潜力

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慢、规模小,但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在:社会医疗保险给商业医疗保险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城乡居民对医疗保险需求旺盛。事实上,受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疾病改变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都出现了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幅高达52%,保费占寿险的比重逐年提高,产品不断丰富。据测算,2001年,我国的健康保险保费为60.27亿元,增幅达117.65%,远高于同期42.6%的人身保险保费增长率;健康险占人身保险总保费的份额由2000年的2.77%上升到了4.24%。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4700多亿元,其中居民个人支出将近2900亿元。随着中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商业医疗保险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潜力之大。

(三)商业医疗保险发展障碍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给商业医疗保险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家保险公司早就注意到了医疗险广阔的潜在市场。但由于医疗改革不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配套,经营此类保险风险较大,谁也不敢贸然行事。

商业医疗保险行业存在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险需求与保险市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供求矛盾,面临市场增长潜力与市场风险较大的矛盾,并且尚缺乏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支持,产品体系单薄,业务结构不合理。

另外,技术难度大、运作成本高、产品的市场价格接受程度、税收不减免、外部环境配合不好等也制约了医疗险的发展。

(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

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同属社会保障体系的范畴,但由于它们性质不同,因而决定了它们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社会医疗保险是基础,商业医疗保险是重要补充,两者优势互补、缺一不可。

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未保障部分的补充保险,即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自费部分和超过封顶线以上的部分医疗费用给予补充。此外,对非基本医疗项目的检查、治疗、用药都有限制,如某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品、某些特需治疗的疾病则需职工自付费用。这就需要商业医疗保险来满足城镇职工高层次、特殊的医疗保障的需要。

另一方面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未保障人群的补充保险。由于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其保障的对象仅包括城镇职工,而自由职业者、职工家属及子女、乡镇企业职工、学生及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等其他类型的城镇劳动群体均未被纳入进来。这也需要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对这部分群体的医疗保险。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快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与社会医疗保险相互配合,尽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保障要求。

(五)有关医疗保险发展的对策及意见

1.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实施真正的竞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对高档医疗设备,国家应该统一配置和管理。而针对大型医院相对过剩社区医疗服务相对不足的情况,应该倒入真正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法则优胜劣汰,政府则不宜保护过度! 2.要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负担。应充分利用 现代 信息技术成果,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化进程:在中心城市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扫描等方式对各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和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医药价格数据库,瞬时向所有 计算 机联网 2 的医疗单位发送价格信息,并公布国家收费标准。这对于降低医保费用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3.还应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积极探索社会医疗救助途径和办法,妥善解决特困人群有关医疗问题。医疗保险制度应该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系统。除了政府保障的基本医疗水平之外,还应该有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系统。儿童、失业者、社会贫穷阶层应该被纳入医疗救助系统。

4.以高效运转为目标,规范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按照“以收定支”原则,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统筹基金的实际效用最大化。一是合理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医疗保险基金多年来的结余积累,为抵御金融危机风险、保证医疗保险制度持续健康运行、提高保障水平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通过预留风险储备金等形式,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二是强化定点医疗服务监管。通过完善定点医疗服务协议、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健全信息化监管方式等途径,规范定点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全面实行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评定结果向全体参保人员公开,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自律管理并提供诚信服务。三是发挥医保社会监督机制和举报奖励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与质量监管,鼓励社会各行业协会对医保、医药机构和相关体系的监督,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

第7篇: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在金融领域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在国际社会中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已经十分先进,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而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尚处于早起阶段,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未来的发展动向来看,银行保险业在我国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

关键词:银行保险业务 银保合作 改进完善研究背景

银行保险即指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也就是说行业与保险业相互之间为了谋求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利用资源共享而建立业务关系。银行保险业务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为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的新市场,是作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银保现状

我国的银保业务开始于1995年,在保险公司的推动下,银行柜台尝试着销售一些养老金和定期寿险产品。由于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受到公众的认可但1996年起,利率下调,银保产品销售不断下滑。1996—1998年开始起步,主要在分公司层面进行合作,开展了有限的合作。在1999年后,银行保险突飞猛进,各家保险公司和几大国有银行纷纷开展银保业务。根据资料显示:从2002年起,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50亿元,2005年已增长到 1200亿左右。2007年全国寿险公司通过银行代理实现保费收入1410.19亿元,同比增长42.8%,占总保费收入的20%。

在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是介于银行与保险业之间的有很好发展空间的新型中间业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可以增加代理方,通过银行的强有力宣传加大销售量,这是新的保险销售方式。对于银行来说,银行对外有很高的信任度,其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可以很好的拉动银行保险业务,更好的追求利润。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较快速,主要采取销售协议模式,合作内容包括:代收保险费、客户信息共享、金融咨询服务等,其实质已经超过了销售协议的模式,更像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其中还是存在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银行保险存在问题

第一,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方式过于利益化,高额手续费。银行与保险公司虽然是合作关系,但对于个体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因此在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更非常激烈。在合作态度上,保险公司强烈些,银行方面稍弱些;保险公司迫切希望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来扩大业务规模和占领市场,银行只是简单地认为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一个渠道,且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在银行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较小,认为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求我做,重视程度不够。

银行和保险公司采取的是“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因为我国的《保险法》放宽了限制,允许一个银行可以代理一家以上的保险公司业务,且银行代理的资源数相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还是较少的,所以各个保险公司集中精力竞争银行代理。保险公司之间的主要竞争靠的是手续费,我国的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加上银行要求支付较高的手续费;有的保险公司为了扩张业务规模,不得以支付较高手续费抢夺阵地,进行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陷入粗放型扩张状态,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盈利性,降低他对股东的收益贡献,影响偿付能力,

引发风险。这种恶性竞争甚至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在这种由银行在主打地位的银行保险合作业务市场中,对于银行来说更愿意与资金雄厚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合作以减少风险,因此那些实力较弱的小保险公司比较不容易与银行合作。“多对多”莫事导致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不稳定性。其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不断竞争,银行会主要选择在竞争中有优势的一方,而保险公司不是在努力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银行代理的抢夺中,对于双方来说并不想要建立起一个互利共享的合作关系。

第二,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时间过与短促,合作方式过于单一。银行保险合作业务一般都是签订一年期的代理协议,且大多数都是签约数量多但真是合作的少,是一种缺乏长久合作的方式。因为有的银行觉得代理寿险业务会对自身主营存款业务产生冲突,所以就有银行会出现不代理或少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行为。而有的保险公司也认为支付较高手续费造成业务成本过高,在面对亏损的压力下,保险公司不愿意与银行发展成长期的合作对象,也就没有长期合作的规划,甚至减少这种合作方法的业务。还有少数的银保管理层签订了代理协议,但具体经办保险代理业务是基层行和员工,致使业务根本无法全面开展。

在销售产品方面,产品和销售的方式都较为单一。保险公司大多数推出的是人身保险等,产品结构过于简单,保单设计不够全面,其功能无法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基本上是通过柜台销售,但是银行的积极性不高,对于销售银行保险业务不热情,柜台销售的业绩起伏比较大,银行销售产险公司保险产品基本上是利用信贷部门提供特有资源来销售保险产品。在当前在广大消费者对保险的消费意识不高、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的情况下,银行没有做到积极宣传的作用,而保险公司也没有把更多的产品资料传给银行,这回严重影响银保业务的销售。

第三,银行中的专业从业人员较少,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技术较低。任何专业领域都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来操作,因为专业人员更懂得业务的处理方法及流程,相对技术也更高一些。对于银行保险业务,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保险业务与银行代理智能。如果从业人员只了解银行相关业务,那么他们就不会注重对保险业务的宣传,以及销售保险的技巧。如果从业人员对于保险业务的知识掌握较多时,有可能会盲目推销,只顾着推销保险业务,而忽略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合作性,那样银保就失去了意义。银行代理从业务人员对保险业务知识了解有限,保险知识缺乏,特别是代理办理产险业务时,要涉及到承保前的核保、理赔时的核赔等保险技术方面的知识,完全制约了代理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能力,增大了银行开展代理保险业务的难度;同时可能产生误导隐患,丧失行业诚信,危害银行、保险、消费者各方利益,不利于银行保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侧重于保险业务的人员中,比较追求收益,凭借银行的信誉度做出承诺,而忽略了合作关系与减少风险。

对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处理技术,在这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通过联网来合作是一种高效快速方法。但是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同步度较差联网效率低,银行只能接受投保。而一切投保手续都要手工操作,如填单、缴费、签字等。这样就导致了,投保时间长,保单周转慢,容易出现管理交流等问题。保险公司内部缺少完备的与银行联网的系统,在售后服务方面效率低下。这也就导致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关系实质的缺乏,没有体现出由银行保险公司合作代理的保险业务的快速便捷优势。

第四,监督管理对于银行保险业务环境的作用不完善。在金融领域,业务的

形成往往会伴随着风险的出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业务带来了一些风险因素,像对于信誉承诺问题出现的风险因素,对于竞争可能会导致的风险因素等等。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而且可能会影响银保业务的发展,所以就需要完备的制度规定。但在我国的银保业务相关法律体系中,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保险法》中只有兼业代理方面的条款适用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但随着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以及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发展,银行与保险公司双方之间已不是单纯的兼业代理关系。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关于银行保险业务系统而全面管理体系,这对于银保业务来说也还是一个严重的潜在风险因素。因此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等也在不断的改进当中。

据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0]90号)。2011年3月,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在延续[2010]年4号文、[2010]年90号文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监管要求,联合下发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一系列监管新政,对银保业务的网点合作模式、业务销售模式、产品管理模式、队伍的功能定位等做了新的界定,对银保渠道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风险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规范,给银保市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和影响。2011年4月15日,中国保监会召开了“贯彻落实《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视频会”,陈文辉主席助理做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地监管机关和各家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出台《监管指引》的重要意义,充分理解《监管指引》的文件精神和重点内容,积极应对银保销售模式转变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的挑战,并对贯彻落实《监管指引》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

这些新政策帮改善了银保业务的市场环境,规范银保业务销售管理,稳固和提升了银保销售的平台,便于银保业务的发展与改善。

二、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一)对于银行保险合作发展遇到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意识,建立长期合作模式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现代竞争的新理念。在金融市场上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银行通过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就是利用银行现有的机构、人员进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业务。不需投资和垫付,还可以取得较低成本和较低风险的收入,使这成为银行利润的一项客观来源。而保险公司利用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广布的网点、众多的客户进行业务拓展,形成资源共享,利用较低的销售成本达到较高效率地市场覆盖率,利用银行拥有大量的客户信息资源以及较高的客户忠诚度,有利于保险销售产品宣传。所以银行保险业务首先应该是银行与保险公司长期的合作互利共享的的关系,因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该建立起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银行应该更了解保险公司的内部情况、企业绩效、产品推出、销售路径、售后服务等,在对保险公司充分认识后,筛选出适合合作的伙伴公司。保险公司自身也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形象,合理的内部运作程序,以及有效率的对外销售和令顾客满意的售后服务等。在合作过程当中,银行与保险公司应尽量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模式,重点在于一家银行与一家保险公司的合作。这样才有利于双方的资源共享,完善银保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当银行与保险公司采取合理合作模式后,高手续费的恶性市场环境就会有所改善,从而降低了银保业务的成本。银保合作在“信任、协作、互利、互惠”的准则下,在寻求深层次合作与发展时,银行可通过保险公司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专业的

理财能力,不断提升对客户服务的附加值和客户的忠

诚度,可在现有兼业代理的基础上升华,衍生形成一种长期市场战略联盟。

总之,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在包厢公司在转变为依靠险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的高层次竞争理念,以及银行认识到银行保险这一低成本、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是未来银行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从而更新经营理念的同时,双方应该加快曾强合作的意识,通过合作内容上的深化,建立与银行之间长远的战略伙伴关系,创建互利共享的长久合作环境。

第二,加强银行保险业务的产品多样性、销售方式多样化。银保业务的销售主要目的就是,为顾客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及咨询,保证顾客的满意。所以在产品的推出时就要不断的创新改进,不仅要对产品创新,还要对服务改进提高,做到个性化服务。对于银保业务以及服务的创新,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共同合作、努力配合,开发出有保障的高质量产品。

完成银保业务的创新还只是第一步,还要改善销售模式,让销售方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群体的顾客,有一套完备的销售模式。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银行保险业务销售体系。新的销售模式就是要打破银行柜台的单一销售模式,通过一套专业工具为客户提供银保业务个性化服务,向公众普及银行保险知识、推荐银行保险产品、开展银行保险咨询。此外,还可以实施分层营销、联动营销、合作营销、客户营销以及产品营销等多种销售战略、 通过新的销售方式,将银行保险带出银行柜台,与客户进行更多的双向沟通,提供适合的风险保障计划和个性化服务。

第三,提高银行保险业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技术改进。银行保险业务需要的是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对银保从业人员的培训应结合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现有情况,以及国际社会上的银行保险运营情况,塑造出专业的从业人员,使客户能感受到在银行和在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一样享有专业化的服务。对银行保险业务外人员的专业培训就是要做到,销售人员可以向顾客推荐复杂的保险产品,不仅让顾客了解到银保业务的相关信息,还可以顺利的进行复杂业务得销售。

在加强银保人员的培养的同时,银保业务的相关技术也要不断提高。银行保险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强有力的支持,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实现联网后才更有可能提高银保业务的规模和效率,这也可以说是银保合作的基础。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更加快速的处理业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后服务。

第四,完备银保业务监管制度,完善银保业务市场环境。银行保险业务的完善需要加强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银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从银监会和保监会两方面来说,实施两方之间的信息快速流通,部分资源的共享,可以为银行保险业务的进行创造一个更为规范的发展空间,指定银行保险公司之间的统一制度,也就可以建立一个安全完善的法律环境。从现行来看,已经远远超出监管制度范围;放宽法律环境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内在要求,银行、保险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要求改革现有法规。此外,银保合作的开展要求监管部门既保证保险业务的顺利进行,又要防止银行和保险公司盲目发展、违规操作。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协调配合,共同制定监管政策,共同维护金融安全。 研究结论

在当前经济格局下,一体化经济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强化。银行保险业务就是把银行与保险公司联系在一起的市场业务。在金融领域里,银保业务的顺利运行需要合理安全的外部环境,

还需要高效适当的内部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保险业未

来的发展,不仅需要适度的调整内外部环境,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紧密配合长久战略关系,建立健全的银保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曼:《浅析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济南金融》2005

年第3期 文献综述:银行保险能使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获益,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并且非常有效的保险营销模式。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2] 袁成:《影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河南金融》2007年

第2期 文献综述:加强监管协作、建立战略联盟、打造薪酬激励制度、加快产品转型创新、实行银保联网是解决银行保险业务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3] 寇茜:《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保险研究》2005年第11

期 文献综述:银行保险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相互渗透、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

[4] 周旸:《中国银行保险业务现状与探索》,《西南金融》2009年第9期 文

献综述:银行和保险两大金融巨人的业务融合带来了银保市场的繁荣新气象,银保合作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5] 赵金山、钟春平:《我国银保合作现状与改进建议》,《海南金融》2010

年第12期 文献综述:我国银行保险在快速发展之后处于调整时期,简单的产品一度满足了居民低层次的保险需求,但难以持续发展。

[6] 于敏、方子节:《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经济问题探

索》2004年第3期 文献综述:通过对在宏观政策因素、银保系统因素和技术性因素上的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对策的提出,能够促进银保合作的深入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保险行业的更好发展。

[7] 黄本笑、张婷:《发展我国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商业时代》2004年

第29 文献综述:银行保险在我国保险市场兴起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继个人营销业务和团体业务之外的又一重要的业务销售渠道。

第8篇: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现状及分析

论文摘要:纵观我国人身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身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相

比,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也显滞后。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人身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我国人身保险业的现状、发展和前景作出分析,以期为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人身保险保费人身保险营销保险责任范围

人身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

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

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随着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

业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以来,我国人身保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稳定、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偏低

且不稳定、承保率低以及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供给

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因此应针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原因采取增

加保险经营主体,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增加险种,提高保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调

整经营战略,改进理赔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等措施

来促进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一.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

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公司重新开办了人身保险业务。自此,人身保险经过

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快。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

度为97.26%,而同期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82.15%,农业保险保

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4.85%,货物运盘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8.18%,

运盘工具及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3.65%,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

年均增长速度为21.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名列各险种之首,高出国内

商业保险总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38.54)58.72个百分点。

(二)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不稳定。

(1)虽然人身保险保费总额1996年已达到214.8亿,但人均保费仅为7.55

元,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2)人身保险发展很不稳定。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在各年份之间很不平衡,起伏波动很大。撇开80年代的情况不论,在90年代,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

增长仍很不平衡。1992年增长速度达47.74%,但1993年却出现了负增长,1994

年增长速度高达66.52%,但1995年却降至12.42%,90年代增长率最大落差(增长率最高值减增长率最低值)高达74.95个百分点。

(3)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偏低,且不稳定。在工业化国家,人身

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都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70%,而且险人身保

险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尽管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有了很大

提高,但即使最高年份也未超过。不仅如此,我国人身保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不稳

定,1986就增达26.77%,但1996年也只有25.62%,比1985年还低1.15个百分

点,1988年其市场份额为36.14%,但在1989—1996年的8个年份中仅有1个年份

超过36.14%。

(4)人身保险的承保率低。虽然人身保险已开办了1年多,但投保人身保险的居

民还不多,大多数居民都仍未投保任何人身保险。估计人身保险的投保率不会超

过20%,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不想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保险金额来保障老年生活

或灾后生活。

(5)人身保险的发展在地区间很不平衡。目前的格局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

人身保险发展较快,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大,承保率也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经济

落后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比较缓慢,保险密度和深度很小,承保率也很低。人身保

险市场仍然是“东热西冷”

(三)人身保险已达到一定规模。1982年,人身保险费收入只有159万元,1990

年增至49.0797亿元,1996年则达到21.481亿元。1982年是1996年13510倍。

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达到61.6781亿元。

(四)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行业已占较大份额。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保费在国

内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0.21%,而到1996年达到25.62%,上升了25.41

个百分点,1982年到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在国内保险市场所占份额平均

为24.07%。

(五) 人身保险在养老和居民灾后生活保障中已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投保

人身保险, 一些居民获得了养老金给付,一些居民获得了残废金给付、死亡给付、

医疗保险给付等。人身保险赔付额1982年只有21万元,但到1996年已达到

101.6682亿元,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居民的晚年生活或灾后生活得到了完全或部

分保障。人身保险的发展业绩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人身保

险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制约我国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人身保险险种结构不太完善合理。我国人身保险业务起步较晚,缺乏精算,

在设计险种时虽依据了一定的精算数理基础,但缺乏相关的险种设计经验。人

身保险条款的内容和包装均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欠佳,没有完全照

顾到居民对保险的需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泛,不同的人群,不同的

地区对人身保险险种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购买人身

保险时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具有较大风险防范能力的险种,而西部

内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则更需要物美价廉、立足于基础保险的险种。缺

乏多样化、结构合理的险种,势必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金额低以及保险责任范围小。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着保险金

额低、责任范围小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医疗险和意外险。同当今物价水平不相

称的保险赔付额使得越来越理性化的消费者觉得,即使投保也不能获得所需的经济保障,况且需要保险的一些项目又被划在了保险责任范围以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虽然我国从1992年就出现了人身保险的个人代理人,专门负责营销环节。但是,对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对人寿、医疗这两类保险“非常了解”的人为零,“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

3.7%。由此可见,我国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偏好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泊来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目前人身保险中的营销员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往往让人感到不够专业,不被客户所信任,因而顾客也不积极购买人身保险。

(四)人身保险业务开展中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对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很不重视。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都是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介入。保险公司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策略,使人身保险的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极大限制了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上存在东富西贫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保费高而盈利多,在西部内陆地区因保费低而盈利少甚至亏损。由此,引起东、西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成熟。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我国人身保险现状,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1)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我国居民多数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这需要保险资金收益率的支持。(2)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可尝试小规模探索或试办。(3)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二)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增加。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三)重视和加强人身保险营销,加强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人身保险的需求弹性大,保险营销相当重要。保险公司应立足于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建立现代的保险营销制度和营销体系,建立规范的人身保险代理制度和代理体系,提高保险代理人业务素质和文化程度。将人身保险营销工作深入到居民中去,让居民了解人身保险知识,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通过强化人身保险的营销工作,增强其服务功能,使居民切身感受到人身保险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四)保险公司应适时调节经营战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有寿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和西部内陆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抢先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1999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中寿险保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2%,位居世界第60位;保险密度中寿险人均保费仅为8.3美元,世界排62位,次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中国农村这一块处女地。在抓牢东部大中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西部及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国内人身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进一步增加保险经营主体和开放国内保险市场,提高人身保险市场的竞争性。要消除和减弱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对人身保险发展的限制,最根本的是要增加保险经营主体、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性。当前,一方面是要增加区域性保险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渐进有序地向国外保险公司开放国内人身保险市场,只要保险经营主体有较大的增加,人身保险市场的竞争性就会提高。只要人身保险市场具有了高度的竞争性,保险公司就不得不努力开发新险种、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提高理赔效率,就不得不去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加强人身保险营销。

参考文献:[1]《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曾国安,经济问题,2000年3月

[2]《论人身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黄英,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年6月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人身保险的发展》, 张效琪,新疆农

垦经济,1999年4月

[4]刘冬姣《人身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第9篇:我国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

班级:高专会计111班

姓名:陈思颖

学号:201112451 摘要: 我国汽车保险业务创办至今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汽车保险正逐步成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其重要性和社会性正逐步突显.但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尝试在分析我国国内汽车保险市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及解决方案. 关键字:汽车保险、险种多元化、骗保现象、代理人素质。

一、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汽车拥有量大幅攀升。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交通运输管理的滞后,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酷的事实和血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汽车保险的重要性。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汽车保险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既会对国内汽车保险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带来客观挑战。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国内汽车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提出解决方案,才能促进我国汽车保险长期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车险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汽车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地位显著

1、近几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且增长比例稳中有升。近几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逐步上升,且增长比例一直持续在12%以上,而且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这表明我国车险市场的潜力巨大,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2000年以来,车险业务量占财险业务的比例一直持续在60%以上。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一直持续在60%以上,车险市场发展状况对于财险市场的发展财险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车险业务的效益已成为财险公司效益的晴雨表。

(二)人们的需求不断扩大

1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汽车保险市场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和经营的创新,在基本险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系列附加险种,较好的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被保险人的分散风险的需要。

(三)车险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复杂程度和相关程度都大大提高,由此导致保险人不断扩大保障范围,针对不同保险人和不同汽车特点的各类附加险,种类齐全,保障充分。

(四)市场营销电子化

电话销售和网上销售等销售方式在保险界首先被应用到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的销售上,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如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公司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利用网站介绍公司背景,推介车险等产品,提供客户服务等。

三、我国车险市场存在问题

(一)车险业务盈利情况恶化

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声称,自2003年费率市场化以来,车险业务盈利困难,甚至出现亏损状态。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一些保险行业协会的证实。

(二)骗保现象频发

目前我国保险诈骗在机动车险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最为典型的案例是1998年破获的广东胡氏兄弟保险诈骗案。胡氏兄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先后骗取赔款141.44万元。尽管胡氏兄弟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但是我国机动车辆保险领域的保险诈骗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或减少,恰恰相反,近两年机动车辆保险领域诈骗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三)全民保险意识不强

据统计,我国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的承包占比都在逐年下降,就是汽车保险也是保险增幅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比例。

四、我国车险市场存在问题的建议解决方案

(一)关于车险业务盈利情况恶化的建议解决方案:

2 保险公司要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适时提供市场需要的新型车险产品,释放车险市场潜能,推动市场扩容,增加业务收入。同时,要加强精算和保险核算力量,通过厘定合理的车险费率,加强费用管理降低车险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要通过自律进行理性竞争,避免非理性和恶性竞争。

(二)关于骗保现象频发的建议方案

1、从保险公司内部做起,从根本上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保险代理人,现场勘验人员的职业责任意识。

3、研究建立和强化投保人信用管理,加强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4、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共同加大对保险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

(三)关于全民意识不强的建议解决方案

1、加大车险业务的宣传程度。

2、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设计不同的保险险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提高服务水平,培养一些忠实的客户。

(四)关于保险代理人素质较低的建议解决方案

1、加快培训专业车险人才,提高车险从业人员素质。

2、改变低成本的扩张策略,提高代理人佣金,提高行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

3、改变以人海战术为主的个人保险营销制度,鼓励推广团队式营销。

4、政府应加强保险代理人的社会保障。

结论

从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创办到现在来看,这其中的巨大进步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经济不断地发展,科技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汽车已经被大多数家庭所拥有,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汽车保险正逐步成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其重要性和社会性正逐步突显。但是我们在使用他们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我们解决,我们可以着重于最突出的方面,使之变得更好,更加完美。文中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方案,帮助我们去解决汽车保险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拥有汽车的同时,了解它所出现的弊端,更好的去克服它,这样我们使用汽车的时候就会更加方便。对于汽车保险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全体人民都应该树立好的 3 意识去保护它,是它能够更好的发展。不过在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力度来监督,制定好规章制度,让大家能够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周延礼 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 2001 2.龙玉国;龙卫洋;胡波涌 汽车保险创新和发展 2005 3. 葛清;陈晨 保险代理制:亿万财富背后的残酷生存法则 2007 4. S.S.Huebner(美) 财产和责任保险 2002

上一篇:幼儿家乡美下一篇:机关党委主要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