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业发展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者简介:赵丽娅,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学,河北廊坊,065000摘要在许多发达国家,保险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国保险业无论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内在需要相比,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起步阶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保险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保险业发展论文 篇1: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发展展望

我国保险业经过“十一五”时期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并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与此同时,保险市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转变发展方式还未实质性转变,我国保险业“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道路仍将任重道远。

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我国保险业的阶段性特征与深层次矛盾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经济增长的要素看,保险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增加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推动。从行业层面上看,存在某些粗放的特征,如投入产出比低、人均产出不高、制度建设滞后、业务发展大起大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等。

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不适应”。一是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不相适应。2010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2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不到4%。二是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我国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医疗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承担的比例、财产和责任保险投保率、保险赔偿占灾害损失的比例,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保险作用发挥得还比较有限。三是与人民生活水平不相适应。目前保险产品还不丰富,有许多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险种还不能提供,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保险服务跟不上,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现象,理赔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与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保险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4%左右,甚至低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

我国保险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保险市场发展方式粗放。进入到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为“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当前我国保险业的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能力不强,部分公司主要靠快速增设机构、铺摊子实现外延式扩张,总体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结构也过于单一。加之非理性价格竞争问题突出,致使部分公司往往采取大幅提高手续费、账外支付等方式争夺保费;销售误导、理赔难、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挫伤了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保险企业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技术创新的低层次阶段,许多保险产品主要还是依靠从外部引进,企业主要还是在引进产品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局部的开发和改进。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究开发活动仅仅在少数大的保险企业中有所开展。保险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创新意识。如在产品开发中,照抄照搬国外的產品,不考虑我国国情,不重视吸收和再创新,使得产品脱离市场需求;其次是创新体制不健全;第三是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有待完善;第四是缺乏创新管理和创新团队、缺乏创新型研究机构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保险资金运用问题。保险资金运用在结构、收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现实困境,潜在风险不断积累。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据统计,我国寿险公司中长期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程度已超过50%;且期限越长,不匹配程度越高,有的甚至高达80%。我国寿险业资产与负债的平均期间相差10~15年,远大于日本(8年)和韩国(6年)等国家寿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差距。

保险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当前,保险区域发展上还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一是保险业务水平不平衡。保险业务水平呈东中西梯度分布,东部保险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西部,且差异性有扩大的趋势。二是市场主体区域布局不平衡。保险供给主体在地区分布上明显集中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国内保险公司总部或外资、合资保险机构总共121家,其中设立于上海的共41家,设于北京的有49家,广东12家,共计102家,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总共只有19家。三是保险市场产品结构不平衡。在财险市场上,机动车辆险市场份额过大,其他险种比例太小。四是我国保险业发展区域间摩擦加剧保险区域间利益冲突加深。集中表现出的是对外的排他性,既要向外争利,打破地域经营限制,又要防止肥水外流,设置地方市场保护壁垒。

保险诚信问题。保险业迅速发展的这几年,保险服务大有提高,但诚信问题在管理、经营方面仍然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设计的保单条款晦涩难懂引诱消费者落入陷阱,待出险时逃避保险责任;夸大保险的保障功效;借助权利部门强制销售保险;通过热门产品搭配销售有关险种;通过协议或借行业协会名义联合限价;展业理赔时两张脸;无理拒赔、惜赔或少赔等等。保险的不诚信行为正在影响着保险公司甚至影响着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而与此相对应的一种现象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保险客户偏好外资保险公司的现象。再加之中资保险公司无论在历史、实力,还是在市场开拓、经营管理、资金运营等方面,均弱于那些已经进入和正在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公司,导致客户依赖外资公司,这种心理偏好必然影响客户对保险公司的选择,使中资保险公司遭遇信誉危机。

保险产品交易模式面临困境。保险产品交易模式创新不足制约保险业规范发展。传统保险产品交易模式在促进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正遭受诟病。我国保险市场的突出矛盾是保险产品交易行为不规范,保险营销员制度面临效率下降、欺诈误导消费者、挪用侵占保险费、恶性无序竞争等事关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银邮兼业代理业务易受到监管政策的重大影响,保险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适应保险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新交易模式探索进展缓慢。

保险理赔中的突出问题。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保险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但“理赔难”问题仍然未得到很好解决,极大阻碍了人们对保险消费的热情。出现“理赔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和人员缺乏有效管理,导致销售误导、核保不严等情况,由于这些业务前期埋下的隐患,造成出险后理赔困难。二是理赔工作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配套,公司理赔专业人才缺乏,现有的理赔人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理赔知识和能力,办事效率低下,每当出现复杂赔案时,往往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三是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保费漏损,保险公司为了追求利润而只能拖赔惜赔,竭力挤压被保险人的赔款,造成“理赔难”。此外,由于保险违法犯罪执法力度的不够,保险理赔工作的正常秩序受到了较大威

胁,骗赔行为屡见不鲜,这对保险正常理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导致赔款逐年上升,助长了骗赔等保险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保险业的形象,客观上也助长了“理赔难”言论的泛滥。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保险业面临的机遇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主要表现如下:

服务民生领域。“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民生问题提到空前的高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政策为保险业发展带来了空间。一方面,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为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与民生工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机构的调整,必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从而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经济保障。群众手中可供支配的钱多了,保险市场自然也就扩大了。因此,服务民生领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保险业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之一。在这一领域,保险业自身需要做的和可以做的还很多,如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平安社会建设和灾害管理机制建设等,通过发挥保险业在风险管理和防灾防损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协调政府部门开展灾害预警、预防和救灾工作,广泛开展各类防灾检查和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终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施救、事后补偿等灾害管理体系。

节能环保领域。“十二五”期间的节能环保领域也能为保险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保险业在针对低碳经济的新型保险产品研发、环境污染责任险服务拓展、森林保险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将着重发展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对于保险业来讲,除了自身属于环保低碳产业外,还能够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保险阀”、“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

支持“三农”领域。“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作为“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同时,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作为一个专门的命题提出,这就给保险业在支持“三农”领域有所作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保险业可以利用此机遇开展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政府主导、保险公司商业运作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二是强化金融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作用。进一步提高保险业与农村银行、邮政、农信社等机构的合作层次和深度,建立起融资与保险配套合作机制。三是积极创新“三农”保险产品,着力提高农村保险覆盖面。四是不断健全面向农村的保險服务网络,努力提高“三农”保险服务水平。

科技创新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这其中也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也就为保险业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功能,参与科技创新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基础。在这一领域,保险行业也大有作为。保险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保险,针对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提供新的保险产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改进保险服务。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和方式,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运用领域,能够增加科技企业资金供给,形成多元化的资金运用渠道。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

从保险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来看,保险业的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局面。

“十二五”时期保险业处于矛盾和问题凸显期。目前,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逐步显现,一些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

一是世界和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化。经济周期波动对保险的经营行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保险业的发展也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起伏。面对经济周期的冲击,保险业应该在偿付能力、资产负债管理、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战略和对策,增强抵御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能力。同时,我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些都对保险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可以预期“十二五”期间,随着市场主体的急剧膨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过度竞争将有可能造成对保险资源破坏性的开发,降低保险业整体服务水平,加大行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将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对此我们也应当保持一定的警惕。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破坏行业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能力仍需提高。虽然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行业能力发展的实力也有明显的增强,但是诸多保险公司在资本金、内部管理、基础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尤其是我国保险业应对巨灾风险考验能力还不强,迫切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积累经验,壮大实力。

四是保险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面临考验。现阶段,我国人均寿命逐年提高,影响利率长期趋势的因素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对长寿风险、利率风险和巨灾风险这三种宏观风险不能掉以轻心。同时,公司补充资本金和改善偿付能力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防范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总量的持续增长和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开,保险资产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和新的挑战。

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取向

保险市场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要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未来我国保险业发展也存在变数与不稳定性,我国保险业发展或将是充满忧患的。事实上,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并非所有的国家保险业发展就此迈上新台阶。从国际经验看,3000美元是个分叉,有些国家发展非常快,也有些国家保险业发展就此停滞不前。保险业发展要实现质的突破,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转变发展方式。

在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需扮演重要角色

尚未完全退去的全球金融危机留给人们最重要的反思之一,就是要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保险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和推动国家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承担起风险管理的重任。

我国保险业将在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五年间,我国宏观层面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这

些可能的风险源包括:一是高度复杂、联系广泛且脆弱的金融体系;二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三农”问题;三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四是不协调的发展和失衡的结构;五是不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務体系风险;六是腐败和商业贿赂的蔓延。鉴于风险的综合性、交叉性、动态性特点,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国家宏观综合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使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潜在和显性的风险因素,建立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风险指标子系统。作为专门以应对风险作为主业的保险业来讲,无论是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处于自生生存的角度出发,都必须要在国家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迈出实质性步伐,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险业需要对各种风险的载体、主要风险诱发因素、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的容忍度等进行认真研究,探讨防范、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各种有效措施,由此为国家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系统的思维框架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保险资金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要不断强化

“十二五”期间,必须重视资金运用问题。我国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也没有把长期投资的理念真正地建立起来。目前在实践中多引用国外市场的经验,但与国内差别很大。目前很多投资策略是经不起理论推敲的。需要强化对保险资金运用理论的研究。可以预见,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将为保险资金运用供给大批的资金起源,加上保险资金运用的证券化趋势,保险业对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会不断加大,在政策容许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在证券市场合占的份额会不断提升。顺应保险资金运用的现实需要,不断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模式需要创新

商业健康险发展模式创新需从社区医疗突破。“十二五”期间最被关注的民生工程中,养老、健康、医疗是三大关键词,对应三大关键词,保险业有许多发展机会。一是老百姓需要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商业保险可以把社区医疗作为商业医疗保险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领域,有可能把社区养老、健康整合起来,更好地为百姓实施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管理。二是在护理领域,商业保险可以把老年社区、护理保险、护理保障结合起来。三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商业保险介入社会保障经办领域的支持政策也愈来愈明晰,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医疗经办管理将是健康保险未来发展和探索的主战场之一,商业保险和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链接将会迈出新步伐。

参与解决社会养老难问题需要新突破

供需矛盾仍然是“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重要方面之一是目前养老保险的开发和发展太滞后,保险业要抓住这个矛盾,参与破解社会养老难题,使保险发展规划更贴近市场的需求。保险业参与破解社会养老难题,需要改变增长方式,建立起新的经营模式。即需要在抓住市场机会的同时,重视培养市场。比如企业年金市场,养老公司模式的探索。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出台制度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应成立跨界的养老协会等协调养老问题的解决,支持和鼓励保险业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郭敏欣

作者:郭金龙

我国保险业发展论文 篇2:

谈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作者简介:赵丽娅,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学,河北廊坊,065000

摘 要在许多发达国家,保险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国保险业无论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内在需要相比,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起步阶段。其关键问题在于国民的保险意识不到位,因此,促进保险市场的更快发展,提高保险意识尤为重要。

关键词: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意识;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险混业经营格局的逐步确立以及金融混业经营步伐的加快,我国保险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多,保险中介机构快速增加,市场竞争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的竞争,保险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无论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内在需要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仍显滞后,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起步阶段。因此,促进保险市场的更快发展,提高保险意识尤为重要。

一、保险意识是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保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有剩余产品出现时才产生的。如果说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是产生保险的前提,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产生和形成的经济基础,那么,保险意识则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一)保险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保险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人脑认识到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的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人类能动地反映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人类主动性的表现,而人的这种主动性即保险意识的能动性对保险市场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保险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其一,在认识保险风险的过程中,保险意识不仅可以反映风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风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保险意识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预见性。在这里,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并确定保險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由于人类能够创造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人的意识既能追溯客观对象的过去,又能预见客观对象的未来。其二,在保险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保险意识具有指导性。保险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保险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是正确的保险意识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使人们的保险活动获得成功;二是错误的保险意识阻碍保险市场的发展。使人们的保险活动遭到失败。保险意识的这一作用是保险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其三,保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投保人的生理过程,具有高度自控性。

(二)保险意识是保险业起源之根本

世界各国有关保险渊源的传说很多。据古史文稿的记录和推论,自奴隶社会起,就已有互助救济的群体方法和活动。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古埃及的石匠曾采取集体扶助办法,帮助石匠及其亲属解决生活困难。古希腊也有由宗教信仰相同的人或同行业的工匠集体采取救济受难者的方法。这些行为是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当人类体会到风险发生导致的严重后果时,这种客观存在迫使人作出一种反映,就是互相救济的群体方法和活动,而这种反映就是意识。

保险制度肇始于海上保险。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商人在海上运输货物遇到风浪,有抛弃一部分货物以保存船、货安全的做法,抛弃货物的损失。则由得益的船方和众多的货主分担。这种采用“一人为众,众为一人”分担损失的原则及其所体现的相互保障的思想,正是产生保险的萌芽。这种相互保障的思想就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即意识。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几千年的长期实践中,也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保险在内的系统理论。据《逸周书文传》记载,早在夏朝后期,我国已经认识到自然灾害何时发生是一件难以预料的事情,需要随时储粮备荒。发展到后来,我国的一些商人在扬子江(长江)上冒着生命危险与财物损失,扬帆运货于滩险急流之中,深深地体会到“老祖母不把鸡蛋放置在同一个篮子中携带”的道理,同样不把个人全部货物集放于一船,以分散危险。还有的把同乡船户组织起来,每户交纳一定的会费,由同乡船会储存生利,以便在船只遇难时给予适当的救济。这些行为也是人对于客观存在作出的一种反应即意识。

由此可见,保险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古时候,保险业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对保险业的理解比较简单、朴实,而这些对保险业简单、朴实的理解,就是人类对保险的一种意识。从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得出,没有保险意识就没有保险业的产生,保险意识是保险市场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三)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发展之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化,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加强,风险性也大大增加,因而各种各样的保险形式应运而生。在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保险种类繁多,对象广泛,从财产物质到人,从物质损失到责任赔偿,几乎无所不“保”。保险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门。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人类的意识程度。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很好地见证了我国政府、居民保险意识从无到有、由浅人深,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一个过程。

我国的保险事业,由于种种原因,几经周折。解放前,我国的保险市场基本上被洋商保险公司所垄断。1885年,“仁济和”保险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接收官僚买办保险机构和改造民族资本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建立了国有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国内外保险业务。但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期间,国内保险业务基本上停办了,仅保留一些国外保险业务。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砸烂保险”的口号下,全国保险公司只剩下十几个机构、500多名职工。1980年以后,才陆续恢复了以前停办的保险业务,保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已有更多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成立独资或合资保险公司。2005年前9个月,全国保费收入2968亿元,截至9月底,保险业银行存款达3832亿元,同比增长42.8%;各类投资合计3547亿元,同比增长53.6%,保险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保险公司境内上市全面启动。三年前,中国保险业最具实力的3家保险公司在境外上市,这3个按照发行价累计增长200%~500%的中国保险业龙头企业的股票

管理,也必将激励保险公司规范经营和竞争手段。保险公司的上市会减小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并且通过上市更能使老百姓认识和了解保险,激活老百姓潜在的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二)深入人“意”

认识并了解保险仅仅是保险意识开发的第一层面,保险意识的深层次开发是深入老百姓的“意志”,讓老百姓从“意志”上坚定认可保险,让保险成为其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采用心理战术深入人“意”

心理战,我国古代称之为“攻心术”,是敌对双方为赢得战争胜利而进行的心理搏斗,目的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上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是古代最典型的心理战思想。当今世界,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心理战理论和方法手段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的保险营销方式更应该注重心理战术。进入21世纪后,商业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将取得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互联网上的交易额达到2230亿美元,到2010年将会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2%。未来人们对网络将会特别依赖,互联网给商家带来一种让它能更好地接近客户的方式,尤其是对保险这种对配送要求不高,通过数字化或信誉的形式就可以完成交易的企业,网络上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客户群。保险作为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为社会提供服务,已经日益显现出它的优势。尽管不是所有的生意都能在网上完成,但网络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大大地节约成本。美国的实验表明,个人保险的网上推销比传统方式节约12%的成本。事实上,世界保险业正在大举向网络经济进军。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法国国家人寿、英国保诚集团等知名保险公司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明显的优势,澳洲AMP集团15%保险业务已由网络来完成。在我国,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已经或正在加紧电子商务的步伐,保险的网上宣传和销售正在形成强大的时代潮流。

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中,保险营销的心理战术尤显其重要性。保险营销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赢得百姓认可。

2.从消费观念及理财角度深入人“意”

现代都市里通过贷款买房、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伴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的理财意识也日益增强。在社会众多的理财项目中,百姓的钱究竟往哪里放?股市,风险太大;银行,利息太低;基金,方兴未艾;国债,经常买不到。这时,既有保障功能又有一定保底收益的分红保险开始受到欢迎。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实行正确的消费政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是保险意识得到进一步开发的重要前提。

保险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整体理财安排的一个部分,一个不可不加以考虑的重要部分。保险涉及很多的方方面面,种类也很多。如:人寿保险、伤残保险、重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个人健康保险、房子保险、车子保险,还有责任保险、过失保险等。虽然,对个人及家庭来说,这些不可控制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是不可知的,但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对损失作补救。而保险便是一种工具,用来管理因不可控制的事件而造成的财务风险。买保险就是你用一定的代价将财务风险合理合法地转移到第三者那里。因此,从消费观念与理财角度人手设计保险方案是让保险意识深入人“意”的重要前提。

3.构筑和谐保险理赔文化深入人“意”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5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曾指出:“理赔环节不规范、不透明,拖赔、惜赔和无理拒赔的现象时有发生,被保险人对理赔难和承保理赔‘两张脸’的问题反映仍然比较集中。”对保险业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不公正理赔行为,发达国家主要是经由建立起良好的理赔文化来加以解决的。理赔文化是体现在理赔行为中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理念、品质等的总称。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已经总结出一套理赔方面的行业经验和通行标准,这是其理赔文化的集中体现。如2004年12月24日经济合作组织(OECD)就推出了一套保险理赔行为管理指南,分别从报案、接案、理赔文件和流程、反欺诈、理算、理赔、至资金等,都以虚拟方式出现;而且,互联网的使用者具有隐匿性、流动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双方,可以隐匿姓名、居住地等,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从一个高税率国家移至低税率国家。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在对纳税人身份判定上的难度。

(二)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问题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简单地说就是在确定了纳税主体后,是否有足够的依据收到应收的税,证据是否足够、是否可查。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网上CA和网上支付体系正在建设中,在线的电子商务交易数额还较少。商家之间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商谈、合同和定单处理,还基本上没有进入电子支付阶段。所以,在间接的电子商务阶段,商务交易过程电子化,而送货或电子成分更高的间接电子商务扩大或普及时,考虑到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虚拟性,相关交易环节的具体情况有赖于交易者的如实申报,所以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问题会更加突出,尤其是在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过程中。

(三)电子商务过程的税务稽查问题

在具备税收管辖权、商务交易过程可追溯的前提下,电子商务稽查就成为保障电子商务税收的重要一环,即是否能定额征收的问题。税务机关要进行有效的征管稽查,必须掌握大量有关纳税人应税事实的信息和精确的证据,作为税务机关判断纳税人申报数据准确性的依据。为此,各国税法普遍规定纳税人必须如实记账并保存账簿、记账凭证以及其他与纳税有关的资料若干年,以便税务机关检查,这就从法律上奠定了以账证追踪审计作为税收征管的基础。但在互联网这个独特的环境中,正像前文曾多次提到的,由于订购、支付、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付都可通过网上进行,使得无纸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订单、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且电子凭证又可被轻易地修改而不留任何线索、痕迹,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了基础;并且,互联网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支付系统的完善,联机银行与数字现金的出现,加大了税务机关通过银行的支付交易进行监控的难度;还有,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保护方式掩藏交易信息。如何对网上交易进行监管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定额地入库是网上征税的又一难题。

(四)数字产品电子商务税收的实现问题

综观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电子商务所具有的商流与信息流的虚拟性,更因其产品形态的特殊性,又具备物流的虚拟性的特点,使其在纳税人身份的判

定中、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上与税务稽查上有效实现的难度都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数字产品电子商务的经营者不如实地履行各项纳税申报,那么税务机关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去追查其交易商品、资金的各項细节。这一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欧洲有些国家曾提出按劳务征收数字产品电子商务税的设想,但总体来看,至今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五)如何避免对电子商务双重征税的问题

上面我们提到的对纳税人身份的判定问题、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问题、电子商务过程的税务稽查问题、数字产品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等,都是从如何有效地实现税收征管、避免偷漏税的角度来列举的。可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因为电子商务中纳税人的身份、主营地点、交易细节、交易凭证等环节都难以有效确认与监管,所以必然会存在对电子商务双重征税或多征税的问题。即如果电子商务中的各环节不能有效地确认,或不能处理好依照电子商务中商流或信息流征税与根据物流征税的有效衔接的问题,那么电子商务中的双重征税或多征税的问题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四、如何从税收优惠的角度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的问题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主要经济贸易方式之一,必将给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对于这样一种崭新的、具有重大意义和强渗透性的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尤其在其获利甚微的阶段,国家从政策优惠的角度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还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我国大部分科技园区实行的“二减三免”或“三减三免”的所得税优惠待遇及我国近年来针对软件产业实施的将增值税降为6%的优惠政策,都很好地促进了相关产业或企业的发展一样。

五、在国际电子商务中税收管辖权如何确定的问题

税收管辖权确定的困难已在国际电子商务中显现出来,这主要是由于世界各国所采取的确定时效、投诉处理、理赔相关服务、市场行为10个方面为其成员国的保险公司提供了一套理赔文化范本。

在美国,除了由各家保险公司分别制定各自不同的理赔制度外,有些州还制定有专门的法律对保险公司的理赔行为加以规范,同时鉴于美国各州的保险法律并不统一的现状,FBIC还制定了一套保险理赔的行业标准。如宾夕法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就制定了不公正保险行为法,在加利福尼亚州保险法典第790.03节(h)项中列举了16项不公正理赔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保险人对投保人的索赔不能够及时、有效进行处理,同时在理赔过程中故意索要重复性的资料和没能及时有效地与投保人或受益人进行沟通。在FBIC所总结出来的不公正保险理赔行为中也规定了15项不公正保险理赔行为,其中的第7项与中消协点评的第5项单方规定投保人先向第三方索赔十分接近。FBIC不公正保险理赔行为第7项规定,强迫投保人在理赔前对加害人提起诉讼,然后从赔付中扣减该投保人可能从诉讼中获得的赔偿。

发达国家保险业理赔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将理赔视为客户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保单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保险公司对客户作出的一份承诺,理赔工作就是保险公司向客户履行承诺。理赔是保险公司与客户互动的最为重要的业务环节,保险公司能否成功地培养和维持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理赔工作质量的好坏。

我国保险公司在多年的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赔文化。但是现在各保险公司有关理赔的各项规章制度方面,尚缺乏行业层面的业务规范和法律层面的理赔规定,因而我国现阶段的保险理赔文化还是低层次的、局限于企业层面的业务规范。在构筑我国和谐保险理赔文化方面,现阶段的重点应当是完善与落实并重,一方面要将客户服务和反欺诈的理念引入到理赔制度的建设中去;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各项保险理赔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工作;在各保险公司能够准确贯彻和执行各项保险理赔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再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理赔规范和职业操守;如有可能的话,可比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立法中予以相应的规定,尤其是有关不公正保险理赔行为的规定。

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我国保险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保险市场的开放度将进一步加大,因此。促进保险市场的更快发展,提高保险意识尤为重要。

作者:赵丽娅 邢兆强

我国保险业发展论文 篇3: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发展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分析保险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对保险业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保险业 影响因素

一、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保费收入上,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保险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之一。至2016年,全国保费收入突破三万亿大关,达30959.10亿元,同比增长27.50%,说明我国保险业蒸蒸日上,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但是相较于国外而言,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市场并不成熟,处于初级阶段,保险业的规模总量还不是很大,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也是比较弱小。

二、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居民收入水平

从历史角度来看,结合保险经济学的理论,保险总量之所以急剧增加,整体行业结构升级迅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通过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稳步上升带动家庭收入增加,居民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消费。一般来说,人们通常在生活水平提高满足温饱后才会考虑购买耐用消费品,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损坏,只能通过保险这一最有效的途径来补偿其价值。而且,如果要让全民都达到可以为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支付保险费用的状态,那么首先必须是人们的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所以,保险越来越有市场也是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个人收入增加的结果。另外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就创造性的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从五个层面来剖析人的各种需要,按照上升次序排列如下: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交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试想一下,如果连最基本的生理机能需要都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生命的存在缺乏最基本的保障,对大多数一般人来说,很难产生高层次需求。当已经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并维持下去之后,才开始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保险需求是保险消费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收入增加,在解决当前基本需求后有多余的能力,才会选择购买保险,因此,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保险最关键直接的因素。

(二)居民自身保险意识

保险人为保险事业付出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引领大众积极地参加保险是保险事业能够发展的前提。而只有全民都有了成熟的、健康的、较强的保险意识才能够积极参加保险。保险意识是购买保险的动机,是将真实有效的保险需求取代潜在保险需求的基础。人们所处的社会制度、生活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思想领域的认识也不一样。在面临风险时,大家选择规避风险的方式各不相同。只有从思想层面认识到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抛开对他的利益的计较,保持中立且公正的态度去看待保险,才能接受这种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人还不能正确地去看待保险。从保费上来说,认为是保险公司谋取暴利的途径;一旦投保,只要发生事故就应该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全部损失;如果投保之后没有发生事故,没有享受到理赔服务,就觉得是亏本了。这些观点,都是对保险行业的偏见,事实上,保险真正的首要功能是风险保障职能。观念的落后,自我保障意识的匮乏是阻碍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毕竟,保险是一种消费行为,直接受到公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所以,只有加强国民的保险意识,积极提倡健康的保险观念,我国的保险业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家政策法规

在我国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这就大大减轻了保险公司的负税,促进了行业的发展。税收负担的增加,将直接降低保险公司的盈利,从而影响公积金的积累,使其偿付能力下降,经营风险提升。同期,在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涉及到了关于保险赔款的个人所得税缴纳条款,根据规定,对个人所获得的保险赔款给予免税政策。所以,属于正常的保险赔款范围内的人身保险,在购买或者理赔获得赔偿款时都是免缴个人所得税的。也就是说,理财型保险产品不但可以当做一种正常的投资,还能有效规避存款时所需缴纳的利息税。另外,当个人人身安全遭受损害时依然可以获得应有的保险赔偿。《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对于推动理财型保险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的储蓄型资金越来越多,一旦发生意外或正常离世就会直接面临着遗产继承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专家提出了遗产税的概念,相信再过不久遗产税就会进入我国。而购买保险就是合理避税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指定受益人,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受益人可以免缴遗产税。不难看出,国家政策就像一个杠杆,调节着整个经济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

(四)保险公司内部经营

在中国的保险业内部,其发展过程受到来自于保险公司外部的干扰太多,自身对发展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国外监管当局有一句名言:“如果将外部监管变成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风险的悲剧就会不断重演”。从理论上来说,金融市场能够健康运行全都依赖于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再完善的外部监督监管体制都无法取代金融机构内部的自我约束。随着保险业发展越来越迅速,更多的问题也由此暴露了出来,比如说理赔难就成为公众特别关注的一个問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不断的调整保险业内部监管制度。只有创新,才能为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因此,保险公司内部监管是否得当,也是影响保险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保险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对策分析

(一)促进国民收入增长

政府要加大对保险市场的扶持力度,不断地从政策方面去完善,积极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遵循自由、平等、透明的原则让保险业更加趋于市场化。努力地细化专业分工,在特定的领域创造出混业经营的基础条件,对保险资金的使用政策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拓宽保险公司的二次投资渠道,积极创新。同时,还要从提高职工收入和公司经济效益方面入手,对已经出台的最低工资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切实落实到实处,并且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真正起到对居民收入的指导作用。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最低保障标准,并对生活困难的群体积极扶持。

(二)增强居民保险意识

1.树立保险形象。保险行业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行业,大众对整个行业的形象评价非常重要。所以,切实有效的对保险行业进行形象建设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非常有益的。首先,对内,通过形象的树立可以增强保险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能让整个保险团队更加有凝聚力;对外可以形成一个客户关系网,把保险融入社会,树立成一个品牌,通过品牌形象提升整个保险行业在公众面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宣传保险知识。保险知识的普及对保险业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保险行业的专业性,大众无法理解行业内的真实情况。只有大力的普及保险知识,让人人都了解保险,接受保险,把保险的理念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保险业的全覆盖,才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转变理财观念,把原来放着不动的储蓄基金用来投资自己、投资家人。

(三)深化政策法规引导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所有行业的发展都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在对行業发展进行约束的同时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保护的作用。保险行业已经出台的保险法,就从根本上将保险法定化、规范化了。比如说,我国保险产品中已经推出的机动车交强险,虽然是强制投保,但是从保护的角度来说,这种强制的存在是对利益的维护,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人们通过保险知识的加强,能够进一步了解保险、理解保险,也能够接受强制法规的规定。

(四)加强公司内部监管

1.有效的监管是对公司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监控和指导的核心。保险监管部门需要对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加强监管,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监督职能,尤其是针对保险公司的事后理赔程序的监管。作为保险公司,也应该自我反省和检讨,认真的在内部做好自我监督和审查的工作,积极的完善和弥补公司各方面的不足。保险监管部门要从外部对保险公司施加压力,督促其积极进行内部监督,只有内外部同时下手,才能有效的完善保险公司的控制管理制度。

2.通过法制建设强化管理层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让管理层对公司内部的控制机制负起责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加强立法工作,对管理层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奖惩分明机制。那些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并且在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误的相关人员,必须根据政策追究其责任,同时还要追究上级管理者的责任。

3.发挥内部审计在保险公司内部的作用。保险企业内部要设置结构合理且能够独立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要加大对内的审计力度,发挥审计机构的职能。在保险业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对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因为保险公司的内部人员更加熟悉保险业的操作流程,更有利于发现内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适时准确的提出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五)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1.把好招聘关。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就是整个保险队伍的素质,同时也是整个保险公司甚至保险行业的素质所在,所以把好招聘关,严格选拔高素质人才是保险行业能够立足并发展的基础。在对保险人员招聘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能力者得天下。保险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但涉及面广的行业,因此一个合格的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开拓市场的能力、能够积极友善的与人沟通、表现力强。二是品质至上。这个品质指的是应聘者内在的个人品质。虽然具备了从事保险行业的基本能力,甚至是能力突出者,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修养、塌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也是不能够胜任的。三是量才施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更加擅长的行业和领域,保险公司要知人善用,尽量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发挥所长,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

2.注重培养人员素质。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特定的素质才能够在这个行业当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一是强烈认同保险行业的各种理念。作为保险从业人员,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对保险事业有着可观的了解和评价,能够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并且愿意为了人类的幸福、社会的稳定而付出努力。二是有从业责任感。从事保险事业就要热爱保险事业,并且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对保险营销,保险从业人员应该有着与众不同的责任感,乐于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保险营销工作中去,主动地去开拓市场,迎合市场和客户的不同需求,竭尽所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三是有积极的创新精神。保险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发展的行业,从业人员也应该有活力,敢创新,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为保险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3.完善保险培训体系。对保险人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顺应整个行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整体的培训过程中,能够发现员工的特殊的个人能力,并积极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每个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在培训的过程中,保险人员不仅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还能够将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欣.《保险公司内控问题与对策研究》2013年第11期经济研究导刊(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长沙 410015).

[2]国家税务总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8号.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

作者:叶佳乐 申小红

上一篇:非法经营罪研究论文下一篇:单位工作意见(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