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产保险发展现状

2023-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财产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财产保险发展现状研究

摘 要: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对于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我国的研究较为不足,通过梳理文献,得出现阶段财产保险业发展现状,在通过对数据简要分析,得出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现状。我国财产保险业现阶段存在市场集中度过高、竞争环境恶劣、资本结构中负债占比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财产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我国财产保险业应当把握保险业发展趋势,抓住信息时代的浪潮,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开拓新的销售渠道、降低成本获得发展。

关键词:财产保险;数据分析;新渠道

一、文献综述

钟水映;李强谊;肖攀(2016)通过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研究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情况,认为我国保险业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均衡,未来有长远的发展空间?。田玲、高俊(2011)通过1999-2009年保险市场以及GDP的相关季度数据,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得出我国保险业主要作用在于抑制经济波动,而对于经济增长作用还不明显。魏平、魏丽(2018)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 (Source OECD) 的统计数据,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详细分析了选自三个大洲的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和韩国七个代表性国家的财产保险业务结构情况,尝试估算出各类业务的优化参考区间。认为我国财产险业务中应当以日本、韩国为参照,机动车辆保险远高于日本56.21%,韩国的46.37%。综合来看我国现阶段对于财产保险研究滞后,积极性也不高。以保险为检索词得出2019年文章13566篇,而当以财产险为检索词是2019年文章仅44篇。研究占比重低且多普通期刊论文,权威专家与硕博研究较少,相对于财产保险应当在保险行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严重不匹配。同时,财产保险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被严重的低估,人民对于家庭财产保险意识不到位。因此,如何发挥财产保险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成为当前研究财产险工作的重点。

二、我国财产险市场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657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36%,总保费规模已经超国英国、日本,仅在美国之下,位列世界第二。原保险保费收入在保险业的定义中的体现了保险市场发展的规模和程度, 而原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保险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1980年,我国保险业刚开始恢复营业之时其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4.6亿元,到2016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突破3万亿,达到30904.2亿元,保费规模世界第二。研究1999到2017这20年的保险业发展历程,我国保费收入仅在2011年有1.3%的负增长, 与2012年取得8.01%的个位数增长,其余年份均保持着双位数的高增长速度,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相当罕见。双位数的保费年增长率也显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强劲的增长动力与光明的未来。

我國机动车辆的保险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强制交强险的规定,致使机动车辆保险占据财产保险的比重已经超过71.35%,达到了7521亿元,而家庭财产保险一直居于微弱地位,占比仅为0.5%,这与我国家庭财产中房屋占我国居民财产的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可能是由于我家庭部门财产保险的风险意识不足保险公司对其的宣传不够导致。同样的我国居民在国内保险公司所能获得家庭保险种类较少,多数为房屋险、内部装饰等保险。而对于手机、电脑、照相机等可移动的具有较高价值的物品保险种类不足,也是进一步制约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的因素。

三、我国财产险行业的发展特征

(一)市场集中情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提出的寡占理论,通过行业集中度CR4与CR8对我国保险市场结构进行划分,我国保险市场CR4从2010年的71.25%下降至2018年的68.35%,下降2.9个百分点,CR8从82.33%变为为82.74%,上升0.11个百分点。在这一时间段内,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未出现改变,又由于我国供给侧改革,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保险业也许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集中寡占型。

(二)市场竞争状况。我国各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比与各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相对稳定未出现任何较大变化,其中机动车辆保险一直是财产保险公司业务与财产保险业务中最为紧要的业务,从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8机动车辆保险保费占比均超70%。然而,位居第二的企业财产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却不到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10%,这使得我国各大保险公司的市场高度重合,这情况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其由于财力、经营时间等均不如大型保险公司,导致中小保险公司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保费收入过低,经营难度大,发展困难。同样的,对于大型保险公司而言,由于保险种类较少,创新不足,也使得保险公司价格竞争激烈,在市场竞争中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价格战横行。

(三)财产保险公司运营情况。我国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现阶段运营状况良好,以占市场份额2017年原保险保费占总68.35%的四个大型财产保险公司来看,当为计入未决赔付额时,人保财险、太保财险赔付比率分别为57.19%,56.07%,即使全部加上未决赔付,最高比例的人保财险,在赔付比例为86.67%。

四、我国财产险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内部控制问题突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型的销售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为财产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当前新形势下,手机投保、电脑投保等多种投保方式的出现,极大的满足了客户的需要,也丰富了当前财产保险的种类。但存在的传统的内部控制无法很好的与新型投保方式与保险种类相结合的状况,导致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脱节、无人执行等状况。同时,当前很多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法律机构,导致很多内部控制建立在一种盲目的基础上,部分甚至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公司企业文化管理不足财务保险公司过于重视员工的绩效,内部控制审核极其松懈,对企业人员变动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仅2019年年初至11月末银保监会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四个财产保险公司中三个关于财产保险公司违规任命人员,一个为违规提取保险资金投资。财产保险公司的违规处罚决议占比达高达25%。

(二)市场前景不确定。财产保险业“马太效应”显著,我国人保、平安、太平产险,三大产险公司占据了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份额的60%,其净利润占比更是高达100%以上。这样的情况下,众多的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在市场上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来分薄成本,呈现理赔率和费用率双高的情况,发展前景不确定。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浮动费率的出现,导致了保费下降,保障种类增多,各大财险公司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纷纷通过各种合法、违法手段抢占市场。使得保险公司盈利下降,国际经验也表明,费改使得价格管制放松,机动车辆保费下降幅度在3%-25%之间,行业盈利空间下降。受机动车辆综合成本率上升,我国的车险综合成本居高不下,其中综合费率占比接近40%,部分保险公司出现持续亏损的状态。以我国富邦公司在2017年的损益表,可以哼轻易的看出,我国财险公司的综合费率超高,降低财险费率成为我国当前财险公司工作的重点之一。

(三)新的竞争者涌现。随着对金融混业经营的解禁,拥有大量现金流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涉足保险行业,财产保险作为保险业支柱之一当然也不可避免。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放开,混业经营,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巨大。?首先,混业经营带来了金融业务经营范围的放开, 使得一些有资本、有实力的银行开始自由涉足保险业务。相交保险业银行业发展时间长,有着国家信誉的隐性担保,再加上银行所拥有的顾客信息完备,种种优势使得银行在保险业务市场上能强力抢占市场。导致了,传统的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在其核心业务上面临威胁。同时,放开监管与混业经营在一方面使得保险公司其所拥有的自有资金与保险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这样的金融开放也使得保险业的经营风险加大,特别是国外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国外机构的进入带来了发展多年来的经验,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新的技术与理念。国外保险机构带来保险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使得我国保险业的平均利润率有所下降,也促使保险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去提高自己,加强企业建设,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的优势去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下,2015年1月,保监会(银保监会)正式下发《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鼓励发展相互保险行业,相对于保险股份公司的注册资本2亿元,相互保险组织不仅对初始注册资金仅要求1亿元,且对股东资格要求也较为宽松。由于我国相互保险组织发展时间较短,行业经营范围划分不清楚,使得许多的相互保险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财产保险公司的性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压缩了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

(四)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思维和思维方式面临冲击,并可能产生颠覆式的影响。保险业面临着其它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和创新科技公司等多个方面的业务分割的竞争压力。原保险企业已经形成的产品、定价、销售、理赔、投资等全链条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除了对保险原有保障功能外,还需要保值增值功能,保险公司必须运用将其资金通过信息技术、数据管理充分利用其资金优势,做到保障功能,保值、增值功能的有效结合。二是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迅速扩大,传统保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也将面临挑战。保险公司原有仅通过获取保费与支付赔偿金的差额利润获取模式,在数字化时代,这种对资金的低利用效率是现代社会难以接受的,保险公司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三是保险业在大数据运用、云计算技术以及互联网运营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但受限于现有数据基础和分析模型比较薄弱,保险业同银行、证券业、互联网金融、电商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而言,保险企业在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才刚剛起步,大部分企业还只是散点式的应用,规模不大、尚未形成全面的突破。此外,数据孤岛效应明显,大数据行业应用未实现全面的突破。保险公司在挖掘内部数据,收集外部信息,分析和处理大数据等的能力上,各个保险公司能力上差距很大,再加上各个公司之间的信息未能有效的相互衔接,使得总体上信息的利用效率很低。这些挑战加上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全球保险业重塑等。对保险公司而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五、相关建议

(一)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强化应该是自上而下进行,因此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当增强财产保险公司决策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让企业对财产公司内部控制建立初步的认识,由高层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更进一步,内部管理体制应财务人员为中心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增强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体制。在此基础上增加内部违规、法律违规的惩处力度,完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公信力。同时,应当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的使用,财产保险必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风险分析与控制,建立与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将风险化解在微弱之时。

(二)拓展网络营销渠道。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长久以来通过线下实体机构进行营销。以机动车辆综合保险而言,传统模式多依靠于4S店,以4S店为中介机构帮助保险公司分担承担和理赔的流程。而如今,网络渠道的兴起,大数据分析的出现,使得保险公司能够获得顾客的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宜的保险种类。再加上竞争的加剧,传统中介渠道的巨额比例的手续费用已经严重阻碍保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新兴销售渠道具有低成本、易监督、易核算等诸多的优点值得保险公司进一步挖掘其潜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绘制客户脸谱的能力。财产保险公司及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别绘制了各层级客户脸谱。各级机构参考年龄、性别、产品、渠道、地域、保单件数和保障种类等多个因素,借助大数分析和云计算,益加全面精准地解读客户,敏捷发现这类客户的风险保障缺口、财务管理需求和服务保障需求。数字化是降低保险企业成本的关键杠杆。企业员工的培训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注重员工的培训,建立恰当的考评体系,保证有技术、有能力的工作人员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

(四)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保险姓保”原则。从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趋势来看,“保险姓保”重新回归主流理念。保险企业要谋取生存和求得发展必然要经历从重规模轻价值、重个别业务指标轻综合实力向重内涵价值、重核心竞争力、重均衡发展转型。转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不可能“一夜成林”,它是一条夯实内功的前进之路。厚积薄发,突破跨越,将会开启新的一片蓝天,也将开启一个划时代的明天。财产保险行业加强本身的保险功能为我国企业、家庭提供物质保障,防止因为突发事故导致企业、家庭出现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这应当是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发挥其应当有的作用的前提。政府在规章制度上也应当有所偏向,加强对财产保险业发展的引导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山娜.我国健康保险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经济,2019,(07).

[2]钟水映,李强谊,肖攀.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J].保险研究,2016,(03).

[3]田玲,高俊.“助推器”还是“稳定器”:保险业对经济产出作用的经验证据[J].保险研究,2011(03):26-35.

[4]魏平,魏丽.国际财产保险业务结构研究及启示[J].保险研究,2018(03):14-39.

[5]彭雪梅,曾紫芬.保险市场集中度与公司财务稳定性——基于中国财产保险数据[J].保险研究,2018(03):40-56.

[6]王莉莉.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综合费用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孙智洋(1993—),男,汉族,四川自贡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在读,金融学,研究方向:证券市场与投资研究。

作者:孙智洋

第2篇:浅析我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前景

从1980年到2003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业务规模比刚恢复国内业务的1980年增长了约270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8%,可谓快速增长。2004年,财产险保费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1089亿元,同比增长25.4%,超过寿险增长速度。

尽管在这20年间,我国财产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国民经济和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的财产保险业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一、我国财产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产保险险种结构不合理

有关资料显示,外国大型产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基本分为三部分:机动车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和其他保险(包括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其中的责任保险、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约占保费收入的1/3--2/3,这样的险种结构能有效的分散各险种风险,有利于推陈出新。而从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各险种的份额来看,机动车辆和第三者责任险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企业财产保险。从1998年到2002年二者的保费占比重均超过75%。货物运输保险居于第三位,其后为责任险、家庭财产保险、保证保险。他们的保费所占比重均小于10%。此外,2004年,车辆保险虽然占据财产保险保险市场的75%,但车险的综合费用率超过100%,车险业务全新亏损。

此外,从下面两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财险结构的不合理的状况:

(1)家庭财产保险在保险发达的国家普及率已达80%以上,而在我国即使是北京、上海这样保险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也不足10%。

(2)在美国,责任险的保费收入占非寿险保险收入的50%左右,在欧洲发达国家占35%左右,而在我国,2001年的数据表明责任险保费收入占财险收入的比例还只有4%左右。即使在发展相对迅速的上海,2004年的比例也只有7%。

2、财产保险产品更新较慢,结构不平衡

从国内务家产险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来看,1999年到2001年间增加的险种主要是财产险类产品,约占新增产险品种的70%以上,而车险和货运险产品增长相对较少,其他综合保障型产险产品则更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2001年成立了产品开发中心,主导着国内产险产品的主流开发,其他产险公司开发产品较少,力量单薄:从产品种类增加的情况来看,目前户险产品种类更新仍然落后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产险市场的需求,还未能形成产品丰富的市场供给。

在产险产品险种同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产品少,责任险和信用保证保险等个性化产品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区域性产险产品方面,适销对路的有特色的优良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不到20%,重复与雷同产品较多。

二、我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加入WTO,无论从风险层面的环境变化,还是宏观经济及制度环境的变化,都为财产保险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也同时为财产保险业务开展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3月,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提出,财产险要放宽眼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财产保险产品。

本文将我国财产保险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分析如下:

1、行业增长速度:从短期的平缓到长期的迅速

在短期内,受世界宏观经济放缓、美国“9.11”事件冲击世界产险业、以及我国监管方式转变的影响,我国财产保险业在保证最低增长速度的同时,应逐渐加强自身风险监测与管理,采取谨慎承保的态度,主动放慢扩张速度。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将有可能在这些以前中国市场上或者空白、或者不发达的领域开展业务,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这也会使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对下降。因此,总体估计,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幅度在未来几年内不会过高。

但就长期而言,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产险业基数较小,待开发的市场很大;二是产权控制日益明晰;三是个人资产的迅速增长以及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为财产保险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支撑。

2、行业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财产保险业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发达国家财产保险业的直接竞争,以及逐渐国际化的监管方式,这对财产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财产保险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仍旧一味的追求总.量指标则会损害效率。回顾我国产险业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产品设计、分销模式还是管理目标,基本上都是以保费收入的增长为核心。这种发展方向所造成的后果已经在各家保险公司不足的偿付能力与低下的盈利水平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与国际惯例的碰撞中,以及与国际产险公司的竞争中,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逐步树立起质量和品牌意识,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的根本转变。

3、市场结构:从短期的行业集中到长期的竞争

与寿险日益强调的储蓄性相比,财产保险遵循的是经济补偿的原则。只要财产保险经营者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制定相应的保险费率,那么承保范围的大小就有可能不对经营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它对资金汇集所产生的规模效益没有如此大的要求。这一点,给我国中小型的财产保险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也即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公司,只要具备较成熟的承保技术,同样可以在较为窄狭的地域范围内或险种范围内生存。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业的格局体现了较强的垄断性。在短期内,处于对国际竞争的考虑,国内保险市场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动,甚至会出现有意识的集中,目的是为了形成与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但新的所有制形式与外资的参与不能避免,中长期内财产保险本身的性质也会显现出来,市场会逐渐分散、重组、再分散。最终,产险领域的消费者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益。

4、业务内容:从单纯的物质保障到全面综合性风险管理

21世纪世界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日趋严峻。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使自然灾害及其巨灾损失成为困扰保险业的大敌;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兼并收购风潮加剧并继续发展,使极少数最大的跨国保险集团控制着超巨额的保险资产,全球的可保风险日益集中在极少数最大的保险和再保险集团身上;第三方面,与人性因素相关的风险事故增多,且损失强度大。从这几方面而言,仅仅重视事后的物质补偿的产险业已不能满足保险需求者的需要,企业和社会公众将对保险业日益提出更高的风险管理服务要求。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全面的综合性风险管理将构成贯穿保险业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中轴。

5、业务创新:从传统业务到更多的金融创新

在产险业发展初期,由于全行业一直采取“数量扩张型发展战略”,不仅导致中国保险市场上产品同构现象严重,而且导致企业普遍缺乏业务创新能力。从国外财产保险的发展历史来看,财产保险领域最容易产生金融融合性质的金融创新。无论是灾难指数期权,还是巨灾证券,这些新型金融交易工具的运作原理都是利用自然灾害因素与经济景气程度的弱相关性进行风险规避,因此,财产保险这一独特的风险束总是给新的金融交易方式的创造提供很大可能。而持有具中国国情的风险束也会使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成为保险领域领先的创新者。

6、组织结构: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业存在两种组织形式,即国有股份制和中外合资制。单一的结构和组织结构与改革初期的市场环境是相对应的,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组织形式限制了行业规模的扩张及对外谈判的能力,已显得有些滞后。

一方面,服从于经济自由化的内在要求,目前各国都普遍放松保险管制,逐渐打破保险与金融、寿险与非寿险业务的界限,呈现出很强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发展走势。另一方面,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风险管理技术综合优势的逐渐发挥,以及兼并与收购风潮的加剧,也使得保险业的组织结构经历着深刻的制度变革。随着法制环境的完善,监管能力的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专业白保公司、股份保险集团和相互持股公司可望为我国财险业的长期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鲍金红

第3篇: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财产保险业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显示了巨大的潜力。财险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行业集中度高,企业间恶性竞争。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对规范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促进其发展,均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财产保险;税收抵扣;现状

一、中国财产保险业的现状

(一)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财产保险业显示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自2001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运行良好,GDP一直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0.7%,预计今年可以达到1 700亿元。同时,我国具有超过十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新增存款中75%为定期存款。这些都直接反映了财产保险潜在需求的增加,成为财产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巨大产业优势。

到2004年,我国财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 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之后两年其增长率一直保持14%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增长率在20%左右,显示了该行业强大的生命力。

(二)我国保险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2004年,我国对《保险公司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放宽了非寿险市场的准入条件:将最低注册资本金由全国性保险公司5亿元、区域性保险公司2亿元统一降为2亿元;将保险公司每开立一家分支机构,需要增加资本金至少5 000万元的规定,放松为在所在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次设立分公司,增加的资本金不少于2 000万元。2000年,我国财险公司只有15家,至今财险公司总数达到98家。新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取消了区域性财险公司与全国性财险公司的限制和区分,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战略的需要选择经营地点和区域,原有区域性保险公司纷纷加快在全国布点的步伐。2004年12月11日,保监会又发布关于履行有关入世承诺的公告,宣布取消外资公司经营的地域限制。经营地域准入壁垒的彻底拆除,促进了区域性财险公司特别是外资财险公司在全国的业务扩张。

(三)市场集中度下降,发展趋势良好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在缓慢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和平安财险三家公司占领了市场的大块份额,主体地位十分明显。虽然如此,自从取消了全国性和区域性财险公司的限制之后,中小财险公司均毫无例外地向全国性财险公司方向发展,出现了超常规扩张态势。主要新兴财险公司为了在业务规模方面缩小与大型财险公司的差距,纷纷确定了以抢占主要城市和市场份额、抢夺优秀人才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战略,加速擴张分支机构。如中华联合,天安财险、永安财险等中资公司的市场地位迅速崛起,以连续五年高于市场平均速度的扩张速度迅速增长。而外资企业则以三资企业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市场定位于企业财险、货运险和责任险等,也在财险业中站稳了脚跟,使中国财险的市场发展趋向正常。

(四)财险业务以机动车险为主

在我国财产保险费收入中,机动车辆保险为财产保险的第一大险种。1987年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其后逐步增加,1997年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55.33%,到2000年进一步上升为63.93%,至2005年则达到66.87%。同时,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地区该比重更高,如北京目前则达到71%。自去年7月1日,交强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施以来,机动车险保费占财险业务的比重将会更大。

二、财险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恶性竞争

近年来,财产保险公司走上了一条如几年前我国家电产业的竞争之路,各公司不断降低保费,调节费率招揽客户。某财险公司大型商业险业务经理透露财险公司对投保人的免赔额门槛在不断降低,5亿标的项目,免赔额只有1 000元,保险公司几乎把所有的风险都扛了下来。这位经理介绍:“由于恶性竞争,近几年,北京市场的企业财产险的费率已经低至万分之二点几的水平,而国际市场在9•11事件后,费率水平却一路飙升,国内费率与国际市场完全背离。”直保市场恶性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一些费率过低的大型商业保险无法按照正规程序在再保险市场进行分保,而为了实现风险转嫁,一些财险直保公司在风险单位划分上做手脚。“保险公司承保一个项目的自留保费和分出保费的多少不是由标的总价决定,而是以危险单位来划分的。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危险单位划分标准。所以直保公司就随意拆分危险单位,将高质量的业务自留,把质量差的业务放到合约分保安排中,转嫁给再保险公司。”

恶性竞争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更加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消除恶性竞争应从监管制度入手,去年4月开始,《财产保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的陆续颁布实施,弥补了监管法规的空白,通过对危险单位的评估和划分,使大型商业风险项目保险有了一个定价基础和遵循规范,对保险业的恶性竞争有很强的遏制作用。当然这只是完善我国保险法规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更应加强国际保险监管的研究与合作,找出适合我国的保险监管模式,进而促进财产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财险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供给主体少。财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即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到去年底,我国财产保险公司98家,而其他发达国家的财产保险公司一般都达到了数百上升家(如1999年,美国共有保险公司5 162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3 276家,英国共有814家,德国有690家),这说明我国财险市场供给主体相对较少。

2.市场供给能力低。市场供给能力即整个保险市场最大能够承保的风险总量。为保证偿付能力,一般都要求保险公司的最大保费为资本金加公积金的一定倍数。因此,一国保险市场的资本金总量可以用来衡量一国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2004年,我国财险市场前3家主要公司的最大自留承保能力仅为1 023.8亿人民币,约合不到130亿美元,而2004年全球财富500强中排名最后的一家财产保险公司美国丘博财产保险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就达到130亿美元。

3.市场产品单一。保险市场的产品及保险险种,目前我国财险市场的产品结构表(2005)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财险市场主要以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企业财产保险为主。两者占到了财险市场的75%以上,而农业保险、信用保险及其他个性化的险种占的比重很小,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财险市场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特点。

(三)有效需求不足

据统计资料表明,去年我国全国保费收入增长14.4%%,其中财产保险为42%,这表明我国商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经凸显。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化,难预测;另一方面风险承担主体则由家庭、家族以及亲戚体系转变成单个的小家庭承担,这样使人们处于一种更加复杂的风险体系中,但是人们对保险知识的了解较少,并且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而企业方面则存在着税率较高、保费高的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财险保费收入与储蓄存款期末余额及年增加额的比都比较低,财险保费收入一般只占到储蓄存款余额的1%~2%左右,年保费收入与年存款增加额的比一般在1/15~1/20之间。而储蓄存款余额表明了人们的购买力,储蓄存款年增加额表明人们剩余收入的转化意愿。财险保费收入与此两者的比都比较低,则说明社会对财产保险商品的购买意愿不强。而在寿险方面保费收入则达到了储蓄存款期末余额的2.7%,许多人只看到了寿险的储蓄功能,而没有意识到财产险的经济补偿职能,这也就是说相对寿险市场来说,财险市场中有效需求不足。

对待财险有效需求不足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保险税收抵扣制度,吸引人参加财产保险,同时降低保险公司营业税率,减轻保险公司的负担。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们对保险业的认识,增进人们对财产保险的了解,鼓励人们通过保险这一途径来分散生活中的风险,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挖掘财险业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李松涛.财产保险行业市场趋势分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5,(21):88.

[2]王绪瑾.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WTO与政策法律环境,2002,(7).

作者:张 莉 肖 玮 刁慧敏 孙 达

第4篇:浅析我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前景

从1980年到2003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业务规模比刚恢复国内业务的1980年增长了约270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8%,可谓快速增长。2004年,财产险保费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1089

亿元,同比增长25.4%,超过寿险增长速度。

尽管在这20年间,我国财产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国民经济和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

的财产保险业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一、我国财产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产保险险种结构不合理

有关资料显示,外国大型产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基本分为三部分:机动车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和其他保险(包括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其中的责任保险、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约占保费收入的1/3--2/3,这样的险种结构能有效的分散各险种风险,有利于推陈出新。而从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各险种的份额来看,机动车辆和第三者责任险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企业财产保险。从1998年到2002年二者的保费占比重均超过75%。货物运输保险居于第三位,其后为责任险、家庭财产保险、保证保险。他们的保费所占比重均小于10%。此外,2004年,车辆保险虽然占据财产保险保险市场的75%,但车险的综合费用率超过

100%,车险业务全新亏损。

此外,从下面两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财险结构的不合理的状况:

(1)家庭财产保险在保险发达的国家普及率已达80%以上,而在我国即使是北京、上海这样保险比较发

达的大城市也不足10%。

(2)在美国,责任险的保费收入占非寿险保险收入的50%左右,在欧洲发达国家占35%左右,而在我国,2001年的数据表明责任险保费收入占财险收入的比例还只有4%左右。即使在发展相对迅速的上海,

2004年的比例也只有7%。

2、财产保险产品更新较慢,结构不平衡

从国内务家产险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来看,1999年到2001年间增加的险种主要是财产险类产品,约占新增产险品种的70%以上,而车险和货运险产品增长相对较少,其他综合保障型产险产品则更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2001年成立了产品开发中心,主导着国内产险产品的主流开发,其他产险公司开发产品较少,力量单薄:从产品种类增加的情况来看,目前户险产品种类更新仍然落后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产险市场

的需求,还未能形成产品丰富的市场供给。

在产险产品险种同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产品少,责任险和信用保证保险等个性化产品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区域性产险产品方面,适销对路的有特色的优良产品占产品总数的

比例不到20%,重复与雷同产品较多。

二、我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加入WTO,无论从风险层面的环境变化,还是宏观经济及制度环境的变化,都为财产保险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也同时为财产保险业务开展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3月,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提出,财产险要放宽眼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各

样的财产保险产品。

本文将我国财产保险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分析如下:

1、行业增长速度:从短期的平缓到长期的迅速

在短期内,受世界宏观经济放缓、美国“9.11”事件冲击世界产险业、以及我国监管方式转变的影响,我国财产保险业在保证最低增长速度的同时,应逐渐加强自身风险监测与管理,采取谨慎承保的态度,主

动放慢扩张速度。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将有可能在这些以前中国市场上或者空白、或者不发达的领域开展业务,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这也会使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对下降。因此,总体估计,

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幅度在未来几年内不会过高。

但就长期而言,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产险业基数较小,待开发的市场很大;二是产权控制日益明晰;三是个人资产的迅速增长以及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为财产保险

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支撑。

2、行业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财产保险业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发达国家财产保险业的直接竞争,以及逐渐国际化的监管方式,这对财产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财产保险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仍旧一味的追求总.量指标则会损害效率。回顾我国产险业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产品设计、分销模式还是管理目标,基本上都是以保费收入的增长为核心。这种发展方向所造成的后果已经在各家保险公司不足的偿付能力与低下的盈利水平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与国际惯例的碰撞中,以及与国际产险公司的竞争中,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逐步树立起质量和品牌意识,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的根本转变。

3、市场结构:从短期的行业集中到长期的竞争

与寿险日益强调的储蓄性相比,财产保险遵循的是经济补偿的原则。只要财产保险经营者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制定相应的保险费率,那么承保范围的大小就有可能不对经营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它对资金汇集所产生的规模效益没有如此大的要求。这一点,给我国中小型的财产保险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也即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公司,只要具备较成熟的承保技术,同样可以在较为窄狭的地域

范围内或险种范围内生存。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业的格局体现了较强的垄断性。在短期内,处于对国际竞争的考虑,国内保险市场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动,甚至会出现有意识的集中,目的是为了形成与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但新的所有制形式与外资的参与不能避免,中长期内财产保险本身的性质也会显现出来,市场会逐渐分散、

重组、再分散。最终,产险领域的消费者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益。

4、业务内容:从单纯的物质保障到全面综合性风险管理

21世纪世界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日趋严峻。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使自然灾害及其巨灾损失成为困扰保险业的大敌;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兼并收购风潮加剧并继续发展,使极少数最大的跨国保险集团控制着超巨额的保险资产,全球的可保风险日益集中在极少数最大的保险和再保险集团身上;第三方面,与人性因素相关的风险事故增多,且损失强度大。从这几方面而言,仅仅重视事后的物质补偿的产险业已不能满足保险需求者的需要,企业和社会公众将对保险业日益提出更高的风险管理服务要

求。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全面的综合性风险管理将构成贯穿保险业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中轴。

5、业务创新:从传统业务到更多的金融创新

在产险业发展初期,由于全行业一直采取“数量扩张型发展战略”,不仅导致中国保险市场上产品同构现象严重,而且导致企业普遍缺乏业务创新能力。从国外财产保险的发展历史来看,财产保险领域最容易产生金融融合性质的金融创新。无论是灾难指数期权,还是巨灾证券,这些新型金融交易工具的运作原理都是利用自然灾害因素与经济景气程度的弱相关性进行风险规避,因此,财产保险这一独特的风险束总是给新的金融交易方式的创造提供很大可能。而持有具中国国情的风险束也会使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成为保险

领域领先的创新者。

6、组织结构: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业存在两种组织形式,即国有股份制和中外合资制。单一的结构和组织结构与改革初期的市场环境是相对应的,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组织形式限制了行业规模的扩张及对外谈判

的能力,已显得有些滞后。

一方面,服从于经济自由化的内在要求,目前各国都普遍放松保险管制,逐渐打破保险与金融、寿险与非寿险业务的界限,呈现出很强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发展走势。另一方面,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风险管理技术综合优势的逐渐发挥,以及兼并与收购风潮的加剧,也使得保险业的组织结构经历着深刻的制度变革。随着法制环境的完善,监管能力的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专业白保公司、

股份保险集团和相互持股公司可望为我国财险业的长期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第5篇:2010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综述

规范经营和价值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2010年,监管部门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在继续抓实70号文件确立的“四项重点工作”基础上,通过宣导与处罚并重的原则,力求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平台上实现内生和根本性的改善。

一是通过偿付能力监管等手段,推动董事会监督制衡机制的落实,充分发挥资本刚性约束的力量。2010年是行业增资和发债的高峰年,平安财险、国寿财险、华泰财险、永安财险、安诚财险等公司大幅增资。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阳光等公司则通过发行次级债的方式补充偿付能力。

二是将关注重点从微观操作层面上升到宏观治理层面。通过监管谈话等方式,强化对总公司的约束,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解决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

三是从对基层的处罚转向对总公司的处罚。频频向总公司发出监管函,从对机构的约束转向对人,特别是高管的约束,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是前所未有的,包括责令撤换高管,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四是各地保监局纷纷将财产保险业作为监管的重点。围绕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协同行动,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是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经营基础建设。除了继续加大对中介行业的监管力度外,全面规范保险产品的报批管理,通过《纯风险费率表》、非车险“见费出单”、理赔信息和保单信息自主查询机制、车险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更加关注合规经营和价值经营,“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这一现代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逐渐成为行业经营管理的共识和目标,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市场秩序的向好,推动了公司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具体表现为:一是保险公司认识到如果单纯靠“铺摊子、甩费率、砸点数”搞发展,是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二是保险公司开始将“效益第一”的理念从简单的宣导,逐步地反映和固化到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并成为用人导向的核心指标。三是行业开始关注并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升行业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价值增长的能力。四是行业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行业的环境、形象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协同行动。从“见费出单”到“规范手续费”,从“纯风险费率”到“行业数据平台”,均体现出了行业的成长与成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0年,我国财产保险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保费收入达到3894亿元,与“十一五”开局时的1580亿元相比,净增加了2.5倍,平均增速高于行业水平,业务占比稳步回升。最为可喜的是,在经营效益方面,70号文件的“支点效应”开始显现,通过多管齐下的“组合拳”策略,在强化监管的大背景下,行业经营的历史性拐点出现,经营指标“两降两升”,即:费用率和赔付率下降,经营效益和保费充足率上升,其中,综合赔付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下降了3.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11月,行业实现盈利180.5亿元,其中承保盈利为89.6亿元,同比增加188.3亿元。

行业推动和创新模式成为发展方式转变亮点

财产保险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转型,这是由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由我国财产保险业发展历史决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转型的必要和必然,如何思考、实践和推动转型,这将是决定公司和行业未来的关键。认识到转型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转型问题。解决如何转型的关键,是解决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这两大课题。2010年,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在解决两大课题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发展方式方面,突出表现在新业务和新渠道两个重点。行业推动是新业务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则是新渠道的核心内涵。在行业协同效应的推动下,行业与旅游业开展旅行社责任保险全国统保示范项目,这个项目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和简单的保险产品,它从体制、机制、技术、信息平台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旅游风险的综合解决方案,同时,针对理赔和服务两大焦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设立了“旅行社责任保险调解处理中心”,并建立了鉴定委员会等配套制度,成为保险行业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的一个有益实践和成功案例。目前,已有1万多家的旅行社参与了示范项目,提供了数百亿元的保障。

另外,在中国保监会和交通运输部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全面启动了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保证金责任险试点。这一业务不仅为我国货物运输业的专业和规范经营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等效替代”为企业和社会释放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根据粗略估计,释放的保证金将超过30亿元。

此外,在相关部委的支持和配合下,中国保监会全力推动了环境责任保险、科技保险、小额贷款保险、贸易信用保险和文化产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成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新亮点。

除了行业的协同行动外,各家公司在弥补和发现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和有益的尝试,如人保财险的世博会和亚运会专项保险计划,信保公司新推“信用保险E计划”,中银财险依托股东优势推出“环球守护留学保险卡”,信达财险推出了我国首个著作权保险,大地财险研发矿山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预警管理系统。

在创新方面,渠道创新和发展是2010年行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其中,电话营销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年电话营销仅仅是局限在几家大公司,而且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渠道的补充,并不能成为一种主流。2010年,除了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和大地公司在这个领域继续加大投入和强势发力外,一大批中小公司均加入到电话营销的行列,保险电销广告攻势异常。2010年,行业的电话营销保费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占保费收入的5%,预计2011年将突破400亿元。

在电子商务领域,网络销售也受到了“战略性青睐”,平安和人保财险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平安公司在淘宝网开设了旗舰店,全力推动网络销售。保险公司正逐步成为搜索引擎和比价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保险销售提供了创新渠道的新机遇,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了探索与尝试,如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均开通了手机WAP网站。可以预见,未来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新渠道,将在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车险盈利模式的成功转型成为行业示范

在盈利模式方面,突出表现在车险经营。具体落实在“入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基本思路是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解决“跑冒滴漏”问题。就“入口”而言,导致行业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费充足率严重不足,市场表现为保费折扣率和销售费用率失控。近年来,通过“见费出单”和行业自律等手段,较好地解决了保费充足率问题,就商业车险而言,2010年整体保费充足率提高约15%,这为经营和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选择风险和差异化经营成为2010年车险经营的主基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风险分类,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定价策略,并匹配相应的销售费用,确保了保费与风险的匹配,业务质量与销售费用的匹配,这种模式对改进风险的实际暴露和销售精细化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北京保监局还积极推动了费率体系改革,其核心是通过保费与风险的匹配问题,确保定价体系更加科学。

除了关注“入口”外,“出口”也是车险经营亏损的一个黑洞。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行业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特别是通过集中管控模式,确保风控和效率。

二是强化送修管理。重点是解决4S店的管理,一些地区行业集体对一些不良的4S店说“不”,同时,严格了授权管理,加大回访力度,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制衡。

三是与公检法部门合作。积极开展打击保险欺诈工作。

四是建立了行业保险信息查询系统。通过被保险人的监督,形成一种对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和维修行业的倒逼机制。通过强化理赔管理,虚假赔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遏制,行业出现了在承保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赔案数量却呈现同比减少的趋势,特别是车损险出险率同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虚假赔款近百亿元,为行业的整体盈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从“十一五”的发展情况看,“一险独大”仍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即我国财产保险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车险的快速发展,而车险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拉动,包括了汽车产销量的激增和开办交强险的因素。2006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为720万辆,而2010年则达到了1800万辆,增长了2.5倍。

近年来,车险保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占比持续走高,总体上已超过了70%,在局部地区和个别公司甚至超过了80%。车险快速发展本身并没有错,但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看,“一险独大”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长期依靠汽车的增量来拉动行业的发展,更何况从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汽车产业的发展问题也面临着思想认识和现实制约的挑战,北京的“治堵”新政无疑将给我国的大中城市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汽车的增长都将面临一个“极限”的挑战,这是我国财产保险,特别是车险发展不得不思考的“远虑”。因此,“调结构”不应只是一个务虚层面的口号,而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调结构”才能够真正成为行业的自觉行动,和谐利用资源才能够真正“落地”。

责任保险更好地担当“调结构”的重任

认识到“调结构”的意义也许并不难,但难的是回答如何调,更难的是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在“调结构”的过程中,责任保险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客观讲,我国的责任保险“自己跟自己比”,这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6年,保费收入仅56.4亿元,而2010年则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况且,这还是在险种内部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与国外同业相比,与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其在财产保险整体业务占比一直徘徊在3.5%左右,远低于16%的国际平均水平,且从总体趋势看,还存在逐步下降的风险。

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经营效益的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一些统保项目上,竞争导致的保费充足率不高,承保条件失控,这些均揭示着我国的责任保险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就责任保险未来的发展而言,“两条腿走路”仍然是“中国特色”之路。

一方面,要利用政府管理职能转型的历史机遇。通过“总对总”的模式,继续推动交通运输、旅游、医疗、教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行业责任保险的系统统保工作,通过扮演好社会风险管理者的角色,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助手”和“接手”。

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责任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要靠基础性和制度性的解决,靠行业自身能力的提升。2010年7月实施的我国《侵权责任法》,解决了我国民事活动领域的“权利空白”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困扰就是侵权法的缺位,没有侵权基本法,侵权责任就没有法律依据,责任保险就没有了经营的基础。但如何把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转变为行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能够满足广大企业和个人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责任风险转移的巨大需求,则需要行业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充分的准备和配合。

企财险和家财险是行业发展转型的关键

作为我国财产保险的第二大险种的企业财产保险,一直以来发展的情况总是不尽人意,面临着发展和盈利的双重压力。从发展情况看,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乏力,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业务占比持续下降,2005年为12.17%,2009年则滑落到了5.63%,个别年份的增长速度甚至不及GDP,已面临着被农业保险“追平”的风险。

企业财产保险发展乏力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而言,恶性竞争是导致费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还导致了由于保费充足率的严重不足产生的经营亏损。

近年来,在中国保监会的推动下,行业开始“理性回归之旅”,制定出台了大型商业风险的《纯风险费率表》,为科学和理性经营,规范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开始了从“事后损失补偿”向“事前风险管理”经营模式的转型,通过提供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努力摆脱低层次的经营和竞争,这无疑将成为我国企业财产保险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希望。

2010年11月15日,上海一幢28层教师公寓的发生火灾,在震惊国人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安全和保险意识,人们真切地体会到,即使是身居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大楼里,其实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人们开始担心自己集一生心血换来的最大财产,其实也无时无刻地暴露在风险之中。这次大火的保险总赔偿不足1000万元,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各类人身保险,二是社区综合保险,其中社区综合保险的“低保费,低保障”问题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财产保险一直处于“鸡肋”的境遇,虽然社会有需求,但赔付率相对较低,发展情况一直不理想,近年来始终徘徊在15亿元左右,在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占比不足1%。应当讲,2010年的这场大火是一次契机,使城市居民、政府和保险行业重新思考家财险的发展问题。

其中环境、产品、营销和经营是四个重点环节。环境的关键是解决制度、理念、政策方面的问题;产品的核心是解决满足核心和基本需求问题,其中地震问题再次成为焦点。2010年,作为金融十五大课题之一的“巨灾保险”为地震保险的破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营销的重点是解决效率问题,即单均保费相对较低下营销积极性问题。上海的统保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电子商务也有望成为家财险销售的新渠道。

经营的根本是通过体制创新解决资源配置和核算问题,不仅要解决好“想做”,还要解决“能做”和“愿做”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家财险“好业务,没人做”的困境。更为重要的是,行业应当站在服务和谐社会的高度,去看待发展家财险的社会责任和行业使命,努力为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提供保障。

努力打造行业发展的合规经营模式

我国财产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规范经营。2010年,无论是从行业和企业内部监督,还是从外部检查的情况看,均表明行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逐步显现,表明行业规范经营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透过这些现象,给人们几点启示:

一是行业内外部监督的工作在加强,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因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暴露往往是加大监督检查结果。

二是行业已经进入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规范与发展、规模与效益等矛盾,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绕不过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是一些问题的长期和普遍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业经营环境的共性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思考、综合治理和协同行动。

四是个别保险公司集体“抗法”。在接受监督检查过程中,采用粗暴手段,公然集体“抗法”事件,反映了行业规范经营的艰巨性,也是监管面临的新课题。

当我们对行业违规现象做进一步的归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一个复杂动因体系,涉及合规经营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解决问题也应当遵循系统思维和综合治理的路径。应当充分认识到: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更需要一个合规模式。这个合规模式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文化建设、问责机制、监督保障四大基础领域的治理和完善,建立一个有效约束、自我改善的良性循环体系。

体制机制领域

从宏观层面是要解决好市场准入、承保能力供给和价格管制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行业经营的基础制度,包括销售费用、薪酬管理和税收政策等,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行业有一个规范经营的基础制度环境。

从中观层面是要解决好保险公司与中介之间的关系,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公司中介业务管理的通知》,将通过“规范数据统计”和“集中费用支付”双管齐下,彻底解决“走账”和“抬费”问题。

从微观层面是要解决好企业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回归经营的基本逻辑,求真务实地解决好机构与机构、机构与个人这两对基础性关系,特别是销售费用的列支问题。

合规文化领域

行业的合规文化存在淡化和虚化问题,而文化却能够实实在在影响人的行为规范。解决合规问题,一是全面导入《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树立依法合规理念,培育合规经营文化。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导和培训,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各级管理者的合规意识。三是通过高管人员档案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继而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强化“职业经理人”的合规价值意识,把握好企业职务与个人职业之间的关系。

问责机制领域

2010年实施的《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已成为我国保险行业规范和问责的基础制度,“权责明晰”和“向上追责”是问责机制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文化。保监会已明确2011年将加大问责力度,特别是对高管人员的问责,从根本上解决“违规在下面,根子在上面”的问题。

监督保障领域

“透明”和“分类”将成为2011年监管的关键词,根据《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所有保险公司均应在2011年4月公开披露其财务、风险、产品和偿付能力信息,这无异于是一场行业的大考,成绩将由社会各界“评头论足”,透明和外部监督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根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各地保监局将对所辖的所有保险机构进行系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差异化监管。两个办法将从“总分”两个层面通过规范信息披露和分类监管实现“扶优限劣”,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点上,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一种理性;锐意进取,开创未来则是一种责任。2011年,无疑要承担起更多的历史使命,它需要对过去的5年历程和成就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去面对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破解难题。同时,它还需要去思考和规划未来,而这种思考和规划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危机意识,基于一种理性分析,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保险公司更加关注合规经营和价值经营,“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这一现代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逐渐成为行业经营管理的共识和目标。

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更需要一个合规模式。“透明”和“分类”,将成为2011年监管的关键词。

在发展方式方面,突出表现在新业务和新渠道两个重点,行业推动是新业务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则是新渠道的核心内涵。

企业财产保险发展乏力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目前而言,恶性竞争是导致费率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而这个因素还导致了由于保费充足率的严重不足产生的经营亏损。

选择风险和差异化经营成为2010年车险经营的主基调。“调结构”不应只是一个务虚层面的口号,而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责任保险未来的发展,“两条腿走路”仍然是“中国特色”之路。如何把有利的外部环境转变为行业发展的现实,则需要行业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充分的准备和配合。

第6篇:财产保险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财产保险业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保费增长规模极其迅速。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财产险业务原保险费收入达到了3895.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9.81亿元,同比增长35.46%,增幅也较上年同期上升12.39个百分点。上述数据无疑说明了目前我国的财产保险业务正处于蓬勃发展态势,但客观而言,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内部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险种不够多元,风险控制不够有效等。总而言之,我国的保险业仍然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纵观国内财产保险业,目前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第一、财产保险市场的垄断性正逐步减弱。目前的研究一般都指出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由寡头垄断走向了垄断竞争。2009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指标CR3和CR5均有所下降,分别为65.7%和75.8%,已脱离高度竞争的局面。此外,截止至2010年为止,在国内开展业务的外资产险公司已达到了19家,随着我国保险业务与国际的接轨,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机制也在不断的改变,市场内部竞争性正逐步加强。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的产险市场尚处在价格竞争阶段,如何规范、有序的竞争进而完善国内产险市场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险种结构有所调整,但车险成为财产保险的主导。近几年中,我国财产保险险种结构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农业险、信用险、工程险都有比较明显的发展, 2009年三者分别同比增长21%、91.3%和31.6%。虽然我国的财险产品正不断的发展着,但一险主导的模式还未打破。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004.15亿元,占总保费的77%,可见,在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中,车辆险仍占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第

三、经营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正逐步完善。2010年,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为1756.03亿元,赔付率为45.08%。相较于07年的51.23%和08年的60.7%均有所下降,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财产保险经营的技术也在日益提高。现代化的风险监控技术与风险防范手段,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等,都在财产保险的经营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利用。高新技术的运用也使得财产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有效。

此外,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财产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同时财产保险代理制度与经纪制度也再进一步完善。

财产保险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发展现状总体来说还算是理想的,但相对于人身保险而言,财产保险的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如,经营还主要停留在三大传统业务上,新险种的开发将是财险市场进一部完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环顾当下社会,首先,科学技术,如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正不断的发展,因此开发高科技保险将是财产保险创新的一个方向。此外,环境的污染、气候的多变等使得自然灾害越为频发,但目前多数产险品种都将自然灾害列为除外责任,因此为自然灾害风险提高保障将是财产保险创新的另一个方向。再者,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我国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因此发展责任保险,开发新的责任险品种将会是财产保险创新的又一个方向。概而言之,财险市场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断的调整与创新,我国的财险市场将不断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7篇:浅析钢铁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 要

近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迅速,创新开始屡见不鲜,但是企业财产保险业务增长缓慢、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财产保险市场格局也不均衡,主要由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垄断。而财产保险业务服务也趋近相同,缺少专业化服务。本人以“酒钢”为例,在分析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财务保险市场相关理论为基础,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制定一些对策建议。提出合理调整企业财产保险结构、完善财产保险产品体系和风险意识等多方面建议,有利于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健康协调发展,降低投保企业遇到风险后的财产损失。

关键词:钢铁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现状,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surance business, many innovations were made.However the enterprise property insurance business slow growth, market share is declining. It tends to lessen inequality among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ies. Some insurance companies`s monopoly of property insurance,the insurance coverage is tend to be similar.Based on the case of Jiugang,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property insurance analyses, it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perty insurance.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ulate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property insurance to handle aspects of value, risk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It is benefit to insurance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in order to reduce losses caused by accident in property.

Keywords: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property insurance market,status,strategy

一、财产保险市场的基础理论

企业财产保险是以投保人存放在指定地点的财产物资为保险对象的保险,主要涉及的险种包括:财产基本险、财产综合险、财产一切险。

由于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企业容易受到市场动态的影响,企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受限于自然环境和突发事件。为了解决企业此类风险,财产保险公司对各企业提供了企业财产保险服务。企业通过较低的资金投入,可以换取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将企业遇到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转嫁出去。 因此,企业财产保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社会分工的体现。保险公司负责聚集资金组织补偿,将个别企业的风险分散至所有投保人,同时,利用自身的防灾防损管理经验,为企业组织安全生产提供专业的建议,帮助企业将其资金、人力更好地投入到企业本身最擅长的专业生产和经营中,由此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水平。总的来说企业财产保险就是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维持社会再生产,完善企业的经济核算,降低企业风险成本,加强企业防灾防损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和物质财产的损失,有利于积累资金,支援国家建设。其中,钢铁行业具有资产度集中、产业链长、生产工艺复杂、高危环节多的特点,易发重大安全事故,风险管理任务艰巨。近年来,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一个重要工具,已经日益得到以钢铁企业为首的大型重工业企业的重视。而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财产一切险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钢铁企业的财产风险问题。

二、我国钢铁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特征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正在迅猛发展,财产保险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财产保险市场呈现以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华联合保险业巨头垄断经营的态势。并且随着我国财产保险业务的增多,保险需求增大,财产保险费收入快速增长。

(二)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1、财产保险险种发展不平衡

家庭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是财产保险领域中比较传统的险种, 但我国家庭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的业务总量一直不大,在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占比也很小,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大。国外的家庭财产保险覆盖率已达70- 80%,相比之下这一数字在中国只有10%左右,而且还包括各企事业单位作为职工福利发放的保险,存在保额低、起到的保障作用极为有限、 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像酒泉钢铁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在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展非钢产业,已形成火力发电、装备制造、耐材建材、工业民用建筑、房地产开发、种植养殖、葡萄酒酿造、物业管理、物流配送、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商业保险代理、餐饮旅游服务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元化产业。而财产保险基本险和综合险中,对被保险人拥有财产所有权的自用的供电、供水、供气设备因保险事故受损,引起的停水、停电、停气以致造成的直接损失给予补偿,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为抢救保险标或防止灾害蔓延而造成的损失也由保险人负责。一般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都会承担理赔责任。不过,该险种的投保门槛较高,保险公司会严格审核企业的经营体制、信用状况、生产经营情况、出险情况等各项数据。但是对于酒钢这个业务繁多的大型企业来说,这几种财产保险险种是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

2、企业财产保险信息化程度不够

在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今天,保险信息化也成为保险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财产保险公司机构众多,各地业务差异较大,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全盘的考虑与规划存

在不足,总公司、分公司各层级管理、技术人员沟通不够,不利于企业财产保障体系的实行和公司员工的管理。

酒钢拥有嘉峪关本部、兰州榆中、山西翼城三个钢铁生产基地。这三个基地跨地域范围广,使得财产保险企业不能统筹各基地的财产保障管理,并且增加了保险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其经营效率。

3、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运营、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国内许多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认为投保企财险会加大企业经营成本。但风险是不可预测的,一旦灾害事故发生,企业就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有可能导致破产。而保险经纪人可以量体裁衣式地设计保险方案,最大化地转移企业的可保风险,并协助客户向保险市场询价或招标,选择条件最优的保险公司承保。

酒钢于2007年11月注册资本500万元的甘肃吉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获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酒钢集团出资二百万元占股40%,为第一大股东。吉安保险经纪的前身为甘肃吉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投资人正是酒钢集团。保险经纪公司派出由冶金行业风险专家、国家级安全评价师、风险管理工程师、保险专家组成的查勘小组,分赴该集团公司及其直属单位、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共二十几家单位进行风险查勘,主要就各厂的生产设备、技术及安全管理、重大风险源、主要损失形态、现有的安全措施以及历史损失案例及赔付情况等进行现场查勘与访谈,收集了大量详尽的资料,据此向集团公司提交了一份专业的《风险分析报告》,提出什么样的风险用什么相应的手段来避免、转移或自留,确保用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对于其中需要保险手段来解决的风险,又为其设计了一整套保险方案,做到了该保的风险一个不落,不该保的一分钱不花,酒钢这一举措成功转移了该集团生产中的大部分纯粹风险,对我国其他市场占有率大的钢铁企业有现实意义。

4、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钢铁行业是高污染行业,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统计,钢铁行业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除攀钢钒钛、包钢股份和酒钢宏兴外均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发布报告的钢企有一半建立了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但污染物排放的数据公开方面不容乐观。2012年由于受钢铁供求矛盾激化、钢材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及铁矿石价格坚挺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钢企利润水平大幅下降。企业高层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不愿意买环境污染险,一些企业发生的环保事故,大多都是当地政府和居民买单。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当前因缺少法律支持,政府没有强制污染超标的钢铁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险,并且不少地区企业没有严格监测污染物排放量,政府监管人员也疏忽了现场核查和排污核定,使得国内大钢企业周边的环境污染严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受到影响。

三、钢铁企业财产保险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企业经营效益逐年提升,缴纳保费的能力也在提高。 特别是加入WTO 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的竞争形势加剧,“优胜劣汰”在时刻提醒着企业,任何风险都有可能使其在一夜之间损失惨重,甚至于破产倒闭。目前,国外企业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意识逐渐被国内企业接受,其保险需求日益增强。保险企业必须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企业财产保险业务,推动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一)合理规划企业财产保险险种结构

从目前各公司的产品开发来看,对传统企业财产保险产品缺少创新,险种更新较慢,且各财险公司险种结构趋近相同,只有少数财险公司对原有产品进行了改造。保险公司需要在

发展基本险种的基础上,改变只看到眼前效益的价值观,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明确定位,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比如,针对自保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可以开发财产超额损失保险,也可以开发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的简易营业中断或利润损失保险等等。同时,应设计各具特色的附加保单或批单,以扩大企业选择范围,这样可避免企业购买保障内容重复的险种,既保障全面又节约成本。各财险企业根据自身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市场导向,不盲从,建立专业化得经营体系,合理调整险种结构,明确重点,加大推广力度,发扬创新精神,开发针对特殊行业的险种。同时严格建立业务考核制度,对各种险种业务的收入比例做出明确界定,不能只看总保费,而忽视了具体业务执行情况,才能使企业在财务保险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二)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

财产险公司可以开发一套自己的信息技术平台,也可以购买通用的信息技术平台作为主平台,在统一标准和接口的前提下,设置自己的管理平台,以计算机网络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系统,来进行统一的业务处理。为了更好地位业务发展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以现行信息技术系统为依托,采用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共享服务、有偿使用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投保公司和财产险公司和其他业务单元统一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对数据的多角度联机分析处理,建设通用统计系统,对汇总生成月报、季报各类分析报表以及公司人力资源业绩评估和人员管理体系有统一的管理和监督,这样不但有利于降低总运行成本,还可提高各公司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强化人员管理和效绩考评。

(三)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加大预防风险的投入

企业以赢利核心,而收益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有些时候,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就意味着要冒着更大的风险。这时,风险管理指导企业管理者识别和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与转移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业界必须重视顾客的风险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强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意识,让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了解到财产保险投入的必要性和意义。就目前来说,导致相关保险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经理人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要对经理人有个正确的定位,只有企业经理人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决策环境,企业财产保险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强制性环保险”

钢铁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收益时往往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生产企业对环境负有社会责任感。保险的赔偿限额是传统污染行业转嫁环境责任的保障,将有利于企业发展。另外,环境责任险的基本点就是保护受害者的经济利益并进行补偿措施。当前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缺少法律支持,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存在损害赔偿标准不明确、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等诸多现实问题。中国保监会与国家环保部出台的共同推进“强制环保险”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并指导各地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十二五期间,太钢将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一尘不染标准再投资60亿元,新上一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未来将打造高水平完整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强做大绿色产业,带动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国家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来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顺利实施。

四、总结

通过对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现状的研究和了解,中国财产保险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当然在发展和探索中也产生了种种不利于发展之处。为提高工作效率,从增加企业效益和方便服务角度出发,保险公司应尽可能做到保险方案优化组合,科学搭配,吸引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参与。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钢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将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要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学会科学利用保险,充分转嫁企业风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把保险与安全防范结合起来,把保险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让保险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我国的财产保险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断完善中,走出困境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中国保险事业没有在外来压力前止步,中国财产保险正在调整步伐,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它正以新生保险业的活力,逐步的向世界保险业靠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财产保险必定会以自身的独特方式,获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第8篇:发展财产保险个人代理营销的建议

建言

在保险行业迅猛发展的背后,个人代理营销中的问题逐渐显现,法律地位模糊、保险公司重视度不够、个人素质良莠不齐,面对此种情况,笔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德勒格尔 杨旭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迅速发展壮大;财险作为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也备受瞩目。个人代理营销作为保险主要的营销手段,在这样大环境中也茁壮成长起来,个人代理人数不断增加,为保险公司创造的效益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个人代理营销的问题也不断地显现出来。

1.个人代理人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保险行业具有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其产品的无形性和知识密集性,这导致在营销过程中出现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更多专业性的知识需要通过个人代理进行传播,而由于保险个人代理的行业准入标准较低,造成了个人代理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在个人代理人经过了专业培训上岗后不能准确传达保险公司的意图,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不准确的概念,如“车险全险”的概念,车险险种较多,全险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容易在投保时误导投保人,在理赔也容易产生纠纷,从而使投保人对保险公司产生误解。

个人代理由于行业自律的不完善,也造成了许多的违规情况,而且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给予解决,致使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不断产生,导致了保险个人代理人的社会认可度偏低。个人代理人是保险公司在行业中的形象代表,投保人、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了解首先源于对个人代理人的了解,这致使保险公司在形象建立上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行业发展。

2.个人代理的法律地位模糊。

由于行业发展速度过快,使得配套的法律、规章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善。个人代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个人代理作为保险公司业务来源之一,在法律上无法进行准确界定,大多数个人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代理保险公司的产品,并对手续费收入缴纳营业税,但是从法律角度来看,个人代理人并没有独立的营业执照,却承担着相应的义务。

3.保险公司对个人代理重视度不够。

个人代理人代理保险公司产品并收取佣金,个人代理人没有固定的收入与相应社会保障,导致他们对保险公司没有归属感,这造成了个人代理人的流动现象在业内尤为突出,也因此出现了“漂浮油”的现象,即哪家保险公司的待遇好,个人代理人就向哪家保险公司流动,尤其在保险公司有业务推动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造成了个人代理人在管理上的难度。这些不确定因素造成了保险行业的潜在危机,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的不稳定,从而提高了个人代理的成本,增加了管理费用。

这些问题在保险公司的管理中逐渐暴露出来,当然这不是一家或几家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增加培训力度 引入高素质人才

财险相对于寿险来说,具有“难进难出”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得对培训的要求有所提高,尤其在新人培训方面,应加大培训力度。在日常的培训当中,也应注重针对性的培训。

首先,对于有经验的个人代理人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保险知识与实践,而是涉及整个金融大环境,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与资讯,提高其整体素质。

其次,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下,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不断的流动中,把他们扩充到保险个人代理的队伍中,为个人代理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初期给予一定的激励制度倾斜,提高其留存率。再次,提供更加专业的培训,财产保险公司的培训普及率较低,多是针对主管、经理展开,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晨会的培训流于模式化,时间较短,虽然细水长流易于吸收,但是往往不能因材施教。一些优秀的个人代理人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网络和全面的心态调整,现有培训受众范围小,个人代理人的思想僵化,创新能力较差,这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注入,提升其积极性,把培训作为激励机制的一部分。从法律上保护个人代理人的

合法权益

首先,对于拥有稳定业务的个人代理人,适当的将一些优秀的人员纳入劳动合同保障范围之内。随着保险行业日益规范,对个人代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保险公司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需要有自己的人才储备,而劳动合同能够以合法的形式把个人代理人纳入公司的管理范围内,同时,为个人代理人提供应有的劳动保障。

其次,对于无法纳入劳动合同的个人代理人在法律上明确其法律地位。《保险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佣金,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者个人。个人代理人向保险人收取佣金,说明个人代理人并非个体营业者,所以缴纳营业税属于不合理的范围。这一点在业界饱受争议,应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征收税金。

改进现有个人代理的激励机制

个人代理人的主要收入源于出售保险产品的手续费,这就要求个人代理人有稳定的业务来源。对于资历较深的个人代理人来说易于实现,但是对于刚刚进入保险行业和有一至两年的个人代理人来说较为困难,存在业务上的“大月”和“小月”。而在小月的时候,个人代理人出席晨会的积极性会明显下降,如果持续没有业务,会导致专职个人代理人转为兼职个人代理人,情况严重者便会导致脱落,致使被保险人无法得到后续服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该不仅仅鼓励那些业务稳定、业绩好的个人代理人,还应适当地鼓励业绩较好、但业绩年分布不平均的个人代理人,调动其积极性,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促进其发展。这样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其营销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个人代理人的留存率。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代理,而个人代理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帮助保险公司迅速占领市场,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个人代理人也以其亲和力得到了投保人、保险公司的认可。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发展优势,并不断地完善个人代理营销模式,促进保险业的整体发展。

第9篇: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xxx市财产保险公司不断增多,仅XX年就有永安、大地、大众、太平4家公司的分公司开业,截至XX年上半年,已有财产保险公司11家。其中,保费规模小于8000xxx元的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有7家,分别为华泰、天安、永安、大众、大地、太平、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多,进一步完善了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提高了市场效率,标志着xxx市保险业已向多层次、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从市场调研和检查情况看,中小规模产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理念尚不成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还比较多,迫切需要各方面积极采取措施,研究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份额较小。XX年上半年,xxx市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3685xxx元,其中人保股份、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三家保费收入之和为73892xxx元,占市场份额的79%;华泰、天安等7家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共16075xxx元,仅占17%;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山东省分公司保费收入3718xxx元,占4%。

(二)业务结构失衡。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均将见效快、技术含量低的机动车辆保险作为销售主导险种,业务范围局限于企财险、车险、货运险“老三样”,导致业务结构失衡。从XX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车险保费收入占全市财产险市场保费总收入的58%,车险、企财险和家财险保费收入占产险总保费收入的72%以上;大地、永安、天安等7家中小财产险公司的车险保费收入占79%,车险、企财险和家财险保费收入在产险中的占比为90%,远远高出全市产险公司的平均水平。

(三)盈利水平不高。目前中小规模财产险公司虽已成为xxx市保险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但由于创业前期投入大、规模小、展业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普遍出现盈利水平低甚至亏损的状况。以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为例,上半年,人保、太保、平安3家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为2xxx元02%,华泰、天安等7家中小规模保险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为-25xxx元1%。因此,中小保险公司必须在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增加净利润。

(四)发展前景看好。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有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内控制度相对滞后等不足,同时又具备竞争手段灵活、机制灵活、员工成长性强、工作积极性高、没有历史包袱等优势。他们能够有效地避开大公司的激烈竞争,以小额分散业务为主,积极拓展大额业务;以营销渗透为手段,积极发展郊县业务;以多渠道、广代理为途径,积极争取优质代理业务,确保有效切入市场,实现平稳起步。

二、中小规模财险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自身特色。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由于大数定律的要求,保险公司存在最低经济规模要求,新进入者的初始规模如果太小,就不能进入。而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新生保险公司面临着资金筹集、人才储备以及因规模增大、产品增加而带来的产品降价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天安、华泰、大地、永安等各家中小规模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打破了xxx市由人保股份、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3家大型保险公司长期垄断产险市场的局面,但这些新生保险企业目前规模较小,创新性的优势业务较少,在进入市场前,缺乏对市场的足够了解,目标市场定位尚不明确,形成了“小而全”的经营格局,缺少特色,使今后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不牢。目前,xxx市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市场、产品和客户细分不足,专业技术和基础数据积累不够,核心技能水平低,简单模仿多,独立创新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保险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1xxx元人才、技术缺乏。一些工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或者培训不足就匆匆上岗,保险基础知识缺乏、业务不精,从业人员总体存在技能单

一、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目前在中小保险公司还存在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的现象,各新生中小保险公司还没有形成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备、使用机制,频繁的人员流动给其业务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2xxx元内控机制薄弱,基础管理相对滞后。由于公司初建,人员少,部门机构不全,业务发展的压力大,有些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有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健全,有的公司即使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由于内控制度不严格或执行不力,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从现实情况看,各公司已逐步认识到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随着内设机构的日益健全,内控管理有望得到加强。

(三)险种结构过于单一。传统的财产险产品市场基本上已经饱和,潜在的新兴保险消费市场尚无能力问津。社会认知度不高,品牌优势不明显,承保能力受限,在大项目上参与竞争的机会少,使中小保险企业在起步阶段只能选择那些标的小、风险分散、技术含量低和易上规模的险种切入市场,在个别险种上产生了“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生存问题成了中小保险公司面临的头号问题,经营行为日趋短期化,被动跟着市场走,以价格竞争为策略,减少了利润空间,给原本规模较小、实力不足的中小保险公司带来了较重的财务危机。

(四)与中介公司的合作程度低。由于中小保险公司缺乏展业人员,一半以上业务是从中介机构获得的,但中介市场的不规范给中小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合作层次浅,绝大部分的合作关系仅就代理险种、手续费支付标准等进行了简单约定,然后视市场情况开展业务合作。个别代理公司利用保险公司间的竞争和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心理,凭借自身掌握的保费资源,索要高额手续费,并且不提供中介发票。二是合作内容少,按有关规定,保险中介的业务经营范围可覆盖保险产品营销、服务、理赔的全过程,但目前的合作仅限于代理收取保费,甚至简单介绍业务,并未实现保险服务和理赔查勘方面的全方位代理。因此应该推进保险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大力发展经纪公司、专属代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户服务公司、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更加注重技能培养,提高经营效率,增强行业竞争力。

三、对中小规模财产险公司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自身制度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xxx元确立经营理念,明确经营目标。中小规模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起市场观念,凭借自身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准、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船小好掉头”的特点,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赢得特定市场利润,避免与大保险公司在已成熟的领域相互竞争。

2xxx元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要健全组织框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控机制,确保公司内部责权分明、运作有序、规范经营。二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用职业水准、职业纪律、职业操守和职业形象赢得投保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认可。

(二)找准市场切入点,打造核心竞争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够为某个或数个特定保险市场提供核心专长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小规模保险公司具备竞争手段灵活、机制灵活、员工成长性强、工作积极性高、没有历史包袱等优势,应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细分险种、细分地域、细分业务渠道、细分客户群体。首先选择几个效益好、且有前景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依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展初期,中小保险企业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从一两个险种入手,实现突破,通过对核心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形成局部优势,做出名气,创出品牌,凭借其专业化优势,抢占某些利润较为丰厚的特定市场,迅速完成利润、市场份额、经验、技术、人才和无形资产的积累,实现高效快速的业务增长,然后再向其它险种或领域扩大战果,最终建立全面优势。

针对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建设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最为急迫的任务。做好、做专和做强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保险公司在发展初期应坚持的发展战略。

(三)积极学习借鉴外资公司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中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全面对外开放环境下,新生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应积极借鉴学习外资保险公司和较大规模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一是在处理“规范和发展”关系问题上,先规范,后发展;二是在短期经营策略和长期发展战略上,坚持效益第一,强调利润最大化为开拓市场的原则;三是采取“品牌经营、服务竞争”策略,使公司在品牌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中长期受益;四是在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上,注重专业化分工,强调分权制衡、分级授权,从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五是在核算上强调营运细分,以信息技术作为业务、财务、行政管理的平台,注重会计与业务统计的一致性,注重会计与精算互补利用。

(四)监管部门应为新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xxx元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向专业化发展。在市场现有竞争格局下,应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由监管部门推动、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协调机制。以产品创新为切入点,加强与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及时研究解决影响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的问题,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监管部门要做好产品创新的引导工作,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延长保险产品的保护期,鼓励和支持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具有基于风险因素、业务特征、市场、营销渠道数据的费率浮动的产品。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新增的保险需求,调查新险种的市场接受程度,并通过定期报告及研讨会等形式将这些信息反馈给中小保险公司,为中小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改进老险种提供参考意见和指导。

2xxx元积极进行监管思路和监管方式的创新。根据中小规模保险公司的发展特点,采取分类监管措施,规范市场行为,重点监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保险公司及中介机构必须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坚持业务往来的票据真实完备,各项费用据实列支,对危害被保险人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危害保险体系稳定的误导、欺诈和恶性竞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确保中小规模保险公司打好经营基础,实现整个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上一篇:弘扬长征精神的意义下一篇:浅析中小企业信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