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防范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危重症患者通过急诊医务人员的抢救、复苏和早期处理后, 为得到进一步的专科治疗, 常需转至相关科室住院。虽然院内转运患者时间短暂, 但转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有文献[1]报道, 转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0.7%, 重症患者因转运的风险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因此, 成功安全的转运对降低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意义。该文就该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到ICU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提出安全转运管理措施, 制订相应的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269例, 男143例, 女126例, 年龄6个月~72岁, 其中心内科及CCU 82例, 呼吸内科及MICU 84例, 神经外科ICU45例, 神经内科ICU 42例, SICU 9例, PICU 7例。

1.2 转运并发症患者

该组269例患者中有260例患者安全转运, 9例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了并发症:因供氧中断导致血氧饱和度改变者4例, 经高浓度加压给氧血氧饱和度均可改善;因推注泵电量不足导致特殊药物未及时给予2例;因接收科室准备物品不及时导致患者侯床时间过长1例;1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因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压发生重大改变而中断转运;1例甲状腺危险患者因心跳呼吸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2 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2.1 患者病情因素

Henning等总结出转运途中危重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是低通气、低血压、低氧, 最严重的是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2]。其中包括:

(1) 循环系统:心率、心律、血压等的改变; (2) 呼吸系统:呼吸频率、气道通畅、血氧等的改变; (3) 中枢神经系统:神志、瞳孔、颅内压力等的改变。 (4) 其他:高热、抽搐、出血等。

2.2 医护人员因素

(1) 护送人员组成不合理:由临床经验不足的年轻护士、实习医生或实习护士护送, 应急能力弱, 缺乏预见性思维, 致使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未能迅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3]。 (2) 转运流程不畅通:护送人员对患者病情不熟悉, 造成评估不充分;接收科室物品准备不足等, 造成患者等侯时间过长, 以致出现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引起医患纠纷。 (3) 责任心不够:护士对危重症患者的安全转运未给予高度重视, 导致运送途中患者出现静脉通路堵塞、管道扭曲或脱落、药物外渗等不良事件。

2.3 设备和药物因素

(1) 仪器设备出现故障:转运仪器设备常用的简易呼吸机、除颤器、心电监护仪、推注泵、小瓶氧气筒等等, 如果不定时检查维修, 容易出现电量不足、性能异常、供氧不足或中断等情况。 (2) 抢救药物准备不齐全:转运途中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 由于必备药物不齐全, 导致无法就地采取有效的处理, 延误抢救时机。

2.4 相关辅助科室配合不足

后勤工友工作散漫, 对医院科室位置不熟悉;危重症患者转运没有绿色通道和专用电梯, 延长患者转运时间。

2护理防范措施

3.1 转运前的准备

3.1.1 详细全面的风险评估, 充分的病人准备工作

为确保安全转运, 护士应在转运前与主管医生一起全面评估患者转运的风险性和可行性。根据患者病情的自身情况 (神志、生命体征、特殊管道留置、用药情况等等) , 以及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评估, 决定转运的最佳人员和时机。同时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告知家属, 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再实施转运。

根据患者情况和合作程度, 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 (轮椅、车床或担架) 和体位 (一般是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4]。烦躁患者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处理。转运前测量患者生命体征,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确保气道通畅;检查静脉通路和各种留置管道的通畅情况, 详细标识管道名称、长度和留置时间, 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滑脱。

3.1.2 制订完善的转运流程, 严谨的护理人员准备

为减少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风险, 该院就此制订了完善的转运流程, 组织大家学习, 确保人人知晓, 人人掌握。

转运前, 转运护士应向管床护士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护理经过, 并且在转运前10 min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做好接待患者的早期准备工作[5]。转运护士的资格和能力关系到患者转运的安全, 因此该科设立专门的转运班护士。它由临床工作3年以上, 应急能力强, 技术娴熟的护士承担, 并且还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 决定护送人员的组成:轻者, 由转运班护士护送;重者, 由管床医生和转运班护士护送;危重者, 由二值医生和高年资护士护送。

3.1.3 严格的检查维修制度, 充足的仪器药物准备

每天由电脑班高年资护士负责检查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性能和蓄电池储备情况, 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厂家进行维修, 并启用后备仪器。转运所用的二线箱和呼吸囊, 则由专人负责定时检查并封存, 每次使用后由当班护士及时补充。

3.1.4 完善的交接班制度, 详细的护理文件书写

护理部特别制订了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交接单, 要求转运护士详细记录转运前患者的生命体征、管道、皮肤以及专科情况等等;接收护士检查核实患者情况后落实签名负责制。双方科室护士签名后将转运交接单放置在患者病历中一起归档。

3.1.5 落实执行辅助科室的岗前培训工作

所有新入职的后勤工友均需进行岗前培训工作, 了解医院科室分布, 熟悉各科室所在位置, 为转运工作争分夺秒。而且, 设立转运危重症患者的绿色通道和专用电梯, 避免途中等待时间过长, 降低转运风险。

3.2 患者转运途中的观察和护理

转运时尽量选择原病床转运, 注意使用约束带和床栏的固定保护, 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体位;选择比较平坦的转运路线, 保持头部在前, 上下坡时确保头高位, 避免剧烈颠簸。对神志清醒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使其有安全感。转运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和血氧、各种特殊管道的连接和仪器运作、各类引流管的通畅情况等等, 出现异常及时采取应急处理。如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情况, 应就地抢救, 并呼叫附近医护人员给予协助, 事后及时补充抢救护理记录。

3.3 患者转运至目的地的护理

转送人员和病房护士一起协助患者平稳过床, 共同连接各种仪器, 保证其正常运作;检查各种管道的长度和引流情况, 保证其妥善固定;评估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和皮肤情况。转送人员向病房护士简单扼要口头交接患者的病情、护理、治疗过程, 双方确认后共同签名转运交接单。

4 结语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 做好转运前的正确风险评估,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重要保障。确保转送人员、仪器、药物的充分准备, 转送过程中的持续监护和不间断观察抢救, 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有充分的预见性和应对措施, 均可降低危重症转运的风险性和伤残性, 为患者生命赢得先机。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隐患因素及护理防范对策。方法 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到ICU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 查找原因, 总结归纳。结果 影响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隐患主要有患者病情、医护人员、设备和药品、辅助科室配合4方面因素。结论 护理人员针对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隐患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可提高转运的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防范

参考文献

[1] Day M W.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the northwest med 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e Clin North Am, 2005, 17 (2) :183-190.

[2] Henning R.Emergcncy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children:abiliantion be-fore departune[J].Med J Aust, 1992, 156 (2) :117-124.

[3] 韩瑾琪, 何晴.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7) :660-661.

[4] 卢勇, 苏磊, 秦伟毅.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26) :457-458.

[5] 苏丽.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 (7) :103-104.

上一篇:《中外医疗》稿件要求下一篇:纳税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