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三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材料作文1

文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1.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

2.今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尊严”二字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政府工作的目标。

你如何理解“尊严”?怎样才能“活得有尊严”?请你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1.对尊严的基本内涵作了界定: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这首先表现在所有人能够享受做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利、人身自由、人格平等,不受是否健康、是否有能力、是否富有等条件的限制。

作为一个人,当他的物质需求和最低精神保障得到基本满足后,他要活得心情舒畅,要在这个社会当中畅所欲言,而且以生活在这个社会和国家中而感到自豪。即尊严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的权利,得到他人、社会或国家(包括国家意志如法律等)的尊重。

材料2.中温总理把“幸福”和“尊严”两个概念对举,幸福更侧重于其物质层面,即让人满意的境遇和生活,而尊严更突出精神层面,即神圣庄严的自由与权利。而从人民幸福到人民尊严,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一种巨大超越。

理解了两则材料的基本指向,我们可以谈两个层面(物质与精神)的尊严,也可侧重谈精神层面的尊严,比如重点谈人格尊严,谈平等自由等。这些角度的立意一般比较容易把握。

例文

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

曹小文

无可否认,现在的中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城乡差别、贫富悬殊的现象明显存在,并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是不少地方的真实写照。同时,从“房奴”、“车奴”这些流行词汇来看,全体人民还没有完全“富起来”,必须加倍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更广大的人民活得有尊严。

物质层面上的富足只是活得有尊严的一个方面,这里我想要着重说一说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尊严。

有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公司经理,为了让员工成为“出色的营销员”,让员工当街下跪,说是“锻炼意志”、“磨厚脸皮”。为了锻炼意志而进行奴化培训,看似理由凿凿,殊不知人格尊严何在?近年来的“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等新词新语的涌现,“邓玉娇案”、“上海钓鱼案”、“跨省追捕案”等事件的发生,无不说明我们的社会,不少人在人格上还活得没有尊严或者不够有尊严。

保障人格尊严是活得更有尊严的基本前提。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想对一个乞丐有所施舍,但身上没带钱,于是他握着乞丐的手说:“兄弟,实在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出来。”乞丐感动得流泪。乞丐流泪的原因,在于他感受到人格被尊重。1995年,在韩国公司打工的孙天帅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宁可丢掉工作也不下跪。他在投诉韩国老板践踏中国工人尊严、侮辱中国工人人格时说:“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死也不能下跪!因为我是一个有尊严、有人格和国格的中国工人!”

这几年,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步伐的加快,类似这样极端的不尊重人格尊严的事例极少发生,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听说这样一些现象。比如老板对打工者说话财大气粗,把打工者不当人看,说什么“不想干就滚,四条腿的人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多的是。”不少人为了养家糊口,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比如行政机关,有的领导工作作风粗暴,说话口气大得很。在他们的心中,什么人民公仆,下属才是我的仆人,我是老板,是老爷!碰到这样的上级,有的下级工作人员也只有抱着“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态度,横竖一个“忍”字。殊不知,诸如这样的种种现象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安宁。因此,让人活得更有尊严,不仅成了全民的迫切愿望,也成了党和政府孜孜以求的执政理念。今年3月,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总理特意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他把“幸福”和“尊严”两个概念对举,在一般人理解看来,幸福侧重于其物质层面,而尊严更突出精神层面,从人民幸福到人民尊严,体现了我们的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一种巨大超越。

当然,在保障人格尊严之后,要活得更有尊严,还必须保障民主、自由等权利,要让所有人以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时代而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满足。总之一句话,活得更有尊严的前提是,我们的社会和时代要更加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评点

这篇文章从物质层面说起,重点谈到精神层面中的人格尊严,切入点小而集中,体现了有针对性的论述思路。论述过程中材料丰富且较为鲜活,有力的证明了“保障人格尊严是活得更有尊严的基本前提”这一观点;不仅如此,作者还能够对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论述谈出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结尾把“活得更有尊严”上升到“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高度,体现了独到的洞察力和思想深度。

材料作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79-01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新的《课程标准》新增设的第六条内容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鉴于此,教师有责任对其写法进行指导、传授。在此,笔者就个人在课文教学中渗透缩写、补写、扩写、续写和改写的点滴尝试跟各位同仁进行商榷如下。

说到底,缩写、补写、扩写、续写和改写均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因此,我侧重从缩写、补写、续写、扩写、改写方法的渗透来谈。

一、操作步骤:

第一步:认真研读教本,选取可训练的“材料”。例如:

借某些小说篇目的阅读教学进行缩写、补写、续写方法的渗透和相应地习作练习;

借某些诗歌散文篇目的教学进行扩写、改写方法的渗透和相应地习作练习。

第二步: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将课堂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

第三步:再组织学生对“二次作品”进行研讨,并与课文相比较,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内蕴,从而培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第四步:优秀习作展示。

二、具体做法:这里只谈第二步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1、抓住文本精髓之处,学会缩写

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个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么缩写呢?以七年级下《登上地球之巅》这一课为例: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全部内容之后,让学生尝试缩写。教会他们缩写方法:一要删减次要人物、次要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主要把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的登山过程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而刘连满的情况和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交代只需要一句带过;二要把人物的语言转换成叙述性的语言。文中有一些人物之间的对话,缩写时变成叙述性语言即可;三要简化语言,去掉描写性的文字。文中对攀登第二台阶的情况做了详尽的描述,缩写时,采用简化语言,削枝存干的方法进行概括性地叙述,使语言简洁明了。

2、善用文本的留空点,进行补写

“空白”是一个文学的审美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读者从中可以透过情景去思考、去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和把握。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空白”处巧设训练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去填补“空白”,将蕴储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尽显出来。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文中对韩麦尔先生讲话处省略号的多次运用和一个小细节――即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小弗郎士)听见他(韩麦尔先生)在楼上(教室在一楼,先生住在二楼)收拾行李、走来走去的脚步声的描叙,都是留给读者的“空白”,让读者引发无限的遐想:韩麦尔先生到底想说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说些什么?他纷乱的脚步声表现了他内心的什么?我就趁势激发学生补写的欲望,并授之于补写的方法和要求,还在课堂给出时间将补写内容采取“说”和“写”两种方式进行练习。通过补写,把人物激动自责、内疚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展示得更加充分,以此来更加深刻地表现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像这样,在文本的“空白”处填补情节,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了共鸣,课文也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3、延伸文本思想内容,进行扩写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使篇幅“加长”。这就需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上去进行延伸。 “延伸” 时,要展开想象,而想象要紧扣原文重点、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合乎情理。

适合训练的“材料”,莫过于古诗歌或散文诗了。例如:在教学散文诗歌《与朱元思书》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或文中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人物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然后,用通俗明白的现代记叙性语言取代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扩写,使原文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富有真情实感。

4、深究文本结尾悬念,引领续写

有的作品写至高潮时,便急峰直转,戛然收笔。看似结尾,却隽永无穷,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语文课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因为它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无限遐想驰骋的天地,也为学生课堂练笔提供了一方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做续写的起点,联系生活经验,放飞思绪,续编故事,使之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如:九年级的《故乡》、《杨修之死》、《范进中举》、《孤独之旅》、《变色龙》和《孔乙己》等都是可以用作续写训练的“材料”。从这些篇目的结尾都能“二次开发”出写作的资源:

《故乡》:结尾提及的“新的生活”水生、宏儿是否一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等到了呢?水生、宏儿是否再次相见了呢?相见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杨修之死》:曹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又会怎么做呢?

5、挖掘文本深刻主题,着力改写

针对课文思想内容特点,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再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和改变编,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我引导学生从小令描写的景物上体会凄婉萧瑟的意境的同时,深入挖掘作品寄予的感情――“断肠人”伤心欲绝的感情,以及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基于此,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断肠人”身份、地位、什么原因成为了“断肠人”?然后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人称、顺序进行改写。

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改写,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复习、巩固,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让学生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习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其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材料作文3

格是漫画的基本单位,一格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漫画按照格的多少,可以分为单格漫画、两格漫画、四格漫画等。2016年全国I卷作文题使用的材料是两格漫画,此前高考漫画作文题使用的材料多为单格漫画。

对单格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笔者曾总结出了“四步法”:整体观察,理出构图要素;抓住细节,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现实,挖掘画面的寓意;选择角度,确定最佳立意。但是,用这种方法给两格漫画作文审题立意,笔者觉得效果不佳。两格漫画是把两幅图画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阐述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漫画形式。两格漫画以单格漫画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单格漫画。它比单格漫画的叙事性强,它的两格之间有空白。要理解两格漫话,就要重视两格之间的空白。

漫画分格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便于导读,易于理解等。学生要理解分析两格漫画,宜用从格人手、先内后外的策略,即先理解每格之内的内容,再挖掘两格之间空白处的隐藏的核心内容。下面笔者以2016年全国I卷作文的漫画材料(如下图)为例,具体说说两格漫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策略。

首先,分析每格之内。这一步可以借鉴理解单格漫画材料的常用方法。

1.梳理格内要素。漫画是有叙事性的,漫画的寓意往往隐藏在故事之中。漫画作文,先要做好画面与故事的转换,即先用文字把漫画转换为故事。这种图文转换的过程,是梳理要素的过程,也是整体把握画面的过程。如果遗漏要素,会使故事叙述不全,画面理解不完整,易使作文偏题。这幅漫画的每格内都有四个要素,即两份试卷(或考试成绩单)和两个孩子(甲乙)。此外,由唇印和掌印可推知,画中还有隐含的要素,如掌掴的家长和评分的教师。

2.搜索格内细节。细节能使画面更丰富,使故事更生动,使主题更突出。漫画中人物的衣着、表情、年龄、动作和画面的背景等,都是细节。这幅漫画第一格内的故事是:孩子甲捧着试卷,试卷上标着100分,孩子甲脸上有唇印,表情高兴;孩子乙也捧着试卷,试卷上标着55分,孩子乙脸上有掌印,表情痛苦。第二格内的故事是:孩子甲捧着试卷,试卷上标着98分,孩子甲脸上有掌印,表情痛苦;孩子乙也捧着试卷,试卷上标着61分,孩子乙脸上有唇印,表情高兴。

每格里还有两处细节,即两个孩子的发型和服饰都不相同。这两处细节要不要纳入故事中呢?这要看它们是不是漫画要表达的重点了。

3.明确格内重点。漫画常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强调表达的重点。这幅漫画中两个孩子都变了形,都是头大身小的造型,试卷、分数、孩子脸上的表情和印迹四个要素都有些夸张,可见,孩子和这四要素都应该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而孩子的发型和服饰等细节则对孩子起着区分的作用,不是重点。

4.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理清每格内要素之间的关系,会使故事更清晰。构图要素、细节和表达重点都可以在画面中直接观察到,但是分析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要借助逻辑思维进行推理了。这幅漫画中考试分数与孩子脸上的印迹、表情具有因果关系。两格漫画所叙述的故事分别是:第一格内,孩子甲考试得了100分,得到了家长的表扬(由孩子脸上唇印可推知),因此高兴;孩子乙考试得了55分,得到了家长的批评(由孩子脸上的掌印可推知),因此痛苦难受。第二格内,孩子甲考试得了98分,得到了家长的批评(由孩子脸上掌印可推知),因此痛苦;孩子乙考试得了61分,得到了家长的表扬(由孩子脸上的唇印可推知),因此高兴。

其次,分析两格之外。

1.比较两格之间的异同,寻找矛盾。寻找矛盾,是作者构思的重要途径,也是读者理解漫画的重要途径。矛盾挖掘漫画寓意的线索,它藏在每格之外。寻找两格漫画的矛盾,不能只是单看某一格,往往要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格的异同,有时还要联系两格之外的常情常理。

这幅漫画中两格的主体人物都是孩子甲和乙,但是分数、孩子脸上的印迹和表情都不同。不同意味着有矛盾。横向比较两格,100分与55分、98分与61分差距大,都是前者高后者低,在第一格内,拿高分的孩子甲得到家长的表扬,拿低分的孩子乙得到家长的批评;为什么在第二格内拿高分的孩子甲却得到家长的批评,而拿低分的孩子乙却得到家长的表扬?这是矛盾一。纵向比较两格,孩子甲的100分和98分差距小,孩子乙的55分和61分差距也小,为什么在第二格中分数差距小孩子甲却得到批评,而分数差距小的孩子乙却得到表扬?这是矛盾二。如何解释这些矛盾而挖出漫的寓意呢?

2.脑补两格之外的空白,解释矛盾。两格漫画之间的空白处,就是漫画的核心内容。如果在空白处展开联想,脑补两格之间的过程,解释漫画的矛盾,就可挖掘到漫画的深意。

从整体上看,画中孩子甲两次考试的分数分别是100分和98分,虽然两者差距小,但其家长觉得孩子甲的学习处在退步过程中,因此批评孩子。孩子乙两次考试的分数分别是55分和61分,虽然两者差距小,但其家长觉得孩子乙的学习处在进步过程中,因此表扬孩子。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家长有三个共同点:他们都要求孩子的考试分数只能升不能降,学习成绩只能进步不能退步;他们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有考试分数;他们评价的方式是亲吻和掌掴。有了这三点,上文中的矛盾一和矛盾二都可以得到解释。可见,这三点就是画中诸多矛盾的统一处,是这幅漫画的核心。因此,这篇作文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立意:①谈孩子的考试分数与家长评价标准的关系,批评一些家长只以考试分数评价孩子的片面的人才观;②谈孩子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评价方式的关系,批评一些家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的做法;③谈孩子的进步退步与家长评价标准的关系,批评一些家长唯分数论的狭隘的人才成长观;④谈孩子的进步退步与家长评价方式的关系,批评一些家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进步退步的做法及其片面的人才成长途径观,等等。

3.联系两格之外的现实生活,选好角度。漫画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描绘。两格漫画比单格漫画叙事性强,更易让人联想起有关的现实生活。要合理对接,可以利用立意角度的限制作用,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再借助这个角度把漫画内容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比如,由这幅漫画中家长的角度,可以对接到现实生活中的“虎妈”“狼爸”式的家长;由家长的评价标准的角度,可以对接到现实中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上唯数字施奖惩等现象。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深入理解两格之外的核心内容。

总之,两格漫画和单格漫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运用从格人手、先内后外的策略进行审题立意,既有助于区分单格漫画与两格漫画的异同,以免割裂两格漫画而立意,也有助于利用两格漫画的空白与矛盾,挖掘其寓意。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中学。

上一篇:无线接入网有线电视论文下一篇:信息时代下网络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