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拷问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心灵的拷问

“漂流猪”的拷问

当政府、养殖户、非法商贩纠结于经济、观念、市场、法制等多种因素时,择其最省钱的办法,就是投入江中,于是就出现了上万头猪漂浮黄埔江的旷世奇景。此次事件的爆发,引发保险界对现行“生猪险”及衍生产品怎样的拷问?又带给政府和险企什么样的启示?

3月初,一则“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大量死猪”的消息,打破了这个春天的平静。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3月17日15时,上海市水域(除省界水域外)共打捞漂浮死猪9460具。从3月9日至12日这4天,打捞出的死猪竟有5916具之多。数据一出,舆论哗然。

3月30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威对外介绍,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上海市水域已基本完成漂浮死猪的清理打捞工作。

追溯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其数量单位该以万计,浙江省嘉兴县更被指出是死猪“源出地”。

据了解,竹林村和其所在的新丰镇是嘉兴最大的养猪基地。新丰镇存栏生猪为25万头,饲养生猪45万头,竹林一个村就占到了14万头左右。一般生猪的正常死亡率在3%左右。依此计算,仅新丰一个镇一年死猪就在1万头以上。

这只是冰山一角。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2年生猪出栏量达6.96亿头,若以生猪正常死亡率3%计算,过去一年我国死猪数量高达2000万头。

“长三角”近段时间多了个外号——“猪三角”。然而调侃归调侃,死猪事件的爆发,引起上海市民对水质的质疑和全面恐慌。

政府自然不手软,在加大打捞力度的同时,也对投猪入江的行为开始问责。最终,嘉兴8位养殖户成为这一事件的买单者,并分别接到了不同程度的罚款。

风险谁担当?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死猪漂浮事件,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散户养殖模式所蕴含的巨大风险。

要将风险降为最低,保险或是关键。目前我国与养猪有关的主要险种有育肥猪养殖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统称“生猪险”),国内推出此险种的全国性险企仅人保财险和中华保险两家,此外,安信农险、安华农险、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国元农险和中航安盟均有涉及,但市场份额不大。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2007年以前,生猪险主要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存在,以上险企涉及此险种的经营情况基本为亏损状态。

“保险公司亏损,工作量大,基层畜牧兽医站没有什么经济待遇。农民购买保险的欲望也不强烈,生猪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6年前,四川省资中县畜牧食品局相关负责人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了几条生猪险在推进中遇到的困难。

如农民购买欲望不强,舍不得出钱,甚至认为“人都没投保怎么投给猪”,此外还有道德风险难以管控、死亡理赔成本较高和骗保等问题。

转折点在于2007年保监会《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下发了《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紧急通知》。

通知要求,在建立生猪保险体系时,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从能繁母猪保险入手,积极开展能繁母猪保险工作。遵循“边试点、边推广、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大力推进能繁母猪保险,为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和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打下基础。

对于育肥猪保险,今年之前,财政补贴仅为40%,其中地方财政补贴30%,中央补贴10%。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下发通知中央补贴提高至中西部地区50%、东部地区40%。这意味着,生猪养殖户只需承担20%至30%的保费就能保障养猪带来的风险。

为何要抛尸?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在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每头补助80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据透露,在本次事件源头发生地嘉兴,大部分达到补助标准的养殖户没有听说过这笔钱,亦未见当地公布相关补助的发放形式和方法。

据农业部2006年提出的《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处理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即用焚毁、掩埋(深度不少于1.5米)等多种方法处理动物尸体,以彻底消灭其所携带的病毒、细菌。

“目前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主要是深埋和焚烧,但因为涉及到一系列成本问题,很多农户都不愿意承担这个成本。”人保财产武汉分公司一线营销员李经理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大部分涉农保险公司主要工作还集中在理赔方面,至于后续的无害化处理工作,还处于模糊的地带。

在嘉兴新丰镇,约有90%的存栏母猪投保了能繁母猪险。办理这样一份保险,需要投入保费60元/头,其中农户只需要支付6元,其余则由各级地方财政补助。一旦参保母猪死亡,养殖户将获得1000元/头的保险金。

不过,以上保险也仅仅可以减少能繁母猪被乱扔的现象。然而因为育肥猪保险“门槛”较高,大部分养殖户都拿不到保险。

根据财政部今年2月的最新通知,育肥猪保险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东部地区的地方财政实际补贴幅度提升至40%。在嘉兴地区,这一险种仍以商业保险的形式存在,并且设置了生猪存栏量500头以上的高门槛。

没有政府补贴,也没有保险赔偿。当政府、养殖户、非法商贩纠结于经济、观念、市场、法制等多种因素时,如何安全地处理死猪却成为其中一个最轻的砝码。择其最省钱的办法,就是投入江中,于是就出现了上万头猪漂浮黄埔江的旷世奇景。

空白何其多?

对于生猪险,让养殖户吐槽的当然不止这些。

比如能繁母猪保险,《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由国家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保费由政府负担80%,养殖户(场)负担20%。

《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紧急通知》规定,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责任应包括洪水、台风、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重大病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同时,“鼓励各保险公司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增减保险责任”。

不过《通知》明确规定,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定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负担48元,占比80%;保户自负12元,占比20%。

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这个普遍被叫好的保险政策在一些地方却搁浅了。比如在广东主要生猪主产区,2009年以后不少地方开始不再接受能繁母猪保险订单了。至于何种原因,官方以及保险公司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

而对于育肥生猪保险,《关于2013年度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2013年起,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10%提高至中西部地区50%、东部地区40%。财政部下发的通知意味着生猪养殖户只需承担20%-30%的保费就能保障养猪带来的风险。

凡批次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或养殖企业,可对10公斤体重以上的育肥猪投保。育肥猪保险将承保因自然灾害、重大病害和意外事故导致的投保育肥猪的直接死亡。至于育肥猪意外死亡之后,可获得多少保额,上述《通知》未明确规定。

政府怎监管?

“不是所有猪死了都赔,得在责任赔偿条例里面才行。”上述人保财险李经理对本刊记者说道。

本刊记者查阅中华保险官网有关“育肥猪养殖保险条款”的公开信息看到,疾病责任仅为“败血症、蓝舌病、蓝耳病、猪副伤寒、猪丹毒”六种。而保险标的的前三条是“投保的猪只品种必须在当地饲养一年以上”、“投保时两个月以上或体重20公斤以上”、“存栏量100头以上”。

“这些条款,实际给养殖户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湖南省娄底市一陈姓养殖户对本刊记者说,国家财政报销一部分,我们当然乐意投保,降低投资风险,但政策不利于零散的养殖户。

而上述李经理说,就武汉市而言,已经完成了百分百的生猪保险覆盖。“一头猪我们也愿意做,只要政府能批。”

对于理赔,养殖户和险企皆有抱怨。目前生猪的“身份证”是扣在猪耳朵的“耳标”,上述陈姓养殖户说,很多生猪的耳标容易脱落导致丢失,理赔员无法鉴定猪的身份,猪死了也拿不到赔偿。

“骗保的事情经常发生。”一险企相关负责人说,个别养殖户用未参保生猪充当参保生猪,骗取保险赔偿金。也有少数农户以部分生猪参保,一旦有生猪死亡,圈内所有生猪都能得到赔偿。

更令人堪忧的是,上万头死猪投入江中,引发的水质安全问题。

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昨日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两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接受采访时表示,虽未有足够证据基础评论此次禽流感与上海黄浦江出现死猪是否有关系,但由于其中一宗个案,是猪肉商贩,内地的相关部门有必要采集死猪的样本,化验是否存在禽流感病毒。

十年前的春天,神州大地爆发了一场令人胆颤心惊的非典之战。十年后的今天,也面临着种种沉珂恶疾。这一切,正考验着当下的监管部门。

作者:李剑华

第2篇:冤案频发的制度拷问

近年来,刑事冤假错案的频频曝光使刑事司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面临着公众的拷问,这与我国公诉证据标准的立法缺失不无关系。应从增强可操作性、完善证据标准体系、发挥“疑罪不诉”制度的功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诉证据标准。

近年来,杜培武、佘祥林、孙万刚、赵作海等无辜者沉冤数载案件的曝光,使刑事司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面临着公众的拷问。为什么一个刑事案件经历了侦查、起诉、审判等多个程序,仍然没有杜绝错案的产生?虽然问题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但与我国公诉证据标准的立法缺失不无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我国现行的公诉证据标准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根据此规定,我国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即“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基本等同于法院的有罪判决标准,不符合认识规律。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的证据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与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的表述是基本相同的。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①有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要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还需要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②,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理性认识还要受实践检验。

刑事案件的办理过程,就是司法人员在对众多案件材料进行过滤、筛选、甄别、判断的基础上,对案件事实的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发现事实真相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规律。从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到做出判决,刑事诉讼法设置了各个不同的环节,旨在通过层层把关,使司法认知逐步逼近事实真相。但目前我国有罪判决标准和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基本一致的现状,显然不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

证据标准太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对属于犯罪事实清楚的情况和证据不足的情况分别作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并不能完全弥补公诉证据标准不够明确的问题。证据标准过于笼统和抽象,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彰显司法活动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例如,对是否构成犯罪的证据存在疑问的案件本不应起诉,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检察机关担心放纵犯罪或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勉强起诉;而一些法院虽然认为证据不足,但基于各种考虑,也往往会作出相对较轻的判决或留有余地的判决,特别是对于死刑案件,往往会判处死缓或无期徒刑。

证据标准过于单一。根据现行立法的规定,公诉标准是唯一的,不因重罪与轻罪的不同而变化,不因定罪证据和量刑证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不因自侦案件还是非自侦案件而有所差别。然而,实践中的案件多种多样,犯罪性质、特点各有不同,适用单一的公诉证据标准并不合理。

检察机关通常不愿作出存疑不起诉。如果检察机关对是否构成犯罪有疑问,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补充侦查,两次补充完毕后,仍然存疑,就要作出存疑不起诉,但由于繁琐的报批程序以及出于考核的考虑,检察官一般不愿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二是提起公诉,但会千方百计让法官作出有罪判决,因为无罪判决对检察院意味着是错案。

不利于引导和强化公、检、法机关之间的制约关系。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公、检、法之间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但长期以来,检察院同法院的关系存在着“配合有余,制约不足”的问题,这在证据标准方面亦有所体现。由于检察机关起诉的证据标准基本等同于法院有罪判决的标准,就使得法院惰于审查证据,加剧了庭审的形式化现象。

完善我国公诉证据标准的路径

适当降低公诉证据标准。公诉权本质上属于审判请求权,和审判权不可同日而语。基于公诉权的特性和刑事诉讼的规律,应适当降低公诉的证据标准。笔者认为,合理的公诉证据标准应为“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实、充分”。所谓“基本事实清楚”,是指案件定罪的关键事实是清楚的;所谓“基本证据确实、充分”,是指有证据资格的证据能够形成排除无罪的合理怀疑的证据链。其中,“确实”是指证据真实可靠,如实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是就单个证据而言的;“充分”是指能够形成排除无罪的合理怀疑的证据链,是就整体证据而言的。既然是“基本”事实和证据,就不是“全部”事实和证据,应该允许非关键性的“部分”事实和证据不清楚,比如个别量刑情节不清楚,仍可以提起公诉。

增强公诉证据标准的可操作性。一、规范证据资格。证据资格,又称证据能力,是指某一证据材料在法律上允许采用的资格。它的作用在于判定一定证据材料是否具有可采性,即是否能作为证据使用,它是证据的采纳标准。只有符合证据资格的证据才能被采纳,才不会导致冤假错案。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资格的规定比较简单。我国对证据资格的规定主要包括关联性规则、合法性规则、证人适格规则等。笔者认为,应在刑事诉讼法中进一步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对意见证据规则、传闻证据规则、品格证据规则等做出规定,以完善我国的证据资格立法。二、规范证明力。所谓证明力,是指某一证据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待证事实。它的作用在于评判一定证据在诉讼或证明活动中是否可靠及其有多大证明价值,是证据的采信标准。检察官对于收集的证据的证明力也存在一个评断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审查评断证据证明力是由司法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由裁量的。一般来说,外部制约主要包括证据裁判和心证公开的束缚两个方面,内部制约主要包括逻辑规则和少量专门性证明力规则的束缚两个方面。③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证明力的审查判断问题,实践中是由司法机关自由认定的,公诉中也就是由检察机关自由认定的。笔者认为,我国构建证明力评判规则主要应当建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并完善内外部制约体制如补强证据规则、证据裁判规则等,使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价值得到科学、合理的判断,使检察官能够对案件是否存疑作出准确的判断。

完善证据标准体系。前已论及,我国现阶段的刑事证据标准是单一的。然而,纵观世界各国,大都规定了多元的刑事证据标准。如美国判例法指出:“犯罪越严重,用于定罪的证据就要越有证明力”④;法国区分重罪和轻罪适用不同的证据标准。笔者认为,鉴于对证明对象复杂性、多层次性的认识,对证据标准应该有层次性的区分。

在提起公诉阶段,就定罪标准与量刑标准应有不同。因为在司法实践中,证据不足既包括定罪事实方面的证据不足,也包括量刑方面的证据不足,由于存疑不起诉最终是无罪处理,因此它的条件应理解为是定罪事实方面的证据不足。所以提起公诉阶段定罪标准应该适用比较高的证据标准,也就是:“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实、充分”;量刑标准可以适用比较低的证据标准,但也要区分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前者应比后者的证据标准高。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和其他普通案件也应有所不同。因为死刑立即执行关系到对人生命的生杀予夺,一旦错判将不可挽回,所以要更加慎重,证据标准应当是最高的。笔者认为,在提起公诉阶段,死刑案件的证据标准宜为“基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谓“证据确实、充分”是指有证据资格的证据能够形成证明构成此罪的排除其他可能性的证据链。此外,自侦案件与非自侦案件应有所不同。鉴于自侦案件特别是贿赂犯罪案件的隐蔽性较强,证据难以取得,侦破难度很大,可考虑适当降低自侦案件的证据标准。

发挥“疑罪不诉”制度的功效。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疑罪不诉”制度,即人民检察院认为案件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但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使得司法人员不敢放手落实“疑罪不诉”制度。在实践中,如果法院宣告被告人无罪,对办理案件的检察人员、侦查人员而言,就被认为办了错案,并有可能进入国家赔偿程序。错案可能会影响到办案人员的工作考评及职务的晋升。另外,许多地方还硬性规定了全年不起诉案件的比例。因此,检察官往往不愿作出疑罪不诉的决定。可以说,目前检察系统内实行的“错案追究制”存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严重限制了疑罪不诉制度功能的发挥,亟需加以改革。笔者认为,对因存疑被告人被法院判决无罪的案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公诉人已按法定标准履行法定公诉职责并且无过失,则不应认定为错案。应抛弃简单以有罪判决率高低作为标准评价起诉工作好坏的做法,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检察工作业绩考评体系。(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导)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③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96页。

④李玉华:《刑事证明标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5页。

作者:冯卫国

第3篇:拷问当代中国的教育方式

【摘 要】 以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以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以社会的教育方式,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以民族的教育方式,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关 键 词】 中国;教育方式;道德

【作者简介】 郭红心,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沛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思品中心组成员,“双百”工程骨干教师,教师培训和教科研先进个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对教育方式含义的最为精彩的一个论断,它形象而直接地说明了教育应该采用的方式是什么,告诉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教育使命,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幸福的教育场景。当这句名言被反反复复诵读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冲动,一种激情,还有一种沉重。教育本身是一个让人十分惬意的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应该成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成语“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当教育的双方都无法感受教育的愉悦的时候,我们只能说这里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而变成了类似于杂技团的驯兽活动,或者是现代企业的流水线;当教育被赤裸裸地物化的时候,教育已经不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或者是一种纯粹的谋生工具。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悲剧!

之所以这样说,有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就切切实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凡是与教育稍微有一点“瓜葛”的人都在因为所谓的“教育”而疲惫不堪!除却教育思想出现了问题以外,在这种扭曲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方式不正在“蚕食”着正在生长的鲜活“生命”吗?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做教育呢?

一、以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

教育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心灵互动。一群群师德高尚的人用知识、人格、情操、品质与智慧呵护着一群群稚嫩的生命,引导他们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深邃,从他我走向自我……生命在延续,文明在传承,世界在发展。达成这种美好愿望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道德的。道德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育人者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心态、崇高的教育理想、无私奉献的教育良知和诲人不倦的教育行为。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已经上演了无数的教育悲剧或闹剧。几岁的小学生因为一次所谓“盗窃”而在脸上被刺上一个“贼”字,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被扇耳光,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而被重命名为“差生”,因为在校表现不合学校要求而被带上“绿领巾”……这些都是非道德教育方式的应然产物。有道德的教育方式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的公平,帮助学生发现所长所能,并把这种潜能予以充分的发掘和激发,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人性,使之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则正好走向教育目的相反的一面,它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把这种差异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它采取的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权益来成就极少数学生未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阶级性。此种情形下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而彻底失去了它自身培育人才和传承文明的功能。

二、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一谈起学校,人们最容易想起的两个词语就是“知识”和“文化”。 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需要相匹配的教育方式。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词语就是“填鸭式教学”,我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个词语的来历,但却可以从这个词语里形象地看出畸形教育方式的真实模样。后来,有一些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又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面具,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究其实质,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源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误差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扭曲。教育的功利性特征被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古人在勉励学生发愤读书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终于被现代人发挥的淋漓尽致。此时,教育不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知识不再是丰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支柱,而是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满足物欲的工具;文化也不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是被虚无化了的、可有可无的“廉价品”。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及因其而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与风尚、公民的生活态度与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等等才足以构成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和国家。

与非文化性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化性的教育方式抛弃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制,而是表现出它的教育性,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情怀呵护稚嫩生命的成长和壮大;它远离了教育的功利性,而是表现在它的革命性,它站在人性培育和张扬的立场引领生命的拔节和发展。形式上的“棍棒课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无形的课堂“暴力”依旧飘荡在校园的上空——粗俗的语言、野蛮的举止、歧视的眼神、畸形的管理和违背教育规律的苛求等等仍时不时地呈现在学生的精神和肉体上,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怪”教育的种种现象已经说明了问题。脱离了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渐渐失去了本质属性,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无尽的泥潭。

三、以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们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吟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这也许正是教育的佳境所在。在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呈现。教师用悄悄的爱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则用纯洁的善汇报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学相长便是这种教育十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在这里,教师们用心倾听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学生们则用一颗奔放而且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心感恩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但这里并非“世外桃源”,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样。在师生生活的的一点一滴之中,人性之真善美都一定有所体现。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辨别是非黑白,帮助他们掌握一把判断正误和衡量是非的标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中的这种真善美的因子被发现、被呵护、被浇灌,它们才能得以萌发、生长。这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由此衍生出来的东西就是教育之爱!

台湾诗人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题目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歌。诗中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这里体现的就是教育的人性之美!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活动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神奇,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四、以社会的教育方式,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教育方式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外在表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理性的和人文的,而应试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则是反科学的和反人文的。时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应试教育之路。所以,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无奈的,是“四不像”的——一道无形的高墙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处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机器上,处于“题海战术”的“大浪淘沙”之中,学生远离了鲜活而真实的生活,成为“笼中鸟”和“园中兽”。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实质上是对教育方式社会性的一种强化和突显,它架设起学校和社会之间关联的桥梁。但在应试教育的强烈“需求”逼迫之下,它成了一纸空文,这又是教育的悲哀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一论断告诫我们,学校的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否则,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极易误入歧途。

我们务必弄清楚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何在,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宗旨。试想,脱离了肥沃土壤的树苗如何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呢?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实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真正的人才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出来的,而是从实际的生活里“历练”出来的。社会需要工程师,更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所以,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方式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才是叙述健康成长的真正大舞台,也只有在这个偌大的“课堂”里,学生才可能懂得真善美,懂得假恶丑,才可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回归社会和生活的具体要求,这给我们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正确的指南。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来源于社会,而又最终回到社会中去。社会,只有社会,才是学生最终的归宿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学生个体比喻为一条自由的鱼儿,那么,社会才是“鱼儿”成长的海洋。只有在那里,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我们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务必关注它的社会性特征,当教育实现了社会化的时候,教育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

五、以民族的教育方式,让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被印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就是教育的民族特色。没有哪一个民族能照搬照抄其他民族的教育方式而行之于自己民族公民的教育和培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繁衍不息和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的教育方式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是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杀手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开启了教育方式回归民族性的历史征程。民族的教育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的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汉服”,行“跪拜礼”,也不是满口“之乎者也”,而是由教育的民族性衍生出来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与知行良心,其外在表现则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有的,诸如温尔文雅、知礼知节、明理达行、孝亲敬老、热爱社会等良好品质与行为。民族的教育方式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的方法;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呈现的最佳状态。民族的教育方式不是固步自封的,不是夜郎自大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属于世界的。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抛弃形式主义的羁绊而自我注入创新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远离狭隘与自我崇拜而日益强大起来,才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时下的基础教育正渐渐失去它的民族性。从大学生的海外留学到中学生的海外“镀金”,一顶“海龟”的帽子究竟能改变什么呢?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内容逐渐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而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日却成为青少年津津乐道的炫耀品。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认为,“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对时下教育方式的拷问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次质证和思考。所以,只有具有道德性、文化性、人性化、社会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才可能使教育走出沼泽地,走向希望的明天。

作者:郭红心

第4篇:心灵的拷问

《心灵的拷问》

某日 闲来无聊,阅读到《读者》杂志里一篇文章,名为《心灵的拷问》,看过之后,感触颇深,故事是这样的:

“当旅行大巴进入山区一个拐弯处时,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下来。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那辆大巴被山体滑坡滚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了万丈深谷。眼看着自己刚才还乘坐的大巴瞬间化作青烟,这对情侣顿时惊呆了。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初定之后,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有很多人都为这对情侣侥幸躲过一劫唏嘘不已。可那对情侣的答案却是: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会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

那对情侣看似“悖于常理”的回答,我认为这是对人的心灵的一次拷问,并为这对情侣面对灾难首先想到他人的心态感到由衷地敬佩。在现代人人际交往中,尽管许多人都以善良自诩,但当面临利害冲突时,却往往会本能地趋利避害。

慈悲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只有当善意源于自发、善行成为习惯,视“难得如此”为“本该如此”,“为他人着想”才不会是良心发现的一时冲动,而是扎根于心灵中的主体意识和一以贯之的美德。

第5篇:心灵的拷问美文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一个拐弯处时,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隆一声巨响,那辆大巴被山体滑坡滚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了万丈深谷。眼看着自己刚才还乘坐的大巴瞬间化作青烟,这对情侣顿时吓呆了。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这对情侣不无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当时我们正坐在前往一座名山的旅游车上,导游小姐讲到这里,神秘地卖了一个关子,让大家猜猜看,那对情侣会怎样表达自己劫后余生的心语?

在许多有关交通事故的报道中,我们经常会读到因临时变故错过班车而幸免于难的新闻。按常理,一般人都会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大家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很多人都为这对情侣侥幸躲过一劫而唏嘘不已。

不料,这个故事的答案却是: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

传播这个段子的人,都把这件事看作是对人生智慧的测试,而我则认为这是对人的心灵的拷问,并为这对情侣面对灾难首先想到他人的心态感到由衷地敬佩。

睁开眼睛看看,与你同在这个世界的人太多,人际关系也太复杂;闭上眼睛想想,其实很简单,算来不过是本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已。在人际交往中,尽管许多人都以善良自诩,但当面临利害冲突时,却往往本能地趋利避害。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驾座后边的位置最安全?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司机在遇到险情时,会下意识地寻求自保。我们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些许不便,总是非常敏感,而对他人生活中遭受的灾难却往往缺乏感同身受的体验。这说明,慈悲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遇事首先想到他人、每每发自初衷的人并不多见。只有当善意源于自发、善行成为习惯,视“难得如此”为“本该如此”,“为他人着想”才不会是良心发现的一时冲动,而是扎根于心灵中的主体意识和一以贯之的美德。

第6篇:拷问“我的大学”

来到大学已经两个多月了,可是我的心中却十分迷茫!这就是大学生活吗?我想要的大学又是什么样子呢?

从开始上学的时候,周围的人就不断地对我说“: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尽管当时我还小,尽管那时我什么也不懂。却不妨碍我对大学的崇拜与向往!于是,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悄然萌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对于我而言依旧模糊。直到高三的时候,虽然已经是大学前的最后一站,可是我依然感觉大学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尽管如此,大学依旧是我心中的圣地!正是因为心中的坚持,我才度过了高三那段艰苦的时光!成功地挤上了通往大学的列车!

初至大学,虽然我心中有着对家乡﹑对父母亲人的不舍之情,更多的却是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对未来的向往!我就像初生的婴儿第一次睁开迷蒙的双眼,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一切已变得完全不同!甚至有人开始抱怨“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大学!”我也不禁感到一阵迷茫,大学里每天还要上晚自习!大学里还要像中学生那样每天早早的就起床去跑操!不是都说大学里很自由吗?

记得很多人跟我说过“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我却发现大学不是他们说的那样!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的,自从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金贵!每年都有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竟成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果我们的大学过得逍遥自在,那么,我们的未来绝对会很凄惨!

大学本来就是学习的地方!上大学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玩的!是为未来打拼的,而不是来浪费时间的!

清华北大为什么会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呢?看看清华北大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你就会明白了!他们学习之刻苦犹胜高三的时候,绝对远超你的想象!只有这样,清华北大才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同为大学生,应该向他们学习!

我的大学,绝不甘于平庸!我的大学,绝不该荒废!我相信!我的大学将是我未来成功的基石!将是我追逐梦想的阶梯!

第7篇:《电锯惊魂》残酷至极的人性拷问

作者:BlackJac…

文章来源:电影与DVD影碟

喜欢看《七宗罪》?

喜欢啊!

《人骨拼图》呢?

跟风之作,无所谓啦。。。

[没事不要用人骨拼图和Se7en比:)]

好了,下面这部影片你一定会喜欢的!

千万不要被血腥的海报所迷惑,就如先前我对该片的判断那样(误认为会是一个BT,手拿电锯大肆破坏老美的和谐社会。。。扯远了)

实际上,本片根本就没有电锯,手锯倒是有两把。。。

好了,言归正传吧!

先问看官一个问题(就是先前海报上问的):为了活命,你愿付出多少鲜血?! 你还不确定?OK,影片给了你参考......

(以下部分会涉及一些剧情,但是决不会影响你第一次收看影片):

亚当(无业青年扮相)猛然惊醒,确发现自己单脚被铐在了一个废弃的卫生间里...

[影片一开始便使我进入了角色,没有过渡,没有前奏,直接而又震撼!]

四下漆黑,呼救,只剩下了呼救,徒劳,绝望。突然,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别费力挣扎了,你我都已无路可走...

灯光瞬间开启,在亚当对面原来也铐着另一个男子:劳伦斯(浅蓝色衬衫,俨然身为中产一层)镜头跳跃式拉伸,原来两人身处在卫生间两端,在二人之间面朝地板躺着一具死尸!死尸的右手和亚当很近,手里有一个录音机。左手离劳伦斯很近,是一把手枪。死尸头部开花,鲜血流了一地。

[为什么他们会被困于此?为何会有死尸?出路何在?谁在幕后掌控一切?头脑中一连串的疑问来**串,心跳已和当事人同步...]

亚当从裤兜里找到一盘磁带,劳伦斯则找到了一盘磁带,一发子弹,和一把钥匙。但是钥匙并不能打开他们脚上的锁。亚当取到录音机听录音带,一个低沉的声音

要求劳伦斯在8个小时以内杀死亚当,否则他们两个都会死,甚至包括劳伦斯家人(这是后来在劳伦斯钱包发现的威胁信息...)

显然,相同的处境已经使两个可怜人走到了一起,良心告诉劳伦斯,杀亚当来获得自己的生命是不正当的。他们必须要找到其他的办法,逃离这个恐惧斗室。。。

此时,随着二人的冷静,被困的细节也慢慢回忆起来...

好了,关于影片本身的描述,我就此收笔,因为只可意会,不可尽谈啊! 下面是谈一些观后感,看过片子的朋友可以玩味一下:

1.导演印象(詹姆斯·温James Wan)

首先,不认识,没印象,后来看了一些资料,才知这是他的处女作!不禁佩服得竖起大拇指!

引用一段话:编导詹姆斯·温认为自己的处女作最成功的地方是:“剧情的设置可以引起观众想象,想象如果自己处在角色的处境会发生什么事。这种未知的元素会激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你不知道身处何方,将会发生什么,一切都失去控制,这才是最恐怖的。”

的确,本片应该算是一个突破,较之传统的悬疑恐怖片,他更会调动观众的互动性,参与性;内心的恐惧+人性的无情嘲讽揭示 =〉观众自己内心的拷问=〉发自心底的寒意!

2.叙事手法(Memento+Se7en+Identity)

在下学浅,看片至今感觉也就Memento(记忆碎片)的倒叙感觉最“爽”(抱歉没有其他词来形容了)那种倒叙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巧妙,与正叙的结合也是完美无缝。而《SAW》也用到了倒叙这种手法,将警察,“罪犯”,主角的时空巧妙的进行了轮回式叙述,使得情节更加紧凑,步步紧逼!

与Se7en类似,警察,“罪犯”斗智斗勇,现场-〉线索-〉推理-〉验证。。。 只不过,这次参加推理的还有当事人(受害者)自身,临场感陡增!

与Identity(致命ID)相类似的就是各个人物在日常看似毫不相干,但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他们竟然如此相似!谜底揭开时,正在接受的心灵拷问的究竟是剧中人还是自己呢?这也正是我在标题中所写的:残酷至极的人性拷问

3.选择

人生会有很多选择,学校,专业,工作,爱人...

但面对生死,你的选择是什么?生还是死?问得真的很多余,但是,如果附加额外的条件呢?如果是你死我活呢?人类自私的丑恶在这一刻瓦解了,也许真的只有BT才能想出如此震撼心灵的题材~~但,这部影片做到了!

4.结尾

看惯了恐怖片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异形复活,哥斯拉剩蛋,鬼娃生子等等这些意料之中的最后惊吓,但是,请放心,本片的结尾,其出乎意料程度不亚于《第六感》,以至于,在下不忍心在此赎犊导演的良苦用心,还请各位自行观赏那最精心(惊心)的一刻吧!

5.瑕疵

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我们还苛求什么?!

但是,瑕不掩瑜,我还是要提一些我认为的缺憾:

a.另外两起案件的被害人背景应该表述的再详细些,有助于观众对结尾的理解。

b.结尾尽管出人意料,情理上也可讲通,但是还欠有力的铺垫,底牌亮得稍显仓促。

c.开头的发荧光的东西有什么作用,我还没看出来,在此一并指出。

d.情节过于紧凑,以至我忘记吃水果,女友都害怕去厕所了,在此特别B4一下...哈哈

第8篇:拷问校长你的人性在哪里

拷问校长你的人性在哪里!质疑社会的公理

在哪里?

原本以为你还有人性,没想到你惨无人道!简直就是人中的人渣!社会的败类! 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恨一个人,虽然事情不是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感同身受,深深为那个女老师感到愤怒与不值。更感慨,教师这一职业社会认可度下降。 事情发生在5月18号(周五),某女老师为惩罚一女学生经常不写作业,用教鞭打了几下学生手背,出现了淤青。某女老师想和此学生家长交流此事,谁知电话一直打不通,于是交代学生周一让她父母过来。5月20号(周一)家长来学校找到某老师,说她打了她小孩,老师好言说明事情缘由。家长母亲对此愤怒于是动手对某女老师拳打脚踢(该老师无力还手),还要老师当着全班学生面道歉,女老师接受并道歉了,但是家长私下要求索赔2000元钱!事后5月22号校长知道此事,罚该女老师一月工资,并要求其他老师代表送水果去家长家赔礼道歉。该女老师不堪此辱于5月22号下午辞职。该老师只做了一个月,工资结否不清楚。

该女老师走得何其悲惨与冤屈。该女老师是学校的新老师,是一个可爱的小小的女孩。当任三年级的班主任,就职一个月以来每天尽心尽责。为此校长还特意夸奖该女老师。该老师也得到其他老师的认可和赞扬。没想到出现这种事,而且校长是以如此手段来掩盖,让老师蒙受此辱与寒心。

我想拷问:校长,你的人性在哪里!难道那位老师做错了?学生不写作业惩罚一下难道都不可以?那位老师尽力做到让家长知情配合,但是那位家长明显是来闹事敲诈,丝毫不讲理,而且对老师加以侮辱勒索。错在老师不该管她小孩作业学习了?你不站在老师这边客观的处理此事,反而不问缘由教训老师,逼迫老师,请问:你的品格在哪里?你的人性在哪里!一个学校有你这样的校长,让老师何以生存!

当今社会,指责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颇多。但是我想问:你们有没有去认真区分体罚和惩罚?教师教育学生用的都是体罚吗?对于不同的孩子用的是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某些顽固学生使用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古语有云:不打不成器。孔子曰:因材施教。难道你们家长每天用平和的语言、温柔的举止就教育好了你们的孩子?你们怎么可以用个别案例来否定社会全部的老师!再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就不能配合老师工作?相信老师能把你的孩子教育好?都说老师不容易,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需要辛勤的汗水,呕心沥血。有人评论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聚成灰泪始干”“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只有园丁的不断浇灌才有花朵的绚烂开放”。更有人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伟大的”这么多的赞美赐予了教师,其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教师诸如曾文忠老师,每年都有西部支教的老师,他们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的就是那些渴求知识的眼神。

而今,教师又得到了什么?是孩子的调皮与不懂事,是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与侮辱,是校长的不人道的逼迫与压榨,是社会的误解与否定!老师们多么寒心!这样下去,教育何以发展?教师何以生存!我倒想质疑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公理!还有没有正确的认知!

第9篇:大学生思想汇报:人生价值的的拷问

敬爱的党组织:

回首这将近两个月以来的学习和工作,我觉得自己真正的是受益匪浅。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进步了许多,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工作能力上也有所进步和提高。

作为小组长,我必须承担起自己肩头的重任,对整个小组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密切配合班主任刘老师和班委的日常工作,尤其是搞好筹办两期分党校报记开展文艺晚会的工作。我和大家相处十分愉快,不仅结识了好多的朋友,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值得我学习的,而且在与大家的相处中收获了成长的快乐,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每时每刻都严格地要求自己,从不同方面提升自我,才能够符合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要求。

在对整个小组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的过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无微不至的帮助。特别是苏晓琳同学工作十分的辛苦,每周负责稿件的统计和宣传方面的相关事务。赖华同学除了搞好整个班级的工作之外,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积极地参加小组的文艺节目的排练工作,他还是剧本的作者和剧中的主人公的扮演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组的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大家投发稿件都非常积极踊跃,作为组长,我觉得应当起表率作用,累计投递稿件达篇,中投稿件达 篇。

在大家的共同商讨之下,我拟定了社会实践的活动策划,并且做了前期调查工作,将社会实践的地点和时间确定下来,并且及时的通知大家,要求同学们事先了解关于伏虎山烈士墓群的相关信息。出发时正好是中午,大家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步行前往烈士墓。大家在烈士们前宣誓,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和向先烈学习的坚定信念。大家回忆往昔,生发出对革命烈士和我们党的无限热爱之情。

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究称霸中原,成一代史传佳话;今革命志士壮怀激烈,抛头颅,洒热血,书写铁血丹心。吾辈理当牢记英雄事迹,披荆斩棘,何惧艰辛;承继先贤遗志,奋发有为,再续辉煌。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使它能够永远地迎风飘扬,是他们的义胆忠肝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我们组排练了展示我革命英雄方志敏忠肝义胆的短剧,大家为了这场戏,牺牲了中午的休息时间,顶着炎炎烈日坚持排练,体现出浓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氛围。该剧讲述了我军高级将领方志敏同志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奋战七昼夜,不幸被叛徒出卖,囚禁在大牢里,但是他宁死不屈,坚持与反动派做斗争,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骨气和无所畏惧的可贵品质,最后在高昂的国际歌中,他们高呼“民主自由万岁”,倒在了血泊中。

在首届文学院分党校举办的文艺汇报晚会上,我们组全体成员精诚团结,以精彩的表演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赞赏和刘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在此,我首先要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强有力的臂膀,我们就无法托举起美丽的天空。

其次,我要对自己的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以后与大家更好的相处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花样的季节中,我们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欢乐,没有源头活水,哪来涓涓细流;正本清源,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涂抹那片火红,让共和国的暮霭更加绚烂。

汇报人:xiexiebang

小编为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思想汇报: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三单元作文下一篇:美丽中国与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