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论生活化教学让初中历史课堂更精彩

【摘要】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在,存在于现在人的思维中,表现于现在人的行为上。学习历史,不仅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回顾,更是要去承接这种情感,铭记一些事件,更从这些事件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在的一些行动。初中历史教学要在遵循教学三个目标的同时,更要突出特色化教学,以生活为中心,将看似“虚物”的历史,真实地再现于生活中,成为一种实在的影响。本文笔者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意义的阐述,以及几点教学建议,旨在让初中历史课堂绽放光彩。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初中历史 多媒体 故事历史是一种故事,只是它更加真实,发生在昨天;历史是一种记忆,只是它更加重要,发生在那时;历史是一种铭记,只是它更加虔诚,被人民所记录。历史的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能知道发生了很久的事情,甚至是能了解更多的细节,仿佛自己可以是一个“巨人”,俯瞰历史情景。初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将这门知识作为一种负担和压力,去记忆,去重复性做填空、简答和选择,似乎只是存在于试卷上的一门学科。这样的理解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产生了不好的学习印象。生活化教学回归了历史本质,提高了历史学习的真实性,和生活联系,增加可理解和记忆的点,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一、生活化教学,听教师讲故事

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听教师讲故事,而且每每到讲故事的时间,学生总是精力集中,用“好奇”眼神看着教师。那为何不将历史课堂改成教师讲故事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学习历史就像听故事一般。这要求教师要先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对每个教学细节都能够有很好的掌握,这样才能将教材内容讲解地如同故事一般精彩。把历史课变成讲故事课,拉近了历史的亲切感,这本事就是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用更多熟悉的角色和生活化的理解来学习历史,充满探索的趣味。听教师讲故事,非常锻炼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不仅注意一些词汇的加入不能改变历史本身,还要在音色和音调上下功夫,使得自己的讲解可以更具感染力。如果有条件,必要时,还可以给自己的“故事”培养背景音乐,使其更具感染力,讲故事的效果会更好。这种方式最接近学生本身对故事的一种好奇,最容易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元素,也是比较有教学成效的。

二、生活化教学,听学生讲故事

听学生讲故事,也是一种教学主客体的转换,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感受到自己作为课堂主人的一种自由和责任。当然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所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产生更多的知识火花。历史也可能是口耳相传的,也许经过“添油加醋”,但是总会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让学生作为故事的挖掘者去寻找历史,从自己父辈的嘴中去获得。首先学生获得故事,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教材中的历史背景,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在建国时期的一些故事,是自己的爷爷,或者是那一辈的人经历过的,印象很深刻,描绘起来情感也是非常真挚。学生听这些故事要更加容易激发相应的情感,在再次传递给其他人的时候,情绪也会有所波动,这就起到了一定的学习作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根据课堂内容设置一个主题,讲学生的收获转化成他们自己的东西。随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交流,一些错误的历史信息也会被排除,一些单薄的历史会被丰富,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大表现。

三、生活化教学,再现历史情景

真正地再现历史场景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虚拟的历史场景还是能够展现的,而且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科技进步的成果-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用图片来展示历史的现有资料,通过视频来展示历史的脉络痕迹,通过语音来发现历史的节奏。多媒体使历史重现于学生眼前成为可能,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激发情感。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如视频、图片等,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进程。也是对历史情景的一种再现,更接近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利于发挥教学指导意义。生活化教学,需要这种历史直观性,在直接观看历史的同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产生生活化的理解角度,便于记忆,更能实现系统性的历史知识学习。

四、生活化教学,结合社会实践

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种行动。过去的历史对现代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初中生应该能发现这种影响,并且落实到社会实践之中。社会实践可以是宣传历史,对于历史中一些重要人物,将他们令人钦佩的事迹再次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以“林则徐”为中心,将他禁烟过程的艰难和最后的壮举做成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在小区中进行展示。还配有吸烟的危害,也是对社会禁烟,少烟的一种呼吁,让每个人都能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最后还进行了活动的升级,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叙说禁烟的故事,吸引了很多的围观群众,他们也自愿签下了“戒烟”的意愿书,孩子们对他们的感谢更“重申”了这种意愿,效果非常好。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他们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或者是对这个人物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自己在生活中一些习惯和认识的养成,促进其健康成长,影响周围的“成年人”。

五、生活化教学,多学科綜合开展

历史学习的生活化教学,不是一门学科的任务,因为知识是相关联的,特别是结合实践时,总是需要其他学科的帮助。这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历史的生活化教学,往往会涉及到数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计算和图形的设计等;历史生活化教学,往往会涉及到语文知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文字叙述和语言逻辑等;历史生活化教学,还会涉及到美术、体育、音乐等,这些都成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完善历史学习过程。因此,建议教学时注意多学科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运用了这一学科的知识,又要模糊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其应用更加自如。例如对历史活动背景音乐的收集,学生必须在清楚这一历史事件所激发的人们的情感的同时,才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并且可以对应相应的音乐情感,铺垫学习基调。多学科综合开展,是一种学习面的铺展,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从单纯的知识关联发展为行动关联,最后成为一种思维关联,使得知识之间的纽带更加强劲,不仅实现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六、生活化教学,主张学生自主

生活化教学,采用生活元素拉近历史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可以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就能去初步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甚至是懂得历史。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要完成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引导工作。这时学生要作为课堂的主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主要原因是,生活化教学往往会安排比较多的活动,如果没有积极参与的心情,甚至是应付状态下,其效果往往是“浪费时间”的。所以,不论是采用何种生活化教学的手段,第一步都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比较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语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切入。或者是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这段历史,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等。主张学生自主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作为一名旁观的指导者要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理解这些知识,甚至比教师指导会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生活化教学让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完全改观,从一个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求知,从室内学习走向室外,从单一学习变成综合成长。教师要帮助学生激发历史情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1]王永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浅探[J].成功,2011,(16).

[2]石毅.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4,(105).

[3]王伟君.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0,(9).

作者:王贺强

第2篇:朗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摘 要:新课标中指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活动要合理设计,更要重视朗读,要保证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感受,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并让学生受到情感价值的影响、熏陶”,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常听见高亢的读书声,但是这种书声无法感受到文本的情感价值,所以朗读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发出内心的呐喊,向听者传达情感。本文主要探讨朗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课堂;精彩

前言

语文朗读教学中,形式不能体现出朗读的价值,要体现朗读的价值,就要引导学生真正的地走进文本中,带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发挥朗读的价值,真正的读懂课文,朗读实际上上对文本的二次创作,通过有效朗读,可以体会到文本中的价值、内涵、情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和作者达到思想共鸣,抒发自我情感。

一、深挖词句,读出内涵

对全文的理解要先对词句进行理解,盲目的朗读是没有效果的,只有理解词句含义,才读出文本内涵、价值、思想,对文本词句的理解是朗读的开始,朗读过程中要想找到文章切入点,通过对文本重点词句的分析、感悟,从而在朗读中形成整体感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朗读效果。是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中心词记忆分析、理解、探讨,激发学生共情能力,让学生透过中心词理解文本情感价值,继而有感情的朗读,完成高效的朗读活动。例如,在学习《荷叶圆圆》一课时,朗读指导作为课程重难点,在朗读活动中,唯有分析词句内涵,引入词句的意境,才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词句将学生对应的情境,从而就会提升朗读的韵味,比如,对“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一句,教师就可以分析词句和意境,学生理解雨滴在圆圆的荷叶中轻轻滚动着,十分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亮晶晶的,像是晶莹的眼珠,接着教师通过指导朗读:“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让学生了解朗读时的语气、语感等,教师接着说:“雨滴躺在荷叶上,假如它有生命,它会想些什么?你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雨滴轻松的躺在荷叶上的感觉吗”,通过层层递进的阅读,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其中情感价值,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情感感悟的难点。朗读指导主要是对文本词句加以分析,让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价值,体会传达出来的喜悦之情。另外,在阅读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分析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贯通全文,感悟文章内涵、情感,继而提升阅读活动的效率。

二、示范朗读,品析文本意境

通过教师的范读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有限,无法理解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虽然课本的事和景度来源于生活,但是学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经过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带动学生情绪,激活学生朗读兴趣。教师的范读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文本,对文本与足够的理解,才能入情入境的朗读,教师要把握文本层次,情感层次,抑扬顿挫,突出重点的朗读,要通过情绪、语言、语感将文本的喜怒哀乐传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感受文本价值,范读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神情、动作、语气、语速,对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要合理把控,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将学生带入阅读中。教师范读完成后,由学生范读,通过随机点名,让学生朗读,指导其他学生感悟、观察、体会,学生的朗读虽然不是最为有力的范读,但是重在学生在情感、认知上存在很多相同点,所以学生的范读极有价值,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范读加以点评,进而在点评中提升学生朗读技巧。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通过完全的情感投入,绘声绘色朗读中,学生被带进了情境中,了解了陶罐的谦卑和铁罐的傲慢,当教师范读完后,台下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经过教师的范读,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内在兴趣,让学生放下自我,投入朗读。

三、用情促读,感悟文本韵味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经验,这 从而助力学生朗读,在朗读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把握文本内涵,体会、分析作者语言文字的深层价值、思想,才能读出文本韵味。例如,在学习《父爱之舟》时,用“情”贯穿朗读,在读中感悟情感,通过层次性的朗读指导,分别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了层次性的分析,在阅读中,先进行了通读,把控朗读的节奏、语调,最后分析文本的感悟,经过思考、朗读等活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在朗读中渐入佳境,对文章情感的把控也逐渐深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先让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寻找自己和父亲的影子,接着让学生联想父亲和学生的相处,通过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觉得你和父亲的什么事情最暖人心,通过教师的层层设计、带入,学生真正领会了文本的价值,体会到了“父子情深”思想情感。在这样的情感感悟到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此时的朗读更加地专注、深情,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实践中理解了文本的语言文字,朗读出了文本意境、情感、升华了自我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感悟能力不足,生活经验也不足,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引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通过实践才能提升自身朗读技巧,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冯玉芳,吴伟.朗读,让课堂更精彩—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朗读[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2):36-37.

[2]丁亚娟.“讀”树一帜,让语文教学更精彩—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08):78.

作者:阮宝香

第3篇:自主式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提倡并实践着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局限于单纯的语文知识的灌输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品味美文。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著名学者郭启宏曾介绍读书四法:一日“信马由缰法”。有兴趣就读,无兴趣就歇,轻松自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二日“蜻蜒点水法”,不求甚解,随意浏览。三日“改弦易辙法”,一本书读来无味,马上换书。四日“囫囵吞枣法”,只是一路读过去,不理解处且放过。其实,这些读书法就是对自主式阅读的一种倡导。

相信有不少教师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尽管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吕叔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谈到,少数语义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国外阅读学研究曾发现一种有趣的“杰克现象”:一名叫杰克的学生常常抱怨语文太没味道,不精彩。教师都认为他缺乏阅读兴趣。然而在家中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至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则广告,他都百看不厌。有人发现,即使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学生在课外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一旦人选教材,到了课堂上,就变得索然无味。有人把这种有趣的现象形象地概括为“课内的海明成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更精彩呢?因为它是一种自主式阅读,是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获取新知,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学习新思想,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娱乐审美。相反,现在的课内阅读,很少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有些节选的课文缺乏完整的语境和阅读情境,而且不以内容为关注核心,附加了过多的理性思考和形式化操作:语法、修辞、逻辑、艺术特征及字、词、句、段、篇……学生在阅读时总是带着任务吃力被动地阅读,总想微言大义,分别提炼出主题、段意、辞法等,这样,他们就难以沉浸其中,体悟文章的情感内蕴,享受读书乐趣。阅读变成了训练,训练就成了做题。把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把启迪心智,提高感悟世界、认识世界、表述世界的能力全都抛弃,这是违背阅读规律的。纵有好的阅读材料,经“煮鹤焚琴”式的教法“加工处理”后,已变得面目全非,味同嚼蜡。这样的“课内阅读”必然是乏味枯燥和令人厌倦的。让学生毫无兴趣地硬着头皮学习,那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要大打折扣了。

自主式阅读不但可以使人享受读书乐趣,养成读书习惯,而且还可以使人的语文读写能力、人文素养等真正发展成长起来,无论是学有所成的作家、学者,还是政治家、科学家,甚至中学语文尖子,都有过大量自主阅读的经历,可以说,是自主式阅读铺就了他们的成才之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靠学生在大量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靠教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

虽然课外阅读更多地体现了自主式阅读,倡导自主阅读并非不要课内阅读或不学课本,并非要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自主式阅读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在重视课外阅读的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增强课内阅读的自主性。

课内阅读应让负载信息量的、以关注内容为核心的感受式阅读占主导地位,尽量多给学生独立读书、体悟、品味、背诵的时间,注重阅读的整体美感。教师积极发挥组织、引导、激励作用,不排斥必要的讲析、点拨,先宏观,再微观,以全局性问翘带动学生对教材的整体理解、把握,精彩细节处,简要点拨,恰到好处,对学生的技术操练,不一味追求讲深讲细,更不能把学生讲腻,要使“课内的海明威变得比课外的海明威更精彩”。

另外,教师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开设佳作欣赏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自主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寻找佳作,在课堂上朗读。然后组织学生畅谈读书体会,珍视体悟理解的独特性、差异性,鼓励新颖、独到、有创意的见解。这样鼓励学生精心挑选、大量阅读,做到读、思、评相结合,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 编 涵 冰

作者:时永娟

第4篇: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阳泉十六中学 桂芳

摘 要: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重要的训练。中学生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情感的激发熏陶;掌握语言的规律;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也靠读。进行朗读教学,主要从朗读的方法上进行合理的指导,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在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精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只有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呢?我认为,朗读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上。于漪老师也曾谈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可见,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就必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什么是朗读?朗读就是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并受到思想道德及美的教育。一篇课文的教学效果,与朗读的质量关系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质量的朗读就意味着教学已成功了一半。

原苏联著名政治家、文艺评论家卢纳察尔斯基说:“许多隐秘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一切心理上的奥秘都在那种文学作品诵读的高度修养中弄明白了。”许多中外的文学家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朗读实际上是他们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个重

1

要组成部分。唐代的白居易不是曾经多次将自己的诗诵读给老妇、老叟听么?这其中固然有追求通俗易懂的因素,但通过诵读来增强艺术效果却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中国古代文人学习时不是特别注重吟诵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譂,”是人人知道的名言,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俄国诗人普希金则是反复诵读自己所有新作品。他边诵读,边核对内容与形式的准确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作为一个再现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艺术家,就不能不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学生不知道应该按课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更不知道怎样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多次听课,偶尔听到一两次老师让学生起来读文章,结果那位学生将句子读的支离破碎,随意加减字词,掌握不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音也过小,更谈不上感情。象这样,连基本的课堂教学都难以正常进行,又何以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情况,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朗读教学。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对朗读重视的程度及自身朗读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课本有如剧本,那么教师就是演员。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课文内在质量固然是决定因素,但是,朗读作为艺术的再创造不仅可以使课文本身的内涵表现得更为丰富和完美,而且可以弥补课文本身的某些缺陷,从而增强课堂效果。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象优秀朗诵家那样做到声情并茂,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并使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却是可以做到的。这里,决定的因素在于教师本人是否 2

真正把朗读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要想感动学生,教师自己先受到感动。这里,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进入角色是首要一步。在讲授新课之前,我通常先查阅有关资料,再认真阅读几遍课文。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进入角色,通过朗读检查自己是否把握住了分寸。这样,在课堂上,我就能很快进入课文的规定情景,以富有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在讲授《最后一课》、《听潮》、《安塞腰鼓》等课时,我的感情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忽而低沉悲愤、恬静柔美、忽而震撼有力,而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每当读完课文,学生们呼出常常一口气时,我就明白,我的范读已经受到了预期效果。

二、方法多样,提升能力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朗读方法多样化,归纳有以下几种: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个体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如果让学生学有榜样,除了模仿教师外,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读录音,还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听广播或欣赏电影、电视中精彩片段的对白,进行朗读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尽快提高。比如,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 3

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又如,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海燕》、《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 4

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天上的街市》,我就是郭沫若;朗读《饮酒》,我就是陶渊明„„我的语文课堂,因学生流光溢彩的朗读而精彩

四、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小石潭》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小石潭。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总之,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朗读意境,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 5

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又有新的内容。这种“新”就是要将教师的示范性的读与学生的高质量的读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由于习惯的影响,有些教师常怕耽搁时间而越俎代庖,这势必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在教育大改革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第5篇:成语,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成语,让语文课堂充满精彩

顺昌县际会中心小学 祖雪英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说话写作中合理地运用成语,可使语言表述更生动,形象描述更具体,情感表达更真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成语,透视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感;凭借文本,走进成语世界,感受成语魅力,可使阅读教学更精彩。

一、 放飞想像、感知成语

教材中“读读背背”的成语编排是独具匠心的,往往按照一定的主题有选择性地把成语汇织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无穷而独特的想像力,用自己纯净的心灵去触摸成语深处,从而扣动学生的心弦,获得起美的享受。

以一年级第一课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为例(春暖花开、山清水秀、春回大地、百花齐放等)学生认真投入朗读之后,我便问学生:“读了这八个成语之后,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向大家交流一下。”问题一出,学生都像炸开了锅一样,我说,你说。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副图,山上的树木绿绿的,山中的泉水清澈见底,还不时传了清脆的鸟叫声„„”有的学生说:“春天到了,山上的树木变的绿起来。”总之,答案是丰富多彩,许多都是由成语的内涵发散而来的,这也为学生理解成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学生感知一个个生命光华的成语,从而惊讶于成语的魅力,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为进一步感悟成语、积累成语、理解成语作好铺垫。

二、 激发兴趣、积累成语

1、动作演示成语:课堂上要学习成语:言行一致,口是心非;春风得意,垂头丧气;艰苦朴素,花天酒地;以理服人,蛮不讲理;大公无私,营私舞弊。这么多成语一下子涌过来,真有点应接不暇。按以前的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都借助词典弄懂含义,上课只要稍加点拨,再读一读,记一记就行了,可总觉得有些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测试下来效果并不好。对!我们换个方式学成语,不直接说出含义,想一想这些成语我在生活中、书本上、电视里有没有见过?如果熟悉,可以通过你喜欢的方式,如表演、讲故事、举事例表现出来,好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学生甲先发言:“我从电视上看到包公断案,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他的亲戚犯法也不放过。而一些贪官则营私舞弊,犯法的人送了礼,就平安无事了,真是可恨。”好小子,他一连说了两个成语。话音刚落,学生乙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老师,我来表演自己考了高分和低分回家的样子。”说完,上演了“春风得意”和“垂头丧气”的样子,赢得了一阵掌声。学生丙也不甘示弱,讲起了自己在课外书中了解到雷锋叔叔生前艰苦朴素的事迹。

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有些枯燥的词语积累变得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将成语记在了自己的脑海中。这不仅积累了成语,同时也更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讲述成语故事:许多成语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个个精彩的小典故,学生只要知道了故

1 事,便从中知道成语所表达的意思。对于此类成语,无需过多的引导,教师只要向学生生动的讲述成语故事,学生就自然知道成语的意思了。如学习“胸有成竹”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讲北宋名画家文同画竹子的故事;学习“拾人牙慧”这个成语时,我就给学生讲讲晋朝的殷浩批评韩康伯自鸣得意的态度;

3、正确书写成语:我从《语文世界》里找来一篇奇文《广告人的情书》,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读出“破绽”,使那些经“易容术”妆饰过的成语恢复原貌。请看开头:“亲爱的:当衣衣难舍的深情化为天尝地酒的思恋,我只想咳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鳖来无恙?”仅仅一句话,就连用了四个成语,用幽默的笔法尽情调侃讽刺满脑“创意”的广告人,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还可以找找广告语中用错的成语,如:“蚊香广告:金鹿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工行广告:工到自然成,等等。

4、成语接龙游戏:先给出一个成语,让学生运用顶真修辞往下续。如“入木三分——分秒必争——争长论短——短兵相接——接二连三——三思而行——行若无事——事出有因——因祸得福——福无双至——至高无上——上下其手——手疾眼快——快人快语——语重心长——长驱直入”,这种练习既考平时积累,又锻炼思维,况且答案丰富多彩,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趣味成语,学生见而乐之。

三、创设情境、理解成语

课文中的不少成语,折射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人物的丰富情感。对此,可引领学生凭借成语,联系课文,深入探究,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从而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领悟语言的情感内涵。

如人教版第12册《穷人》一课: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句中的“心惊肉跳”,暗示了事情的特殊背景,突出了桑娜的极端恐惧,反映了桑娜家中的贫寒,凸显了桑娜对丈夫的关心。理解这一点,对理解桑娜“抱回孩子”表现出的果敢和善良颇为重要,对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如果你就是桑娜,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想,丈夫啊,海上风浪这么大,天又冷又黑,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生:狂风啊,你快停下!波涛啊,你快平息!让我丈夫平平安安地回家吧! „„

师:是啊,此时此刻,桑娜担心的是丈夫的安全,期盼的是丈夫的回家。从“心惊肉跳”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桑娜家生活的贫穷,生计的艰难。天气这么恶劣丈夫还出海打鱼。

生:我感受到桑娜的善良。她的善良除了表现在对丈夫的担忧外,还表现在对西蒙的关心上。她提着灯去看丈夫,到了西蒙家门前就想起了傍晚想去看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去世了,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走进情境,由“心惊肉跳”揣摩人物心理,

2 从而走进了桑娜的心灵世界,真切而具体地感受到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忧、对邻居的牵挂、对西蒙两个孩子的关心。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通过课文内容的处理,借助语境,引导学生运用成语,以促进内容的感悟。如阅读《将相和》中“完璧归赵”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成语填空:①秦王写信给赵王说以城换璧,赵王认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 (左右为难);蔺相如认为还是去好,而且认为完全可以不使璧白白落人秦王之手,显得那样样 (胸有成竹)。②蔺相如见秦王一心赏璧,无心交城,便假说璧有斑点, (轻而易举)地把璧要了回来,这是 、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③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用的是 (缓兵之计),这样可赢得时间来个 (金蝉脱壳)。

四、利用生活、运用成语

成语,在中国文学中一枝独秀,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迁,经历了时间的雕琢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具有及强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对生活凝练、生动的反映上。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利用生活,撷取有用资源,让成语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最恰当的“亮相”,使学生感受到成语的生命活力,从而学会运用成语。我想,这也是学生学习成语最根本的用处,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

我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其中一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当分析完诗句,我问:“同学们,我们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杜甫此刻的心情?”有人,回答“欣喜若狂”。于是,我在黑板上认认真真地写下“欣喜若狂”四个字,于是,我又问:“那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会让人欣喜若狂吗?”学生甲学急不可待地说:“我从电视中看到“申奥”成功的那天夜里,人们都激动得又叫又跳,这一定是欣喜若狂。”没等他坐下,学生乙又开腔了:“我以前考试总是粗心大意,上次测验我通过努力终于考了甲,当时兴奋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敢快告诉别人,老师,这也是欣喜若狂吗?”学生丙干脆站起来对着同学们手舞足蹈起来:“我爸爸就有欣喜若狂的时候。每次看球赛时,只要中国队进了一球,他就会兴奋得大叫:进了,进了!然后抱着我转来转去。”学生丁也不甘示弱:“昨天,我和老师下象棋,赢了老师,当时我围着操场满地蹦跳,还大声地喊:我赢了,我下赢老师了!这肯定也是欣喜若狂。”

此时,抽象的成语不用多讲,早已在孩子们脑海里鲜活起来,成为了内心情感的抒发,生活经验的提炼。他们的发言就是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诠释着这个成语的内涵,比老师讲要高效的多。

学生用成语描述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成语的精妙,并真正实现成语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从而产生热爱成语、热爱祖国语言的内驱力。

第6篇:本色语文,让课堂更精彩

[摘 要]本色语文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点拨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整体设计与动态生成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有时间读读、想想、说说、议议等,这样才能焕发课堂活力,使语文教学质量真正有所提升。

[关键词]本色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4-01

本色语文,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形成,追求的是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风格。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们似乎离开了多媒体、离开了课件就无法上语文课了。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学生是否会有收获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这种情形下,追求本色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如何进行本色语文教学呢?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

“书声琅琅”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把学生朗读与静思默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读书,又可以使学生在静静思考中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先学生试着自己读,把文章读正确、通顺,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尤其是在读到“蜜蜂一样嗡嗡”“小鸟一样啾啾”这些地方,许多学生模仿着这些小动物的声音,读得惟妙惟肖。在学习第三小节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明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的?课文在描写这部分的时候,主要采取了哪种描写方法?”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静默思考,获得了对所学内容的深切感知,教学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据课文的特点,采取了有感情朗读与静思默想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既活泼又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点拨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点拨与引导,但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点拨引导,又要给学生有充裕的自由读书的时间。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提升。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g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在汇报交流的时候,有的说自己喜欢刘备,有的说自己喜欢诸葛亮……为了使学生把握住阅读的重点,教师及时引导:“你为什么喜欢刘备?能说说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再次回到课文,找出描写刘备的细节,体会到他是一个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人。这样教学,既民主又集中,有效避免了学生东拉西扯等无效教学现象的发生。

在教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必要点拨引导有机结合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真实、有效。

三、整体设计与动态生成相结合

在本色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还要随学而动,及时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发现或者意外情况等,并带领学生用心去感悟、体验,使学生对文章的观点、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知。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在预设时,笔者本来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画出文中写彭德怀语言、动作的词语,仔细品读,并说说从中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读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马上提出问题:“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吗?既然爱,为什么又要杀掉呢?”他的发言引来了许多同伴的随声附和,他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老师。这时,笔者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彭将军到底是爱还是不爱大黑骡子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杀掉大黑骡子之前,彭德怀是怎样对待大黑骡子的句子;再找出杀掉大黑骡子之后,描写彭德怀的有关句子。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从文中的“悄悄” “塞进” “发火” “吃不下” “端开”等词中读出了彭德怀是喜爱大黑骡子的。这样教学,就把教师的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从案例可以看出,当学生有了阅读的方向时,教师要在考虑学生需求与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预案,真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样的教学才有效。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以及学生的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有时间读读、想想、说说、议议等,才能焕发课堂活力,使语文教学质量真正有所提升。

(责编 韦 雄)

第7篇:利用PowerPoint,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利用PowerPoint,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张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开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由于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电化教学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硬件配套的数字媒体资源成为教师们的新宠,在网络中越来越多的被上传下载,教师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所需的媒体资源备课。

“上课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通过课堂教学挖掘出教材的内涵,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艺术效果呢?我认为,沟通人们的各项官能,运用直观、形象的影视图片,将知识高度浓缩、简化,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教与学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组合,这样就会产生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在新形势下,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理论创新进行着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大多局限于以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来补充课本教学的不足。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作者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教育研究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多媒体计算机把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愿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让学生调查宇宙同地球的关系,在课前播放,使学生的兴趣大增。

2.利用学校信息化环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丰碑》一课讲述了一位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年代的特定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我在教学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一边请一个同学读,,一边演示我制作的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上;慢慢地,树干变成大雪覆盖的云中山,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透明的丰碑矗立在云中山上。同时,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这画面、这声音强有力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时,学生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对整个红军队伍、对无数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再如,我在教学《南京大屠杀》时,提前一天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电教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美,再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许多学生边看边流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有感于心。

总之,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给学生激发兴趣,创造思维机会,创设思维环境,其直观、形象、生动的动态教学方式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愉快情绪。

第8篇:多媒体课件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平谷六小林志英

【关键词】课件情境精彩

【摘要】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有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就成为了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鉴于这种形式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这种形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有力的捷径。

一、动画课文,使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让他们复述或背诵刚刚学过的课文,都会感到特别困难。相反,如果让他们讲述他们所看过的动画片,哪怕是几年前看过的,他们也能完整具体、 1

有声有色的讲述完整。小学生年龄小,爱看动画片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把学习课文与相应的动画片相联系,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如在教学《鹬蚌相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等课文时,我在上课过程中适时播放相应的动画片,并配上课文的文字、朗读,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吸引力,调动主体投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把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可想而之,新颖有趣的动画效果定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兴趣和好奇,调 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身临其境,使学生愿学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内容是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课件又为教学输入了鲜活的血液,提供了丰富的影象、音乐资料,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教学化天涯为咫尺。

例如,在教学《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课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身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光凭书中的语言文字去 让学生想象那里的美景,这是很难办到的。这时如果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这些自然风光,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象,就会自然置身于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不难想象,此时学生学起课文莱,就不会再对书本上的文字感到陌生和遥远了。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理解课文,也为教学营造了美的环境,使教学目标在十分优美和愉悦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三、形象演示,使学生易学

变抽象地说教为形象地演示是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特色。在小学有一些课文中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这些道理仅仅依靠教师苍白的说教,黑板加粉笔,是很难给学生解释清楚的。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切为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像的移动、定格、同步解说等手段制作的课件在教学,《黄河象》《捞铁牛》等课时,形象直观的演示使课文中抽象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浅显,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

四、影片播放,使学生激情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相结合的功能,将影视作品制作成VCD各式的文件进行播放,不仅能使学生乐学愿学,更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董存瑞》等课时,就可 2

播放有关影片片断,使学生犹如走上战场,走近英雄,感受那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举,从而激起了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显示出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强大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精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做信息社会中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第9篇:多媒体教学让高中语文课堂更精彩

单位 当涂县石桥中学 姓名 霍 寅 根 职称 中 学 一 级 联系方式 13865552563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多媒体会让高中语文课堂更加绽放光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媒体 情境

创新

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工具及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手段之一,其有着演示方式形象生动、包含信息容量巨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如何有效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自然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多媒体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帮助:

一、拓展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更新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通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书写板书,便于学生做好笔记,这不仅浪费时间,还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也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但是那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只能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单单依靠听和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生动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其中利用图片、声音等进行大量的课外知识链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而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一改平时单调的听和写的学习方法,可利用多种感官(比如听觉、视觉、运动觉等等)来参与学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可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且记忆深刻。如在《荷花淀》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来展示那“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那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随后转入《白洋淀》中展示的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用优雅的音乐伴着白洋淀的图片,加上教师对课文的描述,学生情不自禁的就融入到了课文学习中。

信息化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这种信息化教学,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而真正贯彻执行、为大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因此,信息化辅助教学很快在中国大地发展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愿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

有的教师以为,信息化教学效果很好。于是,他不分课型,也不管学生是否适合上信息化教学课,“坚持”堂堂必上信息化教学课。其结果是,自己由于整天忙于开发研制教学课件,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这样长期下去,他开发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虽然大大提高了,但他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却下降了。这还不算,更可怕的是,由于堂堂上信息化教学课,而上课模式却是一成不变,了无生趣,学生也越来越讨厌他的课了,其教学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确实,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也好,网络环境也好,大多数教师使用的仅仅是它的演示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就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那么,怎样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由“拼凑”提升到“整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寻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教学模式。

三、融声像图文于一体,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若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插入相关的优美图片,在进行朗读时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来作为配乐,由此来生动展现课文的意境以及音韵之美。这样融声像图文于一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如进行《蜀道难》的教学,教师可先将有关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插入比较雄浑的音乐来配合朗诵,学生便能在这一情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深切的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陶冶了情操。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 3

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也可用于加深学生理解,在涵咏文字后,再播放。

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从思维方面来看,关键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多媒体恰好能帮助学生再现形象,从而准确甚至深入理解。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象“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等语言优美形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个比喻句写得形象、新颖,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作者在这里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更是独特新颖。在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出现相关画面或FLASH,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生们倾听着优美的课文朗读,伴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悟着这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总之,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易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涵咏。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感受能力,而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养成一种惰性,因为有画面,绝对不会在乎文字,而将对文字的注意力转移到画面上,时间一长,学生喜欢语文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喜欢影视,不知不觉中将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主体性给偷换掉了,无形中也就暗合了当前所谓的“读图时代”。而传统中的“青灯黄卷”和把全身心 4

融于文章字句中的至纯至美的情境已很难出现,严重影响与制约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因此,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展开阶段,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我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轻点鼠标,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面对如此神奇的景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了,兴趣陡然高涨,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是中性的,利用得好,对高中语文教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的不好,也会有消极影响。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要抓住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它来优化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多媒体会让高中语文课堂更加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施妮《激活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浙江城乡规划管理条例下一篇:旅游产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