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故事成功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面试故事成功

演绎大众品牌成功故事

2003年11月,四川卫视提出“大众消费品牌成就者”的营销定位,成为全国首家明确提出营销战略的电视媒一体:2005年9月,四川卫视推出“中国故事特色频道”的频道定位,成为全国第一家将营销战略升级到整体战略的电视媒体。

从“大众消费品牌成就者”升级到“中国故事特色频道”,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四川广电集团陈华书记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电视广告市场清醒认识的结果:那就是要让四川卫视在众多的上星卫视中成为一个品牌卫视,必须找到四川卫视的明确定位,提高四川卫视的社会关注力,打造一流品牌卫视,进入传媒界第一阵容,把四川广电集团短时间内做强做大。因此,在克顿顾问的协助下,经过详细的分析、仔细的论证.并通过前期实验,四川卫视提出了一个长期坚持、不断深化的战略定位,

一、四川卫视“中国故事特色频道”是长期聚焦“大众品牌”的结果

2003年底,四川卫视提出了“大众消费品牌成就者”的营销定位,在近2年时间的广告营销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大众品牌在这个平台上集中,我们也由此对他们的核心需求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同时,这个营销定位也获得了“2004年中国媒体企划奖”。

“大众覆盖、大众市场、大众节目”是大众品牌广告传播最为看重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就是支持大众品牌广告传播的支柱,可以帮助大众品牌达到更为高效的传播效果和销售目

1、大众覆盖。作为上星11年的老牌卫视,四川卫视拥有全国城乡优质的覆盖基础。最新调查显示,在全国有线网络系统中,四川卫视的人口覆盖率居全国省级卫视前4名。同时,四川卫视在西部地区的综合覆盖率一直稳居首位,在川渝地区的总体覆盖率达到93%。此外,近两年四川卫视还利用“模拟转数字”的契机,在全国公共有线网,和全国各级收视渠道,加大了数字接收机的发放。

2、大众市场:四川是全国消费能力与消费活力最强的几个省份之一,其经济总量占了西部的1/3。同时,作为全面覆盖重庆的省级卫视,四川卫视在整个川渝地区拥有最大众的市场。四川卫视还通过卫星技术覆盖全国城乡市场,为大众品牌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大众市场。

3、大众节目。新闻、电视剧、专题节目是收视份额最高的三种节目类型。四川卫视以往在大众节目方面,并没有发挥出潜在的优势。在克顿顾问的协助下,四川卫视在2005年8月1日进行了初步改版,重新调整了三类大众节目的构成.并合理安排了频道编排结构。改版1个月,四川卫视在全国,全川及成都地区收视率获得了非常显著的增长。

二、四川卫视“中国故事特色频道”是地面频道成功经验的战略延伸

2005年6月27日.在四川广电集团最高领导陈华书记的亲自指导下,四川旅游文化频道根据“四川本土故事频道”的战略定位,按照“白天虚拟故事,晚间真实人生”的编排思路,对频道进行了大幅度的节目调整:

白天首创全国10集电视剧连播的播出格式;晚间放大核心栏目《黄金三十分》的优势,延长了法制故事板块《焦点》的播出时长;增加了故事类栏目《视线》:引进著名的人物故事访谈节目《鲁豫有约》。

经过集团领导大刀阔斧的节目调整,频道收视率获得了惊人的提升。在成都,四川旅游文化频道的收视率上升幅度超过50%,收视排名从改版前的第15名升至前6名,最高能排在成都地区的第4名。

三、四川卫视“中国故事特色频道”契合未来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电视栏目发展进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综合近几年中国电视节目的特点.我们发现,未来电视栏目成功的要素有三点,就是大众性、贴近性、互动性。

根据四川卫视的媒体咨询伙伴克顿顾问的分析,在以上三点要素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节目的故事性。故事性蕴含在节目的类型、题材、表现形式等各个环节;故事性讲究情节曲折、冲突激烈、结构巧妙;故事性最终体现为一家媒体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电视叙事风格。

为此,克顿顾问对全国的成功电视栏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各地城市,收视份额最高的栏目中,故事类栏目地位异常突出。无论是新闻还是专题节目,具有故事属性的栏目收视份额更高。另外,故事属性体现越充分,节目的市场竞争优势越明显,越能保持长期的收视高水平。

四、四川卫视“中国故事特色频道”借鉴了平面媒体的成功经验

老牌大众文化类期刊——《故事会》的成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故事会》半月刊的月发行量达500多万册,并在同类杂志中,与第二名始终保持了10倍数的距离,而且没有一本库存。《故事会》2005年的利润可达5000万元,可与一个优秀的电视频道相媲美。

《故事会》在上海、广州。北京、武汉、成都、深圳等城市,发行量均超过10万册(其中上海为17万册、北京16万册、武汉16万册、成都24万册),同时可到达全国边缘省份及地区,实现了最大众化的发行渠道。

《故事会》发行量占中国故事类期刊发行总量的60%以上,在读者中的品牌忠诚度超过80%。这些都无疑证明了“故事”给予中国老百姓巨大的吸引力。

另外,《故事会》读者群中,男性之比为44.43%,女性之比为55.57%;读者的文化程度之比为:小学占1.24%,初中占27.01%,高中、中专(含各类技校)占48.57%,大专以上占26.14%;读者的年龄阶层之比为:15-24岁占36.9%,25-34占23.39%,35-44岁占21.84%。《故事会》的读者群与四川卫视的观众群非常相似,其成功经验具有较大的可借鉴性与可移植性。

五、四川卫视“中国故事特色频道”植根中华传统,贴合四川民情

中国故事有最为长久的文化渊源,故事文化的传承培育了中国特色的故事艺术传统。听传奇,说故事成为历代中国大众最主要的艺术消费方式。

而四川也是中国故事文化衍生的丰厚土壤。四川民间说书艺术源远流长,四川茶馆众多,现代文学大师笔下也有很多融合了虚构与纪实的成都故事。所以,四川有中国故事艺术的丰厚土壤,是演绎故事的群众艺术之乡。

与湖南卫视的娱乐特色来源于长沙独特的“歌厅文化”一样,四川卫视构建的故事定位,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与四川民情,因此有望获得更为长足的持续发展。

作者:罗贵生

第2篇:伴随一位数学教育研究者成功之路的三个故事

【编者按】

华东师大校友,著名数学教育家马立平博士日前回到母校访问,并应李士锜、徐斌艳教授的邀请,向研究生和我校教师们作演讲,本刊编委、年轻的程靖老师全程参与活动,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和访谈,本刊名誉主编张奠宙根据和马博士的交往做了一些补充,写了最后的评述,现予发表,以飨读者。

马立平,1951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作为“知识青年”到江西山村插队落户,当过民办小学的教师和校长,文革后,她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1989年到美国留学,1996年获斯坦福大学课程设计专业教育学博士,此后曾做过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系讲师、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国际事务顾问、伯克莱加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等工作,2001年至2008年,任卡内基教学发展基金会资深研究员。

2006年接受美国联邦教育部长提名,以数学教育专家身份,进入美国总统的数学决策顾问团“NatiOil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

1994年,马立平创办以华裔青少年为对象的“斯坦福中文学校”,结合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和现代课程理论,编写研发海外华裔儿童中文教材,进行“直接认字教学法’’的教学实验,

1999年,马立平博士以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为蓝本,出版了《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一一中美教师对基础数学的理解》(Knowing and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Teachers’Understanding 0f FundamentaI Mathematicsin China alld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使她蜚声美国数学界和教育界,该书从四个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访谈问题出发,比较了中美小学数学教师在接受访谈时的不同表现,书中所列举的大量实例表明,参加研究的两国教师相比较,中国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数学知识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作者进一步指出,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理解,中国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从而使得他们的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数学训练。

该书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美国学生在TIMSS中表现差强人意的原因,为美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该书问世以来,重版重印20余次,累计印数达8万余册,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界难得一见的热门书。

程:您在美国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多年,您的研究成果在异国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大家都很想了解您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马:我想可以把我的经历用三个故事串起来讲,第一个是刘佛年老校长的故事,第二个是“小紫书”的故事,另外一个是“冷板凳”的故事。

故事一:刘佛年先生的启蒙指导

(在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攻读硕士学位之前,马立平仅在学校中完成了初中二年级的学业课程,此前,她没有读过高中和大学,甚至从来没有上过一堂正式的英语课,这样的“教育背景”要考取研究生,如今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是什么机缘使她选择了教育研究的道路,并顺利通过了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刘佛年的故事”中,您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马:请问你听说过“刘佛年”这个名字吗?

程:我只知道他曾经是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但是对他的生平了解不多。

马:刘佛年老校长是我的恩人,是他指点和扶持我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刘先生生于1914年,早年大学毕业后,曾经到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游学,学习哲学和教育,后来回到祖国,任教于西北联大、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解放以后,他参与筹建华东师范大学,当过我们学校的教务长、副校长,1978年出任校长。

程:您是在什么时候认识刘佛年先生的?

马:说起来,那是三十多年以前文革中的事了,我是六七届初中毕业生,离完成初二学业还有几个星期,文化革命开始了,1969年,我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种了几年田以后,被指派到大队的民办小学教书,我一开始教书,就要教两个年级的复设班,觉得非常困难,学生根本不听我的话,统考成绩远远落在其他学校后面,没有办法,我趁回上海探亲的时候去母校听好老师上课,拜师学艺,另外,我决定要自己找教育学的理论书来看,非常幸运的是,我有个好朋友,带我到华东师大图书馆借书,还介绍我认识了当时“靠边”在家的刘佛年教授,我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去师大一村拜访刘先生的情形,我向年过花甲的老先生诉说想要学习教育理论的心愿,而他的眼光则默默地流露着赞赏和欣慰,那一天我们聊到很晚,我骑车回到家,赶紧把刘先生谈话中的重要嘱咐记下来,那张小纸条我到现在一直保存着。

程:能说说纸条上的具体内容吗?

马:我记下的嘱咐一共有五条,全文是这样的:

“一、要有主见,认准了正确的目标,便尽量努力去达到,不要怕别人议论讥笑;二、要多看书,多实践;三、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籍,是否可自学英语?我们翻译的教育名著不多,连卢梭的《爱弥尔》也译得不好;四、教育学的教科书,可以看,应该看,了解一下范畴,但主要是阅读教育家的名著;五、历史上的教育家,包括杜威、赫尔巴特、蒙台梭利,都有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应该予以重视和肯定。”

程: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都不想当老师,能够一门心思做学问搞教育,真是要有非比寻常的信念,不怕别人议论讥笑,那么,怎样理解“多实践”呢?

马:刘校长在世的时候在许多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研究教育理论的人一定要重视教育实践,他曾经说过,“甚至花上一半的时间到学校里去都不嫌多”,我觉得这个观点到现在还是对的,做教育研究如果脱离实践,讲出来的话,常常是空对空,写出来的文章,只有几十个人看,这几十个人是谁呢?多半是你认识的所谓“圈子里的人”,不是吗?扪心自问,这样的教育研究有多大的意义呢?这不是在浪费社会资源吗?我记住了刘先生的话,后来在美国,也是一有机会就到学校里去,我办一个周末中文学校,自己亲自任教,亲自培训老师,十五年来从未间断,这正是因为听了刘先生的话,而我后来的那本数学教育的专业书卖得好,也正是因为它的读者中有大量的教师,他们觉得这本书有用,如果我心里只有理论,不时刻想着教育实践,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程:刘佛年先生说“教育学的教科书,可以看,应该看,了解一下范畴,但主要是阅读教育家的名著”,这一点很有意思。

马:当时全中国只有一本教育学教科书,那就是刘佛年教授自己主持编写的《教育学》,他谈起自己的这本书时说:这本书呀,只要大致看一下,了解一下教育研究的范畴就行了,不要太认真了,我觉得他这么说并不是出于“谦虚”,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出了阅读教育学教科书和教育经典著作的不同方法。

程:那么他推荐的那些名著后来您都研读过了?

马:是的,刘校长曾经几次亲自给我寄书到江西去,后来到美国以后,许多美国同学读杜威

还读不过我,杜威的哲学著作很生涩,他们不愿意花力气,也没有耐心去啃。

程:老校长的话对您影响很深?

马:可以说就是这几条引导我在教育领域走到今天,我真是一条一条地照着做了,后来受益匪浅,比如说,我初中在外语学校学的是西班牙语,所以当时一点英语也不会,由于听了刘先生的话,开始在农村自学英语,后来报考刘佛年先生的研究生的时候,顺利通过了英语考试,事后听说当时有5个名额,3人报考,录取了2人,另一个没被录取的就是因为英语没通过,1983年我硕士学业结束后去向刘先生辞行,刘校长又跟我讲了一句至关重要话,他说:“厚积薄发,要‘板凳愿坐十年冷’,毕业后五年不发表文章,能做到吗?”

程:您毕业以后真的没有发表文章吗?

马:毕业以后去美国之前六年的时间里,我只发表过一篇文章,记得那篇文章还得了个奖,到美国不久,第二个故事一“小紫书”的故事就开始了。

故事二:“小紫书”问世的前前后后

(马立平博士的《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一中美教师对基础数学的理解》一书,封面是紫色的,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包括教师、研究者、行政官员在内的广泛关注,这就是马博士所说的“小紫书”。

耶鲁大学知名的数学教授Roger Howe在评论这本书时说道:对于所有关心数学教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对于那些质疑数学教育研究价值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反例;对于那些致力于提高美国初等数学教育水平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直通问题根源的线索,……

一位中国学者的著作怎样在异国获得如此美誉?马博士将向我们细述“小紫书”诞生的故事。)

程:当时您申请去美国顺利吗?

马:我到美国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密执安州立大学,借了亲戚朋友的一笔钱,很费了一番周折,安顿下来时口袋里只剩下36块钱,一边打零工一边读书,所以只能住在一种非常便宜的特殊学生宿舍里,后来我的导师和师姐知道了,两人一起努力,替我找到一份分析研究资料的助研工作,这才从那个整天洋溢着大麻气味的宿舍,搬到普通研究生宿舍,我助研工作分析的研究资料,是密执安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个研究项目“用四个问题调查美国老师小学数学知识”的调研结果,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请小学老师算出13/4÷1/2=?的答案,并且编制一道相应的应用题,你能想得到吗?接受调查的一百多人中,有一半以上算不出这道题目的答案,而除了一个人以外,没有人能编出概念正确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其他三个小学数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受试者的回答也令人十分失望。

程:看来美国数学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马:我们这些人当时去美国怀着一种“朝圣”的心理,就觉得像普罗米修斯一样,要把好的东西拿回来,能够像火种一样照亮自己的祖国,但是去了以后慢慢地发现,有许多现象自己不能理解,首先是学生的运算能力之差令人难以置信,七、八年级的学生不会背乘法口诀是常见的事,再就是教师对所教数学知识的不自信令人难以置信,老师不能解释自己所教的运算法则背后的道理也是常见的事,我遇到过一位负责学区数学教师培训的“小学数学教师模范”,她毫不掩饰地告诉我,自己做20以内的加减法就是要扳手指的,与此同时,我所去过的美国小学里有着中国教育向往的几乎所有的“优点”:活动中学习、做中学、小组学习,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室里各种学具琳琅满目,而且,投入的经费之多令我难以想象,这一切都让我非常地困惑。

当时TIMSS研究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美国数学教育界的争议,三次国际范围的学生数学成绩测试,首次和末次之间时间跨度近三十年,每一次美国学生的表现都在平均水平之下,很多人不相信这样的结果,认为是测试工具有问题,这些争议激发了我研究的动机,我想,何不用自己手上正在分析的这些数据,来从侧面说明问题呢?假如人们看到美国教师数学知识方面的缺陷,学生成绩之间存在差距(learning gap)的事实,不就很容易被接受了吗?另外,指出了这个问题,或许还可以通过改进教师的知识状况来改进美国数学教育现状呢。

程:那您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呢?

马:首先当然是所谓‘研究工具”问题,我决定用他们调查美国老师时同样的四个问题问中国老师,这样我就不用收集和分析美国方面的资料了,这些都是现成的,我最终在中国找了五个学校作样本,上海三所:一师附小、另外普陀区和南市区各一所,我还到我插队过的江西,找了一所城镇小学和一所乡村小学,我访谈了这五所学校里教数学的教师共72位,问的就是他们问美国教师的那些问题,这种做研究的方法当然是西式标准的。

程:您当时有研究经费吗?

马:我的研究不是一下子就铺得这么大的,开始做了一个“实验性研究”,经费是我在美国遇到的几位“贵人”之一Mary Kennedy提供的,这位不修边幅的老太太是当时我所在的研究中心的主任,听说我的想法后,从她的研究经费中给了我1000块美金,让我买机票到中国做一个小样本的调查,于是,我回到我的母校江苏路五小,只问了几个老师一个问题,那就是分数除法的问题,得到的结论跟我想象中的一样,他们每个人都能解出题目,并编出概念正确的应用题,那些老师所编的应用题,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当然,那次“实验性研究”没有经过标准的设计,资料没有被包括在后来出版的书里,但是为后来的“标准研究”开了路,算是试了试水吧。

程:您后来怎么想到以此为题来撰写博士论文呢?

马:这就要提到我的另一位贵人Lee Shul-man,我做好“实验性研究”回到美国不久,从密执安州立大学转学到了斯坦福大学,Lee Shul—man是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导师,他一听到我做的这个研究,马上兴奋地说:“这个课题不错,你应该就用它做博士论文!”虽然当时小学数学教育并不是我最感兴趣的课题,但是我听了他的话,就决定了博士论文的题目,所以后来的所谓成功,可以归功于他的那一句点拨,回想起来,我是个听话的学生:刘佛年先生的话,Lee Shulman的话,我都认真地听了,并且认真地照办了。

程:那当时您自己更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马:我个人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是:唱歌的人有乐感,游泳的人有水感,当老师的人是不是也有一种‘镦感”?但是,我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我听了导师的话,去做了当时可行的也比较有意义的数学教育研究的课题,想不到从此以后,我就被划到“数学教育领域”里去了。

程:您说自己是个听话的学生,目前的教育很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学生是否不应该太听话了?

马:我认为不能把“创造力的培养”和“听话”对立起来,造成一个错觉,似乎有创造力的人都是不听话的,而听话的人就没有创造力,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就是听对了几个人的话,后来才有了一些机会,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创造性的,

说别人没说的话,做别人没做的事情,应该能算是创造性了吧?可这得益于我听对了几个人的话,所以说,不能绝对地把“听话”和“创造性”划分开来,问题是你听谁的话,听什么话,这就要靠你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了。

程:您还一直没有提到故事的主角“小紫书”。

马:“小紫书”就是根据我的博士论文写成的一本书,我的论文完成以后,和我同学的博士论文一样,印成红色的精装本,放进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图书馆的书橱里,自己辛辛苦苦花心思做好的研究就这样躺在那里不见天日,太可惜了,我不甘心,后来我从一个基金会申请到一笔博士后研究经费,我问我的博士后导师AlanSchoenfeld:“如果我用这笔经费把我的博士论文写成一本书,你觉得怎么样?”三天之后,他告诉我,让我专心利用这两年时间把博士论文变成书出版,Schoenfeld嘱咐我:“你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书写好,其他的事不要多想,尤其对它能给你带来的金钱,不要抱有期望,”他笑着说:“我写自己的那本成名作时,把每一分钟的工作时间都仔细记了下来,拿到第一笔稿酬后一算,我一小时的工作报酬才8个美分!但是,那本书给了我这份伯克莱大学终身教授的教职,”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说“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乍听起来太没有道理了,其实,这背后恰恰是有大道理的,“只顾耕耘”,你就会享受到耕耘的整个过程,至于收获,有固然是最好,即使没有,毕竟整个过程中你是快乐的、安心的,在多数情况下,一分耕耘,还是能带来一分收获的。

程:怎样把学位论文变成书可能是不少研究者都很关心的问题,这一点您能详细说说吗?

马:我最初的理想,是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出版社出这本书,但是当我联系编辑时,他直截了当地对我说:“1000本博士论文里,未必有1本可能变成书,凭什么我们要把你的变成书呢?”事实上,当时我连一个大学助教都不是,我的论文他连看也不想看,但是,他却向我推荐了一本后来非常有用的书:《怎样把博士论文变成书》,让我最受益的,是那本书明确地说明了博士论文和书的不同性质,作者写道,博士论文和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你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博士毕业生的“答卷”,它的读者是你评审委员会里的教授,你要处处向他们证明你没错,你的研究符合标准,而后者,书,是要面向社会的,是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救生圈”,它的读者群和博士论文完全不一样,这个说明让我豁然开朗,接下来的技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程:后来您找了哪家出版社?

马:Alan Schoenfeld当时正在为一个小型的学术出版社Lawrence Erlbanm编一套丛书,他把我的书作为丛书的一册,出版社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说,Alan也是我的“贵人”,还有一位“贵人”,是美国女数学家协会主席,独立学者CathyKessel,Cathy不仅是位数学家,英文文字也非常好,我的英文不好,她在Alan Schoenfeld的学习小组里了解到我在写书,就主动提出帮我编辑,我没有钱付给她,她说不要钱,结果书出版以后卖得非常好,出版商高兴坏了,Cathy帮我把文字做得很好,同时还保留了我原文的“中国味道”,后来我把博士后办公经费剩余的1万元钱给了Cathy,她还因为这本书获得了许多其他的机会,所以说,许多事情的得失不是你马上看到的,你要认定了一件对的、有价值的事情,去做就是了。

程:您一直很谦虚地说自己英文不好,但还是在一个使用英语的国家做了这么多年研究,并且在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这么大的反响。

马:关于学英语,我来告诉你两件让我印象很深的事情,我的英语是自己在农村里自学的,看书可以,听力和口语始终不行,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伯克莱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他跟的教授是世界著名的人类学家,这位中国学者的英语比我还差,却呱呱呱地讲得自信得很,我告诉他,你讲的英语连我也听不懂呢,他说:“这怕什么,我的教授是阿拉伯人,讲的英语更让人听不懂,学生抱怨,他却说:You should learn my English!”这位阿拉伯人教授看似霸道的话背后,支撑着的是学术方面的雄厚实力啊!还有一件事情,我有一个朋友,出国以前就是英语专业的,英语非常好,现在在美国搞中国电影研究,你猜他的导师怎样对他说?导师对他说:“‘the'字的用法,你就放弃吧,你永远不可能把它全用对了,这只有从小在英语环境里长大的人才做得到,‘the'字用错,对你的学术水平没有影响,”通过这两件事,我想说的是:要分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你有大家想知道的内容,他们就会来认真听你的语言,总比你花了很多时间学语言,却没有花时间去研究出他们值得听的内容要好吧。

程:听说美国的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都很认可您的这本“小紫书”,是不是?

马:在这本书出版以前,Cathy把一份书稿寄给了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位数学家RichardAskey,他看了以后又把复印件寄给了他的一些朋友,这本书就这样在关心数学教育的美国数学家当中流传开来了,在一次会议上,Askey做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She knows,他举着牌子在会场里走来走去,推荐大家来看我的书,另一位耶鲁大学数学家Roger Howe为我的书写了很长、很仔细的书评,吸引了更多的人读这本书,一句话,我的这本“小紫书”的成功,离不开所有这些贵人的帮助,当然也离不开恩人刘佛年校长当初领我进入了教育研究的门。

故事三:坐“冷板凳”思考教育上的钟摆现象

(如果说“小紫书”写的是马立平博士对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所做的思考,那么,“冷板凳的故事”将向我们讲述她面对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思索,“厚积薄发”,像刘佛年校长期望的那样,马立平博士在“小紫书”问世之后的日子里,静静地思考着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她将与您分享自己的心得。)

程:您在“小紫书”成功之后,又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

马:“小紫书”出版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研究的目的达到了吗?我的样本很小,不能据此下结论说:中国老师知道的比美国老师多,但可以让读者自己去看,比如美国小学数学老师看了我的书,都觉得非常新鲜,说:“哇,小学数学的内容还能这么理解啊!”这就说明,中国老师知道的这些他们不知道嘛!我想我达到了当初研究的一个目的:间接证明了learning gap的存在,1994年,美国著名教授Stevenson和Stigler合作出版了一本专著,书名就叫The Learning Gap:WhyOur Schools Are Failing and What We CanLearn from Japa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全面比较和论述了美国学生与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学生学习方面的差距,1999年,Stigler

又和著名教授Hiebert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名为:The Teaching Gap:Best Ideas from the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the Classroom,但同时,我又有了新的困惑:美国教师至少都是大学毕业生,接受调查的老师中还有三分之一是获得了硕士学位的,而我当时调查的中国老师,没有一个有大学文凭,中国中专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远远超过美国有学士、硕士学位的小学数学教师,这不好理解。

程:您打算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马:坐“冷板凳”,常听人抱怨现在的学术环境过于浮躁,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在这种环境下能不能做一些平静的事情呢?为了解开新的困惑,我开始审视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历程,上世纪以来,美国教育改革思潮迭起,听起来,每一次改革都有良好的动机和充分的理由,但是却出现反复的“钟摆”现象:20世纪初,杜威倡导“进步教育”,提出学生中心论;二十世纪中叶,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呼声四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民权运动发生;八十年代初,回归基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提倡“高级思维技能”;九十年代末,TIMSS结果导致重新关注学科教学质量;……在教育改革的钟摆摇动中有得也有失:学生中心,课堂人性化,你不能不说它是一种进步,但这样一来迁就了学生的外在兴趣,放弃了“双基”训练,“设计教学法”普遍使用,鼓励学生活用学科知识,动手做研究:计算班级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数量,计算广告牌的面积,做得很热闹,但我看到他们做的这些运算的结果,有时是错的,活动结束“散场”了,没有人发现、指出和纠正,而这样的做法,最终将导致学科知识结构的瓦解。

程:美国有数学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数学家和教育家之间屡屡引发“战争”,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2000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少中小学数学老师对新课标、新教材提出异议,2005年,姜伯驹院士在两会中递交提案“现已推行的国家初中数学新标准在实践中引起混乱”,之后,教育部成立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着手进行课标修订……活跃热闹的课堂氛围背后学生的收获是多了还是少了?课标提倡、教材提供的实际问题背景是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平面几何教学中的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孰轻孰重?“穿新鞋走老路”成为大家眼下耳熟能详的句子,甚至有些观点认为“课改之后学生的运算推理能力大大降低”,可以说,教育“战争’的现象并非某个国家的特例,您怎么理解教育改革摆来摆去的现象?虽说教育改革摆来摆去,但总体应该是朝着不断进步的方向在发展吧?

马:这样的教育改革摆来摆去的现象,在美国的语文教育中也同样存在,我个人认为,这种钟摆现象,是人类在探索如何解决“普及教育”这个“新事物”时带来的新问题,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学校教育从来不是普及的,而一直是社会集中资源培养社会精英的做法,拿我们中国来说,发掘出“读书种子”,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实就是社会对教育的朴素的共识,直到由于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以后,才出现了‘c普及教育”,一方面,这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提供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新型社会的需要,但是,这不到两百年来出现的“普及教育”或“平民教育”,和历史传统上的“精英教育”不是一回事,而且两者常常会发生冲突,正是这些不断的冲突,造成了教育政策的摆动,在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中求得动态平衡,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出路所在,当然,就这么说说是不可能令人信服的,要拿出站得住脚的论据,这就是我这些年来坐在“冷板凳”上做的事情。

程:您从华东师大开始的学术生涯和人生道路,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我代表大家谢谢您。

张奠宙的评述:

马立平博士的故事讲完了,相信对大家都有启发,我很佩服马博士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不忘师恩,她对刘佛年校长,以及帮助她的许多美国“贵人”,都抱着感恩之心,马博士不断地说,自己的成功是因为听话,老师正确的指导当然是要听的,更重要的是,听话必定有所选择,而选择则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时下有人以为不听话就是创新,是蛊惑人心的瞎说,对于恩师的正确的指导,永远铭记在心,则是一种美德。

第二点是要讲真话,身在美国,要用美国人的钱,却要批评美国的数学教育,她和美国数学教育界的主流观点不同,把“美国数学教育”的不足一面,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加以揭穿,这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数学教育改革的路还长得很,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需要马博士这样冷静观察、认真思考,敢讲真话的人。

第三,走东西方结合的道路,当今的中国教育界,进口的“外国理论”多多,出口的则十分了了,马博士的成功,在于将东方的数学教育观点,与西方的正确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特别是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西方的语言文字加以融合表述,成为东西方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典范性事件,马博士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中重视数学知识结构、加强双基的优点,以比较教育的方式介绍到国外,其意义和姚明进入美国NBA一样,都是向国外“输出”中国的文化。

最后,我想说说马博士以数学教育专家身份,进入美国总统的数学决策顾问团“NationalMathematics Advisory Pand”的事情,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不但是数学教育学术圈对马博士工作的认可,也是美国社会对敢于批评美国数学教育的马博士的肯定,这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没有薪金,在全国各地奔走只能坐经济舱,顾问团最后提交的报告,标题是“为了成功打好基础(foundations for success)”,这和提倡“双基”的中国数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据报道,美国的“数学战争”因这份报告已经结束了,不过马博士认为思想上的分歧还将长期存在,中国数学教育的争论也有好多年了,未来的走向依然值得我们关注。

2005年我在香港初识马博士,当时曾经问她为何不到大学里当教授(以她的成就,这不难做到),她回应说:在研究所比较自由,到大学不是不可以,可是一旦进入学校,教学科研就要受学校传统的约束,符合整个团队的意愿,申请项目则要看评判人的意见倾向,那就会失去我的客观公正的立场以及自由思考的空间,所以我除了在研究所工作之外,主要做我的中文学校,为美国的华人服务,“道不同,不相为谋”,此之谓也。

今天的马立平博士,继续坐着她的“冷板凳”,研究美国、中国以及全世界的数学教育,我们期待着。

作者:程 靖 马立平

第3篇:【海归招聘】吴士宏在IBM的初次面试 (职场成功故事)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海归招聘】吴士宏在IBM的初次面试 (职场成功故事)

从一名医院的小护士到一家国际大集团的微软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吴士宏成功的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飞跃。但在成功的背后,却凝聚力吴士宏无数的心血。这里仅以她初次到IBM面试的经历作为例证。

1995年,IBM公司计划在中国新招一批员工,当时的吴士宏只不过是一级小医院的护士,英语水平连三级都没过。但是,能够进入这样一家国际大公司,却是她梦寐以求的理想。

面试那天,她早早来到长城饭店外,那是IBM公司集中招聘的地方,她站在宾馆外,认真观察那些进出这个宾馆大门的人,研究他们如果从容的进进出出。最后,她鼓起勇气,非常自信地迈进了这扇改变了她命运的大门。

吴士宏顺利通过了第一轮的笔试和第二轮的口试。在第二轮口试快要结束时,主考官问她:“你会打字吗?”

“会!”

“你一分钟能打多少字?”

“一分钟打多少字能达到你的要求呢?”

主考官说了一个专业打字员每分钟应该达到的数字,吴士宏立即回答“没问题!”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当时的吴士宏连打字机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打字了。但是,幸运的是,当时现场没有打字机。主考官也没有要求她当场测试打字,只是告诉她,下次再考打字。

面试一结束,吴士宏马上找亲戚,朋友借了170元钱买了一台打字机,连续一个星期,她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日没夜的练习打字,双手疲乏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星期后,她竟奇迹般地达到了主考官要求的那个数字。

她成功地进入了IBM 公司。

点评: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全面提升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

看我这个故事,我个人更加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给你一个足够的舞台,足够喜欢的事,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克服困难完成的。另外在关键时候,人的观察力与胆量也是很重要的。

平凡工作中的激情,压力下的崛起

吴士宏是如何成功的?在IBM工作的最早日子里,吴士宏扮演的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沏茶倒水,打扫卫生,完全是脑袋以下肢体的劳作。她曾感到非常自卑,连触摸心目中的高科技象征的传真机都是一种奢望,但是,她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要有能力去管理公司里的任何人,无论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年后吴士宏获培训机会进入销售部门,因业绩突出不断晋升,从销售员直至IBM华南分公司总经理。1997年任IBM中国销 海归求职网()-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售渠道总经理。1998年出任微软(中国)公司的总经理,她在微软的上司说“她和微软公司那种生生不息的创新拼搏精神,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及勇于迎接挑战的个性有某种深层的契合”。1999年“因个人原因”辞职,在IT业引起震动。1999年10月出任大型国有企业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TCL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裁,被称为“打工女皇”。 吴士宏的故事告诉我们,工作无大事、小事之分,都是你的职责所在,吴士宏在平凡的工作中,力求高效、完美,体现服务和奉献精神,才使得她在IBM公司脱颖而出。吴士宏的精神,曾激励了许许多多的职场中人,给我们以启发:职场中人应努力练就正确的心态,培养承受压力的能力。

谈到压力,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公司总裁郭台铭有一句名言:“当你感到有压力的时候,说明你的能力不够。”对待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熟悉业务,在工作中摸索窍门,积累经验,积极为职位提升和下一份工作做准备,在平凡、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努力创新,练就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核心竞争力,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如果职场中人在平凡工作中激情不减,表现突出;在压力下不屈不挠,努力工作,必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第4篇:教你如何成功面试成功

不少主考官都会根据应征者的“眼神”来判定其个性特征,进而做为决定对方适合与否的参考准则。

其中最令主考官反感的是“飘忽不定”的眼神,总觉得这个人“不够稳

定”、“有事相瞒”、“不知道脑袋里在想什么”?因此,面谈的时候,眼神尽可能不要大幅度动个不停,视线最好停留在对方的双眼至胸前这个范围内。同时,当对方在跟你说话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你很专心聆听。若从头到尾都低着头,不敢注视对方的眼神,会予人“退缩害羞”、“没有自信”的感觉。反之,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神不放,也会给人“太过强势”、“没有礼貌”的印象。

我熟悉一个从事业务工作的朋友,从不录取“不敢注视别人眼神”的应征者。他所持的理由是,业务是个与人群密切接触的工作,若连别人的眼神都不敢注视,又如何承受得起“被人拒绝”的挫折?

还有一些具“防御色彩”的肢体语言,也会给人“不够合群”、“难以相处”的感受;如双手紧抱胸前,表情僵硬严厉,或跟别人保持太大的距离等等,皆会令人不想跟你深入交往!

面谈时比较得宜的肢体语言为脸上带着笑脸,双手轻轻放在腿上,眼神专注倾听,自然流露出诚恳的态度。

第5篇:美的面试经验面试成功经历

每六个人一组,轮流讨论,讨论时间是半个小时。我看了一下,这次应聘研发部的一共有23个人,心里非常的紧张,因为就我们俩是二本学校的,其他的都是一本学校的。我们组在12:30开始,我就和同学在南航校园里转了一下。我对这个学校挺熟悉的,甚至对她有一丝悲伤的感情,因为我就是报考的这个学校的研究生,这次算是故地重游吧。

十一点半点我们吃了午饭,在一个教室里坐下来等。校园响起了轻轻的音乐,感觉有些乏了,就趴在桌上小憩了一下。到了我们组讨论的时间了,我走进那教室,紧张,紧张。面试官给我们叙述了讨论的题目,让我们最后推选出一个人向他陈述最终讨论的结果。讨论是我们五个人之间的内部讨论,两个面试官在旁边观看。我知道,这是要表现自己的时刻了,四年的努力可能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分水岭。说心里话,我有些不自信,因为所有的人当中,就数我的学校最差了,但必须在这个时刻表现好,我在全力的思考着这个题目,还要想办法尽量能让大家推举我向面试官做最终的陈述。我觉得,这次帮助我的是,我高中三年的班长经历,一开始就让我在这五个人中占据了组织地位。但在我们五个人中有一人,他的观点和非常的鲜明,非常的具有说服力,我在心里默默地紧张,也在极力的发挥自己的说服力,说服他们同意我的主张。半个小时的时间,在讨论中比我预想的要快的多,在最后的几分钟推选陈述人的时候,我非常非常的紧张,就在这时候,我身后的一个女生指着我说,就让他陈述吧,其他两个人没有说话,但那个男生看我的表情表现出不同意的意思,我马上说,我做用三分钟做总的陈述,你用两分钟做补充,就这样我取得了陈述的机会,向两位面试官陈述了我们讨论的结果。

结束后,我心里感觉很可以,但和我一起的那个同学好像就没有什么机会了,因为他的表达能力太差了,估计没什么希望了。虽然对手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我心里还是有一丝希望......面试官说进入下一轮面试的人员名单将在今晚短信通知,我期待着...紧张着...焦躁着...不安着...晚上,九点半时我还没有收到短信,心里更加地的焦急起来,坐立不安,不住的在各个宿舍之间串游着...十点半时还没有收到...十一点时还没有...我知道,希望在衰退...十一点半睡觉时,仍旧毫无痕迹,手机在手上已经三个小时了,可没有发出一丁点声音...我把手机调成循环提示,手机不关机就放在枕边,就这样在焦躁不安中睡去...

睡了一觉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醒来,下意识的拿起手机,上面显示有一条短信!!!迫不及待打开,XX/04/15 12:34:53AM 您好,恭喜您参加面试。请于明天上午12点30分到南航10楼305参见面试,请携带详细简历。收到本讯息后回复姓名到本机号码。我太高兴了,我大喊了起来,笑了起来,还在玩游戏的室友也向我表示祝贺,都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的不易。

第6篇:面试成功技巧

面试的着装

拿到心仪公司的面试通知,可喜可贺!但这次你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惊喜,因为你经常拿到面试通知,却往往在第一轮 面试 之后便铩羽而归;你觉得自己在面试中表现上佳,又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条件,却总是在面试中看到挑剔的目光。其实,你已经离成功不远了,在通往满意offer的道路上,可能只需要解决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的仪容。

永远不要对这样的话照单全收——“能力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全都是次要”。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力资源部经理会对一个装扮邋遢不得体的应聘者心生好感,他考虑更多的是,你可能并不重视这次面试和这家公司,或者,一个对自己很马虎的人,怎么可能认真对待我交付给他(她)的工作呢?

所以从现在起,检查一下自己着装打扮的每一个细节,认真考虑面试公司的需求和期待,就如同你为此准备的辉煌履历一般,学会装扮也是你必修的功课。

●面试装扮中遵循的一般规律

着装

大部分人在参加面试前会选择职业套装,这是比较简单而且安全的选择。在套装的选择上,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套装的质量不能很差。如果穿一件线头和褶皱很多的套装去面试,会给人留下不拘小节的印象,也会让整个人的状态大打折扣。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尽量选择做工精细、质地考究的职业套装;其次,女士套装的裙子不宜过长或过短,最完美的长度是膝盖上10厘米。

妆容

妆容要淡雅、自然。浓妆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也会影响别人对你品位和专业能力的判断。因此,要选择与肤色接近的粉底,使肤色稍显明亮,千万不要把粉打得太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眼线与眼影不要画得太重,唇膏要选用自然淡雅的颜色。

色彩搭配

出现在你身上的色彩不要超过5种,也不要运用过于跳跃的色彩搭配。因为不管是怎样的工作,面试方都希望你能够严谨而负责地对待它,一个过于花哨的搭配会给人留下不严肃和天马行空的印象。但这并非意味着你只能活在“黑白灰”中,过于暗淡的颜色也会让你看起来没有生气。在色彩上,可以选择淡蓝色、淡粉色或正红色。如果外套的颜色比较深,则可选择颜色亮一点的衬衣;而如果外套的颜色很跳,则要选择深色或白色衬衣进行调整。最后,你需要留给对方的印象是,严谨而不失活泼,青春而不失稳重。

发型

以前钟爱的时尚发型可不要随便拿到这里来了,因为它固然很有冲击力,但对于面试官来说却毫无吸引力,反而会让他认为你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最保险的发型当属干净整齐的直发,不管在什么场合,修剪得当的直发都会给人亲切、端庄的感觉。不太夸张的卷发也是一个选择,给人成熟活泼的感觉,但是一定要事先打理好。

鞋子

不要以为鞋子在最底下就不会被注意到,相反,如果你穿了一双不干净或不合适的鞋子,会在第一时间被别人发现。因此,首先要保证你的鞋子是干净的,女生最好穿黑色、棕色或暗红色的带跟皮鞋,高度不要超过7厘米,对于男生来说,黑色的皮鞋是比较稳妥的选择。鞋子务必要舒服,如果你觉得这双鞋子不舒服,你看起来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女生最好选择颜色稳重柔和的包,如黑色、白色、米色或暗红色,设计要简约,质地以皮革为佳;男生则可以携带黑色或深棕色的公文包。

●不同机构的面试着装原则

你是不是还在将一套装束“以一当十”呢?事实上,不同性质的机构对你的角色期待是不同的。而相应的,你的着装也应该相时而动。

政府、金融、外企

在面试一些有权威、注重资历和经验的机构时,应当选择稳重端庄的装扮,这样可以给对方可信赖的感觉。这时要格外注重每一个着装细节,不要给面试官留下不严谨、不专业的印象。可以选择简约得体的套装,配合精致自然的妆容,体现成熟干练的气质。

传媒、广告、艺术

这样的工作对创造性的要求很高,如果你的装扮仍然稳扎稳打,就难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使面试官怀疑你循规蹈矩的性情是否适合这一工作。因此你的着装应该在避免随意的同时适当体现个性。这个时候,富于特色的设计和剪裁可以让你马上生动起来,精致而有特色的饰物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公关咨询

公关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随时与客户打交道,既要给人留下可信赖的印象,也要有亲和力。因此在面试这一行业的公司时,要选择端庄精致的装扮,无论是衣服、饰品还是拎包都要有质感,给人稳重干练的感觉。同时整体的感觉不宜太过庄重,而应当适当体现出热情和亲切。妆容要明亮、精致、自然,让人感觉容易交往。

技术

技术类的工作最注重你的专业技术,但尽管如此,面试官还是期望能够从你的外表看到你的严谨和专业。要选择质地精良的套装和配饰,体现你的专业和干练。但这也并非意味着要“黑黝黝”的,可以用浅色的上衣搭配深色的裙子或裤子,也可以用亮色的衬衣搭配深色的套装。

为了一个满意的offer,如此大费周折还是值得的。当然,如此这般以后,你还需要最后一件武器,那就是自信,记住,自信永远是你头顶最美丽的光环。

强化的是自己的职位特征

大学毕业前夕,我信心十足地去应聘一家内部刊物的编辑。我学的是文科,在不少报刊上发表过作品,还担任过校刊编辑,对采编业务比较熟悉。而且我的形象气质也不错,所以我认为自己去应聘一家内部刊物的编辑,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那家内部刊物隶属于一个效益极好的大公司。说句实话,我当时看中的是那家公司的知名度及其发展前景,从内心里对内部刊物编辑的职位多少有些不屑,只想将其作为一个跳板,进了那家公司再谋求更理想的职位,因此在面试之前我几乎没做什么准备。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在我看来并不起眼的职位竟引来了许多应聘者。他们都是有备而来,手里拿着包装得非常漂亮的个人材料。相比之下,我的材料就显得很黯淡了。但我坚信是金子就会发光,我不知天高地厚,认为自己的实力是很明显的。

面试开始了,十几位面试者坐在环形桌前,先填写一份问卷,回答一些“你为何参与这次招聘”之类的问题。我觉得这张问卷一点儿显示不出专业水平,于是飞速作答,然后暗自得意地看着略显紧张的其他应聘者。

交了问卷之后,主考官走了进来同我们进行集体谈话。先是每个人自我介绍。不少人都很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姓名、专业、特长、得过什么奖之类的,这在我看来,全是些没有什么新意的按部就班。所以当我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赢来了考官们关注的目光时,我禁不住暗暗得意起来。

接着是回答主考官的提问。此时,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事先没有认真地了解该公司情况。我所知道的只是一般大众都知道的该公司的形象。对于公司的业务领域,特别是一些技术进步方面的问题,我知之甚少,而那些理科生却表现活跃。

好不容易等到主考官问有关杂志编辑的专业知识,我一下子逮住了机会,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我看到考官们都很注意听,心想自己应该能通过考试了!

几天后,我满怀希望地等来的却是未被录取的消息,更让我受打击的是,该公司竟然录取了一个工科专业的女生——那时我根本没把这个平常的女生放在眼里!我开始怨天尤人,觉得主考官太没水准,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

在我情绪十分低落之时,班主任找我谈了一次话。他说面试的主考官是他的高中同学,主考官告诉他:我未被录取的理由不是业务素质、个人能力不行,而是我不适合他们招聘的职位。他们认为,以我的个性和自我期望值,是不会安心于本职工作的。而且,我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也欠佳。老师的话让我顿悟。

在下一次的面试中,我吸取教训,不再掉以轻心,被顺利录用。

工作后,我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很快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并开始有机会陪同单位老总去招聘新员工了。我们单位去年的招聘面试中,有一个女孩表现得很不错,聪明伶俐、信心十足,个人素质比较突出,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年轻气盛时的自己。出人意料的是,老总并没有选择她,而是选择了一个外形条件不很出众、看起来很文静踏实的女孩。理由是这个女孩知道自己并不十全十美,所以她会努力工作,不会想入非非。而那个漂亮女孩过于自负,恐怕不会安于平凡的工作。

原来如此。我这才真正明白自己当初输在哪里了。

用人单位挑选员工,看重的是他(她)是否适合某个职位。也就是说,是按职位所需要的性格特征和专业知识去挑人。应聘者在面试时应该强化的是自己的职位特征,而不是个性特征,所以不妨把自己的个性“棱角”先藏一藏。

看脸色行事

我有一个朋友,每次应聘都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想要的职位。

问起朋友的求职经历,他的经验很简单,就是看“脸色”行事。他介绍说,求职场上招聘和应聘双方见面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在面试中如果能读懂招聘方的“脸色”,从对方的脸色、神态和举止中揣摩出他的意图和所求,应聘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

比如,你在交流互通过程中介绍自身的某种特长或爱好时,招聘方脸现喜色,流露出感兴趣的表情来,就表明对方注重你了,你就应该及时地将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特长或爱好详尽地表达出来,以求对方对你更大的注意;如果你在向对方介绍其它专长或信息时,发现对方的目光游离甚至有不够耐心的情态,这说明招聘方对你这些并不在意,你就应该及时巧妙地跳开,以免犯顾此而失彼的错误;再比如,薪水和待遇问题是双方的敏感区,当你提出自己所期待的要求时,对方脸露难色,说明这方面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假如这个职位对你很重要而不想放弃,那么你就应该妙巧地表示愿意适当放低要求,不要因待遇问题上的分歧而错过一个理想的职位,假若低于这个要求你不能接受时,也不妨直截了当点破,看对方表述时的脸部情态再作决定。

让你的简历吸引招聘人员

看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正在招聘人手,你很想去试一下。事实上,你有可能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但是如果你的简历不能吸引到招聘人员,还是可能会失去机会。一份能给人深刻印象的简历将使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试试下面这几个小诀窍吧,再找工作的时候,也许就会完全不同了呢!

回顾过去

首先,列出之前你的工作经历及教育背景。接着,写上所有具体的信息,包括以前任职的公司信息,当时的头衔和职责范围,取得的成绩如何,获得的证书以及教育程度。

表明目标

目标也就是求职要求。你在求职的时候,一般雇主都想知道你的职业规划。这有助于他们了解你是否是此职位的最佳人选。在你简历的开头你需要写上“Objective”,然后简短地写下你的求职要求,例如“To work in a dynamic marketing department.”会让人感觉你是个喜欢挑战、充满活力的人。

职责或是成就

职责就是分配的任务,而成就是你取得的成绩——你努力后的成果。雇主们都想知道你过去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他们对你曾经取得的成绩更感兴趣。因此你在描述过去的工作时,那就稍作渲染一番吧!比如说:你过去的一项职责是人员安排,而你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你就可以写:“Solved scheduling conflict.”(解决过人员配置冲突)

调整简历格式

因为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所以在书写简历时,你可以使用缩写或是省略语。你可以略去句子的主语(比如,I,my manager),物主代词(my/mine, his/hers)甚至有时候可以省略冠词(the, a)。如果你想在一句话中列出一项以上的成绩,你可以用分号来代替"and".比如:“I led an important project and my manager gave me an award”就可以写成“Led key project; awarded by manager.”

使用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表示某个特定动作,例如:solved, managed, initiated, accomplished,而am, was, have和had之类是被动动词。在简历中使用行为动词,会让你看起来像一个目标明确、充满活力的人,而这样的人正是绝佳的招聘对象。比如:“Managed a team of 20 employees”听起来就要比“Was in charge of 20 employees.”更为有力。

实事求是

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简历是求职者实际情况的自然陈述,是求职者工作经历、所受教育、获得学历、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描述。如果求职者捏造事实暂时获得了面试机会,甚至得到了工作,但是倘若被未来的公司或是企业发现事实真相,将会影响求职者前途的发展。

要简练,不要臃肿要学会给简历“瘦身”。因为往往hr用于简历阅读的时间不会超过50秒钟。若是写得太长太详细,可能会使hr认为求职者喜欢拖泥带水、不干脆利落。

要有卖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像一个畅销市场的产品一样,简历要有吸引hr眼球的地方。最好在投简历之前仔细的看看应聘公司对该职位工作职责的描述。要重点突出求职者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求职者能干什么,强项是什么,其能力可以给未来的公司带来什么样的效益。

即使求职者真的多才多艺,也不要将各种技艺统统罗列其中。这样的简历不能很好的表明求职者在某个领域中有独特的优势,反而会使hr认为求职者只是个“博爱”的人罢了。

面试宝典:做好准备“倒面试”

在求职者看来,面试就是被用人单位审视、考核,所以常常陷入被动,忽略了面试的另一层意义———你也有挑选、审视用人单位的权力。如何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择业过程的简单化呢?

在面试之前你除了要做好被面试的各项准备外,同时应该做好“倒面试”(应聘者反过来面试招聘单位)的充分准备,一个简单的口诀就是;一选、二听、三看、四问。

一选:就是在面试之前,先确定与自己意向相符可能性也最大的几家单位,认真筛选,设计好自己面试时可咨询的问题。

二听:仔细听取招聘单位对自己的宣传、介绍,从他们对自己企业形象的定位中大致勾画出它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已拥有的实力,以及未来数年可能有的发展前景。

三看:利用一切机会到招聘单位去看看,以证实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对外宣传是否一致。走访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否融洽。

四问:如果可能,以非应聘者的身份在面试前(或后)向招聘单位的一般职员(其他非招聘人员)了解本单位的真实情况,比如你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待遇、福利以及个人发展空间。

面试的忌讳

或许你成绩名列年级前三名,或许你的综合评估已为你争取到了留上海名额,但是,你仍然可能像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样,因为不了解面试技巧,而在不到一个小时的面试中惨遭淘汰。为了让你成功通过面试官的考核,我们邀请专家来归纳一下面试中的忌讳。

忌临阵怯场

面试前一天,与朋友彩排一下,准备好经常提及的问题的答案,让朋友提提意见。

面试前一小时,浏览一下自己的简历,特别是所获奖励等项。

面试前半小时,深呼吸,提醒自己以前再大的坎儿也闯过来了,今后找工作会经历更多的面试。

面试前五分钟,试着背一下唐诗三百首,或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放松一下情绪,以便投入紧张的战斗。

忌与众相同

“能介绍一下自己吗?”是面试时常问的问题,切记不要把自己的简历复述一遍。你甚至可以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让对方了解你的性格特征。面试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速。要想让考官满意,你可以模仿他们的语速。

忌“口直心快”

如果每次考官刚说完问题,你就迫不及待地去回答,会显得不够稳重。当然了,如果每个问题都要想了又想,又显得过分谨慎,畏首畏尾。正确的做法是:大多数问题一经提出,你可以立即回答,边回答边考虑如何收尾。其他比较棘手或意想不到的问题,你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把对方提出的问题用陈述的语气自己讲一遍。如对方问“你有时会不会感到与他人合作很困难啊?”你可以这样回答:“在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小组课题中,我从没有听到别人说跟我合作很困难。如果有的话,我想那是因为有时我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太投入了。”要想确认一下对方的问题,比较合适的方法是问“您是指……吗”,把刚才的问题用你的理解方式再回放一下。

忌无视规则

面试是程式化很强的活动,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如:衣着得体;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肢体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要老是盯着考官;面试后写感谢信或询问录取情况以表示你很重视这份工作。无视规则的人,往往都会输掉比赛。

第7篇:成功应对面试

面试是用人单位主试人与求职者面对面交谈的一种考核方法。在应聘的几个环节中,面试是难度最大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一环。要想在面试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知己知彼,掌握主动

求职者对用人单位一定要做详细了解,包括单位性质、建立时间、职工人数、经营范围、主要产品、产品商标、市场份额、竞争对手、发展前景、行业动态、利润增长点、高新科技对本行业的影响等等。还应了解所应聘的职务在该单位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这个职位的职业技能和职责要求。

了解的方式:可以通过网上查询、与用人单位的员工交谈等方式。

二、塑造形象,服饰得体

求职者要注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让主式人觉得你“信

得过”。外在形象的主体是着装。服装与服饰色调要整体协调;款式要大方得体,不要太露或太短;色彩不要太鲜艳,以冷色调为宜;要整洁干净。发型还是保守一些好,不要太前卫。

三、材料齐全,善于积累

个人身份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照片和个人简历等材料要齐备,并妥善存放,一旦需要能够有条不紊地拿出来。

四、遵守时间,文明礼貌

1、确保提前10分钟到达,避免勿忙赶到、慌张见面。

2、注意文明用语。

3、尊重用人单位的风俗习惯

4、对用人单位的每个人都要尊重。

5、要耐心等待,放松情绪,不要显得焦燥。

6、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不能蹲着等待;不能懒散地倚靠或躺在沙发里。

7、不要与别的求职者聊天。

五、面带笑容,稳重大方

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时,要面带笑容,充满信心地走进面试现场,把目光集中在主试人身上并问侯,然后再逐步分给其他人并点头致意。主试人没请坐自己不要急于落座。坐时不要背靠在椅子上,应自然地将腰伸直,身体略前倾,显示自己的热情和对面试的关注,稳重大方。

六、控制情绪,化解紧张

面试时要放松心态,不妨把自己当成正式员工和主试人一起讨论问题。如果出现紧张、惶恐时,可以咬紧嘴唇、手捏肌体冷化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微笑来缓解紧张。

七、讲究卫生,道德高尚

面试中应注意小事见人品。如不随手乱扔废纸、杂物;发现地上有烟头纸屑能随后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发现扫帚倒在地上能随手扶起来等等,都会在无形中被赏识。不要随便抱怨,“让这么多求职者等待,说明招聘工作没做好”。而应是赞叹“应聘的人多,可大家却愿意等,说明这个单位很受欢迎”。小事上可能会成为求职成败的重要细节。

八、言简意骇,随机应变

回答面试中的问题,最要紧的是说得言简意骇,该讲的讲,不该讲的决不多讲,避免画蛇添足。这里例举几点仅供参考:

1、主人如果发问说“谈谈你自己吧!”这正是展示自我的好机会,不能简单地说自己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而应该进行自我推销。要重点说自己的长处和技能,并把这些优势巧妙地与所应聘的职位联系起来。

2、如果对方问“你为什么要应聘我们单位?”可以从行业的前景或发展潜力、用人单位的业绩谈起,说

明自己不仅仅是要找一份工作,而是顾愿与单位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价值。

3、问“你将如何与同事相处”,正确的回答应是:我一般都能与同事和睦相处。如果偶尔与同事发生不同意见或争执,自己会就事论事,不会针对人。

4、问“你对工资的期望值是多少?”巧妙的回答是“我相信单位会根据我的业绩给予合理报酬,能体现多劳多得原则。希望能和单位其他做这项工作并和我有类似经验和水平的人一样。”

5、问“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应根据主试人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听到你们消息之前,我应该考虑新工作的哪些方面?”这一方面可以表达自己对新工作的渴望和积极准备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对主试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探询。

6、如果问“喜欢玩电脑游戏吗?”应回答“不喜欢”或“只有休息时偶尔消遣一下”。

九、把握尺度,自信成功

当感到已结束面试时,应面带微笑,站起来表示“感谢对我的面试,这个工作我一定能胜任,我相信自己能为你们单位做出贡献。再见。”走到房门时应先打开门,然后转过身来向主试人鞠一躬并再次表示感谢,同时向其他人也表示再见。出门时要轻轻把门合上。

十、书信致谢,加强联系

面试后,写感谢信可以加深主试人对你的记忆,也是能否被录用的最后机会。感谢信的内容包括:

1、感谢主试人提供了面试的机会和为你花费的时间、精力;

2、重申自己的能力,说明自己是用人单位合适的人选;

3、对用人单位的前途充满信心,阐述对用人单位的兴趣,表明希望有机会和他们共事;

4、再一次感谢。最后写上希望有机会与主试人再谈,并说明自己需要有关面试的任何信息。感谢信当天就应该发出去。

感谢信寄出后,如果在二周之内没有接到回音,可以给主试人打个电话,问问结果。可以从他的回话中听出自己是否有希望。

第8篇:面试成功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面试,从大学自主招生到求职就业,面试与我们如影随形。面试是一个人全面展现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对自己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不少求职者由于不注重求职技巧,或求职技巧运用不当,结果是“自己搬砖砸自己的脚”,以失败告终。面试有很多技巧,要认真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的时间都不够,今天,我们组围绕面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面试的技巧和大家讨论一下。

下面我们来谈谈面试中的主要问题。在面试中,影响风度的指标主要有三个:仪表过于随便,给人留下不够庄重的感觉;面试答题时,表情木然,神情紧张或过于严肃,目光吊滞,行为举止不当,过分谦恭,弯腰躬背,两手下意识地揉搓,点头哈腰,回答问题时辅助性的手势较零碎,频度过高,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坐姿不正,出现摇头晃脑、抖腿、架二郎腿等下意识的动作;在面试中语言表达的效果欠佳,声音低沉嘶哑,吐字不清,发音颤抖,口头禅过多,语速节奏把握不当。

那么应该怎样克服这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面试中应当注意的技巧。

从着装仪表方面看,庄重、典雅而又不失个性使我们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着装应依据整洁、新颖、协调的原则,注意适合干部工作的职业特点和面试考场环境。要符合自己的气质,并能弥补性格的缺陷;根据人的审美通感的需要,着

装上的冷暖色调与应试者性格的刚柔特色中和;要通过合适的服饰打扮来扬长避短,如体形胖者穿衣颜色宜深,产生紧缩和匀称感,瘦者则应相反;此外,还要符合性别和年龄特征。

从动作举止方面看,我们要注重一下面试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准时赴约,最好提前十分钟到达,这样可以稍微平静一下心态,整理一下服饰,然后以饱满的精神出现在主试面前。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面试的介绍并不是不必要的重复,而是为了加深印象,给对方以立体的感觉,在介绍中,要引出自己的优势或强项,激发起面试官对你的好感,或者至少是兴趣。接受对方名片,假如对方递送名片应以双手接过来,并认真看一看,熟悉对方职衔,有不懂的字可以请教,然后将名片拿在手中,在谈话中,再从口袋里重新取出名片来看,会让人感到不够诚意,进而给对方不良的印象。最后告辞前,一定要记住把名片放入自己上衣兜里以示珍重,千万不要往裤袋里塞。入座时,不要自己主动坐下,要等主试请你坐时再入座,在面试中,坐的姿态非常重要:如果你坐时,双手相握,或者不断揉搓手指,那么,你会使对方感到你缺乏信心,或显得十分紧张;如果你稳稳当当地坐在座位上,将双掌伸开,并随便自在地放在大腿上,你就会给人一种镇静自若,胸有成竹的感觉。在交谈中,要诚恳热情、落落大方、谨慎多思、自信乐观。回答提问之前,应对自己要讲的话稍加思索,想好了的可以说,还没有想清楚的就不说,或少说,切勿信口开河、夸夸其谈、文不对题、话不及义。聆听时,要做到专注有礼、有所反应、有所收获、有所判断。离开时,可以主动与考官们握手,但要注意一般握手的基本礼节。一般来说,握手告别要讲究先后的顺序,握手的先后顺序是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条件来确定的,其基本原则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握手通常以三五秒钟为

宜,并且要注意把握好力度,要双目注视对方,面带笑容,不可目光四顾,心不在焉,同时应配以适当的敬语,如“再见”、“再会”、“谢谢”等。面试后寄上一封感谢信,再次感谢对方抽出时间来接待你,并对该单位表示一番敬意,重申自己对所谈的工作很感兴趣,并简要地陈述自己能够胜任该项工作。

在面试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一下我们的语言表达。谈话应顺其自然,不要误解话题,要掌握答题的思维技巧,遣词造句要能准确表情达意,如实反映自己的思想。不要插话,不要说奉承话,切忌故弄玄虚、华而不实和生造词语。;要做到口齿清晰,语言流利,文雅大方。交谈时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还要注意控制说话的速度,以免磕磕绊绊,影响语言的流畅。留意对方反应:求职面试不同于演讲,而是更接近于一般的交谈。交谈中,应随时注意听者的反应。比如,听者心不在焉,可能表示他对自己这段话没有兴趣,你得设法转移话题;侧耳倾听,可能说明由于自己音量过小使对方难于听清;皱眉、摆头可能表示自己言语有不当之处。根据对方的这些反应,就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语调、语气、音量、修辞,包括陈述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面试效果。表达流利,用词得当,注意说话方式。 答题应尽量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化的语言和明快的短句,多用自己的语言。 语气平和,语调恰当,音量适中。 讲话要生动。面试时要注意语言、语调、语气的正确运用。打招呼时宜用上语调,加重语气并带拖音,以引起对方的注意。自我介绍时,最好多用平缓的陈述语气,不宜使用感叹语气或祈使句。简洁洗练,要言不烦,言简意赅,适当运用成语、谚语和简短明快的短句。力戒空话套话、口头禅和重复累赘之语。

至于如何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面试这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沉着而理智。有时面试时,考官会冷不防地提出一个应试者意想不到的问题,目的是想试试应

试者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这时,你需要的是稳定情绪,千万不可乱了方寸。回答这样的问题时要留足进退的余地,随机而应变,对那些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或者“圈套”式的问题,应试者要注意运用灵活的语言表达技巧,不要一开始就把话讲死。而对于考官设置的那些无论你作肯定的回答还是作否定的回答都不讨好的问题,要善于用模糊语言来应答。可以先用“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开头,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来解释你的观点。这样回答,不仅能让自己置于一个有利的位置,而且会让考官领略到你的高明和“厉害”。同时,要注意圆好自己的说词,做到滴水不漏,在面试中,有时考官所提的一些问题并不一定要求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是要求面试者能回答得滴水不漏、自圆其说而已。这就要求应试者答题之前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到一些,以免使自己陷于被动。同时面试者还要具备创新精神,要不拘一格地思维,善于跳出常思维的束缚,采用一种非常规思维或发散式思维的方式去应答问题。

最后,我们再谈一谈如何培养面试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心理素质。在这一方面,要重视实践锻炼,善于自我调节心理。学会自我鼓励、疏导和暗示,以减轻心理压力,而且面试前要通过充分的准备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其次,要重视点滴积累。平时就要处处做一个有心人,从言谈举止、坐立行走等生活的点滴之处入手,注意搜集、学习和揣摩有关增强风度修养方面的资料,以这方面的成功人士作为范例和楷模来借鉴和仿效,并经常自我对照,从而弥补自身气质形象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培养自己的风度。此外,面试中,应试者要想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自己的风度和魅力。

在面试的前几天,我们要做的主要是调整心态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放松自己;同时积极、认真地进行准备。一定要正常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失眠怎么

办?可以试试这些办法:听一些 轻松的乐曲、睡前散步、洗一个热水澡、喝点啤酒或者牛奶,面试当天的早餐也要按平日习惯吃。食量不过多也不过少。一定不要将早餐带到面试现场边等候边发出不雅的声音。

只要我们注意面试的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抓起,那么我们在面试中一定能展示出我们独特的风采的。

上一篇:月度工作计划实施下一篇:特色活动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