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方案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方案

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环境解决方案

摘要:目前,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关注绿色医院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在当前我国的绿色医院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然而通过具体调研也可以看出,在具体的该类建筑室内环境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于此类情况而言,需要进一步有效落实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进而为绿色医院建筑呈现出应有的绿色发展效能提供必要的条件。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环境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环境;相关问题;解决方案

一、引言

针对绿色医院来说,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在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方面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需要从根本上做好该类建筑的室内环境优化和完善工作,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和应对处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确保医院的医疗环境建设更加完善,功能方面更有效的优化,这样才能促进医院方面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结合此类情况,有必要重点探讨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环境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

二、绿色医院建筑的概述

通常我们所称之为的绿色医院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医院建筑的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内,不管是从规划设计、一直到材料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和管理拆除等相关方面,都从根本上有效做好各类资源能源的节约,充分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效果。同时,在建筑的施工管理和运行过程中更有效的保护环境,使污染程度能够降到最低,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且实用的使用空间,同时充分确保整体的医院建筑和自然和谐共生,有效融合。因此从根本上来讲,针对绿色医院建筑来说,它并不是一个静态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概念,该类医院建筑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和应用价值,有更为显著的绿色发展趋势,因此在当前的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当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医院建筑室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绿色医院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环境优化等方面进一步有所强化,越来越多的医院都融入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也体现出良好的应用优势。然而,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各大医院的建筑室内环境而言,在应用现状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设计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室内环境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通过具体调研可以看出,很多医院在环境设计方面往往过于追求美感,并没有高度重视功能性,节能性,环保性和绿色发展原则,在实际的功能分区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精准有效的划分,由此导致不同的功能区域往往存在着随意化,盲目化等相关问题,这对于患者的治疗、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会造成很大限制。

3.2在室内环境设计方面缺乏人性化特征。在很多医院的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整体设计和环境方面往往缺乏足够的人性化、融合化、科学化的特征,在室内设计方面往往更加重视仪器设备的引进和器材的应用,但是对于环境的优化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缺乏足够的设计和落实,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着重做好室内的光、色、软硬装饰等相关方面的设计和优化,由此导致医疗环境比较枯燥乏味,缺乏人性化温度和人文关怀,在节能环保设计方面往往也比较欠缺,不能充分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以及负面情绪,由此导致室内环境绿色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3在室内环境设计方面并没有充分融入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管理手段。在室内环境中往往以方便管理为主,在设施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往往没有及时有效的更新和完善,在实际的环境中缺乏现代化医院的氛围和管理模式,缺乏设计方面的思考和绿色医院建筑的相关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医院的整体设计和环境都无法真正意义上满足患者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环境解决方案

4.1高度重视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环境的设计工作。要想确保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环境得到更有效的优化和完善,使当前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在设计层面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进一步有效融入绿色医院的相关内容,在环境体系和功能方面进一步体现出应有的绿色医院发展要求,结合不同群体针对室内环境的功能性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使各个环境具有导向性和时效性特征。例如,可以采用不同的形状、颜色的室内环境设计,针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进行有效的划分,使人性化设计、绿色化设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得到充分的融入,这样才能够有效符合绿色医院建筑的相关要求,同时在各类材料应用等方面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尽可能有效应用绿色环保材料,确保环境设计的相关内容和自然有效融合,体现出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效应,在设计理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促进绿色医院建筑设计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4.2在各方面要素融合方面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在针对绿色医院建筑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想使各类问题得到解决,在环境融合方面要充分体现出应有的特色和优势,要着重针对空间尺度、材料色彩以及环境支持等各类因素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掌握和应用,做好色彩的把握和配饰的选用,营造出更加良好和谐的人性化的氛围。同时对于建筑的照明系统等等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分,可以把园艺景观融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进一步减缓患者的紧张心理同时,对于医护环境能够起到良好的优化作用。例如,在环境优化方面可以通过防眩光筒灯和LED光源的運用,创造舒适的光环境,使其视觉功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体现出更加良好的医护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同时,进一步利用高质量的装饰材料和先进的安装工艺,确保各类材料满足节能环保和防火要求,使各类材料的成本节约在现场工艺设计方面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体现出光色和材料的科学应用,减少患者心理影响,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

4.3室内公共区域的环境打造方面要体现出信息化高效化的特征。在绿色医院建筑的室内环境打造方面,要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考虑,为其提供更加便利更加高效的公共区域环境,可以在区域内融入更多的新元素,利用新技术。例如,可以为盲人设置相对应的无障碍通道和抽烟区,为特殊人群提供相对应的座椅,为孕产妇提供哺乳环境等等,在充分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之上,体现出细节方面的人性化特征,更加便利高效。同时,要尽可能有效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有效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要注重做好供暖的科学化和高效化,对于墙面材料来说,要尽可能应用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充分确保材料和建筑使用寿命的匹配性和延长性。对于空调系统来说,可以有针对性的利用蒸汽凝结水和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系统,使其更为完善,这样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用太阳能集热装置产生医院热水,利用热泵原理,把四季恒温的低位能地热作为夏季制冷冷源,冬季制热热源,洁净手术部等净化空调系统,更有效的运用二次回风系统以及热水再热系统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实现能耗的降低。对于洁净用房可采用阻隔式空气净化装置作为房间的送风末端。

五、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充分明确,针对绿色医院建筑来说,在室内环境设计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此类情况而言,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落实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且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进而从根本上确保绿色医院建筑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符合绿色医院的发展要求和患者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立群,朱甜甜.论医院环境的人性化关怀设计[J].艺术品鉴,2018,5(5).

[2]熊雪姣 .色彩在医院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5(1).

[3]谭西平,刘旭等.如何提升区域性医院的灾难应急能力[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3(10).

[4]和卫彦.绿色医院建筑设计要点解析[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4,10(4).

[5]曾国良 “绿色医院建筑”设计实践——浙江大学医学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科教综合楼设计[J].2010 - 2010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

基金项目:1、项目名称:贵阳中医学院科研项目 编号:贵中医科院内[2013]05号

2、项目名称:贵阳中医学院科研项目 编号:贵中医科院内[2013]07号

作者:卢庆玲 韩典恒 马启霞 韩志

第2篇:建立“绿色发展”的法律机制:长江大保护的“中医”方案

摘要 《长江保护法》已列入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并已启动了立法工作。但各方面对《长江保护法》的性质定位、价值取向、制度架构等一些关键问题还缺乏基本共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中医”方案的理念,《长江保护法》的制定也需要通过对涉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各项法律制度进行“体检”,发现各种“风寒”症状、找到“经脉”淤堵点、研究“脏腑”调理方,确保出台一部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引、以“治未病”为价值取向的高质量法律,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良法善治”提供基础。本文认为:①已有涉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立法涉及多层级、多机关、多法律关系,各种规范的出台背景、价值取向、核心内容、制度体系缺乏协同性,所导致的权利冲突是造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的制度原因,必须妥善解决。②解决现存的权利冲突,需要为长江保护专门立法,而为长江立良法的前提是确定长江保护法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应通过法律语言的转换,具体化流域安全、流域公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价值取向。③长江保护立法是在一定价值取向指引下对权利义务、权力责任等立法资源的配置过程,从立法技术和方法上 ,应注重优化立法资源,厘清长江保护法的基本概念,合理借鉴国外经验,明确立法技术路径;按照发展与环境综合决策原则,合理配置政府事权,建立实现“绿色发展”决策体制;建立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共治机制,广泛鼓励公众参与。

关键词 长江保护法;权利冲突;立法价值取向;绿色发展

2018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这要作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先手棋”[1]。并明确要求在对母亲河做一次大体检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从源头上系統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然后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络经脉,力求药到病除;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管控单元,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阐释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价值观,也说明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方法论。将“中医”方法运用到法律上,需要对涉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各项法律制度进行“体检”,发现各种“风寒”症状、找到“经脉”淤堵点、研究“脏腑”调理方,为正在制定的《长江保护法》提供法理支撑,确保出台一部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引、以“治未病”为价值取向的高质量法律,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良法善治”保驾护航。

1 母亲河生态环境之痛:法律何以解忧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在重庆召开第一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以来,中央和沿江省市做了大量工作,在强化顶层设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及10个专项规划完善了政策体系;扎实开展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非法码头、饮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化工污染、固体废物,基本形成共抓大保护的格局;采取改革措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势头,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了45%;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民生改善重点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18年,生态环境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进行了暗访、暗查、暗拍,对长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体检”,在约10万km的行程中,发现了许多沿江地区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一些地方并没有真正改变粗放的发展模式,在环境治理方面能力不足明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当务之急是先“止血”,抓好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2]。

1.1 长江保护法目标明确

吕忠梅:建立“绿色发展”的法律机制:长江大保护的“中医”方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年 第10期2019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长江保护修复的目标是:到2020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控断面比例达到85%以上,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国控断面比例低于2%;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达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高于9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方案:“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突破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深化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五江共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执法,落实各方责任,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必须“强化长江保护法律保障。推动制定出台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全面系统解决空间管控、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航运管理、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提供法律保障”[3]。这表明,《行动规划》不仅为长江生态修复建立了目标导向,而且也提出了明确的立法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长江保护立法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两手发力”“三水共治”“四源齐控”“五江共建”的要求转化成为有效的法律制度。

1.2 长江保护立法共识尚未达成

长江保护法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一类项目,已列入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并已启动立法工作,成立了由全国人大人口与环境资源委员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各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组成的《长江保护法》领导小组,制定并通过了《长江保护法》的立法工作方案[4]。这意味着《长江保护法》的制定已真正进入“快车道”。但如何做到立法既要快些、更要好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5]。

实际上,近两年有三个承担相关研究的课题组以专家建议稿的方式提出了长江保护法草案建议稿,从不同角度设计了长江保护法的制度体系①。今年,《长江保护法》立法领导小组各参加单位也在努力工作,开展了多项立法调研、理论研讨和征求意见工作。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各方面对《长江保护法》的性质定位、价值取向、制度架构等一些关键问题还缺乏基本共识。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得到妥善解决。否则,既可能影响《长江保护法》的立法进程,更会影响《长江保护法》的立法质量。虽然《长江保护法》的立法指向非常明确——为保护长江立法,但对如何在我国已基本建成的法律体系中确定《长江保护法》的“定位”是关键,否则无法妥善处理《长江保护法》的立法宗旨与任务;虽然立法的本质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关的各种利益的博弈与协调,但对各种利益的判断与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否则无法建立符合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所需要的法律秩序;虽然长江保护修复的各种政策指向、经济方法、技术措施、监管目标已经明确,但《长江保护法》不能把各种政治、经济、技术、管理手段简单“搬家”,否则无法形成符合法律运行规律的理性制度体系。在这个意义上,《长江保护法》的制定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需要这部法律,而是我们制定一部什么样的《长江保护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6]。

1.3 长江保护立法的不同思路

如果说,任何立法都是在矛盾的焦点上切一刀;那么,对《长江保护法》而言,切好这一刀却十分不易[7]:一是长江保护立法作为流域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没有“位置”[8],如何在立法依据较为欠缺的情况下确定长江保护法的定位,需要慎重考量;二是长江大保护的“两手发力”“三水共治”“四源齐控”“五江共建”综合性立法需求,与我国现行的分散式立法模式存在冲突[9],如何在立法基础十分薄弱的现状下创新立法思維,需要勇气担当[10];三是长江保护立法的制度体系建构缺乏相对成熟的法学理论,如何从法理上和逻辑上解决长江保护立法的制度设计,需要法律智慧[11]。

面对“长江病”,从法律上也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种是“西医”方案,针对已经产生的长江生态恶化问题,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标准,限制甚至禁止各种可能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最终将既遏制长江生态恶化的趋势也扼制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这显然不能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另一种是“中医”方案,根据长江生态恶化的现实状况,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以最严格制度保护长江的同时,通过实施长江经济带空间管控单元、实行生态修复优先的多元共治等方式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关系,既突破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实现“药到病除”,也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做到“治未病”,这才是我们的期待。

其实,长江经济带的现状表明:生态环境恶化是“病征”,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搞大开发是“病因”,缺乏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系统性治理理念是“病根”,因此,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方式,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系统调理方法,把脉问诊开“药方”。从法律上看,要拿出一套“中医”方案,必须首先认真梳理涉及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保护的各项权利,发现权力配置的“寒热征”、找到权利运行的“淤堵点”,然后才可能辨证施治,提出“祛风驱寒、舒筋活血”的运行机制策、开出“调理脏腑、疏通经脉”的流域立法方。

2 长江病的法律之因: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权利冲突  法律上的权利冲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法律上之依据的权利之间,因法律未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的界定所导致的权利边界不确定性、模糊性,而引起的权利之间的不和谐或矛盾的状态[12]。权利冲突既有同类权利之间的冲突,也有不同类型权利之间的冲突[13]。产生权利冲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实质是权利背后的价值、利益冲突。从立法的角度看,解决权利冲突问题的前提是对冲突的权利进行价值识别、判断和选择,在确定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明晰权利边界、确定权利顺位等方法,以解决权利之间的矛盾问题[14]。 制定一部高质量的长江保护法,前提是对长江经济带建设所涉及的各种权利是否存在冲突以及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①。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权利冲突具有世界普遍性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和劳动对象,是法律上权利最密集且最容易产生权利冲突的领域,水权也是世界各国法律制度中最为复杂的权利体系[15]。 尤其是水作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具有明显的流域特性且与所处地理位置的生物种群、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独特流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孕育了人类的不同文明[16],因此,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权利冲突也呈现出明显的流域特性。

纵观人类的水资源利用史,水的资源属性与利用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丰富多元,各种权利也相伴而生。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以后,农业的灌溉需要对水资源开始了建水库、修水坝、打水井等控制和管理性利用,为了保障这种利用的独占性和排他性而产生了设定用水秩序、平衡用水利益冲突的需要,“河岸权”[17]得以产生。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及其所带来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再局限于农业灌溉,将水作为土地附着物的“河岸权”无法满足水资源利用多元化的需要。于是,逐渐产生了独立的水权利,如先占优先权、取水权等新的权利,水权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18]。但是,这些权利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的私权,较少涉及公共利益[19]。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认知更加全面、更加多元化,在对水资源的控制与管理更加强化的同时,也加速了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人类对水的利用从水量扩展到水能、水域空间、岸线、水环境容量、河床砂石、河道航道、水生动植物等各个方面,并不断突破水资源的时空束缚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以对水资源进行管控,进而延伸出了对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及权利[20],包括水资源利用在内的综合性权利——发展权②诞生[21];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日益加剧,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生态性缺水问题如影相随,对个人权利的绝对保护导致公共利益的损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危机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①,要求保护健康环境的环境权②逐渐成熟[22]。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变化使得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权利冲突不断涌现,对传统的水资源利用秩序造成剧烈影响。

2.2 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的權利冲突具有特殊表现形式  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兴水利除水害是历朝历代政府最重要的职能,虽然很早就有了涉及水资源利用的《田律》,规定了遭受水旱灾害必须报告,以及禁止在春天捕鱼等内容,但主要是刑法,私法意义上的水权在中国传统法律中没有出现[2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水利是农田的命脉”(毛泽东同志为“红旗渠”题词)的指导思想下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围绕农业发展所进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也主要是由政府组织。从法律上看,我国是公有制国家,实行自然资源全民所有制,根据宪法和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③;但在立法上一直没有明确宪法上的“国家所有”与民法上的“国家所有”的关系。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如土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取水权、渔业捕捞权、渔业养殖权等民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并不明确,我国在立法上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水权体系[24]。在这样的法律体系下,长江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两个突出特征:一是长江流域资源实际上成为中央各部门行政权的标的,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权的取得、行使、终止都是采取许可、划拨、确认、收回等行政性手段。二是横跨大半个中国的长江流域资源实际上为地方占有并使用,流域开发利用权并未真正受到国家所有权的制约,中央和地方对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益呈共享关系。这实际上是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法律原因。

现行相关立法中,与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国家法律既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涉水四法”,也有《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节约能源法》《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在行政法规层面有《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长江河道采砂条例》《水文条例》等行政法规,在部门规章层面有《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长江流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办法》《长江流域省际水事纠纷预防和处理实施办法》《长江水利委员会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初步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污染防治、防洪减灾、水土保持、节水与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河道资源管控、流域水事纠纷处理等多项制度。从理论上讲,这些法律法规都应该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依据,各种不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基于法律的赋权可在不同空间对不同形式的资源利用其不同功能,应该可以形成各得其所、和谐融洽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秩序。但因为这些立法涉及多层级、多机关、多法律关系,各种规范的出台背景、价值取向、核心内容、制度体系缺乏协同,各种权利间的关系在缺乏必要统筹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清晰界定,必然导致实践层面的诸多法律冲突。经过对涉及长江流域事务管理的30多部法律授权的梳理,我们发现长江流域管理权分别属于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其中在中央分属15个部委、76项职能,在地方分属19个省级政府、100多项职能[11]。这种状况极易导致法律上和事实上的权利冲突:一方面是“法律打架”,各种法律规定相互各主体在依法依规行使各自的权利时无法有效控制其外溢性影响,使得基于权利的不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行为及其结果之间出现相互矛盾甚至剧烈的冲突,进而影响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秩序的稳定。这些冲突在法律层面表现为权利的不和谐和矛盾,在事实层面表现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结果相互抵牾甚至抵消。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不同主体的权利界限不明确,权利间的关系不清晰,导致冲突不断。在流域层面,《水法》建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也在具体制度中对流域机构授予了制定流域综合规划、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新建排污口审核、水量分配和应急水量调度、取水许可审批等权限。但是,《水法》多处使用“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的表述,但未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流域管理机构权限的划分标准或者适用条件。在地方层面,《水法》第12条第4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但没有明确不同层级水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权限”的划分方式及其相关程序,导致各地方“三定方案”规定职责权限差异很大。在中央各部门间,存在许多重复授权、交叉授权、空白授权,使得规划编制、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水工程管理与水量调度、水道与航道管理等方面的权力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11]。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水污染防治法》与《水法》都做了相应规定,但两部法律之间存在明显冲突。虽然都使用了“统一管理”的术语,但生态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职权与水利行政部门对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的职能之间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①;虽然都设置了流域管理的相关制度,但其授权范围与权力行使方式缺乏协调与衔接,两部法律所指称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和“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并非同一机构②;导致区域管理中开发利用的“实”与流域生态保护中无人负责的“虚”现象大量存在。长江流域有特殊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与历史上形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产业布局直接相关,在与长江流域资源保护有关的制度方面,还存在着流域整治、水能资源开发与保护、航运与渔业发展统筹、长江沿岸入河排污指标分配、排污总量控制、洲滩与岸线利用与管理等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真空”[11]。这导致了一些制约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问题:长江上游主要是支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无序;中下游较为普遍的存在河道非法采砂、占用水域岸线、滩涂围垦等行为,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缺乏;河口地区咸潮入侵现象有所加剧、海水倒灌和滩涂利用速度加快;跨流域引水工程的实施,导致流域内用水、流域与区域用水矛盾日趋显著[11]。

正是由于法律上的权利配置呈现出区域权利强与流域权利弱、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权利大而实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权利小而虚的巨大反差,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为追求自身的发展目标而忽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了“长江病”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核心在于通过界定权力边界、畅通权利运行机制,妥善消除各种权利之间的冲突,实现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协调发展。

3 消弭权利冲突之根:确定长江保護立法的价值取向  法律具有行为规则和价值导向的双重功能,任何立法活动都不是单纯的规则制定过程,而是通过立法活动表达、传递和推行一定的价值目标或价值追求。如果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是法律上的权利严重冲突导致的事实后果,缺乏专门的长江立法是客观原因,那么,为长江立法尤其是立良法的前提是解决立法的价值观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有的同志对生态环境保护蕴含的潜在需求认识不清晰,对这些需求可能激发出来的供给、形成的新的增长点认识不到位,对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探索不深入。一定要从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来一个根本转变”[1]。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长江保护法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利益的取舍、规则的设计都必须以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这个目标可具体化为流域安全、流域公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价值取向。

3.1 确立价值取向是长江保护立法的内在需求

从立法活动的规律看,立法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外部强加于立法者的,而是由立法这一特定的实践活动的品格所决定,其本质是人类在立法时对利益追求的取舍[25]。立法的价值取向的首要功能是明确这个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追求的社会效果。长江保护法是针对长江流域的立法,其核心是把过去的以部门和区域为主的法律具体化为针对长江流域问题的法律,它既与原有的国家以部门职责分工为主的条条立法不同,也与地方主要以所辖行政区的块块立法不同,是既跨部门也跨区域的立法(我将长江保护立法喻为“横切面”立法,它是我国过去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层次中所没有的一个中间立法层次,法学理论对于流域立法的研究非常有限)。按照长江经济带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长江保护法的主要任务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解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法治抓手问题,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建立长江流域的功能、利益和权力的协调和平衡机制;三是建立新的适应流域治理变革所需要的治理体制机制[9]。这意味着长江保护法必须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流域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法律传承和制度创新的关系,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立法形态、复杂的立法任务,迫切需要形成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价值理念、基本原则和目标并用以指导整个立法活动,以保证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权衡和选择的方向一致、判断一致、结果一致。

明确的立法价值取向,可以在出现法律追求的多个价值目标出现矛盾时,通过价值界定、价值判断来完成最终的价值选择。这既包括立法者是否能够对该项立法的应然价值予以接纳和接受;也包括当存在多重价值目标时的价值取舍和和价值目标重要性的排序[22]。长江保护立法在这两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由于长江保护立法的“横切面”属性,必须跨越传统民法、刑法、经济法的界限,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调整手段,融法律规范、国家政策、政府行为规制等目标于一体,其应然价值是什么尚存巨大分歧(目前各方面提出的长江保护法立法建议存在从定位到结构、从价值到制度的巨大差异,就是对应然价值缺乏共识的现实写照),立法者应接受或接纳何种价值目标亟待明确。由于长江保护法是围绕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水资源的各种社会关系展开,原有的可适用于长江流域的法律众多,这些立法的价值目标多样,也许就单个立法来看都十分正确,但适用的结果却因多重价值目标之间的矛盾而导致权利严重冲突,如何对这些不同立法的价值目标进行价值取舍并明确价值目标重要性的排序,也是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3.2 安全、公平、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长江保护立法的基本取向  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目标要求与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之间的张力看,制定长江保护法的根本目标是确保不因长江经济带建设而导致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崩溃。换言之,如果没有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就没有长江经济带。但现实的情况是,长江流域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依然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流域的整体性保护不足、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剧。生态系统破碎化,大量的生态空间被挤占;自然岸线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二是水污染物排放量大,治理水平有待提高。长江每年接纳的污水占全国总污水排放量的2/3,单位面积的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部分支流污染严重,滇池、巢湖、太湖等湖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三是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矛盾突出,长江资源环境严重透支。非法采砂屡禁不止,自然河道破坏严重;水电资源过度开发引发环境问题突出;矿区分布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叠。四是环境风险的隐患多,饮水安全保障压力大。主要干支流沿岸高环境风险工业企业分布密集;危险化学品运输交通事故引发环境污染风险增加。五是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绿色发展相对不足。上中下游各个地方加快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都希望布置工业区,布置沿江城市,重工业沿江集聚并向上游转移的势头明显。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制定的长江保护法,必须统筹考虑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把生态修复放在压倒性的位置,真正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在立法原则上强调“保护优先”,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利用设置生态红线、资源底线、经济上限。这些要求在立法上,应体现为安全、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

从安全、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看,在长江保护立法中,安全是基础价值,公平是基本价值,可持续发展是根本价值。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可以将对长江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简化为以“水”为对象的人类活动,但“水”本身却不简单,至少涉及到水生态、水岸、水路、水系、水质、水源等多个方面,从满足人类生存角度看,需要处理好生活水、生产水、生态水的关系;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需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管水、排水的秩序;从自然生态角度看,需要面对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灾害。为长江流域这样复杂的巨大系统建立能够满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体系,必须将流域生态安全作为首要的基础性价值,任何有害于生态安全的开发利用活动都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乃至禁止,否则,长江经济带将无所依托。在保障流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各种开发利用长江流域资源的活动必须确保公平,在法律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长江流域东、中、西部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保证资源配置公平和权利保障公平,确保长江经济带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利益为全流域人民共享,能够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流域安全和流域公平的最終目标是为了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双重和谐法律关系,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确定了长江保护法的安全、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将“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突破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深化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五江共建’”的要求转化为有效的法律制度;也才可能保证长江保护法实现“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全面系统解决空间管控、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航运管理、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提供法律保障”的立法任务。

只有确立了安全、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才能对现有的涉及长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进行评估和梳理,明确有利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权利(权力)配置原则,建立以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的体制机制,完善能够针对长江流域特殊生态系统的法律制度。

4 长江保护立法之方: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法律机制  长江保护立法是在一定价值取向指引下对权利义务、权力责任等立法资源的配置过程,从立法技术上看,对立法资源的配置,既要追求一定历史限度内的公平,又要优化利用立法资源,以实现最大的立法效益与效率,坚持以良法促善治的高质量立法水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一是要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共抓大保护和生态优先讲的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前提;不搞大开发和绿色发展讲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是结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彼此是辩证统一的。二是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三是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1]。实际上,长江保护立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将这样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转化为法律制度,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法律机制。

4.1 优化立法资源,厘清长江保护法的基本概念,合理借鉴国外经验,明确立法技术路径  针对我国目前流域立法定位不清、立法少、理论支撑不足的现状,深化立法基础性概念、基本法律关系识别、法治类型构造等问题研究。立足流域空间的自然单元、社会经济单元与管理单元等多元属性,界定流域的法律属性,奠定长江保护立法的基础概念与逻辑起点。明确流域法律关系的特殊构造与具体类型,通过流域空间的法律化和法律的流域空间化构造,为长江保护立法构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认真研究域外流域立法的发展变迁规律,合理借鉴相关国家的立法经验。将域外流域立法所经历的传统法调整、现代流域立法产生和流域立法的综合化历史,法律上的流域空间逐步具备独立性、逐步推动水事立法体系整体性和综合性迈进的立法经验,以独立和综合性流域立法容纳和调整日趋复杂的流域法律关系的实践效果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尤其是长江流域实际予以扬弃。

深化对长江保护立法的理性认识,在检视我国现行的以部门为主导的分散立法模式、以中央和地方立法为主的直线性立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长江保护立法的技术路线。采取“线性”立法和“横切面”立法并重方法,根据长江流域的多要素性(自然、行业、地区),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复合交融性等特点,充分考虑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与经济发展的同构性、流域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特殊性,从产业聚集、国土空间、水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设定绿色发展的边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制度,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回应长江流域特殊的区位特征、特殊流域特性与特殊水事问题对立法的现实需求。

采取由立法机关直接立法或委托第三方提出立法草案方式,克服行政部门主导的立法弊端,以利于在立法中按照流域生态系统规律,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问题一体考虑,综合运用私法和公法手段,建立长江流域资源统一配置、统一监管制度,切实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确保长江流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权利——权力”的合作性制度安排,建立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相互协作、流域圈与行政圈的有机融合的法律机制。在流域发展与保护方面,统筹考虑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合理配置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局部发展与流域整体保护的关系方面,将长江流域所涉的不同省份、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的不同主体、不同利益诉求纳入统一的法律制度,形成协同、协调的法律机制。从公共行政的效率性与合法性两个维度考虑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政策目标通过合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法律制度转化和建立法律与政策有机衔接机制,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在流域层面合理划分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部门事权、社会组织事权,实现政策与法律的有机统一,对长江流域事权的划分做出系统性、科学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为建立多元共治的长江流域治理体系提供法律依据。

4.2 按照发展与环境综合决策原则,合理配置政府事权,建立实现“绿色发展”决策体制  立足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权利冲突严重,尤其是权力配置缺乏协同与协调机制的现实,深刻认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寻找解决方案。针对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环境资源有效配置方面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现政府决策过程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充分考虑,以及在政策和法律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利益的忽视、扭曲和不对称性的问题,按照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原则,梳理现行立法中涉及的多重社会“合法”利益的冲突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协调和平衡,按轻重缓急进行筛选和排序,进而列出可能解决的政策方案及战略选择,以及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调整与优化,形成综合决策过程。通过法律方法要求政府决策、计划、规划等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实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事前预防与源头控制,以替代以往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被动性事后补救、末端控制方法。

根据长江流域法律空间化和法律的流域空間化构造设想,改变既有立法的一元空间观,将长江流域视为“水系空间”。以法律方式消除过去事权配置存在的流域层级事权虚化或弱化、仅针对单一“水”要素及缺乏长江流域特殊针对性事权配置、片面强调事权关系的单向服从等问题。在长江保护立法中注重从层级、内容、空间、性质四个维度,注意通过识别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特殊性以确定事权的“范围”,进而在政府间进行事权配置。以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土空间布局和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及各项任务为指向,建立“以水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空间”理念并合理配置事权。从体制建设的角度,为中央、流域、地方三个层级分别配置相应的事权,重点是重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为流域管理主体配置相应的流域层级事权。从机制建构角度,建立流域规划、水安全保障、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污染防治、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五类基本法律制度;从解决长江流域的“点”、“线”、“面”问题角度,设计专门法律制度。在各级各类政府间配置权威型、压力传导型、合作协商型、激励型等四类事权,形成配套法律制度。

通过有效的事权配置,建立良性的环境行政综合决策运行机制。通过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领导的决策内容、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明确要求,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建设目标在决策层次上的法律化、制度化和具体化,确保在决策的“源头”(即拟订阶段)将“绿色发展”的各项要求纳入到有关的发展政策、规划和计划中去,为贯彻执行阶段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建立合作机制,要求环保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执行有关决策时进行广泛的合作,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贯彻执行有关的政策与计划时,各部门通过相互协调、积极配合,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以有效防止各部门之间“争权夺利、推诿责任”,堵塞执法漏洞,不致再出现“有权的无力管、该管的没有权”的异常现象。通过事权配置,建立有效的决策监督体制,将各部门及其领导的决策行为置于长江保护法的监督之下,以有效防止相关部门滥用职权、超越职权,或躲避法律、逃避责任的行为发生;在决策者违反法律或构成犯罪时能够依法及时追究法律责任,敦促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依法行政,增强长江保护法的权威性,维护法律统一与尊严。

4.3 建立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共治机制,广泛鼓励公众参与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26]。在长江保护立法中,采取“超常举措”,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保护,最主要的方法是建立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多主体参与、有序衔接的“小政府、强政府、大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共同利益,在法律上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维度、开放性共治系统,以对话、竞争、妥协、合作和集体行动为共治机制,将多主体治理与协作性治理统合起来。确认政府之外的个人、企业、家庭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治理主体地位,倡导综合运用行政力量与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方式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并有效预防和化解由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社会矛盾。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等行为主体在长江流域多元治理中的不同职能定位和作用,以增强政府和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可能性、合作可行性以及合作效果为目标,克服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公地悲剧,建立政府与社会继续协作的兼容接口或连接点。针对长江大保护需要从单一行政性主导到多元共治的现实要求,建立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相关制度,确保“多元共治”体系下的环境信息公开、决策透明、环境责任主体明确,在政府主导的环境决策机制中明确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建立“多元共治”框架下的宣传教育、监督、风险评估与预警、风险沟通与冲突识别、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高度重视公众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作用。建立长江大保护的广泛公众参与和环境民主机制。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公众以个人或者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亲身参与,及时了解和掌握长江流域的环境质量状况,预防和应对有损自己和他人生态环境利益的环境违法政策;及时反映或反馈对政府决策的意见建议,加强公众与执法部门之间的了解与支持,减少消除相互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以通过法律的运行促进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长江保护法的普及与教育,保证长江保护法的遵守与执行。

(编辑:于 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C/OL]. [2018-10-19].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6/13/c_1122981323.htm.

[2]韓正. 坚持问题导向 紧盯问题整改 齐心协力把共抓大保护要求落到实处[N]. 人民日报,2019-03-26(3).

[3]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019-03-30]. https://www.sohu.com/a/291573996_99964894.

[4]程立峰. 将长江保护法纳入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C/OL].[2019-03-3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lh/2019-03/09/c_1124212522.htm.

[5]沈家本. 历代刑法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5:2239-224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3.

[7]吕忠梅.长江保护法立法不易,立良法更重要[N]. 第一财经,2018-11-12.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吕忠梅,陈虹.关于长江立法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6,44(18):32-38.

[10]吕忠梅.长江保护立法并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N].澎湃新闻,2019-03-12.

[11]吕忠梅.寻找长江流域立法的新法理——以方法论为视角[J].政法论丛,2018(6):67-80.

[12]王克金.权利冲突论——个法律实证主义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2):43-61.

[13]郭明瑞.权利冲突的研究现状、基本类型与处理原则[J].法学论坛,2006(1):5-10.

[14]张平华.权利位阶论——关于权利冲突化解机制的初步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6):32-45.

[15]崔建远.水权与民法理论及物权法典的制定[J].法学研究,2002(3):37-62.

[16]吕忠梅,等. 流域综合控制: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机制重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9.

[17]王灵波.论美国水权制度及其与公共信托制度的区别与冲突[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2):186-191.

[18]崔建远,彭诚信,戴孟勇.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27-229.

[19]裴丽萍.水权制度初论[J].中国法学,2001(2):91-102.

[20][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M].岳玉庆,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334-336.

[21]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J].法学研究,1999(4):14-22.

[22]吕忠梅.环境权入宪的理路与设想[J].法学杂志,2018,39(01):23-40.

[23]季勋.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J].文物,1976(5):1-6+99-100.

[24]吕忠梅.中国民法典的“绿色”需求及功能实现[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36(6):106-115.

[25]吴占英,伊士国. 我国立法的价值取向初探[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3):10-15.

[26]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6-24(1).

Establishing a legal mechanism for green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Medicine’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of Yangtze River

LV Zhongmei

(Tsi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Beijing 100811, China)

Key words law for the protection of Yangtze River; conflict of rights; legislative choice of values; green development

① 据了解,目前已有不同研究团队提出了长江保护法草案建议稿,包括吕忠梅团队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基础上提出的《长江法草案(专家建议稿)》;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团队在国合会课题研究基础上提出的《长江保护法草案建议稿》;长江水利委员会委托的“长江法立法研究”课题组提供的《长江保护法草案建议稿》。

① 本文为了行文方便,未对“权利”和“权力”进行明确区分,主要着眼于两者存在的一致性——追求一定利益为目的,都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要求等。实际上,在法律上,权利与权力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一方面,权力以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权利为目的;权利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等。另一方面,一些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行使。

② 1970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委员凯巴·姆巴耶提出了发展权的主张,他认为:发展权是所有个人和全体人类应该享有的自主促进其救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全面发展并享受发展成果的人权。此观点提出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被学者称之为“第三代人权”,在一些国际法文件中也得到了体现,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第2条指出:“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人应该成为发展权利的解决参与者和受益者。……国家有权利和义务制定适当的国家发展政策,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这意味着,发展权应该是一项发展机会均等和发展利益共享的权利。

① 水危机一直上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据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全球有近一半人口,约36亿人居住在每年至少缺水时长达1个月的地区,其中亚洲约占四分之三。而到205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至57亿人。目前人类每年消耗4 600 km3的水资源,有7成用于耕作,2成用于工业,1成当为家用。报告称,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变化等因素,全球用水需求量在过去一百年内增加了6倍,并且该数值仍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球水循环将不断加剧,较湿润地区普遍变得更湿润,较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旱。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应聚焦“更环保”的政策,改善水资源的供应与质量。

② 20世纪50年代前后,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损害人群健康事件频繁爆发,其严重后果震惊世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68年7月30日通过第1346 (XLV)号决议,建议就人类环境问题召开一届联合国会议。1968年12月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398 (XXIII) 号决议,人类环境质量的恶化可能会影响到“基本人权之享受”,故决定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目的是“鼓励各国采取旨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以及补救和防止其受损害之行动,并对此提供准则”。号召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关于公民主张在良好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及其法律依据的研究和讨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和讨论,提出了环境权的各种学理主张。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如期召開并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宣言》,该宣言原则一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着尊严和幸福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环境的基本权利,并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环境的庄严责任。” 这被视为是环境权的标志性定义,也正式开启了环境权的实践。

③ 《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水法》第3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① 《水污染防治法》第9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水法》第13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② 《水法》第12条第3款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水污染防治法》第26条:“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所在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有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的,应当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告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矛盾;另一方面是“依法打架”,各执法主体越权执法、选择性执法、扭曲执法等问题不断,权利的行使与保障难以顺利实现[9]。

作者:吕忠梅

第3篇:浅谈建筑行业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加快,建筑施工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日益加重,为了做好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强现场施工的管理,然后采用新型施工设备,并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只有三管齐下,才能有效遏止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建筑行业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行业;环境保护;绿色施工

1、引言

建筑行业的传统施工方式消耗能源量大、劳动强度高、劳动效率低,且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不利于保护环境,建设成本较高、建设周期长,不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绿色施工方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2005年,我国建设部颁布了《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强化了环境保护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我国建设部颁布了《绿色施工导则》,正式定义了绿色施工。2010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绿色施工,提高了施工质量。

2、绿色施工内涵

绿色施工指的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条件下,采取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技术,从而降低施工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施工机械设备维修、竣工后的施工现场生态复原等。绿色施工的核心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建筑行业的绿色施工发展必须建立全民绿色意识,全面支持和监督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的执行情况,从而推动绿色施工发展。

实施绿色施工必须优化建筑设计的总体施工方案:1)在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结合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从而为之后的绿色施工过程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2)实际施工过程,必须进行施工策划,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各工程项目的施工工序、工程竣工验收等阶段,加强监督和管理整个施工过程。

3、建筑行业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

建筑行业实现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必须采取绿色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提高施工质量,做好环境保护。

3.1 加强绿色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施工人员管理、评价管理等。组织管理:通过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条例、目标、制度等,加强施工组织管理;规划管理:通过优化绿色施工方案,确保施工方案中的节能措施、节水措施、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节材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等;实施管理:在建筑施工中进行绿色施工时,采取动态管理方式管理整个施工过程,并加强监督和管理施工策划、施工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竣工验收等阶段;施工人员管理:通过管理施工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并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预防措施,避免施工中尘土、辐射、毒气等对人体造成伤害,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布置,安排好员工的生活区和施工区域,使两者互不干扰,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场所和较好的环境。

3.2 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

(1)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

针对施工现场出现的“三废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有毒有害化学产品污染等,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的扬尘保护,如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土方工程施工等的施工全过程保护,控制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有毒有害化学产品造成的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还有生产生活造成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保护好施工现场的文物、资源、地下设施等。

(2)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施工单位必须要有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以实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施工现场更多的使用国家、建筑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型的施工设备和机械。

① 采取技术成熟、低能耗的工艺设备;

② 定期维修和养护设备,确保施工设备正常运转,降低设备的能源消耗;

③ 关闭闲置的施工设备、机械、电器等的电源;

④ 施工过程中采取用电三相平衡计划。

(3)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提高施工过程的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特别是一些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如在施工现场实施中水搅拌、中水养护等,并对雨水进行收集。常用的节水措施有:在施工现场安装水表,采用节水型的器具,安装一些小流量的器具和设备,时时监控现场用水量,并设置废水回收重复利用系统。废水回收再利用前,要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避免回收的水危害工程质量、环境,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等。

在施工现场设置循环渠道处理施工回收的污水、雨水等,之后流至格栅到沉淀池,通过沉淀池的进一步处理后得到没有较大悬浮颗粒的中水,实现中水的再次使用,使得污水、雨水实现了循环使用,节约部分水资源。但污染程度较严重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等不能重复使用,需要进行生物处理池处理后再排放到市政污水管道。

(4)节约施工材料,提高材料资源利用率

① 加强设计图纸会审,提高材料资源利用率,实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低30% 。材料采购、进入施工现场时间、批次等要结合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进行合理安排,以实现库存与施工需求相当。根据就地取材原则,采购的施工材料最好是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采购量占建筑材料总量的70% 以上。

② 施工现场的材料摆放要合理有序,并加强存储环境的管理,确保材料保管良好。施工材料运输和装卸要有适当的运输工具和装卸方法,避免材料运输到现场形成损坏和遗洒,在现场的布置尽量选取一个固定地点,避免造成二次搬运形成材料损坏。

③ 选取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从而提高脚手架、模板等使用次数。

(5)实施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技术

建筑结构中运用最多的材料是混凝土,实现混凝土的绿色生产可以有效实现绿色施工。在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全面控制与优化选材、设计、生产、供应等,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改善施工现场施工环境,协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如采取混凝土灌注桩、静压桩等低噪音工艺,降低土方施工时的噪音、粉尘。不断增加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文明施工。

(6)施工现场的噪音控制

施工现场合理安排进度,避免深夜施工。采取低噪音或有消音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进行现场施工,对于容易产生噪音的施工设备应该尽量远离周围人居环境,或采取隔离栏进行隔离。

4、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实现绿色施工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建筑行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综合利用资源与能源,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健康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江云.浅论建筑施工综合环境保护技术[J].大观周刊,2012(32):108.

[2]郑晏华.上海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中群坑施工的综合组织策划与环境保护[J].建筑施工,2010,32(12):1185—1186.

[3]李博.关于建筑节能与环保问题的探讨[J].科技研究,2014(11):378.

[4]王晟.城市环境噪声评价与合理布局[J].中国科技博覽,2010(32):146.

[5]冯燕华.谈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的现场实施及动态管理[J].建筑安全,2012(11).

作者:施贤萍 唐菲

第4篇: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方案

新福地广场绿色环保施工方案

绿色环保施工方案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新福地广场

建设单位:江苏农垦新福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江苏诚嘉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监督单位:苏通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环保局 施工单位: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地理位置:南通市苏通科技产业园区江安路西侧、苏四河东侧 第一节 扬尘控制

1、在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物质时,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及时清洗车辆上的泥土,防止泥土外带。

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3、路基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密目网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利用吸尘器清理,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4、现场具体措施: (1)施工现场扬尘控制

1)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的选择:所有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由总包牵头,组织业主、监理考察选定综合实力强的全封闭花园式搅拌站。

2)场地的封闭及绿化:现场内所有的场地均采用C20的混凝土浇注,车道范围200mm厚,其余150mm厚。难以利用的空地做成花池,种花美化。

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新福地广场绿色环保施工方案

散状颗粒物的防尘措施:回填土,砌筑用砂子等进场后,临时用密目网或者苫布进行覆盖,控制一次进场量,边用边进,减少散发面积。用完后清扫干净。运土坡道要注意覆盖,防止扬尘。

3)封闭式垃圾站:在现场设置三个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用塔吊吊运至垃圾站,对垃圾按无毒无害可回收、无毒无害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可回收、有毒有害不可回收分类分拣、存放,并选择有垃圾消纳资质的承包商外运至规定的垃圾处理场。 切割、钻孔的防尘措施:齿锯切割木材时,在锯机的下方设置遮挡锯末挡板,使锯末在内部沉淀后回收。钻孔用水钻进行,在下方设置疏水槽,将浆水引至容器内沉淀后处理。

4)钢筋接头:大直径钢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减少焊接产生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大口径管道采用沟槽连接技术,避免焊接释放的废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5)撒水防尘:常温施工期间,每天派专人撒水,将沉淀池内的水抽至撒水车内,边走边撒。撒水车前设置钻孔的水管,保证撒水均匀。

6)利用吸尘器清理:结构施工期间,对模板内的木削、废渣的清理采用大型吸尘器吸尘,防止灰尘的扩散,并避免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

7)现场周边围墙:现场周边按着用地红线砌围墙,高度2.2米,即挡噪声又挡粉尘。围墙外面按照建设单位的CIS手册设计。由于有两边围墙在城市人行道路上,在围墙施工期间我们尽量减少对人行道路的破坏,保持其原始形态。

8)车辆运输防尘:保证运土车、垃圾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大型货物运输车辆运行状况完好,表面清洁。散装货箱带有可开启式翻盖,装料至盖底为止,限制超载。挖土期间,在车辆出门前,派专人清洗泥土车轮胎;运输坡道上设置钢筋网格振落轮胎上的泥土。在完全硬化的混凝土道路上设置淋湿地毡,防止车辆带土和扬尘。 (2)废气排量控制

1)与运输单位签署环保协议,使用满足本地区尾气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不达标的车辆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

2)项目部自用车辆均要为排放达标车辆。

3)所有机械设备由专业公司负责提供,有专人负责保养、维修,定期检查,确保完好

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新福地广场绿色环保施工方案

第二节 噪音与振动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噪音,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使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规定。

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该项目降低噪音具体措施:

1、一般设备噪音控制:

塔吊:本工程使用4台塔吊,一台新购买,另三台保养良好,性能完善;运行平稳且噪音小。

钢筋加工机械:本工程的钢筋加工机械全是新购置的产品,性能良好,运行稳定,噪音小。

2、木材切割噪音控制:在木材加工场地切割机周围搭设一面围挡结构,尽量减少噪音污染。

3、混凝土输送泵噪音控制:结构施工期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泵送车位置,布置在远离人行道和其他工业区域的空旷位置,采用噪音小的设备,必要时在输送泵的外围搭设隔音棚,减少噪音扰民。

4、混凝土浇筑:尽量安排在白天浇筑。选择低噪音的振捣设备。浇筑地下室底板争取采用溜槽加窜筒下料,减少噪音和工程费用。 第三节 光污染控制

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1、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具体措施:

(1)设置焊接光棚:钢结构焊接部位设置遮光棚,防止强光外射对工地周围区域造成影响。对于板钢筋的焊接,可以用废旧模板钉维护挡板;对于大钢结构采用钢管扣件、防火帆布搭设,可撤卸循环利用。

(2)控制照明光线的角度:工地周遍及塔吊上设置大型罩式灯,随着工地的进度及时调整罩灯的角度,保证强光线不射出工地外。施工工地上设置的碘钨灯照射方向始终朝向工地内侧。

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新福地广场绿色环保施工方案

(3)必要时在工作面设置挡光彩条布或者密目网遮挡强光。

第四节 水污染控制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设置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 具体措施:

(1)雨水:雨水经过沉淀池后排入市政管网。由于场地全硬化,这样减轻了沉积物的数量。

(2)污水排放:办公区设置水冲式厕所。在厕所附近设置化粪池,污水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道。

(3)设置隔油池:在工地食堂洗碗池下方设置二级隔油池。每天清扫、清洗,油物随生活垃圾一同收入生活垃圾桶,由专门人员收走。

(4)沉淀池设置:二级沉淀池设置在现场大门处,基坑抽出的水和清洗混凝土搅拌车、泥土车等的污水经过沉淀后,可再利用在现场撒水和混凝土养护等。 (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第五节 土壤保护

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该项目隔油池天天清理,排水沟和沉淀池每月清理两次。 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废旧电池要回收,在领取新电池时交回旧电池,最后由项目部统一移交公司处理,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机械机油处理:在机械的下方铺设苫布,上面铺上一层沙吸油,最后集中找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

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新福地广场绿色环保施工方案

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 第六节 建筑垃圾控制

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教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城市建筑垃圾已经占到垃圾总量得30%~40%,这些垃圾不易降解,对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

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在该工程中我们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

1、固体废弃物减量化:

通过合理下料技术措施,准确下料,尽量减少建筑垃圾。

实行“工完场清”等管理措施,每个工作在结束该段施工工序时,在递交工序交接单前,负责把自己工序的垃圾清扫干净。充分利用以建筑垃圾废弃物的落地砂浆、混凝土等材料。

提高施工质量标准,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如提高墙、地面的施工平整度,一次性达到找平层的要求,提高模板拼缝的质量,避免或减少漏浆。 尽量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件,减少现场切割。

2、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利用废弃模板来钉做一些维护结构,如遮光棚,隔音板等;利用废弃的钢筋头制作楼板马凳,地锚拉环等。

利用木方、木胶合板来搭设道路边的防护板和后浇带的防护板。

每次浇注完剩余的混凝土用来浇注构造柱、水沟预制盖板和后浇带预制盖板等小构件。

3、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材料中的木料、木板由胶合板厂、造纸厂回收再利用。 非存档文件纸张采用双面打印或复印,废弃纸张最终与其他纸制品一同由造纸厂回收再利用。

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新福地广场绿色环保施工方案

废旧不可利用钢铁的回收:施工中收集的废钢材,由项目部统一处理给钢铁厂回收再利用。

办公使用可多次灌注的墨盒,不能用的废弃墨盒由制造商回收再利用。

第七节 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施工前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2月10日

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第5篇: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方案

第一节扬尘控制

1、在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物质时,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及时清洗车辆上的泥土,防止泥土外带。

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3、路基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密目网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利用吸尘器清理,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4、现场具体措施:

(1) 施工现场扬尘控制

1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的选择:所有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由总包牵头,组织○

业主、监理考察选定综合实力强的全封闭花园式搅拌站。

2场地的封闭及绿化:现场内所有的场地均采用C20的混凝土浇注,车道范围○

200mm厚,其余150mm厚。难以利用的空地做成花池,种花美化。

散状颗粒物的防尘措施:回填土,砌筑用砂子等进场后,临时用密目网或者苫布进行覆盖,控制一次进场量,边用边进,减少散发面积。用完后清扫干净。运土坡道要注意覆盖,防止扬尘。

3封闭式垃圾站:○在现场设置三个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用塔吊吊运至垃圾站,对垃圾按无毒无害可回收、无毒无害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可回收、有毒有害不可回收分类分拣、存放,并选择有垃圾消纳资质的承包商外运至规定的垃圾处理场。 切割、钻孔的防尘措施:齿锯切割木材时,在锯机的下方设置遮挡锯末挡板,使锯末在内部沉淀后回收。钻孔用水钻进行,在下方设置疏水槽,将浆水引至容器内沉淀后处理。

4钢筋接头:○大直径钢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减少焊接产生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大口径管道采用沟槽连接技术,避免焊接释放的废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5撒水防尘:常温施工期间,每天派专人撒水,将沉淀池内的水抽至撒水车内,○

边走边撒。撒水车前设置钻孔的水管,保证撒水均匀。

6利用吸尘器清理:结构施工期间,对模板内的木削、废渣的清理采用大型吸尘○

器吸尘,防止灰尘的扩散,并避免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

7现场周边围墙:现场周边按着用地红线砌围墙,高度2.2米,即挡噪声又挡粉○

尘。围墙外面按照建设单位的CIS手册设计。由于有两边围墙在城市绿化带上,在围墙施工期间我们尽量减少对绿化带的破坏,保持其原始形态。

8车辆运输防尘:保证运土车、垃圾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大型货物运输○

车辆运行状况完好,表面清洁。散装货箱带有可开启式翻盖,装料至盖底为止,限制超载。挖土期间,在车辆出门前,派专人清洗泥土车轮胎;运输坡道上设置钢筋网格振落轮胎上的泥土。在完全硬化的混凝土道路上设置淋湿地毡,防止车辆带土和扬尘。

(2)废气排量控制

1与运输单位签署环保协议,○使用满足本地区尾气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不达标的车辆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

2项目部自用车辆均要为排放达标车辆。 ○

3所有机械设备由专业公司负责提供,有专人负责保养、维修,定期检查,确保○

完好

第二节噪音与振动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噪音,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使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规定。

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该项目降低噪音具体措施:

(1)一般设备噪音控制:

塔吊:本工程使用两台塔吊,一台新购买,另一台保养良好,性能完善;运行平稳且噪音小。

钢筋加工机械:本工程的钢筋加工机械全是新购置的产品,性能良好,运行稳定,噪音小。

(2)木材切割噪音控制:在木材加工场地切割机周围搭设一面围挡结构,尽量减少噪音污染。

(3)混凝土输送泵噪音控制:结构施工期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泵送车位置,布置在远离人行道和其他工业区域的空旷位置,采用噪音小的设备,必要时在输送泵的外围搭设隔音棚,减少噪音扰民。

(4)混凝土浇筑:尽量安排在白天浇筑。选择低噪音的振捣设备。浇筑地下室底板争取采用溜槽加窜筒下料,减少噪音和工程费用。

第三节光污染控制

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1)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具体措施:

1设置焊接光棚:○钢结构焊接部位设置遮光棚,防止强光外射对工地周围区域造成影响。对于板钢筋的焊接,可以用废旧模板钉维护挡板;对于大钢结构采用钢管扣件、防火帆布搭设,可撤卸循环利用。

2控制照明光线的角度:○工地周遍及塔吊上设置大型罩式灯,随着工地的进度及时调整罩灯的角度,保证强光线不射出工地外。施工工地上设置的碘钨灯照射方向始终朝向工地内侧。

3必要时在工作面设置挡光彩条布或者密目网遮挡强光。 ○

第四节水污染控制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设置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

具体措施:

1雨水:雨水经过沉淀池后排入市政管网。由于场地全硬化,这样减轻了沉积物○

的数量。

2污水排放:办公区设置水冲式厕所。在厕所附近设置化粪池,污水经过化粪池○

沉淀后排入市政管道。

3设置隔油池:在工地食堂洗碗池下方设置二级隔油池。每天清扫、清洗,油物○

随生活垃圾一同收入生活垃圾桶,由专门养殖场收走。

4沉淀池设置:○二级沉淀池设置在现场大门处,基坑抽出的水和清洗混凝土搅拌车、泥土车等的污水经过沉淀后,可再利用在现场撒水和混凝土养护等。 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

收集和处理。

第五节土壤保护

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该项目隔油池天天清理,排水沟和沉淀池每月清理两次。

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废旧电池要回收,在领取新电池时交回旧电池,最后由项目部统一移交公司处理,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机械机油处理:在机械的下方铺设苫布,上面铺上一层沙吸油,最后集中找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或当地植物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在先前开发地区种植当地或其他合适的植物,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

第六节建筑垃圾控制

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教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城市建筑垃圾已经占到垃圾总量得30%~40%,这些垃圾不易降解,对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

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在该工程中我们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

1. 固体废弃物减量化:

通过合理下料技术措施,准确下料,尽量减少建筑垃圾。

实行“工完场清”等管理措施,每个工作在结束该段施工工序时,在递交工序交接单前,负责把自己工序的垃圾清扫干净。充分利用以建筑垃圾废弃物的落地砂浆、混凝土等材料。

提高施工质量标准,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如提高墙、地面的施工平整度,一次性达到找平层的要求,提高模板拼缝的质量,避免或减少漏浆。

尽量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件,减少现场切割。

2.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利用废弃模板来钉做一些维护结构,如遮光棚,隔音板等;利用废弃的钢筋头制作楼板马凳,地锚拉环等。

利用木方、木胶合板来搭设道路边的防护板和后浇带的防护板。

每次浇注完剩余的混凝土用来浇注构造柱、水沟预制盖板和后浇带预制盖板等小构件。

3.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

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材料中的木料、木板由胶合板厂、造纸厂回收再利用。 非存档文件纸张采用双面打印或复印,废弃纸张最终与其他纸制品一同由造纸厂回收再利用。

废旧不可利用钢铁的回收:施工中收集的废钢材,由项目部统一处理给钢铁厂回收再利用。

办公使用可多次灌注的墨盒,不能用的废弃墨盒由制造商回收再利用。

第七节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施工前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第6篇: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推广采用“绿色材料”

在建筑工程物资采购过程中,选择绿色、环保、节能产品,对于进场的建筑工程物资,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器具、设备等进行有害物含量检测,符合标准的物资方可在工程中使用。在施工中,采用科学环保的施工方法、工艺进行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害环境的因素发生,从开始至终充分考虑环保及人文要求,从源头实现绿色、节能的效果。

2、推行临设“绿色设计”

本工程设在施工现场外的生活区,场内办公区的建筑物如宿舍、食堂、厕所、设施服务、办公室、仓库、警卫室等,采用可易于拆卸、能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产品性能的活动房屋;选用环保的水冲式厕所、采用太阳能技术,解决生活热水问题。

在生活区的建设规模上,进行科学计划、安排,根据施工高峰与低潮的变化,合理设计生活区容纳人员的数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作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尽可能减少生活区的规模,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推行厂区绿化设计

在充分研究项目设计情况后,结合施工期间的场地使用情况及今后的园林、绿化设计,对整个项目施工期间的场地绿化进行设计,一进场就开展绿化植树活动。达到既满足施工的正常使用要求,又使整个现场场区成为环境优美,草木繁茂的绿色工地。

第7篇:绿色施工方案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施工图纸;

3、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

4、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5、北京市《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2008);

6、《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厂容卫生、环境保护及保卫消防标准》(DBJ01-83-2003),《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和管理标准》(DBJ01-72-2003);

7、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大吉危改1号地块1-1#楼、1-2#楼、1-3#楼、1-4#楼地处北京市宣武区菜市口南大街与骡马市大街交叉口东南角,东至高家寨胡同,西至菜市口南大街,南到南横东街,北至骡马市大街,1#地块一期住宅区位于用地的西南角。使用性质为高档住宅小区、部分商业;地下部分在国华国际工程承包公司总承包标段中,该标段为1-1#楼、1-2#楼、1-3#楼、1-4#楼地上部分,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108735㎡。该工程地上18层(局部16层),建筑高度为53m;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1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结构安全等级二级,耐火等级地下一级、裙房部分二级,防水等级地下部分为一级、屋面为二级。 2.2工程特点与难点

本工程占地面积大、体量大、工期紧、施工场地比较狭小、交通运输比较困难,特别是现场西侧、东侧及南侧,无法形成环形通道。本工程是宣武区的重点工程,所以从区政府、建委及业主、监理、总承包的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并号召创建“绿色工地”。项目部在筑固“绿色奥运”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创建北京市“文明安全样板工地”和北京市“绿色施工样板工地”。

三、“绿色施工样板工地”组织机构

3.1 “绿色施工样板工地”工地领导小组

长:宋风林 副组长:瞿夕江 葛季标 指

导:隋景川 丁卫华

员:邢元龙 周佩璜 陈玉林 程

荣 蒋国其

办公室设在安全部,联系人:瞿夕江 葛季标

联系电话:63569071

四、创建“绿色施工样板工地”指导思想

以《绿色施工管理程序》为指导,精心策划、科学施工,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施工〖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2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原贡献。

五、创建“绿色施工样板工地”管理目标

1、无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无火灾事故;

2、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全面达标,实现绿色施工;

3、创建北京市“文明安全样板工地”、北京市“绿色施工样板工地”。

六、“绿色施工样板工地”施工措施

6.1总包项目部对绿色施工负总责,分包单位承包工程的绿色施工负责;总承包项目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绿色施工管理责任制度,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比。

6.2总包项目部编制绿色施工样板工地实施方案和突发事件的应预案,支持绿色施工样板工地所需基本费用,并监督实施。各分包项目部制定相应的方案、预案,并全面贯彻实施。

6.3积极开展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绿色施工教育培训,营造绿色施工氛围,增强施工人员绿色施工意识。

6.4各单位要在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设置明显的节能、节水、节材等警示标识和安全警示标志,将“四节一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6.5 节地措施

6.5.1总包项目部科学、合理进行施工总平面规划布置,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优化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资〖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3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源的占用;优化基坑施工方案,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6.5.2 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建设不得使用粘性土砖,施工现场围墙采用原结构迁除旧砖和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墙,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

6.6 节能措施

6.6.1 总包项目部组织编制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尽可能使配电系统趋于平衡;实行用电计量管理,严格控制各分包单位、各施工那个阶段用电量。现场照明除低压照明外一律采用节能灯,其中:办公室等场所采用细管荧光灯功率密度不大于8W/㎡、宿舍不大于6W/㎡、仓库不大于5W/㎡;室外照明以使用镝灯为主要光源。照明控制可选用声控、光控等开关控制,杜绝长明灯现象。

6.6.2 优先使用节能、高效、环保型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操作人员作业完毕或下班后对机械设备、用电设备及时拉闸断电,并按实保养、保修和检验,确保在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6.6.3 办公及生活临时设施尽量使用由业主提供的原有建筑。当不满足需要时,即

四、五分部选用高效保温隔热彩钢板活动板房。办公区、生活区夏季室内空调设置不得低于空调运行期间关闭门窗。

6.7 节水措施

6.7.1现场用水由总包项目部统一计划管理,并对各单位进行计量控制。

〖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4页;共13页

C,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 C,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6.7.2 现场所有水龙头全部使用节能水龙头,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

6.7.3 现场雨水收集池,收集池雨水二次利用,达到节约用水;冲洗车辆、地泵等施工用水必须经过二次沉淀后用于洒水降尘使用。

6.8 节材措施

6.8.1 现场使用材料按规定实行招标制度,择优选用供应商。 6.8.2 各单位施工现场材料应按计划、按工程进度采购、进场,做到节约挖潜,实现节约用材。对钢材、木材等原材料集中配料加工,合理使用,做到长料不短用、优材不劣用;施工应做到活完、料净、脚下清;剩余料具分类入库,不用材料及时清退。

6.8.3 各单位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多层板;并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

6.8.4 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砂浆,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减少资源消耗。

6.8.5门窗采用密封性、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屋面材料、外墙材料选用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的材料。并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以做到经济适用。

〖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5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6.8.6贴面类材料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策划排砖,减少适用非整块的数量;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类涂料基层必须符合要求。

6.8.7木制品及木装饰用料、玻璃等各类板材等宜在工厂采购或定制。对木制品、各种料石、玻璃、铝合金、卫生洁具等成品(半成品)严格执行成品保护措施,避免认为因素造成损失和浪费。

6.8.8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科学规划,明确责任区。现场料具严格按现场平面布置图,分类、分规格码放整齐、标准,做到稳固、不超高,一头齐、一条线,标识规范、清楚。

6.8.9工地东 侧围墙北段使用原拆迁旧砖砌筑,南段使用装配式围挡。 6.9 环保措施 6.9.1施工现场

1、道路硬化。现场施工道路全面硬化,并设专人、专用洒水车定时洒水、压尘。

2、车辆冲洗。在西侧大门处设冲车池,配套设1500长×1000宽×800深的沉淀池,使冲车池和沉淀池联通;并设高压泵冲洗、清洁出厂车辆轮胎,清理剩余的混凝土和杂物,防止出场遗撒。作法参见图片。

3、防护、隔音棚。现场地泵搭设防护、隔音棚,并设地泵的沉淀池。木工加工场搭设防护、隔音棚。作法参照图片。

〖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6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4、建筑内施工垃圾要设专人用密闭容器运出,严禁凌空抛撒,施工现场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入库存放,库房应封闭严密。在使用、运输水泥、白灰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时,要做到轻拿轻放,防止人为因素造成扬尘污染。

5、 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

6、对施工现场周边裸露封土方及时进行覆盖或进行绿化,美化环境。

7、进行土方施工运输时,总包项目部事先向政府有关部门申报,严格按照制定地点卸车,严禁乱跑乱倒;挖掘机撞车不得过满(运输车上方土方堆放最高点不得高于槽帮50cm,边缘低于槽帮10cm),且在车辆出口搭设架子,由专人拍土,清扫车辆;车辆出场前由专人检查后槽帮,后槽帮关闭不严格的严禁出场;车辆进行途中拐弯要慢行,防止甩土;车辆出口50m内设专人请少马路、洒水,防止扬尘污染;派专人沿途巡视,发现遗撒立即组织人员清扫。

6.9.2 废气排放、施工固体废弃物控制

1、运输车辆优先选用绿标车,减少其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

2、装饰装修材料选择经过法定检测单位检测合格的建筑材料,并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范围》、《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7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限量》的要求,进行有害物质评定检查;严禁采用沥青、煤焦油类防腐、防潮处理剂。

3、工程使用的混凝土严格按照《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规定添加外加剂。

4、塔吊基础利用混凝土结构基础加固处理,减少废弃物;各单位对施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将其中可直接再利用或可再生的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

6.9.3 水土污染控制

施工期间的水污染主要是施工泥浆、车辆冲洗水和生活污水,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

6.9.4 噪音、光污染控制

1、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规定。在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音的机械设备和工法,如选用低噪声振捣棒等;夜间施工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在天安门广场进行重大外事活动时不进行有噪声作业或停止施工。结构施工阶段噪声限值:昼间不大于70dB,夜间不大于55 dB;装修施工阶段噪声限值:昼间不大于65 dB,夜间不大于55 dB,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检测与控制。

2、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电焊作业采取避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8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6.9.5垃圾站。现场设封闭式施工垃圾站,施工垃圾经过分拣后,由总包项目部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集中外运到北京市定点垃圾消纳场。办公区、生活区,工人休息、用餐处设垃圾桶,委托广场保洁公司统一清运。作法参照图片。

6.9.6 防渗漏。现场加工设备、工程使用的脱模剂和油类设专用库房,库房地面做防水防渗漏、上垫细沙,防止污染水体。

6.10 职业健康与安全 6.10.1 安全防护

1、项目部按照市建委《关于建立“农民工夜校”组织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京建施【2007】138号)规定,建立农民工夜校。

2、各单位对施工作业人员按规定发放个人劳务防护用品,并监督使用;现场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外脚手架和模板支撑体系按规定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全面履行审批手续。脚手架钢管刷统一的桔黄色油漆、剪刀撑颜色为蓝色;脚手架基础密实度、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上铺5cm厚20cm宽的通板、设底托,脚手架必须按楼层与结构拉结牢固。剪刀撑一律采用搭接,剪刀撑宽度为5~7跟立杆,与地面夹角控制在

~,高度在20m以上的架子必须采取卸荷措施。

4、脚手架外防护采取密目网全封闭,密目网必须绑在外排脚手架里侧;双排脚手架作业面板下设一道水平兜网,往上每个10m设一道水〖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9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平兜网。密目网由总包项目部组织招标择优选择供应商,颜色统一为海水蓝。作法参照图片。

5、架子防护,脚手架与结构不得有空隙。在首层的顶部,必须用脚手板进行水平全封闭严密。特殊部位,在外架的外侧支搭防护棚。

6、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的高度应不小于2.5m、宽度应不小于3m、长度应不小于3m。安全通道要有防砸和防坠落措施,平网底与通道顶板的距离不小于50cm,各种安全标志牌齐全。作法参照图片。

7、大模板存放场地必须平整夯实,插架要稳定牢固,两板间通道不小于60cm。插架设信号工、挂钩人员的操作平台,设不低于1.2m高的护栏,每块大模板应设脱钩装置。作法参照图片。

8、卸料平台必须有独立设计方案,卸料平台三面支搭高度不低于1.5m的护栏,内侧用密目网封闭,护栏上严禁搭放物品,卸料平台验收合格后,在明显处设限重标志牌。作业面的卸料平台,支搭不低于1.2m的防护栏,内侧用密目网封闭,设限重标志牌。

9、临边防护,可在结构上做预埋生根,保证防护栏杆的稳固。防护栏高度不低于1.2m,刷红、白警油漆,内挂密目安全网。

10、洞口防护,小于1.5m的洞口,必须采取下设钢筋网片,上设盖板进行防护。建筑物内所有预留洞口必须统一编组、编号建档。大于1.5m的搭设防护栏、设水平安全网进行防护。

〖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10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11、楼梯防护和马道,可利用废钢筋焊接,设挡脚板。在明显处设楼层编号、上下设紧急出口标志。马道两侧设护身栏,设挡脚板,使用钢管搭设的爬梯下方必须设水平安全。

12、电梯井防护,电梯井口必须设置不低于1.5m高的工具式可开启的金属防护门。井内首层只搭双层接网,每隔两层且不大于10m加设一道水平安全网,平网四周封闭严密,网上不准存有杂物。电梯井内不准做垂直运输通道或垃圾通道使用。

13、外用电梯设防护设施,防护棚搭设要稳固,顶部铺5cm木板,上支水平网,网底与木板距离不小于50cm,设安全标志,在电梯笼正前方设限重、限人标志。运料通道脚手板铺严格、设挡脚板,安装自动关闭金属防护安全门。

6.10.2 安全用电

1、配电箱护栏,采用组装式围栏,顶棚要达到防雨、防砸。围栏明显处设配电箱管理制度、安全用电标志。

2、箱体正式设编号、负责人,标明用途,箱内设系统图。箱内进、出线用标签标明用途并牢固。作法参照图片。

3、现场做到用电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一机、一闸、一漏、一箱)。所有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接PE线,并定期检查漏电保护器的灵敏度。

4、架空电缆线用钢丝绳吊挂,采取绝缘措施,并设安全用电标志。

5、照明灯具选择安装符合 要求,绝缘措施良好,照明满足施工要求。

〖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11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6.10.3 机械设备

1、塔式起重机、外用电梯拆装必须按规定编制方案,进行验收、检测和备案并悬挂和明确型号、设备管理号、限重、负责人及塔吊“十不吊”管理规定,在电梯笼正前方悬挂乘人、承重标志牌。作法参照图片。

2、中、小型机具,防护设施做到齐全、牢固、有效。按规定悬挂负责人和操作规程标志牌。下班时应拉闸、断电、上锁。

3、现场电焊机设专用移动式防护笼,方便移动,达到防雨、防砸、防盗。操作规程牌安装在防护罩侧面。

6.10.4 消防保卫

1、氧气、乙炔瓶应分开存放,并搭设防晒棚,空、重瓶标识明确,存放处设负责人、管理制度标牌。

2、现场大门应昼夜值班,大门旁设来访须知和门卫管理制度及接待室。

3、施工现场设消防平面布置图,标明消火栓、消防竖管的走向。消防器材严禁挪作它用。

4、重点防火部位器材准备到位,施工现场设吸烟室。

5、各单位应定期进行演练,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6.10.5 行政卫生

1、生活区设平面布置图,明确责任人和管理制度,并专人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12页;共13页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施工方案

2、生活区和施工现场设饮水处,昼夜供应开水,设专人负责。饮水处有标识,有管理制度和负责人标牌。

3、食堂卫生许可证,炊事员健康证和培训证方兴未艾齐全有效。食堂设采购、操作间、餐厅、库房、煤气使用管理制度,食堂内应清洁卫生。

4、民工宿舍床铺使用上下铺,不得使用通铺。宿舍排风效果良好,床铺上整齐五杂物,床头卡齐全。宿舍内设储藏室(柜)、餐具、洗漱用品柜,鞋架。

5、夏天为施工人员设置淋浴室、方便作业人员洗澡。作法参照图片。

6、厕所采用冲洗和加盖措施,保持通风,无异味。厕所设专人清理保洁,并设负责人标牌。

〖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

第13页;共13页

第8篇:绿色施工方案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文件编号: 发放编号: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kV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批准: 年 月 日

审核: 年 月 日

编制: 年 月 日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kV二通道线路工程 福建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施工第2标段

二O一二年六月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目 录

一、 编制目的 ........................................................................................... 3

二、 编制依据 ........................................................................................... 3

三、工程概况 ............................................................................................. 3

四、组织管理 ............................................................................................. 5

五、实施控制措施..................................................................................... 6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绿色施工方案

一、 编制目的

为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倡导绿色施工,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3号)及按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 号)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制定本措施。

二、 编制依据

★《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 号);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3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146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图册》;

三、工程概况

3.1工程建设意义背景及工程地址路径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输变电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是西北750千伏主网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疆电外送3000万千瓦的重要通道,对进一步加强新疆与西北主网的联系,提高新疆向西北主网送电能力,支持哈密东南部风电的接入送出,为“疆电外送”直流工程提供网架支撑,有效解决青海缺电问题的关键项目,同时,大大提高海西地区供电可靠性,为敦煌、柴达木地区新能源开发创造有利条件,也为西北区域内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在区内消纳创造了条件。工程建成后将对加快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我国实现“低碳、绿色、环保”的电网建设起到重大示范作用。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线路由哈密换流站向东出线,平行哈密~郑州±800kV直流线路走线7km,右转在哈郑线和埋地油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和西部原油管道)中间走线7km后,左转依次跨过西气东输二线和西部原油管道,到达本施工2标段终点J5,标段分界塔桩号(Ⅰ回线路桩号B34,Ⅱ回线路桩号A34)。

线路沿线地形为戈壁、荒漠、草场,为无人区。

3.2基础(杆塔)数量、线路长度

(1)本标段与施工1标段分界塔(Ⅰ回线路桩号1095#,Ⅱ回线路桩号2095),仅哈密变侧导、地线耐张串归施工1标段,其余工程量(含铁塔、基础、接地装置、跳线、跳线串、哈密南换流站侧导、地线耐张串等)均归本标段。

本标段与施工3标段分界塔(Ⅰ回线路桩号B34,Ⅱ回线路桩号A34),仅哈密南变侧导、地线耐张串本标段,其余工程量(含铁塔、基础、接地装置、跳线、跳线串、哈密南变侧导、地线耐张串等)均归施工3标段。

导线型号:黄芦岗火车站东侧新建兰新二线铁路附近(J9)至哈密换流站导线采用6×JL(GD)/G1A-400/50-54/7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架设双地线:其中Ⅱ回的一根地线在哈密换流站进出线段10km采用OPGW-150光缆,其余部分采用OPGW-120光缆;另一根及Ⅰ回两根地线均采用普通地线,普通地线在变电站进出线段10km采用JLB20A-150铝包钢绞线,其余段采用JLB20A-120铝包钢绞线

哈密换流站~J5段导线采用6×JL/LHA1-220/230铝合金芯铝绞线,Ⅱ回线路一根地线采用OPGW-150,另一根地线在哈密换流站出线10km采用LBGJ-150-40AC铝包钢绞线作为分流地线,其余地段采用LBGJ-120-40AC铝包钢绞线;I回线路两根地线在哈密换流站出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线10km采用LBGJ-150-40AC铝包钢绞线作为分流地线,其余地段采用LBGJ-120-40AC铝包钢绞线。

(2)本标段线路长度78.205km,全线铁塔164基,其中单回路直线铁塔144基。其中单回路转角铁塔20基。

四、组织管理

4.1 本工程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全面落实工程环评和水保批复的要求,不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和谐工程。工程通过环保、水保专项验收。建设环境保护示范性工程,争创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4.2绿色施工组织机构与职责 4.2.1 组织机构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副经理、项目总工为副组长的绿色施工领导小组,成员由材料运输经营,工程等部门的负责人组织,具体办公设在工程科,并设置一名专职的绿色施工管理员,对本工程绿色施工管理与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程天福 副组长:叶键、陈霖松

员:张雪峰、吴定生、丁新乐、李群、林运镇、乐建华、黄勤文

4.2.2 人员职责

2.2.2.1 组长:是本标段现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全权对本标段的绿色施工负责,组织并主持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及业主项目部、设计、监理针对绿色施工的指要求,积极组织开展绿色施工,制定绿色施工相关措施。积极组织绿色施工资源配置,满足绿色施工要求,实现绿色施工目标。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4.2.2.2 副组长:协助组长积极开展绿色施工,组织落实本项目部的绿色施工方案的执行与实施,对施工结果负责。

4.2.2.3 项目总工:积极组织编制绿色施工要求与措施,积极开展创新与应用并落实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及新技术。执行绿色施工导则和国家有关绿色施工标准和要求,在工程中创新绿色施工方法及工艺,对绿色施工技术负责。

4.2.2.4 技术员:对绿色施工进行监督与检查,对影响绿色施工因素进行评价,制定控制措施,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与总结。

4.2.2.5 材料员:对施工的材料及机械设备负责,选择有利于对环境无污染能耗小的材料和机具,对施工材料和机械负责。 4.2.2.6 运输队:对设备能耗及运输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负责。 4.2.2.7 综合管理员:对项目部材料站等的用水、用电等负责及环境保护。

4.2.2.9 施工队长:对绿色施工全过程进行负责。

五、实施控制措施 5.1 实施管理控制措施

5.1.1专职绿色施工管理员(由姚士伟担任)对本施工段进行绿色施进行工宣贯对参加施工队人员进行培训,对影响绿色施工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绿色施工方法及要求,提高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5.1.2 结合本工程特点,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实现四节一环保(节水、节电、节材料、节能源环境保护)。

5.1.3 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形成项目部和施工队材料站的绿色施工网络,目标分解到影响绿色施工因素控制能容的责任人,制定控制目标的责任制度,强化绿色管理。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5.1.4 项目部将按“绿色施工导则”要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与整改。 5.2 环境保护与控制措施

5.2.1 严格执行本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工程创优实施细则中提出的要求及本方案的目标进行施工。

5.2.2 运输塔材时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尽量做到不在山坡上大量开方、修路,以避免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对运至塔位的塔材,选择合适的位置堆放,减少场地的占用。

5.2.3 杆塔组立场地、机具、材料应按单基策划图放置并设置临时工具房,螺栓、垫片应放在专用箱内,注意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面积,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

5.2.4 组立铁塔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施工地锚坑的开挖和布置应合理。抱杆拉线和控制绳合理布置,不损坏农作物及植被;塔位组片时,在地形不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多片连组,以防塔片太大,过多地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

5.2.5 组立铁塔结束后及时进行地锚坑回填,以及现场铁丝、麻袋片等垃圾的清理工作。

5.2.6 合理选择张牵场地,尽量使用已经存在的场地或租用线路走廊附近的较为平坦的荒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场地布置,以避免大规模平整场地。

5.2.7 张牵场及各施工作业点必须有切实可行的防止机械设备漏油污染环境的措施。现场禁止使用石棉瓦、脚手架、模板、彩条布、油毛毡、竹芭等材料塔设工棚。

5.2.8 合理选择、设置及开挖施工用地锚坑,减少原状土的破坏。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5.2.9 导线展放张力场设置在交通便利的11

22、2125塔下,导线全部存放在这两个场地,减少导线运输,该场地作为张力场,可以完成一半的导线展放。

5.2.10 放线过程中,合理控制张力,杜绝因放线过程多砍伐树木或导引绳、牵引绳触及水体而污染水体情况的发生。

5.2.11 导地线紧线工艺尽量采用耐张塔紧线,所用耐张塔均采用空中临锚,空中压接、空中对接挂线的施工方法,减少施工地锚的设置。 5.2.12 架线施工结束后,拆除张牵场内的地上构筑物和施工设置,然后将坑凹回填、整平,根据原土地类型、周围社会经济条件、场地的地形、土壤因素,将临时占地恢复。 5.2.13 工地清场措施

⑴推行“清洁素养型”施工,安全文明施工责任区内,保证各工序工艺、质量符合验收标准。

⑵现场领用的材料码放整齐,无乱堆乱放及堵塞通道现象。 ⑶设备、材料开箱在指定地点进行,废料垃圾及时清理运走。 ⑷各种工器具、索具摆放、挂放整齐,表面清洁。

⑸各种施工垃圾、废料堆放在指定场所。现场做到“随做随清、随做随净”制度,必须达到“一日一清、一日一净”。

⑹施工作业现场设置安全通道并有明显标示,安全通道必须做到安全、整洁、畅通。

⑺生活垃圾用塑料袋装好,集中在垃圾桶内每天清理运出现场。 ⑻工作人员不得损坏各种安全标识警示标志和测量控制点。 5.3 节材控制措施

5.3.1 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5.3.2 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5.3.3 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3.4 合理规划钢材加工下料,减少废材,减少钢材耗量。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代替双面搭接电弧焊,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减少废气、废渣排放,避免热量辐射。掏挖基础外箍筋采用螺旋箍筋形式,整根下料,减少搭接,既可以加快下料速度,又可以节省材料。

5.3.5 商混计划使用量运输与使用,降低原材料损耗和环境污染。 5.3.6 加强铁塔保管运输、安装,杜绝材料丢失现象,加强塔材的保护,避免镀锌破坏发生。施工过程中零星掉落的螺栓、垫片,由专人负责回收。

5.3.7 架线施工合理优化放线施工段,严格按计算布线,减少导线损耗和废线过多的现象。提前与导线厂家沟通,通过调整导线标准定长,减少压接次数,减少压接管损耗和短线头数量。跳线安装推广使用装配式安装技术,降低导线损耗。

5.3.8 对周转性材料(铁线、焊条、电力脂、汽油、柴油、钢绳等)按计划使用不超规定。 5.4 节水控制措施

5.4.1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5.4.2 生活用水应在水龙头处设置提醒标识“节约用水,及时关闭”。 5.4.3 施工用水要有计划,运输中要有防止水溢流措施(容器装载)。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5.4.4 严格控制用水量,特别是施工中对水的用量及节约有措施,对周围环境有影响时应做好控制措施。 5.5 节能控制措施

5.5.1 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5.5.2 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直螺纹钢筋机械连接等。 5.5.3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5.5.4 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5.5.5 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5.5.6 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5.5.7 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5.5.8 合理配置采暖、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5.5.9 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5.5.10 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5.5.11 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5.5.12 基坑开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5.5.13工程完工后,及时对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5.6施工总平面布置

⑴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⑵施工现场工具棚、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

⑶项目部办公和生活用房应尽量利用原场地设施,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⑷施工现场道路尽量减少占用土地。

5.3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

5.3.1 施工方案应建立推广、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发展适合绿色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对落后的施工方案进行限制或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 5.3.2 大力发展现场监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

5.3.3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系统、数字化工地、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

第9篇:绿色施工方案

中铁六局深圳地铁5号线5303A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〇八年三月

一、组织管理

为了确保绿色施工管理目标的实现,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管理小组,小组设置如下:

组 长:邹卫东

副组长:徐彦胜 王建平 王春河 苏文权 刘 彪

付长生 张启革 赵振华 张智斌 鞠海峰

组 员:赵连生 张玉朝 王雄友 吴可嘉 刘万仓

那日松 白子皆 常建军

二、实施管理

(一)环境保护管理

1、扬尘控制

(1)、严格遵守《深圳经济特区余泥渣土管理办法》及有关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

(2)、在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车辆外出即用水冲洗干净,确认车体干净后,方可放行。确保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

(3)、运载散体、流体的车辆有防护措施,封闭缝隙,做到沿途不漏洒飞扬,运土车出场前,车体特别是车轮清扫干净,装载高度符合不遗洒要求。

(4)、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5)、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机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采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

(6)、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等,现场露天简易搅拌站搭建全封闭操作间,防止扬尘产生。

(7)、构筑物机械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

(8)、在场界四周隔档高度位置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

2、噪音与振动控制

(1)、现场噪音排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规定。

(2)、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由当地环境监测机构按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执行。

3(3)、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3、光污染控制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室外照明灯采用有防护灯罩的碘钨灯,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2)、电焊作业搭设防护棚,避免或减少电焊弧光外泄。

4、水污染控制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按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达标排放。

(2)、在施工现场在混凝土搅拌设备旁和出口处设置污水沉淀池,生活区设置隔油池、化粪池,确保达标排放。

(3)、施工现场污水沉淀沉淀后,重复使用,生活区污水按要求经隔油池、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4)、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

(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并按要求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5、土壤保护

(1)、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用土工布覆盖,完工后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流失。生活区进行植被绿化,以减少土壤流失。

(2)、及时清掏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池内沉淀物,确保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3)、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施工后立即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与当地绿化部门进行合作,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

6、建筑垃圾控制

(1)、减少建筑垃圾排放,生活房屋采用可回收的彩钢板房,降低砖、混凝土和钢材的使用量。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用作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3)、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7、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1)、施工前,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与产权单位签订管线保护协议,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2)、施工前,根据《管线综合布置图》,采用物探或人工探槽详细调查地下管线分布情况,采取可靠措施保护好现状管线。

(3)、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4)、避让、保护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

(二)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管理

1、节材措施

(1)、图纸会审时,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6)、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方案,由土建施工队伍牵头,同步完成隐蔽工作,减少二次返工。

(7)、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2、结构材料

(1)、使用商品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

(2)、与设计沟通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3)、钢筋采用集中专业化加工和配送。

(4)、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进行批量下料。

(5)、采取数字化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3、围护材料

(1)、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

(2)、门窗采用密封性、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3)、屋面材料、外墙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4)、当屋面或墙体等部位采用基层加设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施工时,应选择高效节能、耐久性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小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及材料用量。

(5)、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6)、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系统和施工方式,例如保温板粘贴、保温板干挂、聚氨酯硬泡喷涂、保温浆料涂抹等,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

(7)、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以做到经济适用。

4、周转材料

(1)、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2)、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3)、模板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

(4)、施工前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模板支撑采用工具式支撑。 (5)、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和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管理

1、提高用水效率

(1)、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尽可能采用再生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2)、施工现场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4)、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5)、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6)、不同单项工程、不同分包生活区,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7)、对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施工现场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

2、非传统水源利用

(1)、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2)、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

(3)、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3、用水安全

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做好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四)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管理

1、节能措施

(1)、制订工程实际的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3)、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2、 机械设备与机具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3、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在外墙窗设遮阳设施。

(2)、临时设施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合理配置空调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和使用条件,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4、施工用电及照明

(1)、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2)、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五)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要点

1、临时用地指标

(1)、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按批准的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2、临时用地保护

(1)、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2)、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3、施工总平面布置

(1)、施工总平面布置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2)、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

(3)、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4)、施工现场围墙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采用砖砌体时,应采用环保型砌体。

(5)、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6)、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六)、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安全控制

(1)、安全控制的重点:深基坑支护,脚手架、大型模板施工;带电作业调试;重型施工机械的自身稳定;隧道的开挖爆破等。

(2)、编制安全措施和安全交底,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安全交底人和接收人签字确认。安全交底交至直接操作人员。

(3)、对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项目部定期组织安全教育活动。

(4)、特种作业人员按照国家规定持证上岗,并按规定进行操作证复审。

(5)、做好施工机具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立即停止作业,进行维修。

(6)、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施工人员应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7)、危险作业应设专人防护,危险部位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8)、将重大危险源通告进入作业场所的相关人员。 (9)、工程停止施工超过一个月,复工前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开工。

2、劳动保护用品的采购与发放

(1)、应到有资质的劳保用品供应单位采购劳动保护用品。 (2)、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按照集团公司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应建立发放登记台帐。

3、员工的体检

(1)、组织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如:油漆工、电焊工、防水工、木工机械操作工等)每年一次健康体检。

(2)、炊事人员办理“健康证”后方可上岗,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3)、组织对女职工每年一次防癌普查。

(4)、其他管理人员应每两年不少一次常规体检。

4、职业病防治

(1)、定期对存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固定封闭场所进行监测,不符合要求的,按照要求进行治理。

(2)、存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非封闭场所,作业过程中应保持通风,操作人员须配带口罩、面罩等防护用具。 (3)、在混凝土振捣等强噪声环境工作的作业人员,须佩戴耳塞。

(4)、为防止高温作业中暑,调整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作业。

(5)、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和预案,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三、评价管理

(一)按照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对项目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关键特性(如噪音、粉尘、目标、指标)的监视和测量,以及合规性评价。

1、监视和测量的主要内容

(1)、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结果; (2)、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绩效; (3)、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

(4)、作业环境及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及使用,员工的健康体检及职业病普查;

(5)、事故、事件及不符合。

2、监视和测量的方法

(1)、主动性绩效测量:安全大检查、设备检查、劳动保护监察、职业病监视、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分析。 (2)、被动性绩效测量:年度环境、安全事故、事件、职业病的统计分析,污染物排放监视等。

3、监视和测量的实施

项目部安质部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每月对本项目的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视,报上级安全质量部门。

4、运行控制的监视和测量

(1)、项目部安质部日常对施工现场废气排放、扬尘和噪声排放、建筑垃圾处理、生产废水排放等环保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项目部安质部日常对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安全行为、劳保用品的发放、文明生产等进行监督检查。

(3)、项目部综合部对所属职工食堂的饮食卫生状况、驻地、生活污水、废弃物排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能源、资源消耗进行监督检查及分析。

(4)、项目部物资部根据施工情况对现场水泥、散装材料及库存的易燃易爆材料的管理、机械设备安全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5、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处理

(1)、对监视和测量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情况的处理执行《不符合(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2)、在监视和测量过程中发现新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应及时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执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环境运行控制程序》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6、合规性评价

(1)、由公司法律事务主管部门每年负责组织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遵循情况的进行评价,编写合规性评价报告。

(2)当法律法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重大环境污染及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投诉时,应及时评审。

上一篇:幼儿园体育游戏大全下一篇:现代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