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共8篇)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1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

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然而线路经过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敏感,一旦遭到破坏后很难恢复。在此区域进行铁路建设不仅工程艰巨、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野生动物、地质环境、水环境等产生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重,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举世瞩目。

为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在前期研究工作阶段,切实做好了青藏线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作业对高原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3施工期环保要求及施工措施

3.1环境保护要求

为有效做好青藏铁路施工中的环保工作,充分体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及环保工作的“三同时”原则,施工期的环保要求如下。

⑴ 全面落实朱镕基同志提出的“一定要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铁路。一定要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要求,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⑵ 建立有效的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管理细则,并监督实施。

⑶ 认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增强职工的环保意识,提高职工环保和文明施工的素质。

⑷ 设立专职环保部门和环保工程师,将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管理落实到各级施工单位,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并与各作业班组和管理人员的奖金分配挂钩。

⑸ 与青藏总指、各级环保局以及各施工单位之间签订了有明确管理措施和环保目标的《环保目标责任书》,并严格按照责任书予以落实。

⑹ 施工期间组织各施工单位大张旗鼓地开展以“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我爱高原,高原是我家”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张贴标语、设立标语牌。

⑺ 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环保及文明施工检查活动,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3.2自然保护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应采取的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湿地及野生动物栖息地施工要做到:①设置醒目的标识牌、边界线,严格限制施工人员活动范围和机械作业的范围及行进路线;②严禁施工人员猎捕野生动物和采摘、践踏及随意铲除植物;③在湿地中的路基、桥涵施工中,严格控制作业范围,尽量减少对植被和地貌景观的破坏,并采取措施确保路基、桥涵两侧地表径流通畅;④加强与各自然保护区、保护站的联系和沟通,在其指导下,及时调整施工组织,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确保野生动物正常迁徙。

3.3临时工程施工应采取的措施

⑴ 施工营地的选择:施工营地应选择在植被荒地、植被稀少的地带、公路现有废弃的道班和施工场地、取土场中,且距线路不<500m,并远离环境敏感地区。避免设置在动物栖息地及野生动物迁移主通道上,并尽量减少场地的设置数量和占地面积,加大施工营地布设间距。涵洞施工不设任何临时工程(含帐篷),施工人员要严格限制活动范围。

⑵ 施工便道的修建:开工前对施工便道进行现场优化,在选定施工便道时尽量利用路基作便道,减少新开施工便道数量。在确定便道数量时,宜在满足工期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宁少勿多,达到保护环境和降低成本的双重目的。施工便道尽量选在无植被或植被稀疏处,并结合工程结构物位置尽可能把便道取短。施工便道的宽度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做到少占土地;便道修筑应结合地表条件,选择在地表直接填筑厚度不<30~50cm土体的方法(便

道使用完毕后进行土体清除,露出原地表植被)或预先铲除并保存植被及表土的方法(便道使用完毕后进行表土及植被的回铺)。所有施工便道都要上报且经批准,两边均插上彩旗,用以规范施工车辆的行驶范围,并且坚持每天洒水抑制扬尘措施。

⑶ 取、弃土场的设置:严格按设计文件指定的位置、规模进行施工,严禁侵占河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等环境敏感地带。取弃土场应选在无植被和植被稀少的地带,取土场的距离应远离路基本体500m,并遵循集中取土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减少取土场数量。

不得在下列地段取土,如高含冰量冻土地段,横坡明显的坡地边缘地带,植被发育的地带,野生动物主通道上,以及输油管、通讯光缆埋设处10m范围内。同时不得在通讯线网下、输油管道及通讯光缆25m范围内放炮爆破。

取土场(坑)取土完成后,应将取土范围内地面进行平整,边坡进行整理,疏通排水通道,防止场(坑)内积水,并按设计做好闭坑覆盖处理。

弃土场宜选择在地势低洼、无地表径流、无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较差、远离线路的荒地,严禁侵占河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等环境敏感地带。不得将弃土场设于植被发育良好的地段。弃土堆按设计要求做好对坡脚进行挡护,堆顶应进行平整覆盖,并做好排水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并维护原有自然水流形态方向。

工程竣工时,所有取弃土场都要做好挡护、排水和恢复措施;对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和生活场地进行环境清扫、平整,除去或掩埋可能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各种废弃物,尽量恢复地表、水流的自然状态。

⑷ 砂石料场的选择:采集砂石料的地点应尽量选择在基岩裸露地带和无植被的河滩地,并尽量远离青藏公路、铁路线路,严禁在河流常水位以下采砂采石。砂石料的开采要严格按设计指定的位置和规模进行,严禁随意乱开乱挖和进入保护区的缓冲区;同时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和开采的恢复措施,坚持随采随平整的原则。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矿产资源管理的要求,积极联系建设单位、地方环保、河道管理等相关部门及监理等各方,搞好砂石料场点开采手续的办证工作,严禁无合法手续随意开采。

⑸ 其他措施:混凝土、砂浆集中拌合,混凝土运输车集中运送;油料存放地应减少油品的跑、冒、滴、漏,防止污染;弃渣、土等散装货物装载应拍平压实,不准超载,必要时覆盖篷布,以减少施工阶段的扬尘污染;施工人员餐饮取暖宜选用清洁能源,严禁采挖植被、草皮和购买牲畜粪便作为燃料。生活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就近排至附近不外流水体,不得在生活区形成新的积水池塘。

3.4路基、桥涵主体工程施工应采取的措施

做到施工场地的布置规划,本着集中统一、少占用地,以最大限度保护植被、限制人机活动范围的原则,加强施工平面管理。对重点土石方、特大桥、大中桥等工点进行详细布置,其他工点根据施工需要参照布置。

根据实际情况,在线路两侧及施工便道实施有效、可行的植被恢复方案。严禁挖取其他地方的草皮用于铁路防护,严禁破坏自然环境。施工影响范围内,在施工前应将草皮铲起,采取保护措施,以便在施工完毕后对施工场地进行恢复或按设计要求移植到其他地方。

3.4.1路基

路基两侧沿征地界全部围设铁丝隔离网(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动物通道),施工人员和机械车辆严禁超出隔离网限制范围,这样有效保护了施工场外的草皮、植被不被污染破坏。

施工前,应将其开挖范围内原地表草皮切割成规则的草皮块堆放一处并加以养护,待施工完后,用于边坡草皮种植防护等。

路堤施工时,应严格限制各类施工机械、车辆行车路线,可充分利用路基范围进行行车,不得与路堤就近平行设置施工便道,进行土石方填筑碾压时,土石废物料等不得任意散落于

路基范围外。

路堑开挖的土石方应尽量利用,以减少取、弃土数量。需弃土的应及时运至取土场的取土坑内,再利用推土机推平弃土堆,使之与原地面保持水平。

路基附属施工时,为了防止路基浆砌防护施工时给路基两侧湿地、草被带来污染和破坏,规定所有砂、石等原材料以及施工机具都必须放置到已成型路基顶或边坡上,严禁堆放在路基两侧,施工时砂浆、石料全部从坡顶滑下。

施工现场设置环保桶,生活垃圾、施工垃圾分类放入环保桶内,然后进行统一处理。生活污水、施工污水采用分级沉淀,沉淀后的废水用于养护便道,避免便道扬尘,污染环境。

3.4.2桥涵工程

3.4.2.1 桥梁施工

桥梁四周设置隔离网,实行封闭施工,施工作业严禁超出隔离网限制范围;施工前先移植草皮,将草皮切割成规整的尺寸后移植到草皮移植场进行养护,待工程完工后立即进行恢复。

桥梁基础施工:桥梁基础设计为钻孔灌注桩时,尽量选择在寒季施工,利用新型设备悬挖钻机干法成孔法施工,运弃钻孔出土至弃土场,避免其他成孔方式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施工现场设置铁制沉淀箱,泥浆废水集中收集,实行二级沉淀法进行固液分离。固体废渣收集后集中处理,废水经澄清后方能排放。

混凝土施工时采取铺垫塑料布防止模板脱模剂等油接触、洒落地面,污染周边环境。对开挖的河岸边坡,采取及时有效的岸坡防护措施,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冲刷防护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施工现场砂石料、零星材料设备等堆放整齐,同时设置环保垃圾箱,严禁随意乱扔废弃水泥袋、塑料袋、烟头等垃圾。

3.4.2.2 涵洞施工

涵洞四周设置铁丝隔离网,同样实行封闭施工,施工作业严禁超出隔离网限制范围。施工前按照先移植草皮,应配备专人养护,以保证草皮的成活率。等施工完成后,利用养护的草皮对施工场地及时地恢复原状。

涵洞施工基坑暴露时间按施工暂规要求执行。只有当所有建筑材料和施工器械备齐后,才能开挖基坑。施工现场设置二级污水沉淀池,基坑产生的污水经过二级沉淀澄清后方能排放到周边湿地、草被上。

在施工结束后,要及时清除环保垃圾箱的垃圾、杂物,临时用地加以平整并恢复表面植被;对施工垃圾及原有河道及沟渠进行清理与处置,保证水流畅通。

4施工绩效

自2003年全面开工以来,通过严格贯彻自治区环保局、拉萨市环保局、青藏总指等有关环保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切实保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在每次的检查中,多次受到铁道部、铁道建筑总公司、业主及各级环保局的好评。在2003年局集团公司青藏铁路指挥部被铁道部总公司评为“青年环保工程示范点”;2004年被拉萨市环保局评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2005年又被西藏自治区环保局、支铁办和拉萨指挥部评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5施工实践中的认识与体会

⑴ 青藏铁路沿线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与工程施工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在复杂的建设活动中需要对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与工程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价、管理、监测,合理的施作和控制。只有在施工中严格按规范和设计图施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措施,才能确保青藏线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等要求的保护或恢复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减少工程施工行为对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达到优质施工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

⑵ 青藏铁路工程以路基为主,填料质量要求高,可以用作填料的土层浅、取土困难大,路堑弃土可利用性不强。因此,路基取土场需求量比一般地区多,并将对地表植被造成大面积的破坏,进而高原生态环境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路基施工,尤其是路基的取土,填筑中的环保控制,是本线施工阶段环保工作中的一大重点。

⑶ 青藏铁路将对改变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青藏铁路建成后,可以将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通过经济、便捷的通道运进西藏,有利于沿线减少砍伐植被,保护环境。因此,注入绿色文明的铁路施工就是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高原环保型铁路的重要环节,也是合理处置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是需要认真把握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青藏铁路西藏段环境保护工作手册》·2003

[2]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青藏铁路建设管理办法文件汇编(修订本)》·2003

[3] 王友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冻土施工与环境保护》·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4] 张明革·《浅谈如何应对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难题》·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2

青藏铁路格拉段由北向南跨越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全长1 142 km。线路经过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敏感,破坏扰动后很难恢复。在此区域进行铁路建设不仅工程艰巨,技术难度大,而且可能对线路区生物的多样性、特殊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野生动物、高原冻土环境、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水环境等产生影响。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一项重要责任。因此,青藏铁路施工期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优化工程环保设计、强化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把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是每一个环保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仅就一年多来青藏铁路施工期环境保护几方面工作,谈谈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大家参考。

1 高原环保知识的学习和教育

组织全体参建人员学习国家、铁道部、建设单位及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地区路基施工技术细则》的有关条款,使全体施工人员充分认识高原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做好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2 高原生态环境保护

路堤填筑、路堑挖方、路基排水工程、站场工程、取土场及料场、施工场地、营地、便道等工程施工时,不可避免地对沿线多年冻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地表景观的改变,以及土壤侵蚀量的增加。因此,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施工期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

1)施工场地应充分利用青藏公路现有和现已废弃的道班、营地等,如我部营地就选择在青藏公路第八工区内,减少占地面积约3 000 m2,较好地保护了冻土环境。

2)进出营地、场地的施工便道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纵向便道应尽可能利用青藏公路、铁路路基及公路废弃的便道,线路横向便道以少布设为原则,并避开环境敏感地区,以减少对沿线冻土环境的扰动。

3)取土场及料场:避开植被覆盖良好的地段,在沙滩、河谷及河流融区取土,但应注意的是在取土后,应做好河道整理和疏通措施。

4)弃土场选择在低洼、无地表径流、无植被覆盖或植被覆盖较差、远离线路的荒地、弃土不侵占河道、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缓冲区。我部弃土场充分利用原青藏公路取土坑弃土,得到了青藏总指挥的肯定,并作为经验推广。

5)在部分路基挖方地带,应选择在寒季进行开挖施工并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避免因施工季节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及时造成对冻土环境的热融侵蚀。

6)在修筑路基时,尽量不要铲除地表植被,保存地表植被能起到保温作用,对保护冻土环境有利。我部施工的DK1181+800~DK1181+900段属于冰锥地段,由于筑路而产生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往往在线路附近两侧诱发新的冻胀丘,应做好排水等工程处理措施,防止变为新的冻胀丘。

3 高原水环境保护

1)认真调查施工区域内的水源、河流、地表水径流及地下水分布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水环境。

2)做好施工驻地及施工场地布置和排水设施,保证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不污染水源。合理布置大型临时设施,不压缩、不侵占既有水利设施,保证排洪畅通。生活污水、机械排放的含油废水按规定处理达标后排入指定区域,施工废水集中沉淀除油后按规定排放。

3)生活驻地、生产场地离河流、湖塘等水源较近时,采取措施防止生活污水、施工废水污染水源。

4 固体废弃物处理

1)生活用一次性器具均采用易降解材料制品,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掩埋,不易降解的塑料制品等废物集中存放,定期运至指定地点处理,避免产生白色污染。我部为此配备了垃圾运输车,将不易降解的垃圾运到格尔木市垃圾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封闭存放、深埋。

2)施工弃土、弃渣运至指定地点堆弃,随弃土随平整碾压,同时修建弃土场排水设施,采用浆砌片石对弃土边坡进行防护,保证设施与主体工程内容同等质量,同时施工。平整后的弃土场顶面采用清表后的植被进行绿化。

3)做好废旧料、报废材料的回收和管理工作,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5 高原野生动物的保护

路基和附属设施占用永久用地,临时用地很大,原来栖息于这些地区的野生动物将相应地失去一部分活动场所,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破坏当地植被,野生动物将失去部分食物基地,工程取弃土场、砂石料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占地都有可能对野生动物活动及迁移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对高原野生动物的保护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教育全体施工人员树立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2)在野生动物迁徙期迫至本标段附近时,减少爆破作业次数,降低野生动物受惊吓的程度,保护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

3)在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内施工时,对危险结构和施工现场设置防护,如简易隔离网,间灯光警等,避免野生动物误入受伤,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

4)严禁猎捕野生动物,禁止施工工作人员追逐、惊扰、袭击野生动物,禁止工作人员人为干预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

6 高原地表植被的保护

铁路经过青藏高原地区分布有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由于地处高原冻土区,低温严寒,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恶劣,植物返青生长期短,植被覆盖度低,属于异常脆弱的特殊生态系统,植被受到破坏扰动后较难恢复。特别是本标段经过的长江源头地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保护地表植被,防止生态功能退化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特殊的植被系统,应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压和破坏。对施工范围内的地表植被,要求施工前先将草皮易地保存,施工中和施工后及时覆盖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

7 结语

高原施工环境保护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环保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只能在实践中逐渐积累、摸索。以上所谈的只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但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们全体参建人员,尤其是我们环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把工程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未来世界屋脊环保铁路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摘要:根据本项目部实际施工情况及实际工作经验,从六方面介绍了施工期环境保护应做的工作及措施,并阐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把工程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高原,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片石通风路基

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41-02

1 工程概况

青藏铁路格拉段第八标段,里程为DK1214+455~DK1244+200,海拔高度为4 540~4 610 m,地形平坦,为洪积平原,地表植被稀疏,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层表面为洪积物、泥岩、粉土、风积细沙和圆砾土,有融区和高含冰量冻土区。

2 施工工艺

2.1 施工季节的选择

在高含冰量冻土地区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机、工程对象三者和气候条件的协调。避开气温与氧分最低、人员和机械都难以适应的严寒月份(12月、1月、2月、3月)施工。对挖方路基,施工时间定在寒末暖初的3-5月及暖末寒初的9-11月,此间热融活动较弱,地表承载性能较好,只要重视防护,人员和机械都易于适应。如因工期要求,必须在6-8月份期间安排挖填作业,则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快速施工,不留间隙,连续作业,一气呵成,采取措施尽量减少热融影响。

对于填方路基,施工时间定在5-10月,使人、机械都能充分发挥最大工作效率。

2.2 机械配备

在青藏高原上修筑铁路,由于高原气压和氧分都比较低,是对人体生理极限的挑战,所以,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尤其是机械配备这块,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不用人力或尽可能减少人力劳动的原则,除了一些临时的防护,路基本体施工全面做到机械化施工。装料采用挖掘机,推土机配合装载机的机械化施工。运输采用15 t的自卸气车,路堤填筑采用推土机、摊平机、压路机配合施工。在路堤本体的施工过程中,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施工。这既保证了工期的要求,又减少了人力劳动,符合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规律。

2.3 冻土路基基底处理

青藏高原冻土是一种特殊的土体,它也不同于随着纬度增大而形成的多年冻土,其成分结构、热物理及物理力学性质均有着不同于一般土的特点,多年冻土的季节融化层(活动层)每年都发生季节性的冻融过程,并伴随着发生各种不良冻土地质现象,产生一系列的地质问题,主要有融沉、冻胀等不良冻土地质现象。对于冻土的处理,主要采用3种原则:①保护多年冻土;②延缓多年冻土融化速度;③破坏多年冻土。由本队承担施工的标段,对于多年高含冰量冻土以上3种原则在工程中都使用了,对于保护多年冻土和延缓多年冻土融化速度,主要采取的施工措施是修筑片石通风路基,它的设计原理是:在暖季,利用空气对流,把路基内部的热量带走,减少热量传入地基内,较大幅度地减小基底的融化速度;在寒季,利用空气对流,把外界的冷空气带入,使大量冷空气进入地基内,降低冻土地温,从而达到保护多年冻土的目的,提高多年冻土的稳定性。破坏多年冻土,就是将一定范围深度内的冻土换填成粗颗粒土。在处理路基基底时,除保护多年冻土外,还考虑到的就是在施工中,由于人为因素引起冻土上限的变化所发生的季节性融沉。对于融沉问题,在原地面先铺设一层土拱,由中间做成向路基两侧倾斜度不小于2%的横向坡度,厚度为坡脚处不小于30 cm。它的设计原理是:当多年冻土发生人为干扰,冻土上限发生变化时,即多年冻土发生融沉时,这层土拱就保证了片石路基不至于沉陷到地面以下失去通风的作用,导致保护多年冻土所采取措施的失败。另外,如果不设这层土拱,直接填筑片石通风路基,这样地表水一旦流入片石通风路基,在寒季结冰,也会失去其通风作用,起不到保护多年冻土的目的。

2.4 片石通风路基的填筑

2.4.1 片石填料的选择

(1)片石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且不易风化,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片石不被压碎堵塞通风空隙。

(2)片石必须满足一定的粒经,且不能有级配,以达到最大的空隙率。

(3)片石必须洁净。

为满足以上3条,在施工中片石选择为石灰岩,粒径选择为10 cm~30 cm,且无级配,并在采石场对片石进行冲洗,保证运到现场的片石填料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2.4.2 片石通风路基的填筑厚度

当路基的填高H≥3.5时,设1.2 m厚的倾填片石层;当路基的填高2.5

2.4.3 片石通风路基的填筑

片石通风路基填筑前,必须先做好排水措施,特别是汇水段,以防地表水流入片石层,有挡水捻的地方,必须先做好挡水捻,再进行路基本体施工。片石通风路基的填筑,在保证所填片石层稳定的情况下,采用倾填方式,以便达到最大空隙率。

2.4.4 片石层边坡的处理

按照片石层设计的原理,片石层边坡也应该采取倾填的方式,但在施工中,为了边坡美观而采取了人工干砌法,这样必定降低片石层的通风效果。

2.4.5 反滤层

在片石通风路基的顶部设有20 cm厚的碎砾石,在碎砾石上部再设20 cm的中粗沙,这样既保证了路基上部填筑时粗颗粒土堵塞片石空隙,又保证了路基中的多余水分顺利排走。

2.5 片石层上部路基施工和质量控制

(1)路基的加固:高含冰量冻土地段的路基,当填土高度大于6.0 m时,则采用加筋处理措施,即自路基面以下4 m范围内铺设土工格栅,每隔0.9 m铺设一层,最上面一层距路基面0.4 m。土工格栅铺设的宽度与所铺设处路基同宽,且相邻处至少搭接0.3 m。

(2)填料的选择:考虑到工程造价和就地取材的原则,填料的选择为线路附近的圆砾土,在填筑时严格控制填料的含水率、粒径和各项指标。

(3)路堤施工工艺:严格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在填筑时,严格控制填层厚度,不得超过0.4 m,碾压遍数不得少于6遍,碾压次序为:慢速静压1遍、慢速振压2遍、快速振压2遍、慢速静压1遍。在填筑基床时,还要求多慢速振压1遍,且每层填料都要进行检测。

(4)翻浆路堤:若只是施工表面翻浆,则用推土机犁开凉晒,对翻浆严重地段,用挖掘机彻底挖到翻浆层底面,挖出填料运到弃土场,再换填新填料,决不留下一点隐患。

(5)质量控制:路基的检测采用K30和核子密度仪双指标控制,决不在路基的压实质量上留下隐患。

3 路基施工工程中环境的保护问题

(1)便道的修筑:根据宁填不挖的原则,在原地面直接填筑厚度不少于70 cm厚的便道,宽度以4 m为限,每隔200 m设一避车台,路堤填筑完成后再清理便道,还原地面本来面貌,最大程度地减小对环境的破坏。

(2)取土场:集中取土,减少破坏环境、地表生态环境的原则,并在取土前先移植草被,等取土完成后再重新移回草被。

(3)在路基范围内,不再修筑纵向便道,路基本身就充当施工便道,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4 结论

通过青藏线一年的路基施工,“高寒缺氧、冻土、环保”三大难题已基本克服,另外,修好青藏铁路,关键在路基,而修好路基的问题关键在冻土路基,而对冻土路基的技术处理是经过多年实践论证和世界冻土路基修建经验而总结的。同时它同公路比较起来,铁路的修筑更会有利些,因为:一是沥青路面的聚热性一般能使地表的温度升高5℃~6℃左右;其二,它没有铁路的道渣通风隔热的效能,而道渣又会使地表的温度下降0.5℃左右。所以青藏铁路路基在重视科学发展、应用高新技术的今天,一定能满足设计要求年限。

Discuss the High Content Freezes Earth Roadbed Construction

Dai Yu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high content freezes the unsurfaced road base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takes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in view of the frozen earth, namely the slabstone ventilated the roadb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to do mainly said that simultaneously, in the construction the measure which to the roadbed construction craft, the quali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opted also has given certain explanation.

川西高原铁塔及防雷施工方案 篇4

1.4.7铁塔

1.4.7.1设计原则

铁塔的设计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由于防火监控铁塔是安装在保护区内,铁塔的设计在满足安装、安全性的条件下,追求线条流畅,与景区周边环境和谐,铁塔外观要求上色。

铁塔在上色前,我们提供图片样本给业主确认。1.4.7.2铁塔设计、施工、验收依据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钢结构工程施工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35-2006 《钢塔桅结构设计规程》GBJ1-84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YD/T5131-2005 1.4.7.3建设地点和高度

综合考虑本项目所处地点的地理、自然环境,结合视频监控的实际需求,经过实地踏勘,铁塔的建设高度主要包括10米和15米两种铁塔。(该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4.7.4设计标准

(1)最高抗风度为30m/s,基本风压0.65KN/㎡;

(2)抗震烈度9度,铁塔要求负载不小于200公斤, 该铁塔负载不包括钢结构主材、螺栓、节点板、避雷针、平台、爬梯等永久载荷和风荷载、地震作用、雪荷载、裹冰荷载、人员上塔安装检修等可变载荷。

(3)铁塔安装完毕,基础顶部做450*450*400mm C15混凝土保护帽;(4)塔腿出与避雷网连接牢固;

(5)材料要求:H为16Mn(Q345)钢,其余为A3F(Q235)钢;螺栓—M16为4.8级;螺栓—M20为6.8级,铁塔总体垂直度不大于千分之一。

(6)为保证坚固稳定,塔基需设臵在坚硬的基础上,高度在20米以上需配臵用45角钢冲压成型的斜拉筋加以固定。系统监控点设备应安装于铁塔的正上方;并应臵于接闪器(避雷针或其它接闪导体)有效保护范围之内。

(7)铁塔材料全塔热浸镀锌,底部角钢规格不少于16×16;顶部规格不少于8×8,爬梯应设有护栏,封闭加锁,外设警示牌、提示语。

(8)7铁塔钢构件制作要求:含连接螺栓,螺母及垫圈等紧固件,基础骨架及埋在混凝土内的构件均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按照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进行。镀层厚度:当杆件厚度≥5mm时,不小于86微米;当杆件厚度<5mm时,不小于65微米。因工艺要求在构件上焊接零件时,应在镀锌前进行。

(9)铁塔的结构要求:铁塔顶部设计一个平台,平台设有保护围栏。塔顶尺寸要求不小于0.8m x0.8m,方便人员爬梯上塔后进出平台,同时爬梯必须设臵必要的保护措施,在离塔基3m以下不设爬梯。

在离塔基8m以下螺栓采用防盗螺母紧固。在塔顶收为一个高度不低于0.35m,面积为0.3*0.3的安装云台支撑平台,在云台支撑平台上设计四个安装孔,安装孔的位臵为150mm x 150mm,孔的大小为Φ11。

在爬梯旁安装金属固件,方便电缆和通信线通过热镀锌钢管上塔。在平台上设臵固定设备控制箱和防雷箱的位臵。1.4.7.5基础施工

(1)由于是在保护区内施工,施工期间必须在施工地点合适位臵做好施工警示标志,并合理选择土方堆放地,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沙石落下击伤他人,因未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由乙方自行赔付;

(2)施工地点需要破坏树木花草,需要提前向监理和业主提出书面申请,征得业主的同意;

(3)合理确定砼配合比:

C20混泥土配合比(32.5水泥)为水泥(1),中沙(1.6),石子(3.6),水(0.47);

C30混泥土配合比(42.5水泥)为水泥(1),中沙(1.11),石子(2.72),水(0.38);

(4)隐蔽工程必须在甲方、业主和监理验收签证后才能进行下一步;(5)钢筋进场除验收清单中各类钢筋数量外,还必须有出示合格证及材质证明,并按要求堆码整齐且作好钢筋标识;

(6)钢筋绑扎要求间距准确、绑扎牢固,应保证网眼的尺寸、根数、骨架的高度、宽度、长度,受力钢筋的间距、排距、弯起点的位臵和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避免钢筋移位,并按要求绑扎好钢筋保护层垫块,严格遵照设计及设计变更要求施工。

(7)凝土浇筑前不应发生初凝和离析现象。混凝土要捣密实,应符合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

(8)填土必须采用碾压、夯实、振动夯实等方法使回填土具有一定的密实度,以避免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陷。1.4.7.6安装

1、塔架结构的安装应遵守《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2001、《塔桅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CECS 80:2006)中有关规定;

2、安装时不允许使用气割或电割扩孔、增孔、或用氧气火焰校正构件变形。

3、铁塔立塔时必须严格控制塔身垂直度,塔架安装过程中应随时校正其垂直度,架设完毕后全塔中心线顶点偏差不大于全塔高的1/1500,塔段中心线偏差不大于节间高的,局部弯曲不得大于被测长度的1/750。

4、铁塔安装时,所有螺栓必须拧紧,经检查确已拧紧后,才能交付验收。

5、铁塔脚底板应与基础顶面接触良好。

6、铁塔安装前,应对所有构件逐一检验,检查构件规格、尺寸、数量、外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7、铁塔安装时,对外保护层损伤处应作修补。1.4.7.7维护

1、建立定期巡检制度,设计应设专人定期观测和维护,建立维护档案。

2、每经六级以上大风后,须对铁塔进行专项检查。主要对塔身轴线是否偏离,螺栓有无松动,焊缝有无开裂,构件有无松动等情况进行检查。

3、如发现塔架歪斜,构件松动等反常现象,应及时处理或与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4、如塔架出现锈蚀的情况,应补刷油漆,补刷油漆的颜色和前次的颜色保持一致。

5、建议使用方严禁增加设计外的荷载。1.4.8、防雷接地

系统的的安全保障包括涉及安全运行的多个方面,本小节将重点介绍前端基站的防雷接地和供电两个部分,以及监控中心的防雷部分。

监控系统由前端摄像机设备、监控室显示录像设备以及传输线路组成,系统采用了大量的集成元件,在雷击发生时,传输线路感应到雷电磁场产生过电压,可高达几千伏,对集成元件有较大的危害。监控系统中的传输线路许多处于LPZ0A非防雷区域。系统走线在布线阶段没有考虑与防雷引下线保持足够的距离,这些都为系统的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

一般认为,雷电的防护措施有隔离、等电位、钳位、均压、滤波、屏蔽、过压过流保护、接地等方法将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及雷击电磁脉冲消除在设备外围,从而有效地保护各类设备。目前主要采用气体放电管、放电间隙、高频二极管、压敏电阻、瞬态二极管、晶闸管、高低通滤波器等元件根据不同频率、功率、传输速率、阻抗、驻波、插损、带宽、电压、电流等要求,组合成电源线、天馈线、信号线系列电涌保护器(SPD)安装在微电子设备的外连线路中,地线按共用接地原则接入系统的地线,才不至于造成电位反击。只有设计合理、安装合格,电涌保护器才能有效的防御雷电。

系统综合防雷在设计时主要采用以下标准,供设计时参考。(1)IEC61024《建筑物防雷》

(2)IEC6131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3)ITU K25《光缆的防雷》

(4)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5)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6)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7)GB50200-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8)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9)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4.8.1、直接雷防护 监控系统前端设备包括带云台摄像机、无云台摄像机等,这些设备安装在室外,比较容易受到雷击,因此要安装防直击雷系统,需在户外做独立防雷接地网。按设备的最小值要求,接地电阻:R<10Ω。1.4.8.1.1、前端基站设备防直击雷设施

在户外监控摄像机的杆顶安装一支避雷针。避雷针的引下线利用钢结构立柱做泄流线,并在杆底座旁与独立防雷接地网相连。取立杆高度为4~6米,避雷针长度为1.5~2米,利用滚球法计算可知摄像机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1.4.8.1.2、前端基站设备接地及地网

电源线防水接头云台控制线视频线全铝质防水盒REP-GVDREP-X04-YTREP-GVD-220VAC开挖地槽镀锌扁钢4X40热镀锌金属接地极独立地网

1、等电位连接带和汇流排必须分开。

等电位连接带规格要求:30*3铜排,用于设备房内工作接地和设备外壳保护接地、金属线屏蔽层接地

汇流排规格:300*30*3,用于感应雷防雷接地

2、防雷保护接地引入线必须与直接雷接地的引下线相距10m

3、从设备房的汇流排引BVR16mm的双色线到塔顶,作为塔上设备保护接地,金属线屏蔽层接地和感应防雷器接地引下线。(微波保护地,摄像机防雷地,金属屏蔽层接地)

4、采用包塑金属管或镀锌钢管作为上塔电源控制信号线的外保护,其包塑金属管或镀锌金属管的镀锌金属层在塔的两端必须与塔可靠连接,连接方式:螺栓连接或焊接。包塑金属管或镀锌钢管应远离避雷针的引下线

5、在塔上屏蔽地、防雷地、设备保护地均压线鼻子,通过M10铜螺钉落幕压在下引线上,外面包防水胶带,最外面用3M胶泥给包上。1.4.8.1.3、地网施工程序

施工前首先要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然后根据方案设计和现场情况定出各处接地极的孔位和连接导体沟槽,再进行施工安装。注意避开电缆沟、管道和其它导电装臵,施工前要向建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同意动工方可进行。(设计用土壤的电阻率取250Ω•。)

1、挖沟:合理使用挖掘工具,采取逐层下挖法,沟槽深度至少0.8米,沟槽宽度以能挖深为宜。

2、打入:采用适当工具打入角钢接地极。角钢接地极埋深0.8米以下,即接地极头部平沟槽底部。

3、连接:把安装好的角钢接地极用4×40mm扁钢连接起来,形成网状;全部连接均采用焊接。

4、引入:将接地系统接到立杆底座。

5、回填:先填净土,逐层夯实,整理好路面。

1.4.8.2、感应雷防护

1.4.8.2.1、设备前端的感应电防护

雷击电磁脉冲(LEMP)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通过侵入通道叠加在线路信号上产生瞬间高电压,击毁各类用电设备和微电子芯片,因此在实施防雷工程时必须将防感应雷作为重点,进行有效的防御。在设计综合防雷时,应从以上通道进行重点防护,同时做好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

(1)前端带云台摄像机的感应雷防雷措施:摄像机前端安装组合式视频、云台、电源三合一避雷器一个。

(2)前端无云台摄像机的感应雷防雷措施:摄像机前端安装组合式视频、电源二合一避雷器一个。

(3)防雷器接地线:防雷器用≥2.5mm²的绝缘多股铜芯黄绿色软线直接与地网连接,接地线和用作直击雷引下线的立杆之间要彼此绝缘,并且尽量做到短而直。接地线宜放臵在立杆内。1.4.8.2.2、传输线路的防护

监控系统的传输线路主要有光纤、同轴电缆及双绞线。在系统防雷时应针对不同的传输线路分别做不同的防护。

光纤作为传输线路时,由于本身不是导体,对雷电流没有感应,所以线芯不考虑做防雷措施,但加强芯应接地处理。

同轴电缆做传输线路时,应该在传输线路两端安装同轴避雷器,并对传输线路进行穿钢管埋地敷设,在线路的两端对钢管分别接地,做等电位连接; 双绞线做传输线路时,应该在传输线路两端安装数据信号避雷器,并对传输线路进行穿钢管埋地敷设,在线路的两端对钢管分别接地,做等电位连接; 1.4.8.2.3、传输线路的布线

监控系统传输线路主要是信号线和电源线。室外摄像机的电源可从终端设备处引入,也可从监视点附近的电源引入。

控制信号传输线和报警信号传输线一般选用铜芯屏蔽软线,架设(或敷设)在前端与终端之间。

传输部分的线路建议采用带屏蔽层的线缆或线缆穿钢管埋地敷设,保持钢管的电气连接,这样对防护电磁干扰和电磁感应比较有效。如电缆全程穿金属管有困难时,可在电缆进入终端和前端设备前穿金属管埋地引入,但埋地长度不得小于15米,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同防雷接地装臵相连。当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通信管道或架空方式,此时传输线缆与其它线路其沟的最小间距和与其它线路共杆架设的最小垂直间距,可参照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进行敷设。如:传输线缆与220V交流电线线路共沟(隧道)的最小间距为0.5 m,与通讯电缆的最小间距为0.1 m;传输线缆与1~10KV电力线共杆架设的最小垂直间距这2.5 m,1KV以下电力线最小垂直间距为1.5 m,与广播线最小垂直间距为1.0 m,与通信线最小垂直间距为0.6 m。

从防雷角度看,套金属管埋设方式防雷效果最佳,架空线最容易遭受雷击,并且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为避免首尾端设备损坏,架空线传输时应在每一电杆上做接地处理,架空线缆的吊线和架空线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1.4.8.2.4、基站防雷设备箱

我们根据前端基站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前端基站设备需要的防风、防雨、防潮、防尘等特点,特别定制了基站防雷设备箱。

箱内整合了如下设备各一台:    电源防雷器XPFL-60/2 电源防雷器XPFL-40/2 电源防雷器XPFL-20/2     信号防雷器XPFL-X-EC12/2 组合式防雷器XPFL-DX-2/220 直流电源防雷器XPFL-DC24 西鹏退耦器XPFLM35(1)、电源系列防雷产品

a、直流电源防雷器

应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各种直流电源系统,如二次电源设备输出端、直流配电屏以及各种直流用电设备;工厂等的仪器仪表、传感器、采样器等小电流直流配电及直流控制线路。

主要特点:     采用多级保护电路 核心元件采用国际知名品牌 通流容量大,残压水平低 反应灵敏,性能稳定,工作可靠 b、低压交流电源防雷器

低压交流电源防雷器采用模块式电源防雷器。应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源输入至终端电源设备的防雷。依据不同的配电系统(TN-S/TN-C/TT/IT)可选择多种组合方式。

主要特点:      采用最新灭弧技术,彻底避免火灾 采用特殊冲击熔片,具有高可靠性 核心元件采用国际知名品牌,性能优异 可选配备雷电计数器,准确记录雷击次数 可选配声光告警模块,为网络维护提供便利  可选配远程告警装臵,便于远程监控

(2)、控制信号防雷器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保护数据测量和控制等设备的雷击防护。主要特点:  一体化设计,内部集成多级放电电路  插入损耗低、响应速度快

 核心元件采用国际知名品牌,性能优异  信号传输性能优越、残压低  易安装维护

(3)、组合式防雷器

应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交/直流供电、带有(或不带有)云台的监视摄象机的防雷保护,多功能一体化设计。

主要特点:          通流容量大;

压敏元件有可靠的热脱扣装臵; 差、共模全保护;

采用对称连接方式,L与N不怕接反; 指示电路齐全,便于检测; 信号传输性能优越; 残压低,响应时间短; 安全、可靠;

结构简单,易安装维护。

(4)、退藕器

应用范围:

适用于小型机房颉场合,如通信基站或金融网点的配电箱内。主要特点:     对瞬时高能雷电流的极佳的电感特性 在雷电来临时保证电涌保护器的可靠操作 残压低,响应时间短; 结构简单,易安装维护。

外形尺寸:

90×144×45mm(长×宽×高)1.4.8.2.5、监控室设备防雷

监控系统设备机房位臵应选择在LPZ最高级区和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三层内;

当建筑物天面部分的避雷网格尺寸不符合系统抗干扰的要求时,应在天面加装屏蔽层。使用非屏蔽电缆,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并埋入地中水平距离10米以上。如受条件限制无法穿金属管埋地入户,则应加长入户屏蔽管或栈桥长度,金属管或栈桥的两端以及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要做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监控系统设备为金属外壳时,应用最短的导线将其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如是非金属外壳,当设备所在建筑物屏蔽未达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时,应加装金属网或其它屏蔽体对设备屏蔽,金属网应与等电位连接带进行等电位连接。

计算机、通信、监控机房的设备应与建筑物外墙保护1米左右距离。以防止大楼遭到直击雷时沿外墙泄流入地的引下线周围产生较强的电磁场而损坏微电子设备。

(1)、监控室电源系统的防雷措施

由于有70%雷击高电位是从电源线侵入的,为保证设备安全,一般电源上应设臵三级避雷保护。

在监控室所在建筑物总配电处安装三相电涌保护器,通流容量为80KA(波形8/20μs),型号:REP-XEL385B15,模块式,标准导轨安装,作为电源第一级保护。

在监控室分电箱处安装三相模块式电源电涌保护器,最大通流容量40KA,作为第二级保护。

在监控室UPS电源或监控设备前安装单相串联避雷器,串联安装,功率≤5KW,带LC滤波,超低残压输出,作为电源线路第三级保护。

监控室设备前安装通流容量为10KA单相防雷插座,作为精细电源防雷保护,对电源箝位和滤波。

如果不能分级做电源电涌保护,则建议在监控室安装B+C复合型三相电源防雷器。在监控室UPS电源前安装单相串联电源避雷器,串联安装,功率≤5KW,带LC滤波,超低残压输出,作为电源线路第三级保护。监控室设备前安装通流容量为10KA单相电源防雷插座,作为精细电源防雷保护,对电源箝位和滤波。

(2)、监控室控制、对讲系统的防雷措施

a.控制室视频采用16口组合式视频避雷器,以保护系统服务器视频输入口不被浪涌电压击坏。由光纤传送信号的摄像机等不考虑安装视频避雷器。b.系统服务器RS232接口采用RS232接口避雷器,以保护系统服务器串口不被浪涌电压击坏。

c.所有进入控制室的控制线路加装控制线路避雷器。

1.4.8.3、屏蔽措施

埋地线路的金属线管、PE线、信息线路金属外皮应在入户端良好接地。如入户前架空或无屏蔽者,宜在进户端前20米套装金属线管屏蔽,并把屏蔽层与防雷地可靠连通。

监控室内,应将金属电脑桌、电脑设备、控制设备金属外壳与防雷接地装臵可靠连接。

室外摄像机到解码器之间的外露信号线,应套不锈钢或铜金属管,并将摄像机金属屏蔽外壳及解码器金属屏蔽外壳与引下线的柱杆可靠连接。

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宜采取以下措施:外部屏蔽措施、线路敷设于合适的路径、线路屏蔽,这些措施宜联合使用。

为改善电磁环境,所有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部件都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接地装臵相连。屋顶为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都必须进行等电位接地。

在需要保护的空间,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当微电子设备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可将屏蔽电缆穿金属管引入,金属管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

建筑物之间的连接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道内,这些金属管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应全线电气贯通,并连到各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上。电缆屏蔽层也应连到这些带上。

实践中建筑物或房间的大空间屏蔽是由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这些自然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构成一个格栅形大空间屏蔽。穿入这类屏蔽的导电金属物应就近与其做等电位连接后接地。

1.4.8.4、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 等电位连接是现代防雷技术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将进入监控中心大楼的各类管线的屏蔽层、机器等在进入大楼前进行等电位连接后接地。在进入设备前再进行二次等电位连接后接地。将户外摄像头输出的同轴电缆的外层和其它管线外层在进入大楼前进行等电位连接后接地。

将分开的外导电装臵用等电位连接导体后接地,以减少系统设备所在的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设备之间或设备与设备之间因雷击产生的电位差。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内所有金属构件的多重连接建立一个三维的连接网络是实现等电位连接的最佳选择。为方便等电位连接施工,应在一些地方预埋等电位连接预留件。

进入系统所在建筑物的各类水管、采暖和空调管道等金属管道的金属外层在进入建筑物处应做等电位连接,燃气管道入户后应在法兰盘连接处插入一块绝缘两端用开关型SPD连接后户内金属管道可参加等电位连接,并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金属件连接在一起,按GB50054的要求做等电位连接之后,接向总等电位连接带,并可靠连通接地。

在建筑物入口处,即LPZ0B与LPZ1区交界进行总等电位连接后接地,在后续的雷电防护区交界处按总等电位连接的方法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连接主体应包含系统设备本身(含外露可导电部分)、PE线、机柜、机架、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外壳、直流工作地、防静电接地、金属屏蔽线缆外层、管道、屏蔽槽、电涌保护SPD的接地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就近与这个等电位连接带直接连接。连接基本方法应采用网型(M)结构或星型(S)结构。网型结构的环行等电位连接带应每隔5米经建筑物墙内部钢筋、金属立面与接地系统连接。当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除在接地基准点,即ERP处连接外,均应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各组件有足够的绝缘(大于10KV,1.2/50μs).避雷器连接导线应短而直,SPD连接导线不宜大于0.5米,当长度大于0.5米时应适当加粗线径。

使用含有金属部件的光缆,如供抗拉强度的加强金属芯、金属潮层、防啮齿动物外层或修理维护时使用的金属通信设施等均应可靠接地,应接通光缆沿线的所有接头,再生器等处的挡潮层(金属层),并在光缆长度每一端的终端进行直接接地。

1.4.8.5、机房防雷接地保护系统

为了确保电子信息设备正常工作,近年来雷电防护也由富兰克林式避雷针防直击雷发展到综合防雷工程的新阶段。

综合防雷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      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等电位连接措施; 屏蔽措施; 规范的综合布线; 完善合理的接地系统;

1.4.8.5.1、设计依据

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IEC1312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99D562 《建筑设施、安装图集》 IEC1024-1 《直击雷及其防护》 1.4.8.5.2、设计方案

根据国标GB50343-2004,该项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定为B级。电源防雷一级保护: 电源防雷二级保护:

依据防雷设计原理以及雷区的划分,再根据大楼和机房的实际配线情况,在机房配电箱输入端加装C级电源SPD浪涌过压保护器。(该防雷器选用氧化锌压敏电阻模块,这样氧化锌压敏电阻的低保护残压、高通流量和快反映时间的优点得到有效利用,在零线与地线的保护期间采用高能量的间隙放电器。氧化锌压敏电阻防雷模块的动作是内臵的断路器将故障的防雷模块从主电路中分离开来,在此情况下故障指示器的显示窗口将从绿色变成红色。可直接安装在35mm的标准导轨上)。主要性能参数:

工作电压AC385V;雷电通流量(8/20μs)40KA;响应时间≤25ns;标称导通电压1.8KV;接线端形式连接;安装方式 35MM导轨。适用于机房进户三相电源的C级保护。

用量:1套。

安装方式:机房配电箱输入端 连接方式:并联。电源防雷三级保护

在机房服务器、机柜、监控设备等重要设备前端加装浪涌过压三级保护器。选型:中光 ZGB148A-20 参数:工作电压AC220V;标称通流量(8/20μs)20KA,最大通流量40KA;响应时间≤25ns;标称导通电压620V;限制电压(8/20μs)≤1KV;适用于机房各终端单相电源的D级保护。

本期用量:甲方自行选择。安装位臵:机房重要设备处。安装方式:并联。

在机房服务器、机柜等重要设备所用插排选用防雷插排。选型:中光 ZGJ 参数:工作电压AC220V;标称通流量(8/20μs)5KA,最大通流量10KA;响应时间≤25ns;标称导通电压620V;限制电压(8/20μs)≤1KV;

本期用量:20个(暂定)。安装位臵:机房重要设备插座处。安装方式:串联。1.4.8.5.3、等电位连接系统

机房等电位接地网系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室内均压等电位处理; 机房专用地网工程; 地电位均衡处理。机房均压等电位安装:

使用20mm×2 mm铜带在机房以及操作间的防静电地板下距离墙壁0.5m处做一周室内均压等电位连接环,用16mm2铜导线引出至机房基准接地点并用铜连接端子连接致电需接地设备端。

机房等到电位联接地网安装:

用50mm×0.05 mm铜箔,压在防静电地板下,与均压等电位连接环进行有效电气连接,用16mm2铜导线引出至机房局部等电位联结排。

采用铜质材料的管、线排等型材,对机房地网的接地体、引下线、均压带等进行有效连接。

等电位连接实体:

机房内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信息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器(SPD)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装臵的接地端子连接。

实行等电位连接的主体应为:

机房铺设40mm×4 mm×500 mm接地汇流排带做总等电位体,网络设备、分配电箱设臵分等电位体,进行等电位连接。1.4.8.5.4、共用接地系统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5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青藏高原及其隆升对全球尤其是我国自然环境影响十分深刻,它也是当前全球地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简述了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介绍了高原隆升机制的`几种观点,并对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最后对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的新近进展作了简要概述.

作 者:陈诗越 CHEN Shi-yue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1(3)分类号:X141关键词:青藏高原 隆升 环境效应 综述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6

1、依托工程概况

依托工程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该地区平均海拔3800米,属典型高原高寒气候区,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年平均气温0.1℃,低于0℃的寒冷期长达184天,其中低于—10℃的严寒期达到了131天,主要受孟加拉湾季风影响,降雨充沛,年均雨日171天,降水量在764.3毫米。境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水草地,地下水丰富,地表有泉水出露,冲沟发育。

2、水草地地质类型

水草地主要是由于山坡泉水发育,地表排水不畅、长期积水所致,主要物质成分以粉粘粒为主,包含角砾成分,松散—稍密状,含腐殖质成分。表现为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有泉眼,渗水,形成积水,土体湿软,夏季降雨充沛时,尤为严重。水草地路段有较厚的草皮层,其下一般存在0.5~1米的腐殖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水草地在施工中的不良地质危害

3.1水影响

水草地路段由于水草发育,地表长期积水,多形成大小不一的水坑或地表漫流,路基在填筑前和施工完成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水及时排除,积水将长期浸泡基底,加之高原高寒地区空气稀薄,天气严寒,一年内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基底在水的影响下受到反复冻融,最终造成基底松软,导致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可见,水对路基施工的影响极大,如何消除水的影响,确保路基基底填筑质量及路基整体稳定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2腐殖土影响

水草地路段在草皮层下一般存在0.5~1米的腐殖土,其主要是由腐烂的植物以及动物粪便组成的一层混合物,过长时期腐烂发酵后和自然土壤混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土质。由于腐殖土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决定了其含水率大、有机质含量高、液限及塑性指数大、不易压实的性质,因此,腐殖土层在路基施工中,对填筑及压实质量有着很大影响。

4、水草地常用处理方法及适用条件

针对水草地路段的土层结构,腐殖软弱土层较厚,地下水丰富,地表排水不畅易积水等特点,并根据路基填土高度的不同,在路基填筑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水草地处理。

4.1不清表直接填筑

(1)适用条件:路基填高大于等于2.3米。

(2)具体处理措施:当路基填高大于等于2.3米时,采取地表不开挖直接填筑1.5米砂砾,然后采用冲击碾压密实,提高基底承载力,同时,为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降,在砂砾顶部设置一层钢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采用整体加筋土工格栅,纵横向肋条交叉点剥离力不小于500N,土工格栅沿纵向铺设,连接处用扎丝绑扎后采用U型钢筋钉固定,U型钉纵横向均按2米间距布置。钢塑土工格栅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抗拉强度≧50KN/m,延伸率≦3%。(3)采取措施原因分析:水草地路段,当路基填高大于等于2.3米时,由于填高较高,水草地对路基填筑的整体稳定性危害将大幅度降低,水草地表面的.草皮可作为天然的土工格栅材料,此时再采用粗粒填料(如砂砾等),可有效降低毛细水上升高度,并能确保路基底部整体稳定性,那么,水草地的不良地质影响将可忽略不计。若清除草皮,水草地表面草皮的天然土工格栅作用将消失,草皮下的腐殖土层极不稳定,将对路基施工造成很大困难,施工质量很难保证。因此,水草地路段当路基填高大于等于2.3米时,采取地表不开挖直接填筑1.5米砂砾,然后采用冲击碾压密实,并在砂砾顶部设置一层钢塑土工格栅的处理措施完全能够满足路基填筑质量要求。

4.2清表换填

(1)适用条件:路基填高小于2.3米。

(2)具体处理措施:当路基填土高度小于2.3米时,对原地面采取超挖换填砂砾处理,确保路面底基层以下1.5米范围内填筑砂砾。

(3)采取措施原因分析:水草地路段,当路基填高小于2.3米时,由于填高较低,水草地对路基填筑的整体稳定性危害明显,此时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而直接进行路基填筑,地表毛细水上的上升将严重破坏路基基底稳定,并且松软腐殖土层的存在将使得基底很难达到规范压实度要求。因此,水草地路段当路基填高小于2.3米时,对原地面超挖换填砂砾,确保路面底基层以下1.5米范围内填筑砂砾,降低毛细水上升对路基基底的稳定性破坏,同时,清除草皮及软弱腐殖土层后,将能有效确保路基压实质量达到规范要求。

4.3两侧或单侧设置反压护坡道

(1)适用条件:所有水草地段路基。

(2)具体处理措施:在路基两侧或单侧设置宽3米、高1.2~1。5米的砂砾、砾石或碎石反压护坡道,确保填方边坡的稳定。

(3)采取措施原因分析:由于水草地路段地下水丰富,地表排水不畅,且地表存在草皮层及腐殖土层,路基在施工完成后,基底将持续受到地表泉眼水及毛细水的影响,基底及坡脚很容易失稳,在坡脚处出现破裂面,最终导致路基滑塌破坏。针对此问题,根据水草地段实际地质情况,在路基两侧或单侧设置宽3米、高1.2~1.5米的砂砾、砾石或碎石反压护坡道,增加坡脚的重力,施加给坡脚反向压力,就可减少坡脚破裂面发生的可能性,确保路基整体稳定性。

5、高原高寒地区水草地路基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5.1合理选择填筑材料

为防止水草地段泉眼水及地表毛细水上升对基底造成破坏,在选择填筑材料时应优先选择级配良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颗粒土,当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用细粒土,但土的液限应小于50%,塑性指数应小于26。淤泥、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含量高的土严禁用于路基填筑。

5.2做好防排水设施

水草地路段由于地下水丰富,地表排水不畅易积水,为防止积水长时间浸泡基底造成路基失稳,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边沟及急流槽等排水系统,在汇水面积较大的山坡路段迎水面还应设置挡水埝或截水沟,以拦截山坡汇集水。

5.3设计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提高路基高度

进行水草地路段路基设计时,在经济合理且符合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路基的填高,以减小水草地不良地质对路基施工的影响。

6、结语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7

阿拉善高原荒漠植被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解释Ⅲ.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采用水分生态型(包括旱生植物、旱中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生活型(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和一二年生草本)和植物主要光合途径(C_3和C_4)等方法将研究区的植物种类进行了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s/types) 划分,为进一步认知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提供了分析基础.植物功能类群相对集中是阿拉善荒漠植被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主要和植物趋于旱化、生态型相对简单密切相关.按优势功能群依次为:PFTs1(旱生C_3一二年生草本)、PFTs2(旱生C_3多年生草本)、PFTs3 (旱生C_3灌木)、PFTs4(旱生C_3半灌木)、PFTs5(旱生C_4一二年生草本)、PFTs7 (旱生C_4灌木)和PFTs8(旱生C_4半灌木).气候、土壤理化指标决定着植物功能类群的分布.其中年均降水量、湿润系数决定着植物的生态型、生活型在水平地带上的分布特征,同时,也影响C_3和C_4植物(海拔梯度上)的分布.土壤容重、砂粒、粉粒含量决定着植物生活型特征,而土壤pH值、Cl~-、SO_4~(2-)和Ca~(2+)决定着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这些结果揭示了极端干旱区植物对胁迫环境响应的多样性,是对极端环境条件下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较好生态学解释.

作 者:何明珠 HE Ming-zhu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国家站,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中国沙漠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年,卷(期):201030(2)分类号:Q948.15关键词:植物功能群(型) 光合作用途径 生活型 生态型 干旱胁迫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photosynthetic pathway life form ecotype drought stress

浅谈高原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8

吴中实验小学

张郁芳

现实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些教师在感叹:我的教学水平再也上不去了,有时甚至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诸如此类的感叹,反映了一个事实——教师的教学水平出现了停顿现象。很多教师从教五六年后或是十年以后,都会表现出类似状况。这就如同于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教育心理学中称之为“高原现象”。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的是: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同样,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美国教育协会(NEA)1961年在《谁是一位好教师》一文中,从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总趋势的曲线中,揭示了如下规律:在教学前几年,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上升,教了五六年以后,教师已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速度就不像前一阶段那样快,并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照此下去,即使再教20年,也不会有多大进步,只能应付教学,最后出现衰退现象。“高原现象”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的出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它使许多教师无法脱颖而出,有的教师因此开始走下坡路。我们常常批评这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几年一成不变,实际上就是指这种现象。如果他们能走出高原期,再次进入提升期,这个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就会产生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有的甚至就能成为有影响的名教师。因此,帮助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在教学上产生一个大的突破,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高原现象”,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全程审视,剖析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教师个人及外围条件寻找突破教师职业高原的有效策略, 实现其专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

一、正视教师成长过程中“高原现象”的成因 出现此类情况有主观和客观原因。其主观原因在于:

第一,经验的束缚,缺乏时代意识。在人们看来,经验是宝贵的,它是一个人成长经历的总结,也是继续前进的基点,但经验也会束缚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名教师也是如此,随着对教材的熟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已开始模式化、程序化,原有积累的所谓优秀教案,典型例题相继延续,致使课堂教学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甚至所举例子、用的习题、上课的语调表情都一成不变。我们并不否定经验,但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我们的思想也应跟着变化,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落伍,就会被时代淘汰。难怪老师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其实,是现在的学生不同于过去的学生,而老师却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方法,是老师“越来越不会教”了。

第二,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思维。教育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它离不开理性思维,所谓理性思维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修正自己的错误。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老师对许多教育现象视而不见,不多问一个为什么,对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需要改进,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都不予深思。虽然学校要求教师要写教育日记,写教后感,但往往是任务观点,形式主义地写几笔,真正认真反思的却很少。他们往往是凭感觉办事,发生失误也不及时去修正和补救。

第三,小进即安,缺乏进取精神。教师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培育了一茬又一茬,获奖证书得了一大堆,职称也达到一定高度,这时他们会不愿像原先充满激情地积极追求新目标,再加上随着年岁的增长一方面接受新知识、新挑战已感觉吃力,另一方面满足于自身职业的日常成就状况,小进即安,不思进取,不善学习。认为对一节课可以信手拈来,泰然处之,可以忽略备课的重要意义。对脑中的大致意思和想当然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开,在没有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造成了错误,误导了学生。

其客观原因在于:

第一,评价标准的影响。尽管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升学的压力,以及有些管理者往往以分数论英雄。因此应试教育也不得不扎扎实实。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也使广大教师的进步受到损害。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下,许多教师疲惫不堪,他们只能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他们没有胆量进行革新,因为他们害怕承担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各种参考资料铺天盖地而来,教师都有参考答案,教师无需动多少脑筋,如果答案与教参不一致,就会判定为错误答案。因此使得许多教师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离开“教参”很难进行教学,甚至导致教师的技能水平也在退化。

第二,流行趋势的影响。现实的教育界实际上也存在着流行病。今天大家都在学习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明天又在推广李吉林的“情境教学”,而后天刘京海的“成功教育”大家也必须效仿。一会儿提出要改革创新,一会儿又来返璞归真。对于一些一线教师很难一下弄清楚其真正的原理,而且我们一些管理者往往都是统一标准,整齐划一,对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构成了矛盾,面对一些滔滔不绝的新思想、新理念会感到十分迷茫,也会导致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会出现倒退。

第三,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学生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压力,变大的工作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另外,在学校中教师缺乏自主性,职称评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使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教师感到职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失去前进动力,久而久之,成长中的“高原期”就会越拉越长。还有在重点学校的教师和在一个在普通校的教师在发展机会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的学生、家长、领导的层次差异是很大的,参与培训学习以及同伴间的群体素质也是有很大落差,这样日积月累在普通校的教师在发展上会比重点校的教师更有可能走入瓶颈,处在高原期。

此外,由于教师的待遇和薪水相对较少,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作环境单

一、缺乏太多的激情,工作强度过高,角色要求过多等原因造成的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满意程度降低,兴趣降低,以及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等因素,也会导致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产生。

二、积极寻求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从高原期进入提升必须要有惊人的一跃,这惊人的一跃需要力量的积蓄,它既包括内力,也包括外力,为了积蓄这股力量,我们必须积极寻求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潜能发挥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环境,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应该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减负”,还教师一个正常的、平静的、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是关键 1.学校要给老师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良好成长氛围。这样,当教师处于“高原期”时,则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和太多的精神负担,从而为克服“高原现象”在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

2.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作为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

3.学校要加强针对性疏导。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千差万别,学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三)教师的自我激励是根本

“解铃还需系铃人”,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自我激励。

1.正确认识自我,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而造成“高原现象”有可能是因为个体自身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可能是因为自己缺乏敬业精神,也可能是因为缺乏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对此,教师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出自身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而不能一味消极地抱怨环境的不合理,喟叹命运的不公平;只有主动行动起来,学会适应环境。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让环境适应你,不如你主动去适应环境。”也许自己曾经拥有的学历,在知识迅猛更新的情形下,“颜色”很容易发黄;也许自己曾经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面对每一届新的有着不同个性的幼儿,过分依赖经验,只能使自己的教育陷入教条主义的尴尬局面;只有着眼未来,才能勇往直前,从而克服自身的“高原现象”。

2.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处于“高原期”的教师要有新突破,最好的做法是不断盘点并刷新知识库的“内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尚知常学常新的道理,更何况我们正处于多变的信息时代。所以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开放而接纳的态度,不断充实知识库存,使之得到升级更新,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一个人会不会学习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个社会中,教师应是最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及时补充到新鲜血液。通过学习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是学习的模范,一天工作后,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具体备那一节课,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为终身备课服务。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负担,要以学习为乐。不仅要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取相关的信息,还要学习一些边缘学科知识,懂得一些现代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开放程度更大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广了,孩子们在平等、自主的氛围中爱思考、爱提问了,而且无论哪个学科,都涵盖着丰富的内容,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学习,提高自我,才能突破“高原期”。

3.利用周围资源,寻求群体组织的坚实支撑。教师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钻研与努力。此外,寻求群体组织的帮助,也是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我们能在听课中发现每位教师都有独特的课堂处理艺术:有的教师善于用语言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善于用使人如沐春风般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的教师知识渊博,底蕴厚实,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满足;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激情点燃课堂,点燃学生心灵……也许某位教师的长处正是你苦苦寻找的突破“高原期”定势的钥匙。

4.发挥主观能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 做教育实践的有心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想到的问题、获得的启发,进行分析,留心积累,必定会帮助自己日益接近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坚持写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经常听取同行和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意见,特别是学生的反馈,教学相长既可以使教师在和学生交往中得到最大的长进,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真正做到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参考文献:

1.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

《中国教育学刊》 2.《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傅道春主编,教育教学科学出版社 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杰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4.《今日如何做教师》

郑琰主编

上一篇:档案管理自查报告一级下一篇:南昌大学口语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