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谈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摘 要]村级文化建设是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针对新疆昌吉州所属的木垒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谈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村级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专兼结合;形式多样

[

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村级文化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拓展和延伸。新疆木垒县委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经过近几年顺利有序地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基层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村级文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活跃,村级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由14个民族聚居的仅有88000人口的偏僻的小山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全县辖13个乡(镇)场,60个行政村。文化室的修建工作虽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但木垒县委不等不靠,根据本地实际,依据“农家书屋”、“东风工程”以及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结合福建援建项目,在修建村委会的基础上,在功能上将会议室和文化室资源共享,没有新建的村委会也因地制宜,给文化让路,在“文化专业户”和“党员示范户”家设“农家书屋”和文化室。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建室率达100%;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覆盖率100%;农牧民建身工程村级篮球场的建设在全县60个行政村已完成38个;“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县60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建设目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建立。

笔者在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针对近年来木垒县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专门做了调研,对其“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作以下分析。

1 村级文化室及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村级文化室数量不少,但设施利用率不高

全县60个行政村,虽然采取共建、资源整合等形式达到了100%的修建率,但其中80%的村级文化室是与党员活动室、村办公场所、“文化专业户”结合在一起,致使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和开放时间明显不足。

1.2 村级文化室的队伍建设不稳

木垒13个乡镇文化站虽有编制12人,但近20年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专干不专,文化专干往往身兼数职。而对没有编制的农村文化室来说,更是不容乐观。目前负责村级文化室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由村干部、离退休人员、教师和社会志愿者担任,既无职称又无报酬,全凭着对文化工作的一份喜爱和一腔热情来从事文化管理工作。

1.3 文化活动的内容丰富,但还不够贴近群众

木垒县人群居住分散,村落之间相距甚远,村文化室举办的文化活动大多是为了配合国庆、元旦等庆祝活动或者是为某个阶段性的工作而举行,对普通农民的吸引力不大。而广大农民喜欢的如新疆曲子、阿肯弹唱等活动,目前仍局限在自娱自乐班社,而这些班社往往都有排外性,且缺乏有效的管理,辐射力不强。而每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也由于木垒乡镇基本在偏远山区的地理条件的限制,考虑到路途方便等多种因素,只到乡镇、集市或交通较为方便的村演出,造成这些地方本来文化生活就比较丰富的群众视觉麻木,而偏远村落群众看不到演出的现象。

2 村级文化室及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2.1 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

村文化活动室是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和阵地,是农民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木垒县在文化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中已将文化室的建设纳入其中。尚未修建村文化活动室的,要加大资金投入,依托村办公场所,通过对村公共设施和闲置校舍等的整合,2015年完成150~300平方米村文化活动室的新建任务,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2.2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2.2.1 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就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党政组织,促进文化管理的行政化

(1)目前本县13个乡镇场都有一名党政领导分管文化工作,但在管理职能上不够明确,管理也不够到位。因此在农村两委中应有一名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将文化工作纳入村两委工作议程,使文化管理工作纵向到底,还要依靠工、青、妇、业余班社等基层组织的支持,使文化管理工作横向到边。

(2)依靠上级文化主管部门。文化队伍建设涉及队伍建立、业务培训、活动开展等,需要一定的人、财、物作保障。村级文化队伍建设应以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为契机,争取各级文化部门不但在人员培训上予以支持,更要在工作中督促指导,使村文化室的文化管理、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

(3)要规划和针对农村文化队伍根据不同岗位选取相应人才,目前木垒县部分乡(镇)场采取发挥新招收的“村官”的特长,将有较强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委会班子中分管文化工作,并配好村级文化协管员,平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从组织到活动开展较以往有很大的改观,值得推广。

2.2.2 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专业的文化队伍,促进基层文化管理的专业化

(1)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首先要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应以农民为主,自发为主,文化干部起外在的促进作用,以指导、引导为主,切不可越俎代庖。

(2)加强对农村业余自乐班社的辅导,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用,依靠业务行家力量,使他们逐步提高艺术水平和自身素质,并不断地为他们搭建参与和展示的平台,使其逐步规范化。

(3)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在农村培养本土文艺人才,为基层留下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同时创造和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辅导当地的业余文艺骨干,努力形成“一个人带领一群人,一群人影响全县人”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

2.3 培育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

(1)文化品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凝聚人气、愉悦群众的作用。要继续发挥好“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目前,木垒县春夏之计每周平均观众达到2000多人次,每个乡镇在广场上都有自己的专场,每个专场都是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优秀节目组成,这不但给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参与和表现的舞台,也极大地提升了城镇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

(2)原生态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任何文化不能替代的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因此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传统精华既能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也能提升农民的自信心。这就要发挥村文化室、文化户的作用,发挥民间艺人的特长,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景”的格局。木垒县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新疆曲子)在西吉尔镇屯庄子村和照壁山乡平顶山村等汉民族聚居较多的地方,形成了以新疆曲子为主的自乐活动;东城镇的沈家沟村和博斯坦乡的博斯坦村维吾尔族聚居较多的地方,形成了传承塔合麦西热甫为主的形式。而且这两项活动也成为木垒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名片,有很大的影响力。

3 结 论

总的来说发展村级文化建设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既是农民愿望又是时代发展需求,要根据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把社会要求和群众需求联系在一起,把农民有需求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有机结合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何玲.村级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J].中国市场,2012(35).

作者:于晶晶

第2篇: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创新

[内容摘要]本文以成都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为例,首先初步分析了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然后以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了成都市在推进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最后在总结成都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村级公共服务;实际需求;制度创新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主要的投入方向却集中在县、乡(镇)两级层面,受益区域也主要体现在县城与乡(镇)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最基层的村级层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是一片空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缺失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与制约因素。基于此,江苏、重庆等省(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建立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后,开始大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以此打造村级公共服务的新平台。然而,从江苏、重庆等地的实践经验来看,更多地将其精力放在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方面,在创新与完善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等软件建设方面仍略显不足。

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固然是我国当前破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笔者看来,建立和完善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是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改革创新方面开始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在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安排与设计上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道路。

一、引言:研究文献综述

从宏观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在城乡基本公共资源配置决策中,尽量考虑到农村实际而采取了系列惠农政策,这对扭转城乡差距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却依然存在忽视农村居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偏好这一问题。

由于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方面的原因,在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公共服务内容严重背离农户的实际需求,由此形成了目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不足与结构失衡。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差异日趋明显,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却比较单一(林万龙,2007)。[1]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要体现的是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需求偏好,而不是有效地体现农村居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王小林,2007)。[2]由于需求表达机制不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决策并未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由此造成了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求错位这一普遍现象(顾严,2010)。[3]政府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一方面由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即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农村居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 即需求方面的因素决定。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安体富,2010)。[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当前应如何保证农村居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村级公共服务看作一项制度,那么从制度的参与角度来看,需要充分考虑“制度参与主体”,也就是作为目标群体的行动者。实际上,制度的目标群体并非同质性,不同主体对村级公共服务在可行能力和参与程度上,存在着千差万别。“制度”与“参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目标群体并不是被动接受制度设定或者给定的东西,他们可以用脚投票式地不参与,或者在既定框架下对村级公共服务没有能力参与。从理论层面来看,在村级公共服务供求关系中,农村居民理应是村级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主角。然而,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者和农村公共服务供应主体常常是同一的。这种远离服务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与公共服务供应机制,显然不能体现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农村居民反映其实际需求与偏好提供适当的平台和激励,并且让农村居民的这种“声音”能够真正地影响或被纳入到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中。

成都市在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呈全面快速增长趋势,并且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成都市如何抓住改革的有利契机,构建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进而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本文以成都为例,以期在分析总结成都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的提供思路借鉴与对策建议。

二、成都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根据有效需求理论,衡量村级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主要标准在于其供给能否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农村居民是村级公共服务的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要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以政府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动力机制来看,主要以需求信号为导向;二是从运作程序来看,主要表现为自下而上、由内向外;三是从组织模式来看,主要表现为民主制;四是从相互关系来看,主要表现为参与合作的关系;五是从资源配置来看,主要表现为多样化与个性化;六是从评估手段来看,主要表现为以群众满意度为手段。

由此看来,创新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必须高度关注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及需求表达方式。基于此,成都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等文件,[5]初步提出了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改革的五大机制,其中,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从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角度着手进行改革。结合成都市统筹委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手册》中提出“六步工作法”,笔者认为在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改革中,收集民意这一步是最关键的。因为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以及需求表达就来自这一步,后面的讨论、决议以及项目执行等都是来自于对民意信息的收集与汇总。从目前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来看,已初步建立起以村民议事会为核心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即已基本建立起农村居民参与的民主议事、民主评议、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制度,这是目前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的主要制度创新。

在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中,双流县积极探索出了三个“由群众说了算”,让农村居民为自己作主。一是服务项目“由群众说了算”。通过开坝坝会、走访农户、分户发放《意见征求表》等方式,挨家挨户征求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然后,通过召开社议事小组会议,把本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筛选出来并报给村议事会;村议事会再根据全村总的经费情况和项目的轻、重、缓、急,从各组上报的建议中筛选出群众反映最普遍、最迫切的意见。最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村议事会提出的建议逐项“过堂”,由群众签字、盖手印,形成决议后上墙公示。二是过程监督“由群众说了算”。当项目确定下来后,农村居民还是有点不放心,担心这些事情最终不能落实。为了让群众放心,村社议事会和群众民主选举出一些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按照农村居民自己制定的监督办法,对项目启动、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等进行全程监督。三是服务效果“由群众说了算”。由当地群众制定评议的标准与办法,并由群众对服务人员、服务效果进行“满意度”评价打分,监督小组拥有绝对的“权威”。第一次得分在80分以下的,给予一次整改机会,由监督小组与服务人员“集体谈话”;第二次得分在80分以下的,扣划工程款的10%-20%;第三次得分在80分以下的,就取消来年的竞标资格。

农村居民是村级公共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应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例如,温江区开始探索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与信息反馈机制。温江区在6个试点村(社区)确定村级公共服务内容时,首先对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以充分了解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确保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论证与选择。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项目依据多数村民的意见提出初步方案,并将其方案公诸于众以进一步征求意见。经过多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酝酿后,提交村民大会投票表决。温江区创新以需求调查为重点的村级公共服务决策机制,初步改变了政府惯有的“自上而下”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切实转变到按群众需求什么就提供什么,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基层群众的创造精神,较好地实现了村级公共服务供给“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项目的效率与农村居民的满意度。

成都市通过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使广大农村居民切身感受到:“以前干什么都是村干部定好了再来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不同意他们照样干。这回有点不一样了,什么事都由我们说了算,我们真的当家作主了”。通过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村干部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上去。这既显著地改善了村级民生、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又有效地促进了村级民主、优化了村级治理结构。由此看来,成都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为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僵局、完善村庄治理模式进行了大胆而又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村级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

三、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创新路径思考

农村居民是村级公共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满足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是开展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的宗旨所在。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其实质就是将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需求表达以及需求满意度评价等要素作为创新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的核心内容,以此确定村级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层次及内容,根据需求变化趋势适时作出调整并进一步优化,以达到最优供给目的。当然,从总体上来讲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从需求方角度来看,农村居民要有显示或表达其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偏好的意愿;二是从供给方角度来看,政府要搭建供农村居民反映其需求偏好的平台和机制,而且还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农村居民主动反映其真实需求和偏好,最终实现公共服务决策由政府作主向政府与农村居民上下结合决策转变。将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纳入政府决策函数,不断创新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是改善村级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关键所在。

1.创新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的偏好显示机制。农村居民能够反映其真实偏好是改进村级公共服务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获取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政府要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制定更多的激励政策,搭建更多的显示平台,鼓励农村居民客观、真实、大胆地反映其需求偏好。同时,政府还应对农村居民的需求偏好进行识别,深入了解农村居民对于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吸引农村居民自愿参与到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中来,让农村居民的真实意愿得以体现,并且让农村居民的这种“声音”能够真正被纳入到政府公共资源配置决策中来。

2.创新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的利益表达机制。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的偏好显示与意愿表达需要借助相应的表达机制。要创新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其前提是必须让农村居民充分、如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意愿。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偏好显示与意愿表达较强,而且准确性也相对较高,但现有表达渠道却不畅通。因此,要更加注重通过农村基层群众的组织化,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搭建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成都市温江区探索建立的“民情信息中心”,为农村居民表达其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3.创新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的访谈调查机制。目前,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好现行的入户调查统计制度,充分了解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如县级政府可建立起采访民意的“调查研究”机制。同时,学术界对成都村级公共服务这一主题也比较关注,为此也作过大量实地调查研究,政府要合理运用这些调查研究资料。通过上述途径,合理界定村级公共服务供给范畴,并以此作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依据。此外,各级政府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进行定期调查的机制,充分了解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

4.创新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的动态供给机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社会变迁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多层及多目标的态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外延在不断扩大、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基于此,应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把握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及偏好趋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供给,这样才有利于公平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进而提高村级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5.创新农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的参与决策机制。在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方面,其决策程序应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既要体现当前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自上而下”的特性,同时更要体现村级公共服务受益的地域性原则,即也要体现“自下而上”的特性。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信息联动与反馈机制,将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村级公共服务供给评价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实现含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5(2).

[2]王小林.结构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3]顾 严.“十二五”亟需理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

[4]安体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分析及均等化方案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3).

[5]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构建新型农村治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改革,2010(6).

An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Village-level Public Service

Needs System: A Case from Chengdu

Zheng Zhou

Key words:Village-level Public Service; Actual Needs;Institue innovation

作者:郑洲

第3篇: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以西藏自治区扶贫综合开发为研究视角,以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分析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考察了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进而在推动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客观分析了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供给、基础教育供给、医疗卫生服务、村组织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西藏;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缺失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与制约因素。近年来,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加大,但主要投入方向却集中在县、乡(镇)两级层面,受益区域也主要体现在县城、乡(镇)所在地以及周边地区,农村作为最基层即村级层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多数仍处于一片空白。实际上,村级建制才是我国农民居所的集中之地,并成为农民寻求各类服务的基本社会单元。因此,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对此,成都等地开始全面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建成了形式多样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而且还探索出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村级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欠发达地区之一,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滞后,其相关公共设施建设更为迫切,由此导致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较为困难,而且还有部分农牧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目前,在中央政府、内地省(市)政府与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合力推进西藏农牧区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加大西藏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背景下,如何借鉴成都等地在推动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而为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研究文献综述及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比较关注,已有学者涉及西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扎洛(2004)认为,西藏自治区8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牧区,这就意味着西藏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诸如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公益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等都全部或部分地依赖村级组织所提供的公共服务。[1]朱玲(2004)认为,村级生产服务是公共支持系统的基础,也是农牧民最需要和最常利用的公共服务之一。近二十年来,在内地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平等加剧的情况下,西藏地方政府却保证了农牧业生产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和基本健康服务的公共投资,保证了对弱势群体的重点救助。[2]

2008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西藏自治区基本建成行政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综合活动场所;到2020年,西藏自治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更加巩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据此看来,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仍然将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为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尽管也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但仍没有突出如何改善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这一时代主题,也没有系统地将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与提升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着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牧民安居工程、农网改造工程、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等一系列民心工程在农牧区全面实施,农牧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藏农牧民在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的同时,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然而,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却普遍不足。农牧区基层公共服务人员数量不仅严重缺乏,而且其素质整体偏低,无法有效满足西藏农牧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因此,在现有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人力、物力较为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解决农牧区日渐增长的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如何破解农牧区“有事无人办、办事人不够”等难题,等等,是目前西藏农牧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08年,西藏昌都地区针对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开始推行市场化新机制,加大财政向农牧区倾斜力度,改变以前农牧区公共服务仅仅依靠政府负责提供的单一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同时面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的运作模式,揭开了西藏自治区在现有体制下探索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的序幕。然而,对于西藏农牧区基层公共服务实践出现的这些亮点,也还没有引起学术界与西藏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对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与理论总结。

2011年,杨明洪教授向中央统战部提交了“关于西藏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建议”调研报告,该报告受到中央统战部的高度重视,对中央统战部以及相关方面进一步完善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政策、加强和改进西藏农牧区民生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也全程参与了该课题研究,但从目前我们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来看,对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研究还尚显宏观,对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综上看来,目前学术界对西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关注较多的是村级组织发展及其提供的生产服务,其研究主题还不够突出、研究范围也还有待拓宽。当前,在中央政府、内地省市政府与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合力推进西藏农牧区扶贫综合开发建设的背景下,创新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西藏自治区扶贫综合开发为研究视角,以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考察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进而在推动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理由说明

西藏自治区总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2010年,西藏自治区全区总人口为293万,人口密度仅为2.4人/平方公里,其中,农牧区人口密度更低,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由此决定了西藏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半径较大,社会管理成本较高,农牧区人口及生产要素高度分散与政府集中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二者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西藏农牧区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农牧业生产异常脆弱,农牧民生活异常困难,由此决定了西藏农牧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依赖。然而,受传统的供给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二元供给体制,西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体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内地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农牧区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村级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农牧区各族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缺口。

在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据此,一般将西藏农牧区分为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三种生产单元。在每一种生产单元下,西藏农牧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必然会呈现出一定差异性。因此,要对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及其制度创新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是一定难度,而且事实上也难以做到。基于此,本文选择扎囊县德吉新村作为农区生产单元代表,并将其与民主村进行比较,通过对典型个案进行分析,以期由个别上升到一般,进而为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提供思路。笔者做出上述选择的理由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德吉新村属于典型的外力启动建设项目。德吉新村是西藏自治区政府于1998年在扎囊县扎其乡朗赛岭开发区实施“一江两河”、“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当时西藏自治区政府重点建设的扶贫搬迁新村,也是迄今为止西藏自治区政府在推动扶贫综合开发建设方面相对成功的一个村。“扶贫开发”建设主要是建设搬迁群众住房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主要是解决搬迁群众耕地不足等问题;“一江两河” 建设主要是建设朗赛岭提灌站、解决搬迁群众农田灌溉问题。德吉新村“三大开发”建设都是在上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以解决支撑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基础结构”。这些“基础结构”从经济性质上讲,就是农村公共服务。在外力启动的项目援助下,西藏地方各级政府开始探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因此,无论在扶贫综合开发建设方面,还是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德吉新村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是针对扎囊县及错那县部分农牧民群众长期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客观环境下,西藏自治区政府选择扎囊县扎其乡朗赛岭开发区实施集中扶贫搬迁,其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而改善制约农牧民生存质量与基本权利实现的外部环境,最终实现搬迁群众脱贫致富这一初衷。因此,就西藏地方各级政府改善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而言,德吉新村也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是德吉新村属于新建的扶贫搬迁村,搬迁群众主要来自于扎囊县和错那县。搬迁前,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加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导致他们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搬迁群众大多属于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现金收入不足300元的特困人群,对于这些确实没有发展潜力,但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能够通过自己劳动、积极发展生产而改变贫困现状的农牧民群众进行集中搬迁。当然,也还有部分农牧民群众不符合搬迁条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2007年3月-4月,笔者在扎囊县调研时曾专程到过部分搬迁群众的原居住地进行实地调查。本文以扎囊县民主村为搬迁群众原居住地代表,并将其与德吉新村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考察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进而在推动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效。[3]

四是自2007年以来到现在,笔者曾连续五年到西藏农牧区深入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德吉新村由此成为了笔者重点跟踪调查的研究对象。在前期调查研究阶段,笔者主要关注西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其供给效率改进等问题,由此获得了大量有关西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并出版或发表了系列学术研究成果,这为本文开展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研究就是建立在对德吉新村与民主村的实地调查基础之上。同时,为了使本文研究更具可比性,本文所选择的时间点以2007年为主。

三、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的一般考察:以民主村为例[4]

民主村位于扎囊县扎其乡扎其沟,从自然地理条件、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来看,基本上能够代表西藏农牧区生产单元的一般特征。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由于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较为困难,有不少农牧民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一)民主村基础设施供给现状

一是农牧区道路建设滞后。从扎其乡政府通往民主村的道路至今仍然是机耕道,不仅路面较窄,而且道路损毁现象也较为严重。特别是一到雨季,农牧区道路几乎不能正常通行。民主村生产的土特产品、手工业产品等运输较为困难,农牧民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质也得不到及时运输,导致农牧民群众增收困难。农牧区乡镇客运站台建设滞后。从民主村到扎囊县城每天仅有一班公共汽车,村民们如果错过搭乘时间,就只好换乘拖拉机或走路到县城,农牧民群众出行极为不便。二是农牧民饮水较为困难。农牧区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背水生活方式,农牧民要到很远的地方背水,人畜混饮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加上饮用水水质较差,导致地方病现象仍比较突出。民主村农牧民群众至今还没有实现饮用水到户这一目标,每天还得到村委会旁边的供水点取水。民主村农田灌溉系统严重缺乏,农牧业生产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三是农牧区电网建设滞后。截至2007年4月,民主村仍没用通电,当地群众靠政府发放的光伏能供电系统解决日常照明问题,农牧民还不能使用现代家用电器。当时民主村仅有4台电视机(3个自然村各一个、教学点一个),还没有一位农户购买电视机。四是还有部分农牧民居住条件较差,其住房大多数属于危房,人畜混住现象十分普遍,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民主村基础教育供给现状

一是民主村学前教育尚未起步,学龄儿童还不能适时接受学前教育。二是小学阶段教育发展质量不高。虽然民主村设有教学点,但由于农牧民居住相对分散,农户家庭距离学校尚有一定距离,农牧民子女上学还有一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牧民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民主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普遍落后,至今仍然停留在“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尚未在农牧区生根发芽,这不仅导致农牧民子女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而且也使农牧民群众难以从学校教育中得到外部效应。三是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民主村农牧民群众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特别是30岁以上的这部分农牧民群众大多属于文盲,其比例占受访人数的50%。加上农牧民群众长期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与外地接触少,信息相对闭塞等客观现实,导致搬迁群众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而致贫。

(三)民主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现状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西藏农牧区全面推进,中央政府与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加强了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牧区“缺医少药”现象得到一定缓解。然而,民主村农牧民看病就医依然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农牧区“缺医”现象仍比较突出,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加上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现有人才又留不住。事实上,目前承担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的却是一批专业水平不高的乡村医生,他们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在为农牧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与可及性较差。由于西藏农牧区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相对分散,农牧区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半径较大;加上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十分紧缺这一现状,由此可以想见当民主村农牧民发生重大疾病时所能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不足。民主村卫生室面积较小,在有限的空间内集医生看病、病人取药、住院输液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这既不利于医生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也不利于病人静心休养以早日恢复健康。此外,乡村医生到农牧民家中从事医疗卫生服务交通工具缺乏,不利于他们深入农户家庭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与保健工作。

(四)民主村村级组织建设现状

近年来,中央政府虽然加大了西藏农牧区村级组织建设,但也仅仅着眼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即重点建设村级党支部与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等,而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多将其牌子挂靠在村委会下。而且农牧区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建立起广播站,农牧民群众无法及时听到中央的声音。从农牧区村级组织建设内涵来看,其质量更差。搬迁前,西藏农牧区大多数行政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仅有其名,既没有图书,也没有开展任何村级文化活动。即使有部分村级组织订阅了《西藏日报》、《半月谈》等报刊杂志,由于大多数农牧民群众不识字,这些报刊杂志至多放在村委会作个摆设,村委会干部也没有及时向农牧民群众宣传和解读。农牧区村级组织功能定位不够清晰,目前西藏农牧区村级组织承担更多的是管理职能,还没有完全承担起自治与服务功能。

(五)民主村村级社会服务现状

近年来,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然而,由于西藏农牧区地广人稀,有限的供给投入犹如杯水车薪,农牧区村级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一是农牧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农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亟待提高。二是农牧区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农牧民缺乏农畜产品市场交易平台。农牧区农资供应平台、便民超市等尚未建立,农牧民与市场联系还不够紧密,这不仅给民主村农牧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导致他们增收困难。三是农牧区农机具维修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一旦农机具出现问题,必须跑到数十公里外的乡镇或县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维修。然而,乡镇与县城维修技术人力也十分缺乏,民主村农机具故障通常很难及时得到维修。

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以德吉新村扶贫搬迁建设为例

提高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针对扎囊县及错那县部分农牧民群众长期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客观实际,西藏自治区政府选择扎囊县扎其乡朗赛岭开发区实施集中扶贫搬迁,即通过实施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德吉新村,其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而改善制约农牧民生存质量与基本权利实现的外部环境,最终实现搬迁群众脱贫致富这一初衷。

(一)德吉新村基础设施供给现状

一是农牧区道路建设滞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善。德吉新村紧邻101省道,交通十分便捷,搬迁群众到拉萨市、山南行署及扎囊县城等地乘车较为方便。德吉新村村内交通也十分便捷,村内有两条连接101省道的乡村公路,路面也实现了水泥硬化。德吉新村机耕道也比较发达,村民可以直接将拖拉机开向农田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农牧民饮水困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随着“一江两河”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彻底结束了人畜混饮历史,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朗赛岭提灌站的新建,德吉新村农田水利灌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5]三是随着德吉新村农用输电线路改造工程的全面实施,搬迁群众用上了方便充足的电。2001年底,政府还为德吉新村搬迁群众安装了电视光纤,使他们能够看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与此同时,电话线安装也进村入户。四是随着扶贫开发工程的成功实施,新建住房148套,每户一套住房,搬迁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畜混居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二)德吉新村基础教育供给现状

2001年底,随着搬迁群众入住德吉新村后,如何促进农牧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提高搬迁群众文化教育水平,便成为西藏地方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2002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投资180万元、扎囊县政府筹措36万余元,在德吉新村启动扎其乡第二完全小学工程建设。2003年底,学校正式投入使用。从学校硬件建设来看,新建了一栋两层楼高的教学楼,除了供1~6年级学生学习的教室外,图书室、德育室、微机室、教师办公室、学校会议室以及教师宿舍、运动场及教学实践基地等也随之配套建设。从学校软件建设来看,日常教学活动还用上了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资源,可为农牧民子女及家庭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通过使用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既显著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充分利用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同社会扫盲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开办扫盲班和扫盲夜校的办法,对德吉新村15至50周岁有学习能力的青壮年文盲开展“扫盲”教育。同时学校还结合德吉新村搬迁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知识缺乏、农牧民增收困难等实际情况,对搬迁群众提供种养殖适用技术培训、法制知识宣传与教育等服务。

(三)德吉新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现状

在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农牧民就医最常使用的是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方面在于农牧民疾病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常见病,也是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能够解决的;另一方面在于农牧民就近求医既能节省交通成本,又能节约时间成本;加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价格普遍低于县、乡(镇)医疗机构,搬迁群众为了尽量降低医疗支出,自然会首选村级医疗卫生服务。2001底,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援助下,西藏自治区政府随即在德吉新村建设朗赛岭卫生所。朗赛岭卫生所位于扎其二小与村委会之间,地处德吉新村核心位置,搬迁群众看病就医极为方便。政府为朗赛林卫生所配备了基本的卫生设施及药品,能够满足搬迁群众的卫生服务需要;同时还为朗赛岭卫生所配备了一个专业医生,即布琼医师。布琼于1986年从山南地区卫生学校毕业,毕业后随即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1986~1996年期间还在扎囊县人民医院工作过,有着较强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经验。一般而言,如果搬迁群众病情较轻,就在卫生所看病吃药;如果病情略有加重,先在朗赛岭卫生所输液,如果输液后患者病情还没有减轻,布琼医生就会建议患者及时到扎其乡卫生院或扎囊县人民医院就诊。目前,德吉新村基本实现了政府提出的“小病不出村”这一初级目标。因朗赛林卫生所紧邻101省道,交通十分便利,即使搬迁群众发生了重大突发疾病,也能够迅速送往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德吉新村人口死亡率显著降低。

(四)德吉新村村级组织建设与服务现状

2001年底,随着搬迁群众入住德吉新村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也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了农牧区村级组织办公及活动场所建设,新建了村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村会议室等,为村级组织开展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创造条件。同时,在村委会还配套建设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等,山南地区行署与扎囊县政府机关及部分社会团体还为德吉新村图书室捐赠了大量图书,为德吉新村搬迁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政府也开始加强村级组织制度建设。一是探索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德吉新村村级组织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农牧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坚持民主原则,基本做到大事议、小事提,村干部与村民直接开展对话交流,村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二是建立了乡镇干部包村工作制度。德吉新村包村干部经常到农村,进村入户,深入了解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三是建立了贫困人员定点帮扶制度。德吉新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建立了定点帮扶贫困群众制度,村党支部书记多吉同志与村委会副主任罗布随巴同志都在本村帮扶了一个贫困农户。

(五)德吉新村村级社会服务现状

随着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的全面推进,德吉新村村级社会服务面貌得到一定改善。一是在建设德吉新村村委会时,当地各级政府就为村级兽医服务人员建立了办公场所,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村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二是在山南地区行署相关部门的支援与帮助下,德吉新村不仅建立了农产品加工房,还购买了磨面机、榨油机等机械设备,可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食品加工服务。

随着扶贫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在德吉新村的成功实施,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最终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德吉新村为例

经过各级政府与搬迁群众的共同努力,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农牧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牧民实现了安全饮水、农牧民就医更加方便等,由此解决了搬迁群众长期致贫的部分制约因素。然而,在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农牧业仍然是风险较大、相对效益较低的弱质产业;加上农牧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因素依然较为严重,对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有力的支撑,由此导致西藏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村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非常有限。村级组织为农牧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还仅限于基础水平,农牧民所能享受的村级公共服务还相对有限。

德吉新村作为一个新建扶贫搬迁村,大多数搬迁群众在搬迁前属于特困人群,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尤其是从错那县搬迁过来的部分群众较为典型。即使搬迁到德吉新村后,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仍没有得到改变,仍希望政府继续给予救助,不仅生产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而且在搬迁后外出务工的主动性也不强。如果说在搬迁前因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导致他们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状态;那么在搬迁后随着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搬迁群众就应该迅速摆脱贫困状态、走上富裕之路。但从目前德吉新村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来看,还没有完全实现政府扶贫搬迁的初衷。

由此看来,随着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政府让搬迁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在德吉新村这片热土上实现了“安居”。然而,如何让搬迁群众在德吉新村这片“热土”上实现“乐业”,即迅速增加搬迁群众收入、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仍是摆在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央政府与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着力改善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破解德吉新村搬迁群众致贫的一些客观制约因素,如搬迁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劳动技能缺乏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通过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得到一定改善,但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搬迁群众农牧业生产技术缺乏,农牧业科技培训亟待加强

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然而,德吉新村搬迁群众普遍感觉农牧业生产技术缺乏,他们也热切地希望政府加强农牧业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笔者调查发现,德吉新村有93.3%的农户深感农牧业生产技术缺乏,希望能够接受到更多的农牧业科学技术培训。目前,德吉新村还有不少搬迁群众根本不懂农牧业科学技术,甚至连化肥、农药都还不会使用。在德吉新村全村700多名农牧民群众中,仅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显然这远远不能满足农牧业科技推广需要。笔者发现,只有在这几个科技户家中才能看到燃烧的沼气,以及大棚里种植的各种蔬菜。而其它农户家庭的沼气几乎没有派上用场,尽管蔬菜大棚也建立起来了,但所种植的蔬菜不仅品种较少,而且长势也不太好。2002年,上级政府准备在德吉新村建立大棚蔬菜基地,但考虑到搬迁群众种植技术缺乏这一现状,于是就放弃了这一计划。当然,搬迁群众也就失去一个增加收入的绝好机会。2003年,德吉新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布随巴为德吉新村争取到了养殖项目,建立了“扎囊县德吉新村青年养殖示范基地”。然而,由于养殖技术缺乏,加上政府组织的农牧业科技培训计划一直没有落实,生猪养殖技术始终得不到提高。2007年,德吉新村青年养殖示范基地在没有取得任何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失败了。

(二)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技能缺乏,劳动技能培训亟待加强

增加外出务工就业机会是目前德吉新村搬迁群众实现增收较为有效的方法,特别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机会。德吉新村紧邻101省道,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的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接受外界信息也更加灵敏和畅通,有助于增加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机会。然而,由于搬迁群众自身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普遍偏低,这不仅导致他们外出务工的机会较少,而且也导致他们外出务工的收入普遍偏低。从理论上讲,搬迁群众搬迁到德吉新村后,他们外出务工的机会要比以前大得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搬迁群众外出务工收入对他们走出贫困状态的贡献作用甚微。其原因在于西藏地方各级政府在农牧区还没有建立起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劳动技能培训、用工信息、就业咨询等服务,以有效输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实现农牧民群众快速增收。

(三)搬迁群众普遍感到文化生活缺乏,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文化建设是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笔者调查发现,德吉新村有60%的搬迁群众感到农牧区文化生活缺乏。其实,他们并不希望村图书室有好多图书,这个对大多数农牧民群众而言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他们大多数都不识字。实际上,搬迁群众更希望政府投入一定资金,购买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尤其是与农牧民致富有关的图书音像资料,这样才更有可能吸引他们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对丰富他们的基本文化生活更具实效性。搬迁群众希望政府在德吉新村重新建设一个广播站,使他们能够及时听到中央新闻与西藏地方新闻。同时搬迁群众还希望政府能够出资组建一个藏戏队,在节日期间能够广泛开展演出活动,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最后,搬迁群众希望政府把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切实开展起来,使他们每月能够看上一场电影。

(四)德吉新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牧区公共卫生环境亟待改善

德吉新村所在的朗赛林开发区,政府在对其实施扶贫综合开发之前,原本就是一片沙滩地,土地贫瘠,树木植被覆盖率较低。加上朗赛林开发区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每当季风时节,便经常出现风尘满天的景象。2002年初,扎囊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德吉新村两条主干道旁边种植了一些树木,这对改善德吉新村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搬迁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普遍较低,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不高,就连房前屋后都没有植树种草。德吉新村住房建设不仅漂亮整齐,同时也修建了排水沟等配套基础设施。由于搬迁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公共卫生意识不强,生活垃圾乱扔乱丢的现象比较严重。基于此,村委会每年还都得自发组织村民进行集中清理。

(五)德吉新村村级组织在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农牧区村级组织建设投入,德吉新村村级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保证了村级组织基本办公条件,村委会还有一定数量房屋空置。然而,由于德吉新村村委会位置相对偏僻,自村委会新建以来,这些空置房还没有找到发挥效益的较好途径,故村委会空置房的实际利用价值较低。多吉书记认为,如果将村委会搬迁到101省道边上,这样还可以将多余的房屋对外出租,从而增加村委会的财政收入,村级组织也才有经济实力为当地群众办更多实事。目前,德吉新村也还没有建立起村级物资供应中心、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农牧民日常生活中“买卖难”现象仍比较突出。

六、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思考:来自成都等地的经验启示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政府与内地省市逐渐加大了对西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投入,改善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也由此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在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在学习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为进一步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现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奋力推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长期以来,西藏农牧区与城市发展差距,不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更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农牧民群众普遍反映的寻找致富门路难、享受农技服务难、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难等一系列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或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当前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奋力推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也是当前解决西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的有效手段。

结合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来看,推动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不只是村里简单地建设一幢楼,而是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由城市向农牧区覆盖和延伸、城市文明向农牧区辐射,搭建直接面对西藏农牧民的公共服务平台。基于此,笔者认为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应整合现有各种资源、合力推进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初步建设起集村民自治、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普及、农资与生活资料供应、体育健身等诸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首先,要继续加大村委会行政服务用房建设,为农牧区基层组织提供基层管理与服务工作平台,如建设村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会议室、治安室等。其次,要着力加强农牧区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用房建设,为农牧民提供各类社会事业服务综合平台,如建设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村级卫生( 计生) 室等。再次,要积极推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服务用房建设,为农牧民提供生产生活的便民服务平台,如建设农资供应点、便民小超市等,为农牧民提供化肥、种子、日常生活消费品供应等服务。

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要通过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的基本平台和载体,使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在同一平面交汇。不断完善和逐步扩大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力争让西藏农牧民基本实现“七个”不出村,即小病就诊和计生服务不出村、购买农资和日用商品不出村、农技服务与农机具维修不出村、法律咨询与就业咨询不出村、大宗农副产品销售不出村、矛盾纠纷调解不出村、电信交费和信件邮寄不出村等,使农牧区村级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便民、利民、为民的集中场所,基本满足农牧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二)着力完善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从成都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来看,为了改善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从2009年开始,成都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给每个村配套20万元公共服务专项经费。在此基础上,成都市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公共服务分类供给机制。将村级公共服务大致分为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社会管理等7个大类、59个子类,每一小类都有明确的供给主体。并按照“公益性服务政府承担、福利性服务适度补贴、经营性服务推向市场”的原则,明确了政府、村级(涉农社区)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供给责任。其中,由政府承担的项目,实行以事定费、以质定酬的经费核算制度;由村级自治组织承担的项目,实行财政“定额补贴”制度;由市场主体承担的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包装工作,实现“政府出钱办事,公司以事竞价”的服务方式。[6]

成都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表明,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必须健全和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即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投入机制。首先,必须将村级公共服务投入纳入到自治区、地(市)、县各级财政预算,明确村级公共服务最低投入标准,明确村级公共服务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明确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村级公共服务。其次,还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农牧区村级自治组织与市场主体三方在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西藏昌都地区在提供村级公共服务时,开始探索政府与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对一些技术含量不高、资质要求不严格的项目,由政府部门打包推向市场,积极培育农牧区市场主体,在农牧民中扶持培育承包人,并通过合同、协议规定承包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医疗卫生、广电设施维护等技术含量高,从业资质要求严格的服务项目,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推动,依托政府职能部门现有的技术人员和闲置资源,实行分片承包、全面覆盖。据此看来,西藏农牧区村级自治组织在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还不够突出,因此,今后必须着力培育与提升西藏农牧区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形式多样、政府扶持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新型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格局。

(三)努力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

根据有效需求理论,衡量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主要标准在于其供给能否有效满足社会需求,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农村居民是村级公共服务的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要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因此,必须高度关注西藏农牧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意愿及需求表达方式,努力创新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

成都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表明,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还必须健全和完善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即必须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让农牧民群众在参与发展和管理中发挥作用。虽然成都市各级政府负责提供村级公共服务专项经费,但村级公共服务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标准等等,均由群众说了算,农民不仅是享受这一制度的主体,更是执行这一制度的主体。为了保证这些经费能用在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上,所有项目必须先经过“一户一票”等方式征集意见,再由村民议事会讨论确定。成都市通过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使广大农村居民切身感受到:“以前干什么都是村干部定好了再来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不同意他们照样干。这回有点不一样了,什么事都由我们说了算,我们真的当家作主了。” 这既显著地改善了农村民生、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又有效地促进了村级民主、优化了村级治理结构。[7]

成都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表明,要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必须着力构建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与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并从西藏农牧民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逐步建立起这样一种需求表达机制:对农牧民的实际需求与需求偏好提供什么样的渠道表示出来,以及对农牧民的实际需求与需求偏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建立起这样的需求表达机制,才能做到政府对西藏村级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农牧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相一致,进而提高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Zhaluo.Village Organization and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in Tibet[J].China's Tibet.2005,(3).

扎洛.西藏农区村级组织及其公共服务供给[J].中国西藏,2005,(3).

[2]Zhulin.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Supply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Tibeta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J].Management World.2004,(4).

朱玲.西藏农牧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与减少贫困[J].管理世界.2004.(4).

[3]Zhengzhou.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tergrated Poverty Development of De Ji Village in Tibet: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J].Tibetan Studies,2007,(4)

郑洲.西藏德吉新村扶贫综合开发绩效研究: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分析[J].西藏研究,2007,(4).

[4]郑洲.扶贫综合开发绩效研究:西藏扎囊县德吉新村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Zhengzhou.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 Based on a Survey of Langsailin Irrigation Station of Deji Village in Tibet[J].Ecological Economy.2007,(12).

郑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基于德吉新村朗赛林提灌站的调查分析[J].生态经济.2007,(12).

[6]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CPC Chengdu Municipal Committee.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hengdu to Build the New Rural Governance Mechanisms[J]. Sichuan Reform, 2010, (6).

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构建新型农村治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改革,2010,(6).

[7]Zhengzhou. An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he Village-level Public Service Needs System: A Case from Chengdu[J].Finance & Economics. 2011,(9).

郑洲.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创新:以成都为例[J].财经科学,2011,(9).

作者:郑洲

第4篇:村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汇报

***综合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运行情况汇报

***位于***区以北**公里处,距省城*****公里。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退耕还林***万亩。现辖***个村**个村民小组、***户***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国道和连霍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有着悠久和灿烂的文化,境内古迹丰富,人文荟萃,现存有百余处汉墓群和安西城遗址,曾出土国家级文物“新莽权衡”。全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处,农家书屋**间。

今年以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的战略部署,按照“*****”的总体思路,镇党委、镇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加大投入、创建载体、发挥精神文明阵地作用。

**综合文化站始建于**年***月,相继在***年*月、***年**月经两次改建成集活动室、多功能室、阅览室、展览室、广播电视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楼一栋,建筑面积为***多平方米,有露天剧场一个,现有工作人员*名,业余剧团*个,秧歌社火对***家,业余书画家**人,文学创作者*人,摄影师**人,剪纸、刺绣等民间爱好者***多人。每年举办美术、摄影、音乐、书画培训班,并配合农技部门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全镇范围内篮球、武术、象棋竞赛,举办书画、剪纸、民间刺绣等展览。同时组织安排春节期间社火演出,并历年在全区社火汇演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年***月,在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下,全面启动《**志》的编纂工作。目前,《**志》初稿已经完成,负责人员正在抓紧完善修订,预计年内就可问世,届时将会对我镇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工作起到极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新的**将会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安定人民面前。**文化站自创建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使群众文化事业大

力发展,同时得到了上级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各业务部门的积极指导,充分发挥精神文明阵地作用。

二、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设,发掘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 全镇农家书屋建设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农民的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整合现有资源,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我们把村级文化阵地规范化建设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全镇建成农家书屋18间,覆盖率达到了100%。近年来,区文广局和各帮扶单位为我镇农家书屋共计赠送各类书籍2万余册,并配套赠送了书架套、桌椅等设备,每年借阅图书的农民群众累计达到1.2万人(次),使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得以充实,接受教育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坚持“自主管理、无偿借阅”的原则,鼓励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图书流通上,采取流动交换阅读的方式,实行免费借阅;在运行费用上,由村委会负担,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无报酬。全镇各村农家书屋都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规定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必须由村文书负责。此外,还制定了登记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看书、爱书的积极性,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长智慧的有效途径。

三、点面结合、全面开花,带领全镇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我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在推进移风易俗的同时,组织具有独有特色的文娱活动,村文化开展得十分火热,“多点开花”使得文明新风吹遍**辖区各个角落,从而实现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和进步。除了传统民间文艺得到良好传承外,我镇还举办多场“重量级”比赛,其中为纪念七一建党节,举办了篮球比赛,为村民奉上丰盛的文化飨宴,同时也为农村文化带

来一股“热”风,统筹兼顾文化事业的发展,辖区内村文化“多点开花”,为***迈向新台阶打下夯实基础,同时也让**农村文化迎来新风气,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乡风文明的进步,在全镇各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弘扬了文明风尚。

四、依托资源、拓宽渠道,发挥文化事业辐射带动作用。 我镇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坚持设计与功能配套相结合,使用与管理相结合,办公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从建设上强化功能,从使用上拓展服务,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成为党员群众的活动平台、农民致富的信息平台、农村人才的培训平台、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教育群众的文化平台、参政议政的管理平台。各村结合实际,分别在村活动场所内设置了计划生育服务室、民事纠纷调解室、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等。同时,我们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按照“围绕发展黄土风情游,规划建设富有地域特色、具有较高接待能力的农家乐”的要求,以“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为特色,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餐饮文化繁荣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和转变了生活方式,改善了当地村容村貌、促进了乡风文明、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虽然我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较少。全镇年文化活动经费支出在50万元左右,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只能从政府经费里挤、企业捐赠和群众自筹的办法解决。

二是人才队伍匮乏。大多数村的图书管理员和文化专干由村文书兼任,同时,培训力度不够,服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三是阵地建设滞后。大多数村没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设施配备不齐全。

意见建议: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的投入力度;2.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3.建设配套完善、功能健全、文化及

设备齐全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

设想:1. 举办美术、摄影、音乐、书画培训班,组织全镇范围内篮球、武术、象棋竞赛、书画、剪纸、民间刺绣等展览,活跃群众文化活动;2.依托我镇现有文物古迹、宗教名刹、流域治理、新农村建设和农家乐建设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3.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为文化活动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4.依托农村信息平台、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做好各项惠农政策和致富信息的宣传。

第5篇: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材料

关于???镇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镇情概况)。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在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我镇村级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一、基本现状

(一)教育事业

2011年末,我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7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11所,在校生1328人,专任教师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1所,在校生913人,专任教师61人,初中入学率91.6%,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87.5%。

???的教育,近年来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是镇财政困难,教育事业发展与条件保障实力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民族特色教育等方面所需经费紧张,教育事业发展条件保障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育均衡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任重道远;

三是我镇人口居住分散,集中办学较为困难,教育资源相对紧缺。

(二)文化阵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全镇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镇有???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5个,农民兼职演职人员约80人;有建筑面积75平方米的老年学校活动室1个;农家书屋8个,藏书共8800余册;有健身俱乐部1个;有两个斗牛场;有157个调频广播;数字电视覆盖????等5个村。

???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短缺、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文化工作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

(三)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有卫生院1个,病床20张,专业卫生人员21人;村级卫生室11个;????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

2011年第四季度全镇有低保户818户,1588人,每季度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275114元;????共有125户202人享受城市低保。每季度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43736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6户,89人,支出8.97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人。有2125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78.8%。2011年末,????共发放救济粮32975公斤,棉衣110件,绒衣168套,棉被125床,鞋120双,衣服4袋;????共有义务兵15名,发放优待金44176元;现役军人家属全部领到优待金;老复员军人23人每月242元;烈属1人每月351元;退伍军人7人每月136元;企业复员军人1人每月140元;伤残军人5人每年6680元;参战参试人员47人定期定量人员补助金每月130元。

(四)村级办公场所

截至2010年年底,全镇??个村的办公场所新建工作全部完成。截至2011年年底,已有部分新的办公楼内设有农家书屋。然而“农家书屋”行同虚设,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无从发挥。????虽然建有8个“农家书屋”,藏书共8800余册。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加上“农家书屋”设在村级办公室,村干部常规工作繁忙,忽视了“农家书屋”的管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关闭状态,导致想看书的群众无从看书,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无从发挥。

(五)道路交通

镇区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乡 (镇)级公路1条,境内长约30千米。每日有客车通往???。日均发送26辆客车,日客运量450人次;自2010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5个,涉及12个村,已硬化通组道路18390米,人行步道29560米,申报财政奖补资金406.54万元,已实现70%村

级道路硬化。2011年末全镇通村公路通达率达85%;镇区道路 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52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1.89米;村级道路硬化面积98640平方米,人均拥有硬化道路面积3.7平方米;??。文化路、正大街、文化站、汽车站、畜牧站等项目都已改建完成;???小区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80户,受益2000余人。

(六)水利电力设施建设

2011年末镇区自来水厂1座,引???水库至???,年总供水量36万吨,年生活用水22.1万吨,工业用水3.2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70%,年人均生活用水8.1吨;排水管道2千米。???供电所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确定的网点之一,担负部分所辖,共计30个行政村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334平方公里,供电辖区人口4.2万人。???供电所负责4条10千伏及设备的运行管理,10千伏线路全长161.272公里,0.4千伏及以下线路369.31公里;供电可靠率99.5%。镇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居民主要靠燃煤取暖供热。

(七)电信通讯

2011年末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10千米,投递点5个,乡村通邮率6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20460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744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5232件,征订报纸285504份、杂志42876册,业务收入100万元。

电信服务网点1家,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8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75%。光缆线路总长达200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270个。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陈旧落后。由于资金的紧缺,部分基本的办公设施尽量使用上级政府用过的陈旧设施。

(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地区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城乡的地区差异上。

首先,由于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由城市政府提供,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低廉的基础教育,发达的交通,优越的文化、体育等设施以及整洁的环境。但农村居民与此无缘。

其次,农村各地区间的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市场经济发达、乡镇

企业多、财源丰裕的东部沿海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充足,政府能够提供较多的公共服务。而其他资源条件落后,交通不便,乡镇企业少的中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公共服务供给自然就呈现短缺的状况。

(三)农村公共资金管理混乱

在农村公共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数村子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账簿。二是会计记账程序不规范,白条入账比较普遍。三是公共资金的使用上缺乏科学管理,滥用、挪用现象严重。四是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严重,村级政务公开不够透明,农村居民很难知道本村财务状况,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了农村居民负担。

三、关于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设施使用率低下的特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使用率低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施能够最大程度的被利用。

(二)以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打造村级公共服务体系。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投入的重点会越来越向文化、卫生、体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倾斜。农村公共服务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农民的公共需求,在农民公共需求日益呈现出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主体性等特点的情况下,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多数农民的真实需求,通过以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公共需求出发,集中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保证农民能直接受益。

(三)村级公共服务建设难,管护更难。为延长公共设施的使用期限,充分发挥其功能,建议在农民互助自主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村级公益服务补助机制,由财政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用于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管护。同时调整对道路、水利设施、林木等公益性设施的管护体系,建立起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6篇: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主持人]:各位代表、同志们,这次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我们有一个专题审议的内容,今天的专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今天由蔡达峰同志、姜梁同志参加会议。市发改委、教委、卫生局、环保局、交通港口局、人力资源保障局、市体育局、文广影视局等部门也参加会议,一方面听取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代表的意见做互动。下面审议开始。

[丁勤华] 今天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题审议会。这几年,本届政府高度重视民生的公共服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客观上社会保障等这些都发展很快。未来几年推进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提高针对性、及时性、实效性。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关于农村地区郊区乡镇120救护车的问题,去年在专题审议也提过这个问题,从城市计划地区来说,目前还没有完全满足,我现在还没有看到回应。我认为这个问题事关郊区居民生命安危急救的问题,在一个发达城市提倡统筹城乡发展国际大都市,这是我们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要加紧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医疗卫生体系改革过程当中,农村的卫生服务中心以预防为主,要加强两个方面:一个是减轻居住在郊区农村地区看病的负担,减轻患者医疗费用。郊区的卫生服务中心,除了预防为主,还要保持一定的基本医疗。如果我们今后的二三级医院分布均等像市区一样,那就会好很多。三必须是推进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解决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就近看病,解决小病。我们代表研究,村卫生医生,农民都是就近看病,并且放一些卫生中心,这是一件好事,政府应该加快推进。 第四农村公共交通的问题。解决一部分居住在农村出行难的问题。 在文化体系建设当中,郊区现在人口不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有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我们希望在这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考虑。谢谢。

[朱洪明] 今天专题审议的命题特别好,三个关健词,统筹、城乡和体系。这些年上海的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重视。但是在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方面,仍需整合各方资源,协调促进生产和促进生活水平。对此我认为,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必须从法律规章和政策的制定入手,细化十二五规划当中上海农村地区发展的规划,明确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这个工作目标应该包括具体的指标,就是上海究竟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究竟有哪些发展指标,具体的途径、具体措施,重点政策措施,避免工作的碎片化、片面化,这是第一点建议。简单来讲从政策制定落手,解决全局性的问题。 第二建议针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现在基础薄弱,历史欠帐比较多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能解决面上全局性的问题,而忽视和耽误突出问题的解决。刚才一位代表做了很好的发言,我也有类似的同感。当前我们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在两个大的区域。 农村地区的生活服务领域,上海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出行不便、饮水安全等诸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我觉得上海是有能力解决的。比如缺医少药,现在是缺乡村医生,农村地区地域广,老百姓的出行不便,决定了乡村医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同时还缺全科医生,医技比较高的医生。出行不便,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有了很好的基础,我觉得现在下一步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公交村村通,因为公交村村通还可以带动农村道路的达标建设和日常维护。对于三农问题关注度低也是突出的问题,能不能借鉴重庆的做法,设立一个农村的电视频道等新闻媒介来改善这一方面的问题。另外一个大的领域是生产服务领域,我认为也应该把它列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因为把解决农村的生活服务看作是输血,那么解决生产问题就是造血。围绕提高农民抗风险的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现在的关键我觉得是要加强规范,要切实做好去伪存真的工作,现在有些农民合作社没有带领农民科学种粮,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政府的补贴资金发放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农村合作社的补贴,不能采用现金直补,将直接转化成个人的消费,这样由于产生不良之风。这里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要变现金直补为采用补技术、设备、人才、达标的方式,打个比方,农业科技部门提供科技服务,我们的补贴是给农业科技部门,包括设备、人才、达标,我们现在整个国家缺少农业的标准,使用农产品的人不放心,是没有农产品的具体标准。生产者也缺少一个标准,所以在这个方面,能不能围绕这样一个方式来采用一种转化的方式,现金直补对于农民生活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合作社对农民的待遇。加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推广,对于优质农产品的培育、种植、营销有专门的人才加以研究,这一方面,我们的农业部门做了许多的有效工作,通过这个工作,我们有三个村尝到了甜头,每个合作社都掌握了1-2个高本质农产品的种植方法,其中有一个村,年老体弱的人以外,都跟支部书记搞种植,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现在的这个村是干干净净,没有违章搭建,没有上访,支部书记一呼百应。为什么从农业科技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所谓高品质的农产品是相对的,比较高质量的农产品。但是这个农产品大家知道,种了一阵自动化以后是要退化的,所以需要农业科技部门不断为其提供好的品种,进行技术指导,在这个方面,特别是合作社对农民的补贴,现在在浦东有许多好的做法,在这里要宣传一下,我觉得这些做法值得全市推荐和推广,可以给我们的全市带来好处。

[王引凤] 我是奉贤的农民,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有增长,生活便利和居住的情况上还不方便出行。当然整个农村的基本情况也是这样的,交通不便和房屋陈旧的问题。务农人员住在租赁的农舍里面,300-400元不等,或者是在田地搭建房子来居住,卫生方面也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少本村的居民都在房前屋后搭建违章建筑进行租赁,法规上面这是不允许的,这个矛盾也是广大农村地区面临普遍的。虽然租赁的房屋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生活配套不齐全,垃圾也到处乱扔。农村的治安工作也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而变得繁重,希望上级部门进一步的投入人力和物力,把外来人口工作做好。现在有家电补贴卡、乘车卡、养老卡、各种银行卡等等,农村文化比较低,很多卡使用起来不方便,人们分不清楚各种卡的用途,希望上级也可以考虑这个问题。 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现在农村有许多老人得病以后,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所以延误了看病最佳时间。还有一些老人怕看病,交通也不方便,希望每年可以增加几个批次的医疗下乡队。 危房改造,很多村民的房子已经年久失修了,如果要翻新的话很麻烦,我也希望上级部门在农村危房改造和工作机制上改善一下。能否考虑一下降低农民上网宽带的支付费。 我也是作为一个合作社的理事长,刚才那位代表说的,政府扶持合作社,希望政府能重视一下,谢谢大家。

[卞永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个专题审议,我感觉公共服务比如解决缺医少药,加强医生缺培养力度。由于农村医疗资源配置不到位,发生了人们到城里去看病,一个是路比较远,另外一个一般的病人,如果没有一点门路的话,去就诊得需要1-2天。 现在小学1-6年级上学比较容易,是就近的,但是中学以上就出现困难了,出现了打交道入学的现象,你要到城里读书需要打交道。 在农村,文化活动室发挥的作用,农民接受的不多,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东方影院提供的10部片子,要求每周放一场电影,但是影片不对老百姓的口味。我们说的文化、文化,表面看是文化两个字,但是上次说过,文是基础,化是关键,怎么化?我们灌输没有用,关键是要让人们接受,这些都是要研究的。 农村农民的一点通,有设备的时候老百姓非常的喜欢,而且内容也十分的丰富,但是到了现在来看,几年过了以后,点击率也不是那么高了,但是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为什么点击率不够呢?因为有的人点来点去还是这么几个事。所以我的建议,上海这么大的一个城市,有这么多的郊区,我说都是三农的频道,要开都市的三农频道,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报道强农惠农的政策。希望给农民能够开一个鲜活农产品、种养分析和解读的节目,这样避免农民盲目去做,对于政府掌握信息更好,我认为像是股市一样去对待。另外通过这个频道普法。关于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现在主要的办法是根据行政村编制和人口土地面积,很不对称,应该根据村里基本建设的费用,社会管理的费用,公共服务的费用等等,通过预算,并且要有年度结算报告。 农村的电网、水利也应该摆在特殊的位置,打谷场现在都是机械化操作,没有用了,田间没有农网,希望把这一块做好。

[张幼文] 我们的题目非常好,只有在统筹城乡的发展上才能把水平提高,简单把目标定在消除城乡之间社会福利保障各种差距认识不可行,所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是问题的关键。尤其从国际化大都市这样的定位角度来说来看,上海的郊区如何实现发展。所以就这一点谈几点意见。 第一现在上海提出创新驱动转变发展,这个大战略提出以后,农村的发展地位,郊区的发展地位有什么变化和调整,现在相关部门的报告没有看到,因为这个战略转型对上海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转型。我非常同意前面代表所说的,在公共服务方面,促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差距缩小。提几点意见,第一政府应该研究和告诉农民农村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农业如何定位,我们该发展什么,哪些有机遇,特别是上海转型发展创新需求农村有什么变化,应该怎么样去变。要政府进行全局性的研究,这个当中进行创业的指导,现在注重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是创业的指导恐怕个别的农民或者是几个农民有合作意向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战略性的决策,帮助他们指名方向,这样的创业指导对农民的帮助更大。 第二在种植养殖方面,科学技术的指导,现在从城市百姓担心食品安全,监管往往到了餐桌前、商场才开始注重,但是能不能注重从源头的监管,一方面是监管种植养殖如何正确的使用各种农药化肥,同时科技也要重视,对市民和农民都是有利的。 第三注重提高信息服务。前面代表确实谈了我非常的赞同,对于农产品,特别是养猪它的价格周期,种菜同样有周期,只有在市场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帮助农民预测这个市场,这样才能减少价格浮动。

[杨雄] 政府提供信息尽可能的把数据、信息提供公开,让市场主体去预测。

[张幼文] 对,市场对价格供求的调节往往是事后的,这样导致波动甚至发散性的振荡,这样对农民的影响比较大。 集中综合信息提供给农民,已经通过市场反映出来,但是因为农产品从周期比较长,等他反映过来已经晚了。 [杨雄] 还是要有农业的组织、经营单位来做这个事情,如果都是散户也没有办法。

[汤芷萍] 这一块全国各地的市场都是连通的,你很难预测全国的市场。所以如果有上海的信息你很难预测这个问题。

[张幼文] 现在看到民间有许多决策咨询预测机构,今天讲政府服务,我感觉政府有条件有义务做这个事情,尽管难,但是跟我刚才讲的是相通的,即使做了仍然会有精确度的问题,这是许多经济学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条,即使工具很复杂,但是预测仍然在继续探索当中。 城市销售之间的价格比较大,是否因为农村集体组织比较小比较弱,对市场出价能力、谈判能力比较弱,所以农民或者是村组织在议价能力上面有问题,导致流通环节有问题。

[卢威] 普及本市65岁以上老人体检的建议,张代表提到政府有不能做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政府肯定能做。目前老人的体检状况,据调查本市的央企政府机关的退休人员的体检已经做到全覆盖,事业单位50%的退休老人享受到了同等待遇,但是本市的国企退休的比例令人担忧,调查51家国企只有8家安排退休老人体检的,人数比例只有15.7%。本市郊区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体检状况更不容乐观,只有几个区做得比较好,只有闵行区做到了全覆盖,徐汇区做得比较好,虹口区有一个街道组织70岁以上退休老人的体检。 我做了有心人看了兄弟省市的情况,从2010年起,北京对北京以及北京的郊区65岁以上的辖区老人每年进行免费体检一次,广州对辖区内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每年一次的健康免费体检,青岛也是如此,鞍山也是对65岁以上的老人,包括农村流动人口住上半年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相对于上海地方财政收入来说,我觉得做这件事是合理的。

[汤芷萍] 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在水网、路桥、水环境等方面投资很多,公共服务这一块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我今天主要是谈农村医疗方面的情况。事实上,这几年政府在农村医疗方面的投入也是挺大的,公共卫生室,每家每户区两级政府都投入300万左右的投入,奉贤农村卫生室的改造是全覆盖前部完成的,这个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这两年卫生局在制定政策的过程当中,我们觉得有点不太符合远郊的实际。比如现在农村卫生室就开始做防预,以前是很小的农舍里面大家做防预,只要做点病理记录、保健记录是可以的,现在已经把它的扩展到了有

7、8间房子,硬件设备非常好,电脑配备很全的情况下,反而又要求只要回到防预,不希望给外面的人开药提供方便,这对我们的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农村卫生室的卫生工作人员只能给有新农合的人开药,事实上现在居住在农村里面有很多外来人口镇保人员都在这里看病,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可以用医保的只批了18家,对于奉贤720平方公里这样的区域,只有18家,多数集中在南桥镇,卫生室没有,卫生服务中心也没有,这样非法医的情况、非法买药的情况就很多,这就是因为我们方向性的问题没有把握好,导致社会资源大量的浪费,非法的情况又屡禁不止,还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完全能够做到可以改的,就是因为对基层的不了解,不考虑我们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以我觉得我们卫生局,我问了一下,我们卫生局在招聘干部的时候,更多是考虑要有医疗背景,对经济背景和社会学的背景考虑恐怕少了一点,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比较少了一点,所以在制定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有点欠缺。我们市委市政府这几年,从03年开始到现在,在我们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改造等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确实也取得了很多的实效。比如,05年奉贤每个农村老人只能够拿到40多元,现在已经达到400多元,政府工作花了很大的力气。还有农村医保方面,原来只有农民自己付,或者是村里集体帮他付,但是比例非常少。这两年区政府、镇政府、集体三家联合起来统筹这个事情,差不多农民报销统筹的比例达到1千元左右,这样的上升对于政府的支出来说也不算小,因为人口也不算少,特别是奉贤这样的区域,经济来源还不是很丰富,经济的发展还不是那么能够覆盖到这么多的群众情况下,我们的区政府和市政府都对我们区三农工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关心,使我们的农村建设也好,还是农业发展也好,还是农民生活保障都有很大的提高,这是我们农村的同志能够亲眼看到的,并且也是农民可以感觉到了。虽然今天还是有意见和建议,是大家希望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在农村医疗水平比较低,老觉得上不去,一方面是大量培训工作,以及教育这一方面的工作没有跟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在支撑的配置上。到现在为止,我们沿用是1999年卫生系统实施意见,我们区里面有100多个床位,还有很多的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比例,我们的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南桥医院,稍微有点技术,哪怕是中级都不可能到那些地方里面去,大量的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难以上去,大家都挤到中心医院里面,导致周边的医院床位都是空下的。主要就是方向性的理想、规划上来了,我们的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 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硬件方面,就是因为人员的设置和配备不到位,也使得卫生医疗水平差距也很大,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方向性理念的改变,其实我们的资金已经大量投入下去了,可以有效的使用了。

[朱芳]主题是关注农村教育,促进均衡发展。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郊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教育等资源带来压力,给社会发展也带来挑战。特别是近两三年来主要是解决资源和落实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凸显,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推进。教育资源需求量非常的大,以某区为例,导入外来人口10万多,学龄人口从几百人到每年1万多人的增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超过本地区的学生,每年以5千人的规模增长,这样的话建学校都跟不上。 学校数量的增多,内涵建设力度的需求非常的紧迫。每年全市要一百多所中小幼的学校要开出来,专业和非专业的人才从事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样的话迫切需要加快提升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办学模式的多样,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上海市政府对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这个工作是非常的重视,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召开了很多推进会,成效也是非常的明显,现在绝大多数都在公办学校当中就读,有两种办学模式,一种是市、村、镇集体资产办的,还有个人出资造房、租房来办的。现在办学的经费都是来源于市、区、镇三级财政的补贴。现在个人举办者其实不再投入了,生均经费从08年2000元/人上升到11年4000元/人,从有关部门还了解到,今后还要增大,到2015年将达到7千元/人,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会造成产权不明晰,国有资产有流失的情况,150多所当中,一半是集体,一半还是个人举办的。由于这类学校个人投资资本增殖的可能,在上海地区将导致未来政府增加赎回的难度。 师资的匹配与师资力量薄弱也会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区县教育局已经建立培训基地,组织轮训,但是教师培训经费还是比较紧张的,进修学院管理人员,包括培训指导的人员也缺乏,所以制约这项工作的开展。坚持育人为本,真正体现每一个学生核心发展理念,所以加大财政教育的投入,政策上面推进财政转移重点向经济困难、人口导入的郊区、农村薄弱的学校人群倾斜,这个是非常振奋的,也是重要和迫切的。在思路、设计、规划方面要多方的协调,稳妥的来解决,才能有效的促进我们的和谐发展。第一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增加政府的管理力度,除了加快建造我们的公办学校,提高公办学校的吸纳比例,这是最主要的步伐。同时要高度重视对纳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的感觉上面,最好由政府和集体来办。政府财务方面也要实行统收,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教师的工资和福利现象也避免被扣,学校的食堂建议实施委托管理,学生的午餐才能得到保障。对于目前的纳民学校的个人投资资产,可以进行赎买的政策妥善处理,为了减少以后政府的投入减少麻烦。 我是嘉定的代表,嘉定是一个大型社区,今后还将有

3、4个大型社区过来,这里面一部分人是市区人口的导入区,他将会有很多的要求品质高的人群,对于这些大型社区的学校要求,配套要到位,同时配置要高一点,减少地方后期的投入,现在配置过地带来的负担很重,这是一个建议。建议财政管理体制增加对纳民学校的专项管理经费,随着政府的投入增加,我们有建议,争取在三年之内实行对纳民学校的生均补贴,这样便于用到最恰当的地方,同时要增加专项的管理经费来增加师资的培训、学习等经费。 建立人事配套机制,增加管理的力量,因为根据这个学校的发展需求,市人事部门从区县实际的情况出发,增加管理人员的力量,特别是教育局、教委管理岗位上面、财务、人事、督导等方面定编、定岗,加强监督的力量。同时也增加一些进修学院的指导力量,更好的对学校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办学质量。

[聂广荷] 我来自基层,对基层有感情,本人在基层乡镇工作28年,我想把农民的心声带到现场,现在我们感觉到上海郊区这几年上海市政府市委投入很大,市政府在三农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现在农民期待的事情有几个。 第一盼保障有提高,就业是靠市场,保障是要靠政府的,光农民自己要保障是做不到的,农民这几年保障提高,但是不解渴,他们对农村的保障有更大期盼。 第二靠就业,指导农民就业,现在农村的年轻农民就业指导观很有问题,有租金就收租金来过活,这是社会现象的问题,小青年高不成低不就的。 第三现在农村口袋富了,但是脑子空了,精神文化需求量很大,打开电视频道有很多,而现在电视节目不够丰富,现在农村的生活文化相对单一,实际上对于精神文化农民还是非常渴望的,所以不仅要解决口袋的问题,脑袋的问题也要解决,这一方面的农民问题,文化下乡,把农民的脑子丰富这也是政府要关注的问题。 农民的养老问题,现在农村养老是一个上海郊区的共性问题,看房子就可以知道他富不富,有两房就是有钱的人家。社会公共养老服务中心,要在农村体现一条龙的服务,要让老人感觉到文化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希望通过这次人代会,市政府对农村农民的文化问题更加的重视。

[潘介云] 应该说,这几年来,本市农村在公共服务基本建设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市农委、农办实际指导下,以及各委办局真诚参与,热情关注培养下,对于本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医疗服务、文化体育、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老百姓是认同这一点显著的成效,老百姓是肯定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工作。 韩市长在谈到农村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均等化发展要进一步的推进加快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所以我们也听了选民的呼声,第一医疗服务卫生体系的完善,这个方面农村中间的医疗是最重要的方面,这个方面要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原来叫做合作医疗,现在叫做乡村卫生室,四年前我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我们一个村就缺了36个医生,只好退休5年以上的原来的乡村医生再用。另外一个现在在用的人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很突出,乡村医生上岗证没有的这一部分的人,这部分人原来是区县卫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一批的卫校学生,最后区县卫校都拆掉了,所以毛主席说的一句话,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所以这个问题亟待政府有关部门快点解决,否则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没有解决,看病消费这个钱要花得更多,老百姓的怨声也会更大,这是一个医疗方面的问题。第二个医疗方面的问题就是机构设置的问题,在整个服务体系当中,机构的设置很重要,看你合理不合理,是看跟实际情况结合得好不好。刚刚几位代表也说了,现在卫生机构的设置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前我知道,这一级的叫卫生院,现在卫生院改变了,名字改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的医疗方面项目就改掉了,改掉以后,农民到卫生医院,有病只能到城区去看,所以到城区去看病很远,到青浦要35公里左右,旁边就是周庄,所以镇里面的卫生院服务的项目就大大增加了农民看病的医疗消费,所以这个方面能不能用另外一种办法,那么专家到卫生院给老百姓看病,这个可行不可行,以前是有的,但是现在没有了,现在政府是法制政府、责任政府,应该说这个办法很好的,尤其是专家,或者是主治医生到乡镇来,只要公示一下,老百姓马上就知道。 另外我也感觉到医疗中间,医务人员比较缺乏,有两个客观因素,一个是外来人口造成看病人员多,因为青浦处于在上海的西边,又是虹桥枢纽,导致大量的人口进入青浦,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青浦45万多一点人,但是外来人口是62万多,你说原来配置青浦区的医疗队伍医务人员要承担着超过一半人的外来务工人员,医务人员是非常的缺乏,早上去看病,我几次实地去看,从排队到挂号的地方,在内科的排队地方一看,人是多得不得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社区服务中心有的不能看了,之后到城区来看,一个是外来人口的增加,一个是社区服务中心的减少,所以造成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需要逐步的来解决。 老百姓知道我是人大代表,是农民的代表,他们说,我们去看病,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讲的出口,我们看病配得药,都是新药比较多,零价差的药比较少,这里有一个问题,医疗方面的财政支出不像教育那样的高,它是很少的一部分,都是补助。那么从医院的角度来看,把医院的经济效益他要搞上去,吃亏的就是老百姓,所以他用同样医疗这个病,同样疗效零差价的药不开在方子上面,而是把新药开在上面,这也是加大开支的一个方面,这一方面老百姓反映比较多。 第二我们要关注远郊安全隐患,确保农民出行安全方便,上海市青浦区因为在上海的西郊,与江苏、浙江是交界,青浦区的有些镇、村到现在为止,有些交通非常不便利,希望有关部门实地考察一下或者是协调一下。

[主持人] 及到卫生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下面请市卫生局副局长沈远东做回应。

[沈远东] 首先感谢几位代表对上海卫生工作的关心,我就刚才几个代表讲的涉及到卫生方面的情况做一个回应。 一个就是大家关心乡村医生配置的问题。这其实有一个历史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过去农村是叫做赤脚医生,还有一个是机构,现在机构一共有164个村卫生室,最基层的,现在在基层工作的全市有3520个人,那么在这些人群当中,我们职业医生、助理医生,这是比较正规的,大专以上毕业,至少是中专以上毕业。在乡村医生当中卫生站工作的3520个人当中,25%当中是原来的赤脚医生,通过我们的考试上岗的,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我们有卫生法,医疗安全的事情,所以我们也要严格的进行培训、考核。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要加强基层,包括村卫生室,包括乡村卫生院的建设,刚刚几位代表反映现在人员不够,这是事实,近几年我们已经采取措施了,现在大专在培有200多人,已经有90多人已经回到乡村。全科医生今年开始毕业,毕业以后,有一部分人也要动员到乡村去,所以关键的问题,现在是说这些医生能不能安心在我们的基层工作,这涉及到综合的措施,比如改善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比如我们招聘一些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下去做工作。第二农村老年人的体检,现在有一个人均50元的防保经费,我和基层处的处长通了电话,老年人的体检应该包含在50元这个经费当中,关键是体检做到什么范围,体检里面的深度广度非常大,做个血糖、肝功能、基本检查,还有大的CT等等,现在各个区县不同,总得来讲,预防保健从理论来讲,我们要合理的定一个基本体检的标准。 第三关于农村社区中心的功能问题,可能在标准化建设的时候,有些功能会调整,这也是为了医疗卫生。有些大的手术我们就调整到二级医院,作为市卫生局来讲,原来基本开展的这些地区离城镇又比较远,离二级医院比较远的我们还是决定要保留的,根据代表的意见,我们再督查一下,看这些方面是不是有做得不够合理的地方。 刚刚提到120救护车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体制是这样的,市区和郊区是不同的体系,一个是市中心有统一的120救护车,郊区是由各个卫生区负责的120救护。市区是占的密度比较高,但是交通情况不好,救护车开不动,郊县资源分布比较稀疏,有些点离得比较远,但是交通状况道路畅通。但是矛盾也有,各位也讲到,有些地方还不够。我知道我们去年和浦东新区已经在沟通,他们在增加了,比如像是临港,他们已经设立了救站,随着人口密度不断的调整,我们的卫生资源的配置,包括120救护车我们也会及时的跟上。 卫生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非常感谢各位代表。

[杨雄] 120救护车的标准精确,这是第一。第二郊县谁在负责、落实,是市政府负责还是区政府负责,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郊区的车,覆盖面达到了多少,今年准备做到什么程度,去年做到了什么程度。

[莫负春] 这次讨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海取得很大的成绩,闵行连续8年实现了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情况。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当中,作为城市化比较快的地区,也有它的问题和矛盾。部分农民生活困难情况还是依然存在的,农民群体性的矛盾仍然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还是农民生活成本比较高,与农民收入增长矛盾还是依然存在的,一方面增长很快,但是城市化的提高,农民生活成本也在提高。第二个征地以后,农民需要真正融入,但是过程当中会有矛盾。两元结构的叠加,城和乡本身不平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面临第二个两元结构,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叠加,使得矛盾更加的尖锐。我们要关注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的这些问题。首先要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在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制度改革,两个意义,一个还是希望能够从长远上来说,形成农民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另外在城市化的地区,农民身份转变以后,农村集体、政权纽带失去以后,希望通过产权的关系纽带,给予农民更长期的经济上面的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慢慢都会碰到。现在这一方面,闵行作为全国的农村改革实验区,项目就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们在农委的指导下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工商登记和税务上面还是有障碍的,具体不展开说了,希望各方面给予支持,但是这是值得去做的事情。第二怎么来建立农民,特别是征地以后的长效机制,征地以后农民尽管从身份上面来说成为城市的居民,但是真正的转变还需要有持续的帮助和关心。目前的情况,闵行16万征地农民当中,正规就业只占50%左右,隐性就业在四分之一左右。在就业过程当中,劳动强度大报酬比较低,调研的时候,还是三保(保绿、保洁、保安)。城市保障水平比较低,他生活在城市,享受征地养老镇保和镇保,造成农民生活在城镇,但是收入与城镇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要增加农民的增收机制,第一要研究农民在土地收益当中的分享比例,这次农村工作会议讲到了,我希望在补偿的过程当中有资产性的补偿。在法律框架下成为制度性的安排,比如土地出让过程当中集体组织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回购,比方说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给予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房的试点进一步的推广。在保障房的建设过程当中,对于集体经济组织回购商业配套优先权,这些都是可以做的,我们也在探索,希望给农民留下一块比较长期的收益保障。 最后,统筹解决两个两元结构叠加的问题,希望以人口为基本的基数,加大转移支付,希望在未来对其他社会资源,特别是体育文化资源、重大设施建设,使城乡统筹在这些优质资源上得到共享。

[朱忠平] 针对有代表问农村工资待遇是多少我做一下解答。现在浦东新区乡镇医生的待遇据我了解在4万左右,按照量的大小,好的在4.5万,少一点的可能在3.6、3.

7、3.8万,待遇说的是镇保,现在转到城保,其他的地方我不太清楚。 刚刚几位代表讲的,我想再讲一下,乡村医生现在的情况,一个就是兼职比较多,有的是村为干部,有是村其他行政职位等等。据我了解,以乡镇为单位,一般是在15-25这样的兼职。我的想法,要么做村干部,要么做乡村医生,老百姓在这一方面的不满意程度很大。这是第一个情况。第二现在乡村医生很缺,现在上海的很多郊区县都存在缺人的问题,我们要给医生一定的待遇,给他将近5万,让他安心做乡村医生。二级医院软硬实力要不断提高,农村到二级医院去看病,感冒有点发热,医生说要住院5-7天,费用700元,后来看了不对,到三级医院一看12元就可以解决问题。另外病情需要开刀,费用在2万,到三级医院一看1100元。这说明我们城镇医院的诊断水平要不断的提高,让农村老百姓的就医方便,能够真正分流三级医院,把医疗资源真正的利用好。

[主持人] 今天代表审议发言告一段落。刚刚有十几位代表做了发言,中间还有一点互动,包括跟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互动。下面有请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发言。

[杨雄] 应该说,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投入的精力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整个体系是不是解决了农村的问题?今天听了我的感受也很深。应该说,农村整个发展水平的问题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第一这两年加大了投入,第二差距的缩小看来还有一段时间,差距还很大,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现在在农村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差距还是很大的,那么这些差距的缩小,政策的调整,我们有进一步的投入,还有农村地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如果我们全部搞财政投入,不讲本身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怎么来统筹?今天有几个代表都提出了,因为有很多的问题,站在很高的高度来统筹,不一定好,实际上很具体的政策上的统筹,看来难度是比较大的。如何把农保和居保这两个统筹好,逐步提升水平,向城保来接近,现在实际上路径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无非就是根据整个发展水平和可持续程度往前走下去。[杨雄] 应该说,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投入的精力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整个体系是不是解决了农村的问题?今天听了我的感受也很深。应该说,农村整个发展水平的问题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第一这两年加大了投入,第二差距的缩小看来还有一段时间,差距还很大,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现在在农村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差距还是很大的,那么这些差距的缩小,政策的调整,我们有进一步的投入,还有农村地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如果我们全部搞财政投入,不讲本身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怎么来统筹?今天有几个代表都提出了,因为有很多的问题,站在很高的高度来统筹,不一定好,实际上很具体的政策上的统筹,看来难度是比较大的。如何把农保和居保这两个统筹好,逐步提升水平,向城保来接近,现在实际上路径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无非就是根据整个发展水平和可持续程度往前走下去。今天大家提到比较多的还有医保的问题,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解决,请卫生局好好研究一下。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问题,肯定是有他的特殊性,涉及到整个农村卫生医疗网络体系的建设。 现在对社区卫生中心基本药物制度,国家的基本药物307种,大家说不合理,这是国家的规定不能随便拿掉,307种在全国一刀切不合适。其中有我们自己加的,其中常用药是不是多加一些,307种当中也有一些是不适合上海的。如果老百姓不在那个地方看病,在二级三级医院零差率就是一个问题,我们的改革是要把加成拿掉,今年准备在几个医院试一试拿掉加成。 第三农村管理的问题,人保局你们回去好好研究,人的表现怎么样,该怎么样,这是一个管理的问题,管理尽量下基层。刚刚讲到农村教育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从2008年开始搞“两个为主”以后,现在外来人员的子女就学形成一个高潮。现在收教育的钱,有的穷得不得了,有的多的都没有地方花,主要都是在几个城乡接合部的区里面增长相当快,今年小学要盖几十个。 还有农村交通的问题,以前讲村村通,建交委做到了村村通,做了以后还有进一步的完善和做好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两手抓”,硬的一手、软的一手都要上。 今天听了各位代表的发言,希望有关部门把问题都带回去。有些综合性的问题,可能也不是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可能一个问题需要多个部门一起来办,主要还是交给医改办,关键是要加强统筹。 最后对人民代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以及对我们工作当中不足地方的宽容,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蔡达峰] 刚刚就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了专题审议,大家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指出了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反映郊区农村农民的关切和期盼,我本人也深受教育。相信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指出,要构建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里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三农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注重公平、标准、实效,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提高统筹的能力和科学化的水平。 刚刚各位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当中,那些已经正在开展的工作,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非农就业,推进城乡教育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我们市人大常委会也开展过相关的专项监督和调研,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抓好落实。有些已经安排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乡村医生培养等等计划,希望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加强这些领域的立法和监督工作,认真履行人大的职能,希望各位代表关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让我们共同关心农村、熟悉农村、理解农村、研究农村,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不懈努力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后感谢大家。

[主持人] 各位代表,今天花了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来审议这么一个专题,那么从审议的情况来看,我们专题的选题还是很正确的,大家非常的关注,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改进。为了做这次审议,我们的代表会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今天的发言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做的。政府主要部门领导都来了,他们听到了代表的意见,他们回去也会继续的研究。如果代表还有其他的意见,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提出,我们也会转达,所以非常希望政府部门能够认真的研究代表们的意见,把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刚刚杨主任和蔡主任都做了发言,对于我们下一步无论是市人大的工作监督,还是政府工作的监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第7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投资了153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配备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彻底解决了部分文化站 “空壳” 的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33家,配备电脑48台,图书18.5万册,电子音响制品1XX余盘、报纸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新建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民间文艺团队20家;新建篮球场87个,为基层配备健身路径600多件;争取“乡镇健身工程”4个,分别建设了XX平米带看台的灯光球场,群众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活动亮点频频闪现。

坚持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系列文化活动,XX之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XXXXX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历时2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等6项活动,为XX区群众奉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在元旦、春节期间,共组织民间社火队开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场次;积极组团参加省社火大赛,荣获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社火大赛金、银、铜奖;成功举办了XX区首届元宵节花灯展,参展花灯达140盏,参观人数达10万人;开展“XXXXX”等民俗节庆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三是广场文化异彩纷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十八大等重大节庆活动,组队参加了XX市红歌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尚奖;依托居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演出,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开展了以“展XX风采,建XX之区”、“歌颂党、展风采”、“红歌嘹亮 畅想青春”、 “生命畅想、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620多场次,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四是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广。支持鼓励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文体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各类民间文 艺团队50余支,队员1000余人,

一、

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8名,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认真实施“ 2131” 工程, 农村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实用知识竞赛等活动,累计送科普资料3万余份,图书10000余册,文艺演出100多场次,电影下乡近4000场次,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城乡群众学文化、增知识、提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精心筹办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筹办体育赛事为载体,强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精选XXXX、XX、武术等比赛项目,参加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摘得1金2银2铜,取得奖牌总数位居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组织45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赢得15.5金、15银、4铜和总分211.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XXX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裁判员达3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XX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XX市首届和谐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来自20多个社区XX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以“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为契机,连续3年在13个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比赛,累计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

几年来,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先后获得省文化厅XX、XX文化工作考核先进市县二等奖,“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XX市XX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XX区党委政府XX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再接再厉,奋力开创文体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逐步完成未达标乡镇综合文体站改造建设任务,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继续争取乡 “XXXX”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快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加大生态移民点、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设备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抓精品,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有新举措。全力打造XXXX文化旅游节等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极具亮点品牌文化;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XX之区的热情;高质量举办社火展演、元宵节花灯展等春节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展演展览活动深入挖掘回乡文化内涵;多元化举办体育赛事,展现利通区各族群众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是抓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上有新进展。结合“一十百千万”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专业村镇、文化产业一条街,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致富带头人;围绕苦水河沿岸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壮大XXXXX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第8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9篇: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料

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全覆盖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全省60%以上的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完成升级改造,二级以上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超过40TB,全省17个地市和140个县(市、区)全部建起高于国家标准的支中心;在文化部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30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筹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契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将筹备“十艺节”与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

“要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十艺节’场馆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以‘十艺节’为契机,推动全省文化场馆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十艺节”筹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其中,山东省文化艺术之家正抓紧推进,省博物馆老馆改造为省艺术馆的项目也正在立项。地市级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加快,临沂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艺术馆新馆已开馆运行,潍坊市民文化中心已部分投入使用,滨州市文化中心、德州市博物馆等完成了主体工程,济南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等新“三馆”以及泰安文化中心、枣庄市文化中心、临沂大剧院、菏泽市图书馆等已开工建设。一批县级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开工,部分已经投入使用。

据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介绍,山东省50%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已经完成新建或改扩建任务。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山东省被评为

一、

二、三级文化馆数目分别为70个、37个和7个,其中,二级馆以上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乡村、街道一大批文化大院相继建成。

截至目前,山东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初步建立,并努力推动建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举办“十艺节”准备了完备的硬件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全覆盖

为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济南市以筹办“十艺节”为动力,变筹备“十艺节”的过程为文化惠民的过程。2011年,济南市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4572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55680场,组织下基层公益演出300场、“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活动20场,举办各类展览、讲座180余次,举办非遗传习班等40个,对2000余人进行了公益培训。

被文化部列为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省以来,山东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试点工作。据山东省文化厅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试点公共电子阅览室3400多个,其中建在文化阵地内部的有2300多个,与青少年宫、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有1100多个,3G网终端4400多个,成为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实现文化服务“三贴近”,1月14日,山东省文化厅为16个地市配发了流动舞台车,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看戏难和文艺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搭台难、转点难的问题。

姜大明指出,山东将继续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到”、农家书屋“村村建”、农村文化大院“村村有”、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扎实推动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力争在2012年9月实现全覆盖。

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山东围绕“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演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组织举办“庆十

一、迎十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庆祝建党90周年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电影展映等,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向‘十艺节’献礼·齐鲁情”书法展、山东省地方戏曲票友演唱大赛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2011年10月至11月,山东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迎十艺、走基层、惠民生——金秋演出季”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演出1100余场,举办各类展示展览300余项,观众近百万人次,得到了全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介绍,山东正积极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目前省、市两级和属于国家一级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的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形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在全省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肥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威海市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成为国家首批创建示范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山东思考

发表时间:2011-1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秋收获硕果之时,山东省140个县(市、区)的领导迎来了文化大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作为“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40项指标中的一项,成为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

不久前,记者在“金秋齐鲁文化行”活动中深入山东多个地市了解该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山东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令人印象深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深思。

人才培养: 让文化人才扎根基层

文化人才供需不足,特别是基层难以吸引专业文化人才的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

30岁的叶贵芬从山东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山东省章丘市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当了村官,如今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文化名人。她负责管理村里的党员教育、精神文明工作和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工作,还要组织节庆晚会、军地联欢活动。“她是大学生,视野开阔,也懂得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工作效果非常好。”三涧溪村的党支部书记高淑贞很得意自己留下了这个“知识分子”。

20岁的刘潇去年从山东省滨州学院声乐系毕业后就来到东营市垦利县文化馆担任辅导员。一年的时间里,她几乎都在村里辅导舞蹈、歌唱活动。“虽然她们没什么舞蹈、歌唱基础,但都很热情很认真,学得很快。”刘潇和其他8个辅导员把村活动中心当成自己的办公室,长期在基层辅导文艺活动。

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扎根基层,使得当地文化工作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涧溪村是山东知名的“文化治村”典型,文化的力量使这个从前的穷村、乱村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垦利更是掀起了“村村唱戏村村舞”的全面性、高水平群文活动热潮。

2010年文化部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规定,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据了解,山东在文化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加以保障,如开展文化从业资格考核和认证,把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考核和资格认证纳入工作范围,激发了从业人员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力吸收社会人才资源,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山东在县、乡两级,积极吸收志愿者建立群众文化辅导团,面向群众开展辅导、培训等活动。目前,山东群文辅导团已发展到20万人,每村3人。

活动创新: 让所有人都喜欢 长期以来,群艺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较吸引老年人、儿童,对中青年的吸引力较小,设施豪华却“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情况并不鲜见。而记者走进烟台市群艺馆时看到了一番热闹的景象:一楼大厅正举办摄影展,不大的展厅站满了欣赏的人。二楼的儿童活动室里,小朋友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表演。相隔不远的排练室,30多位年轻人在学瑜伽。烟台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杜玮玮定期来这里当辅导老师,一次拿不到50元的补贴,“之前就知道不赚钱,但是很多同事都乐于来教”。广泛开设的瑜伽、健身等课程,使得烟台市群艺馆成为当地年轻人的文化乐园。

一墙之隔的烟台大剧院2009年加入了“保利院线”,演艺资源丰富、实力雄厚,却是一个不允许包场、限制团购的大剧院。烟台市政府每年补贴剧院1500万元,剧院保证最高票价不超过680元、年均票价不超过280元,每年举办高水平演出100余场、公益演出不低于20场。“控制票价,鼓励普通老百姓进场,才能逐渐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说。据介绍,剧院的散票平均出票率已经超过70%。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推广,山东一些地方的群众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群策群力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如威海市环翠区南竹岛社区的一些退休人员加入社区宣传队,义务入户宣传防震知识、文明新风等。

资源整合: 打破城乡和部门界限

整合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现有资源,探索更为合理高效的图书流动机制成为山东各地大显身手的一个方面。文登市建立了48个图书交流中心,每季度由文登市图书馆选送一批书给图书交流中心,为农家书屋等基层服务点“供血”,各村之间也一季度交流一次。“人不跑,让书长腿跑。这样‘一本图书一村看’就变成了‘一本图书全市看’。”文登市社科联主席王汝辉说。临沂市蒙阴县农家书屋建设积极借鉴图书馆的图书流转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将所有农家书屋的图书统一归档管理,根据村民的预约记录,实现图书“每季度小流转、半年大流转”的目标。

此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电子阅览室能否统一建设,群艺馆和青少年宫的建设可否统筹整合„„一系列打破部门界限、缩短城乡距离的实践在山东已经零星出现,并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势头。这一切,都得益于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基础。据统计,山东全省1388个乡镇已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7万多个建制村建成村级文化大院5.3万个、农家书屋4.5万多家,山东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记者 简彪)

上一篇:毕业登记表学院鉴定下一篇: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