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学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透视学作为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基础理论学科, 用于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三维的空间观念。从最早的洞穴壁画开始, 艺术家在绘画时十分尊重物体的客观状态并且追求完全写实状态从而运用了一定的透视方法, 这时的透视只是艺术家的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所绘。随后透视学由于数学的发展、几何学体系的形成, 透视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1]。

透视学诞生于意大利, 首先出版在法兰西, 安生立命之地在德国。14世纪初, 文艺复兴的潮流以意大利为源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 思想上人们确立了个人的价值, 形成了重要思想——人文主义, 绘画上艺术家突破了中世纪艺术的平面化、装饰化和风格化, 运用明暗造型和透视法复兴古典绘画, 追求现实主。以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乔托为例, 从中世纪艺术过渡到文艺复兴, 他用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逃亡埃及》是乔托所做的著名壁画, 在画面中描绘的是耶稣义父约瑟为了躲避追杀带着圣母玛丽亚及刚出生的耶稣逃往埃及避难的场景。相比与中世纪绘画, 乔托按照自然的法则拉开了人物与任务、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竭力用线条透视原则构建起一个确切的三角空间。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圣母玛利亚及怀中的耶稣占据画面的中心, 由于对其的重点描绘, 与画面中的其他人物相比其明暗对比强烈而具有体积感、重量感, 同时后景中的山脉也因为明暗透视而具有写实性, 就连山上的树木都依存着自然景象, 遵从着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 从而整个画面更自然真实。之后,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安布罗乔、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乌切罗、皮耶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人, 在绘画的实践中对透视深入探索熟练运用平行透视、焦点透视等方法并著有大量的文献资料, 其中将透视学充分运用于绘画中的代表人物有达芬奇。在后人为其整理的著作《画论》中达芬奇将透视氛围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和模糊透视, 这一理论对后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作品《最后的晚餐》至今都被列为绘画透视学的经典之作。直到1505年, 第一本透视学著作在巴黎出版, 作者为让·佩雷林, 他在书中介绍了利用方格图形中的点阵法来测量透视距离。德国艺术家丢勒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了透视并将科学的透视运用到艺术中, 其透视作品法“丢勒法”至今被人们采用。之后, 随着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研究, 出现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阴影透视及全景透视等透视法[2]。

直到19世纪之后透视学的理论研究到达了小高峰, 至此透视学的发展有了一段冷静期。

在此期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影响视觉的相关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其他研究成果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时间、空间的认知, 使得艺术家们对如何表现视知觉所看到的事物本身、对所处空间表现有了新的思考。由此, 透视学作为绘画的基础技法, 贯穿整个绘画艺术史发展的同时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世纪末, 印象派的出现拉开了现代艺术的序幕。艺术家不再完全描绘自然事物的客观状态, 不再一成不变地遵循基础的透视原则, 例如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等, 更多地把艺术家的直观感受、直觉体验以及自我意识的绘画语言立为绘画的第一位。因此, 艺术家为了完全展现自我感受的绘画创作, 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和绘画语言都进行了改变, 更不用说作为绘画基础的透视学。在许多现代绘画的作品中艺术家们打破了透视基本原则, 甚至可以说是反透视的方法, 然而正是如此艺术家用一种逆向思维运用和发展了透视学。

现代绘画中的艺术家并没有完全抛弃透视法的基本原则, 反而在其逆向思维的转变下有了巧妙的运用, 促进了透视学的新发展。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他的大多数绘画作品中将平视、仰视及俯视同时运用于同一画面中, 使不同的时间、空间、事物互相作用以达到的梦境感与现实感的混合, 表现达利对于人的梦境及潜意识的自我探索。同样在逆向思维下将透视学运用的炉火纯青的还有版画家毛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埃舍尔是一个将数学极度完美融于艺术的艺术家, 他的众多作品都含有对称、几何、多面体等数学概念的形象表达, 包括透视。他与达利一样将不同的透视角度运用于同一画面中, 但更多的是表现画面空间的奇妙的矛盾空间及无限循环。譬如埃舍尔的作品《画廊》, 画面的视觉起点是一位青年男子在画廊中聚精会神地欣赏作品, 作品中有一艘轮船, 远处是一片沿海的楼房一直延伸到画面的右上角, 顺着画面进入楼房的入口, 视线又被带进一间画廊, 画廊内有一位青年男子在赏画。整个画面通过曲线将平视、透视、仰视这三种不同的透视原理贯穿在一起, 使当地放大或缩小部分画面, 使得整个画面自我循环能够自然合理, 以完成艺术家的绘画游戏。

在通常的艺术绘画创作中, 艺术家描绘两只眼睛所看到的景象, 在透视原理中一般是焦点透视, 有且只有一个视点。然而从后印象主义起, 艺术家不只满足于对自然事物瞬间印象、单一视角的描绘, 大胆采用多视点来追求视觉的恒常性, 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空间感。在梵高的作品《夜间咖啡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弛缓了传统绘画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法, 运用连续的视知觉展现了咖啡馆这一完整空间中的四分之三, 画面中的事物是移动视点所得的事物的印象组合。人们在观赏这幅画的时眼睛是跟着画面的展现不断移动的, 加长视觉留在画面上的时间, 使人仿佛如画家本人一般置身于咖啡馆的一角。同样将多视点运用于画面中的还有立体派、未来派的艺术家, 不同的是他们在透视这一展示空间还融入了其他。立体主义与传统透视理论相违背的是其描绘实际观察事物的方式即无数个观察事物瞬间时空的结合, 和事物的多种角度来表现事物的本质, 而不是从一个角度描绘事物的一个面和其他因透视关系互相遮挡的面。譬如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 他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就是将少女的无数个角度和观察其的瞬间捕捉下来经过艺术加工展现在一个二维平面上, 此时这个二维平面展现是不只是反透视带来的三维空间的体现, 还有时间这一新的量度。立体派的绘画作品则是用过多视点的描绘使同一空间不同时刻事物运动瞬间动作的分解表现在同一画面上以展现一种运动感, 譬如杜尚的作品《下楼梯的裸妇》。

除了以上所说的多视角、多视线之外, 透视法在现代绘画中还有更多逆向思维的运用, 如今透视学也在雕塑、装置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上有所发展,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在艺术发展中正是有这些艺术家的对绘画的不断探索、思维的更新转换以带来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这也是艺术不像其他学科可以被机器、人工智能所取代的特质。正是有这样的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的证实, 我们更应该了解到学习透视学这一艺术基础理论及基础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学习基础上才能拓宽思维, 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创新思想。

摘要:透视学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从人类至今发现最早的洞穴壁画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上们就可以看出, 原始绘画时期的人们通过人体轮廓重叠、近大远小等简单的透视技法以塑造出三维的立体空间。在艺术发展史上, 透视学是艺术家追求真实在、再现自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也是艺术家打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突破口。自20世纪以来, 印象派拉开了现代艺术的帷幕, 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完美复制客观事物, 在追求理想中的艺术效果的同时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浅析了透视学这一绘画基础技法原理, 以更了解绘画中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透视,绘画,现代艺术

参考文献

[1] 《绘画设计透视学》赵复雄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 《外国美术简史》邵大箴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上一篇:水利工程节能低碳化建设研究下一篇:制造企业采购内控流程设计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