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文章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十一文章

文章标题:煤矿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XX煤矿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矿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以“十大文明工程”为载体,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矿干部职工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

了明显提高;矿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个融自然美、景观美、人文美、现代美相和谐的“魅力矿区”;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安全社区创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矿区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形成了昂扬奋进、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全面加快矿井新一轮战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2001-2005年,先后荣获了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质量信誉AAA级企业”、“行业级高产高效矿井”、“科技进步十佳矿井”、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

指导思想:[文章-http:///找文章,到]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建设和五阳矿新一轮战略发展的部署,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区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十大文明工程”创建活动,使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

工作思路: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可概括为“11351”:即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三个落实,加强五项建设,实现一个目标。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全矿生产经营的工作中心。

突出一个重点:就是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矿区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三个落实:一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五大专业组。二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的落实,落实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三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的落实,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加强五项建设:一是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在全面加快矿井战略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全矿职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促进矿区的和谐发展。三是加强文明环境建设,确保全矿职工家属拥有一个优雅、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实现矿区的长治久安。五是加强科教文化建设,为矿井战略发展提供技术文化支撑。

实现一个目标:努力跨入全国文明单位行列。

主要目标:

●建立机制,党建工作质效逐步提高

●强化监督,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果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特色推进,企业文化“三大系统”齐头并进

●团队超越,职工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搭建平台,人才发展和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优化人文环境,“魅力XX”更具特色

●加大综治力度,实现矿区长治久安

●丰富创建内涵,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实施措施:

一、夯实基础,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一)、党政齐抓共管。要实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各项目标,必须强化领导,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矿党政的重要工作议程,融于企业各项管理之中,并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调动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党政齐心合力、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文化凝聚人心。要全面推进潞安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有序健康发展,以规范员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实现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同时,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陶冶职工道德情操,凝心聚力,更好地激发职工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矿井新一轮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证。

(三)、责任逼强机制。要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化落实,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度落实在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各相关责任人,以责任的落实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使我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四)、典型引发亮点。精神文明建设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大力弘扬正面典

型,发掘新的亮点,实施亮点工程,使全矿职工学有先进,赶有目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创新促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动态的工程,它在不断引深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持续创新,提升文明创建活动的质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丰富内涵,引深“

十大文明工程”创建活动

(一)、开展“形象塑造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通过中心组学习、上党课、举办培训班和各种会议的学习教育,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健全完善制度。要联系实际有标准、有依据、有针对性地健全干部管理制度,落实各级干部责任,明确职责范围,努力提高干部执政水平,力求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塑造干部良好形象。三是做好干部测评及考核工作。根据日常检查、月度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对各级干部进行考核,实行季度考核兑现。同时,每年按照活动的重点要求和重点内容对各级干部进行综合测评,公开通报,并装入个人档案。至2010年底,全矿各级干部年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0。

(二)、开展“思想铸造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通过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员工思想中的全面渗透,扫清员工思想障碍,实现员工思想观念的“再造”。同时,通过高质量推进6S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素质。二是结合矿井生产形势和任务,抓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针对生产经营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关系职工群众的大事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我矿改革发展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为职工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样板,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潞安人道德规范100条》的贯彻力度,加强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塑造矿区文明的新形象。四是围绕全矿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扎扎实实做好季度主题教育活动。

(三)、开展“文明环境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持续开展好窗口服务竞赛,力求为全矿职工家属提供更加文明、优质的服务。二是在矿区环境建设过程中,做好辅助工作。三是搞好矿区环卫工作,着力抓好“十条禁令”的贯彻落实,提升卫生标准,做好三个延伸,进一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奖惩办法,时时处处保持矿区干净整洁。四是做好矿区的绿化、美化、香化工作,至2010年底,绿化覆盖率达到33,努力为职工家属创造一个更加文明、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开展“堡垒建设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二是相关业务部门要深入基层,针对性地指导各支部制定创建特色支部的工作计划及操作方法,提高支部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质量。三是通过上党课、专题辅导、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党员的学习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四是突出抓好班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两大环节,集中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原则教育,并且制定严细的党员考核测评办法,对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进行定期测评,以此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加强支部书记的业务知识培训,逐步提高班子成员素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六是加强对“六好”支部的考核工作,每季度对支部工作进行一次严格考核,确保创优支部达80,达标支部达100。

(五)、开展“廉政建设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学习党风党纪的有关知识。加强法制意识,进一步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加大监督考核力度。矿纪委将对各单位“一把手”的工作、生活作风、科(队)务的公开情况,采取发放满意度测评表、召开谈心会、设立举报电话等形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全部归入个人廉政档案。三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在逐步规范纪检信访工作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举报信件的查处落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杜绝越极上访和党员干部违纪现象的发生。

(六)、开展“文明校园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各校(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特点,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创新超越,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责任考核,注重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相结合,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树名师,创名校,努力构造文明整洁、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科学管理、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促进各校(园)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师德师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力争跨入省级文明校园行列。

(七)、开展“文明窗口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优质服务的“文明窗口”竞赛活动中,竞赛办要始终坚持服务意识强、服务范围广、服务功能多、服务质量好的原则,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和“文明窗口工程”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职工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和窗口特色的创新,逐步提升“文明窗口”服务质效。二是做好评比工作。要逐月抓典型,评好事,树先进,把事迹突出、群众公认者优先推荐为矿劳模标兵。通过竞赛,使职工群众对文明窗口满意率达95以上,切实调动和激发职工爱岗敬业、钻研业务、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继续开展创建“文明硐室、文明巷道、文明工作面”活动。各生产队组和专业科室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优势,把文明创建和质量标准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意识,明确目标,突出抓好质量标准化源头达标和动态达标两个重点,完善考核机制,创新管理,严格落实,实施亮点工程,以此树立我们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保证企业安全高效生产。

(八)、开展“文明楼区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投入,做好五大达标小区的硬件建设工作,二是加强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全面渗透居民安全健康理念,达到“人人享有健康,家家远离伤害”的目的。三是在全矿各小区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文明单元、文明户、文明居民”竞赛,开展居民公德意识、诚信和团结互助意识教育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着力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促使居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意识的逐步形成。四是在社区建设和国际安全社区建设中,本着“治区”、“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管理,及时总结、宣传报道创建活动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以点带面,努力创造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安定详和的治安环境和功能齐全的服务环境,顺利通过国际安全社区的验收,高标准创建和谐社区。

(九)、开展“科技挖潜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充实技术创新能力,寻求更宽领域的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骨干作用,对制约我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大难题,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小改小革活动。

(十)、开展“矿区平安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要从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入手,加强矿区治安防范和管理,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不断提高矿区的整体防范水平。要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加强公安保卫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的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观念,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实现矿区的长治久安,为矿井战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落实公司提出“7654321,方方面面争第一”工作思路,全面建设“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的关键时期,是我矿战略发展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XX矿一定要在公司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优势,创新机制、强化落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努力建成全国文明单位而努力奋斗!

《煤矿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来源于,欢迎阅读煤矿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第2篇:文章标题:*区十一五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规划

为全面加快我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建设步伐,做好今后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就业工作,为促进**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根据区“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制定的我区“十一五”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规划:

一、社会保障工作规划

1、总体思

以养老保险扩面为契机,以社区排查为基础,以行政执法为手段,以百分之百参加保养老保险的目的,以使所有职工都能享受到养老保险为落脚点,实现我区划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百分之百,保费收缴率达到百分之百。

2、规划框架

通过扩面,实现养老保险向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及个体经营组织的延伸,实现参保率达到百分之百、保费收缴率达到百分之百、退休费社会化发放率达保持百分之百、退休费足额发放率达到百分之百。

3、责任分工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协调全区各部门的养老保险工作;地税分局是企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责任主体,确保符合参保条件企业全部参加养老保险;乡镇街是个体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社保**分中心负责养老保险申报登记、做实个人帐户及退休费拨付;财政局负责社保基金管理工作。

审计局、建管局、人事局、区工会等部门要与保费征收部门形成长期联动机制,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区内企业参保率实现百分之百。

4、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区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顺利展开,区成立以区长为组长、主管区为副组长、劳动和社会保险局、财政局、人事局、地税分局、工商分局和养老保险分中心为成员单位的区养老保险扩面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养老保险工作。

二、就业工作规划

1、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我区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加快东陵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2、基本原则

⑴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共同推动的就业工作的新机制

⑵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

⑶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抓住就业工作的难点,重点解决4050人员和特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实施分类指导,突破难点,促进4050人员和特困群体的就业。

⑷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区、乡镇街、社区统一协调的就业服务网络和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工作目标

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多渠道扩大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保持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新增和开发就业岗位**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含劳务输出)**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下。

4、主要措施

(1)明确责任,强化就业。

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建立就业工作责任制,把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政策、改善就业服务、加大资金投入作为重要职责,全面做好劳动力就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2)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十一五”期间,随着全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规模加快,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城镇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

随着我区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要充分发挥我区在区域特色产业,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为扩大就业规模拓展更大的空间,为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的吸纳能力。

通过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落实资金,保障就业。

实施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政府要加大各项就业资金的投入,建立再就业基金,为促进就业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二是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协调落实,充分发挥就业扶持政策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加强管理,

第3篇:文章标题:*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和谐我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促进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劳动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现根

据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现状,编制**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第一部分“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http:///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促发展、保稳定、维权益为中心任务,立足当前保稳定,着眼长远建制度,突出重点,稳步实施,协调推进,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就业促进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劳动保障维权服务体系,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十五”以来,面对居高不下的就业压力,我市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方面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推进劳动者市场化就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帮扶,鼓励扶持引导他们实现再就业。5年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3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内,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1、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十五”以来,**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国有集体企业以及由此改制企业在稳定就业总量的基础上,吸纳劳动力能力有所增强;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式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特点。

2、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市及4个区县政府主办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改造扩建和新建,新增民办职业介绍机构41处,全市110个街道(乡镇)全部建起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增设了职业介绍机构,城区大部分社区建立了劳动力市场。每年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工种扩大到200多个,成为市场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市区县及部分街道(乡镇)职业介绍机构安装使用统一软件,并实现了部分联网;各级共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了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办理就业手续以及代存档案、代缴保险等一条龙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功能明显增强。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招用职工,劳动者通过市场求职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每年实现就业再就业人员中,80以上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市场就业率显著提高。

3、建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政策法规和管理服务三个体系,再就业优惠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2002至2005年间,通过落实减免税和发放四项补贴等政策,有6.5万人次凭《再就业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有148户各类服务或商贸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3300人。通过为2900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2030万元,带动6500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该做法被全省推广。同时,对一些大龄下岗失业人员,采取了腾岗安置的办法,200

3、2004两年间,机关事业单位腾岗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00余人,其中“4050”人员210人。

4、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按照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要求,取消了农民工进城务工证卡管理等限制性规定,及时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就业指导服务等,实施了针对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开展了针对农民工专项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组织实施了“西输东接”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加快,200

4、2005两年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3万人。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搭就,社会保险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1、五险齐全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2000年10月《**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办法》(市政府12号令)的贯彻实施,标志着我市工伤保险制度开始建立,2003年4月市政府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贯彻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的通知》(*政发[2003]181号),实现了我市工伤保险制度与国家法令的衔接统一;2001年开始建立新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原来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三段通道”模式改为“版块式”,并在各类企业中全面推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3年市政府出台政策,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首次将乡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并对外来务工人员养老

保险关系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2004年市政府下文,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出四项政策调整,重点是制定了个体劳动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扩大了政策覆盖范围。贯彻实施《**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市政府45号令),2005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至此,我市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初

步建立。

2、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的同时,狠抓了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企业养老保险落实了配套联动机制,5年新增参保职工15.2万人。失业保险由原来的仅限于企业参保,扩大到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除外),参保职工总数达41.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5年新增参保职工60万人,工伤、生育保险从无到有,参保职工已分别达42万人和31万人。此外,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11.6万人,参保率一直保持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3.4万人。在社保基金征缴上,采取了宣传、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特别是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稽核工作,有效预防了瞒报、漏报行为,5年来,五项保险累计征缴保险费63.78亿元,养老、医疗保险费征缴率保持在95以上,失业、工伤保险费征缴率达90以上。此外,加强了社保基金的监督检查,确定了基金的安全运行。

3、继续巩固了“两个确保”,各项保险费做到了按时足额支付。对照1998年实施“两个确保”的要求,“十五”以来继续巩固成果,并对部分困难企业职工也进行了保障,5年累计为下岗职工和困难企业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45431万元;为全市1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足额支付养老金46.2亿元。同时,5年累计为11.5万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50445万元,对领完失业保险金后仍未实现再就业且生活困难的部分人员,通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给予了救助。5年累计支付医疗保险费10.658亿元,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20.7亿元,为符合领取条件的农村参保人员支付养老金2210万元。

4、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服务。自1997年以来,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养老金,连续8年保持社会化发放率100。2003年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办发[2003]36号)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办发[2004]1号),建立完善了街道(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全面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并在全省首创了社区管理“星”级服务示范点制度。截止2005年底,全市17.7万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9.1%,纳入社区管理人员15.2万人,社区管理率达85.4%。

5、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启动。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了省、市、区县三级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医疗保险建成了经办机构与各医疗保险定点单位之间的局域网,其它保险也实现了内部网络化办公。2003年以来,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建设“金保工程”的要求,建立了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建立并启用了视频会议系统,组建了“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核心平台二版”和“劳动99三版“在全市各级社保机构的统一应用。市及各区县全部实现了五项社会保险费“一票征缴”。

(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所突破。“十五”期间,各级开始重视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训、考核、鉴定相配套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技能人才队伍有所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有所突破,技能人才待遇得到初步落实,其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明显增强。

1、技工教育走出低谷,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十五”以来,技工教育逐步走出低谷,教育规模稳中有升,教育层次提高,招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良好。2001年组建了**市高级技工学校,2003年被批准为**市技术学院,使驻**市内的高级技工学校达3所。5年间,全市技工学校累计招生30260人,其中高级班招生达到7612人;技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23364人,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截止2005年全市有12所技工学校面向社会正常招生,在校生达到17000余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有了较大发展,全市经批准建立的民办职业学校32个,5年累计培训学员24380人。

2、在职教育总量稳定。5年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职工培训35万人次,其中有69987万余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共为鉴定合格的56073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颁发初级职业资格证书26778份,中级证书20363份,高级证书6626份,技师高级技师2308万份。

3、再就业培训力度加大,培训后再就业率有所提高。5年累计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5.3万人,培训后再就业保持在60以上。

4、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所突破。2003年底国家、省、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制定实施了“三年三千”新技师培养计划,已先后组织了6批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金蓝领”培训工程,培养年轻技师600人。制定了技能人才岗位补贴标准,建立了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已评选出“**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29名,享受每月100-200元的政府津贴;评选出“技术能手”180名,给予了一次奖励。2005年开始实施“首席技师”的评选。200

4、2005年两年间,全市新增技师1800余人,高技能人才溃乏的现象有所改善。

(四)劳动保障维权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十五”期间,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为基础,进一步发挥了劳动保障监察、争议处理、信访三位一体劳动关系协调职能,着力解决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有效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利益,保持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1、劳动合同签订面扩大。到2005年底,全市有2827户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共有75.2万名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大力推行了集体合同制度,有652户企业与职工签订了集体合同,涉及职工31.2万人。先后制定了《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审核办法》等6个合同管理文件,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2、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工作成效明显。建立了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加强了对企业欠费问题的监控。通过督促企业补发、财政转移支付为部分流通企业职工补发、劳动保障执法追讨等措施,5年累计补发企业拖欠职工工资8823万元,基本解决了历史拖欠问题。建立并落实了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初步形成,2005年全市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1.5545万元,比2001年增长了6741元。在全市265家企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试点,并将这项制度扩大到所有企业。

3、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大。2003年市劳动保障监察处成立,各区县也相继组建了专职劳动保障监察队伍,执法力度增强。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劳动保障年检不断扩大了年检范围和内容,2005年对6659户次用人单位进行了年检,涉及职工64.3万人次。提高了举报专查的处理时效,5年累计受理举报投诉案件5495件,时效内结案率保持在95以上。扩大了主动检查的范围和数量,以劳动保障年检为基础,针对发现的问题跟踪检查督促;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集中执法检查,较好地纠正了劳动力市场秩序混乱、严重侵害童工的利益、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等违法现象。

4、依法及时处理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实行了举证责任制度、证据财产保全制度、部分裁决先予执行制度,强化了立案调解工作,全面实行了合议庭制度,成立了“**市女职工劳动权益仲裁庭”等,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5年来,全市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784件,涉及劳动者20484人,通过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9525万元,为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2147万元。

5、妥善处理了大量信访案件,规范了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程序。5年累计处理各类来信来访案件22428件;处理劳动保障行政复议应诉案件285件,依法纠正了各类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促进了和谐**建设。

第二部分“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有利条件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明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把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2、我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是拉动就业的积极力量,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确定要构建“中心突出的现代组群式”的城市框架,做强做大三大比较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培植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物流业,基本确立在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和半岛城市群特色鲜明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地位,将使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将保持12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将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工作的社会地位,同时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

4、全社会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观念发生变化,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初步形成,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保障意识不断提高。

这些有利条件,为“十一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

面临的新挑战:

1、城乡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将在“十一五”期间达到高峰,“十一五”期间,全市预计城乡需要就业人员总量为70万人,其中城镇需要就业4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25万人,城乡就业压力突出。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也非常突出,一方面普通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技能劳动者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就业难、招工难”并存,部分缺乏职业技能的长期失业和中龄失业人员难以就业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职业技能水平相对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方面的新型技能人才数量少。

3、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进一步加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来自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老年人口增加,必然给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直接带来巨大压力,加之部分困难企业欠费严重、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需资金,基金支付和筹集压力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间如果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需基金38亿元,养老基金缺口达32亿元。养老金计发办法需进一步完善,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日益拉大。医疗保险制度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个人负担过重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难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起步较晚,覆盖面不广,保障水平较低,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互济功能没有充分体现,资金来源单一,多元化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4、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化,协调劳动关系的难度增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越来越明晰化,双方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化,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将更加占据主导地位。就业形式多样化、复杂化,灵活就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劳动力流动频繁加快,劳动关系将更趋复杂、多变。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一体化,一些西方国家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与我国现行的依靠行政手段来调整劳动关系的方式将产生冲突,这为劳动关系调整带来新的挑战。另外,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的矛盾仍较突出,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依然存在,劳动争议继续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仍面临人员少,维权任务重的压力,劳动保障领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部分“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重要转型期,也是劳动保障事业制度完善、机制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对企业工资的宏观管理,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制度规范化、资金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以及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省率先崛起提供支持和保障。

根据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现状,结合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出如下任务目标。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打破城乡界限,面向城乡劳动者改革就业失业统计制度;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基本建立起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同时,畅通劳动者输入输出渠道和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职业变换的渠道,基本建立起劳动者自主流动就业机制。

2、优化劳动力市场布局结构,实现综合性市场与专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居委会四级联网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市场就业服务功能,市场就业率达90%以上。

3、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十一五”期间实现城镇就业45万人以上,力争每年实现就业人数大于新增需就业人数,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4、继续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帮扶,到2008年底,基本解决再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社会保险立法,制定《**市社会保险条例》或是《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等2-3个单行条例,提高立法层次,推进依法行政。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到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1万人,占城镇职工总数的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0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50以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8万人、52万人和40万人。

3、到2010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7万人,较2005年翻一番,占全市应参保人数80以上,基金积累达到9亿元,较2005年翻两番,建立起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突破口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费依法征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资金来源,研究基金保值增值办法,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按时足额发放;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同时,通过建立养老、医疗补充保险和其它保险,提高保障水平。

5、各项社会保险费全面实现社会化发放,退休、失业及定期领取工伤保险待遇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

6、全面实施“金保工程”,与劳动力市场网络同步建立起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联网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为劳动者失业登记、就业指导、参保缴费、享受待遇等提供一体化服务。

(三)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1、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未来5年培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3.5万人。

2、适度扩大技工学校招生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十一五”期间,计划招收新生3万人,其中高级班招生6000人以上。

3、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范围和鉴定数量,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十一五”期间,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职工培训40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10万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8万份。

(四)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1、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大力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分配方式。

2、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以工资增长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税收监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收入分配宏观管理机制。“十一五”期间在职职工工资水平增长在8%以上。

3、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工资分配的监督检查,有效预防和解决拖欠发放工资的行为。

(五)规范和理顺劳动关系

1、继续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基本覆盖城镇各类企业。

2、加强基层劳动争议预防体系建设。在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全面建立调解组织;在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和大部分社区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在三分之一以上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立劳动争议仲裁派出机构。

3、全面实施劳动保障一体执法,扩大主动检查的范围和数量。

4、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基本做到对各类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情况实行动态监管。

5、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进程,到2010年,市及区县建立劳动仲裁院。

6、提高监察、仲裁案件的时效内结案率,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90%以上,劳动争议时效内案件结案率95%以上。

第四部分政策措施

一、积极促进就业

(一)促进就业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将就业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继续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功能和行政推动作用。围绕我市重点发展三大比较优势产业、四大传统产业以及培植大企业大集团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社会需求量大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宽社区就业渠道。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投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其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积极推动劳动者自主创业。通过搭建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创业项目征集制度,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以及跟踪服务,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使培训促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倍增计划,成为推动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非全日制、小时工等就业形式,促进更多的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3、建立经济建设项目与促进就业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将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转化为就业岗位。

(二)加大就业投入,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体就业问题。

1、建立稳定的促进就业资金增长机制,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全面贯彻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实施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社会保险和自谋职业补贴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个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职业介绍补贴和再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形成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和培训成果的机制。

2、继续实施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适合就业困难群体特点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和过渡性就业岗位,实行托底安置,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

(三)加强失业监控。

1、加强重点指导和监测,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规模性裁员,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避免大量推向社会。

2、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全市性或区域性劳动力状况抽样调查,合理确定失业预警线,及时发布失业预警信息,制定失业治理预案,建立起“防”、“治”结合,长效与应急相结合的失业调控机制。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统筹城乡就业。

1、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对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实行分类动态管理服务,对失地农民给予重点帮扶,逐步建立起适应城乡统筹就业的资源管理、就业登记和保障维权相统一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坚持就业政策向农村和农民延伸,使城乡劳动力享受统一的就业政策,特别要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3、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村劳动力7.5万人以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城乡之间自由、正常的流动就业创造条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消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后顾之忧。

(五)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围绕人本服务,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扩大市场数量,强化市场就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市场,实现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的有机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加强职业中介管理,提高职业介绍机构诚信服务意识。

二、加强职业能力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

(一)大力推进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

1、调整技工学校教育布局结构。针对市属以下技工学校提出总体改革方案,对部分已没有在校生,连续3年以上没有招生的技工学校予以撤消;对部分企业办学实行转制,改为所在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用于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对正常招生的技工学校,增加其劳动预备制,再就业培训,承担职业技能鉴定等复合功能,真正建成一批集体培训、鉴定、考核等多功能的综合培训基地。

2、提高层次,进一步推进培养方式改革。依托**市技术学院、**市交通技工学校、**省水利技术学院、**矿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实习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和培训质量。力争把**市交通技校改建为淄博交通技术学院。指导技工学校创新办学体制,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尽快实现多元化办学。招生来源上,在稳定目前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重点的基础上,逐步向招收培养各类院校毕(结)业生和在职职工转移,面向各类愿意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在学制上,要针对不同的生源,不同的专业,制定灵活的培养方式,做到高中低多层次、长中短相结合。

(二)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落实责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贯彻落实。

2、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层层建立“首席技师”选拔表彰制度。组织指导各级、各单位尽快建立选拔表彰技能人才的制度,规范和完善各级各类评选奖励制度,进一步落实技能人才的各项待遇。

3、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一是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高级技工教育为依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二是加快培养体制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大力实施“**市三年三千新技师培养计划”确保新技师培养逐年增加;继续推进“金蓝领”培训,不断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高层次。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普遍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普遍开展岗位培训,建立和完善“名师带徒”制度,企业一线职工每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人数不少于20%。同时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加强监督和考核。四是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每年拨出一定经费用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确保职工教育经费的60%用于一线职工培训。

4、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一是研究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工作和质量管理,逐步统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形成制度,通过竞赛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三是认真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到“十五”末,凡是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

(三)宽领域免费开展培训,为劳动者送技能。

继续开展技能扶贫活动,为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为目的,认真落实《**市技能扶贫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范围与资助对象。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择业技能,将一定数量的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1、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非公有制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强化征收管理,实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的应保尽保。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进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确保做实基金保值增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国家政策,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拓宽社会化管理服务内容,建立退休人员活动经费拨付机制,通过市、区、街、居四级网络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的动态管理。

2、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水平适当、体系健全、管理科学、服务规范、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研究制定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城镇职工未就业直系亲属、职工子女、学生等人员医疗保险办法,逐步将区县医疗保险、**石化、**等大型企业医疗保险过渡到市级统筹,到2010年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市全体城市居民且全市政策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同时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进行适当提高,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大额救助医疗救助基金的报销比例等进行适当调整,使参保人医疗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完善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实施网络化管理,制定定点机构服务管理标准,加强定点机构社会化监管建设,完善定点机构信用等级制度,建立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改进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建立起单病种结算、总额预算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结算办法;加强医疗费用支出的监督和约束,控制参保人自费项目使用量,逐步减轻个人负担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与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的路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将门诊大病、家庭病床纳入社区医疗机构管理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预防、治疗、康复等一体化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并在全市推开。

3、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全市统筹。加大失业保险费征缴力度,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增强基金承受能力。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将失业保险基金更大范围地用于促进再就业和培训工作需要。

4、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伤赔偿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工作。促进工伤和职业病预防的科学研究工作,采取积极的工伤预防措施和工伤保险费率的浮动办法,遏制工伤事故。完善协议医院和三个目录管理,制定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和住院服务标准,完善工伤医疗费结算办法,建立费用控制的长效机制。利用工伤医疗管理网络进行工伤医疗费的网上审核、结算并建立动态监控和处理机制。逐步将所有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实现对工伤人员和职业病患者的社会化管理。

5、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完善生育保险政策,加强生育待遇审核管理,杜绝骗取生育保险基金的行为。提高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水平。

6、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十一五”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00万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达到100。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储备金制度,形成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研究制定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险之间的转移和衔接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各类参保群体之间和地区之间保险关系的有效贯通,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职业转换。

(二)建立稳定规范的基金筹措长效机制。强化征收管理,实现依法征收,做到应收尽收;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基金补充渠道,探索建立基金保值增值机制;制定以有效资产抵押、抵顶社保基金的工作规范,最大限度盘活抵顶资产,增加基金收益。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三)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制度。构建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社保经办机构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运营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督,加强监管,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运营。

四、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一)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

1、全面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坚持落实“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构筑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体系。健全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将劳动关系建立和调整纳入合同管理轨道。推动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终止行为;在各类企业普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规范协商程序和办法,加大职工民主参与的力度,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

2、成立市和区县劳动仲裁院,切实增强劳动争议仲裁处理能力;逐步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员的职业化、专业水平。

3、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三方机制在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突出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改制、破产和结构调整企业劳动关系调整政策。

(二)全面加强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

1、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健全企业调解、区域性调解、社会性调解、劳动保障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五位一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争议处理调解工作体系,健全调解职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形式的需要,探索建立市及区县劳动仲裁院,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进程,并依托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预测机制,做好劳动仲裁预测工作,把握劳动争议的发展规律,将“事后办案”转为“事前预防”,加强对劳动争议隐患的排查和处理。

2、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打造“阳光仲裁”品牌。完善案件合议制度、仲裁员管理、案件通报、案例评析、工作考评、内部监督纠错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改进办案方式,规范程序,实行庭前调解和预备庭制度,提高办案效率。

(三)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1、继续推进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发挥工资指导线和人工成本信息对企业工资增长的引导作用,发挥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对企业确定不同岗位、职位工资水平的指导作用,使劳动者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格相适应;加强对技术工种价位的调查发布工作,逐步建立技术工种最低工资标准制度。

2、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增强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积极推动企业与职工代表建立集体协商机制,通过企业、职工双方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工资调整,发挥企业工会、职工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3、健全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强对企业执行最低工资等工资分配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保证职工的合法报酬权益。适时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以最低工资标准、工时和休息休假等基本劳动标准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完善劳动标准管理体系,加强对企业执行劳动标准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1、加强劳动保障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区县监察机构,探索监察工作向街道、乡镇延伸的做法,并积极做好推广工作。通过2-3年的努力,形成比较健全的监察组织网络。充实监察执法力量,加快“三支”队伍建设。现有专职监察人员达不到规定比例要求的,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从劳动保障系统内部聘请兼职监察员,共同参与专项或综合检查活动,充分发挥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兼职监督员”和“协管员”的作用。

2、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维权机制。建立劳动保障维权预警机制,按照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情况将企业分为A、B、C三类,对C类企业保险费缴纳等直接关系劳动者权益的事项建立随时问讯、定期检查制度,对可能发生的侵权案件做到提前预防、及早介入。建立工资监控机制,设立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情况管理台帐,对有欠薪可能或苗头的单位进行重点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欠薪先行垫付制度。健全维权应急机制,对发生人数较多、范围较大或者影响恶劣的集体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开辟快速通道,实行现场立案、现场调查、现场处理。加强与公安、工商、建设、法院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继续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单位聘请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健全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有关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联动维权机制。

3、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制度。规范劳动监察员自由裁量权,保证执法的合法、公正;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明确办案监察员的责权,设立执法监督台,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继续推行和完善调查案件、立案处理、处理通知书送达分离的制度,落实错案追究制度,预防错案的发生。

4、加大对恶意侵权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突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重点,对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无故拖欠或克扣职工劳动报酬、超时强迫加班、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五)劳动保障信访工作

以贯彻实施国务院新《信访条例》为契机,以推进劳动保障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为基本途径,全面加强劳动保障信访工作制度建设。遵循标本兼治、预防和化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信访长效稳定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第五部分保障机制

一、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

力争出台2-3个有关养老保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多方论证机制,维护法制统一和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对现行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定期评估和清理制度。完善执法评议考核、执法责任制、执法案件评查制度等执法监督制度。创新执法机制,理顺执法主体,优化执法流程,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意识。

二、优化劳动保障系统机构设置,加强劳动保障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一)积极构建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建立职责明确、上下贯通、关系顺畅、运作协调的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增强发展的后劲。加强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法律意识、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服务观念。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建设和谐机关活动,倡导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生命力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健全各级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向社会开放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信息分析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市区街居四级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到2010年,在城镇街道、社区和农村的乡镇普遍健全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应与其承担的工作职责相适应;完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制度,实现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三)加强局属事业单位管理,理顺退休职工活动中心隶属关系;界定行政职能,搞好(铁路技校)基本建设。

1、规范局属单位办公地点,未来2年内将部分局属单位办公地点集中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办公,统一管理。以弥补活动中心经费不足和局属单位单独租赁办公地点浪费经费。

2、理顺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在职事业单位人员和(劳动大厦)服务人员关系,明确在职事业单位人员行政管理职能。未来5年内为确保基金安全,使基金保值增值,开发利用院东、院西已征用地解决大楼维修资金不足问题。

3。加强(铁路技校)内部机构调整、设置和人员管理,确保技校履行所担负的专业技术培训职责,同时,不断拓展其他专业的培训,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三、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网络为依托,进一步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建立便捷、高效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和强大的基金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在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信息网络覆盖面,逐步向社区和乡镇延伸,形成“市—区—街—社区”四级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

(一)加快劳动保障宏观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保障工作预测和研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劳动力就业状况、医疗保险预警机制等数学模型,为科学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提供支持。

(二)加强劳动保障各业务经办环节的适时网上监控、监督,全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联网率达到99%,医疗费用结算基本实行网络化;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劳动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三)实现对劳动保障业务全过程信息网络化管理。在社会保险、就业再就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将农村养老保险等业务纳入全市统一的网络系统,完成整个劳动保障业务的信息共享、协同管理和无缝连接。

(四)完善以劳动保障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通过完善劳动保障网、呼叫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对象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信息查询和网上业务经办等社会化服务。

《*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来源于,欢迎阅读*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第4篇:文章标题:重点项目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及十一五期间总体安排

**市02-05期间重点项目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及“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总体安排

第一部分:02-05期间重点项目计划实施情况

这一期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时期。这一时期,我市紧紧抓住我国“入世”后的各种战略机遇,

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重点项目建设统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05期间,全市累计新开工重点项目178项,有77个项目完工,完成投资27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6,年均增长53.3。

——累计新开工农林水牧类重点项目18项,完成投资10.2亿元。建成了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施了陈家院、正面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续建和改造了大功、韩董庄、石头庄、人民胜利渠等大型灌区。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9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310万吨;新增粮食仓储能力4亿公斤;新增粮食加工能力100万吨,达到200万吨;新增农机总动力150万千瓦,达到610万千瓦。

——累计新开工工业类重点项目85项,完成投资90.8亿元。平原水泥公司5000吨水泥熟料、天瑞水泥公司5000吨水泥熟料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新型干法水泥820万吨;金龙集团1.5万吨外翅片传热铜管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精密铜管3万吨,达到10万吨;新亚集团10万吨优质印刷纸、龙泉集团5万吨印刷纸等项目建成投产,纸品产量达到100万吨;白鹭集团2万吨长丝及短丝系统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化纤3万吨,达到10万吨。

——累计新开工能源类重点项目11项,完成投资71.8亿元。豫新2×30万千瓦热电联产、豫新2×13.5万千瓦火电、孟电5.5万千瓦机组、宝泉4×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宝山电厂2×60万千瓦火电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0万千瓦,比“九五”增长70;建成吴村煤矿程村矿井,原煤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比“九五”末翻一番。

——累计新开工交通类重点项目39项,完成投资91亿元。京港澳高速公路**至郑州段、原阳至新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公里,达到147公里;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段(含黄河大桥)、济源至东明高速公路**段相继开工,高速公路在建里程179公里;建设了城市快速路等一批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三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干线公路—县级公路—乡级公路三级交通路网基本形成。交通“瓶颈”和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

——累计新开工社会事业类重点项目18项,完成投资9.8亿元。河师大、**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平原大学、**师专、河南机电专科等高校新校区和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实验楼、中心医院外科大楼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河南师大附中教学楼、河南机电专科综合教学楼、**市广播电视中心二期工程、新华医院病房楼、**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病房楼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累计新开工城市基础设施类重点项目18项,完成投资8.5亿元。**市第五水厂、**市骆驼湾污水处理厂、**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期、辉县市第二水厂、封丘县第二水厂等项目相继完工,**市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市新城区供水管网工程以及其它县(市)污水处理厂相继开工建设。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3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5和100。

——累计新开工商贸房产及其它类重点项目21项,完成投资13.7亿元。无氧铜厂金龙花园、河南利华实业丽水华庭、通信公司住宅楼及开发区市话分局、河南省女子监狱狱政设施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市邮政大楼、**联通公司综合办公楼、河南省豫北监狱搬迁等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第二部分:“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抓好相关行业、相关领域的大型骨干项目建设尤为重要。

根据我市资源和行业发展优势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十一五”期间计划安排新开工重点建设项目2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大型项目40个左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50,超过全市“十五”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4.8。

“十一五”期间,各级各部门要重点围绕**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继续并坚定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新晋高

速**段、南水北调工程**段、石武客运专线**段及配套设施、黄河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宝泉蓄能电站二期、宝山电厂二期、赵固煤田循环经济工业园、桥北科技城、榆东工业园、赵固煤田二矿等25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同时,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重点建设项目的浓厚氛围,确保济东高速**段、大广高速**段(已于2006年

11月25日竣工)、宝山一期2x60万千瓦发电机组、宝泉一期4x3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等200个重点建设项目按计划工期顺利完工并投入运行。

《重点项目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及十一五期间总体安排》来源于,欢迎阅读重点项目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及十一五期间总体安排。

第5篇:文章标题: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劳动保障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劳动保障队伍的良好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省文明建设管理条例》,结合工作实际,制定2006年至2010年我省劳动保障系统“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

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这个中心,加强机关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加强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推动我省劳动保障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至2007年,厅机关及部分厅属单位在保持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的基础上,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各省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找文章到好范文-/-一站在手,写作无忧!]40成为省级文明单位。第二阶段,从2008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广泛开展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行业活动,厅直属单位和省辖市机构60达到省级文明单位,全系统各级文明单位达到90以上。

三、主要任务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在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形成集中统

一、团结协作、民主决策、开拓创新、勤政廉政的良好局面。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以学习落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切实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四职教育”,不断强化政风行风建设,努力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劳动保障业务建设。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中,大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形势、任务、岗位的需要,努力完成“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事业目标任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新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50万人;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个,培养高技能人才20万人,紧缺技能人才3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0万人次;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现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稳定,力争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7左右。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创建工作的开展,努力实现创建目标。在厅机关开展创建文明处室、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文明个人、文明楼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干部职工家属的文体生活,陶冶情操。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自觉参与当地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办公、生活环境建设。加大经费投资力度,改善办公、生活条件,达到环境整洁、和谐美观、整齐划

一、规范有序。扎实做好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基础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到单位内部无重大案件、重大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无法轮功等邪教活动。

四、主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教育计划,抓好宣传教育的组织实施,做到“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情况,扩大社会影响力。要利用省厅外网“精神文明建设专栏”、《精神文明创建简报》等有效载体,推广交流精神文明创建经验、做法、动态,形成浓厚氛围。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项制度,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有指导,活动有人抓,推动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把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系统摆上各级领导班子议事日程,坚持做到精神文明创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加大资金投入。筹措资金,建设一批必要的文体活动场所,做到开展活动有场地,组织活动有经费,学习培训有资料,监督考评有机制,努力使精神文明创建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坚持齐抓共管。系统内各级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要认真谋划,统筹安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肯定成绩,查找不足。广大干部职工要树立全局观念,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落实活动措施,确保精神

第6篇: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12月26日上午,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西宁开幕。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安排部署明年工作,审议《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主持会议并代表省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省委常委仁青加、穆东升、徐福顺、骆玉林、吉狄马加、多杰热旦、齐玉、王小青、苏宁出席会议。

强卫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玉树灾后重建任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四个坚持”和“四个发展”为方法路径,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惠民生,扑下身子抓重建,千方百计保稳定,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保持了“经济增长、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效益较好、民生改善、重建顺利、团结和谐”的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更为可喜的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不甘人后、自我加压、求新思变,焕发出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的高昂斗志,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深入人心,大美青海的影响日益广泛,奋力赶超的步伐更加坚定。

强卫从六个方面报告了省委常委会一年来所作的主要工作:一是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贯彻推动发展的主题主线;二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各族人民幸福指数;三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开启文化名省建设;四是大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是科学推进灾后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六是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强卫指出,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四个发展”贯穿于“十二五”规划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谋划制定发展新蓝图,现在,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又好又快地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已成为全省工作的鲜明导向和强大动力,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坚持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改善经济运行综合调控,有效调控物价。更大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园区经济,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强卫强调,常委会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欠发达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有力促进群众增收、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新提高。着力增加群众收入,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重点,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补助等六大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突出加大社会就业,制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逐级签订就业目标责任书,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得到强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低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个全覆盖水平,其中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率先在全国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全省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基本形成,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亮点、新模式。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增长机制,“两基”攻坚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

强卫指出,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为“十二五”时期开好局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启动文化名省建设,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活力强劲、品牌效益突出、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名省。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想道德建设显著加强,舆论引导和对外宣传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全面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着眼于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确定了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8项任务。

强卫指出,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全面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努力构建符合中央精神、具有青海特点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总体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努力探索和实践以群众工作、矛盾纠纷化解和宗教寺院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推行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问责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保持了青海藏区大局稳定。启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调研更加深入,方针政策更加完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成效更加明显。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建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高,生命和健康安全得到保障,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

强卫强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在国务院玉树重建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全国人民无私援建,全省上下特别是灾区干部群众和援建单位共同努力,灾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为实现三年重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科学重建的工作指导,深化对特殊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重建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把握,突出科学重建、依法重建、高效重建、和谐重建。突出抓好重点环节,规范项目设计,严格项目监督管理,控制建设成本,注重绿色重建,注重形成援建工作合力。与此同时,妥善解决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问题,提前部署决战明年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步推进重建精神家园,涌现出了一大批援建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

强卫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常委会集中学习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召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安排部署学习贯彻活动,要求全省上下深刻把握讲话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更加主动地为人民服务,更加坚定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加全面地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以自信开放创新的崭新姿态,投身于新青海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具体工作中:精心做好州县乡三级换届,整个换届呈现出候选人当选率高、当选人得票率高,班子结构好、换届风气好,组织满意、干部满意、群众满意的“两高两好三满意”特点。大力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重点推进思想理论武装、发扬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加快人才强省战略、夯实基层基础、弘扬优良作风、加强反腐倡廉等八项工作。重视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力度,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用创先争优活动统揽基层党建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突出抓好领导机关的作风建设,专题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教育引导各级机关和党员干部,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组织开展党员干部走基层、转作风、解难题活动。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巩固和发展了务实团结、真抓实干的工作局面。

强卫最后强调,一年来,常委会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对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编制藏区发展规划,着力推动对口援青工作,努力推动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结合省情实际,大胆创新完善科学考评机制,把完善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衔接,组织开展州市地目标责任(绩效)考核现场观摩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省各地各部门推进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实现“四个发展”的内驱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全省上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竞相发展的势头更快、干劲更足。对于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常委会将认真研究,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工作。

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出席会议;不是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的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党组成员,省纪委常委,青海省出席党的十七大的代表,各州市地(含格尔木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省委各部委、省直各机关单位、各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高等院校、省管企业、中央驻青单位的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县委(区、市、行委)书记及实施“四个发展”年度绩效考核试点县县长列席会议。

上一篇:卫生保健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写作勤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