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读后感

2023-05-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沙之书读后感

《科学之书——影响人类历史的250项科学大发现》读后感

物理组迟鸿贞

在2007年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一些书籍,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英国的彼得•泰勒克编写的《科学之书——影响人类历史的250项科学大发现》。

《科学之书》是第一本配有丰富图片的科学故事书,精选了人类有史以来250项有代表性的最重要的科学事件,为人们认识宇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观点。它介绍了科学思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起源和世界的由来的认识以及对人类最终命运的影响。它通过优美的文字、广泛的信息和令人眩目的图片,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权威的写作加上完整的参考体例,记录了有史以来人类最辉煌的科学成就,内容覆盖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地质学、医学和数学等学科。从较为粗糙的零到费马的最后定理,从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观到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从细胞的发现到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科学之书》捕捉到科学的神奇和迷人之处,并分别阐述其来龙去脉,对读者了解世界和未知世界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其中的一篇文章“亚里士多德的遗产”。

记得上学的时候课本上有几处讲到亚里士多德都是讲他的错误观点:比如他主张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快,要使物体运动必须受力,不受力的物体最终会停下来等观点,而这些错误观点被后来的伽利略等科学家用实验的方法推翻,所以当时脑子里就有这样一种想法,觉得凡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而当时古代的人们竟然迷信了他3000多年,真是很傻,还是现在的人聪明,掌握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后来随着自己读的书越来越多,了解的也越来越多,发现自己当时的想法真是太可笑了!其实,亚里士多德是真正科学的奠基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解剖学、胚胎学和生理学,他给动物进行分类,提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在生物学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撰写了一些涉及数学、物理学和宇宙生成学的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的运动定律被人们广泛接受,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他还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为人类真是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宝贵的科学遗产!但他为什么会有那些现在的人们看起来似乎很低级的错误观点呢?并不是他笨或是我们现在的人聪明,而是他的大部分观点都是采用观察法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来的,很少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容易得

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所以我们现在学科学都要不断的进行实验探究,才能尽量的减少自己的错误。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并不能掩盖他的伟大贡献,任何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人类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2006年8月份的一份报道:一直被认为是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突然被认为应该降级,他并不能算是太阳系的行星!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术争论一直没有定论或有异议的等等,这些无一不说明了科学技术就是在不断的研究、讨论、修正中进步的。作为学习科学的我们也不能迷信某一种说法,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样我们也才能进步。

另外,我想,作为启蒙课本的教材,不应仅仅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还是应该交代一下他的伟大贡献,让学习科学的学生们不要再有像我原来那样的片面想法了!

最后,建议热爱科学的人们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科学之书——影响人类历史的250项科学大发现》。

第2篇:沙之聚美文摘抄

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唯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尽头。

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的深邃而俊俏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的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刚硬棱角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升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也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有几分羞涩,从春到冬,永远敞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鸣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沙峰之顶,更加仙山琼楼,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旅游服务,可以在山坡上迎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

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也许是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海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需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演变之途。想必是,当风参透沙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声声驼铃,在大漠上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第3篇:读《鸣沙之谜》有感

最近,我买了一套杨红樱科学系列童话书,里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关于沙漠、海洋、动物的科学知识,让我在阅读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这套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猫头鹰开宴会》里的关于鸣沙之谜的那篇文章。文章讲的是来到沙漠探奇的少年米奇发现了人们滑沙而使沙子发出了声音,他看到这一现象后非常奇怪,于是想一探究竟,他仔细的观察这些沙子想找出答案,最后他发现沙子表面的小孔洞正是关键所在。

读完了文章,我很佩服米奇和鸵鸟巴巴,他们能时时关注身边的现象,随时发问,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寻答案,这样的好学精神和勤奋不正是我要学习的吗?在他们艰辛而又浪漫的沙漠之旅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他们一直坚持努力着,把他们眼睛里看到的神秘美丽的沙漠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解开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

所以我也想成为像米奇那样的人,不惧艰辛,不怕困难,勤奋好学,做一个勇敢无畏的人。

第4篇:与元微之书原文翻译

《与元微之书》是唐代白居易的一封书信。作品是白居易在经历了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内心蓄积着的愤慨和忧伤、思想上的矛盾和牢骚,除了付之庐山山水,只能诉之笔墨,因而满怀真情,写出了这封深挚动人的书信。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与元微之书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问,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⑧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阔:宽广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方寸:指心绪

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扶助

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殚:尽,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流水周于舍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

C.自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2)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

(3)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参考答案

5.A(久远)

6.C(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A.如同,像;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副词,相当于“暂且”;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7.B(“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8.(1)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或意译为:何况我处在这样的心境中呢!)(3分。其中“尚”1分,“闻”1分,“仆”1分)

(2)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3分。每句1分)

(3)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3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乐天对您诉说:微之啊微之!见不到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收不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光,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如胶似漆般紧密相连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相聚,退后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白发满头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此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我收到您前年病重时写的一封短信,信上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一些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的情意,就是像这样的深厚啊!又看到您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油将尽,灯火将灭,映照得人影摇摇晃晃,在这样的夜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看着夜风吹着冷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是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大致谈谈我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至于家里的人,幸好都没有什么疾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有瘴气引发的疾病。湓江的鱼很肥美,江州的酒极醇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只要酌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食物,暂且还不用求助他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妙绝伦,天下无双,非常喜爱,留连忘返。于是在这里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千余竿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爬满墙垣,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草堂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前往,动不动一位就是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了。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逐件写信告知您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虑,此时突然产生。我被作诗的习惯牵动,写成了三韵六句诗:“回忆从前写好给你的书信的夜晚,是在天xx明时的金銮殿后。今夜写好书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堂拂晓的孤灯前。虽然身似笼中的鸟、栏里的猿,但都还未死,不知人世问你我相见是在何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首。

【简析】

这封信,是作者被贬江州过着“笼鸟槛猿”的生活时写的,因而流露的情绪比较消沉。不但一再发出“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人间相会是何年”的哀号;即使是报告平安,陈述“三泰”,也不过是一家人“得同寒暖饥饱”,“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庐山草堂“可以终老”而已!丝毫没有早年那种“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的“兼济天下”的精神!

但是,这封信表达的感情却十分真挚动人。在抒写别情、絮道家常时,语言淳朴自然,充满深情,使两人深挚的友谊跃然纸上。在描写草堂景物时,以写景如画之笔,细致入微地把草堂周围的景物真切地描摹出来了;而且情景交融,借助骈句,巧妙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还有,信中两首抒写彼此相念的赠诗,更使信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第5篇:与陈伯之书教学案

与陈伯之书教学案自读课学习目标:

1、理清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会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3、学会劝说的艺术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

江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古人有很多写江南的诗句,请举几例。 (举例: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②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③丘迟《与陈 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驾乱飞。”)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顿首:叩头。 2.足下:书信中对人的尊称。

3.赞帷幄(w?)之谋:赞,帮助。帷幄,军帐。运筹帷幄(成语) 4.僭(jiàn)盗:窃据。僭,超越本分。比较:谮言: 5.陴(pí):城上呈凹凸状的女墙,上有孔,可以窥外。比较:俾稗官野史裨将裨益 6.怆(chuàng)悢(liàng):悲伤。。7.蹶(júe)角:额角叩地。一蹶不振(成语)

8、滇(diān)池:今云南省昆明市南。嗔怪瞋视

二、写作背景

陈伯之,睢陵(今江苏省睢宁县)人,梁时为江州刺史。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起兵反梁,

兵败后投降北魏。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

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与陈伯之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一封政

治性书信。

三、分析文章:第一段:重点词语遭遇:遇到何其:多么而:顺承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第1段以陈伯之过去的明智显赫,对比今日的昏聩卑怯,斥责其忘恩负义,逃亡投敌。指出陈伯之在梁在魏遭际悬殊,渲染他往日的才智和事功,以激起他对当前环境的不满。作者首先讲了一些寒暄的话,然后借苏武赞李广的话,称颂陈伯之才干出众,英勇无双。又借陈涉的话褒扬陈伯之明于时势,志向高远,最后作今昔对比。第二段:重点词语去就:离开某地到另一地审诸己:反复考虑诸:之于至于:古今异义到——地步推:推心置腹所知:所了解(清楚的)迷涂:通途吞舟是漏:“是”提宾宁不哀哉:可悲第2段分三层。①客观地分析陈伯之当年去梁就魏的原因,指出他只是一时糊涂,上当受骗,所以情有可原。这就排除了陈伯之担心背梁犯有滔天之逆的疑虑。②概述梁主宽大为怀以诚待人。“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两个点化的句子,意切情真。又用朱鲔、张绣两个历史典故说明梁主胸怀大量,不计前嫌,让陈伯之开释曾降魏叛梁的顾虑。接着点明梁主也会像“往哲”那样宽恕迷途知返的人。③以一系列事实劝陈伯之三思。先言梁主宽厚,陈伯之叛梁后,其家承恩如旧,祖坟、房屋、家族无恙。后用两句情真意挚的话劝陈三思,以动真情。 第三段:

以慕容超之强凭借僭(谮):超越本分理至燋烂:名作状方当系颈蛮邸:当第3段言魏不足恃,破魏在即,希望陈伯之明察时局,及早归梁。①用对比手法,从心理上瓦

解对方的防线。写梁朝内部文武百官各有封赏,功名利禄还可传予后代子孙;而陈伯之却只能被人驱

使,境遇可悲。鼓励陈伯之及早弃暗投明,立功赎罪。②先用慕容超、姚泓两个典故衬写追随异族决

无好下场。然后强调“北虏”罪恶累累,势在必亡,其内部国君昏庸,自相残杀,将遭灭顶之灾。③

以“鱼游沸鼎”、“燕巢飞幕”两个典故设喻,形象地指出陈伯之处于危境之中,不速作抉择太糊涂

了。归梁则功名显赫,留魏则危机四伏。对比鲜明,利害昭彰,提醒对方不能不作趋利避害的抉择。 第四段

所以:的原因独:唯独,只 第4段以草长莺飞、鲜花遍野的江南美景发起故国之思,以廉颇、吴子的典故激其思乡之情。 以乡情动人情,以旧情唤新情,设身处地,语重心长,不怕陈伯之不动心。 第五段

吊(吊民伐罪):安慰聊布往怀:姑且君其详之:期望,还是

第5段宣示梁朝恩威,劝陈伯之早日归降。第一层用对照写法,指出当今梁主圣明,天下安乐,

四方朝贡,八方震慑;北魏虽野心勃勃,负隅顽抗,只是不自量力,苟延残喘。极力夸赞梁之声威,

以引起陈伯之的国家民族感情。第二层敦促陈伯之速归大梁,执迷不悟,将悔之莫及。 鉴赏文章(提示:从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文章什么地方打动陈伯之,使之率兵归降?) ? 以情动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对家里的牵挂之情朋友的担心之情本文围绕着“情”字作文章,让陈伯之感到丘迟处处是为他着想,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弃暗投明,摆脱困境。从内容上看(文章什么地方打动陈伯之,使之率兵归降?) ? 以利诱人 1.当今皇帝盛名,天下安乐,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来归顺,这是大势所趋。 2.当年开国即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 3.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 ? 以理服人v 1.讲明梁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的宽大国策。

2.援引“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历史事实,以此表明梁朝招降的诚心实意,解除陈伯之的后顾之忧。

3.向陈伯之讲明目前的形势:北魏统治者内部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如今天

第6篇:读书要读有益之书

——读培根《论学问》后

初三年级:庄雁

读书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读书的乐趣在于不断获取新知,不断感悟生活的真谛,不断体验生存的意义。

读书是获取各种信息的最主要手段,是适应社会的基本前提。当今社会,谁不会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都是不可理喻、不可原谅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论学问》一文中精辟的论述了读书、学问、快乐三者的关系。他的精辟论断:“知识就是力量”,不仅奠定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使他成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当之无愧的始祖。他认为,读书求学的用途在于娱乐、装饰、以及增长才干。娱乐主要指修身养性,装饰主要指善于辞令,增长才干主要指人们在处理各种事物中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培根的思想和论点是权威而深刻的,也是令人深思的——阅读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培根的这些思想和论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得到具体的验证。然而,从培根哲学意识的高度来探究读书的意义毕竟显得过大过宽,甚至空泛。笔者认为,读书重在深刻,因此我的理解是“好读书不如读好书”即读书应读有益的书。

事实上,并非识字者就会读书。读书必须有目的、有感悟、有教益。学者为探究真理而读书,作家为积累素材而读书,学生为获得成绩而读书,旅客为消磨时光而读书„„凡此种种,不乏目的性与实用性。不过,在当今知识腾飞的时代,我们对读书应有一番更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处在应试教育时代的老师和学生,更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如果能像大作家张贤亮一样做到博览群书,那当然可喜、可嘉,如果没有博览群书的能力,那就应该认真选择好书、益书来读,这是一条迅速获取有用知识的捷径。培根还强调,有的消遣类书籍只适宜快速观赏,有的书籍只需要读其中一部分,而有的书却要认真品读,要下一番咀嚼消化的功夫。

我们生活中不乏各类好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中国以及世界几代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影响了世界无数少年儿童的心智;瓦西列夫的《情爱论》启迪了多少痴男倩女的情愫;德莱顿的《学习的革命》掀起了全球学习意识的反思„„的确,好书能开启人类智慧之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一本好书就能受益终生。因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挚友,一个知己、一个知音。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这里的多读书也指的是读好书、读益书。有诗云:“交好友,丰富感情生活;喝好酒,丰富物质生活;娶好妻,丰富家庭生活;读好书,丰富精神生活。”对广大文化人来讲,精神生活远远高于物质生活。由于经济的拮据,读书人再不能丢去这片崇高的精神家园。与此相反,一本坏书就如一个损友,会使你误入歧途,萎靡颓废。时下,中学校园中充斥着一些低级的杂志书刊,有的同学还在津津乐道,什么《惊悚怖客》《死亡游戏》《爱上你不回去》《逆反又怎么样》等,这些书刊会使同学们变得浮躁、狂热、错乱、痴迷,沉溺,应该引起来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其实,读好书是一种享受,它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还能积淀情感;他不仅能深化知识,而且还能节约生命。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好好的去看看《史记》《世界名人大全》《我很重要》《拯救男孩》《拯救女孩》《活着》等书籍,他们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做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书不在多,深刻就行;价不在高,有用就行。读书使人进步,懒惰使人庸碌。读好书使人充实,读坏书使人空虚。诸位,请静下心来,去读几本有益的好书吧!

上一篇:民警演讲下一篇:学院述职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