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读后感(精选13篇)

人生读后感 篇1

路遥著作的《人生》的封面淡雅的水墨画却像一缕轻烟在脑海中萦绕,尤其是那“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虽未翻开正文,却已被前言中精辟的话语迷住,“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此时的我合上这本书,闭上眼睛,脑中遐想书中的画面。令我失望的是,它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并没有像:童话故事中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对啊,那又有谁知道公主与王子后来的生活又怎么样呢?但是《人生》是一部冲击人们心灵的著作。

在一场大雨来临时,高加林也失去了他作为教师的工作,整日颓废,自暴自弃。在他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女人――巧珍,巧珍喜欢唱信天游,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同村的马栓来娶巧珍,但巧珍不喜欢马栓。她喜欢的可是高加林。但是巧珍的父亲刘立本自然不会同意自己女儿跟一个穷小子过日子,不过经过高明楼的劝说,刘立本终于同意他们在一起。却又来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几十年不见的叔叔专业为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终于扬眉吐气,高家林因此被叔叔安排上有前途的职业,拜托了农民的身份。

然而,在高兴之余有些不安。下篇故事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家加林果然一展才华,事业平步青云,然后又收获一段新的感情。此时的她在两个女人之间很难抉择。它衡量的标准不在是内心感受,为了内心利益为了事业抛弃了为他可以付出一切的巧

珍,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自己。现在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善良,正义的高加林了,他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违背自己的内心的意。

后来,高加林英因为后门参加工作的问题,背帝纪委和县纪委迅速查清了。常委会便做出了撤销高加林的工作和城市户口。最后巧珍也因赌气嫁给了马栓。

此刻的我与德顺老汉一样为高加林惋惜而生气。

其实人生就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人生的每一条道路都要认真地走,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高加林却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人生读后感 篇2

友人谭宗远,在此任职十余年,潜心读书,勤奋写作,妙文佳构,情趣盎然,近日,读到他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风景旧曾谙》一书,十分喜悦,一篇接一篇地竟不能释手,20多万字的书被我很快读完。

宗远的擅长写作,首先在于他对书的痴迷,对书的酷爱。他的这种“酷”,远胜于当今某些年轻人那些似懂非懂,自以为是,明明肤浅、故作深沉的“酷”,而是对书这个文化载体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宗远当工人时,既“手头儿紧”,见了书“又眼馋、上瘾。”为借书、买书,寻觅搜求精打细算,吃了不少苦头。可一旦淘到价格合适的好书,会“大喜过望”地“揽在怀里”。在《无处藏书》等随笔中,他以令人忍俊不禁的率真和幽默,记述了他把书视为“养命宝”的窘境和期盼,他对文史类的诗词、札记、散文、书话、尺牍、杂剧、列传、小说等广为涉猎,悉心收藏,刻苦研读,收益颇丰。所以,书中的文笔十分从容。

他不断造访学者、诗人、作家、画家等社会名流,撰写了不少格调清新、意蕴丰盈、文笔俊逸,不乏风趣的特写,毫无刻板程式和空泛,既耐读,又有人情味儿。如《驴背上的张中行》、《梁树年与张大千》、《王世襄与“秋虫文艺”》、《文化馆长张伟的一天》、悼念著名演员潭宗尧的《哭大哥》、追忆戏剧家翁偶虹的《告别翁老》等,让人觉得朴实无华情意真切。他借出差机会,在参观访问、体味民俗、游览名胜之后写下的不少随笔、散文,自然流畅,宛如山间潺潺作响的清溪,悦人耳目,润人心田。如《看绿》:“这里满眼是绿,绿天绿地绿围屏,连风都是绿的,在北方,一两搂粗的银杏树已属少见,这里却有的是,且粗得多,傲然耸立,蓊郁得紧,茶园桔园更是万顷一碧,妙不可言。就在这浓得化不开的绿云中,时而闪出一角粉墙黛瓦的民居,格外叫人心动。住在这里的人有福了。”散文辑中的《青云谱》、《剪下一片蔚蓝》等都是精练生动的作品。不少篇什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娴熟功力。

在“左邻右舍”这一辑中,作者对老街旧邻芸芸众生的刻画勾勒,蕴有老舍先生遗风,颇有京味语言特色。像絮絮叨叨没话找话的“高大妈”,清爽利落善作怪样的“乔老太”,憨态十足手艺差劲的小木匠,净走背字身世坎坷的花儿张……都让人从字里行间觉得如闻其声,活灵活现。这其中,《门丁肉饼》、《开花豆和芸豆饼》是非常有滋有味的两篇:“馅饼厚墩墩的,显然不是擀出来的,而是‘摁’出来的,一个个那么圆溜。皮儿菲薄,夹着诱人的馅儿,这哪儿叫馅儿啊,简直是肉坨儿,咬一口顺嘴冒油,那份香就别提了。”“天早黑透了,路灯黄蒙蒙的,勉强能照个亮儿,老肖站在灯底下,模糊糊一个轮廓,悄没声地等着买主。他从棉巴掌里抽出手来,接过钱,凑在眼皮底下看看,放心地揣进兜里,然后用个没把儿的瓷杯,满满舀一碗豆,小心地倒在孩子端的小碗里。他始终沉默着,一句话没有,像个闷葫芦。……大人们有时也照顾照顾他的买卖,买回一小盘儿豆,放在炉盘上,倒上一盅半盅酒,就着豆,啧儿咂地再喝二两。方圆几里,老肖的开花豆算出了名。”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较好的艺术修养,是达不到如此绘声绘色回味悠长的。

书名“风景旧曾谙”,出自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一句诗。确实,无论古今,只有谙熟生活,才能描绘好一片人生的风景。希望宗远笔下绘出更好更多的人生风景!

网络出版实务研修班推迟举办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出版参考》杂志和幻剑书盟等国内著名文学网站联合举办的“网络原创作品出版操作实务研修班”原定于11月底在北京市开办,现根据一些出版社的要求,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研修班日期改为2007年1月中旬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办,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人生》读后感 篇3

《人生》读后感

人生,很简单的两个字,走起来却那么的简单。看了一本书,绝非能全面的读懂人生,但路遥却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通过一本书“尝尽”人生。

《人生》写出来一代人的人生,或者说写出来了一种永久的社会现象。高加林的故事折射出了许许多多高加林的人生。高加林在抉择,在人生的一个个路口上艰难的抉择。一个小小的选择决定了高加林最终的结局。他在原则和世俗之间抉择,他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抉择,他在吃皇粮的公务员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之间抉择,他在黄亚萍和巧珍之间权衡,一个紧跟时尚背景丰厚的知识女青年,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姑娘。高加林选择了时尚,背叛了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陪伴着自己的姑娘。一切充满着巧合,一切又充满着定数。

人生——读后感 篇4

二类应该是喜忧各半的中性,中性的人生是苦辣酸甜随时有;

三类应该是痛苦的,或者是沧桑的,痛苦与沧桑的总称可以说是不幸,不幸的人生则各有各的不幸,人生——读后感。

有人说人生如棋

这倒是一个最恰当的比喻。棋是智慧的较量,是与心的博弈。人生如棋,时刻都在与命运和时光作着对弈。但一步走错将会步步出错,满盘皆输;一步得意,步步为营。

看来人生如棋的确不假。然而不经历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把自己置身于对方阵营的时候,却不一定能抵挡住对手的攻击,同时稍不小心便会粉身碎骨亡于阵前。

有人说人生如梦

用梦形容的人生一定是美好的。因为人类刻意去做的梦一定色彩斑斓,但梦却是虚幻而不真实的,梦是生命里的一种精彩,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如梦人生的过程一定很美,美的让人留恋。

然而梦却不一定都是美的,也有噩梦的时候,梦终究是会醒的,醒了的时候却很苦,苦得发涩,苦得让人流泪。所以如梦的人生让人无法预知、无法理解,在不解和难懂里体味失意、体味苍凉。

有人说人生如戏

人生如戏,然而戏有悲剧、喜剧、闹剧等等。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什么样子的角色,自己未必有着绝对的自由与权利,是否是主演自己也未必可知,剧中的情节是无法预先知道的,读后感《人生——读后感》。演完了,后悔了,高兴了,失败了,成功了,别人怎么来评价是无所谓的,自己的感觉是什么?

有人说人生如路

这个比喻也很对,但天底下根本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人生如路,需要自己去走出精彩,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出精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让日月见证,这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活法,我一直想这么去做。然而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既然路是走出来的,那么路就应该蜿蜒曲折,坎坎坷坷。每当回首身后的蜿蜒与曲折时都会有一种感慨,一个蜿蜒就是一次关于生命的洗礼,一个转折就是一次关于生命的诠释。洗礼中我面容憔悴,诠释里我两手空空。这是一种极端德认识或看法。

有人说人生如茶

如果人生真德如茶那样简单多好。一杯开水加几片茶叶,泡出来就是茶水。茶叶在杯中慢慢下沉,热气不断从杯中飘出,颗粒状的茶叶渐渐沉于杯底而舒展开,这时便有茶香从杯中溢出,茶叶顺利地完成了自己一生德使命。

人生读后感 篇5

谈理发,作者认为理发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我深以为然,小时候,理发带给我的恐惧确实不小,常常理到后颈时,有一种十分}人的感觉,教你不由自主的想远离那理发剪,你却不能动,一动就要后悔,若不是稚嫩的我没什么审美观念,也足够我后悔好几回了罢理发时常有碎头发,天女散花般的,落在睫毛上,落在鼻孔下,教你不敢有太多表情,一张脸面如死灰。

“其中比较愉快的一段经验是洗头。”理发师的指甲,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标准,若不然,当那细长的指甲搔过你的发间,若是硌在了什么东西上,那滋味也不大好受。后来换了发型,为了自己的外貌,也只能咬咬牙,在理发店的椅子上撑过那黑暗的二十分钟,虽已习惯,但自幼的那份畏惧还是没有遗忘。

谈豆腐,先生有许多喜欢的吃法,凉拌豆腐、香椿拌豆腐、黄瓜拌豆腐……诸如此类,教人看了回忆起曾经风靡的《舌尖上的中国》,也引起诸多感慨。记得那次去外婆家,早上所吃豆腐花,取老豆腐,加淡汤盐须而成之,清淡中带着一股苦涩,却是叫人没了食欲,不禁想起从前放学路上卖的豆腐花,嫩豆腐加虾皮榨菜,盐须撒之,却是另一般风味,是儿时的念想,也是无数上班族的家常便饭。如今步入初中,却再也吃不到哪样的美味,但熟悉的滋味,不会被遗忘。

老先生将这一部分称为“萦绕在舌尖的滋味,长留在心中的念想”,也许表达的就是乡愁罢。

纵观全书,作者以独特的见解解剖生活中的万物,文词精炼,平和淡雅,不刻意去买弄辞藻,却勾起了每一个人的回忆,如今忙碌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去静下心来,欣赏黎明的薄雾吐朝阳,黄昏的夕日拥大地呢?我们有多少时间没留意窗外的星空了呢?

至少现在,你还可以珍惜,你还可以选一个闲暇的下午,躺在躺椅上,抿着一杯氤氲着雾气的清茶,纵观人生百态。

人生有悔与人生不悔 篇6

家住上海的好友丁先生四年前卖掉位于徐家汇的一套公寓,看着那套房子现在价格已翻了近一番,好友捶胸跺脚,逢人便要诉说一番。望着像祥林嫂似的他,我讲了迪斯尼叔叔的故事。

1923年,沃尔特·艾拉斯·迪斯尼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画家还在为自己的电影事业奋斗的时候,他的叔叔曾借给他500美元。这位叔叔坚持要侄子还现金而拒绝成为其股东。后来,迪斯尼公司在动画片上取得成功,一举发展成为美国知名企业。如果迪斯尼先生的叔叔当时选择了当股东而不是要求还现金,那么,今天他至少能获得10亿美元的回报。于是,我问丁先生,迪斯尼的叔叔会不会后悔?

说到后悔,人人都有一段伤心事要诉说。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小时候在学习上不用心,高中毕业后未能踏入正规大学的门槛,影响后来的人生选择尤其是职业选择。再次见到他时,已是人到中年,这位同学感叹没有学历和知识,许多事情做起来十分艰难,备感后悔。我的一位亲戚,则后悔不该进入中国股市,以至于数万元血汗钱被套牢,至今不得解脱。而我呢?看起来工作、生活还比较顺利,但每一个阶段也都留下一些遗憾事,比如生性狂傲,得罪过某些人,也受到别人的报复。有时候想想,其实有些事情完全可以避免,如果可以重来,我也许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一位网友说,人的一生有太多后悔的东西,要是真有后悔药,我一定吃它个十七八颗的。

四川一位杨姓青年,只有19岁,因为受了超市保安的气,事隔数日后,杨某给超市打匿名电话,诈称超市有炸弹,致使超市一片混乱,造成20万元的损失。事后,这位青年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在法庭上,他一再强调自己没有上过多少学,不懂法,现在已经认识到错误,希望法官再给他一次机会,出去后绝不再犯。由于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杨某再怎么后悔,也只得自食其果,,这个教训够他记取一辈子的。知道后悔,铭记教训总归是有好处的。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做过违法和特别对不起良心的事情,我们还是选择不悔为好。既然事情无可挽回,就把它封存成记忆;如果可以弥补,就用心去弥补。我在做编辑的时候,曾接听过一位读者的求助电话,这位读者说,他最后悔的是读高中时在家人的逼迫下选择了理科,而他本身喜欢写文章,文科基础也很扎实,由于学了不喜欢的理科专业,他上了不好的大学,读的是不喜欢的专业,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这些年一直觉得很压抑。听完他的倾诉,我告诉他,后悔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关键是看自己还想不想再作一些改变。我告诉他,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少年时代就初显写作特长的我,因为家里穷,选择了升学率比较高的理科,为了有较高的助学金,违心地选读了现在被网友公认为十大最差专业之一的采矿工程。毕业后,我在煤矿工作了五年,在井下受过轻伤,当初也有后悔,但后悔的同时,我利用学余、业余时间发展写作,凭着发表的文章向当地领导自荐,被调入县委宣传部从事宣传报道工作。五年后,我又应聘到沿海发达地区一家报社,当上了专职记者、编辑,心情舒畅,收入可观。虽然读矿业让我走过一段弯路,但这段弯路丰富了我的阅历,对我的工作和业余写作来说,已成难得的资本。讲完自己的故事后,我对这位读者说,健康的人生是无悔的人生,抱怨是无用的,于事无补的后悔只会徒耗精神,破坏情绪,把握不好,它会成为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如果自认为还有回旋余地,就尽自己的能力再搏一回。听完我的这番话,这位读者说了一连串的感谢。

《人生》读后感 篇7

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极度排斥当一个农民,非常的绝望,每天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这时候村里美丽善良的姑娘巧珍向他表白了,原本他打心底排斥这个没有文化的村姑娘,但在那个处境下却被巧珍那颗炽热的心感化了。热恋中的他让他接受了自己是农民的现实,跟心爱的人勤勤恳恳的生活着。正当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的时候,他突然被提升为干事去了县城工作。

本来各方面本身都很优秀的他,在县城 一下子就小有名气了。这时候他高中非常要好的同学黄亚萍向他表白了,他跟亚萍有太多的共同话题,而巧珍只能跟他说些家里长家里短的琐事。他在心里分析了跟亚萍一起,意味着他有可能去大城市,但跟巧珍就只能永远的被束缚在这小县城了。于是他果断的选择跟巧珍分手,和亚萍一起高调的浪漫的一起了。但好景不长,他工作被举报,他又被迫得回到农村去。他和亚萍分了手,沮丧的回到了村里。

【人生】读后感—周阳 篇8

总要面临选择

——《人生》马云说:“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的确,一本书的力量足以去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们都是走在一条叫做“生活”的不归路上。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旅程,或舒适,或苦难,最终都会走向同样的终点。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结局,但总有办法去改变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一定会是既艰难,又漫长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磨砺着自己,改变着自己,时时刻刻体验着社会的人事变迁,经历着人生的辛酸苦辣;纵使生活再困苦,总是要面对它,并打破它。不存在一条总是挫折的道路,也同样不存在一条总是一帆风顺的道路。生活总会像是挑衅一样逼迫着我们做出一个看似正确,却又让人悔不当初的抉择。无论我们如何选择,总会有不相同的结果在未知的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现在正在承担的就是在几天前或者是几年前我们的选择的结果。正因为有了这些选择,有了我们选择出的特别的道路,我们的人生才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选择的结果是否正确,这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对于自己来说,选择的正确与否是需要时间来检测的。选择正确,我们可以继续前行,选择错误时,我们要悬崖勒马,及时纠正,改变选择;走向正确的目标。

我们需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把握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为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走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篇9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电视台导演为了拍摄一部真人电视节目,与一对夫妻签订合同,将他们刚刚出生的婴儿楚门领养过来,同时搭建了一个类似小城镇般的巨大的摄影棚,这个摄影棚里有着生活所需的一切自然景观、建筑物和与楚门生活相关联的人。自楚门呱呱落地至今三十年来的日日夜夜,他每天暴露在500架分布各处的摄影机里,成为历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记录片肥皂剧的主角。他美丽的妻子,慈祥的母亲及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职业演员,楚门的一切都在现场直播,全球上亿观众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他却浑然不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自己的生活都是被导演安排好的,他开始怀疑自己生活的真实性,并最终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一部戏里。楚门决计逃离这里,几次逃离失败后,他决定从海上离开,然而他绝望地发现,他面对的大海和天空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制片人在庞大的控制室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知如今他已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只要留下来他可以继续过着明星的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离开了这个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威胁、百分百安全的世界,迈向了远方的自由之路。

由于电影本身就是个现场直播的真人秀,所以导演拍摄时也采用了1.66:1的格式,使电影看起来更像电视。由于楚门的世界日夜交替和天气变化都被导演所控制,所以影片用光和色彩都很严谨,在许多地方都有很鲜明的对比意味,使导演的反讽思想更为突出的体现,最后楚门走在海景镇与外面真实社会的门口时,海景镇俨然是一个阳光明媚,景色优美的世外桃源,而外面的世界却是黑洞洞的一扇门,形成了所谓的虚假与现实,美好与残酷的对比和抉择。整部电影最匠心独运的地方是导演对剧情的铺垫和构思,就像影片刚开头为楚门规划好人生的导演在片头说的话一样,我们看戏厌倦了虚伪的表情,华丽的特技。所以导演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不断穿插外面世界的观众对楚门生活的评价和看法,经常可以看到外面世界观众因楚门欢乐而欢乐,因楚门悲伤而悲伤,像时常在提醒观众这是一场真人秀一样,最大程度上给予电影观众一种真实感,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拍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给人视觉和意识上的反差,却更能体现出导演对于现实社会的讽刺和虚假与真实的对比。

可以说《楚门的世界》真真实实,原原本本,没有虚假,有的只是调控,导演对于楚门生活的一切调控,调控着楚门的喜怒哀乐,调控着他的人生,他的去向,甚至左右他的思想,他的习惯。楚门习惯每次上班都要买本杂志《狗迷》,但他不爱狗,也没有养狗,可是他身边的人养,他身边的所有人买的杂志都是《狗迷》。楚门无论上班还是在家,外界的广告无处不在,因为在这个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里,做次广告的效益无疑是最大的,上班时的打招呼要被人硬拉在墙边的广告牌上;妻子把家里不需要换的家具换了,只为了做广告。在这个被导演说是完全安全,没有污染没有罪恶的世界里,其实外界的东西无一不渗透进楚门的生活,因为他的生活本来就是一场虚假的真人秀,也揭示着楚门将发现自己周围全部都是假象的必然结果。在这个安全的世界中,导演俨然化身成为上帝,他驾御着楚门的一切,安排着他的一生,生活在被刻意安排世界中的楚门其实渴望逃出去,因为不自然,不真实,但是导演控制着楚门的思想,为了遏制楚门企图外出的念头,不惜在楚门8岁时安排他的父亲因他溺水而死,公司第一次派他出去的时候,他看见了水里破旧的小船而退缩了,心里的阴影被那小船所衬托出来,小船好比是楚门心里通往所向往生活的工具,却破碎在这海里。影片最后象征着上帝般的导演在楚门站在通往现实世界的门口时说的那句话点出了影片的主题:“我给了你过正常生活的机会,而你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影片最后导演让风暴把楚门出逃的小船掀翻,企图让楚门回到海景镇,但楚门把自己和船身绑在了一起,他不仅绑住了小船,也绑住了自己对于真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的决心以及对被安排好的生活的不甘。最后楚门问导演,这一切都是假的?导演回答说,你是真的,大家都爱你。也许这就是这场真人秀的目的,也是导演安排楚门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或许他企图给楚门一个相对安全美好的世界,远离那看似真实,却更为丑恶和病态的社会吧。

哲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的生活都好像戏剧一般。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往往要扮演很多角色,在众多角色之间如何运筹帷幄地转化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思考和做的事情。面临两难的境地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无论结果如何,选择的过程都是让人痛苦的,选择不仅影响了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人,所以我们要尽力演好这出戏,不然就会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不仅影响自己也伤害别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一刻会有微妙的冲突。这种“双趋冲突”让我们经常会想,或许我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就不会这样了,会不会过得好一点?其实这实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无论你作了哪样的选择,生活不会因你的选择不同而让你彩排。舞台上的戏剧可以彩排无数次,因为那是戏中戏,我们无需选择,也就没有责任,而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一部真实的大戏,不允许NG,不允许彩排,我们这些演员能做的就是鼓起勇气,负起责任,认真演出自己这部大戏,让自己在戏中出彩,活出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楚门敢走出去,为什么?“上帝”告诉他外面是一个病态的世界,他给了楚门一个更为安全的生活,为什么要逃离?因为楚门不是为自己活;他知道外面大风大浪,外面有那么多未知数,外面磨难重重,但是他想要一个真实的自己。你敢说现在是真实的自己吗?或许有一段时间,你做了真实的自己,但生活中太多伪装和掩饰,我们无法时时刻刻清醒,当局者迷时,鼓起勇气的风帆,向真实的大海继续前进吧。楚门离开生活了30年的世界,出去的那一刹那,自由升华到了极致。

感悟人生读后感 篇10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张立娟

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感悟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励志佳作,它收藏了三百则经典小故事,分别从成败、得失、心态、性格、习惯、细节、做人、情感等十五个方面,对人生进行了全面解读,无论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会使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是指导我们正确对待工作和学习的一位良师益友。读完《感悟人生》后感觉受益匪浅,对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

它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一艘货轮卸货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的船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 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吗?被刮倒的往往是没有根基的小树。空船时,最容易发生危险,船在负重的时候,才是最安全的。”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渐地平衡了。再来看下面的这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下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爬了起来,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小男孩高兴地笑了,他对父亲说:“木桶要想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男孩的父亲赞许地微笑了。给自我加重,是一个人不被打

翻的惟一方法,现代社会,诱惑很多,竞争也很激烈,我们经常会感到迷惘,把握好自己,让自己走向成功,首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给自己加重。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平生爱吃美味的食物,因此他家的厨房不但大,而且人手多,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工作,挑水的只管挑水,洗菜的只管洗菜,切菜的只管切菜,另外还有煮食的、烧柴的,多的不得了。这些厨房里的工人天天做着相同的事,日子久了不免产生厌烦的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工作新鲜、有趣又容易。有一天他们突发其想,大家都想试试交换工作的滋味。于是烧柴的负责挑水,切菜的却负责烧菜,交换了工作后,只见一阵手忙脚乱,挑水的给刀子割到了手,煮菜的火没生起来,却弄的一屋子烟,烧柴的挑水又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了个四脚朝天,洗菜的则煮出一锅半生不熟的饭。饭没做好,每个人还挨了富翁一顿责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发挥专长,与别人分工合作,工作就会顺利和谐,倘若自作主张,去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不但可能把别人的事给耽误了,自己的事也不会做好。我们是科研单位,每一个课题都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更需要大家的精诚合作,更要有团队精神,就如航行于大海的巨舰,有智慧舰长的正确指挥,有勇敢船员的协同配合,在这艘巨舰上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发挥专长,才能凝聚成劈波斩浪的巨大动力。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根筷子容易弯,十根筷子折不断,这就是团队精神力量的直观表现,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在。

《诗意人生》读后感 篇11

我在南通工作生活了大半个世纪,因不属同一单位。白子先生在报社工作,我在工业战线,从无往来交友。过去只知白子其名,却不识白子其人。拜读了《诗意人生》一书,才对白子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由于从书中产生了共同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心灵的构通。

在我的想象中,白子先生与我都是八十出头的老翁了,又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老报人、大诗人、名作家,有这么响亮的新闻和文学头衔,肯定也是一位老干部、老党员了。可从书中发现,白子先生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一辈子做的是党的喉舌工作,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从他光明磊落的一生,白子先生,虽不是一名党员,却是共产党最忠实的朋友加同志。在我党历史上,这样忠实的朋友是很多的。

《诗意人生》可谓大气隆盛。全书以朱剑书记的“序”开篇,以苏子龙总策划的诗文贯穿全局。

读书中所收郑槱年总编的书法墨宝、龚德的《我心中的白子》、徐应佩的诗文、杨自度老总的《江海诗坛常青树》、施亚的《吾师吾友》、白万清的《一生三求》、鲍冬和的《白子礼赞》、曹剑的贺词、朱广英的《恩师陈白子》、王建云的《永恒的守望》等诸多领导和著名作家的诗文佳作,读后从多视角、多方位感知白子先生毕生忠诚于党的新闻和文艺事业,工作中,在着重搞好搞活党的舆论喉舌的同时,不惜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精力和版面”,用之于“为他人作嫁衣”,用之于发现、培养和造就新闻与文艺人才,从不计个人得失,更不耻于把党的宣传文化阵地,沦为谋取个人名利的工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退而不休。岂不令人可敬可佩可学。

《诗意人生》一书得以问世,我认为永远不应忘记一位有心人──苏子龙同志。

朱剑书记在为《诗意人生》所作的序言中,着重提及此书是由苏子龙策划的。我想出这样一本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约稿、汇总、编排、校对、付印,工作量是很大的,责任也是很强的。我粗略统计,共有76位领导、文友,知己为本书作画、写稿,为白子先生贺寿,都有一份功劳,但功劳最大的应是苏子龙同志,读后感《《诗意人生》读后感》。

子龙同志早已调离南通,到江苏省电视台担任领导,他为什么要策划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是为他个人?绝不是!他在为南通尽一份历史的责任。南通出了这样一位好同志、老报人、著名诗人、作家,如不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将是永远的遗憾!所以我说,南通的历届当家人,都不应忘记苏子龙同志。同时也不应忘记南通日报社领导为此所做出的“当仁不让”的贡献。

在白子先生八十华诞之际,有那么多的师友文朋,为老寿星祝贺,在南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将诸多领导和文友的诗文汇集成厚厚一部《诗意人生》,又有地级市原老书记朱剑同志为之写序,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两个“绝无仅有”,说明一个事实。白子先生的光荣一生,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这不仅是先生的个人光荣,也是南通市新闻界和文艺界的光荣!我作为一位同辈人,深为白子先生而高兴!

《诗意人生》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难得的是,书中不仅有南通市新闻界、文化文艺界的精英、文化人所写专稿,还收有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柯蓝大家所作的专文和贺词,以及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笑的书法墨宝等,表明此书的文学含金量之厚重。就我的欣赏感受,这本《诗意人生》确实太精彩了。我是一位工农出生曾担任过领导工作的干部,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却缺乏足够的评价水平。

以我个人的精读感受,老年人看了,同样会在如何做人、做文、做工作、做事业等诸多方面产生共鸣,对我来说,这既是很好的学习,也是精神文明的享受。即使青年人读了《诗意人生》一书,同样会得到启迪,同样能从中吸取文学的营养,学到许多写作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学到做人的美德。

我反复通读了《诗意人生》,白子先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集中为一个“真”字:他为人真实、帮人真诚、做学问认真;他爱国、爱党、爱家乡、爱人民,感情质朴纯真。时至今日,他依然葆有一份毕真无暇的童趣。当我和老伴同读老作家龚德笔下的“南通一怪”,禁不住发笑!读白子先生的忘年交苏子龙笔下的“趣文、雅事”更令人笑口常开。从书中看不到白子先生有丝毫虚伪的成份。这是文化老人共有的美德。

注:刘俊才同志曾先后在南通天生港发电厂、南通市机械工业局、供电局、电子工业局担任领导工作。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陈白子先生与徐应佩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南通日报老总杨自度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作家柯蓝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苏子龙先生、鲍冬和先生)

(陈白子先生出席朱广英作品研讨会)

以上照片均采自陈白子博客相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篇12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起码在南宋年间,蔡中郎的故事就已在民间传唱。说书的盲人所唱的故事,显然是来于南戏曲目《赵贞娘》。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实首之。”《赵贞娘》叙蔡伯喈上京应举,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其妻赵五娘独撑门户,吃尽千辛万苦,在蔡家父母死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不认妻子,马踏赵五娘,最后天降报应,蔡伯喈被雷击而死。此等故事,后来又有家喻户晓的《铡美案》,蔡伯喈在前,陈世美继后,男人富贵忘恩,抛弃糟糠之妻,终有恶报,实在是为苦难中受尽屈辱的妇女出了一口恶气,让她们在故事和戏文中得到一些慰藉和感动。元末,杂剧作家高明将《赵贞娘》的故事改编成《琵琶记》,其故事略谓:蔡伯喈原是个孝子,同赵五娘结婚后夫妻感情很好。他本不想去应考,但其父蔡公不从。他考中状元后,牛府招他入赘,他辞婚,牛丞相不从;他辞官,朝廷又不从。蔡伯喈入京后,家乡陈留遭灾,父母先后亡故,赵五娘一路弹唱琵琶,行乞入京寻夫。由于牛氏的贤惠和牛丞相的回心转意,夫妻终得团圆,蔡伯喈受到了朝廷的旌表。这个故事较《赵贞娘》复杂很多,蔡伯喈成了正面人物,有了大团圆的结局。

比之原作《赵贞娘》,《琵琶记》经过文人的加工,显然文学性更高了。它把人物置于各种情境之中,让他在两难的境遇中经过灵魂的挣扎,做出艰难的选择。人并不能完全听从内心的召唤,他有时要屈服于环境,正因如此,人性经过苦难的淬炼,才更加显示出它耀眼的光芒。原作《赵贞娘》情节相对简单,人物黑白分明,过于脸谱化,后来蔡伯喈受天谴被雷击而死,更显出它的粗糙和幼稚。而《琵琶记》中的道德说教和大团圆结局也并不怎么高妙。如果从文学的大概念来说,中国的文学讲教化,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经、史、子、集,诗文繁盛,但小说、戏曲等狭义的文学形式发育较晚,对于一千多年前的南戏和元杂剧,我们不能有更多的苛求。

剧中的蔡中郎(伯喈)何许人也?从戏剧的角度讲,他就是子虚乌有的艺术创造,是虚构的人物。但是,蔡伯喈却实有其人,他就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蔡邕。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少有文名,博学善辞章,并精通音律。由于他善弹古琴,曾被桓帝时的宦侍征发入都,行至半途,因病而返,因留有诗赋《述行赋》。鲁迅说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就因为他在诗赋中不畏权势,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同情。汉灵帝时,他被召拜郎中,入朝做了官,校书东观,迁为议郎。虽然参与了政治,但还在校书,做着文化人的本职工作。可是既从政为官,就不能不对政治和时局发言,终于惹来祸端,因弹劾宦官,被流放到朔方。后虽然遇赦,但宦竖仍在朝中专权,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跑到当时荒秽阴湿、疫疠横行的吴越之地隐藏了十二年。其后汉朝衰微,董卓专权,他又被强征入朝做了官,不久,董卓为王允所杀,王允以“怀卓”之罪,将蔡邕关入大牢,瘐死狱中。这个学识渊博、才艺出众的读书人终于在专制政治的反复倾轧中死于非命。

蔡邕又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文姬在兵燹动乱中被匈奴掠往北国,被迫嫁于匈奴左贤王,生子后又被曹操派使节赎回。她的《悲愤诗》写尽国破家亡的乱离之苦、生离死别的凄怆之痛,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又传有《胡笳十八拍》,疑为后人假托之伪作)。蔡邕在朝中做官时,曾亲书经文,刻于大石,立于太学门前,以便士子们习诵,这就是有名的石经。他对教育和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承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质之蔡邕(伯喈)之人生经历,可知无论《赵贞女》还是《琵琶记》,上演的皆非他的本事。汉代人要想做官,学问德行出众后,博得时誉,要靠地方官举荐(举孝廉),或者自己上书朝廷,使帝王召对,若果有学问才能,皇帝即可封赏,进入官场。隋、唐之后,科举渐兴,后世科考制度逐渐完备,才有上京应举科考之说。元以后的小说、戏曲写才子落魄,入京考中状元,扬眉吐气,得意洋洋,一天云彩全都散去,官爵、美人俱入怀中,寄托了文人的想望,甚至可说是一种意淫。但人生的这一陡转,却是小说、戏曲的大关目,矛盾解决,皆大欢喜,成就了国人最喜欢的大团圆,人生和艺术都有了完满的结局。

朱买臣与《马前泼水》

朱买臣是西汉武帝时人,最辉煌时官列九卿,属朝廷重臣,班固《汉书》有传。读他的传记,觉得饶有趣味,是因为班固写出了人情伦理,传主的性格也跃然纸上。朱买臣家境贫寒,喜爱读书,入山砍柴,担薪而行,吟诵不绝,“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夫妻俩背负柴捆,走在山道上,丈夫边走边大声背诵讴歌诗书典籍,妻子觉得丢人,一次次阻止他。可这个执拗的读书人却不听,反而“愈益疾歌”,这叫活在现实中的妻子情何以堪?“妻羞之,求去”。不是不和他同行,而是要离开这个穷酸的书生。如果朱买臣仅仅以诗书自娱,安贫乐道,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那么朱买臣以后也就没戏了。但朱买臣是读书做官论的忠实信徒,他坚信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未来的富贵荣华,于是他笑对妻子说:“我年五十当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眼前的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反差太大,妻子当然不肯相信他对未来的许诺,于是,“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巨大反差,朱买臣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妻子离他而去后,他仍然“独行歌道中”。如果现实主义胜利了,朱买臣就是那个背倚老槐树的黄粱梦者,一个行为怪异、精神有问题的妄想狂。但这故事的结局是理想主义胜利了,朱买臣后来做了官,登了天子堂,他平日苦读的诗书派上了用场,果然有了荣华富贵。虽然这中间经过了很多波折,但理想主义还是战胜了现实主义,于是,朱买臣苦难倒霉时离去的妻子成了嫌贫爱富、下场可悲的坏女人,成了戏剧中的反面人物。

这戏的名字叫《马前泼水》,是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中的传统曲目。

nlc202309040704

其故事是:朱买臣身处贫寒,仍然苦读诗书,妻子崔氏嫌贫爱富,逼他风雪天入山砍柴,又恶语相加,目的是逼迫朱买臣写下休书,离开这个整日做白日梦的穷酸书生,另嫁他人。朱买臣对妻子很有感情,不忍离弃,但崔氏早就变了心,一定要挣脱这无柴无米的生活:“崔氏闻听这句话,叫声穷酸朱买臣。你有干柴和细米,老娘能将就过几春。没有干柴和细米,老娘和你两离分。”当朱买臣试图用美好的愿景来抚平她的怒火时,她完全不相信这种对未来的许诺,她轻蔑地羞辱对方道:“崔氏闻听撇一撇嘴,叫声穷酸朱买臣。打开你朱家家谱看一看,你朱家哪辈做过官人?你柳罐斗脑袋怎戴乌纱帽,虾米腰怎穿蟒龙鳞,狗爪子怎拿爷家象牙笏板,熊掌怎登爷家粉底朝靴沾埃尘。京城内下了三阵做官的雨,哪阵雨点能淋(临)你的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瞎你眼盼断你筋。”语言鄙俚,骂得痛快淋漓而又惊心动魄,把对方羞辱得无地自容,一个又刁又泼的可恶女人呼之欲出。崔氏挣脱了朱买臣,嫁给一个石匠。石匠崩瞎一只眼,砸断一条腿,对崔氏行家庭暴力,打骂不休,崔氏沦为乞丐。这时朱买臣入京赶考得中高官,车马仪仗,前呼后拥,回乡祭祖。崔氏拦路认夫,想续前缘。朱买臣命人将一盆水泼于马前,如崔氏能收得泼地之水,则认她为妻。当然是覆水难收,崔氏又羞又悔,无颜人世,于是撞死在马前。

社会生活中,物质是基础。朱买臣不善治生,挣不来干柴细米,养不了妻子,但却坚信自己会做高官,并许诺将来妻子就是“一品夫人”,使她享受荣华富贵。这样的话不独崔氏不相信,观众也难以认可。可最后的事实告诉我们:你应该相信未来和梦想,如果你不相信,当美梦成真的时候,你后悔就来不及了!可是,一个男人,挣不来干柴细米,满足不了老婆最低的生活需要,你相信他对未来的许诺吗?你相信读书真能做官吗?你相信一个沦落底层没有任何背景的穷酸书生对未来的幻想和期许吗?尽管从古至今,当官永远是荣华富贵的捷径,但是,官场真就那么好混吗?

放下《马前泼水》,我们来看一看朱买臣的现实人生。

首先,朱买臣的上升之路并不平坦,汉代并无科考制度,他是给一个负责监察的小吏当小卒跑到长安去的。到了长安,他给皇帝上疏自荐,皇帝没理他这个茬,他寄居京城,饭都吃不上,众人皆以乞丐视之。朝中有人好做官,他有一个老乡叫严助,深得皇帝信重,靠严助的吹嘘引荐,皇帝接见了他。这时候,他砍柴时习诵讴歌的诗书才派上了用场,“说《春秋》,言《楚辞》,帝甚悦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人之发达显赫,时也,运也,倘若朝中无人,朱买臣满腹诗书连一粥一饭也挣不来,只能饿毙街头。

其次,朱买臣是个喜欢张扬做戏之人。人生失意时,他用未来的美好愿景安抚妻子,说得煞有介事,似乎五十之龄一到,入庙堂,当大官如探囊取物一般。说此话时,他心里肯定没底,所以妻子也只当他胡说。可这一天果真到来时,朱买臣岂能不把戏做足!朱买臣官拜会稽太守,离京上任前,皇帝取笑他:“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如何?”朱买臣早就打定主意,要有出人意表之举,于是,他到了故乡会稽之后,没穿官服,没带随从,却穿着从前的破衣烂衫,怀揣印绶,来到会稽的旧衙门口。他从前常到这里蹭饭吃,所以认识这里一些看守旧邸的人。他们见他来了之后,并没当回事,以为他还是那个从前找不着饭门的“孔乙己”。他们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朱买臣佯醉而卧,准备露底,果然,守邸小吏发现了他破衣中故意露出的系印的绶带,“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这出戏真是做得高妙之极,朱买臣踌躇满志而深藏不露,突现真身而缓步出庭,家乡故人除了惊诧、惊骇、惊羡、惊叹之外,惟有顶礼俯伏而已。

可是后面还有好戏。大官临境,忙坏百姓,这样一个大人物回到故乡,地方上焉敢怠慢,于是,征发百姓给仪仗车马整治道路,前来迎接的大小官吏公车塞路,有百余乘。朱买臣豪车华衮,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车入吴界,竟发现了弃他而去的前妻和后夫,两口子混杂在百姓中间,正给衣锦还乡的朱买臣整修道路。朱买臣令停车,将前妻与之后夫载于后车,带到太守府养在后花园里,让他们做点杂役闲差。前妻又羞又悔又恨,一个月后,自缢而死。真实的人生与戏中情节相去不远。但人性远要复杂得多,当朱买臣穷困潦倒之时,负薪行墓地中,正逢离异的妻子与夫家祭扫,见他饥寒无食,尚“呼饭炊之”,给他吃了一顿饱饭。可见人性还有温暖美好的一面。妻子与他分手,只是耐不得饥寒,看不到前景而已。

朱买臣人生大起大落,前后境遇云泥之别。他成功了,辉煌了,也极尽炫耀了,他的人生是否会从此如诗如画,如歌如吟,画上完满的句号呢?不,那是不可能的!庙堂官场,虽钟鸣鼎食,富贵显赫,但那里可不是天堂,稍不留意,则跌入万丈深渊,身名俱灭。朱买臣的为官之路充满坎坷,如履薄冰,曾两次“坐法免官”。官场同僚间的倾轧残酷无情,他整别人,当然也被人整,无论挨整和整人,都是下狠手,往死里整。他的同僚和恩人严助贵幸一时,但牵连进淮南王刘安谋反大案,虽然皇帝有心赦免,但廷尉张汤力争,认为严助出入禁门,乃皇帝的腹心之臣,和诸侯私交如此,不诛何以为治?于是,把严助砍了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朱买臣自此和张汤结仇。张汤为小吏时,曾巴结趋附朱买臣,如今已非往日光景,张汤不仅手握重权,且几次代丞相视事,朱买臣此时为朝中长史,虽名列朝班,但张汤已不肯买他的账,屡屡折辱之。朱买臣去见张汤,张汤据几坐床,傲然不为礼。故买臣对其恨之入骨,必欲置汤于死地。于是,他联络王朝等另外两个长史,合谋排陷张汤,终于使其下狱。汤不服,抗声自辩,皇帝使张汤的知交赵禹入狱责之。赵禹说:“你为何如此不自知?当初你整治别人时,多少人死于你手?如今别人整治你,当然要做成铁案,天子也要把此案严查到底,想让你自己了断。你还抗辩什么哪?”张汤如梦方醒,自知难逃一死,于是上书皇帝,说自己起于刀笔小吏,于朝廷无尺寸之功,陛下恩德,使我位居三公之位,今我虽无以塞责,但陷害我的就是朱买臣等三位长史也!上书后,张汤于狱中自杀。张汤临死,狠狠咬了朱买臣一口,这一口咬得不轻,足以使朱等毙命。张汤死后,家无余财,儿子们要厚葬其父,张汤母亲说:“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于是,有棺无椁,以牛车拉出埋了。事传皇帝耳中,皇帝感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此时方悟,张汤被买臣等合谋诬陷而死。虽然最后裁决张汤生死的是皇帝,但当他醒悟时,还是要找替罪羊,皇帝下旨,将诬陷张汤的三长史一并送上刑场。朱买臣等人掉了脑袋,他梦寐以求的当官之路就此终结。

常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人生的舞台有大有小,角色有主有次。在皇权专制的中国,人生最辉煌亮丽的舞台莫如官场庙堂,一旦登台,万众瞩目,人人喝彩,真真羡煞人也!朱买臣登台之后,表演得淋漓尽致,声威并壮,赢得满堂彩,真是极人生之快意也!但很快就在同僚的排挤厮杀中跌下台去,弄得血淋淋一段尸身,连脑袋都丢了。可惜他的娘子目光短浅,既已离异,又何必悔恨自缢?若活到最后,知道朱买臣烈火烹油锦上添花的一番闹腾之后,却丢了卿卿性命,她应该庆幸自己的选择还是正确的吧!

小说《人生》读后感 篇13

题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少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心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这几天,儿子和奶奶回了乡下,老公也出差.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在家听滴答滴答的钟表声,享受惬意的独处空间.下班推门进家,兴奋的我想在家里裸奔,想在阳台上吼叫,真是体会到内心的喜悦要用身体手舞足蹈的发泄出来啦.我最早看过的一本小说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激励过我无数次.喜欢路遥的文笔,他很善于烘托,人的心境用环境来烘托出来,语言美感很强.读着勾勒着美好画面真美!

《人生》是他早期走红的一本.早就想拜读,各种原因拖到现在.星期天就去图书馆想提前给自己备点精神食粮,不料费尽周折也没能找到,我更喜欢看纸质的书,后来索性在书店买了一本.看到以上柳青的题记就有些垂延三尺,星期二晚上我就把它一口气干光.因为作者是陕北的,这个口味和我们老家颇为相似.其中有的词我们那用得也相当多,并且普通话我是没办法表达出来.我摘几个出来:葛针(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们打酸枣的样子,葛针扎着可不是一般的疼),好你哩(我们那口头话,文字写下很逗),得儿(赶马车这样喊,因为我爸以前养过马就这样喊的,听的亲切),后生(小伙子),把它的(骂人的),糊脑松(形容脑子不好用的人)…看到这些词我是边看边笑的,没有那边生活经历的人估计不懂这个意思.也为自己有这个经历心里小得瑟呢/

主人公高加林的生活经历2次大喜大悲,第一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很幸运的当了代教老师,教了5年书却被村里有权势的高明楼用儿子把高加林顶替了,第二本来走后门去县城当了记者,却又被人告发了,才华横溢的孩子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卷着铺盖又一次回到农村.2次起起落落的经历再加上2次感情的分分合合,以乡村为背景, 点点滴滴都散发着黄土地上朴实的气息。

在《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从平凡处陡然拔高又重重跌下,慨叹之余,我却并不否认。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欲望是一个难以填满的沟壑。从那个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加林,向往大都市,渴望被重视,希望见大世面,很正常。高加林赌了一把。为感情他也是选择了一条也许不属于他的路,选此路意味着从此一路扬帆远航,平步青云;可不他知道收益越大就风险越大.人在得意的时候要看得起别人,失意的时候看的起自己.如果是我,也同样会赌一把,有机会送上门为什么要放弃呢?人生难得几回博,此时不博,更待何时?书中也提到高加林的父亲平静的接受了儿子的命运,他们一辈子不相信别的,只相信命运.试问什么是命呢?命是你努力去做了,尽力了,但结果还不是你能料到的.尽力啦,你就算你服命啦,但命是可以改变的,用吸引力法则分析,你去过什么地方,结识了什么人,说过什么话都会时刻改变着你的命运.一个成天无所事事,挥霍时间的人一事无成的时候说我就这命,那不是可笑吗?但是小说中高加林2次工作上的大悲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相反他在每个位子上都是用200分的热情去为事业奋斗,他掌握了自己能掌握的,所以结果我并不惋惜,那都不是他的错,如果一定要归结出错误的话那也是时代背景造就的.面对挫折,低谷的时候固然有短暂的低靡,但是他没有一蹶不振.我们是人而不是神,那些痛那些伤总需要时间,需要生活不断的触及才能慢慢愈合.第二次虽然作者没有去写具体的表现,但是第一次能做到,我想这样一个有丰富阅历的男人同样可以堂堂正正的再站起来.可惜的就是本来得到金子,[ 课件 ]但像土疙瘩一样轻易的给扔了.没关系的,只有人在,希望就在,美好就在.曾经爱过,哭过,笑过,甜蜜过,经历过,奋斗过…..这些经历千金难买呀.最起码可以拍胸膛骄傲的说我曾经努力过.人生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人生》是一部让人思考良多的书。之所以说不尽,之所以思考良多是因为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只有面对,挺直了,去走。

啊!曾经的一切永别了,开怀拥抱美好的当下,创造五彩缤纷的未来.大地万物在一种自然柔和的光亮中脱去了夜的黑衣裳,黎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静悄悄地来临啦,此刻你是最美的,笑吧,珍惜当下你拥有的!!

2013.3.28写

现我摘录文章中的一些话:

上一篇:创新创业心智模式探索下一篇:萧县书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