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读后感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牧童》读后感(精选9篇)

《牧童》读后感 篇1

读完你的故事,我最想告诉你的就是――其实,让狼得手的原因并不在于村民们,而是你平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总是说谎,所以,即使你说了真话也没有要相信你。假如你不戏弄村民们,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因此你可以选择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实,就意味着你被别人信任;诚实,就意味着你问心无愧;诚实,就意味着你在需要别人帮助时大家都会帮忙。

也许,你还是不认为平时所做所为在关键时刻很重要,那么就请你听我给你讲一个我身边的事情,好吗?那是我还在上四年级的事情,可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它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平时给大家的印象非常重要。我们班有一个平时很调皮并且很爱说谎的男同学,他呀,可是一个让老师头痛的调皮鬼。那天,我们学校的一位打扫卫生的阿姨来到我们班门口,怒气冲冲地问到:“是你们谁干的好事!把卫生间的垃圾桶全部踩坏了?”全班立刻炸开了锅,是谁呀,破坏了我们班级的形象,太气人了啊……班主任高老师也很重视:“谁呀,快点站起来,给阿姨道歉,太不像话了!”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怀疑的对象指向我们班的调皮鬼。他一脸委屈:“我没有啊,老师!”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亲口告诉我这事是他干的。”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纷纷责怪调皮鬼。他带着口腔说:“这事真的不是我干的呀!”我们可不信他,因为他从来不说真话。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信另一位同学。可最后,事实却证明调皮鬼说了真话,而另一位同学撒了谎。然而,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人相信调皮鬼呢?可见平时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多么的重要呀!

牧童和狼的读后感 篇2

传说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伊索在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这些都是点睛之笔。

《牧童和狼》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这句话让我们不能养成说谎的习惯,如果你说了一个谎,你就得用一百句谎话来圆第一个谎。我们做人要诚实,要实话实说,不能说谎。诚实比什么都重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胜于一切,诚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你不能对老师说谎,也不能对父母撒谎,谎言能蒙骗人一时,但不能蒙骗人一世。事情终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你如果说惯了谎话,再说真话,就没有人会相信了,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实会让人尊敬你,信任你。诚实是人的本性,不诚实的人不能信任,现在社会更需要这种高贵品质的人,让我们做个诚实的人吧!

诚实是最纯净的,诚实是人心灵纯净的折光,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温暖他人。

《牧童》读后感 篇3

年代: 唐 作者: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

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词》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牧童词》诗人李涉档案:

人物介绍:

李涉(约820xx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人物轶事:

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古诗牧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首竹笛音乐后]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竹笛,你们会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会想到谁在吹着笛子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生:我看见了一个牧童,边赶着牛边吹着笛子呢!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还能记得写牧童的古诗吗?

生:《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读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牧童吧!看看你喜欢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

出示要求: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各种形式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等古诗学习方法方法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2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牧童之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用欢乐轻快的歌声演唱《牧童之歌》,表现哈萨克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草原下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与欣赏《牧童短笛》,了解牧童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欢乐、轻快的歌声并采用速度的变化,充分表现小牧民的喜悦心情。教学难点:

1、《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2、听《牧童短笛》第一段,在每句的长音处用动作或者打击乐参与。第三乐句中四次在弱拍上出现的附点八分音符连续歌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播放《哇哈哈》)这首歌曲你们熟悉吗?(生:熟悉。)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哇哈哈》!

生:边唱边随师拍手律动。

师:你们知道这首《哇哈哈》是哪里的民歌吗? 生:新疆民歌。

师:说到新疆,你能想到什么?

生:新疆的葡萄;新疆舞蹈。(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个小百科!瞧你的口水都快掉下来了!你能不能来表演一下?你真行!)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片:新疆服饰)这是新疆的服饰,漂亮吗?新疆的服饰很漂亮。但新疆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天山牧区,景色可美啦。

(出示“天山美景图片”4张,《牧童之歌》伴奏作背景音乐)第一张:天苍苍,野茫茫,风水草低现牛羊。第二张:天山雪池是一座高山天然湖泊,天山上的白雪,化成了水流向天山脚下哺育了大草原。

第三张:天山有近3亿草场,是我国优良的牧草宝库。

第四张:放牧归来,走进毡房,主人就会用奶茶、奶酒盛情款待。师:天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就像这首诗里说的。有谁能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呢?

生: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首歌呀,心花开放!

二、节奏练习

师:读得真好!听,小牧童骑着骏马从遥远的天山跑来迎接我们呢,你能听出音乐中的“马蹄”节奏吗?(听范唱)

出示:x x x· x︱x x x· x︱

师:跟老师读一读。谁能告诉我第几个音读的最长?第几个音读的最短吗? 生:

师:说的对不对呢?来听听小马的评价。

小马:第三个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音要唱的长一些,浮点后的音要唱的短一些。记住了哦!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模仿小马跑步的声音(连续读4遍)模仿的真好!大家想想看,小马从遥远的天山向我们跑来,它的声音会越来越„„(大),音乐上称为强。当小马向远方跑去呢,声音会越来越„„弱。下面,听老师来表现一下,小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马蹄声的变化。x x x· x︱x x x· x︱(2遍)你们也想来试试吗?

生:读2遍。(看老师手势)

三、学唱歌曲

师:看来,骑上骏马唱着歌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

师:来,跟着老师模唱一下(先唱谱,再唱词)。这首歌曲的名字叫《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的歌曲,我们来欣赏一遍。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内容?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 师:这首歌曲的词写得很美,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跟着老师按节奏读一遍歌词。

师:带上你们的耳朵和心,我们来跟着范唱开口默唱,想一想,小牧童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得意、骄傲、英勇、英姿飒爽。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歌曲的歌谱,老师唱一句,你们跟一句。用说悄悄话的声音用lv来哼唱一遍,找出你唱不好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

师:接口唱2遍。完整唱(中速、慢速)

总结:用慢速也很舒服,感觉悠闲自在。音乐速度的变化,使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得更加丰满!

四、表现与创作

1、打击乐伴奏

师:天山的小牧童骑的是马,我们学过的哪种乐器可以模仿马蹄的声音? 生:双向筒、响板 师:谁想来试一试? 生:伴奏

2、创编舞蹈

师: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老师一起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吧!

五、欣赏《牧童短笛》

师:《牧童之歌》里面的牧童生活在新疆,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牧童短笛》。听一听,这段音乐中的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江南水乡放牧图)

师:这段音乐分为几段?情绪有没有变化? 师:介绍作品。六:小结

画家和牧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等词语的意思,会写“抹、挤、拱”3个形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为画家的谦虚,牧童的直率作铺垫,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教学重点:

会认13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会写3个形近字。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出示戴嵩的《斗牛图》,了解这幅图以及是谁画的?引出这幅图的出名与一个牧童有关。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1、了解牧童是做什么的。

师:是啊,我们把放牧的小孩子都可以称为牧童。

2、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

师:对了,画画得好而且出名的人才能称为是画家。那么这个小小的牧童和画家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去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牧童和画家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呢?)2.检查字词过关。

看着大家自学得那么认真,老师真高兴,老师还想问问大家,这些词你都认识了吗?ppt 戴嵩 价钱 牛蝇 和蔼 购买 翘起来

驱赶 惭愧 拱手 批评 浓墨涂抹

——先带拼音认读,再去掉拼音认读。然后开火车认读词语

三、自主探究,深入研读。

现在你能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了吗?

(一)、出示: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理解“著名”(有名、出名),指导朗读。

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很著名、画画得好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

师:哪句话告诉你戴嵩很著名、画画得好呢?跟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ppt说明了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老师这儿还有一句话(出示“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你们读读这两句,比较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读。)生:我发现第一句更能说明他画得好。如果没有“一”和“就”,就表现不出他的画一下子把人们吸引住了的意味了。

生:没有“一”和“就”,可能就变成挂出来好长时间,人们才来观赏。

师:是啊!看来这“一„„就„„”的作用还真大。谁来读读这个句子?(一生读。)

生:如果她把“一”和“就”强调出来就更好了。师:你试试,行吗?(该生读。)

师:读得很好,让我感觉到戴嵩的画画得好,非常受人欢迎。生齐读

板书:画得好

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ppt。(1)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就是说——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谁来读一读。(2)有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小朋友,大价钱是什么意思?(3)你也能用上“一„„就„„”说一说吗?

出示句子ppt:他的画一挂出来,看画的人就()。

他的画一挂出来,有钱的人就()。(4)朗读指导。你觉得怎么读才能读好这段话?

过渡:戴嵩不仅画得好,还画得很快呢?找画得快的句子。

3、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描细笔,很快就画完了ppt0。(1)说明了什么?--戴嵩画得很快。(2)这儿有两个词用得很好,你发现了吗?

(3)这是国画中的两种画画技巧,老师这儿有两幅图,你们说哪儿是浓墨涂抹,哪儿是轻笔细描?

(4)看看我们今天要写的字:抹-拱ppt,你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了吗?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作品展出,点评。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是啊,戴嵩的画技实在是高超,咱们再去感受一下吧。——齐读句子。(过渡)师:他就是这样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怪不得当时围观的人看了都——纷纷夸赞。

4、哦!那你听到了谁的夸赞声?(1)商人;

他是怎么称赞的?(出示句子)ppt “绝妙之作”什么意思?

妙-好。绝-最,表示独一无二,没有人能赶的上。绝妙-最好,作-作品,指这幅画。

商人的话让你知道了什么?

(在商人眼中,这是最美的画,没有比这画得更好,更像的了)那你学着这位商人来夸夸戴嵩。

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位商人,来夸赞一下。男生集体学着夸戴嵩。

5、还听到了谁的夸赞?(2)教书先生;

学着他的样来夸一夸(出示句子)ppt 同桌自由练一练。这牛画活了,有这种奇怪的事吗? 表演着读一读 女生齐读

6、商人、教书先生在夸赞,在那么多围观的人中还会有其他人在夸赞戴嵩吗?从哪个词看出?(纷纷夸赞)

7、同样表示赞美,这里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表达的意思却是相近的,这就是近义词。

8、猜想一下,当时在场的会有些什么人?(或许有戴嵩的学生、画友、家人、过路的人、他们还可能是大官、商人„„)他们又会怎么夸赞呢?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出示: 一位()一看到画,就称赞道:“()”。

8、老师找了几个赞美他的词,你帮我来读读好吗? 词语加油站:

绝妙之作 上乘之作

出神入化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9、你能用上其中的词来夸夸戴嵩吗?

四、小结

师:戴嵩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画家,画出那么绝妙的画,受世人称赞,一定离不开他的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他小时侯学画一定非常的勤奋。

五、板书设计:

画家 和 牧童(戴嵩)

画得好 著名

《牧童》 篇7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牧童教案 篇8

同学们,在这组图片中有没有看到你们自己的影子,你有没有玩过这样的游戏。告诉教师,你们都玩过什么游戏呢?(生自由答)加游戏视频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第二部分:导入

好,今天教师给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牧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这首诗自由轻声地朗读一遍。完了就坐好。

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吕岩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吕洞宾,这个人同学们知道吗?

(尽量用这段活跃气氛)那你们知道关于吕洞宾的什么?(八仙之一)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成为神仙吗?现在我告诉你这个秘密,你可不能说出去呀。(故做神秘)因为他向往神仙的那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呀,被称作是逍遥大仙。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笔下的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吧。不过牧童说我,我们要想和他交朋友首先得过朗读这一关。同学们有信心吗?

第三部分:朗读

一读字正腔圆

1.自由地把诗读一读,注意把音读准

2.指各朗读,正音

板书“蓑”字的写法与“衰”的区别,“牧”与“牡’的区别 二读节奏韵味

1.牧童说了,不错,你们已经读得字正腔圆了。但是古诗的朗读除了字正腔圆之外还得有韵味才行,那什么叫韵味了,教师为了支持你们交新朋友,给你们请了一位教师。(出示课件。)2.有信心读好吗,开始。3.指名读。(读出韵味得节奏)4.牧童又提高了要求,俗话说呀,古诗要熟读成诵,他要看看你们读熟了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吧,叫“点字读句”。老师点到一个字,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大声地说了出来就行了。明白吗? 师点“卧”指名回答,注意读出节奏。5.第四部分,理解古诗

(一)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读得很熟了,并且读出了韵味。那我们就韵味十足地读一遍吧,看屏幕(课件出示原诗及背景)古诗用很少的语言描写出了许多内容,字虽然不多,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现在牧童还要考考你们敏锐的观察力,你们来看看这诗中都描写了什么景物呢?(草,笛声 牧童 草场 月光 晚风

月夜)

现在用上你活跃的想象力让我们来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吧。(课件出示练习题)2.出示练习题

---的草

---的笛声

---的牧童

---地躺着

---的草场

---的月光

----的晚风

---的月夜

2.吕洞宾把这景,这人,这物,揉和到一起那会产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去欣赏一下吧,读的时候要用心去读,用想象去读,看看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

3.同学们读得真好,有的都快被陶醉了,有的读得摇头晃脑,有的在深思,有的脸上笑眯眯的,相信你的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画了。谁来告诉老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超链接)4.生练习

(二)第一句诗(指名回答)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场很大的?(铺)(六七里)(解释六七里的用法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草场仅仅是大吗?还有什么特点?(美 舒服)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铺)

这个字能说明草场怎么样?(能说明草木茂盛,平缓舒服)

现在又是你发挥想象力的时候了。一望无际的草场,碧绿而柔软,牧童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会做些什么呢?

(自由发表说法,体会其自由自在快乐的感觉)

第二句诗(指名回答)

那是什么样的笛声?(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这种声音呢(弄)

(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好习惯

那么是谁在逗弄谁呢?(牧童玩弄笛子

笛声逗弄晚风

晚风逗弄笛子)

是啊,多么和美丽,多么和谐的画面呀,晚风中的牧童骑在马背上,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粗(天真 可爱 调皮)(板书

趣)让我们重新欣赏一下这句古诗吧。(出示幻灯片)第三句诗

接下来牧童要出场了(出示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诗中怎么样写的? 谁能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不就是休息一下吗,我把“卧”字改成别的字行吗,比如说睡(生肯定说不行)为什么呢?(睡可能是睡着了,那他就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了)那么改成立呢?(不舒服),看来这个卧字用得真好,说出了牧童的悠闲与自在。

(音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生答)

也许他睡着了,也许他在做梦呢?他会梦见什么呢?(生答)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幅美妙的画面。

(师朗诵.)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玩了一天的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时候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周围是那么的安静,也许他睡着了,也许他在欣赏这月夜的美丽。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让我们还着这种感觉再把古诗读一遍吧。

(三)这就是吕岩诗中的牧童,你们说牧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课件出示:牧童过着------的生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读出他的自由,读出他的快乐 第五部分:熟读成诵

学到这儿,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已经非常熟了,能达到背诵了吗,先试着自已背一背,(指名背)第六部分:课外延伸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许多古诗都是表现这种童年生活的。同学们来看(课件出示表示童年生活的古诗)

《牧童》说课稿 篇9

《牧童》说课稿1

教学内容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牧童》。

提问:歌曲的曲名?大家一起来唱一唱。

二.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提问:乐曲可以分成几段?几段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三.分段欣赏:仔细体会各乐段的情绪,并机异地一段的主旋律。

1.第一乐段: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出示第一段的主旋律,并在教室的伴奏下哼唱主旋律。

2.第二乐段:乐曲的速度发生什么变化?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什么?请你用线条表现音乐旋律的特点。

(快速、旋律跳跃、节奏欢快、情绪热烈)

3.第三乐段:听一听,这一段与前面的那一段相似?有什么不同?

(与第一段相似,音多了,节奏密集)

四.完成书上的练习。

五.完整欣赏: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六.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绘画、律动等方式表现作品。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各组优势,选择一项进行活动。

《牧童》说课稿2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的”、“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

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

(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

牧童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附板书)

牧童

吕岩铺

快乐悠闲卧

《牧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牧童之歌》一课。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上有了进一步提高,歌曲的认知领域有了近一步的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广阔的视野,趣味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于学习体验中获取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3、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之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和第四乐句一气呵成,第三句中使用了较多的附点节奏,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而第四乐句则以较舒缓的节奏唱出了牧童愉快的心情,概括了全曲。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用饱满活泼的情绪、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学习,了解牧童放牧生活,体会牧童草原放牧时的欢快、愉悦心情。技能目标:会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增强对于牧童生活的向往。

5、教学重、难点、关键点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

1、学习歌曲《牧童之歌》

2、体会牧童放牧时欢快愉悦的心情并能用歌声来表达。教学难点是:《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二、说教法: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创设体验牧童一天的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参观法,谈话法,音乐欣赏法,游戏法等教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课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和体验课堂,在兴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钢琴版欣赏导入,发现牧童

2、创设情境,走进牧童

3、节奏难点训练,模仿牧童

4、学唱歌曲,体验牧童

5、歌曲处理和表现,融入牧童

6、拓展延伸,梦忆牧童

7、(一)钢琴版欣赏导入,发现牧童首先,我选用了一段学生弹奏的钢琴曲《欢乐的牧童》的视频片段导入,让学生在欣赏中熟悉旋律,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提问,你们了解这首钢琴曲吗?表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了解本节课的一个主线—牧童。

(二)创设情境,走进牧童的生活在同学们初探了牧童这个话题后,通过播放《牧童之歌》伴奏+循环播放新疆天山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雪山、河流、草地、来到放牧牛羊的牧童生活中,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走进了牧童的生活。

(三)节奏训练,突破难点,模仿牧童这一环节是为本节课的难点附点节奏的掌握做铺垫,首先我给同学们设了一问:你听草原上传来而来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出来吗?让学生从刚刚播放中寻找到马蹄的声音,让学生用手来制造声音来表现节奏:XX X。X XX X接下去让学生按照这样的节奏来朗读: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从而让学生领会附点节奏,为后面歌曲的难点学唱做好铺垫。

(四)学唱歌曲,体验牧童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通过歌曲的学唱体验牧童的放牧的快乐感受,首先我创设草原上放牧开心唱歌的情境让同学们聆听牧童的歌声,体验歌曲的活泼情绪,接下去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用手来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为了让同学们更准确的唱好这首歌曲,我采用了聆听听钢琴旋律,跟琴用LU来轻声哼唱,跟琴唱歌谱,跟琴假声演唱,填词演唱,歌曲情绪处理等方式,在学唱的过程中让学生轻快活泼,像马蹄声一样有弹性的演唱,并且注意歌曲中的附点音符。让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体验牧童的生活。

(五)歌曲处理和表现,融入牧童在前一环节中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对于歌曲有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此环节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这里得到一次呈现,我用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一边用手为歌曲伴奏,一边演唱,第二个环节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用卡农演唱的方式表现学生身灵其境来到了辽阔的草原上和牧童在追逐嬉戏的欢乐情景。又一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梦忆牧童同学们在牧童的世界里已经开心的度过了一天,此时此刻夜幕降临,在这一拓展环节我将通过改编这首歌曲的速度,力度,歌词连贯的演唱来表现牧童回家休息进入梦乡的情境。让学生在安然入梦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对于这节课的构思,我以走进牧童,体验参与牧童一天的生活为主线对本堂课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学习,快乐体验中成长。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构思,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

《牧童》说课稿4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二、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分成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会认13个生字,会写相同结构和偏旁的“挤、拱、批、抹”四个字。

2、情感和价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体会戴嵩这位大画家的高超画技。

3、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教学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观察实践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首要的任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要使学生感受到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必须要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戴嵩这位唐代的著名画家学生们基本上没有什么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戴嵩的画作,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他的名作《三牛图》和《归牧图》,并配以悠扬的古筝乐曲,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被屏幕上的图给吸引住了,大家听得仔细,看得细心,看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两幅图,你想说些什么?”孩子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戴嵩画技的高超。然后我利用板书的差异让学生进行观察,板书课题时,我在黑板上写了“画家和牧童”这几个字,其中“画家”一词写得很大,“牧童”一词写得很小,请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发现了,我就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老师要这样写?”。学生不由自主地引发想像,说出:“画家年纪比较大,牧童的年纪比较小。”“画家本领大,很有名气,牧童只是一个放牛的孩子。”等等。这样做,我觉得能为后面让学生体会戴嵩的谦虚美德和牧童的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美德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引导学生想像实践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像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教学中,我利用课文的空白之处让学生进行想像。在第一自然段中写道:“有钱的人争着花大价钱购买。”理解了写出戴嵩画技高超的字词后,我马上追问:“如果你是当时的有钱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在引发学生想像说话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戴嵩的高超画技。另外,在这篇课文中,大家看了戴嵩画的画后纷纷称赞,但是文中只写了商人和教书先生称赞的话,至于其他人怎么称赞,课文中没有写。我就抓住这个空白,在又一次让学生欣赏戴嵩的《斗牛图》后,让学生进行想像看了这幅画后,你想说什么?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有的说:“画得真好,我愿意用身上所有的银子来换这一幅画。”有的说:“戴嵩的画技真是无与伦比!”有的说:“画得真是栩栩如生啊!”这样。孩子们对于戴嵩的画技就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引导学生语言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还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首先我抓住了重点词训练学生的语言,课文中有一个关联词“一就”我抓住这关联词,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用“看画的人一就”,“有钱的人一就”来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思。然后又让学生用“一就”进行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说话的能力。第二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课文中有三个近义词,在让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三段话中的共同点,然后把这三个词:“夸赞、赞扬、称赞”用了红色点明,再让学生说说还有没有这样的词,学生又找到了:“赞美、赞叹、夸奖”等词,使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丰富性。

(四)引导学生综合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建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用画一画、找一找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画一画表现在学习“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时,我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画画。在这个学生用毛笔绘画的过程中,大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画后让学生找找:“哪个部分是用浓墨涂抹的方法画的?哪个部分是用轻笔细描的方法画的,学生都能轻易地找出,并且在后面的朗读中予以体现,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找一找体现在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画家的资料,在谈话时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画家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增加了许多知识。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堂课中,我在教研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几经修改教案,通过这次活动,有了不小的收获,但同时,在上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大胆地进行批判,以便创生出更多的真知灼见,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牧童》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并伴随手势准确歌唱《牧童谣》。

2、能依据《牧童谣》创编歌词,并体会牧童放牧的乐趣。

教学重点:歌曲《牧童谣》的学唱。

教学难点:伴随柯达伊手势,唱准音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看一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看看他是谁,他在干什么吧?(一位放牧的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2、听一听:

师:你们想和他做朋友吗?(出示课件“小牧童”骑着牛在草地上。)你们看,他在朝你们问好呢。(师播放笛子吹奏的练声曲)

55556—┃55553—┃35653635┃33332—‖

二、进入新课:

1、吹口哨模仿笛声:

师:小牧童在草地上吹奏笛子,远处来了一群小朋友。她们很喜欢小牧童吹的笛声。可是没有笛子,但是也在模仿小牧童吹的笛声,你们想听听她们怎么模仿的吗?(师播放口哨吹出的练声曲)师引导学生也用嘴巴吹口哨模仿笛声(要把口腔打开,眼睛发光、鼻子兴奋,嘴巴集中气息,面带微笑。)

2、生用“LU”音随琴模唱:

师:小朋友们吹得很认真,你们的口哨声和牧童的笛声一样好听,请你们跟着钢琴用“LU”音唱一唱这些好听的旋律吧。

3、师生随琴对唱旋律:(生唱第一、二句,师唱第三、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和听牧童吹笛子,以及模仿笛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和起到了在情境中练声的效果。使枯燥的练声变得活泼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由于旋律的前两句简单,后两句较难,采用师生对唱的方式巧妙解决了教学难点。)。

4、老师范唱:

师指导生找到歌曲的“衬词”,“一问一答”的特点。

师:你知道“那斯那斯嗨”是什么意思吗?(展示幻灯片:放牧时的吆喝声)老师带着学生跟琴学唱。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湖北民歌《牧童谣》。小牧童是非常乖的小朋友,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牧童》说课稿6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歌曲《牧童谣》表演

3、集体舞:《小牧民》

4、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木琴独奏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2、通过学习集体舞《小牧民》,使学生初步接触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学做硬肩、笑肩、挤奶等动作。

3、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上的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

集体舞:《小牧民》

教学难点:

感受《我是人民小骑兵》风格、节奏上的特点。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表演歌曲《牧童谣》;综合训练。

1、集体有感情的齐唱歌曲。

2、请同学们试着背唱牧童谣,并讨论完成综合训练二。

3、提问:这首歌曲的歌词段数多、歌词较多,仔细观察它的歌词有什么特点?(问答式)

我们用什么演唱方式能够更好的体现这一点呢?(男问女答、女问男答、领唱与合唱等)

分别练唱。

4、请同学们上前表演自己编的节目。

优秀小组给红花。

5、请同学按照书上综合训练三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三、集体舞表演。

1、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像我们学唱的牧童谣就是有风味的歌曲。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我国蒙古族的风格的一段舞蹈。

2、学习单一动作。教师示范讲解硬肩、笑肩、挤奶等动作。

两人一组练习。

3、分解动作进行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将整套动作串联起来完整练习。

4、跟着音乐练习。注意引导学生质朴的情感表演劳动时的喜悦。

5、请同学上前表演。

四、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1、教师介绍: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欣赏一首民族风味的乐曲-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初听乐曲。

讨论:从教材中的插图请你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哪些内容?

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复听乐曲,请同学边听边随音乐做动作。

思考:乐曲是怎样表现小骑兵由远至近的?

回答问题(用强弱)完成听听想想。并用双响筒随音乐敲一敲。

五、听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我是人民小骑兵

勇敢、努力克服困难

《牧童》说课稿7

【教材】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本

【课题】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可爱的童年》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

欣赏《牧童短笛》(新授)

拓展《民族乐器——笛子》

【教材分析】

《牧童短笛》是由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的主题轻快活泼,像牧童天真的笛声,回响在翠绿的田野上;第二段用民间的舞曲处理,与牧童的笛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仿佛听见了放牛娃们欢乐的笑声;第三段是笛声的“再现”,与第一段形成呼应。这种典型的欧洲的曲式结构借鉴,生动自然,毫无雕琢之感。与“笛声”相应的另一声部有机地处理,是欧洲“复调技法”在中国作品中最成功的范例。

【教学目标】

1、在欣赏乐曲《牧童短笛》的过程中,感受乐曲两种不同的速度与情绪,体验优美流畅的旋律所描绘的如诗如画般的童年生活和意境。

2、运用聆听、对比的方法,感受音乐主题所表达的不同情绪、情景,抒发的不同情感。

3、了解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的生平,能哼唱乐曲《牧童短笛》的主题旋律,并能用肢体表演的形式,表现乐曲不同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感知乐曲两种不同的速度与情绪,了解作曲家贺绿汀的生平。

2、教学难点:学会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的旋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我们大家跳起来》

2、师生问好

二、巩固与铺垫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单元诗《可爱的童年》

1、导入:我们的童年多幸福,我们的童年多愉快,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跟着音乐朗诵《可爱的童年》。

2、方法与过程

A、介绍作者:贺绿汀

导入: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给大家认识。

1、请同学们来介绍。

2、教师补充。

贺绿汀(1903~)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他创作了很多作品,作品体裁多样,在中国有重大影响。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近百首歌曲,6首钢琴曲,6首管弦乐曲,10多部电影音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望。

三.欣赏与感受

1、初听:感受乐曲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贺绿汀创作的乐曲《牧童短笛》。听一听,想一想乐曲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选一选:哪一幅画比较符合乐曲的意境?

3、说一说:乐曲的演奏形式。

4、谈一谈:对乐句的感受。乐曲模仿了哪一种民族乐器?

设计意图:通过选一选、说一说、谈一谈,使学生初步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钢琴音色的特点。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当贺绿汀考入国立音专时,他还是一个在上海求学的穷学生。当时他住在一家缝纫店的主楼,夏天热得要命,但是贺绿汀没有被这困难吓倒,他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同时还不断地注视着音乐界的动态。虽然贺绿汀随时有辍学的危险,甚至这样差条件的房子,也都会有交不出房租的可能,就在这危难之际,有一天,他在学校的栏刊上看到了一则“征集中国风格钢琴曲”活动,是俄国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的。如果谁获优胜将能得到免费出国求学资格,并获奖金100元,而且作品的姓名必须严密封锁,任何人都不能“走后门”。得到这一消息后,贺绿汀非常兴奋。从此,他整天就泡在那间酷热小屋里开始了他的创作,夜以继日的创作,使他忘了一切苦楚。有的朋友问他“你这样认真地投入这次比赛,难道那幸福之光环真的能射到你身上?”贺绿汀非常自信的说:“我欣赏这次比赛的规则,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有获奖的机会,因此,我必须认真地对待这次比赛”。由于天气太热,他又住在楼的顶层,白天无法工作,只好利用夜间及黎明前的那一段时间进行创作。幸福的光环真的来了,连贺绿汀自己也没想到,《牧童短笛》荣获这次比赛的一等奖,也是我国第一首飞向世界的钢琴作品。从此,贺绿汀便成为国内外瞩目的音乐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活跃在中国的乐坛上,而这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奏响了全球。

6、复听:乐曲《牧童短笛》

提问:感受乐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那几个部分是相似的?

7、听辨主题旋律:

A、出示主题旋律

4/43.23523532165615

2/42161216121216562165365

教师弹奏学生模唱,熟悉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旋律的模唱,熟悉主题旋律。

8、第三次复听音乐。

要求:听到第一主题时模仿吹笛,听到第二主题拍手打节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听辨旋律。

9、完成表格:

乐段速度情绪

第一乐段中速优美的

第二乐段快速欢快的

第三乐段中速优美的

三:拓展——认识笛子。

设计意图: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用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乐器笛子的音色,笛子的发展。

1、导入:为什么贺绿汀要选择笛子作为模仿的乐器?

2、介绍笛子的发展过程。

A、出示:ppt

B、欣赏乐曲《林中鸟》,让学生体会笛子模仿的鸟叫的旋律。

C、欣赏影片笛子独奏,感受笛子多变的演奏技巧。

3、小结:笛子是我们国家最早的民族乐器,希望他继续的发扬光大。

四、情感拓展——听朗朗演奏的《牧童短笛》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多种演奏情绪的《牧童短笛》,体会乐曲所传达的爱国情怀。

1、导入:让我们一起欣赏由朗朗演奏的《牧童短笛》

2、播放媒体。

3、小结:我们的童年幸福快乐,希望同学们把握好这幸福美好的童年,多学本领,为祖国多作贡献。

《牧童》说课稿8

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1课画家和牧童、第二课时,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小牧童勇敢指出大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吸引学生朗读、品味,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牧童的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读中感悟,学习画家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才用的教法有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映照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给学生讲空泛的理论,而是采用以读呆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学习,朗读语句,加深体会。在处理教材时,我抓住任务的不同语言为训练点,指导朗读,采取激励读、评价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自悟自得。

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1、激趣导入2、品读质疑3、合作解疑4、发展语言5、拓展延伸6、个性作业

一、激趣导入

们学习了21课画家和牧童,认识了生字,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画家和牧童。今天老师书写的课题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吗?这样一位人人称赞的大画家为什吗要向一个小牧童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让我们在文中学找答案吧。

画家二字写的大,牧童二字写的小,让学生猜老师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二、品读质疑

先指明朗读,然后让学生评价他读的怎么样?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最后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也许提的不切主题,这时我提示学生,要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确定出: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牧童是个什么样的人?两个问题。我安排学生评价朗读,学生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掌握朗读技巧,而不是教师单一的说教。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少走弯路,并学会自主学习。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提示学生先读文,再讨论,最后总结板书

画艺高胆大

谦虚心细

和蔼

结合板书,我提问,从文中哪些句中可以看出画家画艺高?重点分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去掉“一.......就”意思是否一样?还有在理解“他一会浓墨涂抹,一会轻笔细描”一句中,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两个词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我现场作画,学生通过观察感悟,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在知道朗读商人和教书先生的称赞后,我问,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夸戴嵩,从而引出“纷纷夸赞”一词:同样是夸戴嵩,作者用了夸赞、赞扬、称赞三个不一样的词,使文章读起来不重复,也更生动,提示以后同学们写文章,也要学习作者这种表达方式。

关于画家谦虚、和蔼,牧童是胆大、心细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文中人物语言体现出来的,所以我引导学生精读、品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使学生自悟自得。

四、发展语言

学习课文,你想对戴嵩或牧童说些什么吗?再回到课题,你们认为老师这样写合不合适。此时再把课题改过来。

这一开放性问题,再次拨动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使情感得到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五、拓展延伸

参照课后的“我知道”我请孩子们欣赏戴嵩的斗牛图、归牧图,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六、个性作业

1、以“人无完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2、默写21课生字。

以上两题,任选一题。我这样设计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复习功课,体现了作业的多元性。

【说板书】

整个板书既表达了文本内涵,又简洁凝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这节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读中培养阅读能力,读中发展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牧童》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高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戴嵩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文以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实事求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文理念,是一篇有益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好课例。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活动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表现欲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其中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合作学习中往往充当听众,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及时加以引导,使之全面、有效地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诚恳虚心和牧童敢于向权威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具体教学设计

1、课前导入

在执教本课第一课时时已经落实好本课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这几个目标,而本课要认的二类字及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因此考虑用复习生字词这一实用的教学手段导入第二课时。

2、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一开始,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画家戴嵩”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与文本的对话,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整节课在“以读促悟”的教学手段组织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生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同桌合作表演、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等多元化朗读方式,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师生、生生、文本与生之间进行互相融合,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敢于提意见的美好品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3、注重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本课中,我注重训练学习“一……就……”、“一会儿……一会儿……”两个跟“一”有关的句式。如果单独地将文中的句式抽离出文本,可能会出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偶尔“出轨”,或是引发学生出现对汉语言文字的枯燥感,因此在学习这两个句式时,我有意识地将这两个句式放在一起,归纳出汉字中“一”的文字魅力。具体操作如下:师:“在数学‘1’在10位数字中代表的是最小,而汉语言文字中的‘一’可棒了,它在跟其他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意义可丰富了,不信请看。”(出示两个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另一句去掉了“一……就……”)结合朗读、对比两个句子,让学生在感悟“一……就……”这个句式的用法和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画家戴嵩的著名及激发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指导“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方法同上。)

(在指导“一……就……”这个句式时,我将对这个句式的运用放在了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原本已经创设得很好的情景稍稍出现了“开裂”,鲍老师指出,对句式的训练一般不放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除非是个别,如我课堂上理解“和蔼”时,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和蔼的人这一处地方,能紧密结合文本,又能通过运用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种情况。因此对句式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应用要小心谨慎。

在上台指出国画里运用那两个词的地方里,学生的兴致很高,一个个争着上台。我及时利用了这一契机,大大赞扬了学生们的细心观察及对国画的“欣赏”水平,氛围融洽。可由于学生在平日里养成了过于爱表现的习惯,这里

面生出了一点点“小插曲”,个别生停留在对画的观察中,表现出对画的课外知识急于表达的情况,此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表扬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而继续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4、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兴趣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本课中,我充分利用本课蕴含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意义,创设具有熏陶感染作用的情景,结合“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由于本课的核心是要体会画家的诚恳虚心,牧童的大胆率真这两种美好品质,因此在本课的开始,我大力渲染了画家的知名度及画画的高超技巧,然后通过自读、分角色合作朗读等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对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颜色加以突出强调,配合上表情、动作,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自然完成。

(朗读是阅读课中的重点之重,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能很好地完成。在本环节中,学生对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这一学习方式绕有兴趣,这跟教师在平时注重落实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有关。)

5、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结合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本课中我力求大力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具体体如下:

①首先,我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景:“画家戴嵩如此出名,有一天他的好友请他画画,他画了一幅《斗牛图》,假如当时你是一名观众,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出了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在分角色朗读、表演他们的角色后,我又引问:“当时的观众还有什么人呢?同桌之间互相演演。”

②在教到牧童出场指出画家画错了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想像:“人们的反应怎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生回答道。)“那人们此时会想什么呢?”(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人们的表情,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体会。)接下来我现场模仿采访,采访了一些“观众”,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想所思,进行创造。

③通过对牧童提出意见的质疑,“牧童的话对吗?为什么他能让人们信服呢?”让学生思考牧童的话,引导学生体会牧童的善于观察,这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涵,加深文本的人文含量,拓宽了文本人文资源,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充分的朗读感悟基础上进行有层次性的问题诱导,要特别注重问题的精简、问题之间的衔接,阶梯式的层层诱导,逐步加深对文本的思考和体会。课标指出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也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能力始终是贯穿在有效、充分的朗读基础上的。)

6、力求打造开放性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元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节课中,我在课前搜集戴嵩的有关的资料,课后引导学生搜集学习古代名人或现代画家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等有关资料、故事,将课堂与课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我向学生介绍戴嵩最后完成的“斗牛图”,加深学生的体会;此外,我还把名家名画欣赏引到课堂,打破学科的独立封闭的状态,融文本与艺术审美于一体,体现学习领域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共同创造的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作品,是师生享受心灵和精神自由、愉悦的过程。如何打造语文和谐又具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希望通过这两次的课堂实践,能求得一些真知灼见,有效地提高自我语文教育教学 水平。

《牧童》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2、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准确的情感演唱《牧童谣》这首歌曲。

2、学生能够掌握2、3、5、6相对应的柯达伊手势。

教学过程:

一、初听歌曲:

师: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老师告诉大家,他的家乡在湖北。(展示多媒体幻灯片:蓝天白云下,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

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里有个小牧童吹奏一首自己的歌曲,叫《牧童谣》。这首湖北童谣,你们想听一听吗?(播放歌曲《牧童谣》)

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二分音符6-,3-,2-,复习6的柯达伊手势,学习“re”“mi”两个音和对应的柯达伊手势,并伴随手势唱准“sol、la”“re”“mi”。

二、巩固旋律:

1、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轻声跟唱,唱到6-,3-,2-,时,做相应的柯达伊手势。

第一、二句的前两拍用高兴、轻快的声音演唱,唱第三拍的二分音符时声音上扬,重点指导第三句,演唱第三句要有起伏感,第四句用渐弱的力度演唱。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边用“LU”音按原速模唱边律动。

师示范动作(遇二八节奏,每前半拍强拍拍手,弱拍拍腿,左右交替进行。二分音符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朝两边展开。)

3、学生跟着老师学唱歌曲,重复三遍后,老师弹钢琴伴奏,全体学生边唱边律动。第一三段:男同学唱;第二四段:女同学唱;第五段:全体齐唱。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好,课下记得复习,对湖北童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分享!

《牧童》说课稿11

《画家和牧童》这则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故事,选自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首选课文,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文字、精彩的人物对白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敢于向大人物质疑的牧童形象,以及一个善于接受他人建议的大画家戴嵩的形象。故事情节简单适合二年级阅读,根据文本语言特色和二年级孩子认知特点,确定本课时两点教学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关注对话朗读,在想像、对比中,感受牧童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品质。

古代的小故事,难免与孩子生活形成差距,基于学情,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在对话的品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也是本课时的难点。教师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人物的背景制作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样的目标、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理念,设计五个环节的教学。一、读题质疑,走进故事。二、整体读文,词语积累。三、研读“称赞”,感受画技。四、重点品读,体悟品质。五、认真书写,总结延伸。下面具体说说五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 读题质疑,走进故事。

扎实的课堂从课题开始,有效的课堂也从课题开始。直接板书,质疑,理解牧童和画家,利用“牧童骑黄牛”迁移回忆“牧童”,画家围绕“家”,说说怎样成为家?在说说认识画家的画技。在充分的感知后,基于学生的预习,出示本课中的画家:戴嵩。识记“戴”,读准“嵩”。

质疑的第一个方面直接梳理后,继续交流,发现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有名一个无闻,对比中感受人物地位、年龄、阅历诸多的不同。一个题目告诉我们那么多的信息。让学生了解题目重要的同时,激发孩子对课文学习的期待,在无痕中渗透学法,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扎实细致、行之有效。

第二板块 整体读文,词语积累。

低段教学中生字、写字是重点之一,这个板块我从两个部分达成目标。第一、自由读文,提出“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难读的多读几遍”的要求,这样每一次读书都给予明确确的目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第二部分,反馈词语,出示两组词语,第一组“惭愧、和蔼、价钱、购买、浓墨涂抹、翘起、驱赶”,是本课要认的字组成,对学生易读错的“抹、翘”正音,“抹”是多音字。第二组“赞扬、表扬、称赞、批评”与“表扬”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发现词语的规律。有近义词和反义词,这样归类学习扎实有趣,渗透了一些识字的规律。

第三板块 研读“称赞”,感受画技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读出“称赞”,这样设计与“批评”形成对比,这个环节分两部分开展。

1.用词语教学中的“称赞”为引,请学生找找为什么“称赞”,预设学生找到两个方面。其一,课文的第一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抓“一……就……”感受画技,用“一……就……”说句子,这也是作业本中的要求,然后围绕“一……就……”提升朗读,引出后面的两个句子“有的人……”,最后概括出“著名”并板书。其二在课文第二段,“沉思片刻”从时间上李洁,品读“一会儿……一会儿……”了解驾轻就熟,归纳为一个词“著名”。两条线并行,以“著名”引领,这样的文本感受、语言训练,体现新课标人文、工具统一的理念。

2.从“著名”到“纷纷夸赞”自然而然,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创设情境,师生扮演,在这样的对话中,开拓学生滋味想像力和创造力,也从表演中直观感受到“纷纷夸赞”的意思。

第四板块 重点品读,体悟品质

这个板块是教学的重、难点,我根据课程要求,有选择、有目的、有策略地展开教学,下面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1. 从人群中的不同声音引出六个字“画错了,画错啦!”请生读这两句话,了解“批评”并板书。在标点“!”中读出牧童的心理,实事求是,在“挤”、“喊”两个动词中初步体会牧童敢于质疑的品质,再一次想像人群中的表现,读好“炸雷”与“呆”,了解这样的原因。

2. “有理有据”,这样的六个字并不是凭空的,出示重难句子“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在小组合作中发现不同,想像原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课标中也指出,于都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力,因此我在此设计这样一个提升的合作、探究过程。交流画出牛尾巴的形状,在质疑中出示一些资料,让生了解到生活实际的重要,体会到牧童的有理有据,我认为这对本课的教学十分重要。

3. 在两个层次的研读后,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再次学生牧童的样子,读读牧童的话,天真的、肯定的、自信的、坚持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朗读上升到一个层次,这样的三个部分,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学习也有增量。

第五板块 认真书写,总结延伸

1. 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上个板块总结到“批评“就是这节课的写字内容。让观察,从偏旁、笔顺的角度。请生认真看教师的范写,再由生独立书写,交流评价。这样看似普通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了解写字的方法,在长期的积累下形成自主写字的能力和习惯。

2. 面对牧童的质疑,画家又是怎样的呢?听到牧童的解答,画家又有何表示?下节课再学习。给予另一个角度延伸到下一节课。

整个预设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听说读写结合。让学生在想像发散思维的同时,融合三维目标,这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板书是微型的课堂,是故事的大意,也是文本的精华。这里我在画家的下面写上“著名“,在“牧童”的下面写上“批评”,这是文章学习的第一层,而画家的谦虚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呈现。

《牧童》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生动的儿童故画,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

二,学情分析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和学生谈话,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教学法: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课文。

3,点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习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 探讨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习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课外收集大画家戴嵩的和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你们喜欢画什么呢

2,大家喜欢的东西各不相同,有一位画家特别爱画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欣赏他的两幅画吧。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

3,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些什么呢

4,这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画家戴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画牛的故事。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学生齐读。

二,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1,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吗

2,本领如此高超的大画家和一个小小的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三,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

生: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

3,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 请你再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4,学生默读课文。

5,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A,找到了这句话的小朋友请举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到他的高超本领。

B,如果你是一位欣赏的观众,看见戴嵩的画挂出来了,你会怎么招呼别人也来欣赏 如果你是唐朝的有钱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C,可见,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也很受欢迎。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戴嵩画的喜爱吗 (个别读,评价,分组赛读)

D,是呀,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说一个句子。

E,小朋友的句子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会读的更好了。

F,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戴嵩画画得很快。

1,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理解沉思片刻)

2,请我们班的小画家也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3,看画:哪个地方是用浓墨涂抹来画的,哪个地方是用轻笔细描来画的。

4,指导朗读:画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读的也要不一样,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5,你能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来说一句话吗

6,戴嵩的画很快画成了,围观的人是怎么夸赞的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7,出示句子,你想学着谁的样子夸一夸呢 自己试着读一读。(指生读――评价――齐读)

8,分角色朗读并加上动作。

9,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吗

不是,还有很多人。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夸赞什么呢

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

10,正在大家纷纷夸奖之时,你听到了什么了 看到了什么

人们都夸奖戴嵩的画画的好,可是一个小小的牧童却大声地说:画错了画错了,这声音是多么的与从不同。真像一声炸雷,把人们惊呆了。围观的人听了小牧童话,有什么表情 请看图,他们又会对小牧童说些什么

11,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在想什么呢

12,假如你是戴嵩呢 你又会在想什么

13,真正的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请同桌互相读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谁能读出和蔼的语气

指名读。(学生脸带微笑,向前稍倾做问)男,女赛读。这说明戴嵩怎样 (说明戴嵩很虚心,很能接受别人的见意,哪怕是小小的牧童)

14,牧童又是怎样解释的 指名读小牧童为什么敢指出 (因为他经常放牛,平时注意观察,对斗牛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指导学生练读牧童的话,读出对话的语气,读出小牧童那种直率,勇敢的语气

15,还从哪里知道戴嵩是个虚心的人。(戴嵩连连拱手道,一般什么情况下拱手,你能做做拱手的动作吗 )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因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却被一个小孩看出来是错的,所以心里很不好受。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好。看,惭愧两字都有什么旁

(竖心旁)惭愧就是心里不好受。谁来读好戴嵩的话 (指名读,自由读。)

16,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 (喜欢)你想怎样来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愿意读戴嵩的举手,,,,,,,,,

四,拓展

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课文里的人物说什么呢

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想对牧童说,我真佩服你,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了不起!我要想你学习!

生:我想对牧童说,你观察生活真仔细。我还想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要向牧童学习,观察生活,不要不懂装懂。

生:我想对戴嵩说,戴嵩你不愧是个著名的画家,能虚心地听取小牧童的意见,我相信你能画出更好的画的。

师:除了课文里的人物,你还想对谁说

生:我还想对所有的画家说,你们都要认真观察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生: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我们都应该向牧童学习,敢于指出不足。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能虚心地听取牧童的意见,小牧童敢地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大胆。

《牧童》说课稿13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识字教学:趣有法,法有趣

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读课文,我让学生圈出自己不认识或读不准的生字,因为目标明确,学生乐于做。接着,请学生小组内交流学习,“看看怎样和这些字宝宝交上朋友”,学生兴致高,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仅仅依靠兴趣是不够的,识字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这一课中,要求学生会认的字很有代表性,学生容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和创造识字规律。看看怎样和这些字宝宝交上朋友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认“戴”字,学生不光能读这个音,还能说“戴帽子”戴手套”“戴领巾”等等,老师鼓励大家边做动作边说词,真是学得既轻松又牢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用这种做动作识字的办法又解决了 “抹”“翘”“拱”等几个字。老师给学生赞赏,学生就会给老师惊喜,孩子们在高涨的热情中不断发现各种识字的好办法,如“驱”“墨”是由原来认识的两个字加起来组成的,“蝇”是由原来学过的“绳”字换偏旁得来的,“惭”和“愧”连在一起是一种感受,不一而举。

二、课文学习:读中品,品中读

让学生读书,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书,这一点老师容易做到。但是,要学生愿意读、善于读、读后有收获,却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的具体指导是:

1、教学生赏析。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

对于关键词句,要赏析,要学会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囵吞枣似的阅读。课文中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里的“一……就……” 就值得品味,去掉这两个字念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会在仔细比较、反复吟诵中有所感悟。还有“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这句,先突破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请学生结合绘画经验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观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再抓住“一会儿……一会儿……”完整、连贯地体会这句话,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应该会更鲜活。我认为,学生只有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才会深刻地朗读课文;否则,朗读只会是浮在表面和流于形式的。

2、教学生思考。不伴随智力活动的阅读是肤浅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是学生主动质疑,可以是教师巧妙提问。但是前者要适当取舍,后者要精心设计。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再读课文,我的提问是:“课文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问题既有统领性,又有发散性。它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谈开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学生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当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我请学生看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图中哪位是大画家戴嵩吗?”学生无不兴奋,我让他们指出来,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表现得更踊跃,有的说从站的位置判断出来的,有的说从脸上的表情看出来的,闪现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话蕴含的信息很多,我于是发问:“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分别抠住“小兄弟”“很愿意”“请你”谈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们的阅读有了相当的深度。

3、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如临其境的情境,学生的体会才不会抽象模糊。

带着真切感受去读书,情感自然会飞扬。首先,注意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故事情节。课初通读课文并说印象,起到了这个作用。课中尽管有几处语段赏析,但我不忘连缀起来阅读,使故事情节不割裂,大体分为两部分学习:一是戴嵩作好画,人们纷纷夸赞;二是牧童指错误,戴嵩虚心请教并接受。其次,注意揣摩人物。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画家戴嵩和小牧童,他们各有特点,在朗读中我让学生仔细体会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甚至猜度他们的心理。对课文内容有了理解后,我还请学生扮这两个角色,演故事的后一部分。我相信,只有让人物形象鲜活在孩子的眼前,才能把人物品质烙印在孩子的心上。

4、搜集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服务教学。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一是来自中央电教管的资源库里戴嵩的画,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作品;二是从台节目里积累的图片 (如电子课本中的课文情景图);三是从互联网下载的真实斗牛图片以及李苦禅的画等。

课初观看戴嵩的《三牛图》、《归牧图》,既是学习欣赏,又是亲切导入;围观者纷纷夸赞,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是教学要突破的一个重点——到底错在哪里?这时候,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牛图片,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文字的理解就迎刃而解;最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图画大师的名作,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无形熏陶。

《牧童》说课稿14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也是我和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发展的最终目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实践应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土壤。于是,“在真实的阅读中学做真人”是我在《画家和牧童》这一教学实践中展示的教学思想。

一、析教材说学情定目标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内容。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本课以牧童那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以戴嵩虚心向学的行为渗透了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识字是重点,但不是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成为我本课教学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阅读中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能力目标:

促朗读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不断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只有在交往中学会谦虚,在合作中敢于说真话的品质”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二、说流程谈教法展思想

“返朴归真”是新课程中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什么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许多仁人志士倾全力而研究。低年级的课文虽短,却肝胆俱全。尝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树立从小爱读书,多读书的意识,是我的教学主攻方向。下面我通过以下环节来展示自己一些略显稚嫩的教学思想:

1、赏画评画,走近画家:

课前,师生一起欣赏李苦禅、齐白石、徐悲鸿等绘画大师的名画,使学生初步领略到画家的风采,并能体会说出画家的画是不同凡响的。此时,选出一副画让学生去评价其不足之处,他们就会顿感诧异,“大画家还会画得不好?”趁此疑惑之时,老师马上引入课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个从没有上过学,又没有画过画的牧童,却向一位大画家提出了意见。你愿意认识他吗?”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中。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体会到生活才是赏画、评画的源泉。

2、以读代讲,感悟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读”这条主线,采用自由读、默读、个别读、指导读、评价读、创设情景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⑴读课题谈感受大写“画家”,小写“牧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充分谈自己眼中的牧童和画家是什么样的?在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画家与牧童的距离,为下文牧童敢于说真话做了铺垫;教师在此过程中迅速掌握学情,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做到以学定教。

⑵初读全文整体感知你觉得故事中的画家、牧童怎么样?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气。

⑶精读课文学做真人:

①在阅读中要有真实的感受为此,我有以下创新:

A、创新之一、学科整合,在实践中感受“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不容易理解的,我充分开发身边的资源,把美术老师请进课堂,亲手演示中国画的画法,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感悟“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再由美术教师向学生介绍戴嵩的有关知识,内行谈内行,学生更易感受戴嵩的大师风范。介绍后,再次引导学生读人们的评价语言,定会惟妙惟肖。在阅读中质疑,在释疑中阅读,真实的阅读让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

B、创新之二、眼耳口脑,多方面感受抓住文中的人物对话,并结合书中的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每个人的表情、神态、语言。先说后读再演,体验出戴嵩的确画错了,牧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设计中,学生朗读能力、想象力、对文本的理解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在阅读中逐渐生成了。

创新之三、创设情景,深层感受体验源于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当时牧童没有看到戴嵩的《斗牛图》,这幅图就这样传到了国外,被国外的农夫看到了,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由此上升到一种爱国的境界。在这一高度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式的阅读,真实地体会到“谦虚好学”和“勇敢建议”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更需要谦虚好学的品质,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②在阅读中要有真实的收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于是,我设计了积累与“一”有关的词句,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在说一说、写一写中积累语文。

③在阅读要中有真实的评价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本课力求体现的评价理念。“你愿意学谁?为什么?”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人要谦虚,博采众长”的思想就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了。在实践中学会评价,让牧童的勇气增强学生评价的信心;在合作中学会欣赏,戴嵩的谦逊更是让被评价者佩服。教学中我时时、处处给学生评价的舞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自评、互评中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

3、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课堂天地小,生活无穷大。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到生活。课后拓展练习设定为:

⑴评价身边一个熟悉的人。

⑵上网收集更多的名画进行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⑶读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牧童》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生动的儿童故画,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

二、学情分析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同时积累课文中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插图展开想像,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教学方法:

1、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全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和学生谈话,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教学法: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课文。

3、点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习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习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课文插图。

课外收集大画家戴嵩的和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们喜欢画什么呢?

2、大家喜欢的东西各不相同,有一位画家特别爱画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欣赏他的两幅画吧。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

3、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些什么呢?

4、这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画家戴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他画牛的故事。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学生齐读。

二、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1、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吗?

2、本领如此高超的大画家和一个小小的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三、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

生: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

3、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请你再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4、学生默读课文。

5、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A、找到了这句话的小朋友请举手,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你从哪个字词中感受到他的高超本领。

B、如果你是一位欣赏的观众,看见戴嵩的画挂出来了,你会怎么招呼别人也来欣赏?如果你是唐朝的有钱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C、可见,戴嵩的画技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也很受欢迎。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戴嵩画的喜爱吗?(个别读,评价,分组赛读)

D、是呀,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说一个句子。

E、小朋友的句子说得这么好,真了不起,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会读的更好了。

F、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戴嵩画画得很快。

1、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理解沉思片刻)

2、请我们班的小画家也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3、看画:哪个地方是用浓墨涂抹来画的,哪个地方是用轻笔细描来画的。

4、指导朗读:画的方法不一样,我们读的也要不一样,谁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5、你能用上“一会儿……一会儿……”来说一句话吗?

6、戴嵩的画很快画成了,围观的人是怎么夸赞的?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7、出示句子,你想学着谁的样子夸一夸呢?自己试着读一读。(指生读――评价――齐读)

8、分角色朗读并加上动作。

9、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吗?

不是,还有很多人。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夸赞什么呢?

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

10、正在大家纷纷夸奖之时,你听到了什么了?看到了什么?

人们都夸奖戴嵩的画画的好,可是一个小小的牧童却大声地说:画错了画错了,这声音是多么的与从不同。真像一声炸雷,把人们惊呆了。围观的人听了小牧童话,有什么表情?请看图,他们又会对小牧童说些什么?

11、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在想什么呢?

12、假如你是戴嵩呢?你又会在想什么?

13、真正的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桌互相读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谁能读出和蔼的语气?

指名读。(学生脸带微笑,向前稍倾做问)男、女赛读。这说明戴嵩怎样?(说明戴嵩很虚心,很能接受别人的见意,哪怕是小小的牧童)

14、牧童又是怎样解释的?指名读小牧童为什么敢指出?(因为他经常放牛,平时注意观察,对斗牛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指导学生练读牧童的话,读出对话的语气,读出小牧童那种直率,勇敢的语气

15、还从哪里知道戴嵩是个虚心的人。(戴嵩连连拱手道,一般什么情况下拱手,你能做做拱手的动作吗?)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因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却被一个小孩看出来是错的,所以心里很不好受。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好。看,惭愧两字都有什么旁?

(竖心旁)惭愧就是心里不好受。谁来读好戴嵩的话?(指名读、自由读。)

16、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你想怎样来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呢?(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愿意读戴嵩的举手……、、、、

四、拓展

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课文里的人物说什么呢?

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想对牧童说,我真佩服你,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了不起!我要想你学习!

生:我想对牧童说,你观察生活真仔细。我还想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要向牧童学习,观察生活,不要不懂装懂。

生:我想对戴嵩说,戴嵩你不愧是个著名的画家,能虚心地听取小牧童的意见,我相信你能画出更好的画的。

师:除了课文里的人物,你还想对谁说?

生:我还想对所有的画家说,你们都要认真观察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生: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我们都应该向牧童学习,敢于指出不足。

上一篇:小学生运动会200字作文优选下一篇:人力资源专业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