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6课教案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第6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七年级下册第6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北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 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2、学法

(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唐朝疆域图来进行课堂导入,实现大一统的繁盛的唐朝怎样被灭亡了呢?哪一年灭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

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通过历史小故事“杯酒释兵权“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③辽和北宋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州之战。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教师提供史实资料、澶渊之盟内容(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辽宋的力量对比上去思考,结合“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正反两方。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④要让学生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⑤多媒体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由学生总结出建国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宋夏和战。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通过此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辽、北宋、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形势,指出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⑥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一个发展机会。教师简单介绍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金建立的

时间、建立者、都城。利用《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介绍金灭辽、再灭北宋及南宋建立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及各自的都城。

⑦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多媒体显示有关岳飞抗金和郾城大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岳飞的认识。

作者:阿同古力·木坦里甫

第2篇: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第3课时)教案 岳麓版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赵州桥》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行观察、提炼信息并深入探究。

2、了解隋唐时期文化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3、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一、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同学们,我国有一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石拱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设计并主持修造这座桥的是隋朝一名普通的工匠。想一下,他是谁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座桥的图片。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赵州桥,这个工匠的名字叫李春。那么,李春是如何设计赵州桥的?赵州桥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一、赵州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再详细观察课本插图“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然后回答问题。赵州桥位于什么地方?因何得名?赵州桥由谁设计并负责修建?赵州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赵州桥在建筑艺术上呈现出怎样的特色?

讲解: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结构坚固,雄伟壮观。它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船运行,这种形式被

称为“坦拱”。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纵向并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自称一体,既便于施工,有便于单独修补。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约1.529米,由五层排石垒成。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粘土。在这样的地基上,用这样的小桥台,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了四个并列的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有力的保证了安济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河之中。

二、雕版印刷术

过渡:同学们,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除建筑之外,还有雕版印刷、医学等方面。现在我想问一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完之后回答问题。 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雕版印刷的一段描写:“雕版印刷,是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快快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上纸,轻轻一刷,文字就在纸上了。熟练的工匠,一天可印刷两千张。”

早在战国时期,印章便开始使用了。汉朝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刻一方章,只要涂上印泥,可以无数次地试用,很方便。但印章一般都很小,只能刻几个字。石头书的拓片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我国古代的人们,把浸湿的薄纸贴在刻了字的石碑上,轻轻拍打。然后上墨,把纸揭下,成了黑纸白字的“拓片”。隋唐时期,在印章和石刻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出现。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印刷术的发明是长期文化、物质和技艺等积累的结果,有了这些条件,一旦社会需要,就会出现印刷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其原理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于薄纸上,在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板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现在印刷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隋唐时期,天文学领域里也取得了突出成就。隋唐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天文学,政府有专门机构大史局(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天文台)观察天象。具有成就的天文学家是僧一行,是一名高僧,玄宗时被召入长安,从事天文历法研究工作,学识渊博而闻名长安。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僧一行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四、药王孙思邈

过渡:除了天文学的发展外,医学领域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其掉表示孙思邈和《千金方》。 引导:过去我们学过不少名医的事迹,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只是列举出几位古代名医及其事迹。(强调其高尚医德的一面)

同学们,刚才大家列举的名医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医术高明,二是医德高尚。那么唐朝的孙思邈怎么样呢?下面,简单地向大家做一下介绍。

孙思邈幼时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但是体弱多病,为治病几乎把家产荡尽。他亲身体会到医学的重要,于是努力学医,20岁时他已经行医于乡里,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强壮,后活到百岁以上。孙思邈学医非常虚心,精益求精。他的医术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大。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召孙思邈入朝为太医,但他不贪图高官厚禄,婉言谢绝,保持自身自由。鉴于当时医术浩杂,他博采众长,删除繁复,择其要者集为一书,名曰《备急千金要方》。书名的意思是:人命集为宝贵,千金难买;紧急时刻,一个处方就可救人一命,因此它的价值超过千金。

五、课堂总结

提出问题:隋唐时期在建筑、印刷、天文、医学等方面的成就有哪些?举例说明。 其它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 (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4、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意义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四)、药王孙思邈

第3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而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加深对本课主题的认识。

2.领会本文的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都表现在哪些具体事件中?(自由发言)

裴多菲有诗:“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那种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激动在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步感知 师: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但我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不会感到乏味,因为这个故事很有吸引力。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这篇课文,感受它的魅力。

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文中的人物,对这一事件或其他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心得吧!

生:(自由发言。教师无需限制,也无需肯定和否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

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强调情感上的震撼,有的强调技巧上的出色,有的欣赏人物的形象,有的着眼于故事的叙述。尽管这只是一些模糊的、直觉的感受,但正是这些感受激励着我们进一步探究。我希望,在下面的学习中,大家能顺着刚才的感觉,更深入、更细致地对文章进行体味钻研。

三、研读课文

师: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来做三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说一段鉴赏的文字,谈一点学习本文的收获。

1.朗读佳句。

我们先做第一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这篇课文中,肯定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寻找一处,勾出来,细细地朗读、品味。

(学生在文中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确定一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品味。)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既然是你自选的最喜欢的句子,就应尽可能地读出感情。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发表你的看法。

(教学设计构想:学生个别朗读,五六人即可。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教师要善于借助其他同学的点评,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上的技巧。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诵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尽可能地感知文章本身。)

2.欣赏佳句。

师:第一件事情,大家已经顺利完成。现在请大家做第二件事:说一段你最欣赏的文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请你仔细分析、欣赏你确定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示范: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二段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因为这句话是小弗郎士对天气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生活幸福,这突出了他的贪玩和稚气。此外,这句话还表现出一种喜悦的气氛,这种气氛和后面的悲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心里特别沉重。

请大家注意老师示范时的语言形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因为„„”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做准备,建议大家拿一张草稿纸,把你的理由扼要地写出来,这样可以让你的表述更流畅。

(学生准备)

(教学设计构想:此环节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引导和总结。因为是学生自由选择语句,所以无法预设这一环节的情况。下面的师生互动,只是一种情况,意在把教学设计构想具体化。教师可以根据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因为这句话有一种很强烈的幽默讽刺意味,它表现了小弗郎士心里对侵略者的痛恨和憎恶。

(教师板书:语言幽默)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因为这段话烘托出一种非常感人的气氛。教室里飘扬着法国字帖,除了孩子们写字的钢笔声,周围一片寂静,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看他们学习法语,看他们写法国字。即使偶尔飞进来的金甲虫,也让人觉得是在为他们加油助兴。这种寂静的氛围让人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师:这段话里面有几个细节值得大家注意,字帖、金甲虫、沙沙作响的钢笔声,更让人感觉到这里的寂静。这是一处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借助一些细微的事情,来表现非常细腻的感情。

(教师板书:细节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文章末尾的“‘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虽然话不多,但传达的情感却很丰富。特别是两个破折号,给人很多联想。它让我们看到了韩麦尔先生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从另一角度写出他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师:这里是对韩麦尔先生的一处语言描写。借助人物语言,也可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板书:语言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我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绣边的小黑丝帽。”因为这句话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写出了他的内心活动。他非常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仿佛要以这身庄重的打扮来告别祖国的语言,读了很让人感动。

师:这里是对人物的衣着描写,也就是外貌描写。 (教师板书:外貌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天啊,如果我能„„,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因为阅读这句话我感觉到了小弗郎士的可爱、稚气与热情。这句话是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尽管只是他的一种假想和愿望,但却非常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很懊悔自己过去的行为,更希望现在能通过自己的表现让韩麦尔先生、让坐在后面的人心里少一些难过。我觉得这里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很符合一个小孩子的年龄特点,也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教师板书:心理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文章末尾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我喜欢它是因为这句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写出了他当时的内心活动。“转身”“拿起”“写”三个连续的动作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他的激动情绪。还有“使出全身的力量”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他想借助“写”这个动作,表达出他对法国和法语的爱和不舍。

师:这是一个很有震撼力的动作,在那种情况下,语言已经不足以用来表达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感受,所以他借助自己的动作来帮助表达。

(教师板书:动作描写)

师:刚才,大家都对自己选出的句子进行了理解赏析,分析得很好。这些句子无论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还是写作效果,都有闪光之处,这也是大家为什么会喜欢它、选它作教材的原因。

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正是这些描写性的语言,让我们通过阅读,看到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充满了爱国热情的法兰西人。像这类能够震撼心灵的描写性的语句,文中还有很多,希望大家下课后继续体会和欣赏。

3.畅谈收获。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预先布置的两件事情。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第三件事情,请大家谈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可以从不同角度谈,如写作方面、情感方面或其他方面,只要是你的收获都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发言时你可以照着念,也可以直接讲,但直接讲应力求条理清楚、表达流畅。大家可以依照这种格式:“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懂得/明白/学会/理解了„„

”,如果你觉得这样一句话表达太过简单,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解说和补充。

(教学设计构想:这一教学环节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下面的师生互动设计,也仅仅是示例。学生的情况不同,收获的多少和深浅就不尽相同。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凡有收获者,教师应该充分予以肯定。)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师:严格地说,现在还不能说“学会”,因为你还没有在写作中运用,不过我相信你会在写作中证明这一点。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爱国热情。 师:这位同学用了“深沉”这个词,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也是在宣扬一种爱国热情,但这种感情隐藏得很深,文章里没有直白的、口号式的爱国宣言,但读起来却能令人感动。

师: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我想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位同学会有这种感受?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爱国”主题时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个问题比较难,你们努力想想。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特殊意义。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感到,韩麦尔先生是在说一个国家的语言有着它的特殊意义。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他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语言并学好它,这样,无论到了哪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会记得他的国家。 师:不仅仅要明白祖国语言的特殊意义,更要学好祖国的语言。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无论到了哪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你记得祖国的语言,你就记住了自己的祖国。这位同学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收获。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国土被人侵略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篇文章写的是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军队侵占后的情形,文中虽然没有写阿尔萨斯人游行、集会、抗议、绝食这些行动,但他们在课堂上严肃、忧愁、专注的神情,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悲愤和沉痛。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刚才我留给大家的那个问题。文章没有写游行、示威、殊死搏斗这些场面,仅仅是写了一节课,也能把这种爱国情表现得生动而强烈。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既然几位同学都提到了这一点,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这篇表现爱国情的文章,与你常见的文章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人物选得很特别,我指的是小弗郎士。这是一个淘气调皮的小男孩,但作者却借他的嘴和眼,写出阿尔萨斯地区人的悲愤和无声的抗议。

师:这篇文章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亡国是一个很严肃的主题,作者把这样一个主题通过孩子来表现,的确非常特别。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场景也选得很特别。表现亡国的文章,一般都要涉及到战争、流血、牺牲等比较残酷的场面,这篇文章却没有,而是在非常平常的课堂上来表现。

师:没有选取常见的亡国场景,而是选用平常的场景,在“寻常”中表现“不寻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不寻常之处。 生: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比较好。它通过阿尔萨斯人对祖国语言的爱,来表现对祖国的爱。这是一种非常深沉的爱。

师:不是以常见的保卫国土、奋勇杀敌表现这种强烈的爱,而是以对语言的恋恋不舍来表现对祖国的爱,的确是很新颖的角度。

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非常巧妙地选用叙述角度,把非常严肃的主题借用细微的小事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以小见大”。这一点,应该是我们这节课的共同收获。结合前面大家的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在这节课中都有了哪些收获。

(教师板书:描写、深情、语言、角度)

四、拓展延伸

师:我和韩麦尔先生一样,也是教本国语言的,你们猜猜,我读了小说会有怎样的感想?

(教学设计构想: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和自豪情感。)

生:我猜您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您教的是我们祖国的语言,它也像法国语言一样:最明白,最精确。

师:感谢你对我的理解,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哲学、军事、科学、文学著作,都是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外国无论哪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无论它表达的思想多么深邃,感情多么微妙,都可以用中文准确地翻译出来。我们祖国的语言又简洁明了,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成的各种文本,其中中文的文本都是最薄的。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汉字最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汉字又很便于编码输入电脑,因此汉字将是信息时代大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我所教的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优美的语言,理所当然是引以自豪的。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也谈谈你对汉语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生: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但今天我们已不存在亡国当奴隶的问题,拿着这把钥匙又有什么用呢?

师: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是一把金钥匙!

五、布置作业

下发阅读材料:《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从主题和人物形象两方面与本文对比,写一段鉴赏文字。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周惠斌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掩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着浓眉,他的眼里闪射着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

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了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之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比较赏析:

1.主题的比较。两篇文章所取的题材是相同的。都是以外族的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为背景,通过描写在最后一堂课上,人们努力地学习本国语言,老师格外珍惜这一堂课,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两文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2.人物形象的比较。韩麦尔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是毫无二致的,他们都感受到国家危亡的忧愤、悲切、伤痛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他们都是亡国之民,处境相同;他们也都是教师,身份也相同;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珍惜是相同的;甚至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生眼中的形象也完全一致。韩麦尔先生“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几乎相隔一个世纪的两个不同国度的教师,对这意义重大的最后一课的珍视如出一辙。这是巧合吗?不是。是他们对祖国的感情相同,是他们的爱国精神相同。

第4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教学设计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王 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和方法: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日本和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史实,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6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 【教学时间】:3.18——3.22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在参观奈良县时,他将一尊塑像赠送给奈良县,你知道这尊像是谁吗?胡主席为什么将它送给日本?这里边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过本课你一定会有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讲】我们首先来学习唐与日本、新罗这两个国家的交往。

(一)唐风洋溢海外

1、 唐文化对日本和新罗的影响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生读课文后归纳: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文字,服饰,钱币,建筑风格,医药学

等方面,影响了新罗的政治制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

2、 日本、新罗受唐文化影响的途径

【问题】日本、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呢? 【学生】日本——派遣使节团来华;鉴真东渡;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商人往来。

【问题】概括鉴真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学生】

1、设计修建了唐招提,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

有重要影响。

2、 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

3、影响日本的雕塑艺术。

【教师】因为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人民对他非常尊敬和怀念,称他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过度】日本和新罗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但任何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在唐文化影响的同时,异国文化也传人了中国。比如新罗的音乐就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时,也有一些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去学习异国文化,他就是高僧玄奘。

(二)学习异国文化

1、 玄奘西游——出游

【问题】你知道电视剧中的唐僧的原型是谁吗?剧中为他送行的皇帝又是谁? 【学生】玄奘,唐太宗。

【识图】玄奘途径地区: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西行,经新疆、葱岭,中亚,到达天竺。

【问题】玄奘途径的这些地区的情况怎样?利于他的出行吗?你认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如:孤独、大漠风沙、缺水、迷路等。

【教师】玄奘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到达了天竺。

2、 玄奘西游——归国

【问题】玄奘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学生】他写成了《大唐西域记》翻译了印度的大量佛经,并将中国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教师】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过渡】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唐与日本、天竺和新罗的交往,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国

家和地区与中国有交往呢?

(三)活跃的对外交往

【师讲】还有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等。 【问题】唐朝的对外交往是怎样的? 【学生】是活跃的。

【问题】唐朝对外交往如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1、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主要原因)

2、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三、小结全文,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

陆路海陆交通发达

友好

新罗:使节,留学生

唐对外开明的政策

往来

天竺:玄奘西游

四、课堂练习: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 )。 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戒日王 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3.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鉴真和尚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4..“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个国家文化的影响( ) 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5、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布置作业:见目标检测

第5篇: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英语公开课教学设计

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Section A, 2d–3d)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Objects:

(1) Function: Describe people’s outlooking.

(2) Target Language: --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

-- She/He is …, and she/he has…

(3)Structure:① Yes/No questions and short answers.

② Adjectives of general description. 2. Ability Objects:

(1) The students can listen and understand what a person looks like. (2) The students can describe people’s appearance us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unit. 3. Moral Objects: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alking about people’s looks, the students can learn to respect and understand others and not to judge the person from their appearance. Teaching Key Pionts: 1. To use “is” and “has” correctly. 2. To describe people’s looks.

Teaching Difficult Piont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s” and “has”.

Teaching procedure: 1. Warm-up and revision

(1) Greet the class.

(2) 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e learnt yestoday.

(3) Show some pictures of pop star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m by using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we learnt. 2. Teaching 2d: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1) Ask some students to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2) Teach the key points.

(3) Give the students two minutes to recite the conversation,

(4) Ask a pair of the students to act the convers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ss. 3. Grammar focus:

(1) Devide th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ask and the other answer.

(2) Give the students two minutes to review the sentences and check who has recited it. 4. teaching 3a and 3b

(1) Teac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s” and “has”.

:

(2) Finish 3a and 3b

(3) Check the answer 5. Play games: Guess who is she/he

Ask one of the students come to the platform and think about a person, give some description of the person to the class, the others try to guess who she/he is by asking specific questions.

Attention: Try to use “is” and “has” correctly. 6. Homework:

(1) Recite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we have learnt.

(2) Recite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and Grammar focus.

(3) Bring a photo of your family member to class tomorrow and describe it in our class. 反思:

第6篇:新疆七年级汉语下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

扬起理想的风帆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能够熟练朗读,并重点词语模仿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读课文掌握本课词语的意义。

难点:掌握词语的用法,并联系实际生活,能运用词语。 三, 教学方法:指导法,讲解法。 四,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

1.寒假过得怎么样?简单讲述一下寒假生活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你们现在有没有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呢?请大家说一说。

(三) 初学课文 1, 方法和任务 (1)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2)分小组朗读并交流初步感知。 2, 预设问题 (1) 谈一谈你对“扬起理想的风帆”? (2) 为什么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3) 校长听了周恩来的话为什么非常满意? (4) 为了祖国的腾飞,我们都要做些什么?

(四)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 解难答疑 词语例释

(1)旅途:旅行途中。如:旅途愉快,旅途见闻。 区别与“旅行”。旅行:为了游览,参观,办事等到外地去。 (2)腾飞:升。如:祖国腾飞,腾飞的祖国 常用的相关词语:飞黄腾飞,腾云驾雾。

(3)胖乎乎:脂肪多,肉多。例;这个孩子胖乎乎的,真可爱。

(六)课文小结

每个人都有理想------- 理想能够指引前进方向------------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的巨变要求“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七)作业 1, 口头作业;熟读课文 ,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书面作业:抄写词语2遍。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

扬起理想的风帆

(第一课时) (1)旅途:旅行途中。如:旅途愉快,旅途见闻。 区别与“旅行”。旅行:为了游览,参观,办事等到外地去。 (2)腾飞:升。如:祖国腾飞,腾飞的祖国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读理解,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提倡学生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

难点:通过自读理解,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方法:指导法,讲解法。 四,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结构。 3.朗读课文。

(三)深学课文,串讲课文 1-2自然段

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就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

1.提问:1,)关于人生的意义,作者是怎样阐述的?(有的„„有的„„) 2)你是如何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的?(没有„„就没有„„) 2.“没有„„就没有„„”的句型。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课堂操练:用“没有„„就没有„„”改写句子。

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好的成绩。 完成下列句子.1)没有古丽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2)没有艾山的提醒,就没有今天的这个聚会。 第3自然段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

1.提问:1,)大家是如何回答校长问题的?(为„„而„„) 2)周恩来是什么时候参加革命运动的?(此后) 2.“为„„而„„”的句型。

为做官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句型操练:我们要为世界的和平而奋斗终身。

中国人民正为祖国经济的繁荣而努力着。

学校为迎接国庆而进行大扫除。 课堂操练:用“为„„而„„”改写句子。

因为要方便大家借阅,所以阅览室延长了开放时间。-----阅览室为方便大家姐月儿延长了开放时间。 3.“此后”句型。

句型操练: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我,此后,我学习更用心了。 课堂操练:用“此后”改写句子。

1)爱山被选为班长;他的担子更重了。

2)北京的交通方便多了;环城地铁通车了。 第4自然段

我们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提问:1,)如今,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怎样?(用,现实,发生,腾飞) 2)我们为了理想努力奋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 2.“为了”句型。 为了长大后更好地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句型操练:为了学好汉语,他想了不少办法。

中国人民正为祖国经济的繁荣而努力着。 课堂操练:改错句。

也许是为了天气不好,或者是为了早晨的原因,路上行人很少。---也许是因为天气不好,也许是因为早晨的原因,路上行人很少。

古丽为了腿受了伤,不能去上课了。----古丽由于腿受了伤,不能去上课了。

(五)课文教学总结 1.归纳文章的结构

每个人都有理想------- 理想能够指引前进方向------------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的巨变要求“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这篇文章通过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的巨变,要求我们为了祖国的明天,扬起理想的风帆,行动起来。

(六) 作业 1. 口头作业:复述课文

2.书面作业:抄写课文

(七)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扬起理想的风帆

(第二课时) 1-2自然段

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就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 第3自然段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 第4自然段

我们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能力,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说,读,写的训练。 难点:说的训练,复述课文。

三,教学方法:指导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抽生读课文

(二)听的训练------听老师讲故事

老师对课文内容加以改编,使故事能简单地口语化,让学生容易听懂。

(三)听说训练------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表演

学生分小组或在班里自由结合,分角色表演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和校长对话的场景,即课文第3自然段。最好能用自己的话表演,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四)说的训练------复述课文

1.方法和任务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互相补充完善,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 2.复述要点

每个人都有理想------- 理想能够指引前进方向------------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祖国的巨变要求“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文中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1) 在班里进行复述比赛,看哪位同学复述的好,分别记分。 (2) 说说你帮助过别人的事或你受到过别人帮助的事。

(五)作业

1.口头作业:背课文

2.书面作业: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

扬起理想的风帆

(第三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第四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读课文为材料,进行学习。认识自渎课文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词语并运用。 难点: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指导法,自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抽生背课文

(二)读的联系

自读课文按一定的阅读要求进行阅读。

(三)我的小词典

1滴水穿石 dishuichuanshi:同“水滴石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2.光滑guanghua:物体表面平滑。

用大理石做的桌面非常光滑。 3.圆润yuanrun:饱满而润泽。

迪力拜尔那圆润的歌声真好听。

4.微不足道weibuzudao: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你不用放在心上。 5.持之以恒chizhiyihe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努力学习,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6.不懈buxie:不松懈。如:坚持不懈。

7.半途而废bantuerfei: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

你这样半途而废能办好什么事情?

(四)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自读课文

2.书面作业:抄写我的小词典里的词语,课后练习。小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

扬起理想的风帆

(第四课时)

自读课文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通过真实场景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 过程与方法:通过真实场景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真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

难点:达到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运用交际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指导法,自主学习交流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听写词语

2.抽生背课文

(二)交际话题

1.每一个同学讲一个关于世界名人为理想而奋斗的小故事。 2.大家讲一讲自己为理想奋斗的经历。

(三)学生分组讨论上述话题,写出演讲话题提纲 1.方法和任务

要求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演讲的提纲经销组集体讨论修改后,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 2.活动提示

为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提议成立临时评委会,结合同学的意见,给个小组评分,记录成绩。

(四)当堂作文

用以下词语写一段话。(50字以上) 指引

梦想

(五)作业

1.完成作文。

2.预习下一课的词语和课文。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

扬起理想的风帆

(第五课时)

第7篇:七年级政治下册 6.1 直面挫折(第1课时)教案 粤教版

6.1 直面挫折(第1课时)

学生分析: (1)针对过分关爱造成学生的人格偏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得到太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针对学生对挫折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在学生当中,对挫折有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种认为,挫折是伟大的人物和成功人士所遇到的困难,中学生的人生是平凡的,谈不上挫折;另一种认为,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谁要是遇上了,那就是倒霉而无奈的事情。针对这两种想法,需要对挫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通过相关的资料介绍和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明白,挫折是难免的,它与人生相伴相随;面对挫折,要用积极地态度战胜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懂得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遇到挫折的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造成挫折的多种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够正确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青少年的耐挫力心理很弱,普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加强青少年耐挫心理的教育是当前的首要问题,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平常心来对接受和对待挫折,不是任何人或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让学生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身遇到的挫折,从而找出有效方法解决或帮助他人解决。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歌曲、文字、视频材料等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案导学,进行探究、讨论、实例分析,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人生难免有挫折 第二课时 直面挫折 战胜挫折

第一课时 人生难免有挫折

教学目标:

1. 识记造成挫折的因素,理解“人生难免有挫折”。 2.挫折具有两重性,努力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

教学重点:造成挫折的因素。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挫折的两重性?

教学方法

体验、感受、小调查、小组研讨、讲解。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四张图片):画面上青山绿水,山间小溪缓缓流淌。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它让你有什么感受?

看上去小溪缓缓流淌,自然流畅,很轻松,很平静。其实大江东去,百川归海。其整个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它时而急,时而缓,碰到暗礁、险滩它会打个漩涡,激起来几朵水花,但它依旧前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都是如此。人的一生又如何呢?

(投影):

(提问):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略

哪位同学能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挫折一词的?

一、什么是挫折 (学生谈对挫折的理解)

“挫折”一词,在我国古代最初是用以表明战争中的失利。挫折指人们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愿望,受到阻碍或中断的状况。

例如农民会遇到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工人会因为企业经营困难而下岗;机关干部也会面临精简机构而裁员,我们青少年也可能会在学习成绩、升学考试、同学关系、身体健康等问题遇到挫折。

(提问):是不是只有平凡的人才会遇到挫折?你能否举例说明? (生答):略

顺境、成功并不是永远围绕在伟人、名人的身旁:孔子从小生活贫寒,但他孜孜不倦地求学,最终成为著名的教育学家。蒲松龄文采过人,满腹经纶,但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落第。面对打击,他并未悲观,怨天尤人,而是立志写一部“孤愤之书“,遂有《聊斋志异》这部流芳百世的佳作。还有屈原、贝多芬、张海迪、邓小平等伟人,无不是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和挫折。

二、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遇到困难的人,我们节假日说的“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都反映出人们的美好祝愿。因此,挫折、困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

(谈一谈):你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原因是什么? (生答):略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或不让这些因素发生作用,这就决定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三、造成挫折的因素。

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1)、自然因素: 投影

材料:1976年的7月28日的凌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唐山市顷刻间成为一片废墟,24万人丧生,83万人受伤,1200个家庭绝户,数万个家庭支离破碎。1998年的百年不遇特大洪水,使多少人流离失所,财产和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2002年4月的北京多次被沙尘暴袭击,黄沙蔽日,街上行人稀少,能见度低。

提问:地震、水灾和沙尘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这些挫折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呢? 这些自然灾害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可避免的创伤和挫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但是要想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

(2)、社会因素: 投影: 材料一: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有着美好前程的陈果,因练习“法轮功”于2001年初在天安门广场参与自焚。陈果烧伤十分严重,烧伤面积达80%,头部布满疤痕,那双曾经拨动出美妙旋律的纤细灵巧的手,因自焚时被烧焦而永远地失去了。

材料二: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9月11日23时)前后,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主要建筑接连遭到恐怖主义分子袭击。恐怖主义劫持的两架飞机撞击了纽约世贸中心101层的姊妹楼,有超过1000人在恐怖袭击中受伤。两座大楼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恐慌。这两座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当前已经不复存在了。

战争给人民 、社会、国家带来的危害相当大,因此和平一直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旋律之一。亲人在战争中离去,对生者是精神上的痛苦。平民在战争中受伤,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还有的人是由于受到政治、宗教等社会因素惨遭迫害。大诗人屈原,受到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改革终遭失败,被流放到沅湘流域,最后在悲愤忧郁中自投汨罗江而死。哥白尼、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被教会视为异端邪说,布鲁诺被活活烧死。这些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挫折。

(3)、家庭和学校因素:

包括家庭变故、教育不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恐慌和失落。 学生可以谈谈家庭和学校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挫折和不适?

(学生讨论)略。

(4)、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指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请同学谈一谈个人会有哪些因素产生挫折因素? 学生:略

同学们谈到了体力、智力、外貌以及生理缺陷等方面会对个人产生挫折心理,除此之外,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对自己估计不当、期望值过高,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等也会导致个人的挫折心理。

四、挫折具有两重性 投影: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思考:爱迪生是如何看待7000多次的挫折的?

教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最后可以引出挫折的两重性,和对挫折的积极态度等知识。

五、面对挫折的态度 小品欣赏

教师:数学考试刚刚发表成绩,看看这几个同学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他们都是怎样面对的呢?最终的结果如何?(出示幻灯片,学生讨论后表演)。 附剧情如下:数学考试成绩刚刚发表,拿到成绩单后„„

学生甲:(垂头丧气)走进教室,“哎,我真是笨死了,又考了58分,看来我不是读书的料,我决定了立即回家卖羊肉串”!

学生乙:(愤怒)“我决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了”,(10分钟后)禁不住同学的邀请,拿着篮球就出去了,(红光满面)“其实我也不错了张三才考了30分,我还比他高28分呢!以后再努力也不晚。”

学生丙:(冷静)“这次我考得特别不好,说明我最近的学习状态不好,我应该及时调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气馁。”

教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遇到同样的挫折后表现却截然不同(板书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请大家就此点评一下。(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时出示幻灯片演示)。

教师: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你们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学生回答)

投影:

梁启超在《论毅力》一文中所分析的,面对挫折,“那些意志薄弱的,开始坚决地说我要如何如何,认为天下的事本来是很容易的,等到事件迅速来到面前,而不少困难阻力也突然随之而来,他就灰心丧气,萎靡不振”,这种人选择了放弃。第二种人,“凭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个难关,等到再遇挫折,也会退下来”,因此半途而废。第三种人“是最坚强的人,能坚持到底战胜挫折。”

请你将挑战者、放弃者、半途而废者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词汇填写在下面。(目的:体验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及产生的不同结果)

A、放弃者,是胆怯、懦弱的人,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因不敢面对挑战而放弃目标。他们常用否定性的词汇,如“不能”、“不会”、“不行”“不值得”、“不聪明”、“不胜任”,等等。他们总以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因此,不会体验到真正的人生,不可能享受经历磨难后的幸福生活。

B、半途而废者,是意志不坚定或容易满足的人,他们在挫折面前,有过拼搏,但或满足于已有成绩,或屈服于新的困难,最终放弃了。他们经常以这样一些词汇为自己找到借口,如“这样挺好”、“不稀罕”、“算了吧”、“足够了”等。正是这种怕苦、满足现状的人生态度,也使半途而废者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胜利和幸福。

C、挑战者,是意志坚强、信念坚定的人。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勇敢地面对挫折,向困难挑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持这种态度的人,能冷静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创造性地去克服困难,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使自己追求的目标得到实现。挑战者常用的词汇是“坚持”、“学习”、“拼搏”、“积累”、“忍耐”,等等。正因为挑战者的人生态度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所以,挑战者的人生是学习的人生、进步的人生、真正的人生。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面对挫折时,我们只有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上一篇: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下一篇:申请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