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今天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前一阶段学校体育工作,总结交流经验,查找差距问题,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把健康中国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运会开幕前,会见了全国群众体育与体育系统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以及全运会群众比赛获奖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战略思想,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對体育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总书记深刻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群众的共同追求。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强调要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强健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要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强调促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充分肯定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指出,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学校体育既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学生体质及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落实、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学校体育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确立了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2016年国办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工作思路、政策任务和工作机制。此外,通过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完善标准建设,以规范工作开展,引领质量提升。同时,围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等制定管理规范,把学校体育办学条件纳入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督导检查,学校体育办学条件、质量控制、绩效评价等有了制度依据。总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实现了“六纳入”,即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到教育改革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是学校体育条件保障更加坚实。各地在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建设项目过程中,加大体育教学设备器材配置、场地设备建设力度。各地各校加强管理,有效化解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风险,促进学校体育安全有序开展。着力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是学校体育改革创新富有成效。过去5年来,阳光体育运动普遍开展,课外锻炼实效持续改善,校园体育文化蓬勃发展。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探索创新,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牢固树立体育育人理念,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推广。总的来说,学校体育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为全民体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少年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指标稳步上升,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指标止“跌”回升、稳中向好。

四是校园足球引领作用得到发挥。继2014年召开首次青少年足球电视电话会议后,2015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校园足球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软硬件建设水平都在稳步提高,设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项扶持资金,培训20余万师资、裁判、教练和管理人员。以点带面拓展推广范围,全国共认定和命名超过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2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12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以赛促练提升实效,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校园足球联赛制度。可以说,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局良好、形势喜人。校园足球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并辐射到校园篮球、排球等项目中,校园足球服务立德树人、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和奠基中国足球事业的作用正在显现。

五是各级各界支持学校体育氛围更加浓厚。“学校体育、健康第一”“天天锻炼、人人健康”“体质强、做栋梁”等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很多企业、新型社会组织和体育机构支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项目和师资建设。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志愿服务学校体育,媒体积极宣传学校体育工作,营造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道路,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立足大局,把学校体育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谋划,自觉服务于建设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二是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发展学校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促进科学发展,努力构建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体制机制。四是坚持依法保障,把学校体育治理纳入依法治教之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提高学校体育治理法治化水平。五是坚持凝聚合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精心组织和大力推进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定位新方向新要求,切实提高责任感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无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群众多元多样的体育需求,还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都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握新要求,直面新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一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既出现了不少“显忧”、又存在着不少“隐忧”。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全面发展。

二是要从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高度,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更高要求。我们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将体育事业与国运兴衰的关联提升到新的高度,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彰显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参与体育、促进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5%左右,但运动理念和方法不科学、场地设施建设不配套等,制约了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学校体育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要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质量,为孩子们培养受用终身的运动技能和健身习惯,也为竞技体育发展培育后备人才。

三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总体上看,虽然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然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一方面,学校体育有自身发展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同地区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存在较大差距。学校体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课余训练和竞赛体系还很薄弱,不少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仍不能保证。体育教师和场地设施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等。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发展也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外部政策的不配套。比如,部分家长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校对在体育课上开展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训练顾虑重重。社区支持和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软硬件条件严重不足,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力度不够等。必须强化对学校体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又要攻坚克难、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推动学校体育再上新台阶

还有一个半月,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今后贯穿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巩固良好态势,坚持改革探索,精心谋划,扎实推进,促进学校体育取得新发展新突破。

一要明确定位,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要聚焦身心健康这个“基本点”,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认知观念,让学生带着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受益终身的锻炼习惯健康成长、走向社会、走好一生。要围绕健全人格,把学校体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塑造学生阳光、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坚持面向人人,既要支持部分学生发展体育特长,更要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打牢全体学生的健康基础。要着眼运动技能,既让学生“动起来”,还要有“一技之长”。要注重依靠制度,不仅要发挥重大活动的示范带动效应,又要以制度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二要遵循规律,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学校体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擎,遵循教育和体育发展规律。一方面,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好体育教学简单化、应试化、随意性大、不够科学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效防控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要巩固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开足上好”体育课为标尺,既要保证课时,又要防范“注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和推广体育教学资源,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要因地因校制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体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项目。要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发展校园冰雪运动。要注重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体质特点和运动能力,开展分专项、分阶段、分层次的体育教学。要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要深化体教结合,既要以丰富的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又要着力解决影响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畅通校园体育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协调互动的通道。要坚持育人为本,打牢教学根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校园足球普及面并提高技术水平,辐射带动其他体育项目发展,构建体教深度融合的青少年训练竞赛体系。要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自覺、自愿接受体育教育和感受健康文化的机会。要加强体育安全管理,健全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三要完善机制,强化课外锻炼和竞赛体系建设。要把课外锻炼作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常坚持、重养成。要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特别要保证必要的运动强度。要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要加强青少年人群的社区体育建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协力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局面。要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构建县、市、省、国家四级竞赛体系,畅通体育特长学生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

四要强化保障,提升体育教学基础能力。体育教师队伍是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人才基础。要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教研人员,大力培育骨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基础设施是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保障。政策已经明确要求,把學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严格落实国家制定的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经费投入是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给予倾斜。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要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要落实责任,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基础薄弱、面广量大、点多线长,迫切需要集众智汇众力推动改革发展。各地要切实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和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要发挥好教育督导的作用,继续加强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校园足球等专项督导检查,督导各地落实发展学校体育相关政策。要发挥好体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风向标”作用。实施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发挥好考试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高校招生录取时,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既坚持教育部门主导,又落实多方责任,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要加大宣传力度,交流典型经验,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体育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学校体育工作事关亿万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开创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2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社会主义精髓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闪耀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光芒,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精髓,也闪耀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着极为广阔的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始终把治国理政思想放到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待,放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中去发展。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既清晰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又为治国理政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改变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未来趋势和前进方向。在当今中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人类发展的光明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在当今世界没有过时。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其基本矛盾就会存在,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1这就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科学依据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注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由于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而逐步走向衰落,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强大起来。我们治国理政的自信首先就来自于这一点。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以来的事实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其基本矛盾的性质不会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以及不断展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危机、问题,我们要利用好,利用好了可以变成发展机遇。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我们要善于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追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规律的学说,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探索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充满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精神品质,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的自信。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谈到:“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明确: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可以保持共产党人的昂扬斗志和奋发精神。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丢失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甚至产生‘天诛地灭’的想法,把当干部作为一种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的手段。”2理想信念動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96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才使我们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才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使我们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不断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推动中国滚滚向前。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强调未来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1的同时,反复阐明了公有制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当然要让它发展好,使它成为党执政的强大基础、人民生活幸福的强大基础。发展公有制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搞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截至2015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9.2万亿元、所有者权益40.1万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1.5倍和1.4倍;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47.6万亿元、所有者权益15.9万亿元,均为2012年的1.3倍。这样一笔巨大的资产将会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创造更强大的物质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强调无产阶级一旦夺取政权,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他反复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013年11月,在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作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扩大开放,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求未来社会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无产阶级国家的性质、职能、任务,党和人民在无产阶级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回答。针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二是为无产阶级国家更好地履行职能找到了有效的实践载体,即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三是为无产阶级政党更好地领导国家和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找到了有效的发展方式,即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并且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最大实际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考察和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认为共产主义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他把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并认为它“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恩格斯赞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划分的观点,把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正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我们党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来看待。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個最大实际。”习近平总书记还一再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由于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有些地区的发展接近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于是,有的人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中国已经不是初级阶段了,中国已经很发达了,初级阶段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了。这是不正确的,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前,无论人均GDP达到什么水平,都处在初级阶段。忘记了这一点,工作就容易出现偏差。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出了新常态的理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2新常态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由此可见,新常态说到底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当前经济方面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认识清楚这一点,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路径,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条件下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就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品种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引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遵循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突出地强调这一原则的重要性。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如何建设美丽中国”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他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首先,避免“无蓝天”增长,逐步消除雾霾天气,实现“有蓝天”的发展。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其次,避免“无绿地”增长,实现更多更好的绿化,实现“有绿植”的发展。到“十三五”末,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95亿吨,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稳定在17%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

再次,避免“无净水”增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有好水”的发展。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实行更严格的产业准入、取用水定额控制。加快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改造,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开展节水综合改造示范。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分质利用。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

最后,避免“无未来”增长,解决环境污染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实现“有未来”的发展。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到2020年全国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对中小型燃煤设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区域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沿海和汇入富营养化湖库的河流沿线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实施总氮排放量控制。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社会主义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列宁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各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遵循了人类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总结近代中国一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进步的历史启示,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现代化和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們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这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是坚持人民立场、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道路。2016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道路。中国道路推动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大幅度提升。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由2014年的12.3%升至13.8%。这是美国在1968年曾经占到的比重,此后任何国家一直都望尘莫及。中国道路推动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迅速发展。2016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中国道路使中国人更加自信地走出去观光旅游,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郑 建

作者:辛向阳

第3篇: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落实城市管理改革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现代化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核心是政府治理现代化,因为政府治理处于国家治理的前台,对于首都城市管理者尤其如此。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各处室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交流讨论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是“改革”、“创新”、“意识”等等,这也道出了每个城市管理者的心声。本刊编辑部借“交流平台”摘选部分精彩发言,共同探讨城市管理的明天。

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好干部”的心得体会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人事处处长 赵功

下面我结合人事工作,就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谈几点体会。

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好干部”的新要求,切实树立起责任意识。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感到关于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选什么样的人;二是选人的根本原则是什么;三是树立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四是用什么办法选人;五是怎样教育培养人;六是怎样管人;七是用什么样的作风选人。这都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坚持按照“好干部”的标准,把人岗相适、群众公认、重视一贯表现等要求贯穿到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全过程。

二是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切实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公信度。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委党组2014年工作要点,认真落实好人事工作的各项任务,健全民主推荐干部程序。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了“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任职”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五个基本流程,今年,我委将按照《条例》的相关规定和党组的统一部署,研究制定我委《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干部工作的公信度,营造我委风清气正的干部成长环境。改进考察方式方法完善竞争上岗内容。根据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委《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实施办法》,合理确定选拔职位、数量和范围,科学设置资格条件,改进选拔方式和素质测评方法。注重全面衡量考察干部实绩、群众公认度、关键时刻表现与一贯工作作风,引导干部在实干上竞争,避免简单的以分数取人,改变过去逢提必考的单一选拔任用方式。

三是认真贯彻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科学运用民主推荐结果。委党组在12名机关副处长和3名调研员职位的选拔任用中将按照知情权、关联度和代表性原则,根据参加民主推荐人员对推荐对象的了解程度,对不同职务、不同层次人员的推荐投票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坚持依法行政 破解首都城市环境建设难题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法制处处长 张直华

创建世界城市,不断提升首都城市环境面貌,要求我们对首都的城市功能和性质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谋划。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环境建设要求的讲话精神基础上,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依法行政。要脚踏实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管理观念。创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管理模式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治理城市病和环境秩序问题上,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氛围,有利于加快城市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二是创新行政管理模式,为改革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按照“决策-执行-作业-监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市政市容环境管理、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管理规范;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信息共享;加强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勤联动,案件移转的执法机制,落实行政责任制;不断提高市政市容领域市场开放程度,推进非公经济参与城市服务,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果,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

三是运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监督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保障,市政市容管理,作业监测,公共应急,城管执法,监督考核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部门间,市区间的管理和行政执法数据交流共享,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此外,建立完备的监督考核体系,设立有奖举报制度,发挥各类组织、团体、公民对市政市容工作和城市环境建设的监督作用,也是促进城市依法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深化改革 推动市政市容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综合计划处(加油〈气〉站综合管理处)处长 林晋文

通过讨论学习,大家认识到,城市管理面临改革的“深水区”,要有步骤,有突破口,以改革求动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不断推进市政市容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是要提高认识,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习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精心打理”。城市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城市的公共管理,需要政府采用先进、有效、科学的手段去改善和提高,需要问需于民,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推动建立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二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郭金龙书记提出,“要在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质量上有新认识”,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市政市容委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从而在垃圾处理、燃气、供热等行业形成适度竞争的局面。

三是要重点突破,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在全面推进市政市容领域改革的进程中,要注重分清层次,把握时机,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一方面应健全市、区、街乡镇三级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加强专业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应研究制定全市环卫事业转企指导意见,推进环卫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高首都环境卫生服务水平。

目前,公用事业规划、建设、投资、资产管理、运营服务及安全等政府监管职责分散在不同的部门,缺乏高层次的综合协调机构。下一步,应当研究完善公用事业监管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制定行业监管办法。在运行服务和成本价格等方面,探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加强公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相关主体利益诉求机制。

提升首都城市管理水平要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宣传处调研员 王新

现就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结合市政市容委的职能定位和本职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在理念上,要牢固树立基于问题导向的改革创新意识。一是首都城市管理的特殊性需要改革创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特大型城市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二是首都城市管理面临的体制困境需要改革创新。部门分割导致的分段式城市管理是造成目前“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快推动首都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城市治理关联环节的无缝隙衔接和循环反馈需尽快实现。三是首都城市管理中的亮点多来自基层的改革创新。具体管理措施的细化落实则要充分发挥基层贴近城市管理第一线的信息优势,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无论是东城的网格化管理,西城的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还是丰台永善街道的居民劝导队等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均来源于基层的探索创新。

在机制上,要牢固树立跨部门联动、跨区域合作的协同治理意识。一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源头治理需要更宽视野的跨部门联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质上贯穿了一条以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由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科学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围绕城市安全高效有序运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这样一条主线。二是化解首都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需要跨区域合作的协同治理。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解决困扰首都环境建设的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同样可以尝试通过加强京冀区域合作,整合首都技术、资本优势和河北土地、人力优势资源,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园,或可为垃圾处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手段上,要牢固树立物联网、大数据支撑下的精细化、智能化意识。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为首都城市管理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首都城市管理运行,要充分体现城市管理科技含量、精细成分和智能元素。这就要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抓住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形成以城市运行数据开放共享为基础,以提升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城市管理科学决策为目标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发展新格局。

扎实做好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工作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环境建设规划处副处长 李洪娟

城市的环境建设,层次多,头绪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是城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所谓“美丽北京,环境先行”。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尤其是环境管理是建设国际一流宜居城市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首都环境建设委结合北京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定位为市容、生态、设施和秩序四大环境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保障。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着力开展市民生活区域、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重点区域、薄弱区域的环境建设。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治理群众身边环境。今年环境建设任务,有809项已列入环境建设任务书。整治胡同街巷247条,51个老旧小区。对二环护城河的北段及东南段全面进行绿道提升,力求恢复老北京标志性的水系景观,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大家有能够慢下来的舒缓的空间,找到童年的记忆,寄托乡愁。

今年,北京迎来了国庆65周年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0多个国家首脑,数千位工商领袖今年秋末冬初云集北京,各项会议及活动相继在国家会议中心、雁栖湖等地举行。这也是我市继2008年奥运会后承办的最主要的国际会议活动。中央筹委会及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环境保障工作要参照奥运标准,高于奥运水平。我们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高起点、高站位,加强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更要注重工作质量和实效。在这里我再次借用奥运会时期环境建设的主题口号:“人人东道主,建设新北京”。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为治理城市病,为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扎实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工作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 冯昆

建筑垃圾问题已成为北京市城市治理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结合工作实际,我就以下几方面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全面系统梳理建筑垃圾管理中存在的深层矛盾。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设计缺陷(如工程发包混乱),有部门管理衔接空隙,有管理执法操作难,有控制防范手段措施缺失等等,总体上看各部门管理相对独立,管理较为粗放。各部门虽然很重视,但工作只停留在阶段性、表面性治理,不能长效。如何走出怪圈,实现长效治理,是摆在有关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

二是立足顶层设计,完善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措施。着眼顶层设计,我们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年第2期对该意见进行了详细介绍)。该意见充分考量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贯彻体现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的原则要求。该意见的出台为全面深入治理建筑垃圾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在开发建立建筑垃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要紧紧抓住运输车辆技术防控关键环节,不断加大现代技术开发应用,并形成地方标准。如,通过开发北斗卫星定位车载控制终端系统并在运输车辆上安装使用,实现车辆运行轨迹、举升倾倒、密闭装置开闭等信息上传以及超载装运、货箱密闭未到位、卫星终端掉线强制车辆限速行驶和报警等技术控制防范功能,有效预防和克服运输车辆超载超限装运、泄露遗撒、乱到乱泄、逃避监管等问题发生。

此外,还应以考核评价为抓手,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北京城市管理需要哪些新认识?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 张红樱

第一个新认识:从城市管理出发,转换城市治理理念。今天,“城市治理”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城市管理的最新升级版。良好的城市治理标准有: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下放权力和资源、公平参与决策过程、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决策者和所有利益有关者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市民参与和市民作用等。这两年,我们也在鼓励区县根据区情大胆实验、实践,并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相互交流分享,已经探索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化运作、采取依靠“社区”及激励居民手段等垃圾分类多种新模式,力图让垃圾分类走出不可持续的困境,激发多方持久的参与和践行。

第二个新认识:从生态文明出发,构建循环经济社会。以国际经验为参照系,北京固废管理差距明显。很多发达国家是着眼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循环经济社会,是一种把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相结合放在同等地位的立法思想,有基本法、综合法、包括有机、电子垃圾、包装物、废旧汽车各种类型垃圾处置循环利用的专门法完整体系架构,法条细致而各方责任分明,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管控。另有环境税制约调节、城市收运系统的完善发达、高效能低污染再生技术的强力支撑等等。

第三个新认识:从环境建设出发,兼顾城市精神再造。针对我委市容市貌管理职能,建议可以不拘泥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在城市景观、户外广告、夜景照明这些领域,也可配合相关部门做文化产业意识形态领域的文章,比如户外广告公益广告比例、内容形式在价值观引领上发挥作用都有空间。包括井盖、垃圾桶,都可探索运用民族符号、北京元素,彰显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精神。

(责任编辑:李利)

作者:本刊编辑部

第4篇: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党委《关于“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通知》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组织教师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讲话,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落实《关于改进学校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自觉践行《凌源市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把组织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实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学习内容:

(一)一月十二日,习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一月十三日,习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三)二月二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六)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七)建设法治国家;

(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九)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十一)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

(十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保障措施:

(一)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学习制度,单周政治学习,双周业务学习;

(二)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三)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举办师德教育讲座,加强师德教育;

(四)教师每人一本政治学习笔记;

(五)撰写心得体会,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

四、成立学习领导小组:(略)

第5篇: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心得

十八大以来这半年多,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来说,时间不长,亮点不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兴党为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显示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时代性、规律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指引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灯塔。总书记的讲话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的表述,深刻阐发了党在治国理政理念上的一系列创新和发展,传递出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自信心。研读系列讲话内容,让人思索,给人期待,催人奋进。

半年多来,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在同各界和各方面代表的座谈会上,在中央政治局七次集体学习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和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在国内考察、出国访问和国际讲坛等多种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中国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特征,就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

大国的和平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全面概括和回答。“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的视野,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为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一条给中国带来巨大发展成就的正确道路。因此,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前行。同时,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中国梦”的提出,最根本的要求是,让我们把眼光放远,充满自信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

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首先要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要严格党员教育和管理,从严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要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总书记讲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也是贯穿习近平

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主线。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形势。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做到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总书记在谈到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总书记还指出,作决策、办事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些重要论述,都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总起来说,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思想深刻,论述精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要求,是对十八大精神的拓展和深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丰富内涵。我们要深入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6篇: 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站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新高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集中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的工作实践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围绕学讲话用讲话,我有三点体会:

首先,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要“真学”。

学讲话用讲话,第一位的任务是学习,学深悟透是用对用好的前提,也是实践工作中不跑偏、不掉队、不减劲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要使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重要途径要靠学习。但是,学习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假学”。假学往往表现为因形势所迫不得不学,这样学习起来,不求甚解,满足于漫漫地学,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至于那些形式主义的学,弄虚作假的学,那就更谈不上使党员受教育的目的了。另一种是情况是真学。真学表现为自觉地学,认真地学,扎实地学,系统地学,反复地学、用心地学,只有这样去真学了,从整体上把握了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搞清我们党、我们民族、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才能真正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才能真正体会抢抓“五大战略”机遇的紧迫性,实践才有基础,行动才会自觉,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第二,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要“真信”。

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发展问题,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富裕和谐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真理。正因为此,学讲话都应该带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去学习、去追求、去实践,并在不断地学习、追求、实践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努力使自己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定信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要努力把心中对党的忠诚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在筹划分管工作、促进地区发展上,坚忍不拔,努力奋斗,为建设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做出贡献。

第三,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要“真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性。正因为此,中央反复强调学习讲话要突出实践特色,这就意味着,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图好看,不是为了“学学词、练练嘴、表表态”,而是要用理论指导党性修养,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基层街道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干部,更是要把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作为重点,认清严峻形势,掌握社情民意,围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这一基本任务,多调研、多思考、多调研、多实践,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把维护群众权益放在第一位,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学会换位思考,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探索形成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机制和模式,夯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众基础,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铜墙铁壁,鼓足干劲、努力实践,为广东省梅州平远建设添砖加瓦。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寄托着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体现着党对共青团事业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与当代青年的密切联系,深刻指明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建功成才的努力方向,总书记的讲话语言生动、高屋建瓴、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再一次地指明了我的人生方向。

仁居中心小学 赖秀梅

第7篇: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讨论

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讨论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7个领域,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新论断、新要求。这些重要讲话,思想深邃高远,内涵丰富宽广,文风清新朴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要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为党和国家走向未来勾画出新蓝图,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深化和拓展;为开展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遵循。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切实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真心实意地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做决策、定政策都要想到老百姓的利益,学会换位思考,多听一听普通群众的愿望,多想一想老百姓的感受;要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自己的本,经常想想群众在我们心中是什么位置,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心,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

要学习贯彻好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结合实干,认真学习贯彻,务求取得认识上深一层、行动上进一步的实效。

要深刻领会系列讲话精神,关键在增强自信。有自信,就有锐意进取的精气神,砥砺奋进的驱动力。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夯实托举梦想的发展基础,铺平成就梦想的发展道路。

要全面把握系列讲话精神,重在提升能力。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党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困难,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多项挑战,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要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入手,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反“四风”来改作风、树新风,开展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力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要认真贯彻系列讲话精神,必须掌握好方法。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浓缩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也必然会集中叠加起多重矛盾困难。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失衡,民生保障期望与现实的距离,生活质量幸福与压力的反差,凸显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迫切与难度。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遵循发展观点,

增强问题意识,用好“底线思维”,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就能找准破解难题的突破口,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推进事业发展,增加人民福祉,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绩。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要全面实现系列讲话精神,就必须真抓实干。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我们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善作善成,努力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为现实。现阶段,石井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过去确定的东西,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当然随着认识加深,不正确、考虑不到位的,也要与时俱进。

方向明则信心十足,方法对则步履铿锵。从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看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担当,看到了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人民意愿的宏图大略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不变本色,看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党治国

理政的根本遵循,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必将谱写筑就梦想的辉煌,赢得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荣光。

第8篇:“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要求精神,引导全站党员干部增强党性、凝聚力量、履职尽责,完成使命,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站党支部研究决定,于5月20日至12月30日组织全站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学习目的

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使全站党员干部系统掌握总书记的思想理论基础,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驾驭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本领,提高服务广大育龄群众的能力,为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1、学习内容

理论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论》、《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遍》。

2、学习时间

5月20日至12月30日。全体党员干部每月在三楼会议

1 室组织一次集中学习。

三、学习对象和学习方法 学习对象:站内全体党员干部。

学习方式:采取集中授课、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等方式。

四、具体学习安排

6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论》。 7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论》。

8月,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

10月,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

11月,学习《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 12月,学习《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

五、学习要求

1、广大党员干部工要积极发挥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带头作用,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开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局面做出贡献。

2、本次学习活动在站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各党小组组长要做好学习过程中本党小组人员的组织、分组讨论、集中学习等工作。

3、站人秘科具体负责学习期间的签到、学习纪律、小组讨论等组织管理工作。全站党员干部必须按时参加学习活

2 动,因故不能参加的,必须事前向党支部请假,并及时进行补课。

第9篇: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心得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既要在全面、深入、持续学上下功夫,更要思考“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的问题。我认为特别要学到以下六个方面:

要学到坚定的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论述。认真学习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这个脍炙人口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内在联系。我们解决已知世界的问题要靠知识,解决未知世界的问题靠信念,信念的最高层次是信仰,而把信仰目标化就是理想。信仰的核心,讲到底就是“为了谁、依靠谁”。回望近代百年风雨,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国家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于一叶扁舟上的只有几十人的小党,成长为拥有8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中华民族完成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转变,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的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理想。如果没有或者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苏联之所以会解体,苏共之所以垮台,重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动摇了。党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存,民无魂不聚。因此,总书记强调:有一个道理要反复讲,就是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二,确立中国梦这一共同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梦凝聚共识、激励人心。中国梦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精神纽带,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实现中国梦与每个中国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人生价值、社会理想、责任所在。确立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我们把眼光放远,要学会从战略的高度、发展的视角、理性的态度客观看待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要看到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快的中国情况更为复杂;要看到我们用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发展的快速期也必定是矛盾的浓缩期;要看到当前我们正步入改革“深水区”和社会转型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更棘手。然而,只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这条道路,更加自信当前是最接近也最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蓝图。 第三,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志在顶峰者不会半坡退却,信念迷失者常有歧路彷徨。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他还强调,“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杨善洲,党的许多优秀领导干部,都是理想高于天、责任重如山,全身心投入到实现崇高理想的奋斗中的楷模。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三严三实”。理想信念只有经过实践的砥砺才能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面对形势任务,学习修养怎么样;面对岗位职责,敬业精神怎么样;面对进退去留,思想认识怎么样;面对利益反差,个人心态怎么样?所有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抓好思想理论教育这个根本,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抓好党性修养这个核心,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追求高尚的价值观,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要学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总书记强调:“我们只有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通篇都贯穿了一条红线,这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贯穿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这也是系列讲话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学习总书记讲话,最根本的就是学习其中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第一,牢牢站稳人民群众的立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境界就不同。站在个人立场,成就的是小我;站在国家民族、人民大众的立场,成就的则是大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书记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人们常说,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历史一再启示我们,只有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二,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比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关于阶级、政党、国家的原理,关于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等,都科学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正确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第三,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复杂矛盾而非一般问题。解决问题靠力度,解决矛盾靠艺术。要切实掌握矛盾分析方法,运用“矛盾论”和“两点论”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增强工作和决策的科学性。

要学到宽广的眼界与视野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用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来看,还要放到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来看。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分析、思考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准,为我们观察世界、认识国情、把握大局提供了实践示范和重要启示。

第一,要用两个“200”的眼光看中国。首先,我们要用200年历史的眼光看中国道路。从1840年到2050年,中华民族在200年的历史中要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个100年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个100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第一个百年梦想。从1949年开始到2050年,我们要完成第二个百年梦想,就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次,我们还要从世界200来个国家的发展中来认识中国道路。总书记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的脚最知道”。从世界200来个国家走的道路的比较中,我们才能更加明确地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什么是中国道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传统与优势。通过用两个“200”的眼光观察思考中国与世界,我们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重大命题,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优越性,从而进一步凝心聚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第二,要从“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这一国际定位来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环境。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大国,在国际上面对的严峻挑战是必然的。中国的发展崛起,在一些国家看来,是对其主导下的传统国际秩序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挑战;在一些周边国家看来,是对领土资源现状的可能改变及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可能冲击。“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愈演愈烈,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干涉、军事包围、经济遏制和文化渗透的压力。总书记说:“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我们在亲身感受到国家日益强大的同时,应逐渐适应与接受机遇与危机并存的生存环境,培育沉着、从容的大国心态,冷静理性地看待来自国际社会的赞誉与诋毁,不为外界的种种鼓噪所动,聚精会神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并积极主动地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第三,要从“共产党领导市场经济”这一全新探索来认识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是多样化的,人类文明也是多样性的。30多年来,中国在发展方面正在实践和探索的世界性、历史性的重大课题,就是“共产党能否领导好市场经济”。共产党领导计划经济的模式,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曾取得辉煌成就,但由于模式的僵化最终走到了尽头;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市场经济已有数百年的时间,影响极为深远,但近一百多年来,世界经济呈现出“波浪式发展,周期性衰退”的规律,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也面对各种矛盾与问题;“共产党领导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当下正在探索的重大课题,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核心,以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为任务,既顺乎世界潮流,又特立独行,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只要我们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一定会为世界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道路。

要学到深厚的民本思想与为民情怀

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先后写了《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三篇文章,表达了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的历次讲话中,“人民”都是一个突出的关键词。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鲜明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总书记用自己的务实行为、亲民作为,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提出了要求。

第一,要心中装有人民。2005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郑九万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在河南兰考调研时,总书记念了自己1990年追思焦裕禄所填的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词中指出了焦裕禄精神的实质本义,那就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为民情怀。回顾总书记过去一年多来的工作轨迹,总结总书记的“时间都去哪了”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总是与人民在一起。他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牢记在心,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服务之责,为民、爱民、亲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第二,要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感情问题。总书记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总书记从基层干起,最了解基层,对基层干部、基层工作也最有发言权。他还谈到:“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他强调,机关干部接地气很重要,多接地气才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撼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的工作方法,以真情对待和爱护群众,始终牢记宗旨,竭尽全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就能使群众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也必然能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建立起像鱼水一样的党群、干群关系。

第三,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曾多次告诫党员干部:“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事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是否熟悉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能否练就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本领才干,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直接关系党和政府工作的效果与效率。我们要以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契机,强化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走基层、访民生、听民意,要真正挽起裤腿、撸起袖子、脚踩泥土、带着“泥土香”与群众深入交流,了解群众生活的真实面,感知他们的真需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要学到求真务实的作风

2006年2月5日,《浙江日报》刊登习近平同志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其著作《之江新语》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在谈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倡实干之风,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党的十八大将“求真务实”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总书记时时告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并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

第一,坚持求真务实就要讲实情。就是讲事物的本来面貌,讲真话、讲真理。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2012年岁末,总书记在前往河北考察时提出了“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不看那些不真实的”要求,传递出听真言、察实情的强烈信号。“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听真话是一种大智慧。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以善纳群言、闻过则喜的宽广胸怀,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实际行动,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以利于作出科学决策,把工作做到点子上。

第二,坚持求真务实就要办实事。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指出,要使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战场上,花拳绣腿不能防身、制敌;工作中,虚招假式不能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任何决策和规划,如果脱离了客观实际都是伪命题,都属“纸上谈兵”。因此,推进改革发展,要把功夫下在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上,下在解决影响深远的突出问题上,下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上,以求实体现求真。任何一项工作部署,如果不体现在行动上,就是空头政治,再美好的蓝图、再动听的口号也不可能变为现实。办实事,既体现工作心态,更体现工作作风。 第三,坚持求真务实就要求实效。总书记指出,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当前,国情、党情、民情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凸显,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作为领导干部,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现场去,掌握真实材料,提供真实依据,着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以敢于担当,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与勇气,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

要学到强烈的制度意识

国家制度建设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基础设施”工程。总书记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新一届中央强烈的制度意识,表明我们党对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一,要充分认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制度好,坏人干不了坏事;制度不好,好人做不了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到了小平同志说的有30年时间的节点上,同时,也到了能够在制度建设上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制度建设的成效,将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第二,要与时俱进地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制度。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重要成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合中国实际的制度设计,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同时,制度建设不能固守不变,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改革中形成的,也必须在不断改革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体系,需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制度模式。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形势新变化,着力解决那些躲不开、绕不过,严重制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凸显。

第三,要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推进制度发展。支撑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制度是一种多层面多领域的制度体系,其中既有根本性制度和基本制度,又有分层次的具体制度;既有体现国家和社会性质的政治、经济制度,又有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社会、生态及其他各方面制度。而在制度体系中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国家的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内容是要遵循经济社会现代化需求,处理好政党和国家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需要突出完成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等三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总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为形成科学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思想三十讲心得体会下一篇:七年级下册第6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