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鲁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节为例,通过活动教学策略的设计,探寻地理活动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活动建议

一、活动教学解读

教材简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等主要内容。教材首先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人口迁移和流动原因的兴趣。然后通过对概念的解释,进而讨论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特点,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动因与效应。本节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学生已具备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等相关知识,加之日常生活中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均有感性认识,可以将学生已有经验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同时,历史教材中也会涉及相关的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本质。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只是在具体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各因素的权重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讲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對区域发展的影响。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①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图,说出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从直观具体的数据判断,目前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模式。②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为何两组数据此升彼降?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产生质疑并生成问题:是不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只与出生死亡有关?如果不是,还与什么有关?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又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③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结合教材精选案例材料,开展人文地理的合作学习,归纳人口移动的动因和产生的效应,感受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活动过程建议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建议】①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图,说出南京市的人口增长模式。②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为何两组数据此升彼降?

【设计意图】以乡土地理为载体,通过直观数据显示,培养学生读图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人口迁移和流动),从而认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又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和兴趣,变枯燥为有趣。

【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活动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以本校学生彭子涵的实际情况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并判断下列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①彭子涵的父母来南京工作,彭子涵从盐城转入我校高一(8)班读书。②彭子涵的父亲在江宁开发区找到了工作,于是把家搬到了江宁。③彭子涵的姑姑在美国定居,彭子涵利用暑假去美国探亲。④未来的彭子涵成了著名的彭教授,要去德国交流学习一年。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抓住其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分歧,结合对不同的定义理解和归纳交集,从住址变更、空间移动、时间限度等维度,明确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概念并能加以区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活动后续】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周琦,目前效力于休斯敦火箭队,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活动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时空特点

【活动建议】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展示欧洲殖民地的开发、三角贸易、国际务工人员流动、世界人口迁移等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图1-2-1“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和图1-2-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表1并分组展示。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开展人文地理的合作学习,在图文到表格的转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及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思维碰撞,重视问题生成。

【活动练习】总结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如表1)。

【活动后续】①教师展示知青上山下乡、闯关东、雁南飞、民工进城返乡、中国人口迁移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特点(如表2)。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工厂企业,调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南京的生存状况,完成调查表(如表3),并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4:人口移动的动因

【活动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活动建议】教师展示安史之乱、闯关东、孔雀东南飞、知青上山下乡、雁南飞、三峡库区移民、美国四次人口迁移等图文资料,并引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结合“2005—2015年中国人口省际迁出率分布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①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②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③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学界研究成果,让学生重视研究过程,从具体的人口迁移过程中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加深学生对人口移动的动因理解。

【活动练习】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往往起主导作用,该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 、 、 等是主要因素。②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

、 、 、 等是最主要的。③ 、 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特殊影响,其中 、 、 、 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活动5:人口移动的效应

【活动内容】通过课堂辩论,辩证分析人口移动的效应。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15,组织学生自愿分组进行辩论:近年来,江苏省人口迁移量增大(苏北以迁出为主,苏南以迁入为主),这种现象将会对苏北和苏南分别产生什么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应该鼓励。反方:弊大于利,应该限制。要求:以苏北或苏南为例,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促成课堂辩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合理引导人口迁移的重要性,认识人口迁移的动态平衡,客观理性地看待人口移动的双向及正负效应。

【活动练习】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据此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作者:李飞

第2篇: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摘 要:“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城市与地理环境”的一部分,是学生认识城市的开篇,是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复习课教学设计以乡土案例为抓手,通过对昆明龙头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析,将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表现和进程以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等知识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等。同时,通过“产—城—人”的关系将人文地理中有关人口、产业及城市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城市化;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一、考纲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行为动词是说明,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实际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从资料中归纳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考纲要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题研究:如表1所示。

二、教材分析

从章节来看,本课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是学生认识城市的开篇。由于是高三复习课,所以从整个知识体系来看,本节内容既联系了第一单元人口部分的内容(发展中国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特点),又结合了第三单元的产业活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人文地理部分知识的大综合,同时又联系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以本节课要实现前后知识的整合和思维提升,体现高三复习课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特点及教学策略应对如图1所示。

四、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城市产生的前提及城市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产业活动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分析城市发展如何与地理环境相协调,探寻解決城市病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以生活中的案例来理解城市化相关知识,加强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环境的能力,为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如表2所示。

六、教学过程

五环节教学进程设计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吕淑琦.找准知识原点——以中图版“城市化”为例[J].地理教育,2014(07):46-47.

[3]陈昊.谈地理案例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 [J].地理教育,2015(12):48-49.

作者:孙青 饶雯雯

第3篇:《祝福》在人教版、苏教版及鲁教版的同文异编比较

《祝福》是鲁迅作品入选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被多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同时选用,比如鲁教版、人教版、苏教版等。“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对于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深入分析和把握选文乃至理性地审视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旧人教版也历来选编该文,本文主要比较和分析《祝福》在旧人教版、新人教版、苏教版及鲁教版四套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同文异编情况,反思教材选文系统编排的适切性。

一、选文编排比较,反思单元编排的适切性

各版本与《祝福》一起组元的文章不尽相同。旧人教版在第四册第一单元:《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荷花淀》;新人教版在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苏教版在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的“永远新的旧故事”版块:《祝福》、《边城》,另外该专题还有“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和“总借俊眼传出来”(《林黛玉进贾府》)两个版块;鲁教版在必修四第三单元“洞察世道沧桑”专题:《祝福》、《雷雨》、《高老头》。

新旧人教版都是按文体编排的,选文包括中外小说作品。苏教版和鲁教版是按专题编排的。苏教版“欣赏”范围太笼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完全可以把《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合成一个版块,这样最少内部清楚地分为散文和小说两个版块。另外,三个版块的命名与编排也给人随意和牵强的感觉。“一花一世界”对写景的两文适合,记人的两文却有些牵强。鲁教版“洞察世道沧桑”的专题名称确实适合这三篇选文的人文内涵,但是把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有很大区别的文学样式编排在一起,不利于文体知识和文体视角的教与学。苏教版和鲁教版这样的编排有刻意求新的嫌疑。像这样突出强调人文内容组元的编排,叶圣陶先生早就批评过:“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2]很多教师也不认同完全的人文编排,好似“苏教版”能给教师在教学中以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实际上并不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建构[3]。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而作品的表现形式(体裁)是学生要由外向内走进文本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笔者认为,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专题来编排单元未尝不可,但是专题编排也不能无视文体,要选择适当的选文组合,并以适切的专题来统领。

二、单元导语比较,反思教学目的的适切性

单元导语能够折射出编者的意图,指示着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新人教版的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中外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苏教版: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永远的寻觅和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仔细地品味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鲁教版:世道沧桑,悲欢生死,演绎出几多感怀伤情的动人故事!其实,生活中有阴霾,更有阳光,有感伤,更有幸福。学习中思考,实践中体悟,擦亮一双慧眼,丰满一对羽翼,从容面对生命中的风吹浪打!

人教版的单元导语简介了小说的文学常识,明确了单元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赏小说人物形象和语言,并介绍了欣赏小说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方法。这样的导语言简意赅,能有效地引导教和学。苏教版意在鼓励学生欣赏和体会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但缺少方法的指导难有效实现。笔者以为,“标语牌”的引入让人觉得有些突兀,“阿尔卑斯山”与后面“文学这片激情的森林”也衔接不上。鲁教版导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该单元的学习来洞察世道,应对生活。它存在与苏教版相似的弊病,单元导语凌驾于文本之上,没有关照到本专题选文的不同体裁。所以,人教版的教学目的更易实现和更具可测性,因而学生更能掌握方法实现举一反三。苏教版和鲁教版教学目的看似更体现人文性,其实难具体把握。

三、课后练习比较,反思练习设计的适切性

练习设计既是对教与学的检测,也是对教的要求、对学的提示。下面对四套教科书的练习设计进行比较。旧人教版共有4道题:一是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二是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包括“祝福”为题的意味、外貌的变化、环境描写的作用;三是分析文中的句子和语段;四是讨论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新人教版:一是讨论祥林嫂的悲剧原因,与旧版第四题一样;二是分析文中的句子和语段,只是对旧版的语段顺序略有调整并增加了两个语段;三是从文中找出三次写祥林嫂外貌的语句,并分析其生存状态;四是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苏教版的课后练习有五道:一是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谈谈初读作品的感受;二是把想象的故事和原文比较;三是阅读提供的关于小说情节的名言,交流鉴赏小说情节的心得;四是讨论文中的多处描写;五是讨论鲁迅作品的“看”与“被看”。鲁教版单元后与《祝福》有关的练习有:一是文学茶座:1.讲故事。先在小组内分别讲述《祝福》的故事;然后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在班上讲解。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的角度叙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从祥林嫂的角度进行自述。3.精彩语段赏析。分别从三个文本中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仔细品味,然后与同桌交流你的阅读感受。4.分组讨论。祥林嫂有无反抗精神、怎么死的?二是模拟法庭(对“祥林嫂之死”作一次特别的法庭审判。此处练习题面不需要加括号);三是编演课本剧:1.以小组为单位,从《祝福》中各截取一个典型片断,改编成戏剧。2.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从《雷雨》全剧中各自选出最感兴趣的片断;通过讨论,明确表演的方式与技巧;最后选定演员,组织演出。提供的学习资源是:越剧《祥林嫂》唱词和评剧《祥林嫂》唱词。

新旧人教版练习设计没有太大的变化,主旨是考核小说三要素的内容,观照到导语提出的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这两个要点,侧重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比如:语段鉴赏题。人教版都是指明了重点语言,给出提示,让学生体会并回答问题,给人感觉是把树上的果子放到了学生手里。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如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着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题实质就是引导学生体会长句和短句在表达气势上的不同,可以先要求学生自己改写句子再与原句进行比较。笔者以为,可以去掉提示,让学生自由筛选出语言信息进行鉴赏,让他们去跳摘果子。还可以加设:除了以上语段,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语言值得和大家鉴赏体会?找出一两处相互交流。因为鲁迅的语言都是值得玩味的。这方面鲁教版就做得很好,“精彩语段赏析”题就是让学生自找语段并体会交流的。

苏教版的练习设计具有新意,侧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文本的人文性,和导语保持一致。苏教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看似更利于学生发挥,但少了鉴赏小说思路和方法的提示,这样的练习也难达到预期,比如第三、第五题。有些练习设计值得推敲,比如第二题让学生顺着假设的线索想像故事:假如祥林没有死……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我”对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也说不清”……首先,第一条线索中为什么突然改成“祥林”而不是“祥林嫂”?让人觉得别扭,是漏了一字,还是刻意求新?不得而知;其次,在已经学完文本后,学生能想象得到吗?和鲁迅的经典文本相比,这道练习有些虚设的感觉;再者,就算学生想象出个故事来,也能比较一下。那编者此题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对文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笔者颇感疑惑。所以苏教版练习和导语一样让人觉得设计很有新意,也符合课标人文性的要求,但实际操作却让人觉得含糊不清、无从把握。

比较而言,鲁教版的练习设计富有新意,能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达到一定的训练目的。“文学茶座”检测内容包括按课文顺序和转换叙述视角的故事复述、自主筛选语言的语段鉴赏、祥林嫂死因分析等;“模拟法庭”是对祥林嫂悲剧根源的进一步形象地探究;“编演课本剧”则是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再创造,并提供了两个戏剧唱词作为资料参考。以上练习都具有可操作性,都能真正实现,并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就《祝福》一文的编排而言,人教版改革步伐不大;而苏教版和鲁教版这样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也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和提高。粤教版、华师大版、语文版等未选用《祝福》。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像《祝福》这样的经典篇目的编排,才会使鲁迅作品焕发永恒的魅力,并为不同时代的师生接受,才不会有鲁迅作品“淡出”乃至“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悲哀。

参考文献

[1] 钟峰华.高中语文新课标教科书相同文本不同设计的比较——以《雷雨》为例.语文建设,2006(1).

[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张新洲.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之比较.探索争鸣,2007(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作者:刘艾清

第4篇:鲁教版初三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15

初三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孙裴江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80分,总体来看,成绩只能算一般。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 、教材分析:本学期内容有五部分:

第一章 因式分解

;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第三章

数据的分析;第四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第五章 平行四边形

期考试前两章,后半学期后三章。

因式分解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分式是“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与整式相同.如: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符号感. 分式既是前面学习的数与式的知识的引申,又是后续学习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教学. 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日趋多样化,因此,教科书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些例习题,以条形统计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本节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节课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构建直观的、形象化的平行四边形表象,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学生能够在教材提供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提供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展开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还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

三、课时安排

本学期教学时间约为19周,分配如下:

第一章 因式分解

3周

第二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4周

第三章 数据分析

期中复习考试

2周

第四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3周 第五章

平行四边形

3周

期末复习考试

3周

四、教学进度:期中前:

1、

2、3章,期中后:

4、5章

五、作业优化设计:位似中心的确立;课题研究围绕初中生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方式关系进行展开;课堂教学围绕“深入学习洋思经验,深化问题意识教学,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展开教学。

六、教学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与旧知的联系,提高思维能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观察与欣赏中体会知识,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

2、恰当地把握扎实基础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操作实践中认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不流于形式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避免评价的统一性。

3、恰当地把握实际背景题目的难度,关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在设计与创造中应用,真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4、积极探索,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活动和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5、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

第5篇: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为了搞好本期教学工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使自己真正成为时代前进的促进派。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对各项法律法规有更高的认识,做到以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1班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41人。六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六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六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四、教材章节分析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

这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是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要亲自去展开与折叠、切截,亲自去观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而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章《有理数》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重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具体教学策略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9.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开学准备周

第二周: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共12课时)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课时) 1.2展开与折叠 (2课时) 第三周:1.3截一个几何体 (1课时) 1.4从不同方向看 (2课时)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1课时) 第四周: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第一章测试 (3课时)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 (共21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 (1课时) 2.2数轴 (1课时) 第五周: 国庆长假 第六周: 2.3绝对值 (1课时) 2.4有理数的加法 (2课时) 2.5有理数的减法 (1课时)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第七周: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时) 2.7水位的变化 (1课时) 2.8有理数的乘法 (2课时) 2.9有理数的除法 (1课时) 第八周: 2.10有理数的乘方 (2课时)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课时) 2.12计算器的使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 第九周: 第二章测试 (2课时)

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共12课时) 3.1字母能表示什么 (1课时) 3.2代数式 (1课时) 3.3代数式求值 (1课时) 第十周: 3.4合并同类项 (2课时) 3.5去括号 (1课时) 3.6探索规律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 第十一周:第三章测试 (2课时) 第十四周: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共15课时) 5.1你今年几岁了 (2课时) 5.2解方程 (3课时) 第十六周:5.3日历中的方程 (1课时) 5.4我变胖了 (1课时) 5.5打折销售 (1课时) 5.6“希望工程”义演 (1课时) 5.7能追上小明吗 (1课时)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复习与考试

第6篇:鲁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节能减排

——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4、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索发现法、讲解法、谈话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

七、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

八、课时安排:8课时

信息窗1——3课时 信息窗2——2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测试讲评——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培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法学法:讨论交流、巩固练习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出门时关闭电器开关可以节约用电

我们这节是节约能源主题班会

一个节水水龙头每分钟可节水10毫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们国家一直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我们小学生从小也应该树立节约的意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所在的班级召开的有关节约能源的主题班会。(见图1)

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一个节水水龙头每分钟可节水10毫升。

预设2:出门随手关闭电器开关,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可节省50元电费。 ……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节约水龙头2分钟节水多少毫升? 预设2:节约水龙头3分钟节水多少毫升? 预设3:4分钟呢?5分钟呢? ……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

(1)节水量与什么有关系?如何表示?

(2)求节水量时,算式中的因数是怎么变化的?

(3)节水量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怎么表示?

2.小组合作讨论:

(1)小组成员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成员相互补充、质疑。 (2)小组长负责简要记录小组成员想法。 (3)评一评:你认为谁说的好,为什么?

(4)试试看:假如你是老师,你会选小组内谁的式子来表示节水量?动手写写看。

教师深入小组学习内部倾听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析、理解算式中的数量关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小组汇报交流,探讨表示方法 预设学生的汇报:

节水量与时间(分)有关。

时间(分) 节水量(毫升)

2 2×10=20 3 3×10=30 4 4×10=40 5 5×10=50 ...... ......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用时间乘以10,可以求出节水量。 预设2:时间越长,节水量就越多。

预设3:在算式中,每分钟节水量10毫升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节水时间。

师: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的节水量我们已经解决了,那6分钟、7分钟等等后面的任何时间的节水量,你都能分别列出相应的算式吗?在本子上写写试试吧。(给学生留2分钟时间)写完了吗?(没写完)再给多长时间能全部写完?

预设:因为时间是无限的,所以写不完。

看来,要想把任何时间的节水量都一一列出算式,有点困难,是吗?那大家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用一个式子简明的表示出任何时间的节水量?

预设1:10×时间(分)

预设2:10×□ 10×﹙ ﹚ 10×○ 10×△ 预设3:10×ɑ 预设4:10×…… ……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追问:﹙ ﹚、□、○、△、ɑ、……表示什么?(代表任何时间(分))

(二)比较辨析,揭示课题

师:比较这些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让学生说出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进行分析优化:

(1)想一下,省略号一般是作为什么出现的?(学生会说标点符号) (2)你觉得在数学上一般用哪种方法表示?(字母表示)

(3)用字母ɑ来表示时间,ɑ可以代表哪些数,还可以用哪个字母表示? 师:数学上,遇到这种情况通常用字母来表示数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我们数学上通常就用t来表示时间。想一想,现在任何时间的节水量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说师写10×t,那t在这里代表几分钟?

像10×t这个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写法呢,想知道吗?出示课件:在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里,乘号可以记作圆点或直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后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根据介绍,试着在本子上把10×t改写一下吧。 展示改写10×t=10·t=10t 师:任何时间的节水量就可以表示为:10t。  巩固练习

师:小明在学完用字母表示数的改写之后做了几道题,我们一起看看他做得对吗?为什么错?

①7×m=7m ② a×6=a6 ③ b×x=bx ④a×1=a1 ⑤a+6=6a 预设:①√ ②×因为数字要在字母的前面。③√④×因为数字要在字母的前面。教师问:a×1表示什么(表示1个a相加)1个a相加就是a所以写成a。 ⑤×因为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才能改写。

师: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乘号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不能省略。 师(质疑):用字母来表示数,你有什么感受?

(四)用字母表示式子,求代数式的值

师:小明家原来每年的电费m元,现在每年的节省电费150元。节约用电后每年的电费是多少元?

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大部分巡视完成后,先让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用原来的电费减去节约的电费就是节约用电后每年的电费,也就是用(m-150)来表示。这样我们就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了节约用电后每年的电费。

师:如果m=900,现在每年的电费是多少元? 先让学生说说式子中m表示的意思,m=900又是什么意思,然后计算。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格式,教师要注意强调书写格式: m-150

=900-150 =750

答:节约用电后现在每年的电费是750元。

强调: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时,计算结果一般不写单位名称。进而向学生解释:这种求式子值的方法实际上是代入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用字母表示数”,会使很多问题变得简洁、方便。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任何数,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类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实际上,为了研究的方便,数学家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进行简写时:(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2)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4可以写成a﹒4或4a;a×b可以写成a﹒b或ab。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生活中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例子有很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填一填。

1) 每袋面粉重a千克,每袋大米重b千克,1袋面粉和3袋大米共重( )千克。 2) m是大于1的自然数,与m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 )和( )。 4.一辆货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上午行驶了3个小时,下午行驶了230千米。

1) 用式子表示这辆货车一天行驶的的路程。 2) 当x=90时,这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5.了解历史,激励学习。

你们知道历史上第一个开始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谁吗?他就是韦达。在人类历史上,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这个成绩要首推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自从韦达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他在西方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时间(分) 节水量(毫升)

2 2×10=20 3 3×10=30 4 4×10=40 … …

10×t 作业设计:

必做:配套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选做:预习红点问题 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信息窗1: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目标:理解式子中各部分的含义,能正确求出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重难点:式子中各部分的含义 教法学法:自主练习、讨论交流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列式时,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我们知道T分钟的节水量可以表示为10T,那么继续来看情景图,你能根据图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求出节约用电后每年的电费是多少元吗?

二、新授。

生:用原来的电费减节约的钱数 可以用M-150这个式子表示

师:谁能说说M是什么意思?节省电费150元是什么意思? 生:原来每年的电费是M元,现在比原来少了150元。 节约用电后每年的电费是M-150 师:谁能说说当M=900元时,现在每年的电费是多少元?

怎样列式?

生:M-150=900-150=750 强调写答

师:你能说说M是什么意思吗? 生:M表示原来每年的电费 师:M=900呢? 生:M表示900元

师:同学们要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计算的结果一般不写单位名称。

三、自主练习

5、

6、

7、8.9练习时让学生说明图意,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M-150 =900-150 =750 答:节约用电后每年的电费是750元?

作业设计:

必做:配套练习册相关习题。 选做:自查信息窗1掌握情况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信息窗1课后自主练习10——14题 教学目标:熟练地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重难点:式子中各部分的含义 教具:实物投影

教法学法:讨论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 复习导入  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10题 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综合练习题。 练习时,先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自主练习11题

说出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自主练习12题是按运算顺序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指导学生完成第1小题,重点指导运算顺序与括号的使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的题。

自主练习13题,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题。可以允许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 自主练习14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再全班交流。  课堂小结:说自己这节课掌握的如何? 作业设计:

必做:配套练习册相关习题 选做:预习信息窗二 教后反思:

信息窗二:第四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解释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中每个字母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中每个字母的意义 教法学法:交流探索、自主练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境图

二、新授:

师:仔细观察信息窗,你能找到有关的信息吗? 生:电动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

电动车节能减排

电动车具有清洁、节能、高效、经济’ 师:电动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表示什么? 生:速度

师:你知道有关速度的数量关系式吗? 生: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师:你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汽车行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先小组合作,再全班交流。

生:学生积极发言,教师鼓励孩子发表的见解。

生:我用A表示速度B表示时间,C表示路程,那么C=AB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但通常在数学上统一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S=vt 师:以前我们说求路程=速度×时间,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数量关系,这不

仅准确,而且简洁。拓展:谁来说说S表示什么?v表示什么?t表示什么?如果知道了S和v求t怎样算?

师:谁还记得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生: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用a表示边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他的面积和周 长公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a×a可以写成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注意:a的平方和2×a容易混淆要大量举例区别。 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全班交流:

三、自主练习。

1、

2、3题。独立试做。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S=vt S=a.a c=4a

作业设计:

必做:练习册第5页 选做:背公式。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信息窗2自主练习4——9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每个字母表示的算式的意义 教具:实物投影

教法学法:讨论交流、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自主练习

第4题。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应先引导学生明确数量关系,再写表达式。 第5题,进一步明确平方和乘2的区别,这一题建议在讲授新课时做举例用。 第6题,是一道结合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综合题目。 第

7、8题。解决实际问题。

第9题以游戏的形式加深理解喊有字母式子意义的的题目,练习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式子在研究不同问题时,表达不同的意思。 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 作业设计:必做:练习册第6页

选做:看书查不足

板书设计: 数量关系式

V=s.t w=m.n C=a.x c=4a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巩固练习本单元知识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运用字母表示数,熟练地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法学法:总结归纳、自主练习、讨论交流 教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师:在我学会了这个栏目中,设计了“减肥训练中心”的情景。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先来计算两位选手体重吧。

二、练习巩固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完成。

师:我们在解答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 生:用字母表示数;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可以让学生继续拓展,求出减肥训练中心地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

三、师针对“丰收园栏目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小刚体重:M-2 小英体重:N-2

作业设计:

必做:配套练习册:我学会了吗 选做:预习信息窗1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单元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的入门知识,难点在于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上,对于含有字母的式子很陌生。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是数学表达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再由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又经历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化过程,看似浅显,学之不易。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字母表示数;然后,体验探究,利用直观的图形,感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通过自学、反思,掌握简写规则;最后总结提升,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拓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习。为了顺利的构建从数字表示、语言概括到符号语言的转换流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我在教学中力求突出以下几方面:

1、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现实需要。

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大量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教学中,我不断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和具体事例,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现实性。学生能自主地用具体的数代替字母进行计算,促进学生感悟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素材的取舍也以生活的亲近度和学生的熟悉度为标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熟悉的环境中体会字母的现实性。

2、 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有效理解。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体验。为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有效作用,实现语言概括到字母表示的对比、过渡和加深,我分层次的安排了图形有关公式和熟悉的运算定律,激发学生进一步体验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使新旧知识在深层次上达到了统一。

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里安排了学生自学简写规则,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思中,深化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一节课没有让学生静悄悄地完成作业的时间,我就很怀疑这节课的实效性。”毕竟数学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训练,或许精讲多练是我们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华,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第7篇:鲁教版六上2.2《数轴》教学设计

《数轴》教学设计

刘淑香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轴的概念,会画数轴;

2、 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由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的概念,并初步体会数形的结合的思

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材处理】

本节一课时完成,将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由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自然建立数轴概念,进而探究数轴的画法、作用、数与点的对应。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整节课以观察、动手、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善动脑、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问题解决 引入实例

(设计说明: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出数轴,贴近生活,直观具体,易于学生接受,同时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问题1: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米和7.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米和4.8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你能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吗?

学生会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并在直线的左、右侧分别标上西、东,在直线上取一点O表示车站的位置,规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米,于是点O的右边距离点分别3个和7.5个单位的点A和点B,分别表示柳树和杨树的位置,点O的左边距离点3个和4.8个单位的点C和点D分别表示槐树和电线杆的位置。

二、提出问题

感受特征

问题2: 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用数体现出方向、距离的不同)

规定从左向右表示从东到西,把点O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负数和正数表示。由此可见,正数,0和负数可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问题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可得出,例如:温度计、杆秤、门牌号码……。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温度计(显示不同的度数),让学生体验读取温度,并比较各温度计上所显示 的温度的高低,使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温度计的设计特点,让学生再次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教学说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要描述马路上这三棵树、电线杆与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但由于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因此他们可能想不到用正负来体现物体方向的相反,因此可以提出问题2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用正数、0、负数,来描述直线上点的位置,反过来,正数、0、负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借助于这一情景,让学生非常自然的初步感受到数与形的结合。问题三的设计让学生再次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数轴的引出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适时命名 学生定义 1.引入数轴概念

(设计说明:由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数轴概念)

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知道正数,0和负数可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2、揭示数轴内涵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数轴的三要素)

四、提炼总结 规范定义

问题4:表示数的直线(数轴)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将不同的数用它上面的点清楚的表示出来呢?你能试着画出满足条件的数轴吗?

可以先让学生试着画出自己想象的数轴,并把学生不同的画法展示出来,让学生先讨论交流哪种画法最规范,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数轴的特征。(边总结边画图)

(1)数轴是一条直线(习惯上将它画成水平,也可根据需要画成倾斜或竖直的)

(2)数轴三要素

① 原点(可取直线上任一点作为原点,但一取定就不再改变。它表示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② 正方向(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③ 单位长度(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再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五、定义辨析 练习巩固

(设计说明: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轴认识,形成初步技能。)

1、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2、(1)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0.5,〒0.1,〒0.75;

(2)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1000,5000,-2000;

(3)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举例小于3的整数;

(4)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

(教学说明:练习1是基础性训练,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练习2有所加深,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到画数轴时要根据已知数适当地选择单位长度和原点的位置,这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教师也可以适时地进行点拨。)

六、反思总结 情意发展

(设计说明: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问题1:什么是数轴? 问题2:如何画数轴?

问题3: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教学说明:以上设计再次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及知识的归纳,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七、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2.1第2题

2、 指出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所表示的数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的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点A向右移2个单位到点B,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把点B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点C,则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教学说明:及时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由于课本提供练习较少,因此作适当的补充。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第8篇:鲁教版《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个笔画和“、、纟”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读课题,先理解“游”的意思,再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小竹排在画中游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也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四)朗读感悟

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富饶。

1.播放“小竹排在画中游”的课件,请学生说说小竹排顺水流,如果你坐在上面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鸟儿、鱼儿、树木、禾苗)读有关句子,理解“密”、“绿油油”。

2.看到这些美景,你会说些什么?

3.为什么说小竹排是在“画中游”?

4.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感悟“江南鱼米乡”的美景。

(五)拓展说话

再创情境,练习说话。

继续播放课件:小竹排游到了江南的其他风景名胜区,让学生进行情境说话练习,说几句赞美风景的话。

(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七)课外延伸

收集江南的风景图片,在教室里展览;准备旅游照片,并作介绍。

(八)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播放乐曲,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

(九)实践活动

1.课外收集有关介绍江南风光和物产的图片、照片,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观赏。

2.学生展示自己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向同学介绍旅游景点的美丽风光。

第9篇:鲁教版七年级政治《珍爱生命》教学设计

鲁教版七年级政治《珍爱生命》教学设计 ◆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2、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3、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的热情。

【能 力】

1、发展感受、体验生命的可贵和价值的能力。

2、初步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的能力。

3、观察认识各种生命和自我生命的独特性,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 识】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3、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懂得实现人生的意义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4、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爱美好的青春年华。

第二课 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意义靠行动实现 ,这是基本的生命价值观,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的基础。只有明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才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个连生命的价值都不明确的人,很难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因此,进行生命价值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创造和贡献使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创造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使人快乐”。它包含着贡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等,较为抽象,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它将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

提高对生命价值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中学生的人生实践,而有效的实践还需要情感、态度、方法的有力支持。“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这一教学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支持,引导学生怎样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升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质量。因此,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课时 迈好青春第一步

•思考:青春的特点是什么?(跟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作比较)

学生讨论,回答

1、青春—花样年华

•大家能不能唱一首关于青春的歌曲?

•青春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看书总结

(1)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

事例: 《青春,燃烧在南中国海上》

(2)青春时节,是成才立业的奠基时期,也是关键时期。

事例:杨乐的故事

(3)青春,是充满激情活力的美好时节。

学生朗读称赞青春的名人名言

2、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讨论,回答

(1) 要树立崇高的理想

(2) 要努力充实自己

(3) 要珍惜美好时光

(4) 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5)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6)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7) 参加社会实践

(8) 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等等

总结:依板书串讲

作业:填写《我在成长》

课后记: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学生能够谈出,但是不够深刻。

上一篇:班主任毕业感言下一篇:浅谈中国写意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