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鲁教版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凤阳县李二庄中心小学
祝娟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乘过电梯吗?你站在电梯上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2、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3、课件出示:战斗机的平移图
谈话:这里有一架战斗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架战斗机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演示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1、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学生活动)
2、反馈汇报,师生共同操作讨论,突破难点 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
(教师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
3、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4、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小船平移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吗?(提醒画图注意点)(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3.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
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2)学生默读课本第65页第3题,按书上要求操作。
(3)提问:观察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
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4)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出距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谈话: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四、全课总结,图案欣赏
1、交流学习体会: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
2、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学生活动)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形状大小
位置平移
不变
本节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章内容讨论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第一节是基础知识,介绍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分析城市与其它地理事物及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问题,第三节深入城市内部,从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课时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终到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都有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这个内容把握较好,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不规则的城市分布还蕴涵着这么多道理。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但是能够读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会经历过至少县城的生活,所以对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图像合作探究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以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各等级城市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在一个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服从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中心地理论。
五、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是从地理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课标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在标准中,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手段。难度不要加大,要具体化(可采用调查访问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帮助理解这一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某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设计本课时,尽可能举一些身边案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问题探究法来设计本节内容。
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情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设计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问题情景的设计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利于学习并重点掌握和难点突破。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课题研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都紧扣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遵循创设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感性认知城市体系—理性分析城市体系—得出城市体系理论—应用城市体系理论—完善城市体系理论的学习线索,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理论认知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习兴趣。对于复杂的中心地理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模式化研究,化繁为简,巧妙得出结论,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于接受,也展示了较高的教育智慧。最后的课堂升华,通过引用卢梭的名言,结合本节内容,提升了本节课的文化品位。(山东省泰安市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 苏延欣)
一、课标要求
本节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章内容讨论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第一节是基础知识,介绍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分析城市与其它地理事物及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问题,第三节深入城市内部,从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课时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终到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都有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这个内容把握较好,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不规则的城市分布还蕴涵着这么多道理。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但是能够读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会经历过至少县城的生活,所以对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图像合作探究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以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各等级城市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在一个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服从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中心地理论。
五、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是从地理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课标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在标准中,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手段。难度不要加大,要具体化(可采用调查访问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帮助理解这一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某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设计本课时,尽可能举一些身边案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问题探究法来设计本节内容。
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情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设计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问题情景的设计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利于学习并重点掌握和难点突破。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课题研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都紧扣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遵循创设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感性认知城市体系—理性分析城市体系—得出城市体系理论—应用城市体系理论—完善城市体系理论的学习线索,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理论认知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习兴趣。对于复杂的中心地理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模式化研究,化繁为简,巧妙得出结论,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于接受,也展示了较高的教育智慧。最后的课堂升华,通过引用卢梭的名言,结合本节内容,提升了本节课的文化品位。(山东省泰安市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 苏延欣)
一、课标要求
本节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章内容讨论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第一节是基础知识,介绍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分析城市与其它地理事物及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问题,第三节深入城市内部,从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课时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终到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不同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都有感性认识,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这个内容把握较好,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不规则的城市分布还蕴涵着这么多道理。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但是能够读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会经历过至少县城的生活,所以对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图像合作探究不同城市等级服务功能的嵌套理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以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为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各等级城市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在一个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服从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中心地理论。
五、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是从地理角度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基础。课标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在标准中,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手段。难度不要加大,要具体化(可采用调查访问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帮助理解这一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某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设计本课时,尽可能举一些身边案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问题探究法来设计本节内容。
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情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设计问题情境—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探究性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问题情景的设计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利于学习并重点掌握和难点突破。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课题研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表1)
教材分析:
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例题要求学生装将小亭子图从方格纸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问题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开放性又为激发学生探索多样的平移方法提供了空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初步体会到平移的特征。有价值的平移和各异的色彩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体现出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平移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平移的方向,二是平移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从具体的实例中提出要求,让学生尝试,自主地把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注重问题的挑战性和开放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数学地思考的习惯,学会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热情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教学策略:创设可见的数学情境,体现平移的价值,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尝试和交流探索的时间,尽力让平移的方法由 学生得出和完善。再加以实践进行巩固和深化。
教学重点:平移的特点和图形平移的两外关键要素。教学难点:平移方向和距离,连线画出图形。教、学法:自主尝试,交流探索。教、学具:方格图和平面图形。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游戏:乌龟做客。这两只乌龟要去做客,你能帮助他们设计一条路线,以一个为例说明之间的移动。另外,学生的棋类游戏也是移动棋子的位置。(让学生列举这类移动现象,如:座位的移动。)
二、新知探究,充分感知 1.身边的平移。
从学生甲平移到学生乙的座位。让学生详细地说明具体移动的过程。(尽可能实际操作,亦也带入下一步的“方格图”中进行转化成图形后的移动。)揭题。
2.方格图中的平移。
演示甲、乙学生座位的平移,先是“一步平移”,再是“两步平移”。将座位转化成长方形,放入“方格图”中,演示“一步平移”,上下平移或是左右平移(即:沿水平方向或是竖直方向平移。)
把图形从左上方平称到右下方的“二次平移”,同时包括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平移(含“多次平移”。)A、平移的方向性
沿一定的方向可使图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这里的平移方向仅含水平和竖直两种,不含斜拉直接到达目标。
学生口头阐述“平移方向性”的思路。初感“平移方向”的开放性,提出“平移方向”的多样性。
注:这里要给足时间,畅所欲言。不断鼓励和认可,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的喜悦。B、平移的距离性
刚才的平移仅是方向性,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平移的多少。为此,自然地引出“平移的距离性”。
图中以1小格作为单位。提问:怎样数平移的格数? 指名口头回答且完善。
C、绘制平移后的图形。(先是长方形,再是给合图形。)
学生尝试绘出平移后的图形。小组讨论。
指导具体的画法:先确定关键点,再把这几个点分别按要求平移到指定位置,最后连成图形。
也可确定一点后,再按原图形画出。
三、巩固反思,内化新知
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全课小结,质疑 1.平移的方向性和距离性。2.绘制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五、学为所用,知能转化
1.完成课本例题。
2.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2、3题。
3.用完整的语言,详尽也表达甲、乙学生的目标性平移。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特点:形状和大小完全没有发生变化。
要点:1.方向(竖直:上、下;水平:左、右。)2.距离(格,长度单位。)
城郊一中 郭付坡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的内容,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小学阶段也对平移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认识平移的概念,首先,我通过创设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形成在直观上的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件演示,使平移运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平移有了充分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归纳“什么是平移”做好了铺垫。从课堂反应的热烈程度及课堂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样做还是比较成功的。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是会找平移过程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理解并能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材的编排是通过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板的平移来呈现这个教学内容的。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通过三角形的平移来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并且难于突破难点。于是,我把它进行了分解:点平移——线段平移——三角形平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遵循先扶着走(点平移)、接着半扶半放(线段平移)、最后大胆放手(三角形平移),这样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每部分内容的教学各有侧重:“点平移”侧重于认识相关概念;“线段平移”侧重于确定平移方向和距离,注重小结方法(学生归纳),学法指导;“三角形平移”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上,真真正正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如让学生到黑板上指着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样做较好地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顺利地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是本节课较突出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我把握住了这一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让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同时,还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展示,如一个组代表回答后,就算是回答正确了,也要给其他组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整节课还贯穿着一条暗线: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通过从生活中寻找平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平移解决问题,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了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信息窗2——美丽的图案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两幅图案,分别是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而成的。给出这些图案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画图案的方法,引入对平移与旋转知识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这些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的问题,并提供适当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展开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知识的学习。
“合作探索”部分共有两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是学习图形的平移。第二个红点是学习图形的旋转。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这个图形是怎样得到的”,教材提供了一种连续平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图形平移方法的总结。
/ 7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先出示情境图中的第一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并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怎样得到的”,让学生想象之后进行交流,发现这一图形可以由一个图形平移得到。然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学具与方格纸,以问题“如何平移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作引导,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索,试着创作这样的图形。在随后的交流中,应让学生说清楚平移图形的过程,如:基本图形是什么图形?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平移了几格?连续平移了几次?同时注意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与平移过程,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出平移图形的基本方法,关键是找准对应点或对应边的平移格数。
第二个红点问题是关于图形的旋转的,教材提供了钟面和画有三角形的方格纸,引导学生借助钟面来理解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并通过在格子图上旋转三角形得到图案,学习旋转的方法。
/ 7
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钟面上指针的运行方向,感知顺时针旋转的意义,并通过想象、动作演示等方式进一步掌握顺时针旋转的方向,在理解顺时针旋转的基础上引出逆时针旋转的意义;在将小三角形进行旋转日寸,教师可以出示要求:将小直角三角形绕。点顺时针旋转90°。先让学生想象旋转之后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在格子图上用直角三角形硬纸片试着旋转。预计此时很多学生不能把握旋转的要点,这时可以针对学生尝试中出现的问题组织交流,总结图形旋转的方法:①先要确定绕哪个点旋转;②确定旋转方向(逆时针还是顺时针);③确定旋转角度;④以一条边为基准开始旋转(一般以水平或垂直边为准)。在总结出旋转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再次进行尝试,将小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旋转3次,最后形成一个小风车。在完成图案后,可以再引导学生逆时针方向旋转90°,看是否也能得到小风车。
建议此信息窗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和图形连续平移的方法;第二课时进一步认识旋转的特点,学习图形旋转的方法以及综合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设计图案。
“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道“一次性平移”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讨论平移的方法,即先找一个参照点或参照线段,再数参照点或线段的平移格数。
/ 7
第2题是一道“连续平移”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通过集体交流统一认识,重点交流数平移格数的方法。
第3题是用平移方法画图的练习。练习时,让学生先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交流画法。交流时要着重交流找参照点或参照线段的方法。
第4题是通过生活实例加深认识旋转现象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物体是怎样旋转的,再完成该题,还可以多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旋转的认识。
/ 7
第5题是平移与旋转的判断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作出判断。如果有困难,可以提供学具进行操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6题是用旋转方法画图的练习。练习时,让学生先在脑海里进行构思,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交流时,要说明画图的过程和方法。
第7题是通过旗帜上的图案巩固平移与旋转知识的题目。练习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图案是怎样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 7
第8题是一道图形还原的题目。教材这样设计不仅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还可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几何运动也是可以记录的,体验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一个大概的还原路线,然后操作验证。再通过小组交流,进行比较,找到最佳方案。
第9题是运用提供的素材创作美丽的图案,进一步应用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第10题是一道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综合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探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点的个数将12个图形进行分类,然后依据点的位置进行判断。
/ 7
“我学会了吗”呈现了10幅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综合复习轴对称图形、平移与旋转方面的知识,用以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时,应明确要求,让学生在较充分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好交流活动,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丰收园的评价提供依据。
从生活来看,小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物体、图形的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变换现象。例如,电梯、地铁列车车厢在平行移动,时针、电风扇叶片在旋转,许多动物、建筑物具有对称性。这些现象为学习图形的变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反过来,学习一点图形的变换知识,也有助于更好地观察、认识周围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从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浓厚的阶段,通过图形的变换可以引出无数美妙和图案,使数学更生动地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奥秘,激励他们用图形变换的观点去审视周围的事物。因此,尽管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不要求从比较严格的几何变换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但为了搞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有必要较透彻地理解图形变换的有关概念。
通俗地讲,所谓平移就是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所谓旋转就是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描述,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对教师来说绝对是不够的。请看一个案例。
在一堂教学“平移与旋转”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玩游乐场的情境。当讨论到摩天轮的运动时,起初同学们都认为是旋转。不料一位同学执著地要求发言,他说:我坐过摩天轮,我坐在上面始终是头朝上、脚朝下,所以我认为是平移,不是旋转。大家一时都愣住了,教师的对策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下热闹了,有的同意,认为人的方向没变;有的反对,理由是人在转圈。直到下课都没有搞清楚是
平移,是旋转,还是两者都不是。课后,前来观摩的教师也都议论纷纷,多数认为坐在摩天轮上的人与坐舱的运动不是平移,也有少数认为是平移。是否是旋转呢?同样也有两种意见。由此可见教师自身搞清楚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把最主要的概念与性质尽可能以浅显的方式描述如下。1,什么是变换?
一般地说,所谓变换是指某个集合中符合一定要求的一种对应规律。就图形的变换来讲,因为几何图形都是点的集合,所以图形变换可以通过点的变换来实现。如果一个平面图形的每一个点都对应于该平面内某个新图形的一个点,且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只对应于原图形中的一个点,这样的对应就叫做变换。
几何变换中最重要的是全等变换与相似变换。
能够保持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的变换就是全等变换。在全等变换中,原图形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等于新图形中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又称为保距变换。
能够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而只改变图形大小的变换就是相似变换。在相似变换中,原图形中所有角的大小都保持不变,所以又称为保角变换。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引进了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相似变换只是在第二学段中有所渗透,如学习比例尺时两个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似变换。
2,什么是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轴对称变换?
先说平移与旋转。如果原图形中任意一个点到新图形中相对应点的连线,方向相同,长度相等,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基本特征是,图形移动前后“每一点与它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平行(或者重合),并且相等”。显然,确定平移变换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
如果新图形中的每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一个点绕着一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相等角度得到的,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旋转变换,简称旋转。也就是说,旋转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显然,确定旋转变换需要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前面的摩天轮座舱问题了。摩天轮在旋转,但上面的座舱及里面的人始终头朝上,脚朝下,是不是在平移呢?我们可以依据平移的基本特征,画出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位置上座舱上下问中点的连线(如图1),它们平行并且相等,所以是平移。
那么座舱及里面的人是否在旋转呢?依据旋转的基本特征,画出座舱下部中点与摩天轮旋转中心的连线(如图2),它们的长明显不相等。
明明摩天轮在旋转,而座舱与里面的人却不是在旋转,而是在平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摩天轮在带动座舱顺时针旋转的同时,地球的引力使得挂在吊钩上的座舱也在逆时针细微地转动,从而使座舱与里面的人始终保持向上的方向,并且座舱与人上的每个点都移动
相同的距离。其实,数学中所说的旋转、平移,主要考察运动开始、终止状态下两个静止图形对应点之间的关系,它与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转动”、“平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再说对称。对称是一个许多学科都在使用的名词,在数学上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对称有关的概念如对称多项式、对称空间、对称原理等等,都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小学数学所讨论的,仅限于图形的对称,而且仅指平面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至于图形的其他形形色色的对称,如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等,都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当学生提到这类现象时,如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电扇叶片(旋转对称)等,教师不应断然否定它们的对称性,只要指出它们不是轴对称图形就行了。
如果连接新图形与原图形中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且被该直线平分,这样的全等变换称为轴对称变换,每组对应点互为对称点,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的直线叫做对称轴。也就是说,轴对称的基本特征是,“连接任意一组对应点的线段都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显然,确定轴对称变换的关键在于找到对称轴。
构成轴对称的图形可以是一个,通常就叫做轴对称图形(如等腰三角形);也可以是两个,通常叫做这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长方形)。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任何一个都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的。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半为基础,经过轴对称变换而成的。
我们也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对轴对称图形做出直观的描述:将一个图形对折,如果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当然这种描述偏重于图形性质的刻画,运动变换观点的渗透就不那么突出了。
在数学中,为了刻画平移的方向与距离,通常采用有向线段或向量,并放在特定的坐标系内讨论。为了刻画旋转的要素,最简捷的方式就是采用极坐标。因为图形的变换作为点与点之间的一种对应,要精确刻画它是离不开坐标系的。要是把图形的变换看作一种运动,同样需要参照系。事实上,过去把平移与旋转放在解析几何,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在小学数学中,讨论平移和旋转时经常利用方格纸,也是这个道理。
3,平移变换、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有什么联系?
首先这三种变换都能保持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变化,这是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其次,如果连续进行两次轴对称变换,在一般情况下:
(1)当两条对称轴平等时,那么这两次轴对称变换的最后结果相当于一次平移变换,平移的方向与对称轴垂直,平移的距离为两条对称同之间距离的2倍。简略地说,两次翻折(对称轴互平行)相当于一次平移。
(2)当两条对称轴相交时,那么这两次轴对称变换的最后结果相当于一次旋转变换,旋转中心为对称轴交点,旋转角度为两条对称轴夹角的2倍。简略地说,两次翻折(对称轴相交)相当于一次旋转。
上面两条结论是针对图形的一般情况来说的。有些特殊的图形,也可能只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就能达到平移或围转的效果。
例如图5中“带烟囱的房子”经过两次轴对称变换(对称轴平行,且相距4格),相当于一次向右平移8格。图6中“没有烟囱的房子”只要经过一次轴对称变换就相当于平移了。
此外,上面两条结论反过来同样成立。即一次平移变换可以由两次轴对称变换(对称轴互相平行)代替;一次旋转变换,也可以由两次轴对称变换(对称轴相交)替换。它们的运动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图案可以用不同的变换来生成。例如图7的四叶图案,其中的每一片叶,即可以由相邻的那片叶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也可以由相邻的叶片旋90°得到,或者由同一直线上的那片叶经过平移得到。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屋、旁、鲜、堆、积、干、净、洗、澡”10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4个左右结构的字“推”、“堆”、“洗”、“净”。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根据句子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3、懂得爱护环境,保持环境整洁,人人有责;整洁美好的环境能让人们心情舒畅。
4、能观察自己家周围的环境,并仿照课文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结合课文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句子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句子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想象说话
1、出示课题:美丽的小路
齐读
2、小朋友,你来猜猜看,这会是一条怎样美丽的小路呢?请学生想象说话。
说明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发挥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说话,为孩子口语表达创设情景。同时也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3、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那么书上究竟是怎样来描写这一条美丽的小路的呢?让我们来听听课文的1----3节。
二、学习课文1----3节
1、边看多媒体边听课文录音1----3节
(1)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师范读→指名读→打擂读
说明
对于“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词要读重音,通过反复的朗读来体会小路的美丽。
(3)师引读:这么美的小路,兔姑娘看见了说……鹿先生看见了说……
(4)指导朗读句子“啊,多美的小路啊!”(读出赞美的语气)
2、学习生字“屋、旁、鲜”
(1)谁已经和这三个字宝宝交上好朋友了?
(2)学生交流
“屋”:整体认读音节;“旁”:同“傍”作比较;“鲜”:编顺口溜鱼羊鲜
3、齐读课文1----3节
(说明:这篇课文可以分为“美丽的小路→小路变脏了→小路又变美了”这三层进行教学,而10个生字也可以穿插其中进行分散学习。因为学生一次次读句子、读课文的过程,也是对这些生字认知的过程。反复认知后在对该段中出现的生字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记忆。)
三、学习课文4----7节
过渡:这么美的小路,朋友们都喜欢在这里散散步、说说话。可是有一天,美丽的小路变了,它变成什么样了呢?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4----7。
1、老师读课文4----7
(1)学生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如果你走在这条路上,你会怎么样呢?
过渡:那么,兔姑娘、鹿先生和鸭先生又有什么表现呢?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读课文的4----7。
2、学生自由读4----7
思考:兔姑娘、鹿先生和鸭先生有什么表现呢?它们又是怎么说的呢?
3、全班交流
(1)指导朗读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①看见美丽的小路变得这么脏,你心情怎样?
②指名用生气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
③齐读。
(2)指导朗读句子“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①师引读:兔姑娘走过小路说……鹿姑娘走过小路说……
②指导朗读句子“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看看句子后是什么标点,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读出疑惑的语气)
③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3)指导朗读句子“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
①鸭先生说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句子“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
看看句子后是什么标点,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③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说明:根据标点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是这篇课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因此在教学4----7节时,可以以此为突破点,重点进行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丽的小路变脏了,是大家乱扔垃圾、破坏环境造成的。从而做到在读中理解,在理解后读得更有感情。)
4、学习生字“堆、积”
(1)讨论: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堆、积”
(2)反馈交流
5、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4----7节
四、学习课文第8节
过渡:那么大家是怎样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的呢?
1、听录音第8节
(1)听录音,思考:大家是怎样做的?
(2)全班交流(抓住几个动词)
2、自由读第8节
想象:这条美丽的小路以后会怎样呢?
3、 学习生字“推、干、净、洗、澡”
(1)认读生字竞赛: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生字,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
字形比较 :“堆----推”、 “澡----操”; “净”注意后鼻音; 洗可用加部首的方法等。
(2)书写指导:堆、推
(说明: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所以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五、复习生字,齐读全文
1、比比谁的眼睛亮:抢读生字
2、游戏:字词对对碰
3、齐读全文
思考: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4、全班交流
5、说一说:你家周围的小路是怎样的?你怎么做才能使它一直美丽?
《卡罗纳》这是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周围的人真诚的理解他,热情的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昨天,我教学了这一课,根据课堂落实情况,进行了反思。首先在教材处理上,追求简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不难理解。。课堂上让学生们围绕“卡罗纳遭到不幸后是什么样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对待他的”这两个问题品读感悟。
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学生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
“交通运输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三节,这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本节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扬州本地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通过联系扬州本地商业网点的分布,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三、设计理念
1.体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由于必修二内容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比较突出,而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不一定熟悉,有些案例甚至离生活实际较远,内容已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如果一味拘泥于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一方面,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结合不同时期扬州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展图,分析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扬州交通及商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采用相关的最新资料、图片、视频等分析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又可以指导生活,进而增强实践能力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注重“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
信息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学生知识的广度已不可小觑,而且必修二内容本身比较宽泛,容易理解,如果仍一味传授知识,必然导致学生对地理课堂味同嚼蜡,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用不同时期扬州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展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设计“找出老328国道沿线的商业网点”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这些规律性的知识都是由学生自主建构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硬塞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①调查扬州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和主要的交通干线。②专业市场、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是发展较快的商业场所,你家附近是否有这些商业场所?分析它们所处的交通位置。
展示课标:学生齐读课标要求,找出关键词,教师简要解释聚落和商业网点两个概念。
导入新课:播放“扬州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片”片断,提问主人公分别选择了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到达扬州。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片断可帮助学生梳理扬州近十年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承转过渡:这座城市的兴衰与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沿着时间的脉络,梳理扬州交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师生对话:扬州历史上几度繁华,曾有“淮左名都”、“富甲天下”等美誉,这种繁华得益于什么?(京杭运河)由于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使其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并发展成为古代的商业中心。然而,清代中叶以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又是因为什么?(京杭运河淤塞,海运兴起和京沪铁路的建成)这说明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影响城市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扬州城市兴衰发展的回顾,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由于学生就生活在此,对这个典型案例也更为熟悉。
说一说:谈谈近年来扬州交通的发展变化(连淮扬镇铁路即将开工、宁扬城铁的规划、文昌路东西向延伸、瘦西湖隧道即将通车等)。
设计意图: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扬州交通的发展变化,即从运河时代大步迈向立体交通时代,为“交通运输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埋下伏笔;此外,通过大量新闻资料的呈现,使学生养成密切关注时事、学习身边地理的习惯。
承转过渡:扬州的交通发展已从运河时代大步迈向立体交通时代,这种变化会给扬州的城市形态带来哪些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议一议:①读图1和图2,分析扬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原因。②根据扬州未来交通的发展预测扬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展示交流: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城市形态的变化,教师引导:未来高铁、城铁的建设使扬州与周边城市联系更加紧密;未来地下隧道、地铁的通车又使扬州的交通格局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规律总结:结合扬州城市形态的变化和教材第104页活动,总结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表1)。
设计意图: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选取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通过不同时期扬州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展图的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时期城市用地的扩展方向,不仅便于学生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同时还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承转过渡:之前提到由于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使得扬州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并发展成为古代的商业中心。下面就来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规律总结:交通运输影响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商业往往在________的地方容易发展,因而,商业中心往往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商业中心多分布在沿江、沿海以及________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________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
师生对话:这里的商业中心不仅指商业中心城市,还指城市中商业集中的地区。目前扬州商业最集中的地区(最繁华的地方)在哪?(文昌阁商圈)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市场)找一找:四人一组,利用手中的扬州交通旅游图找出老328国道沿线商业网点(大型超市、仓储式超市、批发市场、专业市场、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并标记在图上,分析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找出老328沿线商业网点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交通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注重学生体验和探究的过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都由学生自主分析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硬塞给学生,避免死记硬背。
设疑提问:图3中甲、乙、丙、丁四地符合市场最优原则的是哪个地区?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的又是哪个地区?
设计意图:板图的绘制有助于理解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通过分析这幅图,学生能轻松地总结出:市场最优原则使商业网点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最优原则使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避免死记硬背。
规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也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在城市________交通通达度最高,消费人群最容易到达。交通最优原则: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________或市区边缘的________出入口附近。
承转过渡:通过刚才的活动发现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网点密度大,而地形区也会影响交通便捷程度,从而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比一比:读图4分析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有何差异?为什么?
规律总结: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表2)。
议一议:对比扬州新老两个商业中心(人民商场和京华城),讨论商业网点的分布趋势及原因。
规律总结: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发展(图5)。
承转过渡:随着道路通行能力增强,地铁、高铁等建设,将使人们的出行半径扩大,商业网点趋向城市外围布局。扬州已经将地铁纳入远期规划。
议一议:阅读相关材料,畅想扬州地铁通车后,沿途商业网点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本地城市发展最新动态,体现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原则。
播放视频:杭州首个地铁商业空间开门迎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拓展视野,使学生了解地铁建成后将会涌现出地下商业街区。
研究性学习:商业网点选址。
sm购物中心入驻扬州
菲律宾sm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运营商之一,在全世界拥有53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m扬州项目是继苏州、常州后,在江苏布局的第三座,也是苏中首座购物中心。请你为sm进行选址。
要求: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同一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每个小组确定1名组长,组长制定分工计划。
实施方案:①需要哪些资料,如何获得;②如何操作,需要用到的技术手段;③表述探究结果;④分析实际与理论的差异及原因。
设计意图:研究性学习的设计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回顾复习商业网点选址的两个原则以及gis在城市商业选址中的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又可以指导生活;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课堂总结:扬州已从运河时代大步迈向立体交通时代,这种变化会对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产生巨大影响,相信在未来扬州大交通的引领下,扬州的明天会更好!
随堂检测:略。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教学重难点】
波澜起伏的情节 语言品味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2、关于《俗世奇人》 (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3、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三、预习 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 ) 擅长( ) 绰号( )
刷浆( ) 难堪( ) 一瞅( )
发怔( ) 褒贬( ) 怵( )抠( )
戳( ) 瓢( )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四、整体把握课文
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五、探究课文
1、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2、“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态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确实“优秀”。或者说,这是一种“包装”,是一种广告效应,完全无可非议。
而曹小三的心态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标准,别人就必然会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他。
六、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七、写作特色:
1. 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2.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是人物语言,还有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八、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九、作业
十、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我最大胆的尝试就是:能不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设立学习目标?当我读到这篇小说时,我被里面的人物奇特性、语言的奇妙性和情节传奇性所吸引,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奇”,后来由文章的题目中受到启发:那它们“俗”不?仔细体味一下它们确实又是“俗”的,人物是凡俗的,语言是俚俗的,内容是有关民俗的。所以我就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以“俗”与“奇”作为问题导学的主线,设立了三个主要的学习目标:
1.人物的凡俗性与奇特性;
2.语言的俚俗性与奇妙性;
3.小说的民俗性与传奇性。
然后,紧紧围绕这三大目标编写导学案。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效果还好。由于这个问题是教师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就不可能仅仅充当知识的搬运工,找找答案,抄一抄,写一写,他们必须借用手中的资料,对信息进行全面的筛选、思考、整合,使学生对问题充满探究的兴趣,但又是跳一跳,够得着的,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并乐在其中。
我觉得这种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尝试。
这是一节展示课,我的总体思路是:对上一次申报课存在问题的整改的一次大练兵。在分层展示的形式上,不再是一味地写,而是听、说、读、写、演,具体问题,灵活设计;在展示的公平上,不再是一展示就是六大小组的庞大阵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补充,在课堂的高效上,相比以前我的课堂,总算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评价的形式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不再是繁琐的分数,用太阳、月亮、星星、花儿和叶子来表示,既直观又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不再纠结于具体的分数。
以上的尝试和整改,虽然得到了同仁的一些好评,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导课不够自然,有生涩之感。本打算让班长来“破冰”的,不想汪德胜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班长把头埋得低低的,无奈之下,只得让他来说了,说得可想而知,怎么导入到本课《俗世奇人》呢?只能说他进步比较大,是一“俗世奇人”,但总觉得有些牵强别扭。现在想来,主要是没有做好预案。只想到班长会说得好的,没有想到,如果其他人非要站起来说,又说得不好,怎么办?
二、还有一个老毛病,可以说是我的课堂的一大顽疾:时间不够。不能将每个环节完整地展现,总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将某一环节作为作业来处理。难道就不能将时间分配得恰到好处?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惜因为我要到英语组当评委,错过了向同仁们请教和学习的机会,很遗憾!但我相信:机会还是有的!
李洪波
《图形的平移》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本单元把平移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图形在方格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先让每一位学生移一移、数一数,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看格子数,看某一条边和看某一个点,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和方法,让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并找到确定平移距离的最佳策略,从而解决出问题。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等现象。“平移”中电梯、图案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中安排了 “移一移”“画一画”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4.1鲁教版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06-25
图形的平移运动教案09-21
《图形的平移》数学教后反思07-26
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笋芽儿》教学设计10-21
《死海不死》导学提纲(鲁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0-31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11-09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05-28
鲁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06-10
鲁教版初三化学册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