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小学校活动的道德教育功能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校德育过于关注制度化, 往往忽视了活动对学生人格的培育作用。刚性的制度化往往需要柔性的活动相融, “刚柔相济”的德育才是完善的德育,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 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1 活动是儿童天性的表现

活动首先是孩子天性的表现。中小学生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活动性, 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学校以后, 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 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挠, 但学生时刻都在寻找机会释放自己的天性, 在这种制度生活中涂上学生活动的色彩。另一方面看, 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活动带入学校生活之中, 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活动的习惯。

在学校生活中, 孩子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 这一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义。首先, 孩子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习性, 使学校生活有了一些自己的成分。其次, 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显露的学生本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使得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第三, 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 学生将自己本来的自我对象化、外在化, 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 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特点。

2 学校活动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 学校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 不断改革德育内容、方法、途径, 以学校活动体验, 让学生内心接受,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常教育中育人, 养成教育中成才”的新的育人格局。

2.1 在日常教育中育人

坚持开展“三会” (晨会、班会、队会) 一演 (国旗下表演) 。每周庄严的升旗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 由家长代表、老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护旗队迈着整齐刚劲的步伐走上旗台, 鲜艳的五星红旗随之冉冉升向天空, 之后是每周一个班级的国旗下表演, 由班主任指导, 学生自主创作, 这样的升旗活动在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着, 庄严的场面, 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 在孩子们的心中树立起热爱社会主义、坚信党的信念, 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情感。

每年六一的文艺汇演活动旨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同学们的艺术特长, 给各班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 同时让同学们能在轻松热闹的气氛中欢度节日。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及观察能力等, 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每年都举行“我是六中小主人, 我的校园我做主”为主题的绿地竞拍大队活动。

2.2 在养成教育中成才

养成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前提, 学校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当作道德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 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针对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或是由于出生环境影响, 根本没有交通安全意识, 对潜在的危机没有防范意识, 对老师的强调也充耳乱不闻, 依然故我的现象, 联系到校门外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枢纽, 学生乱穿公路现象频频发生的现实, 为了学生更加直观认识交通标志, 培养其交通意识, 学校专门在大门口和停车位设置交通标志, 在停车位竖立停车标志, 非机动车通行道设立非机动车不得通行标志。此外, 每个班都聘请一个校外交通安全辅导员, 定期给本班学生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交通安全事例。通过每期两次的校外辅导员培训和老师利用晨会、午会时间宣传,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为了推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节约有限资源, 进行爱书护书, 责任环保的教育, 我校试行了教材循环使用活动, 同时利用活动对学生进行爱护书的教育, 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体会到爱书护书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环保节约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这种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准则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行为。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小培养孩子节约意识, 对其德行习惯的培养意义重大, 对其后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同时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号召, 让节约更深入人心, 让孩子自觉养成节约的习惯, 学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主旨下组织了每学期第二个月 (即3月, 11月) 的第三周为学校节约宣传周。老师利用晨会、午会时间宣传节约小知识, 并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节约金点子”, 评选“节约小精灵”。

学校规定每学期第三个月 (即4月、12月) 的第三周为学校环保周, 以活动为载体:小小播报员利用午会时间在校园广播里宣传环保小知识, 并进行了关于自家附近环境, 水体污染调查报告;环保小队社区行:小队利用周末在社区进行环保活动, 每小队认真填写两张活动记录表格, 包括队名、活动过程、体会等;记录环保日记:全校征集环保小饰品, 开展校级环保小饰品展;开展环保征文大赛等。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培养提高阅读兴趣, 而且还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发挥学科优势, 学校开展“每周一诗”和阅读周活动。由各班的孩子自己推荐, 从写景到状物到写人到记事,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总之, 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德育不应该是枯燥的说教, 而要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 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 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社会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 而是一个被学生实践着、经验着的主动过程;德育应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教育,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灌输;由此, 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作为德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中小学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上一篇:分层分级管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下一篇:修身治教立德树人——浅析教师与“真善美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