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活动的新探索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体育活动的新探索

学校体育活动的新探索 篇1

2012年9月,国务院紧急发文叫停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运动,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标志着我国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地保留并办好村小和教学点。由于我国地形各异,农村面积广阔,居民居住分散,教学点和村小的设置必不可少。在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指教学点和村小,它是为适应偏远农村地区适龄学生人数较少的现实情况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无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都会拥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尽管它们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但它们是满足偏远地区学生教育需求必不可少的学校样式,未来这类学校一定会继续存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发展,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乡镇的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找到一个万能良药,这就有赖于当地政府和小规模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农村小规模学校联合起来,“抱团取暖”,结成联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2014年12月,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14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结成联盟,是“难兄难弟,抱团发展”的一个创举。小规模学校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走在了全国前列,联盟的组织架构、运行方式、课题研究、小小班教学研讨、联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等很多工作都是有创新、有实效的。

(一)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注重其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成为每个不同经济制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在教育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教师、学生数量少,地处偏远,往往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不受重视。各种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师资和各种教研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的资源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然而,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下,还要想办法开好课程,这就需要小规模学校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从农村学校现状来看,近几年由于教育优先地位得到落实,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教育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师队伍总量相对充足,但教师的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存在,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这就需要农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发展模式,盘活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使农村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

(二)小规模学校运行乏力要求其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学校主动发展 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规模小不受重视,学校的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情绪。如四川省宜宾县某小学有150名学生、10名教师,该校硬件设施在宜宾县处于一般水平,但是该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县排倒数。通过调研发现,该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其他学校淘汰下来的,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破罐子破摔”的现象。长期以来,小规模学校孤单徘徊,运行乏力,很难有所突破。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资源的补给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必须伴随着农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意识的提升才能起效。因此,在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对它们给予精神上的扶持与引导,使它们彻底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摆脱输血、失血、再输血、再失血的怪圈,走出一条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新路,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自我主动发展。因此,小规模学校的最终发展还是需要其自身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外部的支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外部的支援往往很难到达偏远的农村。因此,小规模学校自身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并不能解决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更需要一种内驱力。

(三)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实现需要其主动寻求自主发展的新形式

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的价值,它的存在和发展关系着农村学生就近入学权利的实现及农村的未来发展,必须受到重视。小规模学校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受教育权的必要前提,并且有利于个性化教育。

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关系着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关系着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小规模学校大多位于人口较少的偏远农村,为该地区儿童提供了最便利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机会,是底层通过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基本的途径,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次,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留并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底部攻坚”计划的核心环节,是振兴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美丽农村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规模学校融入社区,丰富的社区资源可供利用,部分教育内容可以来自于社区,所以“小”可以造就特色,臻于丰富。因此,拥有丰富乡土资源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利于开展社区化、生活化、乡土化的教育。再次,小规模学校在孩子的情感培养、个性养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小”意味着紧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可以构成一个非常紧密的、互动的共同体。紧密共同体的互动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在学校里,不只是知识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心灵、人格、情感、意志的丰富和发展,紧密的关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安全的空间。在小规模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密切的互动,会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师能比较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教育。

总之,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的价值,应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流样式。探索符合农村需要的、基于地方实际的学校教育,探索小规模学校特殊的教学与管理规律,使目前“小而差、小而弱”的学校成为“小而精、小而优”的学校,从而更好地体现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具有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前瞻性的价值。

二、小规模学校联盟的价值

小规模学校联盟是同一县(区)域内多所学校之间的结盟,联盟学校之间具有独立的地位,不是从属关系,不属于一个规模较大学校帮扶或者引领其他小规模学校的模式。虽然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道路多样,小规模学校联盟不是其发展的唯一选择,但可能是目前的最优选择。小规模学校通过联盟的形式可以克服各个“孤立”小规模学校的天然缺陷,发掘其固有优势,激发其发展潜力,扬长补短。通过联盟,各个学校相互协作,为创新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模式、教师教研模式等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总之,小规模学校联盟有利于激活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潜力。

(一)小规模学校联盟是名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发展的有益补充 撤点并校后,在农村还存在着数量不少的小规模学校。如甘肃省平凉市截止2013年底共有小学1054所,其中农村小学926所,占小学总数的87.86%,农村100人以下小学657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62%,占农村小学的71%。该市的崇信县有54所农村小学,在校学生不足100人的有43所,占80%,不足50人的有20所,占37%。306个农村小学教学班中,班额不足20人的261个,占85.3%,其中10人以下的班级达到141个,占到46%。可见在部分区县,小规模学校仍然占大多数,已然成为当地农村学校教育的主流样式。

为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少地方尝试了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发展,为农村学校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管理经验的做法。这种形式对于部分农村学校确实能起到帮扶作用,但对于偏远农村学校、农村学校数量较多的县(区)来说,辐射范围有限。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应是一味地等待政府的援助和外界的帮扶,也不应是消极倦怠,故步自封。因此,这部分学校可以联合起来,协同创新,增强活力,开创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既然地处偏远,难以和市区优质校形成联动,那么农村学校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就成为可行路径之一。

(二)小规模学校联盟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

小规模学校联盟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协同创新、共谋发展提供了组织条件。一方面,一所小规模学校的力量无论是从物质资源还是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都是有限的,无力进行改革。而且一所孤立的小规模学校缺乏与同类学校交流的渠道和机会,校长和教师容易抱持“自生自灭”的态度,也缺乏进行教育改革的愿望。通过小规模学校联盟这一交流平台,可以把同类学校聚集起来,推动学校间的交流,形成学校共同体,联合发声,从而为更好地传达自身诉求、影响政府政策提供支撑,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及自下而上的农村教育改革提供组织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联盟内各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而推广到城市。如果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率先办成具有儿童本位和生活教育理念且更具有现代性的学校,那就不只为农村学校,也为城市学校的改革提供了示范。

(三)小规模学校联盟改变了小规模学校“孤立无援”的发展状态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力量的裹挟下,处于“内外无援”的孤立状态。首先,教育系统内部支持乏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化位置,学校教师在在职培训、教研活动、评优评先和文体比赛等活动中常常被忽略,教育系统内部的忽视令农村小规模学校孤独而艰难地运行。其次,教育系统外部,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村委会和乡镇政府不再承担本地教育的筹资责任,学校缺乏合法渠道从村社中获得资源,进而隔断了学校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学校成为乡村的“孤岛”。因此,在“内外交迫”、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同一县(区)的小规模学校相互协作、抱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小规模学校结盟、协同发展、相互支援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创新模式。

三、通过联盟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快速发展

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价值,在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其就近入学的权利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责任重大。因此,对待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能因“小”失“大”,必须探索适合其发展的路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农村学校的固有缺陷,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如何达到“1+1>2”的效果,还需要地方政府和小规模学校继续探索符合农村学校和地方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建立共同愿景,推动联盟内学校共同发展

组成小规模学校联盟的学校处境相似,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且处于同一县(区)域,有较多的可供相互交流和研究的问题,易于联合起来,建立共同愿景,共同寻找办学动力和发展方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愿景是学校联盟中学校校长及教师的内心图景,它贯穿整个联盟,让联盟有一种共同性,从而保障其在各种活动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愿景是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基础上的发展预测,是各联盟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和设想。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小规模学校联盟为例,其共同愿景是:学校常规管理有新突破,教师发展有新期待,学校发展有新面貌。根据此愿景提出了联盟学校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提升:发展领导力有提升,干部执行力有提升,教师教学力有提升。此外,提出了联盟发展的具体措施,即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愿景的制订能够促使联盟内各个学校融情聚力,采取有效行动,进而推动共同发展。

(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化解联盟内学校资源短缺

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短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小规模学校联盟可以实现各个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首先是紧缺师资的共享,农村小规模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和英语教师,这一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如四川省广元市某县(区)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农村小学共12所,这12所学校学生人数总计571人,专任教师共计171人,专职艺体教师仅8人,不足一校一人。通过小规模学校联盟,邻近学校可以互相聘用艺体教师,实现艺体教师的走教制,达到紧缺师资共享。除了师资的共享外,一些教学仪器、设备的共享也可以在联盟内实现。

此外,联盟学校还可以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由于学校的经费是按照学生人数进行拨款的,学生数少,则经费少,相应地用于学校校本教研方面的经费也会减少。一个学校内的教研活动很难展开,而通过学校联盟,几个甚至十几个学校的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接受培训成为可能。联盟学校还可以开展学习交流、片区联谊、中层以上干部培训、小小班教学研讨、联盟成员学校艺术节展演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激发联盟各成员学校的办学热情,也让教师们有了交流小班教学经验的平台。

(三)鼓励优势竞争,激发联盟内学校发展潜力

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大多一人肩负多学科教学压力,工作量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再者,由于教师人数少,一个学校中一个学科可能只有一位任教教师,教师间绩效和能力等方面的竞争相对较弱,教师容易养成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习惯。因此,联盟内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竞争的方式,激发学校创新的潜力和发展的动力。联合起来,既要一起发声、共同改革,更要彼此影响、相互竞争。因此,联盟内学校要寻找自身优势,树立自信,主动作为,进行特色教育教学。小规模“小”并非死路一条,而是充满无限生机。因为规模小,所以灵活,容易创新教学形式并进行特色教学。总之,联盟内的学校并不是同质、毫无特色的,而是各具特色,协同发展,最终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图景。

学校体育活动的新探索 篇2

关键词:体育训练,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想象思维

体育训练过程中融入思维训练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意识到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蕴含着思维因互, 巧妙结合训练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育训练如何与思维训练完美整合?

一、巧妙结合课堂教学, 有效培养思维能力

体育训练表面上看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但如果深入研究, 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技巧性强的训练项目, 并不是教师简单地示范教学之后, 学生就能模仿好、训练好, 当学生在训练中发现问题时, 想要有效完成动作, 就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持。因此, 教师要意识到思维对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在体育课堂巧妙搭建平台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发展思维。

如“蹲踞式跳远”课堂上, 如果教师简单地将动作要领说下, 并在示范后让学生进行训练, 效果就一般。其实, 在蹲踞式跳远中, 快速助跳与起跳要自然衔接, 助跑有节奏, 踏跳有力, 步点准确, 想掌握好需要学生在训练过程融入自己的思维。因此, 教师在示范前要先将动作要领讲清楚, 然后挑选几个学生进行试跳, 教师根据试跳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这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接着, 教师让学生自主训练, 并在训练过程中思考如何将动作要领运用到实际训练中。最后, 教师让学生试跳, 再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动作进行分析, 从而将动作难点、重点通过分析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二、巧妙结合“高难度”动作, 有效培养思维品质

在体育训练中, 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在训练时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果断的品质, 面对困难时有必胜的信心。良好的思维品质在体育训练、比赛中有着重要作用, 它能让学生临场发挥时从容面对, 并按要求完成动作。初中体育训练的项目比较多, 有些训练项目难度比较大, 又有一定的危险性, 但这些项目对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身体敏捷性有着重要作用。高难度的运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 虽然不少教师会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但有不少学生仍心存恐惧, 无法完成动作, 甚至产生退缩心理。教师要结合“高难度”动作的训练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障碍跑”, 俗称跨栏跑, 它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要领才能顺利跨栏过去。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积极参与训练?在正式跨栏之前,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掌握跨栏的基本动作要领, 如掌握跨跃垂直和一定宽度的障碍物跑的基本方法, 知道跨低栏时起跨腿和摆动腿的作用, 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动作要领,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 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小测试, 根据测试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接下来, 教师讲解跨栏跑的方法和技术要领, 特别是起跳和摆动腿的动作, 并亲自做示范, 然后让学生面对没“栏架”的场地练习。当练习到一定程度之后, 教师从练习得比较好的学生中选几名出来进行跨栏跑, 当他们成功之后, 教师再及时鼓励、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并纠正一些错误的技术方法。

三、巧妙结合训练过程, 有效培养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一个人创造发明最重要的能力。在体育训练中, 不少动作能让学生进行思维想象, 学生借助想象能纠正错误的动作要领或更好地完善动作。特别是一些对体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学生, 他们在训练过程经常会结合一些动作技巧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想象, 在想象中帮助自己掌握动作技巧。

如排球训练, 初中生对排球运动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要打好排球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 如发球、垫球、击球、扣球、传球等, 在比赛中, 学生之间的配合也是非常关键。在排球训练中, 不管是基本动作技巧的练习, 还是比赛中的合作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 然后结合训练展开想象, 通过想象去完善动作。在排球比赛中, 扣球和拦网是两个重要的动作技巧, 想掌握好需要有一定的判断力、想象力、爆发力, 完成动作时也需要果断。

总之, 在体育训练中有效融入思维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获得体育素质的提高。想借思维训练激活体育课堂, 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训练中蕴含的思维因素, 有效引导学生展开训练, 从而让体育训练焕发出思维之美。

参考文献

[1]相桂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中学时代 (理论版) , 2012 (09)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 篇3

该书先是对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心理健康机理等问题作了阐释,并由此引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接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操作体系(包括由“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构成的实施途径和由教师心理健康与辅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等构成的支持性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最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做了分析与归纳。

其次,该书在理论建构上不乏创新之处。该书作为一部侧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著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方面有所创新。譬如,作者在整合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所建构的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适应论”,对学生心理健康机理的理论建构与理论分析,对“心理—教育—社会”的启发式的生态化教育辅导模式的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及其“目标靶”的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次”、“三领域”内容体系的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系统化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组织建构,对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基本理论与实施方案的研究等,应该说都是这种理论建构及其有所创新的可圈可点的例证。

第三,该书对许多问题的论述有不少新的见解。该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对许多问题进行了再认识。譬如,对心理健康实质的理解,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的辨析,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质的认识,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再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看法,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见解,对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相关问题的理解,对心理咨询主要理论在学校系统中的适应性评价,对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的看法,对学校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建设的看法,对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组的工作模式的认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思考,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解读与反思,对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体系的构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的预测等等,都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四,该书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富有启发意义。作者凭借十多年亲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所获得的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面对的许多问题作出了较好的回答。譬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问题,当前“全面渗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当前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等,这些回答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另外,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个学科,且对许多问题还存在不同看法,因此该书的写作采取分章而不分节(每一章由若干个系列问题组成)的体例,这样既反映了有一定的体系,又能更好体现学术探讨和学术民主的精神。这种处理方法也是十分恰当的。

探索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形式的一种补充。它是指幼儿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我们西塘镇中心幼儿园积极贯彻落实《规程》精神,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新颖多变的游戏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游戏的玩法;同时。因地制宜,充分搜集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制作各种户外体育器械,并且就开展户外分区体育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新《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

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开展户外分区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三、理论的支撑

法国著名学家蒂索从医学的角度来评价体育活动:“运动能代替药品,但世界上任何药品都不能取代运动的好处”。幼儿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而运动则成为他们锻炼身体的客观需要,以实现其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平衡。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运动则是幼儿探索客体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他们不仅需要通过运动来感知世界,而且需要通过运动来积累经验,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不论从新《纲要》提出的幼儿园任务,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还是从幼儿一日活动内容时间安排中,都将体育活动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

四、现状的分析

在当今家庭育儿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加上多数家庭住在新村高楼,独门独户,因此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普遍缺乏锻炼。而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运动器械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而运动质量却不高,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存在认识上的不同: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由此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

五、实施过程

为了将我园教师的注意力从“形式”引向“过程”,从“内容”引向“发展”从而增强教师的意识,2000年我园的县级立项课题《开展体育活动区活动的尝试》经过一年的研究于2001年圆满结题,2002年我园扩大了该课题的研究范围,开展了《幼儿园分区混龄户外活动》的研究,在探索中有收获,也有困惑。下面就我园在开展分区幼儿体育户外区域活动的情况作一介绍:

(一)注重对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研究

《纲要》中明确地把“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

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促进幼儿发展,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户外区域活动上作了一些探索,我们幼儿园是20世纪90年代初新建的园所,办学规模不大,没有多余的辅助用房,对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上,并进行了一年多的课题跟踪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与2002年进行全园性推广、普及。

1、积极创设适宜、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环境

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并利用幼儿园现有的户外活动场地和锻炼器械的最大功效,巧妙地利用与开发环境,按一定方式进行区域划分,按不同的基本动作进行分区。将全园的场地、器械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幼儿年龄层次、能力差异的不同分成了各种活动区,如:钻爬区、触跳区、投掷区、平衡区、拍球区、综合区等,保证幼儿户外锻炼的时间,将体育课与户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因地置宜,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合理规范地设置场地。这种区域式活动使得孩子们锻炼的目的性强、层次性、差异性得到了保证。其次,教师们自己动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大量简易而牢固、美观而实用的晨间体育器械。如用易拉罐制作了练习近平衡能力及训练幼儿胆量的“梅花桩”,用可乐瓶做成套圈的“靶子”、用铁丝制作了会滚动的铁环等。另外在户外活动场地的创设上我们不仅注重物质条件——“硬环境” 的创设,而且还注重文化氛围——“软环境”的营造,把“硬环境”和“软环境”紧密结合。刚开始我们各区域没有标志,幼儿活动时较盲目,发现问题后我们马上在各个活动区域内,设置明显的标志,在标志上配上符合区域特点的图画文字,创设文化背景,如在活动区里:我们设置了“我勇敢”、“互相帮助”、“不推不挤”以及各种体育动态等图画,让幼儿从中学会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学会互相谦让,学会合作。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健康领域的要求:即“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思维理念。

2、积极开展晨间分区体育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既能愉快的玩,又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既规定幼儿每天可以在两个不同主题的区域中锻炼,在每个区域中又鼓励幼儿自己选择不同的游戏器械进行锻炼,从周一到周五轮流交换不同的主题活动区,由于一周中每天没有重复锻炼的内容,幼儿始终能保持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不仅发展各项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素质,而且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身心愉悦,促进了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科学指导并建立常规

在活动区中,教师的指导不仅指指导幼儿的活动,还包括活动计划的制定和活动区常规的建立。

1)精心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的制定是实现科学指导的切入点。它能增强教师指导的目的意识,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在制定计划时,我们首先依据各活动区教育功能与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教育总目标,确立阶段性的目标和重点。其次,我们充分体现了计划和目标的渐进性和发展性,在月、周的游戏目标中逐步提高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切实的针对性。

a)在设置区域面积大小时,我们根据本园场地大小恰当安排,每个区域我们安排一位教师负责该区域的活动,以便较容易地实施管理和指导。

b)各区域有明显的标志和确定的活动范围,而且各区域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使区域的分布更为明显,这样有利于幼儿选择区域,也有利于幼儿在换区域活动时作适当的身体调整。

c)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因考虑幼儿的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如钻爬区,摆放的障碍物有高有低,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有助与幼儿体能不断发展。2)建立良好的常规

建立良好的活动区常规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由于活动区打破了年龄班的界限,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活动区教师之间都不熟悉,这便给各区组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通过研究与讨论,决定以佩带胸卡的方法来进行组织,每个班佩带一种动物胸卡,并写上姓名及身体情况。同时还制定了活动区常规,主要包括:1)每个活动区的标志。2)活动区的人数。3)玩具材料合理利用,有序摆放。4)设计活动登记表,登记幼儿参加活动情况等。在活动中教师们还帮助幼儿建立了取放玩具的常规,换区活动的常规。进区时要求幼儿向指导教师问好,出区时主动道别。指导老师看了幼儿的胸卡并作活动记录,活动结束后,各班教师统计幼儿在活动区活动的情况,并建议和提醒部分幼儿多玩几个区域活动。

(三)开展混龄区户外活动,增加合作机会

开展大带小分区混龄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能扩大幼儿的合作面,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我们尝试在开展混龄幼儿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指定范围内的分区混龄体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合作的群体环境,能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尝试中我们发现有组织的大带小,大带中的混龄体育活动,幼儿之间的交往从一对一交往,过渡到组对组的交往,在活动中孩子们既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又体验到了交往合作的乐趣。

(四)教师在活动区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区域性自由活动是放开幼儿的手脚,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活动前,教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指导要放在活动前的组织上。其次在活动中观察每个幼儿的一举一动,以便引导帮助。

1)组织幼儿做好身体的准备与放松,由于进入活动区活动时,幼儿情绪高涨,活动量较大,而且各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又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幼儿参加活动区活动之前,我们带幼儿进行一些身体的放松整理的活动,以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2)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相信孩子,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如首先让幼儿熟悉场地,熟悉各种活动器材的性能,还让幼儿熟悉各区指导老师。许多幼儿怕生人,特别是小班幼儿多依赖本班的老师,在陌生教师面前变得拘谨,容易使活动受局限。我们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环境以后,教师就引导幼儿到活动中去,鼓励他们多玩些地方,采用换位的方法,以教师的“动”来引导幼儿的“动”,开始时教师换位的次数稍多一些,随着活动的展开,幼儿不再依赖本班教师了,换位的时间逐步延长至定位。

3)在活动中,我们将与孩子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在活动中仔细观察每个幼儿的一举一动,发现某个幼儿的创新动作,马上引导其他幼儿模仿,发现危险动作及时制止,对胆小能力弱的幼儿扶一把,帮一把;对运动量过度的幼儿及时提醒,使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

(五)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集长辈的疼爱于一身。一般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心中只有自我,毫无旁人。如玩玩具各自枪一大堆自管自玩。走楼梯时俩人拉手走得快根本不管走得慢的是否跟上,这种缺乏合作精神的行为对他们将来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提供机会,让幼儿尝试合作带来的乐趣。

在平衡区,我们因地制宜,利用围在草坪边上的轮胎(轮胎大半埋在地里)当做“独木桥”,供幼儿练习近平衡。轮胎踩上去有弹性,胆小的幼儿别提了,原来会走平衡木的幼儿有的也不敢走了。我们采用大帮小两人合作,一个幼儿在轮胎上走,一个幼儿当“拐杖”,两人轮流进行,他们相互支持帮助越走越快,渐渐地学会了独立走轮胎。平衡区虽小,却给幼儿带来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友好合作的良好品质。

但有些活动想让几个幼儿一起活动,就是效果不太好。那么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有意设计了小轿子、箩筐、滚筒等活动材料。使用这些活动材料,就要求幼儿与他人合作,幼儿为了玩到这些材料,力求去寻找伙伴,久而久之,幼儿学会了合作。

六、经验和体会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园不仅探索出一套适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户外分区体育活动方法,而且对幼儿身体发育、心智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由于区域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自主性、启发性,幼儿都乐意参加。区域活动的开展,使我园晨间活动参与率达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其次在自由探索中诱发了幼儿的创造性,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发展活动,独立快速和机智灵活地处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使观察和注意、思维和想象力得到较大发展。第三,培养了幼儿的情感,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在户外分区体育活动中,幼儿学会了与同伴相互交往,学会了关心年幼的弟妹,培养了规则意识、集体观念及交往能力,促使了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

美国写作教学的新探索 篇5

美国写作教学的新探索

曹勇军

2016年2月至8月,我应邀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与该院写作教学专家傅丹灵教授合作,开展“中美写作教学”研究。在傅老师的帮助下,我在佛罗里达大学附属中学Pkyonge的八年级、九年级和十年级先后听了40多节课,并结合课堂观察收集、阅读了美国写作教学的书籍资料,对美国的写作教学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读写素养(Literacy)是美国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这个概念可大可小,可虚可实,各人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人把它译成“读写素养”,也有人把它译成“读写能力”“读写技能”。大家也都喜欢用它,认为这个概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最基本的内容和最终的培养目标。这个概念也是我观察判断美国语文教学的标准和尺度:一节课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就看它能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就是说,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真正有效且清晰地指向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写作教学中,“读写素养”这个核心概念具体体现在读写一体的探索性写作、真实写作、写作工作坊、过程指导、微型课与一对一辅导、写作目的与读者意识、多文体写作与项目学习、多元评估等诸多实践探索之中。下面我试着围绕这几个方面,概括对美国写作教学的观察和思考,介绍美国写作教学探索有哪些经验和成果。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新探索”更多是从我们的角度说的,也许在美国并不新,已有多年探索的历史,是他们人所共知的常识。

第一,读写一体的探索性写作。

读必须依靠写,不写就读不深也读不透;写必须依靠读,不读就写不成也写不好。美国阅读教学中有写作,写作教学中有阅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读写互动——这是他们单元教学设计安排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与我们教学中单篇课文的读写结合不同,他们更多是结合整本书阅读的读写结合。美国课堂上许多教师不用教科书,而是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文学作品开展教学。教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品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过批注、表格等方式深耕文本,研读细节,理清思路,挖掘内涵;第二阶段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针对细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对话讨论,展开“头脑风暴”,问题驱动,让文本生发出丰富的观点;第三阶段是探索性写作(Exploratory Writing),用写作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促进自我的成长。

我在Pkyonge中学听课,发现他们的基本教学模式也是这样。比如八年级的Jen老师,就是通过读写一体的探索性写作开展教学的。她教学的基本模式是:阅读小说+给文本做注释批注+小组讨论+制作海报(把小组讨论内容放进去)+学生写初稿+教师写评语+学生修改。之后,学生提交第二稿。一般以一个“学习季(quarter)”九周为一个读写单元:读一本书+写两篇文章。两篇文章互补,一篇是记叙类的“Creative Writing”,一篇是论说类的“Academic Writing”。一年有四个“学习季”。要说明的是,在美国,“Creative Writing”与“Academic Writing”是一对写作训练的术语。前者是指创作性写作,后者是指研究性写作;前者侧重想象和虚构,后者侧重概括和议论。这对术语大致概括了写作训练的两大基本能力指向。

第二,真实写作。

真实写作(Real Writing)是与虚假写作(False Writing)对立的。叶圣陶曾经说:“我谓实际作文(即真实写作),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发。而学生作文系属练习,势不能不由教师命题。学生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此其程序与实际作文违异。(”《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答宋育瞳》)由于范围、程序、功能和评价等方面的不同,课堂写作很容易变成与真实写作对立的虚假写作。因此,美国写作教学非常重视真实写作,以此帮助学生从虚假写作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真正的读写素养。什么是真实写作?美国写作教学从两方面展开。一是生活的真实。就是要有真实的生活需要,有自己想写的真实的写作内容,有自己实际的写作目的,还有具体的对象和读者,而不是为老师而写作,为分数而写作。二是写作过程的真实。就像生活中真实的写作过程一样。比如,学生常以为作家一提笔就能写出完美的文章。这就不真实,因为完美之作是作家经过反复推敲修改甚至推倒重来才写出来的。又如,学生以为作家动笔之前就把文章写作内容和形式想得清清楚楚,写作不过是把心里的想法写到纸上而已。这也不真实,因为作家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发现、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些真实的写作过程我们从来没有告诉过学生。写作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原来粗糙的变得完善,把原来模糊的变得清晰,把原来肤浅的变得深刻,这也是一种写作的真实,而且是对真实写作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第一层意义的真实写作,美国教师做了很多探索。比如美国写作教学名师凯利•盖勒格(Kelly Gallagher)在其名著 《培养青少年写作者》(Teaching Adolescent Writers)中介绍了自己的探索:他曾用专业餐厅网站评介美食的文章作范文,教学生如何写餐厅美食推荐类的应用文章;用报纸上专业影评人的文章为样板,教学生学习文章多样化的开头;用美国《新闻周刊》上的专栏评论文章,教学生学习论辩文说理展开的逻辑组织结构;还把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让大家在班级小组分享中观摩学习,不断进步。总之,充分利用各种具有特定目的、对象和情境的写作资源,推动学生的写作进步。在第二层意义上,美国优秀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自己的写作示范,把粗糙的写作初稿给学生看,告诉他们自己在写作中的挣扎、纠结、痛苦和对策,亦或是独特的思考过程,以此让学生了解写作的真实过程,从而生成自己的写作策略和技能。

当然,克服虚假性、增强真实性的关键是遵循选择性原则,即让学生有多样的选择,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材料和表达方式,写出有自己声音的文章。因为“选择带来一系列好处,学生从心底接受了写作任务,就形成了动力,促使他们写得更好„„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做好动笔的准备,就需要设计好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要写的作文有话说。”(凯利•盖勒格的《培养青少年写作者》)

第三,写作工作坊。

美国的写作教学比较推崇写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这种教学形式。不是说有一个专门的、单独的教室叫“写作工作坊”,而是在原来教室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具有新的写作理念、师生互助、开展写作教学的空间。美国中学采取走班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室,学生到点进来上课。除在教室铺上地毯、摆上课桌椅、配备电脑、投影仪和电子白板之外,教师会对教室进行个性化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布置,如墙边摆上书架、配上要求学生阅读的图书、墙上贴满写作的提示和学生作品的挂纸。比如我去听课的Pkyonge中学九年级教师Cody的教室就是这样。他的教室有七八张教学挂纸,营造了浓郁的写作氛围。其中一幅挂纸上写着:如何避免陈词滥调。内容是提醒学生写作时应注意纠正造句行文的不良习惯,比如“不要用太多形容词”“避免例如‘基本上’‘像’之类的无意义的填充词”“转折词、连接词要多样化,不要只用‘并且’‘但是’”“不要写‘我认为’‘我觉得’”“不要总用一个形容词或者动词”等等。

“Writing Workshop”中“Workshop”不是像传统教室里的写作学习那样教师讲学生听,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埋头苦练,而是提供一个自由安全有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写作激情和愿望的学习环境,安排独立的写作时间,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师生分享合作。这是一个真实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方式,可以让学生置身其间,学习范文、讨论分享、打腹稿、修改、重读、编辑,甚至站起来伸个懒腰四处走走放松一下,请教同学,或是感到沮丧时把写作先放一放„„就如同生活中的写作者一样进行真实的思考和写作。由此可见,支撑写作工作坊的是过程写作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写作工作坊强调教师的写作示范。教师自己一定要是一个写作者,而且必须要像师傅一样,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示范,把自己的写作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与学生并肩战斗,帮助学生进步。莫瑞说: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从痛苦到喜悦的写作过程,你就永远不懂得怎么去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因为你不会用一种“作者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无法看出其中的技巧,于是就只能教套路。写作是挣扎,会写作的教师才能帮助挣扎中的学生。

第四,过程指导。

访学期间,我和傅丹灵教授合作,在中美两国各选择15位语文教师,做了一个有关中美写作教学的微型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我们的观察基本一致。调查发现:我国的中学写作教学“五部曲”一般是:(1)作前命题;(2)作前指导;(3)学生写作;(4)教师批改;(5)讲评升格。而美国的写作教学“四部曲”则是:(1)作前选题;(2)过程指导;(3)写出草稿;(4)修改评价。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的写作教学注重过程指导(Process guidance)。

“过程指导”缘于美国的“过程教学法(Process Theory and Approach)”,这是20世纪60年末 7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写作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代表人物是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教授唐纳得•莫瑞(Donald Murray)和唐纳得•格雷夫斯(Donald Graves)等人。过程教学重在“过程”,重在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一般我们的写作往往关注的是写作前和写作后,如写作前指导怎么写,写作后怎么评,而中间的过程学生却得不到帮助。过程教学法则重在对过程的帮助,开始可以讲讲怎么选题、怎么构思、怎么打草稿,还可以讲遇到障碍写不下去时怎么办等等。它采用工作坊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一边写,教师在一边指导,而且一帮到底。这样“少写多改”——写的篇数并不多,但学生天天有进步,篇篇有提升。还有一点,强调学生要多练。过程教学法认为,学生练得太少,因此天天要练习,时间要有保证。这样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能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了,因为每个学生的程度不一样,每个学生的困难不一样,好的怎么帮,差的怎么帮,中间的怎么帮,有的是共性问题,有的是个别问题。传统写作是布置作文、改作文,过程指导才是真正地教学生作文。

据纽约大学教授艾坡毕和他的妻子兰格在全美五个州20所顶级初高中的调查,“过程指导”在美国写作教学中被广泛应用,“91%的语文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在写作前拓展思路、组织观点,90%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构思、写草稿、修改和组织文章等具体的写作策略”(艾坡毕和兰格的《成功写作教学研究——中学课堂写作的有效方法》)。可见,这么多年下来,过程指导已在美国中学写作课堂沉淀下来,成为写作教学的基本常识和共识。

一次过程指导包括选题、素材、结构、初稿、合作、修改,还包括微型课、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辅导”等基本要素。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热身或者预写来帮助确定写作的主题和内容;(2)写多份草稿来组织拓展思路;(3)编辑文字,解决写作规范层面的问题;(4)修饰润色,完成作品。这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写作者往往在几个阶段之间自由地来回穿梭,因此要写多份草稿。这是整个写作过程的核心,是学生最需要帮助和引导的地方,也是传统写作教学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第五,微型课与一对一辅导。

微型课(mini-lesson)是一种针对学生写作中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简短且集中的授课方式,一般只有几分钟。教师就像教练,观察学生写作,提供改进建议,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微型课可以安排在写作课开始,也可以在中间。每次微型课,教师仅关注一个问题,给学生提醒或建议,帮助他们处理当前写作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密切观察学生,而不是依赖于规定的教材和教案。当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需要向全班讲解的问题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个微型课,以便在随后的教学中指导。一对一辅导(one on one tutoring)是为了解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通常是在课堂写作时教师与其交谈。教师会走向那个举手寻求帮助的学生,或那个通过肢体语言看得出正在写作中挣扎的学生,花几分钟的时间,根据对学生以及他们写作进程的了解,提出具体建议。一对一辅导是个性化的,教师的建议也因人而异。

以下是美国写作教学名家潘妮•齐特(Penny Kittle)的一个课例(潘妮•齐特的《与学生一起写作》)——

学生凯拉决定写一篇祖母过世的作文,潘妮•齐特分七步对她进行了一对一辅导。第一步:思考话题和结构。凯拉告诉齐特,想借鉴亚历克西在《我的印第安教育》中的写作手法,每学年选一个场景进行描写。从她祖母去世到举行葬礼前后一共三天时间,凯拉想按照“早上—中午—晚上”的顺序把每一天记录下来。齐特鼓励她不顾一切地先写出第一稿再说。第二步:写第一稿的评语。读过凯拉的初稿后,齐特在笔记本页边处留下了评语,第二天把笔记本还给了她。评语中教师赞扬了学生写得很好的几个地方,也建议她把一些地方删掉,并且提出了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三步:快速查看。看学生是否理解教师的评语,是否需要帮助。第四步:写第二稿的评语。教师发现学生交上来的第二稿未作任何修改,决定下次课上找学生谈谈。第五步:简短并坦诚的课上辅导。教师指出学生被原来预设的“早上—中午—晚上”的故事框架束缚住了,没有写出什么重要的事情。齐特对凯拉说:“你讲的故事很重要。你告诉过我,失去祖母对你来讲打击很大,但你的读者并没有感受到这点。他们试着跟随你的引领,但是很快变得迷茫。就像这个地方——你这篇作文里的第一个场景是你和妹妹早上起床,吃过早餐后开车去医院,这样的场景看不出重要性在哪里。”接着说:“这个地方,你走进房间,听到祖母肚子咕噜咕噜的声音,看到她脸色苍白„„此处描写很紧张,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场景很重要。如果你想让读者感同身受,得好好想想怎样组织语言。你要尊重读者的时间,把所有无关的部分都删掉。”最后说:“没人关心你去医院前刷了牙,包括你自己。但是在第一稿里你要把这些细节都写下来,这样才能把自己带到那段回忆里然后记起对自己来讲重要的东西。这些细节描写很关键,并不是在浪费时间,但现在你不能手软,要大段删掉无关的细节来突出重点。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到这一点。”辅导不过5分钟,5分钟乘以10个旁听的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六步:凯拉作出了相应的修改。第二稿由四页变成了两页,而且读起来顺畅了许多。第七步:齐特把凯拉的写作过程作为教学范例让其他学生学习,让凯拉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她的写作过程。凯拉写作进步的过程也成为齐特的一次微型课内容。

第六,写作目的与读者意识。

美国写作教学的理念是:写作教学的本质是修辞,即培养学生根据场合、目的、读者选择写作的文体、结构以及语言的过程。(艾坡毕•兰格的《成功写作教学研究——中学课堂写作的有效方法》)

在美国写作教学中,写作目的(Writing purpose)和读者意识(Reader Consciousness)是确保写作真实性的两个关键点。平时,写作教学中教师很注意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因为目的不同、读者不同,决定了写作内容的取舍和行文的策略,也就塑造了写作者的表达方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真实生活中读者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在过程指导中让学生互为读者,互批互改,通过读者的反馈,增强效果体验,强化读者意识,有的教师还设计了相关写作练习,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9•11”之后,布什政府在美国国内加强了通信监听的范围和力度,舆论纷纷。有教师从《纽约时报》节选了相关社论文字:“让我们对这件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吧:无论是否处于非常时期,对美国人民的非法监听活动都是对公民自由的侵犯。真正尊重宪法与相关法律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法律管辖国家安全局是在越战以后写成文的,因为政府把公民列入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黑名单来监听„„这种对公民自由权益打擦边球的做法是毫无益处的。”教师要求学生从“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和“目标读者是谁”两方面展开分析,“头脑风暴”后学生做出回答。关于第一问,学生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批评总统的行为、为反对总统行为获取公众支持、用批评声阻止这项举措等。关于第二问,学生讨论后认为,文章的目标读者大致包括:纽约民众、其他地区阅读这份报纸的读者、法律制定者及投票者、批评这项举措的民主党人士、对要不要支持这项举措摇摆不定的共和党人士等。还有的教师引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开展写作,让写作成为充满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的自觉的社会交际行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当得知加州政府准备取消盖勒格老师的班级与加州联邦大学合作的“桥梁工程”升学预备项目时,盖勒格老师和学生一致决定给州长写信,陈情劝说。由于“坚信自己的写作目的(表明他们要拯救这个项目的立场),知道自己试图影响目标读者(在这个例子中是州长)的看法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动力”,学生从网上收集材料,用T型表格记录辨析正反双方的观点,打草稿,反复修改,寄出请愿信。学生不仅完成了写作任务,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七,多文体写作与项目学习。

美国写作教学提倡多文体写作(multigenre writing),就是把几种文体揉在一起,依据生活情境和能力发生的先后,确定几种文体训练的顺序。每一种文体,教师先示范,学生再尝试写作,反复修改,然后分享学习,进入下一种文体的写作。一个专题写作过后,各种文体都巧妙地揉在里面。这是美国写作教学的“新产品”。

有个七年级学生的多文体写作内容很经典。这个学生对恐龙很感兴趣,写的就是恐龙中的一种——异龙。他从高速公路工地炸山发现怪物异龙写起,先写了一段异龙素描,然后写了一首“无人生还”的自由体诗歌,接着是对幸存者的采访对话,以及异龙袭击凤凰城的新闻,又写了有关异龙的百科全书词条,还配上了自己的漫画,展示异龙被抓捕的过程;接下来,想象恐龙生活在动物园里,生活习性怎样,怎么饲养、照料它,吃东西要花多少钱,喂食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写了说明文;随后,还写了一个通知,告诉游客什么时间可以来看异龙;最后,还以动物园饲养员的身份写了一组日记。(汤姆•罗曼诺的《文体混合与风格变更》)这个学生运用了记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涉及神话传说、诗歌、对话体故事、素描、意识流片段、新闻报道、百科全书词条、图表说明文、日记等,还配有漫画,十分丰富,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把知识、想象和多样的文体揉在一起,相互衔接照应,形成了一个整体,表达了自己学习探索的收获和成果。

我在佛罗里达附中听课期间,正巧赶上Jen老师围绕“殖民主义”话题开展多文体写作。她指导学生阅读了美籍尼日利亚裔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作品《崩溃》(Things Fall Apart),然后依次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写作、寓言写作、作文结尾想象改写和议论文。Jen先教学生怎么写诗歌,怎么选择意象,怎么处理分行节奏韵律,怎么运用细节;再教他们学写寓言,指导如何运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比喻;还教他们怎样富有创意地改写结尾;最后,则是指导概括论点,寻找论证材料,写一篇有关殖民主义的议论文,表达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写作结束后,每个人将作文装订成册,汇编了一本配有照片的多文体作品集。最后一堂课,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作品,交流分享。教师前后花了7~8周,每周拿一个多小时来指导,帮助学生修改。这样,过程就出来了,互助合作也有了,既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也构建了丰富完整的写作经验。

多文体写作体现了美国教育中常见的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特色。不夸张地说,美国大中小学生是伴随着项目学习长大的。我在美国课堂听课时,经常看教师在白板上写“Review Project”。这里,“Review”,是指做一个东西看一遍再看一遍、审查一遍再审查一遍的意思,要反复来完善,通过一段时间磨出来。“Project”可以翻译成“项目”或“任务”,但不同于我们通常讲的“作业”,不是简单的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而是指一个项目课题,有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索、发现、解决的过程。多文体写作的过程就是这样,它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探索研究,挑战自我,同伴互助,解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方案和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八,多元评估。

我们在中美写作教学调查中发现:中国教师常用的写作评价手段主要是以“分数+评语+讲评”为主,也开始出现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等多样形式。美国教师常用的方法是:以学生自评、学生讨论为主,辅以教师写评语、打分、讲评等形式。中美写作教学都以鼓励学生发展为原则,但中国教师更在意对作文审题的正确、立意的新颖、文采的出众的评判;美国教师除关注作文质量外,更注重学生自主完成写作的过程以及学生写作的收获和发展。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写作教学更加多元。这种多元体现在评价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上。

美国写作教学注重过程指导,经过了学生打草稿、一对一辅导、多次修改的过程,教师已经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了反馈和评估,因此教师虽然也打分,但并不太把分数当回事。他们重视设计学生自评表,引导学生反思写作过程,内化写作知识和技能,提高写作能力。下面是潘妮•齐特老师写作单元结束时给学生的自评表的内容——

请完整仔细地回答下列问题:

●告诉我,你的写作过程——从开始到结尾,你是怎样写作的? ●哪篇范文对你的思考和写作影响最大?

●你在这篇作文里运用了哪些叙事手法?解释一下你作文中的注释。这篇作文里有哪些生动的细节?哪里是你真正的声音?哪些句子结构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语言的韵律?

●你写这篇作文时从别人那里学来了什么?可以是一个同学的评语、一个读者的评语或草稿上的评语等等。

●这篇作文还有哪些不足?如果你还有时间可以完善这篇作文,你首先要修改哪部分?

●给自己打一个分数并解释为什么打这个分数。对比自己作文中的写作要素和课上我们共同想出来的叙事要素来解释。

评估方式不仅有这类总结性的自评,还有许多其他具有创意的评估样式。下面是《科里奇维中学写作指南》中七年级开学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回顾小学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收获,具体如下(其中的图片省略):

给老师的信

反思:即仔细回想、认真思考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即便这个世界看到的我只是表面,我也永远会用笔和纸表现‘真我’,让我的灵魂比我的眼睛更加耀眼。”(引自一位校友的信)写作背景:写作可以让读者对我们了解得更深。为了让我更好地了解你是怎样的读者和作者,我希望你回顾一下自己在六年级或整个小学时的阅读与写作经历。可以从以下话题考虑(当然你还可以增加自己喜欢的话题):

●写写你在六年级时的写作与阅读经历。

●可能在四年级时你已经完成很多作品了,那就写写你那时的写作经历以及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写作经历。

●把你小学的写作经历和六年级的写作经历做个比较。●写写你作为读者和作者的优势与劣势。

●回顾一下你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阅读对你写作有帮助吗?说明一下是如何帮助你的。●今年你在阅读和写作上有什么目标?

●你是如何写作的?用了什么方法? 在哪里创造作品呢?有哪些灵感、受到过哪些启发?受到过哪些特别的影响?等等。

写作题目:给老师写一封信,讲讲你作为读者和作者的成长反思。写作注意事项:

●开篇有力(如列表/单、引用他人的话、逸闻趣事、事实或数据)。●组织自己的思想(如段落、过渡句等)。●展开并支撑你的观点(如感官、形象的动词、“快拍”等)。●句子的多样化。●结尾有力。●修改与编辑。

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篇6

为走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误区,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青少年教育链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德育的第一堂课。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承担着未成年人道德启蒙的重担,其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对子女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以德教子,做好合格父母不仅仅是对自己家庭的贡献,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当前有很多家长从功利的目的出发,知行脱节,价值观念的错位,忽视思想教育,忽视做人的意志品德、集体观念的培养、普遍缺乏德育动机和有效的德育举措。或因其“忙”——忙于工作、忙于生计、忙于交友应酬,而对于孩子的教育管不上,不愿管;或因其“难”——孩子心理难沟通,教育方法单一陈旧,对子女的思想品德问题力不从心,管不了,不能管;或因其“偏”——片面理解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万能,包揽一切,家庭的任务只是提供后勤保障,只作“衣食父母”,平时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分数、名次,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德为先,一个没有品德支撑的人生,就如同干涸的河床。作为家长,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走出青少年教育的误区,合理定位,充分认识到孩子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位一体的德育载体,从而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当好主人翁,潜心学习,不辞万难,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

二、大力加强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老师们普遍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班主任越来越难当,甚至有的老师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中单亲身庭、破损家庭越来越多,打破了教育原本存在的“三位一体”的平衡。由于家长对婚姻的不严肃,很多家庭结构残缺,破损家庭形成隔代抚养,孩子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良,缺少关爱,缺少温暖,造成学生性格异化,孤僻、厌世、内向、逆反、走极端。问题不暴露则罢,一暴露就是大问题。我就听到这样一个说法:高考完了,很多父母要办离婚手续——在家庭内战频仍、危机四伏之时,父母都在为各自今后的出路费尽心思,其感情已发生了大转移,其情绪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随时可能火气爆发,要么顾不上孩子的心灵世界,要么矫揉造作,如同演戏,如何能维系长久?而父母争吵中一句噎人的话,一个否定的眼神,一顿不分清红皂白的批评,都可能导致孩子对生命意义的怀疑。

因此,要呼吁社会上的广大家长,应该建立道德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维系家庭的稳定,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

三、要大力研究教育方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有的家长虽有教子之心,但对未成年人心理研究不够,在教育上存在着三大误区:1.溺爱型:过分关注,过于爱护,全家人围着孩子转,要啥给啥,老师说不得,学生碰不得;2.高压型:从成年人的角度看孩子,不是抱怨不争气,就是拿优秀孩子作对比,期待过高,或大道理喋喋不休,或怒骂训斥不绝于耳,结果造成学生自卑,逆反心理;3.放任型:管又管不了,缺少耐心,失去责任心,干脆放任自流,弃之不顾,造成学生性格孤僻、冷漠内向,不能融于集体,不能受纪律的制约。

学校体育活动的新探索 篇7

1. 在本校范围内努力转变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切实让教师感受到它的作用与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型, 但它离不开教师的发动与指导, 要学生自发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为此, 2008年5月, 我特意组织两个毕业班, 开展了一个以“走进小说天地, 创意无穷无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并邀请全体语文教师及部分领导观摩。课前我让学生自创、自编小小说, 然后由我选定8篇优秀作品, 组织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先由学生“演员”课下自行组织排演, 用时不多。上课时我设计台词将8个小品串联起来, 使整个活动浑然一体, 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 效果极好。课评时, 校领导充分肯定了这节课的价值和意义, 提出要全体教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上好语文课的要求。老师们对这节课也赞不绝口, 其中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评价道:“小创作, 大智慧;小课堂, 大舞台;小小说, 大社会。”听课的全体教师都认为这节课对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受到重视。后来, 在我的影响下, 我校掀起一股争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热潮, 不少教师在校级大奖赛和公开教学中都选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型。

2. 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其社会实践性更强。

首先,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活动的目的, 确立主题活动形式, 要求学生事先制定活动的程序计划, 摒弃那种把校外活动当成轻松玩耍的思想。其次, 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硬件准备, 比如安排车辆、自带工具、所穿的衣服、走路的鞋子、活动地点、出行的天气等等, 都要考虑。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一旦安全得不到保障, 活动就会夭折。如果出了大事故, 教师可能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对今后活动课的开展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不能因噎废食, 也不可有任何安全上的纰漏。为了避免全班行动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我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 选出几个对本次活动较为感兴趣且又有一定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学生出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带一个数码相机, 把活动过程拍摄下来, 回来后放给其他同学看。这样, 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了, 活动的质量也会提高, 完成活动更显得容易。比如,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脚踏一方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 采取的就是这一做法。活动内容是对家乡农村的土地现状进行调查。我就选了5位同学, 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要求学生各自制定自己的调查计划, 租了一辆面包车, 带好铲子等工具, 高高兴兴地走进农村。学生们有的在农家与农民攀谈, 有的采集土壤样本, 有的去观察各种农作物, 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许多过去只能在书本上了解的东西, 如今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 而体验性学习正是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活动过程中, 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到秧田中去采访正在插秧的农民。我看到田间小路既窄又滑, 走在上面容易摔倒, 就脱掉鞋袜, 卷起裤腿, 下田把他们一个个扶过去, 以满足同学们的采访需求。回来后, 采集土壤的同学利用所学的生物和化学知识对土壤进行酸碱性分析, 做到了活学活用。录像 (有的是学生录的, 有的是我自己录的) 放出来, 其他同学也间接地得到了体验。当然, 并非所有的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这么复杂, 这样的活动也不能为数过多, 否则, 就会影响整体教学的进程。

3. 不少中职学生感觉语文课文教学枯燥无味,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教法单一、陈旧所造成的。

我觉得教师在讲授课文时, 应大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受。将部分课文教学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 就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例如, 我在上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 发现它的知识外延和内涵都比较广。不仅可以涉及到唐诗、宋词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 还可以延伸到古三国时期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以及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小乔的爱情故事等。于是, 我就布置活动任务, 把学生分成四组, 分别从四个方面搜索知识信息, 要求学生提前精心准备,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准备过程中, 有不少同学还利用网络搜索与这节课相关的知识和画面, 进行筛选和组合, 制成课件的形式, 利用多媒体进行播出。当同学们看到本组设计的内容时, 兴奋得鼓掌、欢呼。课后交流, 更是积极、踊跃。我那鼓励性的点评, 常常会赢得不断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兴趣浓、生动活泼, 而且获得的知识更是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的。又如, 在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一课时, 我打破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 把这节课设计成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课前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以自身对音乐的理解, 在平时所听的歌曲中, 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两首, 从课文“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的角度, 来谈谈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课堂活动时, 有同学发言:“每次看到我喜欢的女生从家门前经过的时候, 总想吹吹口哨, 哼哼歌曲, 我想那就是发自内心的歌曲, 也就是乐为心声吧。”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开心快乐的笑声。还有同学说:“经常做梦时会听到非常优美的歌曲, 感觉是自己创作的, 醒来的时候就叫不出曲子的名称, 但当时在梦中觉得太美了!这可能就是乐为无声吧!”这些从自身感觉出发的理解形式虽然显得有些幼稚, 但可以说是对音乐最真诚、原始的理解, 是音乐“心的语言”的最好诠释。

总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改的一项新举措, 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供了有效的实施平台, 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职业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和可操作性, 我想, 今后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会越来越多,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 教师可展示的教学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

摘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需要。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还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筛选, 并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对中职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获取语文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浅谈农村少先队特色活动的新探索 篇8

关键词:优势;特色;以小见大;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D432.51

农村少先队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开展有新意、有实效,为少先队员喜爱的活动,这是每一位辅导员应积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农村少先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应紧紧依托农村实际,充分利用独特的乡土风情和农村优势。

一、利用优势,挖掘特色

(一)农业科技实践小活动。农村有肥沃的土地、广阔的原野、壮丽的山河、可利用的资源,这些都是农村少先队开展特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立足于当地农情,挖掘乡土资源,是农村少先队开展特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进行农业实践活动是农村队员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地农情,以开展“变费为宝”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如学生将自家喝完的可乐瓶改制成小花篮,可以美化自己的房间;将废弃的筷子制成竹排等小工艺品等等。我们地处竹乡,满山遍野都是竹子。竹子可以做成很多东西,如:衣服、帽子、放糖果的盒子等等,那没用的部分可以做什么呢?可以做肥料啊!我們组织队员们参观一些制凉席的厂家,通过“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试一试”等环节,学习制凉席的知识,参与农业科技实践活动。创设一系列适应农村、适应儿童特点的农业科技特色活动,以其教育性、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应用农业科学成果的自觉性。让队员们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把在实践阵地学到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带进千家万户,充分利用自己的农业科技探究成。

(二)校内活动展风采。良好的环境不仅能陶冶人而且也能教育人。因此阳光小队的队员们,在校园内调动全体同学添置了数只垃圾箱,美化了校园环境。队员们定期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知识,先后开展了:写一句环保寄语、设计一次环保队会、制作一张环保手抄报、开展一系列环保行动的几个活动。活动中队员们表现的积极踊跃,他们有的设计可爱的漫画形象,配以有趣的环保故事,让少先队员在看漫画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环保教育,有的在校园班内种花护草,种养小树,有的清扫白色垃圾、有的回收纸张电池,在班内成立了废品回收角进行分类回收,有利用价值的就变卖,没用的就地消灭。两个月中仅他们便卖废品的钱就有二三十元,这些钱他们用来救助困难生或当班费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锻炼了队员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深受辅导员的表扬、同学们的喜爱。少先队员们在投入环保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创造性。社会实践的锤炼,不仅给了孩子们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锻炼了交际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大大增强,而且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体验到保护生态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就使少先队员的人格素质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三)我是竹乡小小导游。我们这儿有着得天独厚自然环境,有着风景如画的自然景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因此我们抓住了这个契机,在校园内调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先通过去询问初步了解家乡的一些风景区,知道家乡的一些特产,然后带领队员们去某些景区去参观游玩,听听导游是如何介绍的,让他们更加了解家乡使他们以此为自豪,明白做好保护竹乡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聘请景区的导游给队员们培训一下如何写导游词等等内容。选择其中的景区写一写导游词,再各中队选出班级小导游;“六一”节组织开展小导游PK赛,选出最佳小导游。然后进行实地参与为游客讲解旅游景点。

二、从“小”入手,以小见大农村少先队特色活动要从“小”入手,以小见大。辅导员应从日常生活中筛选出精华来作为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反复锤炼主题,使之切合现实。对队员进行深入地教育,必须把握活动的地方性,立意要高,角度要小,要细推敲,深挖掘。如:我校许多队员爱好打乒乓球,以此为契机,在校内组织开展了乒乓球比赛。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锻炼了身体,而且大大加深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我校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了三届乒乓球比赛,一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这项活动将一直在我延续下去。这是我国的国球,我们也希望从我校走出去的学生将来会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我校还举行了各项有益于学生的活动,如:写字比赛,绘画创作比赛,口算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象棋比赛等等。

三、举一反三,不断革新少先队活动面临的问题,依托的环境,时常会发生变化,活动应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队员的身心需求等。这就需要辅导员注意活动形式、主题、地点、环境布置的多样化,指导队员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同一主题的活动应变换各种形式、地点,才能别出心裁。也可以让队员认识桂花的种类、花期、香味、用途,开展“八月中秋桂花香”活动;给远方亲人,边防军叔叔写信,让每个队员叠一只小纸船,引导队员每人写一句祝福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话,集体到江河边,在歌声中放逐纸船,开展“迎中秋,盼团圆”活动等,使乡情、亲情、爱国情在队员心中激荡。

上一篇:餐费报销规定下一篇:商标局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