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交易经验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房产交易经验

交易银行:国际经验启示录

自20世纪70年代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概念提出以来,经过欧美银行不断的探索和反复尝试,交易银行已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近年来,国内交易银行的变革呼声不断,部分商业银行开始试水改革,但距离真正意义的交易银行体系仍有差距。本文对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这四家国际领先银行的交易银行机构设置、客户定位、产品服务及金融科技最新应用等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经验及启示,供国内银行转型参考。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交易银行的重要意义

随着近年来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互联网+”战略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业务、收入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面临息差收窄、资本约束加大、监管收紧、客户分流、服务企业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战。因此,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探索集约化发展模式,增强客户黏性,成为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跨境交易和资金活动日益频繁化、复杂化,对相应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处于不断升级中。

在此背景下,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正当其时,成为商业银行将优化客户服务、支持实体经济与推动自身转型相结合的一个绝佳契合点。交易银行与传统公司金融业务相比,主要特点包括:从产品导向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银行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嵌入企业日常经营,实现客户黏性提升等。由此,交易银行成为当下国内银行创新发展的热点之一。(见表1)

国内银行在交易银行领域积极创新,不少银行已明确提出向交易银行转型的思路和规划,并在组织架构、产品创新方面做了探索,但总体看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从国际先进银行情况看,交易银行已成为银行重要的战略性业务模式和利润来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银行就已率先开始拓展,并实现了交易银行收入的稳定增长。

由图1可见,交易银行业务对支撑银行收入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投资银行,交易银行业务风险较低、资本占用较少、业务收入相对稳定。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全球投资银行业务几乎减半,从2007年的3070亿美元骤降到2008年的1720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交易银行的收入却在同期增长了近17%,从3040亿美元提高到3540亿美元。

交易銀行的国际经验总结

交易银行是一个实践先行,随着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内涵和外延都不断丰富的概念。目前,交易银行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围绕企业客户的交易行为所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主要包含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及证券服务三部分。交易银行所涉及的产品、服务范围广泛,业务流程也横跨了银行前中后台多个部门, 这对交易银行发展提出诸多挑战,要求在组织架构、客户定位及产品体系建设方面有更为清晰的战略。在实践中,国际银行业已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

组织架构经历了不断的调整、整合、优化

组织架构优化是交易银行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之一。截至目前,交易银行业务组织架构设置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交易银行业务刚兴起时是基础设施(成本中心)模式,该模式将交易银行业务,特别是其中的支付部分划入后线部门。

第二阶段,随着该业务在银行地位的提高,尤其是2000年以后,许多大银行放弃了以上模式,向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和利润中心模式过渡。

第三阶段,随着交易银行不断发展,考虑到加深与优化核心客户关系以及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一些银行开始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纳入同一业务板块,逐渐形成全能银行架构,而交易银行业务与融资、信贷、投资组合并列于同一板块之下已成为其中,第二、三阶段,根据不同财务会计处理主要形成以下两种模式。

第Ⅰ类:交易银行业务有独立损益表,单独核算,对所有的基础设施及关键资源有支配权,可控制其业务目标。该模式有利于对客户需求迅速反应、加速投资决策。该模式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交易银行是集团最高层次业务单元,典型代表是摩根大通(2005~2012年)和德意志银行(2012~2015年)。

案例:摩根大通银行(2005~2012年)

2005~2012年,摩根大通的资金及证券服务(TSS)作为交易银行部门,属于一级层次业务单元,是独立的利润中心部门。(见图2)

(2)交易银行在集团最高层次业务单元之下,属于独立的二级层次业务单元,其典型代表是花旗银行(2005~2013年)和德意志银行(2005~2011年及2016年至今)。

案例:德意志银行

2005~2011年,德意志银行的环球交易银行(GTB)归属于公司与投资银行板块之下,属于独立的二级层次业务单元;2012 ~2015年属于一级层次业务单元;2016年至今,重新归属于公司与投资银行板块之下,属于独立的二级层次业务单元,与公司金融业务并列。(见图3)

第Ⅱ类:交易银行业务有独立报告线,但无独立损益表, 通常由分布在集团一个或多个一级或二级业务板块下的多个业务单元组成,其典型代表是汇丰银行(2013年至今)、摩根大通(2013年至今)和花旗银行(2014年至今)。

案例:汇丰银行

汇丰集团的交易银行服务主要包括环球资金管理、环球贸易及融资、证券服务三个业务单元,一直隶属于工商金融和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两大板块。(见图4)

案例:花旗银行(2014年至今)

2014年及以后,花旗银行交易银行业务下的资金和贸易解决方案业务与证券和基金服务业务相分离,分别隶属于二级层次业务单元“银行”和“资本市场与证券服务”。

客户定位

从发展历程看,交易银行业务起源于国际大型银行对战略型客户服务的深化。目前国际大型银行交易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主要以大型企业和政府为主。(见表2)

交易银行的产品和服务

交易银行业务覆盖了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金融需求,目前主要包含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以及证券服务三条业务线,具体产品包括支付结算、流动性管理、供应链融资、国际贸易融资、证券融资及托管等。(见表3)

金融科技在交易銀行中的应用

尽管各家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基础和战略目标存在差异,发展策略上各有侧重,但国际大型银行实践证明,应用先进的金融科技和与外部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友好顺畅的交易银行服务场景,提高交易银行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是带有普遍性的策略,也已成为交易银行发展创新的最强助力。(见表4)

对国内银行发展交易银行的主要启示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银行在交易银行领域的探索面临以下挑战:一是目前各银行虽有涉猎,但更多是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拓展,业务模式还在探索中;二是交易型业务范围广,包括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横跨前中后台,其推广依托于全部资源整合以及发达信息系统的支持,难度较大。三是交易型业务具有跨业、跨境、跨市场等特点,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结合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国内银行应根据自身状况, 探索具有特色的交易银行转型路径,从以下方面发力推进:

第一,组织架构的优化是构建交易银行业务体系的重要基础。交易银行的组织架构没有统一模式,不一定是事业部,也不一定处在同一个一级业务板块中,但目前看共同的规律是:以客户为中心,从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的角度不断优化,且出现了交易银行、信贷、投资银行等服务不断整合的趋势。建议:国内银行循序渐进地推进组织架构优化,在统一交易银行业务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将散落在公司、结算、国际、托管等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与合并,搭建相对完整、全面的交易银行业务管理架构。

第二,以交易银行视角形成全行性客户战略和产品战略。从国际大型银行交易银行客户定位看,一般以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开始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关注。不同客户群体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层次与深度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更多是基础业务需求,如现金管理、贸易融资等;大公司则更多为流动性、流动资本、供应链、短期投资和外汇需求等全面需求及其他非金融增值需求。建议国内银行一方面以交易性需求和交易类客户重构客户战略, 加强行业龙头营销,挖掘生态圈优质客户,同时纳入大宗商品交易、交易平台、电商平台等新业态和新客户。另一方面建立专业团队,对客户进行分层营销、分层维护。

第三,线上线下充分协同是提升交易银行业务竞争力的关键。线下模式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企业经营、社会运转都在向线上转移,如果还靠传统方法拓展交易银行业务,一来缺乏效率,二来控不住风险。因此,要不断完善自建场景、合作场景,丰富线上产品,提升线上获客、活客、风控能力,推动贸易融资、供应链等业务朝着线上方向发展;同时加快线下渠道转型,打造交易银行专业服务团队与核心专家团队,提升基层机构对公综合服务能力。

第四,发展交易银行业务需要同步建立“整合”的风险管理体系。由于交易银行业务链条环节长、参与主体众多、操作程序复杂且各环节间环环相扣,因此风险形态和管理方式均有别于传统信贷模式,需要建立整合的风险管控体系。建议国内银行一方面探索交易银行下新的信贷模式,利用对交易过程的立体把控和整合后的大数据,实现交易类融资风控模式革新;另一方面加快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研发,探索新技术在客户风险关联体识别、反网络欺诈、降低运营风险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利用新技术解决风控痛点。

第五,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是交易银行发展创新的最强助力。国际大型银行普遍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均在以开放、积极的态度推进各项技术革新,加强技术储备。其中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一是这些国际领先的金融同业正在努力克服自己内部开发一切的惯性思维,积极尝试与外部科技力量开展合作、共同开发;二是这些大型机构都在致力于引领行业创新,并主导业内外合作与新规则制定。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作者:鲁晓琳 胡婕

第2篇:林业碳汇交易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摘要 发达经济体在利用林业碳汇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市场化运作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做法。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政府注资建立的太平洋碳信托基金进行研究。分析基金的基本运行模式,归纳基金实施林业碳汇项目过程中可供我国借鉴的做法,总结其将林业碳汇纳入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意义和林业碳汇作为减排手段的优势,以及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林业碳汇供需不畅、林业碳汇未纳入碳交易试点方案以及森林经营水平亟待提高等,提出应通过建立专业机构拓宽我国林业碳汇项目资金来源,发挥专业机构功能理顺林业碳汇的供需不畅问题,把林业碳汇产生碳权纳入当前碳交易试点方案以及加快研制森林经营增汇减排方法学的研究。针对太平洋碳信托基金碳权项目实施和碳权交易运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经济效率不高及公平性问题,提出我国实施项目时应对类似问题加以重视。

关键词太平洋碳信托基金;林业碳汇项目;林业碳汇交易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减少温室气体(下称GHG)排放和降低大气中的GHG浓度,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林业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不仅可有效降低GHG浓度,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农村扶贫解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林业碳汇项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前,把林业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碳汇林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正在研究和试点的前沿课题。加拿大太平洋碳信托基金(Pacific Carbon Trust,下称PCT)率先开展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1PCT的运作模式及林业碳汇项目

1.1PCT的基本运作模式

PCT成立于2008年3月,位于英属哥伦比亚省(下称BC省),是一家由BC省政府控股、从事碳权交易的国有企业,其主要业务是提供基于BC省内项目产生碳权的交易平台,旨在帮助本省各类客户实现碳减排目标,并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PCT由六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进行管理,向本省财政部长负责。它不仅要遵循BC省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也要遵守BC省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基本准则。

PCT的主要业务有三项:战略收购、商业发展和市场运营,并分别设立战略收购部、商业发展部、市场运营部等三个部门。战略收购部与项目开发商和供应商合作,向其购买碳权,同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按规定核证项目计划,并提出特定的投资战略以购买合格的碳权指标。商业发展部负责营销和信息沟通,与供应商、客户及其他有兴趣的各方建立良好关系,开展培训及跨行业部门的宣传活动。市场运营部负责内部商业计划的规划和战略指导。

为帮助BC省各公共部门实现碳中和目标,PCT实施了一系列能源替代和碳汇项目,不仅推广了清洁能源新技术,也促进了林业碳汇发展,PCT还把所购买的碳权指标出售给公共部门,以抵减其所需要的碳减排量。同时,PCT还“为市场提供一个新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投资渠道”。

从2008年起,BC省政府向PCT提供了总额为2 100万加元的投资,以支持其开展业务。2010年,BC省政府宣布其公共部门实现了碳中和,成为北美各省及各州中第一个实现此目标的行政区。为实现这一目标,BC省所属公共部门共花费1 820万加元,向PCT购买了73万t碳权。

1.2PCT的碳权及林业碳汇项目

1.2.1PCT经营的碳权

PCT经营的碳权源自三类项目,即提高能效项目、使用可再生能源项目和林业碳汇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以温哥华为中心的全省各地,其中林业碳汇项目占60%,提高能效项目占2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能源替代项目占20%。

为了使买卖的碳权符合BC省的相关规定,PCT制定了项目指南和项目开发规则及要求。在项目开始前,要求项目开发商根据《BC省碳权交易条例》(下称《条例》)进行四项检查:①项目起始日(基线)必须是2007年11月29日之后;②所产生的碳权必须在BC省内;③项目开发商必须对项目产生的碳权有清晰的产权或者可以顺利获得该产权;④用于碳中和的碳权不能是水力发电项目,因为其不具有额外性,不适用于碳权。

陆霁等:林业碳汇交易可借鉴的国际经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2期在完全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前提下,项目开发商还需检查自己的项目是否符合《条例》的六条标准:

(1)范围:GHG减排必须来自BC省内的碳源,其中包括森林碳汇。符合要求的只有《京都议定书》认定的六种GHG,并且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计算。

(2)基线要求:项目实施必须与《条例》规定保持一致,而且减排量必须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3)方法学:项目开发商必须提供相应的方法学,以阐明减排量如何计算以及每年项目减排量的计算公式。

(4)额外性:与无需实施项目也可产生的减排量进行比较,项目实施必须具有经济、技术等额外性,以确保项目所获减排量是额外增量。

(5)核证:独立第三方必须依照《条例》规定对项目计划进行审核,并对项目报告进行核证。

(6)排他性:减排量只有在没有用于其它碳中和用途时,才是有效的碳权,即不能重复计算。

1.2.2林业碳汇项目

(1)项目类型。PCT购买的来自林业碳汇项目的碳权,除了满足以上《条例》的规定外,还要按照《BC省森林碳权议定书》(the Protocol for the Creation of Forest Carbon Offsets in BC,简称FCOP)实施项目。具体项目类型包括:造林、再造林、改善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项目。

(2)项目合格性要求。根据FCOP,所有合格的林业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合法。项目必须遵守各种适用的土地和森林管理法规。②树种质量。所申报项目必须使用具有遗传多样性的高产树种,或者是达到BC省林业《树种选择标准》的要求,包括不得使用转基因树种。③碳库选择。在确定项目分类、适用性和区域划定后,项目申请人必须明确受该项目影响的碳源、碳汇和碳库(简称SSPs),以计算GHG的净排放量。FCOP采用一套以生命周期评估为基础的统计方法。该方法既考虑实地SSPs,也考虑项目上下游相关的SSPs,包括持续发生以及一次性发生的SSPs。FCOP开发的这一项目模式,可以将项目关键活动和项目流程SSPs的物质及所耗能源计算清楚(见表1)。

在表1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的详细规定,可以明确前述所有合格项目类型的SSPs。

(3)项目额外性要求。额外性是项目产生有效碳权的必要条件。在BC省只有当实施项目存在可证实的资金、技术或其他符合额外性要求的情况存在,且项目实施后可产生符合碳权要求的GHG减排量,额外性才得以成立。

符合资金额外性的情况主要包括:①即使将现有的政府气候变化激励政策考虑在内,项目也不盈利;②所申报项目的经济收益低于项目方现有的内部投资收益率;③所申报项目的吸引力低于可行的替代项目;④项目方获得资金有困难。

符合非资金额外性的情况主要是技术性问题或其它问题。项目方必须清楚说明即便获得的是非资金激励,但碳权带来的这些激励至少有助于克服已明确的下列情况。主要包括:

①技术额外性。所申报项目含有项目方未用过或不便使用的技术方法。所以,即使项目是有收益的,项目方通常也不会实施。然而,产生碳权所带来的非资金利益,比如体现了企业的环保责任等,对项目方和利益相关者是有价值的。这些非资金利益使项目方决定继续实施项目。②供应链额外性。源于供应链的问题使项目无法获利。由于环境友好型项目符合PCT或政府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目标,产生碳权的能力可以使PCT和当地政府部门与项目方一起解决供应链问题。③法律额外性。所申报项目实施中遇到法律问题,使项目实施遇到困难。但是,由于项目具有产生碳权的潜力,这有助于说服政府管理者与项目方合作,对法律规定进行调整以允许项目进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PCT在经营林业碳汇项目以获得有效碳权时是严格遵循BC省所制定的项目实施标准

采伐后木质产品和残余物厌氧分解受影响的SSPS/泄露1项目边界外受项目活动间接影响的森林碳汇和木质产品池1项目边界外受项目活动间接影响的排放SSPs来源:《BC省森林碳权议定书》。

的。只有这些符合科学方法学的标准才能使PCT获得所需要的高质量碳权。

2PCT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

信息不对称就是参与交易的某一方比另一方知道更少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的存在是出现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常常导致市场资源不能优化配置。逆向选择就是后果之一,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使价格机制的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失灵,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高质量的产品被逐出市场。

PCT在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时,同样遇到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如果碳中和要求的是排放到大气中的每一吨碳都通过碳汇全部吸收以实现抵偿,碳中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比较简单。但是,BC省政府当前对碳中和的定义是:要产生一单位的碳权就要防止本来会排放的一单位碳被实际排放。根据这样的定义,分析的焦点就从原来的碳审计变成了碳排放预测问题,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如果一个单位希望通过项目获得碳权以抵减其碳排放(比如通过把化石燃料转换为可再生能源的项目),PCT会先对其项目情况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核发现该单位对项目的实施方案是满足碳权项目的各项要求的,PCT就会根据项目的规定使该单位获得相应的碳权。

但由于碳权获得者和PCT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在检查项目做出预测时,会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如果碳权获得者实施项目只是为了获得“绿色形象”,而并不想真正实施项目,尽管项目额外性等条件通过核证,他们总有可能私下继续使用化石燃料。作为中间商,PCT很难区别谁是“搭便车者”,谁是那些获得碳权并按要求真正改变其行为的单位。

这一逆向选择的问题很难量化。经济学家已经用一些方法来对收到补贴的区域或团体与一个相似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评估补贴对低碳投资倾向的影响。对照组可以是一个未收到补贴的样本,也可以是同一样本的历史数据。一项与能源效率补贴有关的对“搭便车”现象的研究显示(搭便车现象在公共服务中比较多见),补贴确实对低碳投资有好的影响,但影响往往比投资前的预测小很多。这说明“搭便车”现象仍较为普遍,人们有理由怀疑能源效率补助政策的有效性。

2.2经济效率问题

效率是基于市场的碳交易规则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PCT是用公共资金设立的国有企业,其特许经营实际上形成了碳权市场上的垄断势力。尽管在其股东协议里明确了PCT应加强公共效益和促进经济效率。但是,PCT对社会经济中的公共部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011年,PCT向BC省公共部门销售碳权统一定价为25加元/tCO2e,但PCT并不披露其购买碳权的价格。在一份投资组合文件中,发现PCT从加拿大自然保护组织(下称NCC)的Darkwoods项目中购买了403 112份碳权。在一份新闻稿中, NCC披露了Darkwoods项目以400万加元的价格出售了70万tCO2e的碳汇,这样平均每tCO2e的价格是5.70加元。那么保守地推断, PCT从这个项目中获得的利润为400%。在国际碳市场上,碳权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从原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碳市场的每t低于1美元,到欧盟碳交易市场的每t 10欧元(2012年跌到1欧元以下)。可见25加元/tCO2e并非市场价格而是PCT单方制定的价格。结果并未达到获取效率的目的,财富只是从一些公共部门转移到了PCT。

2.3公平性问题

PCT的超级利润大部分用于预定的战略收购。但这一政策给有义务购买碳权的公共部门带来了财务方面的负担。因为这些公共部门已经在省内为其碳排放支付了25加元/tCO2e的碳税。碳中和政策又要求他们向PCT额外支付25加元/tCO2e的义务。这使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部门为其碳排放承担了双倍税赋,增加了预算,并削弱了其对私营部门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当初设计25加元/t碳税时想要避免的问题。当然,从长期看,这些政策为推进节能减碳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利于促进低碳创新和建设低碳社会。

3林业碳汇项目与碳交易可借鉴PCT经验

目前我国正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审议推出新的环保税以取代现行的排污收费。二氧化碳排放税(即碳税)有望纳入新的环保税中进行征收。但是目前企业税负已经较重,减税呼声很高。虽然通过减排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势在必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考虑综合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既能实现减排目标,又不给减排企业增加太大成本压力。

3.1我国林业碳汇的优势和意义

与其它形式的碳权相比,林业碳汇具有以下优势:

(1)具有多重效益。林业碳汇的增加,涉及到森林植被的恢复、管理及保护等。农民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获得经济收入,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森林植被增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对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更丰富的生态产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改善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林业碳汇概念是绿色标签。植树造林能吸收CO2是普通常识,林业碳汇这种具备公益性、真正绿色的碳权进入碳交易系统,容易被社会公众理解、接受和推广。与之相比,工业碳减排项目则涉及到复杂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流程,普通公众对其认识能力有限,更不容易参与。

(3)林业碳汇已经实现了从产生到分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成功组织实施全球首个林业碳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基础上,国家林业局参照IPCC指南,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并具中国特色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包括已经发布使用的碳汇造林方法学、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及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此外,通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碳汇营造林项目,初步形成了林业碳汇从生产、计量、审定、注册、交易、监测、到核查等管理体系,并于2011年11月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单最大量的林业碳汇交易,以阿里巴巴为首的十家企业购买了14.8万t碳权指标,为促进企业自愿减排和参与碳中和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途径。

这些优势使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具有以下意义:首先,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其次,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占我国林地61%的集体林已经确权发证承包给9 000多万户农民,但农民从营林中获得的经济收入甚少。通过在原有补贴机制基础上纳入林业碳汇以增加农民的营林收入是调动农民营林积极性、增加林农收入、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举措。第三,它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气候问题谈判、应对“三可”要求、赢取发展空间、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需要,积极研究和实践林业碳汇的生产和交易规律,对支持我国未来气候谈判意义重大。

3.2国内林业碳汇项目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森林面积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国家。近几年来,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我国的碳汇蓄积量快速增加。但是,随着我国宜林地和未造林地面积的逐渐减少,造林的边际成本也在逐渐上升。通过林业碳汇项目获取碳权的难度正在增加。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碳汇林不仅只追求经济效益,这导致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要通过市场获得开展碳汇林业所需资金渠道不通。资金来源不足直接导致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使营林成本过高,新技术难以推广。长期以来,林区基础设施投入较少。由于林区经济相对独立,基础设施投入依赖森工企业,随着这些企业效益逐年下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严重滞后。现有道路、电力和供水均难以为开展大规模森林经营提供保障。以林区道路为例,全国林区道路平均密度为4.8 m/hm2。部分条件较好的林区道路平均密度也只有10 m/hm2,不到林业发达国家的1/4。

(2)林业碳汇供需不畅。从供给方面看,林业碳汇的生产专业性较强,有严格的方法学要求。我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大量没有按照标准和规范实施的造林项目也在提供实际上不可交易的碳权。这使林业碳汇的供给状况比较混乱。从需求方面看,由于现在企业减排动力不足,而且有大量的工业减排项目产生的碳权存在,对林业碳汇的需求难以充分体现。

(3)纳入碳交易试点方案滞后。我国各试点区域纷纷出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方案。这些都涉及到减排企业或单位可以购买一定比例的核证自愿减排量来抵扣自己的部分排放量。但这只是从“碳源”角度设计的方案,影响温室气体浓度的“碳汇”角度并未被考虑在内。目前,如何把林业碳汇产生的合格碳权纳入碳交易试点方案还没有明确研究成果。

(4)经营方法学亟需开发。通过营造林增加碳汇的方法要受到项目实施地面积的限制,但是我国落后的森林经营水平却给增加林业碳汇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我国森林经营工作滞后,已成为我国林业与发达国家林业最主要的差距。这也直接导致我国现有林的碳汇能力低下。据测算,我国森林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平均为91.75 t/hm2,大大低于全球中高纬度地区157.81 t/hm2的平均水平。

3.3PCT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PCT利用碳权交易帮助加拿大BC省公共部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成功经验及其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和碳交易经验对我们解决当前林业碳汇项目面临的问题有借鉴意义。

首先,拓宽林业碳汇项目的资金来源。PCT的启动资金来自政府财政,但是随着项目实施和碳权交易,PCT逐渐具备了造血机能。比如2010年,加拿大BC省所属公共部门,花费1 820万加元向PCT购买了73万t碳权,使该省成为北美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省级行政区。其做法值得中国各地方碳交易试点省市政府借鉴。

其次,统一标准,从公共部门着手逐步解决供需问题。PCT所提供的碳权之所以被认为是优质的,是因其在购买碳权和实施项目时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是与BC省出台的官方标准高度一致的,这是PCT提供的碳权得以顺利进行交易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达到降低排放的目标,BC省没有简单地把减排指标全部推到企业和公司头上,而是要求公共部门首先实现碳中和目标,为排放权的推广积累经验。与BC省相比,我国目前应尽快确定林业碳汇项目的官方标准和规范,以明晰可交易碳权的入门门槛。其他各机构出台的标准和规范都要与官方规定相符。此外,我国政府对公共部门的调控力度更强,国家财政预算投向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目前全球经济仍不景气,广大中小企业在市场疲弱状况下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压力。此时全面推行企业的碳减排,无疑会进一步增大企业成本上涨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不妨考虑先在公共部门进行碳中和试点。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压力,又可以较好地对节能减排政策的效果进行监督,有利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和完善。

第三,把林业碳汇纳入各省市试点的碳交易方案。毁林和森林退化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排放源,因此减排工作不应该把林业碳汇排除在外。PCT实施的项目中,林业碳汇项目占到60%。这些碳权以合理的方式纳入减排方案中,有效地帮助实现了BC省公共部门的碳中和目标。为了提高公共部门的节能减排效率,各碳交易试点省市政府可以考虑建立类似PCT的国有控股企业,来操盘碳交易的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投入启动资金,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规律力争先实现公共部门的节能减排目标。

第四,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开发碳汇林业经营方法学。营造碳汇林获取碳权受到造林面积减少和造林成本愈来愈大的限制,但是通过森林经营得到合格的碳权仍具有很大潜力。PCT所实施的较大的林业项目如Darkwoods资源保护项目和Timberwest生态系统保护计划均是通过森林经营获取碳权的项目。从这些项目的实施中总结出的经验表明通过开发科学的方法学,林业碳汇产生的碳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各研究机构应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强对经营方法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第五,从前述分析可知,PCT在经营碳权促进BC省公共部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经济效率不高和公平性问题,我国在实施类似项目时应引以为戒:

(1)研究有效的统计方法或经济手段对搭便车者进行甄别,对搭便车情况普遍的行业进行重点监督。

(2)为了提高效率,林业碳汇的定价应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定价模型中加以反映,并考虑举行有关专家评审会和听证会。

(3)为避免对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造成增加成本的额外压力,在通过林业碳汇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过程中,要考虑与现有政策的衔接与协同作用,比如在征收环境类税收(如碳税)前对持有林业碳汇者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

致谢:加拿大UBC 大学王光玉教授和他的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3GreenTree,Ecosystem Restoration Associates. Approved VCS Methodology VM0012: Improved Forest Management on Privately Owned Properties in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LtPF) (Version 1.0, Sectoral Scope 14) [S].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2011.

[2]BC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British Columbia: Climate ac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R]. 2010.

[3]BC Government. Carbon Neutral Government Regulation B.C. Reg. 392/2008[R].Queen’s Printer, 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2008.

[4]Chandra A, Gulati S, Kandlikar M. Green Drivers or Free Fiders? An Analysis of Tax Rebates for Hybrid Vehicl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0, 60(2):78-93.

[5]PCT. Guidance Document to the BC Emission Offsets Regulation v2.0[R]. PCT, 2010.

[6]Gibbon A, O’Brien J, Cathro J. Validation Assessment Report for: The Nature Conservancy Canada Darkwoods Carbon Forest Project in Nelson, BC[R].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2011.

[7]BC Government.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Targets Act, S.B.C. 2007, c.42[S]. Queen’s Printer, 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2007.

[8]Grosche P, Vance C.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Freeridership on Subsidization: Evidence from Germany[J]. The Energy Journal, 2009, 30(2), 135-153.

[9]Jaccard M, Griffin B.BC’s Carbon Neutral Public Sector: Too Good to Be True? Unpublished Manuscript[EB]. Retrieved Oct 19, 2011, http://www.sfu.ca/content/dam/sfu/pamr/pdfs/CarbonNeutral%20BC%20Govt%20Jaccard%20Griffin%20July%2015%202011.pdf.

[10]Loughran D, Kulick J. Demandside Manage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J]. The Energy Journal, 2004, 25(1), 19-43.

[11]PCT. Pacific Carbon Trust Annual Service Plan Report 2010/2011[R]. Pacific Carbon Trust, 2011.

[12]PCT. Pacific Carbon Trust Delivers First Offsets[J]. Enviromation, 2009, 58: 503.

[13]Parfitt B. Hypothetical Offsets May not Really be There[N].Vancouver Sun, 2011.

[14]PCT. Portfolio: Pacific Carbon Trust[EB]. Retrieved October 19, 2011, from www.pacificcarbontrust.com/.

[15]BC Government. Protocol for the Creation of Forest Carbon Offsets in British Columbia[S]. B.C. Reg. 393/2008. 2011.

[16]PCT. Shareholder’s Letter of Expectations between the Minister of Finance and the Chair of the Pacific Carbon Trust[R]. Pacific Carbon Trust, 2011.

[17]Train K, Atherton P. Rebates, Loans, and Customers’ Choice of Appliance Efficiency Level: Combining Stated and Revealedpreference Data[J]. Energy Journal, 1995, 16(1), 55-69.

[18]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菲尔德. 微观经济学(第六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Robert S P, Daniel L R. Microelectronics, 6th edition [M]. Beijing: 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06.]

作者:陆霁 张颖 李怒云

第3篇:美国金融衍生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金融衍生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影响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等,为各国加强金融衍生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启示。本文在对先行的美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做法从制度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市场监管主体、交易主体和交易行为三方面构建和与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 法律制度

一、美国金融衍生交易监管法律制度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在国际金融体制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率先孕育了衍生市场,并在短短的30多年里得到迅速的发展。美国有商品期货市场管理的经验,所以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一开始就纳入了正轨,在衍生交易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有较成功的做法。概况而言,美国金融衍生交易监管法律体系主要有1974年的《商品交易法》、1992年的《期货交易惯例法》和2000年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其中对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监管的法律基础是《商品交易法》,场外交易监管的法律依据则是《期货交易惯例法》和《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此外,与衍生交易相关的立法还有《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破产改革法》、《美国统一商法典》等,共同构成美国金融衍生交易监管法律体系。

(一)市场监管主体法律制度

根据市场交易标的和交易主体不同,美国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实施明确的分类、分层监管,从而解决了市场监管机构缺位问题。

1.根据交易标的类型不同,明确不同的市场监管机构。美国国对金融衍生品监管主要采用功能性监管的方式,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根据衍生工具本身属性来划分监管管辖权,将衍生工具分为两类——“证券”和“商品”,被视为商品合同的衍生产品(包括商品期货或期权)受CFTC根据《商品交易法》制定的联邦法规的管辖;被视为证券的衍生产品受SEC根据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制定的联邦法规的管辖;具有证券与商品双重性质的衍生产品则受SEC和CFTC双重管辖。CFTC和SEC通过目标测试来决定双方的管辖权,其中,CFTC的目标是促进价格风险的转移,监管“以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为功能的市场与工具”,如对期货合约和期货期权的管辖权;而SEC的目标是促进资本流动,监管“以基础投资为目的的市场与工具”,如对证券期权和证券指数期权的管辖权①。

2.对根据交易主体类型不同,对衍生品市场实施分类监管。《多德—佛兰克法》将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区分为“互换交易自营”、“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及“其他参与者”几类,并将监管重点放在了前两类机构,分类监管目的在于提高监管效率和针对性。

(二)市场交易主体法律制度

美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主体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交易主体监管法律制度。

1.交易主体市场准入制度。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场内交易可由交易所(包括期货交易所、期权交易所和证券所等)通过设置会员资格的方法来加以明确,因而美国立法主要侧重对场外交易主体资格的规定。1992年《期货交易惯例法》的豁免规定中设置了“适格主体”为内行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CFTC随后通过的互换豁免规则中进一步列举了“合格的互换参与者”,包括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则以“合格的合同参与者”界定了场外衍生交易市场参与者的具体资格条件,不仅包括自然人,还包括非美国银行及其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和代理机构、不受美国监管的保险公司等。

2.交易主体市场退出制度。金融衍生交易主体退出交易市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监管机构(包括CFTC、SEC、银行监管当局、保险监管当局以及各种交易所等)指定退出,其原因主要是主体不适格,此外还有违反法律程序、不诚实披露信息等事由。另一种则是交易主体自行退市,这主要针对场内交易的主体而言。而对于只能进行场外交易(OTC)的主体的退市问题,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不禁止交易主体按自行达成的协议进行,但对于退市前的义务,交易主体必须履行或与交易对方合理协商,不允许通过自行退市的方式免除责任②。

(三)市场交易行为法律制度

1.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2000年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对1933年的《证券法》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进行修改和补充,规定属于“证券”范畴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为适用这两部证券法中关于信息披露的规定。此外,对于涉及特殊交易主体(如银行)的衍生交易,主要通过交易主体向专门监管机构(如美联储)披露自身业务的方式披露其所从事的金融衍生交易信息。《多德—佛兰克法》则明确要求,交易主体应即时披露实施集中清算的每一笔衍生品合约交易信息,以增强金融衍生交易市场透明度。

2.严厉的违法交易行为法律惩戒制度。金融衍生交易的杠杆性和高风险性,客观要求需要一套严厉的制裁措施来维护金融衍生交易的秩序和安全,这使得刑事法律责任在金融衍生交易监管中的运用较普遍,美国也不例外。美国1974年的《商品交易法》第13条规定了被禁止的内幕交易行为种类,并将内幕交易定为重罪行为,违反者将被处以100万美元(自然人为50万美元)的罚款,或不超过5年的监禁,或两者并处。典型的违法交易行为还包括违法入市、抢先交易、市场操纵、欺诈交易等破坏市场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制裁方式以自由刑和罚金刑为主,辅以市场从业和市场参与资格刑③。

二、我国金融衍生交易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一)制度建设滞后于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发展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实施的仍是“推出一类产品即制定相应管理规定”的监管立法模式,立法上表现为明显的市场推动性的立法理念,且以禁止、限制性的规范居多。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扩大、交易种类增多、产品创新步伐加快,这一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有效应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跨市场、跨部门蔓延的现状。如我国1992年开始试点国债期货,而作为风险监管依据的《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则直到1995年才颁布实施。1992年6月1日,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开始试办外汇期货交易,但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到1993年6月9日才发布《外汇期货业务管理试行办法》。目前在我国境内已出现包括外汇期权、利率期权协议、可转换债券、权证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期权交易,但至今尚没有专门性法律文件对这些交易形式进行统一规范。

(二)立法层次不高,法律效力低

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规范主要散见于监管部门的各种通知、暂行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交易形式,我国不但没有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法》或类似法规,而且近年新修订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等法律以及新的破产法草案中也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关注。《证券法》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新增规定也只是提留在只言片语的概括、模糊不清的规定中。

(三)立法散乱,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现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规范较为零散,如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2002年证监会颁布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工具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05颁布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等。这些立法是监管部门针对具体事件和特定主体的规范,立法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法律条文一般规定的较概括和原则,缺乏的配套细则,可操作性低。

三、完善我国金融衍生交易监管法律几点建议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规模、发展水平、监管现状等方面与美国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全部照搬照用美国做法,但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先行者,其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仍值得汲取借鉴。

(一)构建我国金融衍生交易监管法律体系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立法通常要涉及到许多基本法律的协调和修改,难度很大,程序漫长。因此,现阶段不宜用“法”的形式来规定,可以采用“条例”和“部门规章”等形式进行调整,避免立法滞后对衍生交易发展的影响。在市场发展初期,建议按金融衍生交易的基本分类来制定相应的具体法规制度。目前已有《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其配套的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期货交易的法律监管体系,在时机成熟时应分别推出《远期交易管理条例》、《期权交易管理条例》、《互换交易管理条例》及其对应的管理办法。通过先实施,摸索经验,待时机成熟时再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定专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法》,最终形成全方位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体系。

(二)健全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具体法律制度

1.交易市场监管主体法律制度。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后发优势,总体上来看我国尚不存在美国曾有的市场监管者缺位问题,但由于衍生品交易参与主体种类众多,监管机构各异,客观上需要对各监管机构间的监管分工和协调进行整合。在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分业监管”体制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背景下,有学者提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应以央行功能监管为主,辅之以其他专业金融监管机关实施的机构监管,避免出现重复监管或监管空白。央行应负责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具体交易行为、结算、信息披露行为实施监管,而银、证、保三大监管机关主要负责审核参与者的从业资格,对其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提出严格要求;央行和各监管机构间还应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监管机关间信息共享机制。上述观点值得监管部门和立法者关注④。

2.交易主体监管法律制度。一是交易主体市场准入制度。银监会2004年2月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体作了严格的限制,明确地将非金融机构排除在市场之外,并且对金融机构申请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规定了应具备的条件。随着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应在时机成熟时允许更多的机构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体,并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经营场所、从业人员等方面规定准入资格。具体而言,可对市场参与者按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强弱分为做市交易商、非做市的一般交易商和普通客户三层,做市交易商享有交易权限最高,可与其他所有市场参与者交易;非做市的一般交易商可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交易,但交易目的仅限其自身风险管理需要;普通客户由于风险识别管控能力较弱,应仅限与做市交易商进行套期保值为目的的交易,并按不同主体类别要求衍生交易的参与者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满足市场准入标准,以及履行有关报批程序⑤。二是交易主体市场退出制度。《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32条规定:“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发现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从事衍生产品交易所需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可暂停或终止其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格。”上述规定对于市场退出的标准尚不明确。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机构应当制定定期检查、现场检查以及综合评审制度,在此基础上对于未能达到风险管理要求和内部控制要求标准的交易所暂停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限期整改,三个月之内整改没有合格者终止其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资格。

3.交易行为监管法律制度。一是信息披露制度。应区分以交易为目的和以其他目的而从事的衍生业务,一方面,对以交易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要进行严格限制,如对衍生品合约价值变动而带来的损益应在本报告期内予以确认,在报告期末披露所有本期内衍生合约公允价值平均值;区分衍生品合约的正值与负值,除了交易对手为同一机构外,交易的盈利和亏损不能自行抵消。另一方面,对于基于其他目的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应要求披露持有合约头寸的目的,衍生交易的规模,说明交易策略、性质、条件、所面临的风险、报告的方法等。二是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由于衍生品市场交易主体所具有的强烈趋利性和市场的高风险性,建议遵循安全性原则,通过立法对市场参与者的内部风险控制提出强制性或义务性要求,包括对衍生品市场交易者的市场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资本充足要求,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确保在保证安全运作的前提来追求效率,从源头降低市场交易风险。三是违法交易行为法律责任制度。通过建立民事、行政和刑事三位一体的法律责任体系对违法交易行为进行立体惩戒机制,其中特别是要通过完善刑事立法完善对于违法金融衍生交易行为的刑罚惩处和震慑作用,以此作为维护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衍生交易市场正常秩序的事后救济和最后保障。

注 释

①2010年7月美国为重塑其金融监管体制立法,针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而通过了《多德—佛兰克法案》,该法将场外金融衍生品分成“互换类产品”、“以证券为基础的互换类产品”及融合前述两类产品特质的“混合类互换产品”三类,并分别明确了三类产品各自的监管机构,“互换类产品”由商品期货委员会负责监管、“以证券为基础的互换类产品”由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混合类互换产品”则由上述两会共同监管,这一领域之前存在的监管机构缺位问题也因此得到解决。

②为避免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2010年7月《多德—佛兰克法》通过了“沃克尔规则”和“林肯规则”对部分主体作了禁止交易规定。“沃克尔规则”禁止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保的存款机构、控制此类机构的控股公司及与上述机构(公司)的关联机构从事金融衍生品自营业务。“林肯规则”禁止向前述从事互换交易的“互换交易自营商”或“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提供包括美联储信贷支持、贴现窗口贷款或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保证在内的“联邦资助”,并规定银行从事互换交易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将此类活动移入一个与银行分离的、从事非银行业务的附属机构。

③市场从业资格刑是指取消其注册登记或许可,使其不能再以经纪商或交易顾问等身份从事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活动;市场参与资格刑则指禁止犯罪以任何方式参与市场交易,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④郑晖:《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的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海南金融》,2011年第3期。

⑤郑晖:《美国信用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的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海南金融》,201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吴云峰.《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北方法学》,2011年第4期.

[2]丁邦开,周仲飞.《金融监管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赵静梅.《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2期.

[4]罗培新.《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对我国金融监管之启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

[5]陈欣.衍生金融交易国际监管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冯博.《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法律监管》.《商业时代》,2008第9期.

作者简介:伍兴龙(1975-),男,江西吉安人,公职律师,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作者:伍兴龙

第4篇:网络交易监管经验材料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商品交易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商品交易形式之一,在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显现。但是,随着网络交易迅猛发展,网络违法经营问题越来越突出,网上虚假宣传、侵犯知识产权、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网络商品交易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使得网络监管作为工商部门的全新监管领域和工作重点。

AAGX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AA的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在网络商品交易和相关服务业方面的发展也较为迅猛,目前,辖区内共有网络平台1家,设立独立网站的企业615家,拥有网店和网页的经营户1091家。GX工商分局依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省局、市局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各项监管机制,扎实推进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专题研究、制定方案

GX工商分局始终高度重视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将网络交易监管这一全新的职能作为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主要

第 1 页 共 6 页 领导负总责抓,严督促;分管领导亲自抓,促落实;业务部门具体抓,求实效。在仔细研究上级网络交易监管执法工作要求的前提下,认真思考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AAGX区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抓好总局《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及省局、市局《网络交易监管工作要点》的贯彻实施。围绕省局“一网一系统”监管架构,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分析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及时制定工作指导意见,解决疑难问题,促进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切实加强监管机构设置、网管人员配备、技术设备购置、监管经费保障、协调机制建立等环节的落实工作,为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相对独立、人员充实、保障有力

分局领导始终高度重视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有效开展。为了加强网络交易监管,GX工商分局成立了相对独立的网络交易监管室,专门抽调人员专职负责网络交易监管,具体承担组织协调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各所(队)按照统一要求,均确定了一名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交易监管业务的专(兼)职“网络交易监管员”;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分局专门为网络交易监管配备了新微机、打印机等网络交易监管设备,并开通互联网,便于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

第 2 页 共 6 页

三、明晰责任、协调联动、科学分工

事实上,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是对原来的各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在网络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因此,要做好网络交易监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的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GX工商分局对系统内各相关职能部门涉及网络交易监管的职责进一步予以明确,做到各负其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由市场科牵头负责组织协调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指导开展网络商品交易专项整治活动;登记注册、经检、法制、商标广告、消保等其他有关职能业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网络交易监管工作的指导、推进和落实;办公室和财务室为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提供保障支持。强化工商所职责,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积极做好辖区网络交易经营主体的实地核查和监管,督促辖区网络经营户及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网上标识,具体查处承办网络交易违法案件。

四、强化培训、注重实用、提高能力

在有关人员参加省、市局培训基础上,GX分局重点对各所(队)专(兼)职“网络交易监管员”和经检办案人员进行网络交易监管知识的专题培训。以《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为基础,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的使用,本着实用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培训对《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解读、《省市工商局网络经营亮照公告》、网络交易基础知识、工商总局关于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定性处罚有

第 3 页 共 6 页 关问题的答复意见、典型网络商品交易违法行为处罚案例、屏幕截图和屏幕录像等取证软件的使用等内容,详细讲解演示,确保基层监管人员学得会、用得上,切实增强一线执法人员的网络监管能力。

五、积极探索、细化措施、高效推进

当前,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网络交易监管的基础性工作还是“网上亮照”,也就是营业执照电子链接标识的办理。前期,我们主要是以现场办理为主,要求经营户必须到市场科来填写表格,递交资料。由于市场科工作任务重、人员有限,且现场办理填表费时、错误率高、效率低下等原因,“网上亮照”工作的进展一度比较缓慢。针对上述问题,GX工商分局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出了多项措施。一是采取网上优先办理的方法,积极引导经营户选择网上申请。对于经营户反映的在网上申请时记不清网址,找不到入口,搞不清步骤的问题,GX分局及时制作了《营业执照电子链接标识网上办理流程指南》在各个办事窗口张贴和散发,对网上申请的六个步骤都进行了截图,并配上了文字说明,做到了图文并茂,简单明了。目前共有592个网站通过网上系统申请办理网上亮照,占申请总数的96%。二是采取局所联动的方法,网络交易监管室只负责网上亮照申请的审核,而将需要办理网上亮照经营户的单位名称、域名、企业住所、联系电话等信息按照所在辖区工商所进行分类整理,分别下发到各个工商

第 4 页 共 6 页 所,由辖区工商所对其进行具体督促和实地核查。通过这个办法,一方面分局网络交易监管室加快了审核速度,另一方面辖区工商所也熟悉和掌握了辖区内网络交易经营户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深入监管打下了基础。三是通过网络服务公司督促提醒经营户网上亮照。分局网络交易监管室联系辖区内AA市SS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家网站建设服务公司,向其宣传网络交易法律法规,通过这些公司动员和协助辖区内其提供网络服务的客户,按省市工商局网络经营亮照公告要求及时办理网络经营亮照事宜。

这几项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审核620个网站的申请,已经有496个网站完成了网上亮照,占全市完成总数的44%。

六、收集线索、稳扎稳打、查办案件

在做好网络交易经营户建档和亮照等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GX分局积极探索,查办网络交易违法案件。在前期的建档和亮照的过程中,分局网络交易监管室注意收集可疑的案件线索,并通过QQ下发给辖区工商所或者经检大队进行实地核实。对于确需立案查处的,由网络交易监管室进行督办,帮助办案单位网络取证,指导办案单位展开调查;办案单位将案件的查办情况及时向网络交易监管室反馈。目前已经立案查处了AA市KK有限公司、AA市HH(集团)有限公司和AA市CC有限责任公司等多起网络虚假宣传案,其中前

第 5 页 共 6 页 两起案件已经办结并执行完毕,其余案件也正在进一步调查取证中。

以上是我们GX工商分局在开展网络交易监管工作中的一些主要做法和有益探索,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监管工作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不断深化网络交易监管工作扎实开展。

第 6 页 共 6 页

第5篇:公共资源交易经验材料

题记:2012年1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标题为‚惩防并举,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其中讲到了‚中央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各地有关部门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权等公共资源统一进场、集中交易,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和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将公共资源交易的管理、操作分离,使公共资源交易的决策权、操作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有效地发挥了市场配臵公共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这既是中央对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动公共资源统一集中交易的充分肯定,又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其实,从2008年开始,我市就着手开展此项工作,并于2009年成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现在,当我们回头审视我市两年多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历程时会发现:当初,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解放思想、痛下决心、改革创新,超前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第一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完全符合中央精神与要求

1 的顺‚势‛之举。

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具体操作层面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检验,方向和做法与中央精神及要求完全一致,在形成自己模式的同时,更为公共资源统一集中交易积累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阳光交易

---我市改革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综述

决策执行监管三分离 形成协调制约新体制

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的要求提出于2008年。同年下半年,市政府组织市纪委监察局、发改委、建委、交通局、政府采购中心等相关部门,就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先后赴浙江、江苏、福建、湖北等地区考察调研。随后,《关于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的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相继出炉,期间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汇报,反复修改实施意见。2009年3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意见》,成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市委、市政府从‚发挥市场在公

2 共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源头治腐‛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监管‛的思路,改革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第一个招投标等公共资源交易统一有形市场和服务平台。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成立,构建起了公共资源交易决策、执行(操作)、监管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决策、部署;整合原分散在各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区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组织职能,纳入交易中心依法规范、集中操作,包括房建、市政、交通、水利、林业、园林等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的交易执行职能,做到了交易场所、规则程序、信息发布、接受报名、资格审查、开标评标、专家评委、监督管理、结果公示、中标通知‚十统一‛;各行业行政部门重点履行本行业相关交易活动的监督职能,实现了纪检监察、行业监管、招标人、投标人和社会监督五位一体,全方位、多元化、伴随式监管各类交易活动全过程、各环节。

这一架构通过决策、执行、监管三分离和信息、场地等资源共享,让权力由集中变为分散制约、交易由分散变为集中进行,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管办分离的同时,消除了有形市场分散运作、缺乏统一有效外部监管和信息、场地等资源不

3 共享的体制弊端,为公共资源依法交易、规范交易、科学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打造统一规范、阳光透明、监管有力、竞争有序、便捷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和服务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办事公开建惩防体系 诚信考核建信用体系 改革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举措,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公开办事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改革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从交易中心作为全市招投标等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统一有形市场和服务平台的实际出发,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坚持办事公开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源头上治腐,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宣传教育为先导,筑牢惩防体系建设思想道德防线,规范办事公开程序。如交易中心把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运用纳入办事公开和惩防体系建设,增强全体人员的法制观念、坚持依法公开办事;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向各交易主体宣传法律法规,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强化办事公开,加强廉政预防工作;在三楼主屏幕和四楼楼道开辟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阵地,精选通俗易懂的廉政名言警句和乐于接受的精美图案,时刻警醒

4 中心人员和前来办事的交易主体保持清醒头脑; 排查各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整理出70多个廉政风险点,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装裱上墙,随时提醒工作人员避免出错,保障依法公开交易。

---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科技手段为依托,积极推进办事公开和源头治腐工作。如决策、执行、监管三权分离的交易管理体制,实现了交易信息同步公开、交易过程统一监管;依据法律法规,出台监管制度,编制乌海市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转让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操作规程和考核办法、梳理业务流程过程中,公开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做到办事公开有依据、执行公开有标准;严格执行市监察局对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监督实施意见,落实好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等主体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廉洁自律承诺制度和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负责人和中标人廉洁谈话办法;全市政府投资或政府资金占主导的工程建设项目,在招投标阶段严格执行‘从检察机关查询报名投标单位是否存在行贿犯罪行为’的规定;以制度+科技的方式,加强信息化建设,用计算机技术固化流程,模板化操作,自动化流转,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保障了规范交易。

---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等监督主体的作用,强化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的有效公开和

5 监督。如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日常工作中以‚群众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方便群众办事,便于服务对象监督,能办事、办事快、好办事‛为宗旨,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行包括十大项四十三个小项的办事公开,做到能公开的最大限度地公开,绝不留死角,让服务对象一目了然,便于监督。政策法规、制度流程、办事依据、办事程序等能公开的通过交易中心门户网站和现场大屏幕、触摸屏全部公开。交易中心设臵举报箱、公布投诉电话,随时接受社会监督。

各类交易公告信息通过《内蒙古日报》、《鄂尔多斯日报》、《乌海日报》、全国性行业媒体和电台、电视台、中国招标采购网、交易中心门户网站、现场大屏幕等广泛发布的同时,还通过群发手机短信的方式,向投标企业会员库成员、采购供应商会员及竞买人发送,确保每个潜在投标人或竞买人及时得到完整、真实、对称的交易信息,提高透明度;强化财政、住建委、交通、林业、水务、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招标人、投标人等交易主体及社会各界的依法跟踪监督,保证有效公开,开标过程中投标人签到、检查标书密封情况、启封标书、唱标和评标及公布中标候选人全部在招标人、投标人和行业部门等监督下公开进行。

信息化建设把交易过程纳入了乌海市电子监察系统,纪检监察人员可随时实时监督软件系统各环节流程操作和业务办理情况,对开标评标现场和服务窗口实时音频视频监

6 控,资料保存备查,所有交易过程业务办理、监督管理、惩防预警纠错同步化、一体化、公开化,保障了阳光交易。

同时,市政府出台评标专家考核办法,加强对专家出勤情况、工作态度、评标质量、违规事项等的考核评价;出台中标人考核办法,加强对中标人履约情况的检查考核,重点是中标价格的落实、项目经理及现场人员到岗履职情况、现场管理和设计变更等方面,奖优罚劣;严厉打击挂靠、围标串标、低价抢标后弃标、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一经发现网上通报并列入‚黑名单‛,坚决予以市场禁入,充分发挥失信惩戒和守信机制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诚信信用体系建设。

2011年,由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区各盟市和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内蒙古自治区惩防体系建设现场会,作为全自治区观摩点,我市改革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的做法和实效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廉洁自律作奉献 高效服务见实效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简述 完善内部制度 升级改造场地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后,18名正科级及以下工作人员全部面向全市公开招考、层层选拔录用,当时平均年龄

327 周岁,全部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从选人用人开始。

在保证高效完成日常交易业务,配合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依法编制相关规程、流程的同时,交易中心在工作实际中,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交易各方主体进场守则》、《乌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职责及业务范围》、《保证金收退制度》、《工作人员职业守则、行为准则和十不准工作纪律》、《文明礼貌制度》、《廉洁自律管理规定》、《公开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密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编制印刷了《公共资源交易法规法律文件汇编》,内容汇集了国家、国务院各部委和自治区及我市在建设、交通、水利、民航等各类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土使用权出让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等公共资源交易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交易中心内部制度,做到了制度管人。

交易中心还在三楼设立了办事服务窗口,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国土使用权出让和国有资产产权转让过程中的各交易主体无需楼上楼下在各个办公室奔波,所有业务‚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全天工作状态和言行举止都在市监察局的效能监控中。

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

交易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体人员的思想教育、素

8 质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职工队伍。

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公开姓名、职务、岗位,上班不缺岗、下班可延时、节假日可预约,随时接受社会监督;工作遵循‚三必须‛原则:必须使用文明用语、必须精通业务、必须日事日毕;服务遵循‚三一样‛原则:领导与群众一样、生人与熟人一样、外地人与本地人一样;要有‚四情‛:对交易中心有感情,对交易主体有热情,对交易工作有激情,面对困难有豪情。

交易中心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体人员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做为人表率的榜样;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交易业务的能手;积极参与体制改革,做改革创新的先锋;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做履职尽责的模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依法交易的标兵;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做廉洁从职的先进;关注工作细节,注重经常督促,强化服务意识,自觉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庸、懒、散、慢‛现象,确保各项制度不走形式;加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把预防腐败、反腐倡廉做为第一要务,从思想源头上构筑坚固防线,提高自身拒腐防变、反腐保廉能力;通过走出去的形式,广泛汲取同行业的成功做法、技术管理等先进经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弘扬正气,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为交易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9

制度+科技 推进信息化建设

2011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面升级建设软硬件设施,建成了电子监察室、评标专家自动抽取室、评标专家休息室、评标专家门禁系统、变声询标和2个开标室、6个电子评标室,通过电子系统固化业务流程,实现所有项目网上交易。

升级改造后的交易平台布局规范、设施配套、技术服务保障完善,满足了交易各方集中有序、规范保密和封闭管理的要求,实现了五大功能:

---用计算机技术固化运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各业务环节和岗位实行办理时限承诺,临近自动警告,延时自动上报;软件中的预警功能与纪检监察部门的电子监察系统对接,实现了交易监督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所有系统操作全部记录备查,提高了监管效能,实现科技防腐。

---通过网上交易平台申报、审批、发布公告、报名、下载招标文件、质疑、上传投标文件、开标、唱标、公示中标结果,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只要符合公开准入条件的企业,都可以平等身份参与竞争,有利于投标人参与最大化,形成充分有效竞争,促进市场良性运转。

---公告和公示等交易信息由系统自动推送各大发布平台,及时公开;所有业务模板化操作,上一环节完成自动流转到下一环节,自动生成进度统计等各种报表和电子档案;

10 投标企业报名后,系统自动基于数据库进行资格审查;电脑随机自动抽取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短信确认、密封打印,实现了双向保密;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自动把评分点提交给评委,抓取投标文件制作机器码和IP地址,比对内容雷同和错漏一致,自动生成评标报告,遏制了评委专家的自由裁量权,为打击串标围标提供依据。

---运用科技手段防止人为因素干扰,如门禁系统让无关人员无法进入评标区,营造了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独立评标环境;变声询标让竞标方与专家始终不见面,防范了人情干扰;在国有资产产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引入网络‚电子竞价‛,竞买人始终互不见面,防止串标的同时,杜绝了竞买人使用暴力、恐吓等手段排除潜在竞买者的行为,有利于实现充分竞争。

---与市监察局对接的电子监察系统对交易中心办事服务窗口、专家抽取室、开标室、评标室、变声询标、竞价拍卖、谈判、办公区走廊过道等场所全程同步音频视频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警告、纠正,音像资料刻录光盘长期保存。同时,任何登陆系统的所有操作全部经CA认证、全程留痕、不可抵赖,如对开标、评标、竞价结果等交易过程有异议,可投诉举报并查询相关资料,准确认定责任,实现公开透明。

交易金额过百亿 改革成果见实效

交易中心成立以来,各类项目交易额逐年大幅度上升,

11 截至2011年底,累计完成各类交易事项1021项,总交易额105.48亿元,节资增收7.72 亿元,人均节资增收3510万元,逐步形成了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找关系找平台,不找人员找网络,中标开心,不中标服气的公开、公平、公正氛围。

2011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和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来交易中心调研后,对我市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做法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相关单位组团来交易中心考察这一做法。

相关链接:

合肥市委、市政府2006年8月发布《关于建立合肥招标投标统一市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起全市统一的招投标交易平台,各类政府采购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权转让、国有集体产权股权转让等,必须一律‚进场交易‛,对于‚场外交易‛有关部门不办理后期手续,对相关人员严肃问责。

2007年初,合肥市出台第126号政府令《合肥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对本市市区范围内(包括市辖四区、开发区、政务文化新区、滨湖新区)涉及国有、集体资产和权益的建设领域公共资源,实行了统一配臵管理;把全市原隶属建设、财政、工商等7个不同部门涉及招投标业务的11

412 项执法权集中委托合肥市招管办统一实施,在全国率先实现招投标集中委托执法。

改革推行三年来,全市共节约资金、增值资产300多亿元。专家们认为,招投标管理体制改革‚合肥模式‛成功实现‚干部少出事、政府少花钱、群众多受益‛,是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土壤的重要经验,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实现权力分解配臵科学化、权力运行规范化、权力监督制约常态化的成功实践。

---摘自2010年8月3日,新华社发《合肥招投标管理体制改革调查:干部少出事群众多受益》

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包括直辖市)中,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整合建立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88个,全国有形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并积极推动国有土地使用权、矿产权出让和其他专业工程建设项目进入地方有形市场,积极推动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统一进场、统一管理、集中交易。

---摘自2011年2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勇同志在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着力解决招投标方面的突出问题。当前公共工程建设、

13 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府采购等领域,是以权谋私、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灾区。许多违法违纪问题集中表现在招投标环节。不少招投标流于形式,表面上按程序公开进行,实际上‚暗箱操作‛,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招投标,一些掌握资金和项目审批权的部门或领导干部直接或变相推荐施工企业或供货商,背后往往都存在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

解决招投标方面的突出问题要有具体措施,这里我强调几点:首先,要严格禁止权力介入。政府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高等院校负责人不许以任何形式干预、操纵招投标活动。这要成为一条‚高压线‛,谁碰就依法处理谁。第二,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招投标有形市场。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封锁和垄断,促进有序竞争,保证招投标公开、透明。第三,加强招投标的监督管理。重点是建立健全社会招投标和招标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机制。招标结束后需要修改原定招标条件的,要重新招标,防止有关领导干部和部门与企业串通,弄虚作假。建立健全招投标信息、投标单位及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落实招投标违法行为及处理情况记录在案并公开的制度。对借用资质投标和出借资质收取费用、违法违规转包分包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摘自2011年3月25日,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

14 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统一集中管理,逐步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臵的实施范围,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为公共资源交易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逐步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公共资源交易网络建设。

---摘自201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

目前,全国共建立了集中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市场656个,其中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9个,市(地、州)级140个,县(市、区)级507个。

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专业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制度改革,水利部、铁道部已决定将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水利、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按照属地或权限管理原则,纳入地方已建成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或招标投标中心进行交易。

---摘自2011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深入推进腐败势头初步遏制》

本版策划、文字/牛站

图/石历增 图片内容为市监察局电子监察中心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络和现场的全程监控监督的画面。

15

第6篇:外汇高手的成功交易经验

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12:48 来源: 外汇通 作者: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站在巨人的肩膀看得高,望得远。做外汇也是这样,不但要学习外汇知识,还要求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外汇通网站和您分享一下外汇高手的成功交易经验。

1、风险控制:这是每个大师操盘经验的重中之重。在期货市场上长期生存的关键就是保留资金实力,给自己留下机会,避免在一两次交易中就耗光实力。每位大师的风险控制原则不尽相同,有些是以技术图表为依据,大部分是以资金百分比为依据,而笔者最为认同的则是高富拿设止损位的独特方法:止损位永远设在图表上重要的价位之外,宁可减少交易量去迁就一个安全的止损位。另外,风险控制大师海特提出的回避风险原则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认为,应避免参与行情过于激烈的品种;当出现大的亏损时要立刻通知客户,减轻心理负担;当出现风险时,要在第一时间砍仓。

2、大部分炒家都是从场内交易员开始入行的,随着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的增加逐渐走到场外,冠军炒手马丁·舒华兹、鹤立鸡群的理查·丹尼斯和超人斯坦利等人虽然开始都有一段适应过程,但他们都很快踏上了成功之路。

3、短线和长线:从大部分炒家成功的经历看,他们都有从短线向长线转变的过程。短线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分析、记忆力、反应力、心理、交易通道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就像乒乓球员面对快速扣球只能下意识反应,而没有时间思考,这些需要平时高强度的训练,但大部分投资者是很少有工夫去训练的,这也是短线投资者亏损面较大的原因之一。超人斯坦利是最为经典的长线炒家,为了避免在价格波动时自己惊慌平仓出场,不惜远离市场,持仓数月甚至数年。

4、电脑交易系统:多位大师都提到在交易中很依赖自己设计的电脑交易系统,电脑交易系统可以避免人为的情绪影响,特别是在市场较为混乱时,还能坚决执行既定的交易计划,使投资者保持前后一致的获胜概率。当然,每个人必须学会开发适合自己的电脑交易系统。

5、成功的时间:绝大多数大师都是从失败开始的,短则数月,长则十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心并不断总结经验。正所谓:“学者无先,达者为师”。

6、成功和天才:期货市场不存在天才,理查·丹尼斯和维克多·斯柏认为,智力、学历有时会成为成功交易的障碍,切勿死要面子、勇于认错、遵守可行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系统、善于总结经验,才是成功的关键。

7、技术分析和内幕消息:多数大师都以技术分析为入市依据,技术分析能给投资者提供准确的入市时机,这是基本面分析法不能实现的。如超人斯坦利在1974年5月买入了小麦期货合约,半年后就翻了50%,当记者寻问他是否知道俄罗斯购买小麦的内幕消息时,

斯坦利回答:“我一点都不知道俄罗斯在买小麦,但图表告诉我有人在买。”大部分投资者无法靠技术分析法获利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技术分析法的真谛。而作为大户必须同时使用基本分析法,因为他们资金庞大,建立头寸和离场时间较长,靠技术分析法建立头寸和离场是较为困难的。

8、人生哲学:期货市场是遵守零和定律的,个别人赚大钱就意味着大部分人在亏钱。因此,大师的性格是有异于常人的,他们大多孤僻而充满自信,不喜欢和别人谈论行情和消息,习惯于独立分析市场。

炒外汇实战获胜的天敌

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11:22 来源: 外汇通 作者: 炒外汇实战,与其它实业投资一样,知与行之间总是有段距离,甚至相逆。在实际操作中会经常出现“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却没有这祥做”,或者“本来没有打算这样做,当时我灵机一动……”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操作的随机性与盲目幻想造成的,而这正是获胜的天敌。

要克服这个天敌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始终保持冷静理智的分析头脑,二是在每一阶段行情中做好周密的操作计划。

一般人第一点还是能够做到的,但是能完美地做好第二点就非常少了。能够做到第一点的人可以做分析师,两点都能够做到的人才能成为操盘手。上述两点正是区分合格的职业投资人与业余投资者的重要标准。

要想长期稳定的获利,必须要在操作计划方面下大力气。由于人性的弱点,多数投资者往往梦想以更随意的灵机一动获利。其结果会事与愿违。

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在建仓前是很少做计划的,或者根本就没有计划。

初入汇市的新手,他们不会对货币所在国的经济基本面做分析,更不懂技术分析。他们买入的依据,基本上都是听朋友的或者听从他们认为的高手,要不就是完全从媒体上去找专家的意见,看看这个专家怎么说,看看那个专家怎么说,这边取一点经,那边搞一点建议。没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更谈不上在买卖之前作操作计划了。

还有一些耍小聪明者,不想下苦功夫去学习、去研究,去形成自己的操作风格,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对各类分析方法一知半解。拿着某一二点似是而非的根据,盲目建仓,对盈利前景过分乐观,基本上不考虑如果亏损了怎么办?不愿意做符合客观实际的操作计划,纯粹碰运气,碰对了就赚一把,碰错了就认倒霉。这类人属于瞎子摸象,骨子里有一种赌性。

真正的专业人士,在没有做出周密计划之前是决不下单的。他们在下单之前,已经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做出了全面的预测,并制定出应对计划。涨了怎么办?跌了怎么

办?不涨不跌又怎么办?他们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从来不靠耍小聪明,碰运气,侥幸从市场获取利润。

我希望在看过本章之后,你在买卖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操作计划。这个计划即使不形成文字,也要胸中有数。一旦行情发展和自己先前预想不一样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处理。不要等到被套牢,再去做计划,去请教这个专家那个专家,这都是马后炮,于事无补。

一个国家搞经济建设,要有一个五年计划。一个企业要上一个新项目,也要一个周密的投入产出计划。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打算做一笔生意,不管是做实业还是做贸易,你是不是都要做一个计划呢?答案是肯定的。你肯定非常慎重,要反复计算投入和将来的回报,能不能盈利,多长时间可以收回成本,还要做非常细致的市场调查。

重趋势还是重规则——顺势而为的误区何在?

日期: 2011年10月18日 10:49 来源: 外汇通 作者: 顺势而为可以说是投机操作中尽人皆知的基本原则和经典操作理念。然而一轮行情结束,往往出现看对趋势顺势而为但没赚到钱,甚至是亏钱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是顺势而为的理念在根本上就是个误导?还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投机者在投机学校的殿堂里踯躅前行。在摆脱了短线操作的藩篱之后,往往直接投入“顺势而为”的阵营。然而,趋势好比一条滑溜溜同时力气很大的泥鳅,尽管总在那里,但把握起来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那么容易。

在投机这个高智商的游戏中,顺势而为只是一个能够成功的理念,但只有理念并不能保证成功。在每一次的实际操作中,我们至少需要解决方向、时机、价格、仓位四个问题。顺势而为的理念只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个问题——交易的方向,或者说是决定交易方向的原则,但其他的三个问题则没有答案。尽管方向问题在交易中占了70%的比重,但另外的30%如果处理不当,仍然会阻碍投资者走向成功,出现看对趋势不赚钱、甚至亏钱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

成功的交易是由一组相互匹配的规则决定的。重视顺应趋势使投资者规避了最大的风险,但利润并不会就此到来。在这个控制风险追求利润的游戏中,规则,而不是趋势,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顺势而为的操作理念是经典的,在金融投资中长期稳定盈利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奉行了这一理念,那些奉行这一理念但是还没有赚到预期那么多钱的人,一定是陷入了某个思维误区。

在外汇交易的技术面分析中,顶底形态及相关描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概念,但对于顶底规则的应用乃至趋势结构的分析都是重要的。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顶底是市场结构理论

技术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在进行趋势结构分析时,决不可孤立地运用该规则完成所有的结构分析,必须与其它技术规则有机地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一、多头顶底概念描述

(1)多头底:当前的底大于先前的底。

(2)多头顶:当前的顶大于先前的顶。

(3)强势多头底:当前的底大于先前的底,并且大于先前的顶。

(4)弱势多头底:当前的顶大于先前的底,但小于先前的顶。

二、空头顶底概念描述

(1)空头底:当前的底小于先前的底。

(2)空头顶:当前的顶小于先前的顶。

(3)强势空头顶:当前的顶小于先前的顶,并且小于先前的底。

(4)弱势多头顶:当前的顶小于先前的顶,但大于先前的底。

三、水平顶底概念描述

(1)水平顶:当前的顶与先前的顶相等或相似。

(2)水平底:当前的底与先前的底相等或相似。

我们如何在如何在顶部和底部形成时获利呢?基本规则是多头看底,顶为辅;空头看顶,底为辅。

(1)在多头趋势结构中,应以多头底做为多头趋势是否成立的第一信号和依据,当多头底成立时,意味着多头趋势的展开。

(2)在多头趋势结构中,应以多头顶做为多头趋势是否延续的重要信号和依据,当多头顶成立时,即可初步确定多头趋势将延续,反之,当多头顶不能成立时,即意味着多头转势的发生。

(3)在空头趋势结构中,应以空头顶做为空头趋势是否成立的第一信号和依据,当空头顶成立时,意味着空头趋势的展开。

(4)在空头趋势结构中,应以空头底做为空头趋势是否延续的重要信号和依据,当空头底成立时,即可初步确定空头趋势将延续,反之,当空头底不能成立时,即意味着空头转势的发生。

(5)顶底形态成立的特征是:形成一个明显的反向的波段拐点或转势点。

第7篇:税务局房产税征管工作经验材料

科技兴税 规范管理 建立房产税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

近几年来,我局积极探索房产税征管新经验、新方法,加大科技管税力度,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作用,千方百计堵塞征管漏洞,建立了"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2002年征收房产税373万元; 2003年征收房产税449万元;2004年征收房产税632万元; 2005年1-8月已入库房产税517万元,其中房屋出租房产税396万元,另因房屋出租征收营业税、城建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279万元。房产税收呈大幅增长趋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支持,部门配合,构建社会综合治税机制

长期以来,房产税因税基面广复杂、税源零星分散、征管模式不尽完善等,使税收"跑冒滴漏"不断。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综合治税方法,即:通过社会参与,建立税源信息传递和共享制度,形成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依*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对房产税收实行自征与委托代征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征管;全面汇集涉税信息,实现对税源全方位的预测与控管。推行社会综合治税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进行了多方联系协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一)构建组织机构,加强税收宣传。我们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拿出方案,请求县委、政府大力支持,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我局的工作意见,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公安、工商、房产、地税等职能部门参加的房产税征管协调领导小组,下达了《关于加强邵东县房产税征收管理的通告》,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通力配合;为加强房产税的征管,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一是利用每年的税收宣传月,在县城繁华路段设立三个咨询点,在农村设立6个咨询点,组织十多名业务骨干现场解答纳税人的疑问,免费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房产税有关税收政策,举办房产税知识竞赛;三是发挥办税服务厅的宣传功能,通过纳税服务热线、纳税咨询服务窗口、税法宣传小册子等,开展面向纳税人的政策法规咨询服务、纳税辅导等税法宣传活动,努力增强社会各界对房产税征收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二)群策群力,协税机制高效运行。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按季召开会议,及时通报社会综合治税进展情况,协调处理各类重大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五制法":一是派员制,即把税务人员直接派驻到工商、建委、房产等部门,采集涉税信息,同时办理税务登记和征收税款;二是联审制,即房屋出租户在年检年审时公安、房产部门严格把关,督促其办理税务登记证和缴纳税款,否则不予年检;三是代征制,依法与财政所、国土等部门签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四是税收优先制,即出租房屋依法缴纳税款的,有关职能部门优先办理有关证件和手续;五是责任制,即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如不依法缴税者,是人大代表的,由县人大负责催缴;是公务员的,由纪检会负责催缴等等。2003年10月在征收工业品市场北楼转租房屋的房产税时,多数纳税人思想不通,于是县人大召集了其中9名人大代表、政协召集了其中6名政协委员、纪检会召集了其中17名政府公务员(家属在做生意)、个协召集了65名个体工商户代表分别召开了3次座谈会,最后,在各部门大力协作下,纳税人矛盾解了,思想通了,税款入库了,共入库房产税80多万元。

二、科技管税,务实夯基,加强房产税税源管理的力度

房产税的征收管理一直是困扰地税部门的一大难题,我们以前在房产税征收管理上存在着税源管理缺位,征收方式不断变化等问题。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找准了税源监控切入点,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税源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澄清税源底子。一是由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税务、房产、乡镇等综合治税部门对全县所有房产税纳税户以建制镇、街道、市场为单位展开了户籍式登记清查。在清查中,采取与办理税务登记、开展税收宣传、调整税收定额、清理漏征漏管相结合的办法,对纳税人按门牌、产权所有人、出租人、承租人等项目逐一梳理,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共收集各类纳税人信息2万余条,清理漏征漏管户700余户,形成初始化征管资料;二是在摸清税源底子后,建立了专业市场台帐、重点企业台帐、个体出租户台帐和纳税人管理手册等"三帐一册",以加强对纳税人税源变化、税款入库等基本情况的管理。对资料齐全的纳税人采取企业一户、个体户十户一档的办法进行归档,共设置档案1000多个,资料完整率达90%以上。

(二)实行电脑管税。我们对纳税人实行电脑管理,一是把纳税人的初始化征管资料输入电脑进行管理;二是每一道管理环节,每一级工作职权都设定了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权限,凡纳入电脑管理的纳税户未按期申报纳税,电脑便会自动生成滞纳金;三是纳税人要求调整定额、延期纳税的,非经县局授权不能在电脑中实施操作,有效地杜绝了人为征税的随意性和"人情税"、"关系税"现象的发生;四是利用电脑统一税收征管文书的制作和打印,彻底改变了文书内容不合法,使用不规范的现象。目前纳入电脑管理的有5000多户,先后对不按时缴税的处予罚款16000多元,加收1800多人次9426元滞纳金。现在我们对房产税基本实现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延期申报、数据统计和报表等环节的微机化管理,税款征收从主观随意到科学规范,管理手段从手工操作到人机结合,彻底平衡了业户间、地段间的税负,有力促进了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现在街道门面的自行申报率达94%,专业市场达95%,企业自行申报率达100%。

三、规范管理,税务公开,促使房产税征管走上良性轨道

(一)规范税务公开。一是税源调查结果公开。通过综合治税有关部门科学地测算,在采集纳税人多项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合理的定额,并向纳税人进行公布,如县城红岭路的定额从工业品市场向外,每个门面依次为4200元/年、3800元/年、2600元/年、2200元/年,得到了纳税人的认可;二是税额评议公开。按街道、按地段、按专业市场召开有纳税人参加的会议,民主评议,公开办税,得到纳税人的赞同;三是核定税款公开。把民主评议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根据掌握的情况由税务部门进行综合定税,最后把定税结果张榜公布,纳税人比较满意;四是税款入库公开。把缴税情况在办税服务厅、主要街道和专业市场进行张贴,让全社会参与监督,纳税人比较信服。

(二)规范代扣代缴。对一些较大的乡镇,采取委托代征的办法,如两市镇,不包括大型市场就有街道门面5000多个,我们聘请镇财政所为代征单位,负责街道门面房产税的征收。为了加强对代扣代缴单位的规范管理,一是签订了《委托代征协议书》,明确了代征范围、代征税种、票证管理等内容;二是制定了有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并对代征人员擅自降低标准与随意征收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代征资格,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通过规范管理,既增强了征收力量,增加了税收收入,整顿了纳税秩序,又减少了房产税的征收成本,往年我们自征成本高达13%,实行委托代征后成本仅为5%,每年可节约经费20余万元;

(三)规范行业税收管理。一是在征收时间上,采取集中征收和分期分批征收的办法。对专业市场如五金城的房产税征收,因为有半年转租的特点,所以在6月底7月初趁产权所有人在家时集中征收,每年征收税款90万元;二是在征收方式上,采取查帐征收和定额征收相结合的办法。对帐务健全、核算准确的单位、民营企业采取按季度缴纳,年底决算的办法征收,每年征收税款130多万元;对帐务不健全、收入不稳定的零散户,采取一年一定、一次性征收,每年征收税70多万元;三是在税源控管上,采取源泉管理和发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三帐一册"对纳税人进行源泉管理,同时要求出租房屋的纳税人到地税分局开具发票,承租人没见发票不能付租金,否则按《征管法》和《全国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每年利用发票征收税款达50多万元;四是在征收力度上,采取机动灵活征收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办法。由于房产税纳税人大多数在外做生意或者白天不在家,征收人员就在节假日或者晚上时候上门去收税;同时充分发挥税侦中队的作用,加大对偷、逃、骗、抗税分子的打击力度,几年来,共对6人偷、抗税分子予以刑事拘留,追缴税款110多万元。

(四)规范优质服务。我们努力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使纳税人满意。一是规范了税收工作服务。通过推行"公示制"、"承诺制"和"限时服务制",提高了自身和代征单位的税收服务质量和办事效能,尽可能方便纳税人;二是规范了税收宣传服务。实行了政策告知制度,充分利用申报大厅公示栏、电子触摸屏以及宣传单、橱窗等将有关税收政策向纳税人公开,使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得以提高;三是规范了税收政策服务。从实际出发,按照用足、用好、用活现行税收政策的原则,既让纳税人领会到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又让纳税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四是规范了税收执法服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程序以法行政,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对房产税收征管采取社会综合治税机制是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现在纳税人纳税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承租户索要发票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过去我们请房产局代征房产税,现在他们要请我们代征管理费,虽然我们没有答应,但是这充分表明了我们的房产税管理的很好、很到位。几年来,我们在房产税征管上做了些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和一些经验,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把房产税征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第8篇: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经验材料

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

___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___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有形建筑市场),隶属于___市建设局,成立于2001年6月,是经___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文(邯编办字[2001]19号)成立的自收自支科级事业单位。

___年

8月份,为配合市政府开展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交易中心主要职能业务工作成建制进驻___市行政权力网络大厅。___市有形建筑市场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现在已经完成工程交易项目1100余项,交易额80多亿元,为营造___市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实行“阳光招标”,营造“阳光工程”,从源头上预防工程建设领域腐败行为,做出了贡献。交易中心自成立以来,连年被评为“全省工程建设与行业管理先进单位”和“___市市直机关文明单位”。___年,交易中心被市政府优化办评为“创优评差最优窗口单位”,“市直机关先进党支部”,并已申报河北省青年文明号。现将___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状况和在建设与发展中取得的经验介绍如下,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与同行共探。

一、工作职能

___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具有以下八项主要职能:

1、负责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各个程序进行现场跟踪和监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调查并处理建设工程承发包交易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2、组建和维护全市评标专家库,为招标人提供评标专家抽取和通知服务;负责对评标专家的出勤和评标质量等情况进行日常考核和动态管理。

3、负责建设和维护___市八大行政网络之一的“___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公开透明运行网”,建立和充实相关数据库,为各方交易主体提供远程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4、为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活动(包括开标、评标、定标等)提供设施齐全、服务全面、规范的场所;收集、存储和发布招标公告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企业信息、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科技和人才信息、分包信息等。

5、提供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技术方面的咨询服务。

6、负责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有关资料、原始记录等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并向有关部门提供借阅和查询服务。

7、对市场各方主体的培训。

8、对各县(市、区)的有形建筑市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二、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几年来___市有形建筑市场在建设发展中不断创新完善,重点抓住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1、改善服务设施,加速市场建设

从2004年四月份开始,中心投资五十余万元,对办公楼进行了装修改造,分设两大功能区:交易区和办公区。交易区设两个开标厅、两个评标厅、微机监控室及资料室;办公区设评委抽取室、招标服务室、投标服务室及其它办公室等。

在交易区四个会议室及评委抽取室都安装了监控系统,可以对工程交易情况进行二十四小时实时监控,有权限的领导可以随时查看各开标现场情况,对各与会人员和评标专家都起到了震慑作用,增加了会场严肃性。通过监控设施还可永久保存原始资料,增强了工程交易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溯源性。

___年,中心安装了室内和室外两块电子大屏幕,面积近20㎡。室内屏幕主要公示招标公告、中标结果公示和当日工程交易动态,使办事人员清楚地了解各会议室正在进行的工作,以及自己需办事项的地点、时间等。室外屏主要用于对外公示工程招标公告、中标结果公示,以及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并对招投标全过程的公开透明运行状况面向社会全面公布。大屏幕的使用扩展了各相关企业的信息来源,进一步完善了交易中心的信息服务功能,拓展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渠道。同时,中心还更新了投影设备,购置了数码摄像设备,为各交易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今年上半年,中心又开发了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购置了移动电话信号屏蔽器,使评标工作更加严谨、周密,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

2、加大监管力度,健全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交易中心的运营操作,交易中心于2003年9月份制定出台了《___市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邯建交[2003]174号文),进一步明确了有形建筑市场的监管职责,为___市有形建筑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174号文件精神,交易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大了对招投标各环节的监管力度。

(1)、加强交易登记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应该履行审批手续的建设工程项目,在交易登记前具备项目投

资计划、规划许可证、资金证明、图纸审查意见备案书、项目管理委托合同等资料,经巡查工程现场没有提前开工现象的,即时办理交易登记,发布招标公告,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交易登记时特别重视资金落实情况,工期在一年以内的,资金必须落实50%以上,工期一年以上的资金落实30%,对提供的资金证明,认真验证其真实性,从制度上制约“两拖欠”行为的发

生。

(2)、规范招标公告发布:招标公告除在___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公开透明运行网上发布外,针对市政设施及园林绿化工程还扩大了公告发布的媒体范围,许多工程同时在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河北省招标投标信息网、___晚报甚至中国建设报等媒体进行发布,真正面向全社会进行招标。

(3)、合理划分标段:对于15000平方米以下的工程,原则上不再要求划分标段;对于15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体工程,需要划分标段的,我们本着方便施工、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标段划分指导。

(4)、放开投标报名:凡符合招标公告规定条件的,都可以参加投标报名;并将投标报名刷卡程序设置在触摸屏上,使报名企业在触摸屏上就能直接刷卡报名;近期我们还将开通网上远程报名,不仅能大大方便外地施工企业,节约投标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从技术上遏制了招标人排斥潜在投标人的行为。

(5)、严格资格预审:为有效避免招标人或招标代理人排斥潜在投标人的现象,我们规定对于一般建设工程,尤其是500万元以下的工程,只需报名企业提供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书、项目经理证书和企业业绩情况证明即可直接参加投标,不再进行资格预审;对于500万元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只对提供的证件进行符合性评审,不再进行打分排名,不提倡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也不再限制通过预审后允许参加投标的投标人的数量和范围,凡符合资格预审条件无违规现象的,均可获取招标文件,进行投标。自2003年10月份以来,资格预审全部在交易中心进行,由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进行监管。

(6)、加强评标专家管理:制定了《评标专家抽取纪律》、《评标专家管理办法》、《评标工作纪律》等,评委抽取由业主或代理单位参加,进入抽取室后关闭一切通讯工具,且对抽取过程进行监控录像;等评标专家到齐后,参加抽取的人员方可走出抽取室,杜绝了泄密的可能;评标专家到场后进入手机信号屏蔽区,无法再与外界进行联系。

(7)、完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是交易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每个招标项目的所有资料,从立项、规划、图审直至招标文件、资审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备案书等,交易中心全部进行收集分类、编目存档,并建立了借阅制度,完善了档案管理,自2001年至今的档案已有一千余卷,为此我们安装了新功能密集型档案柜,使档案存贮量由原来的不到一年增加到三年,并且方便了借阅和查询。

3、加强信息服务,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___年4月份,为配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交易中心主持开发了“___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公开透明运行网”,主要实现了招投标信息“静态公开”、招投标全过程的“动态公开”,以及与招投标当事人的交互平台和社会监督四部分功能。

网站设立了行业动态、政策法规、项目信息、透明运行、投诉举报、办事指南、相关下载等栏目和“今日交易活动”、本周工作安排等专栏,建立了“___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公开透明系统”和“___市建设工程交易管理系统”。“透明运行”栏目一改以往只公开两头(即招标公告和中标结果公示),而不公开过程的做法,从交易登记、招标公告、发出资格预审文件、资格预审、发出招标文件、开标到中标结果公示,对所有程序内容除评标过程外,进行了全面动态公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查询每个工程项目实际的招标进展情况。

开通网上报名后,各施工企业还可直接从网上下载招标文件和资格预审文件,以便提前决策是否参加该工程投标,提高企业投标的中标率,节约投标成本。同时,也体现了___市建筑市场的完全开放性。

___年8月份交易中心正式进入行政权力网络大厅。中心及时调整了工作流程,将交易登记、招标公告发布、投标报名、资格预审以及中标结果公示和网站维护等工作全部设置在网络大厅进行,整个工程交易在大厅即可全部完成,极大方便了企业办事人员,促进了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目前网站点击率已有12万多次,自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以来,月平均点击率近8000次,最高达1万多次,为各招标人、投标企业和代理机构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___年8月份的东环路绿化工程中,参加投标报名单位达60家,其中外地企业58家,网站的开通运行为他们了解各种信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项工程原计划投资(标底价)为1385.58万元,经过公开招标后中标价为927.78万元,比计划投资节约资金457.8万元,节约率达33%。三个标段的中标队伍均为外地企业,他们都深感到___市工程招投标工作真正公开、公平和公正。

截至___年底,___市区共进行工程交易157项,参加投标报名企业1584家次,平均每个项目报名数达10家,而以前每标段报名企业平均只有5-6家;通过预审企业1340家,通过率84.6%,而2004年只有64.7%,较之有较大提高。___年外地投标企业报名565家次,占报名企业总数的35.7%,是2004年外地报名企业总数的2倍;外地企业中标项目47个,占___年工程项目总数的30%。

4、加强投标保证金管理

___年1月份,建设局下发了《___市建设局关于规范建设工程投标保证金收取行为的通知》(邯建交〔___〕8号)文件,由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设立专用账号,统一代收和管理投标保证金,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全额退还交款单位,保证了款项的安全性。对每个工程的投标保证金实行单独记账,账目清晰,查阅方便、快捷。代理机构可以通过电话向交易中心查询保证金到账情况,大大减轻了代理机构的工作负担,提高了保证金收取行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交易中心也加大了对各企业投标行为的监管力度,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陪标、挂靠等不法行为,进一步净化了有形建筑市场,受到各业务单位的欢迎。

5、加强各县建设工程交易的管理和指导

目前___市已有两个县区正式成立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另有三个县正在申报。市交易中心对其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大量指导。由于___市东部各县区财政较困难,每年工程交易数量较少,成立交易中心不具备条件。针对这种情况,2003年中心提出了各县(市)区建立固定交易场所的意见,要求其公告发布、投标报名、资格预审、开评定标等活动都在该场所内进行,便于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

由于各县区评标专家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尤其东部各县,有的只有几名评标专家常年进行评标工作,无法组建符合要求的评标专家库,根本无法体现评标工作的公平与公正,针对这种情况,2003年年初,中心提出了相邻县区联合建网,共同享用评标专家资源的方法。把各县区评标专家的数量、专业分列成表,按邻县建库建网共同使用的原则,对各县的专家组合提出具体要求,评标专家数量在30人以上的,单独建网,30人以下的联合建网。全市15个县(市)区,共建成7个联合评标专家网,基本满足了工程交易需要,大大增加了工程交易中评标工作的公正和公平程度,完善了___市评标专家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___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虽然许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存在着诸如职能划分不清,性质定位不十分明确等问题,影响制约了有形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1、工程交易中心与政务大厅的关系

___市成立了政务公开大厅,有形建筑市场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窗口单位进驻大厅。目前情况,进驻大厅后在编制上隶属原单位,没有变化;而在功能上,没有得到拓展,反而有些方面受到制约。行政大厅的业务重在办事效率和结果,而工程交易则重在过程。工程交易的周期长,环节多,参与的人员和企业也很多,不但给大厅其他部门的办公带来影响,也给工程交易工作带来不便。在此种模式下,如何优化工程交易流程,和政务大厅的工作方式相磨合,是当务之急的问题。

2、与招标投标监督部门的职能划分

国务院及建设部的文件虽然对有形建筑市场的功能职责进行了概述,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许多不协调之处。我们认为,监督部门应依法监督,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要求,对招标人自行招标、招标文件和招投标情况书面报告进行备案,依法进行监督并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而交易中心则应按有形建筑市场的要求提供设施、信息服务,以及对整个招标过程实施程序监管和见证服务。

3、交易中心单位性质的定位

在《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建市[___]208号)文中,对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性质作了界定:“应当为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

目前就河北省的情况看,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种类为经营性收费,按企业征收,收费标准也较低,而且要为“非盈利性质”。据___交易中心自2002年以来的数据统计,进场公开招标的项目中,国有投资以及国有投资占控股地位的工程项目只占工程总数的23.7%。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到位和房地产开发的逐步饱和,“依法必须公开招标”的项目会出现阶段性减少,也就是说交易中心的收入将得不到保证。就目前的收费状况,虽然还能够维持现状,但也不能满足有形建筑市场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升级。

经费应如何解决,提高收费标准势必会增加企业负担;不进行功能的拓展和升级,有形市场跟不上形势发展,形同虚设,也就失去了成立的意义。建议应对交易中心的经费来源进一步明确。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我们整个建筑行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创新,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与做法,争取为___市建筑行业以及全省及全国的工程建设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经验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经验材料。

第9篇:关于房产业融资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一、房地產典当业务开展情况

我市目前依法注册的典当企业有五家,分别是冷水江市恒升典当有限公司、市信泰典当有限公司、腾飞典当有限公司、金松典当有限责任公司、县锦宏典当有限公司。房地產典当融资的用途主要有居民生活性融资、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房地產开发性企业开发性融资这三方面。从调研汇总情况来看,房地產典当业务在我市的开展自年至年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内部结构有此增彼伏的调整,其中:居民生活性融资呈下降趋势,年占30.85%,年占20.09%,年占15.83%;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生產性融资呈上升趋势,年占32.17%,年占34.95%,年占50.08%;房地產开发性企业开发性融资也呈上升趁势,年占8.75%,年占12.5%,年占22.73%。房地產典当融资中,最长当期180天,最短当期15天。平均当期97.5天,最高当金数额100万,最低当金数额60万,平均当金数额為80万,单一客户最高当金额度100万。坏帐损失為零。

近几年房地產企业典当融资在业务中所占比例逐年增长,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和贷款政策的变化,使银行货款融资严重紧缩,一些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房地產企业向银行求贷无门。另一方面房地產销售速度的减缓,影响资金回流速度,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房地產企业融资的出路必然会转向典当行,以缓解资金不足带来的压力。

房地產典当业务中,出现了建工程典当。在建工程典当属于房地產典当范畴,其特点是房屋建筑工程没有最后竣工。从法律手续上是开发商暂时享有所有权,房屋卖出后所有权归购房者。开发商在房屋开发过程中总会有资金短缺的时候,用典当行当金完成工程建筑,用卖房款归还典当行当金,可以避免出现烂尾楼,避免影响城市容貌。有些是期房和回迁楼,及时完工可避免群眾的不满情绪,从某些意义上讲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开发商也可以较快的回笼资金。但是在建工程,风险很大,不可控。如果是已取得预售证或房地產权证的,就得防范该用于抵押的房產是否已与第三人签订购房合同也就是所说的一房两卖(收了购房人的预付款然后又将该房抵押给银行或典当行)造成三角债。资金不能正常归还,不利于典当行资金周转,降低了典当行收益。另在建工程的抵押在考察、评估、权证办理,到后期的跟综监管都有诸多困难,难以到位,相应的资金风险也随之加大,需严格把控。目前我市在建工程典当业务尚不多。

二、房地產典当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地產典当业务虽近几年上升,但在具体业务办理中有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当户的快速融资和及时融资。主要是评估机构的估价和房地產登记部门的相关手续占用的时间较长,难以满足当户在时间上的需求。在房地產典当业务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当户与不法房地產评估机构串通一气,高估冒估房地產的价值,从而达到骗贷的目的,使典当行承受风险。

三、典当行融资、经营守则情况

我市各典当行主要以自有资金开展典当业务,為规避风险,按估价的适当比例发放当金,没有办理超出经营范围的业务,各典当企业各自独立经营,按自己的市场来开展业务,未曾出现多家典当企业联合做家的现象。

四、房地產典当业务的利弊及相关对策与建议

典当行向房地產开发企业发放典金有利有弊,利的方面:

1、从事方地產开发的企业一般都是资金较雄厚的企业,资信方面相对有明显的优势;

2、相对动產质押而言,房地產抵押典当无需专门的场地专门保管,只需到房地產管理部门办理相关產权登记手续,对典当行而言管理成本相对要低很多;

3、房地產企业资本回报率较高,能承担起典当行较高的费率。弊的方面:

1、房地產抵押贷款是当前金融市场中融资和消费的最佳、最有效的担保方式,但实际操作中,利用房地產贷款抵押进行不法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对金融机构、抵押登记机关造成了诸多金融风险和行政风险,其风险主要有房价虚估、產权虚假、重复抵押、產权不清、產权无效等方面。

2、房地產抵押贷款金额比率偏低。《典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同一当户单笔房地產抵押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注册资本的10%,而房地產开发企业一般所需资金均比较大,而如果要获取100万以上的贷款,必需同时提供2个以上的抵押物,导致流失了一部分低风险贷款业务,这也是房地產开发企业至今业务不占主要份额的主要原因。

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完善在建工程抵押典当手续,简化手续环节;加强行业主管部门与房地產抵押登记部门协调,加快抵押评估和登记办理速度。加强立法,使保障典当业务平稳发展的相应法律尽快颁布。讨论房地產开发权利质押典当业务的开展。

上一篇:月度安全生产总结下一篇:用价值链管理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