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国城”公园中雕塑特点分析——以巴蔓子和廪君雕塑为例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雕塑设计时必须考虑雕塑和城市的和谐关系, 它体现着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社会历史背景;雕塑的题材要与城市相一致, 使人们在欣赏城市雕塑时, 能够充分体验到一个城市的精神与气质。在发挥装饰城市的作用的同时, 还要能成为该座城市的象征。由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和文化的普及, 公众拥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 面对“千城一面”单调的现代城市景观, 他们对城市雕塑提出了自己的审美要求。研究如何将地域文化符号与城市雕塑发展相结合, 使城市雕塑的发展既不抛弃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保持城市雕塑的个性化的设计风格, 成为当今城市雕塑和公共环境设计人员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城市历史文脉作为人类文化的母体, 是现代艺术的根源, 这尤其体现在城市历史文脉中的民间文化部分, 历史往往是现代艺术家审美创作的凭藉与根据, 给了艺术家们永不枯竭的艺术灵感, 同时能够增加作品与当地民众的亲和感。在城市雕塑创作与解读中, 要融合不同的文化背景, 并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的传统特征。历史传承的文化特质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城市雕塑是追溯一座城市发展史的最好载体, 使城市雕塑折射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 成为城市灵魂的主要铸就者。

“巴国城”公园内的雕塑雕刻按照材质来分主要有青铜和石刻;按照内容来分主要有巴人神话、巴文化符号、巴文化典故等种类。青铜材质在商周时期便始盛行, 是当时筑造、雕刻的重要材料。因此, 选用青铜作为“巴国城”公园雕塑、雕刻的材质, 这本身就是对巴文化的一种体现。而石刻所选的青石等都是就地取材, 采用重庆当地石材进行雕刻。这也体现了与当地材料的融合。

“巴国城”公园内的雕塑形象以巴蔓子将军和廪君两位英雄人物的威武塑像为代表, 展示了巴文化的历史中悲壮英勇的一面。这两尊雕塑的外观都具有非常恢弘的气势, 与所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形象一样, 巴蔓子将军和廪君各自都有着一段非常精彩的传说。

1、巴蔓子将军的传说:

《华阳国志》载:“周之秀世, 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请师于楚, 许以三城, 楚王救巴。巴国既宁, 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灵, 克弭祸难, 诚许楚王城, 将吾头往谢之, 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谢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 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 亦以上卿礼。”

巴蔓子将军雕像位于“巴国城”主门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 无论近观还是远望, 在整个“巴国城”建筑的气势分布中处于头领的位置, 正如军队的首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这座塑像与路易十四的骑马塑像有些类似。比如马的姿态, 三足踏地, 一蹄抬起。二人骑马踏蹬的角度等, 都很像。但是, 巴蔓子头微仰向前, 眼神炯炯, 一把柳叶剑斜放肩头, 而路易十四则是视线朝向左侧, 巴蔓子比路易十四更有气势, 似乎正在和楚使交涉, 宁舍头, 不割城!而且巴蔓子的马顿首抬足, 马鬃倒竖, 肌肉发达, 雄壮威武, 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 两条后腿紧绷, 随时听候主人一声令下就冲锋陷阵。而路易十四的坐骑则显得比较安静, 虽然也是扬蹄, 但是马头抬起, 向前注视, 显得悠闲、自在, 也看不出有什么肌肉, 似乎就是得胜回朝接受欢迎。两相比较不难看出, 不同的形象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场景。巴蔓子将军雕像无疑是成功的展示了当时的场景和当事人的心态。

青铜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 它坚硬的外表表达着比石头还要坚强的意志。但青铜雕像的制作方式又拥有丰富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其线条鲜明、刚硬,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铜的材质以及工艺, 更重要的, 是青铜器发轫的奴隶社会精神面貌的写照。这也正好符合并体现了巴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的特点。用这种材质和手法来塑造巴将军的形象, 正好与巴将军身后的神话传说相符合, 青铜的硬朗用来表现爱国的英雄形象, 将历史融进艺术的表现形式, 让艺术实体带着深沉厚重的历史和神话感, 赋予了他神秘肃穆的气质, 在“巴国城”雕塑作品中牢牢地处于领袖地位。青铜器线条就像是钢琴的铿锵之声, 这种线条以后也就演变成了“金石气”线条, 代表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气质和精神, 这不就是巴蔓子将军的忠义之体现吗?这在当下雕塑景观中, 无疑是准确的设计和成功的雕塑案例。

2、廪君是巴民族一个古老的人物, 关于他的神话在典籍

中记载稀少, 有学者研究, 在隋代以前的古籍中, 只有八处提到了廪君。最早记录廪君事迹的《世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记录了廪君的事迹, 告诉我们的信息有这样几个:1) 巴郡南蛮郡有五姓, 本无王, 巴氏子务相经过一系列比赛后成为统领。2) 廪君带领族人沿水迁徙, 与盐水女神有一场争斗。3) 廪君带领族人定居于夷城, 为王。其死后, 化为白虎, 族人祭祀白虎。似乎据此可以推断出巴人崇拜白虎是因为廪君化为白虎的原因, 因此在“巴国城”名人雕刻长廊的第一位便是廪君, 高大魁梧, 身后跟随白虎一只。在巴人博物馆也有了“魂化白虎”的雕塑。石刻廪君线条简单, 刀法粗犷, 在浓眉大眼之间一股浩然正气油然而生。双臂一前一后, 身形略侧, 昂首阔步走向前方。其身后白虎嘴巴微张, 驯服的跟随在廪君一侧, 形影不离。巴人博物馆中的廪君则使用青铜铸造, 此时白虎形象已经抽象为神兽的形象, 腾空跃起, 廪君端坐于前, 手把短刀, 双目向前, 似乎是要带领众族人披荆斩棘, 迈向前方。

但是巴人对白虎图腾的崇拜是否因为廪君呢?众说纷纭。巴人以白虎为图腾的原因, 何星亮先生推断是因为对白虎的恐惧而与之认亲, 以求得到白虎的保护。《华阳国志·巴志》曾说秦昭襄王时白虎祸害众生, 可见当时的白虎数量很多。所以当时在鄂西山区生活的古白虎巴人很有可能见到白虎, 白虎的凶猛让巴人觉得恐惧, 所以与白虎认亲, 把白虎奉为了图腾。因此, 信仰白虎的这一支巴人, 应是先以白虎为图腾, 后才将廪君与白虎图腾联系在一起。岑家梧先生也明确提出过图腾文化是由写实到象征的。

因此, “巴国城”雕塑中的“廪君魂化为白虎”, 是为将廪君在巴文化中的神性贯穿始终, 并且也体现出图腾文化发展过程的一个特点, 即图腾物的人格化。图腾要与本族重要的人 (如祖先、英雄) 联系在一起, 才能人格化。廪君是白虎巴人的重要人物, 他便这样顺理成章地化为了白虎, 与白虎图腾联系在一起。

当然, 对英雄人物的塑造需要用恰当的材料作为载体以表现其某种性格或者气概。巴蔓子将军的青铜塑像是成功的, 但是如果石雕廪君魂化白虎也换做青铜, 并且摆在合适的位置, 将会有更好的效果。目前, 廪君虽是白虎巴人的首领, 但是却紧随巴蔓子之后, 无论在气势上、高度上、还是材质上都略输一筹。像廪君这样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传说和深厚的文化的形象, 就应该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来选择雕塑的材料、大小以及雕成之后应摆放的位置等。另外, 从审美客体来讲, 在做好景观雕塑的同时更应考虑参观者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做好知识普及工作, 使更多的参观者能在熟悉雕塑人物的故事或背景的情况下观赏雕塑作品。

摘要:城市雕塑在发挥装饰城市的作用的同时, 还要能成为该座城市的象征, 如何将地域文化符号与城市雕塑发展相结合, 使城市雕塑的发展既不抛弃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保持城市雕塑的个性化的设计风格, 成为当今城市雕塑和公共环境设计人员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巴国城”公园内的雕塑形象以巴蔓子将军和廪君两位英雄人物的威武塑像为代表, 展示了巴文化的历史中悲壮英勇的一面。这两尊雕塑的外观都具有非常恢弘的气势, 与所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形象一样, 巴蔓子将军和廪君各自都有着一段非常精彩的传说。

关键词:城市雕塑,景观,巴国城

参考文献

[1]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5.

[2] 刘莎.巴神话研究[C].重庆大学, 2010.

[3] 邱嫦娟.巴人白虎图腾研究[Z].四川师范大学, 2010.

[4] 曲惠萍.基于美学理论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探析[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4, 1.

上一篇:矿山集团实施集中核算模式的途径探讨下一篇:中职美术色彩构成情感色彩这一环节的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