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感悟

2023-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历史感悟

读为主线 整体感悟

[摘 要]《安塞腰鼓》一文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采用特殊的句式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以及陕北人民粗犷的生活情状。教学这篇散文,主要通过感情朗读、整体感悟以及学会构思等方式,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朗读 感悟 主线

[

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的主旨。

2.通过朗读,理解排比、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直接表达了对安塞腰鼓艺术魅力的赞颂。请找出来,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课文传真

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请用“好在,你看(听) ”这样的句式,用上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结合学生发言,分别板书:场面、鼓声、后生(鼓者)、舞姿。

【设计意图:仿说练习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选用课文内容练说,这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将作者的感受内化,把学生带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学生在积累优美句式的同时,加深体会课文的内容。】

三、整体感悟

(一)感受场面之壮阔

我们先来看看表演的场面——

出示: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指名读。指导朗读。

2.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样的场面,你会用什么词?(板书:壮阔)

如果让你选用这段话中的一句话来表现这样壮阔的场面,你会选用哪一句话呢?

出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几个分句有什么特点,这个句子是怎么写出这种壮阔的场面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注重节奏美、诗意美,倒装强调表达意思)

这个句子还可以说(出示):

急促的鼓点像 ;飞扬的流苏像 ;蹦跳的脚步像 ;闪烁的瞳仁像 ;强健的风姿像 。

比较这两个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过来写。(倒装句,让人鲜明地感受到那种场面,突出了“场面的壮阔、豪放和火烈”)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一起感受一下这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吧!

4.教师引读过渡:正因为“这腰鼓——(生)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是不是直接写这样壮阔的场面的?那它是怎么写出这种壮阔的场面的呢?

(三对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的特点)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从侧面感受一下安塞腰鼓壮阔、豪放和火烈。

看到这样壮阔的场面,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感受鼓声之震憾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

出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 ,

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 。

先把课文中的内容说一说。鼓声还能碰撞在什么地方?照样子再说一说。

1.师生合作读这一段。(读完板书:震撼)

2.安塞腰鼓,它的声音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慨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感受鼓者之强健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

1.出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读读这段话,它主要描写了什么?黄土高原生养了一群怎样的后生啊?(朴实、茂腾腾、元气淋漓)

结合这些内容理解“元气淋漓”:文中哪些语句直接写出这些后生的“元气淋漓”?

(“茂腾腾”“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指导朗读:这样的后生是活跃的、是强健的,是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板书:强健)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感受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读:“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重点词句。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如联系前文理解“元气淋漓”,这样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加深印象,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

3.就是这样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就是这样一群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后生,却释放出这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他们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们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存着,而且生存得很好,很精彩)

4.是什么给了他们这样的信心,这样的力量?(黄土高原)

5.只有在黄土高原上生长起来的后生们才能有这样的力量,也只有黄土高原这样厚重的土地,才能承受这样惊心动魄的搏击。

6.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好一个高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好一个安塞腰鼓”每出现一次,就是文章的一个小结,情感也比上一回更深刻,对主题的升华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

(四)感受舞姿之火烈

1.安塞腰鼓还好在什么地方?

出示:

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使人叹为观止。

2.让我们再一次把时间和镜头定格在每一个火烈的舞姿上,去感受那种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

(引读)“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引读)“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引读)“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小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3.这种人、声、舞融为一体的壮观景象美到了极点,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惊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这一节本身就是对前三部分内容的一个总结。回读的设计旨在照应全文,既将文章很好地进行复习,又用以前的内容学习了新的段落。】

四、学会构思

刚才,我们从场面壮阔、声音震撼、鼓者强健、舞姿优美四个方面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民间艺术。现在,请大家再读这四句话,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出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设计意图:整体感悟,将文章细分为三大段,再将重点段细划为四个部分。在教学中,有意地渗透段的意识给学生,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板书设计】

场面壮阔

表演前 声音震撼

好一个安塞腰鼓!表演中 鼓者强健

表演后 舞姿优美

(责编 韦 雄)

作者:孙永东

第2篇:资料助读形成学生理想便捷的阅读感悟实践

【摘 要】现行语文教材是学生所喜爱的,教材不仅仅就是纯文字,而且具有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助读系统。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与学生学习需求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资料助读形成学生理想便捷阅读感悟实践之思考,对人们颇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料助读;理想便捷;阅读感悟

平时的阅读教学,人们都喜好于学生去深入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神游,应当说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从教材构建的整体系统看就显得颇有逊色了。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力劈这样的不良现象,让资料助读形成学生理想便捷阅读感悟。

一、理想便捷阅读感悟之资料助读需学生自主介入助读系统

资料助读是能够促使学生理想便捷阅读感悟的一个比较科学而又可行的系统,说其科学是因为相关助读资料都与教材文本内容的关系紧密。譬如在一些文本的文字旁就有相关叙事性文本内人物形象,就有相关叙事性文本的景物。这人物起着一个比较理想的说明作用,这景物也就起着比较理想的渲染作用。从这些人物形象和景物特征去看,只要学生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这样的人物和景物那对叙事性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就显得比较迎刃而解了。但如果不能读懂呢?很显然将会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大打起折扣来。怎样让学生能够读懂这资料助读系统?首先得让学生能够去比较自主地介入。力求把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去读懂,也力求将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去完全意义上的读懂,更力求将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知识的拓展读懂。对这些资料的读懂,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比较孤立地进行,而应当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这些内容,甚至也可以将这些内容通过自己的阅读渗透到教材文本中。但在平时的资料助读中,一个个学生都不是那么理想地去读着的,就是我们教师也多让一些比较理想的助读资料就这样无情地孩子们的眼鼻子底下白白地溜走了。对此,我们应当建立起学生主动介入资料助读系统的兴趣。建立学生的兴趣,应当完全可以赖于相关的资料助读利用的实践去进行着。如教学《白鹅》,当学生也能够知晓丰子恺先生写《白鹅》的时代背景之相关资料时,学生的感悟就不仅仅建筑在教材文本上了,而且比较有意义地实现着走进作者的阅读感悟。

二、理想便捷阅读感悟之资料助读需学生自主研究助读信息

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上的助读系统,可以说是凝聚着语文学科课程专家的智慧。细细品读是那样的富有人文性和提示性,为学生阅读感悟好和阅读感悟深教材文本提供着相当理想的帮助。但我们也比较深刻地意识到的是,光让学生去主动介入,没有学生的有效介入,那助读之效果还是不可能凸显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去自主研究助读信息。当一个个学生能够比较自主地研究助读信息后,学生的阅读感悟则显得是那样的理想便捷。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5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是以极为浓浓的思乡之情来组合这个单元的。教学前,则让学生去自主研读这个单元的导读系统内容。一个个学生首先比较理想地从导读信息的首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中意识到本单元所学文本的大致内容是思念自己的家乡。继而让学生去研读这样的导读内容“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并想象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学生经过自己比较认真的研读这导读内容,便比较有意义地进入文本的有序研读,抓住文本所表达的景物和事情,去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如在学习这个单元中的《桂花雨》时,学生便紧紧抓住自身孩童时期的摇花乐的情趣,去体会出作者所寄托的自己思乡之情。

三、理想便捷阅读感悟之资料助读需教师自觉引读助读系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助读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小学生就比较随意地获取着对文本内容之阅读感悟的。也不是学生在对助读系统进行研读后就可以比较得心应手地将教材文本的内容就能够感悟出来的。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不仅仅就是姹紫嫣红的园圃,而且就应该是美甲胜天的富矿。小学生阅读感悟那虽然比较浅显的文学作品,虽然去阅读那比较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也需要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究。那么比较理想的教学则应当就是在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研读资料助读的基础上,再去比较全面地围绕助读系统内容进行文本的感悟。事实上,助读系统的内容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上基本就是一定的,但我们教师应当还需要多从教材文本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尤其是学生对阅读感悟的学习需求乃至就是渴求上做出比较适量的补充,以此可以引领学生从多层面和多角度进行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三组单元为学生展现出如此的历史画面,展现了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有志士在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有英雄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有延安窑洞前毛泽东深情地演讲;有中南海里周恩来办公室彻夜的灯光……”而导读的内容也是那样的优美,其旋律也是那样的激越:“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教学时,我们将再比较适当地丰富这些助读的内容,如补充一些烈士的感人事迹,尤其是补充着学生身边英烈的事迹,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就更加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献身祖国的信念。

我们应当感到,虽然我们在关注着语文助读系统的使用和实践,但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使用现状还是不能令人们所乐观的。作为教师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采取较为切实可行的策略进行实践,让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使用绽放出亮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程丽阳.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陈鑫浅.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处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程丽阳.“先行组织者”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理论基石 [J].教学与管理,2009.36

作者:曹玉山

第3篇:感悟历史 做好现在 憧憬未来——读《苦难辉煌》有感

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近期我仔细研读了苦难辉煌这本书,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她所独具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以及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由于此,才铸就了一批又一批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群众的共产党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我,该怎样做好现在呢?首先,我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农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事大、多、繁,杂、在面对这些事时,我应该努力做到“四个勤”:一是勤动手。平时的会议、重大事项、工作安排部署等要随时做好记录,及时整理归类,在记录过程中提升自己对农村工作的理性思考和农村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二是勤动腿。多下村组,和群众零距离贴近,关系群众利益、诉求的事情更要多走、多跑,服务上门,在服务群众中增进感情,赢得信任、理解和支持,这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础。三是勤动口。多和村民拉家常多交流,多宣传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就能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村上的整体工作。四是勤动脑。在工作中勤思考,注意研究分析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的有效办法,通过不断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水平。其次,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做到为人诚实,善意待人,凡事多与人沟通,多为他人考虑,尊重他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时刻铭记这句古语,虚心向身边的党员、干部、村民学习,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积极进取,有时间多看书,多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努力学理论知识、学专业技能,为服务基层武装自己。

对于未来,我有更多的憧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共产主义事业中与时俱进呢?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大学生村官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第4篇:读《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感悟

坚定信念 开创未来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读后感

借着此次培训的机会,我认真学习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该书作者谢春涛教授凭借自己切身经历,结合大量的史料数据,以简洁易懂的语言,从全景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准确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该书很值得一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神话,使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取得巨大进步和基本满足。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为什么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凝聚民心,把中国建设的如此繁荣富强?该书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才能发展新中国。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让我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从该书为我们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的理想信念,领导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最困难的阶段仍然受到人民的支持,最终取得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离实现共产主义的路还很漫长,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但是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的克服种种困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通过学习《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要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作为一名党员,要不断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秀精神,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端正思想,履职尽责,提高本领,增强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知识的了解,坚定政治立场;作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珍惜岗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今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最艰难的一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困难十分严峻,不断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能力,能不能成功呢?我借用书中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历史会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跨越各种障碍,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他们一定能!

X X

第5篇: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读《毛泽东传》后感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自从进了大学之后,便再也没有安下心好好看一本书了。而这次,乘着国庆8天长假,翻出来了早就买了的《毛泽东传》,再次回顾伟大主席的一生。

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韶山位于湖南省中部,面积210平方公里,相传舜帝南巡至此,赏心悦目,遂奏韶乐,引凤来仪,因而得名。韶山是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新中国建立以来,这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与重视,在党的领导下,韶山经过韶山人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已由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变为工农业迅速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水平普遍提高,纪念景点众多、服务设施完备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创建了新中国;他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得苦难历史„„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是他从小开始就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所有活之后便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也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其文化知识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当年老毛同志要是没有读水浒和三国,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活动中有那么卓越的表现,那么,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了。也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幸福的生活了。后来,毛泽东自己私下攒钱最后离开家到外面去闯荡。正是他的独自出外闯荡,让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于是他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想拯救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少年的毛泽东便关注着国家的兴亡!读完毛泽东传,给我留下最深刻映像的就是毛泽东那种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精神。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精神吧!

就此书而论“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还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的途中,他探究、

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以更快的速度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摆脱了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几起几落,无论多么的艰难,可是他,都不曾退出这支救国救民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的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已定,就威胁中央委员会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就拿此事来说,说明主席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信念始终的伟大人物。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我曾游览过很多的山川河流,例如黄山、华山、娥眉山、泰山、黄河、长江、洞庭湖、黄河长江乌江的源头等等,此时我联想毛主席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又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踏遍华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天外飞来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像他与周总理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

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心绪。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去看水,而不是在无人的地方高喊。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我要攀于顶峰站在高岗,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河流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自我。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老校区有一块块墙体剥落的印记,上面有毛主席的这首诗。当时我们一边跳着山羊,一边念着这首诗。当时我还有过这样的念头:毛主席为什么写苍蝇呢?他要关心的事情很多的啊!读过传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记得小时候常去的书店里曾有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我曾在无数个周末翻过读过。在黄色的叶面下是一行行黑色的铅字,最熟悉的还是这些诗词《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咏梅》„„儿时的记忆最珍贵,也许,让小孩在小的时候多积累多背诵,真是有点道理。

我记得书上还提到毛泽东给他儿子写信,他在信中曾经提到: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你们年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只有科学是真学问。这时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忠告,也是一个伟人对天下所有年轻人的忠告。只有科学是真学问。毛泽东的一生都在追求完善自我,当然他晚年也有错误的时候,但是他脑袋中的科学还是帮助他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我们这些年轻人总是知道的少,想说的却很多。政治理论知道的不多,却总想对当今的

政治好好的评论一番。没有科学知识垫底,我们说的都是不成熟,不客观的。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我还记得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回来后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当时,老毛同志是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件事说的。但是,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可能一直都走平平坦坦的路,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永远都会有困难在我们的面前,困难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出现而消失不见。而仅仅只有接受困难的观念还是永远不够的,老毛说孩子们,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不是你想着我要准备我要准备你就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老毛说话是很有逻辑的。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说小兔崽子们,你们要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不要天天谈什么政治,没有知识,你们什么都干不成,不要以为你爹我能用政治上的权力帮你们解决问题。即使我想,人民也是不会允许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像毛泽东这么会思考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金玉良言呀!我们要把这些学过来。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好好的准备迎接困难。以前没有好好念书的孩子们,你们现在就要努力了。不然就来不及了。这也是我要对自己说的话。

看老毛同志的传记,在这过程中我后悔了非常多次。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的不足太多了,要想有所成就,这一生,我都得好好的完善自我。

第6篇:感悟历史

感悟历史,感谢先驱,感慨今朝 -----一大会址观后感

管院 李建银 1313491128

或许教材上的历史只能是提供给我们了解的平台,而真正要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就不得不去历史纪念馆亲身感受,不仅是建筑的历史感,更有历史古迹本身的那种近似的真实感. 2013年11月9日下午,我们一行几人循着路标指示来到”一大会址”,这个有着青灰色砖墙,有着深沉的历史,有着开天辟地的意义的历史遗迹.她如同一个年过花甲的母亲,隐匿在新天地的一片繁华之中,但不似四周的喧闹,她以她特有的沉稳,向我们诉说了那个艰苦卓绝的曾经,那些充满斗志的华夏赤子.

进入一大会址,我会在不知不觉中放慢脚步,而停步在那些展品与资料前,静静地端详,然后心被不知名的感觉触动,或许那就是红色革命的洗礼.课本上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而那个蜡像展厅真实的还原更是让我身临其境,毛泽东正在慷慨陈词,旁边董必武倾身聆听……就是这十三个青年,于1921年7月23日,在这个上海法租界的老式石库门简陋的客厅里, 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使得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也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至此,我不禁为中国庆幸,佩服老一辈革命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决策能力,竟然能在当时那么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会适合中国的发展.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年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发展与富强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我们加入了WTO,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举办了诸多国际盛事……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国必将步步富强.

走出一大会址,回望一眼老式的石库门和青灰色的砖墙,又感受着新天地的一片繁华,我国的艰苦过去与繁华今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也从心底更加敬重那些为了新中国而奋斗的革命老前辈们,就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了今天这样美好的新天地!

通过这次参观,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革命的先驱为了寻找真理,为了解救劳苦大众,他们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形势是那样的险恶,斗争是那样的残酷,他们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没有在乎自己的得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万万不能忘记昨日的艰辛。我们还得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更好地去服务需要服务的人们。同时也促使我更加急切地加入到共产党的行列之中。

第7篇:历史教学感悟

历史教学故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历史课尤其如此。因为,我们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存在于今天,给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年龄又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抽象地理论灌输,或者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

导语:我们知道1997年7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从此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如何进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利用多媒体把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的影片给放了出来,使使理论比较强的一课很轻松愉快的让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了。最后在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歌声中让同学们到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总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

三、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作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在讲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出示投影片“秦

始皇”,我对秦始皇的刻画如下:“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他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冠,身穿绣花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帝王身分;他面带微笑,仿佛为自己功高盖世、流芳万代而流露出洋洋自得的满足感。”短短几句话的描述,把秦始皇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插入故事教学: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巧妙地插入小故事,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初一《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插入越王沟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讲鸦片战争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时,我插入了一个“马桶御洋兵”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有趣地设问: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地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版图渐渐变小。我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象一头肥猪,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就变成了一头瘦骨嶙峋的小猪了?

六、巧妙设计和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作业设计完成以后,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8篇: 走进历史,感悟人生

——浅述历史剧表演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主题词:

学校教育 历史剧表演 收获

论文内容摘要:历史剧表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途径和组成,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应尝试进行历史剧表演,历史剧剧本需要认真筛选和彩排。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剧表演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积极意义。

一、渊源:历史剧表演——学校教育的有益途径和方式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曾说:“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还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从一定意义上看,历史剧也应被视为艺术教育的一类。因为历史剧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器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对参与者的训练是多方位的,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多重的效果。

历史剧的独特教育功能。许多发达国家早已看到,也早已把历史剧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以立国才200多年的美国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生为了解除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便在课外时间志愿组织了戏剧团体,满足学生文艺爱好。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校开始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实验把历史剧纳入其中。例如格勒逊在《活动与课程》一文中说:“青少年俱乐部、合唱团、管弦乐队、戏剧、辩论都正稳步接近课程的地位”。 50年代,曾长期被称为课外活动的历史剧等,课程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今天的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演出过莎士比亚和其他历史题材的作品。

现代历史剧教育走入中国校园,则始于上海。19世纪末上海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等教会学校经常向学生介绍莎士比亚、莫里哀等剧作家的作品,还组织学生用外语排演宗教故事和其他一些历史短剧。1899年圣诞节圣约翰大学学生演出了自己编排的以“官场丑史”为内容的新戏,以后南洋公学、徐汇公学、育才学堂、民立中学等也相继演出反映戊戌六君子、义和团、八国联军进北京等内容的“时事新戏”。学生凭着一颗赤诚的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历史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在“五四”运动的反帝浪潮中,在北伐战争的滚滚硝烟下,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学生们纷纷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时装剧、街头剧、活报剧、化妆演讲也成为抗争黑暗、唤起民众的一支熊熊火炬,照耀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上。其中许多人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老一辈革命家中如周恩来、邓颖超、萧楚女、廖承志,以及著名的戏剧工作者如欧阳予倩、曹禺等等,都是当时学生戏剧队的积极分子……欣赏历史剧,不仅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反映,没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是体会不到其深沉的蕴含的。将历史剧纳入教育渠道,让戏剧到青少年中去,是现代教育的趋势。

在运用戏剧这种形式进行学校教育方面,历史学科的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厚重悠远的史实积淀、丰富多彩的事件人物、浓郁多采的人文气息、简单明显的可操作性和强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都给以历史题材进行戏剧表演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学科观念、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高中历史课程都开始发生很大变化: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程度。这些变化也给我们以启示:除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外,我们应当尝试开发历史课程的课外功能,以历史学科内容为主体,以活泼多样的形式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体验历史。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我的主要目的概括起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二:进行历史情感和爱国主义等德育教育;

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表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其中,第一和第二个目的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也是历史学科的课余活动所特有的功能。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组织了全校范围的历史剧表演比赛活动。

二、尝试:进行历史剧表演-----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社会

历史剧引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笔者重点把握了以下两个环节。

(一)准备好的历史剧剧本。活动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准备一个或两个以历史题材的小品、短剧或其他形式的作品,要求内容真实健康,情节紧凑,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思想意义,具体内容和故事情节都由学生自己设计。由于没有现成的历史剧本,学生们必须自己编写,正因为如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因为他们没有了思想条框,从而主动琢磨自己的兴趣点,充分驰骋自己的创造力去演绎历史的场景和情感。剧本完成后,由老师、学生共同修改。在剧本的编写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准备历史剧本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上相关历史知识的正确感知及深刻理解,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深入接触到了许多他们感兴趣、但有不是很了解的历史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情感。例如在历史剧《八百壮士守四行》的编写过程中,装备精良、人数巨大的日军不敢于嚣张进攻地理位置特殊的四行仓库;女中学生杨惠敏将青天白日旗偷送到阵地,租界中华洋群众掌声雷动的两个场景给创作的学生以深刻印象,这两个他们很陌生的场景之所以发生,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社会环境,通过了解历史、编写剧本,学生深化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二)、认真筛选和彩排。经过紧张的准备和组织,全校报上来20左右个剧目,经过验收和彩排,最后定下10个优秀剧目。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风格各异,有荒诞诙谐的,也有严肃悲愤的;充分展现了高中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诠释能力、合作意识,展示了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从拟定的题目就可以略见一斑:《黄河大合唱》《新编历史剧——孔雀东南飞》、《荆轲刺秦王》《南京条约》的签定、《秋瑾就义》《杨白劳》、《大危机》、《南京大屠杀》、《八百壮士守四行》、历史相声《洋奴才》等。在彩排中,为了充分展示历史情境,学生们发动脑筋,准备和制作了主题鲜明、形式美观的道具与布景。有的同学从电影厂借来现场效果出色的军服、枪支;有的同学动手制作了粗糙而真实的服饰、道具。在音响效果上也花了不少功夫:一是根据剧情需要,下载剪录了协调的配音和配乐,如慷慨激扬的古琴乐、凄婉动人的协奏曲和真实、嘈杂的战场声响等;二是学生在具体剧目上,自己根据剧情的发展,进行独白配音,烘托出强烈的场景气氛。

三、收获:感悟人生与社会——播下了情感与思维之种。

最终,历史剧表演比赛获得了圆满成功。总结收获,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笔者个人始终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思维习惯远比记住许多基本史实重要的多。通过历史剧表演,我发现学生中实际蕴藏着对历史课程浓厚的兴趣,从报名和准备过程中看,学生们体现出很高的热情和主动参与性,自己定剧目题材、找演员、自己花钱买道具、不厌其烦地彩排、事后刻录光盘留做纪念等等,可以看出,学生并非不喜欢历史,而是不喜欢那种枯燥、说教、缺乏活生生的人和事的历史;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并非教师所想象的那么差,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和再现、对于历史人物的把握和刻画,有的学生非常精确、传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大危机》中的自信而沉稳的罗斯福总统和狂妄而富有煽动性的战争狂人希特勒,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用大家的话说就是演活了!总的来讲,高三文科班的学生显然胜出一筹。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很好地把握了历史人物的心态,理解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这就进一步证明: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思维能力绝不是没有,而是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挖掘、诱导。而历史剧表演,就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二)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数不少的学生把历史理解为教师讲授、学生背书,考试得到高分就是好学生,但是在历史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种唯一正确的固定模式,没有一种唯一正确的评价标准,而是需要他们结合所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历史剧作品。在具体运作中,通过他们查阅各种历史资料、选取历史剧主题、准备台词道具、进行排练表演等活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做事模式,培养了他们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行动的能力。例如《南京大屠杀》的创作和表演,几个高一的学生可以说几易其稿,大胆取舍,最后设计出比较紧凑、生动的情节,在细节的处理上有独到的创造之处。尽管某些历史剧难免还夸张,有的道具还稚嫩,有的主题不够鲜明,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历史剧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演出一台戏,光*少数人不行,需要个性相异和能力不同的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有表演天赋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有美术功底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就整理配乐和伴奏;文字功力深的,就撰写或改编剧本------组织一次大型的历史题材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的协调和力量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同学间、师生间、学校部门间各种关系的协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能够提高综合素质。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表演过程中,学生准备的刀剑撞击配音和秦宫背景音乐由于电脑故障不能正常播放,表演的几个同学出现短时骚动,互相埋怨,但是他们能够迅速调整心态,以更饱满的情态投入表演,效果非常突出,这不是对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最好的培养吗?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剧表演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上一篇:手机通信是微波通信吗下一篇:人保财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