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与信息技术

2023-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

摘 要 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以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黑板静态模式变为动态演示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学数学”转向“做数学”。它拓展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空间,更打开学习思维的闸门。可以说信息技术给高中数学课程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然而,在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当前,部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课改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缺乏心理和技术的准备,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需要或学生学习需要时使用。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远远不够,在制作CAI时费时费力,有时候因为怕麻烦就不使用信息技术了,在学校硬性要求用信息技术时就带上信息技术老师当助手。

1.2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Advanced Grapher、TI图形计算器等,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的并不占多数,能熟练制作课件并能在教学过程经常运用的教师也只有参加课题实验的几位骨干教师。

1.3 信息技术的运用被简单化

首先,部分教师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用投影屏幕代替黑板,结果影响了学生视觉感知的一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的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领会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问题的逻辑思维推理,而且也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实验证明,课堂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7倍。因此,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多媒体在教学辅助方面优势的发挥。

其次,高中数学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看做对电脑的使用,用PowerPoint来呈现教学的内容,罗列信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被预先制作的课件拖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学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1.4 偏重多媒体,忽视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些教师在注重多媒体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其实,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对于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亲自创作,把自身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不能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5 信息技术的运用目的不明确

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是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一味地将教学内容全部搬上屏幕,并没有按既定教学目标积极地依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是别人做好的现成东西,并不符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不具有时代精神,甚至违背了课程改革初衷和教学原则。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6 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受经济条件的约束,目前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可能教室里的多媒体演示器就是仅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而这个演示器的清晰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差,影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效果。往往做不到教师人手一机(电脑),每间教室一个多媒体平台,想全面展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只是句空话。

2 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策略

2.1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做好自身准备。对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的培训可采用“任务驱动式”进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使数学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如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等),形成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个天然的组成部分这种意识,从而在以后自己的教学中也把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工具。

2.2 观摩借鉴整合的典范

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或课堂实录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以及教师的作用。这样,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的教育思想,就能够摆正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教学要素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2.3 创设有利于整合的教学情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并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高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数学课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2.4 明确整合中师生的角色

数学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和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整合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合作、探究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层面的优化,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5 努力完善软硬件设施

首先,解决软件的开发和设计。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并且确实对教学有用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下载为自己教学服务。当然对网上的资源使用,一定要符合教学实际需要。二是与相关的数学资源库进行商业或友情合作。国内有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多媒体素材资源库中的很多素材,都能被教师直接使用或稍加改造即可被使用。三是调动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专门组建制作小组自制软件,统一资源的配置使用。教师自制开发的课件,实用性很强,教学效果明显。并且利用这三种渠道可以建起豐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资源库。

其次,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一是学校立足实际自筹资金购买可行、实用的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二是学校发挥优势资源取得与社会、电脑公司沟通,在不违背对方利益的前提下,尽量长期合作,来争得援助进行硬件建设。三是学校培养硬件技术过硬人员,使学校的所有硬件最大限度地运转,使物尽其用,不让硬件随意成为废物。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作者:姚建强

第2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刍议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学也随之日益现代化,其标志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于各学科教学。但也由此产生信息技术怎样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简称“课程整合”。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并不因为该门课程必须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而与其它学科在课程整合上有本质的区别,都必须在在教学过程中使本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课程的整合的关键是运用信息技术而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知识概念得以还原,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交际能力等素质得以形成,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最终目的。

作者:吴慎勇

第3篇: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与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Paul Zurkowski)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主要体现为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信息免疫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人类社会赖与生存的资源。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在各个国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强调信息素养教育。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标》根据教育目标将信息素内容养划分为三大块,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具体列出11条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很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趋向成熟,而且开始有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论证,对各种经验加以说明。高中生已经可以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具备了接受更高层面文化的能力。笔者认为,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信息活动能力。通过任务驱动、专题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所需的信息类型和来源:能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熟练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地表达信息。

2.培养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观点、交流各自思想,培养相互协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能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新的设想创造新的信息;能在交往和学习、工作中跨越时空限制,通过信息和信息工具同外界建立多边和谐的合作解决问题。

3.强化信息评价的能力。在完成任务、参与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使之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4.强化信息时代的价值观和责任盛。高中生开始步入成人阶段,已开始学会独立承担责任,所以应该使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能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5.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学会再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在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让高中生第一次接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首次接触。

1.是第一印象课。心理学上有一种第一印象效应现象——人对某人或某事的态度受第一印象的影响相当大。充分利用好起始课,教师本人及起始课的内容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专业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是初高中衔接课。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属地方课程,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没有统一的课程指导和评价机制。许多初中学校的“计算机课”是“教师上机放羊,学生上机游戏”的现象。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一批新生,由于对信息技术固有思想,认为“电脑课”就是自由上机时间,认为会上上网、聊聊天、认识Word就算精通电脑了。如何在起始课上改变学生固有思想,引导学生走上提升信息素养的正轨呢?所以在起始课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区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强调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3.是引入信息技术殿堂的向导课。起始课中教师综合介绍本课程的概况,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内容,并通过对课程基本概念的明晰、对学科体系框架的把握,使学生在整体认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课程的内容,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观念,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认识所学问题,起到对知识的系统化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使其明白和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起始课的目标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更具方向性,知道要学什么,要怎么学。

4.是激发求知欲的励志课。起始课中通过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增加学生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课程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使学习变得更加从容自如,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程。

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可以树立教师的第一印象,拉近师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学信息技术课程,明确学习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升学习信心。

三、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实施策略

1.理清“信息技术课≠电脑课”,明确课程要求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是被称为“计算机教育”,1994年还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电脑课”这一说法在人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此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只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只处于信息技能训练层次。虽然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本位,但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信息技能的训练,它还应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的教育。

2000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计算机教育的提法改为“信息技术教育”,并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2003年的新《课标》更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不再是单纯的电脑培训课。它要让学生知

道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我怎样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信息?“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因此,改变学生传统“电脑课”观念是有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信息技术起始课的首要任务。

2.体验信息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信息求知欲

信息素养基本特征是技术素养层面的教育与文化素养层面的教育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充分挖掘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更要挖掘信息社会中、信息生活中所携带的文化价值。

课堂可以通过“开心辞典大家谈”活动形式,与学生讨论网络热词、热事及Tr词语,让学生关注社会时政热点、了解IT人与事的同时有效地进行信息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活动过程的能力培养。例如:利用“艳照门”、短信诈骗等事例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初步确定信息的来源、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利用“比尔·盖茨”的事例,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利用“3G标准的大国之争”、“龙芯”等事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其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引发学生想象,共同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相关事例,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3.认识过程评价方式,促进信息素养形成

传统的评价方式都只是在教学结束后实施,期末考试成绩、学期评语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是片面的、具有偶然性,是不负责任的。而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新《课标》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全过程评价。它从过去单纯使用纸笔转变为重视实践性评价,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取样保存过程性评价,从单一的教师评价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条件,充分采用合作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将学生融于实际问题和具体工作的情境之中,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认识信息技术对日常学习和工作的广泛影响,认识信息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工作的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信息技术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参与到具体过程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小结,并感悟其意义,使学生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意识当中。

起始课中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是学习全过程,鼓励学生努力去做好每一个作品,完成每一个任务,体验信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最突出的一面,争取同学、老师最优最合理的评价,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

当然,起始课的内容还有介绍课程框架及相互关系,强化养成习惯的教育等。只要利用好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即能实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并为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袁 峰

第4篇: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1课时

课课题题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II、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1、计算机网络基础?1)概念: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作用:①资源共享②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③远程通信

2、计算机网络分类(按通信距离分):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④互联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1、硬件系统:①服务器②工作站③网卡④调制解调器(卡④)⑤集线器⑥交换机⑦传输介质e

2、软件系统?1)网络系统软件:windowsXX

indowsN、、Uni网络应用软件:电子邮件软件、浏览器软件、网络教学软件

3、网络信息: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的信息称为网络信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

III、练习、作业、预习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主要分为哪几类?②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些?③预习:Internet网络基础。

IV、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构件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后记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2课时

课课题题

第2节

Internet网络基础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可算是Internet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Internet的知识,看看Internet的作用和使用。Internet起源于1969年的一个广域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起组建的一个异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II、讲授新课

三、Internet(因特网)基础

1、连接到接到Inte

mo)③宽带(②一)④其他上网方式D

2、网络协议:①TcP/IP协议②其他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网址统一资源定位器(URL):http://主机机地址(域名)UniformResourceLocator:因特网采用的一种特有的统一地址格式。HyperTextTransport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例如:http://202.121.103.101域名:①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②金羊网(羊城晚报)http://cn:一级子域名(cn表示中国)com:二级子域名(com表示商业网站)k12:三级子域名(k12表示“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服务器名)www:四级子域名(worldwideweb:万维网)III、练习、作业、预习有条件的同学可在家利用空余时间练习使用Internet。IV、教学小结本节主要讲述Internet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初步懂得什么是Internet?如何连接到Internet?如何使用Internet的基本功能等方面作了简述。

第5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取自《信息技术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节共设置了两部分内容:

一、什么是信息;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的起始篇,也是以后章节学习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都比较枯燥抽象,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因此在初始阶段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信息与信息特征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是本节教学中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作为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本节课的特点是:没有相关操作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所以,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 (2)、通过分组活动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任务驱动体验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持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 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难点是:

举例说明信息的某项特征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是高中的第一节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不甚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对今后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具有开启含义。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感受信息形态及应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并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环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

首先用投影显示“生存实验”: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最合适?请同学们4人一组组合成探究小组,在1分半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会很多,五花八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而学生在教师分析答案的同时也会不断的提出新的方案,通过不断的分析、引导,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而它们所对应的分别是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

此时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够理解,而信息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它又为何能并列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呢?带着这些疑问,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进入到下一环节。

2、通过活动,认识信息。

带着满腹的疑问,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认识一下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信息?那么是不是只有现代人类社会才存在信息?此时给学生安排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古诗词是记载历史时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活动的文化经典。让我们在古诗词中探寻古人的信息活动。

首先教师举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的信息为:烽火、家书。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诗词句中信息的所在。 活动二:寻找自然界中的信息。

首先教师举例:蜜蜂跳八字舞,蜜蜂的舞蹈所透漏出的是蜜源的所在。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自然界现象所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

通过念古诗词、讲大自然、听小故事,让学生在汲取与分享智慧的氛围当中去领悟“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以及“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专家学者对于“信息”的不同定义,结合之前的引入和活动对信息的含义从以下方面进行梳理:信源、传递(载体)、信宿。

3、拓展训练,协同探究。

在此环节,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描述信息的各个特征的例子,使信息的特征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田忌赛马》的故事。 (2)真假难辨。例如:孙膑“减灶退敌”的故事。

(3)老黄历看不得。例如: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4)一传

十、十传百。例如:中国载人航天成功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5)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 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描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然后让学生每4人为一组,选择两至三项作为研究题目,从生活、经济、战争等多领域中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典型例子,通过分析和概括,深入了解信息的某种特征。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各学习小组内部可进行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收集资料加工取舍解决问题。

第6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实验中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

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新课程;现代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只是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身体力行地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断从中获益。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哪些内容最适宜整合,然后考虑采用怎样的形式与方式整合,探索最佳整合点,寻找最佳切入口,为学生学习建构高中数学知识创设情境,搭建舞台。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传统教学之比较

认识建构观指导下的数学教与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使其有可能从辅助教学手段向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发展。计算机工具使我们能从与传统方法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数学及其教与学。学习者可以形成一种动态过程的观点,对数学的多重表示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加直观具体的概念图像,对于知识的重新组织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很多优势,将以前难以用粉笔和黑板解决的问题却很容易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代替部分数学文字信息的板书,节省了画图与书写的时间,增加课堂密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教师、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交流。

数学传统教学一般是权威模式的接受教学。教师主导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主动性只是体现在他能否顺利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解题,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反映教学思维,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计算机的及时反馈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运用,可以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最欠缺的一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测量功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及时跟踪测量结果,使学生对所学问题确信无疑,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建构了新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不仅在教学手段上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重要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教师观念上的变化。这体现在尊重学生、深信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潜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上会更接近学习者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及自主选择、探索。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猜测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寻找某些数学规律时,只能通过极其有限的几个例子让学生去体会和猜想,这种情况下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猜想到正确的答案。而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便可以克服这种局限。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可以列举很多数据,让学生充分体会其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猜想,接着找到解答的思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内容,让教师的“教”活起来,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思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形象的知识。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想起到较好的效率,少不了课前的准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将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这就更需要教师能熟练把握教材,对前后知识能一体地了解,无论对哪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关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还应该视之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当然,除这些传统的东西,还需要加一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元素与血液。比如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能力等,在制定好了教学目标之后,应该设计一个好的引入,这就需要媒体的运用,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很困难,利用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晰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例如,幂函数图像错综复杂,种类繁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列表、作图,然后进行归纳,费时费力。我在讲授幂函数一节时,作了一次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索的教学尝试,效果很好。

我事先找到幂函数的几何画板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在课堂上先提出教学目标:

①作出幂函数当指数取不同有理数时的图像,归纳出幂函数图像的种类;

②归纳幂函数性质。

用几何画板画图方便快捷,学生只要说出指数的值,运用课件图像就会立刻出现。一会儿电脑上都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图像,学生的兴致高涨。很快有同学发现指数为奇、偶数的图像呈现不同类型;接着,又有同学发现分数指数对图像的影响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奇偶有关。这样,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完整地获得了幂函数的性质,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

在高中数学里有很多定理、性质、规律和结论,实际上往往都是先通过一定的观察、分析整理得到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在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困难,很难接受。可是现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要理解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例如三角函数图像的教学,过去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师依次画出y=Asinx、y=sinωx、y=sin(x+φ)的图像,然后通过推理合成函数的图像,再分析这个函数的性质。这样教学,许多学生不但对函数性质的理解感到困难,而且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认识顺序。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实验的方法:先为学生准备好演示软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探索当A、ω、?准取不同的值时图像怎样变化,研究它们对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单调区间的影响;接着让学生对A、ω、?准自由赋值,输入后观察图像的变化;再让学生变换输入这三个值的先后顺序,反复实验、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实验、互相交流和探讨,很快发现了规律,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正,正确写出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和单调区间。特别是,通过实践,他们懂得了在分析若干个参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时,应该对各参数分别研究,改变一个参数的值时要保持其他参数的值不变。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探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样的探究活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

3、利用数学知识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 2 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在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导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被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中心由“教”转变为“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辅导者。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数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因此我认为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2、拓宽学习资源,通过“情境再现”,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运用电脑模拟数学发现的历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试验,通过电脑证明数学定理,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过程的情景再现,意识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重要的问题历来就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解解析几何内容时就通过课件《奇妙的坐标系》向学生展示了坐标系的诞生、完善及应用历程,使数学教学成为了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3、创设想象情境,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共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很难画的准确,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的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的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得出结论。

4、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我针对学生常犯的隐晦错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例如:学生常常想当然的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教师在黑板中很难表示清楚,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了“边对应垂直的两个角”的课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纠错,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增加个别化教学的能力,优化教学;但也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其作用,试图以此盲目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在未来的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无节制,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重点,设计好媒体使用的强度和时机。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和完善。

第7篇:信息技术高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高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讲座心得体会

09计本2

200924101256

陆京鹏

这是大四实习的前奏,在学院的组织下,第一天学院聘请了王连诚老师进行专题讲座,王连诚老师为我们作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新发展。通过教育技术过去与现状的这么一个过程,充分说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之快。我们大三下学期的教育见习的时候也参加这类型的讲座。上次见习自己是旁观者,但这次感受不同,实习是自己体验做老师,教学生。所以讲座过程中比较重视。这一下午的学习,我收获很大。

通过本次讲座,让我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时代性与优势,在原来已有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教学”。王连诚老师生动、有趣地讲座,使我们在轻松、愉快地课堂气氛中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使命,对我今后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有效地帮助;把各种教学工具软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分为:以语言活动为主、以感知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欣赏活动为主、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教学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在教学过程中曾有很多迷惑,过分地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或者是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而忽略了教师对课的把握等.这次学习让我真正理解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信息技术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以及课标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展,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读课标、实践课标,也要在用好教材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技艺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对于每位教师而言,课堂永远都是独特的,它是教师实施并修正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实验场所,又是师生交往、一次次丰富师生生命活动和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我常常告诫自己:用心经营好自己的课堂,更多回报皆源自于此。

第8篇: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研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方法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整合,可以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 高中政治 信息技术 教学整合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整合,既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又能促进高中生更好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政治觉悟。

1.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理论教学活动是比较枯燥的,一些同学对于政治思想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政治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在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信息技术为高中教学创造更加多样的课堂模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图文、动画、声音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传授理论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材中的《信用工具和外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模拟交易场景对外汇、汇率等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首先要求学生对教材中专业名词的定义进行初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查找各国汇率数据,最后安排几组同学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景演示。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加强对外汇及汇率的认知,并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包括信用卡、支票、汇票等,理解他们的用途和使用范围,积累更多的生活常识。

2.将复杂的政治原理形象展示出来

政治原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解决政治问题的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单调地讲解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采用动画、视频等手段,将深奥的政治原理用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政治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如学习《正确的消费观》时,很多同学对消费观难以理解,总是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情况的出现很正常,因为高中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对挣钱和消费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认识,对消费观和经济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对身边的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如在超市进行购物统计,包括消费者购买的物品种类、价格、数量等,然后整理成为文字、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幻灯片展示或者制成小动画,再现超市消费场景,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直接在超市、商店录像,然后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调查的消费行为做客观的分析,让他们分辨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才是正确的,从而树立消费观。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困难,教学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时候,教师更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将复杂的知识简化处理,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政治知识。在高中政治重难点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时候,学生对于加强宏观调控的知识点比较难以消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现“三峡工程”、“限购限贷”、“中部崛起”等国家政策,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调控政策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和学习,促进他们加深对宏观调控的认知。另外,还可以播放一些解读国家政策的视频,让他们了解各界人士对于国家政策的解读思路和想法,提高学生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坚定的民族信仰。

4.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解决简单的政治问题,但是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对初步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因此巩固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仅依赖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复习是远远不够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搜集更多有质量的课后练习题。互联网上搜集的题目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选择课外知识延伸学习,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搜索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如学习《生活与哲学》之后,学生面对抽象的概念知识学习,可以采用习题练习和交流心得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搜集很多关于生活与哲学内容的习题,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习题,采用独立作答或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交流心得要让学生明白哲学来源于生活,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要想使生活更加美好、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理性对待生活,用哲学思想引导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想在凡尘俗世中过上宁静致远的生活,就要学会控制我们的情趣、情操和情绪,创造更加惬意的生活意境。

信息技术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的高质量教学效果,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融合需要长期的实践磨合,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丰富内涵,提高政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冰冰.试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J].教育导刊,2010,08:83-85.

[2]蔡长青.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整合途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140.

[3]杨小东,刘璇.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J].中小学电教,2015,10:55-57.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e学习环境下高中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15/02/038)研究成果之一。

第9篇: 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整合的探

摘要: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就是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渗透、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究成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整合 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模拟实验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后的兴奋中进人学习状态,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是难以用肉眼看清或看到的,有的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设备也很难看到。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仿真模拟,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天体运行,原子核裂变、聚变,高电压测量,仅散射实验,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把变化的瞬间用慢动作拉长,把微小的放大,把巨大的缩小,再加以智能化的语音提示,安全、方便,现象、过程明显,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物理现象演示出来,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好奇。通过这种物理现象演示,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升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更直接地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仿真物理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几乎贯穿了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物理规律如果不能在不同条件、不同地点得以重现从而得到反复验证,便不会得到承认。传统实验中,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相符,甚至出现实验数据相反的情况,再加上实验室中诸

多规章制度对学生操作的限制,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最终往往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实验中发现问题的范围,使学生更多地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利用多媒体电脑,可以超越时空和具体的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变换实验条件反复地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物理规律,这样既增强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更有利于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

如实验“平抛物体的运动”,教科书中用一幅频闪照片来显示两个小球同时平抛和自由下落的情况,让学生比较,发现它们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不同,但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由于这一方法未能具体表现平抛小球在各个点的分运动状态,学生理解掌握闪光照相所揭示的规律,把握公式的物理意义仍感到比较困难。如果我们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利用动态模拟演示,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

还比如在上电学实验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正负极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并且很多实验限制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可以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

不被损坏,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学生利用虚拟的实验环境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实验,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对问题的发现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物理教与学的互动,扩大师生探究知识的层面

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知识库、资源库、信息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逐渐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易互动、针对性强等特点,例如:

http://sq.k 12.com,cn:9000/lvl/lv-wl/index.htrrd中学物理教室

http://sq.k 12.com.cn:9000/sp/sos/中学物理之友

http://sq.k 12.com.cn:9000/ha/hanhj/hhjhtrn/高中物理教研网

http:///物理教育资源网

这些资源库为我们提供了在线同步教学、课堂教案、优秀课件等多种数字化资源。且借助于网络论坛,可以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通过这种交流共享,可以实现知识信息的最优化,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物理教学与网络整合的探究,教师可以自己创建网页,将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整合到网页上,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分析、加工、整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接受、更具趣味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检查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议,也把“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提升了物理课堂学习的品位: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过程的反思

上一篇: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农博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