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工作总结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成长方式。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编写详细的工作总结报告,可使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目标优化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改进自身的工作不足之处,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宝贵经验。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闻采编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新闻采编工作总结

新闻采编工作需要创新

当今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众对新闻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媒体间除了对新闻源展开争夺外,更应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创新能动性,充分运用各种编辑手段创作出更具个性化的新闻节目,从而使有限的新闻资源焕发出无限的魅力。编辑工作的创新,在当前新闻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 充分发挥新闻采编人员的主导作用

新闻采编工作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律,但这种规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编辑工作既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就注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可以说,创新是一切新闻工作者的灵魂,当然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灵魂。

首先,新闻采编工作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人员,要根据每天掌握的动态消息,以敏锐、超前的思维与判断,科学准确地确定当日新闻节目的报道主题和整体结构,并依此进行新闻的选择与取舍、稿件的删改与提炼、内容的编排与包装、串联词的撰写,使整期节目编排的意图更明确、更有层次、也更完整。只有做到编排思想的明确和强化,才能使得观众从多而不杂、快而不乱,多方位、多角度,超大信息的报道中把握到一个潜在的思想和流动的脉搏。

其次,编辑要策划选题并进行采访报道。作为策划者编辑主要策划好三类报道:一是配合政府工作的主题宣传。这类新闻在宣传好政府工作的同时,又能吸引大众目光,是对编辑策划功底下的一大考验;二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突发性事件很难掌握,但可以通过好的策划及时、全面地反映事件;三是适合专栏的重大题材报道。编辑必须有选择性地策划一些有广度深度的重大报道来体现专栏的创办方针、舆论导向。

二. 新闻采编人员要不断提高策划意识

当今,以“知识爆炸”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潮涌而来的信息将每个人卷裹其中,个人接受信息的途径日益扩展,拥有信息的数量急剧增加,获得信息的速度不断提升,这都对作为信息“把关人”和“引导者”的新闻编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时代更应发挥信息时代新闻编辑的策划思维。信息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海量信息。新闻编辑要实现引导、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的意图,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过程中必须运用立体思维,打破单一角度的局限,将新闻事实放在时空交错的大背景下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环节的报道,让人们从多方面认识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社会已从记者时代走到如今的编辑时代、策划时代。编辑的综合处理能力和策劃能力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编辑可以通过对原稿的挖掘,发现记者未发现之重要信息,并且通过总体策划和不同的组合方式,综合运用消息、特写、评论、图片、资料等手段,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全面地展示新闻事件,拓宽新闻的广度,开发新闻的深度,以深度新闻塑造独家新闻。一个好的策划,往往能使司空见惯的事情丰富起来,增加观赏性。

三.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是创新的前提

一条好的新闻,一档好的新闻专栏离不开编辑记者制订方案、采访策划、筹集稿源、组织报道等一系列辛苦的工作,新闻编辑的意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栏定位,职责决定了其必须具备很高的素养。优秀的编辑根据报道意图,对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妥善配置,实现节目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是极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编辑在政治、思想、业务等方面具有高的素质。如果自身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文字功底,则根本无法鉴别新闻文字稿质量的高低,更谈不上通过润色为新闻锦上添花。所以,编辑要根据专栏定位,报道计划,有意识地进行编辑,制作出能体现专栏意图,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报道。

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是决定新闻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新闻编辑,要充分认识传媒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要通过努力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强化策划意识,提高策划水平。新闻采编工作的思维创新是新闻报道创新的前提,只有新闻编辑的思维创新,才有新闻媒体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新形势下,更加需要加强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使得新闻编辑不断出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搞好典型报道,打造精品,更好地吸引观众眼球,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作者:醒宇

第2篇:试论新闻采编与策划工作

摘要:随着编辑和采访两个大的体系从相对的分离逐渐成为了主流,各个媒体的独立编辑平台也在逐步地建立,一个全新的报刊新闻采编策划群体也正如日中天地发展起来,并且还成为了各个媒体的总编辑、编委会和各部门的主任等的传统决策人以外的又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走向重要决策系统。笔者将在文章中就报刊新闻中的相关采编工作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新闻;信息采集;编辑;策划

一、网络新闻采编与策划工作的定义及内容

谈到网络新闻编辑策划,首先要明确传统意义上新闻策划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于“新闻策划”的学术探讨在1997年、1998年两年间曾达到高潮,虽然规模宏大,但学界始终未形成共识。近一年来,随着“新闻策划”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学界对这一论题的理解也部分地趋向共识。

什么是新闻策划?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新闻策划广义上可以包括公关策划、广告策划、经营策划、竞争策划”(武汉大学夏琼教授):“新闻策划只能限定在新闻报道的策划,不要将媒介的经营治理活动拉进来,更不能搞策划事实”(华中科技大学孙旭培教授):“新闻策划应该包括自觉创造‘信源’的新闻事实策划和体现媒介主体性的新闻报道策划”(华中科技大学舒永平教授):“应把新闻策划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新闻媒介策划’”。(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新闻策划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对媒体本身的策划和对媒体内容的策划,前者包括市场定位、受众对象、经销策略等;后者包括专版时段的策划、栏目的策划、具体报道的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周建明教授)。

笔者引用蔡雯教授的定义:所谓“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指的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和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治理工作。具体说来,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第二,媒介新闻单元(指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职能的那一部分)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治理;第三,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依照这一定义,可以将“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定义为:网络新闻策划就是网络新闻编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和设计性工作,以及对网络传播活动的组织和治理工作。

二、新闻采编创新意识与策划编辑能力探究

随着新闻传播速度的加快,我国新闻传播已实现品牌化经营,电视、报纸、广播等均利用各自的优势,方便、快捷的传递新闻信息。为使新闻信息在生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引起更多的观众与读者,新闻编辑也必须将把关意识引入到创造思路中,以高标准、高质量的新闻编发。新闻编辑必须具有新闻的创新能力,增加自身对于新闻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对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进行探究,现总结如下:

(1)新闻编辑政治素养及明辨能力的提高。对于新闻编辑来说,政治素养是最基本的能力,若不具备或丧失这一能力,则更无其它能力。可以说,在新闻编辑的工作中,政治素养有着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我国新闻编辑在政治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以党和人民利益为核心,坚持和拥护正确、合理的政治立场,清晰自身使命,在客观报道中融入自身的主观倾向。针对电子新闻媒体、印刷版新闻媒体,均必须坚持和拥护党的正确舆论,新闻编辑具备高强度的政治敏锐性、鉴别能力,提高自身的明辨能力。新闻编辑必须具有高强度的政治敏锐性、鉴别能力,才可对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识别,对于那些存在新异性新闻,可吸引观众眼球。

(2)创新意识的拓展。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就是经过不断的创新,对于新闻而言,创新就是新闻的生命线和灵魂。新闻以编辑为主题,新闻编辑作为新闻的建筑和设计师,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新闻编辑只有储备丰富的知识,才可在编辑工作中,不断的开拓灵感与思维。当然,新闻编辑也是普通的工作者,不需要其成为专家,但为做好新闻编辑工作,就一定要吸取更多的知识,使自己能作为杂家,新闻编辑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自己所分管的知识和内容,还要涉猎自然科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作为新闻编辑,则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留心平凡的生活,在工作中投身实践。

(3)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在我国新信息时代,新闻编辑主要承担信息工程,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创新意识对新闻的促进、制约和联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促进新闻的严密性和整体性。因新闻传播有自身的传播规律,因此,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是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最基本的素质。可以说,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同编辑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编辑能力,加强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主要的研究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素养,提高政治素养及明辨能力、积累生活素材与提升版面的新意识,方可紧跟时代的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晓伟.浅议新闻采编工作思路的角度与创新[J].民营科技,2011(06).

[2]栗铭阳.会议新闻采编思路创新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3]宁娟.新闻采编工作思路创新分析[J].华章,2012(12).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新闻中心)

作者:方媛

第3篇: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研究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类网络平台的兴起,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出现,人人都成了新闻的传播者,而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和纸质书籍则迎来了发展的艰难时刻。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对新闻采编进行创新成为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

新闻采编在新媒体时代发生的变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更加零散化和碎片化,新闻的传播方式趋于多样化,传播内容的信息量变得巨大,受众层次也更加明显,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去选择新闻,看新闻也不再只是通过电视观看。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对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掌握一些当下较为流行的新媒体软件,以适应新媒体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所发生的变化。

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新闻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网络的普及和覆盖,人们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观看新闻,不受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时效性。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新闻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从采编到制作再到播报,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导致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处于劣势地位。新媒体时代,每时每刻都有大量新闻产生,受众受个人时间的限制,无法按时观看电视新闻,这给新闻采编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才能适应当下新闻传播与发展的特色。

媒介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正处于发展困难时期,新闻采编工作者面临的工作环境和挑战前所未有,但这也给新闻采编人员带来了新的机遇。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充分学习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结合电视媒体自身的优势,进行相应的创新改变,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符合当代信息传播的要求,新闻往往通过社交软件或视频App进行传播或推送,以一个点为中心,由点向面,向外发散出无数个中心点,形成多个圈群,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上自己的观点、评论,还可以相互探讨,从而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和大众性,这也是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无法做到的。

自由媒体人的新闻采编独特化

自由媒体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社会需要编制精细化的视频,且针对的是特定人群,以保证视频制作的独特性。一些自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对新闻事件的陈述,围绕的重点主要是与链接相关的新闻内容。如该新闻事件的主人公是老年人,自媒体就会迅速报道和此新闻相关的老年人事件,以满足特定人群获取新闻消息的需求。而传统媒体由于受众范围较广,难以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受众的需求,所以更别谈根据受众的需求采编相应的新闻稿件了,受众只有选择看或不看的权利。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受大众的喜欢,所以传统的新闻采编必然会受到影响,改进和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成为电视新闻媒体人必然的选择。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

新闻写作流程相对僵化

电视台记者在高校学习新闻写作时,一般会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写,如倒金字塔式、新华式和华尔街日报式等,有些记者尽管参加工作多年,写作仍采用这些固定模式,没有太大的改变和创新。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转型,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为了适应当下人们对新闻的需求,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根据新媒体特点,创新新闻采编工作。

采编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多数人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来看或听新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编新闻时,力求新闻报道新颖、短小且引人入胜,以获得最大的阅读量。但很多新闻工作者没有在创新上多下功夫,只是将传统的新闻换了一种形式发布,自然难以引起社会的共鸣和关注。

用夸张的标题吸引人

新闻具有三个特点: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目前很多新闻工作者并没有根据新闻的特点去进行新闻采编,而是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采用夸张的标题,他们有的为了博得关注,甚至编造虚假新闻,还有的新闻工作者不注重新闻的原创性,而是直接照抄网上的一些新闻,这不仅丧失了自身的新闻专业性,还影响到所在媒体的公信力。

电视台新闻采编忽视新闻策划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新闻工作者编写新闻并不费力,但要想把新闻写得有特色,让人看后忍不住想与人分享却不容易。电视台缺乏一定的策划能力,只追求量而忽视质,走的是套路化的形式,新闻工作者应该好好策划报道的形式和主题。面对同一个新闻点,研究如何报道才能引起受眾的广泛关注,这需要新闻从业者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做到“多算者胜”。

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创新要求和条件

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工作者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受过更多专业的培训,对此,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深挖新闻题材,改变写作方式,在遣词用句上不断创新,多些文化内涵,采写出引人入胜的好作品。

信息时代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一旦有突发事件,很快就能传遍每一个角落;不利的方面是信息真假难辨,找不到新闻源头,造成虚假信息随意传播,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练就火眼金睛,利用记者的身份有效地行使媒体监督权,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赢得受众的信任,提高所在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采编人员。

多观察生活,获取人们感兴趣的新闻

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人群相对精细化。作为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尽量多发掘人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新闻。由于每一类新闻都有一定的受众,所以新闻采编人员要根据特定的受众和人群,采写不同形式的新闻。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新闻事件更容易被传播,所以新闻采编工作者应当多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发散思维,集思广益,将常见的现象以新颖的形式报道出来,不断总结经验,写出让人们耳目一新的新闻稿件。

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者仅有单一的技能还远远不够,为了充分发挥新闻的价值,新闻采编人员需要精通摄影、摄像技术,熟悉图像处理和剪辑,还要会对新闻进行排版、设计,把新技术和新产品运用到采编工作中,这样才可以将新闻稿件传播给不同的受众人群,让新闻最大限度地传播出去,给予新闻工作者一定的成就感。

重视受众提出的建议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采编者,也是新闻的阅视者,受众与新闻采编人员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多。受众在新闻后面的评论、留言数量以及新闻的阅读量和转发量是对新闻的一个侧面考评,有心的新闻采编人员会做好记录,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不断改进采编,报道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理念

充分发挥新闻采编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信息传播速度还是信息传播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快速,电视新闻相对来说处于劣势。面对这种情况,电视新闻采编需要从内容上创新,挖掘新闻深度,多加报道新闻给人们衣食住行带来的影响,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讨论,提升电视新闻的竞争优势。新媒体时代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新闻消息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对新闻消息获取的便利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固定时段、相对固定的地点收看电视新闻明显不再适合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大家更希望通过网络或移动终端在零碎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新闻和消息,所以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和真实的新闻,同时发挥出新闻应有的价值和重要性,以期真正促进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可以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大问题进行系列报道,一方面利用当下流行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新闻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电视台开设面对面访谈节目,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街头采访或特约专访,增加电视新闻节目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性,从受众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展开深度追踪报道,形成新闻专题节目,这样既可以增加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加大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又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该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以及电视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对采编工作的探索创新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离不开对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运用和创新。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熟练运用新媒体的各种技术,优化创新采编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多样化播报,提升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以满足不同受众使用不同平台进行观看的需求。电视新闻采编还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属于自己的新闻网络平台和门户网站,根据网络电视或门户网站的需求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央视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如图)。央视利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及时转换了新闻采编模式,在多个移动平台上实现了客户端传播新闻,突破了传统电视新闻受时空限制的境况,并相应开通了各频道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与人民群众增加了互动交流,让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及时得到电视新闻反馈的第一手资料,再将文字与精美的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报道,实现了即采、即编、即发效果,能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现场,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从受众的需求出发,采编时事新闻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更多的是按照媒体想要传递给受众的内容去进行新闻编写,受众选择的权利较小。新媒体时代,不但新闻传播的渠道、形式多样化,而且时效性强,和大众的互动性也越来越强。在进行电视采编的过程中,多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制作适合观众口味的电视节目,自然就会提高大众的关注度,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针对社会出现的热点,对相关热点进行梳理,在报道中适当回顾新闻现场,对新闻的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做到有图有真相,让人民大众对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升节目的吸引力,让电视新闻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真正成为大众衣食住行的好帮手。

综上所述,对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创新,有利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有利于新闻采编工作适应新时代新闻传播的要求。发挥官方媒体的优势,提升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让电视新闻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广斌.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转型策略探究[J].新闻传播,2021(24):77-79.

[2]薛会民.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融合与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1):184-186.

[3]方靜平.基于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现状及技巧的创新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1(16):119-120.

[4]赵磊.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略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1(09):122-123.

作者:刘婷

第4篇:新闻采编部总结

本学期新闻采编部在维持日常新闻报道同时

一、实行组长管理制度,

形式:由10干事轮流担任小组长,主要负责将委员吩咐的任务安排给组员。组员需要将新闻稿和照片发给组长,组长对稿件和照片进行修改和筛选,再发给委员。我们希望利用这样一种由上而下布置工作、由下而上反馈工作的模式来提高干事的协调与新闻写作、拍摄能力。

效果:总的来说,干事们对于小组制度是十分支持的,这从他们对于日常工作步骤的落实可以看出来。组长能够尽职地分配好任务以及完成稿件的修改和图片的筛选工作、组员可以按时完成新闻报道工作,小组制度在他们努力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筹划心窝

三月初,心窝编辑小组成立,设想是让组长直接领导6位组员,做好各项协调分工,心窝质量可以不高,但一定要做得合情合理。同时委员自己更多的是一名观察者以及监督者,需要向组长了解心窝的排版进度,及时跟进工作,纠正协助组长的工作。

三月中旬,心窝小组在35栋楼下开了第一次会议,主要内容是分析上期心窝中的优缺点(具体到某一页)以及建议,还有对本期心窝栏目设置的看法。组长将组员的方案统一收集并归纳成一份会议资料,在会议上派发给所有组员,让组员清楚上一期心窝的情况,根据这样的情况来考虑本期心窝的栏目设置。并做好分工工作。

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开始征稿工作,其范围是面向新闻部全体成员以及上一届委员,并根据之前讨论所得的栏目设置向大家说明要针对栏目来投稿。他们统一要求投稿人把稿件投至新闻部公邮,并规定投稿的最终期限。同时,他们还决定采用边收稿,边审稿的形式来节省时间。组长定期关注公邮,从公邮里面拿到投稿,然后根据稿件所属的栏目派发至该栏目负责的组员进行一轮审稿,然后再发回给组长进行二轮审稿。

四月下旬至五月中上旬,组员首先学习排版技术。中心副主任秋娜也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次培训会,让大家初步掌握了相关的技术。随后马上开始排版工作以及封面底面的设计工作,每位组员负责自己的栏目的排版工作。另外成员分成三组,出三份封底面的设计方案。以上两份成果都需要放到委员群的公邮上让各位委员提出修改的意见,最终经过修改后,心窝再一次进行审核,处理存留的问题,然后再进行试打印,最后才正式打印。

出现问题:

讨论所出的栏目和组员的分工的可操作性与合理性不足,特别是组员的分工,无法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无法合理发挥人力资源。 组员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投稿不及时。

解决问题的效率不够。

组员没有排版或者相关设计的基础。

我们大家都只是第一次尝试策划与实行排版工作,所以我们对前路比较怀疑,每走一步都要顾忌很多东西,同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做起来很没有底。不过这都是正常的,毕竟作为探路者,多疑与顾忌是必要的。对于一群开拓者来说,必须具备两项技能:

一、一定要具有坚定的信念,要坚信探索的最后一定会收获,无论成功与否,我们探索的经验一定会成为后人前进的垫脚石。

二、探索者当中一定要有一位具有极强责任心的人来带领大家,同时他需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与大局观,但不一定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因为他必须清晰了解整个团队的运作,知道探索的方向与目标,懂得协调利用好团队中的各种资源,最重要的是需要他的责任心来将每一件事情传达给队员,然后落实到位。探索是一项风险很大的事情,唯有步步为营、踏踏实实地走好一步一步,才更有可能获取最后的成功。这对于未来中心的发展,尤其是编辑部的发展能有所启示。

三、组织承办“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工作总结

为响应校党委宣传部承办的建党90周年征文比赛,我们学院以各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统一上交稿件,再经由我们小组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送到学校评比。

此次从各学生党支部收取的征文有421篇,最终挑选出96篇优秀作品,加上教职工方面的6篇征文,上交学校的征文共计102篇。

征文审核小组在本次的工作共分四部分,即初审、复审、最终的确定以及收尾部分。

1、初审阶段,在收取各个党支部的征文后各组员分配有2—3个党支部的征文,对不合要求的以及有明显摘抄网上资料痕迹的作品进行初步剔除。

2、复审阶段,各组员挑选出来的征文进行第二轮的交叉评选,每个组员对进行复审的每一篇都进行评选,并根据统一意见公平地将这一部分的征文分为三个等级,很好可以上交的、一般般待定的以及较差的。

3、最终的确定阶段,将复审阶段待定征文的一部分和较好部分的挑选出来,并保证每个党支部都有作品上交到学校。

4、收尾部分,挑选出征文纸质版对应的电子版,并将其打包。统计各党支部中党员和预备党员未上交征文的人数及名单。最后,将纸质版的征文上交到行政大楼的办公室中。

成果:本次我院上交学生征文96篇。经过学校严格评选最终林学院取得三等奖(20人)1名,优秀奖(60人)13名

四、筹划举行新闻讲解大赛

新闻讲解大赛,作为中心的品牌活动,自创立以来,其主旨:为提高中心新闻写作提供一次交流的平台,同时促进中心部门及成员的交流。但回顾本次新闻讲解大赛,大赛一改以往风格,摒弃了传统的稿件和照片的分析,而将播音和配音作为此次大赛的主要项目。

新闻部的工作中心是新闻技术,也就是写稿和拍照的技术。对干事来讲,学习好写稿和拍照这两方面的技术就是自己的工作中心。所以,委员应该致力于培养好自己干事关于这两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本次策划交由干事负责极大地提高了干事对团队合作与分工能力以及干事间的感情。

(5)部门品牌活动:部门集体出游。为此,委员尽可能下放权力,让干事自己来做,而委员在从旁辅助及提供任何所需要帮助和最后的决策完善等。其目的之一锻炼干事活动策划书撰写及团队组织领导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让个人躬身实践,体会之中之坎坷,培养干事对遇事紧急处理能力。这之中活动的顺利出游,在活动中尽可能调动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参与之中是为较为满意与显著的地方

最后:尽管各项工作在总结时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效果是令人满意,干事也在各项活动与工作中得到极大锻炼与快速成长并为中心接班人提供优秀人才以及为他们以后更完善工作提供基础。

第5篇:新闻采编考试总结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新闻眼”,是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力要求: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判断某个平常的事物或人物是否可能引起受众的兴趣的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即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做出科学的预见)、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能力(判断并辨别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诸多新闻元素哪一个重要的能力)。

新闻:是时间正常发生过程中出现的突变信息,是正常状况的突变。受众差异,新闻的本质表现出多种层次:对于受众,新闻是一篇报道;对于政治家和公共关系人员,新闻是一种话语,掌握新闻就等于掌握话语权,喉舌论,工具论一直影响新闻业。对于媒体自身而言,新闻是产品。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一种复杂系统的活动,是一个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每个环节又都有其规范和要求。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表现出的某些信号或迹象。

特点:①不是新闻事实的全部,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知识新闻事实个别片段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

②简略,甚至只是一个片段,要素不全,提示新闻在哪里,为记者采访提示方向。

报道生动、形象、立体化、是报道有声有色。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指记者为完成某些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 硬性采访的应用规范

通讯的含义:早期我国的报纸上,通讯原指外埠新闻,使用书信传递,通常称为“某地通信”或“某国通信”,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是报刊广播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

面对面采访: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的采访,又叫直接采访,简称采访。记者通过口头提问,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了解客观情况、收集素材。

视觉采访:是记者通过细心观察捕捉新闻事实、收集新闻材料、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采集方法。

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内部构造和组合方式。

消息:是一种传递迅速、文字简明的事实信息,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时报道。 狭义的新闻一词就是指消息。

导语:是消息类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指的是新闻消息开头的一部分,紧接着消

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简单明了的笔触直接反映出新闻要点和轮廓,一语定义,给整个新闻稿定下基调,唤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层次和段落层次:就是消息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可以理解意思上的划分)。使记者根据内容给划分的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事件。 段落:指消息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间歇、强调等情况的需要所造成的文字上的分隔和停顿。也可称为自然段。

过渡和照应——是使消息主体前后连贯、气脉畅通的重要手段。

过渡: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句子、词语进行过渡。照应:指消息主体在前后内容上的照顾和呼应。

(1)主体和标题——突出主旨,加深受众印象的有效手段。

(2)主体和导语——导语设下伏笔,主体加以呼应;导语提出悬念,主体加以释疑。

(3)主体和结尾的照应——这样的照应,消息结尾往往是消息主体部分的深化、补充和强调,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首尾圆合、结构和谐。 主次和详略

任何事物要想清楚明白的进行表述,都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消息写作也是一样。

哪些部分要详、哪些部分要略,详可泼墨如云,略可惜墨如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消息头—报纸刊登消息时,都会有“某某社某年某月某日电”“本社讯”,电视台在播发消息时也都有“本台消息”“据莫某电视台消息”等,这就是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

通讯的含义——早期我国的报纸上,通讯原指外埠新闻,使用书信传递,通常称为“某地通信”或“某国通信”,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新闻体裁。取材范围广、体裁的容量大、表现手法活, 所报道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选择的材料要全面系统,要有故事情节;写作时应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力求形象化。 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有“小通讯”之称。

新闻特写(报纸)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做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既不是消息,也不是通讯,更不同于文学作品。

特稿: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培养政治嗅觉,把握舆论导向---全局在胸,高屋建瓴,胸有成竹.要有受众意识---社会新闻的取材,寻找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话题---社保民生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广播群书,采集经验(有经验的记者).时刻准备应战突发事件

记者的素养文笔功夫—使新闻具有新闻能力。知识储备---使新闻富有深度(新闻工作者要具备以下综合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增加采访机会和采访亮色。与时俱进---使新闻跟上时代的步伐(衡量新时期记者是否合格)

如何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一把刻度模糊的尺1.对于人和社会的有用性,新闻价值指的是新闻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

2、具体的实践标准,事实所特有的符合新闻标准且加以传播的特殊素质

3、新闻的交换价值, 媒介产品具备的能够进入市场流通的交换价值新闻的价值要素:时新性 重要性 接近性 显著性 新奇趣味性 人情味 辅助性

采访前准备的意义:帮助记者完成独家新闻。帮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工作。帮助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帮助记者节省采访时间。帮助记者打破僵局,打开采访的突破口

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确定程序正当。为了公众利益。平衡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显性优先,隐显结合。保护记者的个人人生安全。记者的暗访行动要规避法律风险。(如何规避隐性采访时的法律风险?)

①维护国家集体权益的司法注意②维护被采访者权益的司法注意 a.隐私权 b.肖像权 c.未成年人以及妇女的保护

③记者暗访中的几点司法注意a.扮演时候的身份禁忌 b.隐性采访时不得诱导犯法 c.注意搜集和保存证据

新闻语言的要求----新闻语言要准确性极强---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其中关系等相关内容一定要通过准确的语言交代清楚,电视新闻要通过画面把现象呈现出来,语言解说配合画面内容。 新闻语言要简洁凝练、通俗易懂----影响新闻的清晰度的一块绊脚石就是难懂艰涩。如书中172页的图表。 新闻语言要逻辑性极强----在短短的一段或1分钟以内的新闻稿件中,往往很注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要侧重事件过程和场景的再现、展现,生动形象的记录人物的行为和言行。使得新闻富有人情味 。阅读—模仿---个性化,可以成为新闻写作的一条捷径

倒金字塔:特点(倒金字塔结构的含义)

1、打破了常规性新闻按事件发展顺序的叙事性写作模式,并非所有事实的罗列,而是依据事实的重要程度进行先后编排(决定段落顺序)。

2、导语里没有按照新闻的六要素原则而是首要要素归纳导语原则(部分要素导语),只讲主要事实(也许只是其中的某个要素而已)。优

点(为什么用这种结构)

1、利于编辑---只要一看到导语就可以知道消息的精华,从后往前进行删减并不影响事实的主题内容。

2、便于阅读---读者往往不能通篇阅读每一篇新闻,对于这样写作结构的新闻稿来说,很容易一目了然消息的主题思想,在任何地方停止阅读,并不影响对整个新闻事实的认识,只不过是多阅读一段文字,会更多了解得更详细罢了。

3、便于写作---对于新记者而言,很容易把握这样的写作方式,不容易出现斯洛混乱。

消息头的作用:A “版权所有”的标志---如“本报讯”,显示消息是由本报独家采集的,本消息具有本报社的版权所有,不得任意修改、转载、抄袭。B 表明消息来源,有利于读者阅读(针对保质而言)---可以是读者判断消息的真实与权威性。C 与新闻单位(发布消息的单位)的声誉紧密相连---迫使新闻单位谨慎发布信息,力求客观、翔实,明确发布单位对某一条消息的责任D 作为消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使读者和编辑很容易的一眼就能把消息和其他问题区分开 通讯与新闻消息的异同:外表形式——新闻的开头通常都有消息头。表现对象——新闻主要记事,通讯主要写人。表现方法:新闻:概括性强,要求一事一报、简洁明快,以叙述为主。通讯:要求具体性、形象性强,比新闻更详尽、完整地报道人和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兼而有之。表达口吻——新闻采用第三人称,通讯除了采用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采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进行表述。结构形式——新闻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倒金字塔,通讯则通常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与逻辑顺序结合等组合结构。篇幅长短——新闻篇幅较短,通讯篇幅较长。采写发稿时间——新闻反映动态,偏重即时;通讯强调发展过程及思想性,偏重及时。特别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非骡非马”的体裁,自成一格。 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有“小通讯”之称。采写要求:(1)取材范围小:一般一人一事一题,选题范围小,小故事要从小处着眼,谋篇要从小处入手,一般500字左右。(2)人物事件要真——属于新闻范畴,要符合真实性原则。即真人真事。(3)故事情节要奇——有了情节,小故事才有波澜,人物和事件才能立起来。(4)涉及褒贬要慎——题材大多是正面表扬,因此,报道时要有所突出、强调、侧重,有鲜明的倾向性,但不能搞绝对化、偏面性。 (5)表现形式要活——题材丰富,所以,采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开头往往是“一天式”:一天凌晨、一天上午、一天深夜等;(6)语言文字要实---质朴是一种美德,不能在小故事里堆砌过多的修饰语、形容词,这样的词越多、级别越高,文章就越乱。 具体的应用时——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华尔街日报体:从某一具体的事例写起,经过过渡进入新闻的主体部分,续写完毕后再回到先前的事例中,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 优点: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的方向拓展,引领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了解事实 怎么讲故事(如何构思好的故事?)

1、以故事引入主体,再以故事结尾:小故

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回到小故事(结尾)

2、一个故事贯穿新闻,始终类比: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报道中心是由这个人或事而引出来的

3、写活故事中的人:特稿提供的是浓缩的信息,必须要有一些具体的情节和动作的描写让读者迅速了解他正在认识的这个人物

4、重视引语的力量—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是《华尔街日报》写作的一条重要准则 解释性报道特点:

1、突出“为何”要素,追根究源,摸清来龙去脉,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更加注重“为什么”“如何”这一问题。背景资料和发生条件上大做文章。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上,给受众带来启示。如《北京的确良府绸为何供不应求》

2、注重纵横联系,把新闻事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分析,或者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相比较、相联系,揭示其蕴含的意义(也许单独的、孤立的看,不值得报道,但如果把它和其他事情相比较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3、大量利用有关背景材料来拨云开雾、指点迷津 解释: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加有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

如—新华社、美联社 、法新社---《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问题进行官方会谈》的报道

4、夹叙夹议---多借用权威人士之口进行分析阐述,或直接摆出事实进行归纳总结,由受众自己进行结论部分

在分析的过程中除了叙述之外,也要有所议论

但尽可能的少用议论,且要注意客观性的问题

1、“识”字为先:既要提供新闻事实,又要提供见识

2、要尽可能向专家请教,先知后写

3、要学会宏观分析

4、要区分客观解释与主观议论的界限

5、解释要恰到好处,融会贯通

6、要尽可能利用背景材料,学会“用昨天说明明天”的方法

采写好特写的5个环节:(1)选材须精当。 A、根据体裁与主题的需要,注重人物和事件单个有特别意义、情趣的细节和片断,做形象化的突出处理。

B、注重事情的横断面(不像新闻、通讯强调事情的纵断面),精选事情中的某个重要的横断面,不能将那些意义不大、情趣不浓的次要(或次等)事实拿来“放大”和“再现”。 C、在材料的选择上,特写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深入挖掘、反复比较。(2)结构须紧凑---与新闻、通讯的结构不同,强调紧凑,不容松散,也没有高低潮之分,要求作者抓住某个事实高潮接高潮地铺陈。(3)篇幅须短小---特写一般针对某单个的细节或片断进行,至于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式一笔带过,不用过多涉及,篇幅相应短小,一般在500—1000字之间。(4)角度须奇异---特写是要从微观细察,通过一个较为奇特的角度,对准一个有特色的“近景”进行捕捉,受到以小见大、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一场球赛,新闻、通讯可

以写其全景、远景等全过程,而特写只是对其中的一个球员的特征、一球之争等一点做重笔描绘。(5)表达须艺术:新闻一般夹叙夹议,描写和抒情视情况而定,可有可无。 通讯:以叙述为主,然后议论、抒情、描写兼而有之。新闻特写:则突出描写和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叙述和议论则根据需要穿插一二。

新闻结构的要求

(一)新闻报道结构的基本要求(以一统多,寓一于多,形成各部分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整体)

1、全面反映新闻事实,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2、客观反映事实,保持结构严密性

3、能动反映事实,保持结构的完美性

(二)提供谋篇布局能力的有效途径

1、阅读名篇,分析其中的奥妙,汲取其思想

2、模仿优秀的结构案例

3、在可行的基础上创出特色

第6篇:新闻采编实习总结

实习生活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限留恋而停滞,当我要离开那里时,我有太多的感触涌上心头。实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如电影在脑海闪现。我想这段实习经历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它不仅使我的专业理论得到了实践,更重要的是我在为人处事、人际交往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而这一切恰恰是书本上不能给予的。

九月初,我来到了美丽的巴蜀之交、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宁强县。开始了我大学生活中另一段重要的经历——专业实习。宁强县虽说是山区,但它的远程教育走在了兄弟县的前列,如“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网络教室”这三种现代化教学模式都已具备。因为年轻,也因为自己对电化教育专业无比的痴狂,我的热情很高,因为我相信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高度。

初来乍到的那点不适应很快被领导同事的热情所淡化,而且自己跟随有十几年新闻采编经验的老师学习,他的工作态度、做事方法都令我佩服,这激起了我大干一场的热情。我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操作流程。如节目从前期采集到后期制作配音及合成播出,也了解了宁强电教站制作的文教10分钟节目,不仅每周在宁强电视台播出,优秀作品还曾在汉中电视台、陕西卫视、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等多家媒体播出。短短几十天实习中我参与了许多教育类新闻片、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有几件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实习的第一天,我就被派去下乡拍摄宁强县人民武装部为石嘴子小学的捐助。赶到会场时人武部已经将捐赠的桌椅、幻灯机、油印机等发放给学校,正在给贫困小学生每人发放100元的资助。宁强人武部的这一善举深深的打动了在坐的每一位老师、学生、乡亲。我将这感人的一幕定格在脑海中,并下定决心,在这短暂的一个多月中,能尽自己微薄之力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第21个教师节到来之时,我前往县电影院拍摄报道有关优秀教师节表彰及捐赠图书的活动。第一次面对两千多人拍摄,刚开始我有点紧张,手有些发抖,我不停的做心理暗示,我告诉自己,你一定行,两千人和二十人的拍摄是一样的,很快我就将自己调整到最好状态。经过我仔细观察,精心选择拍摄角度,及那恰如其分的几个特写镜头,成为了此次拍摄的亮点,这次大会拍摄给人的视觉冲击只有一句话——独特的视角!其中几个颁奖镜头成为以后专题片中珍贵的资料。这次成功拍摄也让我更有信心,对以后的拍摄也更游刃有余。这次表彰大会及图书捐赠仪式的拍摄后,我做了一些总结,即拍摄一定要注意技巧。首先是选择好的角度,即视角要好,角度不同那么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其次抓闪光点、亮点,如果一个新闻,整篇都没有亮点的话,那么就不叫新闻了;再此报道视角也要满足受众的要求,时刻想怎样的报道角度才能更容易让平常老百姓所接受;最后拍摄时一定要稳、准、匀,然后加上自己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拍出一些好的作品来。这次参与拍摄是我真正与自己的专业亲密接触,所以很有感触,我想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象朱军的那本书名《时刻准备着》中说到,抓住机遇,而且心态一定要好,不怯场,也许这次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挑战,人有时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就会超越自己。

在实习过程中,有一次我前往县南街小学安装调试远程教育设备,可算是要求精度极高,稍有差错,将会前功尽弃,工作需极为认真。我和电教站的张老师一起工作,对仰角、偏角的测量精确到分后一位,在张老师的热心知道下完成了任务,收视正常、效果良好,得到了南街小学老师领导的赞扬。

在我们实习期间,恰逢陕西省“两基”工作汇报会在宁强举行,宁强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力、物力拍摄编辑专题片《风景这边独好》来宣传宁强几年来在远程教育上的发展成就。我有幸参与其中,对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下乡经常是徒步行走几小时,爬山到一座中小学来拍摄镜头,这不仅对我身体素质是一个挑战,也是对我户外拍摄的锻炼。我曾下乡到杨森中学、铁锁关中学、大安中学、胡家坝中学、二郎坝中学等地进行实地取景、采访,获得大量珍贵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由于各个中学的外景到校园环境需要爬上山坡选取角度,使得我的拍摄视角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拘泥与某一点、线、面,视野更加开阔,镜头更加灵活多样。

在接待省长陈德铭等代表时,宁强县电教站采取视频实况直播系统,这次采访报道中,采用了幻灯机、先进的录音设备、先进的拍摄设备、同步转播设备等许多高端多媒体技术。而且有幸见到省长陈德铭、副省长朱静芝等国家领导,还与省台的资深摄像记者同场拍摄,有机会向老师傅学习经验,请教疑惑。他对镜头语言的把握和尺度是我在平时学习实践中没有接触的,我仔细观察学习,必要时模仿也初见成效,这让我对摄像有了更深的认识,看来拍摄那些看起来呆板的动作也是需要有感情投入的。

如果说摄像是一艘船,那么文字稿就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说文字稿件是很重要的,它需要完整的表达,地方台的话还应注意语言书面化程度的把握,还得反复推敲斟酌,从立意到主题都需简要明了,重点突出,尤其是文字稿件和图象素材的有机完美结合,我们常常发现声画错位,当然这就牵扯到了编辑和配音,这方面因为在大三时参与拍摄编辑过《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dv短片,故而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英文界面的非编系统,

深入了解了过去没有接触的许多小窍门。

我们曾今也学习过制作网页,可是要维护网站,添新补缺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仅需要photoshop来制作图片,flash和dreamweare来美化完善,课堂所学的美术知识,构图知识,以及应用美学知识都须灵活熟练的应用,还需要平时的积累。

整个实习过程我将摄像(即前期的采集素材)写稿及后期编辑合成、配音及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片子,我都亲自过了一遍,这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以前模糊的东西清晰了,以前一知半解的东西弄清楚了,以前熟悉的东西更能应用自如。

在即将离开宁强之时我有机会跟踪采访美国“燃灯”基金会的四位华侨,也是我将自己所学的所有流程的一次完全运用,这给我的实习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让我心灵为之震撼的是,他们为宁强出资建造几十所燃灯希望小学和资助高中生完成学业,在于之交流中了解到其对祖国的教育事业的支持,被其期望祖国强大的感情深深感动,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实习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匮乏,非线编的使用虽然掌握了,但是出现故障也很难解除、维修,文字写作能力也不尽如人意。我想只有认识了自己的这些不足,以后的学习也有了方向,扬长补短。

实习生活就这样匆匆而过,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实习经历,就正如著名新闻工作者白岩松那本《痛并快乐着》。快乐是因为我所追求的是我所喜欢的,我所坚持的是我所执著的,我为自己执著的事业而快乐,为每一次自己的一点点进步,成绩而感动,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痛是因为自己的每一次追求完美总有些许的不尽人意,也让自己在取得成绩之余有了太多的思索,怎样提高自己的境界,怎样做到完美。所以一直痛并快乐着,相信这是一个凤凰涅磐,娥蝶破蛹的过程,这个过程很艰辛,但一直令人充实。

于匆忙中讲这份实习总结写完,记忆深处仍闪现实习中的那些往事和那群令人感动,令人奋起的人们,也许我语无伦次,但我相信心灵流露的东西从来没有层次的……

第7篇:新闻采编部工作总结

经过接近半年的共同努力,部门在大家的瞩目中发展起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相当一部分问题。就目前部门状况和内外部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以后长远发展,现作出如下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部门成员整体人数与原来相比差别不大,各机构之间做了相应的适应性调整。其中,责任编辑一名,副部长五名,资深记者三名,记者八名,基本做到阶梯形分布特点,变化中求发展,发展中稳步前进。

在校园媒体变化剧烈的今天,部门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稳步过渡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取得内部长足发展优势之后,成功打通外媒的通道,适应了整体格局的变化。其中两个副部长对口中国大学生在线,两个副部长分管内部事务协调和外媒,一个副部长做好摄影等工作,真正培养了属于自己部门的优秀摄影记者;资深记者处于成熟和过渡期,发展比较缓慢,在摸索中前进,但调整比较快,适应性比较强,后阶段做出调整之后尽量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适应部门的同时做出更好的发展。记者资质较好,发展不错,还需要做相关方面的培训和实际锻炼,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 成绩和做法

首先,在老师的指导和副主任的带领下,顺利过渡,稳步发展,势态良好,取得一部分不错成绩。

第二,部门工作业务方面。高效扎实完成学工战线系列报道活动,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取得实质性效果,与各院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上有所进展。完成前几期干事专业培训工作,并在实际作业中得到锻炼和巩固,效果显著。在新引进的八名记者中已基本突破人均上南湖新闻网数篇的可喜成绩,有待进一步提高。基本实行百分之百对口三大系统和中心的活动报道,如期完成《自强之声》第八 、 九 、 十 、 十一的编撰和发行,并在报纸内容 、 排版形式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三,对外合作交流方面。首先,部门与勤工三大系统进一步构建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为现今以及长远以后的长期合作和交流打下基石;其次,在干事 、 资深记者 、 副部长招聘中,创造了多年级 、 多途径的方法,为人才流通开先河,并初步完成与校学通 、 校级兄弟宣传机构 、 各院系宣传媒介的合作培训与沟通,构建了以中心为主线,辐射各学院,拉拢兄弟团体的发展模式,为进一步的“推出去 、 引进来”人才交流模式创造了基础;再次,突破性地开辟了校外媒体的宣传途径,让宣传效果和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在新一轮的校园媒体改革中,在以“南湖新闻网”为主体,“我们网”为重要平台的媒体战中,我们做好了实力战 、 持久战 、 人才占和信息战的准备,成功打入南湖新闻网内部,打破了学通社一家垄断的格局,占领了外媒的一个制高点,同时,也巧妙地赢得了一部分南湖新闻网和“我们网“的后台实力,为外部长足发展开辟了道路,打开了更宽广的大门。 总之,在各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突破,做好人才储备,延续力量,积攒实力。 三 、 经验和教训

快速的发展着实让人高兴,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才能让部门更好地发展。

第一,内部结构变化进程快,稳定性不够,需要进一步维护。希望部门每一个成员加强内部交流,加强中心交流,加强对外交流,树立部门责任感,中心荣誉感,增强内外部适应性。 第二,各板块执行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加快形成责任制的工作程序,完善记者接受与高效完成副部长布置任务,副部长接受与高效完成部长布置任务,明晰职能。

第三,内部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重点在业务素质方面的培训。有待各副部长 、 资深记者与记者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报纸的编排与技术性应用需要加强学习,培养有效接班人。 第四,与外部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推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加强,着力培养新型业务 、 事务兼容人才。 四 、 今后打算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及不足,特提出以后几点想法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部门,建设和发展部门,为部门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着力推行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制度,素质培养与专业培训两手抓 ,提高效率,注重成果,努力培养“又专又红”和“一专多能”的人才。

第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时机,力争上游,切实做好更方面的准备工作,积极备战,为下一月、下一年甚至下一届做好打算。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打造特色品牌,追求高层次发展是部门不变的宗旨。在报纸方面,我们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一体化的办报程序,摆脱技术依赖和人员不足的劣势,稳步发展,加速流程。同时,我们也应该形成我们自己的新闻传媒阵地,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活力,有挑战力,能够撑起部门半边天干事副部长团体,从新型人员配置出发,用专业技术武装,由综合型转化单一型,由单一型造就尖端型,真正把我们的特色和特点发挥出来,创造出最具价值的劳动成果。

第8篇:新闻采编部工作总结

经过接近半年的共同努力,部门在大家的瞩目中发展起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相当一部分问题。就目前部门状况和内外部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以后长远发展,现作出如下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年度,部门成员整体人数与原来相比差别不大,各机构之间做了相应的适应性调整。其中,责任编辑一名,副部长五名,资深记者三名,记者八名,基本做到阶梯形分布特点,变化中求发展,发展中稳步前进。

在校园媒体变化剧烈的今天,部门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稳步过渡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取得内部长足发展优势之后,成功打通外媒的通道,适应了整体格局的变化。其中两个副部长对口中国大学生在线,两个副部长分管内部事务协调和外媒,一个副部长做好摄影等工作,真正培养了属于自己部门的优秀摄影记者;资深记者处于成熟和过渡期,发展比较缓慢,在摸索中前进,但调整比较快,适应性比较强,后阶段做出调整之后尽量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适应部门的同时做出更好的发展。记者资质较好,发展不错,还需要做相关方面的培训和实际锻炼,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 成绩和做法

首先,在老师的指导和副主任的带领下,顺利过渡,稳步发展,势态良好,取得一部分不错成绩。

第二,部门工作业务方面。高效扎实完成学工战线系列报道活动,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取得实质性效果,与各院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上有所进展。完成前几期干事专业培训工作,并在实际作业中得到锻炼和巩固,效果显著。在新引进的八名记者中已基本突破人均上南湖新闻网数篇的可喜成绩,有待进一步提高。基本实行百分之百对口三大系统和中心的活动报道,如期完成《自强之声》第八 、 九 、 十 、 十一的编撰和发行,并在报纸内容 、 排版形式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三,对外合作交流方面。首先,部门与勤工三大系统进一步构建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为现今以及长远以后的长期合作和交流打下基石;其次,在干事 、 资深记者 、 副部长招聘中,创造了多年级 、 多途径的方法,为人才流通开先河,并初步完成与校学通 、 校级兄弟宣传机构 、 各院系宣传媒介的合作培训与沟通,构建了以中心为主线,辐射各学院,拉拢兄弟团体的发展模式,为进一步的“推出去 、 引进来”人才交流模式创造了基础;再次,突破性地开辟了校外媒体的宣传途径,让宣传效果和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在新一轮的校园媒体改革中,在以“南湖新闻网”为主体,“我们网”为重要平台的媒体战中,我们做好了实力战 、 持久战 、 人才占和信息战的准备,成功打入南湖新闻网内部,打破了学通社一家垄断的格局,占领了外媒的一个制高点,同时,也巧妙地赢得了一部分南湖新闻网和“我们网“的后台实力,为外部长足发展开辟了道路,打开了更宽广的大门。 总之,在各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突破,做好人才储备,延续力量,积攒实力。 三 、 经验和教训

快速的发展着实让人高兴,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才能让部门更好地发展。

第一,内部结构变化进程快,稳定性不够,需要进一步维护。希望部门每一个成员加强内部交流,加强中心交流,加强对外交流,树立部门责任感,中心荣誉感,增强内外部适应性。 第二,各板块执行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加快形成责任制的工作程序,完善记者接受与高效完成副部长布置任务,副部长接受与高效完成部长布置任务,明晰职能。

第三,内部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重点在业务素质方面的培训。有待各副部长 、 资深记者与记者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报纸的编排与技术性应用需要加强学习,培养有效接班人。 第四,与外部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推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加强,着力培养新型业务 、 事务兼容人才。 四 、 今后打算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及不足,特提出以后几点想法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部门,建设和发展部门,为部门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着力推行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制度,素质培养与专业培训两手抓 ,提高效率,注重成果,努力培养“又专又红”和“一专多能”的人才。

第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时机,力争上游,切实做好更方面的准备工作,积极备战,为下一月、下一年甚至下一届做好打算。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打造特色品牌,追求高层次发展是部门不变的宗旨。在报纸方面,我们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一体化的办报程序,摆脱技术依赖和人员不足的劣势,稳步发展,加速流程。同时,我们也应该形成我们自己的新闻传媒阵地,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活力,有挑战力,能够撑起部门半边天干事副部长团体,从新型人员配置出发,用专业技术武装,由综合型转化单一型,由单一型造就尖端型,真正把我们的特色和特点发挥出来,创造出最具价值的劳动成果。

第9篇:新闻采编部工作规划

一、部门工作安排:

1.文艺稿:由李鹏负责修改、发稿。

2.收集新闻:主要由蒋香凤负责,李琴妹、张洁、李鹏一同协助完成。

3.新闻稿:安排人员写稿、修改、发稿由李琴妹、张洁主要完成,如若工作繁忙,由蒋香凤协助完成。

二、安排人员写稿:(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了保证团内发稿量,以及尽量让每位新成员都参与到,后期主要培养积极、对新闻有兴趣的新成员)

1.前期:我们部门会制出一张表。按照办公室划定的组长和组员,我们采用组长带组员写稿的形式。轮完一次后(或几次,因具体情况而定)评出优秀小组,拍照,挂在博客上来鼓励。在第一二轮中,组长带所有的成员去写稿,使他们熟悉新闻稿的采写。若上一组组长没有空,则由下一组完成。下次,上一组再补上,一组成员中有没有去的,组长下次尽量带上他。

关于办公室提出的新成员到一定时期再换组长,我想能够在每组都轮完一遍后再分组。

同时,也会出现特别想在记者团发展,积极向上的成员。这样,让他们在去写之前打电话联系李琴妹或者张洁,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

2.后期:主要看新成员的积极性。他们事先打电话给我们,让他们去写。如果实在没有人的话,我们打电话给新成员,让他们去写。

三、改稿和发稿:

收集到新闻后,为避免工作交叉混乱,派人写稿、改稿、发稿全部由张洁或李琴妹一人负责到底。

四、新闻采编部辅助工作:

1.对于一定时期,如募捐活动、心理健康月可以做一次总结,写一篇文章。

2.关注时政,构想活动,与组织策划部共同完成。

新闻采编部

上一篇:电子商务协会制度下一篇:信息技术与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