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医学教育中的中医师承教育的思考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古代中医学教育模式以家传或师授为主,使中医流派学术思想得以传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开办一批中医院校,中医院校教育成为主体,统一的院校教育模式虽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但由于缺乏个性化特征,中医学继承人才缺乏。因此,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师承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应早师承、重师承、反复师承,开创师承、院校教育并重的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师承教育;院校教育

中医学渊源久远,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中医人才成长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家传和师承在古代中医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古代中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早在《礼记·曲礼》中即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可见中医学教育传承久远。家传或师承教育模式注重中医学理论与实践融合,医德与医术并重,古往今来,成就了无数名医大师,一度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中医学教育进入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后,由于受西医学冲击,教学内容多中西并重,使中医经典及传统文化的学习日渐淡化,且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分离。不少学生学了几年后仍对中医知识懵懵懂懂,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临床思维能力低下,传统中医继承人才匮乏,尤其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青黄不接。因此,中医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正逐步探索在院校教育中融入师承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

1思往昔,家传师承齐相馨

古代中医学教育大体可分为师承(含家传)模式、学校模式、书院模式和自学模式[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拥有一大批名老中医,他们多生于晚清或民国,在中医学教育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成才之路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总结这些名老中医治学经验及成长经历,20世纪80年代,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创办了“名老中医之路”专栏,并出版了文章集《名老中医之路》[2]。书中共收录了97位名老中医的从医经历,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以探寻名家成才规律。

书中所载名老中医皆重视经典,提倡中医理论要熟读烂背,其中明确强调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与背诵者多达87位[3]。刘渡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岳美中云:“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因此,想学好中医,没有捷径可言,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

从学医起始年龄来看,书中有记载者最大25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为16.4岁,另有幼时4人,少年8人,青年5人,髫龄1人。尤其是有家学渊源者,受到家庭环境影响,更是幼年即开始背诵典籍,因此最初接触中医的平均年龄应小于16岁。受此启发,山东中医药大学1985年开始招收中医少年班,学员为14~16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4],培养出了一批中医人才。

从学医途径来看,师承和家传仍是主要的教育模式,师承及家传为主者占55.67%(见表1)。由于师徒关系大多自愿结合,志同道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5]。跟师学习方便学生学习老师的临证经验,总结老师的学术思想,使中医流派学融合平台实现项目化教学。“920爱牙日”活动、中小学生口腔健康体检项目、苏州市适龄儿童口腔健康干预项目等公益项目“寓教于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走社区、进学校、入企业,实现了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培养。

4成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口腔医技一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实现了教学与产业的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学院开办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口腔护理3个专业(方向),构建了“4+2”中高职衔接、三年制高职、成人本科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形成较为完善的口腔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成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1个,省级示范重点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积累了一批省市级精品课程资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对口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5%以上,2019年专业学生获得中国技能大赛首届口腔修复工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第一名。平台自身业务也取得快速发展,年服务人次近14万,目前已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苏州市口腔卫生指导中心,社会影响力进一步突显。

2看今朝,院校先行再师承

3展未来,师承院校共并行

笔者认为中医学师承教育应该早师承、重师承、反复师承,从而保证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传承性是中医学最显著的学科特点,但在当前高等中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重专业教育,课程多,课时多,反而忽略了中医学自身的特点[11]。因此,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共并行的教育模式为时代所需。笔者对河南中医药大学347名在校大四本科生(中医专业和针推专业)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跟随名老中医进行学习,即使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也愿意抽空学习名老中医经验(见表3)。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相继开设了中医传承班,开创了师承、院校教育共并行的新型教育模式。

古代中医学的学校教育即官办教学机构,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宋代,官办医学发展至全盛时期,北宋设置专门的中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但古代的官办教育只培养少数医者,为统治阶级服务,不能满足广大百姓的医疗保健需求。因此,古代中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局限性,一直不能成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使得师承教育在很长历史时间内占据中医学教育主要地位。近代由于西方文化侵略,西医学广为传播,给中医学带来了巨大冲击,甚至出现了漏列中医药案、废止中医案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学教育发展[6]。从1929年至1949年,中医界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为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抗争,中医学教育在整个中医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得以体现[7]。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教育蓬勃发展,1956年国家批准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开办4所中医学院,标志着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5]。从此,中医院校教育成为主要的中医学教育模式,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师承模式逐渐被边缘化,中医学人才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淡薄,中医学术流派特色日趋淡化[8]。因此,现代中医学教育应该根据中医学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特点,把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和师承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9]。

笔者随机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科室107名在岗中医师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均通过院校教育,大部分通过考研或攻博拜师继续学习,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者占79.44%,而通过参加名医工作室、中医传承人才培养计划、青苗计划等有师承经历者占35.51%(见表2)。可见,中医院校教育已成为社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承教育多继院校教育之后,西医学对中医学教育的冲击使得传统医学经典思维不足,因此,近年来国家通过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名医工作室等途径进行师承教育,以挖掘、继承名医经验。然而师承教育的继承人大多是各医院临床骨干医师,在本职工作之余忙于跟师临证,无疑会增添一定负担[10],甚至徒有形式,达不到传承精髓的目的。

师承教育在中医学教育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可以迅速掌握老师的学术精髓,因此医术水平提高较快,有利于学术流派思想的传承。但由于其属于精英教育,一名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教很多学生,因此,院校教育在将来仍会是主要的中医学教育模式。在新形势下,院校教育如何能和师承教育更好地结合,早师承、重师承、反复师承,构建有中医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对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继承和发扬中医精髓,传承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强.古代医学教育模式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J].中医杂志,2014,55(8):718-720.

[2]周凤梧,张奇文,从林.名老中医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李如辉.著名中医药专家成才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44-246.

[4]张奇文.术业有专攻:就试办中医少年班谈中医高校教育改革[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3):2-6.

[5]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10-13.

[6]梁晓东,石作荣,朱姝.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66-69.

上一篇:PCI后实行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分析下一篇:以Zoom直播为基础的雨课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和微生物学领域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