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军队基层部队思想教育“失真”问题的反思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部队的思想教育是饱受官兵“争议”的一项工作, 无论是时代感不强还是针对性不强, 抑或是科学性不够还是实效性不够, 反思起来, 总离不开“失真”的影子, 就是“官兵听后觉得难以接受、难以相信”。思想教育“失真”有其复杂的因素, 但“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 笔者谨从教育者的角度加以反思。

一、“失真”的现实表现

表现一:言之无理。此处之“理”包括真理和道理。有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没有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比如宣扬先进典型, 就把典型说成十全十美的“完人”, 有违“人无完人”的客观实际, 给受教育者留下“假”的感觉, 内心产生“不服”, 使典型的榜样力量大打折扣;有的在教育中说话不讲道理, 以个人性情喜好把自己的观点强压于人, 使官兵感到“反感”, 教育的说服力明显下降, 官兵的服从意识也就随之弱化。

表现二:言之不实。就是教育不切实际, 有的喜欢讲空话、套话、大话, 没有分析、解决官兵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讲不到官兵的心坎上;有的喜欢讲喜不讲忧, 不敢正视问题, 对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轻描淡写, 不善于解析引导, 对单位存在的现实问题避而不谈, 不善于教育疏导, 让官兵在期盼中感到失望、在失望中感到不平;有的干脆歪曲事实, 为了宣扬所谓的“大局意识”, 把自己“不批准官兵休假”说成是官兵“主动推迟休假”, 为了自己所谓的“威信”, 把自身“决策失误”导致的工作矛盾“转嫁”给官兵, 说成是官兵落实指示不坚决, 让官兵深感“愤慨”, 结果是自己“威信扫地”, 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表现三:言之有错。作为教育者, 有时讲错话也在所难免, 如果属于科学知识的范畴, 过后能够及时更正, 相信官兵都能够理解接受;如果属于对官兵的态度问题, 讲了不该讲的话还自以为是, 官兵可能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笔者曾了解到, 有的教育者竟然对战士说道:必须绝对听从我的命令, 我叫你干啥你就得干啥, 你没有资格跟我讨价还价, 有本事等你当上我的上级以后我再听你的。这样的言语着实大错特错, 完全站到了战士的对立面, 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极度不应该的, 除了伤透战士的心, 不会收到任何教育效果。

表现四:言之有诈。有的教育者解决不了官兵的现实问题, 又想“稳住”官兵, 就用欺骗的手段来“糊弄”官兵。比如对于官兵反映强烈的问题, 自己没有能力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而且又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上报又担心“挨批”, 如果不上报官兵知道了又担心“民愤”, 于是就编造假话: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一班人”非常重视, 已经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 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大家要耐心等待。结果大家左等右等也等不到结果, 出现所谓“越级反映”甚至“匿名信”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把没有做的说成自己已经做了, 把没有向上反映的说成自己已经反映”的现象, 很难赢得官兵信任。

表现五:言而无信。就是讲话不算数或前后不一致。有的喜欢乱拍板、瞎承诺, 比如在各种评比之前就“郑重宣布”:成绩好的必须嘉奖、请功, 结果不了了之;又如部队阅兵, 说这是参加重大作战行动, 每个人的档案里都有“作战”记录, 结果大家踢了几个月的正步, 阅兵任务圆满完成, 但到退伍时阅兵之事只字未提, 更不要说填写什么档案之类的承诺, 留给官兵的是“上当受骗”的感觉。有的说话前后矛盾, 比如年初鼓动大家要争取立功受奖, 见第一就争, 见红旗就扛, 要崇尚荣誉, 把荣誉看作军人的第二生命;而年终总结评功评奖时又说:要看淡一些, 不要争荣誉, 优秀士兵退伍后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战士听后“哗然一片”, 直有一种“何必当初”的“悔意”。

表现六:言行不一。这是在教育实践中“失真”最严重的一种现象, 也是影响最恶劣的一种表现, 是官兵“不相信教育”的“致命因素”。有的教育者在台上“非常马列”, 并且要求别人“必须马列”, 而到了台下, 马上又变得“非常自我”, 尤其在作风纪律方面, 我行我素、唯我独尊, 把自己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 甚至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试想, 作为一个教育者, 只说不做, 或只要求别人做而自己不做, 或说一套做一套, 哪个官兵看了会觉得顺心、觉得舒坦?哪个官兵又会为这样的人“卖力”?此时此刻, 教育的力量已经“荡然无存”。

二、“失真”的原因分析

原因一:态度不端。就是对教育对象的根本态度不端正, 不能从革命大家庭的角度出发体现自己的“同志爱、战友情”;不能端正自己的政绩观、工作观和事业观, 只在乎眼前利益, 不注重长远发展, 因此对人对事存在短期行为, 能蒙就蒙、能骗就骗;不能做到以人为本, 对部属的成长进步、发展需求漠不关心;不能做到官兵一致, “特权”思想严重, 严人不严己, 总想一个人高高在上、指手画脚, 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原因二:作风不实。在思想作风上, 理想信念有所淡化, 教育中没有真情实感, 在“四信”方面连自己都不“真信”, 谈何叫他人真信?党性原则有所弱化, 个人主义有所蔓延, 只考虑个人“面子”, 不关心他人利益;道德情操有所滑坡, 敬业精神有所减退, 说话办事不负责任。在学风上, 不求真知灼见, 只求一知半解, 对客观真理阐释不清, 对基本理论解读不透, 导致教育蒙混过关。在工作作风上,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喜欢做表面文章, 不深入调查、不深入群众、不认真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 不说实话、不办实事。在生活作风上, 自我要求不严格, 喜欢“耍特权、搞特殊”, 模范作用不强, 自身形象较差, 教育中不能做到“言传身教”。

原因三:为人不真。不能诚恳待人, 说话办事没有真心实意, 对没有研究的问题不懂装懂, 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总想包装掩盖, 对部属不能做到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不能尊重他人, 不考虑他人需求想法, 不维护他人尊严, 说话办事凭个人高兴喜好, 结果令人感到刺耳伤心;不能信任他人, 生怕他人嘲笑自己无能而文过饰非, 宁可欺骗他人也不愿让自己“丢丑”, 不能集思广益问计于兵, 喜欢独断专行;不能正视自己, 总认为教育对象“只是自己的下属”, 而自己是“绝对的领导”, 想怎样都行, 以为官兵的眼睛不是雪亮的, 毫不在乎官兵的感受, 时刻摆出一副“老大德行”。

原因四:肤浅无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不够彻底, 对客观规律认知的局限性比较大, 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 导致讲话体现不了真理、站稳不了脚跟, 不能给教育对象传授真知识;不加强自身学习提高, 理论素养不够高, 知识文化不够丰富广博, 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解答不了官兵的疑难问题, 满足不了官兵的求知欲望, 感觉在其身上学不到东西;没有充分认清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效果由教育对象“说了算”, 对教育心理学缺乏研究, 用“行政手段”代替思想交流, 体现不了教育的“平等性”, 达不到“同频共振”的良好效果。

原因五:不敢担当。教育的“实践性”决定教育效果, 而实践性则由人的行动来体现, 尤其是教育者自身的行动, 不敢担当就意味着没有行动或行动不力。不敢担当, 就不可能说实话, 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尖锐问题不敢提及, 怕说了自己会“丢分”, 而没有用辩证的思想观点加以教育疏导;就不可能办实事, 哪怕是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事实, 往往也就是“口头表态”, 而把主动落实的行动抛诸脑后, 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不可能做表率, 认为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落实制度、严格接受监督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 更谈不上与战士实行“五同”, 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出现了“离兵”现象, 使教育者的言语变得苍白无力。

三、不再“失真”的对策思考

对策思考一:加强世界观改造, 做个具有真知的人。“真知”从哪里来?从科学的世界观中来, 需要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教育者而言, 加强世界观改造, 让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更加科学正确, 总的一点, 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与掌握, 并灵活运用到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要做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敢于反思, 善于用掌握到的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 力争在探索部队建设发展特点规律上求深化, 在解决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上求突破;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方法, 科学认识部队建设发展的形势要求, 洞悉发展先机, 研判困难风险, 科学预见未来, 深入研究和回答当前部队建设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方法的运用, 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部队现实问题、广大官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 努力使科学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治理部队、发展部队的建设思路。由此, 教育者可谓掌握了部队发展的规律, 掌握了官兵关系的规律, 掌握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 恰恰是解决教育“失真”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的基础。

对策思考二:端正对官兵的根本态度, 做个真诚的人。态度决定一切, 教育者的态度如何, 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 而在教育关系中, 官兵认为很重要的就是“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 就是要真心实意, 坦诚相待, 它与虚伪是对立的。作为部队的教育者, 从职能定位上来看, 不仅是官兵灵魂的“工程师”, 而且还是官兵日常生活中的“管理者”和遂行任务时的“指挥官”, 对待官兵能否真诚, 是能否取得官兵信任的情感前提, 它不仅是思想教育本身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作用于行政管理, 更直接影响战斗力的生成, 决定能否打胜仗, 这就是教育“实践效果”的问题。真诚对待官兵, 就是要付出“真心”, 要以革命的兄弟情谊、真挚的战友情谊和亲密的同志情谊真心对待官兵, 态度上要做到热情不冷漠, 语气上要做到柔和不尖酸, 行动上要做到迅速不拖延, 让官兵对思想教育愿意亲近, 乐于接受, 自觉践行;就是要表达“实意”, 敢于拨乱反正、思想交锋, 真正让积极健康的思想为官兵人生指路护航。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教育全程, 牢固树立“士兵第一”的观念, 把服务官兵、发展官兵, 充分发挥官兵主体作用作为首要职责, 让官兵在教育的共鸣中不断激发投身强军实践的革命自觉和政治热情。

对策思考三:强化求真务实的作风, 做个敢负责任的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 “负责任”始终是“信任”的代名词, 如“负责任的大国”就等于“值得信任的大国”, “负责任的人”就等于“值得信任的人”, 而要成为一名“负责任的教育者”, 让官兵完全信任, 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教育者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 要讲实情、说实话、办实事、负实责。讲实情, 就是要把社会、部队、单位的实际情况告诉官兵, 尤其是不能隐瞒存在的问题、面临的矛盾和面对的困难, 要善于解释引导、统一认识, 把官兵的意志凝聚到“攻坚克难、迎难奋进”上来, 而不是一味地讲“光鲜亮丽”的话, 以免官兵反感。说实话, 就是要讲真心话, 自己明明知道是“一”, 就不要说成“二”, 明明知道自己“能力有限”, 就不要“装全能、瞎拍板”, 免得误导官兵, 使教育“适得其反”。办实事, 就是要心中始终装有官兵, 对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事, 哪怕再小, 也要全力以赴、落到实处, 让官兵得到更多的实惠, 这是教育者“说话分量”之所在, 也是官兵相信教育的一个现实考验。负实责, 就是要敢于担当, 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单位主官, 是单位建设的责任人, 无论是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官兵身上存在的问题, 其实都是教育者必须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更应该勇于承认、接受监督、接受批评、力行力改, 在求真务实、敢于负责中赢得官兵信任。

对策思考四:树立表里如一的好形象, 做个言行一致的人。“表里如一”, 强调的是“表要如里”, “言行一致”强调的是“行要随言”, 这是教育者至关重要的“形象”, 也是教育者之魅力所在, 是教育对象相信教育、接受教育的最“直观因素”, 体现的是“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就是要“言发于心”, 这里的“心”必须是真心、公心和红心, 而不是假心、私心和黑心, 要让官兵深切体悟到教育者所说的话, 完全出于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实现强军目标要求的需要, 完全出于关心官兵成长进步、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需要, 完全站在部队建设的大局之上、而不是站在个人私利的“小我”之中;就是要“言必行, 行必果”, 说了就要做, 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 要做出让官兵满意的成效, 让官兵在教育者的“兑现承诺”中深切感受到付出的喜悦和奉献的价值;就是要“身先士卒、率身垂范”,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标准更高, 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而且落实更严, 以自身模范表率的行动带动部队、感召官兵。只有这样, 教育的“失真”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才能够从根子上完全“归真”, 焕发出教育应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军队基层部队思想教育“失真”问题的具体表现, 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

关键词:军队基层部队,思想教育,“失真”,原因,对策

上一篇:分析大樱桃树夏季管理要点下一篇:基于决策树的主观题自动批改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