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短视频艺术教育研究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短视频的流行热潮。短视频这种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延伸至艺术教育领域,其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碎片化等特点,给传统艺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突破。但由于短视频自身所固有的传播机制以及随之产生的后情感主义,使短视频艺术教育面临着困境。对此,文章指出应从短视频平台管理、短视频自身创作以及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加以解决,并主要讨论了短视频艺术教育的突破、困境及未来发展策略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势如破竹般崛起。短视频一般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持续时间从几秒到20分钟不等,它承载着巨大的流量,对艺术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艺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同短视频相结合,从“线下”向“线上”进军,形成了“短视频+艺术教育”的模式。这种全新模式体现了传统教育思维、教育观念以及教学形式的转变,它对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短视频艺术教育的突破

传统的线下艺术教育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知识的系统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是传统艺术教育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传统艺术教育大多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标准化,忽视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教学偏向程序化和模式化,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另外,传统艺术教育还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偏远地区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施匮乏、师资力量有限等问题无法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艺术教育更是贫困地区教育的一块短板。短视频艺术教育的出现,给传统艺术教育带来了突破,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艺术教育的短板。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首次明确了“互联网+教育”这个概念。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受疫情影响,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互联网凭借自身所具有的超时空性、便捷性、多元包容性等特点,伴随着技术日渐成熟和资本助力,与教育事业相融合,为传统艺术教育注入了活力、革新了教育模式,使艺术教育进入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期。

短视频艺术教育作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短视频的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大数据监测,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进行智能教学,准确地评价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以抖音为例,抖音短视频的时长规定在15秒钟,部分官方认证用户达到1分钟,其趣味性强、短小精悍等特点与当代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相契合。艺术类短视频教学将系统知识拆条形成碎片形式,通过对视频的特效、音效进行处理,向学生呈现一支舞蹈的教学过程或者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等内容,切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学生在观看这类视频时,不自觉地沉浸在艺术氛围中,在娱乐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

短视频的算法机制是根据大数据,结合用户曾经关注的账号,点赞、评论或分享的视频以及投入时间较多的视频,平台收集用户画像形成算法,再持续推送相关主题的视频。经过算法机制大浪淘沙的筛选过程,直接为学生呈现感兴趣的艺术教学类短视频。由于某些短视频平台的权重机制,能保证在学生感兴趣的范畴内推荐不同种类教学视频,由此增加学生接触不同艺术种类的机会,并进行叠加推荐。比如抖音、快手的算法视频分发,能帮助学生筛选出想要获取的知识,从“人找知识”的模式变成“知识找人”。

短视频艺术教育崛起成为艺术教育普及的助推器,有助于打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壁垒,进而解决艺术教育的地区不平衡问题。基于短视频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艺术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原来的教师授课,变为学生观看短视频来接受艺术教育,有助于共享优质的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艺术教育现状,提高社会整体艺术修养。

二、短视频艺术教育之困

短视频平台具备“精神鸦片”的性质,为了提升用户的黏性,其自身含有隐秘的上瘾机制。由于短视频平台输出的内容多种多样,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筛选机制,则无法甄别艺术类短视频的质量,也无法规避短视频平台首屏推荐的其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短视频算法机制的强化,劣质的艺术教育内容及其他种类的短视频会不断涌向学生,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价值观等。

通过不断刷新视频,人能够获得短暂的愉悦感。例如,在抖音短视频的所有内容中,趣味性强、潮流、年轻化的视频风格是平台的主要基调,休闲娱乐的相关话题经常占据抖音热搜榜。在这类视频的带动下,囿于短视频平台的机制问题,部分学生难以从隐秘的上瘾机制中抽离,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影响,可能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在“未成年人经常从事的活动的比例”中,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46.2%,可见,短视频对未成年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各平台上的短视频内容和题材都十分丰富,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定制推送,使许多未成年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同时,短视频网站是内容发布和运营平台,平台的内容均由用户自发上传。在此过程中,很难避免未成年人接收到粗俗或不健康的内容。尽管短视频平台已经使用图像识别技术来审核用户上传的视频,许多平台还拥有大规模的人工审核小组,但是部分处于灰色地带的价值观有偏差的内容仍缺乏明晰的边界。各类负面的、消极的视频内容对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容易使心智不够健全的学生偏离人生航向,甚至做出违反道德法制的举动。

当部分学生的审美视野被算法所左右时,在接受层面便脱离了艺术教育的主旨;在情感层面,他们所体验的是一种机械化的、经过包装的“后情感”。“后情感主义是指一种情感操纵形态,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ofNiceness)。”[1]快适伦理是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它从对美、本真、纯粹的追求转而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哪怕这种情感是虚拟的、经过包装的。显而易见,短视频是为获利而诞生的,后情感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所带来的部分情感,恰巧符合了这种后情感主义的范式。短视频超速度的快感输送,使人们享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事实上,这种自由却使人丧失了生存的根本,陷落到一种“悬空”和“空虚”的状态。

1.艺术教育类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

艺术教育类短视频质量能够反映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程度,受到短视频内容、输出逻辑以及短视频艺术表达形式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但是,由于短视频艺术教育的准入门槛低,因此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艺术类短视频的输出者并非专业教师,其专业知识储备与相关知识不足,教学基本功还有待提升。此外,还存在教学思想不深刻的问题,大量艺术类短视频缺少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内容缺少审美的提炼,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更无法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2.难以规避短视频平台带来的风险

尽管艺术有着丰富的门类和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但是艺术本身离不开人的情感表达,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有其独特的诉求表达或者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同时应在美学或者哲学上具有一定价值,这需要艺术家进行长期的积累和创新创作。当今互联网5G时代,影像技术门槛降低、创作大众化,导致短视频的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如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内容低俗、表现形式雷同。虽然能够短时间吸引一定眼球,但是随着表现形式的固化和内容创意的缺失,总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过度的娱乐也会让人感到空虚、无聊。而“三俗”问题一直是妨碍短视频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面。虽然短视频发掘了生活的奇观、呈现了生动有趣的视听内容,但为了吸引眼球,不可避免地因偏重猎奇而导致艺术教育类短视频的品质品格偏低。如果大量的不良内容经常出现,势必会影响到广大用户的身心健康,并且庸俗、低俗、粗俗的内容难以反映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3.短视频艺术教育趋于商业化

艾瑞网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线上教育市场规模达到4041亿元,预计在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4538亿元。同时,在用户增长方面,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2.61亿人,2020年中国线上教育用户规模将达到3.09亿人[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线上教育也完成了从“共享教育”到“养成教育”的转变。当前,一些短视频艺术教育为了获利而摒弃了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急功近利。大量短视频创作是与商业性不可分割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些“网红”主播,为了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心理需求,在视频内容中加入了一些艺术奇观,但其目标却是变现,从而削弱了艺术审美价值。

三、短视频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

短视频艺术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保障短视频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应该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监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在物质基础和信息技术的双重影响下不断提升。“短视频+艺术教育”这一新兴教育模式在应对极速提升、泥沙俱下、不断聚集争议性的大众审美需求问题上,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

短视频平台信息监管不力导致多元的视频内容中既包含着有益信息,也滋生着低俗文化。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规定“网络短视频平台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采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时间予以限制,设立未成年人家长监护系统,有效防止未成人沉迷短视频”,并要求“提升短视频内容质量,遏制错误虚假有害内容传播蔓延,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同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抖音、快手等主要短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防沉迷系统”;10月,该系统基本覆盖国内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的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均受限,并且只能访问专属内容池,侧重为青少年提供课程教学、书法绘画、亲子教育、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内容[3]。

由此可见,“青少年模式”是用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按

照原本的设计逻辑,该模式可以限制时长、规定时间段、限定内容、限定消费功能等。比如,有的平台规定青少年每日浏览时间不能超过累积时间(例如,bilibili视频平台为每日不超过40分钟)、规定时间段(例如,晚上10点至早上6点不能使用),部分内容在该模式下无法浏览,以及不能打赏、充值、提现等。但是这一规定也存在着局限性,“青少年模式”需要用户主动选择才能发挥作用,如若青少年不想被管理,则形同虚设。所以,短视频平台还应进一步加强管理机制,引导家长及青少年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4]。

专业知识是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可以鼓励专业人士加入短视频艺术教育行列,以此提升短视频教学质量。比如,短视频平台可以建立准入机制,设置教师资格认证门槛。另外,专业精神是映现专业水平的社会心理和伦理规范,是制度要求的心理内化,因此,要倡导艺术类短视频制作者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专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专业责任感。

短视频艺术教育应当重点建构学生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在提高文化和艺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感知美、表达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抵御消极文化的侵扰,陶冶个人情操,注重个性发展,提升审美情趣,激发自身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同时,短视频艺术教育应避免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抵制庸俗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人文性、审美性、创造性、愉悦性、实践性,以此发挥积极作用。另外,为了让学生健康发展,还必须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层面等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好监管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从而使短视频艺术教育发挥最大效能。

结语

短视频艺术教育是新兴的艺术教育模式,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有短视频艺术教育存在的可能性,有助于形成全民艺术的浪潮。作为线上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短视频艺术教育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为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短视频艺术教育革新了教学手段和方式,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其能够从中汲取正能量,健康成长。但是,短视频艺术教育也对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这些挑战。简而言之,短视频艺术教育的出现是一种进步,有必要探索其未来发展路径,使这一艺术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发展。道阻且长,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StjepangMestrovic.Postemotionalsociety[M].London:Sagepublicatons,1997.[2]艾瑞网.变与不变:2020年中国短视频+教育发展展望[EB/OL].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2006/3586.shtml,2020-6-9.

[3]中国网信网.网络视频平台全面推行青少年防沉迷系统[EB/OL].http://www.cac.gov.cn/2019-05/28/c_1124550009.htm,2019-5-28.

[4]中国网信网.国家网信办组织网络短视频平台试点青少年防沉迷工作[EB/OL].http://www.cac.gov.cn/2019-03/28/c_1124293349.htm,2019-3-28.

上一篇:探讨我国民族声乐的风格特征下一篇:欧洲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