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短视频内容制作的连接逻辑和策略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政务短视频与非政务短视频在核心要素的构成上存在巨大差异,呈现出与非政务短视频完全不同的“自上而下”的定位、功能、内涵和要求。政务短视频的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首先需要从深耕内容出发寻找解决的路径。从连接的视角分析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逻辑,认为其至少需要加强三个层面的连接:感官连接、情感连接和空间连接,并通过围绕凝缩符号进行议题设置、传递终极性价值观及展开互文式叙事等入手建构连接,从而不断完善技术对人作用的深层机制,实现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连接逻辑;叙事

引言

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和新媒体短视频平台联合建立政务号,官方发布的行政公务类短视频,统称为政务短视频。在诸多的短视频平台中,抖音是最受关注的合作平台,截至2020年底,政务抖音号的总数已突破一万个。政务短视频的内容以政府事务主题宣传、正能量榜样事例传播及知识普及等为主;形式则包括实拍视频、监控视频、原创情景剧等类型[1];时长从15秒到5分钟不等,其中15秒到1分钟的短视频占到了65.5%的份额;有些政务短视频的点播量可以达到百万次,少数短视频被浏览的次数甚至过亿。政务短视频正在成为政务传播创新的重点方向,但是仍然存在内容创意不足、定位功能模糊、差异化优势缺乏等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国外对短视频的研究始于2007年,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短视频内容和制作层面等方面,包括如何利用历史资料制作短视频、对短视频进行语义分析和人物仪态表达分析等(BellK,Viddy,2012),之后有学者关注短视频的情感功能,如视觉冲击效果的呈现等(DavideN,2016),其后开始注重对短视频的技术使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等(ChenChaomei,2019)。国内关于政务短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其影响因素、传播属性、传播效果及优化路径等方面。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了政务短视频的传播力及其影响因素,认为政务短视频的传播力在不同地区间差异明显,其运行和传播逻辑与政务微信、政务微博及政府网站也有明显不同(巫霞、马亮,2019)。具体到政务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有学者认为爱国主义等情感的运用和热点时刻的时机把握等情感传播的常用举措可以扩大中央级单位政务抖音号的影响力(章震、尹子伊,2019);有学者在对政务短视频的场景、情绪及语用表达等进行研究后,指出其呈现出明显的人格化传播特征,以及政治传播的情感化转型等特征(郎劲松、沈青茁,2020);也有学者以“@共青团中央”为例,分析“时事热点”“军队形象宣传”等信息类型如何影响政务短视频公众参与的三个维度(陈强等,2019)。面对政务短视频暴露出的内容宽泛、定位模糊;原创不足、爆款昙花一现、发展参差不齐,与用户互动不足等问题(邵泽宇、谭天,2018),要持续深耕优质的原创内容,凸显“本地”性(李明德、张园,2019);明确自身定位,打造个性化内容,整合诸多政务账号,优化媒体生态(曹海军、侯甜甜,2021),同时加强互动沟通,增强用户黏性等(李明德、张园,2019)。

既有的研究有从外在和宏观的角度出发展开的剖析,也有从内容生产、生态环境、互动叙事提出的优化路径,但还缺乏从理论视角对政务短视频的生产逻辑的深入分析。为什么非政务短视频的发展呈现蓬勃的态势,而政务短视频则良莠不齐?政务短视频与非政务短视频究竟存在哪些不同?有学者认为,构成互联网的核心要素是终端、人、内容与服务。[2]以此分析政务和非政务短视频可以发现以下特征:从传播终端来看,政务短视频由政府部门和短视频平台联合,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内容推送[3],因此政务短视频与非政务短视频的传播终端并无太大差别;从生产者来说,与相对专业的PGC内容制作机构相比以及大量的UGC创作者不同,政务短视频的生产者主要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但专门从事具体创作的人员往往存在专业性缺乏、互联网思维不足等问题,导致难以形成内容生产的体系化和专业性;从内容生产来看,非政务短视频有丰富多样的内容题材、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而政务短视频基于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背景,主要聚焦于政府事务,相对严肃正统,而且很多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事务本身比较日常化、工作场景单一化,缺乏能迅速吸引受众和长期持续生产的内容来源,导致不少政务号存在一天发三条或三天发一条等状况,另外在表现形式上也缺少大胆的开掘和创新。就服务来说,大多数政务短视频与受众缺乏互动,反馈不足,许多政务号按时发布内容,却不回收反馈,对用户留言的回复大多乏力,当然这里所指的服务一般也被纳入内容生产的大范畴。因此将政务短视频与非政务短视频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这些核心要素的构成上其实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政务短视频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内容传播力极不稳定。政务短视频要解决现存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寻找对策,首先需要从深耕内容出发寻找解决的路径。

网络社会重构了媒介生态环境,个人元素被激活、万物互联,网络化逻辑的终极目标不再止于吸引受众,而是培植用户的主动需求,帮助用户达成关系的并置和联结。有学者认为,在技术底层实现终端的连接后,人、内容、服务之间的连接成为互联网应用探索的主要方向[2],由此我们认为从连接的视角观照政务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连接逻辑

流动性的网络社会形成了不同的话语体系,短视频作为一种主流话语权的争夺形式,本质上是一种说服性的“修辞斗争”。在关于群体心理与群体说服方面,勒庞指出,说服性话语的心理机制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4]由此可以认为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实现机制至少包括感官在场、情感聚集和空间建构三个层面。以此分析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连接逻辑,认为其至少存在三个层面的连接:感官连接、情感连接和空间连接。那么当下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连接现状究竟如何?通过上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非政务短视频在这三个层面的连接上远胜于政务短视频,政务短视频需要通过促进和丰富这些连接,不断完善技术对人作用的深层机制,从而实现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

(一)新媒体背景下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实现机制

第一,感官在场。约克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感官的接受层次依次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当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时,它和外界的“连通”首先需要以感官为媒介,从而达成知识习得、信息沟通、情感表达等活动。[5]感官连接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传播只有与五感都建立连接,才能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因为感官是否在场,感官以何种程度在场,都会深刻影响卷入的程度。詹姆斯·迪拉德等学者认为人脑的认知机制包括启发性和系统性两种,前者强调“借助某些便捷的决策法则来构建自身的行为态度”,后者则注重“对信息的争议性做出整体性的追问、分析与回应”。[6]显然,面对形象而直观的视觉文化,人们会本能地自动激活启发性认知机制,并从直觉出发生成瞬间认同意识,同时产生不假思索的、悄无声息的认同行为。与相对系统和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比较,由于需要调动系统性认知机制才能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视觉文化无疑更能迎合当下受众的需求,它们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与人们潜意识中的享乐欲念对接,天然具有与用户产生感官连接的能力。

第二,情感聚集。情感由内在生理机制和外在环境刺激共同作用形成,作为一种复合的心理过程,主要指向个体的自我感受。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生成机制不同,情感特征也迥异。在经历了以土地为依托形成的内敛和封闭性情感、以机器大生产为背景形成的分裂、游离式情感后,到当下呈现以数字化生存为土壤形成的虚拟化、电子化、中介化情感特征,视觉文化特别是图像的在场感和逼真性会迅速积聚强大的情感力量,这种感性刺激生成的情感漩涡往往将理性意识卷入其中。但珍·科尔德森的研究也指出,这种情感连接是暂时的、充满不确定性,只有持续、反复多次的感性刺激,才能获得稳定的情感认同和持久的说服力。当这种感性刺激偏离或停止时,不断奔涌的情感也会很快断流、降温,曾经清晰成形的神话意象也会逐渐模糊。要最大限度消除图像符号意义生成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达成人们认知结构高级层次的根本改变[7],需要如希尔所说“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完成图像符号与某种价值信仰之间的深层勾连关系”,才能达成稳固的情感连接。

第三,空间建构。移动平台生产了一个包括MCN(Multi-ChannelNetwork)、媒体、政府、个人等多种主体在内,各个用户皆可展示自我、获取他人注意的可见性空间,这种空间生产是通过建构物质性空间和社交性空间来实现的。在物质性空间的建构上,移动平台首先以发放奖励、补贴等方式,以及设置粉丝、点赞、评论量化等可见性指标,激励“网红”、普通用户等不断提供优质内容;其次依托于大数据、LBS定位等技术,不断跟踪和挖掘用户的评论、转发等指标热度,组合运用协同过滤推荐、内容推荐、混合推荐等多种算法,完成了对海量用户的分析和匹配,并在相似用户之间建立关联,增进空间内容的再生产。在社交性空间的建构上,平台首先通过迁移个体的强关系,提高用户的可见性,促进关系的勾连;其次通过延伸个体的弱关系,大幅压缩藏私空间,建构趣缘关系;最后通过“同城”功能等促进了用户关系圈层的延伸与巩固。用户之间的点赞、评论、分享等信息交往实践,使他们的各种强、弱关系被编织和重组,互动黏性不断增强,一个社交性的空间就此形成。

(二)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三重连接

第一,感官连接。在互联网的规训下,浅表阅读渐趋常态,人类大脑在互联网多媒体呈现方式的多重刺激下不断产生蜕变,成为感受刺激就本能自动激活启发性认知机制、迅速作出反应的信息处理器,而非愿意调动系统性认知机制、进行复杂信息处理的物理中枢。[8]短视频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互动式话语表达方式,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与人们潜意识中的享乐欲念对接,天然具有与用户产生感官连接的能力。但是大多数政务短视频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说服性话语,肩负政府形象塑造、政府信息传播和互动服务等多类传播内容,大多数内容丰富但严肃,方式多样但严谨。因此,如果依然秉持传统政务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政务短视频往往会消解其天然与用户产生感官连接的能力,重蹈数量上十分可观,质量与社会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政务传播的老路。查理斯·希尔认为,视觉传播总是暗含和渗透某种劝服性的深层话语,而面对大多数劝服性话语,人脑都会本能地采取一定的抵抗策略。政务短视频的劝服性话语也不例外。对视觉文化的心理接受来说,感性刺激是最初始的欲望诉求动机,而“本我”或“快乐”原则则是最基本的接受原则,因而政务短视频的感官连接需要从视觉图像意义生成的“本我”及“快乐”等心理学运作机制出发寻找话语和修辞策略;另外安东尼·布莱尔认为视觉劝服是从“戏剧性和作用力”来达成视觉争议的,这也为感官连接如何达成指明了视觉文本在争议制造层面的叙事机制。

第二,情感连接。信息化时代情感的生成与表达方式使政务短视频的情感连接缺乏良好的生态:由于技术中介性导致的情感疏离,个体情感呈上升趋势,但群体性情感明显下沉,“情感一体”与“情感参与”的匮乏,“符号化情感”与社会现实中的“社会化情感”相脱节,出现“情感泡沫”,等等,这些都不约而同地导向对各类公共事务情感认同的缺乏。[7]与民间短视频不同的是,用户对政务短视频的需求表现为非共性需求中的一种,即呈现为偶发性需求、低频度需求、高场景度需求、体验性需求等特征。对政务短视频而言,其间蕴含的政治逻辑和意识形态性,既会有迎合接纳的霸权式译码、相互妥协的协商式译码,也会遭遇逆反性的对抗式译码[9],因此需要通过政治修辞,在话语和理性层面构造相对稳定和持续的认同,即聚敛一个时代普遍共享的文化伦理或价值,并将其作为共同体中独立“自我”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渗透进去,才能完成短视频与用户的情感连接。

第三,空间连接。当前各级政务部门借助强大的资本投入和技术优势,通过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联合,已实现政务短视频物质性空间的建构。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6千多家政府机构完成了抖音号认证,累计视频播放量超过千亿次。其次,虽然用户在不断变化衍生,政务短视频生产主体和内容产品因具备相对的集中性(政务类),相继诞生了一定数量的爆款产品和“网红”。但是,与一些民间头部短视频自媒体极为重视受众互动不同,大部分政务抖音号同公众的互动较少,有的浏览量与点赞量不错,但公众的评论量太少。

政务短视频如何持续性产生空间连接?传统的政务传播遵循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实践逻辑,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定的具有再生产能力的空间结构,但是互联网时代的“流动空间”已经渐渐丧失了这种稳定、不易拆解的关系结构。新媒体以去中心化、分享、内容聚合为主要特征,是由用户主导创作的媒体,其核心理念强调将互动作为应用的灵魂,但是如何摈弃虚假互动、聚合情感黏度,提升主动参与度,则是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连接策略

(一)围绕凝缩符号进行议题设置建构感官连接

分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近年《政务短视频研究报告》中排名靠前的政务类爆款视频,可以发现关于主题选择方面的一些典型特征:“在路上”是热门短视频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其中交通方面的场景更为突出;生命、救援等主题在热门短视频中出现比例非常高;体现温情、感动等主题的事件是热门政务短视频最常采用的。[10]多丽丝·格雷伯提出的凝缩符号或者可以解释这类政务短视频的生成机制与爆款成因。格雷伯把那些永恒定格的符号瞬间称为凝缩符号,它们可能是一些典型的图像符号,也可能是一些特定的人物、概念术语或词语,而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则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从纵向比较,在这些排名前50的政务类爆款视频中,公安系统以23条爆款视频占据榜首,占爆款视频总量的46%。这与公安系统的政务内容天然就容易生成具有新闻性、戏剧性和冲击力的凝缩符号不无关系。因此,政务短视频要达成感官连接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凝缩符号的挪用、制造、拼贴和组合,在此基础上完成政务议题的话语建构和深层的社会动员。[11]

政务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如何寻找、识别和确认各类图像事件中的凝缩符号?兰斯·班尼特和雷吉娜·劳伦斯提出的新闻聚像分析范式,进一步解释了凝缩图像的生成逻辑,他们认为在新闻事件中常常存在一个“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会以特定的视觉符号表现出来,它饱含潜力、矛盾与张力,具有强大的情感动员和争议制造功能,是人们关于整个事件认知的凝缩和象征。政务短视频要寻找这类凝缩符号可以借助大数据的方式,通过数据收集、数据挖掘以及数据汇编等数字研究方法,寻找转发量和讨论量多的图像符号,由此确认那些由“决定性瞬间”构成的凝缩符号;政务短视频要获得这些由“决定性瞬间”构成的凝缩符号还需要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政务类爆款视频来源于普通市民提供的原生态素材,政务短视频不完全是政府自拉自唱的“独角戏”,也不完全是政府对民众的单向传播和信息灌输。如何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推动民众发挥聪明才智,才是决定政务短视频能否走得远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2]同时还要结合质化方式对图像的生产和转变、发布和进入传播场域,以及建构公共议题、塑造媒介框架等过程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内容生产的议题;以及采用“网感”的叙事手法,如感官细节丰富的叙事语言、情节编排的爆点和痛点交错、多样化的叙事结构、多样拼贴的艺术形式以及审美形式的大众化等策略,最大限度地建立与用户的连接,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可通达性。

(二)传递终极性价值观建构情感连接

要实现政务短视频感性消费向理性认同的过渡,以及瞬间认同向长效认同的转换,琳达·斯科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她认为感性的情感是可以经由引导实现从启发性认知机制到系统性认知机制的升级转化,这种引导往往采用象征、转喻、互文、隐喻等修辞手法,进而实现图像符号向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向价值信仰的无缝转化。那么视觉修辞竭力构造的价值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基质?弥尔顿·罗克奇通过“价值量表”进行了划分。他借助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划分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种类型的价值观。所谓终极性价值观,是包括自由、自尊、友谊、幸福等,是对生命的终极期望状态;工具性价值观则包括宽容、勇敢、正直等,是为实现终极性价值观应具备的心理素养或行为方式。

要达成真正的情感连接,政务短视频所生产的文化意象需要和某种终极性价值观产生连接,需要传达对终极性价值观的诉求,只有在这种诉求的引导下,受众才能完成从工具性价值观向终极性价值观的过渡,进而实现对终极性价值观从感性到理性认同的转化,并在这种稳定认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政务短视频所要传递的内容。政务短视频实现这种诉求,首先需要以深描“关系意象”作为实现“价值协商”的切入口,因为个体在面临价值评判与道德冲突时,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往往是各种“关系意象”,包括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相互联系[13],因此政务短视频要力图构建一幅幅极具情感感召力的生活世界图景,并与政务叙事产生内在的价值契合。其次,以自由的“游戏交流”作为“心灵意义体验”的载体。美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将人类交流活动分为现实交流和游戏式交流两大类,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由控制导致某种行动,后者则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摆脱控制的交流,而且所谓游戏式交流并不等同于娱乐和玩耍,而是一种在叙事过程中消除心灵戒备、触摸心灵意义的深度交融活动。政务短视频叙事作为一种交流活动,唯有达成这种游戏式交流,才能实现深层结构中的价值呼应,完成人们对意义阐释及心灵抚慰的价值追求过程,建构个体与社会的想象性关系,最终达成个体的身份认同。只有这种视域交融过程所达至的心灵叙事才能达成参与度与情感黏度的提升,对参与者产生深刻且长久的影响。

在排名前50的政务类爆款抖音短视频中,有一条婺源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抖音号发布的13秒短视频,记录篁岭村村民用辣椒、玉米拼成国旗的图案,向伟大祖国致敬的画面,阳光下火红的辣椒和金黄的玉米拼成的国旗(阳光下的新农村)、身着民族服装体态轻盈的少女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青春中国)、温馨轻柔又荡气回肠的音乐渐渐渗入。一方面,通过阳光、国旗、敬礼等简约而富有感染力的符号,构造了全民性的社会认同(如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另一方面,用辣椒、玉米拼成的国旗图案则充满了后现代的戏谑意味,完成了一种个体意识的情绪疏解与关照,由此,当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进行了嫁接与整合后,就达成了个体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平衡,产生了深层和强大的劝服效果。政务短视频需要专业积累、专业队伍,也需要较大投入,政府部门应该在这一区域有所作为,联合各类专业机构,在这一空间不断开掘。短视频终将沿着从低端粗放向分类精细、画面精致、触动人心的路径演化,不断向讲好故事的方向进发,最终形成持续的、不断爆发的影响力。

(三)互文式叙事建构空间连接

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建构新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那么政务短视频的互动与民间短视频相比有何区别?如何提升政务短视频用户的主动参与度和情感黏度?叙事互动过程被分为表层互动和深层互动两大类。表层互动是一种显性的互动,呈现为组织形式和叙述方式等的互动。当前和民间短视频相比,政务短视频同公众的表层互动明显较少,这与政务短视频的运作机制有直接关系,虽然大多数政务短视频都有专人负责维护,但相关部门对政务短视频的重视程度因为缺乏商业利益的支撑、专业人才的投入而显得后劲不足,也导致互动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以排名前50的“四平警事”政务类抖音号为例,在其2019年5月8日、9月3日和11月15日发布的短视频评论区的互动交流中,评论数分别为963、2295和1.6万条,但官方的回复数分别仅为1条、1条和3条。事实上这些参与评论的用户应该是比智能算法匹配得更精准的用户,也是最应该争取和维护的用户,但是信息双向流通和对话机制的不完善,使政务短视频正在逐渐流失最忠实的用户。因此,政务短视频首先需要重视表层互动,鼓励公众评论,对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公众进行奖励并积极回应,才能使政务短视频的传播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政务短视频内容叙事是故事的底本,这是一个绵延不中断的事件流,用户通过对底本文本的阅读和叙事情景的体验,参与到叙事进程之中形成述本,最终建构一个统一的故事世界,并达成社会性空间的建构和空间连接。[14]因此对于原创不足,质量不稳定,内容创作乏力的大多数政务短视频来说,要善于借力,实现对多样素材的加工与整合,特是是对UGC原生态内容的整合。如果缺少自上而下规划与用户自下而上输入及对接的叙事架构,就不可能完成叙事的自生性品质和几何级增长,政务短视频也将很难实现与民间短视频同样的发展态势,也难以形成完整的社会性空间的建构。当然UGC原生态内容良莠不齐,政务短视频要实现为我所用,需要在加工整合时选取那些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同时在画面取舍、节奏把控、字幕强调、音乐烘托上进行调适,凸显视频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研究显示,政务短视频辐射全国,其影响力同制作者所在的地区和身份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短视频本身的原创性,政务短视频所依赖的技术平台,使偏远地区、基层政府和“冷门”部门可以有机会“逆袭”,通过原创性强的短视频而成为“网红”。当然,地方性政务抖音号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政务短视频还要凸显“本地”场景和特色,加强特质性空间的生产。[15]

深层互动则体现为互文式叙事,也就是在互动过程中能产生类似于互文修辞的效应,即互动双方能实现叙事理解、意义阐释和价值协商等深层视域的呼应与融通,产生心灵世界的情感震荡与意义重构,而非仅仅是叙事主体之间的行为互动。[16]就政务短视频来说,其生产的叙事内容及蕴含的价值体系,对不同的用户总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理解,形成丰富多彩甚至是迥异的叙事意象,而要达到深层的互文叙事效果,既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也需要与受众本身已有的价值前结构具备相似性,当叙事意象借助这种结构的相似性深入个体的心灵世界,达成个体与他人心灵世界之间互相交错、渗透与补充,某个叙事意象就完成了意义的重新阐释过程,转变为“意义事件”,与特定的霸权话语、观念价值、生命哲学、历史记忆及身份想象之间建立认同勾连性或等价性,从而达成深层的互文式叙事过程。只有具备了这种特性,政务短视频叙事才能有望完成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的视域交融[17]。

小结

5G时代来临,算法正在成为信息系统运行的神经和命脉,如何利用算法规则进入到内容推送的传播路径中,如何使内容产品有效地“嵌入”到社会关系渠道中,完成政治话语与主流话语的渗透与扩散,一方面需要政务短视频这类政务主体与新媒体在机制和体制上的“硬连接”或“软连接”的建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它们在要素构成、话语方式与表达逻辑的改变,并据此进行适应性的变形,既要解决数据库管理中的用户精准洞察与把握,又要解决自身的内容与服务在同用户连接时的一系列问题。[18]

视觉修辞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劝服性“修辞意象”的制造引发情感认同反应,经由特定的修辞策略的加工改造,产生持续性的自反思维,最终实现图像符号—文化意象—价值信仰的无缝转化及行动。[19]政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三层连接逻辑的内在关联,正是依循这样的运作机制与内在法则,而当前重要的内容生产策略则是在每一个节点上加固和强化这些连接。当然,这三层连接逻辑也再次证明了“连接始终是各种应用的核心”这一规律。5G环境下数字化媒介所链接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从心理到生理、从社会到文化等等,必然会带来传播规则的改变、重心的重组及生态的再造,这一定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也会派生出更为多元和丰富的连接模式,从这个意义来说,对连接的探讨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的课题。

[1]王程伟,马亮.政务短视频如何爆发影响力:基于政务抖音号的内容分析[J].电子政务,2019(7).

[2]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2019(2).

[3]马亮.政务短视频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电子政务,2019(7).

[4]ROSENGERG,MJ,HOVLANDCI.Attitudeorganisationandchange:ananalysisofconsistencyamongatti⁃tudecomponents[M].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60:1-14.

[5]曹钺,骆正林,王飔濛.“身体在场”:沉浸传播时代的技术与感官之思[J].新闻界,2018(7).

[6]刘涛.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视觉修辞的心理学运作机制探析[J].现代传播,2011(9).

[7]晏青.论“后情感社会”真人秀节目的情感规则、偏误与调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1).

[8]王长潇,刘瑞一.网络短视频的走红机理及其双面效应[J].当代传播,2019(3).

[9]丁云亮.媒介化社会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J].学术界,2018(4).

[10]朱瑞娟.连接与隔离:虚拟现实新闻叙事的伦理风险[J].新闻界,2017(4).

[11]COX,R.EnvironmentalCommunicationandPublicSphere(2ndedition)[M].London:SagePress,2010:67.

[12]王忠:突围短视频——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和思考[EB/OL].(2019-11-08).https://www.cbxy.sdnu.edn.cn/info/1160/5964.htm.

[13]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4]徐宇玲.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媒体互动叙事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15]李明德,张园.政务短视频内容生态的评价维度与优化策略[J].电子政务,2019(10).

[16]李西顺.互文式德育叙事:一种深层的叙事互动——内涵、特征及实现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

[17]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宋文里,黄小鹏,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8]喻国明,曲慧.边界、要素与结构:论5G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系统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8).

[19]王超群.情感激发与意象表达:新媒体事件图像传播的受众视觉框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10).

上一篇:高校教育管理心理学论文下一篇: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