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四单元试题

2022-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一历史第四单元试题

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键点位分析

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在课程内容设置和体例上都有所变化,为了便于进一步深入教材分析,梳理教学线索,突破教学难点,笔者确定了本章的三个关键点位,即“经济危机的本质”“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道路抉择”“人类应对危机所形成的智慧”,并从这三个关键点位切入,进行单元整体分析。

一、第四单元关键点位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关键点位一:经济危机的本质

1.内容剖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表示,政府不应该介入经济活动,他主张私人经济活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局限性日益显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漠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工资,使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最终酿成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重视资产所有权的现状,不问获取过程是否公平、合理,这也是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内在根源。

2.教学策略

针对本关键点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播放视频,形象直观地揭示机器大生产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资本家的富裕生活与工人艰苦生活之间的反差,便于学生了解经济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的社会分化和潜在危机;通过听罗斯福炉边谈话的音频,聚焦罗斯福针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从危机“病根”入手,推理出减少生产社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关键措施在于政府能够对经济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看完、听完上述材料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罗斯福新政的弊端;引导学生认识美国新政是在照顾到资本家利益的同时顺带考虑普通民众的福祉,这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为了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而奋斗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同时,揭示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关键点位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道路抉择

1.内容剖析

(1)美国的经济危机对策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力量,局部调整了大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及中间阶级的关系;对资本实行一定程度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稳定了美国的局势。

(2)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危机对策与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在德国,纳粹党利用中下层人民对失业和破产承受之苦及其对现政权的不满,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同时积极寻求大资本家的支持,建立法西斯专政,并通过大修基础设施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战争做好了准备工作;20世纪初意大利就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出现了社会大动荡。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最早采取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形式;日本通过近代天皇制,逐步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在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化的核心力量,其通过对外发动战争取得对国家政权的支配。

2.教学策略

要突破本关键点位,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史料分析。选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所受到的冲击,以及分别采取的应对危机的策略的相关史料,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展示,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揭示不同国家选择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和具体措施。教师可以预设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小组进行分析。例如,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和罗斯福的主张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理论依據?如果你是当时生活在美国的资本家或普通工人,你希望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假设你是当时罗斯福政府或希特勒政府的官员,你会如何认识本国和对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带来的影响。请说明理由。如此设计,既可以使学生厘清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措施,也可使学生反思时代大背景下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必然抉择。

(三)关键点位三:人类应对危机所形成的智慧

1.内容剖析

20世纪,凯恩斯通过对一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时代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认识到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需要变革,资本主义必须进行国家调节才能获得现代的生存。美国罗斯福新政正是运用了这一理论,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摆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其做法深深影响到二战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经济危机的应对也给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时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选择了以合作代替分裂和对抗。

2.教学策略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和分析国际会议节选史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类应对危机之后的反思,小组推选代表分享归纳概括所形成的智慧,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和家国情怀。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例如,组织学生模拟战后联合国大会场景。分组讨论,推选美国代表、欧洲代表、中国代表等,围绕二战对本国或本地区带来的影响,从本国或本地区利益出发希望构建怎样的国际秩序。联系实际举例,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贡献有哪些?这一理念将为推动建立新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问题导向,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成果交流,思维碰撞,实现“教得多→学得多→学得透”的三层转化。通过历史理解得出历史解释,形成家国情怀。

二、启示

本文尝试以选取关键点位,设计教学主线,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为策略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此做法兼顾了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关键点位分析教学策略,把关键问题挖深挖透,让必备知识丰满起来;以一主线理顺复杂的历史知识,构建内在逻辑关系,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文感和厚重感。这种教学策略下的课堂,能够带动学生的学,引发其思考,培养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黄铭钊

作者:何宏武

第2篇:2015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新人教

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3、西晋与以前哪个王朝有相似之处()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秦朝

4、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5、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白菜

6、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7、与下列人物比较,范缜属于下列哪一类人物() A、王羲之、顾恺之 B、荀子、王充 C、祖冲之、郦道元 D、司马炎、孝文帝

8、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佛教空前盛行 B、封建国家大分裂 C、民族出现大融合 D、国家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10、三国时期,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联系的是() A、魏 B、蜀 C、吴 D、西晋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的关系() A、绘画艺术的发展 B、佛教的盛行 C、社会动荡不安 D、社会相对稳定

12、有关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表述最恰当的是() A、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B、友好相处,不断融合 C、民族之间战争连绵 D、少数民族臣服于汉族政权

13、为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因地制宜思想的著作是() A、《水经注》 B、《开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4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 A、麻醉人民 B、发展石窟艺术 C、扩大寺院势力 D、维护封建统治

1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6、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诸葛亮 B、刘备 C、班固 D、孙权

17、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B、江南的初步开发 C、豪强地主势力的衰弱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初后人尊称书圣的是() A、张旭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19、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它详细记录了钱国1000多条大小河流的走向,而且把水道流经地区的山麓、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历史传闻等,作了具体生动的记述。这本书是()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东方见闻录》 D、《资治通鉴》

20、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起,先后有多少个朝代在洛阳建都。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以下政权中,曾经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东汉 ②曹魏 ③北魏 ④西晋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1、根据所给的历史信息,写出有关名称: (1)、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___。

(2)、他是北朝的农学家,他的著作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成果。他是:___。

(3)、他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周圆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___。

(4)、他是北朝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他是:___。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皇帝是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述内容外,他还有哪些革命措施?

23、请认真观察右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大批北方移民南迁,给南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24、探究题

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历史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同学认为“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另一派认为“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他们说的对吗?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历史现象的?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考试卷 2015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试卷

第3篇: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有预谋地制造了( )

A、四·一二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 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3、“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出自( )

A.一二·九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4、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是在( )

A、一·二八事变后 B、八一三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九一八事变后

5、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共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C、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D、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6、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国民党将领是( )

A、李大钊、蒋光鼐 B、张学良、杨虎城 C、冯玉祥、杨虎城 D、张学良、吉鸿昌

7、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

A、国民党 B、兵谏部队 C、共产党 D、中华民族

8、1936年底发生的扭转时局的关键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发生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十九路军抗战 D、七七事变

9、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张杨两将军兵谏扣蒋 B、中共代表西安调停

C、蒋介石特赦张学良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 )

A、西安事变之后 B、一·二八事变之后

C、七七事变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11、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表述不正确的( )

A、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C、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建立的

D、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12、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国民政府迁都到( )

A、武汉 B、长沙 C、重庆 D、西安

13、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在那里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而现在却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是( )

A、济南惨案 B、皇姑屯事件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4、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正面战场上最大胜利的战役是( )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上海战役 D、南京战役

15、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16、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的指导思想是( )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马列主义 D、邓小平理论

17、讨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是通过(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整风运动 D、中共七大

18、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泸会战

19、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之际,有一位同学想实地考察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大规模屠杀中国人民的史实,他最应该去的地方是( )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20、1945年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具体时间是 ( ) A、8月15日 B、9月2日 C、9月9日 D、10月25日

2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

A、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B、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

C、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日军 D、美国向日本国土投掷两枚原子弹

22、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抗日战争的胜利

23、洗雪中国近代百年耻辱,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4、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日本投降后,也结束了在台湾长达50年之久的殖民地统治,那么请问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时是民国多少年?(

)

A、32年 B、33年 C、34年 D、35年

25、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表述不正确的(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C.中共坚持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 D.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2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二、列举题

1、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的三次侵华事变。(名称、时间、地点。)

2、列举促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至少3个)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有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什么事变?

[2]张、杨发动这一事变的原因是什么?

[3]事件发生后,中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针?中共的出发点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2005年5月,胡锦涛主席应邀赴俄罗斯参加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

材料

二、2001年4月,日本文部省审定的历史教科书把“侵略”改为“进入”,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美国、殖民地等。

材料

三、日本右翼分子公开发表言论,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东条英机早已不是罪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朗参拜靖国神社。 请回答:

[1]2007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多少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日本右翼分子对侵略战争的态度?

[3]读了材料

二、三,你有什么感想?

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200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说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两次典型战役。

[3]试用具体事实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进行遗责。

[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第4篇: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1931年,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制造了(

)

A.西安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西安事变又叫(

)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1931年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 A.抗日救国军 B.抗日义勇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4.发动西安事变的十七路军将领是(

) A.张学良 B.杨靖宇 C.杨虎城 D.李宗仁 5.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是(

)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停止内战、实行抗战 6.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7.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为国捐躯的将领是(

) A.吉星文、金振中 B.吉星文、佟麟阁C.金振中、赵登禹 D.佟麟阁、赵登禹8.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 A.上海 B.南京 C.重庆 D.北京

9.日军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士兵人数达三十万以上的城市是(

) A.上海 B.北京 C.重庆 D.南京

10.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八一三战役 11.取得抗战以来重大胜利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在(

) A.山西 B.河北 C.山东 D.河南

12.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战役 D.太平洋战争 13.为抗日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大会是(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4.抗日根据地开始局部反攻是在(

) A.1942~1943年 B.1943~1944年

C.1944~1945年 D.1945年初~1945年8月

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

)

A.8月15日 B.9月2日 C.9月9日 D.10月25日

二、材料解析题

第四单元自测题新教材新学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

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

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在中共哪一次大会上提出的?

(2)当时中国国内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3)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代表什么阶级?

(4)发表这篇文章的大会对抗日战争和中国前途有什么意义?

三、简答题

1.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步侵略中国的?

2.中共七大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第四单元知识点

1、九一八事变,聂耳和《义勇军进行曲》,西安事变的概况及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白团大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C 5.B

6.D 7.D 8.C 9.D 10.A

11.C 12.A 13.C 14.C 15.A

二、材料解析题

(1)中共七大会议。

(2)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

(4)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三、简答题

1.(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三省,又将魔爪伸向华北。

(2)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

2.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

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第5篇: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测试题基础知识综合测试

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40分)

1.九一八事变是()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B.日本蓄意挑起的侵华事件

C.中国军队抵抗引起的D.偶然发生的中日冲突

2.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上海B.北京C.沈阳D.南京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遵义会议B.长征的胜利C.西安事变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国民政府北伐B.九一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D.重庆谈判

5.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队达()人以上。

A.20万B.25万C.30万D.35万

6.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是()

A.《英雄交响曲》B.《义勇军进行曲》C.《国际歌》D.《黄河大合唱》

7.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A.彭德怀B.朱德C.刘伯承D.陈毅

8.下列对西安事变评价最为确切的是()

A.军事政变B.爱国行动C.军事叛乱D.侵略行为

9.《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A.聂耳B.冼星海C.贺绿汀D.田汉

10.“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

A.1931年12月12 HB.1932年12月12日

C.1936年10月10日D.1936年12月12日

11.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12.如果你来编写《西安事变》课本剧,代表中共出现在西安谈判桌上的应该是()

A.周恩来B.杨虎城C.张学良D.毛泽东

13.“七七事变”发生于()

A.1931年B.1932年C.1935年D.1937年

1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

A.瓦窑堡会议B.中共“七大”C.洛川会议D.七届二中全会

15.百团大战发生于()

A.1937年B.1938年C.1940年D.1941年

1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地点在()

A.瑞金B.遵义C.延安D.会宁

17.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七大D.七届二中全会

18.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是在1945年()

A.8月15日B.9月2日C.9月9日D.10月25日

19.1945年8月,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的是()

A.毛泽东B.朱德c.蒋介石D.彭德怀

20.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

A.遵义会议B.西安事变C.百团大战D.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材料分析:(45分)

1.材料一:张学良自与国民政府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其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

——引自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1932年11月)

材料二:我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 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引自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1931年9月22日)

(1)材料一中,日本对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日本发动战争的真实原因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2.“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一直否认其存在,并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南京大屠杀写成南京事件。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东史郎把他战时日记公布于世,却引起了一场官司而败诉。”

(1)日本政府为什么要修改教科书?(6分)

(2)东史郎的做法说明了什么?(6分)

(3)由此事件,谈谈你的看法。(6分)

3.“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了大部分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昭示我们,爱国主义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想一想,在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再度走在一起并肩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对抗日战争起了什么作用?(15分)

三、大显身手:(15分)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彪柄千秋的历史贡献„„苏联卫国战争给德国法西斯的毁灭性打击,并与同盟军一起夺得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江泽民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5分)

2.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5分)

3.请你谈谈抗日战争“留下的历史启迪”是什么?(5分)

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测试答案

一、1.B2.C3.D4.C5.C6.B7.A8.B9.Bl0.D11.A12.A13.D

14.B15.C16.C17.C18.A19.A20.D

二、1.(1)污蔑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对“日本在满洲权益”压迫所致,日军出于自卫。目的是掩盖其侵略罪责。真实原因是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实现征服中国的野心。

(2)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认为共产党是对其统治最大的威胁,先要集中力量进攻红军。

2.(1)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为推卸战争责任,转移人民视线,缓和国内危机。

(2)人民是正视历史的,勇于承担责任的。

(3)我们应时刻不忘我们的国耻日,发奋学习,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

3.原因:共同的民族利益。作用: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使日本侵略者陷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迎来了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灭亡。

三、1.中国人民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日;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给予中国抗日战争“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

2.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战争教育了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第6篇:初一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诗中的“秦王”指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嬴政 D.秦二世

2.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3.下列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修筑长城B.地方设县

C.使用圆形方孔钱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4.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有()

①丞相②郡守③太尉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5.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6.秦始皇下令焚书,其实质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秦始皇个性极其残暴

C.传统文化妨碍了秦始皇巩固统一国家的政权

D.秦朝的刑法非常残酷

7.“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

A.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B.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C.秦朝刑法残酷,社会动荡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8.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无关的是()

A.灭六国统一天下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9.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A.货币国家统一铸造 B.盐铁国家垄断经营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休养生息

10.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民族和解B.发现和推荐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D.巩固边疆地区

11.“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

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

B.分割后的各小王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C.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D.节省了政府开支

12.对一个生活在秦朝的人来说,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A.去甘肃修长城B.将2/

3C.D.

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突出的积极作用应当是()

A.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思想中的正统地位

B.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C.巩固了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

D.限制了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14.人们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其主要原因是()

A.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B.推行郡县制

C.发动大规模战争D.修筑长城

15.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是()

A.匈奴放弃南下骚扰 B.昭君出塞

C.西汉政府无力与匈奴作战 D.西汉奉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16.“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这句话描写的是()

A.霍去病B.卫青C.张骞D.蒙恬

17.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开通丝绸之路 B.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开拓新的疆土 D.彻底打败匈奴

1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A.没有实现其主观目的

B.完成了其既定任务

C.途中被匈奴扣留,没有到达西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19.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

A.咸阳 B.长安 C.杭州 D.苏州

20.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三国 D.唐朝

21.近有学者评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反映汉武帝什么功绩?()

A.北伐匈奴安定边疆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削弱封国势力 D.强化监察制度

22.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蔡伦 B.华佗C.祖冲之 D.张仲景

23.在中国历史上有儒、佛、道三教共存之说,这种局面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

A.秦朝 B.西汉C.东汉 D.西晋

24.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25.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A.搜罗天下奇闻 B.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原因

C.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传名后世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二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该事件发生于何时?

(2)“戍卒叫”指什么事件?在何时何地提出了材料二中的口号?

(3)导致材料二中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4)材料二的事件失败以后,还有谁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斗争?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28.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昭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塞和亲的?

(2)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

(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三、问答题

29.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中的“汉武”指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请你用所学的知识简要地加以回答。

30.汉初“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初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1]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东西半球图”,回答1~2题。 1.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大洲是 ( ) A.亚洲、大洋洲 B.欧洲、非洲 C.南、北美洲

D.大洋洲、南极洲 2.图中代号①所在的大洋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 有关右图四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大洲面积最大,且与B大洲陆上相邻 B.B大洲位于西半球,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C.C大洲与D大洲位于同一板块 D.D大洲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

4.全球分为七大洲,其中完全处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 ) A.欧洲、北美洲 B.欧洲、亚洲 C.非洲、大洋洲 D.北美洲、南美洲 5.下列哪个地理事物不是大洲的分界线:( ) A.苏伊士运河 B.乌拉尔河 C.巴拿马运河 D.马六甲海峡 6.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 ) A.亚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7.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 (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8.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沧海桑田”不可能发生 B.世界海陆分布今后不会再发生变化 C.世界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 D.各个板块始终是静止不动的 9.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结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才逐渐分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这一学说被认为是 ( ) A.板块构造学说 B.地心说 C.同心说 D.大陆漂移说 10.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 ①气候变化 ② 人类活动 ③ 地壳的变动 ④ 海平面的升降 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11.对于大陆漂移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科学家在掌握大量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提出的 B.仅仅是一种假说,永远不会被人类证实 C.它的提出,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D.是根据一次偶然发现而提出的,缺乏科学依据 12.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 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

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13.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 ( )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 14.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 ②地中海将会消失

③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将分离 ④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将发生碰撞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15.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 ( ) ( ) A.各占二分之一 B.三分之二海洋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四分之一陆地 1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 ) 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非洲

17.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8.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带是 ( ) A.东非裂谷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C.环太平洋沿岸地带 D.大西洋海底地震带

19.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 ( ) A.台湾岛 B.格陵兰岛 C.马达加斯加岛 D.加里曼丹岛 20.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下列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 ( )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21.右图中字母C、E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为 ( ) A.岛屿、半岛 B.海峡、大洋 C.半岛、岛屿 D.大陆、岛屿

22.关于地球上大洲、大洋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 ( ) A.七大洲中,亚洲面积最大,欧洲面积最小

B.四大洋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它的面积近于其他三大洋面积的总和 C.四大洋是彼此相通的水体,七大洲是彼此不相连的陆地 D.赤道穿过的大洲自东向西依次有亚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23.平均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 A.亚洲、大洋洲B.南极洲、欧洲C.北美洲、欧洲D.亚洲、欧洲 24.按面积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的大洲是 ( ) A.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 B.亚洲、非洲、北美洲、南极洲 C.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 D.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

25.关于世界各洲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麦哲伦海峡

B.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

C.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土耳其海峡 D.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 (每空1分,共50分。) 26.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表示的是东西半球还是南北半球 ,我国位于这两个半球上的 半球。 (2填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 大洲C 平原M 高原G 山脉T 盆地N 大洋A (3)大洲W 和南美洲的分界线E是 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D是 运河。 (4)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填名称),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填字母)。 (5)大洋B 到北冰洋的通道F是 海峡. 27.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 B C D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 ② ④

(3)赤道穿过________洲、非洲、________洲、南美洲。 (4)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填名称)。

(5)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最大的半岛是________。 2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l)世界上第一大岛位于________图。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 (3)东西半球中,陆地面积大的是________,南北半球中,海洋面积大的是________。

(4)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海陆分布有所不同,南极地区以_______为主,北极地区以________为主,

(5)A~D四个半球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海洋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最能反映出南极洲大陆轮廓图像的是________。 29.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六大板块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_______板块。

(3)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______________。 (4)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_______(扩张、缩小)。

(5)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 (6)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主要原因是_______板块和

_______板块碰撞挤压引起。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A 2.B 3.B 4.A 5.D 6.D 7.C 8.C 9.D 10.C 11.C 12.D 13.D 14.D 15.C 16.A 17.B 18.C 19.B 20.C 21.C 22.B 23.B 24.B 25.D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5分)(1)东西半球 东 (2)大洋洲 西西伯利亚平原 巴西高原 安第斯山脉 刚果盆地 印度洋 (3)北美洲 巴拿马 苏伊士 (4)北冰洋 K (5)太平洋 27.(12分)(1)亚洲 北美洲 非洲 南美洲 (2)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3)亚 大洋

(4)南极洲 (5)亚欧大陆 阿拉伯半岛

28.(10分)(1) B (2)赤道 20°W 160°E(3)东半球 南半球 (4)陆地 海洋 (5) B D D 29.(13分)(1)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2)太平洋 (3)火山、地震 (4)扩张 (5)南极洲 美洲 (6)亚欧 印度洋

初一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1]

一、选择题(共40★,每小题2★)

1.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他的姓和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名称相同,请问他姓( )。 A.夏 B.唐 C.周 D.秦

2.“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 A.黄帝 B.夏启 C.秦始皇 D.孝文帝

3.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兄弟二人却经常挨饿

4.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的“秦王”是( )。 A.秦孝公 B.秦始皇 C.秦穆公 D.秦惠文王

5.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作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6.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圆形方孔钱的朝代是( )。 A.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7.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个“他”是指( )。 A.秦始皇 B.乾隆帝 C.唐太宗 D.汉武帝

8.历史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的“沛公”是指(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9“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修筑长城 C.秦的暴政 D.秦末农民战争

10.七年级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一项(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C.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D.商议开凿灵渠

11、“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汗和亲识见高”这里的胡指的是 A.蒙古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羌族

12、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A.长平之战 B.昭君出塞 C.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D.漠北战役

13、如果沿着丝绸之路游览,你认为会看见那个著名的文化遗址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14、下图讲述了一段汉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故事,它发生在 A.汉文帝时 B.汉明帝时 C.汉武帝时 D.汉元帝时

15、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16、根据所学知识,说一下下列物品中从西域传入内地的是 A.丝绸 B.水稻 C.小麦 D.葡萄

17、华佗的弟子照着老师传给他的方法去做,活到90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这种方法是 A.常服“麻沸散” B.经常饮酒 C.演练“五禽戏” D.病了就做手术

18、一个东汉地主会计算自家的田地面积,他的知识可能会来自下列那部书? A.《缀术》 B.《九章算术》 C.《伤寒杂病论》 D.《道德经》

19、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古代印度,他最早传入我国的那一地区 A.东北地区 B.中原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20、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反映了秦朝的 A.雕塑艺术 B. 绘画艺术 C.冶铁技术 D.青铜技术

二、非选择题(共50★,21题21★ 22题14★ 23题15★ )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 材料:“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便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请回答:

⑴、前两句诗指的是什么事件?(5★) ⑵、后两句诗指的是什么事件?当时的皇帝是谁?(8★) ⑶、诗句的的作者对这一事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谈一下你的看法。(8★)

2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并回答问题(14★)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⑴、图一与图二相比有何主要变化?请说明原因。(5★) ⑵、这一变化有何意义?(3★) ⑶、从图一中看出,秦朝为管辖各个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2★) ⑷、从图一中可以看到秦长城,当时,秦朝修建长城的目的什么? ⑸、图一天下统一的局面是怎样实现的?(2★)

23、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读下图回答问题:

22、读下图并回答问题(15★) 请回答:

⑴、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作丝绸之路?(3★) ⑵、从图中找出丝绸之路的出发点?这一地点是今天的什么地方?(2★) ⑶、你能举出今天古丝绸之路上闻名全国的两个商品品牌吗?(2★) ⑷、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连接亚欧大陆的纽带。你能分析一下它的意义吗?(3★) ⑸、西汉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远播欧、非。我们想沿着丝绸之路到达罗马,重温当时的繁荣,你能给我们设计一个理想的路线吗?(5★)

单元作业题3

一、 选择题

1——10:DCCBDADADD 11——20:CDDDBDCBBA

二、非选择题

21、⑴、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 ⑵、昭君出塞 汉元帝

⑶、赞许的态度。 因为昭君出塞使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两族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22、⑴、图二比图一增加了西域地区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⑵、今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⑶、郡县制 ⑷、抵御匈奴 ⑸、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统一的秦王朝。 瓜、

23、⑴、因为这条商路运输最多的是丝和丝织品 ⑵、长安 陕西西安 ⑶、哈密吐鲁番葡萄 ⑷、有利于中国东西部、中国同中亚、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文化、贸易交流,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创设了有力的周边环境。⑸、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可走南北两道到达新疆喀什—葱岭—安息—罗马

第7篇:初一作文训练 第四单元

初一作文训练

(四)

设计人:党丽君、翟丽存、马建斌

班级———姓名———学案序号————时间————

【作文话题】戏曲大舞台

【写作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训练要求】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4、题材不限,题目自拟,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5、600字左右,要求书写工整。

【写作指导】

【我要写】.

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写什么】.

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

【怎样写】.

一、 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

三、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

【佳作引领】佳作

(一)《梁祝》让我陶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用排比和联想形象地写出了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乐声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向你倾诉。)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用网在比喻音乐的魅力。)

佳作

(二)

第一次看戏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做客。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

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后来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戏曲表演了。只有有时候,偶尔可以在电视里面看见一点,听他们咿咿呀呀的唱……

上一篇:初中化学优化作业设计下一篇:物料管理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