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内蒙古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面向儿童观众进行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

摘 要:本文对自然博物馆面向儿童的自然教育进行了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发现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具有专业与群众基础上的优势和户外环境缺失的劣势,面向品牌与市场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教育机构所带来的威胁。通过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结合,文章形成了自然博物馆面向儿童的自然教育实施策略,包括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活动,组织专家带队科考,开展自然作品征集活动,组织自然教育培训等。博物馆也应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形成具有博物馆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助力自然教育行业向好发展。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儿童;自然教育;SWOT分析

作者简介:赵妍,北京自然博物馆,馆员、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博物馆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不断减少,使得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即由于缺乏待在户外特别是自然环境中而导致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1]。在信息时代,生活物资充足,电子产品铺天盖地,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也难脱离时代现状而存在,因此,儿童远离自然环境、沉溺于电子产品的现象日趋严重。很多专家学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提倡儿童教育回归自然。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而言,人类属于自然界的物种之一,即使有了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也不能脱离最原始的自然属性,以及对自然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就儿童来说,自然环境包含了其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经验,是培养其情感态度和认知技能的重要场所,对其能力的获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而自然教育能够使儿童在自然中发现规律,有所感悟,形成自我认知。研究认为,自然教育对儿童有各种效益,包括促进其身心健康和整体发展、促进体育能力和认知发育、增进儿童的学术学习能力、提升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3]。可见,自然教育在儿童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自然教育的潜在意义与价值。

自然博物馆既是儿童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他们校外的第二课堂。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通过自然博物馆,儿童能看到自然界的精彩生命,感受大自然广袤与神奇的魅力,从而引发对自然万物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自然博物馆在原有的展览与活动之外开展自然教育,能够进一步引导儿童回归自然,帮助儿童获得来自自然界的感触和启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儿童的未来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自然教育的衍生与发展

早在1762年,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就提出了“归于自然”的主张。他主张倡导消除封建统治对儿童的迫害,强调尊重和释放儿童的天性,将儿童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培养成“自然人”[4],这被认为是开创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其作品《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最早指出了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断裂问题,也使该书成为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强调教育不仅要贴近自然,还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因素进行教育活动[5]。此后,自然教育的概念在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由于我国自然教育起步较晚,且其内容复杂,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6],但人们普遍认可它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从自然中获取知识的“人的教育”,它往往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大自然,获得来自自然界的感触和启发,从而提升自然素养和促进身心发育。此次研究也将这一概念作为“自然教育”的界定范畴。

随着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各国开始不同程度地强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我国也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处于空前重要的位置。自然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带动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进而更积极地参与自然保护[7],为生态文明建设赋能。因此,自然教育活动也在全社会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并逐步走向成熟。现如今,自然教育不仅能够实现儿童与自然的有效连接,还融入了教育学科的理论,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系统的教育过程,甚至形成了科学的评价反馈體系。逐步完善的自然教育无疑给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天然、健康的条件,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博物馆自然教育现状

自2010 年起,我国自然教育出现井喷式发展,具有行业发展迅速、公益与市场行为并存的特点[8]。2018年,据全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调研报告统计,参与调研的自然教育机构共398 家,其数量为历届调研之最[6]。

然而,自然博物馆虽然具备“自然”与“教育”属性,但从整个自然教育市场来看,以自然博物馆为主体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并不多。调查显示,自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市场份额中的占比仅为全部自然教育机构的3.95%[9]。究其原因,首先,虽然博物馆本身的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其主要依托展览和标本藏品等实物资源,直观地阐释专业的自然科学知识[10],大部分活动在馆内开展,缺少“自然环境”,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形式内容上均与自然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难以纳入自然教育的行列。其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限,要优先完成基于本馆资源的教育活动,且我国的博物馆多为公益性质单位,较少承受营收与利润压力,因此在市场上并不如教育机构活跃,这也是博物馆自然教育活动不足的原因之一。

目前,博物馆组织的自然教育活动以野外科考和自然观察的形式为主,这些活动以置身自然、体会自然为特色,以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为内容,是儿童从自然中获取感知和经验、满足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自然博物馆开展的这些教育活动多数面向小学和初中学生,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活动较少。因此,自然博物馆在儿童自然教育领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三、自然博物馆进行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

自然教育对儿童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类未来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在自然教育逐步成熟的当下,作为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承担着科学传播与社会教育的责任,也应该积极推进自然教育的发展,满足儿童的教育需求,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自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的因素和特征进行探究。

SWOT分析法,即面向某一事件对其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进行态势分析,将S——优势(Strengths)、W——劣势(Weaknesses)、O——机遇(Opportunities)、T——威胁(Threats)以矩阵形式列举出来,并匹配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进而制定实施战略的方法[11]。在面向儿童观众的自然教育中,自然博物馆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如下。

(一)S——专业优势与群众基础

首先,自然博物馆有着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优势。自然博物馆本身集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于一身,同时具备“自然”与“教育”属性,是展示自然万物、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专业场馆,收藏着自然历史的见证之物,拥有行业领先的研究成果以及经验丰富的科研和展教人员,在自然科学传播和教育领域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对人类认识生命的演化发展历程、认知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等有着重要作用,是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的专业优势。

其次,自然博物馆也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2019年博物馆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几大自然博物馆年观众量均超过百万人次,其中浙江自然博物馆402.09 万人次,天津自然博物馆315.00 万人次,北京自然博物馆179.50万人次[12],这数百万的参观人群也成为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中,儿童与家长是博物馆观众的重要组成群体。对于儿童而言,自然博物馆有着新奇罕见的展品和沉浸体验式的环境,是他们心目中向往的乐园;对于家长而言,自然博物馆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既是孩子娱乐放松的空间,也是他们接触世界的窗口、学习知识的殿堂。儿童和家长是自然教育的直接相关群体,他们的欢迎和认可使得博物馆本身在自然教育中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有着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天然优势。

(二)W——户外环境缺失

與优势相比,由于户外自然环境的缺失,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的劣势也同样明显。自然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主要基于自身的展览、标本等珍贵资源展开,户外环境并不是博物馆的优势空间和主要阵地,而自然教育恰恰强调在“自然”中开展。2019年1月,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正式发布《自然教育行业自律公约》,其中指出,自然教育的开展强调“在自然中”的实践,通过感知与体验自然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连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13]。可见,自然教育要求带领儿童置身自然环境当中,通过观察、触摸环境中的动物、植物等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而对于自然博物馆,其藏品往往展陈于室内环境中,活动参与者缺乏自然空间内的真实体验,且儿童很难有触摸展品的机会,这就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与传统的自然教育相比,博物馆自然教育活动少了一丝生机,能够调动和激发的感官不足,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作用往往得不到发挥。然而,儿童主要是以游戏和探索来促进自身发展的,要以感官教育为主,让儿童充分接触大自然,触摸大自然中的事物,儿童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感官认识[14]。因此,室内博物馆的天然属性也造成其在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中有所欠缺。

(三)O——市场与品牌发展机遇

作为自然科学类的科普场馆,自然博物馆也迎来了自然教育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自然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缺乏人才、政策推动和行业规范等。但新兴行业往往存在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需求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自然教育势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到来限制了校外学科教育的培训,更多家长或将转为关注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艺术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自然教育市场也将随之向好发展,这对于相关的机构、企业和单位而言,都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自然博物馆也应抓住新的机遇,发挥自身作用,树立自然教育品牌,引领行业发展。作为博物馆,其宗旨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儿童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对象。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有助于自然博物馆提升社会关注度、好感度及影响力,提升博物馆绩效,使其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对于博物馆品牌的打造大有裨益,还能够使博物馆在逐步兴起的自然教育行业中占据市场,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T——教育机构带来的挑战

在自然教育市场发展的同时,自然博物馆也要面对自然教育机构所带来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的自然教育机构迅速发展,根据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统计报告显示,2016 年我国自然教育机构为286家,2017年则超过2000家[9]。虽然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教育机构受到不小的影响,但仍有一些机构凭借优势与实力占据了一定的自然教育市场。经过多年运营,其教育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固定下来,其教育人员取得了自然教育领域的从业资质,这些机构通过丰富、优质的活动获得了受众的认可,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和稳定的客户群体。另外,一些教育机构已经成为中国林学会所批准的自然学校,可见其已经具备一定的行业基础,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些机构的发展对于自然博物馆而言也形成了挑战,为博物馆开展自然教育带来了竞争的压力。自然博物馆如何发挥专长,开拓自然教育领域,把握自身特色开展优质化自然教育活动,打造品牌,在众多已经成熟的自然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是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博物馆自然教育发展策略

通过SWOT分析,可结合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制订与之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使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适应,帮助博物馆把握专业优势与群众基础,规避户外环境缺失的劣势,抓住行业发展机遇,迎接教育机构带来的挑战,从而广泛、高效地开展面向儿童的自然教育活动,推动博物馆在儿童自然教育领域的发展。

(一)SO策略: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活动

SO策略即优势—机遇策略,指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来抓住外部机遇的策略。自然博物馆可以凭借专业优势与群众基础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拓宽市场。当前,一些博物馆会组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课程或活动,但仅属于博物馆的常规教育活动,并未单独提出“自然教育”而进行成体系的活动规划,也很少面向学龄前儿童。要打造品牌活动,首先,博物馆可以将自然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专项活动提炼出来,并组建专业团队为教育活动提供支撑;其次,博物馆可结合各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感知体验、观察动手、环境保护活动等,形成进阶式、成体系的自然教育;最后,博物馆可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参与活动的儿童,并对活动成果进行宣传,提升活动影响力,打造博物馆自然教育的品牌。

(二)ST策略:专家带队自然科考

ST策略即优势—威胁策略,指充分发挥长处,尽可能消除威胁的策略。面对正处于活跃发展态势的教育机构,自然博物馆在自然教育中要牢牢把握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利用群众基础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从而减轻其他自然教育机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首先,博物馆的科研人员有着强大的专业背景,他们的参与会使自然教育活动更具博物馆特色,也帮助儿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自然,并以此来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在组织野外科考活动中由本馆的研究員带队,寻找与挖掘化石的经历为学生提供了难忘的自然体验。此外,对比其他教育机构的营销和推广,自然博物馆本身在儿童和家长中的认可已经为自然教育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潜在受众,博物馆也应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满足受众需求,维系博物馆的观众群体。

(三)WO策略:开展自然作品征集活动

WO策略即劣势—机遇策略,指博物馆面对外部的发展机遇,避开自身缺陷,通过其他活动形式把握行业发展机会的策略。在博物馆自身不具备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避开户外环境缺失这一短板,利用自然博物馆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发挥引领作用,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儿童回归自然。例如,面向儿童征集自然绘画、自然观察笔记、自然之物手工及相关的音频和视频等作品,引导儿童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置身自然,用眼睛观察自然,用双手触摸自然,调动多感官自主在自然当中获取经验。博物馆也可以在征集的作品中发现儿童对自然的态度和认知方式。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所承办的环球自然日活动,每年以不同的主题在学生中征集展览、表演、绘画等作品参赛,以这样的形式鼓励儿童更多地回归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和乐趣。这样的方法有效规避了博物馆的室内环境在自然教育中的不足,激发了儿童回到自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间接的方式帮助儿童形成基于大自然的经验。

(四)WT策略:组织自然教育培训

WT策略即劣势—威胁策略,指尽可能地避开短处,最大限度地消除威胁的策略。由于自然博物馆在自然环境上的局限性,使其在自然教育中面临着空间与展陈方式的限制,不同于户外或天然的自然环境中的体验式教育,这让自然博物馆既不属于传统自然教育的主流阵地[7],同时又面临着行业内教育机构兴起所造成的威胁。鉴于此,自然博物馆可以避免正面的行业竞争,转而组织自然教育培训。全国自然教育网络人才培养委员会主席王愉认为,自然教育机构和从事自然教育的人员开始大量增加,国内人才储备不足以支撑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行业现状[15],因此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自然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平台,邀请自然科学、儿童教育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讲授自然观察体验方法、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城市公园、保护区、博物馆、学校、教育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了解自然教育的发展和特征,并能够完成自然教育课程设计,从而向儿童提供优质的自然教育活动,带动和引领自然教育行业向好发展。

五、总结与展望

在面向儿童进行自然教育的过程中,自然博物馆有着学术专业上的优势和足够的群众基础,也面临着整个自然教育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有着缺乏户外环境的劣势,并面临其他教育机构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自然博物馆可以抓住自然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借助自身资源打造品牌活动;利用专家优势开展野外科考;避开环境缺陷,以自然作品征集方式引导儿童回归自然;汇集行业内的研究者与一线工作者,进行自然教育培训;等等。

与传统的自然教育相比,自然博物馆本身具有空间上的局限性,但博物馆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展陈的自然万物的方式,提升儿童对自然的兴趣,满足城市中的儿童了解自然知识的需求,往往具有自然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6]。因而,重视自然博物馆之自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能够提升博物馆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够为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力量。未来,随着博物馆对自然教育的重视,将会创造出更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教育活动,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儿童享受到优质的自然教育产品,在自然教育中成长并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自然之友,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卢娅柠,闵慧祖,徐莹莹.幼儿园自然教育的背离与回归[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04):46-51.

[3] 黄向.比较视野下,自然教育如何行稳致远[J].教育家,2020(05):30-31.

[4] 胡毛,吕徐,刘兆丰,等.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及启示——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05):185-189.

[5] 王策.我国幼儿自然教育领域的热点与趋势研究[J].才智,2021(06):111-113.

[6] 张亚琼,曹盼,黄燕,等.自然教育研究进展[J].林业调查规划,2020,45(04):174-178+183.

[7]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关于公布第二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评选结果的通知[EB/OL].(2019-11-14).http://www.csf.org.cn/News/

noticeDetail.aspx?aid=48156.

[8] 赵兴凯.我国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绿色科技,2021,23(09):208-211.

[9] 赵敏燕,董锁成,李宇.自然教育,应该这样教[EB/OL].(2019-04-13).http://www.cas.cn/zjs/201904/t20190415_4688804.shtml.

[10] 周询,王美霖.第三方机构参与博物馆自然类教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以成都博物馆自然探索系列课程开发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7(01):43-47.

[11] 邓伟,邓旭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与式教学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9):124-126.

[12] 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EB/OL].(2020-05-13). http://www.ncha.gov.cn/art/2020/5/18/art_

2318_43812.html.

[13] 中林联林业智库.自然教育概况(上)[EB/OL].(2020-07-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424870155836336&wfr=spider&for=pc.

[14] 马海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20,9(40):138-140.

[15] 王愉.建立我们自己的自然教育人才培养体系[J].中华环境,2019(07):30-32.

[16] 袁园,邢俊杰.自然教育的多样性探讨——自然博物馆的局限与优势[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3):9-13.

作者:赵妍

第2篇:上海自然博物馆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探究

[摘 要]观众是博物馆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发放关于《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可行性调查》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的数据分析比较研究基于问卷的两种不同的调查模式的优缺点,总结出在博物馆观众群体中开展调查时不同的问卷调查模式的各自特点,得出更适用于博物馆体系的观众问卷调查模式。

[关键词]观众问卷;上海自然博物馆;调查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5.103

现代社会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收藏、展览、研究、服务机构或场所,更是一个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观众,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是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源泉。观众调查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基础,是帮助博物馆改进工作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被运用在博物馆服务上、工作中,因此,探索新型观众调查模式是为了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对博物馆观众调查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传统的观众研究方法面临着巨大挑战。

1 国内外传统问卷调查模式的研究概况

我国传统问卷调查模式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事业走上正常发展轨道时开始的。1985年,张松龄先生发表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海洋与它的居民》,这是我国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的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萧条沉思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观众研究,由于这个时期关注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定位,反而没有像80年代那样有着批量的观众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博物馆观众研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以实证研究为主。

欧美国家的博物馆观众调查与研究起步非常早。观众研究最早的形式就是对展览的评估,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不干扰参观的观察法,记录观众的参观路线与参观行为,并绘制观众的参观路线图。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就提出了展项的“吸引能力”(能够吸引多大的观众量)和“保持能力”(能够让观众驻足多长时间)两个概念。而在美国,对展览和教育项目的评估主要是为了解其效果,并向投资者和赞助者证明它们的“产出”。20世纪后半叶开始,新博物馆学逐渐兴盛。新博物馆学开始以人为本,观众问卷调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2 国内外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研究概况

在国内博物馆基于数字化网络平台的观众调查却罕有值得推介的成功案例。国内个别省级综合博物馆在网站上没有给观众发表意见的地方。极少有博物馆开展实时在线问卷调查和电子邮件问卷调查,博物馆传统观众调查最常用的问卷调查,利用互联网将更加方便、快捷、省钱,而且也有诸多公司开发了商用的问卷调查系统软件,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博物馆开展网络问卷调查。

就国外调查资料可以看出,网络型观众问卷调查模式在 2000 年之前基本上处于发展初期。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的密西根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才分别建立了专门从事网络问卷调查法研究的机构。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问卷调查法开始在发达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3 对调查问卷的个案分析

2016年4—6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通过发放《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可行性调查》问卷来了解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参观人群对网络型调查模式的看法。从时间选择来看,既不属于黄金周旅游密集时间段也不属于旅游淡季,选取的人群都是散客不包括团队,调查具备抽样的合理性,因而得出的数据相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可行性调查》是从2016年4月1日开始,2016年6月9日结束,在24个调查工作日当中共获取调查样本3229份。本次调查是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即采用“1、5、10、15、20……”点位进行。参与调查人员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调查前,我们结合《调查工作须知》和以往工作实际情况,每天对调查人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岗前培训。

调查问卷设计了16道选择题,采取打钩选择的形式,尽量避免占用参观者过多的时间。下面将对8个代表性统计结果逐个分析。

(1)参观者的性別:调查显示女性观众略高于男性观众,其中原因在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院作为上海重要的科普场所之一,科普教育是吸引女性观众带领子女观光游览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观察到男性观众在逐年上升,它说明博物馆的文化因素正在逐渐地加深。

(2)参观者的年龄:调查显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观众年龄比较年轻,说明上海自然博物馆博物院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最强,具备休闲与时尚性,展出内容和形式与时代同步,由于“绿螺讲坛”“小小博物学家”“一起聊聊吧”等一系列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教育活动的相继推出,故18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占总体参观人数的68.59%,同时,调查也真实地反映了博物院针对年龄较大的群体(61岁以上)的宣传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3)参观者的受教育程度:在参与学历调查的3229名观众中,观众学历比例人数最多的为初中以下(占43.17%),之后依次为本科(占23.88%)、高中中专(占14.57%)、大专高职(占14.16%)、硕士(占3.51%)、博士(占0.71%)。说明博物馆的追逐者通常是对自然科学知识有着浓厚兴趣的青少年。

(4)调查问卷模式的选择:调查显示64.17%的观众选择了网络型问卷调查方法,35.83%的观众选择了传统型调查模式。这说明网络型调查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本低、已成为博物馆观众问卷调查的首选模式。

(5)对网络型问卷调查了解程度:调查显示54.38%的观众对网络问卷调查表示了解,28.14%的观众表示较了解,仅有17.48%的观众对网络型问卷调查表示不太了解及没有听过,说明网络作为人们积极、主动了解事物的传播媒体,在观众问卷信息收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网络型问卷调查的接受程度:调查数据显示86.19%的观众对网络型问卷调查表示接受或可能接受,网络型问卷调查的开展,使观众从普通参观的参观者变成了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的建设者,这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的。

(7)不选择网络型问卷调查方式的原因:71.19%的观众表示之所以不选择网络型问卷调查方式是因为网络型问卷调查存在不安全因素。11.13%的观众表示没有上网的条件,这一部分观众大多为老年人。不难发现,虽然网络问卷调查方式接受程度较高,但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也存在着缺陷,同时,由于网络中存在较多隐患,网络问卷调查法可能会受此影响,使所收集的数据产生结果的偏差。

(8)有奖励的网络型问卷调查的接受程度:调查显示82.68%的观众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接受一项有奖励的网络型问卷调查,仅17.32%的观众依然不接受这样的调查模式。说明对于部分观众来说,问卷的纪念品可以大大降低观众对网络型调查模式的调查顾虑,建议在开展观众问卷调查时适当发放纪念品。

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展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和来自参考资料的问卷反馈数据,现将两种问卷调查模式的特点汇总如下表所示。

4 科技发展给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近数十年来,一次次的科技发展浪潮,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调查研究领域,基于问卷的调查模式受其影响也日益多样化,科技发展使问卷调查模式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协调,降低问卷调查成本,减少問卷调查人员配置、缩短问卷调查周期,扩大问卷调查领域和信息收集的渠道,提高所收集的数据时效性、准确性,降低了实施调查研究的门槛,给调查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

科技发展为研究者提供全新的调查工具和途径的同时,为调查研究开拓出众多新的研究空间和调查领域。但新技术不仅可能成为将各种已相对成熟的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淘汰的工具,因此,在开展问卷调查时各种问题让研究者不得不慎重考虑,尤其是在用网络调查模式开展关于敏感问题的调查的时候,被调查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技术的发展无疑为研究者深入探索受访者的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这种探究能力的增强也引发了受访者出于自我保护的对抗性心理,最终可能降低研究的机会和反馈的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因此,针对各种基于网络的调查方式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对传统型纸质问卷和网络型问卷优缺点的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反馈率明显高于传统型问卷调查模式的反馈率,网络问卷调查和传统问卷调查的参与者在基本信息和对网络问卷调查的态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当参与者接触到网络调查,对网络调查有一定了解之后在对于网络调查的态度方面更趋向于接受。观众调查数据的日常化收集与积累是所有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优化的基础,亦是博物馆运营与发展永不衰竭的源动力。作为科普教育主阵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需要通过观众对网络型问卷调查了解程度、接受程度等方面有所突破。

当然,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本次调查研究还存在一些欠缺与不足。只完成了部分研究,笔者希望网络型问卷调查模式和传统型问卷调查模式的研究能引起同行的关注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使之能够为推动上海自然博物馆乃至我国博物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曾五一.统计调查体系与调查方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公达,张欧东.市场调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永泰,何有世.网络调查与传统纸质调查的差异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6):32-34.

[5]李金昌.应用抽样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赵国栋,黄永中.网络调查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罗纳德·扎加,约翰尼·布莱尔.抽样调查设计导论[M].沈崇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8]加里·T.亨利.实用抽样方法[M].沈崇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9]赫利剑.通用网络调查问卷系统技术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10]蓝鹰.基于.NET的网上问卷调查及其可视化分析系统[D].长春:吉林大学,2011.

作者:赵志婷 方慧婷 董丽丽 冯俊

第3篇:仿生设计学视野下的自然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

摘 要:文章以仿生设计为自然博物馆空间设计作为切入点,提出自然博物馆空间设计的法则,以仿生轨迹与场景还原设计,仿生形态与空间体块造型设计,仿生表皮肌理、质感与展具设计,仿生色彩与空间氛围营造四法则,塑造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展示形象。把仿生设计理念融入自然博物馆空间设计,这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手法,能有效塑造自然博物馆的视觉艺术形象,创造自然与“观众”心灵的对话。

关键词:仿生设计;自然博物馆;空间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西艺术学院一般项目“仿生元素在现代展览建筑造型中的运用研究”(编号:YB201618)。

一、自然博物馆的空间设计美学发展趋势

自然博物馆是一个直接面向社会大众,展示自然、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人类等具有历史意义知识的机构,是一个既富于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又富于艺术体验的场所。自然博物馆以收藏自然类的标本、文物、实物为工作基础,并将收藏到的相关实物和文化信息以展览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宣传自然文化知识。近代自然博物馆建造的雏型,可以追溯到欧洲17世纪。欧洲自然博物馆形成的初期主要是仅供私人收藏家和宫廷贵族鉴赏,随着生活发展逐渐向大众开放,并成为宣教、科普的场所,逐渐发展成现代博物馆的形式。我国最早建立的自然博物馆是1868年在上海徐家汇创办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至今,仅有100多年历史。但随着我国自然博物馆的不断发展,自然博物馆建设的数量日益剧增,展示展品也逐渐增多和丰富,自然博物館的研究分类也更加清晰,展示的形式手法多样,呈现现代化、高科技化、艺术化发展趋势。展馆设计理念从单一展示展品到展示与教育服务共同发展过渡。自然博物馆肩负国家或地区的文明使命,属于国家或城市的强大“文化基因”。因此,展示设计是展现自然博物馆的展览艺术水平的关键所在,对于推动地域自然文化形象和促进其良好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国自然博物馆从产生到推动发展,再到规模建设,现已进入“博物馆黄金世纪”时代。其展示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革,创新的艺术思维在改变着自然博物馆的旧格局,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融入自然博物馆空间设计将会对如何更好“保存过去、定义现在、教育未来”有新的启迪。仿生学(Bionics)是一门模仿生物的科学。仿生设计学主要以自然界的元素为研究对象,针对设计主题要求,有选择地把自然界的艺术特征结合设计学的方法,为设计主题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自然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是将大自然中独特的动物、植物、生物、景观、文化等艺术再现在观众的眼前。仿生设计学研究立足于自然,自然博物馆的文化需要在艺术美学的支撑下展现和再现。因此,从仿生设计视角为自然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是一种新思路。

二、仿生学视野下的自然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法则

(一)仿生轨迹与场景还原设计

展示是最古老的行为,同时也是现代最受大众喜欢的行为。展示是围绕特定主题实现人与展品之间信息沟通的过程,是自然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自然博物馆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展品决定了展示的方式,同时也影响展览的效果和信息传递的效率。仿生来源于自然,来源于每一个自然物。有人曾说,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的,而且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可以说每一个动物、植物、生物都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他们都有着独特的生命轨迹。走进自然博物馆,了解大千世界的动物、植物、生物的诞生、成长、繁衍、发展,以及死亡等知识,观众接触最多展示手法是大自然的局部场景展示。场景展示可以让观众通过嗅觉、味觉、听觉、触觉、视觉五个感觉器官来认识展品,认识自然博物馆里的“自然界”。但对于真正大自然里的动物、植物、生物等自然物的详细信息是很难获取详悉的。仿生学视野下的空间展示设计法则,运用仿生命轨迹的设计手法,展示不同的展品类别的生命运动发展轨迹以及生命生长的时间和变化特点,掌握这些展品的生命轨迹,可以整理出这些展品的重要发展脉络,更好地展示展品的场景再现,让自然博物的展览路线层次分明,更富于韵律和节奏感。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恐龙世界场景展示。序幕开始,首先给观众展示一个关于恐龙形象的总体印象,接着引导观众在遗址现场了解化石的形成、发掘,透过发掘现场了解恐龙骨架化石的原始状态,再通过恐龙的食物链了解当时恐龙的生存方式以及在自然变化过程了解恐龙的濒危和灭亡,然后通过近距离观察在该遗址中发掘的化石实物和图片,了解到化石的自然历史和我国恐龙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最后通过趣味体验活动,让观众参与恐龙赛跑等互动游戏,让观众置身于“真实”的恐龙世界中。仿生轨迹与场景展示的设计手法,在现代科技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让自然博物馆的展品“虚”“实”融合,使展示效果更加独特,展示环境氛围更加真实,互动体验更有趣。

(二)仿生形态与展示空间体块造型设计

仿生形态设计指的是产品设计过程中模仿或简化大自然中的参照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结合艺术设计方法对自然艺术形态进行艺术处理以及艺术加工的过程。仿生形态的设计手法也可以用在展示展览空间设计中。如自然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在确定展览主题后,会根据不同的展品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展示艺术效果,其中仿生形态与展示造型结合就是一种方法。展览的艺术造型通常由不同形态的几何体块组合而成。几何体块有具象形态的,也有抽象形态的。几何体块的造型理念来源于主题,也可以说来源于自然给予的灵感。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生物以及自然景观都有着独特的造型,这些自然造型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塑造而成。自然是最好的艺术灵感,通过大自然的形态启迪,设计师才能设计出独特的艺术造型。如武汉自然博物馆的展陈主题“大河生命”,展览设计了四个不同的区域内容——“大河沧桑、大河珍灵、大河沉思、大河探秘”。展览设计根据主题的要求体现大河流域与生物联系的壮美奇观,因此在展览空间设计中,选取的大河流域附近相关性较高的河流生态系统作为特色展品。在展馆整体设计风格上采用大河流域奔腾灵动的流线型模块作为空间设计的体块造型,并用相似的仿生体块造型贯穿整个展览的主线,让观众行走在展馆中更好地感受大河生命的魅力。再如,美国犹他州自然历史博物馆,设计师把自然的景观元素,岩石、土壤、植物、矿石等元素运用仿生的设计手法很好地转化成了空间艺术体块。造型设计是贯穿整个展览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观众不仅可以感受自然的艺术,还能享受视觉的盛宴。运用仿生设计手法是将大自然形态,进行艺术夸张、变形、放大、缩小、抽象化,并与主题相呼应。因此,在自然博物馆展览空间中应用仿生设计手法,可以让博物馆的展览形象符号化、品牌化,能快速加深观众印象,从而提升展馆品牌的知名度。

(三)仿生表皮肌理、质感与展具设计

展具是展览道具的统称,主要是在商业空间、展览空间中作为产品的衬托或展品摆放及搭配的物件。自然博物馆中的展具同样具有摆放、悬挂、粘贴、维护、烘托等功能,以突出展品特點,但展具的色彩、造型、材质、工艺等因素,都对展馆的展示风格和展示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仿生表皮肌理、质感运用指的是借鉴和模拟自然物体的表面的纹理和质感特征属性,并将其特征与展具设计相融合。如深圳自然博物馆中的动物世界里的场景再现部分,展示了很多种不同的陆地野生动物,其中场景中树木、丛林、土坡、石头等都属于展示道具的一部分。这些道具是根据动物原有的生存环境而定制的,主要以还原动物的真实场景和营造环境艺术氛围为主。场景再现的展具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搬迁或购买,也可以根据实物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完成。例如大型树木展具就是运用了仿生设计的表皮肌理、质感的手法,通过水泥或综合材料塑造等方法把树木的主要轮廓线和艺术形态设计出来后,参考树木的纹理和质感进行仿生定制。展示道具采用仿生设计方法可以烘托展品形象,提升展品定位,让观众更好地体验独特的自然之旅。

(四)仿生色彩与空间氛围营造

色彩的布局与搭配决定了自然博物馆的整体格调和艺术氛围。和谐的颜色组合在一起能够给人带来平静的心理感受;强烈的色彩对比组合在一起也能给观众带来兴奋的感觉但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同的色彩组合营造的展示空间的氛围区别是非常大的,在对展览空间进行色彩定位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展品信息和观众心理感受。大自然的色彩丰富多彩,如何让大自然的色彩走进自然博物馆,设计师需要在大自然里有意识地在时间、空间、地域等范围内为展览空间营造,既符合大自然原本的面貌,又能够突出展览主题,还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如上海自然博物馆,根据不同的展示区变换不同的色彩基调。博物馆的开篇“起源之谜”的展墙、展台、展板灯光等都使用蓝色调,寓意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调动观众了解和探索宇宙的兴趣。在昆虫类特色展区,设计师采用了具象仿生色彩的设计手法,把相似但又不同大小的蝴蝶标本根据色彩变化节奏拼贴在同一个展墙上,在蝴蝶主造型的装饰上,采用了和蝴蝶图案和色彩接近的装饰色彩,让观众近距离地观看了解展品,增添展览色彩的趣味性,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三、结语

随着仿生设计领域的发展,仿生设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仿生设计强调在设计中参考大自然的艺术形态、色彩、纹理、质感等特征,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仿生设计学视野下的自然博物馆空间设计的探索应用,是一次新的尝试,但这一方法完全符合绿色展示设计、生态艺术设计、人性化个性定制设计的发展趋势,能有效促进自然博物馆空间艺术设计的不断创新,深层次挖掘仿生设计学科的潜在魅力和价值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显亮.博物馆空间导向体块化构造的仿生形态设计探究[D].东华大学,2010.

[2]陈嘉宝.中国自然博物馆的生态美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温沁洁.自然博物馆导视系统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4]邓雷.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与表现——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J].设计,2018(15).

[5]罗德燕.恐龙文化视角下的自然博物馆游憩景观设计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5).

作者单位:

朝鲜大学校大学院,广西艺术学院

作者:温玲

第4篇:内蒙古博物馆

内蒙古博物院(馆)是一座结构独特、造型新颖,集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于一体的公共建筑工程,工程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体育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投资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建设水文中心勘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内蒙古广誉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监理,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工程于2005年4月18日开工, 2007年12月23日竣工。

工程建筑面积52169平方米;建筑层次:6层;建筑高度:50米;基础类型为筏板基础,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飘檐为钢结构;室内精装修,外墙采用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铝板幕墙;屋面采用仿真草坪屋面;楼内配备给排水及采暖系统、通风与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动力与智能照明系统、安防与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联动系统等。 工程施工中重点推广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9大项,26个子项。工程建设伊始就明确了争创“鲁班奖”工程的质量目标,公司、项目部均成立了工程创优领导小组,明确了“精细管理”的指导思想,编制了创精品工程保证措施。建立了以建设单位为核心,依托总承包单位实现过程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将设计、监理、分包等单位纳入这个体系之中,签定创优责任状,并将创优目标分解,使设计、施工的质量均处于受控状态。从设计入手,努力改进管线穿墙处理,卫生间、幕墙、屋面、保温节能等细部处理,提高了工程整体观感效果,达到全面创优的目的。结合工程创优,在施工过程中实施样板引路,对易发生质量通病的室内抹灰、涂料油漆、吊顶、块材铺贴、幕墙和管道根部处理等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达到了质量预控的效果。加强施工质量预控,重点进行了基础、主体结构、楼体垂直度、屋面及卫生间防水、幕墙龙骨连接、建筑防雷与接地以及消防工程的质量预控,保证了结构安全和使用安全。

工程获奖情况:2005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工地;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设计奖);2008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杯”工程质量奖;2008年获得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获得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最佳重点工程奖”; “钢筋混凝土钢筋安装”施工工法获国家级工法;获得2008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内蒙古博物院简介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建筑毗邻,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造型独特,设备先进,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博物院集合

了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内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三个层面展厅,计为14个陈列,并在注重观众流线的前提下构建层区风格统一和逐层步步升高的感观态势。其中,二层“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内蒙古博物院同时集中表现了自治区六十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成果。其内部设施实现智能信息化,安防预警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文物管理网络系统装备先进;文物库房、文物养护中心、古今生物标本修复室、陈列展览制作室、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学术研究室、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大型多媒体会议室等功能优化齐全,尤其注重在观众区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和文博产业化服务,将内蒙古博物院打造成为社会大众教育、鉴赏、休闲、娱乐的高品位公共场所。 二层四个基本陈列

1、远古世界: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不负内蒙古“化石之乡”的美誉。

2、高原壮阔: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环境生物为闪光点,引领观众走进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生态世界。

3、地下宝藏:内蒙古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展出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标本,呈现内蒙古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

4、飞天神舟: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

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太空,发扬草原开放人文精神的情感。 三层四个基本陈列

1、草原烽火: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重点表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悲壮又具民族特色的革命斗争史。

2、草原风情: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近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草原天骄: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亮点,根据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辉煌创造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具世界关注性的特色展览。

4、草原雄风: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娓娓讲述草原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辉煌历程。

四层专题陈列正在更新中

1、草原日出: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表现草原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风云骑士: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马种、马具、马的牧放驯养、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充分体现北方草原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和马背民族的英雄气概。

3、草原服饰: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用跳跃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表现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4、苍穹旋律: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反映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创造力,可与观众直接互动,极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5、草原华章: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体现北方草原民族思想文化创造中的特有风格。

6、古道遗珍: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陈列,展示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二千余年间从中原传入草原的文物、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受东西方影响产生的草原文物精品,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开

放意识和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品、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博物馆的建设也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高潮。博物馆的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新的角色,设计观念也随之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西方提出“人本主义”这个概念开始,“人性化设计”就迅速的引起各国设计界的重视,到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摸索,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理念。 而近年来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满足了基本的“使用人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更直观的在功能场所中提供更为完善的人性化服务,作为直接感知事物的“眼睛”成为了功能空间中更加细化的客体被加以研究。在这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览馆空间中,从“视觉”的角度去参与设计,出现了很多超越于单纯“人性化设计”的展示空间设计,即“视觉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的概念进入中国相对较晚,且中国正处于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初期阶段,对于设计的“人性化”状况还在日渐摸索中,而从“视觉”角度去讨论“人性化设计”的概念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 本文立足于目前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本土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对其展示场所的“视觉人性化设计”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在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中视觉人性化设计的特点。同时,对国内外博物馆展示场所相关方面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中,关于视觉人性化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可行性研究,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到参与的实例工程——内蒙古博物院“飞天神舟”展厅改造方案——的展示场所设计中。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从根本上阐明“视觉人性化设计”在不同的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 第二部分从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入手,详细研究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中“视觉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表现。 第三部分以其他两部分内容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展馆展示场所的资料分析,从多角度提出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视觉人性化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将这一研究资料作为样本,运用到所参与的实践工程——内蒙古博物院“飞天神舟”展厅改造方案。 展示场所空间的“视觉人性化设计”是基于人本主义精神,以“人”和“物”之间在展示场所中的关系而进行的一个研究。而内蒙古博物院作为的一个大型的、现代的综合类的本土博物馆,在建设中对于场所设计进行的“视觉人性化设计”方面的探索,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提

供了样本基础。

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的视觉人性化设计研究魏星

【摘要】: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品、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博物馆的建设也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高潮。博物馆的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新的角色,设计观念也随之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西方提出“人本主义”这个概念开始,“人性化设计”就迅速的引起各国设计界的重视,到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摸索,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理念。 而近年来西方的发达国家在满足了基本的“使用人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更直观的在功能场所中提供更为完善的人性化服务,作为直接感知事物的“眼睛”成为了功能空间中更加细化的客体被加以研究。在这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览馆空间中,从“视觉”的角度去参与设计,出现了很多超越于单纯“人性化设计”的展示空间设计,即“视觉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的概念进入中国相对较晚,且中国正处于博物馆建设的发展初期阶段,对于设计的“人性化”状况还在日渐摸索中,而从“视觉”角度去讨论“人性化设计”的概念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 本文立足于目前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本土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对其展示场所的“视觉人性化设计”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在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中视觉人性化设计的特点。同时,对国内外博物馆展示场所相关方面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中,关于视觉人性化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可行性研究,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到参与的实例工程——内蒙古博物院“飞天神舟”展厅改造方案——的展示场所设计中。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内蒙古地区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从根本上阐明“视觉人性化设计”在不同的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 第二部分从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入手,详细研究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中“视觉人性化设计”的具体表现。 第三部分以其他两部分内容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展馆展示场所的资料分析,从多角度提出内蒙古博物院展示场所“视觉人性化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将这一研究资料作为样本,运用到所参与的实践工程——内蒙古博物院“飞天神舟”展厅改造方案。 展示场所空间的“视觉人性化设计”是基于人本主义精神,以“人”和“物”之间在展示场所中的关系而进行的一个研究。而内蒙古博物院作为的一个大型的、现代的综合类的本土博物馆,在建设中对于场所设计进行的“视觉人性化设计”

方面的探索,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样本基础。

第5篇:内蒙古包头博物馆简介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成立于1998年,1999年9月开馆接待观众。2007年7月新馆落成对外开放,2008年5月实行免费开放。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为国家二级馆,占地面积3.5公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外型以“草原上的巨石,巨石上的文化”为主题,造型恢宏、内涵深邃,新颖独特。该馆通过丰富的展览和多彩的活动,向公众展示了包头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历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对人民大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反映包头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基本陈列有《包头历史文物陈列》、《石破天惊——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藏传佛教唐卡艺术陈列》、《包头古代石刻文物陈列》。专题陈列有《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考古成果展》、《走向和谐——包头辉煌六十年大型图片展览》。另有2个机动展厅,用于举办和引进各类临时性展览和特展。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建馆思路,打造了系列精品。其中,《石破天惊——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全国十大文物精品陈列”,《包头历史文物陈列》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评为“2000全区十大文物精品陈列”。被授予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包头市文明单位标兵、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办馆理念,广泛进行文化交流,在诚邀各地博物馆的展览来包办展的同时,积极组织本馆藏品组成特色鲜明的展览赴各地巡回展览,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多达近40个城市,很好地宣传了包头地区久远的历史文化,扩大了包头的影响力。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高度重视服务功能的完善,增设了青少年互动区、观众茶歇区、纪念品服务区、残障人士服务设施等,该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研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本馆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丰富了服务项目和功能。

自2008年5月实行免费开放以来,来馆参观者络绎不绝,观众数量逐年增长,2013年观众数量达40余万人次。该馆展览繁多、活动广泛,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第6篇:关于贵州和内蒙古生态博物馆的考察报告

意大利社会和经济研究所教授毛里齐奥.马吉(MaurizioMaggi)

对中国生态博物馆总的印象

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学会按照战略意图行事,考虑了(世界)几代生态博物馆,回顾和评价了生态博物馆发展经历,按照博物馆的成长趋势,扩大了国际合作。这是中国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表现出了根据几个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具有扩展建立国家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潜力。这一现象和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建立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过程相似(例如法国、日本、意大利、波兰、瑞典、巴西和墨西哥)。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给予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和当地领导层以权利,允许他们在形成生态博物馆的相互联络中发挥作为参与者的作用。对于这一点,紧迫的是伴随着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的建设(这通常是学者和政府权力机构的任务),紧紧依靠各地生态博物馆的合作。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联系网络,没有强有力和胜任的地方生态博物馆领导,将会影响生态博物馆的有效发展。

现有的中国生态博物馆中的信息中心是好的,既“临近”又“遥远”。“临近”是指生态博物馆有一个展示中心,介绍有关项目、地区和当地居民的信息。“遥远”,是指七个生态博物馆指南(中英文)介绍了地区和居民情况,但不幸的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要想了解当地政府(关于交通、住房、教育、农业和手工艺)和当地居民的联系很难。可能的情况是,将整个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项目的信息资料上网,这将使中外学者和七个生态博物馆获益,这将可能成为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去参观中国生态博物馆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路线问题可能还没有给予优先地位(缺少旅游设施,当地居民的收益潜力很低)。但是,尽管这几个生态博物馆位置遥远,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可以作为附近区域本民族的参照点。这些生态博物馆的潜能已经超越了保护自身的遗产,而是为周边类似村寨保护遗产树立了榜样。除了生态博物馆自身,成百万少数民族通过参观这些生态博物馆,会认识到自己遗产的重要性。

梭戛生态博物馆

强势: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例如有了供水设施),取得了居民的信任;大量居民参与保持当地遗产,依然保持此区域的生活特点;具有区域和当地居民的雄厚的独特性。

弱点:大多数古老的记忆和传统得到了保存,最难的问题是保存过去和连接现在(更进一步说,是“原真性”和“展示”);自治的生态博物馆领导在当地政治因素面前软弱无力(这是由于以前形成的后果)。

问题:谁从老房子中搬到了新房子中,是否现在居住于村寨的居民会在将来迁出?苗族居民是否需要金钱经济?比如,他们是否能够发展商业活动(例如纺织和刺绣)?苗族居民是否从生态博物馆中有收益?生态博物馆是否依赖居民自己可以发展?生态博物馆是否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举例来说,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对于整个苗族来说,此生态博物馆是否能作为参照点,其他苗族人是否参观此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怎样和地区发展计划相联系(例如,对景观和环境较小影响的条件下,是否可以作为非苗族人修复历史房屋的榜样)?

镇山生态博物馆

强势:从经济条件看,生态博物馆有收益(具有旅游饭馆和商店);已经意识到房屋的修复要保持地区建筑风格;一些青年人(可能是专家)参与了生态博物馆项目。

弱点:可能生态博物馆获益分配不均匀(有些青年人不理睬现存生态博物馆)。

问题:关于现在营业的商店和饭馆,是否由当地居民经营?还是这些活动依赖于地方商人?

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

强势:15户村民参与了生态博物馆管理,具有潜力参与和连续;地方民族博物馆(明年将在百灵庙城建成开馆)的工作人员将指导新的生态博物馆的工作;参观途径是特殊的(小批参观者乘坐大篷车),对文化景观影响较小;内蒙古民族风情看上去很丰富,具有独特性。

弱点:当多数人住入了新房子,老的生活习俗将很难保存(例如帐篷中的生活)。

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潜力

组织村民管理并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供水是中国博物馆学会和政府给予的礼物,是否日后他们将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加强每一个生态博物馆和本民族的联系,为本民族群众树立一个榜样;生态博物馆活动要紧密联系当地发展计划;建立中国生态博物馆间的内部联系网络,相互交流学习(在论坛期间,已经有了一定的相互联系);将生态博物馆地方产品推向市场,通过记忆工程和现在的活动,允许居民创新,筹集资金;建立网站(由村民和中国博物馆学会共同管理),进行现有生态博物馆的流动展览,作为相互联系的工具。(张晋平译)

第7篇:参观省自然博物馆

早知道自然博物馆要搬新的场馆,早早盼望着,总算盼到了新馆开张。

今天,我跟着大姨来到新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新的博物馆比老馆明亮多了。展出的内容也多了。它分为恐龙的灭绝、地球生命故事、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和绿色浙江等几个展区。

我们先来到了恐龙展区,里面有四川龙、李氏蜀龙„„的化石。瞧,那儿有一块小石头是什么呀?走进一看原来是一颗恐龙的牙齿。到了恐龙森林,介绍了两种产于四川的恐龙,怎么有人在展区里玩呢?走近一看,原来有同学在跟恐龙比力气和速度。他们跟恐龙比力气时重重的把锤子一击也只有20多千克重,而恐龙轻轻一碰,就有500多千克。说到速度,他们跟恐龙中的三角龙、迅猛龙比跑步的时候,个个好像都是跑步健将,但是他们永远比不过恐龙之王————霸王龙。

我们接着来到了关于陨石的展区,里面讲述了陨石如何到地球?由于地心引力使在宇宙中“流浪”的陨石,吸引到了地球周围然后像流星一样闪烁出光芒坠落到了地球里面。许多小朋友围着一个天平,他们是在干吗呢?原来他们一个个升级成了测量员,测量这每一个陨石的重量,在天平加筹码。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贝壳展区,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贝壳的知识,比如恐龙时代的鹦鹉螺是跟我们现代的鹦鹉螺是不一样的等等。

我们又来到了哺乳动物展区,里面有狮子、老虎、海狮、海豹、犀牛等哺乳动物的标本。

„„„„

虽然今天很热,排队买票又等了很长时间,不管怎样不虚此行,因为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有机会再来。

第8篇:自然博物馆参观感想

周二下午我们参观了自然博物馆,这是开学后我们班记得第一次集体活动,开学后我没到其他地方,因此很激动。还有我们的辅导员沈老师一起,坐了好长时间的车才到自然博物馆,为了纪念这活动我们在博物馆的门口合了一张影。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恐龙时代,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竟有个头那么大的恐龙,我不禁想象在那个时代,恐龙作为哪个星球上的霸主,是如何的生存 ,栖息,繁衍后代。然而就是如此强壮的生命在一瞬间就消失殆尽,生命又是何其脆弱啊!其实我们人也是一样,获取小小的打击就可以结束人的生命。而后我们走进了无脊椎动物的世界,看到的是主要是一些软体动物,贝类,还有昆虫。我们看到了各色各样的贝壳,还有一只巨型蜻蜓,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有几百只蝴蝶构成的“蝴蝶墙”。五颜六色的蝴蝶,斑驳的色彩给我一种梦幻,一种唯美的感觉。当我走近这里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自己的暑假的时候,在我们老家的水库里摸贝壳的趣事。我们那里的夏天格外热,所以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在那里乘凉,有在那里洗澡,洗衣服的,还有在那里钓鱼的,我就和我老弟,表妹们在水库的尾边摸贝壳,有很大的,也有小的,摸到的贝壳总是有放回去了。其实在博物馆的时候总觉得那个蝴蝶格外的美,惊叹大自然,竟可拥有如此多的神奇的物种。

接着我们走进了生命的摇篮——海洋生态系统。深邃的蓝透着生命的神秘。记得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动物世界,看到海洋时总觉得不敢相信,那里物种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不同类群不同颜色的鱼,还有那些美丽的珊瑚礁,海葵,海底的世界引人遐想,还有虾兵蟹将,人们对海底的探索也越来越多,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在我看来,最崇敬的应该是那些可爱而又幼小的生物,弱肉强食是大自然里永远无法改变的定律,但是那些小生命却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自己的聪颖从他们的生存环境中活下来,他们有着奇特的器官,特殊的本领,我想这就是进化吧。

接着我们看到了一个进化的过程。海里的一些鱼长出了腿,爬到了陆地上从鱼纲到两栖纲的进化,真的不可思议,还看到了许多有尾的两栖纲,还有好多蛙类,这让我想起了上学之前我和姨妈在饭馆吃饭时的一道菜,用青蛙做的,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恶心,现在吃青蛙的实在太多了,我觉得国家应该相关政策制止这种行为。

走着我们就来到了湿地系统,周围是两米多高的芦苇,脚下是清澈的河流,河里有亭亭玉立的荷花,还有灵动的小鱼,还有肥肥的虾,看到这些我想到我们国家今年十八大召开咱们的目标是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水清,天蓝,地绿的一个国家,而脚下的画面就是我们应该达到的。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湿地系统,湿地里的物种也是不可小觑的,但是现在湿地里的鸟类有很多已经灭绝,有很多已成为珍稀物种,可是还有人没有警觉起来,他们泯灭自己的良心,以金钱为利益,去破坏那些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残害那些无辜的鸟类,我们每个人警觉起来,为了那个伟大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湿地后我们看到了各色的鸟,还有鹤和鹅,还有一只开屏的孔雀,真的好美。还有让人觉得很真实的一幕,一只大鸵鸟追这一个偷蛋的动物,真的觉得很真实。也很可爱,就像小时候偷邻居家桃的情景,想起来就觉得可笑。然后又来到了大草原,有雄狮,斑马,梅花鹿等,很和谐的画面,可是真实的生活里却是每一只动物都必须高度警觉,以防被吃或受到袭击。

动物的观察就到此结束了,然后我们来到了植物世界,从最低等的植物到被子植物、裸子植物。我还看到了银杏树,就想起了前一个月理工楼的路上的那些银杏树,叶子黄时,那个画面真的好美。其实最让吸引我的是那里关于光合作用知识的介绍,从细胞器到他反应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又把高中的知识复习了一遍。

最后我们走进了自己——人的世界,踏着蝌蚪状的精子的脚印,我们走进了了人类,从受精卵的分裂到分化,及在母体的发育与成熟的过程,还有对人各个器官,系统,各种激素的介绍,这些内容好熟悉。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些无法理解的东西,那里竟然有人的胚胎,在我看来不符合人道,但又不能不接受。

看完了人,我们就出来了,脑袋里还装着寒武纪,海洋,湿地等画面。这次的经历真的让我无法忘记,我们通过这次的参观,对生物及生命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其实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是地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我国早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而今又提出建设一个天蓝,水清,地绿的观念,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人们为了自己,残忍的杀害了我们的好朋友,破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家园,可是仍有很多人还不知悔改,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有担当,要有正确的观念,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然后向自己身边的人传播,就像近两年的一位感动中国的一个人一样,为了保护自己的故乡滇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或许我们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是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都要努力做好。其实最重要的是全国公民一起努力,共同完成这个目标。

第9篇: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观自然博物馆有感 今天将会是令我以后记忆深刻的一天,因为今天我要去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了!兴奋在心中按捺不住,早早起床,趁着兴奋到了大连自然博物馆。

走进大连自然博物馆,就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气息,馆内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性、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走进序厅,一幅长22米、高3米的巨型浮雕将“自然与人”艺术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壮观;恐龙展厅内40米长的巨幅半景画和栩栩如生的恐龙生态模型,演示了恐龙产生、发展、灭亡的全过程,观众可直观地了解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十分珍稀精美的辽西古生物化石,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亿万年前的神奇故事,使我们对生命的进化产生无限遐想和对未来的深思;在物种多样性展厅内,观众只需按下按钮就可以听到来自自然界近30种鸟类的鸣叫;走进东北森林动物展厅,犹如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种动物集聚在你的身边,使人不禁发出要爱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感叹。此外还有供学述研讨等文化活动的多植物标本数量种类最多占50%,其中模式标本十几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水杉、珙垌等,二级保护植物水松、银杏、鹅掌楸、刺参等,还有藻类标本1000多份,真菌标本200多份,苔藓植物2000多份,鸟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5000多件,海兽是本馆特色标本:六十多吨重的黑露脊鲸、五十多吨重的抹香鲸、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十几吨重的灰鲸,

还有虎鲸、海狮、海豚、海豹、海狗及有“美人鱼”之称的儒艮,家族之庞大堪称亚洲第一;陆生兽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及来自国外的北极熊、斑马、犀牛等,还有国家一级保护爬行动物扬子鳄、蟒蛇,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黑鹳、丹顶鹤等,以及许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标本。

鱼类标本有中华鲟、文昌鱼、蓝枪鱼,鲨鱼等,

一、二级保护鱼类3000多件美丽漂亮的各种贝壳及五光十色的蝴蝶标本也点缀着我馆丰富的馆藏。岩矿标本有重100多公斤的珍贵水晶晶族、五彩缤纷的各种宝石、稀有的自然金块,及大陨石、精美的晶族岩矿标本等。古生物标本有产于大连地区的大连马、普氏野马中国亚种、大连棒鸡、原东北鼢鼠等模式标本。以及大量产于辽西的“热河生物群”化石群落。仅大连地区晚更新世脊椎动物化石就有上万件。大连自然博物馆馆藏很丰富,而且海兽家族标本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接着我们又去看了恐龙蛋化石,各式各样的恐龙蛋化石映入我们的眼帘,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都有.四周的墙壁上是科学家假想的恐龙的样子,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张图上还有一段小故事,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恐龙的知识.在每个玻璃器皿里陈列的是恐龙蛋化石,解说员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玻璃器皿旁,里面是接个扁形的恐龙蛋化石,大家的目光都转移到了恐龙蛋化石上,这些化石就像石头一样,有的蛋壳都碎了.我来到一个木凳旁,上面放着的是几块大石头,我想:他们为什么要把石头放在这展览呢?后来我有仔细的

看了看才发现上面印着恐龙的留下的痕迹,又好像是叶子.解说员让我们过来,指着图跟我们说了一些关于恐龙的故事······

来到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不仅增长了自然科学知识,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独特风光,在成片的黑色礁石和小石林的环抱中,聆听大海与礁石的"对话"。

自然博物馆让我们认识了自然、了解了自然,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大家怀着依恋之情,依依不舍的回去了.

这次参观博物馆,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让我增长了见识,令我受益非浅!

上一篇:智慧型家长下一篇:大学班级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