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作发展前景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蒙古工作发展前景(精选9篇)

内蒙古工作发展前景 篇1

我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持续向前推进,取得明显成绩。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09家,产品611个。年内上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120个,已批准无公害农产品30个,另外,尚有120个产品正在进行产品质量检验,组织填写材料等工作,可望完成年初的认证计划任务。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管理,二是完善队伍体系建设,三是政府推动,加大工作力度。存在问题主要是:一是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互脱节,二是各级政府认识不平衡,投入不足,影响认证步伐,三是缺乏市场准入相关措施,四是产品检测费用高,周期长,影响认证工作。我中心在认真总结2006工作的同时,正在着手制定2007年工作计划。我区绿色食品发展规模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事业蓬勃健康发展。今年共考察绿色食品企业38家,上报国家中心36家,已批准使用标志的企业26家,产品124个。

截至目前,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累计达110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2912万亩,其中:农作物饲草料基地912万亩,森林草原面积2000万亩,年内新增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863万亩;绿色食品年产值90亿元,绿色食品年销售额89亿元。完成工作主要采取六项措施:一是调整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二是加强沟通,进一步完善认证工作,三是集中各盟市力量,切实加强质量监督和年检工作,四是狠抓源头不放松,继续加强基地建设,五是扩大宣传,不断开拓绿色食品市场,六是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事业经费不足,各盟市工作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工作发展前景 篇2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7年,我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五盟市被纳入到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范围。

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从服务东北振兴全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东北振兴各项决策部署,推动东部盟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2114.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839.41亿元,年均增长12.9%。二是产业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1.9:43.8:34.3调整到2015年的15.2:49.1:35.7,能源、有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三是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新进展。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四是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2007年的10010元和3799元增长到2015年的26042元和10263元。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深入推进。

纳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范围的这一时期是东部盟市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是完全正确、卓有成效的。

二、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为东部盟市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身因素影响,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和挑战。同样,东部盟市经济下行压力也不断增大,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2011年的13.7%下降到2015年的8%。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并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和重要讲话。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公开发布。《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形势、重大意义、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指导东北振兴的纲领性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除“三大战略”外,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首个有关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彰显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实施。

《若干意见》围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个方面,明确了19条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很多含金量较高、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例如:产业发展方面,提出“有序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有色、化工等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挥冰雪、森林、草原、边境、民俗等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休闲等产业”,这将进一步加快东部盟市“五大基地”建设;生态建设方面,提出“推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重点草原保护,支持开展呼伦湖流域生态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这将有效推进东部盟市重点生态地区建设和保护;对外开放方面,提出“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这将对更好地发挥我区对俄、蒙开放合作中的优势,对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等开放平台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投资方面,提出“中央投资加大对资源枯竭地区和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等困难地区支持力度”。目前,我区阿尔山市等8个地区已纳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支持范围,赤峰市昭乌达等3个城区老工业区和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等6个独立工矿区已纳入中央预算内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专项支持范围,下一步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上述地区的资金支持;财政方面,提出“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社保、教育、就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支持力度”,这将对东部盟市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可以说,《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为我区东部盟市补齐短板、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重要机遇。

三、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机遇,开创内蒙古振兴发展新局面

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实施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既是重要政治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结合东部盟市发展实际,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改革,妥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现代煤化工、现代农牧业机械、现代蒙医药、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在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组织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为东部盟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符合条件的东部盟市开展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大力支持东部盟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二)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构建国家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结合好自身实际,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旅游、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三)加强生态建设,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突出抓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和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加强科尔沁、呼伦贝尔等沙地生态治理。积极开展呼伦湖流域生态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四)加强开放合作,打造我国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与俄蒙毗邻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口岸功能,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进一步完善与东北三省的合作机制,推进与京津冀经济区融合发展,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享受更多振兴成果

内蒙古工作发展前景 篇3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类型多样,开采历史悠久,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矿山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也产生了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致使矿山所在地的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给矿区本身及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促进全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矿产开发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2000年至今,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措施及重点调查项目,并于2010年配合国土资源部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上报机制。本文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现状,浅谈未来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质环境;监测;动态遥感;数字化

1. 引言

随着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所涉及的监测技术手段领域不断拓宽,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将从单一调查填报的技术手段转变以卫星遥感监测为前提,针对型细化监测(如利用无人飞行器针对特定区域实地航拍、人员利用仪器实地监测等细微手段)为主导的监测方式。本文将主要分析研究我区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

2.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自2010年至今,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主管部门,按区县级→市级→省级→部级的逐级上报模式,建立了我区年度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数据库体系,并编写年度矿山地质环境形势分析报告,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且从2015年开展的监测示范区项目也有助于进一步对全区重点矿区实施动态监测提供有效技术帮助。从矿山企业来讲,我区2008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以来。已有部分大中型矿山开始对矿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定期监测。

2.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现已初步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但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等诸多要求,况且在全国层面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仍处于实验性阶段。对于我区下一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仍面临严重的挑战。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2.2.1 在行政监测方面:

虽然我区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通过全国矿山动态监测上报系统,初步了解掌握了全区年度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但由于全区矿山数量较大、矿种较多、分布面积较广等因素,对于全区矿山整体性监测统计而言仍存在巨大难度,加之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仅能满足年报需求且上报数据的准确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2 在重点矿区动态监测示范区方面:

我区于2015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规划》(2011年~2015年)要求,结合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自身需求,在全区重点矿山集中区域内,选择主要地段进行实地监测。以示范为前提推进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但由于该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监测技术及规程仍处于摸索阶段,且国家层面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还在进一步探讨。因此,对于矿山地质环境实地监测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2.2.3 矿山企业自行监测方面:

通过近几年矿山动态监测工作及矿山保证金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逐步开展,全区不少大中型矿山均已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并且投入了不少人力与财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带来了很多新方式、新技术、给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但由于各矿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仅把监测力度投入在矿业开发易产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不具有规模性。且所需监测经费投入较高,不具有普及性与可操作性。

3. 礦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建设需求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涉及的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较多,为了保证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展未来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按全区各矿类及规模的矿山分布现状,结合现有矿山监测技术手段。按不同监测管理精度的需求,划分3种监测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其中:

3.1 全区性数字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此项监测工作主要利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平台,以旗县为基础,覆盖管辖区域内的每座有效矿权矿山,以表格填报,数字上传的形式逐级上报监测。这种监测模式主要为管理部门提供全区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变化情况基础资料。

3.2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项目建设

3.2.1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项目

此项工作主要借助卫星遥感解译等技术手段,结合年度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上报数据及全区矿权数据,对全区每个矿山矿业活动的区域面积变化情况形成影像数字化监测。这种监测项目主要为管理部门提供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的影像变化数据。更加直观地展现全区每座矿山的矿业活动情况。

3.2.2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区建设项目

此项监测工作主要利用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全区大中型集中式开采的矿区进行监测,其覆盖面相对局限,但要求精度及反应效果要比全区数字化矿山监测及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高。这种项目主要摸索总结出一套实地监测方式方法,用来有针对性地对某个区域进行系统性整体监测,以弥补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只以面状监测的不足。

3.3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企业自主监测

此项监测工作主要为矿山企业利用自身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按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287—2015)标准,对所辖本矿山企业矿业活动所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常态化监测,并将所监测数据实时上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通过全区数字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度矿山动态监测上报机制)逐级上报。

4.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未来网络布局研究

根据全区现已开展的各项监测工作,未来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将以年度矿山动态监测上报机制为基础,开展全区年度矿山动态遥感监测工作,并利用矿山监测示范区摸索出的实地监测方式对全区矿业活动进行宏观至微观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并建立起全区矿山地质环境预警预报平台。具体监测网络模式见图1。

图1 监测网络模式路线图

5.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未来重点工作布设

5.1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企业自主监测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对全区矿山自主监测工作先以大型矿山监测为导向,逐步推进全区每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并将实时监测数据汇总上报至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汇入年度矿山动态监测上报机制逐级上报。

5.2 年度矿山动态监测上报机制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对全区每座矿山,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旗县级)为基础,通过“一张表”反映单矿矿山地质环境填报的形式,按旗县级—盟市级—自治区级逐级核查汇总上报数据。此项监测已趋于年度常态化监测工作。

5.3 全区矿山动态遥感监测体系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对全区矿山遥感监测先以集中开采区内矿山监测为主,逐步推进全区每座矿山形成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体系。

5.4 矿山动态监测示范区建设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利用已开展的《鄂尔多斯(东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区》作为试点,通过此项目运行,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实地监测方式方法,以全区动态遥感监测作为宏观监测主体,运用示范区总结出的实地监测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全区矿山,特别是集中开采区内的矿山矿业活动进行微观整体性监测。

5.5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通过开展年度矿山动态监测数据上报以及全区矿山动态遥感监测和示范区建设作为数据、影像基础。以C语言或java开发出一套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平台。以便于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预测及管理。

6. 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未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涵盖包括了卫星遥感、地面测量、无人飞行器航拍、信息系统编程等诸多领域。本文仅根据我区矿山地質环境动态监测现状,浅析未来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发展方向,以求拓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思路,为实现日后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以“一张图”的数字化形式展现的预警预报平台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剑民. 内蒙古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及当前应重视的问题[J]. 西部资源, 2004(1):36-39.

[2] 赵彦璞.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西部资源, 2013(2):94-97.

内蒙古大豆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篇4

一、内蒙古大豆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豆在内蒙古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该区第二大粮食作物,是主产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常年播种面积在1100万亩左右,面积仅次于黑龙江省,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总产达80-90万吨。内蒙古大豆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其中呼伦贝尔市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大豆面积和产量的近70%。多年来大豆一直是主产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部分旗县财政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二,农业五分天下有其四,县域经济就是大豆经济。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内蒙古的大豆和全国一样受到进口大豆的严重冲击,大豆的比较效益每况愈下,大豆也受到冷落,产量受到了直接影响,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品种多、乱、杂、差,单产低,商品含油率低,生产成本高,耕地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力量弱,新技术的应用率、到位率偏低;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企业带动乏力等方面,严重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二、主要技术措施

针对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广蒙豆9、12、14,合丰40,疆莫豆1号,东农46,黑河27号,垦鉴豆25,吉林35,开育12等高油高产品种,使产品含油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提高了产品质量;顺应自然规律,科学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整乡、整村区域推进,基本形成了优质高油高产大豆一乡一村一品种的生产格局;加强抗旱措施,推行机械化秋整地,推行黑茬越冬,实现秋雨、冬雪春用,对极少数春整地实行“四随作业”,提高春播质量;积极研发引进“垄上三行窄沟密”高产密植栽培技术及配套新型农机具,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率;大力推广高产种植模式,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效益;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确保了高产优质;加强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建立核心示范区,开展了全方位试验示范,形成了试验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格局,进一步完善了综合配套技术;加强病虫草害防治,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发展绿色农业;树立高产典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行农技部门牵线,基地、农户与企业联姻,形成了农户、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为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开辟了先河。

三、发展对策

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考试内容 篇5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997年7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中国农村信贷扶贫国际研讨会;2000年10月,在北京成功承办了亚太农协第42届执委会会议;2003年9月,在北京成功承办了亚太农协第14届大会暨第46届执委会会议。2007年4月,在昆明成功承办了亚太农协农村金融政策与监管框架高层论坛暨第52届执委会会议。

《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考试一本通》

一、2014年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大纲详细介绍与分析。

二、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参考。

三、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招商银行相关知识)。

四、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重点时事政治)。

五、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讲义与习题。

六、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英语讲义与习题。

七、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作文讲义与习题。

八、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经济讲义与习题。

九、内蒙古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金融讲义与习题。

十、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视频课程与面试宝典。

十一、2014农业发展银行考试全套在线高清教学视频课程及讲义。

十二、201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考试全真模拟题试卷(10套)

下载地址:最需网论坛里面有打包下载。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6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内蒙古发展旅游业具有资源、市场、区位、生态等多方面的优势,虽然内蒙古旅游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但还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旅游部门行业结构有待优化.笔者认为内蒙古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应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行业管理体系;开发市场,形成合理的旅游产业组织结构;支持创新,聚集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增加投入,建立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投资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作 者:王全在 吕君 刘丽梅 WANG Quan-zai LU Jun LIU Li-mei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刊 名: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年,卷(期):“”(2)分类号:F592.7关键词:旅游业 发展战略 内蒙古

内蒙古工作发展前景 篇7

一、2014 年农牧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

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亿亩和8506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6% 和1%,粮食总产达到550.6亿斤,比上年减少4亿斤,但是实现了大旱之年粮食生产的丰收,粮食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十位。

(二)畜牧业实现“十连稳”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2915.8万头只,同比增长9.27%,连续10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羊存栏在2013年首次突破9000万只的基础上,2014年突破了1亿只,增长12%。预计全年肉类产量达到253万吨,同比增长3.3%,牛奶、禽蛋产量基本保持去年同期水平。

(三)产业化经营总体运行良好

预计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能够增长10%,达到3800亿元。

(四)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明显

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到5105万亩。全区天然草原植被平均高度、盖度及生产能力与上年基本持平(2013年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1%)。

(五)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主要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6% 以上,继续保持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没有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六)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预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左右,增长12%。

二、2015 年农牧业经济工作重点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农牧业经济工作责任重大。

2015年全区农牧业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九届十二次全委会议精神。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以农牧业经营制度改革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建设我国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草原生态良好、农村牧区稳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全面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工作指导与督导,在已经启动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牧区草原承包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重点任务是保证12个土地确权试点、10个草原确权承包试点全面完成,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确保草原确权承包2015年如期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按中央要求2017年全面完成。

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在稳定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草牧场流转,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牧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牧业。2015年拟以自治区政府的名义,制定4个指导意见,即《促进家庭农牧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农牧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落实国家农垦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农牧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意见》。

三是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2015年拟制定自治区基本草原划定方案,全面完成全区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拟制定草原生态保护监测评估制度,制定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监督管理办法。

第二,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尽管2014年我区粮食产量达到550.6亿斤,实现了“十一连丰”,我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商品总量居全国前列。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贡献是内蒙古的一份责任,必须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立足我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在不增加耕地和节约用水的前提下,依靠科技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2015年在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前提下,重点从种子工程、农业科技集成和农技推广服务三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和千家万户科技服务行动,确保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二是继续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三是实施好国家和自治区节水增粮工程、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加大秸秆还田、机械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建设型畜牧业为抓手,以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做优做强草原畜牧业,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具体措施:

一是提单产。全面实施“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重点是抓好畜牧业品种改良,加快地方品种提纯复壮,推动引进品种的扩繁和杂交改良,用国家和自治区畜牧良种补贴资金每年重点扶持50个种羊场建设,为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提供保障。

二是强基础。继续抓好以水、草、料、棚舍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力争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在3年内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7年提高到50% 以上。

三是上规模。开展肉牛、肉羊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推动牧区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2015年奶牛养殖水平要达到70% 以上。

第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5年是草原补助奖励政策一期任务的最后一年,按照自治区印发的《内蒙古草原补奖区定位上图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完成草原生态补奖区的定位绘图工作。要在总结前4年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进一步的支持,完善草原补奖机制实施后,禁牧草原后续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探索禁牧草原恢复后科学合理适度利用机制,使草原在保护中发挥效益,提高草原可持续利用能力。2015年力争草原植被盖度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45%。

第五,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发展,今后要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走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路子。

一是抓好龙头领军企业培育工作。2015年争取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领军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龙头领军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行业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分层次梯次培育领军企业。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开展“六个一”(即引导龙头企业创建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引领一个合作社,创新一个模式,造福一方百姓)示范创建活动,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7年力争全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从现在的38家增加到50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从556家增加到700家。

二是加强农牧业品牌建设。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出台,2015年是落实好这个《意见》的关键之年。一方面要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农牧业品牌宣传力度,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上加大对我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原产地标记、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力度,提升我区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17年力争农畜产品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由现在的59件增加到70件。

三是重点推进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力推进肉羊产业“三五”工程(打造5个全国家喻户晓的内蒙古草原羊品牌,建设5家年存栏100万只以上的大型肉羊养殖联合体,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肉羊加工领军企业),通过培育肉羊领军企业,建设百万只肉羊养殖联合体,打造肉羊优势品牌。推动肉羊产业成为继乳产业和绒产业之后走向全国的第三个支撑作用突出的农畜产品主导产业。加快实施羊绒产业振兴计划。通过开展“建基地、控原绒、育园区、树龙头、打品牌、兑政策”六项重点工作,保持我区羊绒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四是实施农畜产品输出工程。近两年,我区农畜产品规模化、集群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备受消费者青睐的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相继走出内蒙古、走上大市场,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2015年,我们将加大农畜产品展销平台建设力度。在传统销售输出的基础上,加强农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等现代营销手段。借鉴在北京、上海建立宣传展示直销中心的成功经验,继续推动在广州、深圳、天津、西安等一、二线城市建立我区农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零售体验店。构建“电商平台 + 展示直销中心 + 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绿色农畜产品宣传展示、体验销售平台,全方位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内蒙古优质绿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

五是构建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认真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制定的《关于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让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力争2015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8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0% 以上。

第六,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从生产和监管两个环节入手:

一是严把生产环境安全关,以推进“三品一标”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为突破口,推进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从源头上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草牧场的链条,确保农畜产品生产环境安全。

二是继续开展农资打假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活动,建立更为严格的农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抽检频次和力度,强化畜禽屠宰环节监管,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农村土地改革需要顶层制度设计。

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已经一年了,在确权登记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突显。如,在登记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多出来的怎么办,少了的怎么办;应该有承包土地,但没有参加二轮承包,现在又返乡要地的怎么办。再如,出嫁女,娶媳妇、分家等因素,造成有地无证、有证无地、一地多证、一证多地的情况怎么办。从实际操作看,这些问题涉及面很广、影响面很大,如何推开这项工作,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第二,加大对牧草产业扶持力度。

牧草产业是畜牧业的基础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牧草产业是着眼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草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及生态领域中的地位已开始体现 , 草产业发展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社会安全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知。国内很多权威专家认为,国家应高层次定位草产业战略地位,将草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之中,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草产业。

内蒙古草原面积辽阔,发展牧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建议将牧草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之中,加大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人工种植优质牧草面积,提高建设标准,增加人工草地补贴。建议把饲草料运输纳入到绿色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目录,以降低饲草料运输成本。

第三,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

一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的长效机制。将草原补奖政策作为一项长期强牧惠牧政策持续下去,形成稳定健全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二是建立草原补奖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现行的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均是参照2010年牛羊肉价格制定的,与持续走高的生产成本和畜产品价格的矛盾十分突出。建议建立禁牧、草畜平衡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禁牧补贴每亩的测算标准提高到每年10元 / 亩,草畜平衡区奖励补贴每亩的测算标准提高到每年3元 / 亩;将牧草种子补贴标准由10元 / 亩提高到50元 / 亩,将牧区、半农半牧区的青贮玉米纳入到牧草良种的补贴范围内。三是强化草原数字化管理,以苏木乡镇嘎查为单位,采集草原基本信息,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

第四,加大畜牧业扶持力度。

内蒙古油画的发展及特点 篇8

关键词:草原画派;内蒙古;特点

油画作为西方外来画种,自明清时期传入中国,但是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热烈,则还是在建国初期随着国内“西化”和“苏化”程度的深入,学习西方油画也是其中一项新中国重要的美术事件。

源于内蒙古的地域辽阔,自古以来便成为边疆少数民族争权夺政之地,创建自己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经过几千年来不断的分化和融合,促使蒙古画家们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了具有蒙古色彩的艺术风格,其中少数民族的生活成为主要创作题材,蕴含在其中的一些文化因素如: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人文性等成为草原画派的着力表现所在。而这一时期的内蒙古美术,在官布先生的带领下,形成了具有独特草原风貌的草原画派,在油画的精神表达上,表现出一种民族审美趣味的自然化,注重真实质朴的表现生活、表达理想,生动的揭示了这一时期的草原现实生活气息,也从心灵深处流露出真切质朴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第一代蒙古族画家官布先生的出现,使内蒙古美术在全国画坛显露头角,草原画派是继岭南画派、海派之后产生的新一代的流派。50年代中国从苏联艺术中的主要学习途径从构图的基本原则到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再到情节上、思想上的主题描述。这些特点从官布先生早期的油画作品中便可看出,1957年创作的油画《革命洪流满草原》突出了鲜明主题,着力表现了草原人民对革命解放的大力支持与热情,从环境的塑造到情节上的安排都采用写实手法:怀着激动与兴奋心情的草原儿女奔走在寂静辽阔的到草原上,明确的主题所要表达的含义。一些本民族及生长在内蒙古的其他民族画家在其油画创作中运用大量民俗形象作为表现题材,更加贴近生活,蒙古包、羊群、草原汉子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出现在画作当中。蒙古族画家妥木斯先生在1978年创作的油画《武装放牧》正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妥木斯的画作更着重的表现普通群众的生活写照,真实、自然,毫不炫耀夸张,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构图到色彩都蕴藏了自己的东西。至于主题,当 然是草原,因为草原永远是那么恬静、安详,充满祥和。”

探索油画的民族色彩是草原派油画的语言特色,它体现出民族精神所在,在创作上主体偏爱青、白、红、灰和补色等传统蒙古族色彩,同时也表现对单纯、简单、粗狂、拙朴的色彩追求。1964年官布先生创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画作中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化味道,作品用灰、白、青的色彩关系塑造出昏暗阴郁、凝重艰难的气氛去感染人,在人物造型的具体表现上,轻形象而重气韵,在灰暗的色调下带有一丝中国画的意味,大有水墨画得气韵情怀,其表现力与冲击力发挥到极致。恰恰是这样的色调才能适当的突出主题,加强画面的感染力,阴郁黑暗的天空突显环境的艰苦,人物坚定的眼神表达了誓死保卫羊群的决心.

环绕阴山山脉地区的辽阔草原因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宗教、语言文化形成特有的草原文化,“草原画派”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从草原文化土壤中去粗取精的过程,这一过程,对着重于用油画形式创作的艺术群体尤其重要。深受启迪的创作者从不同形式的草原文化当中借鉴与汲取,实际上包涵着对所取对象整体精神的思考,和对自身素质及其适应性的审视,可谓见仁见智,各取其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草原画派”的发展变革也成为必然趋势,当代“草原画派”转而走向关注艺术本体,回归自然的时期。“草原画派”不断从民族传统艺术语言和现代艺术语言形式中汲取营养,通过典型的草原生活题材,如马、牛、羊、蒙古包、服装头饰、图腾等传达出对与形式美和借景抒情的民族特征,同时也运用符号象征寓意现实的生活,这种寓意介于具象与抽象的语言形式之间,表现为以形写意抒发心气。既表现为创作主体对青、白、红、灰和补色等蒙古族传统色彩的主观偏爱,也表现为对单纯 简洁、粗犷拙朴的现代色彩追求。妥木斯先生创 作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油画《垛草的妇女》,即是这种风 格的代表作。在凝重的青绿色画面背景下,站立着一位身穿白色蒙古袍手拿搬草耙子的垛草蒙古族妇女,造型语言吸 收中国写意画用笔,豪放舒畅有一气呵成之势。

由西方引入的油画作为外来品本身是靠西方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发展的,如何把当代审美思维与民族审美趣味相结合是草原画派当前所面临的,扎根于内蒙古地区便要结合本地区文化的审美习俗而发展,运用独特的油画语言来表现多彩的民族风情,用人类共同的艺术情趣阐述草原古老的文化魅力,并赋予她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3]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4]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内蒙古工作发展前景 篇9

各盟市农牧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区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农农发[2012]1号),特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区节水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水是最短缺的农业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制约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干旱的基本区情决定我区必须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我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在150— 1 450毫米,亩均水资源量不到450立方米,不足全国亩均水量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旱缺水既是我区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也是我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特别是2009年全区遭受历史罕见旱灾,粮食生产在连续五年增产后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因此,必须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探索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二)水资源减少和利用率低下加剧了农业用水紧缺矛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粮食生产连续跨上了100亿斤、200亿斤、300亿斤和400亿斤四个台阶,成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代价,为了不断扩大水浇地面积和保证有效灌溉,无序地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富水区的西辽河流域、土默川流域近十几年来,地下水位年均下降1米多;贫水区的阴山、燕山丘陵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在5米以上。井越打越深、出水量却越来越少,遇到大旱之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得更多,即使是水浇地也由于吊泵不能保证灌溉。2 长此下去,不仅农业生产不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也会受到极大威胁。现在农业灌溉用水占到全区总用水量的80%,高出全国平均值近16个百分点,高出发达国家30个百分点左右,但全区仍有70%以上的耕地为旱作中低产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5%,低于全国平均值2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35个百分点左右。农业生产用水、城镇用水和生态需水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缺水形势日益严峻。

(三)节水农业的增产潜力十分显现。我区粮食生产出现历史性的“八连丰”,与节水农业发展快速密切相关。通过持续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我区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使我们认识到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是因为旱作地区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全区粮食单产水平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水平提高功不可没。只有高效节水农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才能实现农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放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全局中,统筹安排,同步推进。要把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由农业部门行为上升为各级政府行为,为全区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农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发展节水农业的政策越来越有力。党中央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工作,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进节水农业发展。中央财政逐年加大节水技术的财政支持力度,各地也积极响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全社会投入节水农业的资金高达50亿元以上。节水农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浓、政策越来越有力,全膜覆盖、膜下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模式日益成熟,为谋划大项目、建设大示范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农业新技术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二、准确把握发展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我区发展节水农业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区域特点,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发展。

(五)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同步”的战略规划,紧紧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以转变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线,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节本增效、提升能力”的工作思路,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旱作区降水利用率、增强旱作节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气候特点、水资源特征和优势主 4 导产品,确定节水农业区域布局和建设重心,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管理等措施,加快技术集成,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示范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逐步形成节水农业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加强分类指导,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水分生产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发展目标。通过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使旱作区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不同区域稳产、高效的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2000万亩,农田蓄水保水能力明显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8—10个百分点,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15公斤/毫米〃亩。粮食亩产提高50公斤,粮食总产增加5亿公斤。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的总体目标,即: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水分生产力,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七)基本原则。一是分区建设,突出重点。立足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模 5 式,按照先易后难的办法,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区域、主推模式、主导作物和关键技术,明确基础设施和技术推广的具体内容。强化集成组装、展示示范和辐射带动,力求产生规模效应,逐步形成效益明显的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水资源状况、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等,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为核心,因地制宜制定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按照耕地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作物需水规律等,加强分类指导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中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效率和效益。三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体,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节水农业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推进节水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四是科技引领,综合配套。强化工程措施与农艺技术联合应用,加强工程、设备、农艺、生物、化学和管理等措施在田间的集成应用,建立“蓄-集-保-节-用”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机械装备水平,推动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增强综合抗旱增产能力。五是生态平衡,协调发展。按照人口、资源 6 环境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降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妥善处理旱作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变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实现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确定区域主推技术模式

我区地域广阔,农业资源、作物类型、经济基础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发展节水农业,既不能照搬国外、区外的做法,也不能一刀切,全搞一个模式。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各种适用的技术模式。

(八)大兴安岭浅山丘陵区。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提高农田土壤蓄水能力,在干旱寒冷地区推广地膜覆盖包括全膜覆盖技术,积极发展节水补充灌溉农业,渠道灌溉改管灌、喷灌等。采取水源开发、管灌、喷灌与机械深松深耕、地膜覆盖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九)燕山丘陵区。改良培肥土壤,实施地膜覆盖保墒,应用深耕深松技术,同时加快抗旱节水新品种引选、繁育和推广,推广抗旱保水剂等,采取膜下滴灌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保护性耕作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十)阴山南麓黄土丘陵区。进行耕地整治,防治水土流失,大幅度提高土壤对降水的蓄积能力,实施地膜覆盖保 7 墒和集雨种植,采取旱井集雨补灌与基本农田整治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十一)阴山北麓区。加强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广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推广应用地膜覆盖种植技术,采取地膜覆盖与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十二)河套及西辽河灌溉区。建立节水种植制度,发展粮、经、果、草、菜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降低种植业耗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在解决渠道防渗的基础上,采取节水灌溉技术与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相结合的技术模式。

在推广节水农业时,要注意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工程节水措施与非工程节水措施相结合,大、中、小、微相结合,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形成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在资源性缺水的地区,既要大力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又要广辟水源,开源与节流并举,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建调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切实做好节水农业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要立足我区现有基础,从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合理种植和科学抗旱等方面推进节水农业发展。

(十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加强田间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节水增粮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和旱作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组织实施相结合,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相结合,全面提升农田抗灾减灾和耕地持续增产能力。

(十四)加快抗旱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深入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活动,建立示范展示平台。充分利用高产创建和标准园创建等平台,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资源特点,突出优势农作物,强化农田节水示范区建设,集成示范一批新的简便实用节水技术模式,开展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狠抓技术试验示范,做到县县有示范、村村有样板,不断扩大示范规模。加强示范主体的培育,重点扶持、服务和指导粮食 9 生产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合作社,树立样板,带动周边农户,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十五)推行适宜作物和模式。认真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符合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要求的优化均衡发展格局。在易发生春夏旱的地区实行压夏扩秋,压缩小麦等低产夏粮播种面积,扩大马铃薯、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面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和节水增效目标。根据农田节水技术特点,通过积极稳妥的土地流转,实现联户经营、大户经营、建立合作组织或公司承包,使耕地质量得到保护和提高,农田节水技术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十六)做好科学抗旱减灾。统筹规划,未雨绸缪,研究制定抗旱减灾应急预案,积极做好抗旱技术、物资和工作组织、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准备,提高应对旱灾的能力。建立健全全区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监测方法,提高墒情监测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为农业生产和抗旱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不断强化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发展节水农业的领导,成立节水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开展节水农业。要设立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节水农业建设的日常工作和成效宣传。今年,通辽市为了保障节水农业工作开展,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通辽市2012年30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通辽市玉米科技高产、生态节水、循环利用技术规范》。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运用工程设施、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发展节水农业”的职责,发展壮大专业人员队伍,推进节水农业制度建设,为加快节水农业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十八)引导资金投入。建立节水农业投入新机制,高效节水灌溉的投入属于硬性投入,依靠以往农民投劳或者贷款解决资金不足的老办法已不适应高效节水发展的需要,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多方筹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集体,个人多方投资。充分利用好农田水利建设、旱作节水、地膜覆盖、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旱作农业科技推广财政 11 专项和保护性耕作等项目资金,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节水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节水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

(十九)建立奖惩制度。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情况的检查督导,防止出现建而不完的现象。尤其是各盟市农牧业局要对本盟市的节水农业建设进行全面督导,保证各项任务、技术措施到位,完成节水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针对工作完成情况建立奖惩制度,对各地节水农业建设工作情况、实施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好的奖,错的罚,充分调动各地开展节水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二十)广泛宣传培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开展节水农业宣传,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宣传节水农业在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粮食增产、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大力普及和推广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效益明显的节水农业技术,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通过科技下乡、示范观摩、印发资料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宣传 12 普及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民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主题词:推进 节水 农业 意见 主送:各盟市农牧业局

内蒙古农牧业厅办公室

上一篇:测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某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