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精选8篇)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篇1

一、1-7月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克服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积极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

(一)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1.08亿亩,同比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03万亩,增长1.9%。今年全区大部分地区降水普遍偏多,农作物长势好于往年。畜牧业稳步发展。牧业牲畜存栏11263万头(只),连续8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上半年肉类产量99万吨,增长5.7%;牛奶产量329万吨,增长0.5%,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有色工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实现快速发展。1-7月份,有色工业增长26.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12.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2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6.5个百分点。能源、钢铁和化工等传统产业增速放缓。能源工业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7个百分点;钢铁工业增长8%,回落6.2个百分点;化工增长14.1%,回落10.6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压力有所缓解,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98%。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7月份,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29.5亿元,增长2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有色、化工、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均超过50%,三个行业累计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3%,比上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能源工业投资增长6.2%,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9.5%,比上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截至7月底,全区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60项,增长40.4%。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沿黄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前7个月沿黄沿线的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50亿元,增长15.5%,占西部地区工业园区的81%。东部地区加快发展,1-7月份东部五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比全区平均高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2%,高于全区平均4.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3.6%,高于全区平均13.2个百分点。

(五)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7元,增长14.2%;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5241元,增长15.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7月份城镇新增就业19.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5万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截至7月底,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7万套,开工率61.2%。

(六)改革开放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7月1日起正式实施,鄂尔多斯市成为自治区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区域协作取得新进展,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81项,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513.8亿元,增长14.8%。“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新批准境外企业29家,对外投资达到10.9亿美元。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我区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

(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1-7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5.4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9%,降低6.9个百分点;货运量增长11.4%,降低

6.1个百分点。

(二)企业效益增长大幅下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87.5亿元,增长3.4%,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51.1个百分点。主要工业行业中,煤炭行业利润增长4.4%,回落38.1个百分点;有色行业增长0.3%,回落79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下降50.3%;化工行业下降24.2%。

工业品价格下降是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8月初秦皇岛港口优质动力煤价格每吨620元,同比降低220元;螺纹钢3780元,降低1390元;电解铝1.54万元,降低2410元;聚氯乙稀6300元,降低1200元。

(三)财政收入增长持续减缓。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1543亿元,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5.3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8亿元,增长12.3%,回落20个百分点。受经济增长放缓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税收收入增长较大幅度回落。实现地方税收收入687.5亿元,增长10.8%,增幅回落26.6个百分点。

(四)需求增长速度显著回落。消费方面,1-7月份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3.3亿元,增长12%,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17.7个百分点。家电、汽车和住房消费都呈下降态势,家电类消费品零售额下降8.7%,汽车类消费品零售额下降6.1%,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1%。进出口方面,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6.8亿美元,同比下降1%,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3.7亿美元,下降12.4%,回落65.8个百分点;进口43.1亿美元,增长6.7%,回落36.4个百分点。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些经济指标在经过5-6月份的短暂回升后,7月份开始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7月份当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比上半年降低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比上半年降低5.6个百分点。一些经济指标呈持续回落的态势。1-7月份,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比1-5月份回落2.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率比上半年回落5.7个百分点。

三、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建议

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建议下一阶段要把保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第五次党政联席会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防止经济增长由短期回落演变为趋势性下滑,确保完成年初预期的各项目标。

(一)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进一步加快项目审批进度,突出抓好新开工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努力扩大新开工规模。1-7月份,全区累计新开工项目总规模7478.8亿元,后几个月争取新开工规模达到8000亿元以上。工业方面,突出抓好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力争工业领域新开工规模达到400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好公路铁路重点项目、城网农网改造项目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争取新开工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社会和民生方面,加快基础教育、基层卫生、保障性住房和农村牧区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

加紧盯办上报国家重大项目。截至7月底已上报国家待批的项目总规模达到7000亿元左右,要积极争取国家核准巴彦淖尔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上都电厂四期、托电五期等电力项目,新街矿区红庆河年产1500万吨煤矿等煤炭项目,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和兴安盟煤化电热一体化等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项目,神华和大唐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阿拉善通勤航空试点、呼准东铁路、呼张客专、尼尔基水利灌区等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国家核准和出具路条的项目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

加快自治区权限内项目审核进度。1-7月份,自治区累计审批核准备案项目总规模9000亿元以上,后几个月要进一步加快项目审批进度,争取批复8000亿元左右。对于备案类项目,要做到即收即办,原则上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于核准类项目,要大幅度压缩中间环节,原则上在一周以内办结;对于使用中央和自治区投资补助的一般社会公益性项目,只核定投资补助额度。进一步加强项目调度,对自治区各部门和盟市批复的项目实行按月调度制度。

(二)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努力增加银行贷款。按照自治区第五次党政联席会议要求,完成了对在建、新建重点项目信贷需求的摸底调查,初步统计信贷资金缺口在3000亿元左右,已组织开展了银企对接活

动,要督促各大金融机构尽快落实贷款承诺。

引导扩大民间投资。认真贯彻落实各部委出台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文件和自治区《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策划一批适合民间投资、成熟度高的中小项目,做好项目推介和对接工作,引导促进民间资金规范有序进入实体经济,实现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一是尽快出台《股权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管理办法》,抓紧设立内蒙古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二是加强债券融资。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做好债券发行的前期准备和争取工作,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联合发行集合债券。争取内蒙古高等级公路、赤峰市城投、准格尔国有资产投资等企业债券获得国家批准。三是推动自治区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推进大中矿业、赛飞亚集团、凌志马铃薯等企业通过审批首发上市,加大对蒙西水泥、小尾羊、满世煤炭等企业的上市辅导力度,推动其尽快进入审核阶段。

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加快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下达进度,将规划明年实施的保障性住房、重点公路、水利基础设施、地方医院、建筑节能和城市管网改造、中小学标准化校舍等项目提前到今年启动。尽快确定内蒙古交通投资公司筹建方案。

(三)推动产业布局调整。提升西部经济区产业发展竞争力,推动东部经济区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着力提升沿黄沿线经济带竞争力。推动落实《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确定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建设中央补助资金的使用方案,制定并实施《呼包鄂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呼包鄂的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东部经济区发展。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关于落实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的分工方案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方案,研究提出东部地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布局调整。

(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规范税费管理,降低企业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有效缓解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等突出问题。

加快落实各项减负政策。一是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二是制定出台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对小微企业在减免国家规定的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免收项目范围。建议对涉及企业的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现行收费标准的50%征收。三是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对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实行挂钩联系制度,逐户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稳定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对产品有市场的停产半停产企业,允许其缓交各项社保基金。

逐步降低用电价格。一是认真落实自治区《关于部分行业实施生产用电临时扶持政策的紧急通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在现行电价基础上给予补贴,进一步扩大电力多边交易范围,并适时提高电价补贴标准。二是抓紧协调国家批复我区电力市场建设方案。目前方案已经按照国家要求修改上报,要争取国家尽快批复。三是研究制定降低过网费标准的具体办法,推动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电价形成机制。现有存量发电机组与用电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的,按自备电厂管理。

努力降低物流成本。研究提出《自治区降低流通费用综合工作方案》。一是全面清理公路收费。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关于撤销违规收费站(点)的通知》,继续撤销收费期满的收费项目,取消间距不合规的收费站点,纠正各种违规收费行为。二是清理整顿铁路收费。以国家调整铁路货物运输价格为契机,对铁路收费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三是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对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的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摊位(进场)等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管理;对企业投资修建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销售农副产品所收取的高额经营权承包费或摊位(进场)费,要加快清理。

(五)努力扩大消费规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消费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

扩大农村牧区消费。加强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 “农家店”旗县区覆盖率达到97%。巩固和扩展 “建材下乡”、“家电下乡”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持政策,扩大农村牧区居民消费。

促进住房消费。改善住房消费结构,加快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增加有效供给。通过举办房地产交易展示会、团购普通商品住房等方式促进房地产市场销售。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加快研究制定调整首套房贷政策、减免房地产交易手续费等临时性购房鼓励政策。

培育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热点。一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扩大旅游客源市场,通过举办各种旅游专场推荐会、旅游会展、节庆活动等形式,做好旅游宣传促销,深度拓展“内蒙古人游内蒙古”活动。二是全面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实行免费开放,加快为已建成苏木乡镇文化站配备设备,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水平和质量。三是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百县万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体育进社区等全民健身活动,支持每个地区重点打造一两项有影响的特色活动项目,促进体育健身消费。

(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不断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抓紧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进一步努力提高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做好实施方案审核和工资总量核定工作。保持物价水平稳定。由政府投资或补贴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50万人以下中心城市建设20家以上,50万人以上中心城市建设40家以上。对政府投资建设或给予补贴的平价商店、超市销售的蔬菜、水果类产品和粮、油、肉、禽、蛋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继续实施居民收入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尽快发放2011年11月到2012年5月份的价格补贴资金。

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全区新开工保障性住房任务27.77万套,加上去年结转的31万套,今年在建任务58.77万套,全年计划建成或基本建成13万套。截至7月底,有10.77万套未开工,7.8万套计划建成或基本建成任务未完工。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今年计划新开工任务和基本建成任务按期完成。加快推进水、电、路、气、讯等相关配套工程建设,提高保障房入住使用比例。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改革。积极争取将鄂尔多斯市列为国家发改委改革联系点,为上升为国家级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奠定基础。推动设立呼伦贝尔市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二是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时推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加快修订完善煤炭等资源配置管理办法。三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分类工作,加快研究制定《自治区事业单位分类方案》和《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继续扩面提标,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研究制定自治区“十二五”医改规划,出台《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医疗收费调整和补偿政策,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跟踪落实在内蒙古·香港经贸合作活动周签署的91个重点项目协议,以及与东三省、京津冀、江浙沪等省市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签署项目落地建设。二是抓好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满洲里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已获批准,要尽快组织落实,争取国家尽快批复《二连浩特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定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近期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就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提出了7

个方面的具体意见,要尽快出台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意见,加大对口岸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减轻进出口企业税费负担。组织开展一次对外贸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调查工作,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要确保外贸企业政策性税费优惠政策执行到位,保证出口退税资金及时足额退还。

(八)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结合国家近期出台的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挖掘《意见》支持政策内涵,拓展政策外延,创造性地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

继续抓好政策争取和接用工作。目前我区已与26个部委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落实了支持政策文件,还有20多个部委尚未出台支持意见,要加大沟通衔接力度,力争年底前争取到这些部委的具体支持政策。要对照《意见》和国家部委提出的各项支持政策,抓紧完善自身配套政策,制定完成《贯彻落实<意见>工作实施方案》,突出抓好政策细化和项目落地。要编制完善已列入《意见》的一系列重大规划,争取将我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

加大对国家支持项目的跟踪落实力度。对于已上报国家的重大项目,要有专人跟踪盯办,争取尽快得到批复;对于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国家支持项目,要落实相关支持性文件,做好项目上报审批准备。对于国家已批复但未开工项目,要尽快开工;对已开工和续建项目,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尽快投产达效。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篇2

一、上半年全区经济下行态势趋稳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 上半年,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和11.6%, 分别比一季度回落0.9个、0.4个百分点;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和11%, 分别快于一季度1.3个、1个百分点。其中, 1-4月、1-5月、1-6月,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11.6%, 趋稳态势明显。

(一) 从需求看, 全区三大需求呈“投资增速企稳、消费平稳增长、外贸大幅下滑”格局, 整体处于下探走势

1. 投资

从投资增速看, 上半年,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 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 主要投资领域,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9%, 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其中, 采矿业完成投资662.67亿元, 同比增长20.5%, 低于去年同期16.1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投资2090.86亿元, 同比增长20.8%, 低于去年同期38.6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509.40亿元, 同比增长21.9%, 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个百分点。

我区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 投资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时, 投资加速是“锦上添花”, 而处于经济放缓期时, 投资减速无异于“雪上加霜”, 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区经济的回升。

2. 消费

2013年以来全区消费市场整体呈下行, 但趋势渐稳。上半年,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20.22亿元, 同比增长11%, 比一季度高0.7个百分点。在当前经济趋弱的环境中, 应将消费作为稳定全区经济的重要抓手。另外, 进入2013年, CPI总体上呈逐月走低态势, 但6月份CPI的数据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达3.2%, 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高达第9位。

3. 外贸

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贸易摩擦加剧及汇率负面变化等因素影响, 2013年上半年全区净出口出现大幅度回调, 一季度增长0.8%, 1-4月增长7.3%, 1-5月增速回落至2.7%, 上半年进出口增速跌至零点以下, 达-1.8%, 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二) 从工业看, 全区工业生产处于低缓走势通道, 继续呈偏冷态势

进入2013年, 内蒙古工业总体呈下行态势。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低3.4个百分点, 1-4月、1-5月、1-6月增速均为11.6%, 1-6月增速较上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 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第13位。工业用电量从一季度的10.3%逐月回落至上半年的6.9%, 这预示着全区工业经济活跃度偏低, 偏冷态势明显。

当前, 全区工业经济运行中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工业企业经营环境。上半年, 全区工业产品销售率以及煤炭、平板玻璃、载货汽车等主要产品产量持续下降。1-5月, 全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下滑, 一方面, 主营业务收入 (5.8%) 、利润 (-15.5%) 大幅下降, 压缩了企业效益空间;另一方面, 应收账款净额 (24%) 、产成品资金占用额 (10.4%) 持续增加, 挤占了企业大量现金, 这一挤一压, 企业经营环境日益艰难。若短期内企业生存环境难以改善的话, 全区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将会持续加大。

(三) 从收入看, 两大收入增速均有放缓态势, 但城乡居民收入基本稳定, 财政收入告别持续高位增长, 偏紧态势明显

经济的持续下行对全区财政和城乡居民增收带来一定困难。2013年一季度全区财政收入增速为-6.9%, 1-4月为-3.7%, 1-5月为0.1%, 上半年达到5.3%, 虽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但仍较上年同期增速低10.8个百分点, 而且财政增速偏紧态势明显。从财政收入结构看, 税收收入增长4.3%, 非税收入增速达28.2%。税收和非税收结构失衡, 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乱收费、重复收费问题, 在当前企业经营环境日益艰难的情况下, 尤其值得防范避免。经济趋缓的态势, 对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造成一定影响。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 为9.8%;农牧民现金收入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为13.3%。

二、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比较分析

一是下行趋势较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平缓。2010年二季度以来, 全区经济呈持续下滑态势, 但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直线下滑的程度, 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曲线相对平缓。

二是下行周期较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长。根据国家与我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数据对比, 我区年度经济走势和全国基本一致, 虽然短期内变化不尽相同, 但总体上看, 下行时我区生产总值变化滞后于全国3-6个月。

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经济从2008年一季度开始下滑, 受其影响, 我区经济2008年3季度开始下滑, 比国家滞后两个季度。这主要是由于我区煤炭、电力、钢材等上游原材料产业比重较高的结构特点决定的, 因为从消费品生产传导需要一个滞后期。本次, 全国经济2010年一季度开始下滑, 我区经济在2010年2季度出现下滑, 亦存在约3个月的滞后期。从周期性变化规律来看, 经济下行时我区变化滞后于全国3-6月的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从周期长度来看, 本次我区下行周期要比金融危机时期更长。国家也不会出台类似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实现像金融危机时期“V”形反转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 目前国家出台的措施主要以稳增长、调结构为主, 规模及干预程度都不会太大, 这些措施对于我区经济的拉动不具有直接性。在没有投资直接拉动的情况下, 消费将成为拉动本次经济回升的重要力量, 但消费并非我区拉动经济主导力量, 而且要启动消费, 必须先去库存, 才能逐步带动下游生产能力的释放, 这将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 因此本轮内蒙古经济下行周期将比金融危机时期更长。

三是下行影响较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缓和。数据显示, 2008年2季度—2009年2月初, 全区36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982户企业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近1.98万人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相比2008-2009年, 本轮经济下滑对全区经济的影响相对缓和。目前企业虽经营艰难, 但关闭、停产现象不多, 企业也没有出现大范围裁员现象。其原因, 一方面是自治区政府要求地方和企业共同努力, 采取相应措施尽量维持企业生产, 整体市场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坚守市场, 以避免经济回暖后失去原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 当前普遍存在的招工难问题也使得企业不会轻易裁员。

四是受冲击的产业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基本相同。当前, 内蒙古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特征的“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 与金融危机时期相同的是, 本次经济下行受冲击较严重的行业仍集中于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 其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三、下半年全区经济走势分析

受国家经济周期性回落、国内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 下半年全区经济将缓中趋稳, 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10%左右。

(一) 受国家经济周期性回落影响, 下半年我区经济增速需保持低位调控

2007年我国经济进入经济调整下行期, 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 国家推出4万亿投资的反周期刺激政策, 实现经济“V”形反转, 但周期性调整并没有结束。自2010年2季度, 我国GDP增速连续9个季度回落, 其实质是2007年调整周期的延续。按照我国经济周期基本为10年的周期性规律,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周期性回落探底阶段。受此影响, 内蒙古经济也将相应的由以往“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

(二) 受全国工业、投资、出口增速趋稳及消费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 下半年全区经济有望逐步回稳, 但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月、5月、6月分别增长9.3%、9.2%、8.9%;外贸进出口增速1-4月、1-5月、1-6月分别增长14%、10.9%、8.6%;投资1-4月、1-5月、1-6月分别增长20.6%、20.4%、20.1%。同时, 6月全国新出口订单指数47.7%, 环比下降1.7%, 这显示外需疲弱, 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可能继续在较低水平徘徊。同期, 全国企业家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呈回落态势, 预示下半年企业投资意愿仍较低。内蒙古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 下半年国内需求压力依然较大, 我区经济回稳面临较大挑战。

(三) 受全国制造业市场回落影响, 下半年我区重工业生产形势更趋严峻

作为重工业主导型经济, 内蒙古工业增长同重工业走势高度关联, 重工业的增长势头对全区工业走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内蒙古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特征的重工业结构又极易受市场影响。下半年, 生产资料价格和需求仍是影响全区重工业回暖的关键因素。6月份, 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12个月出现负增长, 从主要品种看, 采掘业生产资料价格跌幅最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降幅都超过了2个百分点, 说明需求萎缩导致价格下跌已成不争事实。考虑到生产资料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 煤炭、钢铁、有色库存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下半年价格持续下滑压力依然较大。

从原料需求看,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 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 时隔4个月再次逼近50%的荣枯分界线, 经济增长势头继续放缓。特别是新订单指数已降至50.4%, 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 表明未来企业开工率将走低, 供需矛盾会凸显。因此, 下半年, 在价格不断下降、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下, 我区重工业生产形势仍较严峻。

(四) 受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影响, 下半年全区投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当前, 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是全区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少企业面临两难境地:全产能开工意味着当期投资亏损, 不全产能生产则意味着前期投资亏损, 这将极大影响企业后期的投资意愿。生产者价格的环比下降和新增订单缩水均显示需求继续疲软, 而去库存的压力依旧较强。

由此可见, 下半年, 全区煤炭、钢材、有色等主要行业的去产能化过程还将延续, 若在此阶段, 以扩大投资消化过剩只能积累更大的产能, 导致更大过剩。因此, 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下, 下半年, 全区的投资空间还将被压缩, 从而进一步制约全区经济企稳回升。

四、下半年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

当前, 全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诸多困难, 归根结底, 围绕两方面存在:一是企业增效难;二是政府增收难。因此, 下半年经济工作应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工作思路, 抓主要矛盾, 解决重点领域中的重点问题, 确保全年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 关注工业企业效益问题

去年以来, 受市场需求萎缩影响, 内蒙古主要工业品价格明显下降。1-5月,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5%, 增速创2000年以来新低。主要行业中, 煤炭行业利润下降28.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38.9%,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22.8%。与此同时, 企业资金流呈紧张局面, 应收账款净额持续增加, 达到24%, 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了12.2%, 属今年高位。上述情况表明, 当前内蒙古经济仍属于典型的速度效益型和规模效益型,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依赖于速度和规模, 增速一旦回落, 企业效益就会下滑, 距离质量效益型的目标较远。

当前, 内蒙古要保增长就必须防止企业效益进一步下滑, 防止亏损面扩大,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等措施。因此, 要着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落实好自治区优惠电价政策, 对符合自治区要求但未享受电价补贴政策、拥有自备电厂的企业, 在现行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下浮0.02元。同时, 加大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补贴力度, 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资金补贴。

(二) 关注政府债务问题

当前, 资金压力将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如不及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 风险一旦形成, 极易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 这将极大限制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公共产品的投入, 使已较为紧张的外部环境更趋吃紧。同时, 较高债务压力将抑制地方政府对困难企业临时性减免税负行为, 延缓地方经济快速复苏。

内蒙古经济结构分析 篇3

一、经济总量

生产总值迅速扩大。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895.55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7.1%,超过“九五”6个百分点;其中2002—2005年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1.98%,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331元,年均增长16.9%;由2000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提高至116.3%。2006年生产总值达到4790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在全国的位次上升至第17位。

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36.36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8.1%,超过“九五”12.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7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3位上升至第20位。2006年,财政总收入达到712.9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61.71亿元,同比增长37.8%。

经济实力在西部省区的地位明显提升。生产总值在西部地区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6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3位;人均生产总值的位次由第2位上升至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的位次由第5位上升至第4位;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位次由第3位上升至第1位。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十五”以来,我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22.8:37.9:39.3演进为2006年的13.4:48.6:38.0。 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589.6亿元,“十五”年均增长6.6%,比“九五”快0.2个百分点。畜牧业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上升至45.4%,农业比重由56.8%下降至48.3%。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居全国第1位,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12位。2006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641.72亿元,同比增长6%。

工业化推进到中期阶段,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773.2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2.1%,比“九五”快10.8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年居全国第1位。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2005年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发电量、原煤、铝和乳制品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05年液体乳、羊绒衫产量跃居全国第1位,原煤产量、纯碱产量、发电量分别跃居全国第2位、第7位和第9位。2006年,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加值达到2329.51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32.8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7%,比“九五”快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货运量和客运量年均分别增长10.4%和6.4%;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21%和14.1%;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7+3%;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9.1%。服务业结构有所改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5.9%下降到54.7%,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2006年,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18.77亿元,同比增长14.5%。

三、投资结构

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下降,自筹和其它资金比重上升。2005年,国家预算内资金达到155.3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8+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4.8个百分点。自筹和其它资金达到1926.8亿元,年均增长47.8%,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2006年,企业自筹资金比重继续上升,达到76.1%;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比重有所下降。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比重上升。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额达到1644.7亿元,“十五”年均增长4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2.7个百分点。其它类型企业投资额达到917.7亿元,年均增长64.3%;比重提高16.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投资额年均增长9.7%,比重下降13.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投资均较快增长,工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十五”年均增长65.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8.9%,比2000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农牧业和服务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7.8%和36.6%;比重分别比2000年下降5.9个和18.7个百分点。2006年,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分别增长18.5%、23.5%和32.1%。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化,优势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加大。“十五”累计完成电力投资1234.3亿元,煤炭投资194.2亿元,公路投资867.6亿元,铁路投资82.2亿元,社会事业投资338.9亿元,生态投资173.7亿元,水利投资183.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08.4亿元。

四、区域结构

各盟市经济均实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各盟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均超过10%,其中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和阿拉善5个盟市生产总值增速超过20%。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乌海4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超过30%。2006年,除兴安盟外,其它各盟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超过10%,其中鄂尔多斯市最高,达到58.1%。

呼包鄂地区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2005年呼包鄂三市生产总值达到2187.2亿元,占全区的53.2%,比2000年提高1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156.6亿元,占全区的56.3%,提高9.1个百分点。2006年,由于其它盟市经济发展加快,呼包鄂经济总量在全区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的4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56.5%。

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不断涌现。例如,锡林郭勒盟依托煤炭等资源,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业,2005年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区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第4位。满洲里市发挥口岸优势,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资源力度,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口岸过货量比2000年增加1.9倍。阿尔山市依托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壮大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比2000年增长9.8倍;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8%提高到52%。

县域经济实力迅速上升。《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我区县域经济(不包括市辖区)整体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3位,在各省市区中上升速度是最快的。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的旗县仅有6个,2005年达到51个。人均生产总值达。1万元以上的旗县由10个增加至46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的旗县由8个上升到36个。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0元的旗县由9个上升到43个。

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于西部地区。2005年,东部五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90.6亿元,占全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42.1%下降至31.4%;人均生产总值与呼包鄂的差距由4483.2元扩大到23537元;财政收入为80.6亿元,占全区的28.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呼包鄂的差距由407元扩大到1795元。

五、城乡结构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人口达到112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2%,比2000年上升5个百分点。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化水平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有7个盟市,其中最高的乌海市达到94.7%。2006年,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8.6%,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137元和2989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091元提高到6148元,城乡收入之比由2.52:1扩大为3.06:1。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358元和334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7016元,城乡收入之比由3.06:1扩大为3.1:1。城乡消费差距呈扩大趋势。2005年,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52.8%,但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区的33.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446.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35.3%

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十五”期间,我区加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力度,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牧区“六小”和“五通”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教育“两基”攻坚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绩显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西新工程”稳步推进。但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水、电、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明显不足,90%以上农村牧区老年人口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严重制约着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六、就业结构

城镇就业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城镇就业人员为350.3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40.5%下降到33.6%;乡村就业人员690.8万人,所占比重由59.5%提高至66.4%。分地区看,各盟市城镇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乡村就业人员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农牧业就业比重上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下降。2005年,农牧业就业人数为560.5万人,比2000年增加6.8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53.8%,比2000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为480.6万人,减少27.3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46.2%。

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减少、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业结构重型化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力。“八五”时期,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即经济每增长1%带来的就业人数增长率)为0.25,“九五”下降到-0.04,“十五”进一步降为-0.23。二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吸纳就业能力差。2005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劳动力培训不足。四是2003年后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全社会就业人员中不包括自由从业人员,而自由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城镇二、三产业。五是由于我区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三农”的各项政策,调动了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

传统产业就业人数下降,新兴行业就业人数上升。由于技术进步、业态创新等原因,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十五”期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就业人数分别由2000年的32.9万人下降到22.8万人。同时,新兴行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增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由72.6万人增加至75.7万人。

七、收入结构

工薪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2005年,城镇居民工薪收入达到6669.5元,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69.7%,比2000年提高7.6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合计2734.4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28.6%,下降8.5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变化趋势看,工薪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与全国变化趋势相反。

转移性收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占退休人员多数的企业退休人员工资增长较慢。一是企业应提的养老保险金未足额计提,资金筹集困难,欠费严重。二是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较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参保率低。三是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保险方式单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保险等发展缓慢。经营性收入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2005年收入最高的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3.57倍。一些传统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如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金融业的职21232资水平长期位居前列;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逐步成为高收入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而相对属于传统行业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贸易餐饮业等行业职工工资水平均处较低行列;而技术要求低且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居民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等行业则处于最低收入水平。

不同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以城镇居民为例,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由2000年的4.6倍

扩大到2005年的6.4倍。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平均水平的比例由2000年的38.6%下降至33%,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相当于平均水平的1.18倍扩大到1.44倍。

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2005年,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222.3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4.4%,比2000年下降8.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八、所有制结构

国有经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企业改制重组、优化整合力度加大,初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12家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改革重组,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迈出实质性步伐,外贸、物资和商粮三大集团改革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基本结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5年,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65.1%。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区先后出台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333.6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6%,比生产总值增速高9.4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34.9%,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城镇就业人员达到159.5万人,占全区城镇就业人员的40%。据不完全统计,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收96.6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0.9%。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初步统计完成增加值1772.3亿元,同比增长25.9%,比同期生产总值增速快7.9个百分点。各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重点地区拉动作用明显。必须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丽仍然受到许多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空间仍比较大。

九、企业组织结构

大型企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中,大企业为46户,比2000年减少41户,工业总产值达到1161.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0%,下降4.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到74.3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32%,提高12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1449.9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2%,下降28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中小工业企业达到2401户,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98%,比2000年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达到1834.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0%,提高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到160.8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68%,下降12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3146.1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68%,提高28个百分点。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篇4

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正在成为巴达仍贵办事处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题。

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巴达仍贵栽种水稻历史悠久,该地区耕地面积8.98万亩,水稻种植总面积为1.5万亩。水田主要分布于巴达仍贵、胡格、满达胡三个嘎查。这里土质肥沃,水质清纯,无任何污染,为绿色有机水稻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巴达仍贵建立了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实现了有机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度和整体品牌效应,打开了销售市场。2008年,巴达仍贵有机食品协会正式成立,目前会员已达120户。种植基地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0亩,计划2009年推广到2000亩。

二、建设生态牧业

巴达仍贵办事处有优质草场面积9万亩,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围绕“金山银山,不如留给子孙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通过全面封山、合理放牧等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成效显著。在大力实行禁牧封育的同时,办事处党政班子认识到,发展数量型畜牧业已经没有前景,家畜改良才是发展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必要手段。只有提质才能增效,才能使农牧民增加收入。2007年以来,办事处进一步加大改良力度,冷配奶牛300多头,采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新技术改良绒山羊500余只。今年又进一步加大改良工作力度,在优质奶牛改良,绒山羊改良的基础上,开展了肉羊改良项目。今年,办事处又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洪光牧场奶牛养殖基地,现存栏高产优种奶牛150余头,年产优质原料奶近50万公斤。该基地作为巴达仍贵办事处畜牧产业的龙头,在传统奶牛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先进的奶牛生产技术,并依托当地无污染的优质草场资源,牛奶产量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现在成年母牛年单产可达到7000公斤以上。几年来,巴达仍贵办事处禁牧封育已完成退牧还草3万亩,草原植被得以迅速恢复。目前,全办事处牛存栏4849头,其中奶牛230头;羊44879只,其中绒山羊22616只;猪7214口,其中能繁母猪1554口;马属动物925匹。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合理利用了草场资源,实现了生态与环境的双赢。

三、加强特色养殖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篇5

新形势下内蒙古煤炭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煤炭工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内蒙古作为煤炭调出省区,肩负着煤炭供应的重任,面对“西部大开发”与“入世”的双重契机,一定要积极地趋利避害,真正使煤炭产业成为我区的优势产业.

作 者:窦建华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外贸外语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1刊 名: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年,卷(期):“”(4)分类号:F407.21关键词:资源 入世 西部大开发 支柱产业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篇6

为了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在以封主任为班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赴内蒙古、山西考察学习当地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先进经验。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感触良多,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与决心,同时,拓宽了视野,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提高,收获甚丰。现就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蒙古经济社会状况与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概况 内蒙古是一个民族自治的省级自治区,全区共有49个民族,内蒙古族和汉族人数为居多。兼有朝鲜、回族、满族、达翰尔族、鄂遇克族等40多个小数民族。其中的内蒙古族,有“马背上的民族”和“吃肉多于吃粮的民族”之称,蒙古人性情豪爽、粗旷、奔放、彪悍,能歌善舞,并以酷爱骑马、射箭、摔跤而称著于世。现全区人口已接近25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

内蒙古自治区疆土辽阔,资源丰富,境域内享有“南粮北牧,东林西铁,通地是煤”之美誉;在靠近或隶属南部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东南的丘陵所产的粮食,足以供应自治区的粮食需求,还略有多余可向外省区提供供应;地处东部的大兴安岭,虽是我国的寒极所在,但它同时是我国闻名世界的产林区;地处西部的包头白云鄂博的铁矿,霍林河、乌海、包头、伊克昭蒙等几处的煤矿,都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

牧业,自古以来都是内蒙古的主导农业产业。在多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就到处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派景象。据内蒙古奶协提供的材料表明,现今该区所拥有的草原面积达8666.7万顷,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6800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25%,这块辽阔的草原和土地,为牧业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已把“乳业兴市”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对乳业企业和奶农给予一系列的如贷款补贴、风险基金、土地及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促奶业大发展,并立志将该市创办成为“中国乳都”。蒙牛集团亦据此也提出了自已相应的奋斗目标,要争当中国的乳业帝国。地处中原的山西,在远古时期就被称为晋(晋国的所在地),它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为山西。山西的面积为15.5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占70%,人口为3300万人。山西的财富与资源十分丰富,人们说,在山西有两件宝,一是历史文化,二是煤。山西是我国的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有人说“每一脚踏下去,都是宝”。煤已经成为山西的第一大经济元素,同时它也是山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据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李副院长告知,山西去年所挖出的煤就多达35亿多吨。煤对山西来说,被视为“黑色的金子”。

中国的文化远古流长,而山西则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山西到处随地可见名山、名城、名院、名寺等古刹文物,那里的宗教文化、根祖文化、民间文化、晋商文化、人文遗产随处可视、可索、可寻。山西的历史文化,最为突出、集中和体现在古建筑、彩画和雕塑等的艺术精典上。山西的古建筑举世闻名,向来赢得了中外建筑家的青睐、崇尚、向往和借鉴。中外来山西考察学习古建筑的学者专家常年川流不息,故山西赢得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美称。我们此次抵达山西一行所到的大同、大原的悬空寺、五台山、云岗石窟、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等名胜古迹,处处可感受或领略到浓烈的历史文化气息,无处不留下历史文化的踪迹。在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山西浑源县境内的悬空寺,始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该寺落址四面环山的一处较为空旷怡静处,在离地50多米高的半壁山雁悬空而建。古代的建筑者和工匠们以其独特的建筑技术、风格、特色与道教法事之人所追求的“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宁静意境,以及其法事落脚者的人身安全等因素融为一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营造了一个“奇、悬、巧、美”四合一的美景。该寺庙是我国现今仅存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唯一的独特寺庙。这笔宗教历史遗产是那么珍贵和不可多得的罕世之物。品质超群的建筑艺术,特别是木质与砖型的古建筑物在今山西境内并能被较好保存至今的共有11800多处,其中晋代前的木质结构建筑物有106处。建筑艺术,到了唐代时期,已经进入了高峰的鼎盛时期。

大同的云冈石窟,处处、尊尊突显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所雕形象神态千姿百态,神态栩栩如生。洞内雕塑的形象多达4万多尊,成就非凡,它已被列为中国石窟三圣之一。同时,它又是我国在1961年经国务院最早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规模为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它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石窟艺术宝库。

座落在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它最能反映出晋商文化的一些内涵和特质。山西的商人,以他们的智商,开创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第一家山西票号。而票号、票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近代明清时期,山西商人使用票号这种金融手段和形式,几乎在那二三百年的时间里牢牢掌握和控制着中国金融业的霸主地位。山西票号的创始人乔老爷和“日升昌”的总经理雷履泰等人,在当时都是赫赫有名的金融业经营能手,他们被后来的欧洲的旅游社会学家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总言而之,山西的历史人文社会文化精辟深远,底蕴深厚,历史悠长。它是中华文化最为崔灿的一朵花蕾。怪不得人们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评议时感慨地说:“百年中国文化要看上海,千年中国文化要看京都,3千年的中国文化要看陕西,而5千年的中国文化须看山西”。

二、内蒙古乳业经济与山西历史文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的这次社会考察,虽然时间短和调研接触面较窄,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或社会面和经济现象都未曾有机会去触及,在走马观花之下,对当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多少有些察觉一点。现就内蒙古的奶业发展和山西的历史文化等所存在的一些值得提出的问题加予提出,希望这些意见或问题能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

1、关于内蒙古的奶业发展问题

内蒙古的奶业,近三五年来曾以“航天飞船”的速度运行发展着。当地的政府亦曾当此视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变柱产业来抓,并已立志要把呼和浩特建成中国乳都;作为全国乳品加工规模最大的伊利和蒙牛这两大乳企也曾立志要争当中国的乳业帝国。在如此的背景情形下,我们认为,当地对奶业的发展的态度、精神和热忱是可嘉的,但发展规模和总量要视其条件和市场需求而定。而当地政府的指导思想,有一点儿着重于追求发展速度,而疏忽了其它的制约因素。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发展得过快,而与市场需求脱节或距离太大时,风险和危机就将会随时发生。纵观今年全国的奶业发展,已经受到奶品市场的重大压力而有所放缓。

2、关于山西历史文化问题

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山西省当地政府想通过利用这笔资源来促进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事。但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开发与利用好古人遗留给我们的这笔无价之宝的历史遗物,这是值得人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极易引起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我们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风化脱落或人为的破坏。例如,在大同的云冈石窟群,人为的损坏退迹随处可见,一些防污染侵蚀风化的措施则未见有所使用,防污防腐意识不强。关于受大气、空气、灰尘污染受侵问题,虽然在早些年时当地的政府已将十分靠近窟群的国道公路改道而行,那汽车驶过所造成的废气和灰尘对石窟的污染度已相对减少了许多。但是,在距该石窟群只有数百米远的正前方及其与周邻的一座座一间间的煤生产加工厂,则依然昂然屹立在那里,浓浓的煤尘与废气随风飘来,这些尘埃,日月长久地对这些石雕进行侵污,这那有不见风化受毁之理?而另一方面,在对石窟群的管理方面,亦有疏于职守之嫌,君不见,文物上常留有一些游客“×××到此一游”的划迹或被糊乱涂写的遗迹存在。还有窟群区内及洞内的供电设施的架设与安装,都显得有欠科学、条理和美观,而趋于杂乱无章,它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最佳的景观。在对平遥古城的管理上,也同样是没能跟得上,古城内的一些企业、工厂或闲杂单位未予搬离,古城内乱摆卖现象时有发生,卫生、秩序状况不尽理想,甚至连公厕也太缺乏,无法向游人提供一个让人感到有依依不舍、流连忘返、令人陶醉和舒适的那种感觉或感受。在五台山的寺庙里,一些法事人员强拉游人看手相或算命,并以此强行索取钱财之事件屡有发生,如此等等。

三、几点建议

1、对内蒙古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首先要思想大解放,观念要更新。应着力于加大对外开放和引资的力度,努力营造好投资和就业的环境与氛围,尽快吸引外来投资以弥补工业品空缺行业的空白,要竭尽全力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适宜投资和双赢的平台及机会。

2、对内蒙古奶业发展过快而有可能造成区域奶源过剩而引发农民卖牛、倒奶风险和危机的预防,当地的政府与乳品企业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客观地评价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吞吐量的能力。求发展不能太心急和性燥,也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乱发展。要注意处理好奶质与速度和量的关系,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有可能出现或发生的风险与危机在萌芽状态中将其化解。在大力发展牧业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对草原草场的保护和风沙尘暴对草原破坏的预防。要严格、科学地控制好合理的总牧量和科学安排好放牧的密度,保护草原比发展奶业更为重要。

3、对大同云冈石窟群的保护,建议将其门前距几百米处的这些煤生产加工厂或有可能造成废气灰尘污染的企业关停或迁移,使该文物区周边的大气(空气)、水质及环境得到净化,而尽量减少它们对文物的侵蚀与风化。对负责该文物现场维护的所有工作人员,建议它们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责任心,要勤流动巡视,以防游客肆意乱写乱画乱刻文物之现象的发生。

4、对五台山等寺庙法事人员或有关人员强拉游客看相算命、以及平遥古城等文物胜地乱摆卖的混乱现象,要加强整顿和干预,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与氛围还给游人和公众,让他们对这个地方感到很有亲切感而不枉此行。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篇7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101个旗县市区, 除25个盟市辖区外, 有76个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旗县市。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0%, 县域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2%。内蒙古地域辽阔, 东西狭长、南北跨度大, 县域经济特色鲜明, 表现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目前, 全区纳入县域经济统计范畴的76个旗县市大致可划分为农牧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林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4个类别。农牧业主导型旗县市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独立, 在地理空间上远离城市, 农村牧区人口占70%左右, 代表着内蒙古县域经济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工业主导型旗县市拥有较为丰富矿产资源, 随着自治区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兴建了一批大中型的工业企业, 并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成为该类旗县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林业主导型旗县市以森林资源为基础, 以林业及延伸产业为主导, 经济结构单一, 发展比较困难。这类旗县市为数不多, 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林区。服务业主导型旗县市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 这类旗县市拥有口岸和旅游资源优势, 主导产业是旅游、商贸、餐饮等服务业。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成就

(一)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明显增强, 发展速度居西部地区之首

在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连续5年持续位居全国第1位的大好形势下, 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逐年增强, 发展速度也逐年加快。在连续6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 自治区排位上升幅度最大;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 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列第13位, 比6年前的第一届前移了9位。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全国百强榜中, 我国西部地区仅有4个县市进入百强, 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进榜, 分列第67位、第86位, 其余2个分布在四川和新疆;在西部百强榜中, 自治区有21个旗县进榜, 数量居西部省区市之首, 其中4旗县进入前10名。额济纳旗等8个旗县 (76个旗县市中有8个) 进入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 (市) 榜中。

(二) 县域经济对自治区经济的贡献率较大, 县域工业发展势头较好

截至2006年底, 自治区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76个旗县市, 完成生产总值2720.69亿元, 占全区的56.8%;其中, 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旗县有3个, 超50亿元的旗县有13个。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1.52亿元, 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329%,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的有43个旗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057.1亿元, 占全区的53.4%, 占76个旗县市生产总值的39%, 同比增长46.2%;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1.99亿元, 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3%, 同比增长57.1%。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由几年前的不足30%猛增到目前的50%以上, 其中牛奶、羊绒的加工转化率高达80%以上, 粮油、肉类的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三) 自治区百强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6年, 自治区21个西部百强县共完成生产总值1330.15亿元, 占全区县域经济总量的48.9%, 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7.8%。全国百强县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8万元和7.2万元。准格尔旗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区80个旗县首位。伊金霍洛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第12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2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9位。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第50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8位。这些旗县正是通过发挥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 抢抓发展机遇,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转型步伐逐步加快, 经济实力才会不断增强, 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四) 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到2006年末, 全区已有4成以上的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 全区76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5714元, 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9个,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33个, 分别占76个旗县的38%和43.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 其中有40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有38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分别占76个旗县的52.6%和50%。

(五) 投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2006年, 全区76个旗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1.61亿元, 占全区的57%, 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高4.4个百分点, 比2000年增长7.58倍, 年均增长43%。其中, 投资超百亿的旗县有3个, 超50亿的有8个。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的不断扩大, 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一些重点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到旗县地区, 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区76个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5.39亿元, 占全区的40%。

三、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的县域经济虽然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 相当一部分旗县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 县域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 县域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自治区2个全国百强县全在鄂尔多斯市, 21个西部百强县有15个在内蒙古西部, 其中11个集中分布在呼包鄂地区。21个百强县经济总量占全部旗县域经济总量的52.5%。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2006年, 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9.9:47.4:32.7, 同全区一、二、三产业构成13.4:48.6:38相比, 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全区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 (2005年比全区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 , 县域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依靠农牧业发展的状况尚未改变, 且县域经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同全区平均水平相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工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三是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低。2006年, 在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第二产业总产值中, 其中后80个旗县市仅占55.4%;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大多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制约着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区76个旗县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有18个出现了负增长,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 远远低于第二产业40.2%的同比增长速度。五是区域性特色经济不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大部分旗县市都有一定的农牧业基础,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形成比较优势。但是, 目前这一潜在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六是管理权限小、缺乏调控能力。在经济调控能力上, 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太小, 缺乏功能和手段。县域经济在政策、审批、资金等方面遇到的中间环节、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繁多而杂乱, 并难以承担, 造成自身发展困难重重, 更难以承担带动区域发展重任。

四、内蒙古县域经济转型主攻方向

(一) 由粗放发展型向科学发展型转变

本世纪头20年, 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 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而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依然存在, 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这就给旗县经济带来严峻挑战。如果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 旗县经济不仅难以加快发展, 而且会越来越被动。

(二) 由一产业主导型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型转变

内蒙古是农牧业主导型经济, 农牧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但是,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产业结合点在工业, 空间结合点在县域。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题, 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因此, 要始终坚持把县域工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结合内蒙古的区情, 当前要以优势产品延伸加工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为重点, 推进实施“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 并以此带动县域工业发展。

(三) 由小而全向特色型转变

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要由全能型经济向特色型经济转变, 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发展县域经济, 就要立足当地优势, 围绕“特”字做文章, 倡导特色经济、差异经济、多样化经济, 突出区域特色,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特色经济, 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四) 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型转变

解决城乡分割, 实现城乡融通, 是县域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 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实行的工业化政策, 强化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 使城市和农村在诸多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差异。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县域经济之中, 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 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 随着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各种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因此, 必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城乡关系, 用全新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 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 用统一的规划引导城乡协调发展, 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城乡健康发展, 用雄厚的产业支撑城乡稳定发展,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新的动因。

(五) 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经济”, 不是“诸侯经济”, 而是外向经济, 是开放经济。只有牢固树立“无外不活、无外不兴、无外不强”的意识, 才能使县域经济真正发展起来。搞外向经济、开放经济就要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旗县市需求谋发展的局限,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突破过去单纯以本旗县市资金搞建设的局限, 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发展经济;突破过去单纯开发内部资源的局限, 积极利用境内外各种资源;突破过去单纯利用当地人才的局限, 形成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促进本地发展的格局。因此, 要坚持不懈地抓投入、引资金、上项目,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六) 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 篇8

经济发展滞后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所有问题的核心

由于种种原因,交错带农村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首先,交错带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贫困严重地困扰着交错带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2001年,交错带人均收入为1741.3元,低于全区人均收入231.7元。全区31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28个、自治区级19个贫困县中有15今分布在交错带上,贫困旗县十地面积占交错带总面积的62.7%,人U占68.6%,其次,交错带是我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内蒙古的几个主要沙漠(地)(如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布利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均分布在这个交错带上,是近几年造成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再次,交错带是我区各民族的集居地,各民族的习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交织在一起。

在上述问题中,经济发展缓慢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这是因为,经济落后会在经济体系内产生三种不同的影响:其一,因为经济发展缓慢,人们收入水平低,因此,对经济产生两种刁;同的结果:一是人们储蓄水平低。2001年,交错带人均储蓄余额为2173.7元,为同期内蒙古人均储蓄余额4155元的52.3%。因此,社会再生产缺乏有效的资本积累,企业投资能力也就非常弱,进而产出水平低,造成人们的收入水平更低。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供给陷阱”:二是人们的消费水平低,社会有效需求水平不足,市场对企业的引诱或企业刘纤济的预期刁;足,造成原本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更不;愿意在本地投资,或者将有限的资金投资到外地预期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产业。这朴现象可以称之为“需求陷阱”。由于这两个陷阱的存在,交错带经济发从始终停留在传统生:产阶段,生产水平利效率都较低。

其二,由于收入水平低,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在缺乏其他产业带动的怙况下,人们更多地增加了对十地(包括草原)这种“廉价”资源的掠夺,而在对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措施不利刘这种掠夺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二个方向:……—是对于牧民来说,增加牲畜饲养量而不考虑草原的合理载畜量问题,致使交错带草原普遍存在牲畜超载问题。超载的直接后果是草原退化利沙化,造成草原地区生态环境悲化,草原生产能力卜降,各种自然灾害逐年增加,是对于农民来说,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忽视草原土壤的生理化特点和草原气攸特征,不断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这种现象称之为“垦殖”。垦殖是造成风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祸根,它与过牧一起,是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其三,民族平等和共同进步是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点。平等首先应表现在经济上具有平等分享经济增长利发展的权利,而进步的基础也是纤济上的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交错带地区,经济落后往往是造成民族矛盾的主要因素。当然,解决民族矛盾的前提是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

忽视经济规律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 长期以来,交错带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注重遵循经济规律是导致交错带今天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一,狭隘的农业观是造成草原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建国以来的内蒙古农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思想的分歧利争沦:一种思想认为草原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是无法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而种柿业生产水平高,效益显著,应该川、缩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将草原转换为耕地,积极发展朴柿业生产,另一种思想认为,内蒙古草原是一种特定的资源类型,由于气候和十壤等因素的影响,草原只能用作放牧。这两种思想的分歧和争沦至少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厂,盲到今天似乎也没有取得致的意见,而且这种争沦无沦在学界、政界还是基层民众层面上都存在。表面上看,这种争论是简单的经济发展思路的讨论,但其中有着深刻的政策和文化背景。

第二,人口增加和资本匮乏使交错带陷入发展的贫困陷阱。在交错带的经济发展中,人口或由此而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无论在农业中还是在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中,资本的投入都非常有限,致使交错带的生产技术装备利生产牢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其结果是劳动的边际收益非常低,报酬自然也不会增加。

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了交错带资源优势的发挥。经济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交错带资源类型多样,又处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牧业区和以商品纤济为主的农区利城镇地区的过渡地带,本应在地区发展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和区位优势来促进㈠身的经济发展。但遗憾的是,交锚带并没有抓住这些优势,而是长期停留在一次产业中,到2001年,交错带的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4.8:33.9:31.3,而同年内蒙古今区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 3.2:40.5:36.3,交错带第一·产业比重高出内蒙古全区11.6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分别比全区低6.6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由此看来,交错带的经济落后就不是偶然的了。

第四,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交错带市场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我国以巾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市场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测整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在交错带,市场的这种指示器和调节器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包括交错带和边远牧区在内的非常具有市场潜力的农牧业产品多数不是通过公平和平等的巾场交易进行的,当然,这些产品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交错带自身商品交易不发达,巾场不活跃。2001年,父错带的人均商品零售额为1397.1元, 当勺:内蒙古全区平均值为2262.4元,交错带只相当于内蒙占全区平均水平的61.8%,三是交错带作为农、牧区中间的结合利过渡带,的作用不够明显,在农、牧区区际向品交换中应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第五,私人部门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基层,主体是私人企业和个人家庭。但在交错带,这种民间的经济动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私人经济发展受到众多的制约,例如在市场进入、财政、金融等各个领域,私人经济都面临着与本已萎缩的国营经济的不平等待遇,这是其一,另外,在农牧业生产领域,一家一尸的小生产和大巾场之间始终面临着矛盾,这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办法是允许和鼓励民间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讣他们活跃在农牧民中间,解决他们面临的政府无法或没有必要介入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交错带无论是私人投资还是民间组织都没有充分发育,政府行为主导的国营经济在地方经济中的绝对垄断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1年,交错带的人均GDP水平差距由472元扩大到1503元。

依靠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是解决交错带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凋节方面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但针对交错带的具休实际,政府的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市场体系,并使这个市场体系能够起到对资源和产品的调节作用。这个巾场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广—足它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如拍卖巾场、期货市场等)组成。各种不同的市场类型为头卖双方提供了可选择的交易方案,使他们具有选择性;二是这个巾场体系必须具备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仙头卖双方刑市场信息的变化做到尽叮能的及时全面掌握,以便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进入方面应实行同等待遇,不能有任何歧视政策和措施,相反,应钊对中小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措施和法律,四是制定有关规范市场的法律和有效地实施这些法律是保证巾场体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第二,应充分发挥交错带的区位优势,促进农、牧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如前所述,交错带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牧区与商品经济为主的农区和城镇地区的过渡地带。最近几年,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边疆牧区的畜产品,特别是叫:羊肉等的消费量激增。交错带作为过渡地带,理应在促进这些商品的流通和加工增值等环节介入到其中,并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在发达国家,这种农牧过渡带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美国西部的怀俄明州是牧业为主的地区,而周围的内布拉斯加和克罗拉多两个州是农牧过渡地带。由怀州生产的架子牛通常都是经过上面两州销售、育肥、屠宰后才进入消费市场。如果缺乏这个环节,不仅这种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且处于边远地区的生产者利益也无法得到最大保障,而其中的利益多数被垄断公司所得。

第二,政府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交错带市场体系的建立、培育、规范和监督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首先,市场体系的建立要具有合法性,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其次,各种巾场形式的建立需要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应该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至少在启动资金的投入上应该支持;再次,政府应建立有力的执法监督队伍,对巾场交易中的不法行为加以处理,特别要注意保护巾场交易中的弱势群体,如农牧民、消费者、中小企业等:最后,针对交错带自然灾害频繁的具体情况,政府应建立农牧业生产的灾害准备金,弥补由于自然原因对农牧业生产者可能造成的损失。

上一篇:旅游消费行为下一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