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变化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蒙古的变化(精选15篇)

内蒙古的变化 篇1

近日,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下发了《关于20我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相关事项的通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强调了2012年我区高考的新变化。

高考实行新课标。我区将按经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试行)》实施高考。按照此方案,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今年首次实行“3+文(理)综合”新课程考试模式。

实行网上阅卷。我区高考所有科目都实行网上阅卷。自治区将在4月底至5月初,组织开展针对新课标和网上阅卷的训练考试,使考生能够对我区今年高考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答题方式等有所适应。具体时间和安排由各地自定。

民族汉考听力与笔试分开施考。我区2012年民族汉考三级采用听力与笔试(包括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分开施考的.方式进行,听力和笔试成绩按要求合成后代替高考汉语文计入高考成绩。汉考听力部分考试时间是:4月22日上午10:30-11:00,汉考笔试部分考试时间是:6月7日上午9:00-10:30。

全部在可联网的标准化考场进行。2012年我区高考考生全部在可联网的标准化考场进行,考试监控图像能够实时上传到自治区考务指挥平台,真正做到远程监考。

内蒙古的变化 篇2

关键词:耕地面积,时空变化,主成分分析,驱动力

一、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2004—2011年内蒙古耕地序列数据,通过Arcgi软件研究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利用SPSS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

二、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 一) 耕地面积时间变化分析

分析年鉴数据可知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006—200年减少面积34.7万公顷,年减少率0.046%,2011年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为0.028公顷,两者下降趋势基本一致。

( 二) 耕地面积空间变化分析

耕地资源、盟市人均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呈明显空间格局( 见图1、图2) ,由东北部相对充沛过度到西南部相对稀缺。

三、驱动因子分析

指标选取为 总人口x1,非农业人 口x2,国内生产 总值x3, 粮食总产量x4, 房地产开发投资x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x6,农民人均收入x7, 每公顷耕地生产农业产值x8,固定资产投资x9,造林面积x10,人均GDPx11,农村用电量x12。

( 一)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可减弱变量相互干扰,由( 见表1) 载荷矩阵归纳驱动因子。

( 二) 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

1.人口因子驱动。内蒙总人口数 2011 年达 2 481.7 万人,增加的人口为满足需求必然向耕地等农用地扩展。

2.经济发展驱动。2011年内蒙国内生产总值翻了5倍 ,单位面积土地用于第三产业收益远高于粮食生产效益致耕地流失。

3.农业科技驱动。农村用电量的增加 ,农业结构调整活跃耕地不断向其他农用地转化。

四、结论

内蒙古的变化 篇3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数据与方法;结果分析

一、分析方法

1、趋势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线性拟合方法进行趋势分析。把气候要素(y)写成时间(x)的线性函数y=ax+b,其中a,b为经验常数。通过实际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a和b,其中a 表示线性函数的斜率,也就是气候要素的线性趋势。a为正(负)表示增加(减小)趋势,零表示无变化趋势。

2、周期分析方法。本文使用小波变换作为周期分析方法。气候资料是多尺度的,用传统的统计判别方法很难判别其演化过程。而小波变换具有能够在时域和频域同时保持良好的局部化特征,能够揭示突变点位置,并且具有多分辨特性等优点,就好像是一个数学放大镜,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气候时间序列在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所以,用小波变换研究大气科学中的问题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巨大的潜力。

二、结果和分析

1、趋势分析

呼伦贝尔市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趋势分析

图1给出了呼伦贝尔市在1958- 2004年47年间夏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变化情况,由线性函数的系数可知,降水量有及其微弱的下降趋势,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倾向率为0.501%/10a。降水量最多出现在1998年,超出平均值约70%。最少在2004年,低于平均值约60%。

2、小波分析

呼伦贝尔市夏季降水量的小波分析

图5中,图a横坐标为年份,图b横坐标为功率,图a,图b的縱坐标相同,均为时间尺度。由图5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市夏季降水在1965- 2004年存在着一个2- 8年的准周期(图5.a),从整体上看,夏季降水存在着约为3年,4年,7年的周期,且他们均通过了95%的置信度的功率谱检验(图5.b)。即在呼伦贝尔夏季量存在着约为3年,4年和7年的周期振荡。

3、突变分析

呼伦贝尔市夏季降水量的突变分析

图9是1958- 2004年呼伦贝尔市夏季降水量M- K突变分析曲线。由UF曲线可见,呼伦贝尔市夏季降水除在1959年有所下降外,1958- 1963年有所增加,1964- 1983年整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1975年达到显著水平,根据UF和UB曲线交点的位置,确定突变点在1964年。1984- 2001年呈增加趋势,2002- 2004年又呈现减少趋势。在1976年存在一个突变,但是该突变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结论:本文利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和M- K方法,对呼伦贝尔市1958- 2004年47年间的夏季降水量进行了趋势、周期性特征及突变特征的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呼伦贝尔市的夏季降水量在1958- 2004年期间均呈现减弱的趋势,减少微弱,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倾向率分别为0.501%/10a。

(2)呼伦贝尔市夏季降水在1965- 2004年存在着一个2- 8年的准周期,从整体上看,存在着约为3年,4年和7年的周期振荡。

(3)呼伦贝尔市在1964- 1983年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突变点在1964年。在1976年也存在一个突变,但是该突变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内蒙古的变化 篇4

我在到内蒙古的第二天就去骑马了,我们坐着大巴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真担心没骑一会儿自己就被马给甩下来了,不过骑完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挑了一匹最大的白马,听骑马场的人说,这匹马是最温顺的,我愿意选最大的,也不选暴躁的。骑马前,骑马场的叔叔先教了我们骑马的主要本领,我们便前进了。我们足足骑了20分钟,听领路的人说,我们才走五分之一的路呢。

就在我们正坐在马上说笑的时候,领队的人突然喊道:“大家小心,前面有个水塘。”马儿们见到水立马跑了过去,把嘴埋在水里就喝,其他骑在马背上的人脚都湿了,而我没有,谁让我的马最高大呢,而且还十分听话,拍一下它,它便走了。

在往回走的路上,真超爽,因为我想让它跑起来,我用双脚对它的肚子使劲蹬了一下,它立马飞奔起来,风在我耳边呼呼吹着。

在第三天,我又去坐越野车,在坐越野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好笑的事情。我的姐姐用手机在拍的时候,手机掉下去了,甚至被车子踩进泥巴里,这使我们一车的人大笑,司机还开车带我们到羊群里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想不想去那体验一下。

美丽的内蒙古作文 篇5

内蒙古的草原真是一望无际,一匹匹马儿在一起追逐打闹;羊一边“咩咩”的叫着,一边自由自在的吃着草;牛有的不紧不慢的过着马路,有的发出低沉的吼叫,还有的默不作声地吃草。

如果你坐车或者走路经过树林、麦穗丛时,肯定会发现野猪的脚印,它鬼不知神不觉的钻过去,不弄出一点儿声响,脚下无声无息。

内蒙古的满洲里热闹非凡,套娃是数最多的了,俄罗斯和内蒙古很近,而俄罗斯有套娃,一些中国人把它带到这里来卖。套娃广场非常有趣,小小的垃圾桶就已经被变成了套娃形状,变的很可爱;如果你不走近看,广场上最大的一个套娃你可能都猜不出来呢!那是还没开发的商场,真的好厉害哦!

内蒙古风电存在的问题 篇6

内蒙古地区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其风能储量可达10.1亿千瓦,从1989年到1999年,内蒙古共实施了12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45375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亿度。因此内蒙古风电公司完全有能力向北京提供优质可靠的绿色电力。

一、内蒙古地区风力资源和风电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能总储量10.1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量为1.01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的40%。该区风速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基本上与生产和生活用电规律相吻合,且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大部分地区为平坦的草场,十分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

内蒙古地区对风能的开发利用最早是从发展小型风力发电机以解决农牧民用电需求开始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以推广户用风力发电机14万套,光伏电池250千瓦,村落独立供电系统26套,解决了约60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1986年,内蒙古电管局即成立了风电办,并开始了大型风电场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开发建设了5个风电场,即辉腾锡勒风电场、朱日河风电场、商都风电场、锡林风电场和达里风电场。有两个风电企业,一是隶属于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的内蒙古风电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拥有前四个风电场;另一个是赤峰达里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起股东单位是赤峰电业局和克什克腾锡旗农电局。

二、内蒙古地区大型风力发电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问题

市场是影响风电发展的最关键问题。首先,全国电力市场由紧缺到相对饱和,现有发电机组的发电能力不能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风电的发展速度。其次,周边省区不接受该区的风电,风电只能在区内消化。内蒙古地区是电力输出省区,每年向华北地区(主要是北京)送电约94万千瓦,向东北地区送电120万千瓦,而该区的风电却不能进入这两个地区。如果华北、东北电网能按比例接受该区的风电,则该区的风电在“十五”期间会有较大的发展。2)税收问题

目前国家对风电的增值税率是17%,高于山水电税率(6%),和火电实际税率(8%左右),因为火电有进项抵扣,而风电没有。因此,如果对风电的增值税降至6%~10%之间,则可以有效支持风电的发展。3)建设资金

目前该区风电建设资金主要是依靠外国政府贷款和部分国内贷款,风电企业负债很高,之间影响到后续项目的建设进度。4)电价问题

目前对风电执行的是优惠电价,高于平均电价的部分,采取均摊的方式,由全网共同负担,即辉腾锡勒等四个风场的风电电价在蒙西网分摊,达里风场的风电在赤峰地区分摊。对内蒙古地区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企业和居民对电价承受力都较低的地区,风电的电价空间是有限的。

总之,风力发电是一项技术已较为成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能源,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篇7

一、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 全县土地总面积387064.40公顷, 其中农用地363605.43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93.94%;建设用地8435.15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2.18%;未利用地15023.8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88%。农用地中, 耕地52094.02公顷, 占全县农用地总面积的14.33%;园地0.51公顷;林地65732.89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18.08%;牧草地243746.10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67.04%;其它农用地2031.91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0.55%。建设用地中,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4875.66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56.73%;交通用地1400.39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16.60%;水利设施用地2249.10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6.67%。

未利用地中, 未利用土地14103.05公顷, 占未利用地总面积93.87%;其它土地920.77公顷, 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6.13%。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 土地面积广阔, 利用类型以牧草地为主

本区土地面积广阔, 人均占有土地3.79hm2, 草场面积分布很广, 占到整个区域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天然草场面积很大。土地利用中以牧草地为主, 是国家草场资源重点开发地区, 也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畜牧业以牛、马、羊为主。近年来, 广大牧民围建草库伦, 人工种草, 积极进行着草原建设。

(二) 农业用地比重较大, 未利用土地利用难度较大

未利用地面积有14103.05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3.88%, 大部分为沙丘、裸岩和石砾地。由于自然条件差, 土地质量差, 具有中等肥力的栗钙土和低肥力的风沙土为多数, 广泛分布于本区, 中下等地较多, 生产力不高, 限制因素较多, 利用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一) 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恶化

本区降雨量少且集中在7~9月份, 春旱威胁严重。全区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差, 森林植被覆盖率低。干旱、风大沙多,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基础设施不完备, 抗灾防灾能力不高, 常常形成少雨成旱灾, 多雨遭涝害的被动局面。

(二) 生产以粗放式经营为主, 科技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生产方式粗放, 广种薄收, 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不足, 农作物产量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适用性新技术应用较少, 如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旱作农业技术;另一方面, 引进、吸收、消化科技成果能力不高, 土地合理利用水平低, 种植结构单一, 资源利用没有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优化配置, 形成大市场。

在畜牧业生产上, 存在着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 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以及超载过牧, 天然草牧场质量退化问题。

(三) 沙化面积大

由于干旱风沙影响, 耕地沙化面积比较大, 草场沙化面积6.19万hm2, 农田沙化面积1.53万hm2, 占农田总面积的20.9%, 砾质化土地在发展, 土壤贫瘠化趋势严重;农田基本建设差, 旱作稳产田和人工草地面积比重过小, 沙化土地继续扩大,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安全。

(四)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条件限制,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大量开垦草地, 破坏了地表植被, 在干旱、风大, 生长期短的气候条件下, 农田沙化, 草场退化, 使得生产力水平日趋恶化, 加之, 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导致水土的大量流失, 从而形成“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局面。

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一) 土地利用总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三种主要的过程, 即数量变化过程、质量变化过程和空间变化过程, 这三种变化过程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三个方面。

根据调查数据, 得出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表1, 2) , 从而可以看出研究区牧草地、林地面积的变化幅度较大;园地变化幅度最小。同时, 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变化方向不同, 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呈增长态势, 增加的面积分别为30631.35公顷、471.87公顷、481.73公顷、1570.57公顷, 相反, 牧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

(二) 耕地面积变化

在近10年中, 多伦县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 和1996年相比较, 耕地减少了33299.32hm2, 减少了39.0%。

从图1可知, 1949年至1978年间耕地呈总体增长趋势, 1978年至1990年间耕地出现一个暂时性的转折, 耕地面积呈相对减少趋势, 但总体仍处于增长状态, 1990年至2007年变化速率较大, 呈明显的上升减少。

(三) 园地面积变化

由于本区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制约了园地的发展, 直到1994年, 园地的分布依然很少, 几乎为零, 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四) 林地面积变化

全区林地面积呈增长趋势, 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 同1996年相比, 林地面积增加了30631.35公顷。

(五) 牧草地面积变化

在近10年中, 本研究区草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小, 和1996年相比较, 草地面积减少了7130.58公顷。

五、土地持续利用的调控对策及措施

(一) 建立可持续的农户生态经济系统

多伦县农民传统的广种博收、粗放耕作技术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极为激烈, 这种经济活动反映了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环境理性的相矛盾。因此,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首要任务。另外, 市场的不完善等也会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展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不是协调发展, 而是分离式的发展。在粮食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需求的多重条件下, 本区农户必须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的功益,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积极发展各类适合于农户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模式, 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更多转化为经济价值。

(二) 走科技创新的道路,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既然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导驱动力, 为此任何成功的国土整治手段和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事关农牧民切身利益的就业与收入问题。根本的对策是要突破技术层面的限制, 把土地退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通过应用新技术和加大国家政策性投入力度, 进行农牧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生态防护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本区人口负荷的加大,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确保这一地带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因此, 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发展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努力发展乡镇企业, 提高地区财政收入。同时要重视采矿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开发, 发挥资源优势搞好多种经营, 发展区域经济。在土地沙漠化严重而又极度贫穷地区, 可考虑将居住分散的小村落合并到水土资源相对充足和环境条件相对优越地区, 以促进原居住地及其邻近地区的生态恢复, 逐步实现区域的生态良性循环。

(三) 以牧草地为主, 搞好草场、林地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多伦县草场面积大, 畜牧业有一定的基础, 有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因此, 应搞好农牧结合, 大力发展畜牧业, 加强天然草场、人工草场的建设保护, 采取育封轮牧和扩大人工草场面积提高产草量, 改善草场环境。同时也要提高舍饲、半舍饲的比重, 充分利用农副产品, 延长舍饲时间, 减少草场压力, 提高地力, 加速牲畜周转率, 提高经济效益。本区风大沙多, 植被覆盖度低, 为有效的保护草场和农田, 改善生态环境要把发展林业放到重要位置, 加大造林力度增加森林面积。加强林地保护与管理、严格规章制度, 防止各种破坏, 加强本区的林草网络建设, 防风固沙, 改善生态环境。

(四) 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内蒙古油画的发展及特点 篇8

关键词:草原画派;内蒙古;特点

油画作为西方外来画种,自明清时期传入中国,但是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热烈,则还是在建国初期随着国内“西化”和“苏化”程度的深入,学习西方油画也是其中一项新中国重要的美术事件。

源于内蒙古的地域辽阔,自古以来便成为边疆少数民族争权夺政之地,创建自己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经过几千年来不断的分化和融合,促使蒙古画家们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了具有蒙古色彩的艺术风格,其中少数民族的生活成为主要创作题材,蕴含在其中的一些文化因素如: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人文性等成为草原画派的着力表现所在。而这一时期的内蒙古美术,在官布先生的带领下,形成了具有独特草原风貌的草原画派,在油画的精神表达上,表现出一种民族审美趣味的自然化,注重真实质朴的表现生活、表达理想,生动的揭示了这一时期的草原现实生活气息,也从心灵深处流露出真切质朴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第一代蒙古族画家官布先生的出现,使内蒙古美术在全国画坛显露头角,草原画派是继岭南画派、海派之后产生的新一代的流派。50年代中国从苏联艺术中的主要学习途径从构图的基本原则到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再到情节上、思想上的主题描述。这些特点从官布先生早期的油画作品中便可看出,1957年创作的油画《革命洪流满草原》突出了鲜明主题,着力表现了草原人民对革命解放的大力支持与热情,从环境的塑造到情节上的安排都采用写实手法:怀着激动与兴奋心情的草原儿女奔走在寂静辽阔的到草原上,明确的主题所要表达的含义。一些本民族及生长在内蒙古的其他民族画家在其油画创作中运用大量民俗形象作为表现题材,更加贴近生活,蒙古包、羊群、草原汉子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出现在画作当中。蒙古族画家妥木斯先生在1978年创作的油画《武装放牧》正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妥木斯的画作更着重的表现普通群众的生活写照,真实、自然,毫不炫耀夸张,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构图到色彩都蕴藏了自己的东西。至于主题,当 然是草原,因为草原永远是那么恬静、安详,充满祥和。”

探索油画的民族色彩是草原派油画的语言特色,它体现出民族精神所在,在创作上主体偏爱青、白、红、灰和补色等传统蒙古族色彩,同时也表现对单纯、简单、粗狂、拙朴的色彩追求。1964年官布先生创作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画作中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化味道,作品用灰、白、青的色彩关系塑造出昏暗阴郁、凝重艰难的气氛去感染人,在人物造型的具体表现上,轻形象而重气韵,在灰暗的色调下带有一丝中国画的意味,大有水墨画得气韵情怀,其表现力与冲击力发挥到极致。恰恰是这样的色调才能适当的突出主题,加强画面的感染力,阴郁黑暗的天空突显环境的艰苦,人物坚定的眼神表达了誓死保卫羊群的决心.

环绕阴山山脉地区的辽阔草原因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宗教、语言文化形成特有的草原文化,“草原画派”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从草原文化土壤中去粗取精的过程,这一过程,对着重于用油画形式创作的艺术群体尤其重要。深受启迪的创作者从不同形式的草原文化当中借鉴与汲取,实际上包涵着对所取对象整体精神的思考,和对自身素质及其适应性的审视,可谓见仁见智,各取其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草原画派”的发展变革也成为必然趋势,当代“草原画派”转而走向关注艺术本体,回归自然的时期。“草原画派”不断从民族传统艺术语言和现代艺术语言形式中汲取营养,通过典型的草原生活题材,如马、牛、羊、蒙古包、服装头饰、图腾等传达出对与形式美和借景抒情的民族特征,同时也运用符号象征寓意现实的生活,这种寓意介于具象与抽象的语言形式之间,表现为以形写意抒发心气。既表现为创作主体对青、白、红、灰和补色等蒙古族传统色彩的主观偏爱,也表现为对单纯 简洁、粗犷拙朴的现代色彩追求。妥木斯先生创 作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油画《垛草的妇女》,即是这种风 格的代表作。在凝重的青绿色画面背景下,站立着一位身穿白色蒙古袍手拿搬草耙子的垛草蒙古族妇女,造型语言吸 收中国写意画用笔,豪放舒畅有一气呵成之势。

由西方引入的油画作为外来品本身是靠西方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发展的,如何把当代审美思维与民族审美趣味相结合是草原画派当前所面临的,扎根于内蒙古地区便要结合本地区文化的审美习俗而发展,运用独特的油画语言来表现多彩的民族风情,用人类共同的艺术情趣阐述草原古老的文化魅力,并赋予她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3]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4]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描写内蒙古景色的作文 篇9

从车窗就可以看到一地金灿灿的油菜花,油菜花旁有许多的绵羊和山羊,牧羊人在一旁悠闲地看守着。

白桦树林深处有很多可爱的梅花鹿了,梅花鹿十分高大,身上的梅花纹很漂亮,可他们的脾气一点都不好。我和小伙伴们捧着一盆苔藓喂它们,它们连一秒钟都等不及,直接把我们盘子打翻到地上,看到盘里苔藓吃没了,毫无眷念头也不回地走了,怎么也叫不回来。我们喂完梅花鹿后顺着山腰爬上去,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山与山之间隐藏了几面小湖泊,有几匹小马驹在湖泊边上吃草喝水,安逸得像一幅山水画,我们不忍心打扰,偷偷地拍了几张照片,就悄悄地离去。

白桦树林里,除了小动物,还有一种可爱的生物,只要仔细寻找,你会发现脚下,草丛里很多小小的蘑菇在和你玩躲猫猫,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如果刚好下过雨,过两天漫山遍野都会长出蘑菇,但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我们不能随意采摘,就让它们安心地野蛮生长吧!

描写内蒙古景色的作文 篇10

许多人对草原的趋之若鹜,是因了那些对草原颂咏和赞美的歌曲,以及席慕容对故乡那充满激情的描摹。草原也因了她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壮美的塞外风情吸引了无数的来客。我对草原的向往来自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真正的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跟美丽的草原了却梦寐以求的约会。头一天晚上九点决定,次日早四点半出发。没做任何准备,背起行囊跟朋友们一起乘一辆依维柯向草原进发。

第一日的行程即是一千一百三十公里,途径长春,松原,大庆,牙克石……夜宿海拉尔。虽然长途跋涉,但途中的美景让我心旷神怡,疲消倦散。一望无际的松嫩平原,沃野千里,碧波荡漾,油井遍布。那散落的油井似微笑着向经过它的车辆点头致意。宽广绵长的松花江嫩江俊美清澈,风光旖旎。一入内蒙古境内,高速公路两侧即人烟稀少,百公里内油菜花阡陌纵横,花开正盛,金黄色的花海间穿插着碧绿的麦浪。虽是人工合成,却也随地势的走向绵延起伏,波澜壮阔,晃人眼球。离公路不远处成片的白桦林高耸林立,或立于平地,或昂首于山丘,如一群群婷婷玉立的美少女,静美中洋溢着别样的风情。晴朗的天空湛蓝高远而辽阔,那大朵大朵的云似乎触手可摘,惬意的晃荡于车窗之外。沿途稀有的蒙古族的村庄也是住户稀薄,散落的民居大都是白墙蓝瓦,或黄墙红瓦,在一望无垠的碧绿掩映下格外醒目。七月,正是美丽的季节,路边的野花姹紫嫣红,风情万种,恣意怒放。偶遇的河流清澈见底欢快的流淌。哦!满眼满心的喜悦!我用我的iPad录下了沿途那一处处令我痴迷的景致。

历经将及十六小时,于晚间八点半到达海拉尔,之前没有预定酒店,因是旅游旺季,许多酒店都爆满,废了很多周折才找到一家不错的酒店入住。安顿好后,已是九点半左右,去找地道的手扒肉。好在“伊尔汗食府”的师傅还没有下班。当大盘大块的手扒肉端于桌上,朋友们大快朵颐,直呼味道地道,肉嫩而鲜美。可惜我不吃羊肉,也无法领略吃货们的快乐。但那装修独特的伊尔汗食府也让我切身感受了异域的风情。夜半时分回酒店休息。第二天的行程是去呼伦贝尔大草原观赏草原风光,然后直抵满洲里。

内蒙古的变化 篇11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3年困难时期,全国食品严重匮乏,整个中国处在困境之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南方许多地方的福利院里,多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许多幼小的孩子濒临死亡的威胁。孤儿院的领导纷纷向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告急。康克清为此也很着急,她与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书记乌兰夫商量,能不能从内蒙古调集一些奶粉救急。

收到康克清的告急信后,乌兰夫想,仅仅供应些奶粉,短期还可以,但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时间长了怎么办呢?乌兰夫知道,南方省份的那些小孩,正在托儿所挨饿,而且身体很弱,必须尽快想出办法来。

情急之下,乌兰夫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领导商议,提出“由内蒙古人民养活这些孤儿”,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乌兰夫把这个想法向康克清进行了汇报,同时迅速报告了中央,立即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总理在电话里激动地对乌兰夫说:“哎呀,谢谢你们啦!”

周总理当即拍板,从内蒙古调集专列专护,迎接这些孤儿去内蒙古。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用火车运送数量如此庞大,身体条件很差的婴幼儿,要保证他们都能平安到达内蒙古,这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大工程。

乌兰夫立即主持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传达周总理的指示,下达收养南方孤儿的任务,自治区民政和卫生系统等部门紧急动员起来,拨出专款成立自治区接收孤儿的专门机构,部署各盟市有关部门做好接收。乌兰夫对这些孩子的安排,每个细节都想到了,包括抚养孤儿的各项准备工作,衣食住养,以及配备医疗保育人员等。

一列列火车从遥远的南方来到绿色的草原。乌兰夫亲自到育婴院检查接送孤儿的情况,看望孩子,嘱咐医院的保育人员要照顾好孩子,治好他们的病,乌兰夫还提出了“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要求。

自1960到1963年,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这些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大多数面黄肌痩,有些还在患病。乌兰夫安排工作人员把年龄大一点、身体好一些的孤儿直接送到牧区,年幼患病的孤儿则在呼和浩特、集宁、锡林浩特和包头等地设立的育婴院进行治疗,待这些病儿恢复健康以后,也都陆续送到牧区去了。

正像乌兰夫讲的那样,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还收养了两三个,甚至五六个孩子。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他们把孤儿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他们用最好的牛奶或羊奶喂养他们,教他们说蒙话、唱歌、跳舞、骑马、打猎,供他们上学读书。广大牧民群众以宽广胸怀和博大母爱抚养这些孤儿,宁愿自己的孩子挨饿,没有丝毫的埋怨,而是默默地奉献着,以普通母亲的爱心,给了孤儿无私的母爱。

在当时特殊的困难时期,内蒙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灾情,不少乳品厂都停产了,群众的生活遇到不少困难。乌兰夫指导有关部门要保证孤儿院的物资供应。乌兰夫每次下牧区检查工作时,都要特别了解孤儿们的生活情况,他还专门到海拉尔和锡林浩特的育婴院看望那里的南方孤儿。

蒙古族牧民以草原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南方的“三千孤儿”,后来他们有了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这些孩子们在牧民们的精心照料之下,在草原上健康成长,成为地地道道的“草原的孩子”。

内蒙古的变化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项目———“建立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及数据信息系统”工作手册要求, 根据地理分布进行整群随机抽样[3],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和通辽市扎鲁特旗2个贫困县, 每个县随机选2个乡镇, 每个乡镇选2个村, 每个村调查75名6岁以下儿童, 共抽取300名6岁以下儿童作为监测对象。为保证年龄结构均衡, 每个监测县要求以1岁为1个年龄组, 各年龄组调查50名儿童。2006—2010年分别调查6岁以下儿童607, 621, 635, 628和644名, 其中男童1 611名, 女童1 524名, 0 ~5岁分别为548, 550, 564, 604, 501, 368名, 各年份在性别、年龄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5) 。

1. 2方法采用项目统一下发的问卷, 问卷大致内容包括: 儿童一般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喂养状况、2岁以下儿童辅食添加状况、2 ~5岁儿童进食及辅食添加情况。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 通过面对面询问儿童监护人的方式进行调查。身高 ( 身长) 和体重的测量均采用国家统一配备的仪器和规定的方法进行, 身高精确至0.1 cm, 体重精确至0.1 kg, 测量误差均≤0.1。

1. 3判断标准采用Z评分法评价儿童营养状况, 以WHO推荐的性别年龄别身高体重参考值作为参考标准[4]: 年龄别身高 ( Z-score of Height for Age, HAZ) < - 2为发育迟缓, 年龄别体重 ( Z-score of Weight forAge, WAZ) < - 2为低体重, 身高别体重 ( Z-sccore ofWeight for Height, WHZ) < - 2为消瘦。

1. 4统计方法应用EpiInfo 3. 5. 1建立数据库并计算HAZ、WAZ和WHZ, 采用SPSS 16. 0进行分析, 百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不同性别儿童营养不良变化趋势2006—2010年儿童平均发育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 8% , 8. 0% 和7. 2% 。儿童整体低体重率和消瘦率有增加的趋势 ( P值均 <0.05) , 其中男童低体重率以及男、女童消瘦率均有增加的趋势 ( P值均 <0. 01) , 而发育迟缓率无明显变化趋势 ( P >0.05) 。见表1。

注:* P <0.05, **P <0.01; * 为趋势 χ2值。

2. 2不同年龄段儿童营养不良变化趋势同一年龄段儿童发育迟缓率无明显变化 ( P值均 >0. 05) , 而1岁和2岁年龄组儿童的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均呈上升趋势 ( P值均 <0.05) 。见表2。

注:* P <0.05, **P <0.01。

3 讨论

营养不良是当今儿童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育迟缓主要反映过去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消瘦主要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低体重反映儿童过去或现在有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因此在用于特定目的评价时, 三者不能相互代替[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2006—2010年内蒙古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平均发育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8%, 8. 0%和7. 2% 。发育迟缓率远低于2006—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的平均水平 ( 16.7%) [6]; 与我国其他贫困地区调查结果相比较, 低于2009年新疆贫困地区0 ~ 6岁儿童发育迟缓率 ( 10. 4% ) [7], 但是高于2005年我国城市5岁以下儿童调查结果 ( 2. 5%) [8]。可见,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内蒙古贫困地区儿童发育迟缓率虽有所降低, 但仍需继续改善。内蒙古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与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的7.9%[6]相接近, 但高于2009年新疆贫困地区儿童调查结果 ( 2.9%) [7]和2005年城市5岁以下儿童调查结果[8] ( 1.8%) ; 说明儿童低体重率不容乐观, 仍处于较高水平。消瘦率较2009年西部贫困农村5岁以下儿童 ( 3.5%) [9]和新疆贫困地区儿童调查结果 (0.9%) [7]高, 说明该贫困地区儿童消瘦率较高。综合以上可见儿童营养不良仍是长期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之一, 尤其是近期、急性营养不良问题, 今后应重点关注。

另外, 监测结果显示连续5 a儿童低体重率和消瘦率有增加的趋势, 男童低体重和消瘦率均有增加;女童消瘦率有所增加; 从年龄变化趋势来看, 1岁和2岁年龄组儿童的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均有增加, 说明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有加重的趋势。因此, 今后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营养问题,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宣传膳食营养和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 采取视频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儿童家长膳食技能, 促进断乳期儿童膳食的合理搭配, 引导儿童食物多样化, 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同时扩大试点范围, 给更多的儿童提供膳食营养补助或发放营养包; 或者是立足于贫困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 开发生产价格低廉、易于储存运输、使用方便且适合农村婴幼儿日常食用的辅助食品[10]; 另外, 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儿童各种疾病, 通过综合的干预措施, 降低儿童营养不良率, 有效改善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

关键词:营养不良,贫困区,儿童

参考文献

[1]陈明霞, 何武, 富振英, 等.2000年中国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 2003, 32 (3) :249.

[2]钱霞.我国农村部分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及数据信息系统工作手册[M].2006:2.

[4]DUGGAN MB.Anthropometry as a tool for measuring malnutrition:Impact of the new WHO growth standards and reference[J].Ann Trop Pediatr, 2010, 30 (1) :1-17.

[5]潘建平.评价儿童生长与营养不良的指标选择[J].中华儿科杂志, 1996, 34 (2) :91.

[6]张艳.2006~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监测结果与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7]魏学燕, 葩丽泽·买买提, 张格祥, 等.新疆贫困地区0~6岁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 (7) :785-787.

[8]常素英, 何武, 陈春明.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变化特点[J].卫生研究, 2006, 35 (6) :769.

[9]张继国, 张兵, 刘爱东, 等.西部贫困农村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6) :403.

描写内蒙古景色的作文 篇13

早晨睁开眼睛,就听到妈妈在蒙古包外叫着:“快来啊!”我连睡衣都未换,就急匆匆地往外走。刚出门,我惊呆了,四周一片翠绿,像一片绿色的大海。大海中的点点星斑,则是无数的野花。

妈妈帮我把花扎成花束,那花有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多的无法形容。天上的白云懒散地躺在碧蓝的天空中。和我们打招呼的首先是这个度假村在今年冬天捉的一只野狼,它皮毛光滑,呈棕色,头比较扁,黄绿凶横的眼睛让我不敢正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狼,《狼图腾》中的狼不由地浮现在我眼前。吃完早餐,由于昨晚下过雨,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会飞的蚂蚁。它们在空中飞舞着,让我十分害怕。

终于,蚂蚁受不了猛烈的太阳照耀全躲进了草地,离开了。我登上了观景台,欣赏起了美景。乃林河曲曲折折,清澈见底,在草原上显得特别显眼,草很高,可以没过膝盖。牛羊悠闲地吃着美味的嫩草,拼成了一幅经典的风景画。成片的草一望无际,让我的眼睛得到了很好的放松。这是很不错的一天,这天我很开心。

内蒙古的大草原风情 篇14

——寻觅内蒙古大草原的绿色源泉

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人们总会不自觉的想起那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古歌谣。从此,在人们的心中,青青草原就成了内蒙古的代名词。

而当我们放身于这片绿的外沿时,望着这片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我们难免会发出一声疑问,这样的绿是源自何方呢?经我们调查了解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形成不仅得益于天然的气候、地质地理等条件,还包括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从气候方面看:

首先,内蒙古大草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主要位于北纬40—45度之间,所以内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并且全年的太阳辐射量从内蒙古的东北方向逐渐向西南方向递增,在这种条件下,内蒙古年平均日照时数基本在3400小时以上。而充足的日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更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充足的日照,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适合独特的饲草类的植物,尤其是羊草、野黑麦、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优良牧草,富有奶牛、牧羊等牲畜所需的营养物质,这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在大草原上形成了一条丰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链。

其次,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非常显著,大部地区的气温的极差普遍为65℃-85℃,而气温日较差年为13℃-16℃,是我国气

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而且内蒙古大草原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干物质的凝结,能够让草原植物生长得更绿,更加茂盛。

从地理位置方面看:

内蒙古大草原海拔虽然高达1000多米,但是地势起伏微缓,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都非常的充足,非常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

当地传承的生活习惯:

最初当人们提及内蒙古大草原,附带着总会有草原上的牛羊群、草原上的白带(河流)、草原上放牧的牧民等等,此类无不成为青青草原上一大靓丽的风景,为什么这些都与“草原”二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原因是内蒙古牧民都知道回归自然,让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和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也可以说这片绿是源于这些牧民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

另外,内蒙古大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内蒙古大草原所赋予当地居民的经济价值就是这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富有奶牛、牧羊等牲畜所需的营养物质,肥美的草原,孕育出丰富的畜种资源,据数据显示,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占全国国土很大一部分,其中有效的天然牧场面积也十分广阔,是我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

内蒙古的变化 篇15

关键词:气象服务,气象人才,人才结构,队伍建设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在中国气象局部分直属单位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要加强调查研究, 深入认识和分析现有人才队伍的特点, 不断完善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机制, 让人才成为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的有力支撑。气象人才与当地气象业务和服务的适应性也是目前阻碍气象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各地气象部门人才队伍情况不同, 甚至有些部门之间差异较大。本文仅就内蒙古气象服务中西人员队伍状况作了调查和分析, 总结得出的一些结论和推断不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1 气象服务现状和人员状况

1.1 服务现状

内蒙古地区的气象服务体系主要包含专业气象服务、网站气象服务、影视气象服务、声讯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等, 可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手机气象短信、手机WAP、12121蒙汉双语平台、气象服务热线400-6000-121、电台广播、电子显示屏、预警收音机、农村大喇叭等多种公共媒介资源开展全方位集合的、立体的气象服务。

1.2 人员状况

专业技术结构: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编制71人, 截至2014-12有正式职工73人, 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9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26.0%;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4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46.7%;具备初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0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27.4%.从岗位分布看, 专业气象服务10人, 公众气象服务30人, 从事预警信息发布25人, 其他23人。

学历结构:按全日制教育学历统计, 服务中心在职人员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11人, 占全体在职人数的15.1%;本科学历49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67.1%;硕士12人、博士1人, 分别占总职工人数的16.4%和1.4%。按大气科学及其相关专业学历统计, 全中心在职人员本科26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35.6%;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3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17.8%.

人员年龄结构: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在职人员男职工35人, 女职工38人, 平均年龄为40.7岁。30岁以下11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15.1%, 30~39岁21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28.8%, 40~49岁21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28.8%, 50岁以上20人, 占总职工人数的27.4%.

因业务需要, 有外聘人员23人, 大专以上学历20人, 占总外聘总人员的87%, 主要从事气象影视服务、网站服务、声讯气象服务和后勤服务等工作。

2 人员现实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心《以服务型业务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4—2020) 》, 到2020年, 全面建成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公众气象和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体系, 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全覆盖;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满意度达到86%以上, 专业气象服务成熟度达到90%;风能、太阳能等领域达到同期国内省级领先水平, 整体实力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进入全国省级先进行列。仅从现有人员数量与工作岗位需求分析看, 服务中心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

导致这一现状主要是由于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意识不强, 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管理使用和激励人才成长的长效运行机制, 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奖励体系和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竞争奖励机制。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依然存在, 干好干坏一个样, 甚至干与不干一个样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造成部分职工在学习和工作上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 缺乏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 由此影响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更缺少人才成长的氛围和土壤, 甚至个别人在工作上相互推诿, 在待遇和职务上相互攀比, 互相抱怨、互不服气。这既影响了团结协作, 也影响了工作和事业发展, 还严重影响了人才成长和队伍素质的提升。

3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加强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和一线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 着重加强对年轻科研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中国气象局组织的培训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单位的合作, 通过开展项目的合作和研究, 着重提高业务骨干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依托科研项目和业务开发, 建立业务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有计划地引进相关高层次专业人才, 以充实气象服务队伍, 力争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业务骨干队伍, 并保证队伍的稳定性。

打造中心专业技术过硬、具有竞争实力的创新团队, 培养有影响力的专业气象领域领军人才, 增加骨干力量, 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 选拔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针对不同行业领域, 建立青年人才梯队和专业技术攻关小组, 在特色领域形成一两个在全国气象系统有一定学术影响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积极探索通过团队建设培养人才的模式, 搭建平台,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公平、重业绩, 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 继续完善岗位动态管理办法, 实现对团队业绩的科学评价。

人才工作是一场持久战, 气象人才工作要具有前瞻性, 要有规划地做好各项人才工作, 进一步做好人才结构和人才问题的持续动态分析以及人才相关政策的分析, 做好人才的引进、定位工作, 增强人才凝聚力;加强人才工作规律性和人才培养措施及机制的总结分析, 各直属单位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 研究和制订本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采取可行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博, 周显信.复合型气象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研究[J].陕西气象, 2013 (1) :50-52.

上一篇:低碳生活美丽家园优秀作文下一篇:下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