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有度人生有法

2023-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书写有度人生有法

坚定人生航向,书写无悔人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坚定人生航向,书写无悔人生》。

近期,看了大家的思想汇报,许多同学在毕业之际写下了这样的话:“尊敬的党支部,作为一名党员,虽然我已经从思想上做好了接受祖国挑选的准备,但是当毕业分配真的来临的时候,我开始有些忐忑不安,一个月后我将会在哪里从事怎样的工作?经过四年的学习,能力素质能否胜任未来的岗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三个问号正折射出当大家站在人生一个新起点时的真实心态。那么,作为新时期的革命军人,应该如何去看待,去选择,去实践呢?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要客观看待毕业分配,牢记使命坚定人生航向; 第二,要切实找准自身优势,增强信心把握人生机遇; 第三,要尽快适应岗位需求,脚踏实地书写人生华章。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一、客观看待毕业分配,牢记使命坚定人生航向

(一)了解思想现状 分析分配形势

近期,我进行了一个关于毕业学员分配意愿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岗位性质来看:56.4%学员想去技术类岗位,11.4%学员想去指挥类岗位,32.2%学员技术类和指挥类岗位都可以;从地域环境来看:72.6%学员想留在内陆城市,24.3%的学员对地域无要求,3.1%的学员想去边疆地区。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面对毕业分配,面对选择机关还是基层、做研究还是搞指挥、选择高等院校还是野战部队、城市内陆还是城镇边疆时,绝大部分学员能够准确找到自身的定位,将军队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建立了扎根边疆、献身国防的使命观;然而,也确实存在少部分学员,在面对毕业分配时,由于理想不明确、思想有误区,盲目地认为机关比基层待遇高、认为做科研比搞指挥更有前途、认为院校比野战部队环境舒适。

这种心理现状的产生,主要受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父母的希望;大家都知道我队学员王小龙同志,早在去年十一月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藏申请书,深入了解发现,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意愿更是家长的希望,他的父亲在来信中写到:“……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最艰苦的西藏、军队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开始,打下扎实的军旅基础,……”。家长情真意切的来信,使王小龙受到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献身国防、扎根基层的信念。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回到自己身边,从事一份相对舒适的工作,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学员的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二是个人的意愿;绝大部分学员希望自己今后的岗位充满挑战和压力,让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和进步,然而,也有少数学员希望自己未来的岗位轻松舒适,能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近几年我校毕业分配的形势,毕业分配岗位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①总装、空军的各个基地②二炮、海军和各大军区的基层部队③全军各类院校。总装、空军的基地相对地理位置比较边远,但从事了全军最前沿的武器装备研究;二炮、海军和各大军区的基层部队工作相对比较辛苦,但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全军各类院校地处省会城市,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新形势军事人才的重任。

了解了分配形势,结合我们心理现状,我想,作为毕业学员的我们,需要客观正确的看待毕业分配。

(二)端正得失心态,正视毕业分配

一是毕业分配是每名学员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从一入校开始就是作为军队生长干部来培养,录取、培养、淘汰、分配是每名学员必经的四个环节,我们既然选择了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就要时刻做好听从祖国召唤的准备。

二是毕业分配是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组织行为。我军规定,军队院校毕业学员实行计划分配、按需补充、面向基层、专业对口、合理使用的分配原则。从此原则不难看出,军校学员的毕业分配与地方大学生找工作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它是各级组织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根据部队需要和个人现实表现进行的,学员在分配这个问题上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组织安排。

三是毕业分配岗位与成就一番事业无必然联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全军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全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工作无贵贱,分工有不同,奉献无大小。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校友,徐东波, 1982年1月出生,1999年9月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2003年毕业分配时他说:“分配到什么岗位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个人理想与部队建设相结合,勤学苦练”,在兰州军区某部62分队工作期间,先后5次参加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四会”教练员比武竞赛,夺得3枚金牌、1枚铜牌。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被兰州军区表彰为首届“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十大标兵”,被新疆军区表彰为第二届“百名昆仑卫士”。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从一名部队基层指挥员到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短短8年间,徐东波就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飞跃,这个华丽转身的背后,充分说明分配到什么岗位并不重要,只有专注与努力才是关键,凡事只要脚踏实地去做,即使是再平凡的岗位也同样能够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三)明确责任使命 坚定人生航向

科大作为全军综合性院校的最高学府,我们的毕业学员几乎遍布全军各个岗位,覆盖全国各个地区,这样的分配形势就是希望我们科大人能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自觉肩负起强军兴国的责任与使命。

回顾哈军工创建初期,军工学员文化基础极其薄弱,为尽早培养出军队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在使命的召唤下,由周总理亲自点将,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知名的专家教授,他们放弃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告别了父母妻儿,来到北国冰城哈尔滨,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基础研究几乎从零开始的情况下,组建了哈军工创建之初的教师队伍。在重重困难中他们凭借矢志不渝的忠诚与信念,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涌现出孙本旺、戴遗山、汪浩、张金槐、吴克裘等一批批教学名师。

现如今,一代代科大人肩负着厚德博学,强军兴国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追求卓越。从共和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再到第一颗洲际导弹;从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到银河巨型机,再到天河超级计算机;从新型主战坦克、装甲战车,到核潜艇、歼十战机;从长征系列火箭,到“神舟”载人飞船,再到嫦娥探月工程;从最先进的自导汽车到磁悬浮列车,从新型雷达到北斗导航系统等等……,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看到的是我们国防科大人敢挑重担的身影。

实践证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面对毕业分配时,我们每名科大学员都应将个人和家庭的得失抛于脑后,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踊跃地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强军兴国的历史使命之中,这才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正确人生航向。

二、切实找准自身优势,增强信心把握人生机遇

最近,在跟一些同学谈心中发现,面对毕业分配,谈到新的岗位新的要求,很多人会感到迷茫,缺乏信心,部队的现代化发展这么快,我的能力素质能否适应它的需求,特别是一些骨干经验较少的同学,更是顾虑重重。应当说,有顾虑是很正常的,但顾虑过重,影响了自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就不正常了。

翻开《哈军工-国防科大英才谱》,从北国之滨到湘江之畔50年办学历程中,先后走出了近50位两院院士,近300位将军,10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科大人的成就和成功足以证明,科大学员经过四年母校的培养,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是事业的“导航仪”

2006年解放军报曾有这样一则报道:“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唐力铁要求到新疆工作的申请今天得到批准。”唐力铁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员,毕业分配之际,虽然他完全有条件选择到北京两家科研单位工作,但他从,曾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多年,为国防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导师—赵伊君身上看到了军人的责任与使命,毅然选择到新疆工作。他在给党组织的申请书中写道:“作为一名军校毕业生,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我希望到这样的战场上去,到国家和军队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是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一名军事科技工作者无悔的选择!更是一名党员、一名军人责无旁贷的选择!” 5年过去了,如今,唐力铁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出色成绩,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其实,从我们一入学开始,学校就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个重要环节,为了帮助我们打牢思想基础,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在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杨开慧的故居以及井冈山、雷锋纪念馆等地建立了8个基地,定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许多学员自觉以雷锋为榜样,照顾孤寡老人,救济失学儿童,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学员田四朋、带伤抓歹徒的博士生颜飞翔等一批先进典型。

可见,不仅仅是唐力铁,经过母校四年的培养,每一名科大学员在思想上都已经具备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这种信念和品质将会在今后的军旅生涯中为我们把握正确的方向。

(二)优良的军事素质、过硬的身心素质是事业的“发动机”

大学期间,每名学员都经历了入学入伍教育、当兵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综合演练、强化训练等各个环节的锻炼,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军事体能、军事技能和过硬的身心素质。

今年,我校毕业学员在总部的考核中,取得了射击100%的好成绩;尤其在5月下旬至6月初,我校和广州军区某团共投入官兵近千名、车辆300余台,在湖南长沙实施“联合2011”综合演练,演练取得圆满成功,充分的展示了科大学员在复杂生疏环境下良好的军事技能和过硬的身心素质,这,不仅为学员打牢了满足第一任职的能力素质,也为同学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厚实的科技底蕴、突出的创新能力是事业的“加速器”

一个03级学生曾给我打电话说:我分到一个二炮发射营当排长一个月了,各个方面都不怎么适应,老士官凭借军政素质比我强不把我这个排长当回事,下面的义务兵也跟着学,前两天一个义务兵还顶撞我,说我一个国防科大的本科生什么都不会,只会摆架子,我本想到部队好好干,但是现在我真觉得自己不适合在部队的发展,我很失落。听了他的话,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他回答是计算机,我说那好,你就从计算机开始,每次士兵们进行计算机操作时你就手把手的进行辅导,然后自己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导弹发射理论,在训练时向老士官请教操作原理和技巧,我相信,三个月后,你肯定会得到大家的欢迎。 半年后,他在电话中很高兴的告诉我,现在全排的士兵都觉得他了不起,他带的排已经成为新新模拟操作系统的试点排,而且,在操作中还发现了模拟系统和实际操作中存在几点重要错误,得到了全旅的重视。

引用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经过高考严格选拔和高水平培养的我们,已经具备了厚实的科技底蕴和突出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将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后劲。 因此,在面对毕业分配时,我们完全不需要担忧,不需要迷茫,不要担心我们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岗位,不用质疑自己是否具备这样那样的能力,不管将来是基层、机关还是院校、研究所,我们都要坚信,经过母校“德才兼备、文理兼通、道器兼容”的“三兼”办学理念的培养,凭借自己过硬的素质和作风,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在哪里都会有出息。

三、尽快适应岗位需求,脚踏实地书写人生华章

军队是一个圣神而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能够勇敢的跨越毕业分配的迷茫期,端正自己的人生航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带着百倍的信心和热情脚踏实地投入工作,你会发现你拥有的将是无限宽广的发展天地。这里,我想送上三句箴言,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军旅生涯有所帮助。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甘于寂寞写青春

《孟子·告天下》中曾经说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前几天,看了一则报道,现在全军即将推广的全方位战场指挥系统,可以达到军区首长在战场上直接指挥到每一个士兵,这个系统的研发,其实就是广州军区某连连长,带着5个士官,在一个房间里整整呆了386天研发出来的,因为涉及军事秘密,吃饭每天都要专人送进去,386天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一个房间里面呆上一年零二十一天,我想这需要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强者品质。

再给大家讲个例子,去年解放军报有一篇《要素质不要位置》的专题人物报道,讲述了一名博士毕业后被分配到济南军区的一个基层部队,领导看这名学员学历高,级别正营,安排他去管理设备,既轻松又没有约束。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该名博士却主动向领导申请去连队担任排长,从基础学起,从基层干起,在之后的几年工作中他表现非常出色,先后代理排长、连长、股长,被树立为济南军区基层干部典型。

毕业分配,同学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将分到基层岗位工作,有些同志认为基层太小,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基层是部队建设的基石,是锻炼成才的基础,更是走向事业成功地起点。熟话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纵观全军,绝大部分高级将领都是从基层这个熔炉铸造出来的。而且无论是我军还是外军,对基层的任职经历都非常重视。我军要求,提升团领导班子必须具备基层营、连主官工作经历。从各级机关来看,一名新毕业的干部要在基层干2到3年才能选调到团机关,到军级和军区机关都要再加若干年。如果一到部队就想进军区机关,不仅像村干部直接进了省政府那样不容易,而且不了解基层更不利于机关工作的开展。

所以,同学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军队杰出的人才,就要有脚踏实地、十年如一日、甘于寂寞的恒心,在军营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

(二)人情关系需正视,莫愁前路无知音

有些同学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我家又没有钱,又没有关系,分到新的工作岗位会不会发展受限,我没有立即回答他,我先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军长,因工作关系需要选拔一个人来当旅长,摆在你面前有4个人可选,1个和上级领导存在某方面的关系,1个是你曾经的部署,另外2个人你并不了解,通过调研发现,你曾经的部署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最为突出,那么你在个人观点上最终会倾向于谁?来担任这个旅长。他很快就回答了,肯定倾向于了那个曾经的部署。我说,既然你也有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关系”,我们所讨论的这个“关系”其实就是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和道德品质共同支撑下的情感。我们也可以看到,全军绝大部分高级将领并没有和军委首长有着直接的亲属关系,然而为什么他们依然能够成为军队杰出的人才,其实真正的“关系”是首先建立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工作成绩得到下属、同事的认可以及领导的赏识,逐步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

如果你刚到单位,你说你没有“关系”,这很正常,几乎谁都没有,如果工作10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你仍说你没有关系,那么我想更多的是要好好检讨检讨自己的工作业绩和品德素质。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世界是不会改变的,需要改变的是你看世界的心态和视角。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自古英雄多磨难,事业的成功不可能是一番风顺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过风浪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08年,我去兰州军区21军61师181团的红九连代职,这个连的连长名叫范鹏斌,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百度搜索范鹏斌这个名字,你会发现,短短3年多时间他带领全连,先后被总部、军区表彰为 “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全面建设标兵连”、“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其本人赴土耳其参加猎人集训三个月,三年内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的背后,他也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挫折与艰辛。2002年6月的毕业分配,根据他大学四年的表现,组织原定他分到西安政治学院工作,就在他打好背囊满怀期待等待宣布命令的时候,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命令宣布,他被分到21军应急快反师61师,这是一个一级训练强度的部队,很多人都害怕去的地方。但是作为军人,服从是他唯一的选择,他告诉自己,无论在哪个单位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到了部队后,担任排长,他一直非常努力的工作,可是,三年过去了,和他同一批毕业的学员都已经担任连长或参谋干事,但他仍旧在排长的岗位上原地不动。三年半过去了,他被任命为副连长,变了岗位但是职务没有提升,天有不测风云,这时的他又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父亲边瘫,母亲大手术,爱人临产无人照顾,他开始动摇了,想转业,但是不甘心,不甘心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在强烈的思想斗争中,他继续选择了坚持。是金子就会发光,半年后提升为九连连长,他曾经的积累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仅过三年,就在我代职结束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正连破格提拔为正营,一个月后,调至军部机关工作,就在今年三月,提升副团职,同年7月被选派到莫斯科总参军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这个故事在全军其实很普通,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他的成功,贵在坚持,重在积累。 人生是一场长途跋涉,不是短程赛跑,起跑快不代表跑得快,更不代表就跑得远。关键是要调整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步幅,然后坚持不懈的跑下去。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才能体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和幸福。

同学们,毕业不是休止符,她是充满希望和奋斗的新起点,我相信你们,载着军人的使命,怀着母校的期望,在正确人生航向的指引下,一定能够谱写出属于自己辉煌无悔的人生!

我的讲课完了,谢谢大家。

第2篇:书写人生

——读《人是一本书》有感

南头镇中心小学 黄俊康

人生如书,的确,人的外表就是封面,人的内心就是内容。作者范晓风借此书告诉了我们做人如写书,看人如读书,以及怎样写好这本书的内容。

人生如书,书是要用工具写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工具,但必不可少的便是这三种:橡皮——改正错误的心;画笔——公正廉洁;圆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人生如书,没有改正错误的心是写不出好书的。这一点连小孩子都十分清楚,记得有一次,我与一名同学打架,事后被老师教导了一番,我改正了错误,而另一名同学却没有具备那块橡皮,现在,他成了班上的坏学生,社会上的小混混。由此可见,橡皮对于这本书多么重要。

人生如书,书要用笔写,选择贪污的笔写你的书将会出现一团黑点,相反,选择公正廉洁的笔你的书就会绽放光芒。曾有这样一则新闻:某地区一高官竟有巨额家产,在法庭上,他还供认不实,加了刑。你看,一个选错笔和没有橡皮的人的书会变成这样。

人生如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一个规矩守分的人的书将是一个个完美的圆。没有规矩的人的书,无论是封面还是内容都一团糟。所以,圆规是我们书写人生的必要工具。

只有拥有了这三种工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书写人生,在我们的书中留下一个完美的自己,将自己的书变成一本好书。

第3篇:书写精彩人生

綦江县档案局刘玲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是成长季节的那片绿色,是阳光下那片灿烂的笑容;是健康跳动的脉搏,是事业成功的希望。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 58岁,平凡的他戴着一副厚重的眼镜,冒着些许光亮的头顶,头发已发白,但动作骄健,经常地扶一扶鼻子上的眼镜。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工作了30年的档案工作者,用辛勤的工作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人生的奉献,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綦江县档案馆自2004年6月临时搬迁到县广电大楼以来,由于条件所限,库管员夏天在高达39度的库房里提取档案后,出来时全身就像是从水里涝出来一样,湿褡褡的衣服沾在身上让人混身难受。而冬天却又冷得人直哆嗦。在查档接待这个岗位上,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进出库房长达4年之久。当别人在严冬穿着厚厚的衣服烤着火舒服坐在办公室办公时,而他却穿着短袖奔跑于库房与查阅室之间。有人曾笑问他:"你不冷吗?穿得这样少。""不冷呀,我已经跑出汗水了"。就是这样朴实的语言,这样的默默奉献让临近退休年龄的他一直坚守在兰台接待的第一线。他,就是綦江县档案局的鞠朝茂。平时,单位的同事都戏称他是档案局的"六朝元老"。但就是这么一个临近退休的老同志,却始终象蜡烛一样,无言地燃烧着自己。

2003年,三江镇的杨女士随同查阅大军到县档案馆查阅工商联的入股资金档案,后一气之下未复印当时好不容易找到的档案资料。时隔8年,其母亲曾经工作过的三江合作商店因解体进行财产处置,需要1958年入股商店人员的名单和资金情况,杨女士赶紧跑到县档案馆重新进行调阅。鞠朝茂耐心细致地了解基本情况,从库房抱出县工商联1958至1960年期间所有的涉及原石角区各商店的工商登记、入股名册、职工名册等档案资料,一卷一卷、一页一页的仔细查找,进行综合对比,虽累得汗流浃背、不时扶一把要掉落的眼镜,但终于为杨女士查找到了需要的资料。

家住文龙街道大石支路3号的娄某,上世纪80年代末因结婚将户口从农村迁入城里。其原户口所在村因城市开发占地,根据相关赔偿规定,娄某姐妹俩可以享受补偿。娄某姐妹虽有享受3万元补偿金分配的资格,但必须出具相关依据。两姐妹找了很多依据,唯独缺少最重要的户口迁移证存根,到派出所找也没有。正当两人万般无奈时,有人提醒他们到档案馆看看。两姐妹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县档案馆。由于时间久远,她们怎么也记不清迁出农村的具体时间,要查找到依据尤如大海捞针。鞠朝茂多方引导询问,甚至让她们回想离开农村时的年龄,就这样,一遍一遍回忆、一次一次从库房提取出档案供她们查找。提取了12本

相关档案查找后还是没有,这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看着失望的两姐妹,鞠朝茂说"我帮你们再拿几年的档案翻吧,你们来不容易"。最终在原通惠乡1988年的新兴村常住人口登记表中的最后两页查找到一份当年迁出人员统计名册,其中赫然写有两姐妹的名字。喜出望外地两姐妹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证据。

在这样数不胜数的查阅档案,解决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事例中,鞠朝茂总是多方查找,不厌其烦为查阅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查找最有利的档案依据,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加班为查阅者查找复印所需档案资料。他用汗水让一个个来馆查档的群众,利用档案凭据资料一个又一个的解决了疑难问题,让一个个来访者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奉献着,为綦江的和谐稳定不断书写自己的平凡人生。经统计,县档案馆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有超过6000人次来馆利用档案,一年的查阅工作量是"九五"期间五年的查阅总量。验证查阅人身份、登记、了解情况、提取档案、查阅、复印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操作,工作繁琐、平淡,查阅人中不乏不讲理的、吵闹的,但鞠朝茂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仅以工作时间计算,档案馆平均每天都要为30多人提供档案查阅服务。2010年,为6377人次提供13500卷档案。楼上、楼下,每天抱着档案进进出出库房,便是查档服务人员工作的写照。年轻的小伙就这样连续工作下来都叫累,58岁的鞠朝茂却勇挑重担,承担了不该他这个年龄的人承担的工作量,而没有半句怨言。

鞠朝茂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喜欢档案工作,用我们保管的档案为群众解决难题,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我也开心。"人生应该是精彩的,而平凡却是另外一种精彩。我身边的鞠朝茂仅是众多兰台工作者中一个缩影,我们档案工作者正是用这样一种平凡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4篇:用爱书写人生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

然而,我是一名教师,我要在我脑海中采撷如花的词汇,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动人的颂歌——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事业,我执著着我的追求。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贾平凹有一幅对联时时鞭策着我: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寄托是什么?精神支柱何在?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细细回味,我在教育战线上已度过了数个春秋,微笑过、哭泣过、感动过、彷徨过,带过低年级,带过高年级,在不断地总结分析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典------那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一切因爱而生,一切从爱出发。我有责任和义务教弟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做一个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当我怀揣爱生如子的心和他们在一起时,

我就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当他们不经意的犯错时,我会诚恳地指出;当他们情绪低落时,我会用眼神和语言鼓励;当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我会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点石成金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把爱镶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嵌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中,洒在他们的心灵里。

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已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如果我的学生是蜜蜂,我甘当采蜜的花朵;如果我的学生是花朵呢,我一定做好护花的绿叶;如果我的学生是幼苗,我一定当好称职的园丁;如果我的学生是卫星,我一定当好把他们送上万里征程的火箭;如果我的学生是火箭呢?我一定当好一名火箭兵,用我坚实的肩膀,顶着他们踏上辉煌的前程。 别为了让家长认识你,别为了让老师认识你,最美的发现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当我望着孩子百双渴求的眼睛,就像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在这片闪烁的星光里,我将找到清澈如山泉的真、善、美。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当我用爱的火焰融化了学生心里冰块儿的时候,我像是看到了春苗在萌发;当我用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通向理想大门的时候,我

仿佛闻到了百花的芳香;当我住进医院醒来看见孩子们围在我床前的时候,我好像飘游在爱的海洋;当我和同学们欢歌笑语的时候,我似乎感到青春的旋律在身上跳荡;当我新年收到孩子们贺年片的时候,我宛如喝着一杯玉液琼浆.........朋友,听到这里,您难道不感到作为一个教师的欣慰和幸福吗?

有人说,人的内心有两根琴弦,一根是魔鬼的琴弦,一根是天使的琴弦,而教师的责任就是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琴弦,而只有天使般的爱心才能拨动学生心中那根天使的弦。挽救一个问题学生比培养一名优秀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启开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

要知道,爱可以化冷漠为热情,化忧郁为振奋,化悲伤为喜悦,化懒惰为勤奋。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这种爱每个人应该贡献,每个人应该获得。

背负记忆的行囊,一路采撷他人的野果琼浆,只为自己能够成长为教坛的一颗长青之树。一代名师魏书生老师那诙谐幽默的谈吐、那渊博的学识,让我崇拜不已。大灾面前,谭千秋老师那无悔的抉择,用男儿血肉之躯托起人间最美丽的彩虹,他是我们挥之不去的记忆。一个是生者永无止境的燃烧,一个是死者用一种舍己的大爱共同谱写对人民教育的无限忠诚,更奏响了新时代教育嘹亮的凯歌,他们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我,更鞭策着我。

既定目标,行无彷徨。平凡之中,更能彰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勇敢地去做叶的事业吧!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一次释放它的魅力,让教师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再次镀上它金色的光环。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至死不渝的情怀将滚滚红尘中种种诱惑淹没,更让那些功名利禄随着一江春水付诸东流。我坚信: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心,足以让我的人生写满精彩!

第5篇:体验生活 书写人生

摘要: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生活。它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人眼光、能感之、能悟之、能写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1]新课程作文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着学生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而现实中小学生对习作常感为难,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无情可表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对作文回避、厌倦、害怕的心理成为影响他们写作的心理障碍。他们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的“侃大山”,或是胡编乱造的“想当然”。纠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二是由于语言的贫乏。

王国维说:“诗人之境界,唯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 [2]他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可以写的材料,但必须对生活能“入乎其中” 有“能感之”的能力,还要能“出乎其外” 有“能写之”的才能;其中“能感之”是生活基础;“能写之”是写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他还提出了写作的两条途径:深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文学家、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一切事物,获得人生中的种种体验,从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我们不苛求学生成为诗人,但我们从中对“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我们老师更应鼓励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大自然,指导他们读好“观察大自然”和“动手操作”这两本“无字书”,获得课本上学不到的而有极其重要的知识,从而解决作文“言之无物”这一关键的问题。

一、能感之——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

要想写好作文,有生活感受是前提,关键是要学会“体验生活”。[3]学生写不出,不愿

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感受,对生活中的事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多开展活动,用活动来刺激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让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为“能写之”打下扎实的生活基础。 1、亲历体验——放飞囚禁的情愫

走进大自然 春天踏春、野炊、播种,夏天观雷雨,秋天捡落叶,冬天玩雪打雪仗等。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与之亲密接触,尽情地玩耍,放飞童年的梦想,体验童年的快乐。

给学生一个“惊喜” 改变规律化了的学习生活:如让学生上一节课,一次突如其来的 考试,尝试“无举手发言”,开展一次事先保密的活动,布置一项“今天我当家”的实践性作业等,意外的活动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性。

开展“童玩游戏”活动 乌镇是个有着地方特色的古镇,民间流传的游戏也体现出了浓 烈的地方色彩,“水乡童玩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而我们“植材童玩节”,孩子们找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玩耍着、快乐着,不一样的游戏必定会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2、主动体验——积累丰实的素材

在“亲历体验”中主要由老师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但老 师组织开展的活动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的痛苦。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以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如家务劳动、班级活动、科技制作、游戏活动等。

3、学会体验——开启幽闭的心智

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有了体验,才能对活动的过程、细节了如指掌,写起文章来才会“文思泉涌”,落笔生花。

二、能悟之——形成诗人一样的语感

学生对生活“能感之”,还要有“能写之”的本领。要“能写之”首先要积累一定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语感,以解决“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而写,甚至无法落笔”的问题。

1、立足课堂 培养语感

选入教材的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力争绕到文字的后面去,引导学生品 位语言,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2、大量阅读 丰富语感

俗话说:“胸有三江水,口吐一条河。”作文就是倾吐胸中的积蓄。胸中的积蓄哪儿来? 其一积累生活体验,其二要多阅读。因此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得益于课外”的功效,鼓励勤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语言,形成文化积淀。 每周一诗 “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我们是中国人,中国的孩子应该喝母乳长大”[4]因此开展每周背一首古诗的活动。

每天阅读 早晨开展晨读活动;午间可组织学生去本校特有的“小小书虫巴”阅读;鼓 励睡觉前读一点。

学会读书 告诉学生:书要读慢一些,学会边读边想;精彩、生动的地方要朗诵,要记 忆;鼓励语感不好的同学每天进行朗读。[5]

时间保证:大量的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时间哪里来?挤!少布置一些书面的作业,如 少抄写或不抄写词语,以练钢笔字替之;少做一些机械重复性的作业,少布置一些规定字数的摘抄性作业等,以读代之。

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运用自己的习作中去,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三、能写之——培养诗人一样的笔触

“能写之”是作文教学的追求,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就是让学生能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写真话,述真情,达真意,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要让学生学会“我手书我口”,他们的习作能呈现“千人千面”的现象,而不是“千人一面”。

1、先活动后写

作文教学有着长期困扰教师也令孩子们望而却步的诸如“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起 草、修改、成文”的千千结。而活动却能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设身其中,获取直接经验与独特感受,并能开启思维、想象的窗口,焕发创作的欲望和热情,使得学生有所感,有所写。

2、先习作后评

课标指出:“能不拘束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 最深、最感动的内容。”怎样达成这一目标?写之前少一些条条杠杠,鼓励学生有什么话写什么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讲评学生的习作中,面对学生的具体习作进行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使学生“各抒其言”,作文才能“千人千面”。

3、一分钟日记

作文能力的习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古今中外的名家都强调多写。没有练写量的积累, 就没有写的质的飞跃。小学中高年级段,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强化写的练习,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一分钟日记的目的就在于此。我们所指的“一分钟日记”并不是指学生每天写一分钟时间的作文,而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动笔的习惯。 4、激励性评价

采用赏评的方式,即高分政策加上希望寄语式的评语,把习作中的闪光点放大,郑重其事地讲,并为之加分,让每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赏评可以是教师赏评,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赏评,学生间相互赏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3]窦桂梅的《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4]于用正的《回味教育》(《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6)

第6篇:在基层书写精彩人生

“下去以后,制定的计划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力争使我们帮扶的连队发展得更好。”3月11日,在兵团“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组培训班结业暨欢送大会上,兵团社会救助保障服务中心科员刘雨潼对记者说。

自2月28日兵团召开“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动员大会以来,兵团掀起了干部下基层的报名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0日,兵团机关部门单位共有近1500人报名参加“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实际安排下基层人员200多人。

此次“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既是过去下基层工作的延续,又是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创新,也是推进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举措。其主要任务有,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就业增收;发挥熔炉作用,增进民族团结;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宗教和谐;抓好群防群治,确保社会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夯实执政基础;推进兵地团结,发挥特殊作用,增进兵地融合等。同时,兵团党委决定,不仅下派工作组到兵团的连队(社区)进行重点帮扶,还要对兵团南疆辖区相邻地方的重点村进行帮扶。

为了更好地将下基层干部的任务落到实处,此次活动明确了考核机制。为了检验各个工作组成绩,兵团将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总考核的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兵团、各部门及各工作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兵团机关工作组主要进驻一师、三师、十四师等3个师的偏远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3月11日至12日,在第一批参加“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干部即将奔赴基层之际,兵团对各工作组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培训。培训期间,工作组干部们集中学习了中央、自治区和兵团有关文件,听取了相关部门领导围绕民生建设、基层维稳等内容进行的专题辅导。

培训中,工作组干部们深入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表示,通过学习,对兵团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下基层的信心更足了。

今年55岁的周海军是兵团国土资源局人事监察处副调研员,得知兵团要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后,他积极主动报名。有人劝他说:“年龄不饶人,你不报名,局里也会理解。”但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党员,哪里有需要,他就应该去到哪里。

事实上,周海军并不是第一次下基层了,2002年和2006年他分别到十四师和十二师国土资源局挂职。这一次,他去的是三师五十一团十五连。

“下基层要真正沉下心、扑下身,了解职工群众的困难,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周海军说。

父亲住院、妻子是每周要值班3天的公安民警,女儿即将升入初三……作为兵团首批下基层干部中的一员,兵团党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党代表联络处调研员何金铭的情况比较特殊,但在2月28日兵团召开“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动员大会的当天,他就主动报了名。

3月10日,在兵团举办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组培训班上,记者见到了何金铭,他正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着有关下基层工作的要点。

“大家报名的积极性特别高,兵团机关的200多名干部是从近1500名报名者里层层选拔出来的。”何金铭说,“光下去不行,还得有些计划。”

报名之初,何金铭就有了计划。

首先要和团场、连队完成对接,了解连队第一手情况,根据情况制定工作计划,然后,逐步将计划修改完善并付诸实施……“这次下去要当好党的宣传员,维护社会稳定的信息员,服务职工群众的服务员,拿出自己长期从事基层组织工作的经验,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何金铭说。

兵团“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组培训班结业暨欢送大会要求,各工作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切实增强开展好活动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紧扣主题、抓住重点,落实好民生实事等工作,确保工作组工作不虚不偏不空;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始终强化理论学习,主动转变角色,在基层书写精彩人生;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制度建设,统筹推进工作,加强宣传引导,推进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上一篇:青春励志奋斗演讲稿下一篇:关于扫黑除恶征文